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wlxg20130220

[其它] 索达吉堪布著入菩萨行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9-8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而是随便上网找的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他们没学过《俱舍论》,也没有学过因明中观,就把书本放在一边,给别人讲这个、讲那个,这是不合理的。我们学院对辅导员和法师有严格要求,不能与诸佛菩萨的经论离得太远。这一点我自己也很注意,若经常不用一些教证理证,光靠自己的分别念,凭感觉给人讲很多,那没有什么意义。
    而且学习佛法的时候,威仪也比较重要。听法时要认认真真,不要三心二意。有些人的坐势也好、看势也好,很多方面都不如法。当然,在法师面前听法的,有严格要求,但现在科学发达以后,从光碟得受佛法的人,也应该以同样的态度来对待。有些女孩子一边吃瓜子,一边吃花生,这样听是不合理的。据说还有些人,一边听法一边给朋友发信息,产生强烈的贪心,或者一边听法一边染嘴皮,这样更是不合理。在听法的场合中,还是应该如理如法,如果你口渴了,喝点水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可能是我自己喜欢喝水的原因吧,)除此之外,闻法的威仪还是有严格要求,大家辅导也好、听课也好,必须要如法。否则,佛教的一些基本或特殊用语,经常擦肩而过,你听了多少法也不会有很大利益。
    我们要时刻观察自己,看自己做了什么、想了什么,倘若发现不如法,马上要惩罚自己。就像奔公甲那样,天天盯着自己,一不对了就责罚自己,这样的修行者非常了不起。然而,有些人却恰恰相反,稍微懂得一点佛法,整天都说别人的过失。以前有老法师说:“佛法慧眼不能当作看别人过失的窗口,应该是对照自己的明镜。”并不是懂一点戒律、懂一点大乘义理,就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整天说很多过失。藏族有句谚语是:“自己脸上有牦牛也看不出来,别人脸上有小虱子也能发现。”很多人自己有再大的过失也发现不了,而别人没有过失也可以凭空捏造、扩大,这样是不合理的。
    尤其从小就要培养这种习惯——观察自己的过失,不说别人过失,所作所为都利益众生,这非常有必要。古人读书的志向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学知识是为了通达大自然的真性,为百姓和社会谋福利,继承前辈大德的优良传统,为千秋万代创造和平,并不是要自己升官发财,也不是为了自己快乐,拥有幸福的家庭。如果从小就能有这样的心,那确实很伟大。
    前不久我熟悉的一个人跟我讲,他现在很想帮助众生,用自己的财力也做了很多事情。他从小家里比较穷,所以自己有两个志向,用黑笔写在墙壁上。一是长大以后要发大财,为众生做事情,二是娶一个好看的老婆。现在他都如愿以偿了,第一个确实很有钱,为社会作了很大的贡献。但第二个意愿,他说当时不应该发,因为现在不止有一个妻子,而是有两个妻子,每天他都特别苦恼。她们虽然条件不错,不要说这辈子,下一辈子的吃穿都没问题,但她们一直不满足,整天给他提很高的要求。所以他想把资金全部转到佛法方面来,不理她们了。这个人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我们如果从小也发愿利益众生,除此之外没什么可想的,那你的发愿成熟以后,一定会帮助众生的。
    我们的人身相当难得,从现在开始一定要默默发愿:从今以后尽量利益众生,不看别人过失。其实如果渲染加工,谁都能找出过失来。外道对本师释迦牟尼佛尚且能挑出毛病,我们一般人找不出过失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要观察别人的过失,就算别人有一些大的错误,比如杀人、偷盗、邪淫,也不要去责怪他,而应该自己欣然代受。
    佛陀在因地时,有一世转生为善得商主,他从大海取宝回来的路上,看到刽子手准备杀一个人,便决定将此人救下来。但刽子手说自己无权释放,必须要去求国王。善得请刽子手在他未回来前,千万不要杀死那人,并飞快赶到国王面前求情。国王跟他提了两个条件,第一、必须将他这次从大海里获得的珍宝尽皆上缴,第二、他自己要代那人伏法受死,这样才有可能将其释放,善得听后,心甘情愿地将珍宝一个不剩全部献给国王,然后准备到刑场去受死。刽子手正欲砍断他的头颅,双手却突然僵硬起来。国王闻讯后决定亲自执行死刑,当他手执利刃砍向善得,双手瞬间掉落于地,并在惨烈痛苦中死去。这位残忍的国王,就是提婆达多的前世。
    我以前在读书时,好一点的孩子,看到别人受老师惩罚或者父母责打,就挺身而出:“你不要打他,我来替他,有本事打我吧!”有些不好的孩子,本来明明是自己犯的错误,却把过失推之于人。就像萨迦班智达所说,劣者对自己的过失,总是想方设法推诿给别人,就像乌鸦自己吃了不净物,却把脏嘴往干净的地方擦。
    因此,即使别人的过错很大,自己也要代受,而自己有一点小小的过失,应该尽心尽力在众人面前发露忏悔。上师如意宝讲过,发露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忏悔低劣的行为,如杀生、邪淫等,觉得自己做错了,在别人面前发露忏悔;还有一种是,自己造恶业之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在战场上怎么样杀人,当时如何如何厉害。这样的发露没有功德,只有过失。
    我们一生中想得起来的罪过,方便的话,应该在大众面前忏悔;如果在他们面前说对佛法有害,各方面不太方便,那在诸佛菩萨面前忏悔也可以。现在很多人的发露,其实对佛法有害,毕竟人的分别念千奇百怪,所以发露忏悔的方式,大家也应该值得注意。
    若能把罪过说出来,在诸佛菩萨或上师面前进行忏悔,罪业是可以清净的。阿底峡尊者在《菩萨宝鬘论》中说:“日日夜夜三时中,恒时守护自根门,发露自己之过失,不觅他人之过错。”如果日日夜夜、白天晚上经常守护根门,发露自己的过失,不寻别人的过失,这才是名副其实的修行人。但现在人不是这样,稍微学了一点知识、有一点智慧,就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眼里全部都是坏人,唯一留下自己是个好人,这种现象是不合理的。
    当然,我也只是口头上会说,实际行为上有时候觉得很惭愧。但依靠上师和诸佛菩萨的加持,自己的言行举止跟从没学过佛法的人比起来,不敢说有什么境界,但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还是能分得清楚。
    总而言之,所作所为只要能利他,就应该尽量放弃自己。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对冒充自己作品的假画毫不在乎,并且也从不追究。他说:“作假画的人不是穷画家,就是本地的老朋友,我为什么要小题大做呢?”这种发心非常大,要是一般的世间人,肯定要追究版权不可。
    包括我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有个人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上把我的名字和序言全部删掉,一个字都不改,然后加上自己的名字,并由西藏民族出版社出版。很多人跟我说了各种建议,我也没有去追究他,我想自己的名字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只要《大圆满前行》对众生有利就好。后来有一个机会,我碰到了这个“译者”,刚开始他比较紧张,我就装作不知道,于是他也以为我不知道,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关系还很不错。我倒不是说我有什么境界,但有些小小的问题,没必要一直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扩大,遇到任何一件事情,只要能忍让、能包容,还是应该尽量去做。
    汉地也有个故事说,有个教授和一个学生一起散步。他们在小道上看到一双鞋,估计是在附近干活的人的。学生对教授说:“我们把他的鞋藏起来,躲到树丛后面,看他找不到鞋子的感受怎么样?”教授比较有教养,他说:“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那人的痛苦之上。你可以通过他给自己带来更多快乐——你在每只鞋里放上一枚硬币,然后躲起来观察他的反应。”学生照做了,随后他们躲进了旁边的树丛。
    那个人干完了活儿,回到这里,一边穿衣服,一边把脚伸进鞋里。突然感到鞋里有个硬东西,弯下腰去摸,竟然发现一枚硬币。他的脸上充满着惊讶和欣喜。他继续去穿另一只鞋,又发现了另一枚硬币。他激动地仰望着蓝天,大声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他的话语中谈及了生病和无助的妻子、没有东西吃的孩子……学生被深深地感动了,他的眼中充满了泪花。这时教授说:“你是不是觉得这比恶作剧更有趣呢?”年轻人说:“我感觉到了以前从不曾懂得的一句话——给予比接受更快乐!”
    所以平时即使开玩笑、做一些小事,只要损害众生,尽量不要去做。有些道友开玩笑时语言很尖锐,很刺伤他人的心,自己说完了之后,别人的脸色马上变了。除了有度化众生的特殊方便以外,尽量不要这样扰乱别人的心,伤害其他众生。而且,自己的心态或行为有过错的话,也要经常在诸佛菩萨面前忏悔,念一些加持非常大的咒语,使自己的相续得以清净。大家学了佛以后,不要像在石头上洒水一样,里面永远是干的,没有任何改变。假如利他心有一点提升,学佛的精进也有改善,这样闻思修行对自己有帮助,对他人也会有利益。
    总之,所有的过错要归咎于自己,所有的利益奉献于他人,这就是八万四千法门的总集。有个法师曾说:“用惭愧心看待自己,以感恩心对待他人。”这句话说得很好。对任何一个人,随时都要有感恩之心,你的修行、境界、财富再了不起,也应该有种自我监督和自我批评的态度。不要像现在世间上的有些人,一点点学问都没有,但相续中的傲慢已经超过了须弥山,这对修行绝对是有障碍的。世间人不懂这一点,时时刻刻被傲慢心、嫉妒心、贪嗔心包围,我们既然遇到了大乘佛法,平时就应该多串习善心,这样自己的心肯定会转变的!
    显扬他令誉,以此匿己名,
    役自如下仆,勤谋众人利。
    我们要大力宣扬他人的功德、名誉、威德、力量,尽量埋没自己的名声,自己的功德隐含不露,当个默默无闻的修行人。并像奴仆一样役使自己,无条件地为众生做事。
    如《道德经》云:“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就好像天地,尽管承载一切、养育一切,却毫无怨言,从来也不居功,炫耀自己有多么伟大。又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善的最高境界,如同水一样。水滋润万物,动植物都离不开它,人要是不喝水,几天就会死。但水从来不争功、不计较,默默地奉献一切,始终流在最低处,甚至洗涤最肮脏的马桶等,水也没有任何怨言。
    发了菩提心的人也应如此,自己默默无闻地奉献一切,当大官、得大名,让别人去享受。现在世间上得名声、得奖励的,全部是领导,而工作的却是下面员工。包括弘扬《入行论》,发心人员白天晚上都在忙,但得名声是我一个人,说是:“你讲的《入行论》还可以,弘扬得很不错。”其实我一个人哪有这样的能力?这完全是大家的努力,很多菩萨通过自己的发心,让无数人得到这种利益。因此,我们也应该这样想,不管在什么场合中,自己的功德尽量不要宣扬,而去宣扬他人的功德。
    尤其是宣扬诸佛菩萨和利益众生,这个功德更不可思议。有时候我看到一些歌星,用美妙动听的声音赞叹三宝的功德、利益众生的功德、菩提心的功德,那个时候我就非常随喜。但有时候又非常讨厌,觉得他们很可怜,经常赞叹贪心的功德、嗔恨心的功德,唱什么“甜蜜蜜”,这样损害了多少众生?所以,该赞叹和不该赞叹的界限应该分清楚!


    下面继续学习断除珍爱自己的道理。
    此身过本多,德寡奚足夸?
    故当隐己德,莫令他人知。
    我们不应该在别人面前赞叹自己,为什么呢?因为自己的身体、心理、行为、性格有很多过失,即使有一点功德也不足挂齿,没有什么可夸耀的。作为真正的修行人,应该尽量隐藏自己的功德,纵然有一分功德,也要想办法不让人知道,这就是智者的行为。
    但现在的社会不是这样,许许多多的人本来没有什么功德,却喜欢夸夸其谈,说自己如何如何了不起。前段时间我们这里有一个新领导,叫慈诚罗珠和我去跟他见面。我们一到他的办公室,他就开始自我介绍“我在小学如何如何,中学是什么团干部”,然后是高中、大学,一直到现在,将所有的功德讲给我们听。当然,我们也没必要当面制止,但就像麦彭仁波切所说:“自己于己作赞叹,纵是帝释亦不佳。”
    世间人若不宣扬自己,可能怕别人不知道,但真正的大乘行人,一定要反反复复观察自己,看内心每天被信心、慈悲心、出离心占据着,还是充满贪心、嗔心、痴心等烦恼?过失大还是功德大?身体的所作所为,从早到晚行住坐卧如法还是不如法?是按照《毗奈耶经》或大乘教言所讲的那样去做,还是经常自我放逸,随心所欲地造恶业?如果经常观察自己,就会发现自己的的确确不是好人。我本人也有这种感觉,别人说我了不起、功德大,我真的特别惭愧,自己到底怎么样不用问任何人,自己是最清楚的。如果说我没有功德、修行不好,那他已经说出了真相,我特别能接受。
    一个人就算偶尔有点出离心、神通神变,也不值得在人前宣扬。以前噶当派的衮巴瓦尊者有神通,一次他与大家行路时,到了中午没有饭吃。正当饥饿难耐之际,衮巴瓦以神通得知马上有人会来送饭,并告诉了大家。当时仲敦巴尊者极为不悦,声色俱厉地训斥他不要骄傲自满。噶当派和禅宗的大德们,都喜欢隐蔽自己的功德,即使有点微不足道的功德,也不会拿出来炫耀。
    我们平时也应当如此,没必要到处跟别人说:“我对轮回生起出离心了,我的境界如何如何。”千万不要这么讲!你这种境界也许是暂时的、偶尔的、不可靠的,没有什么可信赖的。在《莲苑歌舞》里,金蜂的妻子死了以后,他到莲喜尊者面前准备出家,当时尊者跟他说:“偶尔厌离天王所幻化,君岂不知此心不久长?”有些人依靠某种挫折变故,对轮回产生了出离心,但今后的日子还很漫长,还会有许许多多快乐,那个时候这种出离心就荡然无存了。因此,暂时有一些境界的话,自己不值得宣扬。
    我们在上师身边或金刚道友面前,很容易生起出离心,但是离开他们之后,诚如藏地有些大德所说,修行的境界就会像水里的石头。是什么意思呢?水里的石头泡在水里,看起来很潮湿,一旦拿出来放在阳光下,一下子就变干了。同样,有些人在上师道友面前或者正在听法时,对佛法的信心很不错,自己觉得境界很高,永远也不会退转,可是稍微离开一下,马上就不行了。
    菩提学会有些道友的行为,我也打听了一下,他们在每个礼拜天学习,礼拜一的时候境界不错,因为刚刚听完一堂课,对佛法的信心还可以。如果礼拜六给他们打电话,前一堂课基本上已经淡忘了,后一堂课还没有接上,那时候的境界跟礼拜一完全不同。假如没有长期地闻思、长期给自己充电,很多境界恐怕跟不上,因此凡夫人一定要有精进力,自己的功德根本不值得夸耀。
    听说有个寺院的方丈,他整天都说:“昨晚我又见到观音菩萨了,菩萨对我说……”人的相续很难以了知,他有没有见到,我也不好说。但即使真正见到了,有修证的人也不会随便说。现在很多人不懂佛法,经常在人前炫耀自己如何了不起,其实这样不是很好。佛陀在《毗奈耶经》中讲得很清楚:“不宣自德,不隐己过。”在没有达到一定的境界之前,最好不要宣讲自己的功德。
    噶当派的祖师们一向以隐藏功德为本,故有“隐藏功德者,邪魔不能害”之说。倘若特意去宣扬自己的功德,很容易遭到别人歧视和一些违缘。华智仁波切讲过:“自己功德深隐匿,他人功德张幡旗,鲁莽傲慢决不作。”意思是说,将自己的功德尽力隐藏起来,他人的功德就像挂经旗一样去宣扬,傲慢等不如法行为在众人面前千万不能出现。有些上师还说,如同小偷偷来的东西不会当众显露一样,自己的学问和功德也不要随便挂在嘴上。萨迦班智达在格言中亦云:“愚者学问挂嘴上,智者学问藏心底,麦秸漂于水面上,宝石沉没于水底。”愚者稍有一点学问,哪怕会讲一个故事,也到处问人家要不要听,就像麦秸总是漂在水面上,不可能沉下去;智者的学问不会挂在嘴上,而是全部隐藏在心底,就像蓝宝石、如意宝等珍宝,一放进大海,马上会沉入水底。因此,智者和愚者的行为有天壤之别。
    大家应该知道,大恩上师如意宝的内在境界、面见本尊、示现未来授记等功德无量无边,可是在我们面前,除了显现极少数的梦境或者为了特意调化个别弟子以外,从来不宣扬神通神变。甚至传承弟子中有些愿意讲神通的,上师经常在大众面前呵斥。他老人家具足许许多多不可思议的境界,但一辈子没有认定过任何活佛,也没有在众人面前显露自己的功德。
    因此,我希望有些传承弟子,不管是辅导时也好,在众人面前也好,不要说“我今天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大多数人都是胡说八道,根本没有这种境界,却偏偏喜欢讲这些。个别人可能也有一些细微的境界,但这些境界千万不能在别人面前讲。智悲光尊者曾说:“作为凡夫人,自己的境界不能过多讲给别人听,否则,从此之后这些境界就不会现前了。”米拉日巴尊者也说:“雪山雄狮、森林野兽、大海鲸鱼,若能隐藏不露,才会减少危害。同样,作为修行人,所修之法、修得的境界千万不能泄露,不然会招致违缘。若能善于隐藏,必能修成顺缘,最后圆满成就。”所以,大家在保护自己的修行境界方面,应该学习智者的行为。
    很多居士经常开展一些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极少数人整天炫耀自己“我昨天看见什么,听到什么”,这些我觉得不是很重要。如果看见很重要,那《释量论》中说,你不用依止上师了,依止尸陀林里的秃鹫就可以,因为它好几百由旬以外的尸体也能看得见。而且现在科学这么发达,依靠望远镜、显微镜等仪器,肉眼见不到的东西都能见到,听不到的东西都能听到,但这些并不是功德。真正的功德就是想帮助众生,有这样一颗心最珍贵。从诸佛菩萨的历史来看,他们成就的因缘就是菩提心,菩提心也是一种利他心,在任何佛陀的传记中,不具足菩提心而成就的一个也没有。因此,大家在价值观上不要搞错。尤其佛教不兴盛的地方,人的行为总是奇奇怪怪的,所注重的境界也是颠颠倒倒的,这方面务必要引起重视!
    丑三、摄义:
    往昔为自利,所行尽害他,
    今为他谋利,愿害悉归我。
    我们从无始以来,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衣食、生命、财产、生活、感情等,一言一行害过无量众生。不说前世的前世,我们即生中没有遇到大乘佛教之前,当小孩子的时候,为了玩具得罪过其他孩童;长大之后,为了自己的生活也害过很多人和非人。为什么害他们呢?就是担心自己的事情不成功,希望自己一切圆满。而现在,我们在上师、诸佛菩萨面前发了菩提心要利益众生,那么所有的危害、痛苦、折磨,都应该由自己心甘情愿承受。
    大家没有皈依之前,可能伤害过很多众生。不说别的,仅仅是吃一顿饭,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从小到大故意或无意杀过多少生命?藏地有些小孩甚至在放牦牛时,故意杀虫的现象也非常严重。我们平时讥笑别人、得罪别人、伤害别人,更是无可计数。因此从现在起,大家应该发誓重新做人,否则学得再多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发了这样的心之后,自己能不能做到呢?这一点是可以的。因为我们拥有殊胜上师的出世间教言,依靠这些教言,成千上万个修行者已经获得成就,我们只要做的话,也完全是可以的。甚至一些世间人,遇到修养好的人时,也会改变自己的一生。三国时有个人叫周处,他在义兴(今江浙一带)非常出名。当然他出的不是美名,而是恶名。因为他个子比较高,从小就死了父亲,没有读书的机会,人很野蛮,动辄就用拳头打人,老百姓都害怕他。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再加上周处,这三者一起危害百姓,当地称之为“三大祸害”。(我们以前读书时,也有一些特别野蛮的同学,大家都很害怕他。)
    后来有人想了个办法,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希望三个祸害通过内战互相残杀。于是周处立即杀了猛虎,又下河去斩蛟龙。周处同蛟龙一起搏斗,三天三夜都没有出来,当地百姓都认为他死了,高兴地对此表示庆贺。结果周处杀死蛟龙后,从水中出来了,听说乡人为自己已死而庆贺,方知大家把他当作祸害,因此有了悔改之意。后来他寻访有修养的名人陆云,听从他的教导,洗心革面、改过自新,最终成了非常了不起的忠臣,为老百姓做了很多有利的事情。
    同样,我们以前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自己的名声、自己的快乐,一切都是为自己奋斗,从现在起,我们扮演的角色不同了,一定要为众生造福,把方向改变过来。若能如此,真正的快乐才可以出现。世间上的很多人,心里很希望自己快乐,但发心与行为往往背道而驰。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世间人心动,爱执福果报,而不好福因,求有不求灭。”世间人很愚痴,他们的起心动念只耽著世间福报,一味寻求财产、感情,而将寂灭涅槃的无漏大乐弃之不顾,终生奋斗也没享受过真正的快乐。《法句经》中有这么一句:“无乐小乐,小辩小慧,广求大者,乃获大乐。”凡夫众生追求自利,即使得到芦苇上的水滴般的小利乐,实际上也毫无真实安乐可言,只是一些小聪明而已,而修持佛法利益一切众生,才能获得究竟大安乐。
    然而,这个道理很多人都不知道。大城市里的人密密麻麻,每天都在为了自己而忙碌,包括有些念佛的人,心心念念就是“我的成就”、“我的解脱”,自私自利的心像毒药一样可怕。其实只有放弃对自己的执著,才是成就的唯一妙道。尽管放弃自我有一定的困难,但我们大乘修行人与众不同的是,自利和他利之间的利弊能认识清楚——如果对利益众生无动于衷、置之不理,只是想着自己的话,任何美好的愿望都不一定能实现。
    这些话我在前文中说了很多,但有时候从不同的角度剖析,可以利益不同根基、意乐的众生。有些窍诀虽然文字很少,但对某些人来说,却可以让他顿然醒悟,从此改变自己的一生。所以话不在于多,而在于能不能相应自己的心。禅宗有种说法是:“迷时千卷少,悟时一字多。”明白之后,哪怕一个字也嫌多,用个表示方法就可以了;如果不明白,我在这里啰啰嗦嗦地讲半天,也不一定起到作用。其实真正有信心的人,我一个字都不用说,只表示一下让他利益众生,他就会一味地忘我利他,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事情了。可是,如此利根的讲者和听者,现在是很少的。
    大家晚上睡觉时也应该想:“今天以前,我整天都是利益自己,害过无量的众生,那么从现在开始,我应该去做利益众生的事情。”当然,每个人的根基、能力、智慧有别,不一定要做得好大好大,佛陀因地时有时候一辈子就救护一个众生,但也是相续中的一分积累。所以获得人身以后,其他什么都不重要,利益众生的菩提心一定要生起来。不然,临死的时候空手而归,确实非常可惜!
    莫令汝此身,猛现顽强相,
    令如初嫁媳,羞畏极谨慎。
    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身口意各方面要调柔、寂静、如法。甚至小乘中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夷、优婆塞,佛陀也要求不管走路说话都要有文雅的威仪,不能让这个身体过于顽固不化、傲慢粗暴,觉得天下唯我独尊,现出一副趾高气扬的神态。有些发了菩提心的人,心里有没有傲慢不知道,但走路、说话很多方面看起来傲气十足,这是不合理的。一定要在众人面前调柔寂静,规规矩矩地为众生做事情。我们发心要当众生的奴仆,自己没什么了不起的。有些人什么学问和功德都没有,但言行举止经常流露出傲慢的愚痴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8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不应该的。
    自己的功德纵然超越许许多多人,行为上也应该极其调柔。打个比方说,刚进门的新媳妇为了讨得婆家喜欢,做任何事情都战战兢兢、忐忑不安,行为上非常羞涩、畏惧。(当然,我这辈子没有当过媳妇,讲出来可能像盲人摸象,很多老菩萨会觉得:“应该让我来讲,这一堂课我来当堪布。”但毕竟我是讲者,还是硬着头皮讲吧。)如果她一味地自私自利,所作所为全是为了自己,或者没有做任何事情,婆家就会非常不满,经常呵斥她。所以佛经中说:“应知菩萨者,譬若新妇。”菩萨应该像刚过门的媳妇一样,行为小心翼翼。
    有些经典中还说:“发了菩提心的人,应当像新比丘。”新比丘是什么样子呢?一个刚受完戒的人,一切威仪非常具足,走路的姿势也非常特殊,有时候把长长的具铺在地上——“上师啊,弟子已受三坛大戒,从今开始过午不食!”许多行为真的很如法,而且经常提醒旁边的道友:“我们出家人应该怎么怎么做。”但再过几十年以后,一天掉一个、一天掉一个,很多功德都没有了,过失就积累出来了。
    我真的非常非常佩服上师如意宝,一辈子始终戒律清净。刚受戒的人谨慎小心是正常现象,并不值得炫耀。前段时间有个刚出家的人,见我们在商量的时候开玩笑,觉得这很不合理:“堪布为什么开玩笑啊?所有的时间应该用于修行方面,不能这样散乱,起心动念都应转入妙道。”是,刚开始很多人都会这样。我最初的时候也是如此,但过了十年、二十年以后,会不会这样也很难说。一句玩笑也不能说,什么行为都非常如法,除了真正的修行人以外很难做到。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尽量像新比丘或新媳妇一样。
    在古代封建社会,新媳妇的行为特别注意。唐代的《新嫁娘词》中就描写了这种状况,中云:“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新媳妇刚过门以后,先让她休息两天,到了第三天,依照习俗要下厨房给公婆做菜。做菜时她特别注意,一定要把手洗干净。但婆婆喜爱什么口味,对她来说尚属未知数,如果公婆吃起来大皱眉头,第一次印象就搞砸了,那以后的日子很不好过。因此她想出了很妙的一招——让小姑(丈夫的姐妹)先尝尝羹汤,假如她觉得可以,那就没有问题了。
    现在的新媳妇会不会这样呢?不一定噢。嫁过去以后,管他三七二十一,你爱吃不吃。假如婆婆是南方的,东北的媳妇就做东北菜,不管她喜不喜欢吃。但古代是完全不同的,我们藏地也有这种习惯,一个女人嫁出门以后,如果被婆家撵回去了,以后就没有脸见人了,大家都会轻视她:“啊,某某家的女儿被休掉了,已经成了废品了!”因此古代的媳妇在行为上相当小心。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发菩提心的人都要头上戴婚纱,变成新媳妇,而是说利益众生的言行要像新媳妇一样谨慎。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有菩提心,有一颗利益众生的心,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有菩提心不是你道理上理解了,而是真正从体会中产生了。产生什么呢?你所作所为就是让众生获得成就,白天走路吃饭、晚上睡觉,一切的行为都要想着众生,就像新媳妇过门之后,会经常考虑怎么样让所有的人都满意一样。若能如此,那说明你真的有了菩提心。所以自己有没有菩提心,应该可以观察得出来,用不着去问别人。
    我以前也举过一些例子,就像一个人特别爱财,白天晚上都在想着自己的生意,甚至做梦也会梦到赚一大笔钱。如果我们想着众生也能这样,这就是体会上的菩提心。我认识一个搞生意的人,他对事业非常执著,本来很喜欢睡懒觉,但为了自己的事业,晚上再晚也可以熬夜,早上再早也可以不擦眼睛就出门。若把这种行为转移到利他上面来,凡是众生的事情,就不顾一切去做,那这个人肯定具有菩提心。
    在座的有些道友,名相上的菩提心都具足,但体会上的菩提心有没有呢?自己应该最了解自己。假如随时随地一直想着众生的事情,除此之外没什么更重要的事情了,即使别人说你没有菩提心,实际上你也是具足的。反之,倘若你只是道理上会讲“《现观庄严论》和《入行论》中说菩提心具足两个条件——缘众生和缘佛果”,但心里没有众生的话,那也没有必要整天沾沾自喜。
    假如具足了菩提心,对身边所接触的众生一定会负责任的。就像这里所说,自己会在别人面前小心翼翼,生怕得罪了他,一旦别人有点不高兴,自己就会很伤心,想尽一切办法让他快乐,这就是真正的菩提心。可是我们具不具足呢?大家应该心知肚明!
    子二(以行为主宰心)分三:一、以对治主宰;二、视为所断违品;三、精通对治方便。
    丑一(以对治主宰)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寅一、略说:
    坚持利他行,切莫伤众生,
    妄动应制止,逾矩当治罚。
    我们应该用一些行为来约束自己的心,分别念非常猛烈时,还是需要一些办法加以对治。我平时心里不太舒服、很难以调柔的话,就关起门来大声念经、念咒语,让心慢慢集中在声音上,以这个行为把心控制住。有时候通过心来约束行为,有时候行为也能对心起到作用。我们意乐上、行为上一定要坚持利益众生,千万不能伤害众生,这是所有行为中最重要的。
    有些讲义中说,此偈所言的,是饶益有情戒、严禁恶行戒、摄持善法戒的总结。总之还是围绕那两条:从正面来讲,要尽心尽力地帮助众生、利益众生;从反面来讲,从现在开始,乃至生生世世,连一个众生的毛孔都不损害,不得罪众生,不做众生不高兴的事情,更不用说危害他们最珍贵的生命了。概言之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按照大乘经论的观点,不做自私自利的事情,尽量不害任何众生,反而要饶益一切有情。
    这样的行为如果慢慢去培养,到了一定时候,为一个众生也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晋朝有一位僧群法师,多年一直住在山里修行,他附近有块大磐石,石上有清泉流出,茅棚与磐石中间隔一条深沟,上有独木桥,可以走过去打水。后来有一只野鸭,折断了翅膀飞不起来,停在独木桥的中间。大师要去打水时,见它占了独木桥,动也动不了,想用锡杖拨开,又怕它掉下深沟丧生,于是回来不去打水,最后因缺水而示现圆寂。
    莲池大师在《缁门崇行录》中赞叹道:“为保全动物的生命而不顾自己,再没有比这更慈悲、更伟大的了。或许有人会说:‘为了保全野鸭的生命,忍受挨打的痛苦还可以,牺牲生命不是太过分了吗?’其实圣者将自己的臭皮囊视如浮泡幻化,只要对众生有利,宁愿将生命如鼻涕口水般丢弃不顾。佛在因地时以身饲虎、割肉喂鹰,也是这种精神所致。那些耽著四大假合之身的凡夫,永远也是不会明白的!”
