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wlxg20130220

[慧律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5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了生死其实一点困难都没有,是要与不要如此而已。今天性梵老和尚的遗书,我就感触很大了,你要了生死其实并不困难,就是你要不要放下这样而已,就这样子而已太简单了,不放下,你就留着继续生死,要放下生死就了了,对不对?所以老和尚那张遗书,可以激发我们的道心,乃至一念回转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跟佛说的都一样,所以以前你造得多恶,放下,你造得多善,放下,只要你对净土有信心,一念回光返照,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老和尚也是这样写,这是说老了会迟钝,但是我们修净土的人不怕,极乐世界等着我们,不怕。)可见身体好与不好,与说话流利不流利有关。然辩才的具足无缺,与不偷盗有怎样的关系?如现在有人问我:我东西是不是你偷的?如我没有偷,我的胆便大,可以说出很多理由,证明不是我所偷的;若是我偷的,我就要心虚,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要辩白也无从辩白,可见偷盗不偷盗,与辩才具足不具足,实有很大的关系。 【九、常怀施意】:(施意就是布施的心,常常怀着布施的心,)施即布施。做人如不贪图别人的钱财,对自己的钱财就自然看轻,(我告诉诸位,钱财你如果不看轻,临命终你别想要往生,对娑婆世界所以发生的事情,名、利、色看不开,有一件事情把你绑住了,你就跳脱不了,随便一件事情,感情绑住了你跳脱不了,钱绑住了你绝对跳脱不了,你稍微想想看一个臭皮囊,到临命终什么都没有,我们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我们知道有这一条路,我们为什么不下定心,真奇怪,所以祖师大德对净土法门说:明明清清楚楚一条路,拖伊就是不肯走。说明明白白的一条净土法门了生死的路,硬拖着他也不肯跟我们走,讲起来,就是说众生实在很可惜,所以我们要了生死,对钱要看得很轻,)不重视自己的钱财,便时常怀抱布施之意。世间的钱财,本是流通的,今天在你的手里,明天便流到别人的手里,后天又流到另外一个人的手里。(所以)金钱既然是流通的,你不将之流通,而将之锁起来,成为死物一样,那又有什么用?如你不想把钱变成死的,就应该拿出来帮助别人,人类本是应该互助的,你有困难的时候,我帮助你,我有困难的时候,你帮助我。这样的多想想,自然常喜布施。(我常常说:你要把钱带进棺材里吗?那有作用吗?钱沾酱油能吃吗?你不把金钱有不形相的东西,化为无形的功德,那才是我们真正的财,所以真正的财产就是布施,布施就是我们真正的财库,无量无边善的因缘,都在其中具足,)一般人不肯布施,就在贪心大和悭吝(的心,悭贪、吝啬)心重。不然的话,必定(二十四小时有因缘,他都)常怀施意。 【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能远离偷盗,到临命终时,便往生天上,享受天上的福乐。这就是十大利益。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这和上面不杀生后头所说的回向,其道理是一样的。因为我们所得的,都是属于世间的,如进一步的回向佛果菩提,那你自己将来成佛的时候,一定得证清净大菩提智,此智是由远离所知障(所知障就是指执著于所证之法,而障蔽其真如的根本智,执著自己很有修行,自己知道很多,他不知道本自具足,因为所知被障碍,所以叫做所知障,本性是无所以不知,是由远离所知障)所得的,所以是最极清净的,再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染污成分在内。 丙三 明离邪行功德 (意思是说:我们若有建立夫妻关系的家庭,这个要稍微注意。) 复次,龙王!若离邪行,(邪行就是邪淫,超出夫妻以外的关系,)即得四种智所赞法。(就是赞叹。)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喧就是喧哗、吵闹的意思,掉就是掉举,心浮动,你如果不邪淫,心就不会浮动,安住在你的本分,也不怕一切的众生。)三、世所称叹;(丈夫做得很好,太太也做得很好,家庭很圆满,世人很赞叹。)四、妻莫能侵;(妻就是妻女。莫能。侵就是被侵犯。他若不邪行,当然这是指对男人的角度来讲,叫做妻莫能侵,如果对女人来讲叫做夫莫能侵。莫能侵,所以说妻女莫能被侵犯,不会被侵犯,)是为四。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就是马上阴藏相,马平常你看不到它的生殖器,隐藏起来,隐藏起来,表示清净的意思。) 离邪行是对邪行说的。邪行,在上面已简单地说过。在世间上最重要的是家庭,在家庭中最主要的是夫妇,不但佛法重视这个(问题),(我们孔子的)儒家亦极重视这个(夫妻的关系)。人类社会一向以男众为中心,因而关于男女问题,大多数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女众方面。如女众中有不守妇道的,便会受到社会上很多人的指责和批评,但男众方面或有什么不是,反而会得到社会上很多人的同情和原谅。其实男女是平等的,不应专责那一方面。如现社会中,有的男子拥有三妻四妾,这是绝对不合法的,应该严格地遵守一夫一妇的制度,否则的话,就会造成家庭的不和,社会的不安,所以释迦牟尼佛,特别要我们远离邪行,但这不是专对女众说的,男众也要负起很大的责任,因为关系男女双方的相处,偏责那一方面,是不公平的。 邪行,就是欲行,约男女不正常的结合说的,佛法特别将之视为罪恶。(因为会引起很多家庭的风波问题,所以打开报纸,不是先生杀死太太,不然就是太太杀死先生,有第三者出现,嫉妒,就三个统统死。报纸常常有为了情杀,这就是邪淫的果报,)众生在生死大海中漂流,不能得到生命的解脱,邪行是重要的动力之一。经说:“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而正性命,)如能远离邪行,不但可在世间做个好人,就是生死解脱,也不致成为问题。在家人,不论学佛不学佛,彻底的离欲,当然做不到,但最低限度,要远离邪行。(远离邪行,不过我在此再呼吁就是不但要远离邪行还要次数减少,慢慢地减,慢慢地减,譬如说你五十岁了,说实在话要有一个准备了,女的如果四十五岁,男的如果五十岁,要慢慢、慢慢地次数减少,这是说正当的夫妻,慢慢地,六十就亮起这个……,亮起黄灯,亮起黄灯,如果七十还没有断就亮起红灯了,亮起红灯了,如果八十就开始,叭、叭……,如果九十还没有断,就是救护车的那种声音,就没医、没医……(谐音),九十还没断就挂掉了,你不知道有一个洋人八十六岁再娶老婆,八十几岁再娶,所以这种淫欲,不是说年纪大了就不会,像台湾以前有一个叫做什么将军,九十几岁娶了好几十个老婆,娶了好几十个老婆,所以身体好也是有困扰,身体不好也有困扰,身体不好难修行,生病、感冒、腹泻、肠炎,身体好也很难修行,整晚都睡不着,整晚都睡不着,所以我们自己要发道念、道心,自己要拿捏、自己要调伏,调伏。底下,所以说家庭最低的限度,远离邪行,)邪行实是人类社会中的一大罪恶,我们从历史上去看,古今来的人群,在这上面的失败和生命的牺牲,真是不知多少!(你看皇帝为了女色,你看看,败国,败国。)可是,愚痴的人们,不接受教训,仍在这上面,继续不断地,表演着身败名裂的悲剧!我们稍微向社会的各个角落看一看,不难发现很多社会的罪恶,都是缘此而来,所以这是值得我人警惕的! 佛经中说有这样的一个故事:过去有位独角仙人,(这一段是出自《大智度论》,这一段他是引用《大智度论》的故事:过去有位独角仙人,)修行已经得到神通,一次他上山时,刚刚碰到下雨,雨天山路难行,他走得很辛苦,而且跌了一交,所以动了嗔心,就运用其神通,命令龙王说:(我命令你,)十二年内不得下雨!诸位知道,天不下雨,农作物不得生长,人民便没有饭吃,岂不是全体要饿死?因此,国王很为怖畏,于是下命令说:如有谁能破坏那仙人的计划,我将国家分一半给他。命令发出之后,全国上下人等,没有谁敢答应。后来有位极为漂亮的淫女,去接受国王的命令。国王见她是个美丽的女子,便答应让她去试试。该女上山唱歌跳舞给那仙人看,(他说得比较简单一些,《大智度论》说的是她先搬到仙人的旁边,住在他的旁边,他说得比较简单一些,她搬到仙人的旁边住,这是《大智度论》讲的,)并亲自地侍奉仙人,由于常常接触的关系,仙人的欲心慢慢生起,终于与那女人发生关系。 仙人原本是有五神通的,因与女人发生关系,所有神通便都失掉,因他没有神通,龙王便不听话,乃又继续下雨。女人最初去时,曾对国王说过,不但可以破坏他的计划,而且可以骑在仙人颈上回来。当她去时,带了很多美味的水果,每天供养仙人,后来鲜果吃完,仙人仍然要吃。女人便对他说:“你喜欢吃这样的果子,但是这个山上没有,如你一定要吃,我可以带你去”。仙人为了贪吃,便跟她下山来,快走到都城时,女子对仙人说:“我的肚痛,不能走了,骑在你的颈上走好不好?”仙人说好的,就给她骑在颈上。她又派人暗中去通报国王,到了国王那里,他已是一个普通的人而不再是仙人了。一个仙人尚因男女关系失去神通,可见我们要远离邪行。(《大智度论》说这一段,它说这个仙人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过去,是在说他过去的因缘,过去的因缘。) 【复次,】佛又叫声【龙王】说:【若】人能够远【离邪行,】那他【即得四种智所赞法。】赞即赞叹,普通人的赞叹,没有什么了不得,因他根本不知你有什么功德利益,不知而赞就不能赞得恰到好处;要有智慧的人来赞叹,才是最极希有难得的,因有智慧的人,了解你的功德,赞得恰到好处。同样是赞叹,赞多了就成为过誉,(这样就不好,过誉就是名誉超过实质,赞叹太多超过了实质,所以叫做过誉,超过实质的赞叹,)如你只有五种功德,他却赞成十种功德,这就使你受之有愧;如你有五种功德,我就赞你五种功德,使你受之感到无愧!所以不论赞叹人,或受人赞叹,都要恰如其分,(恰如其分,不要称赞得实在是……,你是菩萨,我看你的脸已经佛陀的脸了,称赞得令他起鸡皮疙瘩,会吓到人,所以我们要称赞人家,恰如其分就好,不要称赞得过分,称赞得那个人坐在椅子上立刻摔下来,马上吓着,所以赞叹也不可以过分,)既不可太过,亦不可不及,这实在是最要紧的!一般人不了解这个道理,往往过甚其辞(过甚其辞就是言过其实)的赞美,反而使人受不了!所谓四种智所赞法,是哪四种呢?所以说【何等为四?】 【一、诸根调顺】:(一听到诸根就知道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调伏得很好,)调顺,是调和安顺的意思,诸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去行邪念,你对外在没有邪念,眼耳鼻舌身,你也不必看什么了,对不对?你也无需去欺骗什么,)六根是外向的,很难予以调伏。如说这不好听,你不要去听,但偏偏去听。如说一般小说不可看,看了会起种种不正当的妄想,你要他不看,他偏偏要看,甚至一直看到天亮。(这个有很多,)若说无事多看看经,但他却说眼痛;或请他去听经闻法,但他却说事忙。人类就是这么一种古怪的动物,你说希奇不希奇?即以男女之间的关系来说:如见到一个漂亮的男子或女人,如说不要看不要看,(如说不要看不要看,)还要偷偷地看一下。众生的六根就是这样难调难伏的。经说调伏六根,要像调马一样,必须经过一个长时期,才能如法地调伏好。(我跟诸位讲过需要时间,修行是点滴的功夫,一点都假不了,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你要这样想,修行是点点滴滴这样磨练出来的,没有一蹴即成的,没那回事,就六祖来讲,他也是生生世世、点滴累积起来的,才有六祖的根器,对不对?我们现在人那有捡便宜的,哪有那种事情,没有那种事,要慢慢一步一步来,经典说调伏六根就像调马上一样,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如法调伏。)当然,以佛法调伏六根,起初是很困难的,但慢慢地调伏下去,还是会听我们指挥的。(是你肯不肯而已,)如以听经为例:最初听时,既没有什么兴趣,也不知讲的什么,坐在那儿实在难受,但若常常地听闻,(来到佛堂,)得到佛法的法益,要你不去听亦非去听不可,(你知道会得到很大的启发,你知道这是了生死根本的法门,没有听法就像瞎子一样,人生不知道要走什么路,所以我们如果听惯了,)不听好像有所失的样子。(这就是善根已经扎下去了,扎下去了。)为人能远离邪行,诸根便可调伏。能够引起我人欲行的,主要还是五欲境界。或因见色,或因闻声,或因嗅香,或因身触,于是原来平静无波的一念心,不禁因此而妄起欲念,向欲乐方面奔驰,造成邪行的行为。假定心如止水,不为欲境所转,自然不会产生欲邪行的行为。但这必须在平时多多调伏六根,(其实可以,夫妻如果都学佛,其实我们可以跟先生好好地讨论,次数慢慢减少,慢慢减少,慢慢减少。释迦牟尼佛在戒律学也是叫居士这样子做,叫居士这样做,慢慢一步一步减少减少,乃至使这个欲望自自然然地断,刻意地断很困难,从保持通话一个距离,发心为三宝的事情,所以有很多人欲望很强,都会来请教师父:师父,我妄想很重,要如何来调伏这一关?有几个关卡:每一、远离。你欲望如果很重,譬如说你远离俊男,远离美女,先远离。第二、你把所有的时间,发心在公益事业,譬如说做义工、清洗厕所、煮饭,做种种的服务,只要三宝的工作他都义不容辞,把你的心,服务的心发挥在公共的慈善事业里,就就有时间想这种欲望了。再来,如果说这样子还不够,第三点,观死亡、观无常、观不净观,还是实在抗拒不了到殡仪馆去,殡仪馆,殡仪馆,殡仪馆还不够刺激,什么最刺激呢?要人死后土葬,经过半年尸体要烂不烂的,打开棺材,打开棺材那个时候,所有的血水、流脓,所有的虫这样地啃食,这一招很有效的,降伏欲望。佛陀在经典里面教导我们:每一个,譬如说观照我们死亡的时候,再来观照死亡的时候烂掉,烂掉,烂掉之后流血水、虫啃食,血肉淋漓,这是很漂亮或者是很英俊的人,这样子美只是一层皮,美不过是一层皮,慢慢我们的欲望就……。再来,忏公教的是每一个睡眠要减少,睡眠减少,第二个晚餐吃得少或者是不吃,过午(不食)最好,早餐要少,午餐要饱,晚餐不吃也很好,忏公教我们持午的口号,所以欲望就会慢慢……,减少食物,减少睡眠,然后全力以赴地服务三宝,这样欲望很快就抗拒过去了,久而久之就是没有了,久而久之就是没有了,方法都已经教诸位了,应该不会很困难,假设说:师父,我还是抗拒不了,抗拒不了你就是多拜佛求忏悔,跪在佛的前面大大的求忏悔,我的业障怎么那么重,别人都抗拒得过,我却抗拒不过,妄想怎么这么重?佛陀当时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在修行,欲望都抗拒不了,他就是拿一把刀,要把那个地方割掉。佛陀说要割那个地方,不如割我们的心。割我们的心,如果欲望没有断,你割哪里都没有用的,这样说也对,所以还是以心为主,以心为主,这一关很难修行,很难修行。所以生死大关,你叫他不杀生,保证做得到,吃素食,没问题,你叫他不要偷盗,打死他也不会去偷人家的东西,我身为佛弟子,还去偷人家的东西,对不对?你叫他不要妄语,你不要跟人家说,你阿罗汉果、证圣果,我从来就是不曾说证什么果,顶多吃苹果而已。第五、我不饮酒,五戒里面不饮酒,这个很简单,我从小就是不曾饮酒了,滴洒不沾唇,唯独第三点这一点,不是说我不饮酒它就能够……,它是由内心发出来的,由内心,身体长大了荷尔蒙就是充满了,男性的精液充满,女性的荷尔蒙充满了,欲望是自然的,这种事情不是你要不要的问题,它是先天的,自然的,生死根本的欲望,他长大就是很自然的,很自然的,所以说,为什么这种事情不容易抗拒?譬如说你们夫妻吵架,怎么会一直吵架孩子却一直生,为什么?欲望没有办法,我们中国人想一个很好的理由,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为什么要结婚?他说:我为了传后代。讲得很好听,你结婚我叫你不要传后代,你有办法吗?他说:No,I can not.也是要传,Why?控制不了,I can not control my mind anytime.我没有办法控制,为什么?欲望的事情非道德、非理性,不是用法一下子,没有办法没有没那么简单,所以这个叫做:修行是点滴的功夫,点点滴滴这样一直一直来,所以先断除,先远离,然后再观照,然后全力以赴地投入三宝的服务的工作,再来睡眠要少、吃饭要少,这样自自然然就是没有力气了,没有体力了,像我们在忏公那里,早上几点起床?三点多起床,跟他说:师父!我妄想很重,欲望怎么办?他说:很简单,很简单,你明天起来煮饭。三点多就把他叫起来煮饭,煮到六点多吃饭,吃饱饭,六点十五分吃早餐,然后就是开始洗碗开始整理,然后去水里买菜再回来,再料理到十一点十五分,接着吃午餐吃一吃,中午十二点又开始整理,洗盘子洗碗筷。师父说:还有什么念头吗?没有了,躺下去就是不醒人事了,不醒人事了,躺下去就是睡得死死的,不醒人事,三点多操到中午十二点,你还想什么?什么都不想了,什么马、心,那个时候真的心静如水,何以故?没有力气了,no power, no power.操得你根本没有时间想那个,没有时间想那个。我说:忏公最厉害,对调伏欲望他真的有一套。来,忙得你无路可逃,还什么欲望不欲望,没有时间想那个,没有时间,所以其实还是我们的方法,方法的问题,不困难。底下,假定心如止水,不为欲境所转,自然不会产生欲望邪行的行为,但这必须在平时多多调伏六根,)使眼根见色不为色迷,耳根闻声不为声转,鼻根嗅香不为香惑,身根觉触不为触动,果能如是,自然就远离邪行。反过来说,真能远离邪行,诸根亦即调顺,要他不向外跑,他就很听话地顺从你,不再向外跑了。(所以女人如果你有学佛,你的先生没有学佛,你先生外面有女人,你反而轻松,我认真修行,有人代替真好,你记得,一个月三万元给你花就好了,对不对?你就丈夫出租,为什么?才不会在那里吵你,所以你先生如果没有学佛,在外面有女人,有时候你反而好修行,当然也是会愤怒受不了,有的六十几岁还会吃醋,当然这个很难,讲归讲,因为我们这种没家庭的,多少讲一些,你参考就好了,当然你不太可能,学佛学那么久,看到她先生跟女人讲几句话,也是会受不了,别骗了,占有欲还是很强的,明明她先生很没用,她也是不能让人跟她先生多讲几句话,跟你讲真的,她先生如果是重度的残障,重度的残障,他太太照样站在旁边,你跟她先生讲几句话,他太太也吃醋。) 【二、永离喧掉】:喧即语言上的喧哗,(吵杂的意思,)如未讲经之前,你说一句,我说一句,就是喧哗。掉有两种,就是心掉与身掉。身掉,是约身体的跳动说的,心掉,是约内心的妄想说的。如不学佛的在家人,三五个碰在一起,便说一些不三不四的话,不是说张三家里的女子好看,就是说李四家里的男子漂亮;如有一个男子女人走过,立刻就跑出去看看,使得身体随他所转;若他喜欢一个什么人,内心就不断地在想念着他,不能使心一刻停止下来。如是身语意的三业,总是在那儿喧掉不已。假定一个人能远离邪行,不论什么美色当前,既不会对之品头论足,说个不停,亦不会随之转来转去,忙个不了,更不会为其妄想不息,思念不已,所以能够永离三业的喧掉。 【三、世所称叹】:一个人在男女方面的行为表现得正当,便会得到很多人的称叹。如古代许多贞女烈妇,不但得到当时人的称叹,以为这是很难得的,而且为之树立贞节牌坊,使其流芳千世,万人赞仰!(这是古代的人能够接受,我们现在的人是反对的,反对的,我们现在的人……,那一天我看到报纸论贞节牌坊,他认为这是很残忍的事情,现在人的观感,因为丈夫死了,人当然会有欲望,她不疏导没有办法的,有时候她会精神分裂,她精神分裂她会想丈夫,想丈夫。有时候精神分裂,初一、十五月圆时候,她就是到外面去看,会流口水,她会想久了不疏导她会精神分裂,所以现在的人认为这个叫做残忍,古代的人叫做贞节牌坊,贞节牌坊,打听起来古代的贞节牌坊,丈夫如果早死,晚上都如何度日呢?都算红豆,把豆子倒在地上一粒一粒地捡,一粒一粒地捡,她没学佛要不然就整晚念佛,一、二、三,捡。这样子。她的媳妇问她:婆婆,你怎么整晚都在算这个?意思是说等你先生死你就知道了,她先生一死,换她(媳妇)算红豆,她(婆婆)算黑豆,没有办法欲火焚身,欲望太强整晚睡不着,所以这个贞节牌坊,她也是想尽办法疏导,我们佛教比较有办法,譬如说念念观世音菩萨,过午不食、睡眠减少,服务众生,认真拜佛念佛求忏悔,我们佛教的不净观、无常观、死观,或者是火化以后白骨观,都可以降低我们的欲望,因为这是生死的根本。)一个性情温柔的女子,对丈夫体贴。对儿女爱护,不打牌,不看戏,对家务料理得有条不紊,(不紊就是不紊乱,)别人便会称赞她是个贤妻良母。(不是,是贤妻良母,不能读作良母,很难听,贤妻良母,)一个温文尔雅的男子,终日做自己所当做的事业,规规矩矩地不寻花问柳,(不要去拈花惹草,)别人便会称叹他是个老实君子。(老实君子,)社会尽管是万恶的,人心尽管是险诈的,但一个真正好人,在社会上仍然不会寂寞,仍然为人之所称道。如近年的自由中国,每年举行表扬好人好事,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所以不论何人,只要远离邪行,一定得到世所称叹。 【四、妻莫能侵】:侵是侵犯。俗说:“淫人妻女,妻女被淫”。你不要以为侵犯了别人妻女,自己就得到了很大便宜,殊不知自己妻女亦可能为别人侵犯的。(就是这样子,我们去欧洲的时候,那个导游就是这样子,就讲了一个故事给我们听:她先生很风流,她家住在四楼,她家住在四楼,她先生很风流,交往到她家楼下二楼的太太,每次去都拿四百元给她而已,四百元给她而已,她先生洋洋得意,她先生是一个厚颜贪心,又爱面子的人,又不怕他太太知道,所以他就是想:你看那么漂亮的太太,我去跟她睡一次四百元而已,他就是很高兴回来跟他太太讲,洋洋得意地跟他太太讲,他太太说:你吃亏了,她先生来我才收他两百元而已,你怎么给她四百元,他太太比他还早,她先生才收两百元而已,我被她算贵了。当然这是讲笑话,哪有那么离谱的,对不对?当然这是讲笑话,表示说你不要高兴,你侵犯别人的妻女,有时候就是换成别人侵犯我们的妻女,)这就是佛法所说的因果,一点不会错的。过去有位军阀,见到朋友的女儿很漂亮,于是就带到酒店去开房间,(现在房间还用摄影机,用小的像针头的摄影机摄影,这样给你摄影,要不然就是电话装**窃听,那个汽车旅馆那一次……,现在的人就是无所不用其极。有一个人载他太太去汽车旅馆,他不知道汽车旅馆用摄影机把他摄影起来,这个男的喜欢看黄色的影片,就去租录影带,租来一看,怎么是我自己,那一天是我跟我太太去的,结果被人录影出来,录影出来卖到外面去,结果男主角是他,女主角是他太太,就去控告汽车旅馆,去控告汽车旅馆。我看你们回去天花板、电话线最好全部检查一下,要不然左右邻居跑过来跟你装上。这下子……,你也租一片回来看,怎么男主角是我,现在的人很糟糕,很糟糕,你要学聪明一点,虽然是夫妻,有时候人家也会恶作剧。他就是带到酒店去开房间,)那知他正在为此高兴时,忽然听到隔壁房间里男女谈话的声音,再仔细一听,谈话的男女,正是自己的朋友和自己的女儿。到此,理智清醒过来,知道勾引别人的妻女是要不得的,从此以后再也不敢去做损人而不利己的行为。如你能够远离邪行,自己的妻女就没有那个敢来侵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5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特不敢侵犯,就是以邪眼看一看都不敢。以上便是永离邪行的四种智所赞法,所以说【是为四。】() 上面所得的利益,都是属于世间的,【若】果【能】将这个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那你【后】来【成佛】的【时】侯,便可【得】到【佛】的【丈夫隐密藏相。】平常说佛有三十二相,所谓隐密藏相,就是三十二相的一相。这是指男根说的,因它隐藏而不外露,如马的生殖器官一样,所以有的译为马阴藏相。(马阴藏相。) 丙四 明离妄语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赞法:称扬赞叹之法,)何等为八?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永离杀生,永离偷盗,永离邪行,是身三善业;以下所要讲的,是属语四善业方面;(现在是说这张嘴,)现在先讲永离妄语。人生在世,除了用口吃饭,还要用口说话,除了哑巴,可说没有一个人不说话的,(每一个都要讲话,)因为这是彼此交换意见不可或缺的工具。(人见面就是一定要讲话,)如我现在不把话讲出来,诸位不知我是在想什么,设若从口里一句一句地把它说出来,诸位就知道我的意思所在了,所以人与人间是不能缺乏语言的。但是同样一句话,有时说出来,可以令人欢喜,有时听到了,令人大生烦恼,可知语言是很重要的,平时说话应该多加留意。中国人常说:“三思而后行”;俗语又说:“话到嘴边留半句”。(就是留德行,话到嘴边留半句,意思就是要留口德,留半句就是说要留一点口德,不要说到极至,这不行的,说得人家受不了,)世人这样重视语言,学佛人更应予以重视。 离妄语是对妄语说的,妄语就是不真实的语言,亦即骗人的话,比方明明没有这样的事情,硬说有这样的事情,普通随便说说,还不至于成为重大过失,如要陷害人,没有的说成确有其事,那过失就大了。(这个世间很多,明明是白的他也说成是黑的,你跟他有利害关系,你得罪了他,白的他也要说成黑的。没有他也要说有。)佛在一部经中说:人的口里含有两样东西,一样是甘露,一样是毒药。甘露代表所说的真实语,有这样就说这样,老老实实地说,便是甘露。毒药代表所说的是妄语,没有的硬说为有,(没有的事情硬是说有,)便是毒药。毒药是能毒死人的,所以我们多说妄语,就会毒害他人;甘露是有益于人的,所以我们多说真话,就会利益众生。既然如此,在我的口中,应多吐出甘露,不要喷出毒药。(喷出毒药,)特别是为人做假见证的妄语,(尤其上法庭叫他做假证据,)更不可随便地乱说,(要不然会害死很多人,)说了过失是很大的。 【复次,】佛又叫声【龙王】说:【若】人能够永【离妄语,】那他【即】可【得】到【八种天所赞法。】赞法,就是称扬赞叹之法。人总是喜欢听好话的,特别是称赞,更为人之所乐闻。不过,在这世间,要想得到人的称赞,还是比较容易的,因人与人的感情,比较易于沟通;但要得到天人的称赞,那就不简单,更希有难得了。(像这个道宣律师天人赞叹,为什么?持戒清净,持戒清净,)这里说的天所赞法,意即表示:一个人如能永离妄语,不但能得世间一般人的称赞,而且还可得到天人的称赞。天人称赞我们,或为我们所不听闻,事实诸天确是在那儿称赞你的,如说世上有某人,实在是太好了,后来没有说过一句妄语。不要以为听不见,便以为没有其事,实际是有的,所以说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如下分别。 【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世间本有各色各样的花,而每种花都有它的香气,有的比较浓,有的比较淡,有的比较清,有的比较浊。(所以浓、淡、清、浊,)现在所说的优钵花,中国译为青莲花,不但在诸花中,就是在莲花中,也是最极清净最极芬芳的一种香,一点混浊的气氛亦没有。一个人的口中,常常有这样的香气吐露出来,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普通一般人的口里,大都是出臭气,特别是三五天不刷牙,其臭气更为令人可怕,人们与之说话,(因为他没有刷牙,)不免时掩己鼻。为什么会如此?当然是由多打妄语而来。(所以口臭很重的人,跟打妄语口业有很大关系,)一个人口里常出青莲花香,还有谁不欢喜同你说话?(跟他讲话是一种享受,能闻到香味,)不但喜欢听你讲话,而更喜欢嗅你口中所出的青莲花香。为什么会如此?当然是由说真实语之所招感,不是无因无缘而如此的。 【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我人无论说什么话,如能为世间人之所信仰,(信仰,信受敬仰。)并为世间人之所折伏,(折伏就是摄受顺从。)这也是不容易做到的事!一句话说出来,立刻得到人们信受,这不是一天两天所能做到的,是长时期所建立起来的信用。孔夫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我不知道他如何安身立命,就是可以立身处世。再讲一遍: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我不知道他如何可以立身处世,立身处世。所以我们说话要有信用,)所以信用是最要紧的。(譬如说信用卡或者是开支票,一次不兑现、二次不兑现,以后就是拒绝往来了,世间的支票也是这样子,信用卡也同样是这样子,对不对?信用卡办一办(银行)领不到钱,信用卡就会被收回去,)吾人说出一句话,为一二人之所信伏,或为少数人之所信伏,或为某一部分人之所信伏,比较上还是容易的,如要世间上每一个人信伏,那就不简单了。然而怎样才能做到?当然要在平时不说妄语,如你常常爱说假话,纵然今天是说真话,亦为别人之所不信,所以妄言假话,不可随便说的,说惯假话,就不会有人信任你了。现在既然永离妄语,当然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了。(信伏了。) 【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我们所发的言论,能不能成为证明,端(就是主要,主要)看我们平时说话真实程度如何以为断。