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佛教文化] 【一花一世界】天下赵州禅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禅的四个根本》

净慧老和尚把生活禅归纳为四个核心的内容,即生活禅有四个“根本”:第一是菩提心,第二是般若见,第三是息道观,第四才是生活禅。

这四个“根本”,包括了习禅的见地与功夫。

菩提心和般若见可以说是见地,息道观和生活禅可以说是功夫。但这只是大致上这么分,绝对不能截然地分开。不能说菩提心就只是见地,因为菩提心发起来以后,要见诸于行动,那么它也是功夫。般若见好像是偏重于见地,是大智慧、圆满的智慧,也要运用于生活、指导于生活,所以它也是功夫。息道观、生活禅都是如此。

佛教的一切,特别是大乘法门的一切,都以菩提心作为一个开端和根本。概括起来讲,菩提心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弘誓愿是菩提心的具体体现,也是菩提心的实际内容。没有菩提心的人,智慧慈悲不能俱足,特别是慈悲心生不起来。因为他没有度众生的心,没有为社会、人类、大众奉献自己的心,没有想到要为一切众生来舍自己的头目脑髓。这种心发不起来,那么他修行不过就是为了一己的安定,一己的自由自在而已。

我想,就个人而言,不论他怎么样,与广大众生比起来,个人都是非常次要的问题,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现代学佛的人都很难突破。我们往往一想到要学佛,就想到我该怎么样,对我会怎么样,没想到学佛是要发起菩提心,没想到学佛是要为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我在其中矣”——这样地来学佛,菩提心就发起来了;这样地来学佛,你的心量就广大了;这样地来学佛,我们大家彼此之间的关怀帮助理解同情就会建立起来。因为大家的目标一致,愿望一致,利益一致。菩提心是前导,菩提心是我们的目标,菩提心是我们发心的动力、修行的动力、做事的动力、弘法的动力,所以一定要发菩提心。佛经上面关于发菩提心的内容俯拾皆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内容?就是佛菩萨、历代祖师在反复地强调发菩提心的重要性。

第二是般若见。菩提心发起之后,我们还要用般若智慧来衡量我们的言行,用正见来衡量。破除了我执法执后所显示、所证悟、所获得的这种正智,就是般若智、般若见。我们现在学佛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是不是破除了我执法执?我们的见解是不是就是正见呢?可以这么说,我们学佛的人,虽然不能每一个人即刻就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但是我们要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思想。要认准这个目标,不能偏离,一偏离就不对,你心向往之,总有一天会达到。

般若见是眼目。比如说戒定慧三学叫“戒足、定身、慧目”,戒是两条腿,定是我们的身躯,慧就是眼目。有戒有定没有眼目,你往哪个方向走啊?如果我们只有眼目,没有身躯也没有两条腿,那么正见就没有依托,没有载体,没有办法去落实。所以戒定慧三学缺一不可。一切的修行都离不开般若见,都离不开正见。八正道中正见在第一位。六度般若在最后,是统帅,这也是显示它的重要性。

第三是息道观。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不是一言半句能够讲得清楚的。从释迦牟尼佛到历代祖师直至现在,息道观都是我们一直在修的一个基本法门,又叫“安那般那”,数呼吸的意思。禅如此高妙,如此了不起,最后还要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方法来修,这就是越高深的东西越平凡,可能越平凡的东西也是越难做到。就像数呼吸这件事,呼吸离我们最近,于我们最亲切,我们时时刻刻可以感受得到。我们人是怎样生活的?生命是怎样延续的?就是因为我们这一口气。老和尚们总在说,“一口气不来,转眼即是来生。”可见这口气、这个呼吸对于我们人的重要性。但是这么重要、这么简单、与我们这么密切的事情,我们要把它管好数好,不容易,非常难!

我们的身和心是不可分离的整体,净化心念、净化身心的方法很多,数息观是一个最简便最亲切的方法。对于我们现代的人来说,信佛也好不信佛也好,这个方法没有宗教色彩,你只要去做就会有利益有受用,这是个很实际的东西。你不信佛也可以修这个观,修了以后你也会得到受用,得到受用了你才晓得佛的说法真实不虚,这样你再来信也不迟。佛法告诉我们要净化我们的心念就用数息观。

散乱心的众生要修数息观。数息观的要领是什么?就是要使我们的意念和呼吸紧密结合起来。佛教的禅定功夫是指一些共性的东西,不是说光哪一门禅定重视呼吸,禅宗也同样重视数息。四祖、五祖的法语当中也多次提到要怎样来调呼吸,菩提达摩的禅法“内心无喘”从功夫上来讲也是在修数息观。要使我们呼吸的不调相变成调相——风喘气这三者为息的不调相,只有到了息这个阶段才是调相——所以要“内心无喘”。当然这个“内心无喘”既有功夫上的意思,也有见地上的意思。从功夫的意义来讲,菩提达摩也是修数息观,“如是安心者壁观”,壁观者就是使内心无喘。

佛家禅定的修行是在一呼一吸的转折上面做功夫。呼出来吸进去叫一呼一吸,它的中间转折是什么?就是息所住的那一刻。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就是出息、入息、住息,要在住息上面做功夫,你的心才能够真正安定下来。对修行得比较成熟、比较有功夫的人来说,住息的时间越长,得禅定的可能性就越大。或者是说,这样就离得禅定的时间很近,你就很有可能将这一呼一吸的转换之间的息住在那里,那么你当下就能够入定。所以要使我们的意念和呼吸保持一致、保持同步,就必须要非常清楚地知道入息、出息和住息。

我们数呼吸数什么呢?可以数入息也可以数出息。一般地来说,以数出息比较好,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每个人身体里面有许多浊气,这些浊气应该让它出来。你把意念放在出息上,就能有意识地把五脏六腑的浊气吐出来。你在出息的时候数数,入息就不要管它,住息也不要管它。但是你要明明白白地知道,息在进来、息在住。住在什么地方?

这有一个次第。开始的时候不可能真正使息到丹田里面来,丹田就是我们脐下二指或三指的地方。练习的时间长了,功夫纯熟了,你就能够慢慢地使呼吸由浅到深、由粗到细、由短到长。开始可能在这个地方(师以手示意胸口部位),慢慢下来一直到气海,又叫丹田,到这里就不要再往下边走。要注意这个,往下边走就走不下去了。想做到一步到位不大可能,要想能够真正把气息慢慢引入丹田,专门练习的人也要经过三五个月才有可能做到。

不能一下子把息引到丹田怎么办呢?引到哪儿是哪儿,不要勉强,勉强会出毛病。要慢慢地来,使呼吸深、细、长,还要慢慢地使整个气息引到丹田。引到丹田后气还要扩散到全身,那样你就可以不用鼻孔呼吸了。八万四千个毛孔都可能成为呼吸的管道,它本身就是呼吸的管道,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地去修炼去训练,所以不能把八万四千个毛孔的优势都调动起来。