    所以,菩提心成熟以后,很可能为了救护一个众生而牺牲自己,更何况是很多的众生了。对我们而言,现在主要是这种利他心能不能培养出来?如果能,就像一些藏传佛教大德所说,那时候你的言行举止没有一个是不如法的。
    这个法的的确确非常殊胜,关键是人能不能跟上它。宗喀巴大师说:“如果人不是大乘,仅仅法是大乘也不够。”我们所学的这些法,是大圆满、大中观以及大乘佛法,可是人的境界没有跟上的话,法再好也没有用。就如同买了一台日本进口的高级电脑,使用者如果特别愚笨,所有的功能全部用不上,那电脑对他来说就像一块石板一样没有用。因此,法殊胜也要与众生的根基相应,大家首先一定要生起利他之心。古大德也说:“发心不重要,生心才重要。”发菩提心谁都可以发,但真正能生起来的却屈指可数。
    有时候看来,这次推广《入行论》还是很成功的,相当一部分人跟以前完全不同了。以前一味地为自己奋斗,口头上说的是禅宗法语,但做事情就像腐败分子一样,目标完全是对向自己,自我发展、自我前进、自我证悟……而现在修学《入行论》等大乘教言之后,虽然凡夫人难免还有自私自利,这不是靠理论就能断除的,但因为诸大德的加持,再加上自己的真正努力,有些人确实能做到不忘利益众生。佛陀的功德中,不忘利益众生是最大的功德,《经庄严论》云:“利益众生事,随时不过时,所作恒无谬,不忘我顶礼。”《释量论》宣讲佛的功德时也说,佛陀的功德归摄于两点,一是以悲心利益众生,一是以智慧通达万法。我们每个人也应该向这个方向前进,虽然现在是凡夫,但只要依循佛陀和大德们的足迹,总有一天定会达到目标的。
    我们平时的起心动念务必以正知正念来观察,如果不想利益众生,反而想要把他杀了、把他害了、把他卖了、把他吃了,那绝对不是修行人。一旦生起了烦恼恶念,一定要强迫去制止,这样的念头在世间中也是值得呵斥的,更何况是在诸佛菩萨面前承诺过永远利益众生的人了。有些道友在贪心的驱使下,或者嗔恨心的催动下,发菩提心的时候眼泪汪汪,但过一段时间以后,遇到一点小小的事情就“有本事就过来吧”,一边跑一边比划动作。(其实你们有些人打架好像不是很有胆子,有胆子的人不是这样的。)心中有菩提心的话,不管怎么样,都不会害众生的。
    格鲁派的修行教言中说,菩提心若要培养出来,有三个条件:第一、要遣除违缘,忏悔自己无始以来的罪障;第二、要创造顺缘,尽量地积累资粮;第三、一心一意地祈祷诸佛菩萨和根本上师,愿相续中的菩提心日日增上,不要减灭。这三个条件具足的话,菩提心一定会越来越增上,我们应该尽力去这样做。
    凡夫人的发心经常是一种假象,今天天气好,上师刚讲了菩提心的功德,道友们也关于大乘佛法进行了研讨,这个时候自己好像根本没有自利心,发菩提心利益众生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过一段时间,天气不好了,今天累了,关系不太好的人出现了,肚子也饿了,这个时候就很容易发脾气,想打架的动作各种各样,这种情况不太好。打架的人到底有没有菩提心,很多大德以前也辩论过。你发心利益天下众生,但道友对你做一点不如法的事情,你就忍不了,跟佛陀因地时的公案比起来,难道不感到惭愧吗?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不是个好人,修行没什么值得夸耀的,在上师面前要好好地祈祷,老老实实当个默默无闻的修行人,这样功德才会慢慢散发出光芒。


    下面继续讲“以行为主宰心”。这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以对治主宰”分略说和广说,略说已经讲完了,现在是广说。
    寅二、广说:
    纵已如是诲,汝犹不行善,
    众过终归汝,唯当受治罚。
    以上作者通过谆谆教诲,从各个角度介绍了自他相换,劝诫我们要舍弃自己,接受别人的痛苦;我依靠一些藏汉的讲义,也叙述了许多这方面的道理。讲了这么多,但若行为上依然如故,不行持善法,还继续造恶业,尤其是对利益众生置若罔闻,一点长进都没有,那所讲的这些道理都白费了。
    《入行论讲记》现在有七本书了,这一品讲完以后,马上就有八本了,如果你们没有得到利益,那全部是废纸一堆。很多道友从开始到现在一直在学,但你的相续跟以前是不是一样的?以前对自己极其爱著,现在有没有丝毫改变?如果没有,那你手中的法本再多,学的法再多,不摧毁我执也没有用。昨前天有个道友跟我说:“您现在写的、翻译的,加起来共有七十多本,好了不起啊!”(《妙法宝库》和《显密宝库》应该没有那么多,也许是把菩提学会的课程都加上了。)但我想了一下:“若是以利他心来摄持,这些文章可能有一点利益,但如果不是的话,不要说七十多本,就算七百多本对众生也没有意义。”从历史上看,有些大德的教言,像《六祖坛经》,文字也不是很多,但诸佛菩萨从菩提心流露出来的金刚语,即使只有短短几句,千秋万代的后人也是受益不尽。而一般的世间文学家,纵然作品堆积如山,对社会也没有什么利益,反而有倒退的作用。这二者的差别,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引导众生消除我执。
    大家花了那么多时间、精力、钱财,学了这么长的时间,现在也应该总结一下:如果还不能行持利他的善法,这个过失到底在于谁?身体是无情法,并不是过失的来源,最主要的祸害就是这颗狂妄的心。无始以来它没有正知正念,贪爱自己、伤害别人,就像没有**过的孩童一样非常野蛮,倘若还一如既往这样下去,定将导致即生的痛苦、来世的痛苦,以及各种各样的烦恼痛苦。假如前面那些温和的教言对它无济于事,起不到任何作用,那么只有采取粗暴严厉的方式进行对治了。(在有些讲义的科判中,这个偈颂以下是用粗暴的方式来调伏心,前面则是以温和的方式来对治。)
    其实世间上也是如此,老师特别软弱的话,不一定能教得好学生。在藏地,菩提萨埵以温和的方式无法调化鬼神,只有请莲花生大士以威猛的形象进行降伏。俗话说:“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如果父亲比较严格或者严厉,培养出来的孩子就会孝顺,而如果母亲太过溺爱,连老师都不让好好地教:“我的好宝贝,谁也不能打,你想什么就做什么!”这样的话,孩子绝对不会成材。宋朝的名将岳飞,有五个儿子。他虽然很疼爱他们,但深知“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后来他的大儿子岳云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12岁时就非常出名,成为一个英勇善战的小将。
    若没有用粗暴的方式,有些人是很难**的。包括学院中的个别道友,整天跟他说一些温和的话:“求求你!谢谢你!不要犯戒律。”这样根本不起作用,只有现一个威猛相严厉批评他,他就开始听话了。有时候我在课堂上说某个人,心里虽然没有特别大的嗔恨心,但装作很生气的样子,还是能够起到不同的作用。同样,我们对心也应该有种特殊的方法来调伏。以前温和的教言反复听了很多,但它没有一点改进,仍是顽固地执著自我,不愿意利他,那么从此之后,应该改成以粗暴的方式强力制伏,使它无法逃避行持善法。
    行持善法的时候,当如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所说,应像饥渴者遇到饮食般,有一种渴求心。如今末法时代的很多人,表面上是出了家或者在家学佛,实际上并没有强烈的欲求心,这是修行最大的障碍。古代修行人对佛法的信心、追求心非常非常大,可是现在呢,形形**的外境让我们眼花缭乱,让我们的心一直动荡不安,学佛大多数成了一种形象化。
    在行持善法方面,很多人都喜欢固定时间——什么时候该念佛、什么时候该磕头,不需要重视的偏偏很注意。其实什么时候都可以,长的话,闭关两三年,像麦彭仁波切和一世敦珠仁波切的传记中说,他们每年都会月修或季修,有时候还会闭关一两年。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每天只要有时间,随时随地都可以修。所修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有相的善法,如磕头、念经、转绕、作供养;无相的善法,像入于禅定或安住于中观的境界中,这些都是可以的。而环境方面,在寂静的地方可以,在散乱的地方也可以,家里、单位、车上……哪里都可以修,都可以念。
    可是现在很多人非要专门固定自己的修行,觉得时间一定要空出来,什么干扰都要远离。但这样的话,能有多少时间修行也很难说。人的生命非常短暂,再加上欲界众生一天至少要睡4—8个小时,比如我现在40岁,如果还能活10年,5年的时间用来睡觉,剩下的5年当中还要散乱、说话,真正能抽出来的修行时间又有多少?所以,修行的时间和环境不要定下来。外面有些人经常说这个地方不可以修,那个地方不可以修,为自己的懒惰找许许多多借口,这样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
    我们所修的法可以是中观、禅宗的甚深道理,也可以是简单的念佛法门。古代修行人的精力、时间尽量用于善法方面,而末法时代的很多人,非要因缘圆满具足以后才修行,这是一种很愚痴的行为。记得《百喻经》中说,有个愚笨的人,有一次口渴得不得了,正好遇到一条清澈的河,但他却呆呆地望着河而不喝水。旁人奇怪地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河水这么多,我怎么能喝得完呢?”这个故事说明外道和不学佛的人为什么不学佛呢?因为他们认为佛法高深莫测,自己不能守所有的戒律,所以不敢学佛。
    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就像口渴的人即使只喝一口水,也能缓解自己的口干舌燥,一口水也有一口水的作用,如《水木格言》云:“诸法纵难知全,少知亦得大利,江河虽难全饮,少饮亦能解渴。”佛法虽然博大精深,但学一句话、一种道理,对你也是有利益的;佛教的戒律虽然多不胜数,但只要守持一分戒律,如皈依三宝或不杀生,也会有无量的功德;十方众生虽然无穷无尽,无法一一帮助,但哪怕对一个众生做一点饶益,即使做不到也很想帮助他,有了这一颗心,功德也是无边无际的。
    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我们平时应该想,自己是入了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与其他人是完全不同的。”你们工作上班也好,跟别人说话吃饭也好,始终要不忘这一点。比如今天餐桌上有十个人,其他人都不学佛,你就应该想:“我跟他们是不相同的,我的所作所为若能帮助他们,那可以随顺他们。但若对他们没有利益,吃完饭后我就要回去,好好地念我的经、修我的法。”自己对自己有一个约束,这样行住坐卧都可以行持善法。
    所以行持善法没必要专门空出一个时间、空出一个地方。现在汉地的有些居士,一定要空出大大的佛堂,一个月跟任何人都不见,“你们全家人给我滚出去!”这种做法是不现实的。修行的时候,只要自己的心能约束,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从佛教历史上看,有些修行人在监狱里成就了,有些修行人在人群中成就了,也不一定非要呆在山洞中。因此,我们应该随时观察自己的心,自己是发了菩提心的人,如果没有好好修行、不行持善法,一定要惩罚这颗心。惩罚的方法,前面讲过一些,下面也会讲一些,但最好是用以前噶当派的教言来惩罚,如此,修行肯定会成功的。
    下面就讲惩罚这颗自私自利心的方法:
    昔时受汝制,今日吾已觉,
    无论至何处,悉摧汝骄慢。
    我们过去遭受过无量痛苦,现在学习了大乘佛法、依止了上师、了知取舍之后才发现,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没有调伏这颗狂妄的心。它产生贪嗔痴等各种烦恼,以此而造作恶业,在三界轮回中此起彼伏,受尽百般折磨,感受不同程度的痛苦。这些痛苦,不要说我们凡夫人,即便是圣者也难以描述。
    我们这颗心可以分为一个狂妄心(自私自利的我执)和一个明智心,明智心对狂妄心教诫道:“依靠上师的指点,我今天终于明白了,无始以来我因为爱执自己,不顾众生的快乐,所以在轮回中受尽煎熬。而如今,以不可思议的因缘遇到大乘殊胜教法后,我明白了一切痛苦和祸害的根源就是我执烦恼——萨迦耶见。从此以后,无论你这颗心去哪里,就算是天涯海角,我也不会让你随心所欲到处造恶业,让我无辜地遭受痛苦。既然我已发现了你,就不会再受你控制,让你继续干坏事了。”(以前我有个同学,他没有一只眼睛,他哥哥是五年级的。他哥哥毕业以后,有次我跟他在山林中的墙壁旁边打架,结果我打赢了,我说:“你以前有哥哥,所以我天天受欺负,从今天开始,我要打你!”后来确实在一年当中,我随时镇压他、欺负他。现在看见他的时候,我都有点伤心。)
    我们对这颗心也应该有这种教诫,以前我们听从它的摆布,对众生做了很多不如法的事,尤其是没有学佛的时候,种种行为特别惭愧,现在无论它去哪里,通过无我空性法也好,利他菩提心也好,一定要摧毁这种自私自利、自以为是的骄慢之心,这样才能得到解脱。《入中论》云:“若见我我所皆空,诸瑜伽师得解脱。”这是从空性角度来讲的,同样,以利他心把自己的一切舍给众生,当下也可以获得解脱,或者趋入真正的解脱道。
    现在学习佛法的人比较多,但如果没有这样的利他心,不管学禅宗还是净土宗,都没有多大的利益。净土宗的念佛法门虽然很殊胜,但若以竞争心、嫉妒心、傲慢心念“南无阿弥陀佛”,怎么样念也无法摧毁我执。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来摧毁我执,就像禅宗所说,一定要认识自己的心。以前临济禅师给弟子讲法时,突然有个人问:“请告诉我,我是谁?”禅师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从椅子上起来,径直走向他。大家认为禅师不高兴了,目光纷纷注视着那人。禅师走到他面前,抓着他的衣服说:“闭起眼睛往前走!”那个人特别害怕,只好依教奉行。禅师又叫他走回来,猛然喝道:“是谁在问‘我是谁’?”通过这种直指,据说那人当下开悟了。
    这种方法在我们自宗也有。有次上师如意宝在喇嘛经堂灌大圆满的顶,当时点了一些活佛的名字,让他们上去下来,并说“你给我过来,你到底是谁?”通过这种窍诀,让他们当场认识“我”的本性。无始以来每个众生都特别喜欢“我”,我的帽子、我的鞋子,等会儿下课,很多人到处找我的鞋子、我的房子,觉得我好冷啊,每天说“我”可能要说188个,但这个我到底在哪儿呀?
    当然,你没有详细观察的话,一般是很难以发现的。以前米拉日巴在大鹏山洞里修行,有一天他有点饿,想弄点东西吃,在洞中找了一下,什么吃的都没有,连木柴和水也一点不剩了。于是他出洞去拾柴。等他捡完柴回洞时,忽然刮起一阵狂风,吹得他破烂的衣衫四处飘掀。他用手拉住衣衫,手中的柴差点被风卷去;他用手紧紧抱住柴,狂风又把他褴褛的衣衫吹得四散飞扬。正在这种关键时刻,他突然意识到:“我在山洞中修行多年,但仍不能完全放下我执。一个人如果不能割舍我执,那他所谓的修行又有什么意义呢?”随即他自语道:“风啊,你要喜欢吹走我的衣服,你就吹走吧;你要喜爱我的木柴,你就卷走吧!”说毕,他放下一切不再管,坐在地上入于大手印的禅定。
    我们作为凡夫人,“我”的念头天天都在起,但从来也没有认识它,利益众生的机会时时都有,但从来也没有把握它。今天有个女众给我打电话:“堪布,我现在非常伤心啊,因为我利益众生的机会一点都没有。”我说:“不可能吧!就像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中所说,内心不断发起利他的心,实际上也是在利益众生。而且你身边有那么多人,好多女众非常懒惰,实在不行的话,你可以天天帮她们提水。”所谓的利益众生,不一定非要在法座上、做很大的事情,把以前自私自利的心转变过来,从现在开始,言行举止想要利益众生,摧毁自己的傲慢,这样的话,修行境界也会纷至沓来。
    骄慢在前面已经讲过了,现在还是讲要摧毁它。骄慢是觉得自己了不起的贡高我慢,理解得更深一点,就是对自我的执著。这是一种前进的障碍,不仅大德的相续中不会有,即便世间上的智者,为人也是非常谦逊。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每当人们赞叹他的学识渊博、智慧超群时,他总是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不像现在的有些人,稍有一点点学问,得了一个博士帽,就把它天天顶着。无垢光尊者的教言和《中观宝鬘论》的开头都说,信心是前行,智慧是正行,没有信心是不行的,但对有傲慢心的人而言,信心的确不容易生起。)被人们称为“力学之父”的牛顿,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伟大科学家,他对人说:“我只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子,有时很高兴地捡到一颗美丽的石子,但真理的大海还没有发现。”(他所谓的真理大海,不知道是不是般若空性,因为牛顿虽然信佛教,但在般若空性方面不一定有证悟。)扬名于世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也谦虚地说自己“只学会了几个音符”。
    因此很多人没有必要傲慢,如果傲慢心不摧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8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信心是不可能产生的。信心没有产生的话,连佛教的门都没有入。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有个《信心品》,我很想讲一下,不懂这个的话,就像世间人一样用学术眼光看待佛教,恐怕是不合理的。所以大家要尽量摧毁自己的傲慢和自私自利,否则无我的境界很难以生得起来。
    今当弃此念,尚享自权益。
    汝已售他人,莫哀应尽力。
    有些人会想:“怎么可能彻底摧毁我执呢?应该留下一点吧,一点自私自利都没有,恐怕是做不到的。”这种想法虽然情有可原,但其实我执是可以舍弃的。以前做任何一件事情时,首先都是维护自己、赞叹自己、保护自己,这些已经习以为常了,然而这种念头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一定要舍弃。如果学佛只是为了自己幸福、自己快乐,学再多的大乘佛法也没有用。(当然,小乘佛法中有自我解脱,这个应该是可以的。)所以,从此之后应该将自我维护的心全部断掉,把想利益自己的门彻底关掉。我们应该在墙上画两个门,一个是自利的门,一个是利他的门,利他的门要时时敞开,而自私自利的门,永远把它封起来。
    大家是发了菩提心的人,这个问题一定要明白。常常这样想的话,到了一定的时候,有自我的念头时也会非常厌恶,认为这种想法很不对,光是为了自己而活在世上,还不如早一点离开好。反之,若能对哪怕一个众生有一点点利益,那么自己感受痛苦也值得,应该有这样的心。
    此处作者说:“自私自利的心啊,我已反复教诫过你放弃自利,但你一直不肯听,所以我不得不采用强制手段,将你卖给别人,让你不得不老老实实地听别人使唤。我曾以诸佛菩萨为证人,宴请三界无量众生为宾客,在他们面前把你布施出去了,因此今后你一定要为别人服务。”
    听到这里,有些人可能非常害怕:“我为什么要发这个菩提心?现在可不可以反悔啊?”那是不行的!嫁出去的女孩子,已经成了别人家的人了,两三天后开始想妈妈,闹着要回家,这是不可以的,谁让你刚开始愿意到他家去?同样,我们发菩提心时,“爱上”了三界轮回的一切众生,现在想要反悔的话,没有那么容易。世间人也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不能随随便便出尔反尔,今天想要利益众生,明天觉得困难就放弃,这样转来转去是绝对不合理的。
    我们学院有一个女众,她在学院的时候,天天请假:“堪布,我身体实在不行了,可不可以回去养几天?”我给她准了假,她回去之后,马上又打电话:“堪布,我心情非常不好,可不可以回来?”她回学院以后又是:“我身体非常不好,可不可以下去?”这不是一次两次了,每次她下去的唯一借口就是身体不好,回来的唯一理由就是心情不好。也许是吧,我们这里气候比较恶劣,所以身体不好;到外面去了以后,环境比较嘈杂,所以心情不好。但这样反复无常是不行的。
    我们在诸佛菩萨面前发了愿,可以说把自己已经送给众生了,应该时时有这样的念头——我就是众生的,这样一来,自己也会愿意付出的。《吃亏是福》一书中说,湖南有个贫穷的家庭,两个女儿在读高中,一个儿子在读中学。两姐妹高考时都考上了大学,姐姐一看家里的窘况,就把自己的录取通知书偷偷藏起来,说自己没有考上,而让妹妹去读。妹妹一直不知道真相,有次她放假回来,偶尔的机会发现了姐姐的录取通知书。令人震撼的是,姐姐录取的学校比她的还要好。这个时候一家人才发现,姐姐为了成全妹妹,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宁愿一辈子当个农民。大家被这种高尚行为深深感动了,报章媒体上纷纷赞叹她。可是真正的利他心,是没有任何条件的,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姐姐、妹妹,或者跟自己关系好的人,凡是有生命的众生,我们都要全心全意地帮助。所以,大乘菩提心的精神,是世间任何善行都无法相比拟的。
    我们说释迦牟尼佛是最伟大的人,原因也在这里。一方面他通达了万法的真理,另一方面,即便是在因地时,他为了众生也可以舍弃自己最珍贵的东西。佛法不是口头上会说、耳边上听到就行了,你们不要像我这样只会夸夸其谈,下完课之后应该想一想,反反复复思维这些内容。得一个人身不容易,若不利用这个机会生起菩提心,成天忙于表面上的功德,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
    对我个人来讲,真的觉得利益众生是最珍贵的,钱财也好、名声也好、地位也好,甚至这个生命,都没有多大的意义。当然在利他的过程中,有时候遇到一些违缘,也很容易退失发心。就像《大智度论》中所说,有些圣者在布施眼睛时,也有退失信心的现象存在。所以大家最需要注意的是,看自己的道心坚不坚定。一旦没有上师和教言的对治法,再加上习气和业力非常深重,就变成原来的状态,跟没有出家、没有学佛时一样,一味地希求自私自利,这是最可怕的事情了。
    所以大家要时时精进,不要有选择性。天气好一点就好好念佛,天气冷一点就睡懒觉,尤其是星期天,睡得更是昏天昏地,这对修持精进波罗蜜多的人而言,并不是很合适的。(你们是不是星期天睡懒觉啊?怎么我一说,很多人的脸色都变了?我不是特意说谁的,也不知道你们星期天是怎么样睡的。)
    丑二、视为所断违品:
    若吾稍放逸,未施汝于众,
    则汝定将我,贩与诸狱卒。
    有些心意可能比较固执,它想:“我又没有做什么不好的事,为什么把我卖给众生?”对此作者回答说:“假设我有稍许放逸,觉得自私自利在某种程度上也许对自他有利,而没有把你施予一切众生,那么你一定会执著自利而造恶业,最终将我出卖给地狱狱卒。”
    我们依靠这颗狂妄的心,多生累劫中不愿意发菩提心,不想去利益众生,以致在轮回中一直受苦。如果以后仍然一如既往,肯定会造各种各样的恶业,之后堕入三恶趣,感受地狱、饿鬼、旁生的痛苦。无始以来它把我害得够惨了,所以对这种恶毒的心念,我们应抢先一步将它卖出去,不给它造罪的机会。假如还任由它继续狂妄下去,那何时才能解脱啊?
    大家应该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诚信不疑,从现在开始,将这颗自私自利的心断掉。虽然完全断掉有一定困难,但还是先要打基础,在短暂的人生中尽量把诸佛菩萨的窍诀用上。尽管像以前大德那样当下开悟,对末法时代刚强难化的人来讲不太容易,但我们可以依靠种种方式循序渐进。尤其是修断法古萨里,是断除我执的殊胜方法。我们若能完整地修持,那是非常好,但若实在不行,也可以按照有些传承上师的教言中所说,把自己的身体观想成甘露,一份供养三宝;一份供养护法神;一份布施给三界众生,化为解除他们痛苦的任何有用之物,使病苦者获得妙药,使盲者获得明目,使饥饿者获得食物,使寒冷者获得衣服;最后一份布施给前世今生你曾欠下债的众生,还清所有的命债、宿债、财物等。这样观想的意义非常非常大。有时候作火供仪式,也可以如是观想。当然,火供并不是天天都要作,现在有些上师和道友把什么闻思修行都放弃,整天就是熏烟烟,这个也不太好!
    如果不能断除自私自利,不说其他的,即便是因此造下的恶业,在漫长的轮回中也非常可怕。《烟酒杀生过患》里面有一个公案:印度有位外道国王名叫哲坚,由于他酷爱食用血肉,屠杀了数以万计的无辜众生,结果以此果报,他在十八层地狱中一一感受痛苦,最后又堕入金刚地狱中。阿难尊者目睹他的境况后,询问佛陀其中原由,佛陀说:“他生前杀害过无量众生,这是他的异熟果报。”阿难又亲自去找阎罗法王问:“此人可有解脱之法?”阎罗法王说:“唯一放生才有帮助。”阿难立即为那人放生,使他从金刚地狱中解脱了出来。
    在座的道友,不说无始以来,从小到现在为了享用血肉可能也杀害过众生。(你们没有杀害过众生也没有吃过血肉,有把握不会像哲坚一样堕入地狱的,请举手!)大家好好地想一想,自己有意无意杀过多少众生?为了偿还这种因果,平时应该多多放生。我之所以经常提倡放生,原因也在这里,否则依靠这个臭皮囊造恶业,最终堕入三恶趣,真的非常可怕。
    佛经中有个公案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灵魂出来鞭打自己的尸体。有神通的人一看,原因这个身体生前造恶业,死后即将堕入恶趣,所以他的灵魂出来打他。现在城市里的年轻人,为了打扮这个身体、保养这个身体,杀害了多少众生,造下了多少恶业?所以作为大乘修行人,依靠上师、诸佛菩萨的加持,明白这个道理之后,身口意要有一种转变。龙猛菩萨云:“谁能善观察,身语意诸业,知利自他已,恒行即智者。”一个人应当善加观察,看自己身口意所造的是善业、恶业还是无记业?如果是善业,就要继续做下去;如果是恶业或无记业,对今生来世都没有意义,就应该尽量舍弃,改成行持善法。
    当然,行持善法并不是今天讲了以后,放一次生、念一句“嗡玛呢贝美吽舍”、身体磕一个头就可以了。有些人行持善法的意乐很薄弱,造恶业的意乐非常猛烈,身体看起来很有力气,杀多少牦牛也没有问题,但让他造善业的话,磕一百个大头就喘得不行了。而历代的上师们,造善业的时候,半夜三点钟就起来磕头,造恶业的话,纵然死也不会造的。凡夫与圣者的行为有很大差别,所以龙猛菩萨说,恒时行持善法,始终观察三门不造恶业,这就是智者。
    大家不要选择愚蠢之路,一定要以这些教言来观察自己。得一个人身不容易,假如白白空耗,真的非常可惜。克珠杰在晚年时,看见个别道友的举动后生起厌烦心,觉得自己的生命犹如秋天的白云,若不赶快用之于善法,以后不可能再得到了,于是终年都在山上闭关。当然,像他这样的高僧大德,根本不用担心,但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即生中遇到这么好的善法,一定要接受并赶快修行。无垢光尊者曾说,春天的时候,千万不要错过播种的机会;秋天的时候,千万不要错过收割的机会,同样,我们得到人身的时候,千万不要错过利益众生、断除我执的机会。假如还是执迷不悟,心被烦恼的云雾遮住了,那么今后将会不断地迷茫!


