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renren

[大德开示] 星云法师:《八大人觉经十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P72.gif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講 持戒為節欲的根本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我們在第二覺悟裡曾講過「多欲為苦」,說明多欲為生死的根本,提出對治多欲的方法?少欲無為。在這一章裡,將說明五欲的過患,並且提出以持戒梵行來對治五欲,說明佛教的戒學?持戒為節欲的根本。

世人沒有智慧,以為貪圖五欲是非常快樂的;但覺悟了的菩薩,就會知道貪戀五欲會生起過失,甚至有流轉生死的禍患。

「五欲」,世間說財、色、名、食、睡為五欲,佛法裡講色、聲、香、味、觸為五欲。

世間所講的五欲︰

財──金銀財帛。
色──男女情愛。
名──位高名揚。
食──珍饈美味。
睡──懈怠昏沉。

佛法所講的五欲︰

色──美麗的色相。
聲──宛轉的聲音。
香──芬芳的香氣。
味──可口的味覺。
觸──適意的觸樂。

在人間,不能完全否認五欲的快樂,因為從每個人根識感官的經驗中,五欲確能引發短暫的喜樂,使人不由自主的為它迷惑、陶醉,終日做著五欲的奴隸,貪求妄想,使生活過得反而不能自在安樂。

比方說,財本來是給人用的,但有財並不一定幸福,人為財死的例子很多,兩三年前,汪震把臺灣銀行的張昌年謀財分屍,對二十多年的老朋友如此狠心,不就是為了財嗎?

色,男女的情愛,在世風日下的今天,尤其給人的魔力很大,毀容案、情殺案不時在發生,今日的男女不是在談情說愛,而是在談情雪恨,為色情而引來的悲慘結局,這不是作繭自縛嗎?

名,三代以前唯恐好名,三代以後唯恐不好名,喜好名聲本來很好,可是每次一到政治競選的時期,大家為了爭名,不惜互相攻訐,公堂相見。「樹大招風,名大招忌」、「爬得高,跌得重」,袁世凱不就是過分重視名位遭後世唾棄嗎?

食,人不吃不能生存,但吃得過分引起的腸病、胃病,還不是苦了自己,甚至有些人為了貪吃而中毒的也很多。有人說世界的戰爭,就是為了麵包問題,可見食欲為害之大了。人生,終日奔來跑去,營營求求,不都是為了食嗎?

睡,適當的睡眠不是不好,過分的貪睡,每天懈怠昏沉,也做不出事來。人一生就是能活九十歲,每日睡眠八小時,就有三十歲在睡眠中過去。所以,貪睡會妨害道業,很多要事不就是給睡眠耽誤了嗎?

無論財色名食睡也好,色聲香味觸也好,欲,本來不一定是罪惡的,適當的過五欲的生活,是不應該責備的。經裡面說男女、飲食、名譽並不是真欲,這些只能算是障道法而已。但是,假若縱欲,就會造下彌天大罪了。「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縱欲者應該深思此言﹗

人的生活,既然是遠離不了財色名食睡的五欲,為什麼經中又說「五欲過患」呢?

貪求五欲,所引起的過患是很多的。歸納起來說,五欲的過患有增爭、燒人、害人、無實、不久等。

五欲於人譬如刀刃上的蜜,本來不足一餐之美,但小兒不知其害,用舌舔之,就會有割破舌頭的禍害。五欲既是給人這麼大的禍害,「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在家的信徒要斷除五欲那是沒有辦法的,但只要不為世間的欲樂所染就好。

在毘耶離大城的維摩居士,是一位大富長者,所謂「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凡夫妻,不捨道法」、「但除其病,而不除法」,在人間要活活潑潑的開拓人生另一樂土,這樂土決不離開世間和人群,只要不為五欲誘惑、束縛,雖然生活在五欲的世間也不要緊。像淨名長者,他對於現實的世間和人生,充滿著樂觀的看法,他實在是在家學佛的典型人物。

在五欲的世間生活,而不為世間的五欲所染,畢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修學菩薩道,要儘量遠離五欲。其實只要修道的人,以法樂代替世樂,以修道代替貪欲,生活自然會美滿自在。

