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wlxg20130220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7-4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这一个动作可能又让他睡不着觉了。或者我们在图书馆里面,你要去揭一个帘子,图书馆是看书的地方,大家都很安静,你假如去拉帘子拉得很大声,可能会有人被你吓了一跳。所以「缓揭帘,勿有声」,虽然是一个揭帘子的动作,也是告诉我们,我们处处每一个言语动作是不是会让别人觉得不安?这个声音会不会过大?当我们时时会去想到,替别人着想,心也会愈来愈柔软。当你的心愈来愈柔软,你就是真正在落实仁慈之心。

在生活当中,还有哪些时候会因为我们的声音过大而造成别人的烦恼?哪些时候?比方说我们这几天都住在一起,晚上假如走路很大声,必然会吵到别人。再来,晚上假如起来上厕所,一开门,你力气很大,可能很多人都怎么样?吵醒了。我记得在澳洲学习的时候,卢叔叔还告诉我,晚上起来上厕所一定要放轻,而且绝对在冲马桶的时候要确定门是关着的,不然冲马桶那么大的声响,会吵到很多人的安宁。

所以一个人是否有学问,在哪里看?我们说替人着想是第一等学问。而替人着想可不是用嘴巴说的,而是点点滴滴落实的。除了走路声、关门声不可以太大,比方说大家一起吃饭,吃的时候不可以声响太大。假如你吃饭很大声,所有的人在吃的时候都觉得很不舒服。为什么吃饭的时候声响会特别大?嘴巴没有闭起来。所以我也跟很多朋友提过,吃饭的时候嘴巴要闭起来,因为我们不只代表自己,我们是代表公司、代表团体,甚至于你到外面去旅游,你是代表什么?代表中国人,所以你的动作要处处提醒自己。

上一次我们也提过在巴黎的圣母殿写了一行中国字,什么中国字?「请勿大声喧哗」。写给谁看?人家是声名远扬,我们怎么是这样的结果。所以今天中国人到公共场合上去会大声喧哗,也代表他在家里也是。所以一个人的修养绝对是在家中培养,绝对是在没有人看到的时候就在落实。所以中国人特别强调「慎独」的功夫,当我们一个人的时候,我们的动作、我们的言语依然都是要放轻、放缓,这样习惯自然了,自然在公共场合都能够做得出这样优雅的行为动作。所以,当我们在机场看到很多孩子在那里大吼大叫、跑来跑去,我们也要适时地制止这些孩子的行为。你就把这个巴黎圣母殿的故事讲给他听,告诉他,我们脸可不能丢到全世界去。你看这个机场上有这么多的外国人,他一看你这样,你们台湾的孩子怎么教育成这个样子?你们中国人怎么教育成这个样子?这样就很不好。当我们有这个敏感度,你可能会在生活点点滴滴当中,开始对这一句经文有更广的体会。比方说半夜回来拿钥匙开门,你也会放轻。当我们半夜开车回来,你也会赶快把引擎关掉,因为你对于那个声音的敏感度已经愈来愈高。这就是观照的能力形成。

「缓揭帘」,除了声响不要影响到别人之外,也是一种爱惜物品。因为你用东西的时候轻手轻脚,它就不容易坏掉。假如我们平常用东西都很粗鲁、很大力,这样本来这个东西可以有五年、十年的寿命,可能用不到一年就坏掉了。所以从这个惜物的观念当中,我们也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太粗鲁。比方说穿衣服,假如你很粗鲁,衣服很容易就扯破了。所以这都要提醒小孩,从小地方珍惜物品。当你的动作都能轻柔,生活当中就不会常常发现扯坏东西、摔坏东西或者是撞到东西这样的情况发生了。我小时候也是常常受伤,不是这里刮一条痕,就是牙齿又摔断了,所以也是常常伤痕累累。我还记得有一次是跑到厨房去,滑倒,好几颗牙齿都撞坏了。一直到我在大学时候开始用功学习,然后读了一些经典,这些情况就慢慢减少,现在就很少会这边破一个洞、那边刮伤了。确确实实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受伤?最主要的原因在心,粗心大意才会表现出莽撞的行为。

所以一个人要修正自己要从根本下手,就是从这一颗心开始调伏。而这一颗心的调伏,又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事相当中去用心,善于学习。所以「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我们在学校里面,这是孩子很常犯,常常一不小心,眼睛不知道看到哪儿去了,就去撞到桌角。撞到桌角滋味怎么样?很痛,保证会黑青,会受伤。所以从这一句经文我们也可以引伸到,告诉学生处处要注意自己的安全。我们假如仔细去了解,现在的孩子意外死亡率愈来愈高,因为他们没有那个敏感度。所以成人,老师也好、家长也好,都要时时提醒,不然到时候意外造成就为时已晚。

现在很多孩子喜欢飚车,这都是对自己的安全都没有一种敏感度。我们再进一步去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会去飚车?为什么?我们确确实实不能在结果停留,要把原因找出来,才能把这些情况做改善,内心空虚。所以当他不知道人生的目标在哪、人生的本分在哪,他就很可能游手好闲,到最后误入歧途。他为什么觉得空虚?因为他觉得他没什么价值。我们假如进一步去了解这些孩子的家庭,很多都是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所以我们当老师就有一个深刻的体会,你对这个孩子愈关心,他的进步就愈大。

我记得我在两年前带了一个班级,这个班级是全校最吵的、最难管的。刚好他的老师教了四十年的书,觉得实在是太难带了,六年级下学期他就不带,他在六年级上学期就退休了,所以下学期就必须有一个代课老师来带。刚好我从澳洲回来,我南师的同学就打一通电话给我,他说:我们学校有一班很不好带的班级,你要不要来带?他不说最难带的,我还不一定会去带;他说最难带的,我们马上说好。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弟子规》也说「勿畏难」。因为我们当老师就希望自己的能力能够成长得愈快,往后自己的学生才能得到更大的利益。假如一带就可以带这么难带的,那我一定可以进步不少。所以透过这样的一个机会,我就去带这个班。

结果,他的老师就开始给我介绍,从一号介绍到最后一号。一号怎么样怎么样,二号奶奶带的,不好管,三号,夫妻(爸爸跟妈妈)离婚了。就一直这样讲过来,我们也感受到现在的家庭问题很大,可能四分之一都是单亲家庭。有一些不是单亲家庭,也不见得能得到父母的关怀。我就曾经打给一个家长,他就说:老师,我每天赚钱都忙不过来,早上比我儿子早出门,晚上比我儿子晚进门,我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因为他的孩子上网络,已经学习到很多很污染的东西了,父母都完全不知。父母到底为什么这么努力赚钱?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家庭、更好的下一代。你看,赚钱赚到最后真正的目的都忘记了。所以我们一边听也是觉得很心酸。

当这位老师把十九个同学介绍完,他就说(因为十九个是男生,十七个是女生):男生就这么四、五个比较乖一点,其它的都不好管。诸位朋友,假如你听到这里会怎么样?会不会觉得有点紧张?只剩下四个多月的时间而已,要带这个班。就在这个时候,我就生起了一个念头,孩子犯错就是我们教他的好时机出现了,你要抓住,绝对不可以在那个当下乱发脾气。所以当我们有这个态度,自然而然就会欢喜地去接受这个因缘。现在假如我们老师没有这样的心理状态,比方说孩子又犯错了,你的火气就上来了:你怎么又这样,给你讲多少次了!当你用这样的态度,学生在他的心里他会怎么想?他会想老师很凶;他会想,老师已经骂过我了,一笔勾销,所以下一次犯错的时候,不要被老师看到就好。他就不是从这个错误当中去反省、去改过。所以很多机会教育点,我们为人师要好好掌握住。

我这个态度是从哪里学习来的?我很幸运在这几年当中遇到非常多好的长者、好的老师。为什么我会遇到这么多好的长者、老师?遇到是结果,原因在哪?原因是不是拜拜拜得多?原因在有恭敬的态度,原因在我们有一分心希望能够在教育这个领域当中利益学生、利益社会。俗话说「人有善愿,天必从之」。当我们有善良的存心,一定会得到上天的垂爱,会有很多很有道德的长者来帮助你。

我那时候还在补习班补习,都还不是正式老师。刚好我的一个小学同学他来找我,他跟我说他交了一个女朋友。我这个同学很老实,二十几岁才交女朋友,第一个女朋友。因为我已经跟他十多年的交情,快二十年了,他说要带到我们家来,我说好,好!就一起认识一下。结果在跟他女朋友交谈的过程当中,她女朋友左一句我们老师说,右一句我们老师说。假如她是幼儿园或者小学生,我还不意外。我们来看一下,三、四岁的孩子他的很多言语当中都会夹「我爸爸说、我妈妈说」,所以在幼儿园以前,他最尊敬的人是父母,所以这个时候你把很重要的做人做事态度教给他,他就终身受用。上了小学,孩子的话变成「我们老师说」。上了初中、高中,「我同学说」。所以你看,一个人生命当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会随着年龄层而不同。出了社会以后,可不要某一个歌星说。可能是上师,或者我们懂得赶快深入圣贤经典,那可能就是「孟子说」、「孔子说」,这样透过圣哲人的提醒,我们就可以不断成长。

因为他女朋友也已经二十多岁了,都能够时时提到老师,让我很惊讶,好象这个老师的地位跟她父母是一样的。我愈听愈感动,所以就提出要求说:我可不可以认识你们老师?是她的小学老师。结果她也很欢喜,就答应说:好,我跟我们老师说一说。结果当天晚上我就觉得自己太匆促了,人家不知道老师有没有空,我马上就提出要求,太唐突了。所以我就打一通电话跟她说:我看算了,改天比较有时间再说。结果他女朋友就说:我已经跟我们老师讲了,我们老师说要跟你见面。他说像你这样的人要赶快进入教育界来服务。她老师教书已经教三十多年,我们从她老师的言谈可以了解到,他不只自己在作育英才,他时时还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才来投入教育,他也非常愿意去提拔后进。

所以,那个礼拜我的同学跟他女朋友就开着车先接上我,就再去接她小学的老师。结果,她小学老师跟我们家住的只有五百公尺。所以人生的缘很难说,人生的缘绝对不是在外在距离的远近,而在哪?在心。心很切,所想人生的目标都相同的时候,纵使在万里之外也会来相会,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所以人与人的距离不在外在内。为什么我这么讲?因为我就是想要弘扬中国文化,所以就到澳洲去,结果就在澳洲遇到了杨淑芬老师。你看必须到万里之外,结果相会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那一分心。所以当我有这一分心要好好学习如何教导孩子,就能够遇到这么好的老师指导。

所以,虽然家离得那么近,一直都还没有接上。好不容易接上了,我也很珍惜跟这位老师学习的机会。结果这位陈老师上了车,他坐前座,我们坐后座。这位老师回头跟我讲的第一句话,给我很深的印象,他说:我几十年的教学生涯,我的学生教我很多东西。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说出了一句真理,叫做教学相长。在《礼记.学记》里面就提到「学而后知不足,教而后知困,知不足而后能自反也,知困而后能自强也」。知道,比方说我们在上课当中,在阐述一些道理,底下的学生眼睛呆滞,快睡着了,就代表我们这样讲他们无法理解,这个时候我们要自立自强,再研究应该怎么引导,举哪一些事例,才能让他有所领会;或者是学生有很多疑问、疑难来问我们,结果一问,我们还不会,就会激励我们好好去查资料,好好再去跟人、其它长者、智者学习,所以就能够不断提升。

所以很多朋友也都很有心说:蔡老师,我也很想来弘扬中国文化,但是我很怕能力不够。诸位朋友,不要怕能力不够,等我们都有能力了再来做,已经怎么样?来不及了。家庭社会都乱了,到时候你想做都没机会了。所以我们要抱持着「做中学,学中做」,因为我们都是失教的一代,不要再让下一代有我们这样的遗憾。当家长、当朋友来问我们一些问题,我们也不要紧张。假如会的,我们就真诚回答他。假如不会的?像我,我就会说:我去问杨老师。杨老师假如不会的,她会怎么说?我去问我的师长释净公上人教授。你还有什么好怕的?而当你面对别人的问题你不会,你又主动去帮他找答案,他会不会瞧不起你?不会,他会更尊重你,他也会很感谢你,因为你处处帮他的忙。所以在心理上不要有担心,确确实实教学才会相长。

这位老师第一句话就让我很震撼,接着他又说:孩子犯错就是我们教他的时候,所以不可以意气用事,不可以发脾气。因为我还没教书,他就把这些正确的态度告诉我,所以我往后教学生就从来没有发脾气;没有说因为学生错,我就恼羞成怒,从来没有。其实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叫「禁于未发之谓豫」,就是预防法,孩子还没犯错以前,你就要把正确的观念告诉他。当我们还没有从事这一份工作,就已经有这些正确的观念,这也是慎于始,这也是禁于未发,预防的态度。所以当这位老师把学生都介绍完了,我的心里就是出现了这一句话,所以也是以一个欢喜的心去面对这一班的学生。

这一班学生有四大天王,不是刘德华也不是张学友,是四个常常要去训导处报到的学生。其实我们真正去接触了以后,一般认为行为比较偏差的孩子其实也都很善良,只是疏于管教而已。当你对他很好、很有义气,他一定会也对你很有义气。所以其中有一个孩子,他刚好脸部表情很凶,就是没什么笑容,我就把他找过来。跟学生还是要多接触、多沟通才会亲。我把他找过来,我就跟他说:你脸这么凶,是不是老师有做什么对不起你的事?他说没有。我接着问他说:你这样的表情什么时候开始的?他跟我说:五年级上学期。你看,他什么时候脸变得这么酷他自己都知道。所以我们当父母、当老师要常常能够去感受到孩子内心的状态,不然你都不能适时地给他疏导。

后来我就跟他说:你的脸部表情这么凶,人家很容易误会你,还以为你跟他过不去,所以你要把脸部表情放松。他听完以后就说:好!但是脸有没有改?所以教育一个小孩要有耐心。你可不能跟他说:老师都跟你说了,你为什么还没改?马上就要让他变一个人,有没有可能?不可能。后来我就会制造一些机会去给他锻炼。比方说学校里面要安排一些人去当纠察队,站在走廊、站在校园,比方说低年级的同学在走廊上奔跑,这一些大哥哥就过去:不可以跑,太危险,还会撞到别人。你是几班的?把名字记下来,下次不可以再犯。当一个人是警察的时候,他对自己的行为就会格外谨慎;当一个人是老师的时候,他的行为相对地谨慎。所以我们就派他去当警察,他的行为自然就开始转化过来,因为他很怕自己做出一些不好的行为,被一年级的小弟弟说:大哥哥,你怎么自己也在犯?那他就很丢脸。

刚好在下课时间,我也听到同学之间提到,这位同学曾经到菜市场里面去帮他妈妈卖衣服。这个消息,诸位朋友,你假如听了以后会有什么想法?一个六年级的大男生肯去帮妈妈卖衣服,那也很难得。所以,一个孩子只要有孝心,他绝对很好拉拔、很好管教,所以我对他就更多地关怀。所以像一般在上课的时候,假如他数学答得很好,我会当场就给他肯定,我说:你看,这一位同学的思虑非常敏捷,他能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诸位老师、诸位朋友,我们不要小看自己的真诚的称赞,都会留在孩子的心中。结果这个孩子第二次月考,考了全班第五名,从四大天王一下子变成全班考试第五名。

而且在这个过程,我还找他来当班长。我想他可能都没有当过班长,所以一找他来,他吓得半死,都一直不愿意接受。后来我就跟他商量,我说:你就先当一个礼拜就好,一个礼拜。我这个叫学生当班长的方法,跟谁学的?跟我小学老师学的。因为班长等于品学兼优,所以好的方法要传承下来。他就勉为其难答应了。结果当了一个礼拜以后,从此都是他当班长,一直当到学期末。所以一个人的潜力透过磨炼就会出来。

我在海口跟很多老师一起研习中国文化,经过一、二个月我就会跟这些老师说:下次上课,你可不可以上去讲十分钟、上去讲十五分钟?这些老师都怎么样?不要!不敢!都推来推去。我说:拜托!十分钟就好了。他们就勉为其难:好!结果一上去,都滔滔不绝,还要我在后面跟他比时间到了,下来了。为什么?当一个人有承担责任,他就会进步得特别快。而且,因为是用心学习,用心教学生,真感情就是好文章,所以一上去以后,就不由自主地把这些感受、感动都讲出来。

所以这个学生当了班长以后,也把他的责任心、把他办事的能力都激发出来。刚好他考了第五名,我们也以示鼓励。所以要多请客、多送礼。我就邀了一些对班上、对学校比较有贡献的同学,还有他,一起去吃饭。结果,他的母亲骑了一台摩托车把他接过来,刚好我们已经在校门口了,他的母亲就对我说:老师,我这个孩子读了五年半的书,从来没有老师看到他。我们听到一个家长这样的话也是于心不忍,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上肉。这五年半相信对他的父母也是一种煎熬。孩子不是不能教。

所以他母亲就感慨说了几句话,我马上把她的话转过来,我就跟她说:吴妈妈,这个孩子非常聪明,他的学习状况很好,他的领导才华也很好,然后做事很负责任。上次我交代他去办啥事,都办得很仔细。我就举了一些最近发生的事例跟他母亲做报告。因为我们称赞别人也要具体,你很具体,对方就会觉得真有这么回事。假如你才只是说不错、很好。他妈妈可能也会很怀疑。所以我就这样称赞了这个学生的很多优点,足足在那里站了好几分钟。虽然我是在讲给他妈妈听,事实上在讲给这一个学生听,相信我们老师至诚的称赞,会留在他的心中一辈子。

后来学期结束了,我们学期结束的时候有一个规定,要把整个班的学生带出校门,亲手把他们送出去。结果就颁了很多礼物,颁完以后还剩一个礼物,怎么办?颁这个礼物也不可以白颁,还可以做一个机会教育点。我就说:最后这个礼物,我们颁给这个学期在德行上、在学习上进步最多的同学。由你们来推举。结果怎么样?这个班长就当选了,就把这个礼物颁给他。结果这个同学拿到,回到他的座位一坐下来,一个大男生就开始掉眼泪了。因为我们当老师站在讲台,底下的学生任何一个动作都怎么样?一目了然。所以我当了老师以后才知道,以前当学生在底下做什么,还以为老师没看到,真是自欺欺人。好,我们这一节课先上到这边,下一节课再继续。


--------------------------------------------------------------------------------

  

细讲《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四集)

2005/2/20   台南净宗学会   档名:52-116-24   

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早上我们提到我在前年教的一个班级那一位学生,后来成绩有很大的进步,也当班长当得很好,所以毕业典礼那一天,当我把最后一个礼物送给他,他眼泪就掉下来了。我站在台上,心里就想我是见过世面的人,毕业班我也带过,所以应该不会再为伤心掉眼泪。因为我已经期许自己,这一生只为感动掉眼泪,不再为伤心掉眼泪,因为伤心掉眼泪对自己、对别人没帮助。所以后来我心里就想,假如他等一下出校门还在哭,我要好好安慰他。后来就整好队伍,我就把他们往校门口带。走到一半,我就往后稍微瞄了一下,看到他还在哭,我就把队伍停下来,走到他面前去。我心里想用我的左手握住他的手,然后用我的右手拍拍他的肩膀:别哭了!所以当我把他的左手握住,右手正要去搭他的肩膀,这个孩子抓住我的手,死命地就说:谢谢老师!谢谢老师!谢谢老师!我在那个当下,整个人好象被电到一样,原来男生还会电男生。学生这一分至诚让我们很感动,我的那个泪水就在眼眶里绕,但是不能失控,因为还要把队伍带出学校去。后来我深呼吸两次,然后把队伍带出去,然后跟他们道别。

当我独自一个人走回校园,突然有一个很深的感受,不是我教了这个学生,而是这个学生给我上了从教以来很重要的一课,他告诉我,没有学生不能教。一个被学校认为行为偏颇的孩子,都可以在短短的几个月当中用我们的爱心,可以转变得这么大,所以确实也印证「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要问我们是否有这一分真诚之心。透过这个学生给我的感受,我就体会到一点,当一个人他的生命当中让他可以感受到有一个人真正爱护他、关怀他,这个孩子就不会变坏也不可能自杀。诸位朋友,现在孩子自杀的比率怎么样?愈来愈高。这是结果,原因在哪?孩子空虚,孩子觉得没有人关怀他。

【宽转弯。勿触棱。】

我们提到了现在孩子飚车,与其让警察不断地去追逐、去逮捕,不如从根本我们把家庭经营好。整个社会的安定或动荡,家庭是基础、是根基。所以我也自许在一个学校教书,从此以后就不要换了,就一直待在那里。我本来开始从教就是这个念头,为什么?因为我只要待在那里不动,比方说我教了二十年、教了三十年,所有的学生一定找得到我。教育一个孩子是不是两年就教得起来?必然是要长时间的引导跟提醒。所以只要他在这一、二年当中,深刻感觉到老师对他的付出是不求回馈的,相信他以后人生遇到问题绝会找谁?老师。对他不会走向不好的路,更不可能自杀。因为只要一个人心中有爱,就不会这么绝望。

结果教了两年,人算不如天算。因为体会到孩子的德行是根基,所以我就希望趁着年轻赶快深入中国圣贤教诲,才辞去工作。但是也由于辞去工作,才有机会到中国大陆去推展中国文化。也在这个过程跟很多的老师结识,也有把彼此之间对孩子的教育态度跟教育经验可以做互相的切磋。所以我们看到孩子有一些不好的行为,我们不要只顾着生气,要再从原因去下手。

当一个人他的存心很恭敬、很谨慎,他出意外的可能性就下降了。而这个恭敬心绝对不是在开车的时候才谨慎、才恭敬,而是在一切时、一切处去提升谨慎恭敬的态度。所以,我自从那一次坐了摩的头发翘起来之后,「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所以现在要上台以前都要先怎么样?我本来是很不喜欢照镜子的人,现在也学得比较谨慎一点。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我们从这一个动作来看,『执虚器』,比方说端一盘已经吃完菜的盘子,当然在重量上就比较轻,为什么好象端得像已经有盛着东西的那种态度?意思就是说,有时候我们拿的东西轻,你会比较不小心,会比较轻忽,很有可能就打破、摔破了。这也是要我们多谨慎。很多的高科技产品拿起来都很轻,但是每个东西可能都要上千上万都有。所以当我们或者孩子对于这些小动作不够谨慎,很有可能一不小心一个月的薪水就泡汤了。所以这也是要相当注意,从这些小细微之处去提醒自己。

『入虚室,如有人』。意思就是到一个都没有人的地方,也要当作旁边有人的态度。这也是提到了,《中庸》提的,要有「慎独」的态度。一个人处世做人的态度,绝对不会因为没有人看到而有所疏忽、有所怠慢,这就很重要。所以这也是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有一贯性,绝对不能说一套做一套。有一个老师,刚好他跟学生说不可以随地吐痰。有一天他看到四下无人,他就想应该是万无一失,他就吐了一口痰。突然远方传来声音说:老师,你怎么可以吐痰?那个老师马上全身起鸡皮疙瘩,无颜见江东父老。有一个班级他的老师很凶,常常都骂学生。刚好全校安排他做教学演释,就是要他讲课给全校甚至于其它学校来参观的老师看。因为平常学生都被他骂习惯了,跟他都很有距离,结果平常都是凶巴巴的,突然那一天变得和颜悦色,结果那一堂课上起来,后面的人鸡皮疙瘩也都掉一地,我看学生也很不舒服。这样做人累不累?太累了。所以做人的一贯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4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人会觉得说这样会不会太累?其实做人一贯会愈做愈轻松,愈做愈赢得别人对你的尊敬。

小孩往往在旁边四下无人的时候,他的声音就会特别大。像我们在一些旅游地方,在爬山的时候,很多孩子也都大吼大叫。像我就会跟学生讲,我说我们今天到大自然去爬山,请问这一座山的主人是谁?是谁?当然是上面的树,上面的动物、植物,因为它们长年都住在那里,它是主人。那你是什么?你是客人,你是偶尔去它们家走一走。有没有客人到人家家里面大吼大叫的?有没有?那就太丢脸了,一定会被这些山上的动物笑「这个人真没修养」。我们要尊敬一切万物,所以爬山的时候不可以大吼大叫,影响到很多动物的安宁。而且当一个人声音太大声,这个音波可能会震动石头,到时候刚好有一颗石头比较松落,这个声音太大了,把它震下来都有可能。我们古代不是说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这是有一点夸张,但是确实人的声音那个音波能量会震荡石头掉下来,这是可能的。所以入虚室如有人,也要谨慎。

很多孩子现在到人家家里,可能主人到厨房去忙,小孩就四处参观。这样对不对?这不正确,这对主人不够尊敬。尤其主人的卧房更不可以乱进。所以这些都要给孩子提醒,比方说很多房间他都走过了,到时候主人发现有东西不见了,那谁是第一嫌疑?我就有一个朋友,他小时候就是到他的同学家去玩,结果他爸爸的房间里面一笔钱不见了,隔天他的同学就指着他说是他偷的。全班的同学就给他贴了一个卷标。这个时候你要辩白、辩驳也是百口莫辩,因为你也没有办法证明你没拿,因为你确实走进去一段时间才出来。所以也是要时时警惕,也要避免嫌疑,不要被人家误会。入虚室如有人,这是避嫌。

我们中国,在《常礼举要》也有一句话叫「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这个意思就是说,你走过人家种瓜的田地,不要绑鞋带,因为他远远一看,你刚好在他的瓜田蹲下来,他远远看好像什么?在偷他的瓜;假如是在种李子的树下,然后你在那里戴帽子,那个手就好象要摘他的李子一样,这也要避嫌。所以后面《弟子规》说「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你到人家的家里面去,可不要进去到处参观,看没有人在,一定要先喊一声「有人在吗?」这个进退的分寸我们也要谨慎。这是入虚室如有人。接下来:

【事勿忙。忙多错。】

『忙』,就会乱。所以对治乱的方法是什么?要缓和。缓可以免悔,退可以免祸,所以常常有条不紊就不容易做错一些事情。然后懂得进退,该退的时候不要强出头,可以免掉祸患上身。这个『事勿忙』也是需要跟很多「谨」这方面教诲结合在一起,你才能把事情做得好。比方之前提到的「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这就是动物归原的习惯。「动物归原,物有定位」,东西都放在固定的位置,什么时候拿你就不会乱;纵使拿了以后,也要再放回原来的位置。

举个例子,比方说我们洗完澡,你是用莲蓬头,洗完之后一定要怎么样?把它调回水龙头那个位置。不然,可能过几个小时另外的人去使用,他水一打开,就会听到一声尖叫,他的身体怎么样?淋湿了。所以很多事我们要慎终,谨慎,你要离开的时候要把它检查清楚,才不会造成自己跟别人的困扰。我们说慎始也要慎终。所以你用过的东西,都跟它检查一下,有没有回归原来的位置,自己要用跟别人要用才不会找不到。当我们要离开家,比方说一出去要一个礼拜再回来,这个时候就要把家里面的瓦斯、电源都要把它检查一遍。不然假如这个水龙头没有关好,再回来的时候,不知流掉多少、浪费多少水源。所以使用完东西把它回归到原位,才不会造成无谓的浪费。

记得有一次刚好停电,我使用的是电热水器,因为临时停电,我就顺手试一些按钮,就把这个电热水器按下去。这么一按有没有把它按回来?就忘了,因为没有归原。后来我出去演讲,演讲了应该也有三个多小时,再回来,因为后来电来了,因为我已经把它按下去了,所以那个水就一直流。我回来一看到那个景象,内心很心痛,因为自己一个小小的疏忽,给我们子孙浪费了那么多水。所以这个谨慎,「事勿忙,忙多错」。所以按过的按钮也要把它归原,才不至于浪费,甚至于才不至于造成电线走火的危机。这是事勿忙、忙多错。当我们常常能运用一些工具,也可以让事情不至于会东忘西忘。所以当我们答应别人的事,马上登记在行事历上面。每天起来看一下,哪些事有做了,打勾;哪些事还没做,再次提醒,赶快去做。假如孩子从小有这个态度,他就很谨慎也很有责任心。

诸位朋友,您的小孩现在是小学一年级的有没有?假如你的小孩小学一年级,这一天刚好打电话回来跟你说:妈,我的语文作业簿忘了带。昨天我都写完了,下一节老师要检查了,你赶快帮我拿过来。诸位朋友,你会怎么做?你们当爸爸、当妈妈。妈,你还在考虑什么?赶快帮我拿过来。很多家长就送过去了。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做对跟做错对于孩子的心态可能就天壤之别了。卢叔叔他就曾经跟我讲过,他说他女儿第一次作业本没有带,结果打电话回家请父亲帮她拿去,结果卢叔叔就说:自己没有带是自己犯错,所以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该处罚就处罚。就把电话喀!挂了。诸位朋友,你挂得下去吗?

