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二十一、传佛心印 天台宗后来的老前辈,认为真正传佛心印的只有天台宗,而对达摩的禅宗就忽视不提。唐代圭峰宗密禅师认为荷泽神会禅师是传承曹溪六祖慧能大师,传佛心印的也只有荷泽神会一个支系,而对南岳怀让禅师、青原行思禅师两个支系就忽视不提。于是明教契嵩禅师著《传法正宗记》,编定传承世系,自佛弟子大迦叶开始传到曹溪,西天竺印度有二十八个祖师,东土中国有六个祖师,并包括后来的南岳、青原两支,而天台宗和圭峰两家的说法就自然消失了。今天还有为天台宗解释的,但绝没有为圭峰解释的了,所以天台宗门下还断断续续,而圭峰门下悄无声息了。为天台宗解释的人说:“二十四祖师子比丘遇害后传承就断绝了。”可是大修行人遇害,就如游园观景,哪有佛法随着人的身体灭失而灭失的道理呢?《传法正宗记》真的是宗脉正理可以成为万世的楷模啊。 一百二十二、传灯 自从佛祖拈花,迦叶微笑领悟法旨,直到六祖舂米传承衣钵,从西域到我们这里,佛法心灯相传续照。黄梅五祖授记曹溪六祖说:“再往后佛法就由你开始大行其道了。”所以六祖之后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发扬光大分为五宗,在唐朝最兴盛,接着宋朝也很美好,到了元朝还算人多,如今只有残余的光亮就要燃尽了,之所以这样,没有种子的原故啊。祖师怀让说:“你学心地法门,就如播下种子,我说佛法要理,就像天降甘露。”可是没有种子,天降甘露有什么用呢?当今剃发染衣的出家人虽然遍地都是,但都是为外面世俗的事奔忙,比较注意里面的,又不过是遵守戒律,埋头做事,诵经礼忏而已。有谁能发无上菩提之心,单为这件事,勤勤恳恳,坚持不懈,紧扣自性而深入参究,不浪费一寸光阴,而务必求得开悟呢?所以希望没有种子的空田收获粮食,要求佛殿外的露柱开放鲜花,没有这样的道理啊。 一百二十三、金丹 有人问:“道家玄门说‘《金丹》的修炼法,与二乘坐禅很有些相同’,这话对吗?”我说:“这是紫阳真人张伯端的话了,不说不同的地方而说相同的地方,不直接说很相同而说很有些相同,显然这个话不是随便说的啊。当然,修禅的人不可因此而产生不同的见解,学大乘佛法是不要学二乘的,所以《梵网经》斥责二乘是邪是恶,何况像《金丹》这种相同中有不同的呢?”有人问:“《金丹》可以了解一下吗?”我打比喻说:“炼铅汞而成丹,就好比修定慧而成道啊,神凝气结,就成了大丹;止极观圆,不是真性是什么?其目的虽然不同,但是道理是可以互相对照的。道家尚且认为身上的精气神是外在的药,而教人求内在的药,所谓元精元气元神,那些从事什么五种金属八种药石,燃烧什么茅草的也太迷惑了吧。禅宗还认为十地菩萨见性如同隔着一层薄薄的纱,而必须是永远断除了无明才是妙觉。那些到化城就不走了,停留在百尺竿头不动的人,还差得很远很远呢。可惜的是有些圆顶方袍的僧人,号称佛子,不为佛种子繁荣昌盛着想,而专心的去颂读老子的《道德经》、讲解庄子的《南华经》,不是也太颠倒了吗?” 一百二十四、四十二章经遗教经 东汉明帝夜晚梦到金人,派使者到印度,请到佛经《四十二章经》,这是圣教传入东方震旦的开始了。今天的人因为《四十二章经》的语言浅近,所以僧人不诵持,法师也不专门为他人讲解。可是这本经并不浅近,也有深远的,有语言浅近而意义深远的,人们不细察啊。再说《遗教经》,是佛祖入灭时最后留下的很重要的话,好比世间所谓的遗嘱了。子孙不记祖宗创始的源头,是忘本啊;子孙背弃父母临终的遗嘱,是不孝啊。作为僧人为什么不好好想想这个道理呢?我认为这两部经实在是末法时期救治众生病苦的良药,不能忽视,不能忽视! 一百二十五、大悟小悟 相传宋代大慧宗杲老和尚,曾经大悟有十八次,小悟就数不清了。我认为修道人时时会有点觉醒的感触,叫做有所省悟,忽而有点省悟,不是大彻大悟,所以叫小悟,或许等到次数多了,就达到大悟。而世尊夜见明星而廓然大悟,是一悟就彻底悟了,不再有二次三次啊。再如历代诸位祖师,有唐代灵云志勤禅师“直至如今更不疑”的;有宋代高峰原妙禅师“自此安邦定国天下太平”的;有临济义玄禅师“原来黄檗佛法无多子”的。虽没有达到佛境界,也都是大悟啊。但像这样大悟小悟重重叠叠累次不断,则过去的不疑恐怕更要起疑了;过去的太平恐怕更要变乱了;过去的无多子恐怕更要欠缺了;怎么称得上是大悟呢?