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大荷素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19课】

    2012年4月10日星期二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晚上好!我们在上一时间共同学习了七番破处的第二番。

七番破处第一番,阿难认为识心在体内,于是佛告诉阿难:如果【觉了能知之心】在于体内,就应该先见到自己身体的内部,可是我们见不到自己身体的内部,可见“心在身内”这个说法不能成立。

阿难认为心在身内这个说法不能成立,于是便说心在身外。心在身外看不到身体内部,就象灯光在房外照不到房内,是一个道理。于是佛便告诉阿难:一人吃饭,众人饱否?因为心在体外,身体是身体,心是心,它就成了两不相干的两个个体了,心和身互不相知。于是如来伸出手来问阿难:“你眼睛看到我的手,心是否有辨别?”阿难说:“有。”于是佛说:“既然你眼睛看到,心能辨别得出来,证明心和身还是有干系的,你说你这个心在你的体外,这个说法不能成立。”

这是阿难代表愚昧的众生,认为心不在体内,便在体外。由于他的认识,又被佛给驳斥咸非,那么咱们再看阿难又有什么想法呢?又有什么认识呢?第三番破处:破执心潜伏根里。



● 03七番破处之三 破执心潜伏根里

● 一、 阿难执心潜眼根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阿难对佛说:“世尊,依照佛分析所说,由于不能见到身体内部的肝肺脾胃,心就不应该居在身体内部;身与心既然能够相互感知,那么身心即是不相离的,心也就不居在身体的外边,这道理是很对的。我现在仔细考虑,已经知道心在一个地方了。”

他又知道了!你看看,学佛没学到究竟的时候,众生是多么的自信啊!阿难在佛的追问下,前面说出了两番都是不正确的认识。到此处他还是那么自信,认为懂得多,会得多,不在里、不在外,当然在一处了。就象现在的人遇到什么问题呢?自己认为自己正确,乱下定理一样,初生的牛犊不怕虎啊。初学三年行遍天下,再学三年寸步难行啊!这个地方阿难只知用生灭心,只知用思维来推测,佛陀不得已才用种种比喻来开导他,来破解他的虚妄执着。再看下面经文:

经文【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佛言。处今何在。】佛追问阿难,心在何处?

【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阿难说:这个能知能觉的心,不能见到身体的内部,却能看见身体外面的景物,那么就象我考虑的那样,这个心一定潜伏在眼睛里。阿难在此地说的眼根,是说的什么呢?是说的六根的根。而他说的是指眼球,因为他现在认识还没归到根本的自性上去。

注●眼根是指眼睛能看的性能,不是指肉质的眼球,眼睛呢?它就是眼球了。眼根和眼睛要分得开。



●二、 阿难以琉璃合眼作比喻

阿难为了说服佛陀,于是便自己作了比喻:

经文【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

如同一个人拿琉璃碗(琉璃是透明的浅绿色宝石,碗字照中文意义是小盂,这里则喻如眼镜。大家都带着眼镜,就是阿难比喻的眼与琉璃合,用透明小盂盖合在眼上,亦可以看见东西),合在他的眼睛处,合即戴。虽有物合,即眼睛虽戴上眼镜,但一点都没有阻碍,眼睛随便能看见景物。所以眼睛一看见,心随即就能辨别是什么,即是说:琉璃不阻碍眼见,眼根不阻碍心见。这个是阿难的道理。再看下面的经文:

经文【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那么同样我能觉能知的心,不能看见身体内部,不能看见身内的五脏六腑,这是因为心潜伏在眼睛里的原故。能清清楚楚看见外面的东西,一点都无障碍,也是因为心是潜伏在眼根里边的缘故。你看阿难,把这个话说得多么斩钉截铁,多么的自信。



●三、佛以彼人当以琉璃笼眼,是人当以看见琉璃来破阿难错误的认识。

佛以彼人当以琉璃笼眼,是人当以看见琉璃来破阿难的认识:

经文【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佛问阿难:如果照你所说,心是潜伏在眼睛里的,犹如琉璃盖在眼睛上一样,但当这个人用琉璃盖在眼睛上时,可以看见山河大地,是否还可以看见盖在眼睛上的琉璃呢?

阿难回答说:世尊,这个人戴上琉璃镜时,他的眼睛实际上是能看见琉璃的。

这是一问一答。



●四、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看见山河时,为何看不见眼睛来破心并非潜在眼睛里

于是佛陀又向阿难作了提问:

经文【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

佛对阿难说:“既然你的心潜伏在眼睛内,就像被琉璃盖着眼睛一样,如果说你的心和琉璃相合,当你的心见到外面的山河大地时,为什么你的心不能见到自己的眼睛呢?

经文【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

假若心能看得见自己的眼睛,那么你所见的眼睛就等同于外在的景象,不是在自己身体里面的了,心就不能随着眼睛起分别觉知的作用了;假若你的心不能见到自己的眼睛,那么又怎么能够说能觉能知的心,潜伏在眼睛里,如戴眼镜一样,用琉璃盖着眼睛呢!

经文【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因此你应当知道,你所说的能觉能知的心潜伏在眼睛里,与琉璃合,就像琉璃盖着眼睛一样,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04七番破处之四 破执心分明暗

●一、【阿难执心分明暗】

我们再学习第四番破处。看原经文: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阿难错用识心来思惟推测,左思右想,不知真心就是清净明性,所以便越走越远,现在他又举出另一个比喻。阿难自己能搞出很多的比喻。

阿难说:世尊,上面我说心潜伏在眼根里,那个说法不能成立。现在我又有这样的想法,众生的身体,五脏六腑藏在身体内部,眼耳鼻口等窍穴显露在外。那么深藏在体内的即是黑暗的,因五脏六腑是藏在身体里,它属于暗,所以看不见。有窍则明,眼耳鼻口等窍穴显露在外面,显露在体外的,便是光明的,可以看得见。现在我面对着佛陀,睁开眼睛看见光明,就是看见外境;闭着眼睛看见黑暗,就是看见内脏,这个道理对不对呢?

这里面有个名词:五脏,它们气血是紧紧相连的。



注一、●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即五脏的宫府所藏的地方,胃是脾之府,胆是肝之府,膀胱是肾之府,大小肠是心和肺之府,三焦是命之府。

注二、●窍是孔穴,人有七窍即眼二、耳二、鼻二、口一,共七窍。



初 阿难以见明暗分内外

经文【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阿难以见明暗分内外:【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大家这个地方多留心,多注意阿难的意思:“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

阿难又说:“现在我面对着佛陀,睁开眼睛看见光明,就叫做见外境,闭著眼睛,看见黑暗,就是看见内脏。”这个道理对不对呢?



●如来以见黑不成见内,破阿难的认识

经文【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

佛不答复阿难对不对,只再问他:“阿难,当你闭眼看见黑暗的时候,这个黑暗的景象,是和你的眼睛相对的,还是不相对的呢?假若这个黑暗的景象,是与你眼睛相对的,那么这个黑暗的景象,就在你眼睛对面的眼前,又怎么会成为你的内脏呢?

这个地方是破阿难所见非内。



●破阿难所见非内

经文【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佛在这里反问阿难,假如按照你说的:【闭眼见暗,名为见内】如果说你见到这个黑暗的景象,就是你的内脏,也就是你见到自己的脏腑了,那么你处在暗室中,没有日、月、灯三种光来照明,这室内的黑暗,不就都成了你的脏腑了吗?假如这个黑暗的景象,不和你的眼睛相对,那你的眼睛又怎么能够看得见呢?假如它(脏腑)不在他对面,你是怎么看见的呢?

注●焦是指三焦,上焦在胃上,中焦在胃脐之间,下焦在脐下,三焦属命府,是六腑之一,所以叫焦腑。



再看下面的经文:

经文【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

假若这个黑暗景象,不和眼睛相对,那么你的眼睛又怎么能看见呢?不相对怎么能形成看见呢?

假如说离开相对的由外而见的道理,不相对的事物也能够相互看到的理论成立,闭着眼睛见到的黑暗,就是身体的内部,那么睁开眼看见外景时,为什么你不能看到自己的面孔呢?

这个地方相当关键,只有相对才形成看见啊;不相对,在同一个方向你是看不到的。为什么人看不到自己后面呢?看不到自己的后脑勺呢? 看不见自己的面孔呢?因为它们和眼睛是同一个方向,不是相对的方向。眼睛只能看对面,这就是肉眼,只能见明不见暗,见相对不见不相对。再看下面的经文:

经文【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

如果不能看到自己的面孔,那么不相对的事物也能够互相看到的理论就不能成立!

假若眼睛真能看见自己的面孔,那么你的能觉能知的心,和你的的眼睛一定是挂在空中的。和身体分离开了,你的心和眼睛又怎么会属于你的身体内呢?

再接着看下面的经文:

经文【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

如果你的心和眼都在空中,那自然就不是你的身体,就和你没有关系。

你若仍旧执着“离开身体能见”,你的心和眼睛挂在空中,和身体分离开了,还是你自己的身体吗?你如果非要执着“是”,那么现在我看到你的面孔,我不也就成了你的身体了吗?

注:这个地方是什么意思呢?我如来,现在和你不是一个身体,即是离开了你的身体了,而能看见你的面孔——难道我也是你的身体吗?此处是说心和眼睛离开了身体,就不是自己了;如果还强说挂在对面空中看自己面孔的心和眼睛是自己,那我如来现在和你不是一个身体,即是离开了你的身体,而能看见你的面孔,难道我也是你的身体吗?

下面再看经文:

经文【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既然身体分离开了,你的眼睛知道,身体应该不会觉察到了,如果你硬要说,身是身,眼是眼,是两种感知,两种概念,那么你就应该有两个觉知,阿难一个人将来就应当成两尊佛了。

因此应当知道,你说闭着眼睛,看见黑暗,就是看见身体内部,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以上是第四番破处。



第四番破处的译文:

阿难错用识心来思惟推测,左思右想,不知真心就是清净明性,所以便越走越远,现在他又举出另一个比喻。阿难自己能搞出很多的比喻。

阿难说:世尊,上面我说心潜伏在眼根里,那个说法不能成立。现在我又有这样的想法,众生的身体,五脏六腑藏在身体以内,眼耳鼻口等窍穴显露在外,那么深藏在体内的即是黑暗的,因五脏是藏在六腑里,它属于暗,所以不能看见。有窍则明,眼耳鼻口等窍穴显露在外面,显露在体外的,便是光明的,可以看见。现在我面对着佛陀,睁开眼睛看见光明,就是看见外境;闭着眼睛看见黑暗,就是看见内脏,这个道理对不对呢?

初阿难以见明暗分内外

阿难以见明暗分内外:【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大家这个地方多留心,多注意阿难的意思:“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

阿难又说:“现在我面对着佛陀,睁开眼睛看见光明,就叫做见外境,闭著眼睛,看见黑暗,就是看见内脏。”这个道理对不对呢?



●如来以见黑不成见内,破阿难的认识

佛不答复阿难对不对,只再问他:阿难:“当你闭眼看见黑暗的时候,这个黑暗的景象,是和你的眼睛相对的,还是不相对的呢?假若这个黑暗的景象,是与你眼睛相对的,那么这个黑暗的景象,就在你眼睛对面的眼前,又怎么会成为你的内脏呢?

这个地方是破阿难所见非内。



●破阿难所见非内

佛在这里反问阿难,假如按照你说的:【闭眼见暗,名为见内】,如果说你见到这个黑暗的景象,就是你的内脏,见到自己的脏腑了;那么你处在暗室中,没有日、月、灯三种光来照明,这室内的黑暗,不就都成了你的脏腑了吗?假如这个黑暗的景象,不和你的眼睛相对,那你的眼睛又怎么能够看得见呢?假如它(脏腑)不在他对面,你是怎么看见的呢?

假若这个黑暗景象,不和眼睛相对,那么你的眼睛又怎么能看见呢?不相对怎么能形成看见呢?

假若说离开相对的由外而见的道理,不相对的事物也能够相互看到的理论成立,闭着眼睛见到的黑暗,就是身体的内部,那么睁开眼看见外景时,为什么你不能看到自己的面孔呢?

这个地方相当关键,只有相对才形成看见啊;不相对,在同一个方向你是看不到的。为什么人看不到自己后面呢?看不到自己的后脑勺呢? 看不见自己的面孔呢?因为它们和眼睛是同一个方向,不是相对的方向。眼睛只能看对面,这就是肉眼,只能见明不见暗,见相对不见不相对。

如果不能看到自己的面孔,那么不相对的事物也能够相互看到的理论就不能成立!

假若眼睛真能看见自己的面孔,那么你的能觉能知的心,和你的的眼睛一定是挂在空中的。和身体分离开了,你的心和眼睛又怎么会属于你的身体内呢?

如果你的心和眼都在空中,那自然就不是你的身体,就和你没有关系。

你若仍旧执着“离开身体能见”,你的心和眼睛挂在空中,和身体分离开了,还是你自己的身体吗?你如果非要执着“是”,那么现在我看到你的面孔,我不也就成了你的身体了吗?

注:这个地方是什么意思呢?我如来,现在和你不是一个身体,即是离开了你的身体了,而能看见你的面孔——难道我也是你的身体吗?此处是说心和眼睛离开了身体,就不是自己了;如果还强说挂在对面空中看自己面孔的心和眼睛是自己,那我如来现在和你不是一个身体,即是离开了你的身体,而能看见你的面孔,难道我也是你的身体吗?

既然身体分离开了,你的眼睛知道,身体应该不会觉察到了,如果你硬要说,身是身,眼是眼,是两种感知,两种概念,那么你就应该有两个觉知,阿难一个人将来就应当成两尊佛了。

因此应当知道,你说闭着眼睛,看见黑暗,就是看见身体内部,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多读几遍,这第四番破处,就能读出理解来了。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请合掌回向:

愿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大家请放掌!恭送法师!

师父:阿弥陀佛!大家再见!晚安!

