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大德开示] 释觉修编著:天台宗——中国特产的佛教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通教修行人的根性

通教修行人的根性,就是三界内的利根众生。他们长期住在欲界、色界、无色界内,比起修习藏教的人来说,其善根深、智慧利,能了知诸法当体即空的真理。不像藏教行人,必须灭尽诸法,方证空理。所以把通教行人称为利根根性的众生。

通教是摩诃衍(大乘)之初门。所谓初门者,其正理是受教化的入门菩萨,正在修习“断惑证真”,修成之后,名之为得“无生忍”。而且通教菩萨还能傍化声闻、缘觉二乘行人。可见菩萨、声闻、缘觉三乘共遵共修的就是通教的修行法。

在通教中,因有利钝的不同根性的修行人,所以利根人,通入别、圆二教之中。而钝根修行人,则与藏教行人证同样的偏真法性(涅槃)。

因根性的不同,通教亦有三乘之别,。同观无生四谛,同修从假入空。同观十二因缘,同修六波罗密。见第一义。

现分三乘之别者:因总相、别相等智、断结侵习,自行化他。通教菩萨有三种不同的根性:通藏教、通别、圆教者等等。通教菩萨言说之事,空如幻化,观诸法如幻,幻本不生,今无所灭,故名为体。用现代话说,即是事物的本质、本性、根性即是当体即空。从而入真理,见法性,证空理。

由于如此,所以通教菩萨得果的情况就有不同。证果虽然不同,但同断见思惑,同出分段生死,同证偏真法性。鈍根者,只见偏空,不见不空。果与藏教齐。对于利根菩萨非但能见空,兼见不空,妙有真空。即为中道。分二种,一是但中,由别教来接。若见不但中,则由圆教来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别教修行人的根性

对圆教利根修行人而言,别教修行人的根性,是三界外的钝根众生。但别教修行人,已超出三界,所谓根,是指:信、进(精进)、念、定、慧五根,与圆教行人相比,都比较迟钝,所以称为钝根。别教行人不能了知圆融三谛的原理。别教菩萨不能三智一心中得;不能一断一切断,断除一切惑;不能一行一切行,修持一切行;别教菩萨乃至由于一正因佛性迥然突出,不知三因佛性本来圆具。三因佛性是正因、缘因、了因佛性。正因佛性是众生的本有真性;缘因佛性是修种种真实功德的内外诸缘;了因佛性是明了一切佛法真理,能修习禅定的内外因素。而且别教菩萨还不知佛即是心和心即是佛的等等原理,所以称其为钝根。

修习别教的三界外菩萨,对于圆教利根菩萨而言,叫钝根众生。若比起我们凡夫来说,就太不可思议了。他们具有的福德、智慧、神通、威力都是极为了不起的!而且他们已经超出三界,都能修学无量成佛之法,亲近无量诸佛,度脱无量众生,直至登地以后,便进入于圆教的位次。声闻、缘觉都不能望其项背。我们凡夫,就更不要说了。所以我们这些佛教天台宗的后学者,一定要虚心向别教菩萨学习,向他们致敬。如有轻慢他们的话,必然要堕入恶道的,大家千万要警惕才是!

别教只有修持菩萨的教法,没有声闻、缘觉的二乘教法。然而通教中利根的人,却能被接入别教。通教中利根人若被接入,便成为别教的菩萨,就不再称为声闻、缘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圆教修行人的根性
  
圆教修行人的根性是什么呢?由《四教仪》中指示:“但化最上利根之人.”才能修持圆教。

又:“诸大乘经论,说佛境界,不共三乘位次,总属此教也。”很明显,圆教的修行人的根性,是最上利根之人。非是三乘人所能修学。不但不共声闻、缘觉连别教菩萨尚不能与共的唯一佛乘。那么,我们博地凡夫,岂非完全绝望了吗?却也不然,今且根据《华严经》等诸经,略作证明。对于各种人等,只要发心要成佛,伟大的如来,都方便度之。

《华严经》中说:“菩萨(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兜率天宫时,为补处菩萨)於兜率天宫,放大光明,名光幢王,照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彼世界中,地狱众生遇斯光者,众苦休息,咸生欢喜,从彼命中,生兜率天。天中有鼓,发音告言:诸天子!汝以心不放逸,於如来所,种诸善根。往昔亲近诸善知识,毗卢遮那大威神力,於彼阿鼻地狱命终,来生此天。乃至诸天子!毗卢遮那入离垢三昧。汝当敬礼!天子闻已,咸生是念:奇哉希有!何因发此微妙之音?天鼓告言:我所发声,诸善根力之所成就。诸天子!如我说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一切诸佛,亦复如是。自就是佛,不著於我,不著我所。诸天子!如我音声,不从东方来,不从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来。业报成佛,亦复如是。非十方来。诸天子!譬如,汝等昔在地狱,地狱及身,非十方来。但由於汝,颠倒恶业,愚痴缠缚,生地狱身。此无根本。无有来处。诸天子!毗卢遮那菩萨威德力故,放大光明,而此光明,非十方来。诸天子,我天鼓音,亦复如是。非十方来,但以三昧善根力故,般若波罗密多威德力故。出生如是清净音声。示现如是种种自在。乃至汝当往诣彼菩萨所,亲近供养,勿复贪著五欲乐具。著五欲乐,障诸善根。譬如劫火,烧须弥山,悉令灭尽,贪欲缠心,亦复如是。终不能生念佛之心。诸天子!汝等应当知恩报恩!时诸天子,闻是音已,化作华香等云,各偕一万往诣菩萨所在宫殿。欲早瞻观,闻其已从此殁。  生於人间(指佛从兜率天下生阎浮提)。遂欲下阎浮提承事供养。时天鼓中出声告言:菩萨非此命终而生彼间,但以神通,随诸众生心所宜,令其得见。汝等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净治其意,住善威仪,悔除一切业障、烦恼障、报障、见障、乃至为说诸业果报,无来去处。譬如幻惑。时诸天子,闻是法已,得无生法忍。得十地故,即见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莲华,华上各有菩萨,放光现佛。於是广化华香,以为供养,众生蒙香,皆证十地。彼诸众生证十地者,亦复放光,又令遇斯光者,皆得十地。”

华严是一乘圆教,十地是邻於极果之位。地狱众生,蒙佛光明,即得生天,即生天已,闻天鼓音,使证圆教十地。可见圆教的根性,尚摄地狱众生,何况人、天、二乘声闻缘觉等众生,只要善缘具足,一定为如来所摄!

《法华经》云:“告诸四众,提婆达多,欲后过无量劫,当得成佛。号曰:天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界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天道。时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广为众生说於妙法。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无量众生,发缘觉心,恒河沙众生,发无上道心,得无生忍,至不退转。时天王佛,般涅槃后,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宝塔,高六十由旬,纵广四十由旬,诸天人人民,悉以杂华、末香、烧香、涂香、衣服、璎珞、幢幡、宝盖、伎乐、歌颂、礼拜供养,七宝妙塔。无量众生,发菩提心,至不退转。佛告诸比丘!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妙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处,常闻此经。若生人天中,受胜妙乐。若在佛前,莲华化生。提婆达多,造五逆罪,堕阿鼻地狱,而无量劫后,当得成佛,号曰天王如来。这里,正显法华经的纯圆独妙。可见圆教的根性,尚摄五逆众生,何况未造逆的众生,当然更为被佛所摄啦!只要大家好好修行,只要一被佛光照上,一定脱离苦海成就菩提!预祝大家成功!

再看《观无量寿佛经》:“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界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於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净土是无上圆乘,五逆十恶具诸不善的恶人,临命终十念念佛,即得往生极乐世界,闻说诸法实相,发菩提心。可见圆教的根性,确是普摄五逆十恶之人的。

但要知道若犯重罪,固然我佛慈悲,也能加被救拔,我们修行人不能因此,懈怠不前。须知这种机缘是十分稀少的。千万不能以此为理由,有犯犯罪不要紧的思想,这是千万要不得的。这里只是举例说明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要有善缘,遇善知识可以往救。可怕的是,机会是极少极少的。

现在话说回来,根据圆教修行人的根性,是上根利智的人会有极好成就。然而也普摄一切人,乃至地狱中的提婆达多及五逆十恶之类的罪苦众生,无不方便摄入救拔!这就证明圆教的圆顿胜妙,不可思议。所以这样是因为仰仗佛的威神之力,并有当机者有此善缘成熟的缘故。其中一条就是当机者深情忏悔是最重要的原因。二者不可缺一。这是请读者一定要弄明白的!对于修习圆教的行人来说,千万不要误会了圆教的原理。这里最容易发生两种弊病是:一是贡高我慢病,二是懒惰放逸病。这两种弊病,对于修行人来说,一定要克服!

以下就讨论如何克服这二种弊病的办法。步骤是先提弊病发生的情况,然后分析、综合,然后提出解决的办法。

一、如何根治贡高我慢病。

1、情况分析与该病的严重性:若有人闻佛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入一佛乘,堪当作佛。就自以为我是学佛乘的。因此声闻、缘觉,甚至对权教菩萨,都采取看不起的态度。这就叫做贡高我慢病。通常所说的“自高自大”。患这种弊病的众生,被贡高我慢所障弊。不但不见圆教的三谛理,就连权教、二乘乃至人天福善都将被他的行为所摧毁!