所以教育孩子要恩威并济,该有威严、该有原则的时候,动都不能动。后来下午他女儿回家了,脸色怎么样?你怎么知道?不大好看。这个时候女儿进门,要不要继续骂?要不要?再训一顿,这就太过了。挂了电话,已经很有威严了,接下来要施恩德。所以卢叔叔就跟他女儿说:有没有被老师骂?有没有被处罚?小女孩点点头:有。接着卢叔叔就说:爸爸教你一个方法,从此以后就不会因为作业本没有带而被处罚。本来还有一点失落,突然听到这一段话怎么样?精神都来了。所以就马上跟她说:只要你利用联络簿,明天有什么课,该带什么要记录下来。睡觉以前收拾书包,已经放进去了,打勾。统统都带了,就可以安安稳稳睡觉。所以当孩子犯错,往往也是教育他很好的时机点。你假如只是发脾气,这个机会就丧失掉了。所以让孩子从小就懂得用记事簿常常去提醒自己哪一些东西应该带,他就不容易东忘西忘,临时要出去的时候还在那里找东西,那可就很多事会搞砸了。

当然,要孩子「事勿忙,忙多错」,做得到不忙、不杂乱,首先我们自己做事也要做好的榜样才行。我记得常常搭我父亲的车,那个时候年纪才十多岁,我父亲就有一句很熟悉的言语,他在开车当中都会说:干嘛去赶?赶也不会差那五分钟。所以虽然是父亲轻轻的一句话,对我来讲影响就很大。后来我会开车了,时时想要开快的时候,也会想到父亲这一句话。我父亲是从来不按喇叭,因为他觉得没有那个必要去急,所以我开车也都不按喇叭。当然有一些情况也要按,当对方你完全看不到来车的时候,要先示警一下,平常能让别人就让别人。下一句:

【勿畏难。勿轻略。】

这『勿畏难』,就是不要害怕困难。在我们四书《中庸》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诲,提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也就是说,人家做一次就会了,纵使我们比较驽钝,我们就做一百次也要把它做到会;人家十次就会了,我们纵使要做一千次才会,我们也要有所毅力去做。假如人都抱持这样的态度去面对事情,「虽愚必明」。纵使本来的基础是比较驽钝,势必也会大开智慧,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当我们都用这样去应对事情,很多时候就不会自己被自己打败、吓退了。杨淑芬老师她也常说,她说她会常常鼓励自己。孟子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所以她就说:我一定可以!因为一个人陪伴你最久的是谁?是你自己。所以时时要自我砥砺、自我鼓舞,这很重要。

我在教书这两年也体会到德行是孩子一生的根基,所以要趁年轻深入中国文化,我就把工作辞掉。我的父亲就说:教育乃百年大计,做这件事很困难,你要考虑清楚。后来我就跟我父亲讲,我就分析给他看。在历史上真正很有贡献的人,绝对都不是很有钱或者很有权势。我们看看,孔老夫子有没有钱?孔老夫子有没有权势?没有,凭的是一颗真诚心。我的老师释净公上人教授他也是没有钱、没有权势,但是由于一颗真诚,也把正法、把圣贤学问向全世界弘扬。所以我们明白事情的成败绝对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真诚之心才是根本。当我们有这一分明白,就不容易退却。后来我父亲提到教育确实要做很久的时间,甚至于要一百年才会看到效果。后来,我接着跟父亲讲:我们这一代不是抱持着要看到中国文化开花结果。我们这一世,只要中国文化不要在我的面前断掉了,那我就很安慰了。

后来我就到澳洲去学习。刚好起了两个念头,第一个念头是希望有一个很好的中国文化老师,第二个念头希望,因为自己德行太差,很多坏习惯,所以假如有一位长者、一位好老师刚好在我旁边,那就太好了。所以我到了澳洲,上课的时候,杨淑芬老师就坐在哪里?坐在讲桌上,讲《德育故事》给我们听。然后,卢叔叔就坐在我的旁边,连空一个位置都没有。所以诸位朋友,你所感来的境界、感来的人际关系,真正的根本在哪?在你的心。所以心是能感,境界是所感。假如我们的心有很多对立、有很多纷争,我们的人际关系就会怎么样?冲突不断。但我们的心中假如是念念希望能有所奉献,自然就会感来很多人对你的帮助。所以不要怕困难,只要你有这分真诚的心,助力就会接踵而至。

后来在前年的九月,杨老师带着我到海口去。结果去了一个礼拜,我们去了山东曲阜,因为推展中国文化,我们一定要先礼拜孔夫子,因为孔夫子是中国文化贡献最大的圣人。当我们去了这一趟山东曲阜,杨老师非常感慨,因为看到三孔里面很多的古迹都被破坏掉了,所有赞颂孔夫子的墓碑几乎都砸坏了。所以杨老师就跟我说,她说她一看才更深刻体会到中国文化的败丧如此严重,所以我们不得不做了。她就决定要在北京架设一个全球性的中国文化网站,就是「大方广文化公益网」,接着杨老师就跟我说:你一个人回去!我要到海口的时候,我爸爸还特别交代,交代我一定要站在杨老师后面好好学习。结果人算不如天算,去了一个礼拜,我就必须怎么样?一个人做,而且举目无亲。所以当杨老师告诉我:你自己回去!我们的内心突然生起了一句孔老夫子的教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其实我们做很多事不要先想太多的烦恼,「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只要是正确的方向,你就先尽心尽力做就对了。

所以我自己回海口以后就开始到处演讲。我问杨老师说:我要怎么学习?杨老师讲得非常简洁,她说:你现在就一个目标先讲三百场演讲。所以很多人都问我:蔡老师,怎么演讲?我也会很简洁地回答他:先讲三百场,我就是这样被杨老师训练出来的。结果到海口去第一场演讲,面对海口三百多个老师。看得出来我很容易紧张吗?看不看得出来?你看我那么瘦,怎么可能不会紧张?瘦的人肠胃就不好。所以我记得我在大学联考的时候,紧张得睡不着觉,还吃了两颗镇定剂还是没效。其实不是没效,隔天早上发生效用了,所以我那一次考得实在是晕头转向。后来因为有深入经典,所以知道「理得心安」,很多事强求不来,慢慢调整自己的性格。所以要演讲前一天我赶快在孔老夫子的圣像前面给他顶礼三拜,然后请古圣先贤要保佑我今天好好睡一觉,明天才有精神讲课。结果很有感应,一觉到天亮。所以就从那一场开始,就一连马不停蹄的,只要有机会我们就去讲。因为确实在家庭也好,在团体也好,在学校也好,最缺乏的就是德行教育。也由于这一场一场的磨炼,我们才得以能力有所进步。

所以我在八月份在海口讲了一个主题,叫「中国的远祖四千五百年前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我在讲这个课,总共讲了八个小时,那是在七月中。后来这个课程我也讲了将近十次,讲到十一月中的时候到香港去录像。结果同一个主题,第一次是八个小时,三个多月以后讲四十个小时,整整几倍?五倍。所以人有很大的潜能,只在你要愿意接受锻炼、接受磨炼。我前年第一场讲课是十月十一号。去年在海口又办了五天的课程,是七月十三号。有几位朋友整整刚好快一年的时间没看到我,所以当我在讲课当中看到他们很熟悉的面孔,我就请他们说一下我第一次演讲跟一年后有没有差。结果那个老师马上就说:差好多!他都不会保留一下。

所以我们人确确实实有很大的潜力,不要担心。而且当你真正把这个决心、愿心发出来,很多的助力自然而然就来。所以我在海口在找地方当我们的教学中心。第一次到一个汕头人的家里面去,是一位女士,我跟她聊了两个小时。汕头人很强调孝道,所以她一听我们是要弘扬中国文化,内心很欢喜,所以马上答应场地就要免费给我们用。所以那天晚上我在回家的路上,眼泪都流下来。确实我们要信真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所以我一个人在那里也从来没有去接触过当地很多官员,统统都是当地的很多朋友一起帮忙的。所以,当我们有一颗真诚的心,就能够去唤醒每个人的真心。

所以,在那里几个月的时间也发展得很快。后来在去年的三月十五号,深圳有老师邀请我过去上课,所以我们也到深圳,三月十五号开始讲课。在三月份以后,我就变成一个礼拜在深圳,一个礼拜在海口,就这样坐飞机飞来飞去。到了去年的七月中,因为暑假到了,杨老师说暑假期间老师比较有时间学习,我们应该办个四场大型的教师研习会,一次五天。所以就在海口办第一场,在七月十三号办。七月十一号海口的天空出现了八颗星星,而且那个星星让你的感觉就好象挂在你们家房子的楼顶,感觉很近。我没看到。隔天,我们中心的老师把这个报导拿给我看,说所有的这些天文学家都找不到这八颗星的来历,因为过了几个小时星星就不见了。所以当我看到这个报导的时候,我的脑海里马上浮现八个字,哪八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我们来思考一下,现在所有家庭也好,社会也好,国家也好,它的问题在哪?都在缺乏这些德行的教化。所以只要这些德行的教化得以张扬,相信可以再创一个中国人的盛世才对。

所以七月中那一场我们办了五天,是在一个很高级的酒店办的。为什么会到这么高级的酒店办?因为刚好我在六月底要回台湾一趟,当地的朋友请我吃饭,吃完饭隔天我就走。刚好在那个餐厅里面老板来了,跟我们一起坐,吃饭,他也很喜欢中国文化。那时候我在讲《朱子治家格言》,他听了就很高兴。他说:下一次你来讲一定要找我去听。「德不孤,必有邻」,因为聊得很开心,他就说:今天晚上我送你回去。明天早上坐飞机也我送你去。才第一次见面。

结果就在回家的路途上,这个企业家他就说:蔡老师,孔老夫子以前讲课,就是因为有一个子贡,很有钱的弟子,他才能够讲学这么样无后顾之忧。他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们听了也很感动。结果他就说:我的饭店楼上有一个专门的会议室,可以坐上百人,而且冷气特别强。因为海口很热,我们中心又没冷气,我一直在那里担心,到时候办,会不会每个人拿着手帕在那里擦汗。突然他那么一讲,我马上说:那你的场地可不可以借给我们?他说:没问题。所以我回台湾,心里也没有挂碍。后来回去,七月十三号到十七号办完了,办完以后我们要去付钱,结果小姐就说:钱统统都付光了,不用付了。我们吓一跳,白吃白喝五天,怎么都不用钱?结果再深入了解,老板娘在后面听了五天的课。在听的过程,这个老板娘内心很感动,她说:我的孩子都十几岁了,小学都没有学到这个。因为来上课的都是小学老师,她希望把这个讲座办好,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得到利益,所以每天她都去把帐结了。

所以我们要透过自己的人生去体验真理,确确实实只要有这一分善心,一定会有很多善的力量来帮助你。诸位朋友,你有这个信心吗?怎么那么小声?你有没有这个信心?有!「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事情的成败在信。假如你不相信你的孩子「人之初,性本善」,你就很难把他教好;假如你不相信你的先生「人之初,性本善」,你就可能会跟他有冲突;假如我们不相信圣贤说「人之初,性本善」,我们跟经典也会隔一层膜。所以信很重要。

我们接连在深圳,在北京,在上海,在杭州,在安徽庐江,还有汕头、厦门,还有到东南亚三个国家去办课程。整个课程办下来都没花钱。因为都是在上课过程当中,很多人很感动,都主动希望拿钱出来办这样的课程。还有拿钱给我们希望我们去印书、去推广。所以我们本来只要办四期,后来四期办完,各地都要求我们去讲,整个缘就怎么样?打开来了。

所以当你有这一分心要做,你不要操心,我们就好好提升自己的能力,慢慢缘分就会自然而然去安排,而且安排的事绝对不会让你做不来。上天很慈悲,当他知道你只能扛二十公斤,他就会让你扛二十公斤,但是你要每天练体力才行。等你可以五十公斤了,他就给你五十公斤,不会把你压死。你看我这么瘦小,没被压死。可是我回过头来一看,还真是如此。第一年没有让我当班主任,因为经验尚浅,所以带了四个年级的科任。第二年就带了一个六年级毕业班,程度又难了一点。后来又带了全校不好带的班,所以难度怎么样?慢慢加高。后来,带过了这一班以后就调到海口去了,也让我慢慢磨炼。所以诸位只要有心,不要操心,上天自有安排。好,这一节课先上到这边,谢谢大家。


--------------------------------------------------------------------------------

  

细讲《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五集)

2005/2/20   台南净宗学会   档名:52-116-25   

诸位朋友,大家好。很多朋友他会问我:蔡老师,你累不累?在这几个月当中,有很多的老师他跟着我们到各地去演讲,他都会看到我的身体愈讲愈有精神,所以很多担心是怎么样?是不必要的。我也跟这些朋友讲,我说人不怕身累就怕心累。身累,躺下去七个小时以后又是生龙活虎。但是心累,很多事知道很重要,应该去做,可是却没有能力去做,那时候的心是很辛苦、很煎熬。所以,当我们能够尽心尽力去做重要的事情,事实上内心是很宽慰的。

我记得在高中时代曾经读过孟子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为什么?「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我在高中时代读这篇文章有什么心得?绝对不要当圣贤人,会累死,还要动心忍性,还要饿其体肤。那时候老师又没有把这些气节跟我们讲,所以我们依文解义,绝对不要往君子圣贤走。但是后来真正去弘扬中国文化,突然对这一句教诲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我批了一个横批,叫「甘之如饴」。因为当我们知道这个事情太重要了,心里面怕的是自己能力不足,所以当考验来的时候,都会很欢喜接受,赶快这样就可以提升能力。

所以,我们有这个态度,也跟所接触的老师也建立了这样的共识。所以当我要从海口到深圳去讲课,我本来的课就必须交给其它老师。当其它的老师接到我的通告说:从下一节课开始换你。他们会怎么想?他们不会:不要!不会。他们会突然冒出一句话: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所以,虽然我离开海口,课程都没有断,连大年初一、春节期间的课都没断。因为他们说,学习智慧刻不容缓,假如缓下来了,我们少一天学习,对孩子可能就是很大的影响,所以他们也坚持,这个课也办了一年多。所以在海口、在深圳很多的老师,除了在学校、在他的工作当中之外,其余晚上、礼拜六、礼拜天的时间,都义务出来帮我们中心讲课,去承担。他们也在学习了四个多月以后,就开始跟着我到很多地方讲学。所以就从修身,然后把班级带好,齐家;然后把海口照顾好,治国;然后到北京、到深圳,到很多不同的省份去讲课,叫什么?平天下。所以这四件事其实是什么?一件事。只要你真心发出来,自己不断砥砺,自己不断超越,自然而然我们的影响、我们的奉献就会水到渠成,所以要:

【勿畏难。】

所以当应该给孩子承担的事都被父母做了,这是剥夺了孩子学习、历练的机会。刚刚也提到,卢叔叔他没有帮女儿拿笔记本去。假如这一个笔记本拿去了,会是另外一个结果,什么样的结果?女儿很高兴:爸爸,你真好!有求必应,真是观世音菩萨。那对孩子的内心起了什么变化?只要我有事,我有爸爸,我有妈妈,我有爷爷,我有奶奶,我还有佣人。所以他背后有一大堆靠山,随时可以帮他收拾残局。所以我们现在往往看到很多年轻人,二十出头,他讲的话你会怎么样?气死。会吐血,真的!皇帝不急,怎么样?急死太监。所有父母亲友帮他忙得要死,他都觉得不关紧要。我在海口就有遇到,父母都帮他透过很多关系找了工作,他还要去不去说:好,我就看你的面子去试试看。还有大学生,读书被二一,被退学两次。结果朋友问他怎么办?他说:我也不知道。所以你看都快二十岁的人了,对自己完全没有责任心。这是结果,原因在哪?他很少为他自己做的事负全责。

当我们帮孩子收拾他的过失,他就会觉得往后都会有人帮他的忙。所以他以后要娶太太,你要帮他筹钱;他要买房子,你也要帮他张罗。你要帮他张罗到什么时候?这样的人生会怎么样?会累死。可能你眼睛要闭上的时候,还在想要帮孙子买什么东西。在去年十月十九号深圳特区报,有一对父母发表了一篇文章,劝告这些年轻的爸爸妈妈绝对不要宠小孩。因为他们夫妻老来得子,年纪比较大的时候才生了一个儿子,对他百般呵护。上了幼儿园,幼儿园老师说:你的孩子有哪些行为不好,你要注意。他还会帮孩子解释,还会帮孩子掩盖。这样一路上来,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等他大学毕业交了个女朋友,女朋友要求说:叫你父母搬出去,房子给我们住,我才要嫁给你。所以他儿子当然会怎么样?因为他是小皇帝,对吧?所以号令天下,莫敢不从。他就直接叫他父母:你们出去!他的父母已经感受到严重性,所以希望透过他切身的痛苦,能够劝告更多的父母绝对不要宠爱孩子、溺爱了孩子。

在一九二○年代有一位十一岁的孩子,刚好玩足球把别人的一大片玻璃给打碎了,要花十二点五块美金。当时的十二点五块美金可以买一百二十五只可以生蛋的母鸡,所以这一笔钱很大,不小。他的父亲就跟他说:这你要负全责,所以你要自己赚钱来还债。这在中国的父母做不做得出来?很困难。依照统计,中国的小孩零用钱最多,然后做家事的时间最少,所以很没有担当。结果,确实这十一岁的孩子就从那个时候开始打工,一点一滴把钱还给他父亲,结果后来他的事业也很有成就,他就是前美国总统里根。所以你看,当你让孩子去磨炼,增长了他正确的态度、责任心,又增长了他做事的能力。所以养小孩要用理智,不可以只用情感、用溺爱,这就相当重要。所以『勿畏难』,当为人父母面对很多事情都能够很有勇气,你这样的态度一定会影响你的小孩。

我们俗话也常讲「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你们念通了没有?所以现在离婚率很严重。婚姻走向离婚,对自己还有对小孩可能都是一个伤害。所以面对人生、面对婚姻当中的挫折,我们也要勇于去克服。刚好我在海口,有一天要去上课,在途中有一位朋友打电话给我:我的同事她先生有外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4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该怎么办?诸位朋友,你有没有接过这种电话?结果我一个没有结婚的人接到了。虽然没结婚,但是解决人生问题的答案保证在经典之中。所以当场我就开始跟她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在人生出现状况的时候,绝对不可能都是别人错,只有我对。有没有可能?不可能,因为一个巴掌拍不响。所以当夫妻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头一个念头要先想到「我错在哪里」。当然,这个念头不容易,可是只要我们不转到这个念头来,你的心绝对平息不下来。当我们处处只想着对方哪里不对、对方哪里又错,一定是情绪翻腾,很有可能会意气用事,会把事情搞得愈来愈糟。

所以我接着又说:比方说对方错七、八分,我们错一、二分,也要静下来先想我这一、二分错在哪,进而把它改过来。这是第一个重要态度,「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接着我就跟她说:家火不烧,野火不起。诸位朋友,家火,什么火?冲突、不宽恕、不包容就是火。家里不先出状况,外面的火能不能烧进来?烧不进来。所以绝对不要去怪另外那个人,一定是我们自己先有过失,所以不要再把情绪又气到另外一个人身上去,这是第二个重要态度。第三个当先生对的时候,你要把他当父亲看,平常要把他当朋友看;先生错的时候要把他当什么看?小孩看,还不够,要把他当儿子看。当你儿子犯错的时候,你会不会跟他说:我这一辈子跟你没完没了。会不会?不会。为什么?你这么不公平,对你儿子都不会这样,对你先生就这样?为什么?有没有看到人的不平等?

所有的障碍烦恼不在外,在哪?在自己。所以谁让你烦恼?打一个比喻,今天你走在路上,突然有一个陌生人走过来给你一巴掌,你还没有回过神来,他已经跑了,你在那里摸着你的脸:怎么这么衰?算了、算了!你就走了。突然那天回家祸不单行,刚好你先生喝了一点点酒,回来看到你,同样是一巴掌,结果一不一样?我跟你没完没了。奇怪了,同样一巴掌,效果不一样,谁造成的?苦都是自找的。因为我们的心不够宽容,没有从对方的角度看,所以都是用好恶在解决事情。自己所好的什么都可以,自己不高兴的就都不行,所以就造成自己很多心理上烦恼障碍。

所以很多人就说:他都这么大了,连这一点做人的道理都不懂。他都这么大了,哪里大?身体大?是不是?对!活了三十几岁、四十几岁。身体大不代表智慧长。你说:他应该懂。他就是应该没懂,有没有人教过他夫妇之道?诸位朋友,你念书念了十多年,有没有看过一篇夫妇相处之道?哪一篇文章?夫妇相处对人生重不重要?重要!五伦只要夫妇伦正了,其它伦自正。你看,这么重要的东西没教。所以我跟一位长者聊天,他就说:我们教育什么都教了,就缺一个东西。缺什么?你们不知道?缺「德」。什么都有,真的,跳舞、唱歌统统都有,就最缺这个东西,最缺如何与人相处。所以你先生是受害者,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你也要把他当儿子看,你马上就能包容他。也由于你有这样的态度,他才知道迷途知返,因为外面都是逢场作戏、都是虚妄的。人往往要犯了错,才知道什么是真的。所以外面第三者绝不可能是一个好女人,好的女人绝不可能破坏别人的家庭。因为这个先生的定功不够,也容易被花言巧语骗了。

杨老师她从事读经教育差不多十年左右的时间,除了教小孩,她往往教读经、教书法教到十点多。小孩都回去了,换谁上课?大人上课。因为很多家庭问题,这些妇女都找不到方法,很痛苦。杨老师常跟我讲女人真不容易,所以要多关爱她们。所以很多家长有家里的问题、教育问题都会来问杨老师,杨老师也会尽心尽力帮助她们。所以杨老师常常回到家里都是半夜一点多,所以她都穿大衣,然后衣服里面都放一支雨伞,以备什么?不时之须。半夜比较危险,所以要全副武装,然后要包起来,让人家看不出来她是男的还是女的。从这么一个小小的动作可以看得出来,在杨老师的价值观当中,什么摆第一位?帮助别人摆在第一,置个人死生怎么样?当然没有那么严重。

就刚好有一位太太她就说到她先生外遇了,怎么办?杨老师沉静了一下,当你沉静一下,对方也会怎么样?把心静下来。杨老师接着就说:你是真的要解决问题吗?要看看她决心下得够不够。这个太太就说:真的!你既然下了决心,我再告诉你。好,你就要真去做。在这样的情况,你一定要拿出女人的法宝。叫什么?温柔。你们怎么知道?要拿出你的温柔。所以从今天开始,他做什么错事摆在第二位,你自己有没有做对,有没有把孩子照顾好,有没有把公婆侍奉好,这最重要。先把自己的本分做好,以你的德行唤醒他的惭愧之心。

所以隔天,这位女士也穿得整整齐齐。可不可以穿得邋邋遢遢?很多男人是被女人吓出去的,我们还是端庄。她就打扮得很端庄,然后把孩子的这些功课都打理好,该睡觉的时候也都去睡觉了,她就坐在那里等先生回来。看着一秒一秒的时间过去了,十一点多了,十二点多了。突然在这个时候体会到一句道理,叫一切法得成于忍。假如这个时候你火气都上来了,可能就前功尽弃了,所以她继续等。一点多,听到开门的声音进来,怎么办?这位太太马上跑过去,笑得很灿烂,双手就把她先生的公文包拿起来:真辛苦,现在才回来。你一定肚子饿了,我去帮你煮碗面。就进去煮面。她的先生神魂未定,不知道出了什么事。结果她就从那一天开始每天都等她先生回家。诸位朋友,这位先生虽然出轨了,最起码还有一点好,还知道什么?还有一点羞耻心。所以后来过了差不多一、二个月的时间,有一天她先生回来得特别早,结果一进门,话还没讲就跪下去,他就说:你饶了我吧!我都跟你招了。她先生说:这一段时间我受到良心的煎熬,我都快撑不下去了。

所以要化解人生的挫折、人生的困境,要用什么?还是要用诚心,还是要用德行,才可以做得到。不管人生面临什么样的挑战,我们一定要生起「勿畏难」,也要生起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也要生起责任的承担。我快讲不下去了,我们当老师就是有这个坏习惯,常常要什么?考试。责任的承担,是我错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要写出来,「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诸位朋友,您回想一下你的人生,在哪一些时期进步得特别快?都是在挑战当中、在逆境当中。所以我们要感谢挑战、感谢逆境。这是勿畏难。下一句:

【勿轻略。】

『轻』是指轻视,『略』是指忽略。当我们对某些事情很轻视、忽略,心已经失去了恭敬、已经失去了谨慎。我们在哪一些事情当中容易忽略、容易轻视?比方说我们今天要送别人东西,纵使是送别人东西,我们也要保持恭敬。古代有一篇文章写到,有一个人看到很多人挨饿,就拿了食物要去给他们吃。结果他就随口说:来来来,来吃!结果那一位饥饿的人他说:不食嗟来之食。你这样的态度根本不把我当人,所以他宁可饿死也不吃。我们的态度会影响到别人的感受,所以今天纵使我们布施,我们施予,也不要忘失我们的恭敬、我们的谨慎,其实是对方在让我们种福田、让我们积阴德,我们要感谢他们。