原稿链接地址:印代法师佛学园地http://1277595347.qzone.qq.com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2群:178694504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4群:128169221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3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荷素 于 2012-5-24 11:28 编辑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20课】
2012年4月11-12日星期三、四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晚上好!
咱们继续学习《楞严经》七番破处。我们在上一时间共同学习了第四番——破执心分明暗。阿难执着“见暗名为见内,见明名为见外。”执着心一时在明处、一时在暗处,其实心是不动的。这七处执着,都是阿难代表学佛的人,学理未明产生的偏执偏见。
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第五番破处——破除执心则随有。请大家打开《大佛顶首楞严经背诵手册》第十四页,倒数第十行,请看原经文:
经文: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时,四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 05七番破处之五 破执心在随所合处
我们现在开始学习第五番破处。
序言:
有些学佛弟子学习佛法,闻言昧义。一些人读诵经文,自己并没有理解,反倒认为自己理解了,于是有师父讲经也不去听;或者去听了,但并没有虚心学习;还有一些人不服气,引经据典的和法师辩证,觉得自己是大通家,自己是懂得佛法的,认为自己对佛法学习理解的境界比较高。骄傲自满的认为自己已经对佛法认识到位了,这就是阿难在七番破处所示现的喻意。为什么阿难对心有这些错误的认识?这是代表佛教界一部分学佛的人。
此番阿难计心在随合之处。前面四番阿难的所说都已被佛破除,阿难的自我认识不能成立。于是阿难不敢再拿自己的认识来说事了,怎么办呢?阿难不服气,还是觉得自己对。于是阿难便引用佛陀昔日对弟子的教导言词做为把柄,来和佛辨论。现在有不少弟子跟师父也是这样的:“佛经上怎么怎么说的……”经是好经,被一些人念歪了。你也会说、你也会道,我首先问一句:你还有贪嗔痴、还有烦恼吗?只要有贪嗔痴、有烦恼,就证明你对佛经还没认识到位。
阿难执心则随有
1、阿难示现众生的执着,心生,种种法生, 法生,种种心生。心是随事物有而有。
经文【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此四句通大小乘,故佛常说,阿难常闻。而小乘认六识为心,六尘为法,这个是属于正确的,而在大乘就行不通了。
《灌顶》云:“由内心而攀缘外境,境随心起,故曰心生法生;由外境而激发内心,心逐境现,故曰法生心生。”
“由内心而攀缘外境,境随心起。”这地方要记住哦,“境随心起”,它是依赖心起的哦。“故曰心生法生;由外境而激发内心,心逐境现,故曰法生心生。”这是大乘的说法。
大乘依第八识为心,根身器界种子为法,由业识动故,转本有智光,为能见之见分,使能见故,妄现境界相分:此则法随心生也。复由境界为缘故,起智分别,觉心相续,执取计名,生后七转识:此则心随法生也。《正脉》云:“今阿难失旨,反证缘心有体有处,在彼心法偶合之处,可谓迷之甚矣!”
经文【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译文:阿难在前几番破处,都用自己识心来推想,也就是用第六意识心来推想:心在所见之处。但所提理论,都被佛所破除,不能成立。现在不敢再逞己见,而是引用佛的话。故又说:“我过去曾时常听佛对四众开示(四众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即男居士、优婆夷即女居士):『由心生的缘故,所以种种法生。种种的现象就出来了,法无自性,本来是无生的。由于种种现象的产生,又使我们产生出种种的心念。』”所以,阿难在此地说:法是由因缘和合而生的,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注释:此处阿难代表一些学人,学习佛法闻言昧义;
殊不知昔日佛说:心法互生者,以诸法本无,由心故有;一切法怎么有的呢?是心显示、显现出来的。心亦本无,因法故有;那么心者,本来没有现象的,由于事物境界的激发而产生现象,“因法故有”。 其实心不思善不思恶,心中无事,那个就属于无的范围。如果有人叫你的名字,“哦!”,遇到事物的激发,就产生现象了。本来平平常常,心悠闲自在的,走在哪个地方,心被某事物吸引了,心被触动了,有心了。佛家说的无,不是虚无,佛家说的无是有,佛家说的空也是有,空是空掉了有的概念,但是觉知是空不掉的。说空说无,都是说的纯净的能觉能知,心里没有任何概念,也就是《坛经》里面说的:【心中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所以前二句“心生法生”,说明法不自生,种种的法(法:一切事、一切理的通称),种种事物的现象显现,都是由心的觉知才能显现。这里是让学人明白,法不自生,由心而起,一切法是由真心显现出来的,没有心你什么也不会知道。这四句它通大小乘,特别难讲,小乘一个说法,大乘一个说法,如果对教理不通,容易混淆。
后二句“法生心生”,说明心不自生,由事物环境激发内心而有觉知而显心的存在。这里面很逻辑,也很绕,正显心,本不生灭,事来现事,物来现物,境来现境。讲到十番显见的时候,这些道理还会细讲。“法无自性”,万事万物皆是由心显现出来的,无心就无万事万法,所以说法无自性,万事万物都是法。比如说,你没见过大海,你怎么知道大海是怎么样的呢?你见了大海,别人告诉你这就是大海,你才知道大海原来是这样的。这个知道大海是怎么样的?怎么知道的?是心知道显示出来的。大海这个法尘没见过是不知道的,法无自性,无心就没有法了。
“二俱无体”,心和法都无法找到自己的体相,乃心法皆空之旨也。法无性,法无自体,心也无自体。法无有自体,心呢?说心亦无自体,你要是执着心无自体,这又是错。心没有标准的自体,万事万物,山河大地,水陆飞行,都是心的自体,法身遍满一切处,处处皆心体,但没有固定的心体。这些咱们都留到十番显见里面去学习,到唯心所现的时候,到十番显见第四处讲唯识,这些道理都会讲出来的。
下面到了阿难计心随合随有:
经文【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译文:我现在想,这个能够思考的思维本体,就是我的心性。心性与境界相合之处,就是心之所在,心并不一定在身体的内、外、或者中间三处。阿难依然错误认为,思惟是他的心性,不知思惟只是分别缘尘的妄想心。
注:此处阿难代表迷昧学人标出了根本的迷因,把思惟体,认作真实心性,并不知思惟,即缘尘分别之妄想心,并非真实心性。正如下文所谓:【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接下来,如来用无体则无所合破阿难随所合处。
1辨心本无体,无体则无所合。
你说合,它得有个体啊,若无体,无有形象怎么合?
经文【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译文:佛对阿难说:“就象你刚才说的那样,因为种种现象的产生,以致种种心念也随之而生起,心性与境界相合之处,就是你心之所在。照你这样说来,你的心是否有个体相呢?假如你的心没有一个自己的体相,就不能与任何事物相合。假若心没有自己的体相也能与外物相合,那不就是由六尘再加上了一个无体的尘相,变成七尘了?那岂不是十八界因六尘、再加无体的一尘而成十九界了吗?(佛家有十八界、六尘之说,至于十九界、七尘本无其名,何况属实)因此这个道理是不对的。
注:十八界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中间又生出六种分别心叫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合计共十八界;
于是佛陀反问,你的心若有个形体,是在身内?还是在身外?是从身内出来的?还是从身外进入你的身体的?下面看原经文:
经文【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译文:佛又说:“假若你能知能觉的心,是有自己体相的,那么当你用手摸一下自己的身体时,你的知觉之心是从体内出来的呢?还是从外面进入你的身体内的呢?假若这个知觉是从身体内出来的,那么当他回到身内时,应当能见到自己的五脏六腑;假若这个知觉是从身体外而来的,那么他来的时候就应当先见到你的面孔。”
经文【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译文:阿难说:“能看见东西的是眼睛,能够知觉的是心而不是眼睛,你说心能够看见东西这是不对的。”
阿难反对佛陀的说法。阿难太自恃已能了,居然正式来和佛陀辩论,说佛之义理不对,不知自己错上加错。没认清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睛本是个心灵接触外界的透明媒体,是能视并非能见,眼睛需依托心灵才能有见。
经文【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译文:佛说:“假若说能看见东西的是眼睛,那么你在室内时,这个房子的门窗能不能看见东西呢?假如房子的门窗能看见东西,那些死了的人,眼睛都还存在,应当都能看见东西。但假若死人能看见东西,又怎么能说他是死人呢?
佛陀驳斥了阿难的见解。
注:此是第一次破“见非目见”,也是破六根。见不是眼见了,那闻是不是耳闻呢?当然也不是耳闻了,那也是心闻。觉是不是身体觉啊?不是。死人死了他还能不能觉啊?你碰他,你拉他,他还有没有感觉反映呀?有感觉有反映,那还是死人吗?触觉也不是身体能够有触觉,都是心觉心知。总体来说,破一根就是破六根,此处第一次破见非目见,是显见唯心能见。“显见唯心能见”, 知见本来属于心,阿难错误认为见属眼见,如来用死人:【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破之。
经文【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
译文:佛又叫阿难:阿难,再说你能觉能知的心,假若确有自己的体相存在,那么你这个心,到底是一个自体相还是多个自体相呢?现在这个能知能觉的心在你的身上,这个心到底是遍满你的身体呢?还是不遍满你的身体呢?
注释分析:此处如来以心无定体,破随所合处有心。先开一、多、遍、不遍四相。此段经文中共有五个“体”字,前三个“体”是指心之体,后两个“体”是指身之体;要先认清楚,前面说的是心,后面说的是身体。
“一体”者,四肢共一心体;“多体”者,四肢各有心体;“遍体”者,一心遍满四肢之体;“不遍体”者,心在每个局部形成每一处一个心体。下文一一分破:
经文【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肢时。四肢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
     译文:假若心是一个自体,那么你用手捏痛你一只胳膊的时候,你的另一胳膊和两条腿都应该同时都感觉的到痛,因为心和四肢是一个的,捏一肢,四肢都感觉得到疼,这是一体的说法。
假若你四肢都感觉到痛了,那么你就不能知道什么地方被捏痛了。
假若你能知道是那一部份被捏痛了,那么你说能知能觉的心是一个自体,这个道理自然就不能成立。假若是多个自体,那么你就成了若干个人了,哪一个人才是你呢?
     注释分析:此破一体。若四肢共同一个心体者,你用手捏痛一肢时,四肢都应该有痛的感觉。恐阿难诡辩,先辨云:但假若你四肢都感觉到痛,那么你就不能知道什么地方被捏痛了。
『正破一体』,假若你能知道是那一部份被捏痛了,那么你能知能觉的心是一个自体,这个道理自然就不能成立。
『破多体』,世间公认一人一体,若多体者,则成多人,那个身体是你阿难啊?
经文【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
     译文:假若说,心是周遍全身的,就同捏痛你的胳膊的道理一样了,一捏就应当遍体皆痛。假若心不是周遍全身的,那么当打你的头的同时,又打你的脚,你的头感到痛了,脚应该是没有知觉的,但是现在你并不是这样,因此证明,心不遍全身是错误的。
     注释分析:此破遍体、不遍体。若遍体,是一心遍满四肢之体,与前四肢共一心体,其义相似。若不遍者,是一心不遍于四肢。若是你头足同时被触,若头有所觉,则心在头不在足,足应无知。文中省略了两句,心在足不在头,足有所知,头应不觉,如是可云不遍。但是现在你并不是这样,若是你头、足同时被触,你头、足都是有觉知的。因此证明,心不遍全身是错误的。
经文【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因此你应当知道,思维体与境界相合之处,就是心之所在,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请合掌回向:
愿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大家请放掌!恭送法师!
师父:阿弥陀佛!大家再见!晚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5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21课】

    2012年4月15日星期日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晚上好!

我们继续共同学习《楞严经》。上一时间我们共同学习到七番破处的第五处,也就是其他版本所说的七处征心的第五处。七番破处的第五处是破除阿难执着“心在随所合处,则随有心”,也就是与“心则随有”是一个意思。于是佛陀反问阿难:既然是随所合处,心则随有,那么这个心是有体相呢?还是无体相呢?如果无体相存在,它怎么可以与事物相合?如果有体相存在,那么这个心体是一个体相?还是多个体相?那这个体相是遍布全身的?还是不遍布全身的?就是说这个体相是遍布全身四肢的?还是不遍布全身四肢的?佛与阿难经过几番问答,心有体相这个说法不能成立。由于心无体相,则无所合;就是因为心无体相的原故,所说随所合处心则随有,这个说法不能成立。

咱们现在共同学习第六番破处。打开《大佛顶首楞严经背诵手册》第15页,从上面数第九行,标题是:七处征心之六,执心在中间。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这是第六番破处,我们分句学习解说。



★⑥七番破处之六 破阿难执心在根尘之中间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译文:阿难引用佛所说过的话来作依据。阿难对佛说:“我也曾听佛和文殊菩萨等那些佛法的王子在一起谈论心性真实体相的时候,世尊也说过,心不在体内,也不在体外。

阿难又引用佛所说过的话来作证据,此处阿难代表一些学人,鹦鹉学舌,口头禅,拿佛曾经说过的话来与佛辩论“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此推理,则认为心在中间。阿难用的是什么呢?阿难是用识心来推理的,认为心还是有个形象,还是有个所在的。

佛说“心不在内,亦不在外。”为了正确显示真心无相,说明真心是无有形象的,但是无相又无不相,所以说无所在,说的是实相。这个实相处处都在,又处处无在,故说既不在内,也不在外,因为真心法身,真心就是我们的清净法身。我们的清净法身是圆满周遍的,大家都知道佛经上常讲:“法身遍满一切处”,这就说的法身无处不在。它既然无处不在,周遍法界,你想要把它安置定在哪一个点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叫作无在无不在。所以怎么能说是在内在外呢?在哪一点上呢?所以说佛说实相法:心既不在内,亦不在外。

注1:法王子:是等觉妙学位菩萨的尊称;是菩萨之别称,也是倒驾慈航的菩萨的尊称。像娑婆世界的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地藏菩萨,这都属于法王子。佛为法王,于佛法得自在,菩萨能弘扬佛法,绍隆佛种,为佛真弟子,故名法王子。

注2:实相:实相者真实之相也。

经文【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译文:我现在再仔细思惟,心在内不能见腑脏,心在外又不能与身相知。心在内不能看见内,心不在内;眼见佛手,心即有知,这证明心身是不相离的,所以计心在外,这个义理也不对。现在身心既然互相能知,但在身内部又无所见,那么心应该在中间。

阿难代表的一些学人,常常引用佛陀的圆顿大教,引经据典,虽然会鹦鹉学舌、口头禅,但是不理解真义。不解真义,反用缘虑之心,思惟忖度,附会己意。忖是思忖,低下头来深思叫作忖。

“如我思维,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心在身外,身心就不应相知。”此是阿难自检前面所说的错误。前面所认识的错误,最初执心在内而不见肝胆脾胃,不见爪生发长,执心在内不见内脏,在内不成。次,执心在外,眼见佛手,心即分别,故眼见心知,身心不相离,身心相知,在外非义。这是重申前面计内不能知内,所以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所以心不在内,也不在外,于是呢?自己自认为心在中间。

看下面的经文:

经文【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

译文:佛言:“你说中间,中间不能是模糊不清的,中间一定要有一个固定的所在。你现在推想的中间,在哪里呢?是在某一个地方?还是在你的身体上呢?

佛又问阿难,你说中间,中间不应该是模糊不清的。你现在推想的中间,在哪里呢?是在某一个地方呢?还是在你的身体上呢?此文佛破除阿难执著心在中间的认识不能成立。佛问阿难:“中何为在?”是如来让阿难确定中间相在哪里。

再看下面的经文:

经文【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

这个所谓的中间,假如在身体上,比如在皮肤上,就属于是外边,不能说是中;如果说在身体中间,那就是和在体内一样啊!如果说在身体中,那就是在身体内部了。

假如在身体某一个地方,那么这个中是能够标示出来呢?还是不能标示出来?如果你标示不出来,就说明没有这么一个地方。要是能够标示出来,那么你所标示的地方就不是一个固定的地方。为什么呢?譬如有人把某一个地方,标示为中间时,那么从东方看他就是西,从南方看去他就是北。既然所标示的中间混乱不清,那么心的处所也就杂乱不定了,等于没有一定的中间相。所以经文才说:

经文【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为什么呢?这个地方大家应该很清楚了。接下来再看:

经文【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阿难又说了:“我所说的中间不是这二种意思,如世尊您过去所讲的,”阿难又拿如来所讲的说事,证明他是对的。世尊过去所讲的是什么呢?眼根对色尘,中间便生眼识。能见的眼睛和所见外物互为因缘。如果没有眼识,不能称为看见,能见的眼睛和所见的外物,它们是互为因缘。没有物体,显不出看见,没有看见的功能,见不了物体,它们是互为因缘。

大家仔细看的话,阿难就有错误了。因眼睛本身就有分别外物的特性,怎么还说识生其中呢?外物是无觉知,可是在眼和外物相接触的时候,就产生了中间的意识觉知了,这就是识。阿难说的是这个道理:所以识是生于眼和外物之中。是否心就在眼和物体的中间呢?阿难这个说法,是否对呢?再看佛是怎么说的,看经文:

经文【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佛告诉阿难:你的心假若是存在于能分别的眼根和无知觉的外物色尘之中间,那么你所说的心体是兼具眼和外物色尘二者呢?还是不兼具二者呢?也就是说,你这个心是把眼睛和物体联系成了一个整体呢?还是没把眼睛和物体连成一整体呢?兼具也就是包括的意思。

如果你的心相是把眼睛和物体联系成了一个整体这叫兼二;

若心体兼二者,你的心相已把眼睛和物体联系成了一个整体,那这个心的一边是无觉知的物体,一边是能见的眼睛,它们联合在一起,组合成一个整体了,那么物体、眼和心体就混杂在一起了。眼和心体以及物体混杂在一起了,那么哪个是你的心体?哪个是物体色尘呢?哪个是能见的眼睛呢?这是兼二的说法。

物体是无知的,眼睛是能见的,物体本来是相对能见成立的,你说你的心把无知的物体和有知的眼睛联系在一起了,哪是中间?你找出一个中间来。如果找不出一个中间,却说把它们联系成一体了,那么兼二不成。要说把它们联系成了一整体了,又有知道又有不知道,到底这个心是有体性的?还是无体性的?所以说你说的这个中间相到底在哪里?是什么?你给我指出来,如果指不出来,那你说心在中间不能成立。这样就破了阿难的中间论。

下一课我们再继续学习七番破处的第七番,破执心在无着处。



课堂讨论:

学员:“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怎么解释?