2、如何解决:对于圆教修行人,尤其是刚刚起步修行者,固然不可自暴自弃,高推圣境,甘处凡愚;另一方面尤须惭愧谦下,以虚受人,自知不足,时求进步。譬如高山之上,不容众水,惟大海低于百川,则百川之水都入大海。意思是说,对人敬一分,人家敬你三分,自己的学问也容易长进。修行水平也容易提高。不懂之处也会容易获得帮助,所以进步就快。有道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应向一切众生学习。尤其是向佛菩萨、声闻、缘觉等圣人学习。谦虚谨慎、戒骄戒燥,勤奋修行才是。

二、如何根治懒惰放逸病:

1、情况分析与该病的严重性:若有人说,五逆十恶皆得往生,皆当成佛。他便就想作恶无妨于学佛。行态上就放逸、懒惰。自比犯五逆者和十恶者要好得不知多少倍。所以大小错误递教不改。这就叫做懒惰放逸病。凡患这种病的人,为懒惰放逸所障弊,善法损减,恶业增长。毕竟要受无量诸苦。当报应来时,则谁也救不了。

2、如何解决:修行人一方面应知道,因过失犯罪极大之众生,只要严肃认真忏悔,改过迁善,又得到佛菩萨的加被,是可以往生的,而且皆当作佛。但另一方面,自己应须勇猛精进修行,有错必忏悔必改过迁善。修一切善,灭一切恶。以戒为师。恶法如黑暗,修行人行善积德,如被日光所照,黑暗自会消失,罪错也就随之消灭。

以上所述的二种弊病,主要产生在初学修行的人身上。对于已在修行圆教的三界外大菩萨来说,他们早就是圣人了,这种毛病是根本没有的。况且,圆教是阿伽陀药,能治万病,圆教本身只有光明,没有丝毫的不足之处的。这一点请读者千万要注意认清。

所谓不善于学习圆教,主要是不是不善学习,而是还不曾学。譬如只学了一点佛经或背诵了几句经文,还没有真正在行动上有所实施去做。或者就根本不知道做!再或者就是盲修瞎练,造成魔障很大。甚至还激发了宿病复发,业障现前,苦不堪言。有的还精神失常。等等、等等,诸如此类,都是因为,没有老实修行。而是投机取巧,妄想在一个早上获得什么功能。这都不是修行人所为。都应该避免的。

应该有的态度是:首先必须具至诚心,恭敬心,深信佛法是度人脱离苦海的慈航,是大海上航行的船只,在黑暗中见到了灯塔,是迷路之人被善知识引向光明大道。是在深山老林中遇到猛兽时,被人往救,等等的心态。此时此景,只有亲临险境者才知道,佛法才是让人脱离险境的法宝!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的什么法宝!只有佛菩萨才是修行人的大恩师,是我们的救命大恩人!是修行人大善知识!我们修行人应知恩报恩,只有好好修行圆教,才是唯一正确的路!才对得起佛菩萨的慈悲心怀。

我们是生活在娑婆世界中的罪苦众生,因罪业深重,应念佛、礼拜、忏悔深切,这样才可以消灭无始以来的罪障。才可得入圆教之法门。忏其先罪,悔其后过。忏悔之法是改恶从善的最妥之法。是背尘合觉的重要途径。是获得佛菩萨加持的最好方法。伟大的智者大师就非常注重忏悔一法,并特别创立了“法华忏”对“眼耳鼻舌身意”一个个进行忏悔,从而达到六根清净的地步!所以忏悔是修行人的一种殊胜方便和法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第三章 藏通别圆四教观的不同的修行原理

第一节 藏教的修行原理

藏教的修行原理,依三乘分别,就是声闻乘的“生灭四谛”;辟支佛乘的“思议生灭十二因缘”;菩萨乘的“事六度行(héng)”。依七种二谛分类法来分类,就是属于“实有二谛”。以下分别说明其原理和理论根据。

甲、藏教的生灭四谛。称其为“谛”的原因是说其“生灭四谛”的道理,真实不虚,是真理。四谛就是苦、集、灭、道四种真理,称为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现分别说明如下。

第一苦谛:就是三界内的存在的“二十五有依、正二报”。懂得这“三界二十五有”是逼恼凡夫的身心的真理,所以称做苦谛。凡夫有苦无谛(不认识苦的真理),声闻有苦有谛。凡夫不见苦理,所以说无谛。声闻能见悟无常、苦、空之真理,所以说有谛。

什么叫苦?苦的真正的涵义是:是以内外因缘对身心的业力所感的烦恼为其主要因素,使众生不得自由。众生在三界火宅中受尽苦恼。众生面对的主客观世界的无常、患、难、劳、累、就是苦字当头,不得出离。三界内就是苦、空、无常的情形。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二十五有就是:“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无想五那含。”四洲四恶趣为八有,六欲天并梵天为七有,四禅天和四空天为八有,无想天和五重阿那含天为二有,一共二十五有。四洲就是娑婆世界的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南瞻部洲、北俱卢洲。四洲中存在的四恶趣是:地狱、饿鬼、傍生和阿修罗。阿那含,汉译为不还,共有五重天,是三果罗汉所居之处,又称净居天,因无外道杂居,故名净居。此五重天为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和色究竟天。这五重阿那含天,算为“一有”。苦有三苦、八苦、十苦等。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十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苦、怨苦、苦受苦、忧苦、痛恼苦、生死流转苦。这三界二十五有,上至非想非非想处天,下至阿鼻地狱,不论正报的身心,依报的国土,都是苦谛所含摄,都 不能脱离三苦、八苦等众苦的果报。(二十五有的“有”是指“有苦”及“有苦报”,即“有”依、正二报的意思。)依报是是指的国土中的生活区域。正报是身体的五阴,即是苦因的受体。根据众生业力的不同,感得各种的苦报。众生在天地中轮回。在天上享福,在地上有苦乐之间而生活。在地下,受地狱之苦不等。可见是说明善恶业因,即是认识见、思二惑行为的来由。从而认识苦谛。

第二集谛:集就是集合见、思二惑的意思,集以招集会合为其意义。这见惑和思惑,能起善、恶、无记诸业,招集生死,是反映主、客观事实的真理,所以称做集谛。当证灭谛理时,即能断见惑。《摩诃止观》中说:“外道诸见,有单四见、复四见、具足四见、六十二见、一百八见等。执有、执无、执亦有亦无,执非有非无,叫做单四见。单四见的每一见中,各具备“有无”二见,叫做复四见。单四见的每一见中,又各具单四见,叫做具足四见。”概括如下表:

单四见——1、有   2、无    3、亦有亦无   4、非有非无

复四见——1、有中二见:有有   有无

              2、无中二见:无有   无无

              3、亦有亦无中二见:亦有亦无有   亦无亦无无

              4、非有非无中二见:非有非无有   非有非无无

具足四见—1、有中具四见:有有 有无 有亦有亦无 有非有非无
                        
              2、无中具四见:无有 无无 无亦有亦无 无非有非无

              3、亦有亦无中具四见:亦有亦无有 亦有亦无无
             亦有亦无亦有亦无  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4、非有非无中具四见:非有非无有 非有非无无
                   非有非无亦有亦无   非有非无非有非无   
               
人的色、受、想、行、识,称为五阴(也称五蕴)。每一阴中:阴大我小(四大之假我和合),我在阴中;我大阴小,阴在我中;离阴是我;即阴是我。为四见。共成二十种见。若由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观察,每世二十种见,即成六十种见。加上断见与常见,总共六十二见。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每根各有苦、乐、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共有十八见;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尘:就是外界现象与规律在人们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中的感知,佛教中统称为尘。是说这种感知对修行人会产生了影响,不利于人的修行,故称为尘。)。每一尘各有善、恶、无记(不善不恶称为无记。但也有果报。)三种尘,亦有十八见;合共三十六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各有三十六见,共成一百O八见。

什么叫见?就是众生在见解上迷惑和错误所造成的烦恼。简单地说就是烦恼。“见”的存在是众生在生死轮回中流转的业力感应的内在原因。

上面所说的单四见、复四见、具足四见、六十二见、一百O八见等,每一见中,又各有八十八使。(使是烦恼的别名,因为烦恼能“使”人流转生死海中。)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叫做五利使(五种急性的烦恼。简称为身、边、见、戒、邪五见。执身为实有为身见。见解的片面性如断见和常见叫边见。邪见是指不正确的见解。戒禁取见,是对于不正确的邪戒,认为是正确的戒的见解。);贪、嗔 、痴、慢、疑叫做五钝使(五种慢性的烦恼)。五利使和五钝使合十使。对于欲界、色界、无色三界和苦、集、灭、道四谛,梧共含有八十八使。欲界的苦谛下具有十使;集谛和灭谛下除去“身、边、戒”三使,各具七使;道谛下除去“身、边”二使、具八使,所以欲界四谛下共有三十二使。色界、无色界的苦谛下各少嗔使,具九使;集谛和灭谛下各具六使;道谛下各具七使。色界和无色界各有二十八使。

概括起来:三界见惑共有八十八使。列表如下:

欲界:1、苦谛有身、边、见、戒、邪、贪、嗔、痴、慢、疑十使

   2、集谛有见、邪、贪、嗔、痴、慢、疑七使

   3、灭谛有见、邪、贪、嗔、痴、慢、疑七使

   4、道谛有见、戒、邪、贪、嗔、痴、慢、疑八使

共三十二使。

色界:1、苦谛有身、边、见、戒、邪、贪、痴、慢、疑九使

   2、集谛有见、邪、贪、痴、慢、疑六使

   3、灭谛有见、邪、贪、痴、慢、疑六使

   4、道谛有见、戒、邪、贪、痴、慢、疑七使

共二十八使。

无色界:和色界同。共二十八使。

三界合共八十八使。修行人当见道时,当断见惑。

思惑(思惑就是思想上的迷惑和错误),思惟“道”时,(当修行止观法门时如果修行人眼前出现白光并伴有轰呜声,即是见道的现象。),能断此思惑(断是指推断,判断,切断)。思惑共有八十一品:分三界九地,每地有九品。其九地是:欲界一地——五趣杂居地(人天加三恶道称五趣);色界四地——初禅离生喜乐地,二禅定生喜乐地,三禅离喜妙乐地,四禅舍念清净地;无色界四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非想处地。这九地各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思惑。合成八十一品思惑。(此处品位越高,思惑越厉害)欲界一地即五趣杂居地中有九品贪嗔痴慢,上八地即色界与无色界,共有八地,各有九品贪痴慢,总共有八十一品思惑。

现概括三界思惑,如下表:

  欲界:五趣杂居地——贪、嗔、痴、慢

  色界:初禅:离生喜乐地——贪、痴、慢

     二禅:定生喜乐地——贪、痴、慢

     三禅:离喜妙乐地——贪、痴、慢

     四禅:舍念清净地——贪、痴、慢

  无色界:空无边处地——贪、痴、慢

      识无边处地——贪、痴、慢

      无所有处地——贪、痴、慢

      非非想处地——贪、痴、慢

以上九地各乘九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合共八十一品。
集谛是世间的因,苦谛是世间的果。从“三界思惑”表中可知,三界之中,无非是苦,苦因结苦果。所以上求佛的教化,仰慕灭谛,修习道谛,了生脱死,知苦了苦,救生净土,是唯一的出路。

第三灭谛:“灭”以“无”为其意义。烦恼、结业已尽,则没有三界内的生死之苦。所以就称为“灭”。灭谛就是修行人求得不生不灭涅槃真理和状态。懂得灭之真谛。灭除三界内的苦因,则苦果也没有。则苦集二谛灭,就证得偏空的法性。见、思二惑都已灭除断除,三界二十五有(“有”依、正二报)都 已超越,这就证得了灭谛。灭谛的根本出路就里证得二种涅槃(有馀和无馀涅槃)。

第四道谛:略而言之,就是戒定慧三学;广而言之,就是三十七道品。所谓三十七道品,分为七个科目:

一、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所谓四念处者,即是以数入静,念者以观生慧,处者以止定境。属禅定之法。对于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的内涵,在修行人的主观意识上,常常有四倒:于色多,起净倒;于受多,起乐倒;于想行多,起我倒;于心念多,起常倒。所以说为四倒者。如何修观,有以下的分别层次:(1)如果对于外观不迷,思想意识迷,则以五阴之数修之而渐空。所说的是色受想行识的五种烦恼。(2)、如果对于外观迷,心识不迷,则数为十二入的烦恼而修之。(3)、如果外观与心识具迷者,则数为十八界的烦恼而修之。所以应修观想五阴皆空,即应修四念处:

1、观身不净者:以 观内外身皆不净,即观臭皮囊内皆不净。

2、观受是苦者:观内、外受具苦。

3、观心无常者:心王不住,有成住异灭的不断变化,若内若外若粗若细,具皆无常。

4、观法无我者:(法是效法、规范、约定之意)对于善法、恶法、无记法均无我。

在佛陀入灭以前,阿难请问;“佛陀入灭后,比丘应以何法修道?”佛陀答:“应以四念处行道!二依经。”《辅行义记》上说:“以四念处,能为大小观行之初门。如来殷勤遗嘱,意在于斯!”

二、四正勤——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灭,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

什么叫正勤?正则不邪,勤则不怠,则精勤除恶生善。

如何修持四正勤?修法程序如下:

1、当先灭除身恶与口恶,心恶也随之灭除。则心口意必生善。

2、民除恶法。对于各种恶念恶法,都要方便除灭。

3、未生之善使生,使人欢喜。修行人常说慈善事,则会生起善念善法。

4、对于各种善念善法,一定要方便生起实行。则已生善令增长。

当四念处生起时,不生懈怠,精进起修。这就是四正勤的修法。

三、四如意足——欲如意足,念如意足,进如意足,慧如意足。

定义为四如意足的原因是:定慧双修,则智、定力等,所愿皆得。现修如意,如密室中灯,一切现前。

1、欲如意足者:虚心求法,精勤求道,得如意足。

2、念如意足者:念者专注所观之境,一心正住不摇,则得念如意足。

3、进如意足者:唯专观理,不生间隔,不杂则精,无间则进。得进如意足。

4、慧如意足者:观想得慧,观境思惟则生慧。得慧如意足。

四、五根——信进念定慧五根。

正修五根,则善根生起。所以定义修此信进念定慧为五善根。

1、信者:信佛教的真理。(归依三宝,深信三宝)则能生起一切无漏善根。五力、禅定、解脱三昧相继出生。

2、进者:因信佛教諸法故,行人必精进策进。

3、念者:念正勤之佛道,不念邪妄之法。

4、定者: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善法中相应不散。

5、慧者;念处之慧,为定所摄,由定生慧,以观自照,不从他知。

五、五力——信进念定慧五力。

此处之力者,是五根成者,即成力量,五根成则恶破,即是力用之相。

1、相信修行产生力量,不被外道侵害。

2、进者产生力量:未得道果,精进不止。

3、念者产生力量:不被烦恼所破坏。

4、定力若成,能破欲界一切散乱心,必得禅定。

5、智慧产生力量,修行人能识破一切邪外之伪装。不会迷惑受骗,并能破一切见爱等迷执。

六、七觉支——又称七菩提分。分列如下:

1、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鉴择法的真伪。

2、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3、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心。

4、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

5、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6、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乱。

7、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之法,而力行正法。

七、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定、 正念、正命。

其中“正”的涵义是:以不邪倒为其实质。“道”的涵义是:修行人能通至涅槃彼岸的过程,称之为道。

1、正见者:修无漏十六行观法(十六行观法,苦谛中观:苦、空、无常、无我。集谛中观:集、因、生、缘。灭谛中观:灭、静、妙、离。道谛中观:道、如、行、出。)则明见四谛。

2、正思惟者:以观正境思惟生慧。

3、正语者:以无漏智,除灭四邪命(四邪命为下口食、仰口食、方口食、维口食)常摄口业,住正语中,讲话有原则性。

4、正业者,以无漏智,除灭邪命,住于清净空静的境界正身业中。

5、正精进者:勤修涅槃,善于理解真理,坚持真理。

6、正定者:对于正确的要勇于坚持,坚定不移。

7、正念者:心不动摇,正直不忘。

8、正命者:以无漏智,除灭五种邪命而活。(五邪命为:一为利养故现奇特相;二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三为利养故,高声现威,使人敬畏;四、为利养故,为人占相说吉凶;五为利养故,以所得利养演示以人,以动人心。)正命而活是日中一食或过午不食为正命修行法。

所谓道者,是能通之意。道有正道和助道之分。八正道为修行之正道。其他之修行之道品是修行人的助修之道。(邪道是不通涅槃之道。)因修持佛教 之法,而能至不生不灭之涅槃彼岸。所以称为道。修习戒定慧,了知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只有苦、空、无常。因能除灭苦因苦本,所以称为道谛。  

三十七道品,犹如修行人在道路上行走时,所用运载工具,首先懂得修行的道理,然后能令行人通至涅槃。所以称做道谛。

道谛是出世间的因,灭谛是出世间的果。要断集脱苦,就必须修道证灭。研究道谛可知修行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研究灭谛,了知涅槃之中无烦恼生死。唯有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才是修行人到达了唯一真正安乐寂静的地方。

苦、集、灭、道四谛是藏、通、别、圆四教之所共同谈论、探讨的共同课题,但有原则性的区别。提法上的区别是:藏教谈的是生灭四谛,通教谈的是无生四谛,别教谈的是无量四谛,圆教谈的是无作四谛。

其内容上区别如下所述。藏教的生灭四谛主要是说:苦谛讲的是生、异、灭三相,无常地迁流不息。集谛讲的是贪、嗔、痴、等分(贪嗔痴三种都有叫等分)烦恼扰浊其心。道谛主要讲的是戒定慧三学,对治贪、嗔、痴、等分烦恼的方法。灭谛则在灭尽三界苦因的基础上,证得偏空法性的果。苦、集、灭、道四谛都是有为之法。苦、集二谛生,则道、灭二谛灭;道、灭二谛生,则苦、集二谛灭;所以叫做生灭四谛。(其他三教后文有叙述。)

我们凡夫修行目的是为了离苦得乐。伟大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已明白教导我们:三界二十五有(依正二报)是苦,烦恼是苦的因,修道可以灭苦,证得了寂静涅槃,才是真正的安乐。这是佛教的根本教义之一,也是解脱生死的善巧方便。我们学习研究藏教生灭四谛,可以明确,烦恼不可以不断,生死不可以不了,道品不可以不修,寂静涅槃不可以不证。这就是结论。

乙、藏教的思议生灭十二因缘法。

因凡夫迷倒,不了解真理,有的拨无因果,所以说是愚痴。修持十二因缘者,是先懂得什么叫做因缘?展转感果为因,互相作为来源和条件为缘。如“无明”为因,则能与“行”为缘,乃至“生”为因,则能与“老死”为缘。等等。

十二因缘有三种的不同:一是三世十二因缘(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三支因,未来二支果)。二是二世十二因缘,(现在有十支因,未来有二支果)。三是一念十二因缘,懂得这三种十二因缘是为了破三种迷倒:一是三世破断常,三世相续所以不断,三世迭谢,所以无常。又过去破常见,未来破断见。现在双破断常二见。二是二世破著我。现在未来都 具十二因缘,对于父母生偏爱或生嗔,即为无明。应对双亲生恭敬心,则破著我。双亲亡故,也不生嗔 爱,则破著我。三是一念破性实不变。当一念刹那生起善恶念,则善恶业即成,名为一念。皆为无常而无性实。此三种因缘可破愚痴、迷倒。

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从无明到老死共有十二支。这十二支,辗转为因,互相资助,循环不断。所以叫做十二因缘。以下分别说明之。

一、无明,意思是众生无所明了。过去世以来,众生没有智慧光明,所以生起一切烦恼,把这些烦恼叫做无明。无明的性质就是愚痴,迷暗事实真相。

二、行,就是众生的造作。从过去世以来,众生因烦恼,造诸善业、不善业、无记业,则招感现在世的果报,这些善业、不善业、无记叫做行。无明、行二支,是现在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的因。

三、识,就是众生的垢染心。众生因过去世的烦恼和善业、不善业、无记,引生垢染心。一刹那间,对于自己的父母,生起憎或爱,所生起的意识妄念,企图还报而投托母胎,这叫做识。是时有三种情况:一有命,二有暖,三有识。命者有灵性。暖者以母亲之体温为暖气来源。识是有识别冷暖、动静之存在。

