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小龙女

[佛教文化] 开启心灵如意宝藏 转自慈法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18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9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们身上那种令动物恐怖的业力泯灭了。因为我们的杀业是令心智怖畏的,但通过闭关或念诵调柔自我身心后,伏烦恼的力产生事实了,就会令周边有情得到安乐、喜悦与抚慰。
“力”是一种量的表现,来自于对发菩提心的抉择,并不断强化、运用和透彻它而产生的效应。这个量,对凡夫有情来说十分重要,但现在学佛人往往忽略它,只学了一些口头革命,而不知这个量别人给不了我们,是需要我们不断实践的。
不是说阿弥陀佛直接把大果德给我们了吗?是,这个果德中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样让我们比较容易认取一些。什么是佛性?你表达不了,阿弥陀佛给你表达出来了,让你来启用自己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佛性、本净的佛性,否则我们只是听到而已,而跟自己没有实际关系。阿弥陀佛成佛之时,表达了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之真实功德,并回施一切有情,这是不可思议的,直接就给我们了。世尊在果地教言中举例说,如长者子,长者的家业付嘱于长者子,那么长者子是可以直接接受的。所以,在果地教言中,是可以把上师的功德、诸佛的功德、善知识的功德直接给予接受者的。
在果地教中,可以启用自性,直接取用诸佛之果德,也可以取用人、天、修罗、圣者、凡者、愚者、智者一切功用,也就是启开自性宝藏,因为这一切莫不是自性宝藏所延续、所广泛表达的,但依自性不增不减不来不去如是一心故。
在伏菩提心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会产生明菩提心、证菩提心,直到具足菩提心,即实现真正彻底的彰显。这个力量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呢?是我们在发菩提心、伏烦恼的过程中,对本来具足万法、本来具足功用、本来具足庄严、本来具足清净的次第抉择,这个抉择由粗到细,由浅到深,由深入到周遍,一直到完成具足、彻底彰显,周遍抉择就是诸佛如来了。我们称这个过程为发菩提心的次第,是龙树菩萨在其教言中给我们的一个观察次第,即从初发心一直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初发意菩萨必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初发心一直到成佛,无二无别抉择故,只是其中的细微、广大、周遍性是有差异的。我们若是在此抉择,“不退”二字在心中生起,就不会有畏惧了,就会在发菩提心的抉择上,在伏、明、证、具足菩提心的次第上真正地表达出来。
一旦得到一个法则的感知与抉择,我们就要去实践它,这样才会产生力量。如果能真正把这种力量拿出来,把它运用在生命过程中,那真是十分有意义了。
希望大家不断地发菩提心、明菩提心,来伏烦恼、证菩提,真正地使自性宝藏延续在我们生命周边,而不是被烦恼覆盖。这样,我们对心灵宝藏,或者说自性宝藏,就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9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到十分亲切了;对诸佛所证的佛果,就感到具体了;对人人具足,就感到安乐、没什么畏惧了。佛果表达出了我们的自性,自性就是心地妙用,而因为人人都是具足的,我们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实践的了,这样我们人人都有了成佛以及运用佛法智慧的机与现缘。
这个“现缘”太重要了,我们对此往往认识不清、表达不清,而说无为法中,了成自性,何谈因缘啊?自性坦露,不假因缘啊?自体发光,还需那么麻烦吗?如果我们真正延续到了这个地方,那一切言说就都散坏,一切言说都成为庄严,的确就没什么可啰嗦的了,但关键是看我们这种自性之体会不会真正地发光呢?会不会在每时每刻照耀着世间、令世间有情得安乐呢?