就好象我在海口讲了一百多场演讲,有一些老婆婆七十几岁了,还常常来听我讲课,我都很怀疑她到底听懂不懂?因为她们只会讲海南话。但是很奇怪,我看她坐在下面常常也在那里笑。很多人他会觉得说,我们讲的东西有利益到这些人。我就跟所有讲课的老师说,我说每位在底下听课的人,我们都要感谢他,都是他在成就我们。因为诸位朋友的眼神都非常慈爱、都非常仁慈。假如你们坐在底下,脸色很难看,我可能就讲不下去了。所以就是有这么多人给我们机会,我们才得以成长。所以讲课的人、讲经的人也要处处感谢、处处谦卑。这样纵使我们是施予,也不忘守好我们这一颗心。不然当心不恭敬,贡高我慢了,道业也就毁了。

在食物方面,甚至于在财物方面,比方说我们要捐衣服给别人、送衣服给别人,能不能拿出来很脏就拿给人家?所以送别人东西要有诚意,先把它怎么样?洗干净。我记得我一台车子送给朋友,我的父亲就跟我交代,送别人东西一定要让人家接得欢欢喜喜。但是我们一般人会忽略,会想说:我送他,他应该要知足了。是不是?往往这一念轻视忽略,可能你本来是好心要送他东西,可是因为这个东西出了很多状况,到时候接收的人也会心里不舒服。所以我听了我父亲的教诲,我就开始把它巡视一下,后来发现离合器已经开了十多年,不好开了。纵再送给他,我是已经开了好几年才能够征服这一个离合器,到时候他一开,那么难开。本来是一件好事,到时候又可能让他生了很多烦恼,然后又要去修理,还花一大堆钱。他在经济上已经困难了,所以我们要处处替人着想,纵使在送别人东西也都要顾虑他的感受。所以都修整好了,把车送给他,他开了一、二个礼拜打电话给我,说这个车虽然十多年了,但是很好开。后来过没多久,我这个朋友就生小孩了。你生了小孩,假如骑个摩托车怎么样?很危险。这个朋友就是跟我已经二十年的交情了,就是他把他女朋友的老师介绍给我的。

所以你看人与人之间这么好的缘会愈来愈殊胜,只要我们用心去经营、用心去付出。比方说朋友到家里来作客,我们也要「勿轻略」,要先设想到,他假如来我们家,可能需要哪些日常用品。纵使他有带,我们也要准备一份。因为人难免会忘东忘西,到时候忘了带一条毛巾,又不好意思跟你要,这个时候可能身体没擦干净,衣服就穿了,说不定就感冒了。所以当我们处处能替朋友设想,让他宾至如归,相信你们这一段情谊会愈陈愈香。所以我在澳洲曾经担任一个职务,叫做寝室长,寝室,管一个寝室的生活用品。所以也常常到厕所去看看卫生纸够不够,然后天气变化,巡视一下棉被够不够。我们每一点点的谨慎付出,绝对都会让朋友内心很温暖、很欢喜。所以在食衣住行方面,我们也要尽心尽力去付出、去关怀,这是勿轻略。

在教育孩子方面,比方说我们叫孩子拖地,他拖好以后应该要做哪一个动作?孩子可能有一个心理,「你叫我做,我做就是交代一下,我还要赶快去看我的卡通」,有没有这个可能?所以当孩子第一次答应你做事,他是用应付、敷衍的态度做的,而你没有把它修正过来,他往后可能都是什么?敷衍塞责。所以孩子做事有没有负责任、有没有谨慎,这也要透过家长的耐性去追踪。

所以第一次让孩子拖客厅,你一定要去检查他有没有拖干净,这个棱棱角角,假如根本棱棱角角都还脏兮兮的,就代表他做事轻略。而且除了轻略以外,他做事有头无尾。做一件事的尾应该怎么结束?应该请爸爸来检查,请长官来确定。不然你想「我做这样应该就差不多了」,可能跟长官、跟父亲的标准还差很多,所以这也是一个负责任的态度。所以应该父亲一看不行,马上要纠正:过来,儿子今天辛苦你了,拖得还不错。人都喜欢听鼓励的话。先鼓励一下,再告诉他:你这个边边角角假如再仔细扫一下,那就不简单了。爸爸像你这个年纪的时候,一定干不好这件事。给他肯定一下。下次爸爸交代你做什么事,做完了一定要先来通知爸爸去确定一下,你才可以再去做你的事情。所以让孩子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都懂得恭敬谨慎。

我曾经在杨老师家住了半年的时间,老师对我很关怀。她很细腻,怕我在这段时间没有钱花,所以她就在冰箱的上面放了一个钱包,里面放一些钱。她就随口一句说:没有钱自己拿。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个长者处处替你着想,怕你真的没钱很难受,也不好开口,就做得很善巧,让你可以很方便就解决这个问题。当然,我没有去拿。因为我在老师家住了一个多月,马上就去教这个学校了,又有钱了。所以虽然我没什么钱,不过需要钱的时候就会有机会让我获得。

另外,我在跟卢叔叔相处的时候也体会到他处处对人很恭敬,不轻慢。我记得从澳洲回来,卢叔叔去台中看我,他还拿了一盒有机的蒟蒻(黑糖蒟蒻)给我。一来,纵使我是他的晚辈,他对我也很客气,绝对不会以一个长者的姿态,好象他比你高。然后买这个黑糖蒟蒻,也是在不经意当中他听到我以前差一点就去做有机事业,所以他一看到这个是「有机黑糖蒟蒻」,他马上就想到我。所以卢叔叔在与人相交往当中,都很细腻地去了解到别人的喜好、别人的需要所在。只要有机会他一定会去付出。他也教诲我们这些晚辈,说我们很多的行为要减少别人的担忧。所以他也交代,比方说你从朋友家离开是晚上的时间,只要你到了,一定要打一通电话给对方,说我已经到家了,您别担心。所以处处可以站在对方的角度,减少对方的担心。我们为人子更应该在,比方说晚上回家了,从父母家离开,到的时候一定记得打一通电话给父母、给亲人,不要让他们多替我们担心,这一些小事都要勿轻略。

我常常搭飞机,也常常跟杨老师一起搭。杨老师会有一个习惯,她在上飞机以前一定要跟对方确认飞机有没有正常飞。而且一定会算时间,比方说七点半到,她会抓二十分钟或者抓四十分钟,假如是国际线就会比较久,国内线比较短,她会请对方,比方说七点五十(有二十分钟的空档)再来接机,这样就能够让人家不要等太久。当我们处处替人着想,他人就处处替我们着想。所以勿轻略。接下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这个『斗闹场』是指比较复杂、比较奢华的地方,我们的小孩不要进去。孩子为什么会进去这样的地方?为什么?心理空虚,没有人生目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根本问题,他没有判断能力,他不知道交什么样的人,近什么样的环境,做什么样的事,才是对的,才是对他的人生有所帮助。这个判断力从什么时候养成?所以很多的家长他会很紧张一件事,他会说:我很害怕我的孩子以后会交到坏朋友。诸位朋友,你有没有这个担忧?有没有?有!继续担忧有没有帮助?没帮助。所以我们要思考怎么样才能建立孩子的判断力。

我曾经也看过一个报导,刚好一位孩子犯了很重的罪,警察局打电话通知他妈妈。妈妈接到电话,在电话里就说:绝对不可能是我儿子,不可能!我儿子不可能干这种事。结果后来到了警察局,还没进去,还在那里说:不可能,一定是同名同姓的。结果等她打开门,看到坐在那里录笔录的是她儿子。结果她马上就说:都是被那一群朋友带坏的。所以这句话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这样对不对?圣贤人教导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假如我们没有这个态度,你人生犯了多少过失你完全不清楚,这个人生就真是活得太不值得。

所以我就跟很多朋友讲到,我说遇到好朋友跟坏朋友跟他自己很有关系。我们不能顺着自己的烦恼去思惟,常常在那里担心;要顺着理智、顺着真理去面对。在《易经》里面有提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现在一般都讲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原文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意思就是善的人就会跟善的人在一起,恶的人就去吸引恶的朋友。所以当我们的孩子非常善良、非常重德行,自然而然招感来的朋友就是好的。所以最重要的一点要先长孩子的什么?善心。

我的外甥,她的母亲也三岁多就开始教他读《弟子规》,然后讲解《弟子规》给他了解。结果三、四岁带他到外面去跟其它的小朋友交往,当其它的小孩,比方说恶言对别人或者还动手打人,我的外甥看了就会拉拉他母亲对她说:这个小孩不可以打人、这个小孩不可以骂人。为什么他会这样判断?当你有教《弟子规》。比方说,你教孩子孝是对的,你教孩子孝是善,他知不知道什么是恶?诸位朋友,知不知道什么是恶?(没那么难,你们不要被我吓)不孝(很对不起,造成大家的紧张)。当你教他友爱兄弟、尊敬长辈,他知道是善,他知不知道什么是恶?不敬、不悌。当他知道谨慎很重要,当他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是善,他同时也知道什么是恶。当他知道爱人是善,他知不知道什么是恶?对,所以孩子就善恶分明。善恶分明,他会有所取舍。

所以,当他常常心存善念,到斗闹场的环境,他保证怎么样?浑身不舒服。所以现在假如叫我去歌舞厅站一分钟,我一定呼吸困难,头都发痛,那个磁场很不好。因为你「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你已经接受圣贤的熏陶,心里面想的、做的都是善,把你放在不善的环境,你马上感受很不舒服,自然就会敬而远之。所以善恶分明他才有所抉择。现在家长有没有教?他小时候善恶不分明,等上了初中、上了高中遇到一些不好的朋友,马上就被带过去了。

所以万法因缘生,一个人会交到不好的朋友,原因是什么?善恶不明。缘是什么?缘才是恶友出现,才会结恶的果。所以人往往只重这个缘,没找真正原因。所以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多少的圣哲所处的都是乱世,但是他们都能做到屹立不摇,因为他们心中那把做人的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诸位朋友,您假如让孩子善恶的根基扎稳了,你的中晚年才能够高枕无忧,所以我们的人生规划要能够深谋远虑。好,这一节课就上到这边,谢谢大家。


--------------------------------------------------------------------------------

  

细讲《弟子规》

蔡礼旭主讲

(第二十六集)

2005/2/20   台南净宗学会   档名:52-116-26   

诸位朋友,大家好!学习贵在能够有恒,所以我们说学习的方法在「一门深入,长时熏习」,所以熏习相当重要。我看到大家的气色都很好,代表这一帖中药吃得很不错,早晚都念一遍《弟子规》。当你很熟悉的话,我们在课程当中所举到的这些经句,你可能都会豁然一悟,所以熟悉还是挺重要的。早上的课我们上到: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我们也分析孩子会交到不好的朋友,会到不好的环境,根源还在他不懂得是非善恶的判断。假如要从根本来解决,必然是要从小把他德行的根基扎好,自然而然他就不会去接触不好的朋友,不会去接触混乱的环境。有一位老师常常带着他的小孩在路上走,小孩才一、二岁。每次经过一些声色场所,一些打电动玩具的地方,他就跟他儿子说,这种地方会污染人,会让人学坏,所以这种地方绝对不能进去。因为从小就教,所以长大了,这样的地方他走过去连看都不想看,这叫先入为主。所以教育确实要「禁于未发之谓豫」,一定要在他还没有养成、还没有染上的时候就要制止。当他已经养成这个习惯就很难导正过来,这叫预防法。所以当家长教育的敏感度愈高,就能掌握预防的技巧。

刚好我们在深圳有几位六、七岁的孩子一起学习经典。有一天晚上,老师就问他们什么是好心?什么是坏心?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六个孩子答出来底下的答案,我念给诸位朋友听一下。学习经典一、二年的孩子他的判断力,他的存心是如何?首先讲好心。第一位同学说:一件东西自己想要,但别人想要就让给别人。这是一种礼让的态度。第二位同学说:孝顺父母,上课专心,对别人恭敬,是好心。好!孝跟敬是一个人德行的大根大本。

我跟孩子上课,上第一节我就跟小朋友说,我就画了一个图问他们。诸位小朋友,这是什么东西?(从诸位的眼神看得出来,我小学画画学得不好,我再画生动一点,好象又太夸张了),透出小小的一个部分,我跟学生说这叫做冰山,冰山的一角。冰山的一角只占冰山的多少?百分之五。所以我就问他们,你们有没有看过冰山?有没有?有。你看的是冰山什么?一角。整个冰山在哪?百分之九十五在哪里?在海底下,没有开发。所以人的潜力就跟冰山一样,大部分都埋没了。那怎么把这九十五开发出来?老师今天送你们两把钥匙把它开出来。哪两把?第一把是「孝顺」,第二把是「礼貌」。礼貌其实本质就是恭敬之心。所以我就告诉他们,你看古代舜王,他就是因为孝顺,所以智慧很高。不只智慧很高,还因为他的智慧跟德行赢得全国人民的爱戴跟推崇效法,所以你看他的潜力就可以发挥得非常好。第二个是礼貌、恭敬。我就跟小朋友说,老师因为很有礼貌,所以认识卢叔叔,所以就把很多卢叔叔的智慧跟经验可以得到,让自己的能力可以开发出来。

那一节课讲完,孩子会有什么转变?现在连孩子都很现实。所以从那一天以后,看到老师、看到其它的家长都会鞠躬问好。诸位朋友,教人之善勿太高,你不要说他们很现实,这样不真诚。不会!只要肯鞠躬,鞠到最后,由外内化到里面去了。很多人都说,有些人去行善都想要有好的果报。我说想要有好的果报有什么不好?最起码他做出来的可以让其它的人得到帮助,也会「见人善,即思齐」。而当他持续继续行善,一开始是有目的,后来愈看愈多很可怜的人,慢慢他那颗本来的善良就自然引发出来。假如我们只站在旁边说,他都有求行善,那个也一样。我们只是在看别人,自己停在原地都没动,那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批评人家?所以当别人已经是行善了,不管他有求、无求,我们都应该随喜称赞,随喜功德。那他就会愈来愈受鼓舞,自然而然愈做愈真愈欢喜。所以我就送给孩子这两把钥匙。

什么时候可以开?这两把钥匙没有年龄限制,八十岁也行。所以我在杭州演讲的时候,有位长者七十岁,然后我讲到第四天,突然在中场休息他就过来跟我讲了一句话。他说:蔡老师,人生的第一课我七十岁才上,孝道!但是有开始就不会太晚。孔夫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只要明白道理,真正去做,这一生绝不空过。

另外,在上海演讲的时候,第一天我们刚好把「入则孝」讲完,有一位长者六十岁带着儿子一起来听。第一天上完课,吃饭以前,他就到我们老师的这一桌,很激动。他说他终于知道他修身修行十多年,为什么都觉得上不去?怎么学就觉得这一颗存心还是不够真诚、不够恭敬,一直都找不到原因。听完「入则孝」之后,他才恍然大悟,原来他第一层楼没有盖好,直接就盖第三层。可能别人劝他:你先下来盖第一楼。我们可能说,我都已经在三楼了,怎么还叫我下来?其实我们在三楼的时候,是用两根竹竿撑上去,确实是站到三楼,但是随时都怎么样?所以别人很好心说:来!下来。他还说:你程度比我差,还叫我下来。所以当他明白到原来根基重要,原来他为什么摇摇晃晃,终于找到原因。人理得,心才会安,而往后所跨出的每一步他才会扎扎实实。

所以我们刚刚看到这一位同学提到孝顺父母,上课专心,对别人恭敬是好心。已经长养了德行的基础,孝跟敬。下一位讲到,做到《弟子规》的心是好心。下一位讲,做到《孝经》第一章到第十八章,然后听老师的话,做到《常礼举要》是好心。他们连《常礼举要》都背起来。有一位小朋友去找朋友,找了以后,刚好朋友不在。他还自己折了一个纸鹤,就放在朋友的门口,代表要告诉朋友他来过。所以我们不要小看孩子灵活运用的能力,他们学的东西都会用在生活当中。下一位讲,智慧的心是好心。再来,做好事的心是好心。再来,不用督促就去做事的心是好心。诸位朋友,这些心境已经到了会自我观照,看看自己的存心是真是假。再来讲到知道是好事就去做,这是好心。下一位讲懂道理的心是好心。

接下来我们看坏心,小孩怎么看坏心?第一位讲不帮助人的心是坏心。再来,欺骗别人,浪费的心,比方说电、水,浪费生命,浪费物,浪费人生,浪费时间,这都是浪费的心,是坏心。所以从这位同学所讲的这个答案,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他的什么学得不错?《弟子规》学得不错。从时间、人生、生命都可以看得到。再来,侮辱别人是坏心。下一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4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开玩笑开过火是坏心,里面还括号「祸从口出」。所以他们已经从他生活与人相处开始观照,观照心,观照会有什么后果。下一个,怨恨别人的心是坏心。再来,为自己不为别人的心是坏心。别人对他好,他对别人不好,没回报的人忘恩负义。我们是把他的原文抄出来,没有添加其它的文辞。

再来,记仇的心是坏心,「恩欲报,怨欲忘」。下一个,小气的心、指出别人缺点的心、坚持错误的心是坏心。小气的心,《弟子规》有教,「己有能,勿自私」。下一位讲,没爱心,害别人的心,是坏心。再来,没慈悲心,知道应做好事还没去做。下一个说,对孔子像不恭敬是坏心。因为他们的教室就挂着一幅孔子像,比方说今天到郊外公园走一走,回来的时候,一进门会对着孔老夫子说:孔老夫子,我回来了。这叫落实「事死者,如事生」。

在海口有一位孩子,刚好海口举行防空演习,让孩子懂得防空演习的时候应该做什么准备。结果老师也抓住这个机会教育告诉他们,在这个时候你就挑一些马上需要的东西,你可不能拿太多。进一步引导,你可能会渴所以带一点水。就看每个孩子拿的东西都不一样,内心比较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就拿一大堆走。其中有一个孩子什么都没拿,跑到桌子,打开抽屉,拿出了一幅画像,还裱了框。他拿出了孔子像,然后就对着他的老师说:老师,这个应该要拿!他的老师当场眼泪都掉下来。连这么危急的情况,第一念是想到孔老夫子像,这样的孩子,往后他面对人生的际遇,相信孔夫子的教诲他绝对提得起来。

再来下一位讲怕吃苦的心是坏心。因为他们老师每一周给他们一句教诲,其中就有提到「怕吃苦,吃一辈子苦;不怕吃苦,吃一阵子苦」。因为趁小、趁年轻好好努力,老了就可以享福报。下一个讲到表面做好事,心里做坏事,是坏心。他们知道言行要一致。下一个说不孝顺父母的心是坏心。再来,破坏的心是坏心。下一个孩子说,妈妈不知道就说妈妈笨是坏心。下一个说,不做到《弟子规》是坏心。下一个孩子说,本来可以做到,但老想到做不到,是坏心。这要「勿畏难」,要「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下一个说,己所不欲施于人,是坏心。所以,从这一句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孩子的国文底子不错。这些孩子已经可以轮流拿着《德育课本》去讲课。不要小看孩子的悟性,其实读文言文,并没有想象中这么难。我们底下的课程,我再把学文言文的心得跟大家做报告。

这个孩子,刚好有一天他母亲跟他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想了一想,他说:妈妈,我懂了,学如斜坡骑车,不进就退。所以他在他的生活当中,去体会一些道理。下一个孩子说,高声喧哗,打扰别人,是坏心。最后一个讲「倘掩饰,增一辜」,是坏心。所以我们从孩子在看好心、坏心,也可以体会到他们的心中都有是非善恶的一把尺。等他们这样熏习个三年、五年,相信根基就可以扎牢。我们为人父母才真正能够高枕无忧。所以人生的投资报酬率要会算。下一句经文。

『邪僻事,绝勿问』。这就是指偏邪下流的事情不要去过问,这样会污染自己的心灵。所以孩子所接触的人、接触的环境,甚至于接触的电视,我们都要相当谨慎;因为父母是孩子长大以前的两个很重要的老师,两尊菩萨;要好好保护他,不要让他受到污染。受污染以后,再要把它清除,就要花更多的时间跟精力。所以要慎于始、要禁于未发,这就很重要。

现在不只大人会赶流行,小孩赶不赶流行?现在最流行的电影是什么?有没有很多恐怖片?然后又拍得很恐怖,小孩又去看,看了之后回来半夜又怎么样?所以你看人都吃饱,做一大堆事情,对人生没帮助,还自我虐待,这叫花钱找罪受。所以现在人过的不是人的日子。所以连孩子的嗜好,我们也要适当地去引导,甚至于去主导。当你所让孩子从事的娱乐都是很健康,对身心很有帮助的,久了以后,孩子自然就很欢喜去接受。比方说去爬爬山、去露营,给他一些生活,给他一些历炼,这都是相当地好。透过这些好的娱乐,孩子对大自然的爱心,孩子对意志力的锻炼,都可以在这休闲娱乐当中,一点一滴积累成长。所以我们还是要先带着孩子往正确的方向去走。我们再念下一段经文: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将入门,问孰存』。我们要进人家的房间,首先一定要敲一下门,不然你很莽撞开进去,对人家非常无礼,所以先敲三下门。我们在韩剧里面也看到,他没有敲门,他会先站在门外。比方说,里面是他的长官,他会说:都房大爷,我是尚沃。就先在外面让里面的人知道。假如里面的人正忙,就跟他说,你先等一下;假如没事,说好,你可以进来。所以礼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相处起来非常舒服,不会觉得唐突。这是要入门以前应该要做的动作。

我们再把它延伸一下,我们到别人的家里去作客,所以「将入门」,将到人家家里,「问孰存」,可以先问问看他家里有哪些家人跟他一起住。当我们都清楚,比方说他爸爸、妈妈还有姐姐。朋友跟朋友之间相处都会聊到自己的家庭状况。当我们进一步了解,他有一个姐姐在哪里上班,他的母亲前一阵子刚好感冒。刚好你都听到这个消息,或者他妈妈喜欢吃什么?你听在耳里要有心。刚好时机成熟,要到他们家去。这个时候你可能就买一点他母亲喜欢吃的到他家里,说:伯母,听说你喜欢吃橘子,还是喜欢吃什么。你看这第一个印象怎么样?就会很好。

所以诸位朋友知道怎么样追女朋友了没有?追女朋友不是追一个,要追什么?这一段话不要传出去,因为所谓「门当户对」,确确实实也透露出来结婚绝对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族、两个家庭能够和谐。不被父母祝福的婚姻,大半都不会幸福。所以现在人很多人结婚,喜帖上写着「我俩将于什么时候结婚」,我俩。谁最大?所以从这个文字当中可以看得出来,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太不恭敬。这么大的事,也不知道谁是爸爸?谁是妈妈?直接就写我俩。所以这是我们年轻人要好好反思的。往往这写我俩的成功率都怎么样?好象高兴就来,不高兴?所以恭敬重要。

所以我们到朋友家里,要能够也爱屋及乌,关心他的家人,那会一团和气。所以我交朋友也是有这个原则,因为当他的父母常在他孩子的口中听到你的名字。他父母可能会想这个人是何许人也,怎么我儿子跟他这么熟?他会不会有想法?会不会有担心?这个人跟蔡礼旭这么好,假如蔡礼旭是坏人怎么办?所以我们应该主动去安朋友父母的心,这很重要。我什么时候有这个态度?高中的时候。我跟一个同学很好,好得不得了,是男生。我念雄中,男生。结果他妈妈很担心。因为那个时候听说已经有同性恋的情况,所以他妈妈很担心他儿子会不会跟我好得太过分。我从这一件事情就体会到确实交朋友不只要跟他熟,还要跟他家里的人熟。

我在大陆有两个很好的朋友,他们是夫妻。刚好我要去他们家,跟他相约要去放生。结果我就想到,因为我们现在年轻人都是年轻人跟年轻人交往,很少跟对方的父母接触,我就觉得这样不好。所以我想他们可能会,我还没有上他们家,他们就已经到大门口来等我,就出发。所以我就灵机一动买了一篮苹果,做什么?我拿着一篮苹果,他就不得不让我上去坐。我的脑筋贼不贼?我们要看存心,这个存心是良善的就好。所以果不其然,我到他们家都还没上去,三台脚踏车已经牵出来准备出发。我说:这么难得到你们家,不上去怎么行?一定要问候你的爸爸、妈妈。所以就跟他们夫妻俩上楼,上楼看到他爸爸、妈妈也非常亲切,嘘寒问暖,差不多聊了三、五分钟,老人家就说,你们有事要忙,别耽搁,赶快去。其实老人家都很客气,老人家都很替别人着想。所以我们三个就出门去。

当天晚上我的朋友就打电话给我,他说:我爸爸、妈妈要请你吃饭(请我吃饭),而且还专门为你准备素食。因为我在五、六年前了解到吃素对身体比较健康,从此就吃素。所以那一餐饭全部都是素的,就跟他们吃起来。中国人说「见面三分情」,这句话是很有道理。所以也吃了一餐饭,感觉就拉得很近。然后我的朋友就介绍说,我是在做国学启蒙中心,所以对小孩教育比较多去钻研、去研究。结果他妈妈刚好带他妹妹的小孩,带着他小外甥女。因为爷爷奶奶带孩子难免会比较宠,他们两个常常纠正,妈妈并没有听,所以他们两个也觉得怪委屈的。后来吃完饭,他母亲就跟我聊起教育孩子的问题,比方说,我就跟她讲夹菜先夹给谁。他母亲突然恍然大悟,对!就跟她讨论很多观念,说比方恩威并施。每次讨论这些观念的时候,她母亲就说:对、对!我的朋友在旁边就说:早就跟你讲了,你都不听。他就在旁边一直重复这句话。诸位朋友,该不该插这一句嘴?不需要。此时无声胜有声。你那么一讲,你妈妈还怪不舒服的。所以人的心不要太急躁,所谓一默如万雷,你有时候沉默,反而你妈妈会觉得你还满不简单的。

这一餐饭就吃得很愉快,我也从中体会到要「易子而教」。易子而教,这个意思就是,比方说你的孩子每天都跟着你,有一些道理他听得很熟,反而会忽略掉。那刚好你很好的朋友也提醒他这个道理,这个时候他一定会说:原来不是我爸爸这么讲,叔叔也这么说。他这个态度就会扎下去。所以你要有一群很好的朋友一起来教育你的小孩。有这么一群良师益友,你教小孩就轻松多了。

所以我们在深圳也跟很多老师常常一起上课、一起交流,他们的小孩也都一起来学习。有一天,有一位李老师就问这些孩子。他说:假如你们有一亿,你们想做什么?有一个孩子就说我要做四件事。第一件事我要盖一所学校,要专门推广中国圣贤教育的学校,这是他第一个志愿。诸位朋友,你有听过哪一个小孩是这个志愿吗?所以不是这个孩子优秀,最主要的原因是好的环境。除了父母以外,他所接触的长辈、同学都是这样的态度、这样的人生观,自然就耳濡目染。这些孩子常常都,我在深圳讲课,他们都是不缺课的。你不要看他们小小的,坐在底下,都会听得哈哈大笑。然后就说,我们学习就一定要立志作圣作贤。其中一个孩子就说:假如不作圣不作贤,那读书要干什么?所以你学圣就要作圣。人生要有志气,因为学圣作圣又不求人。俗话讲「登天难,求人难」,那学圣又不比登天,不比求人,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上。