我们修到一定程度后,全身的优势都可以调动起来,其结果就是心变得安定,身体的潜在功能就会慢慢发挥出来。身体健康了,精力旺盛了,智慧开发了,还可能出一点小神通。如果出了一点小神通,你必须很好地去运用它,不要人家荷包里的钱有多少,你看得很清楚,就学搬运法把别人荷包里的钱调出来。这个方法我们不要,我们可以看得见,但是不要去用,一用你就失去神通了。这当然是开玩笑的话,最重要的还是要得定、要开发智慧,逐步地使烦恼淡化,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烦恼淡化了,有没有智慧、有没有禅定你不要问,那是必然的结果。只要烦恼淡化了,就会有定、就会有慧。烦恼盖覆了智慧,因此智慧不能发挥出来。一旦烦恼能够得到淡化、得到清除,那么我们本自具足的如来智慧德相就会显现出来。

刚开始在进入数息观的时候,我们可能呼吸很粗很粗,有时候鼻子不通气,呼吸像拉风箱一样,那个时候就是风,不是息,这是息的不调相。经过一段时间,这个风相会消失,就出现喘。喘就是我们呼吸出入不均,快一下、慢一下,结滞不通,这也是息的不调相。当每一呼每一吸之间的距离基本上趋于稳定,只是在呼吸上比较粗,感觉得很明显,这就是气。风、喘、气这三者叫“息不调相”。息的调相就是息,息是“若有若无,绵绵密密”,出入比较均衡,而且又没有声音。大家记住这八个字就可以,叫做“若有若无,绵绵密密,为息调相”。

我们要把呼吸调好,把前面的三个不调相逐步地排除,调到息的调相,这需要一定的时间。调呼吸这种方法不一定只是修禅宗、修禅定的人使用,修一切法门,调息都是一个前提。

第四个根本观点就是生活禅。通过这几年的探索实践,我总结出来生活禅有四句口诀: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禅修的目的不外是要使我们的痛苦得到止息。痛苦从哪里来呢?痛苦来自无明和迷惑,因此只要有明、只要有智慧就不会有苦。明是什么呢?明就是觉性,明就是正见、正知、正念。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不断地培养这种觉性,以观照当下的方式来培养我们的觉性,使这种观照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修行无非就是要这样,做到平常打成一片。打成一片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使之绵绵密密。这种修行方式便是在生活中修行的生活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观照自己身心的实相,对自己的一举一动念念分明,分分秒秒在在处处提起正见、安住正念、观照当下,这便是生活禅。

在行住坐卧当中能够时时观照当下,使自己的心与佛相应、与法相应、与戒相应,我们当下便是身居乐土。这种觉性形之于语言,必然是清净语、慈爱语、柔软语,由此而达至我们的口业清净;这种觉性见之于行动,必然是慈悲道德奉献、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由此而达至我们身业的清净;这种觉性能使我们的心保持灵明不昧,照破内在的贪瞋痴三毒,养成慈悲喜舍的心态,成就觉悟奉献的精神,由此而达至意业的清净。勤修三学,化解并淡出三毒,净化三业,这是我们修习佛法的全部任务,而所有这一切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去落实完成。

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法的任务就是要净化世间法、提升世间法、超越世间法。同样禅修也绝不能离开世间法,绝不能离开生活。离开了生活、离开了世间法,禅修的断、证——禅修要断什么证什么——便成了无的放矢、空中楼阁,没有一个着落之处。所以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佛教要适应当前的社会,要适应当前大众学佛修行的需要,佛教要契理契机地弘法、利益众生,必须要调整我们的步伐,大力提倡人间佛教,提倡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的生活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晋山》

晋山,又称晋院,指僧人升座出任一寺住持时,所举行的从外面步入山门的仪式。过去,僧人多居于山野间,形成了“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局面,故有“晋山”之说,沿用至今。

即便柏林禅寺这样建立在平原上的寺院,住持就职时,依然称为“晋山”。

1998年9月30日8时30分,古老的赵州祖庭,钟椎板响,僧俗二众数千人,齐集普光明殿至山门之间的甬道两侧,持香列队。手持灯笼、薰炉、小幡、锡杖、拄杖、拂子、香盘、捧具、宝盖等由十四人构成的仪仗队,随同四位常住班首执事(搭衣持具)、二位悦众师(持引磬)、四位主要护法(持香),来到山门迎请净慧法师晋院(又名晋山,指僧人出任一寺住持的职就职仪式)。一时钟鼓齐鸣,大众齐声唱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199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赵州祖庭开山一千七百周年、柏林禅寺中兴十周年纪念。为了庆祝这一历史性的日子,赵州柏林禅寺于9月30日隆重举行了赵州禅师舍利塔修复竣工典礼暨净慧法师升座仪式。来自日本、美国、法国、新加坡、匈牙利等地的海外大德信众以及国内诸山长老、护法居士近万人,云集柏林寺,参加了庆典活动。

熟悉柏林寺的过去的人,看到眼前巍峨的古塔,雄伟的殿宇,干净的甬道,如茵的绿草,苍翠的柏树,及出家人庄严的法相,一定会感慨良多。

为修复柏林寺,净慧法师付出了艰苦的劳动,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在他的感召下,在海内外檀信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十年的惨淡经营,这座古老的道场终于恢复了生机,有了今天这番气象。

十年来,净慧法师一直忙于修复工作,无暇顾及升座之事。可是作为柏林寺的两序大众和河北省会石家庄及其附近的广大信众,感念于他的劳苦功高,多么希望他能早一天晋院升座。在大众的期待中,十年过去了,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十年洒扫古山门,弄瓦搬砖足未停。

  浩浩八风来眼底,平怀世事等乾坤。

  柏林禅寺中兴之后第一任方丈净慧法师晋山,在山门前拈香时,他吟出上偈。

净慧法师徐步前行,分别在山门、韦陀像前、赵州塔畔、普光明殿拈香、展礼、说法。之后,经由长廊来到问禅寮。深圳弘法寺住持九十岁高龄的本焕老法师为净慧法师送座。随后净慧法师升座说法。在场的诸山长老纷纷致贺。大众无不欢喜。晋院升座,佛声缭绕,次序井然,热烈庄严。

升座仪式虽然只有一个多小时,然而,在这之前,净慧法师和柏林寺常住大众为重振祖庭却整整奋斗了十年。十年的甘苦,十年的耕耘,终于换来了千年古刹的重放光彩。真是千载一时,一时千载!