师父:这是说兼二是不能成立的,如果成了兼二,那一边是有知,一边是无知,它连成一个既有知又无知的整体,那不就杂乱了吗?所以说兼二不成啊。非知不知,连成一体了,里面有能知,还有不能知,到底它是什么物体呢?是能见的眼睛还是不能知的物体呢?这个中间在哪里,你把它连成既有知又无知的整体了,它也不是有知也不是无知,它成了一个无体性的东西了,中间相在哪里?没有中间了。所以你说的这个中间相是错误的。



【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

如果要是你说的这个中间相,物体和眼睛连接成一个了,这样物体就杂乱了,“有知”和“无知”就成一个整体了。那么这一个整体,是由有知和无知组成的,物体是无知,眼睛是有知,它本来就是敌对的两面性,怎么能够组成一个既有知又无知的整体呢?所以说“云何中间”,什么是中间呢?那样就更找不着中间了,所以说兼二不成。为什么呢?如果你眼识从中间把无知的物体和有见的眼睛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既有见既无知的东西,它到底属于什么呀?是有知?还是无知呀?是有见?还是无见呀?哪会组成这样的物体呢?中间相又在哪里?那不成了怪物了吗?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请合掌回向:

愿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大家请放掌!恭送法师!

师父:阿弥陀佛!大家再见!晚安!

原稿链接地址:印代法师佛学园地http://1277595347.qzone.qq.com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2群:178694504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4群:128169221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6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6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22课】
    2012年4月16日星期一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晚上好!
现在我们开始共同学习。我们学习的进度从第四番破处开始就把步伐放慢下来了,因为如果我们只是喜欢听,不能够理解,等于是没有学。现在每天只讲一段,是留给大家足够的时间来回顾。
现在回顾一下上一课的内容。上一课我们共同学习的是七番破处的第六番:阿难执着心在根尘之中间。于是佛陀告诉阿难:你说心在“中间”,“中间”不能是模糊不清的,中间一定要有一个固定所在。那么,你所说的这个中间在哪里呢?是在某一个地方?还是在你的身体上呢?如果在你的身体上,那么在皮肤的表面,这是在“外”,不能说在“中间”;如果在身体的中间,这个“中”等同于在身内。因为说“心在内”,第一番已经破除,这个说法不能成立。那么你所说的中间,能不能标出来呢?如果你把它标示出来,它已经不是“中间”了。你标的那个点,“东看成西,南观成北。”从东面看呢?它成西面了,南面看它成北面了。你标的这个记号,是一个混乱不清的不能确定的点,怎么能说成中间呢?
于是,阿难又对佛说:“我所说的中间,不是你所说的这两种说法。我是说‘世尊你过去所讲的,眼根对色尘,中间有眼识’。能见的眼睛和外在的物体,它们互为因缘,这个眼识是存在于‘眼’和‘物体’中间的。”这个地方,阿难还错误的执着心在哪一处,哪一点。于是,佛陀便说:“你说眼识,存在于眼和物体中间,那么这个心,也就是你所说的眼识,是有个心体还是没有个心体呢?你说这个心是有一个有形体、有形象的呢?还是没有形体、没有形象的呢?如果有形象,就是有心体,它在眼和物体的中间。是兼二还是不兼二呢?(在这里大家要特别注意!)佛说:你的心假若是存在于能分别的眼根和无知觉的外物色尘之中间,那么你所说的心体,是兼具眼和外物色尘二者呢?还是不兼具二者呢?假如心体兼具二者,那么眼根是有知之体,便和色尘无知之物就混合在一起了,那么物体和心体就相互混杂了。一个有知,一个无知,也就混杂在一起了,哪是有知?哪是无知啊?哪个是你有知的心体?哪个是无知的物体色尘呢?外物色尘是没有知觉的,而眼睛是能够有分别觉知的。(这个地方得仔细听,用心听。)那么你的一颗心,兼具二者,自然就成了敌对的两个部分了,同时一半有知觉,一半无知觉,组合成了“一半有知,一半无知”的混合体了。那你又把什么当作中间呢?它已经混成一个混合体了,中间在哪里呢?若不兼二者,大家要注意听啊!昨天有人问“若不兼二者”,若不兼二者,也就是心不兼具二者,离开了眼根和物体两者。那么,这个心,既不是眼睛的分别觉知,也不是外物色尘的无觉无知,那么这个心也就没有了自己的体性了。既是有知又无知,你说的中间又是个什么?因此你应当知道,心在中间这个道理,是不对的。第六番破处就回顾到这里。下面我们开始共同学习第七番破处。


★⑦七番破处之七 破执心在无着处】
第七番破处——破执心在无着处。
现在学佛的好多学人,常挂口头的一句话:“不要太执着。”就是心又执着在“不要太执着”上面了。你把这个“不要太执着”视为原则:“不要太在意!”“不要太在乎!”你这也不在意,那也不在乎,那你见了妈妈叫爸爸:“不要太在乎,只是称呼而已。”你不在乎,见了儿子叫“爸爸。”你试试,你看大街上的人笑不笑你?还有些人,在生活当中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和别人发生了口舌的争执,而一味的说“不要在意。”“不要执着。”这都属于是错误的认识,在经里面叫做“邪知邪见”。
法者,轨则之意。轨,是轨道;则,是原则。事情的发展,有它的轨迹,我们处理事情,也是应该有一定原则的。不能无可奈何地不知道怎样面对,而用“不要在意。”“不要执着。”来自我安慰。事情发展,是有轨则的;物也有轨则,人更有轨则。人有做人的原则,也就是做人的标准。物,有成住坏空,有它生长出现的轨则、轨迹,人,有生老病死。事、物和人,总体来说都有生住异灭、生老病死。这就说明人和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原则和轨迹,都是有原则性的。如果把这些事理搞不明白,最容易出现的就是糊涂!甚至有些人就变成了口头上的“不要执着。”它又落在了不按照事物的规律行事,变成了一种混淆不清的不在乎。比如上面说的,有人和你发生口角了,你不应该不在乎,而是应该在乎!是自己错了?还是他人错了?自己错了要给人家道歉,认罪服输;如果别人错了,要据理力争,不可让他的错误再蔓延下去,这样才不会落不良的后果。
学佛是学觉悟、学智慧、学明了,不是学糊里糊涂,不是学什么都无奈,不是学什么都不敢正确去面对!要正确的面对,妥善的处理。要做到“真”,真正的善,真正的完美,真正的智慧。这样才是真正的学佛人!你看到糊里糊涂的人,跟他说理说不明白,你让他。能说得明白的地方,必须要说明白。这叫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序言,咱们就说这些。
阿难在这里,执着“心在无著处”,就是代表那些认为“我的心什么都不执着。”以为这样就是修行了,还认为境界蛮高。不执著,你还有一个“不执著”的相,你落在了“不执著”相上了,舍此执彼。只不过象小孩子抱布娃娃一样,舍此一个,再抱另一个,还说:“放下了。”

打开《大佛顶首楞严经背诵手册》,第十六页,上数第三行。大家把这个“第七番破”完整的读一遍: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这是第七番破处——破执心无著。大家看原文,我分句解说。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当机者阿难,在前六番所说都被佛一一破除,归为错误的理论认识,也就是错误的见解。
注:当机者也就是根基的代表者。此地是说有这七种执着的代表者,它代表有这七种执着。
此处又计较执着“无著”了,前六番破除了,又产生一种执着:无执着是心。并且复引佛陀昔日对众弟子的教导,附会己意。来挽救自己的失败。
阿难对佛说:“世尊!我从前曾听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位大弟子一起共转法轮宣讲佛法时,常常说:能够觉知分别事物的心性,既不在体内,也不在体外,更不在中间,不在一切地方。一切都不执着,就叫做心了,那么我什么都不执着,尊敬的世尊,这是不是叫做心啊?这里面阿难,拿佛陀昔日对弟子的教导:“分别心性,既不在内,又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来反问于佛!

注1:共转法轮者:领受佛陀教敕,按照佛的教导宣扬佛法,这叫共转法轮。佛法能够推碾去除众生的无明烦恼,所以用“轮”作比喻。
注2:觉知分别心性:即六识妄心,《圆觉经》呼为六尘缘影,此经斥为虚妄相想,全无实体。
楞严会上很活跃的,经典里面“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着。”这是佛对四大弟子所说的话,经常在一起讨论,但是阿难像个录音机似的过耳不忘,他也会说,但是没认识清其中的道理。没认识清其中的道理,所以就着在了文字相上了。落就落在“一切无着”这四个字上了。
佛与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此心不在内、外、中间三者,诠明大乘无相实相之义,所谓“三际求心心不有,心不有处妄缘空,妄缘空处即菩提,无相光中常自在。”
注:三际:过去未来当下,内外中间三处。
阿难闻言昧义,己意推度,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虽自己解释成“无所在”,一切无著为心,但是不敢自决,于是向佛请问:【则我无著,名为心否?】我无着,是不是我的心呢?这个无着是一种概念,还不是心啊。实因阿难不了解“觉知分别心性,随境生灭,原无实体”。他还不了解,我们的第六识的心性,是随环境起分别,它是无实体的。
前六番所计一一被佛破除,至此迫于不识真心本来相貌,随说成无所在,一切无著为心,还是认妄心有体,但落在不著一切而已。观佛下文破意自明,看经文,佛是怎么说的:
经文【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
实际这样一念你就明白了,不用再解释了。
佛对阿难说:你说能够觉知分别事物的心性,不在一切地方,不落一切地方。那么世间的山河大地以及虚空,还有水中游的、陆地上走的、空中飞的,这些所有的物象叫作一切,你所说的不执着之心,是在这一切物象之中呢?还是不在这一切物象之中?或者离这一切的物象,另有一个心之所在呢?还是本来无心的所在叫作不著一切?
此佛破其执着,先语,谓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所在。
一切无著者:世间山河大地以及虚空,还有水中游的、陆地上走的、空中飞的,这些所有的物象叫作一切。汝言不著者:是你的心离开这一切物象,别有心之所在,但不去著这一切耶?还是你的心,离开这一切物象,本无心之所在,名不著一切耶?此处双征有无。
此处是佛从两个方面,征问阿难“有心无心”啊。大家别糊涂啊。
第一:一切无著者:世间山河大地以及虚空,还有水中游的、陆地上走的、空中飞的,这些所有的物象叫作一切。汝言不著者:是你的心离开这一切物象,别有心之所在,不去著这一切现象。知道是有,不去执着它。
第二:还是你的心,离开这一切物象,本无心之所在,名不著一切?
下面看原经文:
【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如果你心离开一切物象,没有心存在,根本是没有心的,那就同乌龟身上的毛,兔子头上的角一样,本来就没有还说什么不执着呢?
再看看经文:
【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即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又说明了:如果离开这一切物象之外,还有一个不执着心存在,那就不能说他是无着的,还是有‘著心’啊。你不能说它不执著,为什么呢?因为它还有一个“不执著心”存在。又落在了一个不执着上面了,怎么说“不执着”呢?
如果这个不执着的心,是无形无象的,那就同龟毛兔角的无相同。
如果不执着的心不是无形无象的,那他就必定是一个物象,有物象就一定有处所存在,有存在就有所执着,又怎么能说不执着呢?
概念是不是形象啊?概念思想也是相,是无相之相。实相有三种相,其中就有无相之相。无相之相,声音也是无相之相,声音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有。还有一种东西,是无相之相,我们用的火电,它没有具体的形状,但是高压电你用手一摸“哎哟,有电。”思想呢?也是无相之相,它也是有。此地所说的,也是无相之相。所以说,阿难你这个“无着”,是离开了万事万物,还有一个不着的思想存在呢?还是没有这个思想存在呢?如果有离开万事万物,还有一个不去着它的思想存在,这还是落在有相里面,还有一个不着的思想存在。
此处照应上面的【为在】二字, 如果你的心离一切物象之外,别有所在,但不著一切者,便不可名无著。如果你离开了万物,没有心的存在,那就如同龟毛兔角,根本就没有心,那还谈什么无着呢?

【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有“不要去执着”这个思想存在,不能叫做“无”。
【无相则无。非无即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无相,没有思想,没有形象,没有体相。但是这里面,见到万事万物,有不着的思想存在,还是有相,所以叫做“非无”。 “非无”那当然还是有相,相有则在。一旦有这个思想存在,还是有执着,怎么可以说是“无执着”呢?
【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所以你说的一切都不执着就是觉知之心,是不对的。因为心是什么呢?心是“无”,它不是“有”。到后面的十番显见,这道理我会讲得特别清楚,不要急。
总结一下,以上是世尊破除了当机者阿难对心的七种错误认识。那么以上七番,皆是破妄识无处,并非七处征心。
若论征心,只有一次,佛云:【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这是征心。由于佛陀对阿难这一征问,心与目何所在?才有阿难七番错误的认识。阿难七番错误的认识,都是落在某一点、某一处的,所以称为七处。这七处是阿难说出来的,不是佛陀征问的。于是阿难执心在内、在外,一直到“无著”,七处咸非,是佛破大众的妄想识心,不只是破阿难的哦,而是破所有佛弟子的。先破所依之处,认为在内,先破不在内;认为在外,再破不在外;证明心无所在。这七处佛只是破不在“处”,不在哪一个点,不在哪一处,并没有说这里面没有心啊。只是破不在处,并没有说“无心”。如讨贼者,先捣其巢穴,则贼无所依。为了让众生认识透心无所不在,你不能把它定为在哪一点,哪一处!

《楞严经正脉疏》云:“七处皆非,则妄情已尽,而世人执着计较心之所在之处,不出于此七处,至此则平日所恃以为心者,杳无住处可依可居。要想研究心在哪里可据此七处研究学习矣!”
此七番中,确定成立处所者唯四处而已,这个作为考试的答案。我不说在哪四处,我看看你能不能够找出来。还有第三番“如琉璃合”。如琉璃罩眼,不障碍眼能看见,这个琉璃,是心?还是眼呢?这个也作为考试的内容。就看你学得怎么样了。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请合掌回向:
愿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大家请放掌!恭送法师!

师父:阿弥陀佛!大家再见!晚安!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4群: 128169221

YY ID频道:86537757  YY群:5679092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本频道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 晚上 8—10 点在线讲《楞严经》,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晚上 8 点诵《在家菩萨戒仪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7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23课】

    2012年4月19日星期四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晚上好!