比方有两个人在争执一件事情,真是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承认自己的错,于是互相争执不下,正在这个时候,有第三者进来,对双方说:“你们不要争了,谁对谁不对,我们请某人评断一下,以这为定”。某人来了说一两句话,彼此争执立刻停息下来。那人说话,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力量?就因他平时说话真实,处事大公无私,大家都很信任他,所以他所说的话,就成为铁证,(铁证就是铁定决断公正的言词,也就是说,说话算话,很在威德力,)没有那个表示反对。做人说话到达这个地步,不但可以为人排难解纷,(排除困难,解纷就是解决、调解纠纷,排难解纷就是排除困难,解纷就是解决纠纷。)而且可以得到人及天人的敬爱,所以说发言成证,人天敬爱。 【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世间上的人,果能不说妄语,(如果真的能够不说妄语,)就会常用慈爱温柔的话安慰众生,使众生不至感到苦恼。世间上的人,没有不喜欢听好话的,特别在人困难的时候。如某某的儿子死了,你能用慈爱的语言去安慰他,或说你的儿子已经生天,(他生前做那么好你无须烦恼,)或说已经往生极乐世界,不必为此忧愁苦恼;(最重要的你赶紧念佛,就这样安慰他,)设若他的儿子疯了,你可对他说不用害怕,(现在医药很发达,)这是暂时的现象,(镇定剂吃下去,)过三五天就会好的。(你无须烦恼,)人能常以这样的话安慰众生,众生将永远地不会忘记你,终身感激不尽。(会不会好在于其次,不过我们讲的话让他觉得很安慰,)如你爱说妄语,人家儿子好好的,你来恐吓他,说他的儿子失踪了,使他感受无限地苦恼,这是非常罪过的。一旦他的儿子回来,知道并未失踪,那你以后说话,就再也得不到他的信任,所以常以爱语安慰众生,极为重要。(极为重要。) 【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意乐,就是一般说的好乐。人类的好乐,本是各各不同的,你有你的好乐,我有我的好乐,不过有殊胜或下劣的差别而已。如好乐世间的五欲之乐,一味地在这方面追求,是即下劣的意乐;如好乐做种种的功德,对于功德事,一点不嫌多,(有他就是做,)是即殊胜的意乐。一个人喜欢打妄语,必然会有他的不正当的企图,不然的话,他说妄语做什么?(说妄语就是要骗人,骗人就是有企图,)所以说妄语的人,其意乐一定是不纯正。假定为人不说妄语,没有不正的想头,其意乐一定是殊胜的。由于意乐的纯正殊胜,所以通过身口意三精的行为,自然都是端端正正,没有什么罪恶的行为表现,所以身业的活动,语业的表达,意业的所想,自然都是清净的,没有一点染污,所以三业清净。 【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不说妄语的人,不论讲什么话,都不会错误,亦不会有失,人本来不喜欢说不好的话,(每一个人都不喜欢听不好的话,)但有时在无意之间说出来,是即言有误失。一句话说错了,影响是很大的,即使你发觉了有所后悔,但(是如水覆地,)已来不及了,(所以,我们如果要说话稍微想一下,你如果说话太快,讲出去)或者想收回来,亦是做不到的。如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中国的俗语常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如有很多人,说了一句得罪人的话,自己觉得很难过,心里老是不舒服,但是己说出了,又有什么办法?(像最近李光耀总理,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他讲错一句话,马来西亚全国的人民都很愤怒,全国的人民都很愤怒,李光耀公开道歉,马来西亚还不原谅他,到现在,到现在一句话说错了,所以一言足以丧邦,一言足以兴邦,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一句话也可以使国家灭亡,一句话而已,李光耀讲错一句话而已,整个马来西亚都……,因为是最近的电视媒体,一报导出来,整个马来西亚都骂他,骂李光耀,)所以我人在说话之前,务要特别留意,千万不要说错话,说错了亦可说是终身的憾事!假定你能永离妄语,长期不说假话,那你现在就不会说有错失的话,心里安安乐乐,不会感到难过,自己欢喜,别人也欢喜,所以说言无误失,心常欢喜! 【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说话要想得到大家的尊重,并且使得大家依之奉行,这也是不容易的。中国人说的“一言九鼎”。(一句话的重就像九个鼎,一个鼎已相当重了还九个鼎,一句话有九个鼎的重,你看有多重,对不对?这是比喻他的言论确实为人所以信受、尊重,叫做一言九鼎。我们常常说大丈夫一言九鼎,说话就算话,说话就算话,)就是这儿说的发言尊重。鼎是宝鼎,一个鼎已相当重,九鼎当然更重。一个人的说话,受到大家尊重,就如九鼎一样,那实在是值得庆幸的!如有人说:最近西堤发生多次火灾,务请大家多多(注意大家要多多)发心救济。假定大家尊重你的话,立刻就会呼应你的号召,设若大家不尊重你的话,你说你的,我行我素,(我行我素就是我做我的,你做你的,)根本不当做一回事,那就不能叫做发言尊重。(你说的没有人信你,)真的,一个人说话有了份量,受到大家的尊重,不但世间上的人会依照奉行,就是天人亦都会依之奉行。所以我们说话,要特别慎重,不可随便地乱说,不应说的最好不说,说了就要发生力量。(发生力量。) 【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说话也要具有相当的智慧。有智慧与没有智慧的人说话,相差是很远的。特别是在与人辩论的时候,更要具有高度的殊胜智慧,才不至于为人之所制伏。(你才说服了别人,)如玄奘法师在曲女城举行的辩论大会,假定没有智慧,怎敢将自己的论题,悬诸城门十八天?(他说如有人辩得赢他,他宁愿用这颗头跟他打赌。玄奘大师,中国最伟大的留学生,最红的留学生,中国最红的留学生,就是玄奘大师,他到印度留学,没有一个敢和他辩论,十八天没有人辩得过他,没有一个敢出来和他辩,因为他太有智慧了,)而且有智慧的人,无论说多久的时间,都是说得头头是道,别人要想在你的说话中,找出你的语病,是绝对找不到的。如果没有智慧,话说多了破绽百出,(以前都读错了,读成破dìng,破zhàn百出,破绽就是漏洞百出,)别人稍微向你挑剔一下,(吹毛求疵,挑剔就是吹毛求疵,苛求责备,此处乃是指问难、质问一下,)你的理论就不能站稳,而为别人之所制伏。但是说话的智慧,从什么地方得来?是从远离妄语来,(不要说谎话,千万不要说谎话,你被抓到一次就是糟糕了,以后没人肯相信你,)人能永离妄语,自有殊胜智慧,为任何人所不能制伏。(所以一个智慧无量,辩才无碍的人,前世就是不妄语,)如是,像上所说八种,就是天所赞法,所以说【是为八。】() 上面所说及的功德利益,固然极为难得,但如不予回向,还是有限有量。【若能】将这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那你【后】来【成佛】的【时】候,【即】能获【得如来】的【真实语。】真实请就是不妄语,有一句说一句,一点都不虚假。《金刚经》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此五句都是真实可信的意思。如从差别的字义说:真是不妄的,实是不虚的,如是一样的,不诳即是实的,不异即是如的。(如就是相同,不异就是相同,)如来的梵语,本有如法相而说的意思,(如来的梵语是如法相而说,法相就是空间,毕竟空间,)所以佛说是一切可信的。行者在因中不说妄语,到了佛位上,自然也就得到像如来那样的真实语。因为这是人人可得的,不是属于哪个专有的,问题在你是不是这样去做。 丙五 明离两舌功德 (要离开两舌,两舌很可怕,一个团体,如果出一个两舌的就糟糕了,斗乱僧团。甲讲一讲,乙讲一讲,两个就是起争执了,团体讲一讲就起争执了,所以离间语又叫做两舌,这个很可怕,很可怕。) 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加一个字“四”,四不坏信。什么叫做四种不坏信呢?就是对佛、法、僧还有戒坚信不疑,坚固不可坏的净信心。就是说我对三宝和戒律信心百倍,无论怎么说怎么破坏,我就是不动摇叫做不坏信。一般人哪有办法做到这样,叫做四不坏信。一般人亲近三宝听经一看、两年、五年了,到外面人家随便说两句,不来了,说两句就是不来了,两句,他有没有查清楚?没有,只听人家说,这样他就不来了,说要得到不坏信非常地困难,非常地困难,今天我们对佛、法、僧、戒律,如果没有相当的道念,不然,你对三宝一下子就是没信心了,两句你就倒了,要说坚固不坏不受动摇,太难了,太难了,太难了,不要说学佛五年,学佛十年,十年,只要人家两句他就倒了,失去信心了,不修行了不往生极乐世界了,念佛念了十年念得很有信心,来这里参加短期出家很有信心,人家如果说:你一个男人没有智慧,你念阿弥陀佛念那么久,你见到极乐世界了吗?想一想:也对,不曾见过,不曾见过什么东西,好吧!不要念算了。十年的时间,参加短期出家,两句话就是倒了,两句话,所以说信心不退是多么地困难。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不坏法行就是不坏的法门,)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沮坏就是破坏。) 离两舌的舌,就是说话的舌头。谁都知道,一个人只有一条舌,为什么佛经说有两舌?舌只一个,这话不错,但作两用,就成两舌。如有一对感情很好的朋友,我们为了要破坏他们之间的关系,走到甲的面前说出乙的很多坏话,走到乙的面前又说甲的很多坏话。甲乙双方受了说两边话的影响,彼此见面的时候,态度就有点不自然。甲先很生气地对乙说:我们做朋友做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什么对不住你,你为什么要谋害我?乙亦对甲反唇相讥说:哼!你还好意思来问我?(我对你好像亲兄弟,)我对亲兄弟都没有像对你这样,而你要谋害我,反而先责问我,真是岂有此理!彼此一言不合,于是大吵起来,甚至相互动武,闹到大家感情破裂而后已。(所以说我们这张嘴巴很可怕,)这都是舌头闯的祸,亦即是两舌的过失!(我们人就是情绪化的动物,情绪化的动物,你若给我坏印象,我就不可能说你的好话,你的优点也说成是缺点,人家如果在布施,他就说做表面的,做表面的,人家如果在修行,他就说他如果能往生我头给你,他如果对人有成见,就不会说一句好话,所以他对别人传出去,都是不好的话。)俗语说:“嘴巴两片皮,说好说坏都是你”。(嘴巴两片皮,说好说坏都是你,)如你现在和一个好,你就尽量地宣说他的好处,似乎天地之间,再没有第二人,(这个女人最多了,话说女人最多这样子,我不是说你们是说外面的那些,真的女人最多,两个如果要好,就好到整晚不睡觉,说得整晚不睡觉,)可以(天下没有第二个人)与之相比;但是过了三五年后,因你不再和他要好,就又尽量地宣说他的坏处,说得他一个钱不值,世界上再没有坏过他的了。(奇怪三年前把他说得那么好,三年后把他说得那么坏,为什么?她的名字叫做女人,不相信吗?人家说的就是这样子,女人今天听到人家说一句话,一个人说的,她就加上一句:大家都这么说。大家喔!对方有没有这么说,还是一个问题,她听到一句话就说:大家都这么说。女人就是这样子。如果到市场去买菜,这一摊说某人怎么样,隔天说某人怎么样,刚好听到两个人说,回去就说:整个菜市场都这么说。整个菜市场,看糟糕不糟糕,整个菜市场,两个人就是说整个菜市场,听到一个说就说大家都这么说。说话,真悲哀,真悲哀。会出生为女人不是没有原因的,当然不像我们这里听经的,我们这里听经的,出生为女人都是示现的,都是示现,示现,本来她可以出生为男的,她不要,示现为女人,我们这里都是示现的,所以你看,我没有说你们的坏话。)说他好的是你,说他坏的也是你,这不是两舌是什么? 两舌的罪恶是很大的,所以佛要我们远离两舌,经常保持一个舌头最好。如两人感情破裂时,你应想尽种种办法,使他们和好如初,说服他们不要分离,这便是佛说的和合语,如能常说和合语,自然就远离两舌。两舌在佛经中还有一个名词,叫做离间语,即专门说些挑拨离间的话,明明没有的事情,绘影绘声地(绘声绘影就是生动而逼真,)说得活像真的,(像亲自见到似的,)使得人家不得不信,即是离间语。当今这个世界,为了拉拢异国,到处进行挑拨离间的宣扬,(所以这个世间就是这样子,联合国就是这样子,联合国就是这样子,)搞得各国眼花缭乱,不知多少国家民族,吃了挑拨离间的大亏!如能洞悉挑拨离间者的真实用意,不为其挑拨所惑,站稳自己的立场,说离间语者,即无从施其技了。(他就是没有我们的办法,最重要就是我们有没有智慧,我们学佛学了三年、五年,听了这么多经典,难不成还被洗脑被动摇了,又对三宝失去信心,对净土法门失去信心,这样我们跟人家学什么佛?一点智慧也没有。)挑拨离间者固然可畏,自己受他挑拨,(中他人毒,)更是愚不可及!(你傻得可以……,阿弥陀佛。对方很可怜来挑拨离间,最可怜的就是我们,我们还听了别人的话,我们更可怜,愚不可及,愚不可及就是这样子。) 【复次,】佛又叫声【龙王】说:为人【若】能远【离两舌】,而不妄挑是非的话,那他【即】可【得】到【五种不可坏法。】坏即破坏,两舌最大的罪恶,就是破坏别人的的感情,分散别人的和合,阻碍别人的团结。现在常听人说,团结就是力量,事实的确如此,没有团结,什么事情也做不出来。(一贯道团结,基督教团结,难不成我们佛教却不团结?所以要僧赞僧佛教才会兴盛,)要得团结,就是彼此意见的和合,各方感情的融洽,否则,所谓团结,不过是句空的口号而已。世间本有很多人们可以团结一致的,因为受了别人的破坏,居间的挑拨,(离间,)结果总是团结不起来,而遭遇各个击破的失败。现在由于远离两舌,不再去破坏别人感情的结合,自然也就没有人来破坏你,且所得的不可坏法共有五种。【何等为五?】下面一一予以分别。 【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身就是我人的身体,没有那个人不爱护自己身体的,即使生命结束,亦希望得到一个完整的身体,没有那个愿意被人碎尸万段的。近来各地常有分尸案发生,虽说分尸者的残忍暴恶,但以因果律来说,未尝不是他过去生中多造两舌的恶业所致!以两舌破坏别人的关系,有时是不为人所发觉的,甚至还假惺惺地(假惺惺就是假情假意,故意假装,)为双方奔走调解,使双方都对你生起感激之情,殊不知他们的分裂,就是在你恶意的调解下造成的,所以这个罪恶实在是很大的。如你常说和合语,决不于中挑拨离间,那你现在做人的时候,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有人来破坏你的身体,即使想要来谋害你,也是不能害到的,因为你没有造这样的因,怎样会得这样的果? 【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眷属,就世间说,家庭的父母、兄弟、姐妹,都是眷属。在现实社会中,我们见到很多人,专门喜欢破坏别人的眷属,特别喜欢破坏人家夫妇的关系。如见人家夫妇的感情好,为了达到破坏的目的,在女的方面,说其丈夫的坏话,在男的方面,说其妻子的坏话,使得人家的夫妻间常常吵嘴,终于达到感情的破裂。你过去的时候,专以破坏人家的眷属为能事,到了今生来做人时,你的眷属自然也就很容易的,为别人之所拆散。如你没有做过破坏别人眷属的事情,那你现在就可得到不坏眷属,不说没有人来破坏,就是有人想来破坏,也无法破坏得了的。如此,则你在今生中,更应多说和合语,千万不可在人与人间说挑拨离间的话。 【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信是信心,不论对人或对事,除非你没有相信他,信了就要相信得过,不可因别人的破坏,而动摇自己的信念,(尤其学佛的人,对三宝对法师的信心。)如商号里的管账管得很好,使你业务上蒸蒸日上,其他同行见了生起嫉妒,在你面前说他坏话,一次两次的话,你或许不相信,但说了五六次,你便对他怀疑起来,不再予以信任,是为坏信。世间的人要想得不坏信,是很不容易的。(这是真的,)这里说的得不坏信,是约对三宝的信仰说的,而且要到初果以上的圣者,才能真正得(四种)不坏信,(四不坏信,)就是到了这个时候,自己亲亲切切地体验到三宝的功德,对三宝再也没有怀疑,(所以不退转要到初果,四不坏信就是四种不坏境,或者四正境,用无漏的智慧,如实知四圣谛的道理,藉此自己证到果位,而信心不退,信心清净,对佛法僧对戒律生起坚固不坏的净信,叫做四不坏信,佛、法、僧、戒叫做四不坏信,所以要证初果才有办法,)不论别人对三宝怎样破坏,而自己总是深信不疑的,(了解我今天能亲近三宝是我的福报,这是无量劫来得到的福报,你怎么说我就是不听你的,我就是要听经闻法修行,这样就是动摇不了你了。)为什么能如此?顺于自己本来所修的善业,所以因煽惑而动摇自己的信念。 【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法行,是指我们所修的法门和道行。修行,如真精进勇猛地修,是会发生种种的魔障,而使所修的法门,不能继续地修下去,这个便叫做坏法行。单以吃斋来说:有很多人吃了一二十年的长斋,偶因身体上的小病,经过别人的劝诱,就又开斋而吃荤,是为坏法行。推究起来,还是由于两舌的罪恶感来。如能远离两舌,不论修什么法行,都不会遇到破坏,即使魔鬼要来破坏,也是破坏不了的;因你对于自己所修的法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5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修得是很坚固的,深信这是出生死的唯一要道。如我不想解决烦恼,出离生死,当然可以不修法行,然而我学佛的目的正是为此,怎么可以不修?怎么因别人的破坏而放弃自己所修的法行?能够这样,就真得不坏法行了。(不受人影响听经闻法修行,绝对不受人家影响。) 【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学佛修行,亲近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课题。如亲近到真善知识,那比自己的父亲还重要,因为他是长养我们法身慧命的。不过所亲近的善知识,有的最初的确是很难得的,不论关于个己的修持,不论是对学人的教导,都是很认真的,十足够做善知识的资格。可是有时由于环境的变迁,或者由于宿业的来追,善知识本身退了心,不能再如过去那样地堪为依止,则所是的善知识是就可坏。现在这位行者,由于过去没有以两舌欺诳或诱惑别人,所以今生所亲近, 到的善知识,是不可破坏的,道心极坚固的,诲人不倦的大善知识。行者亲近到这样一位大善知识,对于自己德行的增进是有很大助益的。如是,是为五种不可坏法,所以说【是为五。】 上面所说的功德利益,都是属于世间的,【若能】将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那你【后】来自己【成佛】的【时】候,便可【得正眷属,】如随佛修学的四众弟子或七众弟子,皆是佛所得的真正眷属。天魔最喜欢的,就是魔子魔孙魔眷属多,一旦佛的正眷属多了起来,魔王的眷属就会相对地减少下去,所以魔要来破坏扰乱。外道亦是宗教的团体,凡是以宗教姿态出现的,总希望自己的宗教信徒会多起来,现在见到佛的弟子多,当然也要想方设法地来破坏你。假如你在因中修了远离两舌的胜因,到了成佛的时候,不论有多少正眷属,【诸魔外道】纵然要想破坏,也是【不能沮坏】的,如释迦牟尼佛的眷属,尽管提婆达多破坏,但是破坏不了的。 丙六 明离恶口功德 (底下说离恶口。恶口,骂人,恶口。) 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女人又咒又骂,男人骂粗话,动不动就是骂粗话,开口就要和他妈妈结婚(骂粗话),这样讲比较好听,出家人不可以学这些,对不对?开口就是我要和你妈妈结婚(骂粗话),对不对?开口就是这样,恶口、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我们若能离恶口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乖就是违背,度就是尺度,说话不会违背尺度,尺度就是分寸,讲话不违背分寸,就是讲话很有分寸。)二、言皆利益;(讲出来的话就是对众生有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承领就是承受、领纳,指被人所以接受,言可承教就是说,我所说的话别人可以接受,别人能相信。)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言可讥就是不能批评,讥就是批评,我所说的话因为离恶口,他没有什么好批评我的。)八、言尽爱乐;(爱乐就是受人欢迎,爱乐,尽为就是为一切,说话为一切人所以喜欢,叫做言尽爱乐,就是说出来的话都受人欢迎。)是为八。(言尽爱乐: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离恶口是对恶口说的。世间有很多的人,喜欢用粗恶凶暴的语言骂人,使人听了承受不了,感到很大的难过,其难过的程度,犹如“三百矛刺心”一般。有形的箭矛,射到人的身上,固然令人极为难过,无形的恶口骂人,使人觉得更加难过,甚至令人三五夜都睡不着。“所以发言一怒冲口烧心,(我们若愤怒,冲口而出烧我们的心,)损害前人痛于刀割;乖菩萨之善心,(违背菩萨的善心,)违如来之慈训”,(所以我重复跟诸位讲过,说:你要修行,这张嘴巴你要守住不要乱讲话,讲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挑拨离间,不要挖苦,要留口德,多多念佛,要讲好话不要讲别人的坏话,)实在是要不得的。学佛的人较好一点,不致口不择言地漫骂,社会上的人有时骂起来,真不堪入耳,所以佛要我们远离恶口。《增一阿含经》说:“宁可利剑截割其舌,不以恶言粗语堕三恶道”。(宁可以刀剑把他的舌头割下来,也不愿以恶口骂人堕三恶道。)《智度论》中说有一鬼,头似猪头,虽然身上有金色的光明,但是口中常有臭虫不断地吐出。原因就是他在过去生中做比丘的时候,曾以恶口骂詈一个外来的客比丘。(客比丘就是外来的,)因为他能严持如来的净戒,所以身有金色光明;因为他出粗言骂詈客比丘,(就是这个外来的比丘,不能一视同仁,)所以口中有臭虫吐出。持戒有持戒的果报,骂人有骂人的果报,因果真是分毫不差的。所以出言吐语,务必小心谨慎。不可任意的,要怎样地骂人,就怎样地骂人。在你或者是逞一时的口快,但是未来的果报是很长的,(现在骂人会很爽快,不过将来的果报是很可怕的,所以你)不可不惧!(你不要不怕,要时时警告自己。) 再说一个故事:佛在世的时候,印度波斯匿王,生个丑陋女儿,(她的女儿很丑陋,丑陋到什么程度?丑陋到)名字叫做金刚。(金刚护法算很丑了,丑到……,护法都摆在外面,见了就是怕的那种叫做金刚护法,光见到就是怕,女人长成这个样就是很惨了,)不但一般人觉得她丑陋难看,就是她的父母都不喜欢她。可是后来经她向佛求哀忏悔,却又变成一个最极漂亮的女儿。大家觉得很奇怪,就去请问于佛。佛说出她过去的因缘:谓于过去迦叶佛出世,有一位辟支佛,常到一个长者家托钵,但这位辟支佛的相貌长得是很丑陋的。一天,辟支佛又来长者家托钵,其女见他丑样,就以恶口骂道:面貌这样的丑陋,身皮这样的粗糙,为什么长得这样使人憎恶?辟支佛听了其女的恶言,欲入涅槃,便现神通力作十八变。其女见了,知道自己错了,立刻就向辟支佛求哀忏悔。因骂辟支,所以常感丑陋;因还忏悔,所以又得端正,可见一切都有因果关系。 【复次,】佛又叫声【龙王】说:为人【若】能远【离恶口】而常说柔软语的话,(这个很重要,柔软语就像棉垫一样,躺下去很柔软,很柔软,让人听了很安慰,)那他【即】可【得】到【成就八种净业。】清净业,这是很不容易得到的。普通对于恶口漫骂的人,常常这样地警告说:“你口里不要老是这样不干不净的!”可见用污秽的话骂人,就是不清净业;现在既然远离恶口,当然就得种种净业了。 【一、言不乖度】:度就是分寸,(乖就是违背,)乖度就是没有分寸。(有的人讲话没有分寸,)吾人说话,各各都有其一定的分寸,如儿女对父母的说话,(要有分寸)士兵对长官的说话,(也要有分寸,)假定超过分寸,说了不是自己身分所该说的话,是为乖度。远离恶口的人,不论说什么话,都有其一定的范围,决不超过自己所应守的本分,所以说言不乖度。 【二、言皆利益】:出言吐语,有的是有益于人群的,有的是无益于人群的,(有的是利益众生,有的是没有利益众生,)看你是个怎样的讲法。如我国说的:“一言兴邦,(邦就是国家。一句话能使国家兴盛,)一言丧邦”,(能使整个国家灭亡,做皇帝或是做总统,有时一句话就会很惨,)其得失就很大。特别是站在国家的立场,如一句话说得好,可以使国家得到很大的利益,如一句话说错了,国家就要蒙受很大的不利。即使对人而言,也有这样大的关系。如你说一句鼓励人向上的话,就是有益于人的,如你说些引诱的话,诱惑人们走上歧途,就是无益于人的。(无益于人。)不要以为随便说话没有关系,说好说不好,对于别人的影响是很大的。然而如何能使所说的话,皆对大众有其利益,依据本经的意思,唯有远离恶言,然后说出来的话,方能不至于对人无益。(方能不至于对人无益,所以)我们说了有益人的话,人们不知要怎样地感激你! 【三、言必契理】:一般说的“言不及义”,(所讲的话于理不合,)就是说些没有道理的话。人在心平气和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不但温柔有礼,而且合乎道理。有道理的话,契真理的话,(合理的话,)具有不可抗拒的雄力,(他讲得很有道理,)使你不得不五体投地地佩服。说话不讲理或不合理,令人听了乏味,(强词夺理,硬要强辩,你跟他讲不通的,所以讲话也要有默契,修养要好,)越听越不要听。常以恶口骂人的人,由于有团怒火在内心中燃烧,理智被这忿怒蒙蔽起来,所以说出来的话,很难契合于正理的。如果远离恶口,要么他不说话,说了必契于理,(要不他就不说话,讲了一定合道理,)使人很乐意地倾听他谈话。实际上讲,言必契理,(契理就是合理,)这是很要紧的,假定说的不契于理,与其说了不如不说。(不如不要说,)以佛法说,出言必定契于真理,唯佛与佛乃能如是,佛不论在什么时候以及什么处所,从来不说一句没有道理的话的。 【四、言词美妙】:说话不但要温和,而且言词要美妙,就是一字一句地用词,都用得非常恰当,并且用得极为自然,使人听到你的音声,就得到一种异常美感!多听人讲话就知道:会得说话的人,(就是有善于说话的人,会得就是善于,善于说话的人,)吐露出来的言词,如像选择过的样子,不知多么悦耳中听;不会说话的人,言词既粗俗,听来又刺耳,很难令人生起好感!(都快死了,他一开口就是要跟你漏气,一开口就是要刺你的心,你看谁肯跟他说话,每次都是他对,说到最后没有办法再说了,你再怎么样都不对,没有办法沟通,所以我们有时候要冷静听别人怎么讲,对我们的修养有益无害,)同样是说话,言词美妙不美妙,给人影响有着很大的不同。当然,一个人恶口骂惯了的,要他有什么美妙言词说出来,自是不可能的一件事!但若你能远离恶口,除非不说话,(若你能远离恶口,)说起话来,所用的言词,一定是很高雅的、动听的、美妙的,具有吸引力的。(具有吸引力,)言词美妙,是远离恶口所得的善果,所以做人不可随便开口骂人。(不可随便开口骂人。) 【五、言可承领】:承领,是接受的意思。有的人一说话,别的人立刻就接受,觉得你所说的很有道理,是值得我人接受的;有的人说了话,别的人不但不接受,而且以为你是说大话,根本不值得重视的。原因在那里?就在你是否以恶口骂人。如你常以恶口骂人,那你说出来的话,好像有刺一样,使人不敢接受。俗说:你的话我领教得多了,现在再也不敢领教。这样,你的说话,打了很大的折扣,很难邀得(邀得就是得到,很难得到)人们的信任。在世间做人,说话最要的,是在于信用,信用没有了,说什么都没有用。有人到了什么地方,专门喜欢高谈阔论,但是没有哪个愿意听他的,做人做到这个地步,(说话没人肯听,)可谓毫无意义。(一点意义都没有,)我们要想说话发生力量,令人接受,最主要的是远离恶口。 【六、言则信用】:信用,在这世间是很要紧的。孔老夫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不知其可也就是不知道他怎样来立身处世。)信用,从什么地方表现出来?当然是从说话中,显示你的高度信用。比方人家请求我们一件事情,我们不答应便罢,答应了就得尽心尽力地去做,至于效果如何在所不计,即使没有达成承诺人家的任务,人家也不会怪你的。(因为你很有信用,)世间有很多人,不论对什么人的请求,总是满口答应,(没有问题,)但是答应过了,似乎也就算了,根本没有当作一回事!(一开始人家认为你有信用,)可是经过时间久了,大家知道你只是应酬而已,慢慢便会对你失去信心。信心一旦失去,以后就是说真话,亦没有人肯相信你。一个不以恶口骂人的人,无论在什么场所说话,无论在什么时候说话,都会得到人的信用,相信你所说的话,一定会兑现的。 【七、言无可讥】:讥即讽刺或批评。在这世间,有很多人说话,杂乱无章的,不知说的什么,所以说了以后,或当面受人批评,或背后为人讥笑,做人说话如此,实在是没有意思。推其原因,还是由于恶口而来。有的人说话,温文尔雅的,有条有理的,既有丰富的内容,又有美妙的词句,不管什么人听了,想要在你的说话中,找出什么缺点,以便批评讽刺你,甚至当面讥笑你,那是绝对找不到的,所以说言无可讥。