以修道來對治五欲,有兩種生活方式,一是在家的弟子,一是出家的弟子。

在家的佛弟子,要不給五欲的洪流沖沒,至少要奉持五戒︰(一)不亂殺而仁慈,(二)不亂取而重義,(三)不邪淫而有禮,(四)不亂說而誠信,(五)不飲酒而智清。這五戒是做人的根本,「人成即佛成」,人做好了,修道自然就完成了。

把人做好,實在也不是容易的事,蘇格拉底白天點著燈籠在街上行走,人家問他為什麼,他說,他要看看這個世間有沒有人。世間上奉行五戒的人太少了,健全的人也就少了。

一說到持戒,初入佛門的人總是很畏懼,以為持戒這樣不能做,那樣也不能做,實在太束縛了,其實戒的意義是防非止惡,非但不是束縛,而且有絕對的自由。所謂自由是以不妨礙他人,不侵犯他人為原則,而持戒就是軌範我們的身心,不要侵犯他人。

比方說,你殺生,就侵犯他人生命的自由;你亂取,就侵犯他人財物的安全;你邪淫,就妨害家庭的和諧;你亂說,就妨害他人的信用;你飲酒,就妨害自己的身體。假若能到監獄裡去調查一下所有的犯人,可知,大都是犯了五戒的關係。殺人、傷害,這是犯了殺戒;盜匪、竊盜、恐嚇、詐欺、侵占、貪污,這就是犯了偷盜戒;妨害家庭、妨害風化、妨害婚姻、重婚、強姦等,就是犯了邪淫戒︰詐欺、教唆、誣告、妨害名譽、造謠惑眾等,就是犯了妄語戒。

要把人做得像一個人,守戒是必要的,五欲洪流最易氾濫成災,有了持戒的堤防,欲海就不會成災了。

經裡說︰「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就是要在家的信眾,身雖沒有出家,而心要常常欣樂出家僧眾的清淨生活,不忘三衣,瓦缽法器,如能這樣,就可以脫離五欲的束縛,保持人格的清白。

三衣、瓦缽、法器都是出家僧眾的法物。三衣就是所謂袈裟,有僧伽黎(大衣)、鬱多羅僧(七衣)、安陀會(五衣)等三種分別。瓦缽,即盛飯乞食之物,梵語缽多羅,華言應量器,有禮、色、量三者相應之義。法器,幫助修道的用物叫法器,如法鼓、法螺、法燈、法幢,乃至魚、磬、鐘鼓、鐺鉿、鐃鈸等均是法器。

無論是三衣、瓦缽、法器,都代表著清淨的僧團,象徵修道者的人格。順治皇帝詩云︰「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順治皇帝讚美缽盂袈裟,也就是讚美出家的僧團﹗

人總是忘恩負義的多,喜歡記著仇恨,不肯念人的恩惠。在社會上,你滿足他百千次的所求,只要有一次不如他的意,他就記恨你,所以本經指導在家學佛的弟子,要常念三衣,瓦缽法器,不要念人的壞﹗

在家的佛弟子,不出家在家修道也是一樣,像維摩詰長者、勝鬘夫人都是在家菩薩,就是文殊、普賢也是以在家菩薩的樣子教化眾生,現出家比丘相的菩薩中唯有地藏菩薩。菩薩不是在出家、不出家的上面分別,菩薩是以發心修道來測量品位的高低。而且,說到出家也有四種不同︰(一)身心俱出家──於諸欲境心無顧戀的比丘;(二)身在家心出家──受用五欲,心不耽染的居士;(三)身出家心不出家──身著僧裝,心猶戀俗的僧人;(四)身心俱不出家──受用五欲,深生耽染的俗人。

無論從哪一方面看,學佛出家和在家都是一樣,做在家弟子,身雖沒有穿著僧裝,只要「志願出家」,也就是說心出家就好了。唐太宗李世民說︰「出家者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不能好好的做一個弘法利生的出家比丘,還不如做一個在家護法的居士﹗

