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向善sn

向大家真诚推荐一位善知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实证佛教海外留学生奖学金成立启事
最近有好几位实证佛教的爱好者,到国外知名的大学留学,专攻佛学或相关科目。国外留学的费用非常高昂,由私人负担极为沉重,即使缩衣节食,仍然不易维持。为了使这几位留学生安心读书,以便能够完成学业,将来在学术界从事实证佛教的研究,拟成立“实证佛教海外留学生奖学金”,盼望有财力的读者能够踊跃赞助。有意者请洽真观老师,电邮[email protected],亦可注明事由,汇款至以下帐号(若奖学金发放之后仍有余额,而赞助者未有其他指示,则移作实证佛教研究中心其他开销之用):
中国农业银行,62284 8109 80445 63875,吕真观
  中国工商银行,622202 3202031353013,吕真观
  招商银行武汉分行汉阳支行,6225 8812 7639 2098,吕真观
  支付宝,[email protected],吕真观
  (以上帐号适用于大陆地区的汇款)

  台湾银行城中分行,045004802724,吕真观
  国泰世华银行忠孝分行,011506097675,吕真观
  (以上帐号适用于台湾地区的汇款)

  A/C WITH BANK :
  
CATHAY UNITED BANK, TAIPEI, TAIWAN
  
NO. 293, SEC 4, CHUNG-HSIAO E. RD., TAIWAN R.O.C.
  
SWIFT CODE : UWCBTWTP
  
BENEFICIARY'S NAME : LUE ZHENGUAN
  
ACCOUNT NO. : 011087032762
  (这个帐号适用于海外及各种外币汇款)
实证佛教研究中心 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3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18. 问:俱生我见和分别我见有什么差别?

     答:分别我见是见所断烦恼,可以在见道时断掉。《杂阿含经》记载,有很多外道,跟佛陀或圣弟子一次的谈话,就证得初果。这个时候,断掉的就是分别我见。分别我见的断除,要靠观行,但是只要在见地上能够确认五阴无常、苦、空、非我就行了,所以思辨能力好的人可以在听法的同时完成证初果所需的观行,立即断掉我见、疑见和戒禁取见而取证初果。经典记载,这些人并没有过夜,也没有吃饭,所以我们可以知道,闻法的时间顶多就是几个小时。

俱生我见是修所断烦恼,一般的状况,必须断掉分别我见之后,精进地修行,降伏五盖,发起初禅,再继续深观五阴非我,才能断掉俱生我见,证阿罗汉果。如果他很懈怠,最多会拖到七返人天,才能断掉俱生我见。

俱生我见是一种直观,觉得“五阴是我”。分别我见是一种见解,与语言文字相应,所以又称为我语取。见解和直观不一样,譬如幼儿以为电视中的人物是真的,看到有坏人或鬼怪出现时,会吓得逃走;等他长大,虽然知道真相,可是仍然会被电视情节牵动情绪。不知道真相的幼童比喻凡夫。知道真相以后,情绪仍然受到牵动,比喻初果人断掉分别我见以后,仍然觉得“五阴是我”。

《杂阿含经》记载一位自称“我于彼五受阴,能观察非我、非我所”的差摩比丘,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的病苦:

我病不差,不安隐身,诸苦转增无救。譬如多力士夫,取羸劣人,以绳继头,两手急绞,极大苦痛,我今苦痛有过于彼。譬如屠牛,以利刀生割其腹,取其内藏,其牛腹痛当何可堪!我今腹痛甚于彼牛。如二力士捉一劣夫,悬着火上,烧其两足,我今两足热过于彼。

他这么说,遭到他人质疑为“前后相违”。为此,他解释道:“多闻圣弟子,虽于五受阴,正观非我、非我所,然于五受阴我慢、我欲、我使,未断、未知、未离、未吐。”

差摩比丘这个解释,将分别我见与俱生我见区别得很好。初果以上的多闻圣弟子虽然能在五阴上面现观非我、非我所,断掉分别我见,但是对于五阴的病苦,仍然觉得是“我”的病苦,这是因为我慢(俱生我见)未断的缘故。经典记载,差摩比丘不久之后证得阿罗汉果,这证明他原来就是真正的多闻圣弟子,因为见地正确,所以能够证得声闻道的究竟果位。

将俱生我见误计为分别我见的人会主张:至少要经过几个月的观行才能够断我见,没有办法在闻法之后断我见。而且,他一开始就会想断掉俱生我见,如此一来,等于是想要不经次第直接证阿罗汉果,这会使得证果的困难度增加了百、千、万倍。原本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内断掉三缚结,变成要“久后方得”,这是很可惜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19. 問:有人说“小乘法是世俗谛,大乘法才是第一义谛”,为什么《实证佛教导论》主张小乘也有胜义谛(第一义谛)?