第二个愿望是要盖一间医院,让这些苦难的人、生病的人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顾。第三个愿望,他要做一个大爱电视台。因为我带了大爱电视台的「牵手人生」到大陆去给他们看。他们看到马文仲都已经双脚都残废了,一生还致力于办教育、办学校。当马文仲一开始办,假如你是他的朋友,你会怎么跟他说?一个连行动都不方便的人他居然要办教育、办学校,你会怎么跟他讲?所以一个人有好的志向,之所以能够再把志向真正去落实、去努力,除了他个人要有志之外,他身旁一定要有好的亲友支持他。所以马文仲先生就是有一位很好的父亲,一直不断地鼓励他要去达成他的理想,后来也确实做到了。

所以马文仲先生也用一生印证《中庸》的话「诚者,物之终始」。一件事情的成败在哪?自始至终都环绕在一个真诚的心。假如不诚?一个人心不诚,一生绝对做不了事。「不诚无物」,诸位朋友这句话是真理。所以当你现在看到很多不真诚的人开大车子、住大房子,那是不是真理不准?不是。因为他可能是爸爸、爷爷怎么样?留一些东西下来。可是当他不真诚之后,他这些福分一点一滴都会耗掉;然后这种奢侈的风气又直接给了他的下一代,所以这是很快就会败丧下来。所以我们看事情要能看得出来龙去脉,要用智慧。唯有真诚的事才可以屹立不摇,所以「至诚如神」。马文仲先生后来因为他这一分对孩子的教育爱,他的太太坐了很远的火车来帮助他、来嫁给他,也赢得愈来愈多的人支持他这个事业。所以一个人的真诚就能够唤醒众人的真心。

这个小孩因为看过「牵手人生」,所以就特别觉得要用一个大爱电视台,做一个电视台,让好的节目能够教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我们不要小看孩子的判断力,因为他也听过释净公上人教授讲,现在要救这个社会两种人最有力量,一种是国家领导人,另外一种是传播媒体,因为可以瞬间把圣贤的教诲传递到全世界。所以小孩子从小就接受这些教诲,就能够时时放在心上。这是第三个愿望。这小孩第四个愿望,他说他要当蔡老师。

诸位家长不要太高兴,假如这是你儿子,高不高兴?很高兴。可是他母亲听完了,因为他母亲在外演讲,没有在家里,就打了一通电话给她儿子。她说:儿子,你有这些愿望,妈妈很高兴。但是你这些愿望,不见得要有一亿的时候才能做。诸位朋友,这位母亲的敏感度很好。她不希望孩子只是发一个空愿,愿望一定要从当下的生活、当下的每一步开始踏起。所以她这么一问,孩子就开始思考。母亲接着跟他说,蔡老师有没有一亿?所以只要我们有很好的学问、很好的这一分存心,纵使没有一亿,也可以做奉献社会的事情。所以这个母亲也把他的志向回归到当下、回归到现在要好好充实自己。

所以孩子会有这样的心态、这样的人生价值观,最主要就是有好的环境。所以诸位朋友,我们可以找一些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常常一起学习,或者一起去爬山,让彼此的情谊很深厚,也让下一代都有很好的互动,就会形成一个环境的教化,互相来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相信你也会觉得比较轻松,跟你们夫妻两个人教确实不同。

『将上堂,声必扬』。这个我们早上也提到,你到别人的家里去,假如人家还不在,一定要先喊一下有人在吗?绝对不能跑进去逛一逛,这都要谨慎。不然到时候人家家里刚好不见东西,一走进来,刚好又碰到你。你到时候就百口莫辩,就麻烦。人一生要很注重自己的名节,还有信誉,不要一不小心受到污点,那就不好。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这句话就是跟人家交谈,比方说打电话,拿起来:你好,我叫某某某,我是蔡礼旭。这样人家马上知道是你打来的。现在有时候接电话,喂!请问你是哪一位?是我,你不知道吗?你把我忘了吗?我们可能还在那边处理事情,在那里跟他瞎折腾,心情也很紧张。想半天确实想不出来,这样就很失礼。所以当我们打过去:你好,我是礼旭,你现在讲话方便吗?处处替对方着想,就会让人家觉得很舒服。所以这也要教小孩,比方说小孩在按电铃,上面的人讲话:哪一位?我啦!人家怎么知道我是谁?所以「吾与我,不分明」,这些细微之处都要多加提醒。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小孩你没教他的时候,他是非善恶还不是很清晰。所以他可能觉得这个东西很好看,他顺手就拿来看一下。我们要适时把这个经文告诉他。刚好有一对姐妹,有一天姐姐骂妹妹,骂完以后,妹妹很委屈就在那里哭。一边哭,就到厨房去找她妈妈。就跟她妈妈说:妈,姐姐骂我。诸位朋友,怎么处理?你可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姐姐过来,怎么可以骂妹妹?凡事要讲理,要先把对错搞清楚,不能说大的就不对,大的就要让小的。这句话对不对?不全对,还是要先判断是非。结果这个母亲也不急不徐,一边炒菜一边问她:那为什么姐姐要骂你?她就说,因为我拿了姐姐的玩具没有告诉她,结果她就骂我。这位母亲接着说,因为这孩子都读过《弟子规》,所以母亲接着就说:用人物。小女孩就说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结果她那个「偷」一讲完就开始哭:我不要当小偷。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共通的语言,共通的做人标准,那你就很好跟孩子沟通。就是孩子已经熟读了《弟子规》,所以一引出来,又有这样的情境,所以那句话她会记多久?你看二、三岁就记一辈子,对她一生莫大的益处。

所以小孩我们要教他「用人物,须明求」,那当然我们大人也要做到。所以上一次课程也提到在大陆一个外商公司,已经一大堆的人来考试,删去了一大半,只剩下几个人进了复试。结果这个老板说:我临时有事,十分钟以后再回来。结果一出去,这些已经经过初试的年轻人就开始翻这些档案,「用人物」怎么样?「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后来全部没录取。结果这些年轻人说,从小又没有人教我们,所以他也很冤枉,因为他没学过什么?所以我们有责任给他们传递圣贤的教诲。

而且当我们要用别人的东西,你可不能,比方说把这一枝笔拿起来,这一枝借我好不好?说不定那枝笔是她男朋友送她的,只有她一个人用,那你又已经给人家拿在手上,对不对?那她只好:好!所以借东西不能这样借,借东西是要人家亲手拿给你,这样才礼貌。可不可以借我一枝笔?那他欢喜借你哪枝笔,让主人自己拿。所以在这些细节之处,我们也要保持为对方着想的心。「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这节课我们先上到这边,谢谢。


--------------------------------------------------------------------------------

  

细讲《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七集)

2005/2/20   台南净宗学会   档名:52-116-27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接着看下一句经文: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所以当我们借人家的东西,念念要想着什么时候该还,这要很谨慎。因为人家借我们东西是对我们有帮助、有恩,假如我们还没有准时还,就太没有道义。所以当我们确定哪个时间要还他,又怕自己忘记,一定要,你可以直接在你挂的月历上写上去,你每天都看月历就不会忘;或者是在你的记事本、行事历上写上去。你对于每次借人家的东西都这么谨慎,往后他人就很欢喜把东西借给你。所以明朝的郑濂有一次去跟人家借书,因为那是大户人家,就跟他说这个书你十天以后要还我。十天很赶,人家肯借,他也就满欢喜的。结果第十天刚好下大雪,主人可能想说他不可能来,但是郑濂还是一样冒着大风雪赶过来。结果这个主人很感动,也很佩服他。所以就跟他说,往后我们家的书都欢喜借给你。所以当我们跟别人借东西,人家面有难色,不可以怪别人。要怎么样?要反省自己。我们的社会信用是要自己一点一滴经营出来,我们不要去羡慕这个人怎么这么赢得别人的信任,必有他的原因,我们要自己好好地去往这个方向去努力。

现在借钱的是什么?是老大,借人家钱的是小弟;借钱的人都高高在上,然后借人家钱的还要去求他还。你看这个社会有没有颠倒?而且还借了,其实自己已经有了还不还。这都恶劣到极处,都没有想到人家当初这么够意思借你钱。按照我们古代这些人的厚道,只要自己有钱,马上一定去还。而且古代这种信用跟现代一不一样?不一样。古代的信是人格,要不要立字条?所以中国的诚信就代表一个人的人格,不需要立字据的。其实差不多在五、六十年前,中国人的社会还是有这样的品德。比方说,我外公以前是开米店的,所以很多人家里目前还没有钱,都会把米先给他。过年过节大部分的人都会拿来还,但是少部分的人没来还,因为没钱,所以我外公也不会去要。因为人跟人都很有信任,都知道对方一有钱一定会拿来还,现在一定是有难处,我们再去跟人家要,那就太不够道义。所以你看以前的人他对人是信任。

那西方的信是什么?白纸黑字,西方的一个角度就是他要先怀疑你是不是好人?是不是讲信用的人?你要证明给他看你是不是有信用。这是东西方对「信」是不同的态度。但是我们现在在处理「信」这个问题,是东方还是西方?现在也都比较偏西方。因为要像东方,可能没几个人敢做,心里会担心,怕现在的人言而无信。所以我们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我们要冷静思考。

所以该你还人家你不还,看起来好象占了一点小便宜,其实已经把你的整个社会信用一点一滴透支掉。在深圳有一个商人他就去跟农民谈生意,谈好说这一块地卖给他。结果卖给他之后,只付了一半的钱就不再给他。这个农夫很生气,那是他唯一的一块地,还欠了他六千块人民币不还。所以人都觉得他占人便宜好像自己有好处。结果过没有几天,这个农夫带着炸弹到他们家跟他同归于尽。报纸写一条命多少钱?六千块。所以信用特别重要。我们一来要维持好自己的信用,二来要念念想着是别人借我们东西是给我们帮忙,我们要不忘这个道义、这个恩德,自然我们就很有警觉性,言而有信。所以孔老夫子在《论语》的教诲当中,也屡屡提到「信」的重要,我们下一个单元就讲到「信」。在《论语》里讲到「人无信不立」,人无信就无法在社会、在人群当中立足。因为社会是一个团体生活,假如大家都不信任你,就会离你而去,你就很难发展。孔夫子也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假如一个人不信,我真不知道还他能做出什么事来?所以信用对一个人相当重要。

我们来看「信」这个字,它是会意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言语。所以意思就是人的言语一定要守信,要言而有信。我们看看古代人对言语的态度都是一诺千金、一言九鼎。这个「信」,除了守信的意义之外,它另外还有一个含义,就是信义。信跟义是结合在一起的,而信义它虽然没有讲,但是都放在人的心中。比方说,虽然我们没有告诉爸爸,我要孝顺你,但是在我们的心中,已经把这个「义」时时守住。所以这个信还有另外一个延伸意就是指道义、情义、恩义,也就是用现在话讲叫义务,做人的本分,做人的义务。所以从这样去理解信,你就可以把它的意思解得更广。我们知道圣人的学问不外乎把人与人的关系处好,这是最根本,就是先学会做人。所以做人如何守信?做人不外乎五个关系,伦常大道。哪五伦?这要考试的,你们要回过神来开始作答。「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你看这五个关系,有没有皇帝看到臣子说你要效忠我。有没有讲?不用讲,因为那是一个人的义务本分,做人的一个态度,不需要讲就会守这个承诺。

我们来看父子关系,当然先要言而有信,你才能把家庭、把孩子带好,孩子才会信服你。假如爸爸说一套、做一套,儿子会不会尊敬你?不可能。你假如这样带下去,保证这个孩子以后一定会逆反,因为他的不满、不服在那里积累,总有一天会火山爆发。所以对孩子必然要言而有信。在周朝就有一个故事叫曾子杀彘,杀猪。这个故事就是说,曾子的太太刚好要出去买菜,小孩就说:妈,我要跟你去。他的母亲就说:你别吵!你假如乖乖的,我回来杀猪肉给你吃。敷衍敷衍一下小孩,结果刚好被曾子听到了,结果他太太回来就看到曾子在干嘛?磨刀子。他太太吓得半死,跑过来:我跟孩子开玩笑,你还当真?曾子马上跟他太太说:假如你对孩子有一句不守信,那你这一辈子要再让他相信你都很困难。所以为人长者也要谨言慎行,你一定要做得到才可以答应。而且不只你做得到才可以答应,还要考虑答应以后是不是对孩子有帮助。你不要说我经济这么宽裕,没关系,要什么给什么。要看他有没有真正需要,所以《弟子规》说「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所以家长你要考虑言语的谨慎度。

那父子之间,除了言而有信,就是一定要父慈子(慈爱子女),子一定要孝父。所以我们常常听一些朋友讲:孩子生了就应该尽心尽力把他教好,这是做人的本分。我都很喜欢听到这样的话,听起来都会特别血液循环很好,因为有浩然正气。所以当一个人真有道义的时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4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你就会觉得跟他聊起天来特别舒服。那古代的孝子确确实实念念不忘父母的恩德、父母的恩义。

在宋朝有一位读书人叫朱寿昌。他七岁的时候,因为他母亲不是父亲的原配,父亲的原配又很嫉妒他母亲,所以硬是把他的母亲逼出去改嫁,所以他七岁就跟母亲分离。你看七岁的孩子面临人生这么大的一个悲剧、一个考验,但是这个孩子念念只想着往后一定要把母亲找回来。所以我们看到一个七岁的孩子对父母是如此的态度,我们看了都非常感动。你说七岁懂什么?非也,只要你从小教他这些做人的道理,七岁的孩子可以让我们打从心里地佩服。后来他在几十年当中,一直打听都没有下落。他的整个事业也发展得很好,在宋神宗时候也当了官。后来他五十七岁,已经五十年,他就下定决心,他对他的亲人说:我要出去找我母亲,假如我没有找到,我从此不回来。就一定要找到,破釜沉舟。诸位朋友,找得到吗?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般人又开始想,大海捞针。其实父子、母子连心。所以他找到偏远的陕西一带,到了一地方叫同州,刚好就下了雨,这都有感应。就停在那里,后来就有因缘探听到他的母亲。所以天地非无情,要靠我们的心去感!

诸位朋友,我们到温州去讲课,他们已经好几个月没有下雨,结果我们去的那一天雨就下来了;我们上秦皇岛也好几个月没下雨,结果去的当天晚上下了今年第一场雪。所以确确实实整个大自然环境跟人心是一体。人心善,国泰民安;人心恶,灾害连连。所以我们现在要扭转社会的状况,不要去抱怨,要从什么?根本,从我们的心开始转善,进而去影响更多人心,整个社会整个灾难自然就会慢慢化解掉。所以他顺利地找到了他母亲,他母亲已经七十多岁。母子也是很感动,相拥而泣。朱寿昌不只是把他的母亲迎回来奉养,连母亲后来生的弟弟、妹妹一并接过来。请问他跟他这些同母异父的弟妹有没有签契约?有没有?没有。中国人是那一分信义、情义,就一起统统接过来生活,「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这是朱寿昌对于母亲的一种情义。

另外一位宋朝的读书人叫黄庭坚,他文学非常好。那时候他已经当太史,也是相当高的官。但是每一天他一定亲自帮母亲洗尿桶,洗尿桶!他不是没有仆人,但是他一定坚持每天要替母亲做他孩子应该做的事。连尿桶都洗,代表其它的事也会怎么样?尽心尽力。所以黄庭坚虽然当了大官,虽然名闻利养都得到了,但是他那一分至诚的孝心有没有被名闻利养污染?没有。我们再反观我们现在的社会,当一个人赚了大钱,他那一颗孝心有没有变?很可能变成财大气粗,都用钱在尽孝,可能那个恭敬心都不足。所以我们对照古人也要好好向他们学习。

这是父子关系当中,言语有信,还要有信义,要尽本分。那古代还有一个关系也对一个人一生有很大的影响,虽然他没有在这五伦之内。哪一伦?师生这一伦。其实师生有没有在五伦之内?有没有?在哪一伦?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是在父子伦,无二无别。我们从古礼里面就看得出来,父母往生要守丧三年,老师往生也是心丧三年,完全一样。所以我们来看看古代师生之间是如何守信?当我们教学生一定要言而有信,你才能把学生带得心服口服。那学生答应老师的事也一定要尽心尽力去做到。孔夫子那时候教学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当夫子去世的时候,这些弟子统统在夫子的墓旁盖了房子,坚持守孝三年。法律有没有规定?没有。一分对于老师一种恩义、道义的心意表达。其中有一位弟子守了六年,他叫子贡。因为子贡在夫子去世的时候,刚好在其它的国家做生意,所以他一直很遗憾没有亲手送老师走,所以他守完三年,自己再加三年。这种师生的道义我们现代的人确实很难深刻地体会,体会那一分师生之间的存心。

在明朝有一个名臣,他的老师叫做左忠毅公,这一篇文章,左忠毅公。他的老师那个时候刚好当的是国家的大臣,(临时忘了他的学生叫什么名字?谢谢这位朋友,掌声鼓励)他的老师是左忠毅公,史可法的老师。刚好左忠毅公主持了一次国家的大考,进士的考试。一般读书人他对于国家都有一个使命,应该为国家举贤良之才。所以他的老师在考试之前就微服出巡,披着衣服,把官服先去掉,微服出巡到一些寺庙里面去看看这些来参加考试的读书人素质如何。他为什么不到酒店去看要到寺庙里面去?因为古代的读书人都是很刻苦,都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所以那些有钱住酒楼的,可能都怎么样?考不上。所以他的老师就到一些名山宝剎去巡视一下。

刚好走进史可法的房间,史可法那时候已经刚好写完一篇文章睡着了。他的老师一看他这一篇文章写的一气呵成,在文中流露出为国为民的气节。所以老师看了之后很感动,马上把身上的大衣披在学生身上,披在史可法身上。后来正式考试,他的老师在看考卷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份考卷精神振奋,马上把它面署第一,这样有没有作弊?古代也不知道这篇文章是谁的,但是他老师为什么一看就这么确定是史可法?为什么?言语跟文章是一个人的心声,所以老师马上感觉到就是他,给他面署第一,状元。因为考上的学子都要拜主考官为师,所以史可法就择了良辰吉日到左忠毅公的家里,给他行拜师礼。当史可法到家里来,他的老师就对师母说,往后继承我人生的志业不是我的孩子,而是这一位学生。

其实古代真正读圣贤书的人他不怕自己没有子嗣,更怕没有为国家举到贤才,没有把圣贤学问传承下去。为什么我有这么深的感受?因为杨老师跟卢叔叔跟我非亲非故,可是对我是疼爱有加,把他们人生的经验全盘托出,只怕我吞不下去。所以从他们这一分心,我就深刻感觉到古代读圣贤书的人确实念念在人民,念念在承传圣贤智慧。所以后来他跟老师就同朝为官。

很不幸明朝末年宦官当政,所以他的老师被陷害,被关在监狱里。当学生的非常紧张,就想方设法要到监狱去看望老师。他的老师因为关到监狱受了刑法,都很残忍,拿着烧红的铁片往眼睛,就是很残酷!连膝盖以下都被切掉,所以史可法非常着急,就求监狱里面的士卒,让他能见老师一面。他这一分真心也感动了监狱里面的士卒,士卒就跟他说:你伪装成到监狱里面捡破烂的、捡垃圾的,要全身穿得脏兮兮的,这样才能够混进去。所以那天史可法就这样缓缓地到监狱去探望他的老师。当他看到老师已经成了这个模样,不禁痛哭失声,就扑过去抱着老师的脚。他的老师眼睛已经张不开,突然听到史可法的声音,马上用他的双手把他的眼睛撑开来,用双眼直视史可法,他说你是什么身分?你是国家的栋梁,怎么可以让自己身陷在这么危险的境地?与其让这些奸人把你害死,不如现在我就活活把你打死。说完话,马上捡起地上的石头就往史可法的方向扔过去。史可法看老师这么震怒,也赶快快步离去。

诸位朋友,他的老师已经身陷在九死一生,看到这么亲的学生来探望,第一个念头想到什么?有没有想到自己?想到的是国家的安危,想到的是学生的安全。后来他的老师不幸去世,史可法也担任很多国家的要职,也曾经领军队在外防守。在领军队的时候,史可法都找士兵三班轮流,半夜都跟他背靠背休息,他都不愿意去睡觉。他的士兵看了以后心里很不忍,就跟他说:大人,你假如这样继续下去,身体一定会受不了。史可法就回答士兵说:假如我去睡觉,刚好这个时候敌兵来犯,国家受到损害,那我是对不起国家,更对不起我的老师。所以史可法确确实实是念念不忘老师的教诲。所以古代的学生如何回报自己的老师?依教奉行,真正把圣贤学问演出来。史可法每次回到他的故乡,不是先去探望自己的亲人,而是先去探望师母。所以史可法把他的老师所有的亲人都尽心尽力地照顾。这就是师生的情义、师生的道义,这是不需要言语的交代,这是我们从古代可以看到师生之间的信义。

五伦当中还有第二伦君臣有义。所以为君者,所谓君无戏言,讲话一定要算话。那臣子答应君王的事,一定也要尽心尽力做到。假如对君王言而无信,那会怎么样?那可能就要掉脑袋,因为犯了欺君之罪。除了在言语当中的信用之外,君臣关系换作我们现在的名词叫「领导人与被领导人的关系」,都是有那一分义务、道义、情义在里面。

我们看看古代的尧帝他是怎么对待他的臣民。尧帝有一天走在路上,刚好遇到他的两个人民因为偷东西被抓起来,正要去服刑的路上。结果尧帝看了非常恐慌,马上就跑过去。他说:你们两个是犯了什么罪,怎么会被抓起来?两位人民就说:因为久旱不雨,我们实在没有东西吃了,也没有东西给家人吃,所以不得已偷了人家的食物。尧帝听完很惭愧,他就对着士兵说:你把他们两个放了,把我抓起来。士兵很诧异,怎么可以把君王抓起来?尧帝接着就说,因为我没有德行才会感得久旱不雨,这是我第一个过失;第二个过失是我没有把我的人民教好。所以我犯了这两个大罪,应该关的是我。当尧帝讲完这一番话,当场天空就开始飘来乌云,过不久,久旱就逢甘霖。所以当一个人是至诚地爱护人民,由他这一念心,一定可以让他全国的人民都受到感动,都向他效法。当全国人民都是这样的存心,整个灾难一定会转掉。所以袁了凡先生当时他在宝坻县当县长,也是久旱不雨。他也是亲自自己斋戒沐浴去求雨,果不其然念完祈文以后,很快地雨就降下来。

所以诸位朋友,不要小看我们这一颗真诚之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为什么这些古圣先王可以留名青史,可以垂范后世,都来自于他这一分对人民的道义。在夏朝,夏朝的第一位领导者是谁?大禹。我们一定知道大禹治水,也可能知道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因为水患急迫,假如他刚好一天不小心,洪水泛滥,可能不是一个人受灾,可能不是一家人受灾,而是千千万万的人民遭殃,所以念念战战兢兢。大禹结婚四天以后就离开了,从此八年没有回家,因为整整治水八年。后来确确实实用了很好的方法,用了什么方法?疏导。所以大禹这个方法我们现在能不能用?不是叫你去治水,教导孩子也可以用什么?疏导,顺势利导。绝对不要像大禹的父亲用什么?防堵。一直堵住,到时候就怎么样?溃堤,我们也要因材施教,顺着不同孩子的性情好好引导他。

所以我们从尧帝、从大禹可以看得出来,一个领导者对于人民的一种道义。人民对领导者也要有什么?恩义。所谓「君仁臣忠」,领导者要怎么样?仁慈,处处为人民的生活着想,那部属也要常常能感领导者这个恩德,让我们有好的生活环境。假如没有这一份好的工作环境,可能我们家庭都会堪忧,都会三餐不继。所以为臣子一定都会尽心尽力效忠君王,尤其当君王有过失的时候,他们一定直言不讳。所以我们之前在「孝」的这段经文,就有详细讲解「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里面有举了魏征、举了丙吉这些忠臣的事例。

我们现在来看一看,现在的国家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企业王国,经营一个企业也好象经营一个小国一样。所以领导者第一个念头是要为员工谋福利,绝对不能是什么?只为自己的荷包。当你只为荷包而不尊重、而不照顾员工,铁定留不住人。所以孟夫子对于君臣关系有一段很重要的教诲,里面提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这个「雠」是古字也就是仇人的仇。孟夫子这段话很有味道,领导者假如把部属当作手足一样疼爱,部属会把他当什么?心腹。君之视臣如犬马,犬马拿来做什么?来使用而已,反正我就使用你,然后付你钱,只是把员工当工具而已。部属看到你就好象一般的人民一样,没什么交情,没什么感情。所以他只要帮你多做一分钟,铁定要跟你要什么?加班费,一分一毫绝对不会为你再多做。下一句,君之视臣如土芥,你把他当作根本不重要的东西,还心里面想说,反正我有钱,到处都可以请到人。假如我们对待人这么轻慢,那部属对我们可能是咬牙切齿。所以我就曾经听过,有一个餐厅的员工处处在他的厨房里面动手脚,让客人吃了都出问题。后来他的餐厅也怎么样?开不下去。

所以从这句教诲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企业、一个团体假如不好,谁要负比较多的责任?领导者。所谓「上行下效」,所以一个企业、团体的风气好坏,领导者是责无旁贷。所以今天我们当老板、当主管,绝对不能在那里,我的员工怎么都这么差?不能有这种态度,应该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看为人部属应该也是要念公司、念领导者的恩德。记得我曾经看过这个公司经营了几十年,刚好很困难,很多的员工马上拉起白布条,然后绑着什么?抗议。把公司、工厂都围起来,这样做好不好?当时候我看到这一幕觉得很伤心。

一个人的一生,东北有一句话说「三穷三富过一生」。一个人一生难免都有起落。一个人一个家如是,一个企业哪有可能一帆风顺。而当企业好的时候,我们在这里已经工作了几十年,这几十年为什么孩子教育可以稳定?为什么家庭可以运作正常?经济的支持,经济的稳定,谁的功劳?当然一定有你努力的功劳,可是不可忘了要有公司、要有老板这样的缘分,他还要扛风险。你每天在那里,工作我做完了,回家倒头就睡。你在睡的时候,老板可能还在为公司的前途在思考,为资金的周转在努力。因为我父亲在银行服务,所以他就说,你不要看这些企业家好象很风光,其实下午三点半他们可忙碌。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到领导者他的经济比较优厚,我们还要看到他对于公司的付出决不比我们还少。所以应该要念这些德,不能一遇到事情就意气用事。请问这个做法谁得利益?谁?没有人。而且公司可能还不至于会倒,还可以拉起来,结果员工这么一做,连起来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人确确实实不可意气用事,要很理智地去给公司建议,要取得好的沟通才好。所以日本人当他对公司不满,他没有去把厂围起来,他也会在头上绑个布条,但是不会说话,写了「抗议」,继续工作。这样才能让公司营运正常。领导者一看,怎么这么多人都绑白布,赶快商量;把这些主管都找来,到底公司有哪些需要修正的地方,我们赶快调整。当领导者重视,领导者有诚意去修正,那部属也会欢喜。这个时候就能以和为贵,家和自然就万事兴。所以我们在君臣的对待,也要时时想着我的本分,要时时想着我应该尽的道义,我应该尽的恩义、情义。这样做人就非常厚道,非常让人家肯定、安慰。好,今天这节课就到这里。谢谢!


