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般若明心工作室 于 2014-4-4 20:54 编辑
(6)能施清净
原经文:
『何名能施清净即无受者。谓由施者不取其相。即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清净。正命清净见亦清净。如是具足即无施相。以无施故即无受者。若施者有所见相。即身口意三业不清净。命亦不清净见亦不清净。若离是相即施者受者二皆清净。
『又复何名所施清净即无受者。若受者身业不清净口业不清净意业不清净。命不清净见不清净。即有所施相。若受者三业清净。命清净见清净。如是具足即无所施相。由离相故即所施清净。
『又复何名能受清净即无施者。若受者身口意三业不清净。命不清净见不清净。即有能受相。若离是相即无施者。
『又复何名所受清净即无施者。谓由施者三业清净。命清净见清净。即无所施。由离施故即无所受。是故所受清净阿难若能如是了知。即得四种布施清净。』
哈哈,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这段经文,同时也不能盲目地将这段经文简单地理解,这就是三轮体空。原因是,当时人们的心地是很清净的,同时持戒不缺,这是这段经文讲解的基础。也就是说,这四种清净是建立在“持戒、慈悲”的境界上的。
什么是“能施清净即无受者”?能施者心不取能布施人的外相。这样就得到“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清净。正命清净见亦清净”。这是小乘很好理解的,这样就会得到身、口、意、命、见清净,于是本来“具足即无施相。以无施故即无受者”。佛陀因为要结合当时的情况,随缘不离宗地将这个问题讲明白,所以通篇都不离小乘用语。
这个境界,用到我们现在是如何的呢?不知大家有没有亲近过一些真正的大德,那是真正的慈悲,没有任何我执的慈悲。你跟他们谈话,有时只有傻傻地笑,即使你有冲天怒气,在那个境界也找不到了。有时你问他问题,他会和声解答,无比的慈悲,即使他骂你,也都是你真正到了危险地,让你生大忏悔心,将业力消掉。这个大德就是在能施清净的境界了。
有人说学佛后无情了,哈哈,真是蚂蚁之心度须弥量。学佛后,人则更重情了,只是学佛者已了达无碍,知道如凡夫那样的情,就会害死他深爱的人,让他深爱的人去受很重的六道轮回之苦,而不去爱他,甚至不着自己内心深深的情愫,在他深爱的人身边指点他,让他也走出六道轮回来。在佛陀证到本来后,演习完《华严经》后,本入涅槃。因在心住实相的境界中,大千世界、众生等皆为幻相,幻复幻灭,也就是众生本来一切具足,就是自己在骗自己而已,只是这个“骗”本为幻,不损本来具足。
佛陀老人家还是慈悲,四十九年的讲经,利益人天无量,可以让我们在今天的网络上能学到如此殊胜的东西。不理解佛陀的爱,焉知佛子情?哈哈!
大爱是不爱,
无情正有情, 其中妙滋味, 几人同来归。
佛法真意是没有办法用文字、比量、分别得到的,非攀缘可至如来地的,但可以用心感心地修证得到。这是唯一途径,望各位学人明白。你若无情、无慈悲,必落空亡,如何演习佛法,下化众生?当然这佛法也是幻法,众生也是幻众。
(7)所施清净
原经文:
『又复何名所施清净即无受者。若受者身业不清净口业不清净意业不清净。命不清净见不清净。即有所施相。若受者三业清净。命清净见清净。如是具足即无所施相。由离相故即所施清净。』
这是个“你要什么,如我有就给什么”的境界,是一个不着所要的物的境界。但这个境界有个范围,那就是你要心动,也就是他要能求动你。如细菌要你的红细胞,你怎么给他?如有人在菩萨面前求富贵,心不诚,非是菩萨不灵,也不是菩萨所布施不清净,而是你没用你的心到达他的心量,他感觉不到你的所求,故没法帮你(这里的没法帮是相对你而言的,在菩萨看来已经如你的愿给予你了,哈哈,想不明白就参)。这里观音菩萨就慈悲多了,只要你一称诵他的名号,他就感应到了,然后三十二相度化你。
记得打坐时,在境中见一魔女,跳着那什么舞,说要拉下我来。我只好说,有本事你把大日如来拉下来,让他老人家也心动,说完这家伙也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哈哈!
谁心动,谁倒霉,
本是幻境哪有真, 美丑上下自性显, 幻戏真看却幻演。
这个境界有个“假慈悲出祸害”的问题。真正的慈悲,并不只是有所要求皆给予,而是在自己放下妄想与贪婪的同时,给予对方也放下妄想与贪婪的方法。这里有个在无我心性上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的概念。这也就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这善法首先指的是法布施,之后才是财布施。
问:他没要法布施当如何?
