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常随佛学

[事迹传记] 百年传奇僧人的一生-------------虚云和尚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潜移终南山,入定半月

来到终南山,德清法师选择在嘉五台后面的狮子岩搭了一座茅蓬。茅蓬虽然很为简陋,加之山上又缺水,德清法师只好化积雪为饮水。又开了几块地,种上几种野菜。每日劳作修禅,修禅劳作,虽是不轻松,但对德清说来犹如笼鸟返归自然,池鱼再入大海一般,与14年前即清光绪十二年(1886)在此修行结束离别时的心境大不一样,虽然山依然是山,水依然是水,但却感到情感有异,禅味浓郁。在这里没有闹市的喧嚣,没有名利的束缚,不为往日行实所奴役,更不为那些世俗庸人无间断的哀求和包围,不受仪制的拘束,没有世俗的烦恼,德清法师陶醉于这样的“锄云种出松千树,汲水携来月一瓢”的生活。

  时间仿如山中飘渺浮荡的云气,在缓缓地静悄悄地流逝,可是德清法师总是感到自己似乎也与这一片旷怡变化无穷的大自然化为一体。然而,尽管德清法师想避开世俗,躲离烦恼,可是事与愿违,不知怎的消息还是传了出去,没多久又有一些善信竟不远数百里而来到山上寻找,仍然是说法、讲经、治病、消灾、祈福。德清法师又一次地思考这一切,念叨自己要从头做起,摆脱这些。同时,德清法师也反复检讨自己的往昔,过去的修行是过去了的,跪拜朝五台和孤身游印度礼佛陀圣迹,都已经过去了,自己要这些虚名干什么呢?每每想及于此,德清法师往往忍不住而哑然失笑。思来想去,德清法师又一次地悟透了,信众们之所以还会不远百里甚至更远地来此寻找自己,是因为“德清”这个法名张扬太大了,自己不能再用这个法名了,以兔总为虚名所累。

一天早晨,下了早课,德清法师仁立在茅蓬外的岩石旁,望着天上飘浮的云气,猛然间在脑海中闪现这样一条道理:世间法、世间相、世间名,一切的一切都是如同这些空虚的云气一样空虚。于是,德清法师想到了就以“虚云”为自己的法名,而且没花多少思索即定了下来,希望别人不要再去寻找、干扰德清,往日的德清不在了。

改名成为“虚云”,禅修更为精进。世界恬寂万分,禅味悠悠沁心。虚云和尚在终南山每日凌晨起床,潜心习禅,无人干扰,没有烦恼,道业日隆。时间过得更快,转眼又到了岁末年终,终南山峰全是积雪,气候格外的寒冷。虚云和尚依然每日在茅蓬内坐禅习定,感到无比清静光明。腊月里的一天,虚云和尚掘开积雪,挖了几个自种的芋头,洗净放在瓦釜里煮着,底下烧着枯柴干枝,火光跳跃,锅中的水就是久久不得沸腾。虚云和尚又投了几根柴枝进去,或是柴枝未干的原故所致,投柴之后火不见增大反而似乎小了些。虚云和尚也就没再予理会,就在火堆前跏趺而坐,等待芋熟。

谁知这一坐,虚云和尚竟不知不觉进入定中,一切都没有了,就连对时间的流逝也没有感觉了,转眼就到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春节,山中的众同参相互拜年,大家都想起很久没有见到虚云和尚了,就一同踏着积雪来到茅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走到茅蓬外面一看,在厚厚的积雪中留有许多清晰可见的老虎脚印。众同参见状大吃一惊,以为虚云和尚已经被老虎吃掉了。待走进茅蓬一看,才发现虚云仍在禅修的定中。同参们敲引罄为之开静后,虚云和尚方从定中出来,听说已经过了年就想到用所煮的芋头来待客。可是揭开锅盖一看芋头都发霉了,有的霉菌竟有一寸多长。大家掐着指头一算,虚云和尚这次入定至少有半个多月之久。于是,消息传开,整座终南山都轰动了,僧俗前来探望者络绎不绝。而且,没有多久,消息越传越远,不光是终南山上的僧俗,就连长安、渭南一带的人们都来朝拜,有的问休咎,有的求治病。虚云和尚实在不胜其烦,感到名之为害,一至于此。百般无奈,只好宵遁而离开终南山。

对于终南山的这一段修行,虽然最后是以宵遁而告终,然而自己却是获益非浅。对此,虚云和尚曾赋诗记之,诗云:“秦山雪里梦惊回,拨尽寒炉不见灰。者片冰心谁领略,阳回春信自开梅。”可见,在终南山禅修的深化,禅喜的充满,对虚云和尚来说是终生难于忘怀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法雨南播 滇省佛法重振

