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心是莲花开

[说说布施网] 初一到十五 日日有讲究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年初六:送穷出门

  【民间习俗】

    送穷出门: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意思就是祭送穷鬼或穷神,这些不好的东西又称“穷子”。据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文宗备问》记载:“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称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穷子。”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他身材赢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宫中号为穷子。

  送穷之俗在唐代相当盛行,韩愈曾写过一篇《送穷文》,其中说,“(主人)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韩愈《送穷文》中,提到要为穷鬼结柳作车,引帆上墙。这就是说,送穷时也该要为“穷鬼”准备下象征性的车船,还要给穷鬼带上干粮。有的地方还有“以芭蕉船送穷”的做法。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春节民俗:大年初一万事吉



  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大年初一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说了这么多关于大年初一的来源,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大年初一的一些有趣的民俗传统吧。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大拜年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 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 ,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 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 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 “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伟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贴画鸡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然而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春民俗 正年初七 人寿年丰

大年初七 安顿身心 休养生息
  农历正月初七,又称为“人日”。 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资料来源:《春节》新华社发)

老寿星
  农历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人日”,即“人类的生日”,这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中国民间称初七这天为“人日”、 “人庆节”、“人胜节” 、“人口日”、“人七日”或“七元日”。民间有一个传说,过去人和动物不分彼此,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日。农历正月初一是鸡的生日,初二是狗的生日,初三是羊的生日,初四是猪的生日,初五是牛的生日,初六是马的生日,初七是人的生日,初八是谷的生日。这种传说远在汉代就有记载了,可能是一种动物崇拜的遗风,赐予每种动物一个诞生神话,从而也产生了人的生日——人胜节,并产生了十二生肖信仰,并以其记时。

  道教也认为“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牛,次马,始生人。”此说颇有“进化论”的科学观念。汉人东方朔的《占书》亦云:“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因此,民间相信,如果正月初一天晴,是年鸡则繁育,阴雨鸡则不旺;初二阴晴兆狗;初三日阳晴则兆猪,以此类推。


  古人认为正月初七以晴为好,寓意人寿年丰,天下大同。汉时东方朔的《占书》中就有“初七人日,从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见星辰,人民安,君臣和会”的说法。可见“人日”的说法至少在汉朝时就已流传,到了魏晋后开始重视。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民间艺术 生命树剪纸
  各地民间还流行生命树剪纸,祈求儿童健壮生长。人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对世界的认识是模糊的,对自己的历史也一无所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智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维持自己生存的同时,也在探求人类自身的起源。其他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还很多。这些神话虽然牵强附会,但其中却糅合了许多远古的历史和图腾文化,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如古代的生肖铜镜,现在仍然使用的月份图表、时辰图表,应用了各种动物的标记,就是与神话传说分不开的。还有认为生命来源树木或动植物混杂这样一种说法。

  古时“人日”还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贴于屏风或窗户,也戴在头发上,因此,“人日”也称“人胜节”。过去在“人日”这天,中国一些地方有“麻秆点天灯”、“用豆熬粥治头疼”、“妇女遛弯祛百病”、“登高赋诗”等习俗。

  唐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中就有“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的感怀之句。它证明唐代的人日节,已不仅仅专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时至今日,也有在外的游子在年前回家,过了人日节才能远走他方。人日节这天不出远门,不走亲串友,在家团聚。人日节下午一般吃长面,也叫拉魂面。意即过年时人都走东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过该准备春耕生产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来,准备春耕生产。

  传说人们还要用五彩丝织品剪成人形,或用金箔刻成人形,挂在屏风或帐子上。妇女将刻得小小的人形戴在鬓发上,既讲吉利,又是一种装饰。民国以前,人日这天青年男女结伴到郊外游玩,选“人日皇后”,中选者主持一天的活动。年长者则登上观音山(今越秀山)或白云山饮酒、吟诗作赋;女的去神庙参神,男的到花地(今芳村区)赏花或拜黄大仙庙。

    人胜节的活动还有一些。


    一是占卜吉祥。根据气象判断吉凶,以卜人类的繁衍。在西北地区多在人胜节前后购买“生命树”等剪纸。在北方还流行一种活动:让小孩头顶八卦,测试能坚持多久,以训练其耐心,期盼吉祥。这也是一种祈求人丁兴旺的吉祥物。
    二是放生。放生是受佛教影响发展起来的,但与人胜节神话传说又有一定联系。
    三是文艺活动。这类活动往往与春节的文艺活动相同,但也有其特点。如陕西延安在人胜节时,把鼓抬出来,鼓声一响,人们就跃跃欲试了,“锣鼓响,脚片痒”。大家都拥向广场,开始闹秧歌。男女都可参加,选举队长。秧歌队到处转院拜年,以酒洗尘。秧歌种类较多,有过街秧歌、排门秧歌、大场秧歌、走灯秧歌、老秧歌等等。延安闹秧歌,起初也是为了驱疫,后来才变成娱乐活动,当然也有加强联络、劝善等教育内容。
    由于人胜节又在春节范围内,所以有许多传统体育和游戏,如汉唐时期就流行的蹴鞠(足球),元代还以比赛蹴鞠为军队训练项目。另外,还有唐代的踏球和木射球。儿童则玩小谣儿、捉迷藏、老鹰抓小鸡、打陀螺、玩杠子、踢毽子、踢球等。人胜节期间,各地都有捏面人、吹糖人的艺人沿街叫卖,看来是一种小生意,其实与女娲造人传说也有联系。当时也流行各种棋类玩具,北京还有一种“卧游山湖”的游戏,它类似升官图,但游玩的地点都是地名,借此传授地理常识。近代又从西方传入台球活动。