《楞严经》开篇围绕一个“心”字,修行修心,如果认识不清这个“心”字,就是盲修瞎练,枉自徒劳,证不得正果,不能成就菩提最高境界。

《楞严经》七番破处,都是破除众生对于心的错误认识。如果落在分别心里面,老是生灭分别、攀缘取舍,是永远见不了菩提自性的,是永远证不到菩提涅槃的。

佛陀和阿难的七番问答,阿难七次说出了心之所在,都被佛陀一一斥之推翻,不能成立。也就是说,大家认为第六识这个分别、生灭、取舍的心为心,这个心是无有所在的,因为它本身就是虚妄,是依第八识如来藏而起的,你怎么能够找到它的根本呢?怎么能够确定它在哪里呢?破处的原因,就是为了破除众生认为心有所在!“心在这里……”“心在那里……”认为心有所在的种种认识都是错误的。

经过了七番问答,阿难所说心在七处,都被佛所一一斥破,于是阿难便在大众中,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再请示佛陀。

大家打开《大佛顶首楞严经背诵手册》,第16页倒数第7行。看原经文:

经文【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惟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这里是佛陀呵斥阿难妄识非心,“阿难自责,恭敬请法”属于第二番破识里面的范围了。第一番破识是七番破处,这个到了第二番破识的范围了。我们一句一句地学习。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这个地方,属于结集经文者叙述佛教礼仪。当说完七番破处的当时,阿难从大众中即刻离开座位,站立起来,露出右肩,“袒”是露出右肩,中国以露肩为不恭敬,印度以露肩为恭敬。

在佛教里,即以偏袒右肩为最恭敬。右膝跪在地上,表示身业清净;合掌恭敬,表示意业清净;而对佛说,表示口业清净。即身、口、意三业都清净,才向佛请示正法。

前面阿难所执七处,皆已被破,还是未达佛意,至此处欲舍妄处,而求佛示明真处。佛破无处,是为了让阿难了悟心无固定所在,阿难今依旧求佛说处,足见阿难仍然认为心有处所在。但是呢,自恨未知其处,故自责请佛开示。

【即从座起】:因坐着听法,请法故起;

【偏袒右肩】是袒露右肩,前面已经给大家解释过了,都属于佛教礼仪问题。

再看下面的经文。

经文【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

这里是阿难回忆出家经过,向佛述说:我是如来最小之弟。阿难是释迦罗卫国四王八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个。所以说,这个经里面呢,你看译经人都用“世尊”、“佛陀”,其实,阿难都是称世尊“大哥”,因为他老是以弟弟自居。承蒙佛慈悲爱护,现在虽然已经跟随佛舍俗出家了,心中犹依恃自己是佛的小弟,佛一定会娇怜爱护他。就是说,可怜他年龄小而加倍地爱护他,所以,便仍然依恃着佛的怜爱,而骄傲放纵,乃至于虽然听到了很多佛法,只重多闻而不勤修定力。

这个地方,大家要认清楚啊,不要心外求法哦,各人修行各人得。阿难这个地方,是仗着自己是佛的小弟弟,佛法,自己听了,会讲就可以了,不用那么认真地去修。为什么呢?因为佛是他大哥嘛,佛一定会让他做一尊佛的吧。就像现在的人求佛,求福、求报、求升官发财、名闻利养,认为佛一定会给他的。好多人,在佛教里面做交易,烧根香许个愿:“佛菩萨保佑我吉祥如意、升官发财。”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情啊?到时候啊,你保佑我好了,我会给你烧香,烧纸钱,摆贡品供养你。这是做交易。

阿难就是表现的这些人:我是佛的小弟弟,我不用怎么修的,佛一定会给我个什么什么去做的,一定会让我到哪个世界去成佛的,因此不勤修定力,故未证得无漏的智慧,未能断除一切烦恼。人要证得四果阿罗汉,才得无漏,阿难现在只是证得初果,所以还没有力量来降伏外道邪法娑毗迦罗咒,终被邪咒所迷,沉溺在淫室里。这都是因为我不知道自己的真心在哪里的结果,才有这种种过失。此处“诣”即“在”的意思;“真际”者,真如实际之理地也,真心之异名,也是本经的如来藏,是首楞严之定体;诣,真际所诣嘛,诣即在也,这个地方诣是所在的意思。阿难所举真际之名,似同真心,未悟所执之心非是真心,故仍呼为真际。未开悟前,所执着之心不是真心。

前面虽七处被破,阿难在这里还是问心在何处?所诣即所在之意就不用再说了。自己不知,求佛开示真心在何处。阿难认为不能降伏邪咒,都是因为不知道真心所在之处的原因。阿难还是以第六意识为心,这个地方要注意哟,错误非小,故有下文:佛斥其非心。推判心无体,令阿难舍妄归真。

这个地方有个名词【出家】,出家有很多种:出俗家、出烦恼家、出无明家、出三界家。阿难只出俗家,情感心还未断,还依仗佛庇护;烦恼不除的,在庙里虽然剃光了头,这叫出俗家。第二种是出烦恼家,没有烦恼了,一切都看破了,他非我不非,是非恩怨已了结,这样的呢,再没有烦恼了,就叫出烦恼家。再上一个层次就是出无明家,再高一个层次就是出三界家,证大阿罗汉。阿难只出了俗家,他能够清净,虽证得了初果阿罗汉,还没明心见性,还没出三界。我们现在初果阿罗汉还很难证啊,别说大阿罗汉了。

再看经文:

经文【惟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

现在只希望世尊,以大慈大悲怜悯之心,为我和在坐的大众开示修习奢摩他的正确途径,即修正定之路,也使那些不信佛法、善根断灭的众生,破除他们的错误见解。

注1:【阐提】:不信佛的众生。阐提是印度语,意思是”信心不具足”,也就是信心不全的人。亦译作焚烧善根。意思是:只存恶根而断善根的众生。

注2:【隳弥戾车】隳:即毁坏;弥戾车:意思是喜垢秽,也是全不相信佛法,具有恶知见的人。

关于阐提,有一公案如下:道生法师讲《涅槃经》时,当时该经还未全,只有上半部,没有下半部。上半部经说:阐提无佛性,不能成佛;后半部经说,阐提亦可以成佛。道生法师讲上半部经时,他认为佛不舍一众生,何况阐提,所以强调说:阐提有佛性,可以成佛!唯时间迟早而已。当时一般法师都认为他别开生面,违背经理,与经不相符合。其实他虽没有看见后半部经,但已明白其中道理,故敢断然说阐提可以成佛。既然遭人反对和排斥,讲经时就没有人来听,一个好法师啊,不一定围得住人,因为众生迷茫啊。所以他就跑到苏州虎丘山,对石头说《涅槃经》。没人听,没人听我就对石头讲。就象我发愿似的,没人听我对电脑讲,我也要把《楞严经》讲完它,你们不听还有法界的众生听呢。

讲至阐提无佛性时,他问顽石说:“我认为阐提亦有佛性,你们说对吗?”当时顽石都点头。所以说“生公说法顽石点头”,本来石头是无知之物,可能当道生法师说法时,有鬼神或幽灵附在石头上来听经,受感动而点头摇动。告诉你:植物木石它们也有佛性,为什么呢?你别认为那个木石没有佛性,《楞严经》里面就能找出答案来。

因为有情众生有佛性,无情众生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啊,那植物就没有生命啦?植物也有生命,佛性、法性是一个性。再一个,一切众生的法身都是圆满周遍的。既然每一个众生的佛性、法身遍满一切处,难道动物植物上就缺少这个遍满吗?动物植物上它也有你的佛性,只不过呢,有些人认为法性就不是佛性了,到后面讲到的时候再说,这里稍微提示一下法性、佛性是一个性。

此处阿难求佛别说真处,因为阿难不知真心所在之处,大定无路可修,故请佛大发悲心,哀怜大众,明确开示。众生迷茫,久处迷途,不识真心,欲修奢摩他路证得正定。奢摩他,即前面阿难请佛说楞严大定的时候,说了奢摩他、三摩地和禅那,奢摩他即所请三名中之第一名,为首楞严定。首楞严定,所依之体,即是本觉理体;本觉理体,天然本定,不生不灭不动摇。

阿难欲知真心在何处,正拟进修佛定,故急急求佛开示奢摩他路,而不知前之征心破处,已是开奢摩他路,以所执之心非真,奢摩他路竟被此心壅塞矣。佛下文再破妄识非心,破妄识无体,即扫除奢摩他路之障碍,而指见真心,会事归理,会相归性,皆开奢摩他正修之路也。奢摩他在这里就不用再解释了,再解释就太罗嗦了,【奢摩他】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

再看下面: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阿难把话讲完后,便五体投地,和在座的大众一起,以无比饥渴的心情,翘首站立,钦敬期待着听闻佛陀的教诲。此也是结集经典者叙述礼仪。五体者,首及两手两足,叙其不独稽首,而竟五体投地,表诚恳之至。及诸大众,倾心渴望,翘诚伫待,如渴思饮,如鸟待哺。伫、站立也;钦、敬也;恭敬听闻佛陀开示教诲。这也是叙述礼仪。

经文【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这时世尊,便从他的面门上,放出种种颜色的光芒,光芒晃耀明亮,犹如百千个太阳一样辉煌。佛光比太阳光强过百千倍,这是阿难亲历其境,亲见佛光而说的。世尊要破除阿难妄想而显出自己的真性,故放种种光,令他触境会心。此处佛放光,表示破妄显真。破妄是为显真,妄不破而真不显,故佛演示从面门放光,以施无言之教,以后的经文含义越来越高了,令得触境会心。面门,为五根都聚之处。佛从面门放光,众生面门亦终日放光,无奈众生迷而不识!不知道自己面门天天放光。阿难迷晦落在无明,终日背觉合尘,认物为己。

阿难和我们迷晦落在无明,前面七番对心的错误认识,认为是真心,如来此处启示阿难,要解脱必须要融妄归真。真心就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去了六根,你还真没办法修,所以六根皆有如来藏性。此处正欲破除六种攀缘妄识,显六根现量都是真性,故先从面门放光,以表达显现真性也。

【其光晃曜,如百千日】“其”指面门诸根:眼耳鼻舌;光从此放,乃显示本觉妙理,始觉妙智,不离六根中性能。其光晃曜:光明极盛;比喻如百千日光,一日在空,光照无遗,何况百千日耶,表示自性光明,辉天鉴地。此光非佛独有,一切众生皆有,迷之似失,悟之显露。临济义玄禅师云:“有一无位真人,在汝诸人六根门头,放光动地,诸人未证据者,看!看!”临济禅师就是这样教大家开悟,临济禅师可说深得如来面门放光的宗旨也。这个说六根门头啊,常放智慧之光,若迷的时候呢?就执着所见所闻所觉所知。

其实大家的根性都是智慧如来藏,也就是六根的性能即是如来藏性,在眼能见的是见性,它这个性能是如来藏;在耳能闻的是闻性,也是如来藏,也是真心自性;在鼻能嗅。如果它的功能不发挥作用,你怎么能够有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呢?所以此处佛六根面门放光,来启发众生面门六根也是时时放光动地的。佛是见相归心,也叫会相归心;那我们呢?见相归执。见到什么去执着什么,趣外奔逸了,没回归自性,没有认识到见性能见、闻性能闻、觉性能觉、知性能知,而迷在了相上。而佛悟在哪里呢?会相归心。他认识到,见这些相——声音相、境界相……等等,这都是能见、能觉、能知、能闻所形成的——所见、所知、所闻……

他为什么会相归心?他认识到这些相,声音相、境界相等等都是能知能觉,这都是能见能觉能知能闻所形成的所见所知所闻,他清楚这些相是怎么样的,知道它,知道就正确面对,理智处理,所以说不着相。我们是被物所转,如来呢?是转物转境。《楞严经》里面有:【若能转物,则同如来】,那就回归自性了。如果我们的六根不放光明,怎么能知?怎么能见闻觉知?佛的六根放光,照耀天地,明而不昧;我们的六根也是放光,照耀天地,明而不昧。这个光,不是有相的光,这个光代表不迷啊!你要认为佛在那里放什么光了,那你着有相了,你着有相,违背了经义。谁这样讲,我告诉你,他就是魔王说法。这个光不是有相的光,是光明的光,“明”是不昧的意思,这也是觉光,觉而不迷的光明。这里不能认为佛放了有相的光明,这是佛发出的觉而不迷的光明性,如同光明照亮万物的那种性质。我们照见万物,也就是不明白的时候,就叫看见万物;我们自性能明了的时候,象光一样的明了的性能,照见了事物,所以才明了事物。这个光明千万不要作现代人搞的那种,反射光源拍的种种照片,“法师放光了……”你要是着相的话,就被妖魔鬼怪所左右了;《金刚经》里面明明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显灵了,那不是佛显灵活了,要真是观音菩萨来了,也要跺他一脚;佛来了也要给他一刀,都是有为的。有人说:“佛来看你了。”维摩诘拿出剑来,就奔佛去了,“佛在哪里?我要杀了他。”佛在哪里?佛无处不在啊!佛无处不在,那么大的法身,他怎么会现一个固定的形象而让你着相呢?这是不对的。《楞严经》后面还有很多很多讲到修行实证境界,那里面都是讲无相的,只要是讲有相,就是魔子魔孙,就着相了。

看下面的经文:

经文【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

普佛世界:即普遍十方诸佛世界,不只娑婆世界发生六种震动,就是诸佛世界,也有六种震动。那么,什么是六种震动呢?六种震动:动、起、涌,此三属形;震、吼、击,此三属声。这六种震动,特指表示六处妄识将破,给了你六种震撼。眼耳鼻舌身意,这六处将要被破除执著。

注1:动、涌、起——这三者是形震动。动是摇动;涌是急升,有如涌泉一样喷起;起是慢慢升起。

注2:震、吼、击——这三者是声震动。震是震荡破裂;吼是吼叫声;击是互相冲击。

六种震动表示六种妄识将破。动:开始动摇自己对六根的看法了;涌:代表起伏,他虽然不象以前那样认为见是眼见、听是耳听、闻是耳闻、觉是身觉或者心觉,虽然这些认识有了改变,但是呢?有时候还是觉得见还是眼见;闻,还是觉得闻是耳闻,这就叫作涌。代表理论起伏,还把握不定,你说不懂呢?好像正确的理念涌出来了,好象理解了;你说懂呢?到时候又迷。甚至好像似懂非懂,这就是涌,起伏不定。你说他懂了吧,理论没站住脚。看看经觉得是理解的,但是一放下书本,一放下讲解,又不懂了。动、起、涌六种震动,这是对心灵的震撼啊!那后面的震、吼、击呢?震是被说法的声音震撼,心灵有所启发。吼是啸声,既然起了震撼,证明犹如吼声一样起到了大作用。击,相互冲击;相互冲击什么呢?冲击了你以前的认识,和以前的认识不一样。普佛世界六种震动,不止是本地听经闻法的人有这六种震撼,普佛世界听经闻法的人都有这六种震撼变化,像这样六种震动之后,十方微尘数不尽的国土,在同一时间,都显现出来了。这是说的变化以后,自性现前,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自性一现前,就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了,所以说十方微尘数不尽的国土,都在同一时间,显现出来了。

再看下面:

经文【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

释迦佛以他的神通力量,令所有无量数微尘世界,都合在一起。这就好像现在照相机一样,可将远境缩近,大相缩小,小相放大。佛以神通,将无数世界,合成为一个世界。虽然合成为一,但依然历历分明,不相混杂。为何要合而为一?因要同时教导无量数世界里的诸大菩萨明白楞严正定的道理。若依自性来说,那又不一样,诸多世界,皆是自性一心。一心复含无量刹,无量刹土皆一心,我人因六识未破,终日被缘尘所遮蔽,故执我相,执法相,分别心重,分自分他,因此一切世界都成隔离。如能破识显真,会相归佛性,则无边世界,不隔毫端啊,也就能一心普现众世界,成为一真法界。一真一切真,万法皆如如,那就是真正的法身遍满一切处,无量世界皆一真啊,也就真正地做到了,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了。这就真正的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了。

再看下面:

经文【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其他各世界,所有一切诸大菩萨,都住在自己本国,合掌恭敬,来听佛说《楞严经》,来听楞严大定的妙法。在本国不动就能听法,这就应了“如来”两个字,《金刚经》上讲:【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诸大菩萨,住持本地风光,而得全体照用,故能心闻洞开,遍周沙界,正显佛性、尘性。一切诸法,皆是不动周圆的,根本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一切众生,皆具如此诸大菩萨,住持本地, 全体照用, 周遍沙界之本地风光。只因迷真执妄,昧而不知,内被六根所局限,外被六尘所障阻,中为六识所缠缚,故众生于世间生缠缚,器世间不能超越,自他隔碍,见闻功能变为了劣性的执着。若能舍识用真,脱离缠缚,回归元真,发起本性明耀,自可与诸大菩萨,把手共行,同一鼻孔出气矣。接下来就是二种根本了。

今天时间到了,这六根放光动地,六种震动,【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这都是说的佛的自性,佛的自性周圆, “令诸世界合成一界,”但历历分明,不相混杂,这里面还有特别的意义。一些人说:“我即是你,你即是我。”我不是你,你也不是我,自他是分得很清楚的,到如来藏性里面,分得更清楚。“我即是众生,众生即是我” 这是说的大众所具有佛性的性质相同,我吃饱了他不饿吗?他吃饱了我不饿吗?前面佛明明呵斥得非常清楚,自他不二是说的性能不二。一些没认清的盲修瞎练的人,自以为是的人常说的一句话:“自他不二,我即是你,你即是我。”那是道理没认到家,惑乱众生,我也是不了你,你也是不了我,只不过我们的佛性性质相同,成了佛,我还是我,你还是你,我也遍法界,你也遍法界,那是融合自他不二了。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请合掌回向:

愿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大家请放掌!恭送法师!

师父:阿弥陀佛!大家再见!晚安!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4群: 128169221

YY ID频道:86537757  YY群:5679092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本频道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 晚上 8—10 点在线讲《楞严经》,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晚上 8 点诵《在家菩萨戒仪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7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24课】

    2012年4月22日星期日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尊敬的大德居士晚上好!