现实世间的人,没有哪一个说话,不受人批评的,所以常有“说话难”之叹!不过你能远离恶口,从不刺耳的(讲话不要那么带刺,)言论批评人、讽刺人,(就是讲话带刺不怕你死,)那你现在说话,就也不会为人批评、讽刺、讥笑,所以说言无可讥。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得从不恶口做起。(有的是对方自己敏感,不是我们的问题,对方很脆弱,你稍微一句话,他就是觉得你他,这样我们不算恶口,像那样就是不要说话,有的不是我们恶口,是对方太过敏感,敏感,你说一他想成十,甚至扭曲你,所以没有办法谈论,不是我们的问题,这种情形尽量不谈,因为你讲他认为你在伤害他。) 【八、言尽爱乐】:(就是所说的话都受到一切人的欢喜,就是这个意思。)说话不为人批评,固然是很难得的,若更能为人爱乐的,自更是说话的成功。如有人说话,说不到三言五句,就不为人爱听,当然更谈不上好乐;另有些人说话,使人越听越爱听,越听越想听。若问原因何在?我想亦在有无恶口。(讲话当中都不含有骂人、讽刺,都没有,大家都喜欢听,)还有造恶口业的,说话就不会有人爱乐,未造恶口业的,所言自然尽为人之所爱乐了。 上面所说的八种净业,都是属于世间的,【若能】将这净业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那你【后】来【成佛】的【时】候,便能【具足如来梵音声相。】梵音,即清净音,如来所说的都是梵音。梵音声相,为如来三十二相中的一相。由在因地中远离恶口,所以到佛果位上,就得梵音声相,此之所谓因果相应丝毫不爽。(因为很简单,所以我们不须什么解释,跟大家互相勉励,读一遍增加大家的印象,没什么好解释的,这个你们都看得懂。) 丙七 明离绮语功德 复次,龙王!(这一段是说要离绮语。)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所爱就是所敬爱,就是必定为智人所以尊重、恭敬。)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能够用智慧如实来回答。)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唐捐就是白白地浪费。不唐捐就是说不会白费功夫。) 离绮语是对绮语说的,绮语就是(说男女的事情,男女)不三不四的话,(譬如说赞叹淫欲,赞叹感情,赞叹束缚的世间法,)一点意义都没有。一般人见面谈话,谈些有意义的话比较少,大都喜欢说些笑话,或故意地逗人发笑,这便叫做绮语。或说一些不正当的话,(就是男女,)令人发生种种妄想,这也叫做绮语。一般人听了也许认为无伤大雅,说说笑话有什么关系?(像现在电视什么频率?打电话进去就会听到什么声音,……,忘记了,常常在报导,说十八岁以上才可以打,打进去就是说一些不三不四的,还写什么国际收费,这一点我实在想不透,你打出去的电话,是由电信局收费的,怎么写一个国际收费,难道他会到你家里来收费吗?你打电话,费用一定是电信局收去,这个我们都想不通,这是弄不清楚他为什么这样写,这个就是绮语,)但真正站在世间做人的立场来讲,或站在修学佛法的立场来讲,最好还是不要说些(男女当中)无谓的话,(男女)不三不四的话,张三长李四短的话,最好不要讲。以学佛的人说:彼此见面的时候,问问近来用什么功?或问有没有进步?使得大家(彼此之间)知所策勉,(策就是鞭策,勉就是勉励,)而不至于懈怠,如是便可离绮语了。 佛又叫声【龙王】说:【若】人能够远【离绮语】的话,那他【即得成就三种决定。】决定,即表示一点犹豫都没有。如我人一时想这样,一时想那样,在这样那样之间,心中会生起疑惑,这就叫做不决定。一个人不能决定一样什么,(连一样他都没有办法决定,)那他将什么事都做不成。说绮语的人,一时说这样的话,一时说那样的话,使人对你捉摸不定,要想得决定果,那怎么做得到?如你一向没有说不三不四的话,自然就可得到三种决定。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这是一定的道理。【何等为三?】这是问,下面一一解说。 【一、定为智人所爱】:所爱(就是所以敬)的爱,(多一个尊敬的敬,意思就是出来,)不是单纯的讲爱,而含有尊重恭敬的意思在内,亦即所谓敬爱。诸位或许有体验到或听人说过:如现在有个人进来,假定他平时喜欢说不三不四的话,我们便说这人又来了,而对他抱有一种轻视的心理;如走进来的一个人,平常从不喜欢说些无谓的话,亦即所谓“不苟言笑”的,(就是说不随便谈笑风生,态度很严肃,)我们自然而然地便对他生起恭敬心来,是即为人所爱。一个人为普通人敬爱,这是没有什么希奇的,为有智慧的人之所敬爱,这就极为难得了,因他没有相当的声望和人格,有智慧的人不会对他敬爱的。普通人看人只看表面,有智慧的人可以深入人的内心去观察的。如你是个离绮语的人,便能得到有智慧的人敬爱,所以说定为智人所爱。 【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吾人彼此见面,或在一个集会当中,不免有人提出一些问题来问,我们当然要予以回答。有些人顽皮或欢喜开玩笑,那他便会“王顾左右而言他”,(顾左右而言他就是说,看来看去的言不中意,你问什么他都答些别的,)不肯如实的答覆。如问从何而来,应该老实回答,我从某某地方来,但他却说我刚吃完饭,(他答非所问,)或问你现在读什么经,《金刚经》还是《地藏经》,你如答覆说,我每天读《金刚经》一卷,这便是如实答问。拿道理来说:世间的道理很多,我们当然不能每个道理都知道。如有人问这个道理,自己懂得便回答,所谓“知之为知之”。有些人根本不懂这个道理,以为自己是个大通家,(这个有很多,)随便乱答一阵,(这个有很多,他一知半解却半桶水晃荡,不论对错跟人家乱讲胡诌一通乱回答,)所谓“强不知以为知”。(勉强自己不知当成自己知道,)假定别人问的,自己并不明白,便老实说不知,(我们老实讲有什么关系,不知道并不可耻,不知道,我们跟人家说不知道并不可耻,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老老实实地讲,)或说关于这道理,我还不怎么清楚,等我研究了解以后再答覆你,这便叫做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但世间上的人,都爱自作聪明,作不如实答问,原因在于平时说的笑话太多,对于任何问题都不作切实地答覆。 【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我们常听人说某人很威,(就是很有威望,威势声望,)仅是很威实在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威而有德才是最极殊胜的,有威而无德,(人家由外表怕你这个没有什么,德是由内心钦佩,所以说你有威没有德,没有用的,你只让人外表怕你,这个没有用,要从内心里面佩服,这个就是有德行,外表怕叫做威,内心佩服叫做德,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到这样子,所以有威没德,)很容易使人对你生起:“敬鬼神而远之”的心理,所以有威有德,才是我们所须要的。“有威可畏,有德可敬”,使人对你生起敬畏之心而乐予亲近,才是最极理想的。如你能离绮语,便会得到威德,而且所得威德,不仅是在人间最为殊胜,即在天上也是最殊胜的。为什么会如此?因他从来无有虚妄的关系。无有虚妄,所以有此殊胜威德。 上来所得的胜利,还是属于世间的,【若能】进一步地将此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那他【后】来【成佛】的【时】候,【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授记,是佛法中常用的名词,即对诸大菩萨等,授与未来的悬记,(悬记就是未来的意思,)如说你将来定在什么时候成佛,国土叫什么名字,四众弟子有多少,正法住世多少时等,名为授记。授记,在菩萨修行的过程中,不是一次两次的,你到了怎样的程度,就可为你授怎样的记,含有鼓励的意思,目的在于使你更向佛道前进。如鼓励小孩用功读书,告诉他这次可以考第一名,他就认真地用功读书了。如来为佛法行者授记,是确实如此的,是真实不虚的,决不会不兑现的,所以说皆不唐捐。 丙八 明离贪欲功德 (这个贪,世间人最难断,世间人最难断,很难断,我们说财色名食睡,说吃饭就好,说吃饭,吃饭已经吃得很饱,吃得很饱,实在是饱了,再端一盘出来,那一盘刚好是我们最爱吃的,明明已经很饱了再吃两口,再吃两口,中国话很厉害,说:嘴饱眼不饱。眼睛不肯饱,嘴巴已经饱了吃不下了,吃不下了,眼睛不肯饱,眼睛看了觉得不知足,看色香味都俱全就想吃,中国人讲话很厉害,真的,嘴饱眼不饱,眼不饱,因此高僧大德吃饭的时候,眼睛不会东瞄西瞄乱看,我们一般人吃饭都是这样子,眼睛一直转个不停,看那一盘转过来,转到我们的面前,现在都是用转的,转到我们的面前,好吃,速度很快,怕再被转走,怕再被转走,所以看我们吃饭,就知道这个贪欲很困难,很困难。所以说何况是其他的欲望。)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所以这个要下功夫,这个贪心要断要离,要下一点功夫,)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你不贪当然身口意束缚不了你,)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我没贪,)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过本所求的意思是说本来我所求的只有一叫做本所求,可是现在超过你本来所以求的,就是你无所求,已经超过原来所求的,你只求一现在给你一百,叫做过本所求,超过本来你自己想要得到的,)百倍殊胜,(因为你没有贪,)由于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离贪欲是对贪欲说的,贪欲本是多方面的,但人类最大的贪欲,还是在于金钱的积聚,(金钱的积聚,)以为有了钱,什么问题都可得到解决。但站在佛法的立场讲,贪欲为一切罪恶的根源,(罪恶的根源,)事实的确如此,试看社会每个角落所发生的罪恶之事,有那样不与贪欲发生关系?(什么都是为了贪,)所以这是应该远离的。(世间人贪,我们能体谅,我们说修行人不论是法师,或是在家居士我们还著这个贪,等于一条绳子绑住我们,一条绳子绑住我们,贪名、贪利、贪色、贪财,这个都是,贪睡、贪食,财色名食睡都是叫做贪,贪是最大条的绳子,捆得死死的,有了这个贪苦随后就到,苦一定随后就到,这个人贪心有多重,你就会了解这个人痛苦有多深,这是一定的道理,慢慢地去感受,慢慢地去感受。所以如果我们让它自然美,对不对?自然美,内心美就自然美,我们没有这个贪欲,但是我们现在不一样,我们现在贪欲心很大,我已经六、七十岁了,我已经老了细胞在变化,细胞在变化,无常一定会到的会慢慢变丑,对不对?但是我们爱漂亮,贪美,贪美就去美容,美容不是坏事,有时候做得好没有关系,做得不好……,心针美容之后嘴巴往上翘,一夕之间液体掉下来,下巴肿这么大,你比较胖哦,做小针美容的不敢说她失败,注射液掉下来,人家说:你怎么圆嘟嘟的,她不敢跟人家说:我小针美容失败。她不敢,说:是水肿,水肿。她不敢说,为什么?六、七十岁了还做小针美容,当然她会不好意思,世间就是那种……,事实不是这样却又不敢说,又不敢说会不好意思,所以光说贪漂亮就好,这种贪爱之病就很难治疗了,光是贪漂亮的毛病就很难治疗了,所以你看看只要你长期吃素食,认真拜佛、念佛烦恼比较少,烦恼使人家更快老化,烦恼使人更快老化,所以我们的心情很重要,心情很重要。大修行人,他无须化什么妆就很漂亮了,就算你看起来感觉他很自然,不过他的美就在这自然当中,世间人有时候化妆得很那个,不过从她的眼神,眼神,眼神看起来她就没有气质,没有气质,人的气质从眼神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5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眼神,眼神,任你怎么擦粉,那两颗眼睛你一定擦不到的,眼睛擦粉你会变怎样,所以一个修行人高僧大德,或者是在家居士很有修行,眼神就很慈祥,他无须化妆你只看他的眼神,就很欢喜亲近他,慈眼视众生,所以最了不起的化妆师就是佛,他把我们的心化妆得好好的,无贪、无嗔、无痴,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佛就是最棒的化妆师,他让你做一个永远的美人,心美,心美,所以要学佛。) 贪欲心的罪恶之大,大到有的时候,连手足之情都不认的。(这个有很多,)关于这个,现我说个故事:过去有兄弟二人,同时从外乡回来,每人身上背有二十斤黄金,在道理上说,亲兄弟应该互相照顾,但走到一个荒山野岭四顾无人的地方,哥哥首先起了一个不好的念头,如我把弟弟杀了,那我可多得二十斤黄金;但奇怪得很,当哥哥正在这样想时,弟弟也同样地生起这个不好的念头,想杀掉哥哥而自己多得二十斤黄金。虽然大家都有这样的想法,但谁也没有动手,只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上有点不太好看而已。(因为贪,贪一起来会不自然,动到贪的念头,心会不自然讲话不会响亮,不会响亮,心不贪讲话就会响亮,对不对?心不贪讲话就会响亮,你要来就来,不来拉倒,不增也不减,法无来去,对不对?)可是走了没有多远,兄弟两人又觉悟过来,心里便也和平了些,并且这样想道:他有钱也好,我有钱也好,为什么想要谋害对方?于是继续地向前走,走到一个有水的池塘边,哥哥心里这样想,金钱这东西,是毒物,是不好的,使我生起杀弟的恶念,于是便站在水塘边,将黄金一块一块地丢到水里去,弟弟看见了便说:“善哉!善哉!”弟弟这样赞美后,将自己的金钱也一块一块地丢到水里去。哥哥在旁看了说:“善哉!善哉!”两人都很奇怪地问:我将金丢到水里,你为什么在说善哉?到这时,大家很坦白地说出自己所起的念头,不是觉悟得快,恐怕老早就使我们造下弥天大罪!(弥天大罪。这是一个故事,现在讲起来也很愚痴,为什么动一个念头后来又丢掉,何必如此,如果是我,我不可能动念头,我会想:这些拿回去印经不是很好,何必丢到水里,对不对?不需要这要做,不需要这样做,我觉得这两个兄弟很愚痴,很愚痴,起心动念讲一讲就好了,拿回去做功德不是很好,)这现象,在世间是常有的,如一个家庭父母死去以后,兄弟分家,实际说来,哥哥分多一点,弟弟分少一点;弟弟分多一点,哥哥分少一点,本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但谁都不肯吃亏,于是对簿公庭,互相争执起来!(像我们兄弟,世间最好的就是我们兄弟,我们当时分财产的时候,一个都不贪,为什么?因为分一百多万的债务,每一个都不贪,我分四十万,好,给你,给你,我们兄弟都不贪,不过那是因为是债务,差别就在这里,)为了贪欲,什么兄弟之情也不顾了!所以佛说贪欲有很大的过失,要我们绝对远离。(远离。) 【复次,】佛又叫声【龙王】说:为人【若】能【离贪欲,】那他【即得成就五种自在。】自在就是自由,亦即所谓自由自在。世间上的人,无论在哪方面,都受种种牵制,不能随心所欲。原因在于人们,贪欲心太大,(这句话就是根本,贪心很难除去,很难除去,)见到这个想这个,而为这个所缚,见到那个想那个,而为那个所缚,怎么能够得到自在?不自在的原因,不是由于有个外在什么,将你捆缚住了,而是由于内在的贪心,所以贪心就是一根最坚固的绳子。(像出国就是这样子,我们到泰国去,泰国卖药的就吹擂这药有多好多好。师妈很好骗,我不看卖药的,我都注意看师妈的眼神,卖药的一直吹擂药有多好多好,我就看她(师妈)的眼神,我说:买一瓶吧。买一瓶,这样好吗?我说:好。我知道她听人家说那药,好得不得了,不买她会很难过,买一瓶,然后又载、载……,载到哪里?载去看红宝石跟蓝宝石,都打三折,被那个导游一说,连天都可以举起来旋转了,这个说有多便宜就多便宜,本来一只是十万都打二折而已,才两万元而已什么什么的,师妈眼睛瞪得大大的,喜欢又不敢讲,后来:喜欢吗?买一只来戴戴,我是不好意思跟她说:你的手戴这个也没用,手烂掉剩下一堆白骨,戴这个也没有比较漂亮,又不能跟她说白骨观,老人家,现在出国能让妈妈高兴就好,要不要买?要买,买一只,他说:师父,你很孝顺。导游就说很孝顺,那些泰国的也这么说,那些人都是中国人、台湾人,都会讲台语,两万元很便宜、很便宜,就跟你说你很孝顺这样子,就买给师妈,然后再来,再来看人家杀蛇,杀蛇,师妈眼睛瞪得大大的,这蛇的血马上喝怎样怎样,那个药加进去会怎样怎样,我跟她说:这么老了不需要吃这个。要不然也想喝,她人很单纯,老人家很单纯很容易受骗,受骗。摆一台电视在前面,整天都广告药品,过不了多久,所有广告过的药,我们前面这里就都有,尤其是第四台的,第四台的,如果被他这么一说,连天都可以举起来旋转,你如果看第四台的广告,你不买会很难过。贪心,人实在是够用就好了,所以我们人贪心,被外境一引诱就马上引发了,真的,这种东西很厉害,这种东西很厉害。)你的贪心重,这根绳子就捆紧点,你的贪心轻,这根绳子就捆松点,你如没有贪心,就可得到自在,而且所得的自在有五种。【何等为五?】下面再为解说: 【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三业就是身语意三者。前面曾经说过,如果三业不自在,在世间是很苦的。身业,就是身体上的行为;语业,就是口头上的行为;意业,就是内心上的行为。三业的行为活动,是善还是恶的,有无贪欲心是一大主因。由贪欲而出发的行为活动,必然是不善的,因为以此为基,可以造成杀盗淫妄的罪业,(都是一个“贪”字,)由此罪业,不但招感恶趣的果报,就是再来做人时,也会感到诸根不具的果报,(讲到诸根不具,不说什么,光说眼盲就好,你是否试过眼睛看不到的痛苦,你今天晚上回去把眼睛蒙起来,把眼睛蒙起来当成盲人,你摸索一天看看你会很痛苦,吃三餐你就很痛苦了,如果是盲人他要找什么工作,除了按摩之外,他不知道要找什么工作,他真的不知道要找什么工作,假设换成我们是盲人,那你怎么办呢?诸根不具说眼盲就好了,不要讲太多,你能怎么办?你要做生意骑摩托车,骑脚踏车、开车,你要找什么工作,也不知道,眼盲是不能出家的,三百六十五行,照理说我们这一行业最轻松,这一行又不行,六根不具足又不能出家,你看看眼盲最……,六根不具,光是眼盲你就很惨了。)诸根不具,要想三业自在,自是不可能的,远离贪欲而表现的各种行为活动,一定是善的向上的,以此善因感得人的生命果报体,眼耳鼻舌身意的诸根,一定是圆满具足无有欠缺的。一个人五官端正,六根完具,身相圆满,三业便能得到自由自在。(就像大家这样,你现在能够坐在这里听经,六根具足是何等的因缘,大家要珍惜。) 【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每一个人生存在这世间,多少都有其财物的,但其所有的财物,能否自在受用,还是个很大的问题。有人没有财物时,本还较自在的,一旦(有一天中了大家乐、中了六合彩,)有了财物以后,反而不怎么自在了,不知将财物怎样存放才好:放在家里怕盗贼偷了,放在银行又嫌利息少,存于私人更怕吃倒账,(放哪里也不是,放这里也不是,放那里也不是,)所以一切不能自在。如果我们远离贪欲,那你所得的一切财物,便可自由自在的,要怎样地处理就怎样地处理,不会发生什么问题的,因为不论是你的怨家,不论是什么盗贼,要想夺去你的财物,是都不可能的。如常有些盗贼,洗劫一个村庄,而对大善人家,秋毫不予侵犯,(一点点,秋毫就是一点点也不予侵犯,)原因在这大善人,没有妄贪别人的财物,而且经常以自己的财物,施与贫苦的大众。 【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福德两个字,常挂在一般人的口头上讲的,(所以有福德正神,土地公大家都很喜欢拜,土地公,)如说你有很好的福德,或说你的福德很大等。福德,不但是指有财物说的,诸如地位高贵,寿命长远,都可属于福德之类。然要怎样方可算是福德自在?要随心所欲地,想什么便有什么,如现在天气异常炎热,(底下说天气异常地炎热,)想家里有个电冰箱,电冰箱就来了,或者想要出门,一辆汽车已在门口等你,送你到达所要去的地方。如是想什么有什么的物皆俱备,是为福德自在。有些人虽然家里很有钱,住的是高楼大厦,用的是世界最新出品,但终日堕在烦恼的深渊中,(这个有很多,多得不胜枚举,富有到烦恼不知要做什么,钱太多也不知道要做什么,不知道要做什么,车子也开最好的,房子也住最好,太太也娶最漂亮的,再来呢?没有佛法,没有佛法,所以活得很痛苦,)不得自由自在。一个具有福德的人,看起来没有什么钱,亦不会到处去找钱,但什么亦不感到缺少,(知足,)当知这是从远离贪欲常行布施得来。(所以我们如果离贪欲,我们就是最富有的,为什么?我们不缺钱,说:我很富有,不是因为我拥有很多,而是因为我要求的很少,对不对?所以古人言之有理,说:我很富有,不是因为我拥有很多,而是因为我要求的很少,我们若要求的很少,我们就很富有了,学佛的人无所求了,是世间最富有的。) 【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经中常说,一个人能常行布施,便能得到大富大贵。所谓富贵,不外是金钱、地位、名誉等等,但世间最高的地位,在古代是指国王而言。一个得到王位的国王,是否能够为王自在,自然是个很大问题。俗说:“皇帝是假,福分是真”。(皇帝是假,是暂时的,有福报才坐得稳,没有福报也坐不稳,其实当皇帝很倒霉,以我看来最倒霉的就是当皇帝,业障最重的才会做总统,那是很困扰的事情,真的,业障深重才会当皇帝,所以何其不幸生帝王之家,何其不幸生帝王之家,帝王很痛苦的,以前电影上演的,他如果出生在帝王之家,他就在紫禁城里面,他的活动空间就是一点点而已,连一个太子要拿个东西都有人跟随着、跟随着,哪像乡下小孩,我们不是皇帝也不是太子,跑东跑西也没人管你,没人管你,对不对?像总统如果要吃一颗粽子,就像押犯人似的,你知道吗?就像押犯人似的,出去身边就跟随着一些侍卫,他连要吃一颗粽子或者是菜包,他也很痛苦身边都是人,身边都是人,对不对?所以不自在,不自在,皇帝不比做和尚快活,不会的,但是我们有我们的命,他有他的命,对不对?)如你没有福德,纵然做了帝王,在你国内,不是人民造反,就是盗贼遍野,不是天旱,就是水灾,使你做国王的,一日不得安宁。(一日不得安宁。)如你是有福德的,那你做了国王,就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不但国内的老百姓很尊重你,就是各方的邻国亦尊敬你,老百姓以及邻国,都会拿最极珍奇的妙物来奉献你,亦即我国所说的进贡。做国王做到这样,当然便得到自由自在了。 【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意思不悭贪不嫉妒,有悭贪有嫉妒,这样没有办法修行,若有这两种习气,舍,舍不出来,)远离贪欲而行布施,不要以为是亏本,其实是在投资,(所以我才对你们说,供养三宝这个叫做投资国库,你投资股票市场不一定赚钱,最近八千多点当然多少赚一些,但是这个不常有,这个不常有的,没有常常开高走高,开低走高,股票到现在我还搞不清楚,还搞不清楚,整天受到什么指数震荡,什么什么……很多,术语很多。为什么说,八千多点成交是一千六百多亿,怎么算的,八千多点是怎么算的,真的听不懂,也不需要去懂它,我这辈子也不曾到过股票市场,都是电视上报导的,报……。以前报导的时候都是一个没有活力的女人在报导,台银三块买进,三块一卖出,听起来好像要死了似的,那个曾经听过,台塑十八块买进十七块半卖出,都常常说这个,做股票做得很凄惨,我的朋友读大学的时候,他一面装个听股票的,学生就在玩股票了,我们那一班的就在玩股票了,装个耳机,眼睛看教授上课这样子,教授也没讲什么好笑的,他自己一直拍手,结果是股票赚了,股票赚了,他就说:晚上我请客。为什么?我已经赚了一万多了,听一听,说他已经赚一万多元了,一万多元了。所以因为股票好赚,所以整颗心都不在书上,那台收音机常常拿着,好像他的祖宗似的,好像他的祖宗似的,那台收音机常常拿着,股票市场迷人迷到这种程度,我今生不曾接触到这种东西。远离贪欲这个很重要,远离贪欲而行布施,不要以为是亏本,其实是在投资,)如你现在投资一万,将来可得十万或二十万。比方有人希望不大,只望得到很少的日用之物,因你行布施的原故,但结果所得到的东西,超过了自己本来所求,而且比所求的更为殊胜。如以钱财来说:本来你只希望得到五十万越币就好了,但结果你却得到五十万美金,美金比之越币,当然百倍殊胜。原因由于你在过去,不曾生起悭吝嫉妒。(不曾。)悭吝与贪求不同,贪是将别人所有的贪取过来属于自己,悭是已为自己所有的而不肯施舍出去,人类实在是很自私的,从外面拿进来越多越好,从自身拿出去越少越好,进来十万八万不嫌多,拿出去十元八元舍不得,这便叫悭贪。佛在世时,印度有个非常悭贪的老太婆,她很喜欢吃饼,每当做饼的时候,便将前后门关紧,(为什么?)怕别人进来向她讨饼吃。迦留陀夷尊者知她悭贪,为了感化她,便到她的门前乞食,(没乞食便罢一乞食,)门关得紧紧的,没有人出来供养,尊者(迦留陀夷)就运用神通进入她家,而且一直走进厨房,站在老妇前向她乞化。老妇对尊者说:你不要站在这儿看,就是看到将眼掉下来,我也不会给你饼的。尊者(想要看到眼睛掉下来,)真的便把眼睛掉下来。(他有阿罗汉的神通。)老妇又说:就算你看到两只眼像两只碗一样大,我也不会给你饼的。尊者真的便将两眼变得像两只碗一样大。老妇又说:就算你的身上能够出火,我也不会给你饼的。圣者真的就从身中发出火来。老妇又说:不行,就算你头倒地脚朝天,我也不会给你饼的。圣者真的便头倒地脚朝天。最后老妇更说:不管你怎样变,那怕你变得死在这儿,我也不会给你饼的。于是尊者便入灭受想定,(暂时的,暂时的涅槃,)入了此定没有气息,就好像死了一样。老妇一看,以为尊者真的死去,不禁害怕起来,因她知道尊者是波斯匿王和末利夫人所最尊敬的大德,假定死在自己家里,后果可能不堪设想,于是又对尊者说:你如果活过来,我决定给你饼。(为了要吃一块饼实在很难过,迦留陀夷实在是证果,如果是我去,她如果说:你看到眼睛掉下来,我也不会给你吃。我说:我才不吃,我要把眼睛留下来看经典,我才不吃,你自己留着吃,对不对?何必看到眼睛掉下来,我连吃都不想吃,但是菩萨不能这样做,他要度她。)尊者知道她已有转意,便立刻地出灭尽定。老妇说了要供养饼,当然不好反悔,但因悭贪成性,(说你若活过来就饼给你吃,)舍不得以大饼供养,就以一小块面,(炒面,这个面就像我们现在的米仔麸,米仔麸,这个在戒律学里面有讲,把五谷磨成粉末状拌水,一块一块就这样子拿着吃,就像我们现在的米仔麸,或者是麦粉那一类的,)放到锅里去煎,尊者以其神通,使所煎饼越变越大,老妇见到饼大,又舍不得供养,(见到饼涨大舍不得供养,)于是便说:这里有现成的六七个饼,你随便地拿一个好了。但圣者取一个时,其余的都与之连结起来分不开。老妇看到急得不得了,(她想拿一块六七块都黏在一起,这不是她的意思,我叫他拿一块起来,六七块都黏在一起,心悭贪。)尊者这时便对她说:你不要怕,我是不要你这些饼的,最好你拿到祇树给孤独园去供养众僧,其功德是不可限量的。大概老妇的善根开发了,就遵照尊者的指示,到祇园去供僧。供僧以后,她见迦留陀夷坐在树下,便跑去坐在他的隔邻,尊者知她善根成熟,便对她说法,她听了之后,立刻证到初果。(这种角色能证初果,我看到这里打了个问号,贪成这个样子能证初果,我觉得这个可能是讲故事,初果多厉害,初果已经断见惑,断见惑就是我见,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都断了,佛在世,证果不就好像吃饭那么快,我们现在证初果的没半个,所以不简单,不简单,善根因缘,这种角色,这种角色也会证初果,这太不简单了,太不简单了。)所以一个人有了悭心是不好的,有了悭心最好想办法将之对治掉,不要让她存在。嫉是嫉妒,(这个很难修,)人类的嫉妒心是很大的,(见不得人好,见不得人家有钱,见不得人家漂亮,见不得人家布施,他都有话说,)而且不论什么人都有的。当然,这可通于各方面的,就是,凡为别人胜过自己的,都要对之生起嫉妒心来。以做善事来说:自己不做善事,见到别人做了,还要嫉妒,怎么可以?如离贪欲,这些过失就没有,而且得到五种功德,所以说【是为五。】 以上得到的功德,都是属于世间方面的,【若能】进一步地将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那你【后】来【成佛】的【时】候,便将成为【三界特尊,皆共敬养。】因为佛是人天教主,三界导师,三界之内的众生,没有一个不特别尊重你的,不但尊重,而且恭敬供养。你在因中行菩萨道时,以自己所有的一切,施舍给与所有的众生,到了成佛,当然会得到人天供养。所以佛法常说:不论人们做件什么善事,千万不要以为这是自己的牺牲,事实上你做了的,总是有代价的,虽然你自己不希望有何酬报,但在因果不爽定律下,必然会给予你相当代价的,(譬如说师父讲经虽然累了一点,虽然累一点,不过我讲经,彼此互相勉励增加我的印象,讲经,我可以得到很多,是不是?我可以积至很多的,智慧、辩才、学习的机会,所以讲经得到的搞不好比台下的还多,因为我自己要先看,因此这种事情都是这样子,肯牺牲的人绝对不吃亏,这是一定的道理,)做人不要太过聪敏,而是需要有点傻劲,(比丘常常三分呆,人家说我们的坏话当做没听到,人家要侵损我们,除非有生命危险,要不然稍微侵损当做不知道,知道装作不知道,他的缺点看也不用看,讲也无须对他讲,为什么?有个傻劲儿,什么事情看自己就好,)多做功德,多行善事,多作利益人群社会的事业! (再来,这一段又很重要。) 丙九 明离嗔恚功德 (嗔恨心,就是脾气,这个男女都有包括我也有就对了。) 