答:世俗谛和第一义谛在经教里面有明确的定义,《瑜伽师地论》说:“世俗谛教者,谓诸所有言道可宣,一切皆是世俗谛摄。又诸所有名相言说增上所现,谓相、名、分别,如是皆名世俗谛摄。”又说:“胜义谛有五种相:一、离名言相。二、无二相。三、超过寻思所行相。四、超过诸法一异性相。五、遍一切一味相。”所以,只要不离相、名、分别,就是世俗谛,这并没有大小乘的差别;只要具足胜义谛五种相,就是胜义谛,这也没有大小乘的差别。

《瑜伽师地论》有一段问答:“问:如是四圣谛为世俗谛摄?为胜义谛摄?答:胜义谛摄。何以故?于顺苦乐不苦不乐诸行中,由自相差别故建立世俗谛,由彼共相一味苦故,当知建立胜义谛。”从这个问答可知,声闻乘四圣谛的观行,也可以从世俗谛转入胜义谛。只要是胜义谛,就会具足胜义谛的五种相。

胜义谛与世俗谛的定义与差别是很重要的法义,不容易弄清楚,此处只能略讲,详细请大家参考《实证佛教导论》第七章第一节第三项〈胜义谛与世俗谛〉,函授教材《实证佛教入门》有更详细的解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3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20. 问:您打坐吗?未见您提倡过。

    答:打坐是修习二禅的时候才需要,因为二禅是无觉无观的禅定,只能在坐中修。我主张按照解脱道的果位次第而上:先断三缚结,证初果;其次以见道的见地作为所缘,成就无间作意,薄贪瞋,证二果;然后降伏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举、疑),证三果。未降伏五盖者,无法证初禅。未证二果的人,欲降伏五盖,事倍而功半。由二果证三果必须有初禅的定力,初禅是有觉有观的禅定,声闻见道者可以用「五阴非我」的见地作所缘,心心无间地修习,修成初禅的定力,不必打坐。大乘见道者能够转依于第八识所显的真如性修习真如三昧,这种三昧只要是清醒的时候都可以修,不一定要打坐。阿罗汉,一定有初禅的定力,但未必有二禅以上的定力,而初禅的定力可以动中修得,因此不一定要打坐中证得。就佛菩提道而言,也不必急着修证二禅,因为明心不需要定力,见性只需要未到地定,等您这两关都过了,再来考虑何时修禅定就行了。过早修习禅定,一开始就是苦行,因此不推荐。

補充說明一下,止與觀是修行的兩大法門,剛開始修的時候,最好從觀行入手,因為禪定難修而易退。從觀行順入止,是修定的一條捷徑,用見道的見地當成所緣,可以很快地修成無間作意,這相當於未到地定。這種修定的方法,比打坐省心省力。

明心雖然不需要未到地定,但大部分的人在參禪的過程當中,都會先發起疑情,疑情不斷即是未到地定。

打坐只是身體的一個姿勢,如果只有打坐才能修定,下座時一定會散亂,所以關鍵是在「制心一處」而不是在身體的姿勢。

引自:http://www.douban.com/note/134408637/?start=0&post=ok#las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7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21.问:既然“”智慧是从观行中来的。“ 只需要观行就可以了呀。为什么还要修定呢?修禅定到底有什么用?


答:禅定又称之为心解脫,色界定(四禅)解脫于欲界愛,无色界定(四空定)解脫于欲界愛和无色界愛,灭尽定解脫於三界愛。四禅、四空定通于外道,灭尽定不共外道。
  在佛法的修证中,智慧是最重要的,一直緣着智慧境就会进入定境,这是定慧等持,称之为三昧。修习智慧的人,一定会順入定境,所以不一定要刻意去修禅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22.
问:E = mC2中的能量是守恆吗?