    下面继续讲这部论典。
    如是汝屡屡,弃我令久苦,
    今忆宿仇怨,摧汝自利心。
    假如没有遇到大乘佛法,没有听闻善知识的开示,我们将在轮回中不断地漂泊受苦。这颗自私自利的心曾多次造下弥天大罪,果报成熟之后把我成千上万次抛入三恶趣中,感受旁生的役使痛苦、地狱的寒热痛苦、饿鬼的饥渴痛苦。一想起这些旧仇新怨,我就气愤难平,必须要跟它把账算清,依靠尖锐、强有力的大乘对治法,想尽办法摧毁这个自我之心。
    如果自私自利非常强,造恶业是理所当然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身体可以杀生、邪淫,口里可以骂人、说绮语和妄语……不说无始以来的各种恶业,仅仅是说一句恶语,果报也是相当可怕。乔美仁波切有段时间在禅修时,眼前经常会浮现出一只白狗,后来通过禅观,他意识到这是自己的业报呈现:很久以前他当僧人时曾骂别人为狗,后来果报现前,致使他五百世都在做狗。最后一世他做了只白狗,时值释迦牟尼佛出世。当时有一群商人在吃饭,这只狗饥饿难耐便上去偷吃。商人们发现后逮住了它,并把它活活地埋在地里。阿难尊者目睹这一切后,以慈悲心超度了它,使它来世逐渐转生为大成就者乔美仁波切。
    《百业经》中也有“一只母狗”的故事,当时法王如意宝传讲时,要求我们全部发誓,以后不给别人起恶狗、老猪等侮辱性外号,不然这种果报特别可怕。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有位施主养了一只母狗,这只母狗有个特点,外道来的时候它特别不高兴,而见到佛教徒就摇着尾巴迎接。一天,舍利子通过神通观察到度化施主的因缘成熟,于是前往他家化缘。他到那里的时候,母狗远远相迎,显得非常恭敬。施主见之,心想:“旁生都对他这么恭敬,这位比丘肯定是大德,我作为人更应恭敬承侍。”遂请尊者到家中应供,并请求传法。传法之后,施主当即获证预流果。施主觉得母狗对自己恩德很大,同时请舍利子也为它传法。后来母狗因病去世,尊者让施主把母狗的尸体置一静处,说它的骨架以后会有大用处。
    母狗死后转生为施主之女,具足各种相好。稍长,舍利子和施主让她听法,但她性情娇纵,不肯前去。(就像现在的有些女孩子,特别傲慢,死亡在心里好像根本没有。)舍利子就把母狗的骨架放在她面前,令她忆起了前世。她特别害怕,傲慢心马上摧毁无余,遂于尊者前闻法,证得预流果位。后来又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出家,证得阿罗汉果。
    众比丘启问佛陀她的经历是何因所致,佛陀说:“在迦叶佛出世时,有位比丘尼精通三藏、具足梵行,(就像汉地有些大法师一样,)又有钱,又有才华,又有势力。她专门办了一个道场,供养一些比丘尼,维持她们的生活。有一次她遇到急事请她们帮忙,大家都说:‘我们正在念经,总不能舍离善法去帮你吧。’她顿时生起大嗔心:‘我平时对你们事事关照,可我遇到急事谁都不肯帮忙,一点良心也没有,像母狗一样。’她如此恶口骂人造了严重罪业,后于五百世中转为母狗。由于母狗对舍利子生起欢喜心,再加上前世在迦叶佛教法下出过家,以此善缘而获得阿罗汉果位。”
    我们每个人也有不同的经历,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有时候做一些善事,有时候做不如法的事,尤其遇到圣者、佛法等殊胜对境时,造过各种各样的善业,就像《俱舍论》中所说,善业和恶业掺杂在一起的花业,形成了自己来世的命运。如果能够想得起来,我们前世在地狱里不停地受过痛苦,在饿鬼中也饱尝过无尽辛酸,这一切的来源就是贪执自己。这颗自私自利的心,为了自己的安乐造作恶业,从而感受了无边痛苦。麦彭仁波切说过:“一切愚昧之凡愚,贪恋片刻之安乐,从而造作罪恶业,结果感受无边苦。”这些甚深的教言,大家理应铭刻于心,若能长期不断地修持,滴水穿石,坏习气、坏毛病一定会慢慢断掉的。
    有些人认为,上师不在身边、自己不住在学院就无法依止上师。其实真正的上师摄受,是遵循上师的教言,以其随时随地对照自己,不一定就是呆在上师身边。现在有些上师什么教言都不讲,弟子整天呆在他身边觉得很有安全感,认为这样就不会堕落。实际上,除了独觉或者个别大成就者以外,通过身体来度化众生是很少见的。我们应该依止的,是上师的教言,这些教言现在书本上有,音频视频上有,网络上面也有。假如每天记住一个上师的教言,里面的法义自然触动你,使你的行为不离正道,这才是真正的依止上师。
    现在的世间人工作忙,家庭压力大,生活节奏也快,要到山里依止具有修证的上师,有相当大的困难。但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为主的前辈大德们的教言,既有文字上的记载,也有声音上的宣流,依止上师的机会时时都有。只要有时间,坐车也可以听上师的教言,哪怕每天记住一句话,这个也是依止上师。否则就算你整天跟着上师,但上师一句法也不传,除了真正的大成就者能脱下鞋给你一敲,你就开悟了,一般来讲这不是很常见。因此,大家应始终不离上师的教言。现在这方面确实比较方便。
    在学习《入行论》的过程中,你们应该多对照其他的讲义,然后与自己的分析结合起来,深入体会里面的内容。听说外面有些人为了不被菩提学会开除,表面上交作业、参加辅导,实际上并没有认认真真学习,这是比较遗憾的。佛法通过这种方式传播,机会非常非常难得,大家应该利用起来。我以前在上师面前听法时,当时觉得没有什么,但现在回想过来,那时的时光太珍贵了。不说上师如意宝那样的大成就者,即便是其他的上师,我今天算了一下,很多都已经圆寂了,每个上师有不共的功德,我当时却没有感觉到他的教言那么殊胜。再过一段时间的话,许多上师也会离开这个世间,到时候上师的教言除了书本上的以外,DVD、VCD可能已经报废了。我过去听上师和其他法师的课时全部录了音,五六年后现在一放,一点声音都没有了,所以有些声音也没什么可靠的。文字上稍微好一点,如果留在文字上,再过几百年后还可能存在。
    昨前天学院里有个道友,他是普通的出家人,他在十四年当中,每次听上师讲法就把中间的教言记录下来,这次出了一本书。我们看了以后,确实想起法王曾经说过这些,有种提醒和记忆的作用。当时这么多人一起听法,并不感觉什么,现在却有一种不同的感受。所以有了文字好一点,除此之外很多都会消失的。因此,大家有这种机缘的时候,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听课。
    丑三(精通对治方便)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寅一、略说:
    若汝欲自喜,不应自爱执,
    若汝欲自护,则当常护他。
    如果你想珍惜自己、让自己幸福快乐,那就千万不要爱执自己。有些人可能觉得这很相违,其实并不矛盾。俗话说:“智者求乐因,愚者求乐果。”世间学者为了自己的事业,尚且能忍受痛苦而学习深造,更何况是出世间的大业了。一个人若想永远快乐、没有痛苦,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要喜欢自己,不要为自己而奋斗。假如一味地为了自己,不但得不到快乐,反而会堕入可怕的深渊。无垢光尊者在道歌中说:“若不摧毁我执山,永无灭尽迷乱时。”若没有摧毁山王般的自私自利,始终都会忐忑不安,只有摧毁了我执大山,痛苦、恐怖、灾难才会荡然无存。
    可是很多人都做不到这一点。藕益大师说:“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倘若一切的奋斗全是为了自己,没有见到“我”不存在,那么修行绝对不会成功。自私自利比较强的人,不要说大的事情,连坐车也专门挑舒服的地方,不舒服的地方让别人坐。这种人的人格,一定会导致他的事业不圆满。
    放下自我的人活得快乐,这一点我有深深的体会。前段时间也讲过,去年我们开同学会,离别二十年后聚在一起,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经历。我们两个出家人算是把工作、前程、家庭全部放下了,结果饱尝的痛苦是最少的。而其他人要么是工作不顺利,要么是婚姻不正常,有个同学说他所走的路坑坑坎坎、弯弯曲曲,还有个同学说他的生活是最差的,感受了如何如何的痛苦……好像人人都有许许多多的无奈。我当时就想:“我虽然没有很高的境界,但因为对世间的事情看破了,在这么长的时间中,比较而言还是很快乐的。”所以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如果对自我的维护和爱执能放下来,快乐自然而然会现前的。但关键是很多人都放不下,越追求的话,幸福离自己越遥远。
    以前有这样的故事:一个富人背着金银财宝,到远处去寻找幸福,可是走过了千山万水,也未能找到幸福。他沮丧地坐在路旁,正好遇到一个农夫,富翁说:“我一直在寻找幸福,实在是找不到,怎么办?”农夫放下沉甸甸的柴,擦着汗说:“放下就是幸福呀!”富翁顿时醒悟,随即将金银财宝布施穷人,全部用来做善事。当天晚上他睡得很香,心里没有压力,终于尝到了幸福的味道。
    所以,越是执著越痛苦,这一点不是佛教的教条,而是每个人的亲身体验。现在年轻人的感情也是这样,他们认为对方是自己的人,一定要抓住,不能放手,因此感受的痛苦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然而一旦真正放下了,觉得这个人无所谓,这种臭皮囊随处都找得到,快乐的阳光马上就会出现的。
    许多人都想保护自己,不愿遭受畏惧痛苦,如果真的这样想,最好的办法就是去爱护他人。像爱护眼目般爱自己谁都会,但这是凡夫人错误的想法,假如真想保护自己,就应该尽心尽力地利益他人。上师如意宝也说过:“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
    有利他心的人,是整个世间的庄严,人、非人、天龙八部、护法神都会保护他。以前我看过一个光碟,有个法师说他依止过一位藏传佛教的上师,当时上师告诉他:“你要一心利益众生,不用担心自己,你的快乐诸佛菩萨会承包了!”这话虽然听起来怪怪的,但实际上的确如此。一个人生起菩提心的话,他脚下踩的微尘也会为天王所顶戴。为什么说一些上师的衣服有加持、头发有加持、舍利有加持?因为这个人的相续中有利他心。有了利他心的人,非人也觉得非常了不起,他所接触的微尘,都会恭恭敬敬地顶戴。有些上师具有菩提心,把他的一片衣服带在身上,邪魔外道和妖魔鬼怪也不敢害你,这在《地藏十轮经》等教言中均有记载。发大乘心的人无论住在哪里,都是当地的佛塔,非人会整天转绕他。有些大德到一个地方去,成千上万的人对他恭敬顶礼,人是这样,看不见的非人更是很多。相反,如果一个人表面上是大德、活佛,但自私自利心特别强的话,他的所作所为迟早会暴露无遗,人看不惯他,非人更是看不惯。
    在这个世间上,只要是为了众生而无条件地奉献一切,所有的人都会帮助他。有些人不管办慈善也好、传法也好、利益众生也好,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名利财富,自己若任何目的都没有,很多人一定会对他伸出支援之手的。
    要知道,利他菩提心的威力和功德不可思议,这种心在谁的相续中生起来,不管他是什么身份,一定会当下获得成就。《妙法莲华经》中说,文殊菩萨常在龙宫传授大乘佛法,智积菩萨对此不太理解,认为法这么殊胜,龙族应该不是法器。但文殊菩萨告诉他,八岁龙女的根基很好,她已经生起了菩提心。舍利子听后有点怀疑,认为龙女是旁生,又是个女人,不可能成佛这么快。正在此时,龙女突然现前,拿着宝珠供养佛陀,然后问:“我这样供佛快不快?”智积菩萨和舍利子都说:“非常快。”龙女说:“我成佛比这还快。”她当下变成男身,前往无垢刹土示现成佛,相好圆满。
    可见,菩提心的威力不可思议。任何一个人,黑人也好、白人也好,藏族也好、汉族也好,老人也好、年轻人也好,谁要是生起这种心,虽不一定有八岁龙女那样的根基,但肯定能够很快成就。密宗大成就者的略史上,男众女众成就的相当多,他们都有殊胜的利他心,把对密法和上师的信心作为因缘,最后获得证悟的。因此大家应该充满自信,只要能摧毁自私自利心,愿意帮助众生、护持众生,就有了如来种性,最后离开人间时也不会有遗憾的!
    寅二(广说)分二:一、断除贪身;二、善用此身之方法。
    卯一(断除贪身)分二:一、贪执之过患;二、贪执不合理。
    辰一(贪执之过患)分二:一、真实宣说;二、旁述知足之功德。
    巳一、真实宣说:
    汝愈献殷勤,护此不净身,
    彼愈趋退堕,衰朽极脆弱。
    我们不要贪执自己的身体,越是对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的身体百般珍爱、殷切保护,它就越会脆弱无力,乃至对小苦也不堪承受。
    大家学了很多大乘论典后,应该清楚身体没什么可贪的,不管是皮肤、血肉、骨头,一一分析的时候,找不到一丝精华。如果用各种饮食、衣饰来百般讨好它,它就越来越娇气,越来越脆弱。有一件衣服的时候,它还很听话,有一种满足感,可是条件越来越优越时,今天穿一样、明天穿一样,身体的要求越来越高,就越来越不听话了。古人只有一件衣服,吃很简单的饭,完全已经足够了,但现在大城市里的人,吃饭的时候花样很多,每个菜要色香味俱全,这要花多少钱、花多少功夫啊?所以,内心的痛苦就自然增上,这一点你们应该清楚。
    龙猛菩萨说过:“不净自性身,脏满何不厌?”这个身体肮脏不堪,为何不对它生厌烦心,反而越来越爱执呢?现在有些人喜欢整容,本想越来越好看,没想到却越来越丑陋。美国有个人做了好多次手术,在我的记忆中,光是鼻子就动了六次手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8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原来是典型的黑人,最后变成了白人,但现在越来越难看了,自己根本不敢出来。很多愚笨的人特别贪爱这个身体,花钱买各种化妆品使劲地用,可是用了以后又过敏,结果适得其反。
    当然,身体虽然很脆弱,但若心比较坚强,身体再脆弱也可以用得上。有个人叫谢坤山,他16岁时被高压电击中,从此失去了双臂、左腿,后来又失去一只眼。面对巨大的不幸,他并没有垮掉,而是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他用嘴咬住笔学写字、学画画,如今他的画得到了广泛好评,而且他还用嘴一口一口“咬”出了一部十余万字的自传。
    那天我去青海时,也遇到一个老师,他的双手没有十指,只剩个肉拳头。但这个人很坚强,每天用肉拳头夹着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教书。课余的时候,他还会写字、打电脑,教学能力非常不错,而且掌握了远程教育,27年来培养了许许多多的学生。
    与之相比,现在有些修行人,甚至出家人,心志特别脆弱,稍有一点头痛、肚子痛,就不能闻思背诵了,今天睡懒觉,明天睡懒觉,这样是不行的。身体虽然是一切痛苦的来源,正如圣天论师所说:“人苦从身生,安乐由他起,身是众苦器,汝何重此身?”但是依靠它却可以让我们获得解脱,所以应该合理利用这个身体。现在上上下下的人不贪身体是没有的,当然,我也不是说你们以后不用穿衣服,把虚空当作衣服就可以了(指裸体)。但对这个身体不要过于贪执,如果过于贪执,依靠它造下很多恶业,最后在轮回中也不得解脱。
    这样的道理,现在很多人都不明白。尤其是大城市里的人,一说不要贪执身体,就觉得这个人精神有问题,“不贪身体贪什么啊?该贪的就是身体!”这是一种愚昧无知的行为,大家必须要多思维身体的过患。
    身弱欲爱增,大地一切物,
    尚且不餍足,谁复惬彼欲?
    逐欲未得足,生恼复失意。
    身体如是脆弱下去,那它的贪欲就会不断增长。世间上也是如此,稍有智慧的人虽没有完全根除烦恼,但对财物、地位、名声不是特别贪。而那些脆弱的可怜人,内心的欲望永无止境,就算拥有大地上的一切事物,他还是不满足。佛陀在《父子相会经》中有个比喻说,不管有多少水流入大海,大海不会有满足的时候;不管有多少草木被火吞没,烈火不会有满足的时候,同样,愚人无论享受了多少妙欲,也不会有心满意足之时。这些人就像萨迦班智达所说:“若无知足求财者,恒令痛苦如降雨。”他们不会有真正的快乐,痛苦犹如雨水般不断降下。不说我们一般人,即便是统治整个四大部洲、与帝释天平起平坐的我乳轮王,也正是因为贪心不足,最后落到地上而悲惨地死去。(这个公案,在《释尊广传》中也有。)
    现在的人越来越没有满足感了。80年代时,修行人住的是草坯房,90年代住的是木头房,现在对装潢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再过一个时代,真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而在家人呢,以前有自行车就觉得好富有,过段时间有摩托车才可以,现在还要买轿车,有了国产的就想要进口的,有了进口车以后,还想要飞机。以前法王去美国时,家家户户几乎都有轿车,觉得有轿车无所谓,有飞机才让人羡慕。法王有次也坐了私人的飞机,当时他老人家说:“这些人的贪欲之心若不摧毁,真的是特别可怜!”他们有了飞机的话,可能还要火箭、飞碟,欲望是永无止境的。
    民间有这样一个故事,用在这里不知合不合适?天老爷最初给人、牛、狗、猪分配寿命。首先给人25年,给牛40年,但牛说:“我要15年就可以了。”其他25年被人要走了。给狗40年,它也只要15年,25年又被人要了。最后猪也不愿活很长时间,只要了15年,25年也给了人。这样一来,人总共要了100岁。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寿命虽然很长,可是属于自己的只有1岁到25岁,这段时候过得比较快乐。25岁到50岁之间,因为是牛的寿命,所以要承担工作、家庭等沉重的压力。50岁到75岁是狗的寿命,所以要经常看孩子、看门,过狗的生活。75岁到100岁是猪的寿命,那时候的人除了吃喝以外,什么事情都不做,在家里一直躺着。所以,人不该要那么长的寿命,因为根本没有什么快乐。
    人确实非常贪婪,我们藏地有种说法:“有草的时候,牦牛会发疯;有钱财的时候,人会发疯。”我以前放牦牛时,遇到草特别多的地方,本以为牦牛应该很听话,但它们好像发疯了一样,吃一点、吃一点就跑了,特别难放。人也是这样,按理来讲,有钱的人应该舒舒服服地过日子,但他们这里搞一个投资,那里接一个项目,一辈子活得特别累,人的欲望比其他任何众生都可怕。
    我们学了大乘佛法的人,到一定的时候,应当学会满足,不要贪得无厌,否则世上的一切财物让你一个人拥有,你也不会满足的。佛陀在《因缘品》中说:“天降粮食珠宝雨,多贪凡夫也难足。”现在人真的不知足,有了平房要楼房,有了楼房要别墅,有了别墅又有很多很多要求,特别痛苦。所以人要有一种满足感,生活随缘而转。
    当然,光有满足感还不行,一定要把自己的人身变得有意义,每天尽心尽力修一点法。尤其是在座的道友,理论上会分析还不够,因为这些在死亡时用不上。人越来越老的话,这种感受就越来越强——一定要边听佛法边发心、修行,把理论的东西随时用在实践上。不然,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追逐欲妙永远也无法满足,最终让自己万分苦恼。
    其实,世人所贪著的名、色、财,在圣者眼里一文不值,是非常肮脏的东西,一点兴趣也没有。有些人贪执的地位,有些人执著的财物,在圣者看来跟不净粪没什么差别。《君规教言论》云:“愚夫所贪之诸法,一切智者不贪执。”凡夫人整天像老猪一样贪执美色、佳肴、轿车、地位,以及漂亮的衣服,但这些就像小孩子执著玩具一样,在大人眼里根本不值得贪著,贪了之后反而有痛苦。
    这一点,道理上先要明白,明白之后逐渐修行,珍贵的菩提心才不会丧失,才会不断增上。因为菩提心无法增上的唯一因,就是贪执自己的身体,对身体有关的东西看不淡、看不破,认为这些很重要,而一旦修成了无我利他或知足少欲的教言,许多贪境就没什么可执著的了。
    我有时候非常佩服有些道友,他们看破了地位、财产、家庭,把什么都放下来,一心一意在这里闻思修行。在当今社会,这是非常难得的,有了这个机缘之后,希望大家要经常祈祷,不要退失这种信心。心的力量非常重要,如果退失了这种信心,以后不一定能呆下去,很容易随便离开殊胜的对境。尽管有些人没有这种缘分,一直在红尘里做各种琐事,但现在有了闻法的机会,也是多生累劫难以得到的,所以千万不要随意舍弃。
    凡夫人一点贪执都没有,完全像圣者一样见到任何对境都如如不动,这是很困难的事情。但一般来讲,学习很多佛法之后,所贪的对境是很少的。我有时候真的觉得很快乐,平时只有一杯茶,没有什么可贪的,感觉很不错。前段时间有个人跟我说:“我在商店里转了很长时间,也没给您买到任何东西,很惭愧!”我回答说:“我自己去也买不到什么,更何况是你了!”我们作为出家人,要求不是很高,但在家人可能就不同了,逛商店时买这个、买那个,什么都要想。但如果所求的慢慢减少了,内心会有不可思议的快乐。这并不是什么修证的境界,看了大乘教言以后,很多道理自然会明白的。
    如今依靠上师如意宝的加持,我们学院有很多修行人日日夜夜在闻思修行。最近这种气氛也非常不错,虽然冬天的天气很冷,但男众、女众早上五六点钟就起来背诵,晚上很晚了还在一心专注经论。我有时候看到了,心里还是非常舒服,觉得这种人身是有意义的。我们人很快就会离开人世,若把精力全部用于世间的赚钱,到时会带着什么善根前往后世也很难说。所以大家有了机缘的时候,一定要祈祷传承上师,千万不要业际颠倒。凡夫人的心很容易变化,就像高山上的经旗一样,随着业力的风而飘动。因此一定要经常祈祷、自我坚强,这样修行才会成功!


    发完心之后,大家应该认认真真地谛听。
    巳二、旁述知足之功德:
    若人无所求,彼福无穷尽,
    乐长身贪故,莫令有机趁。
    昨天已经讲了,假如没有知足少欲的心,一个人即使拥有世间上的一切也不满足。那么今天以旁述方式宣讲知足的功德:假如一个人对地位、财产、名声等一无所求,他并不是傻傻的,什么都不知道,他去求的话也有这个能力,但他不像有些人一样,科长求处长、处长求局长、局长求市长,一直贪得无厌,而是有一种满足感,那这种人的快乐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人应该有满足感,到一定的时候就可以了。前段时间我有一个学校的校长,本来学校的建筑还需要发展,但他很有满足感:“已经可以了,现在已经发展到最顶点了!”其实知足也是智者的行为。尤其是修行人,看破世间的琐事之后,应该随缘而去,无有所求。汉地有副对联曰:“事到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可惜很多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一直永无止境地往前跑,最终肯定会倒下去的。
    按照小乘的教言,少欲不贪是圣者的境界。你们也记得吧,学习《俱舍论释》时讲过,圣者有四种种性,一是以菲薄法衣而满足,二是以粗粝斋饭而满足,三是以简陋床榻而满足,四是喜欢闻思修行,这四者都是知足少欲的自性。圣者对住处、衣服、食物并没有过高要求,不像现在人一样,吃的是最好的,穿的是最高档的,住的是最豪华的。许多圣者住的是山洞、茅棚、草坯房,吃穿方面也很简单,然而他们内心至高无上的境界,普天之下有多少人能比及呢?假如一定要住高楼大厦、坐高档轿车,很多方面不断地希求,相续中的快乐就越来越少,因此一定要学会知足少欲。
    那什么叫知足,什么叫少欲呢?《涅槃经》云:“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少欲就是对一切没有特别的要求,任何时候都很随缘;知足是即使得不到自己的所求,也不会有悔恨、痛苦。其实,凡事不计较也是一种知足少欲,如《佛说大乘无量寿经》中说:“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有了满足感的话,纵然住在小小的草坯房里,内心也会欢喜无比。否则,就算住五星级宾馆,吃山珍海味,家有万贯黄金,心里还是很痛苦。
    我们对身体不要太过贪执,不要让它有增长贪心的机会,不然快乐不会有,修行也不会成功。小乘《毗奈耶经》和有关论典中说,修行人不能打扮,不能使用花鬘香水,也不能过于饱胀,必须过午不食……这些都是使身体不要贪得无厌的手段。如果过于贪著所求之法,将会招致各种痛苦。佛经中有公案说,有的人贪著衣服而转生饿鬼,有的人贪著法衣变成魔鬼,还有一个比丘贪执钵盂而转生毒蛇。在汉地,唐朝也有个华严宗的和尚,表面上严持净戒、广闻博学,什么功德都样样齐全,但他对财物的贪心很重。有次他生病时,一个小沙弥不小心将他的钵盂打碎了,他竟然气得病情加重而死去,死后转生为一条毒蛇,仍念念不忘对小沙弥报仇。
    所以我们生前应当淡泊知足,断除对财物、身体等的贪执,否则,临死时那种心念会特别强。人在死的时候,千万不能在他耳边提他喜欢的东西,应该让他看阿弥陀佛的像,听一些佛号,尽量把他的分别念转向善法。而不要在喜欢轿车的人旁边评论“什么车是最高档的,它是八缸、六缸、四缸”,这样的话,对他有非常大的危害!
    不执悦意物,厥为真妙财。
    我们不要执著悦意的事物,就像《佛子行》中所说,见到赏心悦目的对境时,应把它看作无有实质,犹如夏天的彩虹,如此就不会产生贪著了。有些人贪心比较大,看到商店有很好的产品,看别人开很好的车,看别人住很好的房子,就屡屡产生“这是我的该多好啊”的念头。这是贪心没有对治的结果,如果明白一切外物的无常性、痛苦性以及是有漏财产的过失,那么最初得不到不会痛苦,得到之后不会特别执著,一旦失去了也不会伤心。一旦达到没有什么可贪的境界,那已经获得了最妙的财富,即使你身无分文,也是真正的富翁。
    佛陀在《遗教经》中说:“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没有贪欲的人不管在哪个地方,城市里也好、寂静地方也好,不会整天愁眉苦脸,心情坦然、快乐、洒脱,没有畏惧、痛苦、担忧,就像日月在空中运行一样自在,脸上时刻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但是很多人由于看不破,对财物视如命根,给自己带来了不少痛苦。
    作为大乘修行人,一定要学会知足少欲。上师如意宝的《忠言心之明点》和许多圣者的教言中都有这样的教诫:修道的过程中,对财物和人首先要看破,不敢说完全断掉贪执,至少也不要欲望太大了。《法华经》云:“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一个人若能少欲知足,行持普贤菩萨广大如海的六度万行轻而易举,无有任何困难。但是不懂知足少欲的话,纵然表面上给人讲经说法,每天做各种善事,痛苦还是会接连不断地出现。
    看得淡、看得破,是人生中最大的快乐。莲池大师说过:“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有了知足少欲的功德,贪心、嗔心、欲望、担忧、烦恼及生活的压力,统统都会去除的。有些在家人说:“我们生活压力太大了,好重喔!实在撑不起来。”但如果有了知足的妙药,即便你变成路边的乞丐,也照样会很快乐。有时候看路边的乞丐特别快乐,每天到街上讨一点饭,吃饱以后睡得特别香。可是有些大老板,吃完饭后一直想:“我明天怎么跟别人说话?怎么样欺骗他?如何推销这个产品?要赚多少钱……”一晚上都在盘算这些,第二天已经没有精神了。可是老乞丐晚上睡得很好,早上起来身体特别棒。开玩笑!
    我们修行人千万不要特别贪,假如整天贪名贪财,不管你是仁波切还是上师,显现上你肯定不是圣者。以前有个老堪布讲经时经常说:“作为圣者,对有漏的财物像不净粪一样对待,根本不会去贪执。”可是很多人恐怕不是这样,一谈到钱财,表情就不同了,这是不合理的。尤其是山上的修行人,还是要尽量知足少欲。知足少欲不是让你有财产也苦行,天天舍不得吃,而是说不要整天想着发财,“我一定要修黄财神,发大财以后作功德”。(其实我看到很多修黄财神而发大财的人,根本不作功德,反而不断地造恶业。修黄财神成了他造业的因,这样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现在有些人修房子的要求越来越高,当然如果你有能力,想住得稍微舒服一点,对我们欲界众生来讲应该可以。可是有的人今年修一间房子,明年修两间房子,后年修两层楼,以后再修三层楼……修行境界若与房子高度成正比,那倒是很不错,但财富越来越多的时候,有时候修行会越来越退步。这一点我就有深深的体会。以前自己刚来学院时,条件很差,除了能吃饱之外,基本上什么财物都没有,所有的时间都用在闻思修行上,可是如今根本做不到,所以财富对解脱有很大的障碍,到一定的时候应该知足少欲。
    所谓的知足少欲,不堕两边很重要。如果堕入一边,连吃的喝的也没有,每天都要担心“我等会儿怎么办啊?跑到别人家去吃有点不好意思”,这样也不行。原来有个和尚说:“不要紧!我学院里的朋友比较多,每天到一家做客,一个月三十个人就可以了。”但这样也比较麻烦。所以佛经里说,不堕两边即是修行的顺缘。
    如今很多人为了财富特别忙,根本没有修行的时间,但如果能知足少欲,这就是世间上最殊胜的财富。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云:“佛说一切财产中,知足乃为最殊胜,是故应当常知足,知足无财真富翁。”现在美国有些大商人,有几十亿美金不满足,还要投资,搞各种各样的项目。其实人生无常,几十年来雾里云里,到死的那一天,这些根本没有意义,只是一个存款数字而已。有个明星曾说:“我的钱多也好、少也好,只是在银行里的数字变化,除此之外也做不了什么事。”那多可惜啊!你今天存上100万,明天减少100万,自己却无法享用,对世间也不做任何善事,真的特别没有价值。所以到一定的时候,大家应该了解财富的实质,明白修行才是一切当中最重要的。
    (有人说我开始的一两个颂词讲得特别广,到了最后就特别略。可能我刚开始有点兴奋,到后面就累了吧!)
    辰二(贪执不合理)分二:一、由于低劣故贪不合理;二、由于不知利害故贪不合理。
    巳一、由于低劣故贪不合理:
    这个身体特别低劣,贪执它很不值得。如果它像如意宝或佛像一样珍贵,那去贪执也可以,但若详详细细地观察,这个身体并没有可贪之处。
    可怖不净身,不动待他牵,
    火化终成灰,何故执为我?