在今日佛教裡,出家學佛的不像出家學佛,在家學佛的不像在家學佛,令人不勝感慨﹗出家眾羨慕社會的富貴榮華,生活力求俗化;在家眾則愛干涉僧團,管理寺廟,這都是不好的現象。希望今後在家菩薩,擁護三寶,護持佛法,多熱心社會上慈濟的工作,不要為了寺院的財產權和比丘紛爭;希望今後出家的法師,住持三寶,住持佛法,要學有專長,要能領導在家信眾從事教育文化慈善的事業﹗則佛教幸甚﹗眾生幸甚﹗

在本經中,指示在家信眾要「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指示出家僧眾要「梵行高遠,慈悲一切」。「梵行」,梵者清淨之義,行者所修之行。離過離欲,就是梵行。「慈悲」,慈者能給眾生快樂,悲者能拔眾生痛苦,為教為人,就是慈悲。出家弟子,要把所修的清淨之行,修得崇高遠大,用無我的慈悲對待一切眾生,把恩惠布滿人間﹗(表八)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P81.gif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第九講 大乘心為普濟的根本 總目錄


第八︰覺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本經所講的菩薩應覺悟的八事,第一覺說的是佛教世間觀;從第二覺至第七覺說的是佛教人生觀;最後的第八覺是本經的宗要,說明大乘心為普濟的根本。

我們閱讀本經,從開始到結束,都講此世間是「苦空、無常、無我、不淨」,以及五欲不好,多求也不好,生死要了脫,三界要離開,好像本經是小乘出世的思想,但本經的宗要是要學者有大乘普濟的悲心,在世間願代眾生擔當苦難,這完全又是大乘入世的思想。

修學小乘,光求自己的解脫,對於如何救濟世間,一點熱情也沒有,那種獨善其身的生活,充滿了個人主義的色彩。但到了大乘行者,自己不但要求解脫,而且要更進一步地實踐救人救世的悲願,向社會展開普濟的活動,這才是本經的主旨和心要。

佛陀說法大多以比丘為對象,但這部《八大人覺經》確是著重在家佛子的經典,說明在家學佛的居士如何改善生活,如何認識世間,以及如何普渡眾生。

本經的經文雖簡,但確實能代表大小乘佛教的思想,從本經的思想體系來看,是要修學菩薩道的行者先從小乘入門,對世間虛幻不實的名聞利養能夠放下,給身心一種徹底的磨鍊,等到不會再被世間染污的時候,再活活潑潑的應現世間,做解救世間的工作,這才名為真正的菩薩﹗

無論是小乘行者要脫離世間也好,大乘行者要救濟世間也好,大小乘行者對世間的「生死熾燃,苦惱無量」,是有著共同的看法。

眾生在生死輪迴之間營營擾擾,身犯殺盜淫,心患貪瞋痴,造作的無量無邊罪業,像無常的劫火,熾烈的燃燒著這個世界,燃燒著我們的身心,使遭遇無量無邊的身苦與心惱。

說起無量的苦惱,在經裡不時提到二苦、三苦、八苦等等,總之,娑婆世界就是一個苦的世界,我們在前文也說過身體有老病死的苦,心裡有貪瞋痴的苦,家庭有恩愛別離、眷屬不和的苦,社會有求不得、怨憎聚會的苦,國家有刀兵盜賊的苦,自然界有水災、震災、風災的苦。苦,緊緊的控制著世間,逼迫著眾生,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為了脫苦。

人生是苦,但我們要問︰苦是從哪裡來?苦是從多欲來的。多欲是從哪裡來?多欲是從我執來的。我執為何會聚苦?因為我執和法執的關係不協調。有的苦是從我與物而有的,因為所希求的物質不能滿足所引起的;有的苦是我與他而有的,因為我與人來往發生磨擦的關係而引起的;有的苦是我與身心而有的,因為老病煩惱是與生俱來就有的;有的苦是我與欲所產生的,因為內心對世間錯誤的認識才有的。我人既為苦惱所包圍,無論是什麼人,要求脫苦,都是共同的願望。所以菩薩的責任,就是要能發大乘心,度一切苦厄。