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有一个塔叫“自体之光”,即表达一切有情之自体之光从未泯灭过。在此提倡大家读一读《大方等如来藏经》,此经是我们汉传佛教的一个宝藏,其中有九喻说,皆是用来表现我们自性之光的,没有任何遮盖。也可以读一读《圆觉经》,都可以作一个辅助。用经典来给我们自己的心作一个安慰、印许,就会特别安乐,就不会有疑虑。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于“贪嗔痴慢疑”中的疑,往往很难除干净,有时候我们白天还清楚,但睡一觉后就又徘徊了,疑虑一旦生起,就是被自己的知见尘埃所蒙蔽,而此时我们如果用经典来印可,就没有障碍了。
人生日夜参半,所以常徘徊,也就是感到自己忽明忽暗的,这基本上是我们的天性。如何挣脱出来,明明白白地把自己的心灵延续好呢?这里就需要一个法门的修持了。
称名念佛及念佛三昧
有人问,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干什么啊?在讲之前,大家先回答一个问题——我们不念佛时,念的是什么?各自问问自己,是不是差不多都是妄想纷飞?这里让我们称名念佛,当然也有实相念佛、观想念佛、依佛愿力念佛等其他很多方法,而称名念佛有什么意义呢?这是特别大的一个问题,一旦解决,我们就有一个法门可修持了,我们每天的徘徊和妄想纷飞就可以得到解决了。
佛者,是一切智者,是具足者,是不可思议成就者。阿弥陀佛用了四十二劫去看,看什么?看二百一十亿佛都在干什么?他们怎么度众生?怎么方便教化?什么方法最简单呢?然后用了五劫思维,最后找到了一个方法——假设我成佛,我就立个名,只要人称这个名,我就让他成佛!这话是不是有点夸张了?不是,这就是闻解脱、闻成就的教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9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闻解脱,并不难理解,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听到寺院打云板,我们就知道要吃饭了,这就是闻的力量。这个“立名”,就是阿弥陀佛五劫思维出来的善巧,阿弥陀佛成佛,就将其所有的功德善巧与不可思议力,全部集中在这个名字上了。所以,我们在称名念佛时,闻即得到法的抉择,闻即得到法性的回归,闻即得到真实利益的运用,这就是总持法门。
释迦佛给十方刹土云集来的菩萨说,诸菩萨,不光你们,十方诸佛菩萨都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之功德名号,若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愿生彼国,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讲的就是这个名号的力量,也就是说我们念佛到底起什么作用。
什么叫“一期念”?就是立一个正念,把它守护下来,例如在般舟行法中,我们在一天一夜、七天七夜,以至三个月内,守护一句阿弥陀佛名号。这样就会达到一种状态,即念佛三昧力。正受三昧包括因三昧和果三昧两种状态,就象双胞胎一样,但大家一般会忽因重果。
法门不同,下手的方便不同,这就是因的问题。闻名、持名号都是因。什么因呢?正受之因。阿弥陀佛立名,就是让我们知道其威德、善巧与真实功德,让我们有因正受的发起。这个正受的因,只要听闻就会得到,是具足、真实、不可思议的因,其相续就是果,籍此我们可以得到不可思议的总持善巧,彰显自性的真如性、不可蒙蔽性、不可毁坏性、不可动摇性和具足性。因此,在缘他法中可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说他力殊胜,这就是表现佛力不可思议的地方了。
汉传佛教中,这种教言特别稀少,而在藏传佛教中,这样的教言必须放到首要,也就是说,我们的种性来自于佛、来自于上师、来自于如来世尊所给予,我们自己是没有份的,这样就有一个清净的缘起。我们持名号,就同阿弥陀佛结了一个上师因缘、本尊因缘、护法因缘、成就因缘、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因缘,这就称为总持力,就是正受,就会有三昧之力。所以,如《佛说般舟三昧经》中说,若人念阿弥陀佛,佛就会持佛力、三昧力及本功德力三种力来加持我们,来令我们成就“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立”之三昧。
有人说:“我没达到这个状态,我看不到。”但这个力是一直没有退失的,只是我们没有运用出来。有人所证三昧是相似三昧,很快就散失了,即只是产生所谓的觉受,很快又被业习蒙蔽了,我们又称其为“相似法忍”。如果真正证得法忍,那就会得三摩地,毕竟安住于三昧,得究竟安乐,于法自在,这是三昧力相续深入实践的功德所现。
