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事迹传记] 禅宗六代祖师传灯法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信心铭

至道无难, 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 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 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 莫存顺逆2。
违顺相争, 是为心病。
不识玄旨, 徒劳念静3。
圆同太虚, 无欠无余。
良由取舍, 所以不如4。
莫逐有缘, 勿住空忍5。
一种平怀, 泯然自尽6。
止动归止, 止更弥动。
唯滞两边, 宁知一种7。
一种不通, 两处失功。
遣有没有8, 从空背空9。
多言多虑, 转不相应。
绝言绝虑, 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 随照失宗10。
须臾返照, 胜却前空11。
前空转变, 皆由妄见。
不用求真, 唯须息见。
二见不住, 慎莫12追寻。
才有是非, 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 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 万法无咎。
无咎无法, 不生不心。
能随境灭, 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 能由境能13。
欲知两段, 元是一空。
一空同两, 齐含万象。
不见精粗, 宁有偏党14。
大道体宽, 无易无难。
小见狐疑, 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 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 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 逍遥绝恼。
系念乖真, 昏沉不好。
不好劳神, 何用疏亲15。
欲取一乘, 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 还同正觉。
智者无为, 愚人自缚。
法无异法, 妄自爱著。
将心用心, 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16,悟无好恶。
一切二边, 良由斟酌17。
梦幻空花, 何劳把捉。
得失是非, 一时放却。
眼若不睡18,诸梦自除。
心若不异, 万法一如。
一如体玄, 兀尔忘缘19。
万法齐观20,归复自然。
泯其所以, 不可方比21。
止动无动, 动止无止22。
两既不成, 一何有尔。
究竟穷极, 不23存轨则。
契心平等, 所作俱息。
狐疑尽净, 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 无可记忆。
虚明自照, 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 识情难测。
真如法界, 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 唯言不二24。
不二皆同, 无不包容25。
十方智者, 皆入此宗。
宗26非促延,一念万年。
无在不在, 十方目前。
极小同大, 忘绝境界。
极大同小, 不见边表。
有即是无, 无即是有。
若不如是, 必不须守27。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 何虑不毕。
信心不二, 不二信心28。
言语道断, 非去来今。


--------------------------------------------------------------------------------

〖注解〗

1.见《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景德传灯录》卷三十。此铭历代有人提唱,其中最著名者当推天目中峰明本和尚的《信心铭辟义》以及真歇和尚的《拈古》。何谓信心?中峰和尚云,“信其广大之心体,与诸佛平等无间;必欲其自信而入,不假修证;一入信位,决定不退转也。”禅宗当下承担之特色于此可见一斑。故有人将“信心不二,不二信心”立为一铭之宗旨,堪称一语中的。“信心不二”讲的是信什么;“不二信心”讲的是如何信到位。个中妙旨,读者自看。


2.欲得现前,莫存顺逆:欲得大道现前,只要心中不生逆、顺之念就行了。境缘本无逆顺,因心而有逆顺,逆则生憎,顺则生爱,皆是妄想,并非真实。

3.不识玄旨,徒劳念静:不知大道非动非静、动静一如,妄生取舍之心,徒然做厌动欣静的工夫,象这样用心,何有了脱之期。

4.不如:不自在,不解脱。

5.空忍:即无生法忍。“莫逐有缘,勿住空忍”的妙义,可参见梁山缘观禅师的一段开示:有僧问梁山缘观禅师:“家贼难防时如何?”缘观禅师道:“识得不为冤。”那僧又问:“识得后如何?”缘观禅师道:“贬向无生国里。”那僧又问:“莫是他安身立命处也无?”缘观禅师道:“死水不藏龙。”那僧进一步追问道:“如何是活水龙?”缘观禅师道:“兴波不作浪。”那僧又问:“忽遇倾湫倒岳时如何?”缘观禅师便从法座下来,抓住那僧,说道:“莫教湿却老僧袈裟角!”(参加《五灯会元》卷十四)。

6.一种平怀,泯然自尽:只要心无分别,平等一际,自然“违顺相争”之心病泯然而尽。

7.一种:指自性,又称动静一如之中道实相理体。昧却自性,著空著有,著动著静,都是徒劳用功。

8.遣有没有:拨除万有而求空理,反而被有所淹没。这是一种断灭空,不是真正的空理。

9.从空背空:执着于一念不生的空境,反而不能契入万法当体即空的空理。从,追求。背,远离。

10.随照失宗:《坛经》中有“随照枉迁流”一语,大意与此相当。意思是说,执着于假法,随见闻觉知而转,不能返照,就会迷失自性。

11.前空:据真歇和尚《拈古》所讲,“前空”与“当体空”相对而言,指未起一念之空,背境观空之空,亦即顽空、死空。当体空是指不待背境而观空,不待灭念而后空,万法当体即空,所谓“见色即见心”,即有即空。

12.莫:一作“勿”。

13.能与境:即能与所,二者相对待而立,因妄想而生,其性本空。若能泯其二边,能所双亡,即当下归于真性。

14.偏党:偏私,阿附。

15.系念、昏沉,是用功中经常出现的两种差错。系念,即过分执着于所观之境,不知不觉落入二边,产生掉举,违于真性。昏沉,指用功不切,失于所观之境,落于昏睡的状态,亦是修行之大忌。“不好劳神”的“不好”指昏沉,“劳神”指系念。真正的用功是行平等观,远离好恶和选择。

16.迷生寂乱:迷的时候,有静有动之别。寂乱,指动与静。

17.意思是说,一切动静好恶等二边,都是由分别心所致。良由,一作“妄自”。

18.睡,一作“眠”。

19.兀而忘缘:心静如水,离绝攀缘。兀尔,静止的样子。

20.齐观:平等观照。

21.方比:比拟。

22.止动无动,动止无止:意思是无止可动,动而不动;无动可止,止而不止。所谓“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23.不,一作“莫”。

24.要急相应,唯言不二:欲与至道相应,唯有不二法门方可契入。

25.不二皆同,无不包容:不二之心,生佛平等,十方法界皆从此心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故云。

26.宗:指真如自性,又称法界心。此心非短非长,长短互即互入,故云“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此心无内无外,遍一切处,无大无小,大小亦互即互入,故云“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极大同小”。

27.若不如是,必不须守:意思是说,真如自性远离二边,有无互即,若不能如是信解,妄生分别取舍,即迷失了自性,想守也守不住。须知自性是不用守的;起个“守”的念头便是多余,便是落入二边,何曾体证到“一如”!

28.信心不二,不二信心:意思是,首先要相信吾人本具之真心远离二边,与诸佛之心等无差别;其次还要把这种信心通过平等不二观,落实到当下一念。当下一念能如是信入,即不退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宗四祖道信大师传灯法本

大师传记

四祖道信大师,俗姓司马,河内人(今河南沁阳县),生而超异,自幼即对大乘空宗诸解脱法门非常感兴趣,宛如宿习。道信禅师七岁出家。其剃度师戒行不清净,道信禅师曾多次劝谏,但是对方却听不进。没有办法,道信禅师只好洁身自好,私下地持守斋戒,时间长达五年之久,而他的老师竟然一点儿也不知道。

后来,道信禅师听说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潜山县)有二僧在隐修,便前往皈依。这二僧原来就是从北方前来避难的三祖僧璨大师和他的同学定禅师。

在皖公山,道信禅师跟随三祖僧璨大师学习禅法。道信禅师开悟见性,当在这期间。《五灯会元》卷一记载:

隋开皇十二年(592),有位沙弥,名道信,十四岁,前来礼谒三祖僧璨大师。

初礼三祖,道信禅师便问:“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

三祖反问道:“谁缚汝?”