国画 仙鹤寿桃图
    初七是人的生日,人之后生,是人为尊。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这一天,当年满16岁以上的青年均可自由上街玩耍,街头出现“鸡不啼,狗不咬,十八岁的大姑娘满街跑”的亮丽景观。各处庙会也在这一天掀起客流高潮。游人明显比初一到初五多。少男这一天要着意打扮,充分展示自己的青春朝气,少女要自制人胜、花胜饰物自己佩戴或相互馈赠,显示自己手工技巧。这是一个展示青春美的日子,也是家庭主妇在家忙活几天节日后可以上街游玩的日子,更多的人是为自己的儿子、女儿挑选配偶,以便正月十五后托媒人去提亲。青少年会去哪吒庙,因为哪吒是北京的保护神,青春的神。这一天要祭喜神,北京的喜神在哪儿?有人说是摆在妙峰山,但更通俗的说法是喜神没有具体形象和位置,是个精神的神,无处不在,就看谁能遇到了。说白了就是你看谁最顺眼,最喜相,喜神就伏在谁身上,给你快乐和吉祥。

    在山东省临清、济南等地忌讳妇女做针线,据说:“人日做针线,专扎婆婆眼。”

    清代,北京人正月初七日有测阴晴的活动,“人日”不但要吃春饼(一种双层的荷叶饼,卷“盒子菜”(酱肘子、小肚等熟肉菜),而且要煎饼于庭院,谓之“熏天”。但此俗流传范围越来越小,清末民初时即已被淘汰,以后则鲜为人知,这些习俗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多数已消失。     目前,在中国南方一些地区还保有“捞鱼生(类似吃生鱼片)”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寓意“越捞越高,步步高升”,此俗在新加坡依然盛行”;而在中国北方则保有用炒过的大米拌上饴糖,做成球状或方状食品食用,叫“响太平”,寓意“太平安康”。

    对于人日,广东潮州人不作重要节日,但吃七样羮,十分普遍。七样羹也叫七宝羹,用七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客家人喜用鱼一起煮,取食有余之意。汕头市区的菜摊,在这一天将7件菜搭配好,论把算钱,不计斤两,人们乐意接受。农村哪一户欠一两件菜,在地里采他人一二株菜凑成七件,没人说他是贼。

    而在南方某些地区,早上须吃饺子,正月初七这天的习俗是“敬土地”和“说(吆喝)毛狗子(狐狸)!说老巴子(狼的土称)!”过去农村生产力低下,人们无力抵御水灾、风灾、旱灾、冰雹等自然灾害,而且病灾、虫灾、鼠灾、兽灾频繁;种庄稼难有好收成,养鸡鸭鹅没奈狐狸何,狼不仅经常拉猪拉羊,还常常吃掉小孩,这些都给人们造成巨大损失,直接威胁着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无奈的人们,只好寄希望于上天派来“保佑一方”的土地爷了;因此,旧时每个村庄,即使是单门独户人家,也都在屋场下边修建有土地庙,供奉着土地公公和土地奶奶。从其“土中年丰人畜旺,地灵善恶自分明”的对联和“保佑一方”的横批就可看到人们对“土地爷”的期望值及虔诚程度了。

    每年的正月初七晚上,大人们用托盘端着熟猪头、祭品和香、表、纸、烛、鞭炮等,小孩子们提着灯笼排着长阵,去到土地庙祭祀土地公和土地婆;跪拜祷告,祈求土地保佑全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四季平安,还要许愿‘保佑狼巴子不拉猪羊,毛狗子不拉鸡鸭等,来年还愿的猪头会更大,燃放的鞭炮会更多’。在朝拜土地来的路上和回归途中,孩子们皆要舞动灯笼,一起高声吆喝,高喊着:“我们屋檐高哟!对门屋檐低哟!说嚯!毛狗子拉对门的鸡哟!”“我们这边赢哟,你们那边输哟!说喝 !老巴子拉你们猪哟!”,一遍又一遍,一声接一声不停的喊!上下村庄和对门屋场的儿童也都同时同样的喊叫起来,夜空中长期荡漾着四面八方的“说喝”声!这一古老习俗,一直留传到了今天。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
??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娘在这日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 元宵节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
??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 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曾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更改正月初一的时间。
?? 小年朝,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 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因是人日,所以在古代这日还有不行刑的风俗。
[石头生日][贺老鼠嫁女][新年十日歌]
?? 旧时民间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正月初七、有正月十七,有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各地祀鼠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东郊迎春][春帖子][春牛][咬春]
?? 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2-14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2-14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2-14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2-14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2-15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4 13:36 , Processed in 0.953767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