在净土法门历代祖师中,记载比较清晰的是善导大师,善导大师不管是写著作、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9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人交流,或是观因缘时,都是用三昧力,或说三摩地力来做。这样的故事是很多的,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玄中寺参学时,与道绰禅师的一段故事。
道绰禅师当时已八十多岁,一生给人讲《无量寿经》已二百多遍,但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还不能舍报?于是请善导大师帮忙观一下。当时善导大师是其学生,为什么老师还没有三昧力呢?这就是凡圣之别了。在净土教言中,这是十分奇特的,虽然道绰在凡,善导在圣,但圣一样需要讨教于凡,因为道绰禅师通达阿弥陀佛清净教言,虽然没有证得圣位善巧,但他把整个教言体系、机制掌握得十分清楚,而当时善导大师虽于三昧自在力得以善巧,但没有通达掌握完整的教义,所以就需要去请教。
善导大师以三昧力,观察到了导致道绰禅师不能舍报的几种过失,如奴役僧众,也就是指派四个以上的僧人去干活,而没有用探讨或协商的方式;又如自己住在上方,佛像住在下方;还有建设寺院的过程中杀死蝼蚁、伤害生命等。
不是说佛力不可思议、愿力不可思议吗?为什么还有阻碍呢?这个无明阻碍啊,就是疑虑。不是阿弥陀佛愿力实有障碍,而是因自身产生的无明蒙蔽,因自身的疑虑而不能择法。为什么善导大师可以依三昧力观察到这些过失,而道绰禅师观察不到呢?因为被无明所遮蔽。道绰禅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撒不了手,这就是无明,而撒不了手,就是一种力,这个力遮蔽了道绰禅师。经善导大师一观察,道绰禅师一忏悔后,问题就解决了,在道绰禅师舍报之时,有很大的吉祥征兆。所以,并不是说明业力大过佛力,这个地方大家不要疑虑。
凡圣之别,圣者妙用无穷,循于自在;凡者,可以依法而修,清净安住,但是自在力不得。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地方,很多人说净土法门凡圣同修,那我就这么泡着、熬着,当然你仍有净土可归,但却不得现前自在力,不得利他方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9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启心灵如意宝藏
(三)
慈法法师讲于2006年3月23日
佛法教义之间,有时同样的名词,在不同教言体系下的内涵差异会很大。比如南传佛教,是巴利语系教义,依止五百阿罗汉在七叶窟第一次结集的九部经典,延续教化一直到现在。汉传佛教,是梵文系,也称波罗蜜乘,即所谓大乘教言。藏传佛教,其教言又有很大的差异,新译旧译的差异、各个宗派的差异、续部的差异,有的续部教义甚至就不象是佛法教义。但它们表达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没有离开佛陀的三法印、四法印,或者说究竟的知见。那么,在教言体系的演化过程中,我们究竟如何找到人人能自悟自证,能得到真正利益的法则呢?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对于这个课题,我们不妨把各个教义之间的差异先放一放,不去谈它,而就谈我们的心灵,谈怎么运用自己现前的心智。这里用“动机”一词就比较贴切了,我们有做某件事的动机、出家的动机、学佛的动机、去见某个人的动机、来放光寺的动机……无量无边,可以说,我们是在动机的策动下延续着自己的生命与意志。因此,如果要把佛法更好地运用在生活中,运用在我们每一个现实过程,或说当下之中,“动机”必须清晰。
把握动机的源头
在生命的每个过程中,我们是否真正知道自己的举心动念,也就是动机呢?如果真正知道了,运用成熟了、自由了,我们的心灵宝藏就会启开,就不会丢失在生活的每个延续过程中。有的人在这个过程中烦恼,有的人自在喜悦,有的人痛苦颠倒,实际上它们的本体都是宝藏,都是不可思议的宝藏。因为我们这个如意的心智,称之为本性也好、自性也好、佛性也好,没有刹那间能丢失的,只是说我们往往不清楚这个动机,会迷失自心,会蒙蔽自心,或者说会执实一个知见。
我们遇到每一个问题,都会用心,都会用念,但很多时候会被虚假的、伪劣的知见蒙蔽着,蒙蔽的时间还是比较多的,也就是说没有真正的正念。我们现在谈论佛法、学习佛法,其发心,也就是动机,又是什么呢?
发心,这个名词我们太熟悉了,一谈发心,肯定会谈到“心”。“心”这个词,在佛教中可能是研究最多、运用最多的了。这个心究竟是什么呢?此心有人证它吗?有人得到它吗?是个人能得到、集体能得到、还是某一层面的人能得到?如何是正确的发心呢?