咱们继续学习《楞严经》,打开《大佛顶首楞严经背诵手册》第十七页第一行:

经文【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这是我们上一课学习的一段经文。这一段经文有很多含义,意义非常的深刻。这一段佛陀放光,好多人依文解字,便认为佛陀放光,其实说的此光,非是有相之光,但是呢,它也是有相之光:眉分八彩,光耀照人。

这个地方以佛放光来破妄显真,佛的面门放光照天照地,这个光代表照的意思。面门是众生五根都聚之处——眼、耳、鼻、舌、身,头部是代表身体的,面部是五根都聚之处,五根是心灵的窗口,它是心灵与外界接触的通道。讲到六根,大乘经典里面,说的是物质性的东西;讲到根性,有时候也用五根来说,但是它是说的五根的性能了,大家注意一下这个地方。只要是有五根,就必定有它的性能,它的性能是能见、能闻、能嗅、能尝、能觉、能知,从这个面门放光,就代表能见、能觉、能知。佛的六根的根性是能见、能觉、能知,这里根性是说根的性能,众生的根性是能觉的性能,也是能觉、能知、能闻。众生迷在根上,“见”是眼见,他不知道是眼里面具备的性能“能见”;耳闻认为是耳朵能听到,不知道是耳根里面具备的性能“能闻”。见到东西说:“我眼见到的。”听到声音说:“我耳听到的。"这种认识都是错误的,所以众生迷而不识六根的根性,而着在六根门头的表面。根性是照见,像阳光一样,照见万物,显现出万物。破妄显真,不要着在六根的门头的表面,而是要往深处——六根的性能上去认识。

再往下看:

【普佛世界】佛说法的声音是遍传尽虚空遍法界,所以才有“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是比喻破六识。大众认为六识在眼能见,认为是眼识能见;在耳能闻,认为是耳识能闻;在鼻能嗅,认为是鼻识能嗅;在舌能尝,认为是舌识能尝。阿难前面也有说,十八界,六根对六尘,中间有六识,所以能见。小乘里面把六根的根性落在六识上,那还没回归自性,还没回归根性。认为眼有眼识,耳有耳识,鼻有鼻识,那还是落在六根门头表面上。但是大乘呢?八识归一心,都是心的功能。心即是性,性是自性,八识就是自己所具备的性能。一讲到“见不属眼见,闻不属耳闻……”于是呢?众生内心里就产生震憾,从前没听说过这样说六根法。所以说呢?这个心里就开始浮动——动、涌、起,涌起以前的认识。动、涌、起是由于听经闻法(吼)的震动,而急生起来的一种心情。我们以前“见”是眼见,“闻”是耳闻……为什么佛陀到《楞严经》里,又不这样讲了呢?为什么就用放光、照见这些深一层的含义来表演呢?

【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由于佛陀的这种表演和启发,启发开了每一个众生的自性。清净心现前了,百界千如,【普佛世界】成同一世界。清净心就是熄灭了分别、执着、妄想的心。经里面讲:“狂心顿歇,歇即菩提。”狂心是什么呢?狂心是分别、执着、妄想。分别、执着、妄想不起了,心就清净了。心净即佛土净,心净即佛土净入佛法界,便和诸佛法界契合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当然十方微尘国土,和自性是一个频率,所以说十方微尘国土互摄互融,一时开现了,都是一个频道了。

现在有些人,闻经昧义,口头禅: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佛与众生是一不是二,你即是我,我即是你。不分佛与众生,众生与佛是一体。”这部分人闻经昧义,简直是胡闹。还自认为自己高明,佛学见地多么的高深呢!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说的什么呢?这是说的佛性,佛佛平等,不分高下,都是一样清净平等,佛性的性质一样。比如灯光性质都是一样的,一室千灯,一个房间里千盏灯,互融互照互摄,光性质一样,是相互融和在一起的,互不排斥,但是每盏灯发出的光还是归每盏灯。所以佛前面都有比喻:都是大阿罗汉,一个人吃饱了,其他的大阿罗汉还饿吗?现在一些人讲的理,讲那些谬理讲得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他还没弄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什么意思,还在那里“众生是我,我是众生,自他不二。”自他不二,说的是佛性不二。《中观论》里有不一不异,他还不是你,你还不是他。说不一,各是各;说不异,是说的性质一样,它能够互融在一起,就象一室千灯,一个房间内一千盏灯,灯光的性质都是一样的,它能互融、互摄,互相摄受啊。(摄受就是能够互相照耀到,互相融合的意思。)这个千灯啊能够互相照耀到,互相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光体,但是又不一,哪个灯的光,还是哪个灯的光。所以有些人挑我讲课的漏子,我说“有自佛,有他佛,佛佛平等,佛没有高下,每尊佛都没有高下,每尊佛都有他自己的佛性。” 好多人反对啊!“如果没有区分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那还拜什么千佛忏,万佛忏呢?”佛与佛的性能境界都一样,没有高下,互融,就象灯光一样,不异。佛没有高低之分,但是他们发的愿力都不一样。就象一室千灯一样,灯光的性质都是一样,它们能够互融互摄,他们的性体都是一样,融合形成一个性体,但是谁还是谁,还是分自他的,并不是说没有区分的,还是有区分的,所以《中观论》就加了一个“不一不异”,有些人就死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上,不懂得“不一不异”。

这地方【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这是说的听佛闻法以后,自性证得了清静,众生的佛性和十方诸佛契合。于是形成显现一即一切,便一时显现,这是以佛的自性功德为例。

【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这是说的,法身遍满一切处,法身周圆。

【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所有一切世界,皆是一佛世界,一佛世界包括所有世界,这就是讲的互摄互融了,这是讲的百界千如,但是各自还是各自的。为什么还皆住本国呢?为什么不到释迦海会来听呢?这就说明了一中有别。这里面含义很多,这是说的自性德。

现在很多人佛法没学好,妄语说得好,“你即是我,我即是你,不要在意,不要理会……”他错了要及时纠正,不是不要理会,你那个口头禅道理不真。自他不二,我吃饭你看着,我看你会不会饿肚子。你的佛性和我的佛性一样——不二,但是你还是你我还是我。“这也不要在乎,那也不要在乎,大家都是一体的”“ 对他有意见,就是和自己过不去”,简直就是邪知邪论,佛经你没认识到家啊!按你这个说法,佛就不用讲经说法了,释迦牟尼佛成佛了,大家也就都成佛了,他还讲什么经说什么法呢?从性质上论是一样的,从功能上论是一样的,平等的,没有高下。从个体上论,还是有区别的。以后别拿这样的口头禅到处乱讲:“你即是我,我即是你。”要善待每一个众生,每一位众生都是你法身的一部分是不错。『每一位众生都只是你法身中所显现的一部分,但所显现的这一部分还不是你自己』,要把这个理论弄清楚了再说话,差一点点你都成不了佛,所以下面才有两种根本:

经文【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这个地方十分的重要啊,此处举出了修行人的过错:【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佛对阿难说:一切众生,即十类众生,自无始久远以来,迷真心随妄想,生种种颠倒。颠倒就是无明、背觉合尘的错误认识。因背觉合尘不觉而生无明,因无明而起迷惑,因迷惑而造业,叫做业种;造业就是种下了受报的种子,由业种自然而受苦报。由于颠倒迷惑、造下种种恶业,自然形成痛苦烦恼的种子,就如恶叉聚一样,(恶叉聚是西域果名,一蒂生三果,同聚而生。)聚在一起,连环不息,轮转不停,所以用它比喻无始,没有开始,就好像轮转一样,找不到哪里是开始。众生不认识自己的清净本性,而只在妄想上用功夫。

注:恶叉聚是西域果名,一蒂生三果,同聚而生。

这个地方说到修行了,为什么修行不得成功,那我也给大家分析一下。去年讲实修课,就讲实修方面的问题,其实好多人做动态禅、静态禅并没有按我要求的去做,老是着相。稍微静一点,于是就会产生气感,酸、麻、痛、胀、热、冷和动感。觉得身体某些地方有动感,有时候身体就象被人摇晃似的,那证明身上的气血不通啊。有时候哪个部位就象用手推一样,那也是气血不通啊。还有时候呢,“舒服”了,于是落在分别执着舒服里,追求享受,有时那个舒服的境界不出现了,还老是去追求,都落在生灭心里面了。有的晚上做了个梦,梦到什么了,那是独觉意识,也属生灭心。有遥感了,有遥知了,有遥见了……觉得自己开天眼了,特异功能出来了,都是落在自我、执着、分别的生灭心里面,你没落在根本的奢摩他上,没有落在觉知清明,止息一切杂念的根本上。“唉呀今天修行得很好,昨天不如今天啊!”“哎呀前天境界很好,很舒服有法喜,今天没有……”这都是搞杂念生灭啊,这都是落在分别、执着、妄想里面的,不是止息一切杂念的。你有什么修行啊?连“分别”两个字、“执着”两个字都没搞清楚,还有修行?拿邪当真啊?皆属于没搞清楚修行这个范围。佛祖在这里说得多明白呀,那不叫修行,那叫什么?搞分别、搞执着、搞贪嗔痴。“今天境界好啊(高兴啊),我昨天境界不如今天……” “我昨天坐着舒服,今天不舒服。”你执着那个干什么呢?“我昨天有气感,今天没气感了。”执着、追求、分别,你和那个“觉而不迷”没挂上勾啊,和止息一切杂念不契合啊。我们说的修般若法,安般法门,把心安住在哪里?安住在般若上。知息出知息入,知息冷知息热,知息长知息短……都在“知”上,关键“知”得清楚不清楚、明白不明白,你不能够落在所知的相上,你要落在觉知清明止息一切杂念上才是正修;你落在所觉所知的相上,就是执着分别生灭意识心了。老是搞生生灭灭,不能止息一切杂念,清净心不能现前,你修行怎么能得成就呢?

今天“这个人好。”说“某某法师好。”“某某人好, 真好。”好又好得怎么样?明天有比他更好的了:“他不行,某某人不行。”他反过来又诽谤他坏,坏又坏得怎么样?玩意识、分别,玩取舍,还玩什么知道吗?还玩严重的自我执着呀。从这一个概念又换另一概念,舍掉了又换另一个,又执着另一个去了,你还没离开分别、执着、妄想生灭。你还没真正归到自性的根本,止妄显真!你老是在这些生灭当中, 这感受,那分别、执着,你怎么能够成功啊?你根本没入道。我让你们写三省日志,我是为了检查你们到底离道有多远,你错误在哪里?这气感,那感受,这精气神,那什么……那都没入道。这舒服,那不舒服,这个好,那个坏。如果往深一层来研究,你还是在众生范围里面,你还没觉悟。一些佛法道理学了没有?学了。学的道理是道理,在落实上,没跟所学的去比量一下,符合不符合?我所落的思想境界,跟所学的道理,是不是一致呢?凡事没有好坏,看你是用什么样的心态。只是在众生眼里,就分你、分我,分好、分坏,分是、分非,分好境界、分赖境界,这都是分别意识在作怪啊。这个师父讲得好,那个师父讲得不好,根据他自己的意思来选择对不对他的味,不依经,依人。《楞严经》这个地方,佛祖把众生的错误说得多清楚啊。众生根据个人的意思来选择,对他的味就是好,不对他的味,就不是好事。祖师古大德讲得好,“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一切的事,一切的环境没有好坏,就看你用什么样的心去对待。唯识所现,唯独是你的意识所显现出来的东西呀,那叫我执,我相,我见。

在如来藏,如来藏是什么都没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什么烦恼问题都没有。如来藏是清净的觉知,正确的对,理智的行。也就是清楚的知道,正确的对待,理智的处理。我们呢?我们是恶叉聚啊!背觉合尘生无明,无明起惑,造恶业,恶业受苦,产生恶念,恶念再产生恶行,如是不良循环,受恶报啊。牢骚报怨,恨世不公,没发现自己不正确、不觉悟。不想干活,还想拿高工资高报酬,不作贡献还想在那里享受。自己应该干的,干了以后还觉得自己委屈;拿了人家的钱就该好好的工作嘛,你做事是应该的,还想着有奖金啊,有奖励啊,什么世道啊?

【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就因为都用的是分别妄想,生灭的心,没用上根本的般若自性,都在生灭上下功夫,在执着上下功夫。离开了一个执着,又执着到另一个执着上面去了,如此反复,没达到止息一切杂念啊,没归向一心清净和自净其意呀,还是在二里面呀。一心是什么呢?后面说到二种根本的时候,说十番显见的时候,咱们仔细讲一心。他老是在相对里面,没超越相对,所以【乃至别成声闻缘觉】,成小乘阿罗汉,成为缘觉、独觉。甚至追求精气神,所谓的修身养性,练成什么真人,阳神出窍,阴神出窍,又着在物上去了,还不是修的真心自性啊,成为了外道,心外求法,这还算是好的呀,再不然【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就成了天魔外道了。成了天魔,上等的为魔王,中下等的魔子魔民,皆因为落在相对,落在分别,落在执着,落在生灭,而不能够成为正果,修行人总不出这几种。

【诸天】有很多天,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三界中,共有二十八层天。后面还会讲到的,讲的时候会给大家仔细的讲。欲界包含有六种天,谓之六欲天。此即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及他化自在天,这是六欲天。此六天之共同特质是仍有欲乐。其中,四王天、忉利天依据须弥山而住,称地居天,其余诸天则住于虚空密云之上,称空居天。兹略述如次。

最接近我们的地球有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四天王天是在须弥山半山腰的四边——东、南、西、北,天王是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和多闻天王。四天王寿命是五百岁。人间五十年,等于四天王天一昼夜。忉利是梵语,即三十三天,指住在须弥山顶上的三十三天。帝释天住于中央地域(善见城),其四方各有八天(八城),东八天,南八天,西八天,北八天,加上中间一天,合计共三十三天。善见城就是玉皇大帝住的地方,它这个地方共分为三十三个区域,就象中国分了多少个省是一样的。山顶四隅各有一峰,高五百由旬,由金刚手药叉于中守护诸天。帝释天所居住的善见城,城外四面有四苑,乃诸天众游戏之处。此天离大海八万由旬,与上方之夜摩天亦相距八万由旬。寿命一千岁,人间一百年,等于忉利天一昼夜。在这个天上看人间,人是朝生暮死,早晨出生,还没到晚上,那个人怎么就死了呢?因为活一百年的人很少,他那一天相当于人一百年。该天的天主最初是女人修成,因看见一破庙里的佛像,被雨水淋湿,就发心修破庙,可是自己没有力量,便联合其他三十二名妇女,大家协力来修庙。修成后,因修庙功德,大家都修成为了天主福报。所以这个天就分了三十三个区域,都称帝,都是天王。诸天统说起来太多,现在只说这几个天,后文第八卷第九卷还会详细讲到的。

欲界里的第六层他化自在天︰即魔王天,依空而居,天上有魔王,魔王住在六欲天顶层。魔王还有魔民、魔女、魔孙等很多眷属,故独霸一层天,成为魔宫。修外道法追求福报最高能生到魔宫,上等为魔王,中等为魔民,下等为魔女。魔女生得很漂亮,具诱惑性,使修道人见彼而失去定力。见到魔女,就容易被迷惑了。所以修道要很小心,一定要把定力修好,才不被魔所转!

注:【由旬】 印度的里程单位。意译为一程、原指牡牛行走一日的里程。但有关此一日里程的距离,有多种说法。佛典中,若将由旬配合中国的里数,亦有数说。(1)《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五以四十里为一由旬。《注维摩诘经》卷六(中)僧肇所说亦同。(2)《大唐西域记》卷二载,踰缮那乃指圣王一日行军的路程。旧传一踰缮那为四十里,印度国俗为三十里,佛教则惟十六里。(3)《慧苑音义》卷下说,一由旬有十六里或十七里余。(4)义净于《有部百一羯磨》卷三的夹注记载,印度的国俗是三十二里,佛教为十二里。
    另据近代学者的说法,弗烈特(J. Flect)以印度的一肘为半码而换算由旬,认为佛教的一由旬十六里相当于七点三公里,印度国俗的三十里相当于十四点六公里,旧传的四十里大约是十九点五公里。然而,浮斯特(MajorVost)以一肘为半码多来换算,佛教是八点五公里,国俗约十七公里,旧传约二十二点八公里。

以上只是说的生灭,因为修行人差不多都落在分别、执着、我执、我见里面。

【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落在分别、执着、我执、我见里面。明天我们就要开始学习二种根本。

各位大德!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咱们明天见!