四、名色,名是心意识的简称。此“名”有细微“明白”的涵义在里面。神识在母亲体内,三十五天后,生出根形。细微明白自己在母亲胎中,是为还报而来投胎的。色是身体,胎儿在母亲怀中,全身躯干四肢渐渐生成,但还没有眼耳鼻舌四根;虽有心识,还不明显,这叫做名色。

五、六入。四十二天后,胎儿始生毛发爪等。四十九天后,生出眼耳鼻舌身五根。加意识共有“六”根,故称为六。“入”是指胎儿在母体“内”中正逐步生成。胎儿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正在渐渐完备,叫做六入。胎儿在母体内住266天左右。

六、触、是接触的意思。胎儿出胎以后至三四岁,其眼耳鼻舌身五根和外界的色声香味触五尘相接触,生起了意识。有了细微的感知。但对于好、坏、不好不坏的境界,还不能分别。只是初步感知。这叫做触。

七、受,是领受。小孩长到五六岁后至十三岁,其六根接触外界的六尘后,对于好、坏的境界,能分别领受。但对于男女、财物,还不知道贪爱,这个过程叫做受。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是众生过去世无明、行到了现在世而结的果。

八、爱,是贪爱。小孩长到十四、五岁以后至十九岁,对于男女、财物有点贪求、爱好。但其思想比较狭隘,还不能广泛地追求,所以叫做爱。

九、取,是取著。少年长到二十岁以后,其贪欲心炽盛,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等境,生取著心,尽力追求,就叫做取。爱、取二支,是众生未来世生死的苦因,相当于第一支“无明”为现在世的“识、名色、六入、触 、受”五支为苦因。

十、有,是众生所造的业。因为追求色声香味触五尘等境,造诸善业、不善业、无记等业,牵引出众生未来世的生死果报,这叫做有。这一“有”支,也是众生未来世生死的苦因,相当于第二支“行”是众生现在世“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为苦因。

十一、生,是众生产生的未来世五阴之身的意思。现在世的第十“有”支为因,招感众生未来世五阴之身。就叫做生。

十二、老死,众生五阴之身,住世衰变老化,叫做老;身体生病变坏,最后生命终止,叫做死。“生、老死”二支是众生现在世“爱、取、有”三支结的苦果。相当于“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是过去世“无明和行”结的苦果。

十二因缘和三世因果的关系,概括总结如下:

1、无明、行二惑业,是众生过去世的行为所造的业,引起现在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的苦因。

2、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是众生现在世所造的业因,属于苦因。是众生过去世无明、行二支所结的果报,属于苦报。

3、爱、取二惑与所造的有为之业,属于未来世的生、老死的二支的苦因。

4、生、老死,是众生未来世的苦因,是众生现在世爱、取、有三支的苦果。

这里所说的“无明”,是藏教二乘所破的见、思惑的无明,和别、圆二教菩萨所破的“无明”不同。藏教修行人的无明是造成分段生死的无明。别、圆二教菩萨的无明主要是法执引起的无明,是引起变易生死的无明。修别教的菩萨在初地时断之(初地为欢喜地),修圆教的菩萨在初住时断之(初住为发心住)。

照上面所讲,从无明缘行,一直到生缘老死,是十二因缘顺生门。若反复研究,为什么会有未来世 的生和老死?是因为有现在世的爱、取、有的缘故。为什么会有现在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的果报?是因为过去世的无明和行的缘故。若是没有无明,也就没有行,没有行,也就没有识,一直推到没有生,也就没有老死。所以佛经中说:“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因为没有苦因,当然就没有苦果。这样逆推下去,便是十二因缘的还灭门。

十二因缘和四圣谛的内在意义相同,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识、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综合为苦谛。无明、行、爱、取、有五支,综合为集谛。无明灭则行灭 ,一直到生灭则老死灭,综合成灭谛。懂得对治十二因缘顺生门的道理,知苦了苦,修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 ,修证寂静涅槃达彼岸,就是道谛。

十二因缘法,说明了一切法都有其真正的内外因缘。开示正因缘,就是破斥邪因缘和无因缘。有的外道主张邪因缘,有的主张无因缘。所谓邪因缘就是从那些不切实际的分别计度出来的邪知邪见为因缘。邪因缘说,一切法是从时间生或从空间生或从微尘生或从地水火风、虚空生或从冥初(冥初是指自然界混沌初开的时期)自性生。所谓无因缘是说不要什么任何条件,无中生有一切现象。无因缘说,一切法的产生是偶然的,并没有其内外部原因和条件的。对于正信的佛教徒应认识清楚其危害性。要知道,这些邪法都违反了自然界的“因缘所生法”。其危害性在于他们歪曲了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因果规律,完全违背了自然的真正规律和佛的教导。

十二因缘法也是藏、通、别、圆四教所共同探讨、谈论、修行的课题。四者却有显著的区别。藏教谈论、修持思议生灭十二因缘;通教谈论与修持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别教谈论修持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圆教谈论与修持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

什么情况叫做思议生灭十二因缘呢?现解释如下:是说十二因缘法是可以用心意卜测、预料,是可以思维的;可以用语言分别的,是可以议论的;合称为思议。无明缘行,一直到生缘老死,名顺生门;无明灭则行灭,一直到生灭则老死灭,名还灭门。生灭显然,都属于有为之法。顺生门与还灭门是讲生灭的。所以概括起来称为思议生灭十二因缘。

研究与修持藏教思议生灭十二因缘后,可知生老病死的痛苦是现在世的爱、取、有三支产生的苦果。追求贪爱是现在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所引起的苦因。一切众生在三界中轮回相续的原因,是存在无明烦恼的缘故,随十二因缘的顺生门而流转。一切圣人能超出三界轮回,永离生老病死的原因是已灭除或基本灭除无明烦恼(还留有少量习气),修还灭门而获得解脱。

对于凡夫,起修十二因缘法,为破愚痴、迷倒。所以愚痴众生应修十二因缘法。

丙、藏教菩萨修持的事六度行(héng)。菩萨者,译成中文,就是觉有情。或者译为大道心众生。发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藏教菩萨为度生方便,假定不断惑。为了度生方便,在百劫之中,伏惑行因。

修持六度,就是指菩萨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众生认真修持这六件事,可以使自己与他人了生脱死,到达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所以叫做事六度行。以下分别简要介绍说明。
第一布施,有三种:财施、法施和无畏施。

1、财施有两种,一是内财,自己的身体,像发、毛、爪、齿、眼、鼻、口乃至心、肝、肺内脏等布施于众生。二是外财,自己的财物、地位,像饮食、衣服、财产,土地、官位等用来布施于众生。菩萨行财施时,一切内外财都能布施。

2、法施是把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施教于人。菩萨行法施时,以清净心,为人演说成佛、菩萨之妙法,而并不希望受教的人恭敬供养。

3、无畏施是使受苦受难的人们,获得安慰,心灵上的恐怖状态使之消失或减弱。有时候,财、法、无畏施是互相渗透的。这要看当时的情况所决定。

第二持戒,有二种:在家戒与出家戒。

一是在家戒,就是三皈依、五戒、八关斋戒。

二是出家戒,就是沙弥、沙弥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萨的十重四十八轻戒,通于在家和出家。菩萨行(héng)持戒时,以清净心奉持戒法、戒体。修行人虽舍身命,不犯净戒,诚为可贵。

第三忍辱,有二种:生忍和法忍。

1、生忍有二种:一是受人恭敬供养不生骄慢放逸心。应生知恩报恩心。二是受人辱骂打击,不生嗔恨怨恼心。应以德报怨心,对待之。认为是对修行人的一种加持。是修持忍辱的极好机会。切不可搞以牙还牙的不良手法对待。也应该认为因过去自己也对此人如此,所以今天有此还报。这样心态也容易平静。

2、对于法忍也有二种:非心法和心法。

一为非心法,即对于冷热、饥渴、老死等能忍不动。不怨天怨地,应自己好好创造条件,行善积德来改善生活条件。

二为心法,即对于嗔恨、忧愁、淫邪、骄慢等外来的心理压力及形态上的影响,能忍运不动。一般以远离为最妙。或是在此种情况下以念佛为最佳的办法。菩萨行忍辱时,以质直清净心,对于一切苦乐境界,则能安忍不动。

第四精进,有二种:身精进和心精进。

一为身精进,以自身勤行善法,行道、礼拜、诵经、讲经、说法,身不疲厌。解答疑难问题,不生厌烦情绪。

二为心精进,以自心勤行善道,修观、念佛。精进修习大乘止观法门。菩萨在行精进时,以质直清净心,身心精进,逐步作到一心不乱。身心上能作到放下一切。尽未来际,不生疲厌。

第五禅定,也有二种:世间禅和出世间禅。

一为世间禅,就是欲界未到地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和依四无量心修禅定、四无色定等,均属凡夫所修之禅 。

二为出世间禅,又有二种:一是二乘共修的出世间禅,就是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 一切处(又名十遍处)、练禅、愿智顶禅,无诤三昧,三三昧,师子奋进三昧,超越三昧乃至三明、六通二是出世间上上禅,就是自性等九种大禅 ,首楞严等百八三昧,诸佛不动等百二十 三昧,这些都是出世间上上禅,也叫不共禅。因为只有三界外别、圆二教菩萨能修,声闻、缘觉不能修。菩萨修禅定时,以质直清静心,修行禅定,如如不动。(若知其祥,可参阅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一书)

第六智慧,有三种:一声闻、缘觉智慧,二菩萨智慧,三佛智慧等等。都是出世间禅中修持所得的智慧,此种禅修的方法,也叫二乘共禅。是菩萨和声闻、缘觉共同修学的。第一、二种智慧中的各种智慧,实际上还有层次上的区别,只有诸佛智慧才无有区别。在修行过程中,修四谛的声闻和修十二因缘的缘觉得的智慧就不尽相同。菩萨修六度,初地至十地大大的不同。二地比初地,三地比二地智慧高不知多少呢。以此类推。修行时,要看各人的根性和精进程度都大有关系。以智慧剑切除无明烦恼,确证无上菩提,是宏大的目标,要实现这一伟大的愿望,就要不懈地努力精进,才有可能达到目的地。