    有些人可能想:“虽然不应耽著受用,但贪著身体是理所当然的。世间上有这么多人,哪有不保养身体的?天气冷肯定要多穿衣服,想尽办法来养好身体,这应该是需要的。”
    下面就对他进行回答:事实并非如此。暂时把身体当作修法的工具是可以,但如果拼命打扮身体、执著身体,这是完全不合理的。原因有三:
    1、“可怖不净身”:前面再三地分析过,这个身体的组成物质令人见而生畏,活着的身体和死后的尸体没什么差别,原来是皮肤、肌肉、骨头、内脏,死完了之后依然是这些。所以米拉日巴尊者说:“见而生畏之尸体,本为现在之身体。”
    假如有人觉得自己的身体不可怕,很可爱,那可爱的是哪个部分呢?你若觉得脸颊很好看,红红的,那把它割一块放在盘子里,你吃一下,或是让你最好的朋友、对你很有信心的人吃一口,看他害不害怕?所以,身体的上上下下没有一处是干净的,没有一处是不可怕的。现在很多人拼命去打扮、整容,主要是不了解身体的成分,不知道它是什么组成的,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因此在这上面一直很迷惑。
    2、“不动待他牵”:身体本是无情物,就像石块、木头、牛粪一样不能动,只有靠心的力量来牵引,才能走路、说话、睡觉等。所以身体跟尸陀林里的尸体没有差别,完全是依靠心识和风的因缘暂时显现的“起尸”,不应该去贪著它。
    3、“火化终成灰”:身体终将在火化场里变成一堆灰,因此是无常无实的东西。
    明白这三点之后,为什么还要贪执身体呢?虚云老和尚以前参的话头是“拖死尸是谁”,确实,每个人都有一个大尸体或小尸体,整天在拖来拖去,但这个到底是谁呢?就是“我”。“我”又在哪里呢?应该在这上面进行观察。
    前段时间我去汉地时,有些居士把一首歌改头换面,换成了无常方面的内容,说是:“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送到火葬场,全部烧成灰。你一堆,我一堆,谁也不认识谁,最后送到生产队里作化肥。”这种说法非常好,但世间人不知道这一点,觉得身体会永远陪着自己,有一点痛苦就忍受不了,四大稍微调和又特别快乐,根本不知道身体最后会变成什么样。龙猛菩萨说过:“身际如灰干际坠,终究不净无实质。”每个人的身体最终必将化为灰烬,或者终将干枯,身体支分也化为微尘,这样的不净物没有丝毫实质可言,故不应该特别贪执,而要依靠它做点有意义的事情,认真学习佛法。
    下午有个北京的居士给我打电话,她说自己54岁,每天都在不断地听课,《入行论》的前面内容听完一遍后,现在又开始重新听,同时天天念一万遍金刚萨埵心咒。她说自己年轻时不懂这些,现在明白了佛法的道理后,希望依靠这样的身体为众生做一点事情,毕生都奉献给佛法。虽然她是个普通的居士,但对出家多年的我来讲,确实很认同她的说法。
    假若特别保养这个身体,像世间人一样动辄花上几千块,也不一定有用处。一个女居士跟我说过,她每天要睡9到10个小时,目的就是为了减少脸上的皱纹,但反而越来越多了。这样的话,还不如把身体用于修行上面,一旦无常到来,医院里给你下病危通知,说你已经得了癌症,你也不会特别痛苦。因为这个身体就像是旅店,或者像衣服一样可以再换一个,若能这样对待身体,我们对生老病死也会有清晰的认识。不会像现在人一样,遇到一点挫折就接受不了,更不要说成佛度众生的大事了。
    学习大乘佛法,真的有无法言说的好处。华智仁波切专门写过《读大乘经典之功德》,我最近也在看。确实读了大乘经典之后,能明白很多取舍道理,本来是很危险的恶业,知道之后就不会造了。所以闻思还是非常有必要,大家一定要认认真真对待。
    无论生与死,朽身何所为?
    岂异粪等物?怎不除我慢?
    不管是从小到青年、中年、老年活着的身体,还是最后得重病离开人间的尸体,这个身体若没有用于佛法方面,则跟粪便、煤炭、石头、木块没有差别,对我又有什么用呢?它是一种无情物,不像心识一样能生生世世跟随我,我的心识前世变成牦牛,今世变成人,后世随善恶业转生到其他趣中,但身体却不能如此。比如我现在是人,每天在一个小屋子里生活,死了之后有可能在天界享受天人的妙欲,也有可能在一棵树下变成小虫,天天吃一点小土。业力是不可思议的,没有必要为了暂时的身体,让自己的心识造下弥天大罪。
    以前我们学院的嘎多堪布(现已圆寂),确实把身体当成粪便,并不是很重视,只要有一点吃的穿的就够了。穿的方面不讲究,吃的也是随随便便,近十多年的相处,我对他老人家的修行真的很随喜。我们接触的时间比较长,我刚来学院时,他给我们讲过《入行论》。那一代的老修行人,只不过把身体看作一件衣服,许多行为是现在世间人无法想象的。
    有些人可能觉得:“身体跟衣服是有差别的,衣服不会有疼痛,但身体稍微碰一下是很痛的。”那也不一定。如果你不执著身体,也不会有疼痛感;如果有了执著,别人把你的衣服烧了,你还不是心痛得要命,好像自己被烧了一样。
    其实没有我执的话,身体跟一件衣服没什么差别,应该把它用于行持菩提方面去。广钦老和尚说过:“我们要舍弃身体,为常住做任何一件事,若太爱惜身体了,即无法修福,反而被臭皮囊骗走了。”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教言。在座的道友,为常住也好,为所有的众生也好,应该尽心尽力地发心。听说有些发心人员熬夜到早上4点多钟,还没有睡觉,身体都垮了。但从佛法的角度讲,为众生这样牺牲也值得。如果发心时间过长而圆寂了,我们到时候会多念一点观音心咒(众笑)。外面菩提学会也有个别居士,为了大家的学习,发心特别大,哪怕一个人能生起一点信心、出离心,他们也愿意做很多事情。
    所以对身体这个臭皮囊,我们不要过于贪执,一定要逐渐断除我慢。这里的“我慢”并不是骄傲自满,而是指执著身体为我,认为“我的身体好棒啊”、“我的身材真不错”,甚至上面在讲《入行论》,下面还拿着镜子在化妆。证严法师在《静思语》中说:“众生有烦恼,是因为我执的关系。”的确,现在女孩子喜欢打扮,男孩子喜欢夸张:“我的身体好棒啊,要不要比一下?”这些都是我执在作怪。本来没有的却认为存在,这就是“慢”;本来身体没有什么功德,但偏偏特别贪执,这就是“我慢”。假如没有去除我慢,我们永远不会有快乐,离解脱更是遥不可及。
    作为大乘修行人,应该追随前辈大德的足迹,他们在深山里怎么样修行,我们也应该尽量效仿。很多人修行不成功是有原因的,一是心里对佛法有怀疑,对上师起邪见,被很多邪见和怀疑阻挡着;还有一个就是心力不够。如果心力特别强,像米拉日巴尊者、无垢光尊者那样把身体当成一堆草,且不说一生当中成佛,至少也获得了不堕恶趣的把握。
    奉承此身故,无义集诸苦,
    于此似树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8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何劳贪与嗔?
    前面叙述了身体的百般过失,我们由于侍奉这个身体,毫无意义地积聚许多罪业。然而,此不净身犹如树木一般无有感受,不会因对它态度有异而发生变化,我们又何苦为了它而生贪爱、嗔恨呢?
    凡夫人对自己的身体特别贪执,无病无痛就欢喜,出现违缘就悲伤,其实对于这样的无情物,不贪不嗔是最好的态度。佛经中说:“不当取所爱,亦莫厌无爱。”心不要过于贪执什么,也不要过于讨厌什么,对任何事物要有平等心。倘若对身体太过贪爱,把一个大大的镜子放在家里,白天晚上照来照去,那没有任何实义。但也不能特别讨厌身体,穿的衣服破破烂烂,从来也不洗脸,脸上被灰尘积满了,这样惩罚也没有必要,应该把它当作暂时的修行工具。
    《妙法莲华经》云:“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福报浅薄的人贪执身体,因而被各种痛苦所逼迫,福报大的人就不会这样。其实一个人的修行跟福报还是有关系,福报不错的话,遇到大乘佛法一下子就接受了。有些居士或出家人,虽然遇到了大乘佛法,也遇到具有法相的善知识,但由于自己福报浅薄,经常在中间搬弄是非,自己也活得特别苦恼,甚至连圆满一个传承的时间都没有。
    其实这辈子完了并不是一了百了,来世还是存在的,所以即生中应该尽量做些有意义的事,到了一定的时候断除我执,把身体看作一棵树一样。就像释迦牟尼佛,旁边有多少天人赞叹、供养檀香水,他也没有任何贪执;有多少以提婆达多为主的坏人进行损害,他也没有丝毫嗔恨,这就是真正的无我境界。以前佛陀当忍辱仙人时,证悟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对身体无有丝毫执著,故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时,也没有痛苦的感受。
    我们的这个身体,从胜义角度讲是空性的,从名言角度讲是痛苦的本性,诚如月称菩萨所言:“如铁物熔化,岂性变液体?如是苦性身,岂能成乐性?”《中观四百论》中也讲了常乐我净——凡夫人的四种颠倒,比如觉得“我”是常有的,所贪的对境是清净的,这些都是颠倒的执著,一旦通过闻思修行除开了迷乱,就能见到万法的名言真相和胜义真相。胜义真相正如《般若经》中所说,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这个我们暂且不谈,此处也没有特别宣说,但在名言中身体到底是怎么样的,这个问题一定要搞清楚。
    大乘佛教对我和我所剖析得非常细致,这些教言若没有记在心间,那么闻思修行也没有多大意义。这些道理并不是在我口里叭叭叭就过了,你们一定要对内容详详细细思维,看自己所想的跟经论所讲的是不是吻合。如果不谋而合,说明你的心与诸佛菩萨的智慧是相应的;如果有很多怀疑或不理解,就应该在善知识或道友面前辩论探讨,以解开自己心中的疑团。总之,我们一方面要祈祷十方三世诸佛,加持自己的正知正见和菩提心越来越增上,同时也要精进努力,否则这些境界很难生得起来。


    继续学习《入行论》的殊胜教言,今天从第二个问题开始讲。前面说了,身体非常低劣,不应该贪执。但是许多人不知道身体到底有利还是有害,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应该贪著它了。
    巳二、由于不知利害故贪不合理:
    细心极爱护,或弃鹫兽食,
    身既无贪嗔,何苦爱此身?
    许多人把身体当成我所有,为它日夜操劳,产生执著分别念,从而造下无边的恶业。如果懂得身体的本质,就不会贪得那么过分了。那身体的本质是什么呢?下面利用智慧进行破析。
    所谓的我包括身体和心识,除去心识,对身体剖析时会发现,我们活着时特别爱护身体,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用各种药物饮食来保养它,但它就像路边的石头一样,并没有因此而生贪;死了以后,把这个尸体送到尸陀林,被秃鹫、野狗、乌鸦等争吃吞食时,它也没有对这些动物恨之入骨。且不说藏地尸陀林的尸体,就算是汉地火葬场的尸体,它也不会跳起来对焚化工人进行报仇。身体本是无情物,没有主观分别意识,对保护者不会起贪爱心、欢喜心,对伤害者也不会生嗔恨心、报复心。既然如此,我们对它百般贪爱,为它而造各种恶业,又有什么必要呢?这一点,佛陀在经中讲得很清楚,后来的圣者们,如印度的龙猛菩萨、月称菩萨、阿底峡尊者,以及藏、汉两地的高僧大德,在有关教言中也讲得非常殊胜。
    有些人可能想:“身体虽然没有执著,但有人害它时我心里会不高兴,有人赞叹它时我心里很欢喜,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妄想分别在中间作怪,本来不是自己的东西反而当成自己的,本来不干净的东西反而执为干净的,这些都是颠倒的执著,我们应该尽力破除。
    其实小乘对身体的破析也非常究竟,他们说身体犹如水泡,看起来很美丽,但一下子就消失了,绝对没有任何实质。真正懂得佛理的人视身体如同破烂的衣服,何时捡起来、何时丢弃都是不执著的,一旦生病衰老、身体腐朽不堪,都会有面对的能力。这一点不用密乘大圆满或者大乘教言,小乘《阿含经》中也说:“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这一点,一般的佛教徒都会明白。可是世间上的知识分子,虽然对很多物质的本体、作用、分类、现象等一辈子绞尽脑汁在研究,但对自己的身体剖析得不够。包括在医院里上班的医护人员,天天跟身体打交道,但只认为别人的身体无常、不清净,从来也没有想过自己的身体。
    这样一来,迷迷茫茫的现代人,对自己的身体非常贪执。(当然,对身体生嗔恨心的现象比较少,除了个别精神不正常、自杀的人以外,许许多多的人对身体非常贪执。)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资料上说,有个72岁的老太太,好像姓赵,到南京医科大学美容中心做祛除眼袋、脸部拉皮手术。早年她曾打过除皱针,但觉得效果不太好,这才在老伴和子女的支持下动手术。她康复出院的那天有记者去采访,她非常得意地说:“你看我的脸上有没有皱纹?我像不像是72岁?”但72岁的人做这些手术,在我们了解生老病死的人看来恐怕不值得,应该把钱用在放生或其他善法方面。也许脸上的皱纹没有了,但别的地方皱纹还有许许多多,一一改变是不现实的。
    佛法对于身体的破析,现在很多人都不懂,每天超负荷、超规律地对自己的身体进行打扮。几年前我偶然看到某杂志上说,一个女工每月工资500元,却用300元买回一支名牌口红,令我感慨不已。古人素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说,人还是自然一点好。我们这里就有个发心人员,我有时候给他一些营养品,他连连推辞道:“不用不用!我喜欢自然,这些东西都不想吃!”
    假如不懂得身体的本质,一味想改变自然规律,那也不是很容易的。欧阳修在《秋声赋》中说:“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无论你如何粉饰自己,终将随着时光的流逝,红润的容颜变成枯槁面容,乌黑的头发转为星星白发。但如今的世道非常颠倒,有些人年轻时还有几根白发,老了以后故意去作特殊加工,头发越来越黑了;年轻时脸上还有一点皱纹,人越来越老时,脸上越来越“干净”了。很多人都希望时光倒流、青春永驻,但在佛教徒的眼里,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内心的修行境界,才是最永久、最真实的美,除此之外的修饰美容,根本没有丝毫意义。
    现在的社会上,一个人做了什么,大家都要争相效仿。包括我们出家人,也不要今天宣传一瓶药,说它对身体如何如何好,所有的人都去拼命买,但到底对身体有利无利也很难说。如今人内在的正知正念越来越少,外在的散乱危害越来越多,尤其是制造商们不信因果,为赚钱打非常漂亮的广告,里面有很多狡诈成分,但大家为了这个身体,不辨真假就蜂拥采购,这是非常愚痴的行为。对身体不应该如此贪执,当然,最关键的是不能依靠它造恶业,否则一定会自食其果的。在这些问题上,大家务必要注意!
    上面从贪嗔方面分析之后,下面从称赞和诋毁方面进一步分析:
    何毁引身嗔?何赞令身喜?
    身既无所知,殷勤何所为?
    身体不但对爱护、伤害无有贪嗔,对于诽谤、赞誉也是一无所知,不会有丝毫嗔恨或喜爱。纵然成千上万个人长期对它攻击诽谤,说它长得特别难看,造了恶业、犯了国法、违背了戒律,它也不会有不满的情绪。(因为身体完全依靠心的支配,如果它能有反应,那对尸体赞毁也应该有反应了。)不管有多少人说它如何好看,有了不起的功德,造了什么样的善业,依止上师、持戒清净,身体本身也毫无所动,不会有丝毫喜悦之情。
    大圆满等密法中也说,对这个身体赞叹或诽谤时,如果当下观察自己的心,很容易认识心的本性。可见,依靠这个身体,心里产生欢喜和嗔恨是有的。因为心识把身体执为自己,所以听别人说自己长得好难看,鼻子那么大,就马上闷闷不乐,非要跟他算账:“你为什么在这么多人面前说我?你管什么闲事!”反之,如果有人对这个身体百般赞叹,自己也会因此欣喜无比。听说有个饭店的老板娘经常赞美一个女顾客,说是来饭店的所有人当中,她是长得最好看的,于是那个人天天去那里吃饭。
    有些人听到赞叹自己时装作不高兴,但心里还是非常快乐的,赞叹和诽谤比起来,凡夫人肯定对这两个的感觉完全不同。以前有个人经常跟我说:“您如果在课堂上批评我,我一点感觉都没有。”后来我不敢点名批评,只是稍微说了一下,部分人应该知道是她,下课后她就特别伤心。有些人以为自己对什么都没有感觉,赞叹也可以、诽谤也可以,但凡夫人由于有我执的缘故,真对自己批评时,心里还是很难受。可是身体有没有感受呢?肯定没有。虽然《俱舍论》里面讲了身受和意受两种受,但身体的感受其实是意识在接受,如果没有意识,身体单独不会有感受的。因为身体只是四大假合,没有任何感觉,对它赞叹和辱骂就像空中的风一样无利无害。既然如此,世间上的芸芸众生,又何苦为了不受诋毁、受到赞叹而如是努力呢?
    我们从无始以来到现在,得到赞美就心花怒放,被别人造谣就特别伤心,生怕在人前抬不起头来。其实真正剖析的话,不管怎么样诽谤,对身体根本无有伤害,而心没有形状、颜色、本体,也不会受到伤害。既然对身无害,对心也无害,外界的毁誉对自己又起什么作用呢?(这一点,以后在《智慧品》中也会分析。)
    当然,平时洗脸刷牙,自己干净一点,这在戒律中也是允许的。不能因为这个身体没有感觉,就整天欺负它,穿得破破烂烂的,表演济公和尚。你没有达到他的境界之前,暂时也没有必要这样做。但是,也不要对身体太贪执,前不久有资料上说,台湾、香港、大陆的一些大牌明星,为了脸上不起皱纹,专门到瑞士打防皱针,一针的价格高达58万人民币。但有时候也不成功,反而使面部肌肉变得僵硬,甚至没有感觉,最后跟医院打官司。
    对身体的过于执著,来源于不明白佛教道理,假如知道身体里里外外是什么组成的,就没有心情这样做了。比如有一件破烂的衣服,能穿几天就可以了,没必要因为它烂了而特别伤心,想方设法非要补起来,毕竟它的质量有一定限度。尽管我本人没有什么修行境界,但别人说我肝不好、骨头不好,这里不好、那里不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个身体只是暂时借用而已,质量本来就是这样的。
    现在物价局对外面的物质评估得很不错,“这个值得多少钱,它质量如何如何,能使用多少年”,但对自己的身体,谁都不估价,从来也不想身体是什么样的质量,到底能用多少年。其实一观察的话,每个人的身体犹如水泡,依靠它行持善法是很好的,但没有必要特别爱护、执著,为它杀害无量众生,让自己越来越麻烦、越来越痛苦。然而许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尤其是科学发达的当今社会,各种各样的药物推陈出新,让人们的感官、心态备受刺激,最终毁坏了自己的今生,也毁坏了来世。
    在有些问题上,应该把佛教的慈悲观、无常观、因果观等殊胜见解利用起来,这样人活着才有意义、有价值。我们得一个人身不容易,白白浪费实在太可惜。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六情身完具,智鉴亦明利,而不求道法,唐受身智慧。”具足五欲六情的我们有明智的取舍智慧,不像牦牛和老猪一样,但如果没有求法修道,整天除了吃喝玩乐,什么都不做,那就唐捐了我们的身体和智慧,非常可惜!
    因此在短暂的人生中,大家应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对自己的身体不要过于贪著或嗔恨,对别人的身体也应该用悲悯心来对待。佛陀在经中说,悲悯心是万法的根本,成佛的唯一因就是大悲心,以大悲心观一切众生非常重要。现在的世间中,无数人根本不知方向,漫无目的地疯狂追逐。有个美国波士顿的教授说:“过去有父母注意你,有老师、同龄人或其他人注意你,这就够了。但现在这不够,大家都希望吸引全世界媒体的注意。”2001年本?****制造“9?11事件”之后,全球都知道他这个人了。后来河南有个人也想出名,苦于别无他法,就自称是****的弟弟,叫本?拉图。现在很多人不顾一切地疯狂表演,就是为了换来几双眼球,不管是仰慕的、侮辱的、讽刺的,只要目光来了,目标就达到了。就像曹操所说:“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这些行为纯属裸体奔跑,作为佛教徒,一定要以正知正念来摄持相续,同时也要对这些可怜众生起悲悯心。
    有些人觉得:“你们出家人怎么会知道世间道理,这是不如法的!”其实麦彭仁波切的有些教言中讲过,若想获得佛菩萨果位,必须要精通一切知识,假如不懂得世间道理,就无法随顺世间人,尤其是正沉溺其中的可怜众生,如果没有在他们面前敲警钟,他永远没有自拔的机会。现在学习本论的在家人比较多,他们面对的是什么、应该修行什么样的法?这些问题大家也值得关注。
    若人喜我身,则彼为吾友,
    众皆爱己身,何不爱众生?
    如果说:“身体虽然对赞毁没有感觉,但还是应该爱护它。如果我打扮得很好,吃得不错,长得极为庄严,像天人一样好看,会有许许多多人喜欢我,成为我的好朋友。这是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所以我打扮并不是没有目的,我天天穿得好、吃得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众生。”
    这个理由似乎比较充分。假如纯粹是让他人高兴,想利益众生,这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哪怕让众生产生一刹那的快乐,大乘菩萨也应该全力以赴去做。但如果你真有这么一番发心,那天下无边所有的众生,大至天人,小至蚂蚁,没有一个不爱自己身体的,你为什么不爱所有众生的身体呢?因为你爱护身体的唯一理由,就是要让众生欢喜,但众生欢喜的因不仅仅是你的身体,他们对自己的身体更是关爱,如此一来,你为何不去爱他们的身体呢?对牦牛或大象的身体也应该同样喜爱才对。但实际上恐怕不是这样,你只不过是说漂亮话而已,归根结底就是为了爱自己的身体,不是爱其他的众生。
    世间上有两种爱,一种是自私的爱,一种是无私的爱。自私的爱就像男女之间的感情,或者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人说这种爱只是互相利用,用得着对方时,大家就其乐融融,一旦他失去了利用价值,或者对自己不好,马上开始反目成仇,甚至害他也可以,比如说他对你不负责任,那个时候杀他也没问题。这是不是真正的爱呢?肯定不是。如果是无私的爱,则会以对方快乐为自己的快乐,只要他快乐,自己怎么样都无所谓。佛教的博爱就属于这一种,不管是什么样的众生,都没有条件地让他快乐。这种爱真的非常伟大,世间上自私和小范围的爱是根本比不上的。
    以前观音上师说过,他跟美国一位官员的友谊应该是永恒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关心的是同一件事,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朋友关系会长久。而世间上有些朋友是互相利用的,对自己有用的人才交往,至于毫无帮助的人,他是连笑一下都吝于付出的。原来有个寺院的住持和一个统战部部长关系非常好,后来统战部部长下台了,利用的价值没有了,他们马上不联系了。有些人喜欢说:“没有你的话,我该怎么办?”表面上听起来很感人,实际上都是想着自己,这个道理上大家也应该清楚。
    对所有的众生一视同仁、平等关爱,这是佛教最了不起的情怀。虽然作为凡夫人,将每个众生当作自己或是母亲,刚开始的确非常困难,但我们还是应该坚持串习。人的心是可以逐渐转变的,到了一定时候,看见众生就对他生起爱心,他们受苦时自己也会心疼的,这说明你的菩提心越来越增上了。有了这个基础的话,修其他密法也会成功的。
    总而言之,爱自己身体的话,也应当爱所有众生的身体。前面从道理上也分析过,我们没有理由只爱自己的身体,不爱众生的身体,这只是无明烦恼在中间搞破坏。如果把爱只放在自己上面,对自己所拥有的对境拼命执著,这是相当不合理的。佛教的爱众生到底建立在什么样的层面上?大家一定要明白!
    卯二、善用此身之方法:
    故应离贪执,为众舍己身,
    此身虽多患,善用如工具。
    如上所述,大乘行人贪爱身体是非常惭愧的,当然害众生就更可怕了。有些人为了保护自己的身体,千方百计地杀别人、打别人,这是极其可怕的事情。以后金刚道友之间如果发生一些大事,作为凡夫人吵架还勉强可以,但打架的话,这个人绝对没有菩提心。因为你狠狠地打对方,甚至想害他、杀他,这样的相续中怎么会有菩提心呢?
    我们一定要断除对自我的贪执,把自己的身体或快乐布施给众生。以前我们没有做到这一点,为维护自己而害过众生,甚至杀过众生、吃过众生,那么明白大乘的取舍道理后,从现在开始一定要发誓:“有生之年再也不害任何众生,将自己的身口意及所拥有的一切,尽心尽力地布施给众生。”当然,完全像佛陀因地时一样,别人要什么就给什么,凡夫人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寂天菩萨也没有这个要求。但首先应该从道理上明白,然后再朝这个方向迈步。
    此处说身体虽有诸多过患,比如是贪心嗔心的所依,本身也极其不净、恐怖,但如果善加运用,也能成为解脱的工具。工具可包括船筏、乘骑,依靠这些能从此处到彼处,从此岸到彼岸。所以身体并非一无是处,它还是有一分价值的。《前行》引用过一个教证说:“获此人身宝,得摩尼难比,诸无厌离者,岂不见空耗?”人身宝比摩尼宝还难得,获得之后若没有厌离心、出离心,这个人身岂不是空耗了吗?