答:
相对论这个等式意谓著,要是把物质也视為能量,全体的能量应该是一个常数。物质和能量都是属於色法,它们虽然彼此变来变去,但如果用能量单位去换算,它应该是一个常数。但是,以佛教的观点来看,色法也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我们共同看到山河大地,是因為我们有共业的缘故,而不是物理世界实有。这种情况,就好像一群人共同在玩网路游戏,裡面有一个世界,好像有客观性,但是实际上根本什麼都没有。因為物理世界并不是实有,所以才会使得神通成為可能,佛经记载有人可以钻到地裡面,如果物理世界真的客观存在,他们就不可能这麼做。既然物理世界并不是客观的存在,就不能说「物质和能量的总合是一个常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9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23.问:真有神通吗?活著的人中有吗?

答:佛经裡面有记载。有人跟我说,有一个不认识字的人,可以把戴在你手腕上的名贵手錶,用特异功能瞬间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世界各地一直有特异功能的报告,虽然有些是魔术或幻觉,却不能一概加以推翻。至少,佛经裡面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载,你要是不相信,就只好等待时机去验证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9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23.问:真有神通吗?活著的人中有吗?

答:佛经裡面有记载。有人跟我说,有一个不认识字的人,可以把戴在你手腕上的名贵手錶,用特异功能瞬间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世界各地一直有特异功能的报告,虽然有些是魔术或幻觉,却不能一概加以推翻。至少,佛经裡面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载,你要是不相信,就只好等待时机去验证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0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8. 问题:
    既然我们凡夫都处于幻觉中,所有的一切修行都只能算是“在梦中幻修”有无意义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凡夫既然都处于三界之中,也就是处于此山之中,怎么可能了解整个山的情况呢?这种以幻修幻,不是枉然吗,就如蒸沙为饭,沙子是不可能蒸成米饭的啊。

回答:
    修行本来就是以幻修幻,因為「一切有為法,如梦幻泡影」,修行也是有為法的缘故。如果您能够在现量上观察到蕴处界皆是幻法,您已经不用修行了。眾生总会认為蕴处界全体皆是真实,见道的菩萨能够现观一小部分的虚幻(如七住菩萨的身心如幻观,十住菩萨的世界如幻观)但仍然会认為或者觉得某些法是真实法,必须要等到成佛的时候,才能完成圆成实的全部现观。

  真实的心是第八识,它是真妄和合。能藏的心体是无為法,也就是所谓的真心,这个心无法透过修行而改变它。所藏的种子才可能透过行阴的造作而使它改变。所谓的修行,正是修这个部分。因為所藏是依附於能藏的心体,所以修行还是可以使得五蕴趋向於清净和圆满,不会因為是幻法便落空。也就是说,第八识并非全体是幻,因此不会落入煮沙成饭的问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7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24.问:《阿弥陀经》讲有很多的声闻弟子,他们涅槃了还发愿往生净土吗?

答:声闻弟子不一定是阿罗汉,只是比较喜欢修声闻法,这种声闻弟子在没有入无餘涅槃之前,还是可以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25. 问:第八识生起世界和色身,它是怎麼生起的?

答:这是绝对机密,必须自己把它参出来,而不能由人家告诉你。



26. 问:观察第八识如何出生三界万法,要从哪裡下手?

答:在初步观行的时候,应该观察第八识如何出生五蕴,不应该观第八识如何出生山河大地,因為这是很多有情的第八识一起共同出生的,以我们现在的能力根本就观察不到。但是五蕴是在你自己身上,你可以观察得很清楚。《心经》讲「照见五蕴皆空」,就是告诉我们,观行要从五蕴开始。



27. 问:阿罗汉灭掉七转识入无餘涅槃,他的肉身没有了,外面的山河大地也没有了,是不是物理世界对他不起作用?

答: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他灭掉的是七转识,剩下的肉身自然烂坏,山河大地还是存在的。若是从他的角度来看,他没有我们的共业,所以山河大地对他来说是不存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18 01:21 , Processed in 0.141876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