菩萨修持这六度行,也是藏、通、别、圆四教所共同探讨、谈论、修持的。但有原则的区别。藏教谈论和修持事六度行。通教谈论和修持理六度行,别教谈论和修持不思议六度十度,圆教谈论和修持称性六度、十度。(别圆二教中还修十度,这是因为在第六智慧中,再开出方便、愿、力、智四度共成十度。)藏教菩萨没有证悟诸法本空的道理,而于事相方面,却能勇猛实践,所以叫做事六度行。修事六度行后,为今后证悟诸法本空的道理,创造一个有利的条件。

丁、藏教中的实有二谛。二谛是真谛和俗谛。真谛也称胜义谛。也名第一义谛。是圣者所悟所见之真理。凡夫所见之世俗之事相之真理叫俗谛。

二谛者共有七种:一实有真俗二谛,二幻有、空真俗二谛,三通含别真俗二谛,四通含圆真俗二谛,五显中真俗二谛,六圆入别真俗二谛,七不思议真俗二谛。(七种二谛以后将有叙述)

藏教中的实有二谛:俗谛“实有”而不是空,指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等,都是实实在在凡夫可见的“有”,既不是没有,也不是幻有,所以叫做实有。真谛的“真空”而不是有,指涅槃中所证的偏空法性(偏空法性,是以小乘的观点,偏重于空理的涅槃,少了妙有真空的观点。法性在有情称为佛性,在无情称为法性。)此既不是五阴,也不是十二处、十八界等,一切没有,空无一物,以此小乘的观点叫做真空(这与圆教的真空妙有是二码事,不可混淆)。真俗二谛,完全相反而不相融,就是藏教中所说明的实有二谛的涵义。

了知藏教实有真俗二谛的意义何在?因为世间法中包含了俗谛,了解俗谛,可使生活在世间的凡夫,能正确对待主客世界,而不会做错事。积极创造做人的条件。不会下三恶道。对于修持藏教的菩萨来说,可以方便地救拔有缘众生。当时机成熟时,还可以用出世间法示教利喜。把出世间法的真谛示之以理,使其逐渐明白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使其发心修行。首先发出离心,然后发心求生净土。修持菩萨道,则成就佛道有望矣!

总之,了知藏教真俗二谛的意义是:一是创造作人的条件,二是发出离三界之心,更发往生净土之心,成就菩萨道,为成佛创造条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第二节 通教的修行原理

通教的修行原理,依三乘分别,就是无生四谛,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理六度行(heng);依七种真、俗二谛的分类法区别之,就分为三类真俗二谛:一是幻有、空的真、俗二谛,二是通含别的真、俗二谛,三是通含圆的真、俗二谛。依五种真、俗、中三谛分类法区别,就有二类三谛:一是别入通的真、俗、中三谛,二是圆入通的真、俗、中三谛。以下就分别介绍其具体内容。

一、通教的无生四谛。我们用通教与藏教二者,在同是四谛法的不同上,来认识二者的区别,从而理解通教的无生四谛的高妙所在。

通教四谛与藏教四谛一样,也是苦、集、灭、道四谛。通教的四谛,讲无生四谛与藏教的生灭四谛不同。这里通教所明确的是观一切法如幻如化,当体无生,这就是无生的意义。藏教认为,三界二十五有依、正二报,逼恼身心,这是苦谛。而通教说明三界二十五有依、正二报,如幻如化,非是实有,当体即空。既然是空,就不能逼恼身心,这就是说生死即涅槃,所以“苦无逼迫相”。藏教认为见、思二惑,能起善、恶、无记诸业,惑、业和合,能招集生死,这是集谛。而通教说明这见、思二惑,善、恶、无记诸业,皆由因缘所生。因缘所生之法,本无自性,当体是空,也就无所谓和合不和合的问题。这即是所说的“烦恼即菩提”的来由,所以称为“集无和合相”。藏教认为三十七道品能对治生死、烦恼,这是道义。而通教说明生死之苦,烦恼之集,所对治的苦、集本空,能对治的道谛也本来是空,对治与所治俱空,岂复有二?所以说“道不二相”。藏教认为生死、烦恼皆灭尽,这是灭义。而通教说明生死、烦恼本来是空,空就无生,既无有生,何处有灭?所以“灭无生相”。这就是所要说明的无生四谛的原理。

通教的无生四谛的原理,好象只说明了一个空,似乎等于根本四见(即执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四种见,祥见“藏教的原理”)中的“无见”而已。其实,却有天渊之别。现分析如下:

第一、通教所明确的空,是说因缘无自性,无自性即空。并不是说没有“因缘所生的一切法”;而邪见者所执的无,是其所说的无因有果,或虽有因却无果。实是邪知邪见法,并且否定一切法。修行实践证明,这与事实不符。事实是因缘生一切法。

第二、通教所明确的空,是真正的本质真理,是符合客观事实的真理。而邪见者所执之“无”,只是出于虚妄计度(估计),没有事实依据的捏造。完全违反了客观事实。

第三、通教所明确的空,可以使人破见、思二惑,悟见真谛;而邪见者所执的“无”,却是使邪见者长期流落在三恶道中,很难得到佛法利益的帮助。

要知道,在修行过程中,邪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而且执着地反对真理,因此非常可怕!大家认识邪见的危害性,是每一个佛教信徒必须作的事情。

二、通教的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这十二因缘法,也和藏教中所说的名相相同。但二者的区别是:藏教讲思议生灭十二因缘,通教讲思议不生 灭十二因缘。通教的十二因缘也可心意卜度,也可以用语言分别,所以叫做思议。然而通教所讨论与修持的十二因缘,其修行人认为,十二因缘从无明缘行,一直到生缘老死,这十二支的因缘,都是如幻如化,当体即空。既然当体即空,则十二因缘的顺生,也就是无生;十二因缘的还灭,也就是无灭。这样,“生即不生,灭即不灭,不生不灭,”所以叫做不生灭。这就是通教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的原理。

三、理六度行(héng)。通教六度行与藏教所说的名相相同。藏教所明确修行的是“事”六度行,通教所明确修行的是“理”六度行。通教修行者认为,六度的事业修行过程,当体即是真空理性,达事即理,所以叫做理六度行。例如行布施度时,不见能布施者亦不见受布施者,也不见所布施的物和布施所得的果报,此种布施称为三轮体空(布施者、受布施者及所施之物称三轮)。其它修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五度时,也一律是三轮体空。这样的修行六度,就叫做理六度行。

讨论理性必须结合事实和实践,才会有根有据,使 人信服。理性和事相是不可分离的,一切事相当体即是真空理性,理性即在事相之中。事即含有理,不可以事外求理。通教修行人,终日勤修六度,而不著六度之相,这就是理六度行的原理。

四、 通教 的二谛是指真谛和俗谛。在七种二谛分类中,通教所明确的有三种二谛:1、幻有、空,真、俗二谛,2、通含别,真、俗二谛,3、通含圆真、俗二谛。

以下分别简述。

1、通教的幻有、空真俗二谛:俗谛是幻有,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的世俗道理。非有似有,犹如幻事。譬如海市蜃楼,忽有忽无,然并非是真有,故名幻有。幻有就是俗谛。(什么叫俗谛?以世间法之观点、理论、学说,来认识世间、观察世间的现象与规律,得到的符合世间法规律的结论、定律、定理等等,统称为俗谛。关于俗谛的定义,藏、通、别、圆,各有不同,请读者留意。)

现在通教所观察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当体即空。不须把其消灭后方名为空。因五蕴等也如海市蜃楼一样,本非真有,即是幻有,幻有就是空,所述即是真谛。在藏教的实有二谛,是以实有为俗谛,通教以幻有为俗谛;藏教以了无所有为真谛,也就是偏空法性。通教以幻有即空为真谛。这幻有、空,就是真、俗不二,事、理互融。而藏教修行人认为真、俗二谛的道理,相反不相融。所以藏教与通教二者在真、俗二谛的观点上,完全不同。

2、通教的通含别二谛。二谛就是真俗二谛。俗谛是幻有,和前面幻有、空二谛中所述相同。真谛是幻有即空,此空并非空无一物,也不即是幻有,而是真如理体。换言之,即是但中佛性。但中佛性,其体非空,这便是从空中,见(通教行人,神通所见)之不空,这样通教的真谛中,包含了别教的中谛(此中谛,即是中道第一义谛。其意表示一切诸法超越空、假绝对时空,但对其本体非是语言和思虑的对象所能描述。即是所谓中谛。中谛之说,为别教、圆教所共说,而别教认为的本体,把空、假、中视为各个孤立的真理,所以特称为但中佛性。)。可见通教之义理中,包含有别教的中谛,所以称之为通含别真、俗二谛。

3、通教的通含圆二谛。俗谛是幻有,也和前面所述幻有、空二谛中所说相同。真谛是幻有即空,此空既是不是幻有,也不是通含别二谛中所述的但中佛性,而是如来藏。换言之,就是中道佛性(不但中佛性)。此中道佛性,亦称为空,亦称为不空。若称为空,空中便是具足一切法,一切法则趣于空。若称不空,不空也具足一切法,一切法趣于不空,这就是圆教的中道佛性。圆教的中道佛性,亦空、亦不空,这也是从空中见(用神通见)到了不空,此处不空与“通含别”二谛的不空,又深入了一层。这样,通教真谛中,包含了圆教的中谛,所以就称之为通含圆真、俗二谛。

五、以下讨论真、俗、中三谛的原理。

现在介绍,通教中三谛的原理。

三谛是真谛、俗谛、中谛。一共有五种三谛:1、别入通三谛,2、圆入通三谛,3、别三谛,4、圆入别三谛,5、圆妙三谛。现在先介绍通教1和2二种三谛.