复次,龙王!若离嗔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就是说不要发脾气,你能得到八种的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就是没有损害恼乱的心。)二、无嗔恚心;(无嗔恚心。)三、无诤讼心;(诤讼就是争论,诤就是争论,讼就是诉讼。)四、柔和质直心;(质直就是正直,柔和正直的心,因为你没有嗔恚。)五、得圣者慈心;(圣人都有慈悲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因为你没有嗔恚,众生都喜欢亲近你,你利益众生大家都很欢喜,因为你没有嗔恚。)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所以说前世和今生丑陋的原因和庄严的原因也有很大的关系,前世有插花或者是前世脾气比较好比较慈善的,善事做很多貌相会很庄严,所以说你如果没有嗔恚的人,身相就是端严,众共尊敬,谁都想要长得好看,谁愿意长得丑,这是很简单的事情,很简单的事情,譬如说一个歌星或是一个影星或者好莱坞影星、影后、影帝,相片一出来,每一个就说这个很漂亮,每一句话一定这样讲的,一定这样讲的,对不对?这个实在够丑的,不晓得红些什么怎么会这么红,这么丑,这么丑也当女主角,我们人都是这样子,照片一刊登出来,美丑,立竿见影,对美丑的分别心很严重的,所以这个貌相是宿世修来的,宿世个来的。有的说要不然我去美容,你知道吗?以前美国有的人鼻子扁扁的,有的人鼻子扁扁的去美容,鼻子不晓得从哪里割开,把它弄上来,结果只要刮风下雨,鼻子就开始酸蓄脓,鼻水一直流,鼻水一直流,后遗症变得很严重,后遗症很大,后遗症,美国人用矽胶去隆乳,从这里割开,割开之后放进去里面产生病变,溶和体质病变扩散痛到背后去,痛到背后去,前后都痛,就是整个都痛,就为了要丰满一些,你看那个后遗症,后遗症。所以自然就是美,创造自然的美是我释慧律的责任。)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和就是慈和,忍就是忍辱,速生梵世就是梵天清净的国土。)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观者,见到的人都非常地赞叹,欢喜心。) 离嗔恚是对嗔恚说的,嗔恚即发脾气,在这世间做人,个个都有脾气,只是大小不同。小脾气只表现出不开心,大脾气就要暴跳如雷。有了嗔恚是很苦的,因嗔恚多容易得罪人,起到这里是仇人,走到那里是仇人,人人都成为你的怨家对头,那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嗔恚犹如大火,若常发生大火,就将一切烧光,如人常起嗔恚,好像有大火在身心中燃烧一样,是很不好受的。(所以我们人如果发脾气就像一块火炭,好似一团火在心中燃烧,)如今天发了脾气,就算烧了再好的菜,你也是吃不下去的,(因为发大脾气菜吃不下,)因内心被火所烧,吃来一点味也没有,所以嗔恚心,在佛陀看来,其罪恶是很大的,释尊深深体验到这点,特别要我们远离嗔恚,(不要发脾气,脾气学好一点,)如你真能远离嗔恚,那你身心就可得到清凉,《正法念处经》说(这部总共七十卷,元魏般若流支所以翻译的,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册经集部,本经的重点在说三界六道的因果以及出家人的修行,《正法念处经》,在《正法念处经》里面说):“是故智者舍嗔如火,(有智慧的人舍掉嗔恨心就是舍掉这个火,)知嗔过故能自利益。(因为嗔恨心的罪过很重,所以他能够自利益,)为欲自利利益他人,应当行忍。”(应当要有忍辱。)《智度论》说:“众生为烦恼所牵,起诸恶事不得自在。譬如,人为非人所持(人被鬼神所缠住而生病,)而骂辱良医,(其实不是医生的问题,)良医是时但为(一心一意只想)除鬼(而已)不嫌其骂。(因为他是医生,怎么医治他才会好,去除非人附身,他的病就好了,当然他非人附身就会一直骂他,对不对?所以说修行人,)行者亦如是,众生加恶(就是恶言,众生如何地骂我们,对我们加诸一切恶言,)向己,不嫌其嗔,(我们不须要见他以嗔恨心对待我们,)但为除结”。(就是说除去烦恼,譬如说我们静静地让他骂,骂一个钟头两个钟头,这样对方的结就打开了,为了要除掉他心的烦恼,所以我们要忍辱让他骂,任由他念(唠叨)、念……,这样念这样念,为了要除掉他的烦恼,当然这个要看情形,有的女人念(唠叨)不停的,你让她念(唠叨)不要理她,她以为我们怕她,对不对?是不是?要看情形要用智慧来排解,要用智慧来排解,你如果让女人常常念(唠叨),让女人常常念(唠叨),念久了她会养成习惯,老了会变得很唠叨,跟她生活在一直会很难过,老了加上精神不太正常,又常常忘记,念(唠叨)了再念,念了再念,念了再念,会忘记的。) 所以佛又对【龙王】说:【若】人能远【离嗔恚,即】可【得】到【八种喜悦心法。】喜悦,即欢喜快乐,没有嗔恚,当然欢喜。【何等为八?】 【一、无损恼心】:损即损害,恼即恼乱。有嗔恚心的人,在脾气正发作的时候,见到什么就要打什么,如见到狗就打狗,若见到猫就打猫,即或见不到动物,看见地下的小草,也要狠狠地踏一下,设不这样,好像不能泄心中之愤似的。由于这一因缘,往往为了小小争执,彼此成为生死冤家。(所以遇到什么事情,大家都要退一步,)设或自己得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5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但是他怨转深,设或自己理屈,反而增加忧苦,结果只有走上损恼众生的一途。可是我们不要以为损恼众生,只是众生一方面的痛苦,实际自己也是痛苦不堪的,不说在你想方设法时,会感受到很大苦恼,就是在你恼害众生后,同样受良心责备之苦。(因为是你害他的,)假定没有嗔恚心,不起损恼之想,心里安安乐乐地会得无限欢喜! 【二、无嗔恚心】:这个嗔恚与离嗔恚的嗔恚有所不同,离嗔恚的嗔恚,是就潜隐于内在的种子说的,还没有表现出来;无嗔恚的嗔恚,是就表现于外在的现行说的,(表现在于脸上,)即已显现在面上。因有嗔恚的种子,才有嗔恚的现行。如你远离嗔恚,自然就没有嗔恚的样子表现出来。所以要想不发脾气,首先还是需要解决嗔恚种子。 【三、无诤讼心】:一个嗔恚心大的人,好胜心一定是很强的,不论遇到什么事,都要与人诤论一场,(他都要赢,都要赢,这个随处可见,赢、赢到最后两个都输,因为两个在吵架,两个在吵吵闹闹,他要赢他也要赢,到最后两个都输,哪一种情形他才会赢呢?两个都有智慧,发现在斗争两个都有智慧,要停,两个都退一步,这个两个都赢,两个都赢,)就是诤到面红耳赤,也非诤到底不可,有时为了重大事情,甚至不惜与人诉讼,(互相控告,)以期(就是希望,希望)运用法律解决,是为诤讼。“众人有诤讼,不报者为胜”;(就是众人斗诤,没有回报的人就是说不报仇,不去回报的人那个人就赢了,意思是说你要跟我斗诤,我不跟你斗诤这样我就赢了,)“见无诤讼者,不谓为愚騃”。(“騃ái”就是愚痴,见到无斗诤的人,不能说他是愚痴,)假使没有嗔恚心,自然没有争讼心。 【四、柔和质直心】:柔即柔软,各即和善,质即朴素,直即正直。嗔恚心大的人,其性是刚强的,动不动地发怒,态度是不和善的,对人总是横暴,其心更不质朴,无谓地发脾气,明明没有理的,硬说自己是对。可是一个远离嗔心的人,其心一定很柔和慈善,更是质直无邪,不会想出不正当的理由(不会想出一个不正当的理由)为自己辩护。 【五、得圣者慈心】:慈心就是慈悲心,为对治嗔恚的不二法药。有了嗔恚心存在,就不容有慈悲心,有了慈悲心现前,嗔恚心自归乌有,二者是敌体对立的。(所以我们要拥有慈悲心,不要有嗔恚心,)这里所说的圣者,从最高的方面说是指佛陀,从最低方面说是指初地以上,他们慈悲心,都是很大的,得到圣者所有的慈悲心,对于众生就会起同情心,不致随便发脾气了。 【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远离嗔恚的人,在他的内心中,常常总是想着如何利益众生,如何安乐众生,因为在他的观察中,众生在生死海中,已经是够苦了,我不想办法去利益安乐他们,(还等什么?)还等待什么人来做这工作?正因为是这样,所以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决不再存有损害众生的念头,众生就从他那儿,可以得到安全感了。 【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不论什么人,一旦发脾气,其面貌所表现出来的样子,一定是很难看的,所以没有那个愿看发脾气人的面孔。在发脾气的人,当然不自觉得,但在别人看来,实在是不好看,因此,将来你所感得的果报,就不会端正庄严。但如远离嗔恚,时时都有一副慈和的面孔,就得端正庄严之身,而为人人所共尊敬。 【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慈和忍辱为人生最大的美德,但这要能远离嗔恚才可做到。做人如果真正做到和忍,不但在现生中有很好的人缘,而且死后一定会生到梵世去。梵世,即清净的世界,亦即梵天。如扩大点说,亦是指佛教所说的清净国土,所以生到清净世界,亦即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或东方净琉璃世界。以学佛的真正愿望说,不是以生梵天为目的,而是以生净土为目的,在净土世界的人,没有哪个还会生嗔恚的,大家都是和和乐乐的相处,以德行相互勉,以解脱为共期。我们现在学佛,如果要生净土,就得修慈和忍辱行,这个工夫修好了,到了临命终时,就可很快地往生净土,即或不能立即生他方净土,但亦可以上生梵天,(所以不要嗔恚总是好的,如果到梵天,可)享受天上的清净之福!(所以没有坏脾气心就清净,心净则国土净。) 如是像上所得的八种喜悦心法,还是属于有漏的世间的,(有漏,)【若能】更进一步地将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那你【后】来【成佛】的【时】候,便可【得无碍心,】令诸【观者无厌。】碍是阻碍障碍,如心里污秽的东西多,不论对于什么观察,就有很大的阻碍,不能无谬地认识。(无谬就是无误、没有正确,无错误就是正确的意思,不能够正确的认识,)且以了解一个人来说,假定你的智慧被嗔恚蒙蔽,便不能立刻地了解一个人,如远离嗔恚心,(因为他远离嗔恚心,)以其敏锐智慧透视,就不难正确地了解一个人。(他了解一个人并不困难,)如果心里任何烦恼都没有了,(就像佛一样,佛什么烦恼都没有,当然他)对于任何事情的了解认识(都很透彻),也就得到无障无碍,是为得无碍心。由于佛心如虚空的无所障碍,所以所得的相好庄严,使得任何一个见到的人,都会百看不厌,而且越看越要看,越看越生起欢喜心、恭敬心、尊重心。 丙十 明离邪见功德 (邪见,这个就是佛教讲的有正知正见,要有正知正见,邪见害人不但是断法身慧命,甚至于使整个国家都会败坏,政策的不对来自于邪见,修行不能成佛,邪见,外道修行不能成就,因为执著邪见,所以这个邪见就像指南针,就是一个指针,罗盘,航行在大海要看罗盘的指针,正不正的方向,善知识就是罗盘指针,我们初学佛的人一定要善知识,我们才不会走错路,才不会走错路,所以这个邪见很可怕,非常可怕,邪见不但很可怕,他又自己觉得很对,他自己觉得他很对,譬如说,一贯道他觉得我们很可怜,一贯道他觉得我们很可怜,为什么呢?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得到,我们得不到,基督教觉得我们很可怜,因为他们才是真耶稣基督,他是真子,唯一的真神,回教也觉得我们佛教很可怜,其他都不对,一样的,每一个人都认为他信仰的宗教是世间无上的真理,每一个众生都是这样,当他是宗教的狂热份子的时候,佛教不一样,佛教不是宗教,它是一个智慧、理性的宗教律宗教,理性的一种哲学,要说是宗教实在是很勉强,因为它不是一种仪式,它是一种智慧之门,解脱之门,远离邪见之门,能够成就我们无上的正等正觉,这个不能说它是一个宗教,宗教它的教主、教义、教理,种种的仪式这是人为的因素,佛说的都是叫你观照以心为主,叫你不要愚痴,叫你放下执著和分别,单刀直入地讲我们的心,所以说一个人唱诵唱得很好,不一定会解脱,他不会唱诵,但是他懂得观照他放得下,他就是统统不会念也没有关系,他会解脱,佛教以解脱为主,不是以复杂的宗教仪式为主,不是以庄严的唱诵为主,是以解脱,所以佛教不是表相的宗教,不是肤浅的宗教,也不是繁琐宗教仪式的一种宗教,不是,佛教是单刀直入讲解脱的,设立这些种种的拜忏、赞佛,宗教的仪式,不过是要藉着外境团结,藉着庄严的团体,来摄我们这颗心,摄心并不是代表解脱,解脱需要靠观照,靠观照,解脱需要靠观照,所以你忏拜得多么庄严,心没有解脱,白费的,白费的,白费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佛的根本精神是什么,我们今天才不会迷失,和一般众生一样迷失,迷失。) 复次,龙王!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为十?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等侣就是同学、朋友、同参道友,就是得到好的朋友。会拉你来解脱、修行,不会拉你去死的、造恶业的。)二、深信因果,(这个很重要,)宁殒身命,终不作恶;(殒就是牺牲。宁愿牺牲身命,也不愿作违背因果的事情。)三、唯归依佛,(不归于其他外道天,)非余天等;(归依佛不归于外道天魔。)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意思是说哪里是吉清清楚楚,哪里是凶应该避之也清清楚楚,这些吉凶他很清楚不会怀疑,趋吉避凶一点都不怀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意思是说不会再生于恶道,常常生人道或是天道,不会出生在三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转转就是辗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身见就是我见,动念就著一个我,起心动念就著一个我,身见就是我见,就是这个身体是我的,这个身体是我的,到要死了还是我的,对方已经他为骨灰了,他已经捧着骨灰了,他还是执著的心,电影就是常常这样演的,人已经死了已经火化了,他的那种影相,统统都在他的脑海里,不但是我执深见,还执著外在的境界是实在的。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因为你有“我”就会造一切恶,“无我”你要造什么恶,吃亏你也不觉得是吃亏,对不对?牺牲你也不觉得是牺牲,你无我,一切无我。)九、住无碍见;(就是通达无碍。)十、不堕诸难;(意思就是八种难以修学佛法的情况。一般都读作八难,好像八种地方是一种灾难,所以我读惯了都读八难,我读习惯了。)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离邪见是对邪见说的,邪见,有的地方译为愚痴。(因为你愚痴,所以你看法不正确,你看法不正确。)佛说意业,在善的方面,有不贪(心)、不嗔(心)、不痴(心);(要多加一个心才叫做意,)在恶的方面,是贪(心)、嗔(恨心)、(愚)痴(心),所以远离邪见,亦可说为远离愚痴。愚痴,从名词上听来,似乎是糊里糊涂的,什么都不知道,但这是世间一般人的看法,如站在佛法的立场来说,愚痴并不是糊里糊涂的,什么都不知道,而且很有一点小聪明的,所以愚痴不是不明白不认识。现在世界上有所谓愚人节,有人便大写其文章,说愚也有愚的哲学,这也未尝没有它的道理。愚不一定不好,愚有愚的哲学。孔子的弟子群中,颜渊是最出色的一个,但《论语》有:“颜渊终日不违(不违就是不反问、不发问,违就是不违背师长的教育,意思是说孔子如果在上课,颜回就听从来不发问,不违就是不发问、不反问,)如愚”之语。(如愚就是像愚痴的人,但是等他听完课,私底下和别人讨论,都会把孔子的道理发挥出来,说颜回实在是不愚痴,不愚笨。所以说:“颜回终日不违如愚。”颜回整天都听孔子讲课但是不反驳、不反问,看起来他好像都不懂很愚痴,静静地坐在那里,但是他什么都懂,私底下和师兄北在研究,他都能依照孔子的意思,再发挥出来,所以颜渊终日不违如愚之语。)高柴也属孔子高足,又有“柴也愚”之语。(高柴也是一个愚痴的人。)天纵之圣,似乎非常奖励愚的德性。(天纵之圣就是至高无上的圣人,就是孔子,至高无上的好像天那么高的一个圣人,非常勉励,好像你不是要很聪明,要不就是很笨,笨得彻底,笨得彻底,如果笨得彻底你就成就了,师父说有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你只要深信切愿这样就会往生,愚痴个彻底,要笨就笨个彻底,佛这样讲,好,师父都这样讲,就拼命地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结果他赢了,大智慧的人经教通达大彻大悟,自性就是弥陀,他绝对要求往生极乐世界,生就是无生,无生就是生,大彻大悟,来无来相,去无去相,不妨碍求生,求生,生就是无生,无生就是生,所以不坏事相,单单无生这是理体,本体是无生不生不灭,这个叫做理体上来说,阿弥陀佛生就是无生,是理事圆融,是理事圆融,虽然无所以生,如是求生,如是求生,本体无所以生,这个叫做理事圆融,所以修净土法门的是最大智慧的人,最大智慧的人不要改变,不要动摇。)而对智慧过人的子弟,反而不大嘉奖。不过,我们要看深一点,他所奖励的并非真愚,而只是如愚、(要好像愚人,如愚就)若愚、似愚(很像傻但是他)而实非愚,不愚而假装愚,所以孔子最后还是称赞颜渊:“回也不愚”。(这个颜渊其实并不愚痴。)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不移,换我们现在来讲就是不改变,如如不动,只有上上智的智慧跟那种笨得很彻底的人,他的心如如不动而已,意思是说你不是要很有智慧,要不然你就笨个彻底,修行一定会赢的,修行一定会成功的。) 孝子亦曾说过:“大智若愚”。真正有智慧的人,表面好像很愚笨,不把智慧露出来,其实一点也不愚笨。可是另有一部分人,虽说是很聪明,但只是小聪明,因而处处表现自己聪明,在说话中表现聪明,在文字中表现聪明,在他以为是很聪明,但旁人看来,真是愚不可及,亦即所谓愚痴,所以愚痴不是什么都不知道。(是有小聪明。) 邪见的见,即认识,亦即思想(错误)。既称为见,当有相当的认识与了解,所可惜的,就是他的思想不正确,(所以)认识有错误。佛法对于邪见的总评,就是否定因果,不信因果,认为因果是骗人的勾当。殊不知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因果的关系,如否定因果,自然成为邪见。佛对邪见人,是不客气地予以破斥的! 佛在世时,不信因果的邪见人,常常对人这样说:设若有人在恒河的这边杀死很多人,杀了也就算了,根本没有罪报可言;设或有人在恒河的那边布施很多人,施了也就算了,根本没有福报可言!总之,行善没有善报,作恶没有恶报,这就是邪见。(这样谁也敢做坏事,既然作恶没有恶报,对不对?大不了一死,什么抢劫、杀人放火他也做,既然不必负因果,来世就不用还了,那就惨了,这个世间,若每一个都不相信因果,这个世间就惨了,就很惨了,对不对?什么坏事都做大不了一死,)邪见的过失是很重大的,如有经说:“愚痴之人,不识因果,妄起邪见,谤无三宝四谛,无祸无福(就是无因果,)乃至无善无恶,亦无善恶业报,(都没有,)亦无今代后代众生受生。(都没有,)如是之人,破善恶法,名断善根,决定当堕阿鼻地狱”。(否定因果。)正因为邪见有这样大的罪恶,所以我们宁可不去行善,但绝对不可生起邪见否定一切。(我们要深信因果,)为愚痴邪见所缚的众生,不论在现生中,不论是往后世,都不会得到好结果的,因此,没有邪见的千万不要生起,已生起的速即除灭。(要深信因果。) 【复次,】佛又叫声【龙王】说:在这世间上做人,【若】是能够远【离】不信因果的【邪见,】那他【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从世间看来,没有人不想得功德的,因为功德是福乐之源,没有功德善根,绝对不会得福乐的。然而一般众生,一方面想得功德,一方面怀疑因果,如何能达目的?不论信佛不信佛,只要你承认是人,对于因果律就得确信,(你一定要相信因果,)不容有一丝一毫的疑念,这是做人的根本,这是修学佛法的根本,如不将这根本(因果的观念)巩固起来,不但谈不上学佛,就是做人亦说不上的,我们曾一再地说到,全部佛法建立在因果上,(最高的境界本体叫做非因非果,这是指因果的生灭当下,就是不生不灭就是非因非果,)若对因果说产生动摇,那就什么都不必说了。有人说:什么是因果?因果是讲给老太婆听的,像这样否定因果的人,相信他总要受因果律制裁的。 (有十种好处:)【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等侣就是同伴、同参道友。)意乐,前面曾经说过,是吾人内心的好乐。在这世间做人,各有各的好乐,(他喜欢做什么工作,他高兴做什么事情,他的嗜好,)很难得到彼此一致。如你的好乐是趋向于好的,那你所表现的行为一定是好,如你的好乐是趋向于坏的,那你所表现的行为一定不好。(喜欢飙车就跟那一些在一起,喜欢学佛就跟我们在一起,对不对?看你的心,看我们的心,)然而怎样始能得到好的意乐?最主要的当然在于远离邪见,如果真能远离邪见,其内心的意乐,一定是真是善,不会有不正当的,所以说得真善意乐。真善意乐,当然很好,但要得到,并不简单,一般人们,终日打冤枉主意的时候多,存心向善的时候少,原因在于有所贪求,对于因果无所畏惧。(现在的年轻人就是如此,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就是如此。)只要有着因果的观念存在,战战兢兢地不致错乱因果,其意乐一定是属于真善的,所以深信因果为真善意乐的基因。 等侣,侣即伴侣,亦即一般说的朋友。等侣,是说不论年龄、知识、学问、地位,彼此是差不多的。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朋友,但是所谓朋友,有的是有益于吾人的良友,有的是无益于吾人的损友。一个良友,可以引导吾人走上正确的道路。如在学问方面,彼此可以互相切磋;在品格方面,彼此可以互相琢磨;在事业方面,彼此可以互相鼓励;在学佛方面彼此可以互相策励,(策发勉励,)或弘扬佛法,或用功修行,设或你的思想错误,能够给予善意纠正,使你远离邪见。如你遇到不三不四的朋友,不信因果,不信三宝,引你去打牌喝酒,做种种不法的事情,使你堕入罪恶的深渊,(甚至被抓去关,)不能自拔,这是世间所见到的。如你能真远离邪见,便能得到真善等侣。 【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我人对于善恶因果,不但要信任得过,而且要坚定地深切相信。深信到什么程度,方算真正信因果?要做到宁殒身命终不作恶的程度。殒,普通叫做死,或说为牺牲,意思是说,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不去作种种的罪恶。要知牺牲生命是件小事,造作罪恶问题就大了,因为由此罪恶之因,将来所受到的苦果,是不堪设想的。(尤其是开地下钱庄,今天电视上有报导看得很难过,说有一位计程车司机,他跟地下钱庄借钱,本金加利息,利息加本金,利滚利,他本来借得不多,不出几个月,变成欠地下钱庄好几百万,欠好几百万,欠好几百万,他去买一把枪三十万,五发子弹,准备要做什么?要抢银行,准备要抢银行,准备要抢银行,开到半路碰到警察临检,警察在临检,萧秀雄被临检,临检的时候拦他下来,他很害怕,害怕身上有枪又有子弹,拥枪自重会被抓去关,他又很害怕,他没有前科,没有前科只是跟地下钱庄借钱,利滚利受不了,不到几个月增加好几十倍,受不了快疯了,结果他就要去抢银行,到了半路被警察拦下来,警察拦下来他吓到了,警察走近他,本来警察抓到他了,抓到他了,抓到他,警察不知道他身上有枪,他就坐进警车后座,警察开车,结果用枪把手铐打开,警察转身过来就对警察开三枪,打死了,当场打死,这个萧秀雄,今天抓到了,出动六百个人次的警察围捕四十几天才围捕到,你看你开地下钱庄这个罪有多重,开赌场、开地下钱庄,你稍微想想看,你吸人家的血,吸人家的血,地下钱庄就说是他自己要灭借的,他会灭借就是很困难,他没有房契又没有其他的,去跟银行借又借不到什么钱,银行有时候又不借我们,结果逼不得已,他就是很困难才来跟我们借,借的时候有的三十分,三十分,以天计算,有的一天十分,今天你跟他借一百万,十天后你要还一百万,你死定了,有的比较有良心,一个月,以月计算,有的以天计算,以天计算,算几天几天这样子,所以我就说开地下钱庄,将来生儿子没屁眼,真的没屁眼,那真是可怕,真是可怕,害死无量无边的众生,开赌场也一样,害死无量无边的众生,真的,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不要做这种事情,千万不要做这种事情,到头来还是自己自食恶果,绝对没有一点好处,别人开是别人的因果,与我们无关,我们也无须去批评他,你开你的,你的因果自己承担,我们学佛的人听师父劝告,千万不要做这种事情,再没错误都不要开地下钱庄,会害死人的。)我们从现实世间去看,很多人为了贪图现前的便宜,不顾一切地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到头来还是自己自食其果,绝对没有一点好处的。反过来看,经中记载的许多深信因果不愿作恶的行者,表面好像是作无谓的牺牲,实际他是得到最大的利益,所以我们应该深信因果。(深信因果。) 【三、唯归依佛,非余天等】:流行于世间的宗教,本是有各式各样的,因而人们对于宗教的信仰和归依,自亦各自发心不同,如以印度来说,有的归依婆罗门教,有的归信我们佛教。归依佛教的教徒,当然是以三宝为所归信的对象,而佛为佛教的教主,惟佛为我们真正归依处,归依了大觉佛陀以后,就得尽形寿献生命的归依,不得中途改变信仰,更以诸余天魔外道(这些天魔外道)等为所归依。(都不能究竟解脱,)要知我们归依佛陀,是要从佛那里得到救济的,(只有佛的真理,)且亦惟佛可以救济我们的生死大苦,解决我们的生死问题,至于所谓梵天、上帝等,对于众生生死大苦的救济,实在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去归依它,有什么用场?所以一个刚刚踏进佛门归依三宝的人,我们总是说归依佛永不归依天魔外道等。 【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趣吉避凶为人之常情,(哪里有吉祥当然我们就去了,哪里有凶恶,会有谁要去,谁要去?大家都不去,)所以世间上的人,没有那个喜欢凶恶而不喜欢吉祥的。(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常吉祥,)但凶恶如何避免?吉祥如何来临?不免是个很大问题。依佛法说,你能直其心正其见,就可永离一切吉凶疑网,如心不直见不正,自然就要堕在吉凶疑网中。疑是疑惑,犹豫不决的意思,如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究竟是吉祥呢?抑或是凶恶呢?因为没有直心正见,于是就疑来疑去,不能作一肯定地判断,如鸟投在罗网中,或飞到东,或飞到西,总是飞不出去。没有直心正见的人们,一天到晚想着将来好不好,或者想着明日是吉是凶,是为一切吉凶疑网。有了直心正见的人们,只问自己的所行所为,是不是如法如律,决不去问什么是吉是凶,(因果守得住就是吉,)自然永离疑网。 【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你都出生在人天,不会出生在受苦又愚痴的恶道,)远离邪见而得正见,对于因果深信不疑,则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一定是属于善的,合乎道德的,依于因果律的判定,我们这个生命结束之后,便可常生人间或在天上,不仅一生两生是如此的,而且常常都是在人天道上走来走去,决不会再经过恶道,留在三恶趣中受苦。请试想一想,谁愿到三恶道中去?(像口蹄疫,现在的猪,你如果出生为猪,说我不让你宰杀,对不对?能让你这样吗?活生生的猪被电死,被电得哀号不已,所以那一部电影《我不笨所以我有话说》,现在呢?我很笨所以我没有话说,没话说,电得哀号不已,对不对?活生生的猪丢进坑道里面活埋,活埋,惨不忍睹,惨不忍睹,是不是?问说:师父,你对这个有什么感想?我说会有什么感想,吃素的人会有什么感想,对不对?吃荤的人有什么感想,有个阿婆三代都养猪,电视在访问她,TVBS或是台视,我忘了,在访问她。记者问她:这一次口蹄疫政府这样扑杀,你有什么感想?她说:都破产了,三代积蓄一代皆空,都破产了,她养了上千只,养了好几千只,很多,三代都养猪,这一次全得了口蹄疫,就一次,三代积蓄聚刹那间皆空间,什么也没有,真正地大彻大悟,来无来相,去无去相,什么也没有。那个阿婆哭得……,那个记者一直问她,她一直哭,破产了,破产了,我什么都没有了,真的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所以说任你多么会打算,人算不如天算,是不是?你多会打算?她预算这一些猪养起来,今年就好过年了,没想到得了口蹄疫,得了口蹄疫之后脚蹄都会烂掉,烂掉,烂掉,那个不会传染给人类,如果人被传染顶多呕吐、头晕,但不会死,医生有出来发表,如果是人畜感染,假使很不幸被感染,大不了就是呕吐,要不然就是头晕、头痛,这样子而已死不了,死不了。