参加过升座仪式的人一定忘不了这当中的一个细节:净慧法师升座说法时,说着说着,忍不住落泪了。

十年前,即1987年10月15日,在陪同日本“日中友好临黄协会”访华团来赵州参拜祖师塔时,看到这座千年古刹一片蒿莱,唯残破的赵州塔与十几株古柏形影相吊,净慧法师不禁潸然泪下。

两次落泪虽然含义有所不同,但都是发自老和尚光复祖庭、重振宗风的无边悲愿。净慧法师曾经说过:“柏林寺是一块试验田,我要把这块试验田种好。”

作为古道场的见证和象征,广大信众对庭前柏子和赵州古塔,一直怀着深厚的感情。解放后,尤其是文革期间,古塔破损得很厉害,几乎是摇摇欲坠,但因种种原因,没有得到维修。柏林寺修复工作全面展开后,1997年,在新加坡国际资本控股公司董事长高家仁先生的发心支持下,修复赵州塔的工作才开始提上日程。经过一年多的紧张修复,古老的赵州塔终于赶在中国佛教二千年、柏林寺中兴十周年之际焕然一新。如今,赵州塔像一位慈祥的老人,换上了节日的盛装,又可以接待一批一批的参拜者了。

十年前,普光明殿落成的时候,一棵死了多年的老柏树突然长出了绿芽,而今一大批新栽的柏树已有两人高了,正呈现出一片郁郁葱葱的气象。相信要不了多久,这儿会出现一片真正莽莽苍苍的柏林,它完全可以和赵州时代相比,甚至超过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慧灯再传》

灯,比喻佛陀的智慧、光明。

传法于他人,如灯灯相传,心心相印;指佛法的法脉展转相传而不绝,如灯火相续而不灭。《禅苑清规》卷7尊宿住持条云:“代佛扬化表异知事,故云传法。各处一方续佛慧命,斯曰住持;初转###,命为出世,师承有据乃号传灯。”

传灯,象征着把佛法的光明和真理的光明传递给每一个人,象征着佛法的传递不绝,象征着佛祖的心灯薪火相传。

传法,也指退休的方丈传法给继任者。这是一件极为严肃的事情,是一种使命的嘱托,是一种责任与承担!

2004年,净慧老和尚退居,依据中国佛教协会有关住持升座的规定及丛林传统,由净慧老和尚提名,两序大众推举并经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厅批准,报中国人佛教协会、国家宗教事务局备案,明海法师正式就任柏林禅寺住持。

明海法师,1968年出生,祖籍湖北。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90年,皈依三宝;1992年,在柏林禅寺依净慧老和尚披剃;1993年,在洛阳白马寺受具足戒;2003年农历六月初一日开始担任柏林禅寺代理住持。

2004年9月23日,风和日丽,秋高气爽。柏林禅寺隆重举行明海法师升座###。明海法师继任柏林禅寺中兴后的第二任方丈。

升座###于上午9时开始。明海法师在柏林禅寺常住班首执事、悦众师、护法居士的迎请下晋院,分别在山门、韦驮殿、祖师塔、普光明殿、观音殿、伽蓝殿、祖师殿、禅堂、万佛楼拈香说法。

临济寺住持有明长老为明海法师授衣挂珠,中国佛学院副院长传印长老在普光明殿送位,净慧老和尚在禅堂为新方丈送香板、送位、在万佛楼送座。

晋院仪式历时一个半小时。晋院仪式结束后,与会大众齐集万佛楼前举行大典。

在明海法师升座###庆典上,净慧老和尚回顾往昔,展望未来,语重心长。

柏林禅寺自1988年5月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1992年开始全面修复,至2003年9月万佛楼落成,前后十六年时间,整个修建工程圆满结束。本人自1998年9月正式担任本寺住持,亦已六年,任期已满。在过去的十六年中,本寺的每一步发展,都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中国佛教协会的指导和提携,诸山长老的加持呵护,各位护法居士的大力赞助和护持,广大佛教信众的关心和帮助,全寺大众和历任班首执事的辅助、操劳与包容,使柏林禅寺的修建工程和各项弘法利生的工作进展顺利。本人在此谨以感恩、分享、结缘之心,表示万分感谢。同时,本人深信在未来的岁月里,柏林禅寺在年轻一代僧伽的主持、管理下,各级领导、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广大信众、常住大众,将一如既往地关怀、呵护、支持柏林寺僧团弘法利生、服务社会的各项工作,为河北省的社会稳定、经济建设服务,为河北省佛教事业的发展做贡献。新方丈升座,标志着柏林禅寺在全面中兴之后又揭开了历史发展的新篇章,可喜可贺!

净慧老和尚的厚爱、领导和大众的信任,使明海法师深感责任重大,也深感惭愧。明海法师重温了自己随师学禅的经过。

回想过去的岁月,明海深深受恩于父母、国家、师长与大众,尤其随恩师出家以来,有幸目睹和参与了师父建寺安僧、弘法利生的艰苦历程。从师父身上,我真切体会到中国佛教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灯焰相续、不绝如缕的生命力,真切体会到佛陀慧命跨越历史烟尘,那艰难而又有力的步履,那真是一曲用生命去点燃生命、用生命去唤醒生命的动人篇章。师父的慈悲心、平等心、大愿力、洒脱自在的禅者作略以及大公无私、以身作则的风范,顾全大局、宠辱不惊的气量深深地熏陶着我,感染着我。我知道,自己身上的每一点进步都来自于师父的潜移默化和耳提面命,师父的法乳深恩难以言喻。在此我想向尊敬的师父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恩!

老和尚在这里空拳建丛林,平地起楼台,艰苦创业一十五载,功成身退,不仅体现了他老人家洒脱自在的禅者风度和提携后进的殷切婆心,而且也有利于在丛林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的人才机制。我要以老和尚为榜样,无我奉献,为而不有,在我任期届满后,希望又有禅林俊杰后起承接,由此推陈出新,灯传无尽。

方丈室里,悬挂着净慧老和尚的一幅贺联。从此联,可以看出净慧老和尚对明海法师的期许。

  觉悟人生,学文殊手眼,熔铸声闻品格,远绍如来遗法,光明朗照;

  奉献人生,具普贤怀抱,成就菩萨心肠,近光赵州门风,愿海宏深。

自1988年开始,净慧老和尚驻锡柏林,惨淡经营;承接诸佛慧命,方便接引众生,在政府部门及十方信众的支持下,经历15年,安立法幢,重振宗风;脉续赵州禅师,弘扬生活禅法,秉平常心是道,以本分事接人。

1998年,净慧法师升座时,表明,“我不是要坐着这个位置不起来,而是希望能够尽快地把这个位置让出来,让一些年轻的法师,一些有德有才的人来接替这个位置,来更好地发挥作用。”

如今,寺院修复已毕,安僧弘法,略见端倪,老和尚功成身退,洒脱自在,提携后进,扶上马,送一程,一片婆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到达》

到达:从遥远的地方,背负沉重的行囊,来到古老的柏林禅寺。你终于到达,这里是你的家。请你放下一切,安住下来。生活中的苦恼,内心的疑惑,甚至禅修中的所有问题,都请放下……

像禅师一样生活:……请注意倾听寺院生活中的每一种法器的声音:钟、鼓、板、梆……那是诸佛的召唤、帮助你返照自己的心,也督促你参与每一项修行活动。这次,你是像禅师一样在生活。

礼佛:礼佛是培养恭敬心、感恩心和谦卑心的最好方法之一,也是非常好的放松运动。许多现代人往往会轻视这一基础的修行,反省一下,我们的内心为什么会有许多莫名的抵触和不甘?