    昨天我去了菩提讲堂,人比较多,两个讲堂800个位置全部都满了,一个位置上可能还有很多人。当时有个人边喝酒边在网上提问,我觉得他特别可怜,一个佛教徒干这些事是非常惭愧的,但因为被无明烦恼蒙蔽了,他自己也是身不由己。现在很多人没有事情做了,尽干一些无聊的事,整日喝酒打牌、到网上下棋,我希望以学院为主的道友们,应该把时间利用起来,除了严重的病人以外,每天要有一些目标,尽量行持善法,不要浑浑噩噩的,有一顿饭就可以了。
    身体的过患在前面讲过很多,但诚如圣天论师所说:“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身体虽像怨敌一样经常害我们,但如果用它来守持清净的戒律、行持大善法,那也应该长久存活,不要认为早点死了好。没有造恶业的话,还是应该多活一点,我也请求你们长久住世。但若整天造恶业,那没有必要活很长时间。
    月称论师在《四百论》的讲义中,用过一个很好的比喻:譬如昔日有大商主,他的儿子跟盗贼同流合污,犯了法,最后被关在监狱里。商主明明知道儿子的劣迹,但因为家业还要靠他继承,所以并没有舍弃儿子,还是对他很关心。同样,我们的身体虽然在往昔造了很多恶业,也有很多坏毛病,但也不应该舍弃它,假如没有身体的这个船筏,那解脱生死大海靠谁呢?《前行》中有颂云:“此身行善即是解脱舟,此身造恶便是轮回锚。”所以拥有这样的身体时,既要欢喜又要谨慎。
    讲了这么多,你们有没有感觉呢?觉得人身真的很难得,一定要把它善用起来。我们如果没有获得暇满人身,不可能接受释迦牟尼佛甘露般的教法,唯有人身才是真正的法器,旁生、饿鬼等是望尘莫及的。这一点在《华严经》中也讲得很清楚:“圆满佛法甘霖,流入具暇满人身者心田。”我们应该非常感谢上师,若没有上师讲这么殊胜的教言,我们就像幼儿园的孩子一样,根本不懂得取舍的道理。只有在上师的教导和关心下,我们才一点一滴地步入正途。
    对我而言,不管是哪个上师、哪个辅导员,凡是给我传讲过佛法的人,跟我父母没有差别,从解脱慧命的角度上讲,甚至远远超过父母。上师就是智慧身体的父母,作为一个智者,知恩报恩是很重要的。倘若懂得知恩报恩,就会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也会有白法天尊的护佑。而忘恩负义的人,世出世间的人与非人都会唾弃的。
    即生中得到了人身,大家应该生起欢喜心,佛陀在《中般若经》里面说:“任何菩萨自己行善并劝勉他人行善,即成为具义暇满人身。”你们无论是居士还是出家人,应该自己行持善法,也尽量让别人行持善法,这样的话,说明你活在人间是有意义的。不要说“我早一点死了好”,一定要多活几年,我在日记里也写过,我家乡有一个阿姨,我小的时候,她每天都要念1遍乔美仁波切的《极乐愿文》,磕100个大头。今年我在多芒寺看到她,她说自己从来没有间断过,30多年来一直默默无闻地修持。如今她老得很厉害,乡里专门为她这样的五保户安排了房子,但是她非要住在寺院里,说虽然没有人照顾她,可是行持善法很方便。所以每个人的善根确实不同,她这么多年不断地磕头、念诵,多活一天也是有意义的。
    这个身体虽然有时候生病,有时候生贪心嗔心,吃太饱不行、饿了也不行,穿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就像脓疱一样,很麻烦的,但依靠它也能做很多事情。试想,如果我们是狮子的身体,肯定除了造业以外,连一句观音心咒也念不来。今天大家都发愿十天念十万遍“嗡啊吽”,(外面的人我没有要求,)若没有这个人身,而是一个旁生的身体,念这些心咒是很困难的。尽管有些记载上说鹦鹉念佛、公鸡念佛,但这是比较罕见的。因此,对身体虽不要特别去打扮、特别去关爱,但若没有这个工具,获得解脱也不容易。从轮回的此岸越过生死大海,到达涅槃的彼岸,一定要依靠这个船只,没有它的话,不可能到达目的地。所以,大家也应该知道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


    ??今天讲第八品的最后一部分。
    ??庚三(共同之事宜)分二:一、遣除教诫之障;二、精勤对治。
    ??辛一、遣除教诫之障:
    ??愚行足堪厌,今当随圣贤,
    忆教不放逸,奋退昏与眠。
    我们要精勤修持自他交换与自他平等,如果这种境界没有在心里产生,就不能称为名副其实的大乘修行人。往昔那些愚昧无知的行为,对我们希求解脱者来说已经足够了,假如现在还不满足,那简直是无药可救了。
    学了大乘教言和窍诀后应该知道,名闻利养等世间八法只是诱惑我们的幻象而已,究竟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岗波巴尊者说过:“不以殷诚之心致力于利他之事,却沉湎于自利和世间八法中,这就像一个瞎子在北部大草原的迷途上徘徊一样,实在是自讨苦吃。”无垢光尊者在《劝解脱文》中也说:“凡愚所执著的无义琐事,全部是痛苦之因,心识被迷惑的凡夫人理应当下醒悟,希求解脱之道。”我们无始以来的所作所为,没有任何实义,为得到暂时的利益,护持亲友、降伏敌人,搞生意、做买卖,这些统统是愚者的行为,假如还这样继续下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8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将离解脱越来越远。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发下坚定的誓言:“从此之后,一切行为以解脱为主。”
    上师如意宝在生前时,经常在大众面前说:“世间道对我来讲不重要,我唯一希求解脱道,有生之年以讲经说法为主。就像霍西的堪布曲恰,他从小就开始讲经说法,一直到最后离开人间,也从来没有停止过。那么我也如是发愿。”当时上师一再这样强调,他老人家也的确是一生中为了众生付出一切,以讲经说法来利益众生的。
    在座不管是辅导员,还是非法师的道友,如果有能力、有机缘,一定要发愿以讲经说法来度过一生,因为我们上师就是这样发愿的。然而现在有个别法师,动不动就说“我已经讲经三年了,现在应该休息了”,这可能不太符合上师的足迹。我不知道自己能活多长时间,但只要有一口气,哪怕只有一个人听法,我也会尽心尽力用佛法饶益他。这个誓愿我以前发过,现在仍是这样。希望你们有能力的话,也要这样发愿;如果实在没有能力,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长,比如懂医学、懂电脑,来利益众生。有些发心人员到了一定时候,觉得已经可以了,应该休息了,或者想换另一个行业。当然,若能更加利益众生,换一个行业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但关键要看哪种方式对众生的利益更大。我们发了心的人,纵然自己粉身碎骨,也应不顾一切地利益众生,这就是前辈大德们的足迹,他们怎么样将自己奉献给众生,我们也应该这样去做。学了这部论典之后,内心要有大的改变,如果有了大的改变,行为上也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大家一定要发誓,从今以后不再追求世间的名闻利养。当然,在家居士为了自己的生活,有些事情也不得不做,但在此过程中一定要不造恶业,尽心尽力地向前辈大德们的方向努力。
    若想真正放弃愚者的行为,追循大德们的足迹,就要认真忆念本论第四品《不放逸品》、第七品《精进品》所讲的教言,龙猛菩萨在《经集论》和《学集论》中也讲了很多不放逸的教言,若没有以这些教言经常勉励自己,今天是一个好人,心情好的时候想学习,但再过一段时间,不好的习气就萌发了。龙猛菩萨在《学集论》中说:“如我所说诸善法,谓戒闻舍与忍辱,以不放逸为根本,是名善逝最胜财。”持戒、广闻、布施、安忍等善法,全部是以不放逸为根本的,不放逸是佛陀最殊胜的圣财。
    然而现在的世间人,由于没有不放逸的教言,经常做些无聊的事情,看起来很可笑。美国亿万富翁赫尔姆斯利,临死时将1200万美元的遗产留给一只名叫“麻烦”的小狗,而她的大部分子孙连一分都没有得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她晚年孤独,只有爱犬一直陪在她身边。
    现在的人心变得越来越坏了,以前儿女孝顺父母天经地义,可如今子女在病榻旁照顾重病的父母,却被新闻媒体广泛地宣扬,说他如何如何孝顺,觉得是特殊事情,而儿女不孝顺才是正常现象。报纸、电视上报道的贪污,再也没有50万、100万的消息了,最少也是几千万上亿的人民币。学生不好好学习,老师不好好教书,很多人在网吧、舞厅里迷失了自己……在这种社会氛围下,不放逸的教言尤为重要。不放逸就是要谨慎小心,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对自己的家庭、工作都有利益,对生生世世的大业也非常重要。
    佛陀在《法句经》中说:“无逸不死道,放逸趣死路,无逸者不死,放逸者如尸。”不放逸的人能够趣入解脱道,而放逸者虽然活着,由于没有取舍的智慧,如同行尸走肉,跟死了没有什么差别。因此,大家在修行佛法的时候,一定要忆念前面所讲的教言。《法句经》专门有个《不放逸品》,希望各位稍微抽点时间看看。谨慎小心不放逸的教言,对每个修行人来讲至关重要,如果离开了它,自己可能没有控制的能力。
    我们修菩提心时,不仅要忆念不放逸的教言,还要断除昏沉、睡眠等禅定的五种盖(五种障碍)。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云:“掉举后悔与害心,昏睡贪欲及怀疑,当知此等五种障,乃夺善财之盗匪。”掉举和后悔都是心外散,算为一种障碍;害众生的心是第二种;昏沉和睡眠都是心内收,昏沉是内收,睡眠是极其内收,心已经收完了,最后什么都不知道就倒下去了,这两个也算为一种;对有漏欲妙的贪求;对基道果的怀疑,这五种障碍是掠夺禅定善财的盗匪。
    修行要靠自己的精进,也要断除它的违品。现在有些道友睡眠很重,其实对治方法就是经常想起不放逸的教言。《楞严经》里面也讲了,阿那律刚开始时很贪睡,但后来依靠教诫断除了睡眠,获得了天眼通。修行人也应该控制自己的睡眠,不要睡太多了,不然人生的一半就睡过去了。假如你能活50岁,那算一下你大概要睡多少年。若从这方面来观察,我们活在世间行持善法的时间的确不多,所以要尽量断除这方面的障碍。
    佛陀在《华严经》中说:“依教而行不放逸。”上师和诸佛菩萨的教言,对我们来讲很重要,一定要依教奉行。尤其是修持菩提心时,刚才所讲的贪欲、害心以及种种分别是最可怕的。《入行论大疏》中言:“分别大无明,堕入恶趣因,若住无念定,无垢如虚空。”如果贪心、嗔心、邪见等分别念不断涌现,可能会造很多恶业,无法安住于三摩地中,也不能真实修持大乘菩提道。如果通过各种方法对治,将自己的心收回来,原来分别妄念特别可怕,现在依靠上师的教言尽量减少了,你就可以安住于无念如虚空般明空无别的境界中了,那个时候你修什么法,心都堪能了。
    当然,要达到如如不动的最高境界,对凡夫人来讲有一定的困难,但即便做不到这一点,也不要整天随着世人转,有实义的事情根本不做,整天沉溺在迷乱的现象中。前段时间我引用过一个《出离轮回之道歌》,这是阿底峡尊者写的,正如里面所说:“外观世间行,无义痛苦因,深思皆无利,当观修自心。”若能放下万缘获得自在,以这种方式来观心是最大的福报。假如没有这个福报,也应该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观观心,不要过分地与世人交往,否则他们的言行举止会慢慢染污你,把你也带入他们的深渊中去,非常可怕!
    作为凡夫人,若没有长期地观心,观一两天、一两次也起不到什么作用。现在世间上的许多人,觉得学佛法就像打针一样要马上有感觉,如果没有这样,就认为法不殊胜或者上师不如法。这是完全错误的。学习世间的知识,尚且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深广难测的佛法就更不用说了。不懂佛法的人刚开始有很多幼稚的想法,但是深入经藏之后,逐渐就会遣除这些疑惑的。
    辛二、精勤对治:
    如佛大悲子,安忍所当行,
    若不恒勤修,何日得出苦?
    我们应该像大慈大悲的佛子那样,不伤害任何众生,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行持大乘一切善法。倘若没有精进努力,那什么时候才能解脱啊?无垢光尊者说过:“修行不能仅靠几天的努力,需要长期的奋斗。”有些人觉得“我现在已经修行好几年了,给别人传法四五年了,该休息休息了”,有些法师这样说的时候,我就有种不同的感觉,想:“这是不是上师如意宝的传承弟子啊?上师是有生之年都要为众生,而极个别法师传了几年的法,就不想干了。现在退休还要55岁,发菩提心的人连一个老干部都不如,的确有点可笑!”说实在的,大家以后不要提这种要求,也不要以“我现在老了,已经43岁了”为借口。
    此处是说,若要永久地离开轮回苦海,一定要对修法有安忍行,不能做一点事情就满足了,应当有坚定的精进心,《毗奈耶经》云:“吾为汝说解脱法,解脱依己当精进。”精进的时间也不能一拖再拖,今天身体不好、明天心情不好,每天有一大堆的理由,这是不合理的。《因缘品》中说:“明日死谁知,今日当精进。”所以精进要越快越好,不要一直拖下去。
    有了精进的话,不仅仅是人,甚至旁生也有证果的机会。《龙施菩萨本起经》中说:“精进行法,心无所著……绝其寿命,得上为天。”这句话的来源是这样的:佛陀有次于众菩萨前宣说佛法,当时龙施菩萨讲述了自己前世的经历——
    过去世有个道人叫般遮旬,他独自在山里精进地修行,因对十方众生常怀悲悯,有条毒蛇被他感化了,时常来听他讲法。每次来的时候,它嘴里叼着草扫地,含着水洒传法的地方,常在道人旁边听经不离。道人所说的法,毒蛇能全部记住;道人所念的经,毒蛇也全部会讽诵。夏天他们就共住在一起,毒蛇一直享受法乐。
    接近冬天时,因为山里缺少瓜果、清水,道人不得不准备下山。毒蛇知道后特别伤心,哭着乞求他不要离开。道人说:“我作为欲界的人,必须依靠衣食和供具来维持生活,冬天在这里没办法呆下去,所以不得不入城市。”毒蛇问:“那我可不可以跟着你?”道人说:“你身为毒蛇,如果跟着我,所有人都会吓跑的,我化不到缘(是这样吧?),你最好不要跟来。”他就不肯带,并且要求它尽量思维法义。最后道人离开时,因对毒蛇有师徒之情,也很伤心,但是不得不离开,双方都流着泪。
    离开的时候,毒蛇很想送他,没有其他办法,只好爬上一棵树,目送着他远去。看不见了就继续往上爬,最后到了树顶,看着道人的身影渐渐消失后,毒蛇想:“我的身体如此低劣,道人都不带我,我活着也没有多大意义。”于是从树上自投于下,到中间时被树枝把身体切成了两段。它死后以闻法的功德转生于天界,带着天子天女供养毒蛇的身体。之后好像又投生人间,开始发菩提心,从那时起不断精进修行,最后获得了菩萨果位。所以,如果精进的话,旁生也有解脱的机会。
    反之,假如没有精进,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分功德也得不到。虽然旁生无法跟我们相比,但是对佛法的恭敬和希求,我们有时候连旁生都不如。有些人觉得佛法只不过是精神良药而已,此外根本没有对解脱的向往。而在以前,许多大德都依靠精进获得了解脱。我在一些文章里面写过多登喇嘛,他曾闭关禅修21年,其间于监狱度过了一段时光(“文革”时期),但仍然修行不辍。他离开世间时,告诉大家:“我一辈子精勤修行,现在应该离开了。愿意听我话的有缘弟子,在我走后,应精进修持菩提心。”说完,隆重地穿上法衣,结金刚跏趺坐,安详示现圆寂。(这些大德在遗嘱中,也是让我们修持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成就恐怕也不那么容易。)
    从任何大德的传记来看,不精进而获得成就的很少,除非是前世因缘很了不起的个别人,一般来说,很多大德刚开始也是凡夫人,跟我们一样具有贪心、嗔心,但是通过精进努力,白天不休息、晚上不睡觉,最后获得了圣者果位。你们精进上比较缺乏,很多居士也说:“唉,上师我不敢给您打电话,我太懈怠了,太懒惰了!”但是光发现缺点还不行,太懒惰、太懈怠的话,从今天开始应该要精进。
    如果有了精进,即便你不是很聪明,也可以有一分收获。曾国藩说过一句话,我觉得很好,他说:“天分是上天赋予的一份礼物,但这份礼物的使用方法就是勤奋。”据说曾国藩小的时候比较笨,有次他背一篇文章,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还是没有背下来。这时候来了一个小偷,潜伏在他的屋檐下,想等他背完睡后偷点东西。可是等啊等,天都快亮了,他还在翻来覆去地背那篇文章。小偷大怒,跳出来骂道:“你这个笨蛋,还读什么书啊?”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小偷是很聪明,远远超过了曾国藩,但他只能成为贼,以后仍不断地犯法,前途非常迷茫。而曾国藩虽然比较笨,背完了又忘了、背完了又忘了,(像有些人背《宝鬘论》一样。你们背书时也要看一下,看看旁边有没有老鼠。也许旁边的老鼠都背会了,你还背不下来。)但最后他却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所以,精进力对世间和出世间都非常重要。
    我有时候想:“有些道友并不是很笨,关键是不能长期地精进。如果能长期地精进,每个人都有成就的机会,对治烦恼也会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大家尽量不要懈怠,每天用一句“我太懈怠了”来等着死亡,那也没有意义,应该精勤地修学!
    己三、修胜义菩提心:
    这个科判说是“修胜义菩提心”,跟其他讲义的科判有点不同,但两方面都可以理解。
    为除诸障故,回心避邪途,
    并于正所缘,恒常修三昧。
    总结上文,前面所说的教言,全部是为了遣除烦恼障和所知障为主的一切障碍,使我们散乱的、不如法的、自私自利的心改邪归正,避开妄念分别等迷途,真实安住于正所缘。
    正所缘是什么呢?其他书里讲是寂止,即心如如不动地安住于一个境界中。但在本品,正所缘则是远离自私自利的心,安住于自他交换或自他平等的菩提心,使心成为利他者,不被自私自利所扰。佛经中说,首先要有这样的心,倘若没有,那么修行不可能成功。
    菩提心就是这里的三摩地。按照小乘共同说法,诚如《俱舍论疏》所言,修三摩地要依止八种对治、四种作意、六种力,次第修持九种住心。但此处像《菩萨地论》中所讲的,是一种不共的三摩地,即心一缘专注于利他,这即是成佛之因。成佛要依靠智慧和菩提心,而这种菩提心应远离环境或人群的散乱,从内心生起利他之心。佛经云:“依靠禅定力,众生获菩提。”这里的禅定力也可以说是菩提心,如果没有这个,下一品所讲的智慧波罗蜜多是很难得到的,龙猛菩萨云:“若不具禅定,智慧亦难得。”反之,倘若得到了自他交换、自他平等的心,那你已经有了禅定,以前心经常散乱、极度自私自利,现在就会扭转过来。
    要知道,自私自利是菩提道最大的障碍,唐译《经庄严论》中云:“虽恒处地狱,不障大菩提。若起自利心,是大菩提障。”有些道友说:“我修行不成功,因为生病了,成了大障碍啦!”“我今天心里不舒服,菩提心的障碍又来了!”“我生意不成功,又是一个修行的障碍!”但这些都不要紧,如果你自私自利的心特别强,那才是真正的大障碍。因此,大家一定要了解,菩提心就是这里的三摩地。
    当然,安住在心本来面目的境界中,也是一种三摩地。但这种三摩地,一开始就直接趋入是不合理的,除非是具有特殊善缘的弟子,才有可能现前这种境界。《六祖坛经》中说,惠明是性情粗暴的人,他最初准备抢惠能的衣钵,结果没有得逞,就说自己是为法而来,想在惠能面前求法。惠能先让他屏息诸缘,不生任何分别念。见他把心调和好了,猛然说:“不思善,不思恶,正当这时,那个是你的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现在有很多初学者,也认为自己有惠明那样的根基,一开始就不思善、不思恶,麦彭仁波切把这种人归为“盲修无念和尚宗”。所谓的和尚宗,指以玛哈雅那为主的宗派,他们提倡什么都不取舍,直接安住在这种境界中。玛哈雅那是国王赤松德赞从敦煌请来的禅宗和尚,他在藏地弘法过程中,因见解上的分歧,与当地教派分成两派:一部分人坚持藏地的传统,任何法要从次第开始修;而以玛哈雅那为主的宗派,提倡什么都不执著,认为被黑狗咬会出血,被白狗咬也会出血,同样,执著恶念是禅定的障碍,执著善念也是禅定的障碍,所以什么也不用执著。当时包括王妃在内的很多人都修学和尚宗,开始不取舍因果,导致藏传佛教一片混乱。这时,有人提醒国王想起了菩提萨埵圆寂前所作的授记:“以后教法如果出现混乱,可从印度迎请莲花戒遣除争议。”于是国王迎请了莲花戒,与玛哈雅那进行辩论。
    对于二者的辩论,《布顿佛教史》中讲得比较清楚,但更详细的资料是藏地著名的《巴协》。据史料记载,莲花戒主要从比喻上击败了玛哈雅那:玛哈雅那认为自己的见解最高,善和恶什么都不执著,就像大鹏翱翔于天空。莲花戒就问他:“大鹏是否从地上腾空?最后仍落于地上?”对此,玛哈雅那也是承认。莲花戒继续说:“同样,最高境界要以取舍因果为基础,最后还是要落到不离取舍因果的行为中。”通过这样的辩论,玛哈雅那最终失败了。
    当然,这种宗派并非完全是禅宗,禅宗自古以来涌现了无数的证悟者,是非常清净的佛教传承。但现在有些初学者,还不知道六道轮回的基本道理时,就一味追求什么都不执著,这是相当可怕的。我们对禅宗的最高境界是很赞叹,但一般的初学者不应该随便模仿,造恶业随随便便的,造善业也是无所谓。学禅虽然很好,不思善、不思恶,心的本来面目确实没有任何执著,但你现在有没有真实的感受?你是理解上的还是证悟上的?很多问题一定要弄清楚。否则自己趋入歧途,还带着很多人盲修瞎炼,这个罪过非常大!
    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若没有遵循圣者的教言,随便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有时候恐怕不一定成功。其实修菩提心是最可靠的,就像《菩萨地论》中所说:“为救度一个众生,宁肯在地狱中受无量劫痛苦,时间最长,受苦最深,也心甘情愿忍耐,此为披甲精进。”这样的精进,始终都不能放弃。
    修禅的时候,本品并没有让你在前面观想木条等所缘境,然后把心安住在上面,而是要求尽量断除禅定的违品——自私自利和散乱,专注在利他心当中。倘若行住坐卧均能以利他心摄持,说明你的禅定非常不错。大家也看看能不能做到?一旦起了自私自利的心,就应该提醒自己、惩罚自己,“我听了这么多教言,发了这么多愿,为什么还整天想着自己?”我有时候发现自己动辄就起一个自私自利心,马上对治过来,又起一个,对自己都快失去信心了。但修学大乘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不能这么快就泄气了。每个凡夫人刚开始都会遇到我这种情况,但只要逐渐知道自利的过患,以后就不会与它交往了。就好比我以前特别喜欢一个朋友,但知道他是坏人后,见到就会远离的。所以这些关键问题,希望大家一定要记住。
    我发现现在有很多人,把《入行论》的教言、佛菩萨的教言抛之脑后,根本不重视,不管是修行也好、功法也好、功德也好,统统是“我觉得如何如何”。包括佛教界有些比较出名的人,也喜欢凭感觉衡测因果的甚深奥妙,这真的非常可怕。要知道,我们的意识并不可靠,《四十二章经》中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千万不要相信自己的妄想分别念,我们的分别念不要说出世间的甚深道理,即使世间的有些问题也判断不准。
    很多人“我觉得”的标准是眼见为实,其实眼见的也不一定都是真的。有一次孔夫子有个弟子在煮稀饭,发现有脏东西掉进了锅里,觉得可能影响不大,就稍微尝了一下。刚巧孔夫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吃,便狠狠地教训了他。经过解释,孔夫子才恍然大悟,他很感慨地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都不可靠,何况是道听途说的了。”有时候你认为别人错了,认为自己正确,但也不一定。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云:“若许世间是正量,世见真实圣何为?所修圣道复何用?”如果你承许自己的所见所闻是正量,那么圣者所修的圣道又有什么用呢?《三摩地王经》亦云:“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为量,圣道复益谁?”凡夫人的眼耳鼻舌等不是正量,如果这些是正量,圣道就没有用了。
    所以希望大家讲经说法也好,给别人开导也好,始终要观察自己所说的是凭空捏造,还是有诸佛菩萨的经教依据?若有确凿的经教依据,那给别人讲也不会错;如果一点依据都没有,随随便便胡言乱语,这样会不会欺骗很多人?就算是世间的事物,若没有依据也是不可信的。孔夫子的弟子曾参一度被传杀人,大家都认为是真的,但后来通过调查,才明白是与他同名同姓者杀人了。古人有很多这方面的故事,告诫我们不要相信虚妄的判断。
    金刚道友之间也应该团结,不要因为一点点传言,就对他人另眼相待,而应当依照密宗所说,看见的全部是阿弥陀佛的化现,听到的全部是阿弥陀佛的咒音,心里的分别念全部是阿弥陀佛的智慧。若能这样观清净心,整个世界会变成一片净土。否则,现在很多人说的话不可靠,尤其是生意人,说妄语已经成习惯了,动不动就说妄语,不一会儿又不攻自破、自相矛盾,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总而言之,第八品主要讲禅定,总结起来是要生起利他心的菩提心;下一品主要分析空性的见解,悲心与空性就叫智悲双运。智慧是观空性,悲心是利益众生,二者在果位时是色身和法身,在道位时叫现空双运。因此,《入行论》的最后两品非常重要,前几品的内容都是为了生起这两种境界——第八品所讲的利他心,第九品所讲的智慧。
    当然,人的根基不同,有些人是先观察诸法空性,证悟空性之后,再产生利他的悲心饶益众生;有些是先生起利他的悲心,然后再观察空性,证悟空性。但不管是哪一种途径,都是非常殊胜的!
    〖第八品释终〗
    《入行论释?善说海》思考题
    (第八品)
    第135节课
    734、自他相换包括哪几个方面?请一一解释,并说明修自他相换有何必要。
    735、三界众生无有边际,全部执为自己而取受痛苦,有些人一想到这里就被吓坏了,无法发起自他相换的勇气。你应该用什么方法一步一步说服他?
    736、菩萨是怎样观一切有情如同自己的?请以比喻进行说明。
    737、我们怎样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众生?你对此有哪些感触?
    第136节课
    738、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有哪些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你对观世音菩萨有信心吗?为什么?
    739、怎么样才能真正与诸佛菩萨相应?这跟你以前的想法有何不同?
    740、在学习《入行论》的过程中,你是怎样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资源的?今后有何打算?
    741、为什么说自他交换是秘密的窍诀、甚深的窍诀?对此你是怎样修持的?
    742、现在社会上的知识跟古代文化有何不同?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
    第137节课
    743、为什么要舍弃对自我的贪执?请从今生、来世两方面具体剖析。
    744、很多人认为来世看不见,所以不存在;或者说佛教是迷信,因为用科学解释不了。这些说法正确吗?如何一一破斥?
    745、有些人说:“人吃动物天经地义,但在杀它的时候,方式要温和一点。”对此论调,你有何看法?为什么?
    746、现在的教育与古代有何不同?对于各种不良现象,你有哪些感触?
    747、什么叫三宝物?为什么说盗取三宝物有极大的过患?为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寺院、居士林等佛教团体应该怎么做?
    748、世间的聪明与佛教的智慧之间有什么差别?你属于哪一种?
    第138节课
    749、为什么说藏传佛教不是婆罗门教的支分,而是正统的佛教?释迦佛已经断证圆满,为什么说莲花生大师比佛还要殊胜?
    750、请以教证和比喻说明,藏传佛教各宗各派圆融无违,各派祖师都是一个化现。
    751、为什么说净土宗的人排斥藏传佛教的话,自己的宗教也无法建立?
    752、重视他众与重视自己有何差别?害他众与害自己各有什么果报?在现实生活中,你对这个道理有哪些体会?
    753、自己高高在上役使他人,以及将高位让与他人、当他人的奴仆,分别将导致什么样的后果?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第139节课
    754、“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你对这个颂词有什么感触?请以发生在你身边的事例说明。
    755、请以实例剖析:利他与利己所生的苦乐之理。
    756、如果不修持自他相换,将会有什么过患?请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757、有些人认为自己应该先修行,暂时把众生的死活置之不顾,等自己成就了以后再度他们。这种想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第140节课
    758、如果有人不敢修自他交换,因为害怕别人的痛苦、病魔真的出现在自己身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8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应该如何正确引导他?平时应当怎样修自他交换?
    759、对自我执著将会产生哪些危害?最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760、什么才是真正的大魔?它在哪里?依你的了解,有哪些方法可以断除它?
    761、请以比喻说明,断除我执的必要性。
    762、有些人问:“我本来不存在却生执爱,是一切痛苦之源,那众生本来也是空性,执爱众生岂不也是一样吗?”对此你该如何回答?
    第141节课
    763、发了菩提心之后,请从意乐、行为两方面说明我们是属于众生的。明白这个道理后,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样会有什么结果?
    764、嫉妒心、傲慢心、竞争心是依何种对境而生起的?请简略说明应当如何对治。
    765、有些人认为修菩提心、空性有功德,但修傲慢心、嫉妒心等烦恼不合理。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766、什么叫嫉妒?嫉妒会有哪些果报?应当如何断除?
    第142节课
    767、怎么样对低劣者修习相换?为什么说低劣者用不着过于自卑?
    768、对于戒律废弛、见解退失之人,怎样修持自他交换?如是修习后,你有哪些切身感受?
    769、破见者和破戒者相比,哪个的过失更大?请说明理由。
    770、什么样的人才会傲慢?为什么有了傲慢不应理?应当如何对治傲慢?
    771、我们在有生之年中,有哪两件事情特别重要?你今后有什么打算?
    第143节课
    772、产生竞争心的对境是什么样的?应当如何对之修竞争心?是否所有的竞争心都要对治?为什么?
    773、什么是禅话、禅音、禅事、禅心?你平时是怎么样修持的?
    774、现代人对于出名,与古人有何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775、怎样理解说别人过失是不好的行为?作为一名管理人员,见他人言行不如法时,应当如何处理?
    776、看见别人痛苦,自己在一旁幸灾乐祸,这会导致什么后果?请用公案加以说明。
    777、我们大乘修行人,理应怎样对待高低贵贱的众生?你平时是怎么做的?请以具体事例进行剖析。
    第144节课
    778、怎么样对高者修习相换?这里所讲的窍诀与《广释》有何不同?你觉得哪种更适合你?
    779、有些人一辈子行持善法,上师也给他讲了很多教言,但他却不能调伏自相续,这是由什么所导致的?对此你有什么体会?
    780、按照《如意宝藏论》的观点,佛教和外道有哪五种区分方法?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你是否是真正的佛教徒?为什么?
    781、请以教证说明,断除我执的必要性。并说明依靠什么方法来断除?你平时是如何运用这种窍诀的?
    782、学习大乘佛法之后,你行为上有哪些转变?请举一个具体事例说明。
    第145节课
    783、为什么佛陀的语言永远不会欺惑众生?《金刚经》中说佛语有哪些特点?请一一解释。若有人不相信佛陀所说的话,应该用什么方法加以引导?
    784、假如我们往昔就像诸佛菩萨一样,放弃自利而专一利他,今天的结局会怎么样?明白这个道理后,你有哪些打算?
    785、有些人认为:“自他交换不可行,因为他人一点也没有我的成分,怎么可能把他当成我?”对此你该如何作答?
    786、作为大乘修行人,三种布施当中哪一种最重要?你如何看待在家人讲法这种现象?
    第146节课
    787、有些人认为:“皈依、出家虽然非常难得,但做不到的话,过失也很大,那我不如不皈依、不出家。”这种想法合理吗?请说明理由。
    788、为什么听一声佛号、看一眼佛像也需要很大的福报?这种善根如此微小,为什么说它的功德不可思议?
    789、什么才是修行的成就相?现在世间人有哪些误区?你打算如何帮助那些误入歧途者?
    790、当今世界上战争不断,根源究竟在哪里?怎么样才能真正实现世界和平?
    791、古代人和现代人读书的志向有什么不同?两相对比,当今教育体系有何弊病?你将如何引导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小孩?
    792、倘若别人犯了一些大错,你会怎么样对待他?这跟你以前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从中你有哪些收获?
    793、发露忏悔有哪两种方式?应当如何正确地发露忏悔?
    794、《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这句话对你有何启示?
    第147节课
    795、有些人喜欢在众人前炫耀自己,说自己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为什么?
    796、什么才是真正具有菩提心?这与你以前的理解有何不同?你自己能做到多少?
    797、大乘修行人的行为归摄为哪两条?你平时是如何以行为来约束自己的心的?现在跟以前相比有哪些改变?
    798、按照格鲁派的修行教言,菩提心要培养出来的话,需要哪三个条件?你打算怎么样让自己一一具足?
    第148节课
    799、有些人专门用固定的时间修持善法,没有时间就不修了,这样做有哪些弊端?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并以公案、教证进行说明。
    780、强力摧毁自利心的手段,在世俗和胜义中分别是什么?你觉得哪一种更适合你?
    781、请以世间比喻来说明,发了菩提心以后不能轻易反悔。你还有更好的比喻吗?
    782、假如对自己的妄心手下留情,则将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应该用什么方法把它断除?
    第149节课
    783、什么才是真正的依止上师?这与你以前的理解有何不同?你现在是怎么样依止上师的?
    784、为什么想要自己快乐的话,就不可以爱自己,反而要去爱别人?你对此有哪些感受?
    785、为什么说具有利他心的人,是整个世间的庄严?这种人承办各种事业时,与自私自利的人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786、对身体保护得越周到,它就会越怎么样?作为大乘修行人,如何让这个人身变得有意义?请谈谈你自己的经历。
    第150节课
    787、按照小乘观点,什么是圣者种性?大乘又是如何定义的?怎样让自己具备这一功德?这样有什么好处?
    788、为什么说看得破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你对此有哪些体会?
    789、有些人认为不耽著受用是合理的,但贪著身体理所当然。对于这种想法,你怎么看?请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说明怎么样正确对待这个身体。
    790、名词解释:慢我慢
    791、很多人修行不成功,主要是因为什么原因?明白此理之后,你自己有什么打算?怎么样去帮助周围的人?