--------------------------------------------------------------------------------

  

细讲《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八集)

2005/2/21   台南净宗学会   档名:52-116-28   

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进入第四个单元「信」这个部分。也提到信是人言,「凡出言」要「信为先」。信也含有一个更深的意思,就是信义、就是义务。一个人做人的本分不需要说,但是常常放在心上,时刻不敢忘怀。所以我们昨天也提到父子关系,很多的孝子纵使已经离开母亲五十年,在这一段时间他还不断希望能找到母亲,可以好好奉养。所以后来确实皇天不负苦心人,宋朝朱寿昌也顺利找到他的母亲。而且不只接母亲回来奉养,连母亲后来生的弟弟、妹妹也一起照顾。这都是读书人时时把本分放在心上。

我在澳洲听杨老师讲《德育故事》,每次几乎都是泪流满面。刚好我隔壁坐了一个香港的朋友,他长得非常地魁梧,一个大男人。刚好我在听课都一直掉眼泪,他看我这个样子,还把卫生纸推给我,然后不敢看我,慢慢推过来。所以他也是有很温柔的心。为什么我眼泪一直流?因为每次听,比方说听到「子路负米」,子路当他还很贫苦的时候,他也是尽心尽力奉养父母,都要走到百里之外去把一些米粮扛回来。而他一路上扛着米粮,不只不觉得重,还觉得内心很踏实、很欢喜,因为他在尽为人子的本分。后来他当了官,富贵了,每次吃饭都很丰富,但是他却吃不下去。旁边的人就问他:这么好的饭菜,你怎么吃不下去?子路说:我的父母已经不在了,他们都无法跟我一起享用,这都比不上我当初帮父母百里之外扛米粮,那个吃起来才香、才踏实。所以一个一个圣贤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什么才是做人的真味道。所以一直听,一直内心在吶喊,做人就应该是这样才会痛快。

所以很多朋友也会跟我一起讨论,如何学习我们圣贤的教诲。其实学圣贤教诲最重要的要学什么?要学圣贤人的存心,要学圣贤人的用心。圣贤人他的存心就是时时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时时不敢忘怀,时时提得起来去与人相交。当他时时都是德行提起,那他的坏习惯自然而然慢慢就不见了、就消退了。所以我们熟读《弟子规》,也是时时以圣贤人的心行来自我观照、自我提醒,相信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就通。而当一个人真正用圣贤的存心跟行为去做事,你每一天一定会有法喜充满。

所以提到「信」,就是因为它是义务,它是本分。我们昨天是提到君臣关系当中的道义、恩义。那在为人臣子方面,我们昨天也提到不应该意气用事,应该用理智跟领导者好好沟通。所以其实人与人为什么会冲突?大半是因为距离遥远,缺乏沟通。缺乏沟通久了,就很容易对立、很容易矛盾,之后就冲突了。所以为人领导者也应该大开沟通之门,能有雅量接受下属的劝谏。而下属也应该有劝谏上司的责任。

诸位朋友,你敢不敢劝你的上司?我也听一些朋友说,很不敢。甚至于说单位的上司两三个,到底要跟哪一个?跟对了,以后可以怎么样?飞黄腾达。假如用这一颗心去替上司办事,日子好不好熬?每天要察言观色,要巴结阿谀,那累死了。假如刚好押的那个宝没有升上去,那怎么办?那他不就捶胸顿足。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当我们都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去事奉上司,那真是累死人。假如你是巴结阿谀,结果这个长官确实升了,你跟着他升上去,难道人生就好了吗?未必。要巴结阿谀的长官,他能不能在他的事业当中,真正不断提升?不可能。因为还要接受巴结阿谀的长官,他的智慧、他人生的见地还有限。到时候一定会怎么样?一些状况出现,他就会被换下来。所以我们看到现前社会很多当大官的人,可能两个月、五个月官职就怎么样?就去掉了。那到时候你虽然押对宝,还是落得一场空。

所以到底我们要把努力、把用心押在哪?尤其公务人员我们真正要跟的是什么?跟的是我们的本分,跟的是人民的需要。这样子,你就很直言不讳去劝谏你的上司。而也由于你都尽本分,都替人民服务,你的能力也会日渐提升。当你有真正的能力,好的主管一上任,他要用谁?当然要用真正可以办事、可以信任的人。到时候,你不去求机会,机会自然而然到你的身边来。所以人生假如能够道法自然,你就能够水到渠成,你也不会活在患得患失之中。所以这是臣子应该无求地去尽他的本分,去进谏上司。

在十多年前,我们有出现东南亚的经济风暴,很多国家都面临很大的挑战,几乎很多财政问题都垮下来。当时候韩国出现了一幕,就是一个企业要倒,它的员工把自己的钱拿出来,然后去跟企业的领导人说,我们公司不能倒,我这些钱你先拿去用。所以这确确实实君臣之间、领导与被领导之间,有道义、有情义。这样的景象在我们中国人能不能看到?可不可以?要有信心。是在韩国看到,请问韩国人跟谁学的?对!现在韩国学中国文化那真是扎扎实实,从小学到大学都有一连串学习儒家文化的课程。而且整个韩国人他以能学习儒家文化为光荣、为骄傲。所以我们要真正看得懂老祖宗这一块宝,不然老祖宗的本事确确实实是被隔壁的邻居去发扬光大。那我们当子孙的就没有尽到本分。

第二个是君臣关系,接下来我们看五伦的夫妇关系。那夫妇之间当然也要言而有信。假如夫妇之间言而无信,那会延伸出什么情况?可能就互相猜忌,互相讲话当中都有攻击、都有揶揄。这样子,每天还要朝夕相处关系就很危险,所以也是要言而有信。现在夫妻之间听说都有各自的秘密,都有私房钱。那当我们都有秘密,都有私房钱,都不让对方知道我们的情况。当我们用这一分虚妄的心、不真诚的心,对方能不能感觉到?可不可以?可以。所以人常常在做自欺欺人的事情,其实这样心里面不踏实,纵使你确实留了一些钱在身边,但是你的心每天还要提心吊胆。这样有时候留住了钱,可能身体都怎么样?每天担心东担心西,身体都搞坏了。所以治家应该抱持着一个态度,治家没有秘密,坦坦荡荡,这样最好。

我母亲她每次领了薪水统统交给我父亲,所以我们家是父亲掌管经济大权,我母亲从来不过问钱的事情。所以母亲愈信任,父亲就怎么样?做牛做马都愿意。其实真心信任别人的人,往往他都轻松多了。我母亲不管钱,我母亲也不会骑脚踏车,所以每次出去,她会跟我爸说:我就是什么都不会,很笨!那我爸爸就服务的怎么样?很高兴,很有成就感。后来我会开车了,就变成我也服务我的母亲。所以人不要太精明,什么事你都要管到底,让别人在你面前都觉得很没能力,到最后你就累得半死,然后做得要死,还被人家嫌得要死。所以一个人的精明要内敛,不要精明去压迫到别人,所以这也是要中庸之道。

在言语当中,要言而有信。那夫妻之间彼此的心里一定要感谢对方的恩德,感谢对方陪我们一路走完这个大半的人生。我们男士一定要时时记住,因为有我们的太太帮我们做了一件重大的事情。哪一件事?传宗接代,我们的家族才得以延续。光是这个恩德就报不了。因为我们也做不来,是吧?所以「恩欲报,怨欲忘」,当夫妻之间常常都想着对方的付出、对方的恩德,一些冲突都把它放下。心里常念恩,看到对方都心生欢喜,哪有可能会处不好?当夫妻都相处得好,那你每天的日子和乐融融。

在汉朝的时候,汉光武帝他有一个臣子叫宋弘,为人非常清廉,做事很负责任。当时这个宋弘他做的是司空的工作,也就是掌管土木工程,也是国家一个很重要的职位。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刚好新寡,先生去世了。汉光武帝在跟他姐姐谈论,想要帮她再找一个先生,也希望在大臣里面挑出来。然后他就问姐姐,所有大臣里面你最欣赏谁?那湖阳公主马上就说,宋弘气宇非凡,很有德行。那光武帝一听就知道。结果光武帝就找宋弘来,就跟宋弘说,一般的人情都提到富易交,就是一个人一有财富之后就会换朋友;那人一贵了,富贵了就会**子,好象现在的人情有这个趋势。就套了一下宋弘的意思,看他有没有意愿娶他的姐姐。

诸位朋友,假如娶了皇上的姐姐就是什么?皇亲国戚,瞬间就从臣子变什么?变成贵族,很多人是梦寐以求这个机会。宋弘知道皇上的意思,马上就跟皇帝说了两句话,「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在困顿、在贫穷、在努力人生的过程,有很多的朋友相助。而当我们真正有发展的时候,这些朋友绝对不能忘记。糟糠之妻,糟糠是指很粗的米粮,就是陪着我们胼手胝足一起创业的原配夫人,不可以把她休了。

宋弘讲话很有学问,假如皇帝说:你有没有意思娶我姐姐?他假如马上就跟皇帝说:糟糠之妻不下堂,你不知道吗?皇帝会怎么样?怎么这么不给我面子。所以宋弘是娓娓道来,先说贫贱之交不可忘,还要停顿一下,皇帝想说,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4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还是要重情义。接着再说糟糠之妻不下堂。这样皇帝就怎么样?不会为难他。所以讲话要有艺术,先后顺序重要。就好象你要去劝一个朋友,你可不可以一见到面说,来,今天我给你讲一个缺点。他一定会噎着。你要跟他讲,你最近哪些不错,提个一件、两件不错的,再提一件应该改进的,这样就是讲话的顺序,我们也要随顺人情。所谓「人情练达皆文章」。

那宋弘拒绝了皇帝,拒绝了湖阳公主,这样的情义,这样的气节,不只影响了他的家庭,还影响了满朝文武,甚至于还影响了往后一千多年的读书人。往往读书人可能在看书,最近愈来愈富贵,本来还想换换太太,突然看了就怎么样?收敛一点。因为这种浩然正气可以屹立在天地之间。我也相信当宋弘把这件事拒绝以后,应该有很长一段时间,满朝文武绝对不敢把他的太太休掉。所以读书人他的态度是「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时时都抱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所以他的行为才能够影响社会风气。我们也要学习宋弘这一分存心,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期许当家人、当社会的好榜样。这是夫妻之间要守的信义、要守的道义。

第四个五伦关系是兄友弟恭。兄弟之间也要言而有信。假如兄弟言而无信,可能家庭气氛就会出状况,甚至于会发生冲突都说不定。那兄弟也有情义、也有恩义,应该好好团结在一起,这样才能够让父母很放心。所谓「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兄友弟恭在我的印象当中,父亲也没有告诉我们你要好好爱护姐姐;我也没有听过我父亲跟姐姐说,你要照顾弟弟,从没有听过。最主要是父母本身就有做给我们看、演给我们看,所谓「身教者从,言教者讼」。真正自己做到了,你的孩子很自然而然看得欢喜就照做。但是没有去做,只是在言语、在说教,可能孩子听久了,他会不以为然,到最后还会跟你发生口角。讼!我们来看看现在有很多的兄弟都走向法院,为了财产都互相告起来。《朱子治家格言》有提到「居家戒争讼」。一个家庭、一个家族非常忌讳什么?诉讼,亲人相告。我们说人情国法,人情也要兼顾。因为失了人情就失和,失和了,家庭就不可能兴旺。所以居家戒争讼。当家庭里面为了财产互相控告,这个钱保证留不住。再来,当兄弟之间都发生冲突,已经给下一代做了什么?很不好的示范,所以这个家族已经败象已露。所以才提醒我们「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

在明朝时候有一个女士她姓陈。刚好她的父母比较早过世,那时候她还有两个弟弟,一个才六岁,一个才五岁,她又已经到了适婚年龄了,家里又留了一些财产。结果所有的亲友都一直在窥觊她们家的财产。那怎么办?人生往往要濒临抉择,所以抉择要靠智慧。假如她嫁了,那谁来照顾两个弟弟?所以她就下定决心,现在一定全心全意把她的两个弟弟照顾好。

她又知道这些亲友都一直在打他们家财产的主意。所以有一天她就拿了很多蜡烛,然后把家里点蜡烛点得很光明,然后还煮了很多菜摆在桌上。因为她知道这些亲友常常在她们家走来走去。所以她摆好酒宴,就亲自走到外面把这些亲人都叫进来。来来来!到我们家坐,到我们家来吃点东西。本来是要来看看有没有下手之处,结果这位陈氏她是主动又把他们邀来吃饭。结果他们觉得很不好意思,然后就跟她说:我们是刚好走到这里来,结果没有蜡烛了,所以来你们家借一下。所以就统统一起请进来,一起吃饭。每一个人都不好意思,也不敢互相看来看去。结果从那天以后,这些亲戚就没有再到家里来。一来是她很有度量,她没有直接跟这些亲属发生言语上的冲突。也由于这样的态度,唤醒了亲友的惭愧心;再来是亲友也深刻感觉到,她已经下定决心要好好把她的弟弟扶养长大。后来她的两个弟弟也很顺利有了家业、有了事业,她是四十五岁才出嫁,结果终身没有生孩子。后来晚年,她两位弟弟也是很自然地就把姐姐接回家里来奉养到老。

这是我们古代为人兄、为人姐,对于自己的弟妹都抱持着这样的情义、这样的道义。所以我们为人兄、为人姐也应该起而效法。其实当人常常会计较得失,比方说我多照顾弟弟,我是不是自己又缺少。当人常常计较东计较西,人生就不踏实、不痛快。所以应该遇到兄弟困难,就要全力去帮忙才对。

我们在深圳就有一个老师她的先生,刚好先生的妹妹在夏威夷工作,结果在夏威夷生活很困难。先生就跟太太说:我希望把这二、三年的积蓄统统寄给我妹妹,因为她在那边很困难。假如是你先生,你要怎么回答?你那时候要想到量大福大,你那时候要想到君子成人之美,你要成全先生的这一分悌、这一分友爱妹妹的心,而且也成全他的孝心。因为他的母亲、父亲一看到哥哥对妹妹如此照顾,他的内心不知道有多么的安心。结果后来太太马上就说:你这个做法我很佩服也很欢喜,我去帮你汇钱。当夫妻是这样子的互动,相信他们的情谊会愈来愈深厚。虽然我们是舍掉了钱,却赢得了家庭的和乐。俗话又说「家和万事兴」,既然都万事兴了,还怕以后没钱吗?所以人生要尽义务,人生要看得远,不可以处处计较。这是兄弟之间的道义。

我们看第五个关系,朋友有信。朋友不只是言而要有信,还要有朋友的信义跟义务。在汉朝时候有个读书人叫张劭跟范式,他们两位在太学里面一起读书,感情很好。后来各自回自己的家乡去,约定两年以后的今天,范式要去拜访张劭。结果经过了两年,张劭就跟他母亲说,我的朋友今天要到。他的母亲就说,两年前的约定,我看可能都忘记了。而且两个人的家又离了千里之远。张劭就说,我这个朋友是非常守信用的人,他一定会到。所以他的母亲也开始准备一些丰富的饭菜,果不其然范式也如期到了张劭的家里作客。那当然人逢知己千杯少,他们的情谊也随着日子愈来愈深厚。

后来范式他病危,范式就交代他的妻子,你一定要去找到张劭,告诉他我已经快不行,请他来送我。后来就赶快去通知张劭,结果因为时间很紧迫,张劭一听到消息也快速赶到范式的故乡。结果因为已经要下葬了,张劭还没来,这些在进行丧事的工作人员在那里量角度,怎么量都量不准,都没有办法把这个棺木葬下去,就一拖再拖。结果突然张劭赶到了,马上一量就怎么样?就准了。张劭亲自将他安葬。为什么范式要去叫张劭来帮他办后事?对他有无比的信任,而且他很清楚,他不只会把他的后事办好,一定也会照顾他的妻儿。所以古代那种朋友的情谊,我们听了以后也是非常地感动。

在古代有另外一个读书人叫朱晖,他们都是在太学读书,刚好遇到一个朋友叫张勘,两个人一起学习,但是也不常谈话。张勘就一直在观察朱晖这个人如何,后来被他这些言语行为的德行感动,觉得他是一个很值得信任的人。后来有一天,张堪就去跟朱晖说:我想把我的妻儿托付给你照顾。他讲出这样的话是对朱晖非常信任。但是朱晖并没有出声,因为平常也没有很深的交情,就没有出声。后来可能是张堪他自己清楚自己来日不多,过没有多久就去世了。结果朱晖得到这个消息,就带着他的儿子到了张堪的家里给他送很多吃的、很多穿的。他儿子很纳闷,就跟父亲说:父亲,你又从来没有跟这个人交往过,怎么他死了以后,对他这么大的帮助?他儿子有这个怀疑。结果朱晖就说:当初张堪说要把妻儿付托给我,他能这样要求我,代表对我很信任,他已经把我当知己看,所以我在心中也已经把他当朋友看待。所以古代人他不愿意背弃他那一念的心念。他假如背弃了他一念心念,他就会良心不安。所以纵使没有很深厚的交情,毕竟已经把他当朋友,就应该尽朋友的义务。

所以朋友跟朋友之间有哪些应该尽的义务?第一个当然是要互相劝谏,所谓「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假如朋友有过失,我们没有去劝,这样就没有尽到朋友的职责。所以第一个劝谏,第二个是要关怀,第三个要互相赞叹,「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第四个不言家丑,不可以把朋友一些家里不好的事都讲出去,这样就很没有道义。最后,要有通财之义。我们在课程当中,对于这个劝谏谈得特别多。为什么?因为现在的社会相当复杂,所以人只有一双眼睛,不可能方方面面都顾虑到。所以父母、儿女很需要,上司、下属也很需要,太太、兄弟、朋友的提醒。因为人提醒了,才会对更多的道理有所明白。我们一来要能接受别人的劝谏,二来也要懂得如何规劝亲友,所以这个主题才会谈得比较多。

再来,关怀。关怀他人,事实上我们也要在时时处处去落实。我们可不能教孩子说:你的朋友跟亲人才要关怀,其它的不用。这样教对不对?人的心是一个,怎么可以一心分两边用?所以当他对陌生人很冷漠,他会不会对亲人很念恩?很难!所以当他能对一切人都有关怀之心,那离他最亲的父母、兄弟,哪有可能不照顾的道理!所以我们比方说常常提醒孩子,见到行动比较不方便的人更应该恭敬。因为对方的心理,因为他人生已经有一点不顺畅,我们假如又用异样的眼光看他,就会让他更不舒服。所以从这一点点细微长养孩子仁慈之心。比方说在坐公车的时候,只要有老弱妇孺上来,我们马上带着孩子让座,这就是长养他关怀别人的这种心境。

关怀朋友,不只要关怀他而已,还要爱屋及乌。所以当你敬其父,你尊敬他的父亲,他就高兴,甚至于他的兄弟姐妹都欢喜,你就可以跟他的家庭、家族处得很好,所以叫爱屋及乌。常常我们在打电话,也二、三个月没联系,在电话当中,你跟他说:你妈妈身体好吗?你爸爸最近好不好?虽然是一句轻轻的问候,也会让对方的心觉得怎么样?很温暖。而现在我们又学了《弟子规》,你不只可以关心他的父母,更重要还可以关心他孩子的教育。现在几乎所有的家庭大半都会为了孩子的教育伤透脑筋。所以我们在推展这一年多以来,太多的家庭都得到方法,家庭的转变都相当大。

有一个太太,我在深圳上课的时候,她全家,先生也来,四个孩子都来。孩子也都十几岁了,上初中,上高中,一起来听课。结果很有意思,这一位太太刚好夫妻之间有一点不愉快。后来上完课,她就跟我说,本来都看是对方错,听完课之后,知道我们儒家的核心、心法,叫做「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所以她这一念心回过头来,就觉得自己还做得不够好,没有资格去嫌对方。然后对孩子也是一样,以前本来到处都看孩子这里不好、孩子那里不好,现在会想:是不是我做榜样做得不到位?所以心念一转,障碍自然就去除掉。所以我们要关怀朋友,进而关怀他的家庭,关怀他的生活。

接下来要互相赞赏、互相肯定。因为我们在人生的旅途当中,常常也会情绪起伏,这个时候特别需要朋友的支持、朋友的安慰。又有一句话说「文人相轻」,为什么文人相轻?长了傲慢,甚至于因为有嫉妒心。那我们来思考一下,当这个文人、这个读书人生起对别人的轻慢,觉得自己的学问、文章比较好,他的比较差。当他起了这一念心,其实他已经在堕落,他的学问这一生能不能成就?不可能。所谓「学问深时意气平」。真学问的人看一切人都很平和、都很欢喜。怎么可能会轻慢?

所以我们读圣贤书要对治一个自己的杀手,就是嫉妒之心。而且这个嫉妒的心发出来,不只自己受害,不只对方受影响,更大的问题是会让社会的人受影响。比方说,这一个读书人很有德行、很多的人都跟他学习,结果你现在又嫉妒他,甚至于用言词毁谤他,造成这一大群人对他失去信心,这个罪过可就结大了。所以一个人假如处处嫉妒别人,他一定会愈来脑筋愈不灵活。因为他障碍别人学习圣教、学习智慧的机会。所以法布施得聪明智慧,那假如障碍别人法布施就会得愚痴的结果。所以我们要扩宽心量去欣赏别人,去力行「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当朋友跟朋友之间,都可以互相随喜、互相赞叹,那团体也好,或者是我们学术界也好,都会一片祥和之气。这是要赞赏。

第四个要不言家丑,因为朋友信任我们,可能会把一些家庭比较隐私的事跟我们讨论。所以这些话语我们要特别谨慎,不可以讲出去。因为你有时候讲出去,会被有心的人拿去制造一些谣传,这样就会伤到朋友的内心,或者他的家庭。所以当别人已经推心置腹,我们更应该谨慎小心自己的言语。那当然其实家里很多隐私的事也不必要到处跟人家讲。比方说,自己的先生有哪些不好,就到处跟邻居讲、跟朋友讲,讲到最后可能这些话会传到谁的耳朵里?都传到自己先生耳朵里。他一定会火冒,到时候对夫妻关系那可有很不好的影响。而且不只夫妻关系不好,还会惹来众人对你的轻视、轻慢。甚至于还对你的先生同样的不尊重,这样就很不好。所以对先生还是要隐恶扬善,假如有一天他发现,我做得又不是很好,我太太都在外面赞叹我、肯定我,他一定会觉得我应该更努力,不能辜负了我太太对我的期许。这就很重要,所以要不言家丑。

最后一个要有通财之义。这个「财」不单指钱财、物品,我们还可以把它延伸出来是内财跟外财;内财指的是劳力、经验、智慧,外财才是钞票、才是物品。那因为人生难免起伏,所以当朋友确确实实有很紧急的状况。比方说,他的父母刚好生了重病,他一下子又筹不到这么多钱,所以我们要救人危急,赶快有能力的时候帮助他。惠不在大,恩惠不在大小,在乎当危,在那个危急当中,你能够送给他这样的关怀帮助,他会非常感动。这是我们朋友之间有通财之义。我记得在小时候,常常开学有一些亲戚没有钱给孩子注册,我父亲一定都会拿出来帮忙。而且拿出这个钱,我都可以感受到父亲的态度是什么?诚恳以外,那个态度就是不会想他还钱,就当作亲人之间互相的帮助。所以其实父母所做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好,我们这一堂课先上到这边,谢谢!