講到普濟一切眾生的苦難,度脫一切眾生的苦厄,就有兩種不同的做法。一種是先救度自己,然後再救度他人;一種是先救度他人,自己尚未得度不要緊。

發心先救度自己然後救度他人,這是說己未得度,焉能度人?像苦海中,沉溺的苦惱眾生,自己不識水性,不會游泳,如何度法?所以要想普濟一切眾生,必先自己了脫生死,沒有憂悲苦惱才行。另一種先度人,己未得度,先來度人,這才是菩薩發心。學菩薩是在眾生的身上學,菩薩離開眾生,也不名為菩薩了。救度眾生的工作完成的時候,也就是自己的菩薩道完成的時候。

不管怎麼說,既發大乘心學道,普濟一切眾生是首要的急務,「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這就是大乘菩薩的人生態度。

「發大乘心」,什麼才是大乘心呢?

佛教,分有大乘與小乘。大乘是指菩薩,小乘是指聲聞與緣覺,在《法華經》中有個比喻,說有羊車、鹿車、大白牛車。聲聞只能自度不能度人,好比羊車不能載物;緣覺自度兼度親屬,好比鹿車能載少物;菩薩自度復能普渡眾生,好比大白牛車,能載種種貨物,此處所講的發大乘心,也就是發菩薩普渡眾生之心。

大乘心裡面包括了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太虛大師說︰「菩提心為因,大悲心為本,方便心為究竟。」一個菩薩行者發心,一定要有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才算是發大乘心。

發菩提心,就是發上求佛道的心。所謂佛道,是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到達的,沒有發無上菩提心,哪能經過那麼久遠的考驗?經裡說,世間多一個人發菩提心,就多一粒成佛的種子。學佛不發菩提心,好像耕田不下種;耕田不下種,將來哪裡會有收成?菩提心就是願心,有願心才有成就。發菩提心,就是發四弘誓願的心︰「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就是大乘的菩提心。

發大悲心,就是下化眾生的心。菩薩下化眾生,是要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把眾生的苦難看做自己的苦難,把眾生的歡樂看做自己的歡樂,度眾生而不望回報,為眾生工作覺得是應該的。本經的「願代眾生,受無量苦」,就是大乘的大悲心。

發方便心,就是方便行四攝法的心。眾生根性不同,要解救眾生的痛苦,必須廣行方便。佛陀對於眾生觀機逗教,開出八萬四千法門,這無非是佛陀有度生的方便。菩薩行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令諸眾生,畢竟大樂」,這就是方便心。

以上所說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集合這三者就是大乘心。發大乘心救度眾生,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否則,大乘心是不容易發的。

昔日舍利弗在因中修行時,回小向大,轉發大乘心,當他正要進入菩薩第七不退住的時候,天人來試探他的大乘心了。天人化為一個孝子,坐在舍利弗經過的路上啼哭,舍利弗見到時就上前問道︰

『請問大德有什麼不如意的事?為什麼在這兒哭呢?』

『不關你的事,請你不要管﹗』化人孝子說。

『告訴我,我是佛陀的弟子,專愛為人排難解紛,你有什麼困難,說出來或許能幫助你﹗』

『我的問題,怕你不能幫助。』

『你說來聽聽﹗』舍利弗催促著。

『唉﹗』化人孝子嘆息道︰『我的母親染了不治之症,醫生說,必須活人的眼珠熬藥才能治,而且必須要修道的聖者才有用。活人的眼珠已經很難找了,何況是要修道的聖者,這到哪裡才能找到呢?想到我那病重的母親就要死去,我怎不傷心流淚?』

舍利弗聽後,微微一笑,對化人孝子說道︰

『請你不要難過,我能幫助你﹗』

『真的?』

『一點不假﹗告訴你,我已經是證果的聖者,我已發大乘心,一切身外之物都已布施給眾生,我正想有機會將此身體,甚至生命布施給眾生,請你相信我,我一定能幫你救活你的母親,你就來挖我一個眼珠去吧?』