上殿:早晚功课是禅师们修行的重要保证,念诵的经咒都是大乘佛法的精华,日复一日的念诵,我们烦恼的心态和习气会慢慢得到净化。

把尘劳和思绪都抛到九霄云外吧,轻轻的做几次深呼吸,把心念安住在课诵上,也许你会跟不上禅师们流畅的梵音,不过,不要急躁和气馁,仅是安静的聆听,就能把佛法的种子深植到我们的八识田中。

亲近禅师:在寺院生活的每时每刻都要心存观照,每次与禅师们的相遇都是一次难得的机缘。

悄然驻足,恭敬的合掌当胸,就像佛陀在我们身边托钵而过,智慧与慈悲的种子将因此得到滋养……

坐禅:禅坐是心灵的体操,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培养专注与智慧。夏令营中每天都有机会打坐,而且有时实行禁语。每天我们都要絮絮叨叨地说很多话,其中有一大半是不必要的、无用的,有些甚至只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快或痛苦。智慧与快乐就这样从你的嘴上流失了。这回,你要让注意力全部返照到内心,你一定会有惊人的发现。

行脚:在迷茫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奔波徘徊了不只几千里、几万里的路程,仍然没有找到真理的生活。而这一次,我们安详地行走在大地上,没有尘累,没有重负。

请不要担心自己的体力,也不用害怕烈日和尘嚣,用心去感受求道者的辛劳。无数的先辈祖师都这样走过来。为了求解心中的疑团,他们有的终其一生都行走在千山万水间。“赵州八十犹行脚”,这是禅者探索真理的精神,这就是云水生涯。

闻钟:你听,洪钟响了,声音震憾着你我,一直传达到心灵的最深处。如睡梦般,我们沉迷了多久啊,此时此刻,钟声把我们唤醒,把我们带到当下,身心如莲花般舒展开放,一丝悲愍,一丝喜悦抚慰着我们,这是佛陀的法音,弥漫十方虚空,召唤着每一个生灵,这世界因此而逐渐觉醒……

传灯:夏令营期间,要举行一次象征薪火相传的传灯###。……请你点燃它,让它放射光芒,照亮未来的人生道路,也给这世界带来温暖与光明。手捧莲灯,缓缓行进。此时此刻,你我的心中充满圣洁与喜悦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诵经》

2003年7月20日,柏林禅寺第11届生活禅夏令营开营,来自国内外的近七百名青年学子聚会一处,参加为期七天的禅宗生活体验。

夏令营总导师净慧老和尚说,经历“非典”疫情之后,人类在开始反省自身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时候,本届夏令营以研修《华严经·净行品》作为主题,提倡读《净行品》,提倡“善用其心”,善侍一切,也许是适当的时机,也许能够为大众提供更为广阔的思想空间。

生活禅的宗旨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净行品》中深刻、生动地体现了的,就是这种大智慧,大慈悲的菩萨精神。善用其心,就是用大智慧觉悟人生;善待一切,就是用大慈悲奉献人生。通过时时刻刻地善用其心,就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通过事事处处地善待一切,就能不断和谐自他关系。

早上4:30,晨钟初叩,沉沉睡梦中的营员们从床上爬起来,忙着洗漱。在寺中居住多年的居士早已经习惯并享受早起的静谧与快乐。在城市生活的我等以晚睡为资本的懒虫们,着实为此为难了一回。

5:00,早课开始,营员们跟随法师齐诵《净行品》。

《净行品》是《华严经》的一部分。当时,智首菩萨向文殊菩萨请教“怎样做才能达到身、语、意三业清净”,文殊菩萨告诉他一个核心“善用其心”,并详细地以生活中的场景为例,一一讲解。

  ……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
  妻子###,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著。

  ……

  下足住时,当愿众生,心得解脱,安住不动。
  若举于足,当愿众生,出生死海,具众善法。
  着下裙时,当愿众生,服诸善根,具足惭愧。
  整衣束带,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
  若着上衣,当愿众生,获胜善根,至法彼岸。

  ……

  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瞋痴,蠲除罪法。
  事讫就水,当愿众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
  洗涤形秽,当愿众生,清净调柔,毕竟无垢。
  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
  以水洗面,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永无垢染。

  ……

  若得美食,当愿众生,满足其愿,心无羡欲。
  得不美食,当愿众生,莫不获得,诸三昧味。
  得柔软食,当愿众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软。
  得粗涩食,当愿众生,心无染著,绝世贪爱。
  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若受味时,当愿众生,得佛上味,甘露满足。
  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

  ……

  洗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内外光洁。
  盛暑炎毒,当愿众生,舍离众恼,一切皆尽。
  暑退凉初,当愿众生,证无上法,究竟清凉。

  ……

  若洗足时,当愿众生,具神足力,所行无碍。
  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隐,心无###。
  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

  ……

经中的文殊菩萨,在苦口婆心地提醒我们,在生活里,动静语默,都是体会佛法与禅心之时。所以,习禅,要体会什么是“善用其心,善待一切”,怎样是“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如何去“善用其心,善待一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听法》

上午,明海法师对《净行品》进行了讲解。

这品经的大致内容是,在华严###上,智首菩萨问文殊菩萨,如何得到清净的身口意,得到修行的最大利益?文殊菩萨的回答中有句话很重要:“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这是修行的核心。

后面的经文,告诉我们要在生活中“善用其心”,内容涉及的情景有141个,我们在生活中面对的情景显然不止这些,可以说是不计其数。这品经给我们的启发是,无论什么样的情景,我们都有可能去转化这个境界,然后在内心生起修行的愿望。

我们来透视这些偈子的结构,第一部分是第一句话,从“菩萨在家、孝侍父母、穿衣、吃饭睡觉、早起、和别人聚会……”,这一切,所揭示的核心就是修行要安住当下,修行的诀窍就在安住当下。

在第一句之后,是“当愿众生”。这个“当愿众生”,会把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内容、环节进行转化,赋予它一个意义。我们生活的本质不在于外在的现象,而在于对所作一切的理解,在于我们的心赋予我们生活怎样的意义。《净行品》是要让我们自己作主,用我们内心的光明、慈悲及善愿,赋予我们的生活一个深刻的内涵。

研究这些偈子,大家会发现,这“当愿众生”的内容是跟我们所处的环境相关连的。所以在安住当下的前提下,把我们的行动变成一种思想,行动成了行动者的思想,而思想也成了一种外化的思想中的行动。我们如果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能够生起“当愿众生”的善念,我们的心量必定会越来越广大;随着心量的扩大,我们生活的天地会越来越宽广;而这个心量会随着我们生活的延展逐渐得到强化,一直强化到把我们身心里面的自我中心、烦恼、偏执等一切覆盖住;进而使我们自己发生一个蜕变,就像种子在地里生长,自己超越自己,自己否定自己,修行也是这样。