回向: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请合掌回向:

愿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大家请放掌!恭送法师!

师父:阿弥陀佛!大家再见!晚安!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4群: 128169221

YY ID频道:86537757  YY群:5679092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本频道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 晚上 8—10 点在线讲《楞严经》,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晚上 8 点诵《在家菩萨戒仪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8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25课】
    2012年4月23日星期一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晚上好!
咱们大家共同学习《楞严经》,请打开《大佛顶首楞严经背诵手册》第17页,上数第五行:
经文【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这一段是修行者的坐标,也可以说是修行人的导航。既说出了修行不能够成就的原因,又说出了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我们分句解说。
【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所有寻求解脱之道的人们,包括修外道法者,本来都希望有所成就,而“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不能得成无上的正等觉——即是佛果位,而是成为了“声闻”——声闻是修四谛法,闻佛讲经说法的声音而悟道的;或者修成了“缘觉”——缘觉是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甚至修成“外道”——外道是心外求法,在心外边去找法,故称外道;或者修成了“诸天”的“魔王”以及魔子魔民(魔眷属),最终不能成就正果。“诸修行人”:指依第六识为心。“错乱修习”:盲修瞎练者。
第六识是分别心,是念头,从这一个念头,到另一个念头;舍了这一个念头,又落入另外一个念头;修有为禅,有出有入,这都是在第六识里面。今天境界好,明天境界差,患得患失,追求感受。昨天坐的舒服,今天能不能像昨天一样坐的舒舒服服的呢?他还没有认识清,打坐搞追求;还有些人呢,“我做梦梦到……”追求梦境;还有一些人追求神通,“我有气感了……”“我有遥知了……”这都是落在了分别,第六意识里面的;还有的呢,有天眼了,能够遥观了,认为自己有了一些小的心性的功能现前了,他不知道是心性的功能,还认为自己修为了不起了,有神通了,鬼都有五通,你还不如鬼呢!这些都是搞分别,搞生灭心、搞妄想、搞追求。这样的修行人,根本和“修行”两个字挂不上钩,因为修行的总纲要收心摄意,止念清净,修奢摩他,自净其意。你看这些所谓的修行者,是自净其意吗?还是自乱其意啊?不是这种追求就是那种追求,不是这种概念就是那种概念,凭自己感觉。自性是什么?自性是不生不灭,不动不摇,是奢摩他。奢摩他,是止一切妄念。你看看这些人是修行吗?是在修妄念,修概念的转换,修追求。他们是在生妄念,制造妄念,和真正的修道正好是相反,背道而驰。
我们学习佛法的人,不管你们是修什么道的人,都要特别注意这一段。修行,要自净其意,止一切妄念,要从制心一处,做到心一境性来得到净化。到后面讲修行的时候,我再讲心一境性,心一境性的境界特别多,心一境性也是无量的三昧。好多人不是修的自净其意,也不是修的止一切妄念。制心一处,制心在哪一处啊?在觉知清明。人来知人,物来知物,感受来了,也知道得清清楚楚,住在知上,不能住在所知上。把心放在所知上、所感受上就错误了!有些人“动起来了,阿……越动越厉害……”他动他的,你别理他,自然他就不动。身体气感来了,酸麻疼胀,你知道,清楚它,但不去执着这些感受。身体气感来的时候,自己有时候会变得无限的大,你知道就行了,“阿,大了大了……”你执着在大上,你就会被感受所左右了。这些东西,我告诉你,这些境界不是好把握的,主要一个觉知清明。对一切相觉知清明,不要被相转走了,你著在相上就被相所转走了,那就成了分别、执著、妄想和追求了,那就是依第六识为心,错乱修习,盲修瞎练,那就成执着、分别、妄想了。
凡夫起惑造业堕落生死轮回,固是可怜,纵有志修行,果遭纡曲,更为可怜。果遭纡曲是什么呢?迂曲是倒退,你发心修行,你要把修行的道理搞明白,你要修什么?你要修成天人,有天人的修法;你想升欲界天还是色界天还是无色界天?你想修仙,有修仙的方法,你修地行仙、飞行仙、空行仙等等十种修仙的方法,《楞严经》里也有他们是怎么修行成就的;你想修行成阿罗汉,那也有修成阿罗汉的方法;想修行成缘觉,有修成缘觉的道理和方法;想修行成菩萨,有修成菩萨的方法。想修成菩萨,有修成菩萨的52个位次,有52种高低不等的层次。怎样一个境界,怎么样一个修法,在《楞严经》里面都有。想修成最高的境界——大罗金仙,佛是大罗金仙啊,大罗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法身遍满一切处,金是器中之精,仙人是超凡的意思。修行人如果弄不清修证的理论和道理,那简直是盲修瞎练,错误的修学。“因地不正,果遭纡曲”,你因地用的是生灭心,分别执着,为本修因,而欲求佛乘之不生不灭,无有是处啊。
执着、追求、分别,他本身就是生灭心,你修学的不是奢摩他,止一切念,不是修的自净其意,因地用的是生灭心,不是清净心。用生灭心,怎么能够修到不生不灭的心呢?一念不生,清净明了的心,是佛性。所以说,我们修行的第一步,必须要制心一处,心不散乱,意不颠倒。你看看一些修行人(我前面把这个修行人的通病都说完了,不再重复),冤枉不冤枉啊?还认为自己是真修行者,其实背道而驰,无有是处。
这些修行的人,【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上面佛说“诸修行人”,希望修成觉果,或者缘觉声闻,甚至只成天魔,但是不能得成正果是什么道理呢?这皆因为他们不知二种根本,而错杂乱修,好像煮沙欲成为好的饭菜,而沙本来就不是饭的主因,故纵然经过尘沙劫数的时间,亦不能煮成米饭的。此处总结指明了所有寻求解脱之道的人们,包括修外道法者,本来都是希望有所成就的,寻求解脱之道而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不能得成无上的正果,乃至中途或生天界,甚至误入魔道,求升反堕,皆因不知妄心、真心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盲修瞎练的缘故。
【二本】就是真心、妄心两种根本。
【不知者】:一、妄心:妄心本无而凡夫错认为有,寻求解脱之人,妄认非心为心,于是错用执著心,此本属妄。妄心,是解释“不知者”这三个字,因为众生,认识不透 “不知者”这三个字,所以用妄心,因为他不知道妄心不是真心。因地不真,果地不正。即本经所云:“无始生死根本”。上文普判误认当中,所名“妄想”,妄心是什么?妄心是妄想。即下文所谓“前尘虚妄想相”是也。妄心是什么呢?虚妄的想相,想相不真啊。有些人说:“这个地方要用‘象’或‘像’。”那不行,这个地方只能用“相”。因为我们的思想当中是有相的,想象一个物体的时候,你的思想当中,当然是有相出现的,景象的象,当然用这个相字来表示,不能用好像的像。
第二个呢,是真心。真心本有大众而背迷,非失似失,此指真本;真心是什么呢?修佛要修真心啊!即本经所云:“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上文所指“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及下文所指“妙精明心”就是真心;
【错乱修习】者,由迷真认妄,以妄为真,独修于妄也。
【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此比喻错乱修习,依识心妄本,而不识自性真本;识心非菩提因,比喻犹如煮沙,欲成嘉馔好饭,沙非饭本,纵经尘劫,煮之只名热沙,终不能成饭。错用因心,亦复如是,沙子煮再久,它只是热沙,沙非饭本!终不能成饭啊。错用识心纵经尘劫修之,终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也。因为认识上有错误啊!
在错误上下功夫,没有归向真正处,这样修,那样修,从这个错误又落入了另外一个错误,怎么能得成就啊?所以说现在好多人东究西参,东学一阵子,西学一阵子,参禅、修密、修净念佛,甚至啊,连道家的功法都修着,到最后你问他:“修的怎么样啦?”“哎,心还是乱乱的,未得清净。”原因何在啊?原因是在盲修瞎练当中啊,落在自我认识、边见、邪见、见取见等五不正见当中,落在我执、我见当中,还自以为是。其实,它是从一个执着到另外一个执着,从一个概念落入到另外一个概念,从一个追求落入到另外一个追求,从一个错误又到另一个错误,根本没修奢摩他,止一切妄念,也没自净其意,都是在修念起念落,一起一落,生生灭灭。
佛性是什么?佛性是不生不灭,觉知清明,一念不生,知而无知,无知而知。此处诸修行人与根本的道是相违背的,用生生灭灭的妄心,怎么能够修到不生不灭呢?所以永远得不到清净。这个地方,希望各位同修,要特别注意,因不正,则果不正。不读楞严,不能够明心见性,不知修证之错谬之所在。所以说“开悟的楞严”啊!现在光读《楞严经》不行啦,因为什么?你读不出来之所以然啊,因为《楞严经》你读不懂了,还得有人好好的教。
下面是佛陀征问解释两种根本,看经文:
征问解释二种根本名体
经文【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第一种根本:就是从无始劫以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相续之根本。什么是生死相续之根本?前面已说:“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第一种无始以来的生死根本是“妄想攀缘心”,这是生死的根本。就是你和一般众生,把第六意识分别心,追求心外境缘的心,攀取、取舍的攀缘心,当成了是你的真心自性,这是无始以来的生死根本。“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这个心不是真心。不是真心,他就是无明,是无明,就起惑,起惑就造业,造业就受报,所以才有轮回,如恶叉聚嘛。
【攀缘心】即分别心、取舍心、妄想心。
这个地方,解释一下“云何二种”。 初句总征问,什么是二种?接下来再分别解释二种根本的名体。先解释“妄本”:“一者无始生死根本,从无始无明妄动以来,浩劫轮回,生死之根本。”即此本,就是你现今与诸众生,用的攀缘心,认为是自性者。“为自性者”,就是自认为是自性的心。攀缘心前面给大家已经说过了,分别,取舍,妄想心,此指妄本,是无体之妄。攀缘心即第六意识心,妄攀所缘诸尘之境,妄起分别,妄生“憎”“爱”“取”“舍”,有憎爱、有讨厌、有喜欢、有取有舍,我们修行大部分都是落在憎、爱、取、舍四个字上,大家仔细检查检查自己的过错,是不是都是落在憎、爱、取、舍上呢?妄生憎爱取舍,时起时灭,尘有则有,尘无则无,虚妄无体,即非真心,也非自性。到后面讲十番显见时候我把唯识课给大家稍微提炼一下,为什么说八识无自性,你落在识里面就无自性了。但是第八识,一般都把它当成心王,那是另有说法的。那是专业的唯识课,才能讲清楚的,不是说一般人都懂得的。
一切众生,皆迷认此妄执心,以为心性,阿难亦然。一切众生呢?皆错误的执迷认为攀缘心,第六意识是真心。阿难呢?认识也跟他们相同,所以前面在七番破处里面,云:“即思维体实我心性。”阿难说:能思维的这个就是我的心性。后又云:“即能推者,我将为心。”后面他不理解什么是真心,“即能推者”,推理,能够推理的那个心,就是我的心,那还在分别啊,还是逻辑性的东西啊。今已分明指出,是生死的根本,阿难还不觉悟,仍然认为此心是真心,真可悲矣!别忘了,佛法是不思议法,思议推理,都是心外的,都不属于真心的范围,都属于妄心的范围,思议推理啊,都是妄心的范围,修道者错用此心,本来都希望寻求解脱之道有所成就的,由于修道者错用了此心,便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不能得成无上的正果了。这是说的妄心。
经文讲阿难讲得太多,现在我休息一下,讲讲阿难之兄——孙陀罗难陀的故事:孙陀罗难陀,妻子名孙陀罗,两人感情最好,如胶似漆,时常在一起。有一天,佛看因缘成熟,就往度他。佛托钵至其处乞食,难陀见佛来,就叫妻子暂避开,他自己去拿饭菜供佛。妻子要他即刻回来,便在地上吐口水,向他说:“在这口水未干前,必须回来,否则不准入屋。”难陀答应,即赶快拿饭菜,跑到佛那边。可是佛用神通,难陀跑得怎样快,都追不上佛,最后追至给孤独园,佛便告诉他:“不要回去了!就在这里出家好了。”难陀说:“不可以的,因妻子在家等待。”佛说:“你不出家,那么就跟我到林里散散步,再回去不迟。”难陀就跟佛到一森林中,看见树上有很多猴子。佛问他:“猴子美丽,还是你妻美丽?”答:“当然是我妻美丽!”佛又带他到天上,见天宫里有五百多位仙女,在打扫宫庭。难陀问仙女:“你们在做什么?”答:“佛有一堂弟,名孙陀罗难陀,将来他会到这里来居住,故我们先打扫干净,待他来服侍他。”难陀心中暗喜,将来可以到这里来享福!佛就问他:“仙子美丽,还是你妻美丽?”答:“当然仙女美丽,吾妻就如猴子一样,怎能比得上仙女呢?”就象现在一些人啊,年轻的时候妻子美丽漂亮, 等过了四十以后,老妻没有少女俏啊。然后佛又带他到地狱,见有两鬼,假睡在油锅旁边,难陀就问:“你们在做什么?”鬼答道:“佛有一堂弟,他只修天上福报,将来享完五百年天福,便堕地狱。我们在等他来,享受油炸之味。”吓得难陀,毛孔直竖,原来生到天上,还要堕落,没有意思,还是跟佛出家好了。
佛度难陀费尽精神,要带他上天下地才让他明白。现在度阿难,也是费尽唇舌,作种种譬喻,但阿难还不明白,故佛不得不再举出这二种根本,即真妄二本来开示他,令他知道怎样修才能成佛。阿难是我们大家的代表,别以为是说阿难,这是说我们,认为说阿难,你就错了,阿难只不过是一个表演者。今天第二种根本也讲不完了,今天讲的这一课,我看大家听明白了没有。我们修行啊,错,错在了哪些地方?为什么没有成就?谁来回答一下?


学员提问:师父晚上好,我谈的我体会。在修行的时候在理上认识得不够透,搞不清楚什么真心本性?什么是妄心?找不到根本本,所以就修来修去都出不了三界。我的认识就是这样,请师父指正。
师父开示:何止出不了三界,连清静都不得啊。 奢摩他是止一切妄念,大家是修的奢摩他呢,还是修的妄念起伏啊?


学员提问:师父晚上好,我说说的感受吧。听了师父的课,道理上明白了一些,但是遇到事情,境界现前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去分别、执著。只不过是过后能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但在当下还是没有办法伏住自己的这些分别执著。请师父指正。
    师父开示:这个事情啊是一点不错,第一个呢,是大家没有认清修行是怎么修。修清净心,要把心定在一处,不要让他乱起念头,不要让他乱动,不要让他随着分别,而被分别所左右,不要随着感受被感受所左右。但是呢,感受一来的时候,往往大家就忘了制心一处,而跟着那些感受,那些概念跑了,这些原因都是没能够掌握好“观照”两个字。任何感受,任何概念来的时候,“观照”它,也就是知道它,知而不着便不被其左右。后面讲修行的时候,再仔细讲这些,现在还没到这个阶段。前面只不过说两种根本,修行人错在哪个地方,主要是说错在没有掌握住修正的根本,没把握好修行的正确方向。


(弟子:)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请合掌回向:
愿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大家请放掌!恭送法师!