这一次台湾省死了好几百万只,好几百万只,这就是业力。所以不要再堕入三恶道。所以请试想一想,谁愿到三恶道中去?)谁不欲在人天中享乐?但这不是想要怎样就怎样的,是要实际行为表现的,这即所谓由于业力的牵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5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而行为表现的是否合乎道德,就要看支配行为活动的思想是否正确?正确的思想所引发的行为,一定是善的,不正确的思想所引发的行为,一定是不善的,可见问题还是在于思想的邪正。(就是我们的起心动念,这个起心动念,我们就要有学佛的心,学佛的心就是有智慧的,有智慧的人他的起心动念都是正的,)所以如能远离邪见,一定是常生人天不更恶道的。 【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人生在世,如常修善法,多做好事,其福德便会一天天地辗转增胜,所谓有一分耕耘,应有一分收获,即是这个道理。比方初行善作福的时候,你的福德只是很小的一点,如不断地修善法做好事,那你的福德就不断地增大,而且一天天地更为殊胜。俗说:“福不唐捐”,(就是说修福修善你不会徒劳无功,你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你不会白白地浪费,)也就是这意思。同时,一个人具有正知正见,对于古圣先贤,特别是对佛陀的言教,便会深信不疑,而去积极地追求,从多闻学习中,开发自己的智慧,使智慧也在不断地辗转增胜。久而久之,便集成无量无边的福德智慧。福智,不但是成佛的资粮,就是在人天中,亦是不可缺少的。试看有大福德智慧的人,在人群中,总是出类拔萃的,(出类拔萃,)所以我们应以增胜福慧为主要任务。 【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道即道路。在人世间所走的道,虽说是很多的,但主要的不出两条,就是正确的道路和不正确的道路。我们常听人说,你要在人生正道上走,不要走入歧途,(不要走入歧途,)这实在是个重要的启示!做人如果走上人生歧途,不仅太过可惜,且要丧失人身,所以做人应该避免走上不正确的邪道,而应始终如一地行于正道上,当知圣道就是正道,如八正道有译为八圣道的。佛所开示的八正道,不要以为专是出世间,亦有世间的。吾人不论想要做个世间像样的人,或者做个出世间的行者,都得依八正道去行,能够行于圣道,不但永离邪道,而且可使生命不断地向上升华!然而所以如此,主要还是由于远离邪见,这是十功德法中的第七功德法。 【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身见是中国话,印度叫做萨迦耶见。所谓身见,就是我见,以执著有个实实在在的自我为主。(这样事情就是麻烦了,这是我的儿子,我的爸爸,我的儿子,这是我的财产,我的车子,什么人动到我女儿的一根汗毛,我就要他死,什么侵损到我的财产,我就要让他没命,顺我者生,逆我者亡,以前藏镜人(布袋戏)都是这样讲的,我以前看布袋戏就是这样讲的,顺我生,逆我亡,都有一个我,都有一个我,)世间凡夫,没有不执著有个自我的,原因就是有个我存在。有了实有自我的妄执,为了充实自我,扩大自我,发展自我,我与非我的关涉日大,(非我就是他人,我跟他人,非我就是别人,我跟别人跟一切众生,非我就是不是我就是一切众生,关涉就是关系,日大就是愈来愈密切,)自然而然地就要造诸罪恶,如我所需要的权势地位,假定不能垂手而得,必然就要与人发生争执,或彻底地解决对方的生命,或相对地破坏对方的声誉,以足自己的私欲,于是种种罪业,是就由此而生。假定我人在生命体上,不起实有的自我妄见,(了解这个身体是假的,)不为虚假不实的身体,去做奴隶,(不要做欲望的奴隶,要做理性的主人,)应该做的善的道德行为,我们就尽心竭力地去做,不该做的恶的非道德的行为,我们竭力避免去做,就可舍诸恶业。 【九、住无碍见】:见即认识或思想,如能远离邪见恒生正见,那对什么就可通达无碍,不致为任何事物之所阻挡,是为无碍见,(什么事情都无法阻挡我们,)住无碍见,是即安住在无碍见中,不再受任何思想之所扰乱。(譬如说我们来听经闻法,人家如何地伤害文殊讲堂,我就是无碍,我就是一定要听经闻法,他就是没有我们的办法,所以我们就是有智慧,住无碍见,)我们对于万事万物,不能如实理解通达,原因就在认识有问题,不论认识到什么东西,就妄想执著其实有,而为该事物之所障碍。如见色就住著在色上,(表面他就是著于色,)不能无碍地通达声等。若闻声就是住著在声上,不能无碍地通达色等。《法华经》说:“众生处处著”。(真的,众生没有哪个地方不执著的,佛以方便力处处引令其出,)是显示众生处处有所碍。现因远离颠倒邪见,不再在诸法上执有实在自体,对于一切通达无碍,是为无碍见。有所碍即不自在,无所碍即无入而不自得,可见住无碍见,是如何重要的一事! 【十、不堕诸难】:众生常常堕在诸难中,原因由于邪见所使,假定能够永离邪见,自然不会再堕在诸难中。诸难如详细地说来,本来是很多很多的,但经中大体归纳为八难,(意思)就是地狱(学佛)难、饿鬼(学佛)难、畜生难、(就是畜生学佛难;)世智辩聪(要学佛也)难、(修行也难;)生长寿天难、(只有享受学佛也难;)不生中国难、(中国就是文化的中心,有佛学的中心,中国,不是中华民国,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生中国难,不生长在有佛教、佛法,为思想中心的国家,你就是没有佛法可听;)六根不具难、(六根不具你如何学佛;)佛前佛后难。(佛出世前也没有佛,佛灭度后佛也不在了,我们现在就是,我们现在就是,没有善知识在,还好还有经典,)不论那类众生如堕在八难中,依佛法说,便再也没有机会修学佛法,(没有机会修学佛法,完全没有机会解脱,)不能照佛开示的方法去行就是难,不一定是指生活的不美满才是难,如长寿天中所过的生活,不能不说是很美满,但因不能见佛闻法,佛陀将之判为八难之一。一个要求生命向上的人,(你如果生命一层层向前爬,)决不愿生到八难的任何一难中去,但这首要的问题,就是远离邪见。以上所说,就是远离邪见所得的十功德法,所以说【是为十。】 邪见,在佛法中认为是最要不得的,一个人如堕在邪见中不信因果,不但我们没有办法去感化他,就是释迦世尊再来也没有办法感化他。经说佛在世时,有位最极信仰和恭敬尊重三宝的长者,名叫须达多,因他一生喜欢济孤救贫,所以被当时社会上一般的人,尊为给孤独长者。长者虽是一位极端信佛的人,但他家里有个帮忙做事的老太婆,对于长者家里的事情,虽很尽忠职守,照顾周到,如有益于长者家里的事,她就很欢喜地去做,如要长者牺牲金钱等事,她便感到非常难过。由于如此,很得长者信任,家中库藏钥匙,都交给她管理。可是有一点,长者认为不好的,就是不信因果,不信三宝,如有出家人来托钵化饭,长者在家便供养得很好,长者不在家,比丘来托钵,如遇到这个老太婆,(这个老奴婢,)不但不供养饭,还要被骂一顿。(把比丘骂出去,)这事后来被波斯匿王的末利夫人知道了,夫人是虔信三宝的佛教徒,对这当然感到很大的难过,心里便想:长者是位很难得的具大善根的人,好像是朵美丽的花朵,在这花朵旁边生了毒草,那怎么好?当知毒草是指那个不信三宝的老太婆。末利夫人为此,就想去感化她。一天,波斯匿王要在宫中供佛及僧,夫人特地请她去帮帮忙。说也奇怪,(这老太婆)她不但不喜欢佛,且不愿见到佛,于是末利夫人便请求佛去开示她。佛陀慈悲如其所请,就到须达多长者家去,但她一见佛从大门进来,立刻便往后跑,见都不愿见佛,佛也就跟在她的后面走,走到没有地方可走时,刚好那儿有个狗洞,便想从狗洞处走出去,佛陀运用神通,迅速地将狗洞封了。她没有办法,就又想从大门出,为了避免见到佛,在她回过头来走时,特用扇子遮住自己的面孔,(这样就是见不到佛了。)佛又运用神通,使她手中的扇子变成玻璃,内外透明,让她可以见佛,但她仍不愿见,佛复以五指放光,亦复不愿见佛。总之,向前面看,前面有佛,向后面看,后面有佛,向东面看,东面有佛,向西面看,西面有佛,向天空看,上面有佛,向地下看,下面有佛。虽然处处有佛,但她总不愿看,那又有什么办法。在逼不得已之下,佛只好回到祇树给孤独园去。末利夫人一心要感化她,便去请问佛的所以。佛说:她和我没有缘,不是我化度得了的,只有罗睺罗可以感化得了她。罗睺罗,在家为佛的儿子,出家为佛弟子;佛派他(罗睺罗)去感化老太婆,他就先用神通,将自己变成转轮圣王,再将老太婆变成一个很有地位的人。老太婆对转轮圣王很好感地说:在这世间上,还是转轮王最好,他一出世,就将我们贫穷的人,变成很有地位的人。罗睺罗知她对自己有了信心,就又一变恢复本来出家人的样子。老太婆看了知道这是佛陀的慈悲,不肯舍弃我,从此就归信了三宝。可见一个有邪见的人,是很难改变过来的,(很难改变,)不说邪见,就是普通的风俗习惯,亦不是一下就可改变了的。如要人们不要烧纸钱冥锭,她们会说不烧神不保佑我,所以想想还是要烧。殊不知如你不做功德善事,纸钱冥锭就是烧得再多,也是没有一点用处的。(所以要行善要做功德,)邪见既是这样的不易转变,没有邪见最好不生起,有了邪见要下最大决心断除,这是最要紧的工夫,一点马虎不得。 如是所成就的十功德法,当然是属于世间的,【若能】将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的话,那他其【后成佛】的【时】候,便能【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有些人能很快地证觉一切佛法,有些人则很慢地证觉一切佛法,原因就在因地行菩萨道时,离邪见的时间或迟或早,如早远离邪见,证觉佛法便快,如迟远离邪见,证觉佛法便慢。自在神通,通常说有六种,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尽通。六通中最重要的是漏尽通,(断烦恼,)亦为不共世间的神通。(所以只有智慧才能断烦恼,才能出离生死,所以般若很重要,所以《大智度论》很重要,《大智度论》很重要。)有了这些神通,便可自由自在地到十方世界去,或亲近佛,或多闻法,以期学习诸佛度化众生的方法。但这六种神通,要亦由于因中,远离邪见而来的功德。(因为这个很简单,读一遍和大家互相勉励。) 乙四 明十善业胜行 丙一 明六度 丁一 广明布施度 (这一段是讲六度,六度,最重要的是讲布施。)尔时,世尊复告龙王言:若有菩萨依此善业,于修道时,能离杀生而行施故,(行施就是行布施,)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夭,(夭就是短命,长寿而不短命,)不为一切怨贼损害。(为就是被。不被一切怨贼损害。) 正说分(就是正宗分,正宗分,正宗分,)分为五大段,前已讲了三段,现讲第四大段,明十善业道的胜行。在这段文中,再分为三段,首先说明依十善业的方法来修行六度。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印度名为六波罗蜜,(这个密,下面那个密应该改成虫,六波罗蜜是虫字,)很多人以为六波罗蜜是大乘菩萨所修的,与十善业没有什么关系,那是错误的。其实,你能在十善业中而实践六波罗蜜多,那所修的六波罗蜜多,才更殊胜。于中,先说布施波罗蜜,了解了这个,余五波罗蜜多,便容易了解,所以对于布施波罗蜜,特别详细广明。 【尔时,】即在上面把离十恶而行十善所得功德说完之时,释迦【世尊复】又【告】诉【龙王言:若有】一个发心行菩萨道的【菩萨,依此】十【善业】而行,【于修道时,能离杀生而行施故。】依十善业行,是属于消极的不作恶,依佛法说,这是不究竟的,所以不但要消极不杀生,还要积极地去放生。现从消极的不杀生,更做积极的布施工作。讲到布施,通常说有三种:一、在经济上解救别人的困难,(解救别人的困难,)使人获得生活上的美满,名为财布施。(但是就是这个来讲你如果一直布施他也要看情形,要看情形,有的人你布施给他却害了他,每一年过农历年,农历年我们这里就会接到残障的,困苦的写信来,要做什么?要钱,要钱,我们不是没有慈悲心,不是这样子,你如果认真去查,他们的生活不一定像他所以写的那样苦,他变成靠别人救济惯了,自己就是偷懒不去赚钱,偷懒不去赚钱,所以都寄到全台湾省的寺庙,宗教的团体,慈善的团体,能化缘多少就算多少,都是这样子,所以这个要救济,我认为后面还是要有一个智慧,智慧,智慧。所以这个经济上解救别人的困难,要使人得到生活上的美满,又不能害他,长时间让人救济他到最后失去他的本能,失去他的本能,就像你养一只老虎一样,它本身来讲是野生动物,它本来就是要去捕捉野生动物,这样对食物链产生一种平衡,我们现在不是,我们现在把它养起来,养起来之后你突然把它放出去,它活不下去,没有谋生能力,一个人如果受人长期性的救济,他也同样是如此,他会失去谋生的斗志,失去谋生的能力,谋生的能力,所以这个财布施还是要看情形,你如果要财物布施给他,不如增养他一技之长,一技之长,这样他才有办法有永远的财富,永远的财富。)二、在知识上为人宣说佛陀正法,使人了解诸法的真理,得到精神的食粮,名为法施。三、在生存上给与众生的安全感,使众生不感生存威胁,不惧生死逼迫,名无畏施。(不要让众生恐惧。) 离诸杀生而行布施,有什么好的结果? 一、【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你现生中以很多的金钱去布施别人,这不是亏本而是投资,所以你来生中便常常的富有财宝,而且这些财宝,是没有人能够侵犯与夺取的。(我重复再讲一遍,这个还是要用智慧,还是要用智慧,要不然你会被骗了,会被骗了。)一般所有的财宝等物,经中常说为五家所共,但离杀生行施得到的财宝,却非五家之所共有。布施是因,常富财宝是果,因果历历分明,丝毫不爽的。(我们稍微想想看,今天以出家人来讲,说这个法师他要化缘一千万,他只要打个喷嚏,登高一呼,一千万无须三天他就化缘到了,为什么?他福报够结缘多,有的法师拼命地化缘,冬天还要蹲在讲堂外面,冷得直发抖还化缘不到,算一算几百元只够买……,在那里化缘了老半天倒出来,没多少钱只能买麦芽糖而已,要叫他化缘一千万没有办法,为什么?他福报不够没有办法,他登高一呼没人要响应,相同的,我们在家居士也是这样子,在家居士有的人不论投资什么,他都赚钱很行的,我今天在电视上看到一个笑话,说有股市的手印,第一次看到吧,你如果想要投资股市能赚钱,要结手印你就能赚钱,结手印说是……,要让他发怎么结呢?我今天看到双手这样子,双手结这样子十指就这样,就在那边喊:发、发、发……。自己在那里喊:发、发、发……。如果股票涨得太高了,为了不让它涨太高,就是反过来,这样喊说:让它低、低……。用小指头这样:低、低……。看了你会想笑,还有昨天说的养小鬼,说养小鬼,帮我们赚钱,但是你如果养小鬼,被小鬼缠住你就是惨了摆脱不了,养小鬼,很早以前我就听说了,说算命,今天你还没来,小鬼就告诉他了,今天某某小姐要来算命,她叫什么名字住在哪里,她有几个兄弟,父母健在,什么人往生了,她什么时候结婚生一个小孩,都事先告诉这个算命的,所以他如果养小鬼,有人要来算命,人还没来他就知道了,但是超过时间他就说得不准,超过时间他就说得不准,我们学佛的人不搞这个,我们佛法就是按部就班来,布施是因,常富财宝这是果,不要想搞那一些,譬如说股市、养小鬼,什么股市的手印,没那回事,你如果没有那个福报,你多行?我不骗你的,所以因果历历分明,丝毫不爽,学佛的人不可以搞迷信。) 二、【长寿无夭。】由于远离杀害而行布施,不但常富财宝,而且长寿无夭,俗说:有了钱财,还要有命受用,如你刚有了很多财宝,但没有命受用,死时财宝又带不去,试问常富财宝又有什么用?(前两天,有一个年轻人三十多岁,他家的财产分给他一亿两千多万,分一亿两千多万,年轻人分祖产,但是没多久就被他的亲戚害死了,两个,一个男的一个女人的联合害死他,他没有得那一亿两千万不会死,得到一亿两千万的财产,过不了多久就被害死,为什么?没有那个福报享受,他这辈子没那笔钱不会死,对不对?还是被自己的人害死的,所以财富到头来就是有没有智慧,有没有智慧?简单讲,智慧才能解决生命的一切问题,如果没有智慧,钱财有些杀身之祸,不一定好。)现因远离杀害,获得长寿无夭,对于自己所有的种种财宝,就能长期享受,不致中途死去,留下大量财宝。一个人为什么会夭亡,以因果律来说,由于平时杀生太多。杀生,是促短他人或畜生的生命,自己要想长寿怎么可能?远离杀生是因,长寿无夭是果,是亦明显的因果定律。(以前我杀死过很多的蚂蚁,不计其数,不计其数,所以我现在很认真地念佛,跟那些亡者蚂蚁先生、小姐超度,会担心,杀不计其数,数不清,数不清,无法算的,蚂蚁。) 三、【不为一切怨贼损害。】这是由行无畏施而得的利益。因你常给众生安全感,使众生获得无畏,那你现在所有的,不论是内命外命,(身体叫做内命,手足,身体,就是色身的内命;外命就是指财产,或者是资生用具、物品等等。内命指身体,外债指财产,)也都获得相当的保障,不特一般人,不会夺取你的外命,损害你的内命,就是一切怨贼,亦不会损害你的内命,夺取你的外命,使你不能生存下去,假定不是这样,还有什么因果可言? 离不与取(不与取就是没有允许不可拿,不与就是不给你,不给你,你就拿叫做不与取,)而行施故,(而行布施,)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最胜无比,(就是最殊胜,)悉能备集(备集就是积聚,)诸佛法藏。 十善业道中的第二种,叫做远离偷盗,亦即离不与取。凡是别人的钱物,别人没能给与我的,自己私下将之拿走,这叫不与取,如别人善意给与我的,自然不犯什么过失。(不犯什么过失,不过我们要了解,要了解……。那天有个人来请教,我不知道她今天有没有来听课,说太太存私房钱,她先生拿给她买菜的钱,买菜的钱存私房钱,拿来供养三宝,说这样犯戒,说有一位法师这样开示,说这样犯了因果,犯戒,我说:这是根据什么说的,我不曾听过,她先生拿钱给她买菜,她存一些钱起来布施,要不然女人她也没在赚钱,要去哪里拿钱,存一些私房钱,这每个人都会的,我如果做人家的太太,我也是会存的,哪有不存私房钱的,少骗我了,一定会存私房钱的,存多和存少而已,私房钱,我也不可能让我的丈夫知道,以我这种个性,怎么可能他知道,对不对?是不是?我不会放在口袋,我会放在裤管,他连碰都不敢碰我,这样怎么会犯戒,存私房钱来供养三宝,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她就问师父看这样有没有犯戒。我说:没有,这样哪有犯戒,夫妻财产共有,对不对?他可以说要有偷盗心,要有偷盗心才算犯,没有偷盗心这样哪算犯,你自己的地方,自己人,自己人,对不对?而且是他拿给你买菜的,又没有叫你买……,他如果拿两千元给你,需要两千元都买完吗?不一定要这样子,不会存三、五百元吗?当女人这一招最厉害的,哪一个不会存,不然你不会存的举手,真的,没人敢举手,存多和存少而已,除非那个傻,傻,偷偷标会,问你有没有标会还说没有,隔了几天在哭,怎么了,会款被倒了,哭又不敢讲怕被先生打,你说没有标会哭什么,对不对?所以有时候哑巴吃黄连就是这样子,偷存私房钱是很痛苦的事,所以我认为夫妻财产共有,她没有恶意,我认为这样没有所谓的犯戒,我觉得她这样很了不起,我觉得她很了不起,这们护持三宝,我觉得她很了不起。)离不与取是消极的不作恶,现更进一步的,不但不盗取别人的财物,且将自己所有的施与别人,这么一来, 自然能够常富财宝了,所以说【离不与取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不特没有人侵夺你的财宝,而且你所得的财宝,是【最】极殊【胜无】有可以与之伦【比】的。如七宝之类,别人所得的,可能是很粗的,而你所得的,是极为殊胜的。仅仅得到世间的财宝,并不算得怎样稀奇,其最殊胜难得的,是【悉能备集诸佛法藏。】所谓备集诸佛法藏,换句话说,就是积集大量“法财”。我们常说:一个修学佛法的行者,对于世间的钱财,大可不必积集,(有没有能力都随缘,)但对佛法的法财,是越集得多越好的。(所以我才劝告诸位,我们如果听经闻法,我们如果听经闻法来到这个地方,久没来讲堂,来到这个地方一听,说:这个太浅了,藐视正法,譬如他说这个太浅了,这种人无法学佛,佛法没有所谓的深浅,这些都佛说的法,他就是重法,深浅,你都要端正,恭恭敬敬地坐着接纳佛的开示,祖师大德的开示,没有所谓的深浅,你又不是圣人,所以我们人都有我慢,看到浅一点的就不来听,看到深一点,这个够水准,才要来,所以前几天遇到信徒哪里来的我不认识:慧律法师,听说要开《华严》?我说:对,对。我说:有什么事?说:几月几号?我说:五月二十四。他说:最近在讲什么?说:《十善业道经》。他说:那个太浅了,太浅了,我等《华严》才来。这样子,没有办法他要等《华严》才要来。所以开《华严经》,五月二十四日那一天,一定会有很多人,为什么?开课第一天因为要来领课本,三本一千元,一定会来领的,又是赠送的,对不对?第一天来领回去,第二天就不见人影了,为什么?拿回去做大藏(cáng)经,不是大藏(zàng)经,是大藏(cáng)经,拿回去藏(cáng)起来,他看不懂,保证看不懂,《华严经》怎么看得懂,二乘人都如聋如哑了,你是凡夫怎么看得懂,不可能,所以他的大藏(cáng)经拿回去就藏(cáng)起来,法师你其为大藏(zàng)经,如果在家居士看不懂,叫做大藏(cáng)经,藏(cáng)起来,拿了藏(cáng)起来,藏(cáng)起来,大藏(cáng)经,大藏(cáng)经,他拿这三本也好,拿这三本也好,为什么?他走起路来……,他明明不识字拿这一本那么厚来在过耳没洞这里,腋下:师姑,你要去哪里?我要到文殊讲堂听经,你夹着的那一本那么厚《华严经》耶!《华严经》耶!你看这么厚,这么厚,面子,不好意思死了,学佛的人死要面子,其实是看不懂,却夹那一本那么厚,这样翻这样翻。他说:师姑,你不识字看得懂吗?她说:看不懂,可是慧律法师说结缘,看不懂,我坐在那里都念阿弥陀佛。我告诉你:这个还算不错,还算不错,爱面子,算不错了,至少她还要来坐在台下听讲,算不错了,真的,有的十分自大,说:慧律法师要开《华严经》。说:嗯。那个听过了,听过了,听过了,那《华严经》在讲什么?那个太浅了,那个太浅了,他自己看不懂,那人又问他说:《华严经》在讲什么?那些我都听过了,答非所问,他根本不懂,根本不懂,所以这个人很可怕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何等的胸怀。孔子说的: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是何等修养的人才有办法这样讲,那么老实,我知道就跟你说我知道,不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所以学佛的人就是伟大,其实道理很简单,存在我们一念的良心当中而已,你就照你的能力来讲话,我告诉你什么都很得体,照你的能力来讲话,你讲话就很得体了,懂,我就跟你说我懂,不懂,我就跟你说不懂,对不对?是不是?他说:慧律法师,你帮我看看,我的肚子尖尖的可能要生男孩。我说:对不起,我真的不懂,我真的不懂,尖尖不一定是……,搞不好是长瘤还是生什么……。真的,很难讲。不懂,我就说:我不是医生你还问我,你还问我,对不对?还打电话来说:她女儿很严重好像发疯似的。我说:我没办法你去请教医生,你去请教医生。不是做法师就什么都懂,不可能的,没有办法,我也有很多不懂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做法师本应如此,不懂不要怕人家笑,最怕的是不懂装懂。底下说,我们这个法财愈多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5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离不与取而行布施,为什么能够备集诸佛法藏?当知布施中有法施,在你以法施与人时,如果自己不懂得法,如何以法而施与人?菩萨行者要“法门无量誓愿学”,(我们要认真听经,认真亲近善知识,一天一天地熏习,就一天一天地开悟,就一天一天地成长,这样我们才是佛的弟子,对不对?哪有说浅的就不来听,深的才要来听,拜托,你是多有水准,说出这句话,我就觉得你很没水准。)亦即备集诸佛法藏之意。(备集诸佛法藏之意,)就以财施来说:能离世间之财,便能得到法财。如以左手代表钱财,而以右手代表法财,一旦我们的钱财少了,是即表示我们的法财增多。(这比喻说不贪心,比喻,我们对世间的金钱很看得开,)修学佛法的人,以积集法财为主,世间钱财的有无,是无足轻重的。(我常说你存那么多钱来做什么,要带进棺材里面用吗?我们人就是活在一种观念,活在一种观念,譬如说这叠是五千元,这五张是卫生纸,我们就觉得这个没有价值,这五张是五千元,我们就觉得这个不得了,有的说这五张是股票,一张是十万股,五张就五十万股,不得了了,这个就是一个观念,生命是一种观念,我现在点火把它烧掉,我点火把它烧掉,五千元化为黑烟,沾酱油也不能吃,钱,自小因为它很好运用,变成我们非这个不行,但是钱是相对重要,不是绝对重要,所以生命是一种观念,观念转不过来,我们会活得很痛苦,所以懂得观照的人,就了解处处有菩提,不懂得观照的人处处就有障碍和烦恼,所以,阿姜查说过一句话,说:观念跟超越是同时的,你也可以拥有他的观念,但是,但莫执著。说观念跟超越可以同时的,你拥有什么观念这不为过,钱很重要,我也知道钱很重要,但是它绑不住我,当下就超越它,所以有了观念这不为过,但是它可以超越的,看我们各人的运用。)诸如听闻佛法,修习智慧等,都是积集法财的方法。 离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其家(其家就是妻子,妻子)贞顺(就是守贞操);母(就是母亲,)及妻子,无有能以欲心视者。(就是外人也不会用欲心来看他的妻子。) 非梵行,是不清净行,即前面所说的邪行,这是佛弟子所必须避免的。【离非梵行】,是属消极地不作恶,【而行施故,】是属积极地行善。(积极地行善。)【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是由行施所得的结果。(讲到这里,今天TVBS报导,电视有报导,他调查国中的国三生,调查好几百对,国三、国二就交女朋友,国三、高一,国三就交女朋友,就去调查,调查:你们交往了超过一年或者是两年的举手,就有很多人举手,有过性关系的举手,统统举手,百分之百,现在的人你看,百分之百,算说现在交男女朋友,没有一个没有性关系的,等于像吃饭,一个老师在朝会,他们在朝会,朝会的时候外面在升旗,是国中的,国中的,色心包天,在教室里面就跟那个女同学,就共修念起大悲咒来,朝会外面在唱国歌,里面在共修、打佛七,你看有多可怕,现在的人吓死人了,我们是一个佛教、佛法里面说,我们要保守不非梵行什么的。现在外面是一团糟一团糟,你看国中而已,国中而已,你知道吗?报纸刊登的,说有一次有一个年轻的老师去教导小学生的女同学,这小学的女同学在日记里面写,说她已经爱上她的老师,结果她的家长发现很惊讶的时候,去同班同学开家长会,一坐下,调查起来有二十几个同时爱上这个男老师,小学五年级,五年级而已,情窦初开,该大的也还没有大,该小的也还没有小,统统不行,这样就是情窦初开,你想想看,人那个无量劫来的欲望,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在……,对不对?所以说要出家,小女孩跟我说:师父,我以后要出家。我说:慢一点,慢一点。这样子,她说:等到什么时候?等到你有那个定力,定力,就是说她二十几岁的时候,那个时候,对不对?精神很好的时候,看看能不能突破不会迷惑,这样才有办法,没有那么简单,讲到这个,今天电视一直在报导这种东西,我跟诸位讲像我们佛弟子,一直在谈论不非梵行,一夫一妻制怎么样子,在西洋人,尤其在日本,在日本,对不对?很可怕,但是那是他们,我们学佛的人,还是做我们的工作。)【其家贞顺;母及妻子,无有能以欲心视者。】是由离非梵行所得的结果。其家,就是指的妻子,如你不去侵犯别人的妻女,那你自己的妻子,一定是很贞操或贞节的,绝对不会做出违背丈夫的事,不特不会做出使自己丈夫难堪或羞辱的事,而且很顺从自己的丈夫,如古代女子所遵循的三从四德。(三从四德,三从,大部分的人都知道,四德,大家比较不清楚。三从就是在家从父,就是在家的时候以父亲意见为意见;出嫁从夫,嫁人之后要听众丈夫的,要听从丈夫的,不可以抗拒不是男女平等;夫死从子:丈夫如果死了,就以儿子的意思为意见,现在女权高涨,没有人信这一套,现在是反过来,说现代的男子所以必须遵从的三从,在家从母,结婚从妻,妻死从女,这是现在的三从,三从。如果学佛就多加一个叫做到处乱闯(台语谐音),三从。四德,一般人比较不清楚,一般人比较不清楚,四德,讲一下,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德,妇女要有德,要有德,所谓德就是一大早起来端洗脸水给她的长辈盥(guàn)洗,然后就吃饭……,爸爸吃饭,婆婆吃饭,公公吃饭,大家都吃饱了,做媳妇的才可以去吃,以前的人男女没有一起吃饭的,我们家就这样子了,我们这一家是大家族,我们如果吃饭,是所有的男人都吃饱了,女人才可以去吃,我们这一家族是说林厝(cuò)寮,不是说台北,在林厝寮我们是大家族,一定要所有的男人都吃饱了,女人才可以去吃,妇人的这个德行是美德,美德。现在的人哪有可能,听说有一个媳妇,婆婆把鱼煎好了打算晚上要吃,转个身她的媳妇把鱼都吃光了,她的媳妇,这个人我认识但不方便说,妇德,妇德,这哪有德?没有德,所以现在大不相同了。再来第二就是妇言,妇人说话要注意要保守,保守,不能像机关枪或是不能像老母鸡似的咕咕叫,老一辈的人才会这样子,老一辈的,老一辈的就像师妈那一辈的,或是六、七十岁,还稍微有一点,妇人在说话要保守一点,怕人家笑,现在的人没有这样子了,现在的人女权高涨,都讲求男女平等,有时候你说话说不过她的,你说话说不过她的,为什么?