大家还要注意,偈子里所讲的这些境界有三种,有开心的、合意的;也有不合意的,比如看到病人,看到自己生病,看到残疾的人;还有中性的,既没有特别好的感受,也没有特别坏的感受。当你在好的感受之下,比如你今天得了一万块钱,这时你发愿众生能和自己一样都能得到财富,这个愿对你可能不太困难。而当你处在逆境下,还要发愿以你所处的逆境为增上缘,然后增上,这就有点难,需要勇气,要有一种把生活中所遭遇的每一件事都进行转化的力量与气度。

在生活中好好照这部经的修行,一定会有受用的。受用的首先是自己的心,是内心智慧的开发,会使自己很知足、很快乐,这种快乐与知足不是由于外在的得失,而是由于内心好像有一个活水源头被开发了出来。

按照这个方法修行,我们会体验到下面的三种心。

一是直心。直就是不拐弯,祖师讲“蓦直去”。直心就是从是非、美丑、得失、利害这些功利的判断和分别里面跳出来、解脱出来的心。《净行品》修行法门必须是直心才可以修,才会逐渐相应,因为在每一种情景下都是“当愿众生,……”,这就是三昧,这就是直心。在禅师的作略中,也经常表现这种直心,像拂袖而去、一去不回头等都是没有第二念的。这也需要有点勇气,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很复杂的,有很多东西在牵动着我们的神经,在最能牵动你神经的地方,你的心不动,保持你的对众生的大愿,这个就是直心。

第二是深心。我们的心有深浅,我们的生命有深浅。生命的现象很复杂,比如人长得有美丑、地位有高低,国家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语言、人有生病与衰老的阶段,所有这一切都是生命的现象。但超越这些现象,或在这些现象的深处,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是大家可以通达的一个心态,这个心态就叫深心,也可以说是大悲心。

由于众生是一体的,众生的心在很深的地方才会有能够相通的一面,这也正是生命之间可以互相交流的前提。比如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双方不懂对方的语言,但心有相通的层面,美国人笑,中国人不需要翻译就知道他是在笑,而不会误解为哭。当你好好修持这个法门时,一定会体会到这个深心,会发现到你的心像大海一样是很深广的,在深广的这一部分里,自我中心、自我执著的特征就会消融了。

三是调柔的心。也就是指把我们的心降伏了,我们成为了生活的主人。这个调柔之心不一定表现为柔和、慈善、温柔,调柔的心既不柔也不刚,而是自在,是可以随机变化的,是随缘转化的。就像一块面团,把它柔得很软时,既可以作成面条,也可作成馒头、饺子。我们的心也一样,当我们调顺了我们的心,我们的心自在了的时候,心就会很好用的。作为单位的领导,对此的体会要容易些,因为当领导的不可能老是一个状态,而是随着情景的不同而表现出各种状态。一个没有修行的人很难做到这一点,他的心里活动是有去无回,是不自主的;而那些有修行的大德们心调柔以后,可以示显很威猛,也可以表现出很柔和,总之是很好用的。

修行这品经具体怎样操作?

先学会在每一个情景下进行反观,就是关照这个当下,然后从安住的心,发起“当愿众生”的善愿。大家要背会这品经里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较接近、相应的部分,到后来,句子的内容其实并不重要。当你心的力量强大时,你在做每一件事时自然就会显现“当愿众生”,而在这个时候,你可以自由地发挥,不一定要按经文上讲的。比如你在讲堂、房子里,希望众生都能找到归依的地方,都有一个庇护的地方,这也是可以的。所以,修行的法门是修行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当你对生活的每一个内容进行消化与转化时,你自己还可以成为诗人,在每一种情景下可以自诵一首诗。

我们内心真正将众生作为对象呈现出来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可以说在一般情况下,我们的内心里没有众生,只有亲戚、朋友、敌人、动物等一堆概念,这是一些由我们的情绪、判断所导致的虚幻的对象。只有我们的心在很深入的时候,才有可能体会到什么是众生。有时抽象的众生好像容易讲些,而身边的具体众生则很难说。所以在开始修行这个方法时,也可以把“当愿众生”给它具体化,从最亲近的父母、朋友、同学、老师,再延展到你不喜欢的人、陌生的人,甚至是仇人,这也是一个次第。

这个法门的要点是正念安住当下,发起菩提心和善愿,用功的重点是在“作意”。当你心里想这些偈子的时候,是否真正生起了真切的愿望,现前的心态是否与众生相应。我们可以在这个愿上,使自己得到三昧,得到安住,得到一个“不动”,得到一颗直心,得到一颗深心和调柔的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坐》

柏林禅寺的僧众,每天的时间排得满满的。早晨四点半起床,五点上殿,六点早餐,然后出坡,打扫卫生。十一点半过堂用斋,中午稍事休息。下午四点半晚课。晚上22点熄灯。其间,上午、下午、晚上,都要到禅堂坐禅,一天坐六枝香。

参加生活禅夏令营,既要体验禅宗寺院生活,更要体验禅坐。

禅坐是心灵的体操,帮助人们认识自己,培养专注与智慧。这也是耐力和忍力的考验,更是对烦燥或妄念纷飞的治疗,身心贴合一体,无二无别。反复尝试,不气不馁,由此可以契入“禅”的堂奥。
曾有人引《坛经》中六祖慧能关于坐禅的开示,说禅不在坐。

“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念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慧能大师指示众人的这段话,译成白话就是:

“我所讲的坐禅,原本不要求观想心,也不要求观想清净境界,也不要求静坐不动。如果主张观想心,心原本是虚妄不实的,既然知道心的虚妄,所以它也就不是可以观想的对象了。如果主张追求观想清净的境界,人的本性先天纯洁清净,因为有妄想邪念,才遮盖了自我的真如本性,只要没有妄想邪见,自我的本性自然清净。如果有追求观想清净的主观心念,反而产生了对清净的错误理解。虚妄没有固定的产生地,执意追求的主观愿望就是虚妄。清净的境界本来无影无形,硬要树立一个清净的形相作为观想的对象,并且说这就是修行做工夫。持这种观点的人,会阻碍他们认识自己的本性,反而被所追求的清净境界所束缚。”

六祖慧能在这里所标举的禅,是对深体禅心的禅者而言。契入禅心的禅者,行、住、坐、卧,都应“善用其心”,而非拘泥于一相。

在禅修的初级阶段时,参学者体验禅境的惟一一条路,就是禅坐。通过禅坐,调整身心,增加定力,开发智慧。

在历届的夏令营中,净慧老和尚都会仔细地接引年轻的学子们如何修习禅定。

要修好禅定,首先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选择环境,二是调整身体,三是调整心态;

选择环境是说要有一个安静、通风、空气好、屋里没有异味的地方。异味对人有刺激,不利于心境的安定。二是坐的地方要有一个棉垫子或者坐在床上。席梦思不好,最好是木板床,在床上放一个棉垫子,后面放一个厚度一寸左右的小棉垫子。