--------------------------------------------------------------------------------

  

细讲《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九集)

2005/2/21   台南净宗学会   档名:52-116-29   

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们早上讲到朋友之间的道义、信义,也提到朋友之间应该互相规劝,互相关怀,互相称赞、赞叹。其实当你在赞叹别人的时候,自己已经熏到那一分香。再来是「不言家丑」,最后一个「通财之义」。财分两种,有外财跟内财。内财就是用我们的劳力、用我们的经验智慧去帮助他。俗话又说「救急不救贫」。诸位朋友,什么是贫?没有钱叫贫吗?他没有钱可以再有钱,只要他有志气,只要他肯学习。所以怕就怕在他连志气、连学习的心都不愿意,那才是真正的贫穷。所以当对方他是这样的态度,你可能拿钱帮助他,他愈来愈依赖,甚至于愈来愈觉得理所当然。可能我们本来是想帮助他,到最后反而害了他。

所以帮助人也要用我们的智慧,不然会以善心行恶事。比方说,对方他没有家庭责任感,他常常出去喝酒,来跟你借钱。你要不要借给他?不行。但是你也不会把他赶出去,因为这样会结怨。你就把他找进来坐一下,你只要很有原则,他就动不得你的钱。但是坐一下,每次给他一句、两句做人的道理,甚至于给他一些你在工作当中的实际经验,或者自我砥砺的经验,告诉他,让他可以在智慧或者在做事的能力上能够有所积累。当然一定要准备一本书《弟子规》,拿给他。大人都要面子,你不要说:你给我好好学好这一本,你这一本都没学好。不要这样讲,我们讲话要善巧方便说:你有儿子,你儿子满可爱的。反正你就挑好的讲,你孩子很可爱,这一本给你孩子学,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但是我们中国圣贤人讲,教育是「上所施,下所效」,所以我们为人父母要做好榜样给孩子看。你又没有说他没有做好榜样,对不对?就这样子劝告他,相信一点一滴也会让他的观念慢慢转变。这也是要来自于我们的存心,真正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这样的真诚、这样的平等心我们才提得起来。

所以我们有「通财之义」,这个财不只钱财,还指着我们的这些经验、这些智慧。等他已经学习到这些经验、方法、智慧了,相信他也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得很好。所以你这个帮忙,不只帮一时,还是帮一世。这是我们提到朋友之间不用言语的道义、信义。除了五伦关系应该有这些义务之外,我们也要回想今天有这么好的圣贤教诲是如何产生的?是几千年来这些圣哲人流血流汗,很多刻骨铭心的经历,才留下了这些精粹的智慧,绝对不是偶然的。刚好我在好多年前,听到我的老师释净公上人教授在谈一段道理。他就说:全球四大古文明,现在只剩下一个。哪一国?中国,标准答案。是不是这四大古文明的老祖宗在神明面前,然后神明说:来抽签,谁抽到了不用灭亡,谁就不用灭亡。那刚好中国的老祖宗抽到,太好了不用灭。是不是这样?有果必有因。所以为什么其它古文明灭了,为什么中国没有灭?决非偶然。所以我的师长这一段的叙述,让我整个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因为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

接着师长又说,因为老祖宗他知道太多的人生,比方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很多人到四十岁、五十岁突然回头看看几十年来走过的路,他会忽然有一种感慨。他说:假如让我人生重来一次,我一定有很多过失不会犯。人生假如处处有这样的遗憾,那就不圆满。所以因为中国的祖宗他了解到假如智慧不传承,那每个人的人生可能都要从头开始摸索。所以基于对于他后代子孙甚至于全人类的厚爱,他希望能把智慧几千年传承下来而不断。所以就发明了一个传承智慧的工具,叫做「文言文」。

一个人能够做出非常伟大的事,绝对都是从他那一念心开始的。所以有这一分慈爱就会有好的方法。所以老祖宗观察到,语言跟文字假如不分开就传不下来。比方说我们想一下,罗马有没有留下一些文字?有,罗马还留下很多文章,现在谁看?历史学家还不一定看得懂,考古学家。这些两河流域有没有文字留下来?有。现在没几个人看得懂,连字都看不懂,里面的义理那更是不可能看懂。所以我曾经也跟一位朋友交谈,他说他离开故乡二十来年,再回去的时候,跟这些亲友聊天,已经有很多词语他听不懂,或者我听不懂。所以语言二十年就有一个小变化,两百年大的变化。假如写文章跟你讲话完全一样,那二千年前人写的文章你有可能看得懂吗?你绝对看不懂。所以了解到这一点,所有写文章不用当时候的语言,用什么?文言文。所以几千年来所有智慧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写出来的。当我们懂得文言文,我们可以直接当二千多年前孔老夫子的弟子,也可以当孟夫子的弟子。所以这文言文就可超越时空去学习圣贤的智慧,所以文言文是我们老祖宗给后代子孙最大的恩泽。

当我话听到这里,内心很惭愧。因为我的语文一直都不好,在高中的时候,常常上文言文都上到打瞌睡。突然听完这席话,觉得老祖宗用他的生命来成就我们,而我们却把它丢到哪里?丢到垃圾桶里面去。所以当场眼泪就掉下来,这是惭愧的眼泪。平常朋友帮我们端杯茶,我们都感谢得不得了,而老祖宗是几千年来用生命在成就后代子孙,而我们却视而不见。所以当场就起了念头,一定要好好学习古文,好好学习圣贤经典。后来就开始打开《弟子规》、打开《论语》这些经书,突然感受到好象没有以前这么难,好象突然跟它距离怎么样?很拉近,看一句就欢喜一句。怎么都会想这么远?高瞻远瞩。为什么以前觉得很难?为什么流完眼泪以后就不难?所以我从这件事也体会到一句教诲,叫「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诸位朋友,障碍在哪?心。自己觉得很难,它就很难。当你把这个障碍放下,它就不难。所以确确实实当我们那一念心忏悔了,那一念心真正把使命提起来,跟这些经典就很相应。所以诸位朋友,我能把文言文学得好,你们一定会学得更好。

学文言文方法也很单纯。李炳南老师曾经说过,你只要能背五十篇古文,你就能看文言文。你假如能背一百篇古文,你就能写文言文。五十篇难不难?不难。《弟子规》就几篇?没那么多,《弟子规》我们算六篇,入孝、出悌、谨、信、爱众,亲仁比较短,跟余力学文,当六篇。您读一下《孝经》十八章,其实读五十篇古文不难,一百篇也不难,最重要在有恒心,「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所以我们可以一个礼拜背三百个字就好,三百个字不多。《弟子规》是一千零八十个字,所以我们一个礼拜背三百个字,一年可以背多少个字?一万多个字,那实力就非常雄厚。所以确确实实成就都在持之以恒,你只要能坚持个一、二个月,保证你一定会愈学愈欢喜。因为文言文它的义理非常深广,你每次念,悟处都不一样。随着我们的实践,随着我们智慧的开显,可以愈深愈广地去领受。

所以今天我们当了炎黄子孙,我们就有信义、就有道义,应该把这些智慧承传下去。要传首先要什么?承。所谓「继往开来」,没有承就无法传,没有承就会传错了。所以我们既有这个使命,就好好从自己做起。很多朋友就说:蔡老师,要像你这样才能做。其实这都是分别。《大学》给我们的教诲,一个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而致知在格物」。所以已经把整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法都讲出来了。有没有规定哪一个行业才可以做?没有。每个行业、每个年龄层都可以做到。所以首先要从「格物致知」下手。格物,格除物欲,格除坏习惯,当场都可以做。当我们欲望能够放淡,心志清朗,自然就能诚意正心。开始从自己的言语行为去修正。当我们修正,家庭就会变化,工作的场合也会变化。这样你就是孔老夫子的好学生,我们中国圣贤教育的好招牌。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大时代当中,去尽一分炎黄子孙的职责。

我们从五伦关系找到了人生的角色,人生的定位。当我们站稳脚根,自然就能够步履踏实,一步一步让人生走得充实、走得有价值。我们看经文,一起把它读一下: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凡出言,信为先』。所以我们要言而有信,对自己讲出来的话绝对要放在心上去实践、去履行。在春秋时代有一个人叫季札,吴国的季札,有一次君王派他出使到鲁国去,季札在旅途当中经过徐国。我们说春秋时代是非常多的国家,所谓八百诸侯,所以路途过程也经过一些国家,来到了徐国。徐国国君就请他吃饭,宴请他。坐下来吃饭的时候,徐国国君都没看他的脸,都一直盯着他身上背着那一把宝剑。因为那一把宝剑非常庄严,所以徐国国君掩饰不住他对那一把宝剑的喜爱之情。季札心里就想,他是很欢喜我这一把宝剑,但是以前宝剑是代表什么?身分。所以出使其它国家,这个配剑是必要的礼仪,所以现在不能送给他,要等办完事以后才可以送给他。所以季札心里面就起了这个念头。后来顺利出使鲁国,回来又经过徐国,他就去拜访徐国国君,要把宝剑送给他。

结果不巧,徐国国君在这一段时间之内去世,所以季札知道以后,就前往他的坟前给他祭拜。祭拜完了,随手就把宝剑吊在坟旁的树上,就要走了。他的随从就叫住了:主人,你这样做会不会太过?因为你从来就没有亲口答应要把这把剑送给徐国国君,而且纵使你答应他,他也已经死了。季札就对他的下人说:我的心早就已经答应要给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4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可以因为他死了,而违背我的心?所以就讲出了一句很感人的话,「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怎么可以用死来违背我的心、违背我的承诺?所以古代人的信不只在言语上,连一个念头他都不愿违背,不愿违背别人也不愿违背自己的良心。所以我们看到古代人,我们要好好向他们学习。

刚好前年我在杨老师家住了半年,有一天早上老师就说:昨天她做梦,梦到到了一个很深的地窖,地窖都是怎么样?一片漆黑。结果走进有很多的书柜,把这个书柜打开,每本书上面都有厚厚一层灰尘。把灰尘拍一拍一看,四书五经。所以杨老师做了这个梦,她就起了一个念头,一定要尽自己这一生弘传文化。所以就是因为有这一念心,她不愿意自己违背了这个心,所以后来有机会到海口去发展,她就带着我一起去。又因为上了山东曲阜,更体会到文化的退丧太严重,所以又在北京创办了大方广文化公益网。所以老师她所守的信用不是白纸黑字,也不是对任何一个人的言语,而是自己的心,自己的承诺。

这些书有很多尘埃,要靠我们每一个子孙用真诚去把它拍干净。不只要拍干净,还要怎么样?把它打开来好好读。再来?好好做。不能只有读,要做。我们回想一下,当初文言文会被废掉,原因在没有人读文言文吗?是不是?不是。反而是读很多文言文的人起头把它废了。所以书读多不见得有用。所以《弟子规》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这些中文硕士、中文博士是拿来长浮华,拿来得他的名闻利养。当他没有力行,他对那些道理解得就是空的、是虚的,所以久而久之,言语跟行为渐行渐远。而当他去教中国文化的时候,受教的人心里是什么感受?说一套做一套,这就不是弘扬文化,而是什么?毁谤文化。

所以确确实实整个文言文会有这样的浩劫,问题不在那些废除文言文的人。那些废除的人只是导火线,真正的原因在哪?真正的原因我们要找出来,不要再把责任往外推。真正的原因在读书人没有言行一致。假如读书人都把《大学》、把《中庸》、把《弟子规》演出来,所有接触他的人会不会把文化毁掉?不可能。甚至于会跟你一起怎么样?起而效法。所以我们看看几千年来,这些奉行圣贤教诲的人都是得到万民的拥戴。像在海口出了一个名臣,明朝的海瑞,我们都听过「海瑞罢官」。我到一个地区去,很习惯去参访当地的一些名人,历史上留名青史的人。因为都有他用他的心写下的历史,都有他用心对国家社会的奉献。我们可以去「见人善,即思齐」,也可以了解到他在这一个地区所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我一进到海瑞墓,看到了两行字非常震撼。海瑞说到「粉身碎骨全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诸位朋友您从他这两段话可以感受到他是什么样的德行?非常地清廉。

所以当我看到海瑞这样的气节,又看到他一生的介绍。看完了很感动。因为海瑞只要到一个地区去当官,所有当地的贪官污吏还有恶霸,他还没有到,这些人都赶快溜之大吉,因为他知道海瑞是刚正不阿。所以只要他到的地方,人民都是普天同庆。所以一个真正把圣贤教诲做出来的人,有没有可能被反对?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当海瑞最后在南京任职,后来去世。去世以后,中国人非常强调落叶归根,要把海瑞从南京移回海南。当要灵柩在南京城移动的时候,所有的人民都自己穿著孝服,如丧考妣,就好象失去了父母一样悲伤。所以我们从这里看到,得道者多助。真正力行正道的人一定会赢得民心。所以为什么我们的文化文言文会被废,不要怪别人,怪所有我们读圣贤书的人没有好好把它演出来。所以只要我们现在学一句做一句,相信一定可以扭转世人对于文化的误解,而且会更进一步起而落实,起而学习效法。所以当我们心上已经起了一个要替家庭、要替社会、要替祖宗付出的心,我们就要时时信守我们的承诺。

言语也不能挑对象,守信用一定要童叟无欺。不是做生意才童叟无欺,应该是对待一切人,只要言出都要必行,不然你就要先考虑清楚再答应。所谓「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只要考虑清楚,答应了,就不可以后悔。在汉朝时候有一位太守叫郭伋,刚好他路过他管辖的区域,到了这个地区,很多的小朋友,几十个小朋友围过来跟他问好。小孩子很天真说:太守,你下一次什么时候还到我们这里来?郭伋对孩子也很恭敬,孩子的话他也没有怠慢。他开始算可能几个月之后的某一天我又会到这里来巡视。所以就跟孩子讲了那个日期,结果孩子欢送完他就散了。

结果后来等到下一次他到这地区来巡视,刚好比他讲的那个日子早了一天。所以他的随从很自然地要进去。他就说:不行,我已经跟孩子有约在先,所以今天我们就在郊外的野亭子下住一晚。然后等到约定的那个时间到了,郭伋才进去。结果,果不其然这些孩子也在那里等他。所以汉光武帝对郭伋非常地尊敬,还称赞他「贤良太守信之至」,他的信用已经到了极至,没有缺陷。郭伋最后活到八十六岁,无疾而终。所以我们的信用也要不分年龄,甚至于不分长幼贵贱。对任何一个行业的人我们也都不轻慢,都信守我们的承诺。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假如我们不守信,还要找一些借口,诈是欺骗,妄是花言巧语,来掩饰自己的失信,那可能就造成「倘掩饰,增一辜」。到最后人家又了解到你不愿意去承受你的失信,那你的名声可能就会愈来愈差。当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很有可能你确实很想守信,刚好生命当中出现一些状况让你无法实现诺言,这个时候怎么办?世间的事一个字可以解决,「诚」。我们坦诚布公,因为今天他真正了解你的情况,又了解你的诚意,他也会退一步。因为再怎么逼你也怎么样?没有用。可是你假如继续掩盖,他就会愈来愈愤怒,愈来愈不悦,到时候就很难收拾。

所以与别人的信诺绝不可以拖延,愈拖愈难解决。我有一个朋友,是他的亲人揽了很多债务。他也很有责任要去偿还,他自己也很紧张,怕对方态度很不好。后来他的朋友建议他,你就坦坦诚诚跟他们谈:我就是这样,你们现在在做其它,比方说更恶劣的报复,那你们没得好处,我也没得好处。我现在是诚诚恳恳要来还钱,我一个月还你们多少,都跟他们很坦诚地讲出来,后来结果也很顺利。所以世间处事做人的方法,我们不要把它想得太复杂,应该是用诚信去对待。

下一句『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所谓言多必失,话确实不可以滔滔不绝。因为你滔滔不绝,很多话还没有思考清楚就怎么样?可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4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都让他破例参加。很多都是大学生才可以去,但是老板都让他去。在这个公司服务了很多年,也表现很好。后来自己要出去开店,也跟他老板辞行。老板就请他吃饭,给他饯行。后来吃完了,他就跟老板说:我有一件事想要请教一下。他说:你们家为什么常常可以捡到钱?老板就笑了。他说:你一个外人住到我们家来,我怎么知道你的品行如何?所以那些钱是故意放的。所以一个人的德行假如不好,很有可能在某一个点上就把一个好的机会断送掉了。所以信用跟一个人的生命同等重要。所以「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我们接着看下一句经文,我们一起把它念一遍: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第一句『见未真,勿轻言』。当我们还没有看到事实真相,只是听别人片面之词,绝对不可以把这个话再传出去。这是一个很重要谨慎的态度。假如你没有确定,它可能是谣言,那你这么又一传出去,自己就变成帮凶。所以团体要以和为贵,绝对不可再惹是非,这个共识很重要。所以团体需要的是包容,而不是攻讦,而不是漫骂。所以古代对于言语很谨慎,因为往往乱之所生,言语就好象那个阶梯一样,一句一句谗言慢慢就制造了动乱。

所以「君听臣当诛」,当国君的假如听了谗言,臣子就要遭殃了。「父听子当诀」,父亲假如听了后母的谗言、听了别人的谗言,可能他的孩子都遭殃,骨肉之情都有可能会决裂。夫妻听谗言,「夫妻听之离,朋友听之疏」。朋友假如听进谗言,慢慢就会疏离,夫妻可能就会分离。所以我们对谗言要很谨慎,要注意。来说是非者。一个有修养的人,会不会说长道短?他希望的就是人与人和睦相处。很可能你跟某一个人有一些不愉快,他可能会过来告诉你,其实对方上一次也满称赞你的。让你的气消退一点,退一步就怎么样?海阔天空,其实忍耐一些气,那一些脾气,那都是空的。只要调节调节互相让一下、互相体谅一下,就没事。最怕的就是加油再添醋就麻烦。

所以古代就有提到对于谗言要谨慎的一段诗。说到「堂堂七尺躯」,一个人堂堂七尺的身躯,「莫听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所以一个家、一个团体甚至一个国要能相处得好,我们其中的分子对于谗言一定要懂得辨别。所以「见未真」,假如他在说某一个人的是非,你跟这个人也颇有交情,这个时候当然你不能把这一段话传出去。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毕竟你也听到了,总不能视而不见。所以可以去跟这一位朋友说,现在外面是这样传言,我们用一个真诚心去跟他讲。讲了以后,假如没有这回事,那我们就安慰安慰他。所以只要你没有做,迟早日久见人心。那假如这个传言确实还有几分真实,那我们也要适当赶快要规劝他:人的名誉在团体当中特别重要,我们应该赶快收敛一点。

所以不管是谗言,还是说人家的坏话,都到我们这里适可而止。所以读书明理的人,纵使听到的是事实,而这个事实攸关团体的和谐、攸关一个人的名节,他也会避口不谈,所谓隐恶扬善。当你是隐恶扬善,对方有一点好你就赞叹他,对方一些不好的你不说,但是从你的威仪当中,他也知道你知道。所以在这个当下他会感受到,我做一点好,人家就称赞我;我做不好,人家也没指责我,慢慢地他就会往做好的这个方向去前进。所以这都是人情当中的一个分寸。

那「见未真,勿轻言」,我们也要常常提升我们对于事理的判断能力。因为假如你判断不对,有可能你会好心行了坏事。因为现在很多团体打着善良、打着公益的名号在干什么?在骗钱。假如你都不了解这个团体好不好,你见未真,马上又带一大堆人来帮忙、来捐钱,到最后是骗人的,那我们就很难跟这些朋友交代。所以还是要谨慎,先观察清楚。像我们是在推展中国文化,很多人也会说我在推展中国文化,挂羊头可能卖狗肉,是为了赚他的钱。所以可能一、二个小时谈话下来,其中会提到中国文化很好,接着就讲他的话。那我们在底下的人听完会觉得讲得真好,就会怎么样?开始传,因为群众的情绪很容易带动起来。那你这么样称赞说那个讲得很好,可能所有的人还误以为他真的讲很好,可能都去跟他买很多东西,就达到他的目的。

其实我们要判断,他假如是真正在弘扬中国文化,他一定会抓到中国文化教诲的核心。在哪里?从哪里落实?从入则孝,「夫孝,德之本也」,假如讲了两个小时连一个「孝」字都没有提,连一个「德行」都没有提。你还在那边:讲得真好。这样一传出去就可能误导其它的人。所以我们要用理智去判断,这样才不会以善心行了恶事,也才不会让一些有心人有机可乘。所以现在我们也要考虑到,先把一个团体判断清楚,再与人谈论,这样才是比较不会有不好的情况发生,这是「见未真,勿轻言」。

「知未的」,这个「见未真,勿轻言」,我还刚好有一位朋友,他也是听别人谈了很多他一个朋友的情况。都是讲他朋友不好的,但是他当然没有传出去,他是当面去问这个朋友。就把外面的传言有哪些情况都告诉他,然后问他这是真的吗?真接让当事人来解释一下当时候的情境究竟如何?所以这一位朋友这么做是很有理智的,不会人云亦云。所以当人用这一分理智去应对,就让这些谣言没有机会可以来散播。

「知未的,勿轻传」,我们对于很多的道理还没有了解透彻,对于一些事实还没有清楚,不可以轻易去讲给别人听。怕的他先入为主,我们又讲错了,就把人家误导到不对的路上去,这样就很不好。比方说,我们现在有读经典,这个时候人家问你,读经要从哪一本开始读?你说《弟子规》,因为在现在这个时代十个人有十个看法。所以我们如何确定我们的看法是对的?可以从经典找答案。为什么叫经?我们看地球有经线、有纬线。所以经纬的重点就在可以当作标准,不会改变。所以经典就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你只要从经典上找,你就有信心,确实如此。所以一个人跟你说德行的根本在哪?他假如跟「孝」的答案不一样,你就可以判断他讲的怎么样?错。

所以在现在这个时代要守住「依法不依人」,不然你会听得乱七八糟。依法不依人!所以当我们,比方说依照《三字经》的教诲,很多那种似是而非的观念你马上就剔除掉。比方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那把答案讲出来人性是本善,但是不受到好的教育就容易长养习性,就不会去那边哲学在那里辩论性善性恶,辩半天,这一个标准就出来了。「教之道,贵以专」,你看现在一学四样、五样,学得好吗?现在人就是不听经典、不听圣贤,都听谁?所以现在这个时代听骗不听劝,认假不认真。真的,我颇有所感。

比方说,现在一个家长来跟我们讨论如何把他的孩子教好。当他把情况讲完,我一定会告诉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你的孩子必须要你用耐心、用爱心跟老师一起合作,要差不多半年至一年就慢慢可以循规蹈矩。家长往往听到半年、一年,眉头都怎么样?这么久!要走的时候说:蔡老师,谢谢你,有机会再来跟你请教。走了以后,从此就怎么样?没再回来。很有可能报纸上登「三天课程」,都满贵的,「保证让你教出一个天才」。他马上跑去报名参加,趋之若鹜。所以我们从这里看到,真正把真理告诉他,他信不信?不信。现在的人急功好利,都很想要赶快就把他一步登天,刚好与学问背道而驰,欲速则不达。所以要会判断才行。

所以《三字经》讲「为学者,必有初」,开始先读什么?「小学终,至四书」,所以你可以拍拍胸脯,从哪一本读?《小学》,现在最精辟的小学就是《弟子规》,依据《小学》的纲领编出来的,那你就也不会担心自己讲错话。所以《小学》读完,读《孝经》,读四书。而且当孩子已经把《弟子规》扎根下去,他再念《孝经》,念四书,味道一不一样?不一样。当你读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孩子读到「孝悌也者」,那个「孝」字跟「悌」字就不是一个字,是什么?他会举手,老师,这个孝是不是就是指「入则孝」?他的孝不是空的。他的孝是跟生活结合,他知道学问一定要解行相应,一定要力行加学文。这个态度一正确,方向就不偏颇。所以「见未真,勿轻言」,而我们要见地正确,必然要从经典去了解,要从圣贤人的教诲去堆积我们的判断力。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事非宜,勿轻诺」,那现在轻诺的现象多不多?所以喜时,一个人很高兴的时候,不可以随便就答应要给人家什么东西,很有可能到时候没做到就失信于人。所以大人很常犯的就是一高兴,孩子马上察言观色跟你要东西。你马上说:好!好!到时候就后悔。你看我们大人在哪个时候特别容易答应小孩?考试考得好。这个答案很好,很真实。当考试考得好的时候都可以要东西。所以孩子读书的目的在哪?这无形当中,当我们在承诺孩子给他东西,已经在长养他的虚荣心,已经在让他的读书目的偏颇。

所以现在小学考试考得好,可以怎么样?可以吃雪糕。上了初中考得好,可以怎么样?买脚踏车。上了高中考得好,可以怎么样?可以谈判,还可以挑,你是要MP3,还是要什么?他所有的动力都在这些东西上。所以为什么会有很多的父母被孩子赶出家去,因为他觉得他想要的东西你都应该满足他。所以当这个要东西的风气形成,孩子的欲望就一天一天在增长。欲是深渊,孩子从小欲望就打开,回不回得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所以孩子要东西要习惯了,当有一天你不给他,他会怎么样?我们也听到很多孩子初中就动手打妈妈,不给钱就打。到那时候为人父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所以这个轻诺当中就是太溺爱。有一个刑事案件,是一个年轻人小时候父亲常给他很多钱,所以他花钱花习惯。后来年轻一个月都要花几万块,一、二万人民币,花得很凶。他父亲有一天受不了,他说:不给你钱了。还把他安排去当兵,当了两年。两年回来,习惯有没有改?很难,确实那种爱慕虚荣、奢侈的习惯一染成,他只要进入那种情境,他就忍不住要打肿脸充胖子。所以后来当完兵也没有什么改变,依然如故。他父亲跟他划清界限:我不再拿钱给你。结果这个孩子雇了杀手杀他父母。在他们家门口对那个雇来的杀手说,等一下有哪一个人长多高走出来,反正就把那个路线讲得一清二楚。这个杀手就问他那个人是谁?他说是我爸爸。就这样杀了他父亲。然后因为钱的钥匙在他母亲手上,也把他母亲杀了。所以杀父杀母现在已经不稀奇了,原因在哪?重利轻义。这个「利」不断提升就变成欲望,就变成主宰他行为的一个魔手,让他想要跳出来都很困难。所以我们要谨慎,「事非宜,勿轻诺」,不能一直长养孩子的奢华。

有一个小孩他看这些饭菜他就不高兴,发脾气不吃。那一般的母亲会怎么样?过来三劝四劝,还有可能说,你把它吃了,礼拜六我带你去吃麦当劳。这么一讲,孩子本来一口都不吃,马上把它吞下去。因为当我们没有原则,孩子对我们的底细就很清楚。他就知道他只要用什么情绪,大人就会就范、就会答应他。这种情况就麻烦。所以当这个小孩不吃饭,他父亲也不出声,继续吃,太太就要过来劝儿子,先生很有教育敏感度,马上用眼睛对他太太说:你退下,让我来。当然没有说话,所以夫妻有默契。

教育孩子的原则一定要怎么样?要一致。不然孩子一定躲到那个没有原则的父亲或母亲的背后。所以等饭都吃完,他不肯吃,父亲就说:来,把它收掉,统统收掉。儿子可能还在那里捂着嘴生气,反正让他自己去生气。结果当天晚上因为没吃晚餐,所以半夜饿到睡不着觉,起来干什么?翻冰箱吃东西,吃冷的都有。下次还敢不敢威胁?敢不敢要求?不敢。所以我们从之前几天课程,有没有深刻体会到教育慎于始,特别重要。不只小孩重要,所有大人的相处,你也是要让他第一次就了解到公私的原则是什么?所以「教妇初来,教儿婴孩」,是同样的道理。媳妇刚来的时候,总不能到处撒野,也要了解到家里的整个情况,大家才会做好配合。

「勿轻诺」一来是因为溺爱,二来是没有原则。父母给予的承诺都凭着好恶,想给就给。可能答应了以后,情绪又变了,又不给他。小孩对你就没有信任,比方说,你在那里打麻将,然后就跟孩子说:好,你不吵,给你买什么。所以以后他要东西都在什么时候?在打麻将的时候,或者你在忙的时候,他都知道这个时候要东西铁定要得到,那就很麻烦。所以父母也要勿轻诺。父母要勿轻诺,进一步也要教导孩子勿轻诺。

有一个小朋友,他刚好送同学一枝铅笔,那同学很高兴,拿了以后就把它削一削,就开始写。隔天,他来的时候,就问他送给他笔的小朋友说:你今天跟不跟我玩?那小朋友也很单纯:我今天不跟你玩。那你把那个笔还给我。小孩子都很单纯,他就把那枝笔还给他。他说:我要那枝没削过的,那小朋友又拿一枝没削过的。他说:不是这一枝,就要我本来给你的那一枝。老师看到了就赶快过来机会教育。就告诉他「凡出言,信为先」,你已经给别人了,那个东西就已经不是你的,你没有资格再给人家拿回来。假如你要在送他以前,你就要衡量,你送出去你愿不愿意?或者你今天要给人家东西,要答应别人的时候,要先衡量到你的能力能不能做得到?假如你能力不够又答应别人,到时候一定会失信。而且在答应别人的时候,除了衡量能力,还要再考量到你答应同学有没有符合校规?可能学校规定不能这么做,你还答应同学,这样是不对的。所以要符合校规,符合国家的法律,要从这些去思考。都是正确的行为了,那我们又有能力做到,才可以答应同学。所以「勿轻诺」的态度也是要指导学生。好!我们这节课先讲到这边,谢谢大家。


--------------------------------------------------------------------------------

  

细讲《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十一集)

2005/2/21   台南净宗学会   档名:52-116-31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课程进入到第四个单元「信」这个部分内容。我们也提到了整个人与人的五伦大道当中都要言而有信,也都要存着信义、存着道义、恩义来互相付出、互相扶持。那人与人的关系就会非常和乐,非常圆满。

我们提到这个信的问题,会想到在商场上要不要守信?要。但是也有说法:无奸不成商。所以在目前这个时代似是而非的观念太多,我们确确实实要会判断。比方有一句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谁讲的?找不出来了。请问他为什么讲这句话?太自私了,很可能是自己给自己找台阶下。这样的态度不好!所以我们要考虑到一个言语会带给他人错误的观念,我们一定要谨言慎行。所以当我们不确定我们的话是正确的,绝对不能乱传,「知未的,勿轻传」。

所以在商业,我们也有遇到家长说:你把孩子教得这么诚信,那他以后到商业怎么办?我们会跟他说:那你儿子一定当总裁。假如每个人都不守信,只有他守信,那大家要跟谁做生意?那当然是跟守信的人做生意。所以「无奸不成商」是错误的,他能骗得了一次,骗得了两次,他不可能长久地骗下去,所谓「日久见人心」。而且当他是用奸巧、用一些手段,纵使他骗到了生意,其实也折掉了自己的福分。他可能还得意洋洋:你看我赚了这么多钱。其实那些钱都是他命里就有的;而他已经又因为用错了方法,而又折损了自己本有的福分,这是小人冤枉做了小人。所以人与人要信,在政府、在商业、在任何的团体都应该取信于人,这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我们也提到对于小孩的要求,合理的我们才可以答应,不合理的,你一定要坚持。不然他要什么你给什么,助长了他的贪心、他的奢侈、奢靡之气,这样就危害甚大。所以这一点不可以『轻诺』。当我们发现小孩有轻诺的现象,我们也要给予引导,给予教导。早上也有提到,小孩在答应别人的时候,首先一定要考虑到自己的能力能不能做到;再来是答应别人的事,是不是符合比方说学校的规定,还是有没有符合法律的规定。这都要从小跟孩子建立这样的态度,他才不会轻诺。