一、重振祝圣寺,守戒为首务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春,虚云和尚依然又是一背架、一铲、一衲,悄悄地离开了终南山,朝着万里无寸草处走去。然而,弘法济众的责任心驱使虚云和尚反复思考,走往何处去建立弘法道场。经过再三思量,虚云和尚想到了去鸡足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回忆当年自己虔诚专程前去朝礼,看到那里的僧众虽穿僧衣,却娶妻生子,饮酒吃肉;寺院成为子孙庙,不许外来僧众挂单,如此种种,令人难于目睹。但虚云和尚想到那里是迦叶尊者持衣入定的弘法道场,自古以来中国佛教四众弟子源源不断前往朝礼,那里是佛门圣地,前贤弘法道场。尽管13年前自己在鸡足山挂单未能如愿,但自己是佛门弟子,应当全力去重振之,让佛光再照鸡足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决心已下,虚云和尚便和同参戒尘和尚由陕入川,再参峨眉山金顶佛光普贤菩萨。数月后,虚云和尚和戒尘和尚经过火焰山与宁远府,来到会理州,渡过金沙江,进入宾川县鸡足山麓,自北面登山,旧地重游。可是在全山转了一圈,礼拜诸寺,看到的却是鸡足山依然是僧人割据一方,不守清规,在寺中蓄养妻妾,食肉饮酒,寺不像寺,规矩全无。而且当虚云和尚与戒尘和尚提出挂单要求后,仍然是遭到拒绝,虚云和尚感到痛心极了。无奈之中,虚云和尚来到礼佛台前,面对迦叶尊者圣像,顶礼再三,重发誓愿:“弟子虚云立愿重振鸡足山祖师道场,祈诸佛菩萨保佑弟子遂愿。”此后,虚云和尚和戒尘和尚商量,既然挂单不收单,那就只有找一块荒地或岩洞肇建茅蓬修行了。谁知两人刚刚觅定一块地方,割尽荆棘,正想搭盖茅蓬时,又被山上一伙僧人持棍棒来驱赶。实在没有办法,虚云和尚和戒尘和尚只好离开鸡足山,改往昆明府。到昆明之后,一个偶然的机缘使虚云和尚得到岑兴慈居士的资助,应邀进入他所建的家寺——福兴寺,虚云和尚闭关,戒尘和尚则在外面为之护关。

虚云和尚在福兴寺闭关,每日拜佛诵经,研读佛典,坐禅习定,道业日隆,禅修益深,日子倒也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清光绪三十年(1904)春。应归化寺方丈契敏和尚的再三请求,虚云和尚提早出关,来到归化寺为四众弟子讲经说法。在归化寺讲说《圆觉经》、《四十二章经》等。而后,又应请在筇竹寺讲说《楞严经》。讲经说法时,虚云和尚的无碍辩才、深刻认识和理解参诸自己的修持体验,亲切的讲说,深得四众弟子的欢迎。期间,前来座下皈依者多达数千众。没有多久,一传十,十传百,虚云和尚的盛名又在昆明一带传开了,继而传到了大理、临沧等地方。这一年的秋天,应大理府提督张松林、李福兴等人邀请,虚云和尚来到大理三塔崇圣寺为四众弟子和善信檀越讲说了《法华经》,又得到很高的评价。没几天,又有数千人来座下皈依。讲经结束后,虚云和尚谢绝了张、李军门留锡长住三塔崇圣寺的请求,而是再一次提出前往鸡足山重开道场的愿望。虚云和尚的这一愿望很快就在张、李二军门的支持与保护下,得到实现。于是,虚云和尚选定鸡足山钵盂庵为弘法道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钵盂庵又名迎祥寺,坐落在鸡足山南麓钵盂山下。庵宇处在两山涧之中。此处山形丰隆圆起,从四周环视,好似一钵盂置于巨人脑前,所以称之为“钵盂庵”。钵盂庵系明嘉靖年间信士陈肇建,而后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尤其是清道光年间以后屡遭兵燹战火,长期破败不堪而无人修葺。当虚云和尚率徒众进住时,钵盂庵依然是墙倒壁坏,遍地瓦砾。大雄宝殿前院坪中的茅草高能没人。诸殿之中佛像大多残缺不全,一寺没有一栋完整的殿宇。住进之后,在诸信众的资助下,虚云和尚率众人诛茅草搭茅蓬权为佛殿,每日在此礼佛上殿。僧众严行戒律,戒荤茹素,僧行僧装。没有寮房,虚云和尚与僧众一样住搭盖的茅蓬,事事为表率,常以地藏菩萨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誓来开示众人。在虚云和尚的言传身教之下,僧众也逐渐懂得了守戒的意义和戒律的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钵盂庵的僧众能够奉守戒律,而且在其影响与推动下全山诸寺的僧众也逐渐戒荤茹素,独身僧装了。与此同时,虚云和尚主持的钵盂庵虽然寺中常是餐无宿粮,但却依十方丛林之规制行事,对十方来众皆遵法制接待之,从而打破了全山皆为子孙庙的局面,外地来此游方参学僧众也日渐增多。过了一段时间,整座鸡足山香火缭绕,梵呗悠扬,僧俗两界皆誉之为再现迦叶尊者弘法道场风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春,虚云和尚接到福建鼓山涌泉寺妙莲和尚圆寂的消息,以及其要求虚云和尚速归鼓山为师尊主持荼毗的遗嘱。虚云和尚立即毫不迟疑的上路,日夜兼程,赶回到鼓山。主持妙莲和尚的荼毗法会后,虚云和尚又遵师尊遗嘱奉持其部分遗骨舍利送往南洋安奉。也就在此行行至泰国首都暹京(即今曼谷)时,虚云和尚在其挂单的龙泉寺开座讲经说法。一日,虚云和尚在习禅时趺坐入定,九天后方出定。这一下子轰动了整个暹京。报纸以头版头条登出消息,加以报导。当地的平民百姓、富绅显贵和在暹京的西欧人、马来西亚人、华侨华裔都来龙泉寺礼拜虚云和尚。到虚云和尚入定的第八天,泰国王宫的御医特地来对虚云和尚做了气息检查,认定他于禅定之中呼吸正常。第九天,泰国的国王、王后和僧王一同前来礼拜虚云和尚,王后还特地在虚云和尚座前献上精美的花篮。待到虚云和尚出定后,全暹京的轰动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受国王、王后的委托,泰国僧王亲自率领王宫白象礼仪队前来迎请虚云和尚进王宫接受供养。虚云和尚在王宫为王室成员讲经说法,传授皈依。再回到龙泉寺后,前来礼拜的信众更是成千上万,道路为之阻塞。虚云和尚所受到的礼遇尊贵至上,是空前绝后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慈悲悯众,冒险息边衅