道信道:“无人缚。”

三祖道:“何更求解脱乎(既然没有人捆绑你,那你还要求解脱干什么呢?不是多此一举吗)?”

道信禅师闻言,当下大悟。

原来,吾人所感到的束缚不在外面,而在我们的内心。束缚完全来自于我们自心的颠倒妄想,也就是分别、计度、执着,如果看破了这些妄想,知道它们来无所来,去无所去,当体即空,不再被它们所转,那我们当下就解脱了。内心不解脱,到哪儿都不会自在的。因此,解脱在心,不在外。

道信禅师开悟之后,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继续留在祖师的身边,一方面侍奉祖师,以报法乳之恩,另一方面,借祖师的加持,做好悟后保任的工夫。这样有八九年的时间(亦说十年)。

在这期间,三祖不时地点拨道信禅师,并不断地加以钳锤,直到因缘成熟,才肯把法衣托付给他。付法的时候,三祖说了一首偈子:

      “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
     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


并说道:“昔可大师付吾法,后往邺都行化,三十年方终。今吾得汝,何滞此乎(当年慧可大师传法给我之后,寻即前往邺都,行游教化,时间长达三十年,一直到入灭。如今,我已经找到了你这个继承祖业的人,为什么不去广行教化而要滞留在这里呢)?”

于是,僧璨大师便离开了皖公山,准备南下罗浮山弘法。道信禅师当然非常希望能随师前往,继续侍奉祖师,但是没有得到祖师的同意。祖师告诉他:“汝住,当大弘益(你就住在这里,不要跟我走了,将来要大弘佛法)。”

僧璨大师走后,道信禅师继续留在皖公山,日夜精勤用功,“摄心无寐,胁不至席”。在皖公山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因缘成熟了,道信禅师便离开此地,四处游化。隋大业年间(605-617),道信禅师正式得到官方的许可出家,编僧籍于吉州(今江西吉安地区)的某座寺院。

《续高僧传》卷二十记载,吉州城曾经被贼兵围困了七十多天,城中缺食少水,万民惶怖困弊,情况非常危急。道信禅师听说此事,心生怜悯,于是来到吉州城里。奇怪的是,自从道信禅师入城之后,原先干枯的水井突然有水了。守城的刺史对道信禅师感激不尽,连连叩头,并问:“贼何时散?”道信禅师回答说:“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于是刺史便令全城的人同声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念了不多久,城外的贼兵但见城墙的四角站满了金刚力士,威猛无比,一个个都惊骇不已,纷纷四散。

隋末天下大乱,道信禅师应道俗信众的邀请,离开了吉州,来到江州(九江),住在庐山大林寺。唐初武德七年(624),又应蕲州道俗信众的邀请,到江北弘法,旋即在黄梅县西的双峰山(又称破头山)造寺驻锡传禅。后称四祖寺。在这里,道信禅师居住了三十多年,道场兴盛,法音远布,“诸州学道,无远不至”,门徒最盛时多达五百余人,其中以弘忍最为著名。蕲州刺史崔义玄,闻道信禅师之名亦前来瞻礼。

唐贞观年间,太宗皇帝非常仰慕道信禅师的道味,想一睹禅师的风彩,于是诏令祖师赴京。但是,祖师以年迈多疾为由,上表婉言谢绝了。这样前后反复了三次。第四次下诏的时候,皇帝火了,命令使者说:“如果不起,即取首来(这次他如果再不来,就提他的首级来见联)。”使者来到山门宣读了圣旨,祖师居然引颈就刃,神色俨然。使者非常惊异,不敢动刀,便匆匆回到了京城,向皇上报告了实情。太宗皇帝听了,对祖师愈加钦慕,并赐以珍缯,以遂其志。

道信禅师寂于永徽二年(651)闰九月初四日,春秋七十有二。临终前,将法衣付嘱给弘忍禅师,并垂诫门人说:“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言讫,安坐而逝。后谥“大医禅师”。

道信禅师的开示,现存有《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载于《椤伽师资记》。另外,四祖开示牛头法融禅师的那段资料也非常珍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

唐朝蕲州双峰山道信禅师,承璨禅师后。其信禅师,再敞禅门,宇内流布,有《菩萨戒法》一本,及制《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为有缘根熟者说。

【一】

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

【二】

1、《文殊说般若经》云:“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2,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辨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3

2、夫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

3、《普贤观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4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5是名第一忏悔。

4、摒除三毒心、攀缘心、觉观心,念佛心心相续6,忽然澄寂,更无所缘念。《大品经》云:“无所念者,是名念佛。”7何等名无所念?即念佛心,名无所念。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所以者何?识无形,佛无形,佛无相貌。若也知此道理,即是安心。常忆念佛,攀缘不起,则泯然无相,平等不二。入此位中,忆佛心谢,更不须征8,即看此等心,即是如来真实法性之身,亦名正法,亦名佛性,亦名诸法实性实际,亦名净土,亦名菩提、金刚三昧、本觉等,亦名涅槃界、般若等。名虽无量,皆同一体,亦无能观所观之意。如是等心,要令清净,常现在前,一切诸缘,不能干9乱。何以故?一切诸事,皆是如来一法身故。住是心中,诸结烦恼,自然除灭。于一尘中,具无量世界;无量世界,集一毛端,于其本事如故,不相妨碍。《华严经》云:有一经卷,在微尘中,见三千大千世界事10。

【三】

1、略举安心,不可具尽。其中善巧,出自方寸。略为后生疑者,假为一问:如来法身若此者,何故复有相好之身,现世说法?

信曰:正以如来法性之身清净圆满,一切像11类悉于中现,而法性身无心起作,如颇梨12镜悬在高堂,一切像悉于中现,镜亦无心,能现种种。经云:如来现世说法者,众生妄想故;今行者若修心尽净,则知如来常不说法,是乃为具足多闻。闻者,一无相也。是以经云:众生根有无量故,所以说法无量;说法无量故,义亦名无量义。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则无相也。无相不相,名为实相,则泯然清净是也。斯之诚言,则为证也。

坐时当觉,识心初动,运运流注,随其来去,皆令知之,以金刚慧征13责,犹如草木,无所别知。知所无知14,乃名一切智。此是菩萨一相法门。

2、问:何者是禅师?

信曰:不为静乱所恼者,即是好禅师15。用心人常住于止,心则沉没;久住于观,心则散乱。《法华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16

3、云何能得悟解法相,心得明净?