师父:阿弥陀佛!大家再见!晚安!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4群: 128169221

YY ID频道:86537757  YY群:5679092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本频道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 晚上 8—10 点在线讲《楞严经》,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晚上 8 点诵《在家菩萨戒仪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9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26课】
    2012年4月25日星期三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弟子:)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晚上好!我们继续共同学习《楞严经》——“二种根本”。
经文:【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我们上一时间,共同学习了不能够得成无上菩提的原因,和生生死死轮回的原因,也就是二种根本的第一种:【无始生死的根本】。为什么有无始的生死?皆因众生用攀缘心,妄认攀缘心为自性,所以才有生死轮回。
咱们接下来学习第二种根本:【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请看原经文:
经文:【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这个地方是『佛正说如来藏』。第二种根本是无始以来不染不着的菩提正觉之心(不染不着的正觉之心叫菩提,无生无灭的心性本体叫涅槃),元本就不生不灭的涅槃清净妙体,即是你现在精纯无染正觉妙明的识知之心叫本元,他能够生起一切的能缘与所缘,但又超越了能缘与所缘的那个心性本体。
这里面有个名词:“能缘”与“所缘”。 能缘、所缘还有所缘缘,这都是唯识课里面的专业名词。
【能缘】是具有认识作用的主体,为“能缘”;被认识之客体对象为“所缘”; “缘”乃依赖、依靠、攀缘等意。表示心识非独自生起,必须依赖、依靠、攀缘外境等客体对象方能产生作用。唯识家又称能缘为见分的能见分,所缘为相分。能缘在“见”上来说是“能见”,所缘就是“所见”。而以能缘之法,又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三者。能缘产生作用时,见分、相分、自证分需缘见分、证自证分,证自证分呢?需缘自证分。此外,转识论也举出能缘分果报识(阿赖耶识)、执识(阿陀那识)、尘识(六识)等三种。[成唯识论卷二、俱舍论卷七、成实论卷五立无数品]。告诉你,往下一讲到自性,就牵涉到唯识的专业,后面这个课呢,就有点难度,但是我尽量的给大家分析清楚。
【所缘】:缘是攀缘的意思,心识所攀缘的境界,叫做所缘。在耳上是声尘,在眼上就是所见。也就是认识之对象,为“心”、“心所法”生起之因,且被其所执取者。所缘就是所认识之对象,和我们认识是相对的。(这里一牵扯到专业课的时候,好多人就不好理解了。)
俱舍宗建立“六识”之说,故主张所缘之境为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这是说认识所对的外界,分为色、声、香、味、触、法,实际上好多人说六尘,那都是错误的,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六境。那么认识就是能缘,六境就是所缘。识,是识别。即眼识以色境,耳识以声境,鼻识以香境,舌识以味境,身识以触境,意识以六境之诸法为其各自之所缘。
法相宗建立“八识”之说,故除上面六境之外,尚论七、八二识所缘之境。即第七识以第八识之见分,第八识以种子、有根身、器界等三境,各为其所缘。大家记得前面我说那个“缘”字是什么呢?你把那个“缘”字换成依赖、依靠、依托,再看,效果就不一样了,各为其所“缘”。且依法相宗所立“万法唯心”之旨,故谓所缘六境之诸法系由“六识聚”所起之影像相分,其影像以第八识之相分为本质,亦即相分系由第八识之业力所任运变现者。到后面十番显见里面,就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那个时候就要讲万法唯识了。讲真心了,听不懂了?真心里面讲唯识,到十番显见呢,我会一一解释这些,特别是这些名词:“能缘”、“所缘”、“所缘缘”。在这里只不过略微的提一下。
【所缘缘】即所缘之缘。四缘之一。所谓“所缘”,即指心及心作用之对象(认识作用之对象);若心、心作用之对象成为原因,而令心、心作用产生结果之时,心及心作用之对象即称为“所缘缘”,心及心作用则称为“增上果”,又历来多解释为“心”、“心所法”由托缘而生起,乃自心之所缘虑。故亦可谓所缘缘即一切法。
“所缘缘”是什么呢?所缘缘即是一切法。
“能缘”是什么呢?是能见、能闻、能尝、能嗅、能触,能分别觉知一切法,这叫“能缘”。 这是“心”的作用。心的作用,在众生叫“识”。在本性上呢?叫“能”,能也就是“性能”,也叫“性”。 众生分别它,叫“识”; 佛菩萨无分别,所以叫做“性”。
“所缘”是和“识”“性”相对的境界,也就是所见、所闻、所尝、所嗅、所触、所能分别觉知一切法,这叫“所缘”。它是自性所依。没有这些外境就显不出自性的“能”,显不出能见、能闻、能尝、能嗅、能触……
所缘缘,就是一切法。
【关于涉及到能缘、所缘的注解】
【缘】缘是依赖、依靠、攀缘等意,即表示心识不独自生起,必攀缘(依赖、依靠)外境(客体对象)方能产生作用。攀缘含取舍之义。攀缘:缘虑之义。是人之心识攀缘于一切境界而胶着不舍。如眼识攀缘胶着色境而见,乃至身识攀缘胶着触境而觉,故心识称为“能缘”,其外境称为“所缘”。
【能缘】“能认识”即认识的作用。能缘之法分为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三者。能缘产生作用时,见分缘(依靠)相分,自证分须缘(依靠)见分、证自证分,证自证分缘(依赖)自证分。此外,转识论亦举出能缘分为果报识(阿赖耶识)、执识(阿陀那识)、尘识(六识)等三种。[成唯识论卷二、俱舍论卷七、成实论卷五立无数品]
【所缘】“所缘”,“所认识到的”即指心及心作用的对象(认识作用之相对的外景、景象。如六尘都是与六识相对的外六境)。心识不独起,必攀(依靠)外境而生,恰如老人之攀杖,猿之爬树缘木也。
所缘是“能缘”的相对之称。指认识之对象,是心、心所法生起的因素,而且被其所执取者。俱舍宗建立“六识”之说,故主张所缘之境为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即眼识以色境为所缘,耳识以声境为所缘,鼻识以香境为所缘,舌识以味境为所缘,身识以触境为所缘,意识以六境之诸法为其各自之所缘。
【所缘缘】若心、心的作用之对象成为原因,而令心、心作用产生结果之时,心及心作用之对象即称为“所缘缘”;心及心的作用则称为“增上果”。又历来多解释为心、心所法由托外缘(外境)而生起,乃自心之所缘(即所见到所认识到的)。故亦可谓所缘缘即一切法:所以说所缘缘即是一切法。
【见分】唯识宗所立四种心法(心识之作用)之第二种。又叫作能取分;即指识之能缘作用,为认识事物之主体;亦即能照知所缘境(即相分,为认识之对象)之主体作用。“见”即见照、照见之义,心性明了之义,如烛照一切诸法及了解诸法义理,如镜之明,能照万象。
见分有五义:
(一)证见名见,即根本智的见分。
(二)照名见,此通于根、心(即眼、耳等六根、六识),以根、心俱有光照义之故。
(三)能缘名见,此通于内三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能缘自证分),以内三分俱皆能缘之故。
(四)念解名见,以心念理解了解所诠义理之故。
(五)推度名见,以能推量之心推度一切境界之故。[佛地经论卷三、成唯识论卷二、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本](参阅‘四分’1663)
【自证分】:
(一)因明学用语。在因明学中,指的是自己认知之作用。[因明正理门论]
(二)又作自体分。指唯识家于心之作用所立“四分”之一。自,自体之义;证,证知之义。亦即心识之自体能证知自己“见分”(认识活动),及“证自证分”的内在之作用。(参阅‘四分’1663)
【证自证分】证自己认知之作用。


注:成唯识论于所缘缘立有亲疏二类,据成唯识论卷七载(大三一·四○下):“此体有二,一亲二疏。若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分等内所虑托,应知彼是亲所缘缘;若与能缘体虽相离,为质能起内所虑托,应知彼是疏所缘缘。亲所缘缘能缘皆有,离内所虑托必不生故;疏所缘缘能缘或有,离外所虑托亦得生故。”其中,亲所缘缘为见分、自证分等之内所虑托之法,即指影像相分;疏所缘缘为与能缘之心相离之法,即本质相分。[顺正理论卷十九、显扬圣教论卷十八、瑜伽师地论卷三](参阅“四缘”1832、“所缘”3250)
(这些东西你看不了,你就不知道,你就解释不清,所以说不让你们在群里面乱发讨论。有时候一句话,需要看好多、好多的书才能解释出来。你搞不明白,你就解释不出来,牵扯到的东西太多了。)


看经文:
经文【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译文:第二种是无始以来不染不着的菩提正觉之心(不染不着的正觉之心叫菩提。无生无灭的心性本体叫涅槃),元本就不生不灭的涅槃清净妙体,即是你现在精纯无染正觉妙明的识知之心叫本元,他能够生起一切的能缘与所缘,但又超越了能缘与所缘的那个心性本体。
译文的括号里面说的什么是菩提?什么是涅槃?就是说超越了“能”“所”,也就是禅家所讲的一句话“能所双亡”,没有了我“能见”,也没有了我“所见”,而是“能见”和“所见”了了分明。这个地方,没有深刻体会的人,他会觉得矛盾,落在分别意识里面就会觉得矛盾;因为佛法是不思议法,真心是不动念的,他们越思议越觉得矛盾,越思议越体会不到自性本来清楚、本来明了的情景状态。这个只能在实修课——现场实训,这是带大家去修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里面的授课内容。
第二种【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也就是我们的自性。“无始”:是没有个开始,即是无始。“菩提”:译作“觉”,是觉悟的道理。
【菩提】有三种:
(一)真性菩提:是众生根本就具有,也叫真心自性。
(二)实智菩提:即真实之智慧,也叫般若。
(三)方便菩提:即证道后,观机教化众生的方便善巧。
菩提虽分开成三,其实是一。由真性菩提,而生般若实智和方便善巧。三即是一,一即是三。菩提究竟是从何处来?它是无来无去,它是我们每人本来所具有的,它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真性。这个地方,“真性”应该解释为“真心自性”,真心自性是真心自己所具备的性能,就叫真心自性。真心自性是真心。真性是什么?真性是真心自己所具备的性能——能觉、能知。不再多说了,菩提就简单的解释、介绍这些,要是广说,一部大藏经,不仅仅是六百卷《般若经》的问题了。下面介绍“涅槃”。
【涅槃】涅者不生,槃者不灭,涅槃译作不生不灭,到没有生死时,就叫涅槃。大家想不想涅槃啊?涅槃也有三种:
(一)性净涅槃:自性本自清净,一尘不染叫性净涅槃。
(二)圆净涅槃:真无不圆,妄无不净叫圆净涅槃。
(三)方便净涅槃:是随缘方便。随缘提供方便。
佛祖示现生灭叫“方便净涅槃”,方便净涅槃是示现生灭。而教化净化一切众生回归自性,这叫“方便净”。众生该得度的时候到了,佛便方便地示现。一般人认为佛死了,这是错的。佛死是教化已经达到了圆满,证入圆满寂灭,是证入涅槃,证到不生不灭,回归常乐我净的道理中去。其实佛没有死,佛的法身遍满一切处,佛怎么会死呢?我们常常都坐在佛的怀抱里,我们行走坐卧都没有离开佛的怀抱,所以说佛是不舍每一位众生的。
在未开悟之前,菩提涅槃也本来是清净的妙体,就如现在之识精元明。这个“识”字,不是八识之识,而是识之最精妙处,识是什么呢?识是识别,识之最精妙处就是识别。自性有识别的性能,没开悟也没有脱离元清净妙体——识精元明。识精元明,也是菩提涅槃之别名,它本来是光明遍照,本有佛性,常住真心,能生出种种因缘,但久而久之,好像遗失了。其实并没有遗失,众生自己本具之真实即是自性清静本体。真实是真实的性能,众生自己本来具有的真实性能,即是自性清静本体,识精元明是真心。真心的性能是精纯的,本来明了的识别性,本来能识别的性能啊。大家认识不透真心,不会用它,于是遮蔽不明,对自性认识不清,就觉得自性藏得太久,太神秘,太玄、太妙、太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甚至你明白地告诉他,他还不敢相信,他还疑七疑八,不去接受,于是就变成了妄想了。故虽在穷困时,亦不会用它,这就好像遗失一样,但其实没有失。
众生其实并没迷,只是认识上认识不清自性罢了。“觉”是本来没觉,“迷”是本来没迷,这个道理是大开圆解的人,才能够心领神会。众生忘失自己的真心,而反用妄想攀缘心,故怎样修都不能成就佛果。修行非要认识清真心不可,想修行就必须要先悟后修,不然修行就容易走弯路。有些人有点小定,就自己认为自己证果,实在是愚痴啊。
在二种根本里面,先解释的是妄本,再释的是真本。“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本名叫做真心。
此地“真妄二本”,都称“无始”。如金与矿,二俱无始,不可分谁先谁后。淘金矿,矿石和黄金,你说谁先啊?是先有黄金?还是先有矿石啊?我们真心和妄心也是这样,是先有真心啊?还是先有妄心啊?无真不起妄。告诉你,都没有个开始,所以叫“无始”。
又“识精”者,乃第八识精明之体。此体虽带少分之妄,究竟全体是真。“识精”是第八识精明之体,精纯元明之体,也就是第八识精纯元明之识别性(能识别的识别性能)。他的妄是种子,他能识别,但是它里面存有无始生死以来所熏陶下的好坏善恶这些种子。因为第八识的精明之体,带有少分(十分轻微的)业种,所以它还是不是十分纯的。
“转识”要从第八识转。第八识转识成智怎么转?就从第八识转。以前所有的种子都是熏陶的善恶的种子。我们学佛就一点一点地往第八识里面熏陶对真心自性的见解和理论,慢慢地用真性的种子去灭业报的种子。就是去掩盖那些业报的种子。怎么掩盖呢?转啊。所以说大乘唯识家,说第八识是心,以它为中心嘛,转换一下,让解脱的理论变熟,让以前熏陶的那些善恶和业障的种子变陌生,这就是祖师们常说的一句话“熟处变生,生处变熟”。解脱的理论变熟了,你就精进了,就具备正知正见了,就把自己习气的业种给转变了,习气的业种被压下去了,就走解脱的路了。转识你以为离开了八识再转吗?离不开八识的。佛的六根清净,我们众生也是六根清净,只是我们不懂得,不会运用。
【能生诸缘】:识精即第八识阿黎耶识(阿赖耶识),所本具精明之体,此识体即如来藏,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故名能生。第八识的精明之体,就是如来藏。摄一切法是包括一切,是含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既然包括含摄,它就能生。为什么它含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因为第八识叫藏(zànɡ)识,也叫藏(cánɡ)识。它念藏(zànɡ)是因为它是一个大宝藏,它包含着生生世世所接触熏陶下来的所有信息。它含藏(cánɡ)着生生世世与外界接触交际所落下的所有印象种子。这是念藏(zànɡ)的意思,是一个大宝藏。如来藏,它不但含藏那些种子,它本身还有识精元明含藏在里面,这个念藏(cánɡ)了,即本身如来藏(zànɡ)性含藏(cánɡ)在里面,转就得从这里转。从哪里转?从转变认识那里转。听经闻法,生生世世的听经闻法!把般若智慧和真心自性的理论都认识清楚了,一起心动念,用的是本性般若,不用以前的业因种子和习气,就转过来了。那就是看谁生谁熟的问题了,真心自性的般若理论熟了,把习气、善恶的种子压下去了;如果习气、善恶的种子太熟了,那就把你真心自性般若的概念给压下去了,那就看你的愿力大还是业力大的问题了。如果愿力超过了业力,也就是说你精进,你时时刻刻依靠般若解脱智慧,站在真心自性、菩提涅槃元清静体、识精元明的这个角度上,就能把习气、生灭心、善念恶念给压下去,这就是愿力超过了业力。这里面当然存在《百法明门论》里面所说的“精进”的问题,我们现在末法时期的人,学佛实在不精进,差不多都是愿力超不过业力,都是被业力所左右的。也就是所学的佛学,根本就压不下自我,改变不了自我的习气,这个识就没有办法转,这个识永远转不成智,那只能是驴头马面,六道轮转。
再看下面:
经文【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为什么称为众生呢?就是因为自己发愿要成佛,要依佛教导,依老师教导去了脱生死。但是呢?还是依着自己的习气,依着自我的“我执”和“我见”,这就是愿力压不过业力,这就叫做“众生”。既然业力超过了愿力,这当然就遗失了原本清净妙明的识别性,也就是遗失了“识精元明”。
以上遗失了【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这一段,是“正示如来藏体”, 下面是“初示遗失真性 枉入诸趣”。
『正说如来藏』
1 正示如来藏体:【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2 初示遗失真性 枉入诸趣:【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由于这些众生,认识不到本来就光明寂然的心性自体,虽然终日应用,却自已认识不到,以至于认假为真,枉受六道七趣的轮回之苦!此处总结指出了众生的过错。“遗此本明”:本明即识精元明也。
因一切众生,都认识不到识精元明、常住真心,就像遗失一样,即是迷失本有的真心。自性虽终日运行而不自知,“行”即应用、运用、运作起用的意思。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虽然天天都在起作用,但自己全然不知道。“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即是众生本具的佛性。佛性是什么?佛性,在眼是见性,在耳是闻性,在舌是尝性,在鼻是嗅性,在手是触性。在无形中,真性每日都在运作,真性每日都在做事,只是自己认识不到真性,不知道而已,所以不会用真心本体,而只用妄心攀缘、取舍,皆是生生灭灭,所以就“枉入诸趣”。“枉入”是不愿入而入。“诸趣”即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



(弟子:)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请合掌回向:
愿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大家请放掌!恭送法师!