佛在这里说的是“法界心”。心延续于法界,从佛菩萨声闻缘觉一直到地狱饿鬼畜生,有十法界差别,但莫不是心灵所演化、所延续出来的。在生命无始以来的轮回现象中,智者表现在生命的不同层面,六道众生各有其智者,在佛教来说,心为佛陀世尊这个智者所真正证实,我们往往没有证实,而在某一量或某一状态下以为实有。这个认为实有的心一直在腐蚀、蒙蔽着我们。
佛陀这个智者,他的发心,即他应化于世的动机是什么呢?我们说六道众生都在轮回中,诸佛如来垂庇于世间,应化于世间,乘着愿轮,施教于世间,而不用“轮回”来表述。轮回,这个词则表达了众生被动的动机。诸佛菩萨等智者,乘愿再来,不言而喻是主动的。所谓主动,即所乘之愿是明确的、不可置疑的,藏传佛教称之为“三昧耶”,是生生世世不能迷失的一个心智,是一个誓愿的守护。因此,乘愿者,就会在生命一世一世的变化过程中,主动地运用自己这个动机、心念与生命。而作为世俗的、不能通晓自他的有情来说,我们往往是被业力所驱使,不论是被烦恼,还是被生老病死无明驱使,身心都是在苦苦、坏苦、行苦中被动地延续着,不能自制。
我们这样看众生,或者看自己,也行,但很难把自己定在一个特定的位置上去。有人说“我是众生”,但你能代表众生吗?众生与圣者本来是无别的,即所谓“凡圣同源”。我们如果寻找到了动机的源头,解决以上问题就方便多了。又如学佛人经常说:“很多法则是很好的,但问题是业习生起的时候,就没有办法制止它”,这个说法,还是于动机处模糊,或说是于发心处模糊,或说是在同源处的迷失。
所以我们称“迷者众生,觉悟者佛”,迷什么?就是迷失这个清净的源头,总要标立一个实有的东西,要么正邪,要么善恶,要么大小,要么你我,很被动地必须去认同这个是邪见、那个是正见,这个善、那个恶,这个是、那个非,把这些确定得十分无疑,结果就被业力推动着、驱使着,很无奈,迷失了自己清净的源头,即我们说第一念的源头,这样就变成了被动的众生、被动的有情了。
凡圣同源,是一个特别大的话题。动机的本体,在于心。关于这个心,第一念真是十分重要,它可以表达一个动机所依、所缘起,如果观察得到,我们就主动起来了,否则往往就会被事相蒙蔽,在事相中打转,或称执着,有时甚至是依所谓的法、所谓的正见来蒙蔽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9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例如,有人说,净土法门虽然很好,但容易使人生骄慢。为什么呢?因为念佛就具足一切了,不需要其他的了。此处,于法不能太紧。也就是说,我们在守护某个法则的时候,不要把自己的心绷得太紧,死死地认为“我这个是正确的”,说“你看,这又证明念佛人就是容易骄慢”!这实际是太紧了,我们把它当真了,把它确定下来了,结果马上就变成一种执着的蒙蔽了。
实际这的确是不可得处。天下是本净所照,我们的心如果是清晰的、了知的、无染的,这样就回到清净的第一念上了。当下这第一念,就是本净心的坦露,即自性的坦露,此处执着就不可得了,它是自然裸露出来的,没有什么费力,也没有什么造作,这样我们就开始用本净无染的心照耀这个世间,那就是一个真正的学佛的智者了。
如果被事相蒙蔽,执着于这个法不好、那个法好,就太紧了。许多学佛人就是用正邪、对错,把自己锁得死死的,不敢放松,不敢让自性裸露一次,让它自然地放光照耀事情的表现。如果善不急于评判、恶也不急于评判,对与错都不急于评判,我们让自性之光自己照耀照耀,看它怎么舒展开来,这样就真正是个智者,就能很理性、深入、细腻地观察事情了。一旦我们下了评判的定义,就被蒙蔽了,因为这个定义是我们的量,是我们阿赖耶识中储存锁定的一个东西,一旦确认,就是识心之流露。识心是通过阿赖耶识、末那识、第六识的强执而变成的一种量,所以称为蒙蔽。往往我们用识心下定义之后,因为有得失问题,结果爱憎取舍、对待烦恼马上就生起来了,迷惑彷徨也都生起来了。
这就是识心延续产生的问题,我们说是动机源头出问题了,因为它不是坦露自性之本净、本无所得,所谓“法本法无法”,无法,就是一切法毕不可得,只是现缘所表现而已。所以,三乘教言不违缘起法,在自性坦露的过程中,我们彻照到无因无果的本性,出离生死轮回,同时在世间因果相中得以自在抉择,而不会惑乱世间,这样我们就在真俗二谛法中得以自在抉择了。
于法不要太紧,人的自性就容易裸露出来。我们不妨做个试验,可以自己找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先不要下对错、邪正之类的定义,就用自己本净的、无所分辨的心去观察、评判、照耀它,看看自心是怎样一个状态,然后再来理会佛陀的法则,所谓无我、无常、苦、涅槃寂静等法则,这样我们就会有一个方便,就会内在引发出智慧的喜悦,或称为轻安的喜悦。