她这招不讲理你就受不了,还跟她说什么,对不对?她说不过你就耍赖,没有办法,妇言。再来就是妇容,妇容就是我们身为一个女人,出动要打扮,化妆,不只是我在讲而已,符合美德要化妆,要化妆,有的人一修行以后,整个脸就任它蓬头垢面的,好像得了肾脏病,要不然就像熊猫,妇容这样看起来很难过,学佛不是这样学的,学佛就是照样要化妆,头发要梳得……这样,照样要保持整洁,妇容。再来就是妇功,妇功就是要有一技之长,以前是刺绣样样会,盥(guàn)洗、养儿育女、教育孩子,样样都会,煮饭没有一样不会,现在工商精神时代没办法了,包括女众她们每一个都在上班,以前农业时代都在家里,对不对?足不出户,所以现在说三从四德,好像不太可能,也不曾看过这种妇人,不曾看过,不曾看过这样的。)为什么能如此?主要还是由于丈夫的远离非梵行,没有做对不起自己妻子的事情。不但你的妻子本身贞顺,而且别人对你的妻子以及母亲,不敢存有一念的轻视心,甚至想以欲心来看你的母亲及妻子,都不敢这样看。别人对你的母亲及妻,有没有存着欲心,问题本来在你自己本身,如你没有以欲心去看别人的妻女,更不去做不正当的邪行,别人看你的妻母,自亦是以清净心来看,不敢存有一念欲心。不但你的妻母丑陋如此,就是你的妻母生得极为美丽,外人亦不会以欲心来看你的妻母。这样说来,离非梵行,是多么地重要。其家贞顺,是说妻子的本身好,母及妻子无有能以欲心视者,是说别人对于他们的尊重。这都是由修离非梵行之因而得的结果,所以为人在世,不论是男是女,对这应该特别重视,不可妄行非梵行。 离虚诳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离众毁谤,摄持正法;如其誓愿,所作必果。(必果就是必定能达到目的。必果就是一定可以达到目的。) 以身三善业而行布施的道理,在前已经讲过,下面继续所要讲的,是语四善业而行布施的情形。 语业中第一是虚诳语,亦即前面所说的妄语。妄即虚妄,诳为诳惑。如人说话是虚假不真实的,其中便含有欺诳的成份在内。如不想欺诳他人,所说的话,一定是很老实的,不含有一点虚假成分。虚妄欺诳的话,不论怎样,在社会上是不会得到人们欢迎的,所以佛要我们离虚诳语。人是很奇怪的,尽管自己有时对别人说假话,但总不愿别人对自己说假话,如发现别人所说的话是假的,则对他的印象一定是不会好的。(意思是说自己说谎没关系,别人不可以对我们说谎的意思,这也是自私。) 【离虚诳语,】只是消极的不作恶,不能表现佛法的精神,必须进一步【而行施故,】始得称为积极地行善。假定真的能够如此,便能【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不特如此,而且在世间上,能够【离众毁谤,】毁谤,是我们所常听到的,如别人没有做过不如法的事情,而我们却用种种方法去毁谤他,说他曾经做过这样的事。当然,假定自己曾经做过,别人这样说你,你就不能怪人,若自己实未做过,给人予以无根据的妄说,便是毁谤。受毁谤的人,虽然一时蒙不白之冤,(不白之冤就是不欲自我辩白的冤屈,不白就是没有办法辩论,不白,没办法辩白叫做不白之冤,)毁谤人的人,亦将造成很大的罪恶。众毁谤,表示是很多的毁谤,如有时用一方法不能毁谤到你,便接二连三地用种种方法来毁谤你,务必使你的声誉破产而后已,是为众毁谤。(就这一点而言,我们一般人比较没有这种能力,记者,记者就很厉害,假使他在报社上班,你这间公司得罪了他那你惨了,一个记者一天他就能让六十万人看到那份报纸,吓死人了,所以说我们自己要小心,有时候不是我们小心得了的,你如果是知名度高的人,你都逃不掉的,知名度高的人你都逃不掉的,哲学家说过一句话:你想成名吗?很简单,你就毁谤一个比你出名的人,你就很出名,你想成名吗?很简单,你就毁谤一个比你出名的人,你就很出名。所以出名的人要很注意,要不然这种人很会捕风捉影,闻风就是雨。其罪过很大,)没有一点事实根据的毁谤,经中称为“无根谤”,其罪过是很大的。但世间的人,很多喜欢说捕风捉影、没有一点根据的话,这实在是要不得的。现因一向不说虚诳语,与众生结了深切的因缘,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自然就离一切毁谤,任何人亦找不出话来毁谤你。所以离虚诳与不受毁谤,有着因果的连锁关系。不唯如此,就是【摄持】如来的【正法,】亦不致成为问题。很多人对正法的摄持,发生很大的困难,不能如法地奉持,或者遗漏,或者忘失。原因正法与虚诳语是不相应的,(你说假话骗人你就与法不相应,)一个人如常说假话,自然很难摄持正法。现因离虚诳语而行布施,对于正法的摄持,自能如法地做到。 【如其誓愿,所作必果。】者,生存在这世间的人,各各有他的志愿,有的志愿成佛作祖,有的志愿弘法利生,有的志愿修行办道,有的愿在社会上做番顶天立地的伟大事业,有的志愿发一笔大财。尽管人类志愿各有不同,但既有了志愿,就得本着自己的志愿去做,依照志愿实践,那你所做的一切一切,一定能够达到目的,所以说其誓愿所作必果。原因在你平时不说假话,现在不论发了什么大愿,别人听了就会相信,而且得到很多人的帮助,使你达成自己的本愿。有的人发的誓愿等于零,一点都不能实现,即因平时说惯假话,现在纵然发的真愿,但得不到人的相信,所以你照自己志愿去做时,也就得不到别人的助力,做起来处处感到困难,不能完成自己的志愿,由此可见,虚诳语是能影响愿心的,设若你能离虚诳语而行布施,所发的志愿必能得到完成。 离离间语而行施故,(离开离间语就是两舌,)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眷属和睦,同一志乐,恒无乖诤。(乖就是违逆,诤就是诤论,都不会互相违逆、诤论。) 这是语业中的第二种,叫做离间语,亦即上面说的两舌,挑拨离间,播弄是非,破坏别人很好的关系,这是离间语的最大罪恶。(人家夫妻、母子感情很好,师徒感情很好,就跟人家挑拨离间,挑拨离间,出家人也是这样子,想要自己的道场有人,就说:你那个师父怎样怎样,你来我这里住,我一个月给你多少多少,挑拨离间,挑拨离间。)【离离间语】,是消极的不作恶,【而行施故,】乃是积极地去行善。由于这种因缘,不但【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而且【眷属和睦,同一志乐,恒无乖诤。】眷属,就世俗说,是家庭里的人,如父子、母女、夫妇、兄弟、姊妹等。彼此同处在一家庭中,大家和和乐乐地不吵嘴,不争执,自然就能够和睦相处。志乐的乐,就是好乐,亦即志趣。本来,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志趣好乐,很难达于一致的,但一家庭里的成员,大体要有“同一志乐”才好。不说别人,单以夫妇来说,假定志趣不同,那就相当麻烦。且以宗教信仰方面讲:如丈夫是信仰佛教的,太太是信仰基督教的,(信耶稣的,)二人的志趣自然就不同。比方晚上妙法精舍讲经,丈夫就想拉太太去听经,太太便说,我又不信佛,为什么要听经?到了星期天,基督堂做礼拜,太太想要拉先生去做祷告,先生便说,我是佛教徒,怎可跪在十字架前?由于二人志趣不同,彼此之间便常有乖诤,动不动就吵嘴。(宗教信仰不同就是这样子,就会很糟糕,)再以父母与子女来说:父母年纪老大,多数信奉佛教,子女比较年轻,要学洋派时髦,多数去信天主、基督。父母想要子女去拜佛,子女就说父母是迷信,子女想要父母去做礼拜,父母就说青年人喜欢耍洋派,互相争执不已。如能同一志趣,自然恒无乖诤。 离粗恶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众会,欢喜归依;(归依就是亲近,大家都很喜欢亲近我们,这里的归依不是归依三宝。一切众会就是一切大众的集会,欢喜归依就是大家很欢喜的,亲近那个没有出恶语的人,说起话来就口出恶言,人家怎样会喜欢,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连学都不行,也不能说这些,这样谁愿意信仰三宝,)言皆信受,无违拒者。】(说起话来别人都能够信用我们也没有违逆也没有拒绝我们。) 这是语业中的第三种,即前说的恶口。凡是用恶语骂人,所说的话一定是很粗的,不但大人骂人如此,就是小孩骂人亦然。中国有句俗语说:“相骂没好言”,真是一点不错,所以佛法说的粗恶语,就是粗暴凶恶的话,使人听了有点受不了,世人大都犯有这个毛病,佛法认为这是罪恶,所以要我们离粗恶语。【离粗恶语】,是消极的不作恶,【而行施故,】是积极的行诸善。果能这样做去,便能【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不但如此,而且【一切众会,欢喜归依。】众会,就是大众集会,如某地方举行什么集会,一定是有很多人参加的。一切众会,是示各式各样的大众集会。在大众集会中,有些人为人见了就很欢喜,有些人为人见了(不高兴,心情不好,)便不高兴,(人家见到他就很讨厌,)甚而至于讨厌,这是什么道理?(真的,学佛也是这样子,你在学佛当中见到这个就很欢喜心,有的人见到他就很讨厌,很奇怪,见到他就很讨厌,就是说不上来,说不上来,就是这样子。)探究其原因,便要看你有没有粗恶语,如你过去生中没有说过粗恶语,对任何人说话都是轻言细语,则你在现生中,不论参加什么集会,必然会有好人缘,得到大众的欢迎;反之,就为大众所鄙视、遗弃,根本不愿和你来往。归依,本是归投依靠的意思,在此当做亲近或接近的意思讲。如在集会中,有些人不用去接近人,而人自然会来接近你,有些人想去接近人,而人却离得远远的,不愿意与你亲近,这就是有无粗恶语的原因。再说,凡是大众集会,定要讨论事项(,讨论一些事情):有的人发言得到大多数人的赞成,归投他的这边来,有的人发言根本不为人重视,你要拉人过去,人亦不肯倒了过去。(人家也不一定会靠过去你那一边,倒了过去就是靠过去你那一边,)得到大家赞成归投的,由于他所发表的意见好,是为利益大众的,加以平时不说恶语,所以便得一切众会欢喜归依。【言皆信受,无违拒者】,如同样的是讲话,有的人一句话说出来,不论是怎样的婉转动听,但得不到人的信崇接受,有些人话一说出来,马上便得到人信崇(信崇,信仰跟崇拜,)接受。这个原因,亦在平时做人有没有粗恶语。在这现实世间,两人面对面地或在大庭广众中说话,总希望自己所说的,能得到别人的信受,而不至于违逆拒绝,假使没有人信受而遭违拒,便会闷闷不乐不高兴了。人人都是这样的,不只某人如此。但要做到这点首先还是需要自己不说粗恶语言,否则的话,要想言皆信受无违拒者,是绝对做不到的。(绝对做不到的。) 离无义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言不虚设,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断诸疑惑。 这是语业中的第四种,即前说的绮语。所谓无义语,就是说些不三不四的话,一点意义都没有。人与人说话,本应有点道理或意义,使人听了,能得一点利益,明白一点道理,假如整天说张三长李四短,甚至说些启人邪思的话,与其信口而说,不如不说为妙。在我国的大丛林中,往往在门上贴有“少说闲话”的字条,警觉人们不要随便乱说。但世间的人们,几个人在一起,如你对他讲正经话谈道理,他听了就想跑,或者呼呼欲睡;设若对他天南地北地乱说一阵,他便聚精会神地倾听,听得忘记时间。(一切众生都喜欢听是非,都喜欢听那些是是非非,如果说到正经的没人肯听,和现在的孩子一样,开那个演唱会吓死人了,国中生好几万人,开佛学讲座打死也不肯来,意思相同,现在国中的孩子就是这样子,哪里有演唱会,哪里有什么演唱会,不得了,还有什么辣妹合唱团,来,很风行,风行,不得了,众生,如果讲佛法没人肯来,要有善根的才会来。)其实,所说不三不四无意义的话,不但对别人没有利益,亦复浪费自己的光阴,所以佛要我们离无义语。【离无义语】,是消极的不作恶;【而行施故,】是积极地行诸善。果能如此做去,便得【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同时,因你不喜欢说空话,所以【言不虚设,人皆敬受】。要么不说话,(要么不说话,)如说出话来,一定是能使人得大利益的,所以得到人人恭敬,大家都很乐意地来接近你。【能善方便,断诸疑惑】者,疑惑,犹豫不决。如一个人信佛,就来劝你信佛,说信佛可以解除烦恼,可得身心解脱,但是说得唇焦舌敝,(敝就是干,说得嘴唇焦了舌头干了,敝就是干燥,干了的意思,)而你仍是疑疑惑惑,不肯立即信受。于是进一步地再对你说: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说信佛一定是能得到好处的。如还不能断除你的疑惑,是即显示他所说不三不四的话太多,一时不能令你信受。设若换个不说空话的人来对你说:某人所说的话,的确是不错的,信佛一定可以得到身心解脱的利益。你听了以后,不再有疑惑,恭敬地归信三宝,诚挚地尊重佛陀。劝人信仰三宝,要用善巧方便,(善巧方便很重要,譬如说二十五日下午两点我要去文化中心演讲,至德堂演讲,针对台湾省政府那些官员,你能说拜佛很好你要来皈依,你要念阿弥陀佛,这些话都不能说,因为台下的人也有一贯道,也有基督教、天主教都有,这些话都不能说,总统要讲心灵的改革,所以礼拜一没有上课,我要冷静想想演讲稿要怎么讲,要先拟一张演讲稿,什么话该讲什么话不应该讲,响应总统的心灵改革,所以要善巧方便,不可使他反感,)要以诚恳态度,要说柔和爱语,不可粗里粗气的,以强迫的口吻,令人相信。(你如果以强迫的口吻,再好的道理人家也不相信,)如说世间上的宗教,本都是劝人为善、向上的,不过,有的宗教是彻底的,有的是不彻底的,吾人应以究竟而彻底的宗教,为所归信的对象,(当然是佛教,佛教是究竟和彻底的宗教,为所以归信的对象,)你能用这种善巧劝化世人,便是能善方便断诸疑惑。不仅劝人信仰宗教是如此,就是对于任何诸疑惑事,只要我们不曾说过无意义语,就可运用善巧方便,断除别人诸疑惑事,无义语,不特是没有意义,而且是不诚实的,常说这样的话,当然不能以善方便断诸疑惑。 离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所有,悉以慧舍;(惠施就是施舍的意思,)信解坚固,(所谓信解就是对因果深信不已。信解坚固,如果中间加两个字意思更清楚,叫做信解因果坚固,这样意思更清楚了。信解因果坚固就是深信因果,一点都不敢做违逆因果的事情,)具大威力。(就是大威德力,为众人恭敬、尊重、拥戴、护持。) 语业的四种,已在上面讲完,现在继续所要讲的,是意业的三种,先说贪求心,贪即贪爱,不是属于自己所有的,硬想把它贪求过来。如贪求名,或贪求利,贪求两字是常放在一起的。人类的贪求心,永远不得满足。(这是真的,打开报纸你就知道,)如过去所住的是茅屋,看见别人住的瓦房,便说假若我有瓦房住,我便心满意足了。等到自己住进瓦房,看见别人住的高楼大厦,便说我若有座钢骨水泥的楼房,我便心满意足了,等到真的有了高楼大厦,一座不够,更想两座,所以人类的贪求心,永远没有满足停止的时候。现在佛要我们【离贪求心】,(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欲则刚,人到无求品自高,)是属消极的不作恶,(不作恶,)如果进一步地【而行施故,】即属积极的行诸善。果能真的如此做去,便得【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不唯如此,而且自己【一切所有,悉以惠舍。】(一切所有都布施。)一切所有,是指自己所有的东西,包括的范围很广,如饮食、衣服、卧具、金银财宝等。是诸所有,当然是属自己所需要的一部分,除了家庭及自己所用之外,凡是自己可以做得主的,可以自由分配运用的,完全地拿去惠施别人,不但没有贪求心,而且没有悭吝心。(悭吝就是不肯施舍,贪心是把别人的东西拿来,悭是我们自己有东西不肯布施出去,)有些人喜欢拿别人的东西或公家的东西去做人情,这种慷他人之慨的作风,是没有什么意思的,(拿别人的东西来做自己的面子,对不对?别人桌上挟肉喂婆婆,就是这样子,)亦不算得稀奇的,更谈不上有什么功德的。自己有的拿去布施,越多越好,自己没有不必勉强,(打脸子充胖,)苦充门面,毫无意义。(毫无意义。)“助人为快乐之本”,佛法说布施,就是以助人为目的的,但所施舍的,一定是要自己所有的。【信解坚固,】就是对于因果深信不疑。相信拿自己所有的东西去布施,不是布施出去就完了的,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中国民间劝人做好事时常这样说:“一钱不落虚空地”。 (这个钱不可能放在虚空,它一定会掉下来,意思就是说,)不要以为一个钱用去就没有了,老实说,你的这一个钱,等于放在泥土里的种子,将来会开花结果的。但这要有信心,没有信心是做不到的。(叫他拿钱出来,好像要割他的肉似的,布施不出来,)如有人说,做功德是有好处的,不信的人就说,你说有好处,可是我看不见,看不见的事要我去做,那是不干的,可见信心的重要。还要有所了解,比方我们拿一百元去救济灾黎,(灾黎就是灾民,)自己相信这是有功德的。但另一人来对你说:你这个人真傻!为什么要拿一百元去救济?如将这钱买东西来吃,不但你一人,就是你一家,都会吃得饱饱的。假定你对布施没有正确地认识,听了这话以为不错,(没错,)那你的信心便动摇了!(你的信心便动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5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假定你对布施,是有正确认识的,听了别人这样说后,你就可以这样回答:要知我的一百元是不会白用的,将来一定会得好处的,你这样说是有罪过的。这就显示你的信解坚固,(我们的信心要坚定不要被动摇了,)不为邪说之所动摇。再如有人来妙法精舍听经,听了以后,觉得佛法很有道理,于是便对佛法生起信心,可是等到他去礼拜堂听牧师讲道时,又觉佛教道理并不怎样高妙,因而就又动摇了佛法的信念。所以我们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不但要具有坚定信心,还要具有坚定认识,(像愚公移山,以前的愚公移山,前面有一座山,一天移一些移一些,有人说:你头壳坏掉了,那座山那么高你要如何移。他说:我若移不完就留给子孙来移,总有一天这座山会被移走的,愚公移山,读小学的时候就会讲到这个故事,不过,说归说也要有那种头脑,对不对?要有那种头脑,譬如说那个小孩不会读书,你硬要他坚定地认真读书,读不好就是读不好,真的,有的孩子他书读不好,但是他很会打电动玩具,他电动玩具每次一打都会赢钱,坏掉还会自己修理,有的孩子很厉害,有的孩子书读不好,却很会玩电脑,很会玩电脑,所以天生我材必有用,天生我材必有用,不一定要读书,不一定要读书,所以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在,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在,我们看这个世间的每一个人,都有我们心目中的佛菩萨,每一个都比我们行,这样我们学佛才能成功,假使我们都瞧不起每一个人,他书读不好你就瞧不起他,这样我们就无法修行,第一步你就……,会轻视别人的,他就没有平等心,没有平等心就不是佛的心,要有平等心,读大学也好,读小学也好,乖乖的就好了,乖乖的就好了,)才不至于跟着别人脚跟乱转。(你如果有坚定你的理念,你就不会团团转,)一个人有了坚固信解,则在世界上,就【具大威力】,而为人人之所恭敬尊重。 离忿怒心而行施故,(就是说我们的态度不能忿怒,)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速自成就无碍心智;(无碍心智就是看什么都了解,都通达无障无碍,无障无碍,了解一切都是观念,观念当下就是无所以著就是超越,智慧就产生,歇即是菩提,)诸根严好,(就是六根具足端正庄严,经典都处处告诉我们,如果有好的具足清净的六根,就是)见皆敬爱。(每一个见到他都是:这么庄严。大家都很敬爱他,所以貌相也要照顾好,不要邋邋遢遢的,不要邋邋遢遢的,穿着也是一种礼貌。) 这是意业中的第二种,亦即前面说的嗔恚。不过依照唯识学严格说来:嗔恚是属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等等根本烦恼,)忿怒是属小随烦恼,(小随烦恼,根本烦恼就像树木的根,小随烦恼就像树木的枝,树枝,这是树根,根本烦恼就像树木的根,忿怒是属小随烦恼,)为根本烦恼的流势。(流势就是流变衍生的力用,意思就是说,这是指随烦恼,是跟随着根本烦恼而生起、作用,意思就是说这小随烦恼的忿怒,离不开贪嗔痴,)如人与人间的争执,(这个处处都是,争执,争得有意义吗?能不能了生死,我如果说争这个可以了生死的,你就要争,譬如说你吃得太多,这要稍微跟自己的习性争一下,你睡眠太长,重试的昏沉往生会有障碍,你的睡眠要稍微自己控制一下,自己控制一下,这个要争,你说两个人在那里争吵了老半天,对生死一点助益都没有,这就无聊了,争这个一点意义都没有,谁赢也是无常,谁输也是无常,赢了也不能了生死,输了心情又不快乐,所以我们争实在是很伤身心,身体疲惫不堪,心又烦恼,所以我们如果能学这个绝招,无诤,丛林无诤就是福,这句话你要牢牢地记住,丛林,丛林就是团结的意思,团结如果没有斗争,就是这个团体的福报,丛林无诤就是福,一个团体如果没有斗争,这个团结就有福报了,所以我们宁愿牺牲我们个人,人家如果要和我们斗争,我们宁愿牺牲我们个人,让你赢,完成这个无诤的和合的团体,这个人不要说有没有修行,这个人如果和大家都合不来,我不相信他多么有修行,真的,这个人如果和这个也合不来,跟那个也合不来,你不要和我说他多么有修行,连做人基本的和合都没办法了,他如何说修行,真的,这个人一天到晚和这个吵架,和这个相骂和这个斗争,和这个坚持意见,不得了了和这个也合不来,和那个也合不来,你想想看你说他多有修行,基本上的和合他都没有办法,六和合的最基本上的口和无诤都没办法,你怎样修行呢?是不是?所以说我们修行人每一个要无诤,无诤,我们轻松对方也轻松,对方也轻松,要理性一点不要这样死执。上次,我去忏公那里参加佛学讲座,开会当中每一个大专生都有意见,我是解门学员长,我就厨房忏公交代我负责,对不对?看开会的意见这么多,忏公就说了一句话,两种力量解决纷争的办法,第一个少数服从多数,第二个当你们争执不下的时候,由师父裁决,师父如果签名,按照我的意思去做,就解决了,对不对?哪像现在这样子,现在,师父已经说完了还在争,师父说了还在争,真是奇怪,没有办法就是没有办法,可见那个烦恼之重,烦恼之重,没有按照他的意思去做,就不行,对不对?某些东西我们应当坚持,譬如说忍辱,我们应当坚持,争执你怎么可以坚持,坚持要争执那就糟糕了,别想要修行,人与人之间这个生活是很大的学问很大的艺术,艺术。)争到不得解决时,便大起忿怒,如忿忿不已,或怒形于色。(所以在这个时候我都告诉他们,冷静一下,休息一下,不要再说,再说不会有结果的,两个人在极端的愤怒之下,最好大家都不要谈,电话挂断不要谈,冷静休息一下使火气消一下,使火气消一下,真的,)在这世间,有很多人,见到不合理的事情,便忿忿不平地大发其怒。忿怒的现象,在众生心中,是常常现起的。人一发起忿怒心时,其样子是很难看的,假定没有忿怒心的发作,则面貌就很和善慈蔼,人人见了都很欢喜。尽管有人常以难堪面色给人看,但自己却不愿见到别人不好的面色,所以我们应该如佛说的远离忿怒。(不要单说忿怒,你们来我这个地方,我板个脸孔给你们看,你们就受不了,来,我就默不作声一个脸孔,你们就受不了,不要说我在忿怒,你叫了我老半天我不理你,你就受不了了,对不对?所以说脸上无嗔真供养,千供养、万供养,脸上无嗔是真供养,千百万的供养,不如你不要忿怒的供养,你如果供养金钱,不如你态度温和来供养三宝,对不对?你没有钱没关系,但是对三宝要诚恳,你用不生气和合来供养三宝,在三宝门中,待人处事都是要用一片和气,什么事情你如果都要斤斤计较,你会什么事情都无法做的,我不骗你的,过得去就好,真的,就更这样子,意思是说对这个世间的假相,不要什么都计较,这样是无法修行的。) 【离忿怒心】,这是消极的不作恶;【而行施故,】才是积极的行诸善。果能如此做去,便得【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而且很快地【速自成就无碍心智】。原来一个人在忿怒心起时,其理智完全丧失,你说什么话也没有用的,(两个人在大声争吵时,你说什么话有用?)最好是走开不要理他,等他忿怒心过后,你才去对他说什么,始能获得他的相信,因为他已恢复他的理智。有了理智,对于任何事物的观察,(比较放得下他心情比较快乐,心情快乐你对他讲什么,他都说:好、好……,心情不快乐,他什么都:不好,不好……。对不对?不要得罪我,得罪到我就给你好看,还跟你恐吓一下,)便可通达无碍,不再受到任何限制,所以离忿怒心,速自成就无碍心智。(所以我们尽量不暴怒,不要发脾气。)上面已经说过,不起忿怒心的,相貌一定和善,所以【诸根严好,见皆敬爱】。诸根,就是指六根,严好,意谓庄严。庄严端正的相貌,不管什么人见了,是都敬爱不已的,不会遭人讨厌,设若常发脾气,便会给人讨厌,这是很要紧的。 离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恒生正见敬信之家;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 这是意业的第三种,亦即前面说的邪见,或叫做不正见。邪见,(这很可怕,)是颠倒的心理,不信因果,否定道德,(否定传统,)对于做人有极不好的影响,所以佛要我们远离邪见。【离邪倒心】,是属消极的不作恶;【而行施故,】乃属积极的行诸善。果能这样做去,自然【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而且生生世世【恒生正见敬信之家。】(不要再有生生世世了,今生就要拼往生了,要极乐世界了哪还要再来,谁对我们好,谁对我们不好,已经不重要了。说:师父,你对我有恩,要做什么?来世报答你。我说:千万不要,来世你自己来就好了,你自己来就好了,我不来了,等我如果有阿弥陀佛那种能力,我就来,示现的可以,不再来了,不再来了。)一个人出现到这世间来,家庭对于自己的影响是很大的,因在天真烂漫的童年时期,正义高张的青年时期,都是生活在家庭中的。家庭中每个成员思想行为活动,都对青少年有着启发性和模仿性,(和模仿性,不要说青少年,小孩子他都会模仿我们大人了。美国有一对夫妇,美国的夫妇,你知道吗?美国的夫妇,他们晚上睡觉没有关房门,没有关房门,他们的孩子不懂,半夜醒来,都会要找爸爸,他们把弟弟和妹妹关在另一个房间,另一个房间,弟弟看了也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他回房间就把他的妹妹压倒在地上,把他的妹妹压倒在地上,常常把她压倒,妈妈说:你怎么可以欺负妹妹呢?小孩子模仿也不知道在做什么,你看那种模仿能力有多强,对不对?说:你怎么可以欺负妹妹?等到有一天他妈妈很大声地骂他,你怎么可以欺负妹妹,小孩子跟她说爸爸也欺负你,他不知道他们在搞什么,他说爸爸也是欺负你,他不懂,他不懂,所以说这个模仿性不只是青少年,小孩子也很厉害。)是以生在怎样一个家庭中,对于自己的思想见解,有着很大的关系。如出生正见敬信之家,换句话说,你若生在佛化家庭中之中,受佛化思想的熏陶,因佛化行为的感染,你便自然而然地生起正见,敬信三宝,【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如你生在不信三宝的邪见之家,要想信仰三宝就很困难。这问题还是在于我人能否离邪倒心:能离邪倒心的,便会恒生正见之家,愿意见佛,喜欢闻法,更高兴地供养出家僧众,认为这是人天的福田!如小孩生在正信之家,父母到寺院听经将之带来,走入寺院门内就见到佛,且见到出家人,见到父母礼佛奉僧,(小孩子也会学。上次有一对父母带一个妹妹来,她的父母顶礼完后,感恩老师,这样子,妹妹说话大舌头,还很小看起来很可爱,很像外国人,我也不敢问她爸爸是不是美国人。很可爱,她妈妈说感恩老师,妹妹:感恩老师,好像说顶礼鱼脯,鱼脯,肉脯。感恩老师,说话大舌头实在很可爱,你看她妈妈拜女儿就跟着拜,就跟着拜,对不对?她能了解感恩老师是什么吗?对不对?就会学习,一次一次地看,熏习,)小孩子对于佛僧,也就恭敬尊重。小孩能否信佛,归敬三宝,做父母的将之带来寺庙,使其受到佛法的熏习,久而久之,便会信敬三宝。所以我望每个信佛的人,应从佛化家庭做起。 敬信三宝,更要想到三宝的出现世间,是由佛陀过去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而来,我们要想绍隆三宝,(绍隆三宝就是绍续兴隆三宝,)发扬佛教,就得, 如佛菩萨一样地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当然不免有很多的困难,或者会遇到很多的魔障,但这是必然的现象,困难来了予以克服,魔障来了予以击退,决不因此退堕下来,是为【常不忘失大菩提心。】经中有说:“假使热铁轮,于汝顶上旋,终不为此苦,退失菩提心”。(假使热铁轮在你的头上转来转去,你不会因为这种苦而退失菩提心,)发了菩提心而又退失菩提心,是即名为败坏菩萨,要想绍隆三宝是做不到的。从诸经典去看,佛陀所告诉我们的,凡是由行菩萨道而成佛的,没有不坚定大菩提心而完成的,所以常不忘失大菩提心,便成为菩萨行者最重要的一部分。 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以施就是以布施。) 这是上文的总结。大士,即菩萨的别名,为发大心的人,如观音大士、地藏大士等。