师父:阿弥陀佛!大家再见!晚安!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4群: 128169221

YY ID频道:86537757  YY群:5679092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本频道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 晚上 8—10 点在线讲《楞严经》,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晚上 8 点诵《在家菩萨戒仪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30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27课】

    2012年4月26日星期四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弟子:)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晚上好!我们现在共同学习《楞严经》,大家打开《大佛顶首楞严经背诵手册》第十七页,倒数第六行:

经文【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阿难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这是一段,咱们再具体分句解释。我们在上一时间,共同学习了修行人不能够得成无上菩提,乃至成了天魔外道,皆是因为不知道真心和妄心两种根本。于是,佛陀便向大家教导说明了妄心和真心两种根本。由于众生认识不到本来就光明寂然的心性自体,虽然终日运用、应用,却自已认识不到,以至于认假为真,所以枉受六道七趣的轮回之苦!

于是,佛陀再施言教,告诉阿难:

经文【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

这里是佛陀重新再征问阿难。

白话文:佛问阿难,你今天要想知道修学奢摩他路的正确道路,愿意出离生死苦海,那么,我现在再问你。

“奢摩他路”在《楞严经正脉疏》里面有明确的交待。关于佛陀再问阿难“奢摩他路”,所问和回答意思有出入。阿难以求知心处,为奢摩他路,如来则以了知此妄识,无体无处,而另外寻觅真心,为奢摩他路。前面阿难请示奢摩他路,所以佛说二种根本,令大众知真妄二本,便可舍妄求真,圆悟真心,修奢摩他路,修习佛定,为最初下手之处;功夫从哪里做呢?从悟后起修。此处以下经文更是试验一番,且看阿难如何荐取。

佛先征问能见,后喝斥阿难的见解是妄心,以示奢摩他路,所以说:“汝今欲知,欲修奢摩他路,发愿出离生死,今复问汝。”如果阿难情愿在六道轮回,甘受生死,就不用求问奢摩他路了。今既求开示奢摩他路,一定要搞清楚真妄二本,舍妄依真,方能免除修行路上方向性的错误。

请看下面经文:

经文【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阿难言。见。】

白话文:于是如来便举起金色臂,屈握着他那带有五幅轮纹的手指,而问阿难:“你看见没有?”阿难答道:“看见了。”(注:佛身黄金色,所以说金色臂,佛指有千幅轮相,所以说五轮指。)

佛欲令阿难知道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是“能见”的“见性”,所以下面都讲“见”字,佛陀要在“见性”上令阿难开悟。这时候,如来先以身教无言说法,“举拳验见”用的是身教,佛身全体黄金色,所以手臂也是黄金色;屈五轮指,佛之指端,有千幅轮相,指屈成拳,举拳开示阿难。如此,如来于相上一著,使用身教接引阿难,阿难如能于金拳举处,当下回光返照,识得本明,则可与“说教”、“机教”相契(“契”是契合,“机”是当机,“教”是教导),方不负如来教导!

这个地方,阿难于“金拳举处”回光返照了没有?没有。他要是明白了你们大家也明白了,这个《楞严经》就不用讲了。因为阿难代表的是我们大家还在迷惑。无奈阿难钝根不契如来教导,用身教不能心领神会,还需要佛陀苦口婆心,于身教中,再施言教。为什么再施言教?这个时候,阿难已经等于是错上加错了。前面七番破处佛陀已经很明确地告诉他:见不是眼见。但是在这个地方呢,阿难还是说眼见。前面已经破过他的眼见了,阿难还是执着眼能见,而不认为是心见,他还是认为见是眼见。佛对阿难说:“汝今见不?”阿难回答:“见。”此处“见”是不定见,见外境物尘也是见,见性也是见,不知阿难说的是见外境物尘?还是说的见性?

中国古时候啊,很多禅师大德,如果有人来求开示,便伸出大姆指,展示“一指禅”,这是令人在见性上开悟;或者一言不发,只把眼睛一瞪,也是示意要在眼根处明了。但是祖师是已开悟才能这样教人,自己未开悟是不能乱教人的。未得无漏,未得正果,便往教人,就好像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不但不能教化人,反为世俗所转,而不能转世俗。误人害己,实在是太危险了。

这个地方有个典故,我就说一下吧。

以前有个开悟了的老法师,住在一个寺院里,有好多人知道老法师是一个开悟得道的高僧,便慕名前往求教。这个老法师见来人便伸一个手指,就像佛陀在这里表演给阿难看是一样的,便问来人,“汝今见否?” 来人答:“见。” 有的人明白,而有的人还是不懂得老法师在讲什么,老法师哈哈一笑,于是下座,这堂课就算讲完了,开示就算讲完了。

有一天这个老法师出去办事去了,他的那个侍者小徒弟在家,这时有人来请法,求开示,于是他也学着他师父的样子,伸出一只手,伸出一个指头:“汝等见否?”来者答:“见。”他还是老法师那套话:“汝心已明示,无需再问。”有一天,他的小徒弟,正在堂上伸手,比手划脚的,在给一帮人说法。伸出一个手指头:“汝等见否?”众答:“见。”他还是那套话:“汝心已明示。”老法师身上有戒刀,“刷”地一刀,把徒弟手指头削下来了。徒弟一看师父来了,把自己手指头削下来了,马上跪下:“师父饶命。”老法师就问他的徒弟:“汝心知疼否?”徒弟说:“知。”说完这个“知”以后,这个徒弟就在那里一愣!老法师这个时候容颜大变,于是心疼地掉下了眼泪,赶快给弟子包扎伤口。

什么道理啊?不告诉你。他徒弟开悟了,怎么悟的?留个答案让大家去想。这老法师开悟了怎么还心疼地掉下眼泪呢?人非草木啊。佛也非草木啊,他不是无情啊,他那个情,不是有执的情,而是智慧地爱。他那个小徒弟在这里开悟,是什么样的因缘?这些都是祖师开悟,才能这样教人,自己没悟是不能这么教人的,犯妄语是要堕地狱的。我们现在啊,也要背下口头禅:“犯妄语戒是要堕地狱的。”就好像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不但不能教化人,反被世俗所转,而不能转世俗,误人害己,实在是太危险了。

现在给大家提提神,讲一下阿修罗和玉皇大帝的故事:现在的人啊,不懂装懂,争强好胜,就如阿修罗一样,不懂还不服人,还觉得自己有修有证(有理论有实修),将来就会堕阿修罗。阿修罗译为“无酒”,虽居天上,而无酒可饮。又译作“不端正”。男阿修罗相貌奇丑,阿修罗女则相貌甚美,但是品性好斗好胜。一天,玉帝遇阿修罗王的女儿,见其貌美,便娶为妻。玉帝知佛在世弘法,天天都下界听经。阿修罗女嫉妒心重,以为丈夫爱上了世间的姑娘,在世间胡闹;于是有一天,特地跟踪观察,刚巧那天佛在讲堂里,两旁都是女众,因此修罗女大怒,责骂其夫。玉帝见她乱言,举手打她,阿修罗女便回父王处哭诉,要跟玉帝离婚。阿修罗王因爱女心切,即兴兵攻打玉帝,玉帝不敌,向佛求救,佛将其袈裟赐与玉帝,嘱咐他将袈裟撕碎,让众天兵,各带一块,并教每人都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玉帝遵命,遂将阿修罗王打败,从此以后玉帝就知道了般若的重要性。在天上的阿修罗有福报,但无德报。地上也有阿修罗,如贼头、土匪等。凡是好胜好战斗,好发脾气者,都是阿修罗。告诉你,你以为天上好过啊,欲界天上也会有气生,玉皇大帝一国之君,讨了个罗刹女漂亮老婆,也惹他生气。

三界,你只要不出欲界,没有安宁的地方,赶快修行成佛吧!别在这些苦恼是非上再搞了。了脱不了生死的,还是有苦,有烦恼的;别想当神仙,欲界神仙也不清净,还是有苦,有烦恼的。

经文【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

白话文:佛问阿难:“你看见什么?”阿难说:“我看到如来举起手臂,屈指握成光明拳,其光明亮,照耀我的心和眼睛。”

佛以阿难答“见。”见尘、见性未分,所以问“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照耀我之心目。”这是明确阿难所说的是看见外物。如果见性,自可忘尘,则合真性,现在既说见尘,自然还是在迷失真性中,属于妄本。这个地方阿难还没开悟

经文【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白话文:佛问:“你用什么看见的?”阿难答:“我与大众,都是用眼看见的。”

阿难不敢说自己,而把大众都拉进来,以表示确定。前面佛陀已经说了“见”不是眼见。佛已知阿难还是见尘未见性,阿难尚不肯放舍自己的分别见解,佛再亲切开导,深见佛陀慈悲心切。佛再问:“汝将谁见?”阿难若能在这里回光返照,尚属未晚,无奈阿难迷执太深,如来重重开示,阿难一一错过,仍旧答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前面“见是眼见”,早被佛攻破,至此依然不悟,还答“我与大众,同将眼见。”真是辜负世尊苦心教导!你说阿难糊涂不糊涂啊?阿难不糊涂,是我们太糊涂;阿难是表演者,是代表我们这些糊涂人。佛说一遍还不行,已经跟你说得很清楚了。你看现在很多人啊,听了课了,“懂了。”转过身去又糊涂了,还是依自己的老见解。这地方阿难就是代表的这部分人,表演给我们看的,说明我们心还不够细,不长记性。前面明明佛说过了“见”不是眼见是心见,如果是眼见,死了的人为什么不能见呢?阿难是表演给我们看的,阿难不糊涂。

佛举拳开示,正欲使阿难向眼根性中去认识,取用真见,以修奢摩他路,出生死,入涅槃之正路。可惜阿难,但知执著物尘,不知返本,遗失识精元明,还执认肉眼为能见;此即上文所说【缘所遗者。】“缘所遗者”即见到外物便认为是肉眼能见,却忘却了,眼睛只是心灵的窗口,“见”是心性能见的,见性所见,不是肉眼能见啊。

【缘所遗者】见到外缘,心向外奔逸,向外执著,不能反认识到是自己具备的能见性,所见。执著所见,便如遗失了真性一样,即是“缘所遗者”。于是才有佛陀第二次向阿难征心。

看经文:

经文【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

白话文:佛再问阿难:“现在你要老老实实回答我,我屈指为光明拳,照耀着你的心和眼睛。你的眼睛是看得见的,是不错的。但你又以什么为心来接受我拳头的照耀呢?”

前面世尊步步逼问,当机者阿难,分别执着寸步不移,因此佛陀只得再次征问妄心,而直接破之。前文【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与此处【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吻合,这是第二次征问阿难心何所在。

有人说《楞严经》“七处征心”、“八还辨见”,却不知前七番是破处并非征心;前七番破处只有一处征心,这里是第二次征心;因妄心未破除,所以才有第二次征心。后“八还辨见”,还是为了显真心,全是破妄显真! 《楞严经》里面,古判“七处征心”、“八还辨见”,其实那个“七处征心”应该是“七番破处”;实际经中有三番破分别意识,再往后面的“八还辨见”、“十番显见”,这个还都是在破妄心显真心。大家想想这都是破妄显真,所以都归在“破妄显真”这个大的章节以内。

世尊举手擎拳,原欲以无言之道,向上一著,接引阿难,令他向“见色”、“闻声”处,亲见自己本来面目。奈阿难直指不会,只得再加引导,重新审问:“汝何所见?”这是一问!“汝将谁见?”这是第二问!世尊苦口婆心的劝导,阿难则处处执着,不能把“见”归心,而反认“见”属眼见;世尊见其始终不悟,只得落草盘根,更征问之,才有第三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这是第三问!此处属佛第二次向阿难征心,第二次征心里面,有三番的审问、审查阿难的错误。

经文【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

白话文:阿难说:“如来现在追问我心在哪里,而我这个能够推求寻找的,就是我的心。”佛喝道:“咄!这不是你的心!”

阿难说:“现在世尊,要征询我的心在何处,而我(这个“而”字是承上起下,因上面意思还未说完,所以用“而”字来补充)就用这个心仔细地推求寻找···则我这个能够推求寻找之心,是否可以当我的心呢?【我将为心】这个“将”字,是还不敢确定(将:即是还不敢决定,含不定之意。)佛喝道:“咄!这不是你的心!”“咄”有责备之意。你看到了没?佛也生气,你以为佛不责备人啊?他不生气教弟子也教不出来。这地方佛生气了,老是教不会你,得给点颜色看看,不能光是溺爱。你看佛经里面写得多么好,现场教徒弟的时候,他也是要责备人的。不责备,这些弟子,有些就是顽固不化,还是要责备,棒喝。这些是做老师必须要用的方法,棒喝完了,再哄他:“乖乖,听话。”你光是叫他“乖乖听话”,他又找不着北了,又不听话了。教学就是这样,没规距不成方圆,一味的批评也不行,一味的表扬也不行,要恩威兼施。现在有些学人不知道自己师父的良苦用心,有时受到师父的批评,于是便自起烦恼,老觉得自己是对的,对师父说三道四,甚至离师父而去,那只能说是他自己不够理智。

佛因为阿难妄用识心,所以处处审问,无非要破他的识心,使他能明白真心所在,所以举拳示意。阿难执迷太深,还不明白,回答能见是眼。佛再追问:“以何为心?”阿难仍以“能推求”为心。“见是眼见,能推求的是心”在七番破处里面已经破过了,阿难在这个地方还是坚持自我的见解:见是眼见。这就说明众生刚强难化,你虽然说得明明白白,但众生还是依自我的见解,这需要很久的自我认识转变,才能够在理上明白过来。阿难抱着自我的见解“见是眼见,能推求的是心”,依然执妄想识心为真心,实在是辜负了佛在七番破处的一番苦口婆心。所以佛不得已再用威声喝:“咄!”希望他能从闻性上开悟。没办法,本来不想责备他。前面如来三番问审,全是禅宗语气,阿难当机,惯用习气、分别、执着。熟处难转,不知在回归自性处转身,才有如来现今再征问阿难:“心何所在?”阿难答:“而我用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此处还认为妄心为本啊;能推之心即攀缘心,正是阿难尘相未除,依旧认贼为子,此第二次征心,又自呈妄心是真心。

佛到此见其迷情深固,非大力不能破,所以奋起踞地狮子吼之威,直接给予一喝:“佛言。咄!此非汝心!”这不是你的心!此一喝正如金刚王宝剑,擒贼斩首,向其命根不断处,猛下一剑。佛举手擎拳,要阿难向眼根见处回光返照,拾取真心,无奈阿难只知合尘,不知合觉。麻烦啊,我们现在众生也犯这样的毛病啊。于是如来换一指导方针,阿难惯用耳根,遂乃威振一喝,欲令向耳根根性处荐取,“能闻”是“闻性”能闻,果能于此悟了,妄心便死了,阿难法身自然就活过来了。阿难不但妄心不死,下文反与如来,争辩不休。

今天这些内容经文不多,但是内容不少。到下面就是阿难反过来问佛“你说我这不是心,那是什么?”他们哥俩在那里较劲了,他不认为自己不懂,就像现在的人遇到善知识不但不服,还百般地刁难。象达摩祖师啊,好多人不但不虚心请教,还看不起他呢。





(弟子:)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请合掌回向:

愿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大家请放掌!恭送法师!

师父:阿弥陀佛!大家再见!晚安!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4群: 128169221

YY ID频道:86537757  YY群:5679092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本频道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 晚上 8—10 点在线讲《楞严经》,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晚上 8 点诵《在家菩萨戒仪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5 10:34 , Processed in 0.135714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