于法太紧,人就容易生法执,逼自己、逼别人,一身正气,象刀口一样,谁来剁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9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很苦。但去掉这个,往往放逸问题又出来了,我们就会说“不用管它,随它自然怎样就怎样”,结果促生了放逸心智,带来了惑乱、心不能自制、遇事不得力的后果。放逸心智,在我们这个时代,尤其在一些所谓学习果地教言的有情中,还是很多的。
于法太紧不行,太松也不行。太紧,排斥性很强,扼杀性很强;太松,人就没有一个主动的、感知得力的法则了。太紧、太松都应尽量避开,而用一个恰到好处的心智,也就是解决好动机,或说发心的问题,不断从各个角度来审视自己的现缘心念,把握其举起的最初因缘,即动源。
了解放逸的源头
现在人总想休息、放松,为什么呢?因为太累了,这其实是生命力不够的表现。
从报德现象来说,我们这个时代是修法机遇十分薄少的时代,是修法无力的时代。贤劫第一佛拘留逊佛出世时,人寿六万岁,拘那含摩尼佛时人寿四万岁,迦叶世尊时是两万岁,而我们的生命呢?不过七、八十年,好一点的也就百来年。我们能算有力吗?弥勒佛降世时,身高十六丈,大约四十八米,当时的声闻、菩萨见到刚出定的迦叶尊者,都说:“世尊,这是哪儿的人虫啊”?与其相比,能说我们有力吗?
但这个时代的人恰恰不这么认为,许多人不甘心,说古人有什么了不起啊,古人没有汽车,我有“宝马”!古人没有飞机,我们现在有!实际他认为的这个古人,是其记忆中自己设置的古人,跟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刚强难化,正因为这种末法时代的自大与慢心,给我们带来了卑劣和苦的果报,结果我们于法越来越无力,而于外面的物质受用攀比越来越强化,这就是放逸的源头。
因为放逸,使我们被迫。现在人总想休息,为什么呢?太累了。这还是因为无力啊,生命力不够。所以,说“放逸”,并不是故意来贬低我们现在的人生,而真是我们的福德因缘薄少、越来越薄少了。我们想调整,但用放逸的方法,结果不但没有调整过来,反而变得更加无力、无奈。佛法,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休息。所谓涅槃,就是休息安乐,是烦恼、热恼已尽后的真实休息。尤其净土法门,整个是休息的教言,闻名即解脱,闻名即往生。所谓往生,就是让我们不用挂念什么了,没事了,休息吧,心歇下来就安稳了。
我们休息下来后,会发现自己变得有力量了。什么力量?心不造作的力量,休息过来的力量,做事条理的力量,观察事物清晰的力量,这时我们的分别识就成分别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9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心不歇下来的话,我们的分别一生起来,就是阿赖耶识污染的种子,倒出来的都是爱憎取舍。现在休息了,我们用清净的心智来平白地看这个世间,不用爱憎了,很自在,很喜悦,很清净,很安乐,就不会用污染的种子往别人身上泼脏水了,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休息了的清净的心智中所表达的。
提高学佛的质量
学佛有点象下围棋,很容易就学会了,但真正入段就不容易。现在学佛人的数量在慢慢增加,但质量还是不够的。
释迦牟尼佛世尊在金刚座上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一人应世,但他的质量是无上菩提,是十号具足,达到了完美的、至善的、清净的、崇高的、通达三世、出离三界的高质量,因此整个法界有情、整个阎浮提有情、整个娑婆世界有情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利益。
学佛的质量,就在于每个人自身的深入与细腻的实践,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如果不在质量上深入,我们可能很快就会被淘汰了。为什么呢?因为不能深入佛法,就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喜悦,没有法喜,难免就会被世俗的向往、世俗的纠缠埋没掉,使佛法泯灭在我们不能深入的现缘中。