舍利弗說著,把頭偏過去,但化人孝子搖搖手說︰

『那不能,我怎麼敢挖你的眼睛,這不犯法?假若你真願意救我母親一命,希望你自己把眼珠挖下來給我﹗』

舍利弗一聽他說得有理,隨即勇猛的把左邊的眼珠用手挖出,交給化人孝子道︰

『把此拿去,祈願你母親早日康復﹗』

哪知化人孝子不肯接受舍利弗給他的眼珠,連忙搖手道︰

『糟啦﹗醫生說,煎藥治病,要右邊的眼珠才有用,左邊的我要了做什麼呢?』

舍利弗一聽,大驚失色,心想︰「這真糟糕﹗左邊的眼珠挖下來,還有右邊的可以看,現在怎麼辦呢?」他怪自己粗心,當初怎麼沒有問他一下。

舍利弗又再想想,修學菩薩道,發大乘心,過去的聖者,捨頭目腦髓,經過多生多世,為什麼我不能?救人救到底,左邊的眼珠既然沒有用,右邊的再挖下來給他就好。因此不等再問,他又勇猛的把右邊的眼珠挖下來交給化人孝子。

化人孝子把眼珠往手中一接,放在鼻上聞一聞,隨即往地上一擲,並用腳踏眼珠,大罵道︰

『你是什麼修道的聖者?眼珠這麼腥臭難聞,怎麼可以煎藥給我母親吃?』

舍利弗的眼睛是瞎了,看不到東西,但舍利弗的耳朵是很好的,他聽到化人孝子罵他的聲音,聽到化人孝子用腳踩踏他眼珠的聲音,舍利弗灰心了,他心想,你要活人的眼珠,我因為發大乘心,普濟眾生,願意把眼珠布施給你,左邊的你不要,右邊的你嫌臭,我有什麼對不起你,你還罵我……

對度眾生的熱情已經感到萬念俱灰的舍利弗,覺得眾生難度,不願再發大乘心了。

這就是舍利弗往昔因中一段修行的經過。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可見大乘心難發,但我們不要畏難,假若能做到《金剛經》上說的︰「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能離此四相,則大乘普濟眾生的心就好發了。

利他應該有赴湯蹈火不怕吃苦的精神,很歡喜的代眾生受無量無數的痛苦,這才是大乘菩薩行者。

佛陀當初出家所發的四種願心︰(一)願濟眾生困厄,(二)願除眾生惑障,(三)願斷眾生邪見,(四)願度眾生苦輪。這四種願心,也就是大乘菩薩的心。

《華嚴經》說︰「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這就是大乘普濟一切的心﹗

像文殊菩薩的大智,像普賢菩薩的大行,像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像地藏菩薩的大願,這都是發大乘心的代表人物,值得我們去效法﹗

綜結前面所說︰願意自己脫苦,這是每個人的希求,當然也有下劣眾生不望脫苦的,更有喜歡坐牢的人;願意別人脫苦,這是有大善心的人;願意代眾生受苦,這就非發大乘心的菩薩不可了。像文殊、普賢、觀世音、地藏都是發大乘心的菩薩,他們都能「令諸眾生」(眾緣和合而生,指一切有情識活動之動物)「畢竟」能獲得清淨解脫涅槃的「大」安「樂」﹗(表九)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P91.gif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講 八大人覺經的總結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我們在第一講裡講到過序分;從第二講到第九講的八大人覺,是正宗分;第十講的總結,就算本經的流通分。

在總結的流通分裡,經文的文字雖然比前面的每一覺的經文還要多,但大都已經講過了,這段總結的經文,就是不講,也可以一目了然。

不過,有些話在前面還沒有說過,我們不妨再提出來談談。
本經的內容,我們仔細的推敲,就是在講說六波羅蜜。六波羅蜜,是菩薩必修的行門,六波羅蜜即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而言。在經文裡,好像沒有直接講到忍辱、禪定二波羅蜜,其實六波羅蜜是不可分的,六波羅蜜的精神是連貫的。我們從總結的經文看來,就是包含了六波羅蜜。

在經文裡有一句「修心聖道」,這聖道指的就是八聖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聖道中的正定,就是六波羅蜜中的禪定波羅蜜。至於忍辱,我們常聽到說「知足常樂,能忍自安」,知足與忍辱就是安樂法門。經文裡講︰「捨離五欲」、「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不能忍辱的人,焉能做到?