信曰: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计心17,亦不思惟,亦不观行,亦不散乱,直任运;亦不令去,亦不令住,独一清净究竟处,心自明净。或可谛看,心即得明净,心如明镜;或可一年,心更明净;或可三五年,心更明净;或可因人为说,即得悟解;或可永不须说得解。经道:众生心性,比如宝珠没水,水浊珠隐;水清珠现。为谤三宝、破和合僧、诸见烦恼所污,贪嗔颠倒所染,众生不悟心性本来常清净。故为学者,取悟不同,有如此差别。今略出根缘不同,为人师者,善须识别。《华严经》云:“普贤身相,犹如虚空,依于如如,不依于佛国。”18解时佛国皆亦如,即如、国皆不依。《涅槃经》云:“有无边身菩萨,身量如虚空。”又云:“有善光故,犹如夏日。”又云:“身无边故,名大涅槃。”又云:“大般涅槃,其性广博。”故知学者有四种人:有行有解有证,上上人;无行有解有证,中上人;有行有解无证,中下人;有行无解无证,下下人也。

4、问:临时作若为19观行?

信曰:直须任运。

又曰:用向西方不?

信曰:若知心本来不生不灭,究竟清净,即是净佛国土,更不须向西方。《华严经》云:“无量劫一念,一念无量劫。”须知一方无量方,无量方一方。佛为钝根众生,今向西方,不为利根人说也。

5、深行菩萨入生死,化度众生,而无爱见。若见众生有生死,我是能度,众生是所度,不名菩萨。度众生如度空,何曾有来去。《金刚经》云:“灭度无量众生,实无有众生得灭度者。”所以20初地菩萨初证一切空,后证得一切不空,即是无分别智。亦是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是空。所以21菩萨修学空为证。新学之人,直见空者,此是见空,非真空也。修道得真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无有诸见也。善须解色空义。学用心者,要须心路明净,悟解法相,了了分明,然后乃当为人师耳。复须内外相称,理行不相违,决须断绝文字语言、有为圣道,独一净处,自证道果也。

6、或复有人,未了究竟法,为于名闻利养,教导众生,不识根缘利钝,似如有异,即皆印可。极为苦哉!苦哉!大祸!或见心路似如明净,即便印可。此人大坏佛法,自诳诳他。用心人有如此同异,并是22相貌耳,未为得心。真得心者,自识分明,久后法眼自开,善别虚之与伪。或有人计身空无,心性亦灭,此是断见人,与外道同,非佛弟子。或有人计心是有、不灭,此是常见人,亦与外道同。今明佛弟子。亦不计心性是灭,常度众生,不起爱见;常学智慧,愚智平等;常作禅定,静乱不二;常见众生,未曾是有,究竟不生不灭,处处现形;无有见闻,了知一切,未曾取舍;未曾分身,而身遍于法界。

7、又古时智敏23禅师训曰:“学道之法,必须解行相扶,先知心之根源及诸体用,见理明净,了了分明无惑,然后功业可成。一解千从,一迷万惑。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此非虚言。

【四】

1、《观无量寿经》云:“诸佛法身,入一切众生心想,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当知佛即是心,心外更无别佛也。略而言之,凡有五种:一者知心体,体性清净,体与佛同;二者知心用,用生法宝,起作恒寂,万惑皆如;三者常觉不停,觉心在前,觉法无相;四者常观身空寂,内外通同,入身于法界之中,未曾有碍;五者守一不移,动静常住,能令学者明见佛性,早入定门。

2、诸经观法,备有多种。傅大师24所说,独举守一不移。先当修身审观,以身为本。又此身是四大、五阴之所合,终归无常,不得自在。虽未坏灭,毕竟是空。《维摩经》云:“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又常观自身空净如影,可见不可得。智从影中生,毕竟无处所。不动而应物,变化无有穷。空中生六根,六根亦空寂。所对六尘境,了知是梦幻。如眼见物时,眼中无有物。如镜照面像,了了极分明。空中现形影,镜中亦无物。当知人面不来入镜中,镜亦不往入人面。如此委曲,知镜之与面,从本以来,不出不入,不来不去,即是如来之义。如此细分判,眼中与镜中,本来常空寂,镜照眼照同,是故将为比,鼻舌诸根等,其义亦复然。知眼本来空,凡所见色者,须知是他色。耳闻声时,知是他声。鼻闻香时,知是他香。舌别味时,知是他味。意对法时,知是他法。身受触时,知是他触。如此观察知,是为观空寂。见色,知是不受;不受色,色即是空。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此是解脱门,学者得解脱,诸根例如此。

3、复重言说:常念六根空,寂而无闻见。《遗教经》云:“是时中夜,寂然无声。”当知如来说法,以空寂为本。常念六根空寂,恒如中夜时。昼日所见闻,皆是身外事,身中常空净。

4、守一不移者,以此空净眼,注意看一物,无问25昼夜时,专精常不动。其心欲驰散,急手还摄来,如绳系鸟足,欲飞还掣取。终日看不已,泯然心自定。《维摩经》云:“摄心是道场,此是摄心法。”《法华经》云:“从无数劫来,除睡常摄心,以此诸功德,能生诸禅定。”《遗教经》云:“五根者,心为其主,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此是也。

5、前所说五事,并是大乘正理,皆依经文所陈,非是理外妄说。此是无漏业,亦是究竟义。超过声闻地,真趣菩萨道。闻者宜修行,不须致疑惑。如人学射,初射大准26,次中小准,次中大的27,次中小的,次中一毛,次破一毛作百分,次中百毛之一分,次后箭射前箭,筈28筈相拄29,不令箭落。喻人习道,念念住心,心心相续,无暂间念,正念不断,正念现前。又经云:“以智慧30箭,射三解脱门,筈筈相拄,勿令落地。”又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又如家有如意珠,所求无不得,忽然而遗失,忆念无忘时,又如毒箭入肉,竿出镞犹在,如此受苦痛,亦无暂忘时。念念常在心,其状当如是。

6、此法秘要,不得传非其人。非是惜法不传,但恐前人不信,陷其谤法之罪。必须择人,不得造次31辄说。慎之!慎之!法海虽无量,行之在一言。得意即亡32言,一言亦不用。如此了了知,是为得佛意。

【五】

1、若初学坐禅时,于一静处,直观身心、四大五阴、眼耳鼻舌身意,及贪嗔痴,若善若恶,若怨若亲,若凡若圣,及至一切诸法,应当观察:从本以来空寂,不生不灭,平等无二;从本以来无所有,究竟寂灭;从本以来清净解脱。不问昼夜,行住坐卧,常作此观,即知自身犹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热时炎,如空谷响。若言是有,处处求之不可见;若言是无,了了恒在眼前。诸佛法身皆亦如是。即知自身从无量劫来,毕竟未曾生;从今已去,亦毕竟无人死。若能常作如是观者,即是真实忏悔。千劫万劫,极重恶业,即自消灭;唯除疑惑不能生信,此人不能悟入。若生信,依此行者,无不得入无生正理。

2、复次,若心缘异境,觉起时,即观起处毕竟不起。此心缘生时,不从十方来,去亦无所至。常观攀缘,觉观妄识、思想、杂念,乱心不起,即得粗住。若得住心,更无缘虑,随分寂定,亦得随分息诸烦恼毕,故不造新,名为解脱33。若心结34烦热,闷乱昏沉,亦即且自散适,徐徐安置,令其得便,心自安净。唯须猛利,如救头然35,不得懈怠。努力!努力!