还俗,是现在出家人谈得比较多的一个话题,就是因为质量出了问题。出家四、五年,五、六年,七、八年,甚至十来年,回家了,不学了!为什么?因为感到没什么好学的,没什么可实践,没什么喜悦,世俗一勾就回去了。回哪儿去了呢?只能是烦恼业海中,不知流转何方。这样因为没有质量,没有法喜,佛法的实质内涵还没深入,就草草收兵了,认为佛法也不过如此,结果不仅错失了自己学佛的机会,还可能成熟诽谤三宝住世的因缘,如果再一恶性传播,就会给很多人带来误解,那就苦海无边了。
所以,学佛的质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大课题了。也就是说,我们对佛法实质内涵要有真正的自受用,要有佛法的乐趣。凡夫如果没有这个自受用回馈,怕是难以守护的。世尊有至静轻安、大悲轻安、寂灭轻安三种自受用,这三种轻安是内发的,是主动的,我们如果能引发出其中一种,就不至于丢失佛法而沉沦在烦恼业海不能自拔了。在自他二种受用中,自受用是很重要的,若自受用具足,称为“内发轻安”,这时,一切世间染著之邪就不能蒙蔽、侵害我们了,侵害之机已经荡尽,所以称为“轻安”。
诸佛如来证得这三种自受用,所以相应有三种业,即《圆觉经》中提到的奢摩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9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应至静轻安,建立了幻化业中的休息法则;三摩地,对应大悲轻安,以大悲心安立世间有情;禅那,对应寂灭轻安,能灭除一切苦难和烦恼。如来就守护这三种业之自受用,由于是内发,即不假于外缘生起的本净心智中所产生的受用,因此就不会再被世俗外缘侵害了。而我们一般要么是偏激,要么是缘他,会产生生灭之法、有为之法、对待之法中的苦,内在的轻安不能表达出来,多是被外在的物质、境相催使,才表现出一种有为的喜、有对待的喜,或说相似轻安,但它都是无常、无我、寂灭的。这里的内发轻安,也是无常、无我、寂灭的,只是说这种轻安一旦引发出来,就会有一种自受用的抉择,这种抉择使我们远离了造作的逼迫、无常的逼迫、取舍的逼迫,所以称为“内发”。
取舍很苦人,爱憎很苦人,是非很苦人啊!看这个人不好,这个寺院不好,这个城市不好,这个国家不好,太多太多的烦恼逼迫了!而我们内在本净心智生起的自受用,所谓内发轻安,没有,那我们就还没学到佛法真正的利益。
还是希望大家读一读《圆觉经》,这是我们学佛的一个眼目性的教言,是三藏十二部的清净眼目。这个经典主要还是讲我们如来藏的本净心智,并依据如来三业产生二十五轮修法,对于修行的五大类众生,每类都有择法的方便。如果真想修行,我们可清净忏悔七天后,用占轮占一占,看自己是二十五轮中的哪一轮,即适合哪种修法。每类有情都为这二十五种修法所摄,是顿是渐,随其根性,要么修一种业,要么齐修,要么先后次第修,可依一种修法而证得三种轻安表相,即征兆。证得此征兆后,我们称为得到了智慧与解脱的善巧,或说有所成就吧,社会上的贪嗔痴慢疑邪见就没法腐蚀我们了。这是世尊给我们的一种修行择法的捷径,而不是偷心,有时候,我们自己想于法深入是很难的,因为不知道实践哪种方法合适,往往我们的偷心换来的不是捷径,而是偷心的失败。
有人说,我不知道该用哪种方法,我就念佛了。行不行呢?关键看我们是否真正爱乐,也就是看动机。“爱乐”这个词不是随便说的,一定要看看自己的心啊,如果真有爱乐、好乐、喜悦于它的心,那我们是能深入的。也有人采取逆势的方法来督促自己去修行,但意乐修行是龙树菩萨最提倡的,就是鼓励自己象娱乐一样地修行,这个词听起来就很欢喜。
不论用什么方法,修行质量就在每个当下。作为在凡有情,我们丢失于当下的机会是比较多的,总在对未来的假设和期盼中,现下的运用不能发起,现下的珍宝就一个个都丢失了。如果我们能够如实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心灵、环境和法则,使它清净地延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7 16:32 , Processed in 1.940243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