具备了以上条件,再就是选择一个适宜的坐禅时间,最好是在一早一晚,早五点以后,晚九点以后、十一点以前。

坐禅时肚子不能太饱,也不能太饿。坐禅要有充沛的精力,不能打瞌睡,因为坐禅本身就是一种修养、一种修行。假若我们很疲劳,一坐到那里就想睡觉,那就达不到坐禅的目的。如果想睡觉,那就去睡,不要坐。

另一方面是坐禅时,衣服要穿的宽松,裤带都要解开,宽衣、松带。有的人穿很瘦小的裤子坐禅,那就不容易使肌肉放松,不容易使血脉流通。血液不循环、肌肉不能放松,直接影响我们坐禅的情绪,不容易进入安静的状态。这些都是坐禅前的一些方便。时间、地点、衣服、坐垫、都安排好了,然后就可以开始坐禅。

我们一般人不能盘双腿,盘单腿也可以,盘单腿不要分哪个腿在上,哪个腿在下,随各人的身体状况、习惯而定。

坐好之后,可以拿一条毛巾被或一条毛毯,把腿包好。包腿有两个作用:一是能保暖,不使腿受凉;二是能够使腿固定,包来腿就不会松散。坐好后身体前后左右摇动几下。

如果你的精力旺盛,眼睛可以闭起来,闭也不要闭得太紧。如果精神不那么好,那就不妨眼睛三七开,开三分闭七分。睁开眼你就看着坐位前三尺远的地方。不管你是睁也好闭也好,总之不要东张西望。不要弯腰,也不要故意挺得很直,自自然然就行了。头靠衣领,身体放松,手结禅定印,眼睛开三分闭七分等是讲的调身。

调身以后是调呼吸。因为呼吸调整得不好,也会直接影响入静。调整呼吸有两种方法:一是数息,二是随息。

数息就是数呼吸,一呼一吸数一次,爱睡觉的人数出息;心比较散乱、妄想多的人数入息。这在禅定里叫数息观。还有一种方法是用意念看住自己的出息和入息,这叫随息观,随着它呼吸,把意念和呼吸结合在一起,意念清楚地知道呼吸的出入。

在这数息或随息当中,调整自己的呼吸。平常人呼吸短促,气息也很粗,自己都可以听见,调整就是要使它从粗到细,从急到缓,从短到长,从浅到深。当我们的呼吸调整好以后,我们就可以调整心态了。

调整心态是坐禅的真正开始。前面讲的可以说都是准备工作。当我们真正坐下来了,心安定下来了,马上就会发现自己妄想纷飞。一会儿想到孩子睡了没有,一会儿又是电灯关了没有,种种杂念就都会冒出来,一念接着一念,也就是妄想丛生。这需要正念来克服。刚才说的调整呼吸,清楚地知道每一呼吸的出入,就是使你的意念集中到观察呼吸这一念上,抵消别的杂念。但这一念还只是一个点,还是会丢失或间断的。我们要使这一点成为一条线,进而形成一个无穷的面,才能真正地进入禅定的状态,也就是刚才讲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坐的时候,放下腿以后都能保持这种心态,就可以说静坐有了一些功夫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调心。

以上仅仅是就打坐的几个步骤来讲。刚开始学坐禅的,可先从一次坐半小时开始,慢慢地加,一个月加十分钟,直到能坐一小时,稳定以后,二小时、三小时也就没问题了。

每一次坐完,下座的时候,如果是在晚上,千万不要一下座就睡觉,要轻轻地把腿放下来,用手轻轻在膝盖上按摩几下,看看腿是不是麻木,使不使得上劲。下座后,在原地站一会儿,再在房间里来回散散步。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冬天坐禅不要让风吹进来。天热了可以打开窗户,要面对着门,不要背当风、也不要左右当风。

净慧老和尚循循善诱,但是真正盘起腿坐下来,感觉并不轻松。

打坐时,腿疼难耐,还是要忍耐;心情不定,妄想纷飞。左看右看,身边的营员们如如不动,和殿中的佛一样。他们难道不痛吗?一样痛!修禅,就是和过去的自我道一声“再见”,就是挑战过去养成的“习性”,要做一个真正的禅人,要有勇气承担眼前的一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茶》

天不知不觉地黑了。从各个房间闪射出的灯光,无论高低明暗,都一下子熠熠闪烁。参加生活禅夏令营的营员们齐聚殿前,暗红色的矮几上,已经摆好了茶盏。义工们走来走去,有的提壶,有的沏茶,有的洗盏,有的继续摆放茶盏。

风从柏树梢上掠过,昨天一场清凉的好雨,洗去了溽暑带给人的黏乎乎的感觉。一下子,连殿角风铃的响声也轻快起来。夜幕中,灯光里,古老挺拔的赵州塔,像一位沉静的老人,他俯首谛观在寺院里往来的营员们,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学子。

陆续到来的营员依次坐下。两条腿,交叉盘起,静对脸前的茶盏。

由于人多,同吃赵州茶,杯子却不同,分到我眼前的,是一个墩实的浅浅的瓷杯。

茶盏很浅,壁显得有些厚,白色,瓷做的,圆圆的口,约两指左右高。把玩在手,忽然发现,浅浅的茶盏,圆圆的口,大大的肚子,竟然有些像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弥勒佛。

想到这儿就笑了。灯影里,这笑容在脸上,不容易让人看出来。

“普茶”二字,让人费解。

“普”这个字,是普遍、全面;茶是名词动用,放在一起,就是大家一起喝茶。说到普字,不能不提一下《妙法莲花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普门”二字,也让人费解,当然,“普”依然是普遍、全面,门是进入建筑物、车船内部的入口;二字放在一起,就是为众生进入佛道而普设的门。
净慧老和尚与柏林寺众多法师一起入座,普茶开始。

净慧老和尚一团和气,满脸微笑。他首先跟大家说起了“赵州茶”。

古时候,佛教寺院里专门设立“茶头”,负责烧水煮茶;有“施茶僧”,以茶接待游人;有茶堂,以茶招待宾客;有“茶鼓”,召集僧众饮茶。盥洗奉佛,焚香饮茶,早已成为丛林中的规范。

赵州位于华北平原,这里的自然条件,无法产茶。那为什么要在这里喝“赵州茶”呢?