3、初学坐禅看心,独坐一处,先端身正坐,宽衣解带,放身纵体,自按摩七八番,令腹中嗌气出尽,即滔然得性,清虚恬净,身心调适然36。能安心神,则窈窈冥冥,气息清冷,徐徐敛心,神道清利,心地明净。观察分明,内外空净,即心性寂灭;如其寂灭,则圣心显矣。性虽无形,志节恒在。然幽灵不竭,常存朗然,是名佛性。见佛性者,永离生死,名出世人。是故《维摩经》云:“豁然还得本心。”信其言37也。悟佛性者,是名菩萨人,亦名悟道人,亦名识理人,亦名达士,亦名得性人。是故经云:“一句染神38,历劫不朽。”

4、初学者前方便也。故知修道有方便,此即圣心之所会。

5、凡舍身之法,先定空空心,使心境寂净,铸想玄寂,令心不移。心性寂定,即断攀缘,窈窈冥冥,凝净心虚,则夷泊恬平39,泯然气尽,住清净法身,不受后有。若起心失念,不免受生也。此是前定心境,法应如是。此是作法。法本无法;无法之法,始名为法。法则无作40;夫无作之法,真实法也。是以经云:“空、无作、无愿、无相,则真解脱。”以是义故,实法无作。舍身法者,即假想身横41,看心境明地,即用神明推策。

【六】

大师云:庄子说:“天地一指,万物一马42。”《法句经》云:“一亦不为一,为欲破诸数。”浅智之所闻,谓一以为一。故庄子犹滞一也。老子云:“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外虽亡相,内尚存心。《华严经》云:“不著二法,以无一二故。”《维摩经》云:“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即是证。”故知老子滞于精识也。《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有佛性。”容可43说墙壁瓦石而非佛性,云何能说法?又,《天亲论》云:“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注解〗

1.本文摘自《楞伽师资记》,见《大正藏》第八十五册。

2.一本无“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这一句。

3.引文见《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

4.妄想,原作“妄相”,据《普贤观经》改。

5.引文见《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卷一。

6.此句一般句读为“摒除三毒心、攀缘心、觉观心,念佛心心相续”,亦可句读为“摒除三毒心、攀缘心,觉观心念佛,心心相续”,意思是,觉照自己的心在念佛,“觉观”是谓语动词,“心念佛”是“觉观”的宾语,摒除,原本作“倂除”。

7.引文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十三,原文为“无所念是为念佛”,没有“者”字。

8.征:求,寻觅。

9.干,一作“忓”,冒犯、干扰,音gan。

10.《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十五载:譬如有一经卷,如一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一切所有无不记录;若二千世界等,悉记二千世界中事;小千世界等,悉记小千世界中事;四天下等,悉记四天下事;须弥山王等,悉记须弥山王事;地天宫等,悉记地天宫殿中事;欲天宫等,悉记欲界天宫殿中事;色天宫等,悉记色界天宫殿中事;若无色天宫等,悉记无色界天宫殿中事。彼三千大千世界等经卷,在一微尘内。一切微尘亦复如是。时有一人,出兴于世,智慧聪达,具足成就清净天眼,见此经卷在微尘内,作如是念:云何如此广大经卷在微尘内,而不饶益众生耶?我当勤作方便,破彼微尘,出此经卷,饶益众生。尔时彼人即作方便,破彼微尘,出此经卷,饶益众生。

11.一本无“像“字。

12.颇梨,同“玻璃”。

13.征,一作“微”。

14.原作“无所别知之无知”。“之无知”一作“知所无知”,故从之。坊间流通本“之无知”作“知无所知”。

15.原无“师”字,据前文补。

16.引文见《妙法莲华经》卷一。

17.心,一作“念”。

18.引文见《华严经》卷三。

19.若为:如何,怎样。

20.所,原作“所”,据文意补“以”。

21.所,原作“所”,据文意补“以”。

22.并是,坊间流通本一作“并皆是”。

23.敏,一作“愍”。

24.师,一作“士”。

25.无问:不问、不管。

26.准:箭靶。

27.的:箭靶的中心。

28.筈:音kuo,箭的末端。

29.拄,原作“柱”,一作“住”,据文意改。

30.智慧,原作“智惠”,今改。

31.造次:仓促,匆急。

32.亡,同“忘”。

33.原本“解脱”后有“看”字,“心结”前无“若”字,故可句读为“……名为解脱。看心结炽热……”。

34.结,坊间流通本一作“绪”。

35.然,同“燃”。

36.坊间流通本无“然”字。

37.言,坊间流通本一作“然”。

38.染神:熏染于心,成为种子。神,指神识、第八识。坊间流通本作“深神”,误。

39.夷泊恬平:原作“几泊恬乎”,据金永久校刊本改,意谓心神和悦平静。参见《法音》杂志2006年第2期杨曾文校《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一文。

40.无作,坊间流通本一作“能作”,误。

41.横,疑为“根”。

42.原作“焉”,据《庄子·齐物论》改为“马”。

43.容可:当,或许,也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开示牛头法融禅师法语

牛头山法融禅师者,润州延陵2人也。姓韦氏,年十九,学通经史。寻阅大部般若,晓达真空。忽一日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遂隐茅山,投师落发。后入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之石室,有百鸟御3花之异。

唐贞观4中,四祖遥观气象,知彼山有奇异之人,乃躬自寻访。问寺僧:“此间有道人否?”曰:“出家儿那5个不是道人?”祖曰:“阿那个是道人?”僧无对。别僧曰:“此去山中十里许,有一懒融,见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么?”

祖遂入山,见师端坐自若,曾6无所顾。

祖问曰:“在此作甚么?”

师曰:“观心。”

祖曰:“观是何人?心是何物?”

师无对,便起作礼曰:“大德高栖何所?”

祖曰:“贫道不决所止,或东或西。”

师曰:“还识道信禅师否?”

祖曰:“何以问他?”

师曰:“向德滋久,冀一礼谒7。”

祖曰:“道信禅师,贫道是也。”

师曰:“因何降此?”

祖曰:“特来相访,莫更有宴息之处否?”

师指后面曰:“别有小庵。”

遂引祖至庵所。绕庵,唯见虎狼之类。祖乃举两手作怖势。

师曰:“犹有这个在。”

祖曰:“这个是甚么?”

师无语。

少选8,祖却于师宴坐石上书一“佛”字,师睹之竦然。

祖曰:“犹有这个在。”

师未晓,乃稽首请说真要。

祖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师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祖曰:“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9。”

师曰:“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

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今付于汝。汝今谛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后当有五人达者,绍汝玄化。”

祖付法讫,遂返双峰终老。师自尔法席大盛。

--------------------------------------------------------------------------------

〖注解〗

1.本文录自《五灯会元》卷二,题目为编者所加。


2.润州延陵:今江苏镇江市。

3.御:衔,啄。

4.贞观:唐太宗年号(627-649)。

5.那:同“哪”。

6.曾:竟。

7.向德滋久,冀一礼谒:我仰慕这位大德很久,希望能有机会前往礼拜参访。

8.少选:过了一会儿。

9.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意思是,离开了心,不要谈佛;谈佛,不能离开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传灯法本