那我们成人当中也决不能轻诺。所以当别人有求于你,比方说他有急事,有一些紧急状况要有求于你,你也要稳下心来先把他这件事听清楚。有时候对方很急,他的急又带动了你的心很混乱,很有可能你答应了,到时候事情不如你想象这样。比方说,他只是片面之词,你又没有冷静下来,很可能你答应的事,到时候那个情况不如你预期,你也很难处理。所以急事还要缓办。而且当对方要找你帮忙,甚至于是跟你一起去做这件事,你也要考量:第一个他的能力够不够,第二个自己的能力够不够,要看看这一件事情各方的缘分成不成熟。假如不成熟,你就很轻率地答应,到时候你会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到时候就会很尴尬,也会产生一些误会。你本来是好心,到最后可能会很难收拾。所以我们有善心,还要用理智去判断才行。所以「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下一句: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我们人跟人言谈的互动很多,所以讲话要不要学?要!那你有没有学过讲话?没有,要不要上来试试看?多磨炼就好。所以讲话要从小训练。我是没有从小训练,因为小时候才华比较差,所以从没有参加过什么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对我来讲这都是绝缘。结果刚好在大学时候,我学习的一种心境打开了,因为那时候也学一些健康的知识,就觉得健康对一个人很重要。所以我就自己在大学附近的泡沫红茶店,常常都是在楼下就找二、三个学弟,我说:你可不可以来听我讲讲话?跟他们约在泡沫红茶店开始跟他们讲「营养对人体健康的重要」,就讲这一些题目,比方说「人际关系对人的重要」,就从二、三个开始练习。后来我要到海口去,杨老师也告诉我,一有机会三个、两个都去讲。那我就谨遵师命,一连串一百多场就这样讲下来。后来讲到一百多场又到深圳去,结果在差不多半年左右就讲了二、三百场;然后紧接着我们七月份又开始办全国性的演讲,就一直这样训练过来。所以讲话要「勿畏难」,多讲就熟练。但是讲话也要看我们的存心,最重要是能够利益他人,不然「话说多,不如少」。

所以我们在各地开的课,我们中心的老师也都会常常让小孩有上台讲话的机会,不只训练讲话,还训练他的威仪,要「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所以他们上来讲话,自我介绍,然后要讲我上个礼拜在家里有做了什么孝顺父母的事。因为当每个人把他所做的讲出来,就可以「见人善,即思齐」。诸位朋友,《弟子规》在哪里?在生活之中,时时刻刻都用得上。所以他们一上台来就要开始先一鞠躬,然后再自我介绍,「我是某某某,我今年几岁」。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看到他们,有时候手怎么样?不听使唤,就会这样动来动去。还有这嘴巴有时候就讲不清楚,当孩子讲不清楚怎么办?你要给他空间,来,再来一次。一次一次给他磨,磨到他会,这样胆识胆量就训练出来。

讲话的声调,『勿急疾,勿模糊』。之前《弟子规》的部分也讲到很多有关讲话的态度跟方法,还有哪几句?「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所以声调要适中,不可以太大声,不可以太小声。还有「问起对,视勿移」,所以在对别人讲话的时候眼睛要看对方以示尊重。所以这些小细节,你花点功夫去注意、去训练,等他三个礼拜、四个礼拜,自然而然就循规蹈矩。所以我们有一个小女孩,她满内向的,但是我们都会让这些孩子来训练。后来过了几个月,这个比较内向的小女孩去参加演讲比赛也得奖,所以她的母亲也很欢喜。那假如你的孩子比较不敢讲话,你也可以在家里自己办,爸爸先来示范一下,让儿子跟你一起来训练,他一定会做得很欢喜。小孩子要你也做他也做,他都会很服气。

除了让孩子训练说话以外,我们与人交谈当中也要时时观照自己讲话有没有太快?假如太快了,别人听了会怎么样?很吃力。假如他又有心脏病,就比较危险。所以很多朋友都说:我已经够慢了。这样好不好?不能拿自己的标准,要拿别人可以接受的标准。而且说实在的,讲话的目的在哪?当然是要让别人听,讲话的目的不是自己要说。比方说我们跟同事、跟上司在通电话,可能提到的是一些公事,那老板讲话太快了,你又没听清楚,可能又是要处理的事,这时候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跟上司讲,假如还不是很熟的,那就不要直接又说:你怎么讲这么快。我们可以退一步走,把你听到的跟上司说:请问您刚刚讲的是不是这样这样这样?把他讲的你已经听的,把它复诵一遍给他听。当确实你是听错了,他也会马上再重复告诉你。不然你勉强听懂,到时候有了偏差,上司绝对不会觉得他讲得太快,他一定会说你办事没有办好。所以我们有一个习惯,不管是谁交代我们事情,我们要挂掉以前先再给他复诵一遍,这样才会万无一失。往往是一句之差,会让整件事要从头再来。那人生「一寸光阴一寸金」,决不要因为一句言语的疏忽,耗了大家大半的时间,那可就不好。所以也是要谨慎对待。下一句: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我们刚刚提到要把话复诵一遍,这个习惯也可以让孩子从小养成。相信他从很小养成,当他的老师交代他办事,他都会说:老师,你的意思是不是这样。我相信这些老师、这些长者看到他一定会怎么样?非常欢喜,值得信任。

『彼说长,此说短』。这叫说长道短。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这样说长道短?他们的目的在哪?俗话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而且人群有一个习惯,他都会逼你靠边站,你到底要在我们这边还是要在那边?有没有这个倾向?那我们就偏两边都不站,所以『不关己,莫闲管』,赶快是非之地远离。因为,来说是非者他一定有所目的,一来是要拉拢你,二来要诋毁别人。只要有是非,就会对团体有所伤害,那我们绝对不乐见这样的情况发生。所以要带动的是不去跟人家搞是是非非,我们应该走出一个正确方向,要和气待人,多多包容。

当你在团体当中不两边站而站中间,这个位置非常重要,为什么?因为两边必然都有偏颇。而当每一个人他自己太偏颇了、太过了,他内心会不会觉得错了?久了以后,他也会觉得怎么样?自己有错误,或者心理上他就会想去找人谈一谈。比方说今天某一个主管做了一件事,是做错了。有人就会批评过度,有人就会一味袒护,有没有这种情况?那两边就闹得不可开支。那这个时候我们站中间必有大用。怎么说?这个袒护主管的是不是真正爱主管?感情用事。你愈袒护他,他可能愈看不到这一次他的错误问题在哪,他有可能就跟着你们跟另外一半在那里争斗了,那他就愈来愈失去人心。那你本来的动机是要为他好,到最后可能怎么样?害了他。

所以袒护的这一边,他久了以后也会思考,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导他们,真正为他好绝对不是一味地袒护。往往你这么一说,因为他已经跟主管也相处一段时间了,他可能又会回归回来说:对!对!我以前有一些事劝他,他也没听。后来我们可能进一步跟他讲:因为你常能够指出他的缺点,慢慢他自己印证以后,他会对你愈来愈信任。所以该劝的,绝对不能因为一次、二次主管不听,你就不劝。「日久见人心」,他慢慢还是能够转化过来。

那另外这一边就是「攻人之恶毋太严,当思其堪受」。当别人有过失的时候也不要太严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4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要看人家承受不承受得起。而且说实在很多事因为你不是当事人,说不定我们做的时候也有可能犯他同样的过失,所以还是要宽容相待。这一群他骂得太过,其实他内心也是觉得怪怪的,当我们都没有言语上的争执,对他们也是一种牵制力量。所以他们有时候可能会说:你怎么都这么有修养,我们应该检讨一下。所以确实在团体当中,只要我们能够不搞是非,能够尽心尽力做本分,不去做情绪之争,往往都可以对团体有一个端正的作用。所以我们不要小看任何一个人我们自己的力量。

这是讲到「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这个「莫闲管」意思是说已经是这些是是非非了。但是假如是公司重要的事情,我们也要积极参与才行。而且当在参与当中,我们希望是要把一件事情办好,所以在这个当下,该说话的时候还是要说。你不能当场没讲,后来做失败了,才放马后炮,那就不是很恰当。所以当在开会当中,必须有所决策的时候,我们对事不对人,哪些做得比较不恰当的地方,我们也要指出来。但是在这里指出来,绝对不是对那个人、对这个同事有看法。所以把事情讨论好了,决定好,走出这个会议的门,我们还是好同事,有任何好吃的绝对也不会缺他一份。所以你假如心里怪怪的,那也会让他心里怪怪的,本来没事,事情就愈来愈大。所以我们还是保持一分真诚的心去面对任何一个人。我们接下来看下一段经文: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见人善,即思齐』。所以我们看到善的事情,要主动去学习,甚至于主动去帮忙。那什么是善?也需要我们去判断。诸位朋友,什么才算是善?利益他人,这个很好的答案。再来还有没有?所以我们人常常也要有一个善的准则,你才好判断。那我们这几天学习也有一个善的标准,叫什么?叫《弟子规》,就是一个标准。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你都可以体会得到都不离《弟子规》的教诲。

在《了凡四训》这本书,对于善的判断讲解得非常地透彻,我们有时间可以好好看这本书。其中就有提到,打人、骂人是不是善?是不是?你们怎么考虑这么多,到时候看到事情在那里考虑半天,事情都结束了,还不知道善恶。打人骂人是善?不一定。对!所以我们要从根本去看。这有真有假,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有端有曲,太多了。学习很重要的一个态度要主动,不能等别人讲。所以我们回去也有作业,好好把《了凡四训》这本书的道理好好研读,对你有莫大的帮助,对你的家庭绝对有莫大的帮助。而且这本书日本天皇把它视为治国宝典,所以对一个国也相当有帮助。

我常常做一个比喻,我说人生就像一盘棋,而这一盘棋如何走得好的规则,就是这一本《了凡四训》。如何立命,如何「命自我立,福自我求」的方法、理论还有表演,因为里面也有很多事例表演统统在其中。所以当你真正了解规矩,纵使你现在这一盘棋并不是很好走,相信你往后的生命也会把它走得有声有色,这才是人生的智慧跟功夫。人生不要祈求有一盘好棋让你下,往往好棋都会让一个人开始安逸,开始放纵。所以人生盖棺论定是要看你的棋艺,看你人生的智慧。

所以就有提到真假,很多读书人去问中峰和尚,问他:打人骂人是恶?中峰和尚就说:不见得。接着又问他:那对人很恭敬、很有礼貌是善?中峰和尚也说:那也不一定。所以这些读书人也被中峰和尚的话搞糊涂了。也很好,这些书生还懂得谦卑请教中峰和尚,中峰和尚就说:假如他打人、骂人是因为要唤醒那个人,一巴掌要把他打醒,这个存心是善的,利益他人,所以也是善。所以诸位朋友,你那一巴掌打下去要确定他能醒,假如不能也不要打,那会结怨。所以学问还是要学得灵活,要伺机而动,不然可能我们学了一、二个月,可能会有很多障碍,会说孔夫子说的话不准,蔡老师说的话也不准。

我就曾经有一位很好的朋友,刚好他情绪很不好,遇到很多事非常不顺。因为他已经很长一段时间都很用心地行善,结果命运还出现很多的瓶颈。那一天我跟他谈话的过程,他足足怨天尤人、抱怨了也有个把小时。等他都讲完了,我也怎么样?重重地回敬他,所以就他很多的问题。其实当我们行善的时候还有求,这个心已经怎么样?不纯了,所得的福分也都相当有限。然后也进一步引导他,这一些结果也都是你有很多之前错误的因,它只是现在慢慢都呈现出来而已。结果,我可能也跟他讲了差不多半个小时,他一句话也没说,头都低低的。

后来他回去,隔天早上一大早就给我打电话。接起来之后,我这个朋友就说,他说他活了三十多年,昨天接了一个最好的生日礼物。我在电话那头觉得非常愧疚。昨天人家生日,我还痛痛地骂了他一顿,很过意不去。当我的朋友感谢我的时候,我确确实实对他生起很高的敬意,不简单!面对这么严厉的批评,他可以当下好好在反省自己。相信有这个态度,人生不怕,从逆转顺绝对可以办得到。所以我这个朋友后来也很多的考试都顺利考上,现在也在学校里面教书,也教得非常之好。而且他还把在补习班里面读书的很多经验,都到补习班去跟后面好几届的朋友(这一些学弟妹)都跟他们做经验交流。而因为他都是对众人付出,所以福报现前的特别的快。所以这是你要确定这一巴掌打下去会醒。所以我是很理解到他很信任我,他确定我绝对不会害他,也绝对是为他着想。那假如打下去不能醒,可能就会结冤仇,我们常常去拿捏这个分寸。

再来,读书人也提到对人很有礼貌、很恭敬是善,中峰和尚就说:假如他的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都为了自己的私欲,那对人的礼敬也是虚伪的,所以也不是善。从中峰和尚的教诲,我们可以了解真善跟假善从哪里判断?从他的存心。一念自私自利,纵使再有礼貌也是恶;一念利益众人,纵使是打人骂人也是善的,都要从他的存心去判断。

第二个我们可以从「是」跟「非」去判断。古代在孔子时代,孔子有两个学生,一个叫子贡,一个叫子路。子贡因为他是大商人,所以常常到其它的国家去做生意。鲁国刚好有一个法律规定,就是只要你在其它的国家,发现我们鲁国人被卖到其它国家当奴隶,这个时候你可以花钱把我们的同胞赎回来,国家再以同样的赎金还给你。这个规定好不好?相当之好,带动人民要爱护自己的同胞兄弟。子贡刚好就赎了人回来,后来官府要给他钱,因为他太有钱了,他说:不要了。他就没拿。结果这个消息传出去,所有的人民一听到说:子贡好清高!你看连钱都不收。

但是同样这件事到了孔夫子的耳里,夫子就跟子贡说:你这样做不恰当。怎么夫子跟一般人民的看法不一样?夫子就分析给子贡听,我们现在鲁国人,穷人占大部分,有钱人占很极少数。假如你今天赎人不拿钱,那其它很穷的人到了其它国家看到自己的国人,他又想到说人家子贡都不拿钱,那我赎回去拿钱好象就比他矮一截了。可是我不拿钱,我可能生活都堪忧。所以他救人的时候就会有顾虑、会有迟疑。假如一百个人当中有一个因为迟疑没有赎人,那一个人的背后可能又是一个家庭,他可能有小孩、有妻子。所以因为一个人没赎回来,那我们就有过失!所以夫子就跟子贡说:你这么做会有流弊问题。这个流弊就是往后会有不好的影响,可能就有人因为这样而不能回到自己的国家。

另外子路有一天刚好走在路上,遇到一个人掉进了水里面快要淹死了。子路非常正义,马上就伸手相助就跳到水里把他救起来。这个人差点就灭顶了,所以非常感谢子路,高兴得把他的牛就牵给子路,说:这个牛送给你。子路也很欢喜就把牛牵走了。所以一般的人觉得子贡不受赎金是优,子路做了好事还牵着牛走,好象比较劣一等。但是孔子看到子路,就跟子路说:你这样做是对的,往后一定有更多的人看到别人危急都会奋不顾身去救人,因为他们都会体会到善有善报。所以圣人他都会从大的方向去思考问题,而不是在一个点上而已。所以是善还是非善,我们还要考虑到往后的影响性。所以当场好象是好的,但是往后的害处很多,这种事也不能做;当场做的时候可能会有很多人不认同,可是往后会利益相当多人,这种事要做。这是从流弊问题来考虑到善。

有偏有正。在他们那个时候有一个宰相叫吕文懿公,那时候当了宰相,然后辞官回乡,所以在整个国家的名声也是非常非常地好,受到人民的尊重。刚好在他回乡的路途,遇到了一个喝醉酒的人躺在路中间,他的这些随从就马上要去把这个喝醉酒的人把他赶到路旁去。吕文懿公因为存心仁厚,所以想说:我们就绕道好了,不要跟他一般见识。结果后来过没有多久,听到了一个讯息,就是这一个挡在他宰相回家路上的醉汉被判了死刑。当吕文懿公听到这个消息,他就想起当初把路都让给他是错的。因为这个人明明知道宰相来了,他连宰相都敢挡,胆子大不大?大!之后宰相还绕路走,那看到人他会怎么讲?你看连宰相都要让我三分。那他就会肆无忌惮,愈来愈嚣张,所以之后才犯下死刑之罪。所以吕文懿公才警觉到,当初假如把他送去官府给他处罚处罚,可能他会有所警戒,今天就不至于会犯下这么大的错。所以他存心仁厚是正,但是因为姑息了这一个醉汉,所以结果反而不好,这种情况叫正中偏。

另外刚好有一次干旱,整个地区都缺米粮,很多的人民就开始擅自抢这些员外的食物。这员外去报告官府,结果官府也没管。这个员外很怕他的米粮被抢光了,所以马上把他家里面这些仆人组织起来,拿着棍子开始去处罚这一些抢劫的人。所以这些抢劫的人就有所畏惧,后来就没有再作乱。所以当初他想到的是自己的米粮,之后却让这些乱民不敢造次。所以这个叫偏中正。心里确实不是为了社会大众,但是后来却影响了社会大众,这叫偏中正。所以善也有正有偏。

善也是有半有满,这个半、满我们之前课程也有提过,一个女士捐了两文钱,结果住持亲自帮她忏悔。后来她入宫富贵,拿了几千两来,结果住持只派了他的徒弟帮她回向。因为这两文钱是全心全意,这是满善;后面只是把她富贵当中的一点拿来捐,而且心已经不如第一次那样地恭恭敬敬,所以这是半善。我也曾经看过一个报导,一对农夫老夫妇把他一生的积蓄统统捐出来,买了一台救护车投入救人的行列当中。所以这一对老夫妇他是做到了满善,全心全意。

善也有大有小。卫仲达有一次刚好在睡觉的时候,被这些阴司把他带到阎罗王那里去,结果这个阎罗王就说:来,把他的善跟恶的记录搬出来,搬出来秤一秤,看哪里重,哪里轻。结果当把卫仲达的恶都拿出来的时候,几乎可以把一间房子都占满;而那个善只有像一根筷子一样小小的。所以卫仲达一看很惊讶,他就跟阎罗王说:我才不到四十岁,怎么会有这么多恶?他自己也很惊讶。阎罗王就跟他讲:只要你起心动念是恶是不善,阴间都有记录起来。所以纵使没做,但是你的念头里面常常有恶念,所以才会这么多。相信卫仲达一听完,往后对自己的念头会多加谨慎。

结果把它放上去一秤,那一小小的善录反而比这么多的恶还要重。所以卫仲达自己也很惊讶,就说:那一串到底是什么?后来就把它打开来看,原来那时候朝廷大兴土木,当国君大兴土木,那人民就要怎么样?就很辛苦,一定会劳民伤财,会让很多家庭都会搞得妻离子散都有,因为丈夫都常常不在家,家庭也会很难维持。结果卫仲达听完以后就说了:我建议的这件事,皇上并没有接纳,那怎么也算是善?那接着阎罗王就跟他说:你这一念是为了千千万万的人民着想,所以这个善非常地大。所以善的大小最重要的在我们的心念。当我们了解到如何去判断善,那也才能够「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在《了凡四训》这本书也把善归纳成十件事:第一件事「爱敬存心」。这一个爱敬存心应该怎么样去落实?爱敬存心先爱谁?先敬谁?所以你看《弟子规》就可以做到爱敬存心。第二个「敬重尊长」,在家尊敬父母,在公司尊敬上司。比方说我们在学校也应该尊敬校长、尊敬教育官员。那我们也要尊敬自己政府的领导人,绝对不可以大肆批评,这样也是对国家政府领导人不敬。所以这是敬重尊长。再来「与人为善」。其实这样的事我们随手可做,比方说刚好你在学生的校门口,看到一个家长在那里捡垃圾,我们也可以马上跟他一起做。这是与人为善。

「劝人为善」。怎么劝?我在大学时候曾经听到一句话觉得很有道理,这个话是说到「在成人的世界里面,人们不会听你说什么,人们会看你做什么」。因为成人比较固执,你用讲的不见得讲得动,他要眼见为凭,不然你只用讲的,他说:你跟我也差不多,你也没资格讲我。所以大半都要用身劝,用立身行道去感化。所以在三国时候有一个名臣叫管宁,这管宁在他治理的地区他也管理得很好。当他在路上看到一些,比方说有牛到了人家的稻田里面给人家破坏、乱踩,被他看到了,他马上去把这一头牛牵过来,然后在树荫下等,等着这个牛的主人过来。那等牛的主人过来,一看到长官在这里,然后又看到自己的牛干了坏事,都会怎么样?相当惭愧。所以管宁有没有骂他一句?有没有?没有!但是相信这个主人会无地自容,这就是用德行感化。

那时候他的人民也因为常常去打水,因为只有那一口井,就会发生争吵、发生争夺。结果管宁也没有去教训他们,自己去买了很多的桶子,然后很早就去打水,打好了都放在那里。结果这些人民本来要抢着去打水,一看长官都已经帮他们打好了,马上心生惭愧。所以这都是以身去劝告,唤醒他们的羞耻之心。所以劝别人也是高度的智慧。那这一节课我们先讲到这边,谢谢大家!


--------------------------------------------------------------------------------

  

细讲《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十二集)

2005/2/21   台南净宗学会   档名:52-116-32   

诸位朋友,大家好!「劝人为善」,当我们劝别人为善,他能够改变,也会让他的家庭有很好的转变。所以当这样的朋友愈多,我们也会觉得很欢喜,我们也会觉得有尽了朋友的道义,也会觉得这一生很有价值。但是劝人为善也要考虑到他的接受程度,所以「教人以善毋过高」,教人行善不可以一下子标准很高,那对方会觉得很难做到;「当使其可从」,让他比较自在地可以学习,可以去力行,当使其可从。你不要一下子标准很高,他一看这么遥远!你不要一下子跟他讲:你就是要做圣人。他马上吓得半死。你可以从当下他可以做的,去帮帮弟弟、帮帮妈妈,做一个好哥哥、做一个好孝子去落实。

刚好我们中心底下有一个很大的庭院,有一次我就发现有很多垃圾,我就下楼开始跟一个小朋友一起捡。结果因为楼下住了一些孩子,其中一个小女孩她就站在那里一直看我捡,假如我们是老师,说:小朋友,赶快把垃圾捡起来。她可能做的怎么样?不是很欢喜。所以我就捡、捡,然后就捡到她旁边一点点,我说:小朋友,可不可以帮老师一个忙,你那一个帮我捡起来一下。她就看看我,捡起来,然后捡第二个。然后,因为我们旁边还有一个小朋友,大家也捡得很努力,这个小女孩就很欢喜地跟我开始捡起来。结果捡到没有垃圾袋了,她还自己冲进去她家里又拿出来另外一个垃圾袋来装,所以她捡得不亦乐乎,从这个庭院捡到了马路上。我在那里想说:不知道要捡到啥时候,我待会儿还有事要办。她已经冲到房子里面拿出第三个垃圾袋。我看她要拿第四个,我说:小朋友,今天我们就捡到这里就好了,老师很谢谢你。所以只要你循循善诱,孩子一定会在付出当中得到喜悦、得到成就感。那当然,别人有善,我们也要适时地赞叹、适时地鼓励。所以我上了中心,马上刚好有朋友是新疆人,寄了一些新疆的葡萄干,我就叫我们中心这个小朋友说:来,拿这个葡萄干去谢谢这个小朋友,跟她一起吃。结果拿下去以后,这个小朋友又带着那一个小朋友上了我们中心,在那里玩。所以这也是结了一个很好的缘分。她到时候又到我们中心来读书,那就劝人为善,结了一个很好的法缘。所以我们劝别人也可以站在他的角度,慢慢指引他过来行善。这是劝人为善。

第五「成人之美」。因为要把一件事情做好,在现在这个时代确实不容易。诸位朋友看我在大陆也走了不少地方,那是在做了九个月以后的事,九个月以前是什么情况?有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你们在我的笑容背后有没有看到艰苦的过程?那时候是一个人举目无亲,每天都是披星戴月。我第一次知道什么叫披星戴月,早上很早出去,晚上回来骑着脚踏车,然后都已经十点多,回到家里打理打理一些卫生,也把衣服洗一洗,看表都几点了?十二点。然后躺下去很好睡。所以诸位假如睡不着,有一个方法就是拼命做,这是良药。

而且在那一段过程当中,还常常会有人走到我们中心来,然后都是这样左看一下、右看一下:现在哪有这档子事?讲课不用钱,书也不用钱,一定是有什么目的。你们怎么那么清楚。他们不相信,从没遇过。所以常常都会遇到这些很多人对我们的质疑,但是我们还是很欢迎他来看,他来检查。不怕他不看,看了就能够接触、能够了解。所以在这个时代当中要把好事做好确实不易。所以当我们看到别人有善行,一定要尽力帮助他。纵使是一句赞叹的言语,相信对他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鼓舞。所以也不要吝啬我们的赞叹。这是成人之美。

韩愈先生也说到「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所以可以把我们一生当中的经验智慧写成书利益后人。像袁了凡先生写《了凡四训》,就不止利益到自己后代子孙,还利益到所有看到这本书的人。但是当我们要「百世劝人以书」,那书可不能想写就写。所以中国有说「三不朽」,哪三不朽?立功、立言、立德。这三个东西顺序要对,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个顺序是这样才对。还没有德以前就立言,可能是胡说八道,纸上谈兵;有了德行还要借助不断地锻炼,他才能人情练达,就做出一些贡献社会的事,所以立功;他又把如何修身、如何立业的方法告诉他人,就是立言。所以我们看到清朝时期,当了四省的总督曾国藩先生确确实实立德,再来立功,自然他的文章就会让人家非常受益,所以他也立言。这都是成人之美,也是劝人为善。

再来,「救人危急」。当我们在路上看到有人受伤很严重,赶快拨110,赶快叫救护车来,这一定要做,因为可能慢了一秒都有危险。我们在大方广网站上有一位朋友留言,他说他本来要自杀,就是因为看了大方广几篇文章,心情才平和下来。所以现在有一个疾病对人的身心是很大的摧残,什么疾病?忧郁症。这个很厉害!听说忧郁症比例最高的是老师,这我可以体会。因为毕竟教的都是学生,都必须对孩子的安全还有很多方面都要负责任,压力特别大。而且老师他又背着一个「老师」,很多道理他假如不懂,他也很难受。所以确实我们老师也要不断进修、不断学习,才能够对很多道理能理得心安。不然很容易愤世嫉俗、闷闷不乐。所以我们的言语假如能够让这一些忧郁症的病患慢慢把心门打开,慢慢把道理搞清楚,那也是救人危急。