能够在著名的佛教禅宗寺院、赵州古佛的道场、柏林禅寺饮茶,可说是非同寻常的因缘。在唐朝,赵州从谂禅师是禅宗史上无法忽略的高峰。他的教法、他的公案,像“庭前柏树子”、“吃茶去”、“洗钵去”、“无门关”等,至今依然熠熠生辉,泽被后人。

了解禅宗的人,都知道“赵州茶”。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佛教禅宗典故。当年,一些僧人,为了真理的求知,不远万里来到赵州,参访赵州和尚,请教佛法大意,禅宗嫡旨。赵州问:“你来过吗?”一人答道“来过”。赵州说他:“吃茶去。”有人答道“没来过”。赵州说他:“吃茶去。”这时,同在一寺,生活在赵州和尚身边的一位僧人感到奇怪,问赵州:“怎么来过的与没有来过的你都让他吃茶去呢?”赵州对他说:“你也吃茶去。”

这就是著名的“赵州茶”。

“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赵州禅师的“吃茶去”的用意就在于让学佛坐禅着消除妄念,体现着禅者的平常心。

听到这里,这赵州和尚的一句“吃茶去”,让人好生疑惑。不解也罢,面前就是一盏茶,不管什么公案了,且来吃茶。

净慧老和尚说,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就是“赵州茶”。这茶到底是什么滋味,还要大家各自体会。
营员们纷纷举杯,细细品味这禅意盎然的“赵州茶”。

那时,我念头里有一个吃茶的人,正在想着应该如何品味这茶,那个吃茶的要通过这一盏茶,仔细地探求其中的滋味。结果,像吃人参果食的二师哥猪悟能一样,吃下这一颗果,却没有尝出味道来。于是,要急着向神通广大的猴哥再讨一颗。

而眼前,只有空空的杯子。

不要急,吃了这盏,马上有灰衣僧人和营员中的义工,依着茶案排好的顺序,提壶走了过来。只有杯子空掉,才能倒入新茶。

月亮悄悄地爬到人的头顶上。

面前的小茶盏里,多出来一个小小的圆圆的月亮。

赵州和尚法筵未散,灵鹫峰下佛法传闻。松风,朗月,良辰,胜会。一时,众多景象,会聚于正在普茶的赵州柏林禅寺。

真正的饮茶,就在人与茶相触的一瞬,你分不清哪个是茶,哪个是吃茶者的感受,此时,无须“闻香”,无须“回甘”,无须联想,无须用心体味,人与茶,在一瞬间,分不清谁到底又是谁了。

净慧老和尚说:“吃茶去”的公案,其含义有人这样理解、有人那样理解。我的理解:佛法说不出,说再多也代替不了修行和亲身的体验。说得出来的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只有通过修行去体悟。就如喝茶一样,只有自己去吃,才可品尝茶味。所以赵州和尚对初来的、来过的、住下的都让他们亲自去体验;我的另一种理解是:叫你全身心地投入。否则,说得再好也白搭。不用问这个那个、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什么是佛,就是吃茶去。全部投入,自会明了。这就体现了茶与禅一体性的参禅学道的方法。当然,别人也许还有别的体验。

这一是杯名副其实的“赵州茶”。

茶会结束,大家一起收拾案几、茶壶、茶盏,该洗的洗,该放的放,该搬的搬。陆陆续续散去,殿前只剩下白亮亮的一片月光。

过了没多久,晚钟响过,除了外面照明的灯,楼房各处的灯光都歇去了。

睡不着,我悄悄地爬起来,在寺院的廊庑间躇蹰徘徊。天如水,一轮圆月当头。

此时,想什么呢?

茶树的叶数不尽,世间的水无法计。偏偏在此时此地,一时因缘际会。

这茶,穿越万水千山,沾着晨露,染着朝曦,带着天上的星光、大地的呼唤,来到眼前,在小小的盏中,快乐地舒展。这水,前天为冰,昨天为云,明天为雨,且不说杯中水来自何处,在此时此地,它与茶叶融会的同时,也把天地万物的光风霁月,收在眼前一杯中。

忽然觉得,自我的生活,仿佛在一把小小的茶壶里展开,外面才是广大的世界。偶一抬头,看天高月小,一壶天地小如瓜。

谁又在里面,谁又在外面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水》

在这个世界上,懂得欣赏自然、珍惜自然的,不只有艺术家,还有行脚僧人。他们远离尘俗,纵情山水,与自然为伍,心无挂碍,来去自由。那份自在与洒脱,着实让人向往。了解禅宗的人,有谁不希望体验一下行脚僧人的这种清净自在的云水生活呢?

早斋后,每人发一根黄瓜、两枚蕃茄、三只面包,两瓶矿泉水。这便是行脚苍岩山的午膳了。营员们排着队,有序地登上了停在柏林禅寺山门外的大巴士。前往苍岩山的中途,有辆车坏了,停了下来。再加上堵车,抵达苍岩山脚下时,已是下午了。

苍岩山风景区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东南,距石家庄市70公里,海拔一千余米,是我国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苍岩山群峰巍峨,怪石嶙峋,深涧幽谷,古树名木,清泉碧湖,构成了奇特、幽雅、秀丽的自然景观。

除了是风景、旅游胜地之外,苍岩山还是佛教文化名山。传说中,隋炀帝长女南阳公主曾在此出家为尼。自隋至今,经历代修整形成现有的福庆寺、卧佛寺、龙岩寺、公主坟、菩萨顶等寺庙园林。千年古刹以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建筑艺术构成了奇异壮观的人文之美,自古就有“五岳奇秀揽一山,太行群峰唯苍岩”的美誉。

桥楼殿是苍岩山最有名的一座建筑。二层重檐楼阁式建筑,金色琉璃瓦顶和朱红色殿柱映在蓝天绿峰中,各显辉煌。古人赞美这一壮观景象:“千丈虹桥望入微,天光云彩共楼飞。”从山下仰望,桥楼凌空飞跨,云移楼动,恍然欲飞。此殿是我国三大悬空寺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作。

从桥楼殿再向北行,就是福庆寺,该寺的主体建筑是南阳公主祠,据说南阳公主当年就居住在此。祠内正面中间有一座南阳公主彩塑,两侧侍立着4个的乐女。山墙上还绘有彩色壁画。寺内还有苍山书院、万仙堂、大佛殿、峰回轩、砖塔等建筑及数座碑碣,雕梁画栋,玲珑典雅。

从桥楼殿沿着绝壁往上走大约两百米的样子,再回头看这座桥时,你会更加惊叹其与山谷浑然天成的景致。无怪乎电影《卧虎藏龙》会选择这里,作为场景拍摄地之一。

清幽的山谷、挺立的绝壁,飘在云朵中的楼阁,让人感觉尘世的一切都已释然。

关于此次云水行脚,明海法师做了精彩的开示。

我们在路上几经挫折,着了很多急。常仁法师负责汽车的调动,他着急最多。我们在一辆车上,临近苍岩山,看到青青的山色,他突然这样讲,他下了一个转语说:“这也不错,苍岩山并不就是我们的目的,过来遇到的各种困难,这也就是我们的行脚。”

行脚的意义就在此。行脚并不是为到达某一个目标。以禅僧的行脚来说,那是没有固定的目标的,他只是在路上走,当他走的时候,他就是在路上走。

历史上的禅师们,比如柏林禅寺的赵州禅师。他80岁时才来到柏林禅寺(那时叫古观音院)住下来。在80岁以前,他一直在行脚,足迹遍布中国南北各地的丛林,乃至于深山老林里面的那些“草庵”。那时修行人在深山老林里面盖一个棚子修行,叫“草庵”。