    792、请从名言和胜义的角度分别说明,身体的本质是什么?你依靠何种方法对此生起定解?
    第151节课
    793、世间人贪爱身体的新闻,你最近听到了哪些?对于这种现象,请以佛教的道理进行剖析。
    794、为什么说身体就像木头一样,对苦乐、毁誉无动于衷?明明赞叹或辱骂这个身体时,我们会或喜或怒,这是怎么回事?
    795、有人说自己爱护身体,是为了让众生喜欢,能与他们成为好朋友,这是度化众生的方便。对此你怎么看?
    796、世间上有哪两种爱?请分析母子、男女、朋友、佛陀的爱分别属于哪一种,并说明理由。
    797、身体既然是万恶之源,是否就意味着应该彻底舍弃它?为什么?请用教证和比喻加以说明。
    第152节课
    798、什么是愚行?当今社会有哪些行为属于这一类?怎么样才能断除愚行?
    799、什么是禅定的五种障碍?请引用教证一一说明。
    800、龙施菩萨的公案对你有哪些启示?精进和不精进的结果有何差别?请以你所了知的事例加以分析。
    801、初学者一开始修行就不思善、不思恶,这样合理吗?为什么?玛哈雅那的公案对你有何触动?请具体说明。
    802、什么是三摩地?本品中的三摩地是指什么?学习了本品之后,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让自己断除它的违品?


    ??按照华智仁波切的观点,《入行论》前三品讲的是菩提心“未生者令生”,中间三品是“已生令不退”,精进、静虑、智慧后三品是“不坏令增上”。现在就是令菩提心增上三品中的第三个——第九品智慧。
    ??《智慧品》的内容应该说比较广,学起来也比较费劲。当然,对中观空性法门有所认识的人,恐怕不是特别困难,但刚皈依佛门或者刚学习佛法的初学者,学起来确实比较难。以前我自己学习的时候,感觉就比较强烈,学习前八品时,虽然修持起来不太容易,但字面上没什么不懂的,基本上都能理解,而到了《智慧品》时,就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我本人不算很有智慧,可也不算特别笨,但是遇到这一品的时候,很多地方都不懂,当时费了很多时间。
    所以这次学习《智慧品》,大家一定要认认真真、反反复复地钻研,否则光是听一遍、看一遍,里面的内容恐怕无法完全领会。尤其是新来的一些居士,我担心你们到了中间因为听不懂,就半途而废了,那有点可惜。大家开始时一定要发愿:“不管这品再难懂、再费解,我也要把它学完、学懂!”要有这样的决心。
    《智慧品》的传讲方式,跟前面的可能有点不同。前面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经常会讲一些公案,但《智慧品》引用公案比较困难,我应该会直接按照古大德的传统方式讲下去。在讲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认真听,若能学好这一品,中观空性方面肯定会打下稳固的基础,因此上师如意宝对这一品相当重视,大家无论如何一定要学好。
    在本品当中,格鲁派、宁玛派、萨迦派等各教派之间的辩论相当多,如果这次传讲时也展开辩论,恐怕初学者很难以理解。所以我这次基本上不讲,讲了有些人可能也接受不了。我曾在《入行论》中提了一下格鲁派的观点,事后好多格鲁派的弟子议论纷纷。其实学过因明、入过辩论场合的人,就会知道这是正常现象:我们宁玛巴对格鲁派的观点有过驳斥;格鲁派如《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胜观部分,对前译派也有过驳斥;我们前译派内部互相驳斥的也比较多;格鲁派宗喀巴大师的四大弟子之间的观点不尽相同,彼此也有激烈的辩论……但以前没有参加过辩论的人,听到一句话就觉得:“堪布是不是在诋毁我们格鲁派啊?”虽然你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格鲁派的,但也许我对格鲁派教法的尊重,你都不一定有那么大的恭敬心和维护心。有些人刚开始学的时候,很多辩论都不太懂,所以我这次暂时不讲。
    这些辩论方面,《澄清宝珠论》中讲过一些,尤其是麦彭仁波切与沙格西的辩论书、与扎嘎活佛的辩论书,里面讲得非常精彩。我以前学过很多辩论书,年轻时对辩论和各派的不同观点特别有兴趣,把很多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这上面了,所以现在讲《智慧品》的时候,许多地方印象都比较深,应该能讲一点儿。但我想这次主要是抉择空性,辩论只是从大概意义上介绍一下。
    下面开始学《智慧品》。
    丁五(智慧)分三:一、连接文教诫生起智慧;二、生智慧之方法;三、以智慧所得之事。
    这个科判是《善说海》的科判。华智仁波切和麦彭仁波切也有不同的科判安立,但这里用无著菩萨的观点来分析。
    戊一、连接文教诫生起智慧:
    智慧分为世间、出世间两种,这里的智慧指出世间智慧,而不是世人所说的“这个小孩读书时智慧很高”、“那个人搞生意、学电脑的智慧不错”,不是那种智慧。出世间智慧主要是通达一切诸法皆是空性,从这个角度来讲的。
    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
    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
    这个偈颂,大乘论典中经常引用,老修行人应该比较熟悉。意思是说,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等前五支,皆是佛陀为了让我们生起智慧而宣说的。它们是生起智慧的助缘,智慧如果没有这些因,是很难生起来的。或者说智慧度是根本,前五度是它的支分,上面所讲的“一切支”,全部是为了生起证悟诸法无实的空性智慧。当然,还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但在这里暂时不阐述。
    为什么智慧如此重要呢?因为智慧是根本,佛陀在《般若经》中云:“无量盲人无引导,不能见道入城郭,阙慧五度无眼导,无力能证菩提果。”(这个教证,在《善解密意疏》中也引用过。我们讲《善解密意疏》时,好像是1990年还是1991年,那时候在桑耶塔里面,只有几个佛教徒一起学过。)无量盲人若没有人引导的话,根本不可能入于城镇,不要说是无量,即使让一百个盲人依靠自力去日本东京的路口,他们也无法找到方向。同样,缺乏智慧的五度,就如同无人引导的盲人一样,根本不能成为菩提之因。有些人经常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坐禅,但若没有智慧的摄持,对空性和中观法门一无所知,那所做的善法就像是盲人入道一样,不可能成就菩提妙果。《般若经》中还有个教证说:“所有的河流入于恒河,随同恒河入于大海。同样,五波罗蜜多以智慧波罗蜜多摄持,才可以到达遍知的彼岸。”所以,智慧波罗蜜多非常重要。
    现在很多寺院和居士团体,对布施、供灯、做慈善等世俗的善根非常有信心,但对中观空性却兴趣索然,有些法师对学习这些也不提倡。如果是这样,那你的修行相当于盲人一样,五度无法直接成为遍知佛果之因。《大智度论》中说过:“五波罗蜜如同盲,现前智度乃为导。”这一点不仅是藏传佛教的观点,汉传佛教的憨山大师也说:“般若乃诸佛之母,菩萨之真因。”这种说法跟麦彭仁波切的说法比较相似,麦彭仁波切也认为般若是诸佛之因,而禅定等五度,是生起般若智慧的根本因。
    当然,个别法师对这个颂词的解释有所不同。比如无著论师认为,“一切支”仅是指禅定,他在《善说海》中引用《集学论》的教证说:“入定知真性,此乃能仁说。”认为禅定是产生智慧的因。他在前面也说过:“发起精进已,意当住禅定。”精进完了以后,要安住于禅定;而禅定完了以后,要开始入于智慧,就像《经庄严论》中所说,前前作为因,后后作为果。但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前五度全部是智慧度的助缘,就像国王出征时,四大军队紧紧相随一样,彼此有相辅相成的作用。智慧不能离开其他五度,不能说只要一个禅定就可以了。
    学习这个颂词后,大家一定要了解,我们既要有智慧,也要有静虑为主的其他福德。上师如意宝经常教诫,通过闻思修行一定要有空性的见解,同时对世俗的善根,比如磕头、念咒语、转绕佛塔等也不能舍弃,福慧要双修,不能偏堕。倘若只有福德而没有智慧,或者只有智慧而没有福德,都是不能成佛的。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云:“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曾经在迦叶佛时有两兄弟,一个特别爱修福报,一个特别求空性智慧。后来在释迦佛教法下,修福报的人转生为一头大象,由于出征时很有能力,国王对它极其喜爱,用各种金银珠宝装饰其全身,但是大象太笨了,有多少珠宝也没办法享用。而只强调空性智慧的人,在释迦佛座下证得阿罗汉果,但因为前世没有积累过福报,到城市里化缘时无人供养,经常是空钵而回。有一次他想:“我连这个大象的福报都没有,这是什么原因呢?”他用神通一观察,才知道这是他们两兄弟偏重福报和偏重智慧的结果。(但有些法师解释时说:“不管怎么样,修智慧还是好一点。阿罗汉虽然在城市里没有化到缘,但他依靠神变可以到山上吃水果。”说是这样说,可是没有福报的话,不知道他能不能找到水果。)
    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福德不能放弃,智慧也不能放弃。有些居士真的有这个毛病,只要是供灯、布施、磕头,积累世俗的善根,他就非常重视,但是闻思修行、求智慧、观空性,他就躲得远远的。虽然每个人的智慧有限,对空性全部通达无碍的话,不要说是初学者,就连我们学了这么多年的人,都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两方面都不能舍弃,这是相当重要的!
    假如生起了空性智慧,便能遣除三界中的一切痛苦,菩提心也容易生得起来。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中说:“如是瑜伽士,若修习空性,内心喜利他,决定无困难。”如果生起了空性智慧,看见芸芸众生因实执而日夜劳碌,对他们一定会生起悲心的。有些人为什么没有悲心?原因就是对空性修得不够。倘若学习了中观般若法门,完全通达佛陀所讲的空性道理,对众生肯定会生起悲心的。
    去年我们讲了《中论》后,许多人都依靠理证生起一些空性见解,觉得世人特别执著的东西没有丝毫实义,可惜他们不懂这一点,于是生起了强烈的悲心。如果你一点空性见解都没有,口头上说“众生好可怜哪,我想帮助他”,但这种悲心只是相似的悲心,因为你没有从根本上了知万法实有的过患。若是有了空性的境界,不需要勤作就会生起悲心,这是一种自然规律。有些道友为什么对别人生不起悲心?原因就是你对很多事情有一定实执,有了实执的话,自己就开始执著,见别人执著也觉得理所当然。所以,息灭自他的痛苦,一定要靠空性见解,这是极为殊胜的窍诀。
    我每天接的电话中,经常听到别人的痛苦。刚才有个人说:“我很长时间以来,心里有诉不完的痛苦,有寂寞的痛苦、等待的痛苦、观望的痛苦……怎么办哪?”我暗暗算了一下,好像七八个痛苦,我告诉他:“你最好是多看一些中观空性法门。”但他会不会看也不知道。其实就算是强烈的欲望、贪心、嗔心,通过空性法门断除也非常容易。龙猛菩萨在《六十正理论》中说:“若许有实法,则生大贪嗔。”假如认为一切是真实存在,定会产生极大的贪嗔——觉得怨敌是实有的,就非要杀他不可;觉得人或财物是实有的,就千方百计要据为己有。所以,整个世界要获得安宁和平,自己的内心要得到寂静快乐,暂时、究竟最好的妙药就是空性法门。这一点,我们不仅要从道理上明白,实际行动中也要多串习,若能如此,自己的实执是很容易断除的。
    对别人的最大帮助,其实也是帮助他证悟空性。所以我平时非常喜欢讲一些空性法门,这些讲起来比较容易,不像《俱舍论》和《因明》那么难懂。而且到了一定的时候,自己就好像不存在一样,所有的烦恼和执著都消失了,看每个人的脸上也是露出笑容。暂时的快乐尚且无法言说,究竟的功德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听闻空性法门,生起空性的见解。
    戊二(生智慧之方法)分三:一、认识智慧之自性;二、深入对境无我;三、破除所断实执。
    己一(认识智慧之自性)分二:一、抉择对境二谛;二、修行有境正道。
    庚一(抉择对境二谛)分二:一、安立二谛之自性;二、遣除争论。
    辛一(安立二谛之自性)分三:一、分类;二、本体;三、能量彼之慧差别。
    壬一、分类:
    要真正生起智慧的话,必须先了知二谛的分类。二谛有胜义、世俗之分,若不懂得这一点,你的智慧就没办法抉择。
    世俗与胜义,许之为二谛。
    假象的世俗谛、真相的胜义谛,即是我们所承许的二谛。
    所谓的世俗谛,是语言和分别的对境,它是虚妄不实的法;相反,真实不虚的一切法,全部安立为胜义谛。以前没有学过中观的人,一定要把这些新术语记清楚,若不了知二谛的分类,则无法深入中观空性法门。我们不可能讲一次就解释一次,因此,大家要记住“胜义谛”和“世俗谛”。
    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全是围绕二谛而宣说的,《中论》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如果不明白二谛,则无法了达佛法的深意,龙猛菩萨也说:“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现在有个别法师和居士声称:“不学胜义谛和世俗谛也可以,只要懂得念佛、坐禅、放生,这些功德就足够了。”这是非常不合理的。释迦牟尼佛教法下弘扬大乘的祖师,第一个就是龙猛菩萨,他都说若不了解二谛则不能通达佛陀的甚深法义,可见二谛的分类相当重要。
    “谛”有真实之意,之所以称为世俗谛,是因为语言、分别的对境本是虚假的,但凡夫人往往却执为真实。就像梦见山河大地、山水花园时,对做梦者来说是实有的,在他面前就可以叫做“谛”。而胜义谛是圣者的境界,如《辨中边论》云:“圣者行境故。”这种境界无法言说,故称为胜义。概言之,我们所见的假象与真相,分别就是世俗谛与胜义谛。月称菩萨云:“说见真境即真谛,所见虚妄名俗谛。”
    其实,二谛的概念在汉传佛教中也有,隋朝吉藏的《二谛章》中曰:“俗,是浮虚义;真,是真实义。”一切法的真正本质叫胜义谛,一切法虚无不实的部分叫世俗谛,这在汉传佛教中也是承许的。
    我们平时眼睛所看见的、耳朵所听到的,似乎实实在在地存在,但其实它如同阳焰水般是虚妄的东西,就像在做梦一样,所见所闻全部是假的,这就叫做世俗谛。那么,除了这些假象之外,有没有一个真实呢?有的。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圣者以及证悟空性的大德面前,显现上虽然也有所见所闻,但不会像我们这样执著。我们遇到一样东西,马上就产生实执心,进而引生贪嗔等,但若通达了真实的空性义,就不会有这些烦恼了。
    你们若想进一步了解二谛,《中观四百论》前八品讲的是世俗谛,后八品讲的是胜义谛,希望大家一定要全面地学习和了解,以在中观方面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
    壬二、本体:
    胜义非心境,说心是世俗。
    二谛的本体是什么样的呢?正如前面所说,胜义谛并不是分别心的对境,心的对境全部是世俗谛。诚如《宣说二谛经》中云:“胜义谛若成身语意之对境,则不成胜义,而成世俗谛。”胜义谛不是凡夫人语言、身体、分别念的对境,如果是的话,那它就成世俗谛了。
    因此,凡属于分别的对境,统统是世俗谛,包括“一切万法不存在”的单空,实际上也是一种分别的对境。因为单空只强调空的部分,比如碗里什么都没有、屋子里什么都没有,把不存在当成空性,这是分别的对境,属于世俗谛,不是真正的胜义谛。胜义中一切均不成立,分别、语言全部消融于法界,如《未生怨王忏悔经》云:“未见一切法,即是真实之现见。”麦彭仁波切也说:“未见到之法,即是最殊胜之见。”此时远离任何戏论、执著,这种境界是至高无上的。
    当然,世俗谛与胜义谛,从不同角度也有不同的安立。麦彭仁波切根据诸大经论,对二谛有两种安立方法:现、空分别为世俗和胜义,现相、实相分别为世俗和胜义。大家关键要掌握的是,世俗谛是虚妄分别的对境,不是超越一切境界的法;胜义谛远离一切戏论,以凡夫人的心识无法了知。因此麦彭仁波切在论典中分相似胜义谛和真实胜义谛,真实胜义谛远离四边八戏,相似胜义谛只是暂时所抉择的空性。
    二谛的本体,在麦彭仁波切与沙格西的辩论书中也非常多。但在这里不广说,只是在字面上作个简单解释就可以了。
    壬三(能量彼之慧差别)分三:一、补特伽罗之分类;二、妨害之次第;三、能害之理。
    癸一、补特伽罗之分类:
    世间见二种,瑜伽及平凡。
    认识胜义谛和世俗谛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世间瑜伽士,一种是世间平凡士。
    这两种人怎么区别呢?诸多论典中说,具有寂止和胜观功德的人,就叫世间瑜伽士;不具止观功德的人,叫做世间平凡士。还有一种说法是,通过闻思修习,证悟无我境界的人,叫世间瑜伽士;没有闻思修行,未证悟无我境界的人,叫做世间平凡士。
    世间平凡士包括没有学过宗派的人,以及虽然学过宗派、但没有入于佛教的人,像数论派、胜论派等360种外道,这些外道归纳而言是常见派和断见派,他们都属于世间平凡士。
    世间瑜伽士指入于佛教的内道行人,(这里的瑜伽士,有修行者的意思,并不是留着头发、在众人面前示现神通的人。)它可分为大乘和小乘,小乘是有部宗和经部宗,大乘是唯识宗和中观宗。这些概念一定要搞清楚,佛教的所有宗派,这四种就可以全部包括了。
    虽然其他讲义有不同的安立方法,但在这里一定要了解:世间瑜伽士分四种宗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8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世间平凡士分未学过宗派的人和学过宗派的外道。认识二谛从人的角度分,内部分类虽然非常多,但大体上就是这两种。
    癸二、妨害之次第:
    瑜伽世间破,平凡世间者,
    复因慧差别,层层更超胜。
    平凡士与瑜伽士之间的观点有何差别呢?瑜伽士能遮破平凡士的观点,而瑜伽士当中,又以通达空性智慧的差别,上上者能超胜下下者。
    在平凡士中,没有学过宗派的人不如学过宗派的一些外道。比如山上放牦牛的牧童、田地里干活的农夫,没有接受过任何知识,一旦外道告诉他有神、有上帝,他们的心很容易被引诱,马上就改变了。所以说,外道邪派的见解,超胜于没有学过宗派的一般人。
    平凡士中的外道与瑜伽士相比,就远远不如了。即便是小乘最低的有部宗,最起码也承认四法印——诸行无常、诸受是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完全可以遮破外道认为我存在、身体干净、万法实有等观点。譬如有部宗的《俱舍论》中说,诸法刹那变化,所以是无常的;我由众多部分组成,所以是不存在的……依靠这种方法,对外道的观点可以一一驳斥。当然,不仅仅是外道,在不知道十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世间人面前,有部宗的观点也是超胜的。
    有部宗承认未来、现在、过去实有存在,无为法是成实法等,有许多自己独特的观点。但这类观点若用经部宗《俱舍论自释》等中的理论观察,也是无法成立。
    小乘的有部和经部,最终皆承认无分微尘、无分刹那实有。但通过唯识宗世亲论师的六种微尘观察方法(随教唯识),或者《释量论》中的生似理来剖析(随理唯识),他们的观点根本无法立足。
    然而唯识宗还承认成实的依他起心识。这个观点,以中观自续派和应成派的离一多因、金刚屑因等理论,完全是可以破除的。
    所以说,上上的智慧远远超胜下下的智慧,下下的智慧不能妨害上上的智慧。月称论师云:“如有翳眼所缘事,不能害于无翳识。如是诸离净智识,非能害于无垢慧。”有眼翳者的所见并不真实,对明目者根本不会有害。同样,凡夫的分别念会不会危害远离一切垢染的佛智,或者声闻、缘觉的智慧呢?绝对也是不可能的。现在有些愚者常说:“这个佛经说得不对,那个论典说得不对,某某高僧大德讲得不合理……”就像盲人找明眼人所见的过失一样,非常荒唐可笑。我们一定要知道,凡夫人的境界对圣者不可能有妨害,就像文盲对知识分子不会有妨害、什么都不懂的农民对博士后不会有妨害一样。假如对佛教至高无上、高深莫测的境界一无所知,就开始随随便便说一些过失,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佛教中有小乘和大乘,由于宗派的见解层层递进,上上的智慧胜过下下的智慧,所以大乘能遮破小乘的观点,我们应该学习大乘。大乘包括唯识宗和中观宗,而最究竟的就是中观应成派,它所承认的法,一点一滴也是没有的。就像《中论》所抉择的,轮回乃至涅槃之间的万法,没有一个是存在的。所以龙猛菩萨说:“若我有少宗,则我有彼过。由我全无宗,故我唯无过。”麦彭仁波切也说,中观应成派如同狮子吼震慑群兽一般,远远超胜于其他宗派的见解。
    可见,越是往上,越有不可思议的见解。以前上师如意宝在课堂上经常讲:“作为闻思修行的人,千万不要对高僧大德进行诽谤,因为我们凡夫人像盲人一样,根本不知道高僧大德们的密意。”德巴堪布在一个论典中也说:“各宗见解是非常深奥的,一般凡夫人无法随便抉择,所以不要妄评别人的观点。”这一点,大家务必要注意!
    癸三、能害之理:
    以二同许喻。
    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我眼睛看到的柱子、耳朵听到的声音,确确实实是存在的,为什么说它是虚妄的?这不是诽谤现实吗?你们中观宗如何建立自己的观点?”答曰:以你我二者共同承认的比喻即可成立。
    倘若你说万法实有,那不妨举出一个诸法显现而成实的比喻,这样我们也是可以承认的,但你却无法找出适当的比喻。而一切万法不存在的比喻,我们可以举出千千万万,这些比喻是你也不得不承认的。如《般若经》云:“一切法如梦如幻,涅槃亦如梦如幻,较涅槃有胜法者,此亦如梦如幻。”《金刚经》也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阳焰、水月等幻化八喻虽显现却无有实质,这些比喻是世间人皆承许的,而你却找不到一个成实的比喻,因而中观宗的观点是正确的。
    大家以后与人辩论时,也应该用这种窍诀:佛教说显现即是空性,用阳焰或水月可作比喻。倘若对方认为诸法不空,那他也应该举出一个比喻来。假如他说因为眼睛能看见,所以诸法不空。那可以反驳说:“眼睛看见不一定是真实存在,你做梦时眼睛也能看见,但醒来后什么都没有。所以依因明理论来说,你的所立还没有成立,要想成立的话,必须举出我们共同承认的一个比喻。但这种比喻根本举不出来,因此你的观点不成立!”
    辛二(遣除争论)分二:一、遣除世俗之争论;二、遣除胜义之争论。
    壬一(遣除世俗之争论)分五:一、遣除不行道之诤辩;二、遣除于境无诤之辩;三、遣除以量有害之诤;四、遣除与教相违之诤;五、遣除太过。
    癸一、遣除不行道之诤辩:
    为果不观察。
    有些人说:“假设一切法均无实有、如幻如梦,那求菩提、得佛果就没有用了,也不必为菩提而行持善法、放生、念观音心咒、转经轮了,我好好睡觉就行了。”(难道你睡觉不是如幻如梦吗?)
    驳斥:从轮回到涅槃之间万法,虽然在胜义中现而无自性,如梦幻一般,但在未经观察的世俗中却是存在的。故为获得佛果而积累资粮,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打个比方说,幻化的军队来危害你时,你也应该遣除这种幻化的怨敌;做噩梦遭受恐怖时,你也应当精勤苏醒之方便。同样,为了获得如梦般的佛果,需要积累如梦般的资粮。《入中论》云:“设若观察此诸法,离真实性不可得。”经过详细观察后,地道修行虽无有真实性,但就像麦彭仁波切所说,缘起性是无欺存在的,乃至能取所取没有消于法界之前,此等显现不会灭尽,且对众生有利有害。所以为息灭自他的一切痛苦,一定要精进求取利乐之方便道。
    这个问题上,大家千万不要误入歧途,认为“既然一切如幻如梦,就不用修行学佛了”。要知道,如梦如幻的痛苦,也要依靠如梦如幻的修行来遣除。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在如梦如幻的境界中受苦,乃至梦未醒来之前,梦中的一切都可以给自己带来苦乐,为取证佛果而精勤并非无有意义。所以,大家一定要分清胜义谛和世俗谛,分清楚以后,修行的境界才会越来越增上!


    《智慧品》中“遣除争论”分五个方面,第一个问题已经讲完了,今天是第二个问题。
    讲《智慧品》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把精力放在闻思修行上面。本品对每个修行人来讲非常重要,但由于内容相当深奥,个别人恐怕生不起信心,以致对这些道理无法通达。昨天也讲了,这个内容跟前面完全不同,不是看一遍、听一遍就能全部明白的,前面的内容有一点佛学基础的话,基本上每天的课可以当堂消化,但这一品就没有这么容易了。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说,现空双运等甚深术语,纵然一百年中精进思维,若没有宿世修行的成熟因缘,即使你的智慧再超群、修行再精进,也难以通达其中的意义。所以,不要说中观、大圆满的所有内容,就算是里面的个别术语,没有前世因缘的人也不一定能通达。
    在座的出家人和居士,要看看自己前世在诸佛菩萨面前积累的资粮如何。假如你对中观空性法门有极大的信心,那说明前世一定在善知识面前闻受过大乘佛法。没有学过这样的空性法门,即使你菩提心、出离心修得再好,也不能断除轮回的根本,这一点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讲得很清楚。因此,空性法门对每个希求解脱的人来说必不可少。
    遇到这个法需要一定的福报。有福报的人,即使对空性生起合理的怀疑,略微想一想:“诸法可能是无自性的吧?”也能在阿赖耶上种下无我空性的种子,依此而毁坏三界轮回的根本。圣天论师云:“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所以学习这个法的功德非常大,谁能突破这个关,其他的积累资粮和修行就很方便了。
    我看到极个别法师在讲《入行论》时,到《智慧品》就跳过去了,马上接着讲《回向品》。不管是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对《入行论》重视的虽有一部分法师和居士,但很多人对空性法门学修得不够。因缘没有成熟的人,到了《智慧品》的时候,智慧就没办法跟上了。因此,我再次希望大家一定要反反复复看颂词的内容,字面上理解以后一定要发挥。
    当然,发挥的时候,不要改变讲义的推理方式。有些人实在解释不了,就随便讲一些公案或其他道理来应付,这是不合理的。对寂天菩萨的原文,大家一定要通过再三祈祷、再三闻思,真正了达它的本义。
    癸二、遣除于境不诤之辩:
    世人见实法,分别为真实,
    而非如幻化,故诤瑜伽师。
    本品的很多颂词都有隐藏的疑问,大家一定要了解对方的观点。
    我们讲空性法门时,许多世间人不能接受,他们提出这样的质疑:“你们说万法是空性的,但其实也承认诸法的显现,不管是寂天菩萨、月称论师、龙猛菩萨,都不会否认火是燃烧的、水是潮湿的。既然诸法的显现在你我面前都存在,那我们还争论什么呢?”
    作者回答道:“世人见实法,分别为真实,而非如幻化。”虽然同样是显现,但平凡世间者被无明烦恼所障,见到柱子、瓶子等法就执为实有存在,并没有认识到它现而无自性,如幻、如梦、如阳焰的本质。而瑜伽士却了知此理,知道一切法虽然显现,却犹如水泡般不实,不会对此产生执著。因此,瑜伽士与世间平凡者之间便产生了争议。
    麦彭仁波切说过,没有遮破显现的中观派。寂天论师承认柱子、瓶子是显现的,外道和未学过宗派者也承认是显现的,这上面没有任何辩论。但最根本的是什么?就是世间平凡者认为显现是实有的,而大乘中观派认为显现如影像一样不存在。《大智度论》云:“如影诸法,可见而不可捉。”永嘉大师也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六道轮回就像做梦一样,梦里明明是存在的,而醒觉之后,一个法也找不到。同样,瑜伽士虽承认显现是“有”,但并不认为它是“实有”。这就是世间与出世间最大的辩论。
    现在有人也经常问:“《心经》不是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眼耳鼻舌身都不存在吗?但我的眼耳鼻舌身全部都有,这该怎么解释呢?”我们佛教徒也没笨到那种程度,明明自己有眼睛,却非要说眼睛不存在。显现应该是存在的,但显现的本体不存在,就像阳焰一样,如果真正去观察,找不到一个实有的东西。
    这一点,世间哲学家也有相似的了解。以前学辩证唯物主义时,有个人叫赫拉克利特,是国外比较著名的哲学家,他说过:“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昨天的河与今天的河不是同一条河,昨天的河早就流往大海了,今天去的时候,只不过以分别念而执为同一条河。诸法的体与相之间,世间人尚有一定的观察,更何况说我们修行人了。因此,一切万法只是如幻如梦般的显现,根本没有堪忍不变的本体。
    无垢光尊者有一句话,我觉得非常好,在《定解宝灯论》讲义里,很多上师也引用过,他说:“在无有能取所取的瑜伽士面前,此等现而无自性,真是稀有可笑。”因缘具足的时候,什么都可以显现,但你真正去观察,它根本不存在。然而世人不懂这一点,始终认为显现的本体实有。一个人死了,大家都觉得他是真实存在的,所以非常伤心、痛哭流涕,如果认识到诸法无自性,就不会这么执著了。
    可怜的是,有些愚笨的人不但执著一般的法,甚至连梦幻般的法也认为是实有。我在《儿童佛教课》中曾引用过一个公案:从前有个公主,长得比较不错,父王十分疼爱她,她要什么,父王就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下大雨,王宫院子中的积水跳起许多水泡,公主见了非常喜爱,于是向父王要求说:“我要那水泡,穿成花鬘,装饰头发。”国王说这是不可能的。公主就撒起娇来,说得不到便要自杀。(以前的公主有时候特别讨厌。)
    国王吓坏了,只得召集全国的巧匠,命令他们给公主穿水泡花鬘。很多年轻的工匠特别苦恼,对此无计可施。这时一个老工匠说自己有办法,国王非常高兴,就叫公主亲自当“监工”。
    老匠人对公主说:“我只会穿鬘,不太懂水泡质量的好丑,请公主自己挑选,选完了之后,我好给你穿成花鬘。”公主也比较笨,便兴致勃勃去选水泡,结果忙了半天,一个也没拿到。最后她累得筋疲力尽,一转身跑入王宫,向父王说:“水泡虽然很好看,但它是虚伪不实的,拿到手中一刻也留不住,我不要了!”
