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不思议

[佛经佛典] 《解深密经》白话翻译——唯识宗必读经典(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1-20 23:04 编辑

译文
  佛同那些对苦、集、灭、道四种真理很有研究的大弟子们聚在一起,这些弟子们接受了佛的教化,已能懂得佛的心意,他们都从佛证悟的真理中得到了新的生命。他们已经摆脱了世俗的贪欲与愚昧无知的状态。他们已能遵守一切戒律,对极其细微的邪恶行为也都能自我警省。他们期求进化自己的生命,以真理为乐事。他们听过佛的多次教诲,已有很高的记忆力,佛陀教典中的道理已经融入在他们的生命裏,在其生命中扎了根,再也不会遗忘。他们生命中的一切活动,以思想、语言到行为都已得到净化,只要一听到佛的话语,他们就立刻懂得这些话语中包含的道理,他们经常思考这些道理,其中的任何曲折细微处也能心领神会。他们已获得摆脱生命流转的奇妙智慧,运用这些智慧,他们就能理解什么是生命的真正安乐和自由。因此这些修行人有能力讨论一切与真理相关的问题,其智慧广大无边,遇到任何难题都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他们的智慧是契合於真理的,所以其智慧足可穷尽一切存在的底蕴。由此智慧,就能成就生命向上发达的宏伟道业,它是生命活动中最奇妙难得的珍宝。

  这些修行人由於开发出内在的智慧,就获得三种认识能力:其一,他们能认识过去生命周期中的一切生命活动:其二,他们对日常生命状态看得清清楚楚:其三,他们懂得一切错失消除以後的生命状况究竟会是怎样。他们已经获得这种思维功能,在此思维中,其精神活动注意於存在的本性,再也不会从真理上退缩下来。他们已摆脱痛苦烦恼,其生命如同经过修治的良田,良田能茁发一切资生的事物,经过改造的生命能引发出一切的善行。他们的行、住、坐、卧都显得安宁、和平,其日常一切身心动作也都是真理的体现:他们已能忍受一切环境的逼迫,即使别人无法接受的压迫和残害,他们也都能以柔和的心情接受它。这些大修行人已经实证了佛的教法,已经使生命从痛苦的渊薮中提拔出来。他们现在又聚在佛的身边,亲近佛,恭聆他的教诲,希望百尺竿头、更上一步,返求最圆满的觉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1-20 23:12 编辑