在80岁的时候,他才在柏林禅寺住下来。赵州禅师出家很早,十几岁就出家,年轻时就在安徽的池州南泉山,在普愿禅师座下,悟###地。后来,普愿禅师去世,赵州禅师开始了的行脚生涯,一直到80岁。据说赵州禅师上五台山就上过九次,在古代上五台山比今天要困难得多,那时候到五台山靠的是双脚走,走灵寿,走阜平,走山间小道,走到五台山去,困难不知道要比今天多多少倍。即使这样,他一生去过九次。

后人谈到赵州禅师的修行,有一首偈子,“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赵州禅师那么大年纪了,还在各地参访,为什么呢?因为他心里还有一些疑惑,心里只要还有疑惑,心里就没有得到真正的平静。最后回答的时候发现本来没有什么,也没有什么疑惑,也没有什么问题,才发现参访几十年走坏很多草鞋,这个钱白白地浪费了,实际上这个草鞋钱是不会白费的。不经过这个过程,也不会发现无一事,也到不了这个境界,到不了无一事的境界。

古代的禅师们在行脚的过程里,身心会越来越坚强,越来越独立。他在各地行脚时的那种自在,那种洒脱的境界,就不是我们普通人所能领略、所能理解的了。有很多优美的语言,描写禅僧行脚生涯的自在。比如说,禅师一个人在山里面走在路上,是“杖挑明月,衣惹烟霞”。在古代,禅僧的行囊非常简单,背着一个藤架,藤条做的背架,背架上面有座垫、蒲团,有简单的行李,有的还会带着一个禅杖。在路上走着走着就天黑了,禅杖也把明月挑着,挑着明月在走,然后“衣惹烟霞”,衲衣所抚之处烟霞升起。今天,这山里也多少有些弥漫的云雾,所以你们能够想象过去的人把云雾、把天边的云霞都带起来。这样的描述恐怕也只有内心洒脱自在的禅僧才能描绘出来。

今天,我们从柏林禅寺来苍岩山一路坐车,没有像古代的禅师一样用脚走,但是在这山上,我们还是体验了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一些困难和障碍,也多少能体验了一点古代祖师在行脚过程中直接接触的味道。

尽管时间紧促,但苍岩山奇丽风光,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归途中,人们畅谈中,忘不了攀行在险峻的山道上的那份兴奋,忘不了那一路上摄不完看不尽的奇峰峭壁,忘不了站在桥楼殿往下望时的那份战栗着的激动;忘不了念唱“南无阿弥陀佛”时山谷回应出的空灵;忘不了明海法师所作的催人向道的开示;……

云水生涯,大开眼界,不仅体验到了“天地同心,万物一体”的生命真实和“无情说法”的不可思议,更让人对行脚天涯、一心向道的云水僧人无限崇敬。

一位女营员说:“我曾游过苍岩山,当时我爬上山顶,挥着双臂,对群山大喊:苍岩山,我终于征服了你!这次游苍岩山,感觉完全不一样,不再有征服者的那种狂喜,我只静静地对群山说:苍岩山,我回到了您的怀抱。”

她体会到了生活中的禅,不是要征服谁,而是要转化,要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灯》

呼唤着“本师释迦牟尼佛”,营员们小心翼翼地捧着一盏盏莲灯,随着一声声空灵的钟声,缓缓地步出万佛楼。每个人手里的莲灯散发出微弱的烛光,一点点一点点,慢慢连成两条长长的、移动着的、光明的线条,渐渐汇集到巍峨的赵州塔前,汇聚成一片闪烁的星星之海……

传灯法座,是每届生活禅夏令营中最激动人心的一个活动。

传灯法座包括三个部分:忏悔、发愿、供灯。

忏悔,营员们念忏悔偈,“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并在忏悔卡上写出要忏悔的罪业,经过礼拜之后,把它放进炉中烧掉,象征着从此罪业顿消,身心清净。

发愿,营员们念发愿偈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把心愿写在发愿卡上,经过礼拜之后,再统一放在一个净盆中,表示以清净之身心荷担如来家业,契入如来悲愿之海。

供灯,每个营员从大殿里领出一盏莲灯,捧在手中,依次来到祖师塔前,供养赵州祖师,然后从净盆中随意取出一张发愿卡,表示发心把佛法这盏智慧之灯永远地承传下去,用它来照破心中无始劫来的无明,用它来照亮整个法界的一切众生。

传灯前,神圣的静默。七百多人的大殿前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一盏盏莲灯摇曳着光芒。端坐,起立,前行,一切都静默而有序地进行着,一盏灯灭了,马上就有人静静地帮他(她)点燃。

整个传灯法座庄严肃穆,真切感人,持续两个多小时。

透过摇曳的烛光,从营员们脸上的表情,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激荡着悲愿之澜,不少营员激动得热泪盈眶。

点燃莲灯,捧在手中,大家仿佛受了一次洗礼——每个人的面孔都被烛光照亮了,放出一种纯洁真诚的光彩,轻安,祥和。莲花灯照亮每个人的脸,也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心……

这时,很多人流了泪。这泪水里面有一种对自己往昔以来罪业的忏悔,也有对诸佛菩萨的感恩,同时有一种深获轻安的喜悦。这是悲欣交集的泪水。

所有的灯都供养到了祖师塔下,成为一片灯的河,灯的海。这灯,赵州禅师看到了,诸佛菩萨看到了,所有召唤幸福与安乐的生命,也都看到了。

净慧老和尚在赵州塔前,做传灯开示。

点燃了外在的灯,仅仅是表法的一种仪规而已,但我们要透过点燃外在的灯来点燃我们每个人的心灯。点燃了心灯,我们就可以把内心无始以来的黑暗照破,使智慧开朗,放大光明。‘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我们要用自己的心灯去点燃更多的心灯,以一灯传百灯传千灯,灯灯相传,灯灯无尽,照亮大地一切众生的心田,照破我们无始以来内心的无明和烦恼,照亮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使我们从今以后在菩萨的智光和自己的慧光,光光相映之下,获得安详自在。

在忏悔、发愿中,我想到,应把过去、未来都放下,立足于现在,着眼于现在,把全部的精神都集中于现在。

手捧莲灯,走出大殿时,风一吹,初燃的灯苗便要灭。我试着把蜡油倒空些,让灯苗更大些,这样,它便无碍地燃了起来。

为了让这盏灯不灭,我们也可以把心灵倒空一些,再空一些,放下,再放下,这样,我们的心灯就不会灭了。

这是参加生活禅夏令营所要渡过的最后一个夜晚。

巍峨的古塔,千年的柏树,庄严的庙宇,一盏盏心灯,庄严而静穆。

摇曳的烛光里,七天的时间,很快过去。

在寺院这个陌生的环境中,我们刚刚习惯了斋堂的素饭,刚刚读熟了《华严经·净行品》,刚刚熟悉了身边的面孔,刚刚体悟了丝微的禅意时,离别就要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0 12:57 , Processed in 0.306010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