像上所说的种种,【是为】发心【大士】,在【修菩萨道时,】离十恶业,【行十善业,以】布【施】波罗蜜【庄严所获大利。】通常一般讲布施的,似乎布施只是布施,殊不知在行布施时,可以与十善业同时并行的,并不是孤立的。同样是布施,依十善业而行布施,所获利益就大,不依十善业而行布施,所获利益就小,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我们今日如果发心布施,亦应依十善业去行,不可孤立地只行布施。() 丁二 略明余五度 如是,龙王!举要言之(就是简单讲):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 依十善业而行六波罗蜜,前面已很详细地说明如何行布施,其余的五波罗蜜,本亦应该这样详细分别的,但这么一来,未免太过烦琐,所以佛只简单的一说,科文也就判为略明余五度。(前面的布施说的比较详细,后面的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后面这些讲得比较少,)【如是】像上所说,【龙王!】我再对你【举要言之:】 六度中的第二是持戒度,你如发心严持戒行,就得在奉行十善业道下如法持戒,假定你能【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便【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戒是佛法中的重要一法:以小乘说,“戒是正顺解脱之本”; (就是说你持戒,顺着持戒就直接解脱。)以大乘说,“戒是无上菩提之本”。(菩提就是我们的觉性,)不论你做个怎样的佛教徒,不能不如法地持戒,因为一切佛法义利,各式各样广大志愿,都是以戒为基础而圆满完成的,反过来说,没有戒行的庄严,一切佛法义利不得成就,一切大愿不得完成,由此可以想见戒行的重要。因为持戒之人,不但在今世中,为人之所恭敬尊重,就是生命结束以后,上生天国固然没有问题,后得佛道亦复没有问题,可说持戒之人,无事不成办的,所以说能生一切佛法义利。至于满足大愿,《智度论》说:“譬如有人常供养天,其人贫穷,一心供养满十二岁,(就是经过十二年,)求索富贵。(希望他能够富贵,)天愍此人,自现其身而问之曰:汝求何等?(你有什么要求?)答言:(这两个字是……,答言:回答说)我求富贵,欲令心之所愿一切皆得。天与一器(天上就给他一个宝瓶,)名曰德瓶,(像聚宝盆那样的你要什么就有,)而语之言:所须之物(你需要什么东西)从此瓶出。其人得已,应意所欲无所不得(按照他的心所想的都跑出来,)……持戒之人亦复如是,种种妙乐无愿不得”。真正发心修行戒法,持戒清净,不但能满足你解脱生老病死的大愿,就是你求证无上菩提的大愿,亦能使你获得满足。所以若人欲求一切佛法义利,应当坚持净戒,如惜重宝,如护生命。为什么?“譬如大地,一切万物有形之类,皆依地而住;戒亦如是,戒为一切善法住处”。 (这个《华严经》讲很多,《华严经》里面讲到戒的问题讲得很多,我们如果读《华严经》,我们就会看到,)如一方面欲求一切佛法义利,而另方面对于戒行加以忽视,怎能所愿皆得?不但如此,假使毁犯戒行,种种无量罪恶,说是说不尽的,将来所受苦果,亦是无尽期的。如有偈说:“持戒之人而毁戒,今世后世一切衰”。(就是慢慢地一切衰弱,)因为如此,所以行者应当一心护持净戒。戒为黑暗中的明灯,戒为恶病中的良药,戒为恐怖中的守护,戒为恶道中的桥梁,以是之故应持净戒。 【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这是说修忍辱波罗蜜所得利益。在这现实世间,一般人们大概是这样的:遇到侵害来时,内心就生起嗔恚,碰到利益来时,内心就生起欢喜,到达恐怖之处,内心就生起畏惧。一个修忍辱行的菩萨应当怎样?恼害逆境现前,不生嗔恚,敬养顺境来临,不生喜悦,众苦艰难之处,不生怖畏,能够这样地观察,就是实行忍辱。特别在见众生来恼乱时,更是以忍克制嗔恚,不可因此而大发雷霆,(大发雷霆就是大怒,)应当深深地这样作想:来恼乱我的,不是我的敌人,而是我的善士,(就是善知识,)假定不是他恼乱我,怎么能够成就我的忍辱?(常常这样想:他在成就我,他不是在对我发脾气这样子。)这么一想,天大的脾气,亦发不出来了。再说,众生是有众苦的,我若对之大发脾气,增加他的痛苦,岂是大悲拔苦的菩萨所应为?还有,众生对我加诸嗔恼,固然是很不对的事,但他还有其他的种种功德,我为了念其诸余功德,怎么可以对他生嗔?总之,如能处处从众生好的方面去想,要你去嗔众生,亦不愿这样做了。以此忍辱庄严,究有什么利益?一可得佛圆音,二可具足相好。(所以你如果要貌相庄严,忍辱很重要,你如果起嗔恨心脸就不好看,我们如果要得到好的貌相,我们要把嗔恨心放下,就是没有恨,)圆音亦可说为一音,如我现在所讲,从我口中发出的声音,只有一个,但听众中,有的是福建人,有的是潮州人,(潮州人,)有的是广东人,假使不经过一种翻译,便有很多人听不懂我的话。(因为语言不同,不同。)但佛不然,所说虽也是一音,可是说出来的话,任何种类的众生都听得懂,如福建人听了是福建话,潮州人听了是潮州话,广东人听了是广东话,如果扩大来讲,天人听了是天人的话,畜生听了亦懂得所讲是什么。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说出来每一个众生听到的都是他自己的语言,)就是此意。而这圆音,由修忍辱波罗蜜得来的。这话怎讲?如我们以嗔报嗔,以骂报骂,(他嗔恨我,我嗔恨他,他骂我,我回报他,就是骂他,)所发出的言音,一定是粗暴的,不堪入耳的,为人所不愿闻,因而就为方言之所障碍,(方言就是地方的语言,单单台湾就有好多种,台湾有国语、台语、客家语,还有山地同胞原住发的语言,对不对?还有一个九族,九族什么布农族、阿美族……,现在有第十族,我去卢医师那里有第十族,第十族,我说:你们是什么?他说:我们是第十族,我们住在九族文化村的旁边,第十族,我说:第十族是什么?叫做不满足。什么事情都不满足,我们是第十族,不满足,不满足。)不能使每一地方的人,都能听得懂自己的话。(我们听不懂,所以说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语言都不同,)假定我们不论在任何情况下,不为感情之所激动,不为嗔恚之所驱使,所言所语,柔和悦耳,使人不觉刺激,乐意听你讲话,那你将来就可得佛圆音,随类都能听得懂你的话了。具众相好,就是普通说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庄严,这是人人所喜爱的,但这要从忍辱行中来,如不能忍辱而常发脾气,要想具众相好,是绝对不可能。我常常说,你要相好圆满,得先从不嗔恚做起,能够忍辱无嗔,一定具众相好。 【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这是说的修精进波罗蜜所得利益。精进,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我们今天说要修学佛道,又懒惰得要命那怎么可能,既不听经闻法,也不念佛,他说他是佛教徒却不精进,这样生死还很久远,看这人如果不精进,你就知道他离了生死还很远,)果真照着精进做去,不但能出生一切诸善法,乃至无上菩提之法,亦从精进而得生起。如《毗尼》中说:“一切诸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精进不放逸生”。(你一定要精进,精进是不可免的,精进看经典,精进听经闻法,精进参禅,精进念佛,精进拜佛,你什么都要用到精进,哪有那种懈怠佛的,我不曾听说懈怠可以成佛的,哪有那种懒惰佛,对不对?没那回事,什么事情就是要精进,不然我们的习气、烦恼要怎么断?)《智度论》说:“问曰:菩萨观精进有何利益而勤修不懈?(所以我就跟你们说很多经典都引用《大智度论》,)答曰:一切今世后世道德利益皆由精进得。复次,若人欲自度身,尚当勤急精进,何况菩萨誓愿欲度一切?”当然更须精进。其实,不论做什么,世间的出世间的诸事,都有赖于精进,没有精进,什么事都做不成的,(这个世间要赚钱也是一样的,要想多赚一些钱,白天上班晚上还得兼家教,对不对?要不然还要摆地摊,不然怎么赚得到钱,世间的……世俗就是这样子,要赚一些钱或者要看一些书,你都要精进,)所以佛在经中,曾以种种方法,赞叹精进修学,劝勿懒惰懈怠,如法而行精进,所求没有不成就的。 如有一次,阿难为诸比丘,开示七觉支义,当说到精进觉支时,佛就起而告诉阿难说:假定行者爱乐修行精进,无有一事不可得的,(你如果精进什么事情都可以完成,)乃至得成无上佛道,亦终不会是虚假的。然而如何始能精进而不懈废?(始能就是才能够。)这要常作三种思惟:一、不论什么事情,假定我不去作,绝对不得果报。(你没去做怎么得到果报。譬如说我今天如果不上台讲经,没有这个因缘,对不对?制造众生觉悟的因缘,对我自己好对众生也好,要去做。)二、不论什么事情,若我自己不认真地去做,绝对不会从他人得到什么。(我要从他人得到什么东西,我种如是因得如是果,什么事情也都要自己来,连小便也都要自己来,何况是做一切三宝的工作,什么都要自己来。)三、不论什么事情,假定我自己努力地做了,一定终归不会丧失的。(为什么?因果绝对跑不掉的,)如是思惟,必然就会精进起来。然而怎样才算精进?《智度论》说:(他所以引用的《大智度论》,别的注解引用《大智度论》不计其数,因为《大智度论》的资料是非常好,所以几乎所有的注解都引用《大智度论》,几乎。)“于事必能,起发无难,志意坚强,心无疲倦,所作究竟:以此五事为精进相”。(以这五事为精进相。上面再读一遍:于事必能,起发无难,志意坚强,心无疲倦,所作究竟。就是什么事情他都有办法,动到这个起点,起发无难就是起动不困难,意志的坚定,心无疲倦,所以作究竟,所以说要成就都是这样,就像以前师父在看《大藏经》,就是这样子,一天睡不到三、四个小时,就是这样一直看,所以说任何的成就都是要吃过苦头,)如以勤求佛道来说:精进勇猛不休不息的一心而求佛道,是为精进波罗蜜。(精进波罗蜜。) 如能真正这样以精进为庄严,便能破除魔怨,入佛法藏。所以《智度论》说:“菩萨一人独无等侣,(没有其他的,)以精进福德力故,能破魔军及结使贼,(烦恼,)得成佛道。”魔即魔王,是专门扰乱行者修道的,特别是菩萨行者,向无上佛道前进时,魔军常以种种方法,阻碍行者进入佛道,因而菩萨在菩提道上,也就常常与魔军展开激烈地斗争,扫除前进的障碍,痛剿魔军的疯狂,务期克敌制胜而后已!(克制这个敌人制胜,)怨是怨家对头,见不得你的向上向善,一发现你要向上向善,他就来扰乱你,使你不能达到目的。若以身心不息的精进,继续不断地前进,就可破除怨家的作对,达到自己所要求的目的。佛法是无量无边的,我们要想入佛法藏,获得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佛法,亦非精进不办。 【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这是说明禅定波罗蜜所得的利益。如何名定?心一境性名之为定,(就是说对这个境界都没有动念,能所一如,心一就是心专注,境性,境界达到平等,都不起心动念,没有颠倒、妄想、执著、分别,统统没有,)就是将心专注在一个境界上,不让它东驰西散,就可得到静定。菩萨行者为什么要修禅定?因为菩萨欲度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无余涅槃就是把这个色身灰身泯志,断烦恼以后又把异熟果报,五蕴所成的色身完全无所依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5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叫做无余涅槃,就是毁掉这个色身进入净土,灭度。)但是无余涅槃,是从真实智慧而证得的,真实智慧,又是从一心禅定所生,所以不能不修禅定。定修好了,便得念等。念是明记不忘的意思,(明记不忘的意思。)心多散乱的人,对于所曾经验过的事,很快会忘失。所谓患健忘症的,就是由于未能从定得念,假使从定得念,健忘症就被对治,而能明记一切了。智慧是定生的,所谓从定发慧,就是这个意思。修定最要的是诃五欲,(就是除去色声香味触法,)如一味的在五欲方面追求,只知获得五欲的享受,那就很难生起惭愧心来。(一个人整天追求五欲六尘,他的心怎么会定。)现因勤修禅定,不再贪著五欲,惭愧心便油然而生。惭是对自己的,即觉得自己一切不如人;愧是对他人的,即觉得他人的道德高尚,愧我不如。(我不如他。所以)惭在崇重贤善,(这个崇跟第三个字崇贤,然后重是重善是这个意思,崇拜贤能的人重视十善的业,崇重贤善就是崇贤重善的意思,第一个字配第三个字,第二个字配第四个字,)就是对于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应该予以崇敬尊重;愧在轻拒暴恶,(轻拒暴恶,)就是对于不道德的暴恶之事,应该设法予以避免,不要与它多所亲近。为人如要在内心中,时时保持惭愧观念,须仗三大力量,(第一)就是自力、(自己的力量;第二就是)法力、(就是真理,依法修行;第三就是)世间力。(世间力就是舆论,舆论,要世间每个人都认同,这样才有力量,世间力就是大家要认同。)自力,约尊重自己说;法力,约尊重真理说;世间力,约尊重舆论说。能够这样地尊重三大方面,惭愧心没有不现前的。轻安,亦是修定所得的境界,不修定的人不会有的。散心位上的人,身心都是很粗重的,不能担当什么,一旦修定,到了相当工夫,就可获得轻安,(所以定很重要,)而有所堪能了。 【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我们众生都是落入观念,观念就是分别、妄见,你如果看《楞伽经》就知道,看《楞伽经》就知道,《楞伽经》到最后人家问佛,问:一切法自然。佛说:这是戏论。马上开门见山跟他讲这是戏论。再讲:大梵天所生。佛说:戏论。然后就问:万法因缘生。佛说:是戏论。大家都很惊讶,因缘法是世尊讲的,世尊为什么自己说这个是戏论?他说二乘人那个也是戏论,凡是不究竟的统统叫做戏论,佛陀就说……,譬如说我们一般讲小乘讲观身不净,对不对?释迦牟尼佛在大乘经典不是这样讲的,是观身如虚空,对不对?大、小乘的修持差距很大,差距很大,我们说观身不净,小乘所以修持的就是观照我们这个身体是不清净的,佛在大乘经典不是这种说法,佛在究竟大乘经典里是:观身如虚空,观受是苦,小乘说观受是苦,佛在大乘经典不二法门不是这样讲,释迦牟尼佛说观受,一切法受与不受皆不取,不可取,何以故?皆是分别、妄见,都是分别心的东西,取跟不取都是颠倒,因缘法也是不究竟,方便说,方便说。为什么?一切法本自不生,哪有什么因什么缘什么果的,非因缘非自然,所以说非庄严故,能断一切的分别、妄见。简单讲我们现在眼睛所以看的,统统叫做分别、妄见,都是戏论,戏论,放下。)这是明修智慧波罗蜜所得利益。以慧庄严,这是最要的一法,因诸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就是佛智,)就是以得了知诸法实相智慧(以得了知诸法实相智慧,实相就是无相,无相,实相叫做无相,什么叫做无相呢?无相就是空不可得,任何法都必须回归到当下,何以故?本不生本不灭,任何一个法不回归到当下,就不是正法就不是究竟法,当下一念具足,)为目的的(意思)。智慧是从勤学中得来,(我们说学智慧是从勤学,认真来学习,)你能学一切法,就可得一切智慧,如法了知诸法真相,(真相,真相就是真实相,)不再为一切分别妄见之所惑乱,(要记住一切法都是我们的分别、妄见,但是分别、妄见当体即空,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我们本来的面目,也不离分别、妄见,)所以能够断除。(并不离当下。)妄见,即虚妄之见,(本来这个就是假相,假相所以建立的观念会束缚我们,束缚,我们众生就是建立再破除,建立、破除这个就是轮回相,譬如说我们建立了钱的观念,钱的观念,商业的行为,贸易,之后我们对金钱变成一种执著,执著之后再来学佛再破除它,再破除它,这个永远破除不了,佛告诉我们:钱是一种观念你要去超越它,那倒是真的,不来不去,一切法本自不生,本自不灭,这样子,你不必建立观念再去破除它,你不必立一切法,就不必除一切法,你无一切心本自具足,你都无须起心动念,事情就解决了,事情就解决了,所以妄见就是虚妄之见,)本来不是这样的,硬要说是这样的。如不是常住的,虚妄分别以为是常;不是快乐的,虚妄分别以为是乐,不是自我的,虚妄分别以为是我,不是清净的,虚妄分别以为清净。众生的分别妄见,虽说是很多的,但若得到智慧,一切分别妄见,都可辨别出来,予以彻底破除,不容让其存在。智慧是破妄见,(妄见,简单讲我们在心中建立什么相,只要我们在心中建立一个相,假相的对与不对,是与非,这个都叫做妄见,本来就没有,我们一直建立这种观念,这种观念又困扰着我们自己,所以根深蒂固习性难断,)二者绝对不能同时存在。(智慧现前妄见就消失,我们的分别、妄见愈强,我们就失去智慧,没有智慧。) 丙二 明众行 丁一 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慈庄严故,(慈就是给众生快乐,)于诸众生不起恼害;(于诸众生不起恼害,这个很难,这个很难,你说众生一直要害我们,一直要找我们算帐,你还不起恼害,这个要有相当的功夫,我们一般学佛的人,人家不欺负我们,我们不会去反击人家,这个我们做得到,尊重,但问题是你若碰到不讲理的,硬要伤害我们,你还不起恼害那很难,佛有办法有这种能力,所以要学佛你要从无常下手,从空性下手,这样才有办法,根本治疗这一切的烦恼,你若了解这是缘生缘灭的事情,你没有办法,有的忍耐接受,我这是业力是果报,他能够拉这样就没有苦恼,所以这个不起恼害,这是说众生没有伤害我们,我们才有办法这样子,他如果真的伤害我们,你有办法做到不起恼害吗?不简单,不简单。他如果要挖你一颗眼睛,你不起恼害,你要挖我一颗眼睛,我就先让你死,对不对?所以要做到佛陀这种大牺牲,又没有埋怨,很难,菩萨很难做,说捐赠骨髓就好了,明明抽他的骨骼,可以救人,几千百万人里面,配一配才配到他,他就是不想捐赠,他就没有那种慈悲心,所以不简单,要行菩萨道确实不简单,要牺牲自己,)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舍;(悲愍众生拔众生种种的苦,常不厌离,他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见人行善都随喜赞叹,心无嫉妒,这种功夫确实不简单,确实不简单,在座诸位,你稍微想想看,我们有没有嫉妒心,见到人家好我们受得了吗?受不了,做师父的剃度两个徒弟,剃两个女众徒弟,每天都:吃饭了,今天叫这个明天叫那个,有一天你只叫这个,你突然没叫那个,那个就不是味道了,为什么?为什么师父只疼她,有叫她吃饭没叫我吃饭,单单吃饭就好了,心情就不爽快了,整天就板着个脸不说话了,你问他:你在生气什么?没有,我哪有生气,没有。你有什么事情?没有,没有事情,板着个脸,没事是没错可是板着个脸,对不对?所以我们人要达到没有嫉妒心,那真的是很难,很难,别人好我也替他高兴,这样子,别人的成就、美貌,他得到别人的重视,我的内心都很自在,不会起心动念,不简单。)舍庄严故,(这个舍庄严,)于顺违境,无爱恚心。(这个舍不是布施,在这里要特别注意,这个舍不是布施,这个舍的旁边要写“平等心”,这个很重要,慈悲喜舍的这个舍,不是布施的意思是平等心。为什么?从它的解释我们就能了解,说于顺违境,顺就是顺境,违就是违境,无爱恨心,可见这不是布施的意思,一般人,慈悲喜舍把它解释为布施,这舍解释做布施,这个比较不合宜,意义不是这样子,所以这个舍是平等心,于顺违境无爱恚心,安住在平等的境界。) 以十善业而六度,已如上说;以十善业而修众行,今当再说。六波罗蜜,虽为菩萨所修的主行,除此还有很多法门需要修学的,如四无量心、四摄法、三十七道品等。现在先来说明如何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名四无量心,为什么说为无量?无量,显示没有限量的意思。世间诸法,有的是有限量的,有的是无限量的,现在菩萨所修的慈、悲、喜、舍,就是没有限量的,名四无量心。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这是菩萨所修的慈无量心。发广大心的行者,(修行者,)时刻这样地想到:生存在这世间的有情,不论是属那一类的,总是苦多乐少,或者乐尽苦来,所以见到众生没有快乐时,就要想办法给众生的快乐,而且这样的给与众生乐,不只是给一个众生快乐,或者是给少数众生快乐,而是给与无量无边众生的快乐。这样的将一念心扩大普遍到一切上去,名慈无量。所谓“广大无量,善修慈心,得解遍满”,正是这一慈无量心的写照,在这样地用心下,想给与众生的快乐还来不及,哪里还会去恼乱或伤害众生,(你不必说给众生快乐,也不要说恼害不恼害,就以最基本的说,那个人走出去他整天都跟着你,你就苦恼无边了,他都不要讲话,你走到哪里他跟到哪里,你走到讲堂他跟到讲堂,他那种跟是整天都跟在你身边的,他什么也没说,也没打你也没骂你,就是整天跟踪你,你就烦死了,跟踪你,你就烦死了,所以我们不要说给众生快乐、不快乐,最重要的是要他能接受,对方要能够接受,每一个人都要人家尊重,尊重,英文叫做respectable, respectable尊重的,形容词“adj.”,尊重的,你需要去尊重一切人的方式,这样对方就快乐了,)以增加众生的痛苦?不但不给与恼害,而且要给与安全感,(这是菩萨,一般的菩萨就是要这样做,)使获得生命安全,快快乐乐地生存下去,名为与众生乐。 【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舍;】这是菩萨所修的悲无量心。修此悲心的主要目的,在拨众生的种种痛苦。(就像观世音那样,像观世音那样,像观世音都在拔众生的痛苦,)一个真正行菩萨道的人,看见众生的痛苦,总是悲不能已的,(已就是停止。他的悲心都一直发出来,悲心一直发出来,)要想办法替他拨除。对诸众生的痛苦,怀有悲愍心,不是短时期的,而是常不厌舍的。(就是一直要帮助他,)原来众生,常时陷溺在苦痛深渊中,这个痛苦刚刚拔除,那个痛苦继续又来,(因为扬汤止沸,没有办法停止痛苦,众生是每天一直造恶业,一直想要离苦,不可能,所以我们学佛的人所做的就是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现在要做以前,你要稍微冷静想一下,这样做下去是不是有后遗症,痛苦是不是随后就到,对不对?既然随后就到那就不需要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停了,就可以停了,是不是?譬如说我要出国,我都第一个跟旅行社说:安全第一,吃好、吃好不重要,安全第一,凡是有危险的地方都不可以去,如果说我慧律法师带团出去,去到国外死了两个、三个,对不对?如果是意外就没有办法了,像今天印尼航空发生空难,印尼、雅加达,双洞轮引擎飞、飞、飞,飞到一半他要停在机场爆炸了,航空,爆炸,死了十五个,那架飞机是国内线的,坐四十八个死了十五个,整个雅加达的机场都在哭,那个你没有办法控制,要旅游你就要冒着生命的危险,坐飞机,那一种就不是你可以控制的,谁都没有办法,要发生什么事情你都没有办法,所以我们如果知道我们要去旅游,我们就是平安,快快乐乐地出门,平平安安地回家,所以说要给众生有一个安全感,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第一个人为因素可以控制的,我们都要事先安排好。)如你对这感到不胜其烦地难以拔除,那你就会厌弃舍离众生而去,再也不会过问众生痛苦不痛苦了,可是悲心彻骨髓的菩萨,不论众生如何在长时期中受苦,总是常不厌离舍弃众生,随时随刻都在设法为众生拔苦,没有一时一刻忘掉众生在苦痛中的。(这个确实不简单,不要讲太多讲看护就好了,譬如说有一个人他的身体都发臭溃烂,你去做他的……,不要说赚钱,特别护士那种的,那是有赚钱的,叫一个病人你来照顾看看,那种身体都发臭肉都溃烂的,还有传染病的,你敢去看顾他吗?不要说长期性要解决众生的痛苦,你去看护看看,你自己就开始先怕了,我去不晓得会不会传染到我,这个味道这么臭,你看看,所以说世间并不是我们学佛的人最伟大,你不要常说我们是学佛的人,学佛的人有时候一点都不伟大,你去看基督教的,你不能跟他比的,你不能跟他比的,他有神的爱就比你厉害多了,怎么样?你去门诺医院看看,我们说起来惭愧,花莲的门诺医院,美国人,美国人来台湾牺牲,对不对?对病苦的人,他就慢慢地跟他说,他只信上帝那种爱心,我常说有时候佛陀的慈悲,胜不了上帝的爱就是这样子,佛教徒说到慈悲,具慈悲没有错,问题是你看人家基督教的爱,你不能跟他比,你不能跟他比,上次播一出《残酷大帝》,我那个时候已经学佛了,我去看《残酷大帝》,它描写一个修女,一群修女去非洲传教,还被非洲的土著强暴,再去,再去,去的那一幕每个个看了都会流泪,她们坐飞机,这些修女每一个都穿得很洁白,帽子戴起来实在很庄严很庄严,修女下飞机,下飞机车子开到半路,见到一个小孩坐在地上哭,非洲的小孩,苍蝇,地上都是雨水都脏兮兮的,就这样子没有父母在旁边,那个修女说停车,停车就马上下车,把那个小孩抱上来,整个都烂泥巴,都是泥土脏兮兮的,那个修女一走过去,就把那个小孩抱起来,抱起来靠在胸前,整个身上都很脏,她把他抱起来就这样靠着,我想上帝的爱也是很伟大,这个我们哪做得到,哪有办法这样子,那一幕令人感动,你不是说世间……,我们佛教徒常有我慢,自忖我出家人最伟大,或是说我在家学佛究竟的道理,其实我们在行为上的慈悲,有时候跟不上外道的,一点都跟不上,一点都跟不上,有的看到:脏鬼,脏鬼。修女她不但没有讨厌,还把他抱起来,抱起来,太感动了,不管他是干净或是肮脏,她就是当做她的儿子,后来那个修女死掉,有一个修女死掉,修女都没有报复的心,都没有报复的心,后来她的家属去,另外一个修女就告诉他,说上帝已经征召她回去了,她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她不是说她死了,她已经去见上帝了,她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已经回到上帝的身旁了,你就不需要哭泣,她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她把死当做……,还是被害死的,还是被土著害死的,她就说人迟早要死,为上帝而死这样也很光荣,她们那种虽然是不究竟的,但是也是很洒脱,当然她们那种不能了生死,都是以上帝为主导,我们不要认为我们学佛是最伟大的,有时候你跟那些外道比较起来,你比不上他的一根寒毛,真的,我们的慈悲心比不上他的爱。)所谓“广大无量,善修悲心,得解遍满”,正是这一悲无量心的写照。 【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这是菩萨所修的喜无量心。喜,就是一般常说的欢喜。在前讲到嫉妒心时曾说,人类的心理是很奇怪的,自己既不愿意做什么好事,又不愿意别人做什么好事,如果看见别人做了好事,自己心里就老大地(不是老大,这个大要画叉,老是)放不下,(就是“老大的放不下”不是这样,“老是放不下”,见到别人做好事自己也放不下,人很奇怪,)或者讨嫌他,(就是讨厌他,)或者嫉妒他,(嫉妒他,)或者憎恨他,或者破坏他,使他的好事做不成。(这个都是酸葡萄的心理,人类那个酸葡萄的心理,一定要彻底地改过,就是所谓的嫉妒,什么事情他都看不惯,)可是菩萨不是这样,见到修善做好事的人,在自己的内心中,只有随喜赞叹,绝对无有嫌嫉。(不会嫉妒他,)因在菩萨的感觉上,一个人能发心做好事,是即显示他已能向上向善,(所以我都尽量给众生机会,我不会看这个众生今天有缺点,我就去责备他什么,我给他机会,我给他时间,慢慢来急不得,)如世间的父母,见到自己的子女向上向善,岂有不喜欢的道理?所以菩萨行者,见到众生修善,无有不欢喜的。(我们也要有这种心,)所谓“广大无量,善修喜心,得解遍满”,正是这一喜无量心的写照。(你单就那个欢喜心是佛陀的心,你体会看看,那颗欢喜心即是佛陀的心,你有办法碰到每一样事情,都起随喜的心吗?我们自己稍微冷静看看。) 【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对于顺境没有贪爱,对于逆境没有嗔恚,意思就是说,你如果有舍平等的庄严,这个境界对你都没有作用,)这是菩萨所修的舍无量心。这里的舍与前所说施舍的舍不同,与牺牲一切的舍也不同,是表示自己的一念心安住在平等境上,名之为舍。讲到世间的境界,大概不出顺违两种:顺是美好的境界,普通人对于顺境,总是贪著不舍的,菩萨在顺境上,一点贪著心也没有。违是违逆的境界,普通人对于不对的境界,很容易生起嗔恚心,或大发脾气,但行菩萨道的人,不论遇到怎样违逆的境界,知道发脾气,生忿恨,是没有一点用场的,可能会得到更不好的结果,(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不忍,则乱大谋,)所以于彼不生一念嗔恚。修舍心时,如能做到于顺违境无爱恚心,是即舍无量心的完成。所谓“广大无量,善修舍心,得解遍满”,正是这一舍无量心的写照。 丁二 四摄事 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四摄,是菩萨化他中最重要的法门之一。摄是摄受,比方有些众生,向来不为菩萨之所教化的,菩萨因为不舍一个众生不度,所以就用种种的方法去感化他,使他逐渐地来接近菩萨,而为菩萨之所摄受,归敬三宝,见佛闻法。虽说度生的善巧方便是很多的,但是归纳起来,不出现在所说布施、(要布施;)爱语、(要讲安慰的话;)利行、(利益众生;)同事(就是站在他的岗位来替他讲话,你要度众生这四种权巧方便你做不到,你不可能,说起话来都站在我们的立场那没办法说,菩萨要站在对方的立场)的四摄事。