大师传记

五祖弘忍大师,俗姓周,蕲州黄梅人。据《五灯会元》卷一记载,他的前世是破头山中的栽松道人。

栽松道人曾经问道于四祖道信(四祖当时正驻锡于破头山):“法道可得闻乎?(您宣扬的佛法,我能够听闻吗)?”四祖回答说:“汝已老,脱(倘或)有闻,其能广化邪?倘若再来,吾尚可迟(等待)汝。”栽松道人听了,当即离开了四祖,来到河边,正好碰见有一位少女正蹲在那里洗衣服,于是上前问讯到:“寄宿得否?”少女回答说:“我有父兄,可往求之。”栽松道人说:“诺我,即敢行(只有你同意了,我才敢前往)。”

少女听了,点了点头。于是栽松道人转身策杖走开了。原来这位少女姓周,是周家的四女儿,尚未婚嫁。奇怪的是,自从那次洗衣回家不久,少女便怀孕了。在那个时代,少女未婚怀孕是一件伤风败俗的可耻事情。因此少女的父母对她极为厌恶,并把她赶出家门。这样一来,少女便没有了归宿,生活无依无靠,只好过着流浪的生活。她白天在村子里给人当佣工,纺线织布,晚上则随便找一家店铺的屋檐底下过一宿。这样过了几个月,她终于生下了那个不明不白的孩子。她自己也觉得非常秽气,不吉祥,于是便偷偷地把孩子扔进了一条脏水沟里。第二天,她去看的时候,她大吃一惊,发现小孩却正向水沟的上游漂浮,而且小身子鲜嫩明好,底气好像很足,于是又情不自禁的把他抱在怀里。她暗下决心,不管今后受多大的屈辱,一定要把这个孩子抚养成人。就这样,她带着孩子,沿村行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村里的人都称这孩子为“无姓儿”(即私生子)。

转眼间这孩子便长到了七岁。有一天,周氏带着孩子乞讨,在路上遇见了一位出家人。这位出家人就是四祖道信禅师。四祖仔细地端详了一下这个孩子,发现这孩子骨相奇特,感叹道:“这不是个平常的孩子。细看,三十二大丈夫相中,只缺七种,虽然他的相貌不及佛圆满,但是如果他出家修道,二十年后,他必定会大作佛事,能够继承佛法慧命,堪当众生的依处。”

于是便问小孩:“子何姓?”

小孩道:“姓即有,不是常姓(我有姓,但不是普通的姓)。”

四祖问:“是何姓(既不是普通的姓,到底是什么姓)?”

小孩道:“是佛性。”

四祖又问:“汝无姓邪(你难道没有姓吗)?”

小孩道:“性空,故无(姓氏只不过是一个因缘假名,其性本空,所以说无姓)。”

四祖听了,暗自高兴,知道这孩子是个法器,于是命侍者来到孩子的母亲身边,请求她答应让这个孩子出家。孩子的母亲想起这孩子的身世以及发生在他上的许多奇奇怪怪的事情,知道这一切都是宿世的因缘,于是痛快地答应了四祖的请求,把孩子舍给四祖作弟子。四祖遂给他起了法号“弘忍”。

弘忍禅师出家后,便住在双峰山,师事四祖。弘忍禅师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宽忍柔和。同学经常欺负他,他也不争辩,泰然处之。《楞伽师资记》中讲,他“住度弘愍,怀抱贞纯。缄口于是非之场,融心于色空之境。役力以申供养,法侣资其足焉。调心唯务浑仪,师独明其观照。四仪(行住坐卧)皆是道场,三业(身口意)咸为佛事。盖静乱之无二,乃语默之恒一。”意思是说他心量宽宏,慈悲仁愍,纯洁无暇,不谈人是非,在日常生活中,心心在道,行住坐卧,起心动念,无时无处不处在觉照当中,而且经常干苦活重活儿,甘为大众服务。《传法宝记》说他“昼则混迹驱使,夜则坐摄至晓,未尝懈倦,精至累年”,白天混迹于大众中,干各种杂活儿,晚上则摄心打坐,通宵达旦,精进修行,经年累月,不曾懈怠。

弘忍禅师的人品、精进和悟性,使他渐渐地成为同道们的学习楷模。道信禅师尚在人世的时候,就有很多人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亲近弘忍禅师,所谓“四方请益”,“月逾千计”。这一点令四祖非常高兴。于是,四祖经常给他开示顿悟之旨,不断地随机钳锤,使他的道行很快地进入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终于有一天,因缘成熟了,四祖把他的法衣传付给了弘忍禅师。弘忍禅师也就成了中土禅宗的五祖。付法的时候,四祖说了一首偈语:

      “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
     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


同时,还把自己的弟子全都托付给弘忍禅师。

弘忍禅师得法之后,不久开法于黄梅冯茂山,又称东山,手下有十位得意的弟子,包括神秀、慧能、智诜、老安、法如等,其中,又以慧能最为出色。据《楞伽师资记》记载,弘忍入寂于唐高宗咸亨五年(674)二月,春秋七十四。入灭前,他将祖衣传付给六祖慧能大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上乘论

1、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取见。愿善知识,如有写者,用心无令脱错,恐误后人。

2、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2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

3、问曰。何知自心本来清净?

答曰:《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黑云之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照辉。譬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暗。日岂烂也,何故无光?光元不坏,只为云雾所覆。一切众生清净之心,亦复如是;只为攀缘、妄念、烦恼、诸见黑云所覆。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槃法自然显现。故知自心,本来清净。

4、问曰:何知自心本来不生不灭?

答曰:《维摩经》云:“如,无有生;如,无有灭”。如者,真如佛性,自性清净。清净者,心之原也。真如本有,不从缘生。又云:“一切众生,皆如也,众贤圣亦如也。”一切众生者,即我等是也。众贤圣者,即诸佛是也。名相虽别,身中真如法性,并同不生不灭,故言皆如也。故知自心本来不生不灭。

5、问曰:何名自心为本师?

答曰:此真心者,自然而有,不从外来,不綮束3修。于三世中,所有至亲,莫过自守于心。若识心者,守之则到彼岸。迷心者,弃之则堕三涂。故知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故论云:“了然守心,则妄念不起,则是无生”。故知心是本师。

6、问曰:何名自心胜念彼佛?

答曰:常念彼佛,不免生死;守我本心,则到彼岸。《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故云守本真心胜念他佛。

又云:胜者只是约行劝人之语,其实究竟果体平等无二。

7、问曰:众生与佛真体既同,何故诸佛不生不灭,受无量快乐,自在无碍;我等众生,堕生死中,受种种苦耶?

答曰:十方诸佛,悟达法性,皆自然照了于心源,妄想不生,正念不失,我所心灭,故得不受生死。不生死故,即毕竟寂灭。故知万乐自归。一切众生,迷于真性,不识心本,种种妄缘,不修正念,故即憎爱心起。以憎爱故,则心器破漏;心器破漏故,即有生死;有生死故,则诸苦自现。
《心王经》云:“真如佛性,没在知见六识海中,沉沦生死,不得解脱”。努力会是,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自然与佛平等无二。

8、问曰:真如法性,同一无二;迷应俱迷,悟应俱悟。何故佛觉性、众生昏迷,因何故然?

答曰:自此已上,入不思议分,非凡所及。识心故悟,失性故迷。缘合即合,说不可定。但信真谛,守自本心。故《维摩经》云:“无自性,无他性,法本无生,今即无灭。”此悟即离二边,入无分别智。若解此义,但于行知法要,守心第一。此守心者,乃是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门,十二部经之宗,三世诸佛之祖。

9、问曰:何知守本真心是涅槃之根本?