虚云和尚经历了在暹罗(今泰国)坐禅入定九天,渡过了出定后所遇的全身痹麻如枯木绝症的磨难,取道槟榔屿、仰光,再转由腾冲、下关回到云南,于清宣统二年(1910)春回到鸡足山。而后率众农禅,修复寺宇,继续整顿寺规,重兴禅风。

然而,这时中国的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清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西藏一些王公活佛地处边远,没有归顺民国政-府之意,民国中央政-府下令云南都督蔡锷派二师兵力开往宾川,以震慑西藏当局。接到命令后,蔡锷立即派了殷叔桓为总司令执行命令。与此同时,英国派出了不少军事人员在藏军中充当军事顾问。一时间,滇藏边境形势十分危急,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就在殷叔桓部前锋部队抵达宾川之时,虚云和尚得知滇藏边境的严峻形势,很是着急,心想边衅一启,祸无宁日,生灵涂炭,民众遭难。作为佛门弟子,岂可无动于衷。虚云和尚当时即想到,慈悲救众,是佛门宗旨,而在眼前的当务之急当是弭消兵祸。

   思量再三,虚云和尚毅然下山,来到大理,面见驻守于此的殷叔桓,告之西藏民众全部信仰佛教,要促使藏地首领归顺中央,千万不能以武力相攻斗,而应当请一位精通佛理又是德高望重的名人前往游说,陈述利害,动之以情,晓之以义,就可以使西藏当局归顺中央政-府。殷叔桓听完之后很是高兴,当即表示赞同虚云和尚的看法,并提出礼请虚云和尚为宣慰法师前往西藏,劝导西藏当局。虚云和尚则以自己是个汉人,虽然曾经进过藏地,但与当局代表人物交往不深,贸然而去难于致效而谢绝之。此后,虚云和尚建议殷叔桓去礼请驻锡在丽川的东保喇嘛担任此职。虚云和尚介绍说东保喇嘛精通藏、汉佛教教理教规,又曾经做过近臣,后来还获授藏传佛教“四宝法-王”法位,在藏地有着较高的威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得到殷叔桓的首肯后,虚云和尚立即马不停蹄地赶到丽川拜见东保喇嘛。谁知东保喇嘛听了虚云的请求后,竟然一口拒绝。无奈之中,虚云和尚再三以民众生命以及佛门宗旨相劝,更以西藏民众全部信仰佛教。公宁息三寸舌,而残千万人生命财产乎”之语相诘,东保喇嘛听了无言以答,立即起身致谢,并应允前往。东保喇嘛前去西藏时,虚云和尚又派鸡足山老僧法悟陪同前往。后来,东保喇嘛与法悟等人果然劝服了,归顺中央,而云南这边也就撤军。而且,此后西藏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更为协调。