我记得我在秦皇岛讲完五天的课,就要驱车回北京,车子还没开,有个女士在我们前坐的玻璃她就双手伸进来,然后情绪也有点激动,她说:蔡老师,我已经打算要自杀了,但是听完你这五天课。其实她在讲话的时候,眼泪怎么样?掉下来。其实我在那个时候跟她一起掉眼泪,因为她那一分真心我们确确实实感受到了,她说:五天听完,人生的态度我已经找到定位了,我以后会好好过我的人生。当我们可以感受到圣贤的智慧确实对现在的人刻不容缓,所以由于这一分感受、这一分明白,也会不断推动我们不可懈怠。

所以很多朋友、很多老师会问我:蔡老师,你好象都不累?好象都不会退心?他就问我:你是怎么办到的?我就跟他说,我说:很简单,假如你被一个八十岁的老人家给你跪下去,你就不会退了。他听不明白,我接着跟他说,我说:我在杭州天目山讲课,讲到第三天,吃完饭走出斋堂,有一个老人家八十岁,不知道在那里等我们多久了,当场看到就跪下去。刚好因为我在大学是羽球校队,所以手脚怎么样?你没看那个羽球速度那么快,要瞬间救球。所以我那个反射动作就出去了,突然双脚一跪就滑过去把他撑住,那旁边的这些主办人员还怕我的脚有没有磨破,幸好是有地毯。我就赶快跟他说:老人家,你站起来说话,不要这个样子。

结果老人家一起来,他说:蔡老师,你要答应我两件事。第一件我们新疆,他是新疆人。他说:新疆听不到这些圣贤教诲,所以你一定要把这种课程到新疆讲。老人家都八十了,他的孩子都在大学里面教书,请问他这个请求为谁?为后代,为他一方的人民。老人家这一个举动教育了我们所有参与的老师,他这一分无私值得我们好好效法。所以我们去天目山这些老师跟工作人员,最后一天也都是哭得稀哩哗啦,很感动,都觉得自己肩上的使命更重了。虽然更重,更重是指那个重量,但是背起来却怎么样?不重。因为我们的臂膀怎么样?变壮了。因为我们相信所有老祖宗、古圣先贤都会在冥冥当中保佑我们、支持我们,而且我们也非常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人心一定可以唤醒。老人家接着又说:第二件事,你在天目山讲课的光盘一定要送我一套。所以我们看到八十岁的老人家还是这么样非常地好学,也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就跟我们这些朋友讲,我说老人家这么至诚恭敬地对待你,你要念念记在心上,你要对得起人家对你的这一分诚心。你能念念记住,相信你就不会懒惰、不会退转。所以我们所做的任何的事都是本分,所有人给我们的肯定、给我们的尊敬,我们都要记在心上,好好用我们自己立身行道去回馈所有爱护、所有祝福我们的人。所以叫救人危急。这六点都跟人有关,我把它整理在一起。第七个跟事情有关「兴建大利」,第八「舍财作福」,第九「护持正法」,最后一个是对物,「爱惜物命」。这是统计出来、整理出来的十善。

我们看第七个「兴建大利」,在古代我们看到很多善心人士都会造桥铺路,以便利益更多的人。现在比较少机会造桥铺路,因为现在这个工作都谁做?政府在做。其实也还有很多的空间我们可以去付出,比方说那个马路上的坑洞已经很严重了,我们可以主动打电话请政府来处理。因为坑洞大,你要想到会有什么结果?对,假如哪一个人刚好喝醉酒,有一点不清醒,可能速度又快,压到那个洞,有可能人都飞出去了。所以我们可以从这里又能够去想到别人可能会遭殃,这样的仁慈之心相当难得。所以当今天你刚好走在路上或者开车、骑车,看到路中央有一块大石头,怎么办?赶快石头移开。你这个石头移开,说不定是救了一个家庭,都说不定。所以处处有这一分善心替人着想,这相当重要。

所以「兴建大利」,最主要就是可以利益别人的事,我们随缘随分、尽心尽力去做。那你在高速公路上,假如看到一块石头,要不要停下来去拿?赶快打电话叫。这个太危险,可不行,所以我们要灵活,看看怎么做比较恰当。我在海口常常走在路上都会看到很多大石头,因为很多民工他们在那里等工作,有时候就聊起天,围一圈,都搬很多大石头压在这个路当中,白天看得到石头,晚上看不到。所以很有可能,比方说一个人在打大哥大,突然踢到大石头会怎么样?可能就摔一跤都有可能。所以我们见到了就赶快把它移开。有时候经过工地,突然那一支竹竿就飞出来,这样很危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4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可能一不小心头就撞上。我们刚好遇上了,找找看旁边有没有红布,把它绑上去。所以都是随缘随分,当我们每天随缘随分做善事,相信我们也会非常欢喜,助人为快乐之本。兴建大利。

「舍财作福」,这个「财」我们也讲过了,可以施舍财物,也可以用我们的劳力、用我们的经验去帮助别人。所以现在很多的义工都是用他的劳力在付出。其实内财难还是外财难?内财。你叫他捐一百块、二百块可以,你叫他拿三小时出来帮人家服务,那他可能很难做到。所以好事有难有易,而难行却能行,功德更大。这是舍财作福。

最后,「护持正法」。诸位朋友,你们都在护持正法,当场就在做。因为你们都用和善的眼神看着我,让我有灵感,不然就会搞砸了,因为我的心也是很容易受伤。还有朋友听了觉得有一点帮助,也带了其它的朋友来,这都是在护持正法。还有妈妈把儿子带来,她把儿子带来,相信她的先生会很欢喜,因为只要她的儿子闻了正法,可以旺几代?旺好几代!这都是护持正法。所以当我们台南有很多年轻人发心出来讲经,我们也要好好地鼓励护持他,他就会愈讲愈好,那你就功德无量。

最后一个「爱惜物命」。对于东西我们也要爱惜,所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决不可以糟蹋。那对于生命也要爱惜,在澳洲,他们常常在开公路会遇到一些大树,结果他们都会先看树上有没有鸟窝。假如有鸟窝,工程停止,等季节过了,鸟飞走了,再开工。我们做不做得到?你看澳洲人很淳朴,我们在澳洲的时候,确实迎面而来都会互相打招呼,人心很善良。人心一善良,整个大环境就风调雨顺。所以澳洲种出来的菜都特别大,我们在那里吃都吃得很饱。所以确实当人对于生命尊重,对于万物尊重,万物一定会给人很好的回馈。

所以白居易也有一首诗提到劝我们要爱惜动物、爱惜生命。这一首诗提到「莫道群生性命微」,不要说动物的命就不值钱,「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我们用这一分同理心去爱护动物。现在有一些商人专门抓这些野鸟给小孩来买,我们能不能买?最好不要买,你愈买他愈抓。当我们有那个共识都不跟他买,他要的只是什么?钱。等他觉得赚不到了,他自然不会去抓。而且这个野鸟一般我们养,养不养得活?就比较困难。所以要从小教育孩子,我们不买,他们就少抓,这样也不会让这些动物跟父母都离别了,也从小养孩子的慈悲之心。这是十个善。

那我们都知道如何去判断善,也知道哪一些是可以行善的,我们就要记住「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而且在行善的过程一定要记住,「当仁不让于师」,行善也要不落人后。所以有一句话讲到「不让古人是谓有志」,意思就是说我们学习以古人为榜样,要抱持着不输给古人,甚至要怎么样?超过古人。这不是傲慢,我们思考一下,今天你为人父母,假如你儿子跟你说:爸爸,我这一辈子不可能超过你。你高不高兴?你会说:我都把我该说的经验都告诉你了,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还什么都不懂,你这个年纪我已经把这么多经验都告诉你了,你还说不要超过我。那父亲一定怎么样?很难过。假如我们每一个学习圣贤学问的,都说:那个都是圣贤人,我们都做不到。那老祖宗都在那里怎么?孺子不可教也。所以我们学习要有志向志气,「不让古人」。所以像我们教书的,看着这些优秀的学生一天一天长大,我们都很希望他们往后的成就超过我们,我们会非常欢喜。

所以诸位朋友,你们都遇到很好的老师,才知道珍惜圣贤学问。所以我们要立身行道,要超过老师,老师才会觉得很安慰。所以「学贵立志」,你不要一开始目标就掉到最下面去。所以「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确实老师对我们所有的教诲,可能都是他几十年去芜存菁的经验,确实如此,这是我很深的感受。所以只要我们守住老实听话,那一定可以「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见到别人有不好的地方,我们先不批评,先反观自己有没有犯同样的错。假如有,赶快修正;假如没有,那很好,继续保持。李炳南老师有一段很好的开示,老人家提到「见人有善,不嫉妒要随喜;见人有恶,不批评要规劝或守默,见人错事」,他刚好做错事,「不指责要协助」。老人家很多的话都很有人生的智慧,我们常常能拿来观照自己的心,那进步就快了。所以见人有善要成人之美,决不可嫉妒。见人有恶不要批评,因为批评只会让人群失去和谐的气氛,所以我们应该规劝或守默,为什么要守默?时机还没成熟,跟他的信任还不够,可能我们一劝,他还以为我们在找他麻烦,或者毁谤他,这样就不好。所以我们之前也有提到,规劝他人还要先建立在哪一个基础?信任的基础。所以《论语》里面讲「君子信而后谏」,才劝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可能会跟他产生误会,这样就不好。

「见人错事」,他已经当场做错事情了,一般的人第一个反应是什么?你搞什么?孩子很不小心把盘子打坏了,你马上霹雳啪啦像机关枪一样达达达,这样孩子会怎么样?更加内疚。所以这个时候你能够平心静气,他会体会到我的父母很有修养。当我们先一起把这个残局收拾好,他内心已经很感激了。再进一步,今天这个错事为什么会造成,我们来检讨一下,反而一件错事又能够提升对方做事的能力,甚至于做人的能力。所以当我们都是这样去存心,人与人相处就可以一团和气。

『见人恶』,绝对不要放在心上,那是把我们最纯洁的心装了很多别人的垃圾,这样是最傻的。那有一个朋友他就提到,他说:不见人恶好困难,很困难。那他就请教释净公上人教授,师长就给他一个好方法,我也觉得好得不得了,他说:你以后看到别人的错,你就说都是我的错。怎么说?比方说你看到儿子不乖,你就说:都是我的错,没教好。那你就赶快教!比方说看到太太不好,你说:都是我的错,没有用德行感动她,也是我不好。假如在马路上看到别人没有功德心,你说:都是我不好,我没有当榜样影响他。当人处处看到本分,就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数落别人的不是上了。所以这个方法,我觉得很妙也很受益。

所以这是「见人恶」可以『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这个改过也是相当重要的学问,所以《了凡四训》里面也提到「未论行善,先须改过」,假如我们不改自己过失,就好象你今天纵有行善,把这个行善比喻成水,你把水加到一个水桶里面去,因为我们还有恶没有改过,这个恶就是桶子底下破了好几个洞,你再把水继续加下去,大半都怎么样?流掉了。所以要先把洞补好,往后这些善才会愈积愈丰沛。

那要改过首先要发三种心:第一个要发「耻心」,羞耻之心,第二个要发「畏心」,第三个要发「勇心」。为什么要发羞耻心?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大的潜力,都应该可以透过自己的修身可以成圣成贤,所以孟夫子才会给我们鼓励「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我们有那么难得的人身,当人容不容易?不容易。既不容易就要把他当好,要不负老祖宗对我们的期许,要当天、地、人三才。那怎么样当天地人三才?就是要把天地之德演出来。大地有什么德?长养万物。任何的万物它都不挑都去成就它,所以心胸非常宽广、非常平等。你看我们把最污秽的东西给了大地,结果它还把它转化成营养回馈给我们;就好象母亲一样,纵使我们大小便让母亲收拾,母亲回馈给我们也是无私的奉献。所以「地为母,天为父」,我们要把天地之德透过我们这一生好好演出来。

诸位朋友,我们来看看其它的动物数量是人类的几倍?光是一个原始森林里面的某一种蚂蚁,一个原始森林里面某一种蚂蚁的数目加起来都超过人类的总数,你相信吗?你看平常一个这么大的蚁窝有多少蚂蚁?更何况是整个原始森林。所以我们能当人希有难逢,不可以辜负这个人生,不可以糟蹋。所以他们可以成圣成贤,我们绝对不能一生完全没有贡献,甚至于还造成家庭社会的负担,那这样就太惭愧了。所以孟夫子说「耻之于人大矣」,羞耻心对一个人太重要,有羞耻心则可以成圣贤;没有羞耻心,有可能一生沦为禽兽都不如。所以这个耻心对于一个人是否能够进德修业相当重要。这是耻心。

第二个要发「畏心」,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而且「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我们常常会觉得自己掩饰得不错,其实那是自欺欺人,「日久见人心」,当人家把你看破了,到时候就一文不值。所以只要肯改过都不嫌晚,所以古代有一生造恶,临终前突然非常忏悔他一生的造作,结果还得到善终。所以罪恶纵使是「弥天罪恶,也当不得一个悔字」,懂得忏悔,懂得改过,这很重要。所以「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所以我们下定决心,从今以后要当圣贤的好学生,相信不管过往犯了什么过失,都可以弥补回来,也可以赢得别人对你的尊敬。这是要有畏心。

而说实在「人生无常」,这个肉身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还留得住,所以改过决不可等待,等身命结束了,你想改都改不了,可能一生的恶名还让子子孙孙蒙羞。有没有这样的人?有!我们到了杭州的岳飞庙,看到了一对夫妻,谁?秦桧,你看,跪在那里让人家唾弃,已经唾弃多久了?快一千年了。而且你有没有听过有人说:我告诉你,我是秦桧的子孙。有没有?他有没有子孙?他不敢讲。所以让子子孙孙都蒙羞,那这种事我们不能干,所以要发畏心。

再来要发「勇心」,要很有勇气去对治我们的坏习惯。所以我记得卢叔叔跟我谈第一次话,谈了两个多小时,其中有一句我印象最深,卢叔叔说:对自己要赶尽杀绝(用得词还真好),对别人要厚道三分。其实这跟我们圣贤常常教诲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同样一个意思,但是卢叔叔用的这个字眼会让我们刻骨铭心记住。所以往后面对坏习惯现前要怎么样?你不要拿刀,那我不负责任,这是形容就是绝对不能退缩。

所以我从这一句就想到一个历史故事,就是当初在三国时代赵子龙救阿斗,把阿斗捆在怀里被几十万大军团团围住,请问他那时候只有什么念头?冲出去,要把阿斗保护好。所以我们现在要提升自己的学问,也要有赵子龙的气魄。过去的烦恼习性多不多?就像这几十万大军排山倒海而来,这个时候不能有任何退缩的意念,因为你一迟疑,本来还跨出五步,又怎么样?退回来数十步,你就会很沮丧!所以不能有退缩的念头,相信你一定可以把阿斗救出去。诸位朋友,谁是阿斗?我在有一次演讲说谁是阿斗?底下的人说刘备的儿子。这是譬喻,要保护好我们本善的心,要让它真正可以发扬出来。所以这是要有勇气,不能退缩。所以《了凡四训》也提到,对治坏习惯要如毒蛇啮指,像被毒蛇咬到手指头,这个时候你会不会迟疑?你会不会说要不要改?还在那里考虑东考虑西,来不及了,命都没了,马上宝刀拿下来切下去,这就是赶尽杀绝,不能让坏习惯停留半秒钟。一有念头马上怎么样?把它转过来。用什么转?我知道你们心里都有数,那也可以用经文转,用经文提醒自己。比方说要生气了,马上想到「忿思难」,马上想到「言语忍,忿自泯」。你们都知道我用什么方法吗?好,知道就好。

我们提到「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所以也是要有改过的勇气、改过的方法。所以改过大分三项:有从事上改,有从理上改,还有从心上改。那就好比一颗毒树,你从心上改是只把它的根断掉,如斩其根,是从根本改起。所以真正一个人会修行会修身,是时时可以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当他能明白到起心动念的偏颇,马上修正,决不可能有偏颇的言语行为,这是会改过。我们看下面一句,我们一起把它念一遍: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所以为人父母假如把德行摆在前面,当然就能树立很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给你的小孩。『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所以懂得不要把人生只是当作不断追求物质的享乐而已。假如为人父母都把「钱」摆在第一位,那教出来的孩子也会把什么当第一位?钱!重利轻什么?轻义。到时候他跟谁抢钱?对!所以人算不如天算。

那我们也来思考一下,真的对饮食、对衣服甚至于居住,所有物质享受真正获得了,人的人生真的好吗?假如一个人真的一生都追求物质,然后他确实很快乐,那我没有意见,我也成全他、也鼓励他;可是问题不然,真正完全追求物质的人,他的内心非常空虚。常常跟人家攀比,比来比去,看到人家又买新车,自己内心难受的不得了,真叫自寻烦恼,自讨苦吃。所以我会跟他们说,我说:买一件很贵的衣服,快乐多久?一分钟,没这么惨!快乐三天。可能那个卡刷下去,那个月的薪水去了一半,所以快乐三天,痛苦多久?痛苦一个月。而且买回去,明天马上就穿,穿到公司里面去,跟同事说:你觉得我今天有没有什么不一样?假如遇到比较糊涂的:有吗?有吗?你在那里气得半死,我花这么多钱你都没发现,那就没有乐了!还有苦,因为苦于别人有没有看到我,时时都在患得患失。所以这种乐叫坏苦,就一下子而已,之后就是苦受了。所以人追求的乐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

什么样的乐才能让一个人非常欢喜、非常充实,而这种欢喜是从内心散发出来,哪一些乐?行善最乐,还有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成长的喜悦,这都会让你、伴随着你一生有无穷的法喜。那我们今天先上到这边,谢谢大家!


--------------------------------------------------------------------------------

  

细讲《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十三集)

2005/2/22   台南净宗学会   档名:52-116-33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这几天课程都谈到谨言慎行,都是在很多与人相处的细节当中,我们也要格外谨慎、格外恭敬。所以我们中国有一句格言提到「青天白日的气节,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这意思也告诉我们,一个人有非常洁白的气节都是从哪里开始培养?从他独处的时候,从别人都没有看到的地方,他都能够言行一致,才能培养出这样的气节。所以生活的细节也是大学问。「旋乾转坤」,能够扭转乾坤的能力从哪里开始打根基?从「临深履薄」,从他面对人、面对每一件事物都能够恭敬、都能够谨慎对待,他才能够往后办很大的事。因为他这一些谨慎的态度都已经在这点点滴滴当中积累上来。《朱子治家格言》有提到「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所以往往是在这些小细节当中,都能够非常谨慎的人,他才能真正把重要的大事办好。假如这一些小地方都不用心,很可能真正接一件重大的事就会有很多小状况出现,甚至于会乱了头绪都有可能。所以我们为人父母在这一些小细节当中,也要从小多多提醒小孩,那我们自己也要多多观照自己在这些小事当中的起心动念,进而当下去改过、去修正。我们昨天是提到: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现在的社会风气是比较虚浮,比较崇尚物质享受,很多人可能都家里很穷,都快没饭吃了,但是衣服都要买得怎么样?很漂亮,因为要穿给别人看,可能老婆孩子在家都饿肚子了,还是要打肿脸充胖子,其实这样的人生态度太虚伪、太虚假了。

一个人他会打从心里真正尊重你,绝对不是因为你口袋里有很多钱,是不是这样?绝对不是。当你口袋里有很多钱,他对你很有礼貌,那是对谁?对钱。等你口袋的钱都给他了,那他对你可能态度马上就转了。所以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为什么小人之交会甜如蜜?因为他是有所目的,所以他就会竭尽所能地巴结你、谄媚你,很多人都在这种情境之下,还以为这些人对他如此地看重,如此地尊敬,到最后可能就中了小人的诡计。为什么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君子是以德行与朋友相交往,所以在交往的过程会淡中有真味,决不可能每天跟你腻在一起。因为彼此都很清楚,我们都有为人子的责任,我们都有为人臣的责任,我们都有为人夫、为人妇的职责。所以各自都有很多的本分应该尽心尽力去做,怎么可能整天跟你耗在一起。一定会说:都已经八点多了,你不是要回去跟你儿子讲德育故事吗?赶快回家。所以这个「淡中有真味」,淡中含有彼此互相的关怀、互相的体谅在其中。

所以确确实实物质的丰沛并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甚至于为了追求物质,可能让自己陷入一个无底的深渊。所谓欲是深渊。我们昨天也提到,花了大把的钱去买一件昂贵的衣服,快乐多久?三天。痛苦多久?可能那一个月都要吃泡面,把身体搞砸了。假如看到一台名贵的跑车他就动心了,去买了一台名贵的跑车,快乐多久?快乐一个月,快乐两个月。而且在那一段快乐过程,你的太太被打入冷宫,那台车变什么?变大老婆。每天在那里擦车,都把太太视若无睹,快乐一、二个月,但是那个贷款一付要付多久?可能要两年,可能要三年,所以那一段时间你可能痛苦在付贷款。而且说实在的,当一个人很喜欢去追求这种名牌、这种昂贵的东西,比方说他开了半年、开了一年,突然又看到有新款出来了,他看到别人又开的款式比他还新,他会怎么样?他的心又有点不平,又很心动要再去买新的。所以往往贷款还没付完,又要有新的支出,又要去买新的款式,可能一生都会变成物质的奴隶。不只自己变物质奴隶,可能连家里的人都被拖累进来了。

很多人觉得要买一间豪华的别墅,他才显得自己有身分,有没有这种人?有,我们老祖宗提醒「万贯家财」,一天吃几餐?「日食三餐」,你何苦来哉去追求这些很虚浮的东西。万贯家财,日食三餐;「广厦千间」,你房子纵使有一千间,晚上躺的时候躺多少?夜眠才六尺。所以人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其实是非常少的。所谓知足常乐,你知足生活就非常轻松、非常简单,对你的身心都是很好的方式。所以我们也要从中体会到,比方说你常常很注重吃,都要吃得很好。我们可以想一下,比方说在过年以前,我们常常会接到很多的喜帖,所谓有钱没钱,娶个老婆好过年。结果接到这么多的喜帖,曾经我也一个礼拜去吃了三次的喜宴,三次,吃到第三天你有什么感觉?都快吃不下去了,都是这么样大鱼大肉,这么多油腻的东西比不上清淡的豆腐、白菜吃得轻松愉快。

在很多人他追求很高级的住宅,很可能是怕在与人交谈当中不能说,比方说对方有说:我在某某地方有一个豪华别墅。当他听到了,别人有,我没有,内心就很不是滋味。所以自己就很努力赚钱,日也做,晚也做,终于买了一间别墅。好,那一年去住多久?一年可能去个三次、五次,一次住个二、三天就回来了。但是他还要请一、二个人去帮他守这一间别墅,请的这些人一年住多久?每天都住在那里,所以是他在享受这一间别墅。所以诸位朋友,到底谁才是真正有福报的人?谁是有福报的人?请来的佣人有福报,那主人必须辛辛苦苦地赚钱来还这个贷款。所以确实我们要好好地去思考,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才能真正对我们的身心有很好的发展、有很好的一种调节,不要追求虚幻的物质享受。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德才兼备」。德在前,才在后,所以这一句成语也告诉我们,德跟才孰为重?德才兼备,所以德更比才重要。在近代有一位书法家被尊为当代的草圣,叫林散之先生,日本人对他的书法非常尊重,日本书法家到中国来,都会到他的家去给他行一个礼,非常佩服他的书法,也佩服他的为人。林散之先生曾经就说过:有德有才会爱才,无德有才会嫉才(会嫉妒人家),有德无才会用才,无德又无才会毁才。所以我们假如要请员工要怎么挑?要挑有德有才,不然最起码也要挑有德无才。因为他有德行,懂得包容,他会去欣赏别人的才华,他知道「见人善,即思齐」,他就懂得去珍惜这样的人才。

但是假如无德而只有才华,那必然会嫉妒他人;假如连才都没有,那就会毁才。所以在春秋战国,在秦国有一个宰相叫李斯,他是无德有才,所以看到有才华的人他很嫉妒,所以他嫉妒他的师弟韩非子,还陷害韩非子致死。不止陷害韩非子,还陷害读书人,所以建议秦始皇焚书坑儒,把历代很多圣贤的教诲一并都烧了,这个罪业太大了。后来李斯也没有好下场,跟他的孩子都受到腰斩东市的刑法致死。这是有德无才会嫉才。所以我们培养孩子绝对要先重德行才行,假如不重德行,我们把孩子的才华培养得再高,他的人生绝对不会幸福。因为嫉妒别人,内心一定很痛苦,而且嫉妒别人也会形成他人生很多的障碍,别人也会同样嫉妒他,所以这是我们必须谨慎的地方。

我认识一位书法家,他叫李传军,这个李老师他就曾经去担任书法的评审,结果发现这些学生的作品肯定是老师代笔的,这个现象有没有?那我们父母跟老师假如做出这样的行为,事实上并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误导小孩。这也是误导小孩,让他觉得只要能够达到目的都可以不守规矩、不择手段。那这已经在孩子的心灵当中种下很不好的恶因,往后就可能因为违犯规则、违犯法律而触犯法网,人生都有可能因此而毁了。所以这个「德」才是一个人一生事业的根基,不扎好很危险。就好象一棵大树,你根不扎好,它的树干长得愈高,树荫长得愈大,迟早有一阵风吹过来就会连根拔起来,这样的情况很多的。所以一个人的罪业都是盛时所造,等到他飞黄腾达,没有德行就会干出很多错误的事情。所以后来李老师就坚持要把这一些老师代笔的要剔除在外,让这些真正自己写的孩子能够受到肯定。

这一位李老师也曾经跟我说过,他说他曾经去找过非常多的书法老师,也花了很多钱向他们求教,结果都没有学到真本事,都没有,绕了一大圈,他已经是穷困潦倒都没什么钱了。结果因为他有这一分要传承中国艺术的使命感,所以皇天不负苦心人,最后遇到了他的书法恩师。结果他的书法老师不只没收他钱,还让他住在家里跟着他学习。所以诸位朋友,您要让你的孩子学到真本事,绝对不见得一定是花大把大把的钞票,假如这些艺术家都要要你这么多的钱,其实已经透露出来他是德多还是只有才华?当一个人无德有才华,他的才华、他的艺术境界绝对会遇到瓶颈而上不去,因为艺术也是一个人心性的一种展现。为什么很多艺术作品能够感人至深,这些都跟他的心境、他的仁慈、他的这些修养有直接的关系。

所以当这一位李老师他遇到他的书法老师,就把很多非常重要的心法技巧都教给他,当他的老师教完他,就对他说:假如你没有真正的德行,我把这些才能教给你,我是害了你一辈子。他老师接着说:因为这一些才华教给你,你很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就会名利双收,而这个时候将是你人生危险的情况出现了。这个时候你又不知谦卑,就会招来很多的嫉妒;你又不知节约自己、勤俭自己的生活,可能就会养成挥霍的习惯。所以我们也看到很多艺术界的人,也都是曾经红极一时,结果很多晚年也是非常潦倒,那都是养成了这些奢华的习性。所以李老师对他老师这段话非常深刻地领受,所以都谨遵老师的教诲处处谦卑。他才三十三岁,已经得到好几次的大奖,而且也常常义务教学。我曾经也请他到海口帮我们指导写书法,整整去了一个礼拜,他是分毫不取,甚至于还拿了大把的笔去送给我们海口的这些老师。所以德重要,德行是万福的根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3 18:52 , Processed in 0.164987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