答曰:涅槃者,体是寂灭,无为安乐。我心既是真心,妄想则断;妄想断故,则具正念;正念具故,寂照智生;寂照智生故,穷达法性;穷达法性故,则得涅槃。故知守本真心,是涅槃之根本。

10、问曰:何知守本真心是入道之要门?

答曰:乃至举一手爪,画佛形像,或造恒沙功德者,只是佛为教导无智慧众生,作当来胜报之业,及见佛之因。若愿自早成佛者,会是4守本真心。三世诸佛,无量无边,若有一人不守真心得成佛者,无有是处。故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故知守本真心,是入道之要门也。

11、问曰:何知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经之宗?

答曰:如来于一切经中,说一切罪福、一切因缘果报,或5引一切山河大地草木等种种杂物,起无量无边譬喻,或现无量神通、种种变化者。只是佛为教导无智慧众生,有种种欲心,心行万差,是故如来随其心门,引入一乘。我既体知众生佛性,本来清净,如云底日,但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云尽,慧日即现;何须更多学知见,取生死苦!一切义理及三世之事6,譬如磨镜,尘尽明自然现。则今于无明心中学得者,终是不堪。若能了然不失正念,无为心中学得者,此是真学。虽言真学,竟无所学。何以故?我及涅槃,二皆空故。更无二无一,故无所学。法性虽空,要须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故《涅槃经》云:“知佛不说法者,是名具足多闻”。故知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经之宗也。

12、问曰:何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诸佛之祖?

答曰:三世诸佛,皆从心性中生。先守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后得成佛。故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诸佛之祖也。

13、上来四种问答,若欲广说,何穷!吾今望得汝自识本心是佛,是故殷勤劝汝。千经万论,莫过守本真心是要也。吾今努力按《法华经》示汝大车、宝藏、明珠、妙药等物,汝自不取、不服,穷苦奈何!会是7妄念不生,我所心灭,一切功德,自然圆满,不假外求、归生死苦。于一切处,正念察心;莫爱现在乐,种未来苦,自诳诳他,不脱生死。努力!努力!今虽无常,共作当来成佛之因;莫使三世虚度,枉丧功夫。经云:“常处地狱,如游园观,在余恶道,如己舍宅。我等众生,今现如此,不觉不知,惊怖煞人,了无出心。”奇哉!苦哉!

14、若有初心学坐禅者,依《观无量寿经》,端坐正念,闭目合口,心前平视,随意近远,作一“日”想,守本8真心,念念莫住,即善调气息。莫使乍粗乍细,则令人成病苦。夜坐禅时,或见一切善恶境界,或入青黄赤白等诸三昧,或见身出大光明,或见如来身相,或见种种变化,但知摄心莫著,并皆是空,妄想而见9也。经云:“十方国土,皆如虚空,三界虚幻,唯是一心作”。若不得定,不见一切境界者,亦不须怪。但于行住坐卧中,常了然守本真心,会是妄念不生,我所心灭。

15、一切万法不出自心,所以诸佛广说如许多言教譬喻者,只为众生行行不同,遂使教门差别。其实八万四千法门,三乘八道位体,七十二贤行宗,莫过自心是本也。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炼、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于念念中,常供养十方恒沙诸佛。十二部经,念念常转。若了此心源者,一切心义自现,一切愿具足,一切行满,一切皆办,不受后有。会是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舍此身已,定得无生,不可思议。努力!莫造次10!如此真实不妄语,难可得闻;闻而能行者,恒沙众中,莫过有一;行而能到者,亿叉劫11中,希有一人。好好自安自静,善调诸根,就视心源,恒令照了清净,勿令无记心生。

16、问曰:何名无记心?

答曰:诸摄心人,为缘外境,粗心小息12,内炼真心;心未清净时,于行住坐卧中,恒征13意看心,犹未能了了清净、独照心源,是名无记心也,亦是漏心,犹不免生死大病,况复总不守真心者!是人沉没生死苦海,何日得出?可怜!努力!努力!

经云:“众生若情诚14不内发者,于三世纵值恒沙诸佛,无所能为”。经云:“众生识心自度,佛不能度众生。若佛能度众生者,过去诸佛恒沙无量,何故我等不成佛也?”只是情诚不自内发,是故沉没苦海。努力!努力!勤求本心,勿令妄漏。过去不知,已过亦不及15,今身现在有遇,得闻妙法,分明相劝,决解此语,了知守心是第一道。不肯发至诚心,求愿成佛、受无量自在快乐,乃始轰轰随俗,贪求名利,当来堕大地狱中,受种种苦恼,将何所及!奈何!奈何!努力!努力!但能着破衣、餐粗食,了然守本真心,佯痴不解语,最省气力而能有功,是大精进人也。世间迷人不解此理,于无明心中,多涉艰辛,广修相善,望得解脱,乃归生死。若16了然不失正念,而度众生者,是有力菩萨。

分明语汝等,守心第一。若不勤守17者,甚痴人也。不肯现在一生忍苦,欲得当来万劫受殃,听汝更不知何嘱?八风吹不动者,真是珍宝山也。若知果体者,但对于万境起恒沙作用,巧辩若流,应病与药,而能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者,真是出世丈夫。如来在日,叹何可尽!吾说此言者,至心劝汝,不生妄念,我所心灭,则是出世之士。

17、问曰:云何是我所心灭18?

答曰:为有小许19胜他之心,自念我能如此者,是我所心,涅槃中病,故《涅槃经》曰:“譬如虚空,能容万物,而此虚空不自念言我能含容如是”。此喻我所心灭,趣金刚三昧。

18、问曰:诸行人求真常寂灭20者,只乐世间无常粗善,不乐第一义谛真常妙善;其理未见,只欲发心缘义,遂思觉心起,则是漏心;只欲亡心,则是无明昏住。又不当理,只欲不止,心不缘义,即恶取空,虽受人身,行畜生行;尔时无有定慧方便,而不能解了,明见佛性。只是21行人沉没之处,若为22超得,到无余涅槃?愿示真心。

答曰:会是信心具足,志愿成就,缓缓静心,更重教汝:好自闲静身心,一切无所攀缘,端坐正念,善调气息;征其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好好如如,稳看看熟,则了见23此心识流动,犹如水流阳焰,晔24晔不住。既见此识时,唯是不内不外,缓缓如如,稳看看熟,则返覆销融,虚凝湛住。其此流动之识,飒然自灭。灭此识者,乃是灭十地菩萨众中障惑。此识灭已,其心即虚,凝寂淡泊,皎洁泰然;吾更不能说其形状。汝若欲得者,取《涅槃经》第三卷中金刚身品,及《维摩经》第三卷见阿閦佛品,缓缓寻思,细心搜捡熟看。若此经熟,实得能于行住坐卧,及对五欲八风,不失此心者,是人梵行已立,所作已办,究竟不受生死之身。五欲者,色声香味触。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此是行人磨炼佛性处,甚莫怪,今身不得自在。经曰:“世间无佛住处,菩萨不得现用,要脱此报身。”

众生过去根有利钝,不可判;上者一念间,下者无量劫。若有力时,随众生性,起菩萨善根,自利利他,庄严佛土。要须了四依,乃穷实相。若依文执,则失真宗。诸比丘等!汝学他出家修道,此是25出家,出生死枷,是名出家。正念具足,修道得成,乃至解身支节,临命终时,不失正念,即得成佛。

19、弟子上来集此论者,直以信心,依文取义,作如是说,实非了了证知。若乖圣理者,愿忏悔除灭。若当圣道者,回施众生,愿皆识本心,一时成佛。闻者努力,当来成佛,愿在前度我门徒。

20、问曰:此论从首至末,皆显自心是道,未知果、行二门,是何门摄?