如果是无明虽然断了,还要断最后穷极细微的无明;公案虽然参透了,还要透彻最后极易让人错乱的公案;那么几番大悟还是有可能的,但不应该多达十八次啊。 一百二十六、悯下 明朝周思兼的《学道纪言》记叙唐一庵先生与众位友人夜晚谈话,到了睡觉的时候,问大家:“现在还有杂事要处理吗?”众友人说:“没有。”一庵说道:“今天非常寒冷,我们喝酒很开心,各位的仆人还没有安排寝室呢。”众友人感愧不及一庵周到,所以会这样,因为人在此时只有打哈欠想睡觉的心思而已,而唯独一庵能体察众友人体察不到的情形,真是仁慈的人说的话,如佛菩萨的慈悲啊。我因此想到出家人今日在寺院中,百事不操心,十指不沾水,他们入睡时,也想到过寺院杂役还没有安住的地方吗?也想到过寺院杂役劳累不息,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吗?是因为众僧在办佛道的事啊。古人说过:“道业若不成就怎么消受得起。”怎么不寒心呢? 一百二十七、菩萨 人们见到佛祖批评偏空小乘,并赞叹大乘,于是知道菩萨道是应当修行的。但不弄清菩萨道的真实意思,而只是空有其名,为害就很大了。所以没有度自己能先度别人的,就是菩萨了;而自己的生死大事还不明白,却好为人师,就不是了。六度同时修,万行都具备的,就是菩萨了;而专门注重世间有为法,把出世的心地法门全抛在一边,就不是了。没有五怖畏包括恶名怖、大众威德怖,坦然自在的,就是菩萨了;而知道有错不悔改,轻狂傲慢,就不是了。杀生是为慈悲,偷盗是为布施,乃至妄语变成实话,种种行为都是权宜方便度众生,是不能以常情来限制的,就是菩萨了;而毒害、抢劫、欺诈,甚至破坏佛教的律仪,不信因果,如过去流传的“饮酒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的邪说,就不是了。这些都是只为了虚名而忘掉了实际意义,不认真学习柳下惠的节操,而是简单模仿像邯郸学步一样啊。菩提大道还没成就,业障因果倒先来了,慎重慎重。 一百二十八、愿力 宋朝名相吕蒙正每天早起礼拜佛,祝愿说:“不信三宝的不要生在我家,愿子孙世世代代吃皇粮,护持佛法。”后来吕氏所生的后代,如吕公著、吕好问、吕用中,都是富贵显赫而信奉佛法。其实吕文正公也只是人世间的善愿,但竟然得到了他所期望的,甚至累世不绝,何况求生净土,这样出世间的大愿呢?吕文正公的愿,必然是在子孙后代身上实现,结果怎么样不知道,何况求生净土,必然是在自己身上实现,所以知道往生净土不成,还是因为精诚不够啊。昔日有一富贵人家,供养一位僧人,问僧人说:“师父百年之后,肯来我们家吗?”僧人只是一笑,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儿子。年代近一些的是总戎范君,也是他父亲供养过的僧人了,两件事正好类似。不过一时的笑谈默认,就真的生在豪门,那么累积很久的精诚,岂能不生在净土的莲花中吗?这是因果的必然,不容商量啊。 一百二十九、不起念(一) 宋朝宰相李文靖公院子里的花栏坏了,他进进出出就好像没看见,身边办事的人请求修葺整理,李公说:“怎么能让这种事动我的念头呢?”唐代仰山慧寂禅师住持寺院,土地神想参拜禅师而很久没有机会。有一天禅师偶然进入厨房,干活的人碰坏了餐具,禅师不觉动了念说:“可惜信众的布施。”土地神于是才得以对禅师表示敬礼,说明禅师平时,可是一念不起啊。所以邵康节说:“一念不起,鬼神莫知。”《大乘起信论》说:“离念相者,等虚空界。”而我们这样的人从早到晚,胡思乱想,层层叠叠,不知有几千几万,想要超脱生死,证入涅槃,可能吗? 一百三十、不起念(二) 从前有修道的人,在溪水旁搭茅蓬修行,夜晚听到窗外有人说:“明天有戴铁帽子的人会代替我。”道人知道是鬼。第二天黄昏,下起大雨,溪水突然猛涨,一个男子头顶着锅,要冒着雨渡溪水,道人急忙制止。到了夜晚,窗外又说:“三年时间才等到一个人,又被这位先生所救,我一定要报复。”道人在屋子里端坐,鬼绕着屋子找遍了也没找到,很失落地离去了。找不到是因为一念不起的原故啊,可知人找东西是找外形,而鬼找东西是找心啊,心空而形体就同时空了,谁说道士中没有高人呢?我们应当用来自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