在經裡強調,精進行道要慈悲修慧,六波羅蜜中以智慧最重要,佛陀為一切眾生母,智慧為一切諸佛母,「五度(波羅蜜譯曰度)為足,智慧為目」,人雖有腳行路,但若無眼睛,前途就危險重重。六波羅蜜中,布施、忍辱等是世間亦有的善行,但世間的布施,有為同情憐愍而布施的,有為沽名釣譽而布施的,有為希望報答而布施的,這樣的布施,因為沒有智慧所以不能照見三輪體空,只能算作世間有為的善行,而不能說是六波羅蜜中的布施波羅蜜。
沒有智慧,一切佛法都成了世間法,所以菩薩發心學道,了生死、度眾生,無論布施也好,持戒也好,精進也好,智慧是最要緊的。有了智慧,再能精進、行道、慈悲,就可「乘法身船,至涅槃岸」了。

法身船是指我們人人本具、個個不無的真如佛性,眾生雖在六道生死中輪迴,但最後人人都能得度,不致永遠沉淪,就是因為我們有個法身船可乘。

眾生雖然有個法身船可乘,但眾生畢竟是在苦海中飄泊著,還沒有能脫離苦海,登上涅槃的彼岸。

涅槃,中國人都將其誤會為死的意思,實在是大錯特錯的事﹗涅槃,是萬德圓滿,功德莊嚴的意思﹗涅槃,是由動亂歸於寂靜的意思,沒有生死、沒有煩惱,完完全全解脫才是涅槃﹗

涅槃和生死是相對待的,在佛法裡把生死比做此岸,把不生不死的涅槃比做彼岸。在此岸受生死的眾生,無常苦迫,憂悲煩惱;在彼岸得度(涅槃)的聖者,常樂我淨,安穩自在。涅槃的境界讓人嚮往、追求,眾生若能駕上佛法的慈航(乘法身船),就可以到達涅槃的彼岸了。

像這樣涅槃的思想,看起來好像是出世的思想,以為這是逃避世間,逃避現實的,其實,菩薩涅槃以後,還要「復還生死,度脫眾生」的。慈航法師的遺偈說︰「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菩薩求證涅槃,不是逃走,而是先完成自己的所學,然後再倒駕慈航,在生死海中度脫眾生。

念佛的人,發願往生西方淨土,也不是不要世間,而是先求得阿鞞跋致(不退轉),然後乘願再來,廣度眾生。如果眾生未度,自己一人就想永遠逃走,那不是菩薩的究竟涅槃,而是小乘的行為。

菩薩涅槃以後,再到人間來受生死,就應該把此經「以前」所講「八」條「事」理,「開導一切」,「令諸眾生」,也「覺」悟到「生死」的「苦海」,歡喜「捨」棄「離」開財色名食睡的「五欲」,「修心」守「聖道」。

說起「修心」,一般人都不注意,平常只貪求眼耳鼻舌身的享受,對於「心」,總是放在旁邊不管。一個人,眼貪美麗的色相,耳貪宛轉的聲音,鼻貪芬芳的香氣,舌貪可口的味覺,身貪適意的觸樂,一旦大限來到,眼不能看色,耳不能聽聲,鼻不能嗅味,身不能感觸,到那時心就會慌亂,所謂「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就是指平時沒有修心的人而言。

昔有大富之人,生平慳吝,既不修身又不修心。他娶了四位夫人,最寵愛的就是第四夫人,終日恩恩愛愛,從不離開;其次是三夫人,也有很大魅力,使這富翁相會歡喜,別離憂愁;再其次是二夫人,當初在窮困的時候,很是相愛,但到了富貴時就漸漸忘記;最不為富翁關心的還是原配夫人,這位富翁對大夫人,給使作務,從未護視。可是,有一天富翁患了不治之病,臨終前,他向最心愛的四夫人說道︰

『四夫人,我平常待你最好,時刻不能和你離開,現在醫生說我的生命已經維持不了多久,我想,我一個人死了多孤單寂寞,財產妻兒雖多,一個也帶不走,我請求你陪我一道死好嗎?』