在此次弭消藏滇边境兵衅中,虚云和尚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堪称功不可没。虚云和尚虽然是离尘出家的僧人,但“出世不离世间法”,且又奉佛教徒的慈悲宗旨与普济苦难之心,想方设法弭消战祸,增强民族团结,沟通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联系,其影响也是非同小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法乳启善心,教化李根源

民国初年,社幷会动荡,当时执掌云南协统兼滇西镇守使的李根源,字印泉,号雪生,系云南腾冲人,为民国时期政学系代表人物之一。驻滇期间,李根源思忖虚云和尚和满清政-府关系密切,且一个老僧人有这么大的号召力,更以为其中必有蹊跷,所以指名要捕捉虚云和尚。

消息传到了鸡足山,山上诸寺众僧惊恐万分,有的人则仓皇而逃,祝圣寺僧众中也有的跑了。有人当面好心地劝虚云和尚赶快走,以免遭李根源之害。虚云和尚则以“诸君欲去则去耳。如属业报,避何益?以身殉佛耳”答之。果然几天后,李根源率部来到鸡足山,驻扎在满月山下的悉坛寺。

一时间,整座鸡足山风声鹤唳,全山寺院僧众惶惶不安。虚云和尚感到形势十分危急,就谢绝了戒尘法师等人的拦阻,独自一人从祝圣寺下来,直奔悉坛寺。来到悉坛寺门前,虚云和尚递上名刺请求要见李根源。门卫兵士和在寺前摆香烛摊子的人中有认识虚云和尚的,看他的到来,连忙劝他赶快逃离,说李协统正在指名要捕捉你,你反而前来,岂不是以羊投狼群。劝阻再三,虚云和尚仍坚持要见李根源。门卫兵士中有与虚云和尚交往较深的也用不予通报的方法来拖延时间,劝其离开。虚云和尚急了,便不待通报,迳直往寺里闯。

当虚云和尚闯到悉坛寺法云阁李根源临时住处时,李氏正同清四川布政使赵藩同坐一处。虚云和尚进来李氏杀气十足。两人一番交谈,虚云和尚以佛理对其劝导,李根源脸上的杀气消失了,逐渐露出了和蔼喜悦之情,一直谈到晚上。李根源听了之后感慨万分,叹息说:“佛法广大无边,启人智慧。可是我已经造业重重,应该怎么办呢?”虚云和尚回答说:“你以后能极力保护佛教,那么功德就莫大了!”李根源听了之后,很是高兴,第二天就跟随虚云和尚改住到祝圣寺。在寺中住了数天,李氏与虚云和尚又有多番交谈,亲眼看了僧人礼佛与劳作,对佛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表示诚心悦服。而且礼拜虚云和尚为师,皈依佛门。接着又礼请虚云和尚为鸡足山诸寺的总住持。

在逐僧毁寺的大灾难来临之际,虚云和尚挺身而出,实践地藏王菩萨所说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信条,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前往军营论理。解除了李根源对佛教的误解,进而使之从歧视敌对佛教转变立场,成为心诚悦服的佛门弟子。这一转变固然有其一定的客观原因,但是更与虚云和尚的虔诚向佛,普度众生之心,以及谆谆教导分不开。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虚云和尚聪颖的智慧,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其为佛法而献身的精神。

正是在虚云和尚的感化教育下,李根源后来真正成了佛门的大护法。就在此后不久,虚云和尚在云南组织中国佛教总会滇黔佛教会支部,以及创办佛学院与佛教医院等项弘法事业都得到李根源的周旋、赞助。到民国六年(1917),李根源出任陕西省长,主持修葺玄奘法师塔。次年,李根源奉命至广东韶关督办军务,公务之余又积极主持北江15县的整理,倡议重修曹溪南华寺(即今广东南华寺),并曾以地方长官、乡绅之名义致函礼请虚云和尚来任住持。直至民国二十八年(1939),李根源以中央监察院委员兼任云南监察使,为服务乡梓,与曾养甫等人邀请太虚法师重整鸡足山,恢复名山道场。非仅如此,李根源对云南全省佛教的恢复与发展也做了不小的贡献。同时,李根源自在虚云和尚座下皈依三宝后,自己个人修持也很认真,于禅定功夫多有见地,而且一直坚持到往生之前,这自然是后话。

总之,当年虚云和尚以片语折服李根源,使其由逐僧的主使者而转变为护法安僧、诚悦信仰佛教的大护法与忠实信徒,类似于此者在中国佛教史上所见不多。因此可以说,虚云和尚的这一建树是很突出的,诚如后人所评价的“为兴祖庭,片言定鼎,根源稽首作金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1 11:21 , Processed in 0.274826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