答曰:此论显一乘为宗。然其至意,导迷趣解,自免生死,乃能度人。直言自利,不说他利,约行门摄。若有人依文行者,即在前成佛。若我诳汝,当来堕十八地狱,指天地为誓;若不信我,世世被虎狼所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注解〗

1.《最上乘论》,又名《修心要论》,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卍续藏经》第六十三册、《禅宗全书》第三十六册。又名《蕲州忍和上导凡趣圣悟解脱宗修心要论》、《修心要论》、《一乘显自心论》。本文主要是继承、发展四祖道信所主张的“守一”禅法,强调修持佛法以“守心”为要。全文采用问答的形式揭示行圣道了悟真实宗教的修心要诀,可说是东山法门的纲要书。有多种版本,如明·隆庆四年(1570)朝鲜安心寺刊行本,李氏朝鲜·隆熙元年(1907)及二年朝鲜刊行《禅门撮要》本,以及日本·正德六年(1716)本、宝历十三年(1763)本四种。以《最上乘论》为名,冠有“蕲州忍和上”撰者之名的敦煌写本则有S.2669、S.3558、S.4064、P.3434、P.3559、P.3777、龙谷本及欧登柏格本1277等八种。另外又有题名“一乘显自心论”的北京本(宇四)。本书所录文本,以《大正藏》本(第四十八册)为底本,参照日本花园大学所藏高丽本、《卍续藏经》(第六十三册)校勘。

2.当身:犹言自己或当下。

3.原无“綮”字,据高丽本补。綮束,犹言“属于”。綮,音qìng。

4.会是:应当。

5.或,原本作“成”,据高丽本改。

6.《大正藏》本原作“何须更多学知见,所生死苦,一切义理及三世之事”,据高丽本改。

7.会是:应当。

8.原本无“本”字,据高丽本补。

9.见:同“现”。

10.莫造次:原为“莫造大”,据高丽本改。造次,轻率,随便,轻易。

11.亿叉劫,犹言“亿万劫”。

12.小息:稍微平静一些。

13.征,高丽本作“微”。

14.原作“情诚”,疑为“精诚”。

15.此句高丽本作“过去不知,已过,未来亦不及”。

16.若,高丽本作“苦”;作“苦”字时,当归前句。

17.守,高丽本作“学”。

18.高丽本作“我所心”,无“灭”字,今从《大正藏本》。

19.小许:即少许,一点点。

20.原作“真常寂”,据高丽本补“灭”。

21.只是:只这个,只此。

22.若为:如何。

23.了见,高丽本作“了然”。

24.晔:音yè。

25.是,高丽本作“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传灯法本

大师传记

六祖慧能,俗姓卢,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父亲名行瑫,武德年间遭贬官,徙居到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初八,慧能就出生在新州。慧能三岁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成人后,家境愈发贫寒,只能靠上山打柴和帮人做零活维持生计。

有一天,慧能上街卖柴,有位顾客买了他的柴,令他把柴送到旅店。在旅店的门口,有一客人在诵经,慧能听了,似有所悟,久久不肯离去。他上前向客人打听读诵的是什么经。从客人的介绍中,他得知五祖弘忍禅师在蕲州黄梅冯茂山传法,并经常劝告道俗信众读诵《金刚经》。慧能听了,心中遂产生北上求法的念头。但因为母亲尚在,不能立即前往。

慧能三十三岁的时候,母亲去世。安葬了母亲之后,慧能便取道韶州曹溪(今韶关)北上求法(此说与《六祖坛经》所记不同)。在韶州,他结识了德行之士刘志略,因为情投意和,结拜为兄弟。刘志略有个姑姑,是位比丘尼,名无尽藏,住在当地的山涧寺,经常读诵《涅槃经》。慧能白天与刘志略一起参加劳动,晚上则听无尽藏比丘尼读诵《涅槃经》。慧能虽然不识字,但他的悟性极好,经常在听完经之后,给无尽藏比丘尼解说经文的大义。有一次无尽藏比丘尼手捧经卷,向慧能请教一个字的读法和意义。慧能回答说:“字即不识,义即请问。”无尽藏比丘尼说道:“字尚不识,曷能会义?”慧能回答道:“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无尽藏比丘尼听了,非常惊异,知道慧能是个有道之人,心生敬意。这样一来,慧能的名声很快传遍乡里。虽然当时慧能还没有出家,但是当地的信众都争相前来瞻礼和供养,并且在附近的宝林古寺旧址上,为慧能建了一座道场。慧能在这个地方一住就是三年。

有一天,慧能突然想起求法的事来,私自念言:“我求大法,岂可中道而止?!”于是第二天便离开了宝林寺,继续向北行进。经过乐昌县西山石室间的时候,慧能遇见了智远禅师,并向智远禅师请教有关坐禅的一些事情。智远禅师告诉他说:“观子神姿爽拔,殆非常人。吾闻西域菩提达磨传心印于黄梅,汝当往彼参决(我看你神姿清朗超拔,恐怕不是一般的人。我听说菩提达磨从西域来到中土,传佛心印,展转至于黄梅五祖,你不要再耽误时间了,速往忍和尚处参学,以决生死之疑)。”
于是慧能一路风尘仆仆,直造黄梅五祖道场。

慧能自幼生活在岭南,目不识丁,生得瘦小,一副山野樵夫的模样。所以五祖初见他的时候,便戏称他“獦獠(gé_lǎo)”。《五灯会元》、《祖堂集》和《坛经》等书,都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这次见面的情景——

五祖问:“你从哪儿来?”

慧能道:“从岭南来。”

五祖问:“你到这里想干什么?”

慧能道:“不求别事,只求作佛。”

五祖道:“你这个獦獠,又是岭南人,你怎么能够成佛呢?”

慧能道:“人虽有南北之分,佛性却没有南北之别。我这个獦獠,形象上虽然与和尚不同,但佛性又有什么差别?”