    有些人对水泡、露珠、阳焰不会如是执著,但觉得人、名声、地位应该贪著,要么追求名声的“头饰”,要么追求地位的“项链”,其实也跟这个公主一样。在证悟中观境界的瑜伽士眼里,名声、地位就像水泡花鬘一样,拼命追逐是非常愚痴可笑的。但许多人不懂诸法的显现存在,但其本体一无所得,而且追求它的心识也是虚妄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瑜伽士和世间平凡者有一定的争论。
    当然,争论的焦点不在于显现是否存在。因为不论佛教徒还是外道,大乘还是小乘,都认为显现是存在的,最重要的是显现是否实有。大乘佛教徒认为显现如梦中的大象,实际上一点一滴也不存在,而世间人根本不懂这个道理。因此,世间与出世间之间争论的主要问题,就是显现实有还是不实有。
    大家到了一定的时候,也应该生起真实的定解:既然来到这个世间,梦中有些事情不得不做,但不能看得太真实了。一切万法的本体丝毫得不到,若对这个能有所认识,遇到不顺也不会非常痛苦,遇到合意也不会极其高兴,而会平等对待的。
    癸三、遣除以量有害之诤:
    色等现量境,共称非智量,
    彼等诚虚妄,如垢谓净等。
    对方继续反驳:“实有法不存在是不合理的。外境的色声香味触,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能现量感受到,它是实实在在的,与你们说‘诸法是虚妄的’完全相违。”
    作者站在中观的立场回辩道:实际上并不相违。色声香味等形形**万法的现量成立,只不过是人们的共同说法而已,但这种说法“非智量”,在正量面前并不真实,真正的现量是得不到的。这个道理在下面也会观察,“不入则无合,无合则不遇。”根与外境不入则无法相合,不合则不能接触。而且,你认为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的法实实在在,其实这全部是虚假的,因为六根不是正量,否则圣者之道就没有用了。《三摩地王经》云:“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为量,圣道复益谁?”月称论师也说:“若许世间是正量,世见真实圣何为?所修圣道复何用?愚人为量亦非理。”如果说凡夫人的所见所闻是正量,那世间的见解就成真实了,龙猛菩萨、文殊菩萨等圣者宣说圣道有什么用呢?所以,被无明烦恼所障的凡夫愚者的量,千万不能当作正量。就像月称论师在《四百论讲义》中所说,整个世界是一个疯狂的世界、迷乱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谁的语言和所见所闻可靠呢?
    世间上成千上万的众生,被无明的美酒陶醉了,颠倒发疯得特别可怕,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方向。他们把不净的垢秽当作清净,认为具32种不净物的身体特别好看,一天到晚装饰打扮,希望自己长得漂亮;万法本来是刹那无常的,他们却认为昨天的河流就是今天的河流,昨天的瓶子就是今天的瓶子,一切法是常有的;“我”本来是不存在的,他们反而认为“我”永恒不变;诸法本来是空性的,他们却认为是实有的。这四种颠倒障碍世人看不到真实,故而不能以他们的见闻作为衡量标准。
    《旧杂譬喻经》中有一个公案说:从前,有个长者的儿子结婚不久,一天丈夫对妻子说:“你去厨房取些酒来,我与你共饮。”妻子打开酒瓮,看见自己的倒影在酒瓮中,以为有个女人藏在那里,非常生气,回去对丈夫说:“你有别的女人,还娶我干什么?”丈夫听了很奇怪,就去酒瓮那里一看,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丈夫大怒,说妻子藏了其他男人。
    二人争吵不休,就去找丈夫的朋友——一个婆罗门来作证。婆罗门到酒瓮那儿一看,看到了自己的倒影,气愤地说:“你既然请了别的婆罗门,现在又把我找来,分明是羞辱我。”然后气呼呼地离开了。又有一位比丘尼由长者供养,听说这事后也来观看,看到瓮中的比丘尼后,以为长者还供养其他的比丘尼,也生气地走了。不久,一位修道人听说了此事,感叹道:“世人愚昧,以虚为实。”就去他们家,拿一块大石头砸了酒瓮。众人这才明白事情的真相,感到羞愧难当。
    所以,我们看到色法、听到声音时,应该观察它到底是实有还是虚妄。其实,这种显现在眼识和分别念面前成立,在外境上并非真正存在。我们只是被各种烦恼和因缘迷惑了而已。明白这一点之后,就没有必要对一切太执著了。
    当然,这个理论上懂了还不行,还需要长期的修行,将修行的感受与佛教的道理相对应,这样才可以对治自己的烦恼,不能学两三天、两三个月就可以了。以前有一本书叫《雪洞》,介绍了英国一个女修行人到喜马拉雅山,独自在山洞里修行,她的修行境界和长期苦修的经历还是很感人的。我有时候想:“我们不要说12年苦修,即便是12天或12个月,可能也有一定的困难。”
    要知道,修行的时间越长越好。在座有些道友因为在学院里长期熏习,所以经常拿转经轮、拿念珠,在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同样,我们相续中的实有执著根深蒂固,短时间肯定不能解决问题,上师说:“来,我给你摸顶!嗡班扎尔萨埵吽。”然后你的能取所取全部荡然无存,那是不可能的。你的上师再厉害、再有加持,随随便便加持一下,你马上就“啪——”开悟了,没有那么简单。有些初学者特别幼稚,觉得“我在上师那里加持三四次了,还没有开悟怎么办哪?”所谓的开悟,他认为就是在梵净穴开一个洞,不是这样的。开悟实际上是对一切万法断除执著,这才是一定的证相。
    癸四、遣除与教相违之诤:
    为导世间人,佛说无常法,
    真实非刹那。
    对方又问:“如果说一切无有自性,那佛陀在《无常经》中说万法皆为无常,是刹那性的,这该如何理解?无自性的法,怎么会无常呢?有了自性以后,它刹那刹那地坏灭,这个才叫真正的无常。”
    驳斥:佛陀虽在初转**时讲了四法印,揭示诸行无常的道理,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但这是针对不同根基、意乐、界性的众生宣说的,是不了义的。前段时间在因明中也学过,佛说不了义法有三种条件——意图、必要、义理妨害。
    一、意图:佛陀说无常是从世俗名言讲的,因为任何法在世俗中显现是存在的,但这种显现像水泡一样刹那坏灭,佛陀针对这一点说是无常的。
    二、必要:倘若一开始就直接讲空性,说万法不存在,相当一部分的小乘人和世间人由于实执特别严重,一下子接受不了,容易误入歧途。为了渐次引导他们,佛先讲了春夏秋冬等粗无常,再讲刹那刹那的细无常,逐渐成熟他们的根器。
    《六十正理论》云:“佛说我我所,所说依密意,蕴界以及处,亦以密意说。”佛陀早已根除了我执和我所执,但经常在《毗奈耶经》等中说“我”某某时候变成什么菩萨、“我”的眷属非常了不起,并承许万法由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所摄。这是因为有些众生刚开始接受不了空性,因此暂时说这些法是存在的。
    三、义理妨害:在究竟的胜义谛中,所谓的刹那也不存在。有些论典中虽说“见刹那即见真如”,但这里的真如并不是真正的胜义。(下文会进一步分析。)因为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刹那坏灭不存在,非刹那的常有也不存在。《中论?观时品》云:“既无未来时,亦无现在时。”《四百论》亦云:“若一切时有,何缘彼无常?”无常只是暂时在名言中安立的,真正用实相来观察,常与无常均为戏论,都是一种分别念。
    佛陀虽然说诸法无常,但依靠中观一体异体的观察方式,或者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等理证来推断,实有的无常法在胜义中根本没有,否则一定会有义理妨害。有义理妨害的东西,佛陀的金刚语中绝对不会有,前后矛盾不会有,自相矛盾更不会有。因此,这种说法不了义。
    岂不违世俗?瑜伽量无过,
    待世谓见真,否则观不净,
    将违世间见。
    对方接下来又问:“若按你们的说法,无常在胜义中不存在,难道它是世俗法吗?这显然与事实相违。因为世俗的东西,眼睛能看见,可是刹那坏灭是肉眼看不见的,昨天和今天的柱子看不出变化,人的一天天衰老也不易察觉,所以无常不是世俗的境界。而且佛陀在圣教中说‘见无常即见真如’,并没有说这是世俗谛。这样一来,无常既非胜义谛,又非世俗谛,岂不是变成第三品物体了?”
    作者对此回答说:没有这种过失。尽管凡夫人看不到刹那的无常迁变,但看不到不一定就不是世俗。在《入中论》中,世俗分为真世俗和假世俗,其中真世俗又分无患六根前成立的、瑜伽现量前成立的两种。具迷乱因的凡夫人虽然看不到刹那,但远离二取的瑜伽士完全能照见这一切,在他们的境界中,诸法的刹那迁变了了分明。因为瑜伽现量不是胜义谛,而是世俗谛,所以无常不属二谛的过失是没有的。若通达一切法无有自性,见任何事物都会有无常的感觉。就像法王如意宝在《无常道歌》中所说,整个世间的器情万法是刹那坏灭的,没有一个常有的东西。在瑜伽现量面前,这些都是可以看得见的。
    而佛经中说“见无常即见真如”,是观待世间人讲的。因为世间人认为一切常有存在,如果明白了无常的道理,就可以说他见到真相了。比如有些人懂得无常后,受益匪浅,觉得已经开悟了,知道万法都是有变化的。刚才我去老年班,有个81岁的老年人说:“我来学院四年了,什么时候死也不知道,我是无常的。”我说:“不仅你是无常的,我们都是无常的。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一般人见到无常之后,就觉得见到真实谛了,佛陀是针对这些人讲的,密意应该这样来理解。因此,无常在瑜伽士面前是世俗谛,对一般人而言是真谛,应该从两方面来对待。
    假如平凡者与瑜伽士一概而论,没有见与不见名言实相的差别,那平凡者之量就有害世俗瑜伽量了。比如说修不净观、白骨观的人,见身体是不清净的东西,这种见解是对治贪心的殊胜修法,名言中若没有这样的差别,不净观的见解就受到世间见解的妨害了。但这是不可能的。世间人认为身体干净的见解是错误的,永远也不可能害不净观的见解。把身体观为脓血、鼻涕等肮脏物的聚集体,是符合正理的,认为身体多香、多漂亮、多好看,是颠倒的妄见,这两个见解互相冲突时,不净观一定是超胜的。同样,见无常就认为是见到真如,虽然是暂时的世俗谛,但瑜伽士所见的无常可以胜过一般人的常见。
    佛陀虽然讲观无常的功德很大,但也是针对名言来讲的。如《大涅槃经》云:“如诸迹中,象迹为胜。于诸想中,无常想为胜。”佛陀说,所有的脚印中,大象的脚印是最好看的。(以前上师如意宝去印度时,我们专门坐在大象的脚印里拍照片。法王当时就引用这个教证说,大象的脚印是最好的,我们一定要拍个照留念。)所有的观想中,观无常的功德是最大的。所以从名言来讲,就像《扎嘎山法》、《开启修心门扉》中所说,观无常的功德非常非常大。但在胜义谛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8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执著相,最终要去掉的。
    因此,名言和胜义一定要分清楚,有些道理是从名言角度而言的,有些道理是从胜义空性角度来讲的。现在很多人对这个分不清,有时候也太过分了:认为胜义中一切皆空,《般若经》说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万法不存在,名言中也该不存在了;或者名言中存在的东西,胜义中都空不了,这些是不合理的。胜义是以圣者的根本慧定作抉择的,胜过涅槃的法也不可能成立。
    大家学习这部论典后,一定要知道,万事万物在名言中就像镜中的影像或湖里的月影,应该明明清清地存在,但是一经分析的话,全部都荡然无存,这就是万法的实相。懂得这样的空性法门之后,对一切不会有太大的贪执,如果没有贪执,修行便会应用自如、事半功倍,这即是学习中观的一种收获。


    现在是在讲遣除胜义谛与世俗谛的争论。前面已经抉择了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分类、本体,有部、经部等小乘声闻派和没有学过宗派的人觉得这些观点不合理,于是跟大乘中观宗进行辩论。今天讲的是第五个“遣除太过”。
    癸五(遣除太过)分四:一、破除不得福德之诤;二、破除不能结生之诤;三、破除无有善恶之诤;四、破除奉行无义之诤。
    子一、破除不得福德之诤:
    供幻佛生德,如供实有佛。
    对方站在万法实有的立场上说:“你们中观宗认为万法没有自性,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世俗的显现如梦、如幻、如阳焰、如水月,这样的话,那佛陀也成虚妄的了,供养佛陀就不会获得功德了。”
    恐怕有些人也这样认为:“倘若诸法如幻如梦,那我念观音心咒不是成了幻化吗?我放生、供佛、布施、持戒,全部都没有功德了,梦醒后就什么都没有了。”这个问题表面上是有实宗与中观宗之间的辩论,实际上也是我们相续中的邪见和疑惑,通过这样的学习,心里的疑团会自然解开。所以对每个人来讲,学习中观意义非常大。
    对方提出问题后,作者回答说:没有这种过失。虽然万法没有真实的自性,世俗谛中有明明清清的显现,但胜义谛中离一切戏论,从本体、因缘、果上进行剖析,没有一个成实不坏的法。供养者的我、所供养的供品(世间一切有主物和无主物)、供养的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所供的对境佛陀(以前住世讲法的佛陀、现在佛殿里的佛像),这些全部是幻化的,最后获得的也是幻化的果位、幻化的福德、幻化的资粮。佛陀在《幻师善贤请问经》中说:“我即清净幻,无为之法身。”《不退转轮经》中也说:“一切法如幻,菩提亦如幻。”
    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虚幻休息》中,第一品用“如梦”抉择了万法不生,第二品用“如幻”抉择了万法不灭(显现是有)。第二品主要讲了四种幻:自性幻、所境幻、方便幻、智慧幻。自性幻,指基——如来藏的心性本体是幻化的;所境幻,指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等是幻化的;方便幻,指对治障碍的方便是幻化的;智慧幻,指一到十地之间的智慧是幻化的,最后佛陀的法身果位也是幻化的。学了这部论典以后,就会知道从轮回到涅槃之间的所有法,没有一个实有的东西。这个我们明年学吧,明年大经堂修完以后,就开始讲《虚幻休息》、《大幻化网》,在新经堂里过幻化的生活,这样就不会有执著了。不然,我最近看个别道友有了新经堂后,有点执著,不知道这是幻化的,还认为是真实存在——“啊!窗帘这么漂亮,上面的灯这么亮”,把一切都执为实有。其实,不要说经堂犹如水泡般现而不实,乃至佛的智慧、相好也全部是幻化的。但这样的幻化会不会得到福德呢?会的。供养如幻的佛陀可以生出如幻的功德,就像小乘宗认为佛陀、供品、供者是实有的,最后能产生实有的福德一样。
    知道虚幻不实的道理后,对基道果的一切执著自然会消失。大家平时修行、念咒语、作功德,也不要有特别强烈的执著,包括修上师、本尊,应该懂得其本体是空性的。很多高僧大德对弘法利生的事业都视如幻化,永明禅师说过:“建立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建寺院、建学校,建立弘法的中心、学会,以及讲经说法、念咒语、磕头等等,全部是如梦如幻、现而不实的。学过中观的人都知道,这些是因缘聚合的产物,没有一个不能用幻化八喻比喻的。龙猛菩萨说:“非缘起之法,始终皆无有。”不是因缘而生的法,从来也不会有。谁能通达这样的因缘和合,就是最殊胜、最稀有的见解。
    从众生到佛陀之间的法虽然犹如水月、阳焰,但在名言中也不能放弃做善事、积功德。有些人说:“既然一切如梦如幻,那就不用供佛、不用磕头了。”这种说法是邪魔加持,非常可怕。我们在见解上,应该依照莲花生大师、龙猛菩萨的甚深观点,了知万法现而无自性,但在行为上一定要行持善法。毕竟在幻化中有幻化的果报,能够遣除我们幻化的痛苦。
    所以大家懂得了空性法门后,千万不要把积累资粮放下来,做一点点善事的功德也很大。我最近看到佛经中说,一个人念了一句“顶礼佛陀”,以此善根,在六十劫中转生于三十三天,八十劫中能回忆生世。我们念一句佛号并不难,但这个功德非常非常大。而且无论在哪里看到佛像,都应该心存恭敬。如果特别忙,实在没时间磕大头,那么稍微单掌合十,功德也是不可小觑。我们出门如果到东方去,心里应观想东方有无量佛陀,“我要顶礼供养东方的诸佛”;如果到西方去,西方也有无量佛陀,“我要顶礼供养西方一切如来”,这样想的话,功德也是非常大。《妙法莲华经》云:“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在藏传佛教中,也有“依靠一泥像,三人得成佛”的公案(《前行》中引用过):一个擦擦像,一个人造了它;一个人怕它被雨淋,在上面盖了鞋垫;一个人觉得鞋垫很脏,就把鞋垫扔掉。结果这三个人暂时获得转轮王位,究竟得以成佛。因此,三宝的对境极其殊胜,对之生嗔心、生邪见,果报非常可怕;若对之生起信心,果报确实不可思议。《大悲白莲经》云:“佛陀不可思,佛法不可思,信奉不可思,异熟不可思。”
    汉传佛教中也有“三宝门中好修福”的说法。以前梁武帝在佛教历史上贡献非常大,他造寺院、供养僧众、修建经堂,尤其在吃素方面,不遗余力地加以提倡。他这么大的福报从哪里来的呢?他的国师志公和尚说,梁武帝上辈子是个贫穷的樵夫,每天靠砍柴去卖来维生。有一天下大雨,他看见路边有尊泥菩萨正在淋雨,就赶快脱下斗笠盖住菩萨。以这个果报,他做了皇帝掌管江山五十年。
    所以大家不要轻视微小的功德。我最近翻译了一些佛陀名号的功德,过段时间要求大家学习,尤其人死的时候,这些佛号非常有帮助。在短暂的人生中,我们遇到佛法确实需要福报,遇到了以后,既要学中观,也要学一些世俗的法门。有些人喜欢走极端:要么认为一切皆空,什么都没有,故没必要积累资粮(这种人学是学了,但没有学究竟);要么对中观法门一无所知,认为一切都是实有的,这种实执成了解脱障碍。大家应该知道,尽管一切都是幻化,但在幻化的轮回中,依靠佛陀不可思议的幻化力,可以让我们幻化的烦恼和痛苦一并遣除,最终获得幻化的佛果。这一点,大家务必要深信不疑!
    子二、破除不能结生之诤:
    对方认为:“如果一切都是空性,那众生流转生死是不合理的。”下面就破斥这种观点。
    有情若如幻,死已云何生?
    众缘聚合已,虽幻亦当生,
    云何因久住,有情成实有?
    若问:你们中观宗认为一切法如梦如幻,如阳焰、水月、乾达婆城,是现而不实的,那众生死后又怎么能再生呢?幻化师所幻现的大象、骏马,变灭后便归于虚无,不会再生;电视上的人物影像,死后也不存在转生的问题。但我们有情从无始以来一直流转轮回、辗转生死,经云:“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众生若是幻化,怎么会一世接一世地投生呢?
    回答:只要因缘聚合,纵然是虚幻,也会不断地投生。
    古印度的幻化师通过石子、木块、咒语、药物,再加上自己的等持力,可以变出大象、骏马、山河大地。如果具有转生的因缘,这些幻化就会不断地流转,不会灭尽。佛经云:“因缘和合时,果报即成熟。”(《中论释》也引用过这个教证。)《百业经》云:“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释量论》中也说:“因住果不灭。”只要因没有消失而住留,那么果也不会消灭。比如说电视荧屏上的东西,因缘具足就会不断地显现。有些人认为电视只能显一个东西,而众生却可以今世变成人,来世变成牦牛,一世一世地迁变。其实只要显现的因缘不灭,电视上的幻现也不会息灭。如电视里的玉琳国师,前世是天仁,最后成国师,整个情节都可以显现。所以只要具足幻化因,即便是幻人也可以有生生世世。同样,众生的本体虽不成立,跟幻化没有任何差别,但只要无明烦恼、爱、取等投生因缘具足,便会在轮回中一直流转。任何法在幻因没有灭尽之前,必定会有显现的。
    对方又问:“一切虽然是幻化,但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做梦的时间就很短,幻化也是刹那间,而我们众生从无始以来直至成佛,时间是那么的漫长,因此二者不可能相同。众生存在的时间特别长,所以应该是实有的。”
    驳斥:“云何因久住,有情成实有?”怎么能仅仅以相续长久,将有情执为实有呢?如果时间长一点就是实有,那有两个幻化的物体,一个是三天,一个是八天,八天的幻化是不是就成实有了?或者说,一个婴儿刚生下就死了,而《霍元甲》的连续剧持续放了八天还没有完,这样的话,婴儿是不是就成幻化了?
    荣索班智达曾在《入大乘论》中,讲过一个巴雷的故事:一个人有个非常可爱的孩子,名字叫巴雷,有次主人因要事外出,托付一个仙人帮忙照看孩子。后来孩子丢失了,古代的仙人非常厉害,就用咒语变出一个和巴雷一样可爱的小孩。主人回来后根本不知道,还以为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一直对他非常疼爱。过了一段时间,巴雷回来了,结果主人有了一真一幻的两个孩子。但仙人没有把咒术解开,幻化的巴雷就一直存在着,他活的时间非常长,死了以后也照样有白骨。(《入大乘论》的这个故事,我大概是18年前看的,有没有差错也不知道啊!)
    以前我们讲“南柯一梦”时,说那人在下午睡下去的,出星星的时候醒过来,这么短的时间就过了一辈子。“黄粱美梦”中也说,那人在米刚下锅时睡着,米还没有熟就醒来了,这段时间也经历了整个一生,所以不能以时间长而认为实有。麦彭仁波切在《醒与梦的辩论》中说,白天显现的事情时间很长,梦境中也会有这种情况。上师如意宝讲过藏地的西根活佛,他于一天晚上的光明梦境中,在清净刹土享受了21年的生活。因此,一切都是幻化的,时间的长短只不过是众人的共同业力而已,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真假差别。
    许多人认为梦境短暂,所以不是实有的,而从1岁开始到现在,经过了无数的岁月,因而是真实的。其实白天与梦境没有任何不同,不能因时间的长短而断定是否实有。一切万法无有自性,跟幻化无二无别,若懂了这个道理,对一切法就不会特别执著了。没有执著的话,是心入于禅定最好的一种途径。
    子三、破除无有善恶之诤:
    对方说如果万法是空性的,那不应该有善恶之分。又开始进行辩论。
    幻人行杀施,无心无罪福,
    于有幻心者,则生幻罪福。
    对方又发难道:若像你们中观宗所声称,万法都是空性的,如幻化一般,那么杀幻化人并不会犯杀人罪。比如电视里两个人打架,结果一个被打死了,但凶手不会犯罪的。或者说,两个机器人打架,一个被杀了,另一个不会受到法律惩罚,被关在监狱里。(不过现在什么样奇奇怪怪的事情都有,也许有人觉得这很好玩儿,就把机器人也关在监狱里。理由是它杀了幻化人,所以专门给它修个九层楼的监狱。)供养各种供品、饮食、财物,也不可能得到福德。这样一来,比丘杀人不会破根本戒,供养十方诸佛也不会有任何功德。因为这一切都是幻化的,哪里会有罪业和福德呢?
    表面上看来这个问题比较尖锐,因为我们确实承认万法如幻如梦,既然是如幻如梦的,就像幻人互相杀害不会受惩罚一样,我们这些幻化般的人,杀人怎么会有罪过呢?供养怎么会有福德呢?
    对此,作者回答说:“幻人行杀施,无心无罪福。”二者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幻人没有感受苦乐的心识,不能成为真实的杀施对境,所以用刀子杀一个电视上的仇人,并不会有杀人的过失。杀人必须具足四种条件,断绝对方的命根才能圆满杀生支分,而幻人没有命根,故不会造下真实的罪业。但由于对其生起嗔恨心,在阿赖耶上种下了恶心的种子,加行罪还是难免的。同样,对幻化的对境作供养也没有功德,因为它没有接受之心,也没有苦乐之心。
    而世间上的人,虽如幻化,但若把他作为对境来杀害,他的命根会被断除,再加上他会感受无量痛苦,因此我会犯杀生罪。对乞丐布施的话,他会生起欢喜心,接受我的食品,所以我能积累福德。
    所以说,福德与罪过建立在心的基础上。《涅槃经》所讲的“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也是在心的本体上安立的。如果没有心,就像石头一样,则不会有苦乐之报。譬如一个石头砸死了人,石头是不会有果报的,公安局不可能把它抓去审问,它也不可能堕入地狱中去,因为它没有心的缘故。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到,一切都报”,这也必须有心才可以安立。
    当然,在二谛中幻化是有差别的。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有个老头子对空性法门一窍不通,但听说过一些空性的字句。有次他要杀一头羊,就抓着羊说:“你这只羊是空性的,我本人也是空性的,所以我今天要把你宰了。”这种说法真的非常可怕!现在有些人也是如此,让他做善事的时候,他就说:“一切都是空性的,念金刚萨埵、观音心咒有什么用啊?”这种人对空性的正理一无所知,如果一切都是空性,那让他几天不吃饭,看看他还空不空。所以,龙猛菩萨说,若没有通达胜义谛和世俗谛的道理,则无法了知佛法的深意,原因也在这里。
    我们学院在法王如意宝的加持下,大家都明白因果在哪些地方空、哪些地方不空,这个甚深的道理,如今在汉地弘扬得也比较圆满。很多人都知道佛法并不是口头上说的,而是真正有道理的,任何一个理论都破不了。依靠上师如意宝的加持和威力,这一代很多人懂得了胜义谛的离戏空性和世俗谛的因果不虚。不然,有些人分不清二谛,要么认为因果不空,要么认为什么都空,就像麦彭仁波切所形容的巴瓦匝草一样,很多问题杂乱无章、混成一片。在这个时代,我们虽然人很渺小,但依靠传承上师们的加持,对佛教在有些问题上还是做了一点事情。
    我非常希望大家不要成为法油子,稍微懂得一点空性,就什么都不存在了,大肆诽谤因果;或者稍微懂得一点因果法门,就认为连中观的见解也破不了,这些说法都是不合理的。在不同的环境中,应该用不同的道理来观察。了达释迦牟尼佛三转**的究竟密意,对我们来讲非常有必要!
    咒等无功能,不生如幻心,
    种种因缘生,种种如幻物,
    一缘生一切,毕竟此非有。
    对方又问:“既然众生有心,而幻人无心,这不正是关键所在吗?众生有心,肯定是实有的,怎么会如同幻人一样虚假不实呢?”
    作者回答说:有心无心只是因缘不同而已,有心并不等于就是实有。
    幻化师的咒语、石子、木块等,根本不具备产生心的能力。这不仅是幻化师,现在世界上的科学家,尽自己最大力量,也无法制造心。科学家兼佛教徒的尤志表,曾写过《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一书,以前我去五台山时看过,里面就说:“科学即使再怎么发达,也不可能创造生命,甚至连一个小小的蚂蚁也不可能造出来。”有人认为克隆可以创造心,其实这是不可能的,我在《佛教科学论》等中已经遮破过。因此,幻化师只能幻现出人、象、马、房子、山河草木等各种物质,而创造出具有如来藏光明的心,他根本没有这种因缘和能力。众生心的产生,必须具备无明、烦恼、业等特定因缘,一旦这些因缘具足,才会产生苦乐的觉受,并成为业力的所依,造作一切善恶业。
    众生与幻人的有心、无心,只是因缘不同,不能以此判定二者有真假差别。麦彭仁波切举过一个例子说:牦牛和白马由于因缘不同,一者有角、一者没有角,虽有这样的区别,但不能说牦牛有角就是实有,马没有角就是虚幻不实。再譬如,有些道友年纪轻轻,头上就有很多白发,而有些道友虽然老了,头发仍然乌黑,二者只是因缘上的差别,不是以此而断定有白发的人是实有,没有白发的人就是不实。
    世间上千差万别、形形**的事物,以各自不同的因缘产生,一个因不可能产生一切果。《长阿含经》中有个故事说:一个人到某偏僻的地方去,那里的人没有听过海螺声。他吹海螺的时候,村里的人觉得很好听,纷纷来围观问是什么声音。(就像有些记者到非洲去了一样。)那人说:“这是海螺的声音。”村民于是用手触摸海螺说:“海螺啊海螺,你发出声音啊!”但是海螺没有动静。那人又拿起海螺吹,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好听的声音不是海螺以自力发出的,它需要用手拿着,嘴里吹着,还有人的气息等因缘,然后才能产生。
    任何事情都是如此。有些人认为某人是坏人,因为“我那么喜欢他,对他那么好,但他不愿意跟我好。”如果你对他好,他就对你好,只需要一个因缘倒是可以。但其实并不是这样,他对你好的条件,还需要即生的不同因缘、前世的不同业力。所以很多人比较愚笨,始终觉得一个因缘就足够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因此,不同的因缘产生不同的法,有些是有心的、有些是没有心的,不能认为有心就是实有,没有心就是幻化。以一个因缘来判断一切现象,这种情形绝对不可能存在。
    当然,最究竟的观点,正如《中论?因缘品》中所说:“略广因缘中,求果不可得。因缘中若无,云何从缘出?”以理观察时,不管是各种因缘聚合(略),还是各种因缘分开(广),都不可能产生果。既然因缘中没有果,那么因生果的说法如何成立?这完全是以迷惑而耽著的假象。但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之前,在名言中应该知道,众生与幻人虽然一个有心、一个无心,如同自己与镜中的影像一样,但二者都是现而不实的,从这个角度讲没有任何差别。
    此处所强调的根本问题,是一切法显现上虽然有,但跟镜中的影像没有差别,本体丝毫也不存在,没有必要抓着一个幻象特别痛苦。我们到了医院就知道,没学过中观的人见父母死了,痛不欲生、呼天抢地,而若稍稍懂得现而不实的道理,一般来讲是不会哭的。以后谁的家人死了他哭的话,说明他没有懂得中观,把幻境当成实有。假如知道家人虽然显现,但就像水泡一样,其本体是不存在的,水泡灭了没什么可哭的,这说明你对中观现而不实的道理有所了解。你们以后也看看,凡是哭的人,都是没有懂得中观。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法王如意宝曾说过,玛尔巴罗扎尊者在儿子死了以后,特别伤心,一直哭着。有个老太太就问:“上师啊!您不是说一切都是如幻如梦吗?今天您为什么哭?”尊者告诉她:“虽然一切如幻如梦,但我儿子是特殊的幻化!”(你们怎么不笑呢?)