菩萨以【四摄庄严故,】因而【常】能精【勤摄化一切众生。】我们要看一位菩萨能不能普度众生,就看他能不能运用四摄事,如本(就是如果,本就是本着,本着)四摄事去行,(如本四摄事去行,如果我们本着四摄事去弘法,善巧度众生,)一定可以摄化一切众生的。现在将四摄事,简单叙说如下:(底下这个都很重要,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些对一个修行人,不要说修行人,说世间人的修养都很重要,非常重要,我们基本上的修养都很重要。) 一、(要有)布施(心):怎样以布施摄取众生?以财施说:人生在世,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生存,(你要生存,他也要生存,)如果生存受到威胁,你要他来信佛法,这是千难万难的!菩萨深知这点,广以财物施与,(布施给他,)先与众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然后从彼此的相互接触中,有意无意间对他说些佛法,使他了解世间的物质生活,是不究竟不美满的,(所以,我们如果追求穿上世间的物质,你追到死去活来你都不快乐,都不快乐,)应更进一步地修学佛法,以求得身心的自由解脱,由于众生得到你的物质的供给,对你有了很好的印象,他对你说的话,也就易于接受。(容易接受。)我们常说,财施是摄化众生的最大方便。(所以我们要有布施心,一个人我们如果买几条念珠和他结个缘,买几瓶零非零和你结缘一下,都这样先和他结个缘,要有就个施舍心,有的人没有办法,有的人没有办法,他没有布施心,要他的钱财就像要割他的肉似的,这是生生世世所修的,)因为一般众生,不管究竟利益如何,现实利益最为要紧,只要你能给他现前利益,他就会对你五体投地地相信,你要他做什么,他也就无条件的,(因为你肯牺牲,)照着你所指示地去做,是为布施摄。(就是说运用布施的方便来摄受众生,摄受众生。) 二、爱语:(这个说话很重要,要如何说话?)怎样以爱语摄取众生?这是属于语言方面的。生存在这个世间,人与人的来往,意见的交换,思想的交流,都有赖于语言的传递,可是同样是说话,如用粗暴的语言,或以命令的口吻,(你去给我做什么,所以我就告诉诸位,那个礼貌不可避免,礼貌,礼貌不可免,再好的朋友乃至夫妻就是要有礼貌,要谢谢,谢谢,谢谢、谢谢。种种的语言都要,也不要太过分,太过分。譬如说他来,我们已经和他打过招呼了,我们也无须一直叫他,譬如说我们端一碗冰要给他吃,吃冰了,他说:谢谢。放着,他没吃,你就无须再三地一直叫他吃,一直叫他吃,一直勉强他,不需要,礼貌要恰到好处,礼貌如果不恰到好处,就是有时候太过礼貌他会受不了,太过礼貌对方会受不了,简单说要使他能接受的礼貌才叫做恰到好处。我们如用粗暴的语言或以命令的口吻,)不但不会使人接受,而且令人生起反感;反之,你以客气的态度,柔和的言音,吐露出你的心声,就可博得人的共鸣。(会相应,)菩萨行者深知这点,所以在化度众生时,对众生的谈话,总是以体贴的语句,(体贴就是替对方考虑一下,他的立场是什么,所以讲起话来就不会那么尖锐,这个世间有很多事情,我们站在自己的立场,我们怎么想都想不通的,我们如果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说话事情就好办了,对方的立场是什么?他的身份、地位,他的时间、空间,你如果拿捏得准,啊!他的立场就应该说这些话,没有错,像这样替他考虑你讲话就很贴心了,你有考虑到他的立场、时间、空间、他的身份该说什么话,对不对?要不然我们所说的话会很尖锐,每一句话都是会怀疑,会有攻击性,)关心的言词,轻言细语,柔和爱语,使众生听了,觉得菩萨是爱护我的,而感激地接受菩萨的劝告,这样,你就达到以爱语摄化众生的目的了。(所以你如果不懂得说话,你度不到众生,我们不会说爱语,我们度不了众生,他连听都不想听你说话,你怎能度得了他呢?对不对?)在这现实世间,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们亲近某善知识,往往因了听到一句半句的刺激话而离去,由此可以想见爱语摄化众生的重要性。(十几年的好朋友因为一句话成了仇人,也有可能,有可能,为什么?说话,因此我们这个说话,如果要能永久得到好的朋友,乃至于亲戚、亲情,说话要很注意,不要冲口就出,冲口就出,不缴税金地冲口就出,稍微冷静一下这句话能说吗?) 三、利行:怎样以利行摄取众生?就是多做实际有利益众生的事。(这个很重要,我们如果发心都是为了这个团体,我们就没有私心,没有私心我们的快乐就来临了,简单讲牺牲就是享受,享受就是牺牲,贪求就是痛苦,占有就是痛苦就是随著而来,这是一定的道理,你处处都是为了众生牺牲,很简单,你一定会享受我们的生命,因为你无我,我们无我,我们四处贪求我好就好,不管别人的死活,你的苦一定在后面,为什么?别人就唾弃你了,见到你就倒胃口了,见到你就倒胃口了,像我们在读逢甲大学一样,有一个同学他买什么东西,你别想去吃到他的水果,不可能的,那是不可能的,他的水果买来是遮遮掩掩的,遮遮掩掩的,你知道吗?如果吃饭的时候,如果在吃素食桌,对不对?别人还没吃他就吃很多了,接着他吃水果吃得特别多,吃得特别多,特别多,不曾听他布施一样东西,结果整个团体对他的看法都投以奇异的眼光,因为大家都有学佛,大家都有学佛,你看他贪吃那几块水果,人家切出来的柳丁或者……,贪吃那几块水果,他天生的习惯,他悭贪,一看就知道不施舍,结果不得善缘,就是都没有善缘,都不肯施舍,譬如说好吃的东西,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5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手伸出来,办不到,他办不到,常常买水果就像顽皮豹那样藏起来,早就被人家看到了,早就被人家看到了,他就是不拿出来,不拿出来,不拿出来就不一样,像我这种叫做慷慨型的,慷慨型的,我这种的就不怕人家吃,来,再多也拿给你,再多也拿给你,我吃也不过两口而已,再多也拿给你,没有关系看你怎么吃,对不对?我们的福报就是我们的,不是我们的就不是我们的,对不对?何况吃素食是大众的东西,都给你,所以我保持一个原则,好的都给你,不好的我自己承担,对不对?这个社团如果需要做什么,就赶快:我来。如果好吃的东西,给你。如果要抢功劳我都默默的,一句话我都不曾说,我们明明做得汗流浃背,我们也默默地就好,为什么?人家有眼睛在看,无须你自吹自擂,自己称赞自己,本来他要称赞却称赞不出来,本来他的内心已经很钦佩你了,碰到你的时候,你深怕人家不知道你的辛苦,你开始说:我很赞叹我自己,我早上是如何如何地做,对方实在想钦佩你,钦佩不出来,他准备要钦佩你的时候,你却自己说完了,你自己都说完了无须我再说,钦佩不起来,你记住,众生的眼睛是雪亮的,众生的眼睛是雪亮的,你默默地做认真地做,我告诉你,一天、两天人家早就知道了,久了人家就知道了,你都无须自我宣传,无须自我宣传,做也不是要自我宣传,这就是了不起的德行,好的都给别人,有辛苦的我们自己承担,不必吹擂自己有多伟大,你在做什么大家都很清楚。)如现在有很多团体,或武装部队中,或最高学府中,或其他的各种社团中,都办有福利社,为各该团体的成员谋福利,是即利行的一种。世间所有的利行,其范围是很小的,只知为自己团体的成员谋取福利而已。菩萨度化众生,为广大的社会群以及一切众生类,谋取最大的利益,是为利行摄取众生。 四、同事:怎样以同事摄取众生?简单而扼要地说,就是与众生站在同一岗位上工作。(也就是说,设身处地地替对方想一想,)如众生是做什么事的,我们跟他一样地去做。虽在同一岗位上工作,但菩萨做事认真,工作勤劳,使得懒惰懈怠的众生见了,受其影响,久而久之,为其所化,是为同事摄取众生。 丁三 三十七菩提分 念处庄严故,(多一个“四”,四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正勤庄严故,(四正勤)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四)神足庄严故,(就是四如意足,四如意足,)恒令身心轻安、快乐;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神匪懈,(匪懈就是不懈怠,)常无迷妄,寂然调顺,断诸烦恼;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正道庄严故,(就是八正道,刚才那个力就是五力庄严,觉支就是七菩提分叫做觉支,觉支就是七菩提分,八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 上来已说十善业,修四无量,修四摄事,今当续说以十善业,修学三十七菩提分法。三十七菩提分法,亦名三十七道品,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圣者所共修的法门。三十七菩提分法,分为七大类,就是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就是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就是七菩提分,)八正道。(就是八圣道分,)如本十善业来修此,则所修的道品,就更为庄严了。现在分别如下: 【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四念处就是时时刻刻要观照,使我们的心安住在四念处,这样我们的道业自然就会精进,这个我执、分别、颠倒的念头就放得下,)这是所修的四念处。所谓四念处,就是观身不净、(观看我们这个身体不清净,不清净,这样我们对欲望或是夫妻的感情,男女的感情慢慢就比较放得下,为什么?著也是不净,得到也是不净,大、小便慢慢地观照,慢慢观照,我们的贪著心就慢慢、慢慢地清淡;)观受是苦、(观察一切的感受,就是说面对这个世间的触感,它就是给我们痛苦,我们要赶快有出离心,有出离的心,观受是苦最重要的就是激发我们的出离心,我们如果觉得这个世间很可爱,世间没有痛苦,我们就一直要住在六道轮回里面了,我们如果一直觉得这个世间确实是苦,你就会拼命地用功了,你就会拼命地念佛了,知道有一天会死会消逝,所以我才告诉诸位:你要记住你临命终最重要,你临命终要用什么仪式来走完你的人生,譬如说我,我很清楚,我临命终一定是助念阿弥陀佛,助念阿弥陀佛,所以四字佛号变成我现在最重要的功课,为什么?我临命终就要听佛号而走,四字佛号,譬如说我们现在念咒,《金刚经》,《地藏经》,这个很好,不过你要记住临命终你无法诵经典,临命终是提起正念,临命终提起正念,最重要的就是四字佛号,所以你现在就要培养四字佛号,让它很习惯,很习惯,譬如说你诵经的时间很长,念佛的时间很短,这样刚好颠倒,你持咒的时间很长,念佛的时间很短,刚好颠倒,你临命终再爬起来念咒,哪来得及,不可能的,对不对?所以我们那一天在说《净土圣贤录》,说我们如果临命终没有办法念南无阿弥陀佛,或是没有办法念阿弥陀佛,都没有办法念,你只要观想一个“佛”,一个“佛”就往生了,我们如果有参加共修的人就知道了,我们那一天在共修说到的《净土圣贤录》里面其中一个,四字佛号如果无法念,旁边的善知识告诉他说:你念一句佛就好了,佛,佛,你只要记住一个佛字,就一样可以往生,所以生处不熟,熟处不生,我们平常佛号要用比较长的时间这样才正确,有的人我看他在修行,咒念得很多,佛号念得很少,就刚好颠倒,刚好颠倒,佛号要多念,熏习,要念到记得住,念到你自己有办法掌握,有轻安的感觉有定力的感觉,就是说什么境界来,我佛号照常这样念,我再怎么伤心的事情来,我佛号就是不颠倒,我再怎么贪的境界现前,再怎么高兴的事情,照样这样念佛不受影响,简单讲,请问师父:念佛要念到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肯定自己能够往生,有什么预感、征兆?有,绝对有。第一点,你如果念佛念到你家里有人过世又发生火灾,你照样这样做功课,乃至于你的会款被倒了,你佛号还念得清清楚楚,一心一意,我就是要求往生极乐世界,乃至于我今天病苦,病得实在连医生都看不好,你照样提起正念,没有受到病苦的影响,没有受到金钱的影响,也没有受到爱情的影响,感情的影响,都没有,我现在就跟你盖章,保证往生。接下来第二点:你如果在晚上做梦,常常梦到升天,梦到西方三圣,梦到出家人,我跟你保证也是往生的征兆,你如果晚上常常梦到考试不及格,开车撞到山谷下去,跑、跑、跑到山上的时候,跌到山谷下去,这样子你没办法,或是跌到海里要游,游不上来,要死,死不了,那就不好了,或是说你晚上做梦,梦见看到月亮,很亮的月亮,此是见道的预感,这是要见道,梦到月亮,《阿含经》里面说,《阿含经》里面:佛的徒弟梦到月亮。佛告诉他:此是见道的开始,这个就是要开悟了,所以这个梦也可以代表一个人白天心性的表征,因此我们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此你要时时准备你临命终要用什么方式结束你的生命,像我的话,安详当中四字佛号都准备好了,这样观受是苦就不怕了,我们绝对不怕它,一心一意就是求生极乐世界,死反而早一点解脱,不必再和这些黑毒虫搅和,快活,真的。)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念处观,是佛法中的重要行门之一,为对治众生的四颠倒而立的。凡夫未入道时,于四法中起四颠倒:谓于诸不净法中,生起清净的颠倒,(譬如说我们的身体会流血水、流脓、生病,他把它当做清净的,清净的他就会追求,)于诸苦痛法中,生起快乐的颠倒,于诸无常法中,生起常恒的颠倒,(认为世间是永久的,他不知道很快就轮到我们死了,知道很快就轮到我们死了,)于诸无我法中,生起自我的颠倒。(我们这个色身本来就无我,生起一个我的颠倒,)为了破这四种颠倒,所以佛说四念处观。为了破除净倒,(把不净变成清净,)所以说身念处;(我们要观身不净,)为了破除乐倒,(世间没有什么快乐可得,我深深地体会世间到现在,我不知道什么叫做快乐,我唯一的快乐就是讲经弘法,看到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样学佛,知道世间生命的意义,了解人生与宇宙的真理。再来,我最高兴的就是看到佛教蒸蒸日上,蒸蒸日上,无量无边的众生有福了,懂得要念佛,懂得要了生死,懂得要听正法,种善根,这是我一生最安慰的,要不然吃也是这样吃,睡也是那一张床,病苦种种的,我对这个世间没有什么执著,身体常常生病、重感冒,吃也是吃那一碗,吃完饭就大便,对不对?睡也是这样睡,活了四十五岁,差不多什么都了解了,世间也没有什么稀奇、秘密,有什么的……。我常说世间有什么叫做秘密,世间有什么叫做快乐的,我想到现在想不透,如果出国叫做快乐,我已经去过三十几国了,我出国回来也是脸变黑,对不对?就这样子,到现在就是我不晓得这个世间什么叫做快乐,就这样子,真正的快乐就是见到佛教兴盛,见到众生有善根,见我出家的徒弟有成长,见到这些在家一天天地护法、有正念,这个是我最高兴最安慰的,所以为了破除乐倒,)所以说受念处;(观受是苦,)为了破除常倒,所以说心念处;(观心无常,)为了破除我倒,(无我,我们一般说执著有我,)所以说法念处。(就观法无我,法念处,观法无我,确实没有一个我,火化以后剩下几根骨头而已,我们如果能够常常这样想,烧了我,我在哪里,世间你什么都看得开,没有什么好计较的,)处为所观察的境界,即身受心法;念即能观察的智慧。但以能观观于所观时,不是马马虎虎地观,而是要不忘失地观,方为善能修习四念处观。 (四正勤:)【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这是所修的四正勤,亦有译为四正断的。一、未生恶令不生;(还没有产生的恶不要令它产生。)二、已生恶令断;三、未生善令生;四、已生善令增长。(譬如说你听经这就是善,你就要坚持到底,坚持到底,我们从上一次一楼、二楼、三楼听经听到现在,剩下不到两层楼,如果说到开《华严》楼上再没人,楼上楼下加起来,楼下坐得满楼上所有的电灯、电视就要关起来,因为浪费常住的电,我不知道楼上几个人,我不知道,所以,我叫录音的人稍微调查一下,楼上如果不到二十个,就到楼下来,不要浪费常住的电,全部关起来开一楼就好了,《华严经》就是这样子,要观察看看,人数如果很少一律都坐楼下,楼上不要……我们替常住省钱,还要开冷气、电视、电灯,这是十方的钱,血汗的钱,我们还是要珍惜,懂得因果,都到楼下来坐就好了,楼下的位子还有剩,对不对?如果人多再开二楼。)把这四法归纳来说,便是一切恶法需要断除的,应该拿出最大的勇气来断除,至于还未生起的恶法,同样要以大无畏的精神予以遏止;在另一方面,还未生起的功德善法,要想办法使之生起,已经生起的功德善法,要继续不断地使之增加。不论断恶生善,都要精进勇猛地去做,不是马虎可以完成的。但在这里,有一个字须要注意的,就是正字。(要正,)因为勤劳,是通于善恶的,如不是如法如律的精勤,不持不可以说为善,相反的,还是极大的罪恶,(极大的罪恶,所以有的伤害到佛教,还认为他为了正义,这是极大的罪恶,他自己认为他在为善,他不知道他是在伤害,伤害佛教,)所以修学佛法的人,定要以四正勤为断恶生善的动力。 (再来,)【神足(就是四如意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这是所修的四神足,亦有译为四如意足的,(这是修禅、定的一种重要的,)即欲、(这个欲不是欲望的欲,这个欲是希望的,进入一个定的开始,欲,欲,欲神足,就是坚定自己的想法,我们要修定,欲,欲神足;)勤、(就是精进修定;)心、(观照;)观四者。(欲、勤、心、观四者,)这是侧重在定方面修学的,如能依此修去,就可得到神通。神通是果,四法是因,所以此中有着因果关系。为什么修此才得如意足?《智度论》说:在行者修习四正勤时,由于内心小小散乱,现以欲等(这是表示是个欲等就是包括四个,欲、勤、心、观等)定法摄心,(定心摄心,)所以名为如意足。譬如美妙饮食,放少少盐是没有味的,得到恰到好处的盐量,则其味足而如意了。有人这样说道:讲到定,在四念处及四正勤中已有,为什么不名如意足?当知彼二行门虽已有定,因为智慧及精进力强,而定力极为薄弱,行者不得如意愿,所以不名如意足。(譬如说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子,你要不要学佛?要。要不要了生死?要。为什么?所受有没有如意呢?不如意。为什么?定力不够伏不下那个烦恼,心情七上八下,不服、不满、不能相应,他想要了生死很想要用功,为什么所行不如意呢?因为没有办法降伏那颗心,他没有定力伏住那个不满,所以克服不了,克服不了,有智慧、精进力强没有用,他没有定力,所以定力是很重要的一环,临命终你要念佛,你一定要念到能定,你才有办法一心不乱,这个就是定,对不对?任何事情要在定力里面定,他才有办法成就世出世间法,所以我们要有定力,要有定力,你有定力所做如意,为什么?动摇不了你,它才不会动摇我们,我们才不会跟着情绪修行,情绪高涨,情绪低落,修行人用情绪来修行,他没有办法修行,所以要用定力,)以此神足庄严,便能恒令身心,获得轻安快乐,且其轻安快乐,不是一般人所想像的。 【五根庄严故,】此下是明所修的五根:一、【深信坚固,】是信根。(这个最重要,)谓我们所起的信念,要深刻诚恳,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很坚定地而不动摇自己的信念。(对三宝不要有成见,不要有成见,要放下,放下,哪一间道场好坏跟我们没有关系,我常跟他们说:你没有那种体力,你一个人要跑几间道场。我常常跟他们说:你如果看这间道场很妥当,看这个善知识很妥当,你就是跟着他,一个人一生,如果跟随一个善知识始终不变,那个人保证解脱,一个人一生如果跟随一个善知识始终不变,保证解脱。为什么?最大的善知识到最后就是他自己,他对师父有信心什么人最好?他本身最好。《金刚经》讲的:信心清净,即生实相。他本身就是得到最大的利益,你对我有信心于我有何助益?没有。对谁有帮助?对你有帮助。信心清净,我对三宝信心清净,坚固不坏,我就是接近实相了,即生实相,就是这样子,你对师父没有信心,是伤害到你的法身慧命,不是伤害到我,我对你们是很有信心的,对不对?为什么?不增也不减,简单讲你的生死与我无关,是不是?所以我们的信心清净、坚固,对每一个修行人都是有好处的,有好处的。)二、【精神匪懈】是精进根。谓我们对于所修的道法,要精进勇猛的,勤求不息的,努力行去,绝对不可有一时一刻地懈怠。三、【常无迷妄】是念根。谓我们对于所修的道法,要念兹在兹的(念兹在兹就是念念不忘,念念不忘,)唯此一念,更没有其他的念头夹杂在里面,以免忘失自己所修的道法。四、【寂然调顺】是定根。谓我们从一心不乱中,使身心寂然不动,令诸根安然调顺。五、【断诸烦恼】是慧根。谓我们虽修如上诸行,假定没有智慧,烦恼还是不能断的,现因进一步地从定发慧,所以便能以智慧力断除一切烦恼。(断除一切烦恼。) 【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这是所修的五力,力是力量,其内容就是五根所说的信、进、念、定、慧。五根五力的内容既是一个,为什么要分开来说?《婆沙》(就是《婆沙论》,这个《婆沙论》叫做《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略称为《大毘婆沙论》或者叫做《婆沙》,或者叫做《婆沙论》,总共有两百卷,唐朝的玄奘大师翻译的,收在《大正藏》第二十七册,是部派佛教教理的集大成,部派佛教,就是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再来就是大乘的思想,最后就是密宗的思想,是分四个阶段,部派佛教分裂状态,部派。它里面有说,在《婆沙论》一百四十一卷,)百四十一(上面加一个字,加“卷”,《婆沙》卷百四十一,就是一百四十一卷这样子,不然你突然看到《婆沙》百四十一,你会看不懂,所以《婆沙》加一个卷,就是《婆沙论》第一百四十一卷,)这样分别地告诉我们:“能生善法故名为根,(能生善法这个叫做根,)能破恶法故名为力。(增加力量,)有说:不可倾倒(这个倒画叉,这个“倒”画叉,档可倾动)名(叫做)根,能摧伏他名力,有说,势用增上义是根,不可屈伏义是力。(势用增上义这是根,势用增上,不可屈伏义是力。)若以位别:下位名根,上位名力;若以实义,一一位中,皆具二种”。如简单地说:五根增长,不为烦恼所坏,名之为力。如所种树,经过浇水施肥,而于土中生根,虽说根已发生,但还没有力量,一经大风吹袭,很快便被吹倒,设若年久根深,于中发生力量,大风就不易吹倒。对于上面的五根,如果继续地去修,(就会产生定力,)发生强大的力量,就可众怨尽灭,无有能破坏的了。佛法行者,如果真实修行,有了相当工夫,天魔外道以及过去怨敌,便会来破坏你,扰乱你,打击你,使你不能安心地修行,这时就要看你本身修行的力量如何了?如你修持的力量强,便可对付他,使诸众怨尽灭,不能破坏你的修持,是即从五根中所发生出来的力量。假定自己的工夫不够,那就要为魔怨所扰,再也不能如法修行了。由于这样的关系,所以别说五力。(个别、另外来说五力,五力。) 【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这是所修的七觉支。(七觉支。)一、择法觉支,(选择这个好的,选择好的。)谓于一切法中,分别抉择善法、不善法、无记法,(无记就是非善非恶名为无记。譬如说我们顺手拿着这个杯子起来,你不能说是善是恶,我们这样看过去这个墙壁,无意义地看过这个墙壁,你不能说这是善是恶,在没有很特意的举动之下,这个统统叫做无记。这个统统叫做无记。我到公园走一走,这个也是无记,不是说有什么善什么恶,他在公园看到一只狗,拿棍子起来打它这是恶,恶的观念,这就是恶,那只狗和你无怨无仇,你拿棍子打它做什么?恶的念头就是上来了,那个叫做恶的念头,接下来看一看很对不起它,买一块面包补偿它,这个算是善的念头,善的念头,对不对?所以说:择善法、不善法、无记法,)并且了达诸法自性的不可得,(自性不可得就是说,没有一种永恒的体性,就像《俱舍论》里面讲的一句话,就是说所有的缘起都是无量的颗粒微尘所构成的,所以本无自性一切法不可得,意思是说所有的法都是由微尘,极微尘颗粒所构成的一个假相,包括我们这个色身,包括我们这个色身,也是颗粒微尘化学的元素,所造成的假相而已,不是真实的东西。)名为择法觉支。二、精进觉支,谓于所应修学的诸法,精进勇猛,不懈不废地去修。三、喜觉支,谓于如法修行中,获得真实智慧,从真智慧中生喜,名为喜觉支。四、轻安觉支,谓于禅定的实践中,所发出的身心轻安。五、念觉支,谓对于所修善法,忆念不忘。六、定觉支,谓于所修定法,不散不乱,名之为定。七、行舍觉支,谓于一切法,不著不依止,(不依止就是没有能所,不著就是没有颠倒没有执著,不依止就是绝对的意思,不依止就是没有能没有所,没有能依靠没有所依靠的东西,没有能所叫做不依止,)亦不见是舍心,(是不著,不见,没有著舍心,亦不见是舍心,也没有说看到一个这样的东西,没有,当体即空,)是名行舍觉支。这七者为什么都叫觉支?当知觉即菩提,所以有时称为七菩提分。支与分都是条件的意思,或者说为因素。谓诸行者,若要证到菩提,获得觉悟,必须依照这七个条件去做,由这七大因素,一定可以获得觉悟,证入菩提,所以名为七觉支。既然证悟菩提,对一切法无不通达,当然便能常善觉悟一切诸法。吾人现在所以不能觉悟一切诸法,原因就在未能依照七觉支去如法实践。 【正道(就是八正道,如果多一个“八”那就是很清楚了,八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这是所修的八正道。(八正道当然是对八邪道所讲的,也不能著有一个八正道,)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站在修学佛法的立场说,八正道确是最极重要的法门。佛曾对须跋陀罗说过:一个人能否证到四沙门果,(就是四果阿罗汉,)就看他是否依照八正道去修。依八正道行的,便得四沙门果,不依八正道行的,就不得四沙门果。经中又将八正道分为世间的与出世间的两种,如不能修出世间的八正道,依世间的八正道去行也好。于(其当)中,最重要的是正见,修好世间的正见,那你在百生、千生中,总在天上人间走来走去,(你如果有正知正见,)再也不会堕落到恶道中去。(所以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简单说就是说,今天我是有正念的法师,今天我到基督教、天主教,无论是回教乃至乩童,我走到哪里就是和他们混在一起,我都不会迷失,因为我有正念,我所用的方法都叫做方便善巧,我有正念。一个没有正念的人来到佛教,他虽然身穿出家衣服,受三坛大戒也是邪魔外道,那就是佛门的外道。为什么?他没有正见,没有正见。他说的不是正法,只是穿出家衣服那种是可怕。为什么?会迷惑人,会迷惑人,所以你看他如果对佛法的体验不是很深,所讲的不是法叫做故事,你注意看统统是故事,人家如果写信来问,都讲故事。回答人家都是现实当中母子如何、神位如何,地理风水如何,种种的家庭环境如何、烦恼……,说来说去说不到法,你摸不着头绪,你不知道他在讲什么,如果讲就是在回答人家的问题,世间法,世间法。道本无形,何假言说。道本来就是无形的,哪里是你用嘴巴可以说的,对不对?讲得出来就不是道,因此我们要了解,你说他穿着出家衣服在讲经,那也只能说劝善,叫做劝善。哪有讲到这个道。道是无形的,本自不生灭的那才叫做道,所以说法有很多,问题是跟错了人走错了路,怎么死你都不知道,你又自己没有那种智慧,所以说,其实我们现在讲话也是有矛盾,说你要亲近善知识,你要有正知正见,其实这一句问题很大,对于一个初学者,他知道什么叫做善知识,我问你:他知道什么?是什么东西?他知道什么?他知道什么是正知正见?他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对不对?你如果讲到他说得不好,他说你嫉妒人家,对不对?是不是?他说你嫉妒人家,其实明眼人知道,什么是正知正见?对于初学者他说什么叫做正知正见?他根本搞不清楚什么叫正知正见,他完全不知道什么叫正知正见是什么东西?他不知道。所以说起来也很困难。说你要亲近善知识要有正见,我告诉你这两句就是很难了,这两句就是很难了,所以说佛法急不得,第一就是要久,要很长的时间,内行的看六道,外行的看热闹,你如果有正见,保证你不会堕入三恶道,因为你所做的统统有正知正见,你了解什么是因果法。)所以经说:“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这句话你注意看,“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他有正知正见,增上就是你给他的外缘,譬如说我们现在大家听经闻法,打死不退,我们现在的共修也是很感人,我们现在的共修有三、四百人,可以说整年度都这样子,有增加没有减少,)纵经百千生,不堕于恶道。”(你有正知正见,你经过百千生都不堕于恶道,)不但世间以正见为主,就是出世亦以正见为宗。正见修成功了,便可得正智慧常现在前。正见或智慧,是佛法的眼目,得到了这个,就可在佛法的大道上前进,不致有堕坑落堑(这个念qiàn,堑就是深坑)的危险!所以正见是八正道的领导者,一旦见正,(知见正确,)其余一切皆正,如见不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2 20:21 , Processed in 0.184074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