答:你演给他看就可以了。
记得曾经在回答一位不礼貌的人的问题时,就用了“我不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回答?因为还是慈悲他,让他能回看自己的心,而不去着我这老混蛋。
这些过程都不算是着受者相,大家修行一定不要被名相的东西骗了,而是看心在干什么,是不是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境界去布施众生的。
(8)能受清净
原经文:
『又复何名能受清净即无施者。若受者身口意三业不清净。命不清净见不清净。即有能受相。若离是相即无施者。』
前面讲了无受者的境界,下面是讲无施者的境界。
在布施的过程中,本有“一得”(受布施者)、“一舍”(布施者),再仔细分就有布施的物,再将布施的物仔细分,就有所布施的物、能受布施的物。
有人问,所布施的物,与能受布施的物不是一回事吗?因见者所处的范围与所取的物不同,故不同。如晚课布施食物时,我们仅布施几粒米,对鬼道的众生来说,如无量丰盛大餐;再如,枝头造巢鸟儿,在我们看是一枝小小的木棒,但它们看来,那是能招来新娘的大厦梁柱。
我们在生存中,得到了无量的布施。山河大地、五谷美泉、虚空星辰、父母手足……这些来自我们宿世间善缘布施,也是应得到的。这段经文说:受到布施者,不要执着布施物的外相,但并非不感恩,心中了了知道,不起任何波澜,不值得起波澜。
但现在有的人们,这个不着的境界挺高了,认为一切得到都是应该的,甚至自己骗自己,没有丝毫感恩的心,肆无惮忌。这是可怕的。这样很快就会将这点善缘耗光,慢慢自己就会变得忧郁寡爱,如同沙漠,最终落孤独地狱,十分可悲。
记得当地一位做传销的人,一日到寺中,看见出家师生活苦,于是发心,拿出了自己的产品,供养布施给出家师。回家后,发现自己的客户,纷纷向自己要货,心中欢喜,以为这是布施出家师的原因,故到处宣传,如同迷信。
其实不论你执着不执着这布施,它的因果依然存在,只是你不执着,那你依然受好的果报,所做的是功德;如执着,虽也依然受好的果报,但所做的只是福德。哈哈!
一笔明白账,
有我糊涂过, 放下是得到, 后退即向前。
也不知道大家明白这“能受清净即无施者”的意思没有?如不明白,就再读几遍。
(9)所受清净
原经文:
『又复何名即无施者。谓由施者三业清净。命清净见清净。即无所施。由离施故即无所受。是故所受清净阿难若能如是了知。即得四种布施清净。』
这段是说,布施者在布施完后,心念清净,而无所布施。正因为这无所布施,故而也就不着因布施带来的褒贬吹打等种种后果,叫“无所受”。
有人说后面的这两种布施清净,是讲在布施时,所受布施的人不着所受物,不着所受人,是要求所受布施方做到布施清净的。哈哈,这是错误的。这就有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寺中,一老居士,布施给别人一册经书,因对方又赞叹经书,又给他顶礼,太着相,坏了他清净布施的功德,把经书又要了回来。
其实别人坏不了自己的任何布施清净,只有自己的心动坏了自己的清净布施。
我也有这个毛病,就是知道点什么,老是想告诉别人,想别人能朝自己想象的方向改变。有这想法就是所受不清净。其实谁也改变不了谁,只有影响他,心感心地让他自己改变。
义不养兵,
慈不理财, 有得有失, 心招自来。
这四种清净布施都是说的自己,是自己向自己看齐开刀的,不是要求外面的。而在佛陀当时,普遍是小乘修行模式,就是观察自己内在的变化,不找体外相,所以佛陀讲的就十分明了。
三轮体空,几乎每个修行人都会说,但真实的意义却又各不相同。原因是,心向外找,不知修性。“三体”是指能布施者、所布施物、所受布施者。这三个方面本是指同一个修行者,内心舍时渐进的过程,但都是看自己心性的变化的。“三体”的问题在这里就讲完了。
下面就是佛陀的姨母听到这里,立刻拿着衣服供养大众了,大众也欣然地接受了。
后来佛陀授记:“于当来世若有信心善男子等。能于大众起净信心。而行布施者。当知是人获福无量。何况于今现在行施。”再后来就是大众做礼,欢喜踊跃信受奉行了。
好了,这戏就演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