1、现在先讨论,别入通三谛,其俗谛是有漏法。真谛是无漏法。中谛是非有漏非无漏法。别入通三谛其实就相当于通含别二谛,通含别二谛中的幻有,归为俗谛,也就是这里别入通中的俗谛。幻有即空为真,就是真谛。幻有即空中所有的真如理体——但中佛性,就是这里的中谛。这真如理体,超出空、有二边,别显一中道佛性,特别称为但中佛性。所以就成为了别教的中谛。

(问题是为什么有别入通的情况发生?原因是别教菩萨也有通教菩萨的根机,所以就出现有别入通的情况,也就不奇怪。)

2、圆入通三谛。其俗谛和真谛与前述的别入通三谛中的真、俗二谛相同。中谛是非漏非无漏,其中具足一切法,一切法趣于非漏非无漏。这圆入通三谛,其实就和 通含圆二谛相当。通含圆二谛中的幻有为俗谛,就是这里的俗谛,幻有即空为真,就是这里的真谛。幻有即是空中所具有的如来藏——中道佛性,就是这里的中谛。这如来藏,具足一切法,一切法都趣入于此,所以就成为圆教的中谛。(通教菩萨欲进入圆教境界,在修行禅定过程中,由于佛菩萨的加持,就会出现通教菩萨进入圆教菩萨的境界。出定时,圆教菩萨又回归通教菩萨的境界,中间也有可能也要经过别教菩萨的境界而逐步退出,所以有别入通、圆入通的过程。如果通入别,能保持下去,即成了别教菩萨。)

通教菩萨,所明确的有三种二谛,两种三谛,现再概括总结如下:

通教中所说的俗谛,是幻有,指一切法都好比镜中像、水中月,非有而有,所以称为幻有。通教中所说的真谛,有三种意义:第一种是幻有即空,指一切法都好比镜中像、水中月,非有而有,称为幻有。既是幻有,幻有即空,(这是幻有、空二谛中的真谛。) 第二种是虽幻有即空,空中还具有真如理体——但中佛性。空而不空(这是通含别二谛中的真谛)。第三种是虽幻有即空,空而不空,此不空,即是如来藏——显中道佛性。此中道佛性,具足一切法,一切法都趣入于此(这是通含圆二谛中的真谛)。

通教中所说的中谛,有两种意义:一是超出空、有,别显一中道佛性,这就是但中佛性(这是别入通三谛中的中谛)。二是具足一切法,一切法都趣入于此,这就是中道佛性(这是圆入通三谛中的中谛)。这里虽然说的是通教的原理,但有许多地方,已深入到别、圆二教的范围,像通含别,通含圆,别入通,圆入通等等都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别教的修行原理

别教的修行原理是无量四谛,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不思议六度、十度的修持法。依七种真俗二谛来分类,是属:显中真俗二谛(显示中正之理,称显中。),圆 入别真俗二谛共二种。依五种三谛分类,是属:别三谛,圆入别三谛,也是二种。

甲、别教的无量四谛:藏教明确和修持的是生灭四谛,通教明确和修持的是无生四谛,而别教所明确和修持的是无量四谛。别教的四谛有无量相,是菩萨法,非是声闻、缘觉所知,叫做无量四谛。别教称,苦有无量相,如地狱一界,便有八寒八热、刀山、火海、拔舌、烫脚,真是苦海无边,受苦无尽。何况饿鬼、畜生十法界诸苦(诸佛本无苦,而以众生苦为苦)所以说:“苦有无量相,十法界不同故。”别教称,集有无量相,但论见惑,便有单四见、复四见、具足四见、六十二见、一百八见等,一一见皆有八十八使(“使”是烦恼的别名),只就见惑已是无量,更何况思惑和尘沙惑、无明惑。所以说“集有无量相,五住烦恼(见一切住地为见惑;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无色爱住地为思惑,他人分上的见思惑,为尘沙惑;无明住地为无明惑,五住即是三惑,只是开合不同而已)不同故。”别教称,道有无量相,如大小二乘,偏、圆、权、实,各有八万四千法门,一佛的法门,已是恒河沙之多,何况十方诸佛的法门,所以说“道有无量相,恒沙佛法不同故。”别教称,灭有无量相,法门既无量,由法门趣入的指归,也就有无量,所以说“灭有无量相,诸波罗密不同故。”这是别教无量四谛的原理。

乙、别教的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藏教明确和修持思议生灭十二因缘,通教明确和修持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而别教明确和修持的是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别教的十二因缘法是三界外的大菩萨境界。声闻、缘觉,尚且不知,何况其他,所以称为不思议。别教菩萨虽离分段生死。但因有部分法执的存在,所以还有变易生死。概括起来说,就称为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

以下就来解释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法的修行原理。

别教的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法,有两层意义:一个意义是,迷于中道真实义谛,不了心外无法,厌苦、断集、证灭修道,是根本无明(无明);因此根本无明,发起三界外偏真无漏行(行);因此偏真无漏行引生方便有余土中变易生死的识种(识);因此识种,化成无漏五蕴(名色);因此而起慧眼、慧耳、慧鼻、慧舌、慧身、慧意(六入);因此缘遍历真谛理(触);因此而起无漏正受(受);因此而起涅槃法爱(爱);因此而取著涅槃(取);因此而浸润变易生死的识种,令生有的倾向(有);因此而招感方便有余土中的不思议变易生死(生和老死)。这是第一层意义。

第二层意义是迷于中道真实义谛,不了心外无法,呵弃真空,别修万行,是根本无明(无明);因此根本无明发起三界外,从入假观得神通行(行);因此从入假观神通行,引生实报庄严土中变易生死的识种(识);因此识种成亦有漏亦无漏五蕴(名色);因此而起法眼、法耳、法鼻、法舌、法身、法意(六入);因此而缘历与接触三界外胜妙境界(触);因此而生乐与无乐受(受);因此而起神通法爱(爱);因此而于神通法爱,而生取著(取);因此而浸润变易生死识种,令生有的倾向(有);因此而招感实报庄严土中不思议变易生死(生和老死)。这是第二层意义。这些就是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的原理。

丙、别教的不思议六度、十度:藏教明确和修持事六度,通教明确和修持理六度,别教所明确和修持的是不思议六度、十度。

别教的这种六度、十度,唯是三界外大菩萨境界,不是声闻、缘觉所知,所以称为不思议。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而在般若一度中,开出了另外四度是方便、愿、力、智,(另一说是从禅定中开出愿、力二度,从般若中开出方便、智二度)共成十度。

关于这方便、愿、力、智四度,现简要说明如下:别教菩萨教 化众生,随其心乐,现身说法等, 这是方便;成就一切众生,供养一切诸佛等,这是愿;具深心的思惟念力,无有杂染,这是力;知一切法真实。知一切如来力等,这是智。一一度中,摄一切法,生一切法,成一切法,其法浩如恒河沙,这是不思议六度、十度。

丁、显中二谛:七种二谛中,藏教所明确和修持的只有一种真俗二谛,也就是实有二谛;通教所明确和修持的有三种真俗二谛,就是幻有、空真俗二谛,通含别真俗二谛,通含圆真俗二谛;这里别教所明确和修持的,有两种二谛,就是显中真俗二谛、圆入别真俗二谛。

现先解释显中(真俗)二谛的意义:“显中”二字是说显示中正意义的,简言之,曰“显中”。其二谛是真俗二谛。先说俗谛:俗谛是幻有,幻有即空。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非有似有,犹如幻象,如海市蜃楼中的山水人物,忽有忽无,并非真有,既非真有,即是幻有,幻有即是空,这就是别教中显示的俗谛。十法界一切诸法都是幻有,也都是空,都是俗谛所含摄。真谛是不有不空,超出空、有之外,而另有“但中”佛性,不仅超出于生死,而且也超出于涅槃,成为十法界众生迷、悟所依据的标准,所以就把它称之为真谛。此真谛因,具有但中佛性,所以,虽名真谛,其实显示的是中谛,所以把以上解释合称为显中(真俗)二谛。

戊、圆入别(真俗)二谛:俗谛是幻有、幻有即空,和前面显中二谛中的俗谛相同。真谛是非有非空,一切法趣非有非空。非有非空具足一切法,一切法皆趣入于非有非空,非有非空之外,更无一法可得,这是圆教的中道佛性,名为真谛。这圆教的非有非空的真谛比别教的显中二谛中不有不空的真谛,深入了一层,而成为圆教的中道佛性了,所以称为圆入别(真俗)二谛。

己、别教的二种三谛:别三谛和圆入别三谛。

在五种三谛中,通教所明确和修持的两种三谛(三谛是指真、俗、中三谛),即别入通三谛 和圆入通三谛;别教也有两种三谛:别三谛和圆入别三谛。

1、现先解释别三谛。别三谛的意义是:俗谛是幻有;真谛是幻有即空,这是把前面显中二谛的俗谛,在这里分开为真、俗二谛,而以显中二谛中所明确的不有不空的真谛,成为这里的中谛。“有”是俗谛,“空”是真谛,“但中佛性”超出了空、有“真俗”二谛,别显一中谛。概括起来说,这里的别三谛是真俗中三谛,其中的真俗二谛是由显中二谛中的俗谛变换而成,中谛是显中二谛中的真谛改变名称而来。这样的三谛就称为别教中的别三谛。

2、圆入别三谛:俗谛是幻有,真谛是幻有即空,这是把前面 的 “戊、圆入别二谛”中的俗谛,分开为真俗二谛,而以“圆入别”二谛中所明确的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的真谛,为这里的中谛。“有”是俗谛,“空”是真谛,中道佛性具一切法,名为中谛。圆入别三谛和圆入别二谛之间的内容范围不同,这是圆入别三谛所包含的内容。

总结概括藏、通、别三教共有六种二谛,四种三谛。若明确俗谛,可分成三种:一是实有,二是幻有,三是幻有、幻有即空。若明确真谛,可分成六种:一是实有灭。二是幻有即空。三是幻有即空、不空。四是不有不空,五是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六是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若明确中谛,可分成四种:一是幻有即空、不空。二是不有不空,三是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四是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

现在,再把藏通别圆四教的七种二谛,五种三谛,总列如下表:

藏教:实有二谛:俗谛实有,真谛实有灭。

通教:幻有、空二谛:俗谛幻有,真谛幻有即空。

通含别二谛:俗谛幻有,真谛幻有即空、不空。

通含圆二谛:俗谛幻有,真谛幻有即空、不空,空、不空。

别入通三谛:俗谛幻有,真谛幻有即空,中谛 幻 有即空、不空。

圆入别三谛:俗谛幻有,真谛幻有即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

别教;显中二谛:俗谛幻有,幻有即空。真谛不有 空。

圆入别二谛:俗谛幻有,幻有即空。真谛不有不 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

别三谛:俗谛幻有,真谛幻有即空,中谛不有不空。

圆入别三谛:俗谛幻有,真谛幻有即空。中谛不 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

圆教:不思议二谛:俗谛幻有,幻有即空。真谛一切法趣有、趣空、趣非有、非空。

圆妙三谛:俗谛一切法趣俗。真谛一切法趣真。中谛一切法趣中。

别教的修行原理,明白教导天台宗的后学者,如何认识天台教观中的真理和诸法实相。要求在修持中不走弯路。从而直趣果地!请读者认真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圆教的修行原理
  
圆教的修行原理:其四谛是无作四谛。其十二因缘是不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其六度、十度是称性六度、十度,其二谛是不思议二谛,其三谛是圆妙三谛。以下分别叙述各个真谛。

一、修持圆教的四圣谛:称为无作四谛。

什么是无作四谛?圆教认为,苦集灭道四谛,即是实相,实相之理,如天而然,非造作而后有,所谓“天然之性德”,名为“无作四谛”。

现简要阐述一下圆教的四圣谛法门。

圆教认为,“阴入皆如,无苦可舍”(编著者注:阴为五阴,入为十二入即六根六尘)。不异名如,吾 人现前五蕴(或称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不异实相,舍实相而别求实相,犹如弃空花而别求虚空,终不可得,空花即是虚空,喻苦谛即是实相,所以说:“无苦可舍”。

“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集是烦恼,烦恼即是无明,无明无体,即是菩提,不可断无明而证菩提,犹如不可离(水)波觅水,(水)波是水的振动而起,可见只要发现(水)波,可知(水)波即是水。既然烦恼即是菩提。所以说:“无集可断”。“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 ”生死是因缘所生法,缘生无性,当下即空,即是涅槃 ,不可复灭。所以说“无灭可证”。“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著有、著空,都是边见;心外取法,都是邪见;或边或邪,当下无性,无性之性,即是中道实相正体,不可离中道实相正体,而别修于道,所以说“无道可修”。

现以《法华玄义》中所说的关于什么是无作四谛作一简要总结:“无作者,迷中(中道)理故,从理得名。以迷理故,菩提即烦恼,名集谛;涅槃是生死,名苦谛;以能解故,烦恼即菩提,名道谛;生死即涅槃,名灭谛,即事而中,无思无念,无谁造作,故名无作。”这一段表述,意思是说迷与悟当体即是实相。通常认为,觉则不迷,迷则不觉。圆教看来无所谓觉与不觉,觉与不觉等效。生死即涅槃,涅槃即是生死,圆融无碍。实相原本如此,无须再证。我们凡夫离圆教中所述的情况远着呢,所以应好好修行吧!(对于我们凡夫而言,编著者要提醒一句,一定要正确对待自己,用语千万要正确,以免犯妄语戒。)

二、修习圆教中的十二因缘法:圆教的十二因缘法是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藏通别圆四教都讲逑十二因缘,但内容各各不同。藏教明确的是思议生灭十二因缘,通教明确的是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别教明确不思议生灭因缘。而圆教明确的是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

现简要解释圆教的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无明至于老死,有十二支的因缘。圆教认为,其体即是般若、解脱、法身三德,体德圆融,名“不思议”;真常不变,名“不生灭”。

无明、爱、取三支是烦恼道,烦恼即般若;行、有二支是业道,业即解脱;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是苦道,苦即法身。是十二因缘,即是如来涅槃三德。

又烦恼既无,业、苦亦空,业空则清净,一清净则一切清净。般若清净,解脱、法身皆清净,是净德。业性本空,即是解脱,解脱自在,一自在则一切自在;解脱自在,法身、般若皆自在,其是三德自在,即我德。法身无相,无生死苦,亦无涅槃乐,无苦无乐,是名大乐。又法身无有生死,是名真常。真常则常乐。一常乐则一切常乐。法身常乐,般若、解脱亦常乐,是常、乐二德。是十二因缘即如来涅槃四德(即常、乐、我、净四德)。在因,名三因佛性(正因、了因、缘因三佛性),至果即涅槃三德(即般若、解脱、法身三德),体德圆融,故名“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
现再以《法华玄义》解释三因佛性及圆教的十二因缘之间的关系。

《法华玄义》云:“不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者,为利根人即事显理也。大经云,十二因缘,名为佛性者:无明、爱、取、即是烦恼,烦恼即菩提,菩提通达,无复烦恼,烦恼既无,即究竟净,了因佛性也;行、有是业道,即是解脱,解脱自在,缘因佛性也;名色、老死是苦道 ,苦即法身,法身无苦无乐,是大乐,不生不死是常,正因佛性也。言无明与爱,是二中间,即是中道,无明是过去,爱是现在,若边若中,无非佛性,并是常乐我净,无明 不生亦复不灭,是名不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也。”

三、圆教中的波罗密法:圆教中波罗密法叫称性六度、十度。所谓十度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再加方便、愿、力、智四度,便成十度。

所谓称性者,亦称法界性,亦即法界、法性、真如的合称法(有时也称本、理、体)。可见,所谓称性六度、十度即称法界性而行六度、十度。如此,每度全是法界具一切法,即空、假、中三谛圆融。心量遍十法界,就不可思议。现以布施为例说明之。所谓布施一度,称性行施,施从缘生,当下无生,竖穷横遍,体自如如,即是空义;施为法界,一切趣(趋向)施,一切 法趣施,是趣未行,施即不可得,即是假义;施尚不可得,何况当有趣非趣,即是中义。即布施一度,具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其他持戒、忍辱,乃至方便、愿、力、智,无不如是,具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故称为“称性六度、十度”。

四、圆教的不思议二谛:藏教明实有二谛,通教明幻有、空二谛,通合别二谛、通合圆二谛。别教明显中二谛、圆入别二谛,而圆教明的是不思议二谛。二谛皆具诸法,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故称为“不思议二谛”。世间六凡诸法为幻有,出世诸法为幻有即空。世间出世间法,三千性相,是俗谛。世间出世间法,三千性相,一一无非是实相,即是真谛。

三千性相的名相是在十法界中,分十种类型: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此十种类型就是十法界。而且每一法界中又各具十法界,即成百法界。每一法界各具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十如是。这样百法中各有十如是,则共“千如是”。因有众生假名具“千如是”,五阴实法具“千如是”。依报国土具“千如是”、三者相加则成“三千性相”(三千如是)。对于真谛理性,具三千性相,名理具。俗谛事相显三千性相,名事造。三千性相是俗谛。三千之外无实相,俗谛即是真谛。事造三千即是俗谛,理具三千即是事造三千。是则真即是俗。俗即是真。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居一念。亦可说同居一尘。同居一名。如一念,一切诸念亦然,如一尘,一切诸尘亦然,如一名,一切诸名亦然。真俗不二,真俗谛宛然。名为“不思议二谛”。以下试举例说明。

譬如如意宝珠,能随人意愿,雨诸珍宝,宝珠是体,能雨珍宝是用。体比喻真谛,用比喻俗谛。如意宝珠体中,不具珍宝之性,何能如意雨宝,此比喻真谛理中,如不具三千性相,如何得有俗谛之事造三千。如宝珠不能如意雨宝,何能知其体中具珍宝之性。从此比喻俗谛事中,可见,如不造三千性相,何从知有真谛之理具三千。今珠体具珍宝之性,故有雨宝之用。珠能雨宝,全因体具,体即是用,用来自体,体用不二。此表示真谛即是俗谛,俗谛即是真谛,是为“不思议二谛”。

五、圆教的圆妙三谛:藏通别圆四教都学习研究真俗二谛、三谛,但在具体修行上,有显著的不同。藏教明确二谛,不论三谛。通教明确别入通三谛、圆入通三谛,别教明确别三谛,圆入别三谛。圆教所教导的是圆妙三谛。三谛圆融,名之“圆”。三一一三,名之“妙”。现举真谛为例:真谛 具三千性相,俗、中皆真,三千皆建立。再举中谛说明:中谛具三千性相,真俗皆中,三谛皆显。是绝对真理!所以说一谛即三谛,三谛即一谛,是为“圆妙三谛”。

以上虽讲述了无作四谛、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称性六度、十度和不思议二谛、圆妙三谛等等真理,这些真理,其实只是一种真理而已。在不同的经文中就有不同描述,但归根到底还是说的一种真理。如《华严经》中所说的“一真法界”说,《法华经》中所说的“佛之知见”,《涅槃经》中所说的“大般涅槃。”《般若经》中所说的“实相般若”。《维摩经》中所说的“不思议解脱”乃至“真如、法性、实相、法界、常寂光、毗卢”等等名相虽有不同,内涵实在是一个意思。讲的都是一个真实之理。对于这个真理,如果彻底明白,就是“名字即位”。依此起修,是观行位。分证此位是分证位。彻证此位的真理,是究竟位。

众生所迷的不明白的真理,正是伟大的如来所觉的,区别就在这里。此理直显,即名为“实”。方便开显,即名为“权”。圆解此理,即名为“圆”。渐见此理,只显一分,即名为“偏”。顿见此理,名之为“顿”。正入此理,即名为“正”。昧此盲修,名之为“邪”。这些名相,就是佛法中最重要的概念。正确理解她们的意义,是伟大佛陀的本怀。所以如来出世,菩萨利生,诸祖弘法,都是为了要令一切众生亲证这些理念,所包含的深刻道理,为佛菩萨们的最根本、最重要的目的。