五祖听了,知道慧能的根基很好,不是常人,本想继续跟他多交谈几句,但因为徒众都在左右,担心慧能日后会遭到众人的嫉妒和排斥,于是便把他打发到碓坊舂米。

舂米是一件苦差事,慧能生得矮小,体重不够,为了踏碓,他不得不在腰间栓上一块石头。就这样,慧能昼夜不停,勤勤恳恳地舂了八个月的米。

有一天,五祖把大众召集到一起,告诉大众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我已经老了,当选一名接法人,以确保祖师的法脉不断。佛法不可思议,贵在实证,你们千万不要以为记住了我所说的法语,就算了事了。你们且下去,各自根据自己的修行体会写一首偈子给我看看,如果有人契悟了佛意,我就把法衣传付给他,立他为六祖。”

当时,五祖会下,有七百多名僧人。其中,以神秀上座最为出色。秀上座是教授师,兼通内外之学,经常为大众讲经说法,并且得到了五祖的器重和众人的敬仰。因此,大众退下来之后,共相议论道:“六祖之称号,除了秀上座之外,还有谁能够担当得起呢?我们不用劳心费力写什么偈子了,等秀上座得了法衣成为六祖,我们都依止他就完事了。”

听到大众的议论,神秀想,大众之所以不敢写偈子,是因为我是他们的教授师。我应该向大和尚呈上偈子。当然,我呈偈子是为了求法,而不是为了夺取祖位。如果我不向大和尚呈偈子,大和尚怎么知道我心中见解的深浅呢?我又如何能得到五祖的传法呢?翻来覆去,左思右想,折腾了两三天,终于作出了一个偈子,并趁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地写在廊壁上,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第二天早晨,五祖经过的时候,忽然看见此偈,知道是神秀所作。这首偈子虽然没有明心见性,但是,后人如果依此偈修行,还是可以得到大利益、免堕恶道的,因此,五祖还是当着众人的面对这首偈子大加赞叹,并且要求大众焚香读诵此偈,依偈而修。但是,私下里,五祖还是告诉神秀说:“你的这首偈子,还没有明心见性,见地还不到位,还在门外。如此见解,欲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于当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中荐取。”说完,五祖吩咐神秀再作一偈。但是,几天过去了,神秀再没有作出新的偈子来。

后来有一天,慧能在碓坊舂米,听到外边有一个童子在诵神秀的偈子,就上前打听,于是童子就把五祖吩咐大众作偈以及让大众焚香礼拜神秀之偈的事一一告诉了慧能。慧能听了,就央求童子道:

“上人,我也要诵此偈,与秀上座结来生缘。自从我来到这里,我就一直舂米,八个多月,没有到过堂前。请上人引我到写有神秀偈子的廊壁前礼拜。”

于是,童子引慧能来到偈子前。慧能说:“我不识字,还请上人念给我听。”当时,江州别驾张日用正好在旁,便高声为慧能念诵那首偈子。

慧能听了,就说:“我也有一首偈子,请别驾给我写上。”别驾听了,非常惊讶:“你这个舂米的,也能作偈子,真是希有!”慧能正色道:“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别驾听了,连忙谢罪道:“汝念偈子,我给你写。如果你将来得法了,不要忘了要先度我。”于是慧能念偈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偈子刚写完,大众无不惊愕。五祖见众人如此,担心有人伤害慧能,于是用鞋掌把慧能的偈子抹掉了,并且说“亦未见性”。众人见五祖这么说,也就不以为意。

第二天,五祖私下来到碓坊,见慧能腰间挂着石头舂米,说道:“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就应当象你这个样子”,并问道,“米舂熟了吗?”慧能回答道:“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五祖于是用拄杖在碓头上敲了三下便离开了。慧能领会了五祖的意思,便于当天晚上三更的时候,偷偷地来到五祖的丈室。五祖用袈裟将慧能围起来,以免他人发现,并且给他讲解《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慧能豁然大悟。原来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慧能一连说了五个何期,以表达自己悟道时的惊喜和见地: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五祖知道慧能已经大悟,便将顿教法门以及祖师衣钵传付给慧能,说道:“诸佛出世为一大事,故随机大小而引导之,遂有十地、三乘、顿渐等旨,以为教门。然以无上微妙、秘密圆明、真实正法眼藏,付于上首大迦叶尊者,展转传授二十八世。至达磨届于此土,得可大师承袭,以至于今,今以法宝及所传袈裟用付于汝。善自保护,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慧能禅师跪受衣法之后,问道:“法则既受,衣付何人(法我已经受了,将来这祖衣该交付给谁呢)?”

五祖回答说:“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若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慧能禅师又问:“当隐何所?”

五祖答道:“逢怀即止,遇会且藏。”

说完,五祖便亲自把慧能连夜送到九江驿。临行前,五祖又嘱咐慧能:“以后佛法将通过你而大兴。你离开黄梅后三年,我将入寂。你赶快往南方走,好自为之。不要急于出来弘法。这当中你会有劫难。”

慧能禅师再一次顶礼五祖,然后发足南行,不到两个月就到了大庾岭。

五祖送走慧能后,连续好几天没有上堂。众人都很疑惑,老和尚是不是生病了,于是纷纷前去问安。五祖告诉他们说:“我没有病,祖师的衣钵和法脉已经传到南方去了!”众人大惊,问道:“谁得到了衣钵?”五祖回答说:“能者得之。”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此后便有了数百人前往南方追杀慧能禅师欲夺取衣钵的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故事。为了避免不测,慧能禅师一度在猎人队混了长达十五年之久。此后,因缘成熟了,慧能禅师才来到了广州法性寺,在印宗法师的坐下剃度,开始了他辉煌的弘法生涯。

在慧能禅师之前,禅宗一直是单传。自慧能禅师以后,禅宗很快在大江南北盛传开来。慧能禅师的弟子很多,据《坛经》记载,有一千多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法海、法达、智常、志彻、神会等。禅宗史上非常有影响的青原行思、南岳怀让和南阳慧忠等大禅师,也都是慧能禅师的法嗣。

慧能禅师入寂于先天元年(712),春秋七十六。他生前的主要讲法,由弟子法海整理成书,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读到的《坛经》。在佛教史上,中土人的著述,被称之为经的,唯慧能禅师一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祖坛经(一)

行由品 第一

时,祖师至宝林2,韶州3韦刺史(名璩4)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5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惠能严父,本贯范阳6,左降7流于岭南,作新州8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9,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10黄梅县东禅寺11来。其寺有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12。不经13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14,若为堪15作佛?”

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

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16去。”

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

经八月余,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

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17!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众得处分18,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19,必是他得。我辈谩20作偈颂,枉用心力。”余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以后依止秀师,何须作偈?”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夫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21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

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22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23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

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

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

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惠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

童子引至偈前礼拜。

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

时,有江州别驾24,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己,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

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25。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

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26多时使27他肉身菩萨!”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28,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

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

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

      “何期29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30无种,无性亦无生。”


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惠能启曰:“向甚处去?”

祖云:“逢怀31则止,遇会32则藏。”

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33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

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

祖相送直至九江驿。祖令上船。五祖把艣34自摇。惠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艣。”

祖云:“合是吾渡汝。”

惠能曰:“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35,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

(五祖归,数日不上堂。众疑,诣问曰:“和尚少病少恼否?”曰:“病即无,衣法已南矣。”问:“谁人传授?”曰:“能者得之。”众乃知焉。)

逐后36数百人来,欲夺衣钵。

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慥37,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掷下衣钵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草莽中。

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惠能遂出,坐盘石上38。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

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

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39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

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反照,密在汝边。”

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

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

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

明礼辞。(明回至岭下,谓趁众曰:“向陟崔嵬,竟无踪迹,当别道寻之。”趁众咸以为然。惠明后改道明,避师上字。)

惠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遯40。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一众骇然41!

印宗延42至上席,征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

惠能曰:“不敢。”

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

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

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

惠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43白佛言:犯四重禁44,作五逆罪45,及一阐提46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于是为惠能剃发,愿事为师。惠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47。

惠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

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0 04:41 , Processed in 0.239473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