四夫人一聽,花容失色,大驚道︰

『你怎麼會這麼想?你年紀大了,死是當然的,我年紀這麼輕,怎麼能陪你死?你對三夫人也不錯,何不叫三夫人陪你去?』
『唉﹗』富翁嘆了一口氣。

過了一會兒,富翁只得把三夫人請來,乃照對四夫人講過的要求,再向三夫人提出。

三夫人一聽,嚇得只是發抖,連忙道︰

『這怎麼可能?我的年紀這麼輕,你去世了,我還可再改嫁他人﹗你何不叫二夫人陪你?』

『唉﹗』富翁只得又嘆了一口氣,擺擺手,叫三夫人退去。

三夫人走後,富翁把二夫人叫來,說明他一個人死去太不甘心,希望二夫人能夠陪他一同死。

二夫人一聽,連忙搖手道︰

『不能﹗不能﹗我怎麼能陪你死呢?四夫人和三夫人什麼事也不肯做,家中的事都要我管,我不能不顧家就跟你去死呀﹗為了夫妻的感情,你死後我會送你到郊外的墳墓﹗』

『唉﹗』富翁無可奈何的又是一聲感嘆。

富翁沒有辦法,只得把平時最不關心的大夫人叫到:前,對大夫人說道︰

『大夫人﹗真對不起你,我過去對你太冷落了,但我現在一個人死去,在陰曹地府一個伴也沒有,你肯陪我一道兒死嗎?』

大夫人聽後,非但不驚慌,而且很莊重的回答道︰

『嫁夫隨夫,現在夫君要去世了,做妻子的我們,怎麼還好活著,不如就跟你一起死去比較好。』

『你﹗你﹗你願意陪我一道死?』富翁像是很意外的問大夫人,並繼續感嘆地說道︰『唉﹗過去我都不知道你對我這麼忠心,把你一直像忘了似的。我對四夫人、三夫人愛護得比命還重要,二夫人我待她也不薄,到今天,他們忘恩負義,當我要死的時候,卻那麼狠心的和我離開,不肯陪我死,想不到我沒有重視的你,反倒願意永久和我在一起。唉﹗我太辜負你了,為什麼不早些對你好呢?』

富翁說完,和大夫人一起擁抱著死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這是佛經中一段很精彩很有意義的故事,這故事要說明的是什麼?原來,故事中最受愛護的四夫人,指的就是我們的身體,每個人都愛把自己裝飾得美麗,打扮得年輕,但美麗年輕對我們的未來並沒有幫助;要再改嫁的三夫人,指的是會喜離憂的財富,當人到了死去的時候,再多的財富也要讓給別人;要照顧家庭的二夫人,指的是的那些窮困時才思念的親戚朋友,親戚朋友在世間未完的事還多,當人去世時,頂多在送葬的行列中走一程;而從未護視的大夫人,就是我們的心﹗

我們的心,在生時不知道修持,只知道貪求五欲,到死時,才知道五欲帶不走,能帶走的只有心﹗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就是此意。

「修心聖道」的修心,我們要特別重視,把諂曲、虛偽、瞋恨、貪欲的心一起去除,尤其已發心修道的人,修心最要緊﹗《佛遺教經》說︰「宜其端心,質直為本。」《維摩經》也說︰「直心是道場。」一個人能把心淨化了,能把心識轉成智慧,那就是佛道成就的時候了。

現在總結本經說明如下︰前面所講的八事,乃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和一切菩薩辦解脫生死、廣度眾生大事的人所應該覺悟知道的。菩薩乘著真如法身的船,到達解脫涅槃的彼岸;然後再回入娑婆到此世界來受生死,度脫苦海中的眾生。並且要把前面講說的八事,開導一切眾生,令他們也覺悟到生死是苦,捨離虛假不實的五欲之樂,修心完成八種聖人之道。假若跟隨佛陀學習的弟子能誦此八事,並將之記在心中,就能獲得很大的利益,可以於每日生活舉止動念間,滅除無量的罪業,精勤修持到達佛果菩提,成就正覺,永斷生死的苦惱,常住於清淨解脫涅槃的快樂﹗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1-22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3 19:54 , Processed in 4.137030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