为了对于这些原理有更深刻的理解,接下去再引一些修行理论以资说明。

天台宗的“十法成乘”第一是观不思议境。如《摩诃止观》中所述:“不可思议者,如〈华严经〉云,‘心是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莫不从心造。’……此三十种世间(十法界各具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合为三十种世间。)悉从心造。又十种五阴,一一各具十法。谓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 ……。众生世间……准例可解。国土世间,亦具十种法。……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三千种世间即成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而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例如八相迁物,物在相前,物不被迁,相在物前,亦不被迁,前亦不可,后亦不可。只物论相迁,只相迁论物。今心亦如是,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者。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思议境。” 《摩诃止观》又说:“若解一心一切心,一切心一心,非一非异;一阴一切阴,一切阴一阴。非一非一切;非一切非一。一入一切入,一切入一入;一界一切界;一切界一界;非一非一切;一众生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一众生。非一非一切;一国土一切国土,一切国土一国土。非一非一切,一相一切相,一切相一相;非一非一切;乃至一究竟一切究竟,一切究竟一究竟,非一非一切,遍历一切,皆是不思议境。”这是从一念心中,具见百界千如,三千性相。历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乃至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无不具见百界千如,三千性相。这就叫做“不思议境”。一法即一切法,是俗谛;一切法即一法,即是真谛。非一非一切是中谛。即三谛即是一谛。即一谛成三谛。一谛三谛,圆融无碍,这是不思议三谛。於一切法中见一法,是空观。於一法中见一切法,是假观;非一非一切,是中观。又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是总空观;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而不假是总假观。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而不中,是总中观。这是不思议一心三观。用不思议一心三观,观不思议三谛,这是圆顿教的修学方法。

《四教仪》中说:“妙法者,即是心也。妙心体具,如如意珠,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这里很明白指出“妙法”即是心法。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即成百法界。一法界又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三千种世间,此三千法,即心是法。即一念心是三千法,即三千法是一念心,推而广之,即尘是三千法,即三千法是一微尘。即一毛孔是三千法。即三千法是一毛孔。即一名字是三千法,即三千法是一名字。一法即是一切法,一切法即是一法,非一法非一切法。心法、佛法、众生法这三法,即是不思议广大法界。若心法,即明佛法、众生法。三法即是一法,一法即是三法,而复互具互摄,不相混淆。这便是所谓“妙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藏通别圆四教修行人的不同的因与果

第一节 藏教修行人的因与果   
        
修行人,以修观为正因,如果修观成就,则证涅槃,涅槃是正果。外道所修的是邪行,都 不能趋入涅槃。因为邪行不是证涅槃的因。因邪,所以只有结邪果。不会有正果。修持佛法即具备了正因,时候一到,则必有正果。因正则果正。

藏教的正因是“析空观”。观自己的身体是个什么形态?观身是地、水、火、风、空五大合成。如骨、肉、脏腑等属于地大;涕、唾、精、血等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呼吸动转属于风大;身体里面的虚空属于空大。这样观察便知身体不过是五大所因缘和合而成,我在那里呢?没有实在的我,只是假有之我。我既假有,实为空。藏教修行人认为,我既没有,什么是我所有的东西呢?再观察自己的心,是个什么状态呢?观心是识大,(把地、水、火、风、空、识,合起来就叫六大。)“识”虽然是有知觉的表示,有能了解识别事物的本领。但假使没有外面的境界,识又从何而起呢?(这里所指的识,不过是第六意识。若就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亚识。此二识,那是别、圆二教所论说,不是藏教人所知的。)这意识是刹那、刹那生、住、异、灭的,并不是常住不变的。这样观察,便知心不过是意识形态,称为识大。则我又在那里呢?我既没有相,什么是我所有的东西呢?这样观察,可以破人、我执,出分段生死,证偏真涅槃,偏重于空边之理的涅槃,不是证到事实上的不生、不灭、清净、自在的涅槃彼岸的状态,所以偏离了真正的涅槃,是藏教修行人所证的涅槃叫偏真涅槃。

藏教的果是偏真涅槃。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等,全都消失,空无一物,如虚空,叫做偏真涅槃。可见,此处涅槃一词不过借用而已。藏教的偏真涅槃,和通教的真谛涅槃不同之点,就是藏教要灭尽一切法,也就里把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等全部灭尽,方证偏真涅槃。而通教菩萨认为一切法当体即空,就是涅槃,不待灭尽方空。至于别、圆二教,并不只以空为究竟,而且还有真空中含妙有,所以别、圆二教的涅槃,就和藏、通二教相比,就不能相提并论了。

简单说来,藏教修行人先应知因与果的范围是什么?关系果报,后文有详细的介绍。即是“分证即”的果报。这里简略提示。

因为藏教修行人是修持的正因缘生,所以其果报就有三藏四门。藏教修持的有门是七贤七圣果位。
七贤位是五停心位、别相位、总相位、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七贤位也称方便位、加行位。是声闻人在见道前的位次。

七圣位是信行、法行(初果)、信解、见得(二三果)、身证、慧解脱、俱解脱(四果)。四门是有、空,亦空亦有,非空非有四门。要知道,修行升位是渐次而上,不是一下子就进入偏真涅槃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通教修行人的因与果

通教修行人的正因,是体空观。与藏教的析空观相对。体空观的全称是体色入空观、体假入空观、体法入空观、体法观。说法不同,其实质是一样的。主要在不同的情况下的不同名称而已。其所指,不待分析,即破色、心诸法,而直接体达“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之观想法。具体来说,观察色受、想、行、识五蕴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加上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十二入(入是指对人的内在影响),再由十二入加上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十八界(界是指影响的范围),从而组成了主客观世界和人们的身、心意识,观察这些根、尘的感知造成的幻有现象和规律,都是由内因和外缘所生。不从自生,不从他生,亦不自他共生,亦不是无因缘而生。而是因缘所生。

现试举一例说明之。譬如观察有一人的嗔恨心的产生过程来分析。譬如甲骂乙,乙心中生起了嗔恨心,此嗔恨心非是乙自心中生出来的,这怎么讲?因为心本来是空,既空就不能生出嗔恨心。如果心中能自已生出嗔恨心,那就不必等到别人骂,早就有嗔恨心了。所以说嗔恨心不从自生。如果甲骂圣人,圣人并没有生起嗔恨心,反而生起怜悯心,可见嗔恨心不从甲(他)所生。如果从甲所生,应该甲骂任何人,都会生起嗔恨心,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圣人生起的是怜悯心,与生起嗔恨心的情况不符合。如果甲骂木石后,无生命者就不会生起嗔恨心。这就证明,嗔恨心不从甲(他)生。嗔恨心既不从自生,也不从他生,并且自他两者都 不会生嗔恨心。那合起来也不会生嗔恨心的。这看来是十分自然的事。甲不生嗔恨心,乙也不生嗔恨心,二者都不生嗔恨心。可见也不是自他和合共同生起的。如果没有甲的骂,和乙没有他的烦恼心念,乙就生不起嗔恨心。因为有了甲的骂,又有乙的心念,乙有烦恼就生起嗔恨心。这就说明嗔恨心是由因缘所生。此因是乙的烦恼心念而缘是甲的骂詈。因缘具足,才会有嗔恨心的产生,有因无缘和有缘无因,都不会产生嗔恨心。

以上已从四个方面进行推举检索,叫做四句推检。但是此嗔恨心明明觉得存在,是何原因?应知道,此嗔恨心是无生而生,生即无生,如水中月、镜中像,非有似有,有即非有。中论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观察一切法皆应如此。这样,身心世界的一切诸法,皆幻有。凡夫的身体是四大假合,同样是幻有,幻有即空,这就叫做体空观。

通教的体空观,观一切法当体即空。藏教的析空观,必须把一切法分析后方见是空,与通教体空观有显著的不同。从通教的体空观、观一切法,当体即空,可以破人、我执,出分段生死,证真谛涅槃。若是利根人,便可用体空观,破法、我执,出变易生死,证入别、圆二教的位次。

通教的(正)果,是真谛涅槃。这里的真谛涅槃,事实和藏教的偏真涅槃相似。不过藏教的偏真涅槃,是要灭尽一切法,方证涅槃。而通教的真谛涅槃,见一切法,当体即空,便是涅槃,不待灭尽一切法。通教的声闻、缘觉和佛所证的果位还是同藏教修行人一样的。若是利根之人,便可以通入别、圆二教,那么,他们所证的涅槃,也就和这里的真谛涅槃大不相同了。(如果通教菩萨证入别、圆二教的境界,则就与别教菩萨或圆教菩萨的境界相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修行别教的因与果
  
修持别教的正因,是次第三观。先修空观,观一切法当体即空,不待灭尽方空,既空人、我,亦空法、我。人、法皆空,悟见二空之理,这二空之理即叫真谛。次修假观,观空而不住于空,从空出假,观一切法虽如幻如化,而因果历然,毫发不爽,从此起行,广学佛法,利益众生,这样便可以观见俗谛。次修中观,以前所修的空、假二观,都 是入于中观的方便,称为方便道。空、假二观已成,真俗二谛已见,然后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即中观,观一切诸法,当下具足空、假、中三谛,亲见不思议理性,这时,虽说是别教的因,其实已和圆教中修行人所见,无二无别了。这样次第修三观,叫做次第三观。

空观成,断见思惑,成一切智,出分段生死。

假观成,断尘沙惑,成道种智,出方便有余土的变易生死。

中观成,断无明惑,成一切种智,出实报庄严土中的变易生死。

从初入中道第一义谛观,登初地,便同圆教初住位的菩萨相当。从此进修,虽名别教的位次,其实已证入了圆教的位次了。

别教修行人的果,是中道无住涅槃之果。中道之理,不住空、假二边,体自寂灭(体是本质之意),叫做中道无住涅槃。这是从别教菩萨而说,其实别教的妙觉位,还是圆教的饶益行位的菩萨,究竟的果,事实上还是圆教的三德涅槃。(三德是指: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如是了知别教修行人的因与果,是为进修更高的阶位有个明确的目标。是说修行人到了“化城”什么地方。应如何进修有了十分明白的要领!是说别教修行人必须要有“自知之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0 17:21 , Processed in 0.516892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