    下面继续讲破除争论。前面讲了三个方面,今天讲破除奉行无义之争论,这个分两方面:对方的观点与遮破。
    子四、破除奉行无义之诤:
    胜义若涅槃,世俗悉轮回,
    则佛亦轮回,菩提行何用?
    有实宗说:你们中观宗认为众生在胜义中自性清净,名言中现而无自性,这样一来,岂不是成了轮涅同体?(这里的涅槃是指成佛,不是圣者示现圆寂。)如果胜义与名言同体,众生在胜义中是清净的佛陀,名言中仍有生死流转,那么佛陀也要流转轮回了。
    大乘经论中常有这样的教言,如《中论?观涅槃品》云:“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也就是说,不清净的轮回和清净的涅槃,在本体上,一点差别也没有。汉传佛教的《六祖坛经》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还有一些大乘经典中亦云:“众生即是佛。”
    但是有实宗认为,如果众生即佛陀,那就不需要在三大阿僧祇劫中千辛万苦地修行了;如果佛陀即众生,佛陀岂不是也要在轮回中受苦?先发大乘菩提心,后行六度万行,最终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一切的功夫都成白费了。现在有人也经常说:“众生是佛的话,为什么看不到佛的妙相、功德?为什么还要修行?倘若成佛之后还要修行,就有无穷的过失了。”
    下面作者进行回答:
    诸缘若未绝,纵幻亦不灭,
    诸缘若断绝,俗中亦不生。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涅槃分为“自性涅槃”和“离垢涅槃”两种:从自性涅槃的角度讲,众生即佛陀,不观待任何修行和对治;但从离垢涅槃的角度讲,众生必须经过漫长的时日,尽心修持六度万行,才可以现前本有的菩提。世亲论师在唯识宗的论典中,将之称为“自性真如”和“离垢真如”。你们正在学的《宝性论》,第二品菩提分中也讲了“自性光明”和“离垢清净”,并以水、如意宝、虚空三种比喻阐述了自性光明的特点。包括《经庄严论》、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等显密经论中,对此也讲得比较清楚。
    汉传佛教其实也有这种分类。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中说:“前是自性清净,今是离垢清净。”意即众生原本自性清净,本体上没有任何垢染,但由于暂时的客尘烦恼,现今流转轮回,不得自在。《坛经》里面也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在现相上(或者说前念),众生被无明烦恼所遮,不是佛陀,但在实相上(或者说后念),每个众生本具如来一切功德,可以叫做自性清净的佛。
    这个道理不太容易理解。佛陀在《胜鬘经》中云:“有二法难可了知,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了知。”因此大家在学习中观的过程中,一定要弄明白众生什么时候被迷惑,什么时候与佛无别,这个界限要分清楚。《入香光室》云:“生佛一体,十界同居。”这是就实相而言的,但是在现相上,众生被烦恼所障,不能称之为佛。《善说海》中还有善天论师、慧源论师、普明论师的不同观点,希望大家好好看一下。
    众生的本性虽是佛陀,但未以空性智慧断绝诸缘——业、烦恼、萨迦耶见,则会不断地在轮回中流转。且不说轮回诸法,纵然是幻化师变出来的幻境幻物,只要咒语、石子、木块等因缘不散,这类幻现也绝不会自动消失。
    这一点,恐怕很多人比较清楚。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在网络上创造一个虚幻世界。比如我是一个残疾人,但在网上摇身一变,就成了六根俱全的英俊小伙子,从出生到死亡之间,与实际生活没什么差别,也要赚钱、结婚、生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花很多钱,还要日日夜夜、如饥似渴去操作。现在的世界本来就是虚幻的,但他们却偏要梦中做梦,只要游戏的程序不消失,就一直沉溺其中,花费大量的人力、精力、财力。(特别丑陋的人在虚幻世界中变得非常好看,也许心里会舒服一点,但毕竟那些是虚幻的,又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世间上的任何一个法,无论认为它是自生、他生还是无因生,真正观察的话,不要说胜义中,就连名言中也不会产生。月称论师云:“彼观名言亦非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8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汝所计生由何成?”荣索班智达也说:“胜义中不产生没有什么稀罕的,但以胜义量来观察,世俗中也不产生实在是稀有。”既然如此,整个世界上又有什么样的产生呢?
    假如以智慧断掉一切烦恼,就会现前这种境界。《释量论》中通过各种比喻和因也讲了,诸佛菩萨的烦恼、业障,依靠对治法已彻底根除,犹如种子烧焦不会发芽一样,再也不会产生了。文殊菩萨、观音菩萨不可能依靠业力转生轮回,目犍连、舍利子断了烦恼的根本,也不会转生到轮回中来,那么具有一切功德、以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三世诸佛,就更不可能转生了。虽然在世俗中烦恼可以产生,但在胜义中,众生了不可得,全部是佛陀,彻悟禅师云:“众生不可得,则全生即佛。”退一步说,即便在世俗中用胜义智慧观察,所有的烦恼也不会产生。
    大家必须把自性清净与离垢清净分清楚,不然,就算学了再多的佛经论典,没有解开疑团的话,很容易对佛教生邪见。你们平时闻思时,一定要把自己可怕的邪见,在有智慧的上师和道友前进行破析,这种邪见“癌症”没有发展到晚期之前,最好还是动个手术,否则不可救药就来不及了。
    还有一件事情提醒大家:学佛尤其是学中观甚深法门时,可能经常会遇到一些违缘。比如说,听法中途就不想听了,自己生病了、心情不好等等,这个时候,一定要祈祷释迦牟尼佛、龙猛菩萨为主的传承上师。或者你在学习过程中很懒惰,生不起欢喜心,这也是魔障在干扰,自己务必要坚定信念、祈祷三宝,不要被各种散乱的因转变了。
    我们今生遇到能根除轮回的空性法门,不是无因无缘的,按照有关经论的观点,这是多生累劫供养承侍佛陀、依止善知识的果报。一旦遇到了,就应该像盲人遇到大象尾巴一样紧抓不放,无论什么样的违缘现前,都要坚定对大乘法门的诚挚信心,懂得其非常珍贵难得。有些人觉得:“我以前上小学、中学、高中时,听过无数次老师讲的课,这跟老师的课没有差别,听也可以、不听也可以。”千万不要有这种心态。般若法门哪怕是听一堂课,功德也远远胜过布施等其他有为善法的功德。
    我自己在二十多年来,闻思修行基本上没有出现违缘,没有因心情不舒服而收拾包离开学院,断过传承,也没有因外在的违缘而中断闻思。这么多年来,我对佛法一直很有信心,这也是源于三宝的加持和前世的善缘。希望你们不管在外面看光盘也好,在学院直接学习也罢,遇到这样的法要懂得珍惜,一堂课哪怕几分钟也不舍得浪费。为了在阿赖耶上种下菩提种子,为了自己的生生世世,听法、学法、修法比什么事情都重要。
    这些话不是我今天心血来潮才说的,而是长期以来都知道大乘佛法的功德,一直就有深深的体会。即使自己只给一个人讲一个偈颂,觉得活一天也是有意义的。昨前天我给法师开教务会时,对讲经说法方面的重视性,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所以不要认为听经闻法跟世间上课没什么差别,如果你这样对待,那说明一点也不了解大乘佛法的功德,以后还需要继续学习!
    壬二(遣除胜义之争论)分二:一、破除若无迷识则无执著之过失;二、破除若迷基不成则无轮回之过失。
    癸一(破除若无迷识则无执著之过失)分二:一、辩诤;二、答辩。
    子一、辩诤:
    乱识若亦无,以何缘幻境?
    这里是讲唯识宗的观点。
    在我们藏地,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随理唯识分真相唯识、假相唯识。荣索班智达在《入大乘论》中将唯识分为三种:真相唯识、假相唯识、无相唯识。
    汉传佛教对唯识宗也非常重视,其原因应追溯至唐玄奘时代。唐玄奘在印度那烂陀寺的戒贤论师等面前,系统听受了唯识教义,他回汉地以后,结合印度诸派论师的观点(据说有11派之多),着重弘扬了唯识宗。
    显宗教理的至高顶峰,有人认为是唯识宗,有人认为是中观宗。这个问题,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就胜义而言,中观宗的理论谁也比不上;从名言来讲,唯识宗的观点是最殊胜的。这一点,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有细致剖析,你们学了这部论典就会完全明白——唯识宗在抉择名言时不可或缺,中观在抉择胜义时最极究竟。
    当然,不能认为玄奘完全持唯识的观点。就像是无著菩萨,虽然显现上弘扬唯识宗,但究竟见解与中观宗无二无别,这也是许多高僧大德公认的。同样,玄奘尽管在汉地着重弘扬唯识宗,但他的胜义见解应该是中观应成派所抉择的般若空性。从他的翻译及传记中看,他确实对般若法门的重视超过一切。
    我原来讲《心经》时也提过,玄奘去印度的路上,依靠《心经》的威力遣除了一切违缘。当年他带一些眷属西去取经,以种种原因只剩下他一个人。有次他路经一个寺院,看见一个老和尚病得很严重(就像麻风病),玄奘生起极大的悲心,没有继续赶路而一直呆在寺院里照顾他。后来那个老和尚的病基本上好了,临行之前,他送给玄奘一本梵文的《心经》,玄奘一路上都在念诵。
    有一天他来到恒河岸边,看见数千人聚集在一起,就好奇地上前去看,原来是婆罗门外道在祭拜河神。按照当地传统,为了供奉河神,每年都要选一个年轻男子扔进河里。当天正好选中了一个,他的家人特别伤心,与此男子哭作一团。正在依依不舍之际,他们忽然看见来了一个外国和尚(玄奘大师),当即笑逐颜开、欢喜若狂,立即将玄奘捆了起来,准备让他代替那个年轻男子。
    玄奘告诉他们:“如果你们非要把我供神,我也没办法,但我作为一个出家人,可不可以把今天的经念完?等我念完经,你们怎样处置都可以。”那些人就同意了。玄奘随即开始念《心经》,三遍过后,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所有人都特别害怕,不敢得罪他,便把他给放了。
    从此以后,玄奘对般若总集的《心经》更加重视。他所翻译的《心经》,与藏译、其他汉译本相比,虽然较短,但却受过观音菩萨的特殊加持。据说他从印度取经回来时,念及和尚所赐《心经》的恩德,准备好好报答一番。谁知当他到原来的地方,不仅是老和尚,连那个寺院也消失无踪了。后人都说老和尚是观音菩萨的化现。由此看来,玄奘的见解应该是以般若空性为主。
    其实唯识宗与中观宗之间的辩论,不仅是藏地和汉地,印度也有。以前月称论师和月官论师的辩论长达七年之久,中间有许多的精彩公案。汉地大德对唯识与中观的区别,憨山大师的《性相通说》中讲得比较详细,你们若想了解汉传佛教的说法,不妨翻阅一下这本书。若想了解藏传佛教的说法,《中观庄严论释》是最好不过的了。
    那么,唯识宗的观点是什么呢?他们认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万法由心造,外境没有一个能经得起观察,而心识是存在的,就像梦中的大象、山河并不存在,但执著它的心识存在一样。因此他们对中观宗发难:“你们认为一切法如幻如梦,但若不承认迷乱的心识,那么谁知道一切法如幻如梦?是石女的儿子,还是龟毛、兔角?所以,必须要承认心识的存在。”
    下面是中观宗对他的回答,首先以同等理进行辩驳。
    子二(答辩)分三:一、同等辩论;二、遮破辩答;三、结合时义。
    丑一、同等辩论:
    若许无幻境,心识何所缘?
    以同等理来观察时,中观宗说:“你们唯识宗不承认外境,只承认一个心识。但如果没有外境,仅仅一个心识到底能执著什么呢?”
    心识依靠外境而生,没有蓝色瓶子(所取),就不可能有取蓝色瓶子的眼识(能取)。能取与所取是互相观待安立的,如同左手和右手、这边和那边一样,没有能取就没有所取,没有所取就没有能取。你们唯识宗说:“没有心识的话,谁去执著如幻如梦的外境?”同理,中观宗对唯识宗反驳道:“没有外境的话,心识到底要执著什么?”因此,外境与心识不可能独立存在。
    在这里,中观宗主要是破斥唯识宗所许的实有心识,按照胜义量来观察,这种实有根本不成立。但在名言中,承许外境为心的显现是非常合理的,并不是此处的驳斥对象。
    总之,观察名言谛时,能取的心识和所取的外境应该存在,而观察胜义谛时,外境不存在,心识也不存在。《入中论》云:“般若经中佛俱遮,彼等对法俱说有。”意思是说,佛陀在《般若经》中遮破了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外境,又遮破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等有境,但这些法在《俱舍论》等对**中是成立的。倘若没有成立,名言中一切也得不到是不合理的。
    丑二(遮破辩答)分二:一、遮破承许显现为心;二、遮破境心非二之有实。
    寅一(遮破承许显现为心)分二:一、立宗;二、破彼。
    卯一、立宗:
    所缘异实境,境相即心体。
    真相唯识宗补救说:“我们并非完全认为无境,而是承许心所缘的外境不是实有,柱子、瓶子等东西皆是心的显现,与心的本体无二无别。(《中观庄严论》中也用镜中的影像作了比喻。)就像在做梦时,尽管有大象的显现,但这归根结底就是自己的心识,除此之外并没有大象。因此,心识应该是存在的。”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曾说,抉择名言时,真相唯识的观点非常合理。即便学修无上大圆满,名言中承认万法唯心,也是很殊胜的教言,从这个角度讲,唯识宗没有任何过失。藏传佛教、汉传佛教有些大德的开示教言,也很接近唯识的观点。就像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麦彭仁波切的教言中,都强调万法唯心,揭示了“不是外境在动、是心在动”的密意。
    汉地就有这样的公案:六祖开悟以后,上师不让他马上去弘法,于是他在寂静的地方,跟猎人一起生活了15年。(六祖开悟后,15年都没有下山,我们这里有些道友不要说开悟,剃了头以后,第二天就下去弘法利生了。我刚出家时,四五年都不敢回去,害怕被别人看见不好意思,但有些道友今天刚剃头,明天就准备度化众生。其实,还是在学院中、上师身边呆得久一点好,不要认为自己真有弘法利生的能力。你一两个月的定力应该有,但时间久了以后,由于相续中的习气比较重,头发会不会又慢慢长起来了?我还是有点怀疑。)15年之后,六祖看到机缘成熟,于是便出山弘法。他来到广州法性寺时,正值印宗法师在讲《涅槃经》。当时风吹幡动,一个和尚说是风动,一个和尚说是幡动。争执不下之际,六祖对他们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当时六祖还是在家人。)此语一出,众人哗然。印宗法师延请他至上席,问明后方知他是五祖的传人,于是便给六祖剃度,剃度之后又反过来拜他为师。
    由此可见,万法唯心造,不管是风动、幡动,其实都是心在动。《入中论》也有一个比喻说,大海产生层层波涛,波涛与大海无二无别,同样,阿赖耶上的种子成熟为外在的山河大地,这包罗万象的一切显现,均不离阿赖耶上的种子习气。这种道理在名言中确实很殊胜,大圆满也有许多寻找心之本体的窍诀,与唯识宗的观点基本相同。
    以前二祖慧可初见达摩祖师时,有过“立雪断臂”的故事。(当然,这也有一些争议。道宣论师在《续高僧传》中说,他的断臂是被强盗砍的,不是自己断的。但《宝林传》等其他史传中均说是“断臂求法”。)他去依止达摩祖师时,祖师根本不理他,他就在风雪中站了一夜。第二天早上积雪过膝。达摩祖师问他所求何事,慧可道:“唯愿和尚慈悲,开甘露法门,广度群品。”祖师说:“你这么一个小小的苦行有什么了不起?佛陀的无上妙道,需要长期的苦行和难行能行才可以得到。”慧可听后,就用利刃自断左臂,置于师前,以示求法之决心。他说:“我的心不安,请赐予我安心的法门。”达摩祖师言:“把心拿来,我为你安。”慧可找了半天后说:“觅心了不可得。”祖师回答:“吾为汝安心竟。”慧可闻后,当下开悟。
    这种寻找心的教言,与唯识宗的观点非常相近,因为一切的感受、显现全部是心在操作。的确,我们心情快乐时,觉得所有人都很慈悲,好像没有一个坏人;如果今天心情不好,即使佛陀来了,可能也觉得不庄严,对他还要发脾气。所以,心善则外境善,心恶则外境恶,心还是非常关键的。
    真相唯识认为,外境不存在,与心无二无别。假相唯识认为,外境既不是心,也不是心外的东西,而是像毛发一般现而无实。从究竟胜义谛而言,唯识宗的观点都不合理,但在名言中,暂时依靠这些教言认识心的本性,唯识宗还是有其超胜之处。
    卯二(破彼)分三:一、破除妨害胜义自证;二、无有根据;三、破除妨害遮破。
    辰一(破除妨害胜义自证)分二:一、真实破除;二、遣除迷乱。
    巳一、真实破除:
    幻境若即心,何者见何者?
    世间主亦言,心不自见心,
    犹如刀剑锋,不能自割自。
    针对真相唯识宗的答辩,中观宗反问:如果你们认为外境不实,一切都是心的幻现;而心是实有的、不可分割的,它既是能取,又是所取,这是不合理的。(当然,名言中心了知自己、回忆自己,知道刚才想了什么、昨天做了什么,这是可以成立的。麦彭仁波切说:“心自己了知自己。”俗话也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点,我们是不会破的。)因为外境若是心,心见外境就成了自心见自心。而且,能取与所取本来各自分开,唯识宗如此承许的话,心是实有一体,又是分开的能所二取,这该怎么成立呢?
    三界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讲过,自心不能知自心,《楞伽经》云:“犹如剑自刃,不能斩自锋,指不触自尖,心不见自心。”剑锋不能斩断自己,指尖不能接触自己,同样,心也不能见到自己。《顶宝经》亦云:“自心不能见自心。”还有轻健者不能骑自己的肩上……因此,自己对自己起作用,在大乘经典中已经遮止过。
    这个问题,格鲁派与宁玛派还是有很大的辩论,但是这次,我们把辩论全部取消。因为菩提学会的很多道友,过去没有学过因明,辩论很容易成了争论,争论的结果,变成什么样也不好说。
    本来宗喀巴大师在《善解密意疏》中引用很多教证说,中观应成派在名言中也不承认自证。然而麦彭仁波切在两个辩论书为主的教言中回驳,中观应成派所遮破的自证,是唯识宗承认的“实有”自证,名言中“现而不实”的自证,没有任何教证理证的妨害,不承认的话,反而还有极大过失——断绝名言的过失、自己不了知自己的过失。比如我刚才吃了什么东西,不用问别人,我自己心里非常清楚,或者有人想:“我今天吃得不饱,等会儿下课后再回去吃点。”这些想法都是名言中的自证。这种自证,中观应成派不会破,寂天论师和月称论师也不会破。
    了解高僧大德们的辩论,可以增长智慧、打开思路,有机会也不妨学一学。但最根本的问题大家要明白,不管是格鲁派、萨迦派、宁玛派等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哪一个教派,究竟观点绝对没有任何矛盾。高僧大德们的教言河流,最终会在诸佛菩萨的大海中融为一体,没有丝毫分歧。这一点是我们通过多年闻思明白的,大家务必要深信不疑,各派弟子不要为了维护自己的宗派而造恶业。
    有人觉得自己上师是最好的,只要别人稍有质疑,就马上挺身而出、恶言相向,可是由于不辨真假,自己是在维护上师还是毁谤上师也不好说。其实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护持正法、利益众生,我们都应该去赞叹。反之,假如他利用佛法来毁坏佛教、欺骗众生,不管他显得如何殊胜,我们也没有必要盲从,而应通过各种方式尽量制止。
    现在末法时代,孰真孰假许多人根本分不清。尤其在弘扬大乘佛法过程中,大家应该先观察自己的意乐是否清净,哪怕只讲一个偈颂,也要看自己发心是什么样的。倘若没有自利心,纯粹是为佛教、众生着想,那不管别人说什么,做任何事情都值得。
    前面所讲的自证问题,我在年轻时虽没有很高的智慧,但是非常有兴趣,背过各派许许多多的教证,也翻了很多很多论师的不同观点,麦彭仁波切几个辩论书中的有些道理,我当时差不多倒背如流。这种习气串习得比较久,所以至今仍能想起来,如果专门讲辩论,把麦彭仁波切的智慧一一展现出来,应该还是很精彩的。但这次因为种种原因,我们主要是从字面上解释。
    总而言之,中观宗在这里所破的自证,是唯识宗承认的“实有”自证,名言中的自证并没有破,这一点非常关键!


    下面继续破唯识宗的观点。
    巳二(遣除迷乱)分二:一、比喻不成立;二、意义不相同。
    午一(比喻不成立)分二:一、破灯火之比喻;二、破蓝色之比喻。
    未一、破灯火之比喻:
    若谓如灯火,如实明自身。
    灯火非所明,其无暗蔽故。
    昨天破了唯识宗的“自心了知自心”,今天他们又以两个比喻,试图建立这个观点合情合理。
    首先是唯识宗的第一个比喻:犹如灯火既能遣除黑暗,又能照亮自己,心识同样也能了知他法(他证)和了知自己(自证)。
    (本品用了灯火和蓝色的比喻,在《入中论》中,唯识宗还有梦境、不净观等比喻,说明心识是实有的、外境是不存在的。关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世间的哲学也有很多探索,但今天暂时不讨论。)
    中观宗驳斥:比喻不成立。因为灯火本身并不是自己所照的对象。你们说灯火既是能明,又是所明,但所明是要遣除黑暗的,而灯火上本来就没有黑暗遮蔽。
    反过来说,假如灯火上有黑暗,则可以说它在照亮自己的同时,也遣除了自己的黑暗,既是能明又是所明。但灯火上根本没有黑暗,怎么说能它照亮自己呢?能明和所明是观待而安立的,所明不存在的话,能明也不存在,因此灯火照亮自己不成立。
    或者说,如果灯火能照亮自己,那么以同等理来推,黑暗也能遮蔽自己了。《中论》云:“若灯能自照,亦能照于彼。暗亦应自暗,亦能暗于彼。”黑暗有遮蔽万物的特性,如果它能遮蔽自己,那么整个世间就没有黑暗了,处处都是一片光明,我们也不用绞尽脑汁想要电了。(学院冬天时经常停电,晚上没有灯照明。偶尔来电了,很多道友就特别兴奋:“噢,有电啦!”形同见到本尊一样。)
    中观宗承认的自证,是名言中如梦如幻的自证,并非像唯识宗所许的,本体实有、不可分割,同时自己能了知自己的自证。如果灯火真能照亮自己,黑暗也应该遮蔽自己,如此一来,自然规律会彻底混乱。还有一些论典说,假如灯能照亮自己,那它也应该照亮太阳、月亮,许多规律都颠倒了。所以,由推理可知,唯识宗的某些观点不得不值得考虑。
    汉传佛教个别法师认为唯识宗是显宗之顶,没有丝毫过失。这个我昨天也讲了,从名言的角度来讲,万法抉择为心非常合理,但依胜义量来观察,在中观应成派的正理面前,唯识宗的理论根本站不住脚。听说某佛学院的有个法师,对《入中论》特别不满,他举不出任何理由,就开始对月称菩萨恶口相骂,这是极其愚痴的行为。作为一个法师,对圣者应当起恭敬心、清净心,即使你不懂他的甚深密意,也不应该这样造口业。
    我们凡夫人骂圣者,就像三年级的小学生骂爱因斯坦,说他的《相对论》写得不好一样,自己不知道别人在说什么,就随随便便表演,这样一点也不精彩。因此,现在的有些法师、知识分子、教授,不要太相信自己分别念的相似智慧了,对诸佛菩萨广大无边的清净智慧难以接受时,就认为统统是颠倒的,这种行为相当可笑!
    大概二十年前,我翻译了一个《佛子行》,当时有个人根本不懂,就把它全部改了。后来我慢慢了解到,他对佛教术语一无所知,觉得佛法的甚深道理一定要结合他的分别念来诠释,所以就改得一塌糊涂。因此,每个人不要太相信自己的分别念了,这方面理应值得注意!
    第一个比喻破完了,下面讲第二个比喻。
    未二、破蓝色之比喻:
    如晶青依他,物青不依他,
    如是亦得见,识依不依他。
    非于非青性,而自成青性。
    唯识宗又举出一个比喻遮破中观宗。他们说万法的本体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尽管有些法不能对自己起作用,但有些法却可以。比如水晶的蓝色必须依他缘才能映现,但蓝宝石、蓝琉璃的蓝色却是本具的,并不需要依靠他缘。
    假如在水晶下面放一块蓝布,水晶就会变成蓝色;如果窗帘是蓝色,窗玻璃也会变成蓝色,这种蓝色需要借助其他的力量。但有些蓝色不依靠任何因缘,就像蓝宝石、蓝琉璃的蓝色,它是纯天然的,不观待任何东西。
    同样,识也有依靠他缘、不依他缘两种。依靠他缘的,就像眼根与色尘聚合形成眼识、耳根与声尘聚合形成耳识,这些识依靠他缘而生,如同水晶的蓝色。还有一种识不观待他法,即自明自知的心,它完全能了知自己,相当于琉璃的蓝色。唯识宗以这种比喻,认为自证应该成立。
    对此,中观宗说:“非于非青性,而自成青性。”(藏地有些论师和慧源论师的不同观点,《善说海》中都有宣讲,希望你们看一下他们的回答方式。)大多数论师是这样回答的:你们说琉璃的蓝色自性成立,不观待外缘,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它也是由一定因缘聚合而成,与水晶的蓝色无有本质的区别。
    所谓的观待,是指一法的产生、改变、灭亡依靠其他因缘。如《释量论》云:“此有彼亦生,此变彼亦变,称此是彼因。”此法存在,彼法就会存在;此法改变,彼法也随之改变,这样,此法就叫彼法的因,此法可以改变彼法的性质。
    琉璃的蓝色也要观待他法,它之所以是蓝色而不是白色,肯定有一种因缘。一个法的生住坏灭,是外十二缘起或内十二缘起在起作用,无情物依靠外十二缘起,有情物依靠内十二缘起,龙猛菩萨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既然如此,琉璃的蓝色也必定是因缘所生,只不过它的因不明显罢了。就好比蓝色的布匹,我们看不到它在工厂里怎么染的,但不能因为看不到就认为它是天然的蓝色。“不从因缘生”的法不可能存在,第二个比喻也不成立。因此,唯识宗所承认的何时也不破、胜义中存在的心识,在中观理证面前是可以遮破的。
    在佛教宗派中,大乘是最为殊胜的,谁对大乘生起嗔恨心,罪过也是极大的。龙猛菩萨云:“如是诸智者,切莫嗔大乘。”智者绝对不会诽谤大乘,也不会对大乘生嗔恨心。不像有些孤陋寡闻的人,整天把“密宗不合理”、“中观不合理”、“唯识不合理”挂在嘴上,真正有智慧、有远见的人,不可能轻易诽谤大乘。
    有些人认为自己是净土宗的,学习唯识宗的观点没有任何必要。千万不能这么想!从正面利益来说,掌握大乘佛法的观点后,对自己的修行有莫大帮助;从反面而言,我们对唯识宗、中观宗不了知的迷茫部分,也能依此予以遣除。因此,本品教义可以灭除内心的黑暗,增上智慧的光明,有许许多多的利益和功德。
    可惜的是,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要么就盲修瞎炼,要么就用考证研究的态度对待佛教,把佛教纯粹当成一种学术,这些没有多大意义。人生短暂,我们一方面要概括性地了解各教派的主要问题,同时也应该调伏自己的内心,这才最关键的。否则,心里希求名闻利养等世间八法,口头上说得再漂亮、给别人讲得再好听,到你死的那一天,这些也根本用不上,唯一阿赖耶上面的种子,生生世世都会跟着你,乃至菩提果之间也不会耗尽。
    所以,大家要对佛教的所有教派观清净心,但在掌握他们的教义时,应该有一种取舍能力。有些人该信任的地方不信任,不该信任的地方很相信,正如根登群佩大师所说:“轻信无理法,有理不信任,世间愚人心,远离诸正量。”因果轮回、三宝加持等,以众多教证理证来观察时,是千真万确的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9 04:04 , Processed in 0.263464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