  原典
与无量大声闻众俱,一切调顺①,皆是佛子②,心善解脱③,慧善解脱④,戒善清净⑤,趣求法乐⑥。多闻⑦闻持⑧,其闻积集⑨,善思所思,善说所说,善作所作,捷慧⑩、速慧、利慧、出慧⑾、胜决择慧⑿、大慧、广慧及无等慧,慧宝成就。具足三明⒀,逮得第一现法乐住⒁。大净福田,威仪寂静,无不圆满,大忍柔和
,成就无减,已善奉行如来圣教。
  注释
  ①调顺:已能与佛的心意相应,已能深切体会佛的教法道理。
  ②佛子:修行人在破除对世俗生命的留恋、执著後,从佛的教法裏获得新的生命,他的新生命从佛而来,所以称作「佛子」。
  ③心善解脱:精神从世俗生命状态中的种种贪欲执著裏摆脱出来。
  ④慧善解脱:精神从愚昧无知的状态裏摆脱出来。
  ⑤戒善清净:能够严格遵守一切戒律,能够善巧通达地根据戒律的要求来调节或控制自己的一切思想、行为,这就叫做「戒善清净」。
  ⑥趣求法乐:趣,趋向;法,指存在的真实本性。亲光解释这句话说:「求正法时欲趣大乐,谓佛菩提,不求余事;或求法时,为令他乐,无求违意,离恶威仪。」这是说,在追求生命向上进化的道路上,不贪恋其他的世俗享乐,把精神全部集中到真理上,以真理为乐,这是修行人在修行生活中能真切感受的快乐;或者在追求生命进化的道路上,为了让其他生命也能享受到真理的快乐,自己在行住坐卧各种日常活动中都做到庄严庄重,这就让别人一见之下肃然起敬,从而在内心中产生快乐感,这是修行人在修行生活中通过调节自己的日常行为而让别人感受与真理相应的快乐。译文只取大意。
  ⑦多闻:多闻经法教说,而受持之意。
  ⑧闻持:能够把自己听到的教法道理牢牢地留在记忆上,印在心识裏,从此不再遗忘所修持之法。
  ⑨其闻积集:反复研究教法,使印象更牢靠,使理解更透彻。
  ⑩捷慧:亲光释为:「三业清净,随智慧行,於佛所说法昆奈耶速入其义,故名捷慧。」即是说,由於修行人长期接受教法的薰陶,他的身心一切行为都已得到很好的调御,已经引发了内在的智慧,因此在接触教法之後,他就能比一般人更快地对教法中的道理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和体会。
  ⑾出慧:出,超出之义,指能引导生命从生死流转的世俗状态走脱出来的智慧。
  ⑿胜决择慧:亲光释为:「此慧能为涅盘了因,是故说名胜决择慧。」意思是说,与真理真实相应的智慧能够对圆满自由的生命境界产生出理性上的正确把握、正确认识,对生命本性的这种理性把握就为真理的实现提供了认识上的条件。了因,指认识上的根据或条件。
  ⒀三明:据亲光解释, 「三明」即「宿住随念智证通明、死生智证通明、漏尽智证通明」 。通明,意即通达的智慧、通达的认识能力。这三种通达的认识能力实即:其一,能认识过去周期生命一切活动的认识能力;其二,能认识现在周期生命状况的认识能力;其三,能认识一切痛苦烦恼解除後真实生命状况的认识能力。
⒁逮得第一现法乐住:大意谓:他们已经获得这种思维功能、认识境界,在此思维状况和认识境裏,其精神活动注意於存在的真实本性,再也不会从真理上退缩下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1-20 23:17 编辑

  译文
  又有无量无数的大菩萨从其他佛国世界中赶来聚会。这些大菩萨都坚持以成佛教法作为自己的修学方法,认为同情众生、帮助众生、救济众生是自己的应尽责任。他们根据切实的修行成佛教法,在他们内心中,一切众生都是平等而无差别的。他们不再用意识对存在妄加分别、计较,也不像有些修行人那样勉强地要去消除一切思维能力。他知道,引导众生堕落的一切邪恶势力和压迫势力都没有真实的存在,他们绝不贪求种种名利,一切邪恶势力都对他毫无办法。他不像那些期求解除一切生命活动的修行人,他志向高远,目光远大,以成就最高最圆满的觉悟来策励自己。他用那从真理中流溢出来的喜乐和愉悦滋养自己,他的生命活动下再靠世间其他营养成分来调剂。他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都是净化了的,下再有任何邪恶的生命活动,因此也就消除了一切恐怖心理产生的前提。他不需要再运用意志或观念自我调控,他生命的一切活动都是自然而然的。他具有深厚的慈爱与怜悯,每当其他生命遭受苦恼逼迫时,他都能出现在他们面前,拔除他们的痛苦,给与他们喜乐。他们当中有解甚深义密意大菩萨,有如理请问大菩萨,有法涌大菩萨,有善清净慧大菩萨,有广慧大菩萨,有德本大菩萨,有胜义生大菩萨,有观自在大菩萨,有慈氏大菩萨,有曼殊室利大菩萨等,这些菩萨是当时集会中最重要的一些大修行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1-20 23:42 编辑

  原典
  复有无量菩萨摩诃萨,从种种佛土而来集会。皆住大乘,游大乘法,於诸众生其心平等,离诸分别及不分别种种分别①,摧伏一切众魔怨敌,远离一切声闻②、独觉③所有作意,广大法味喜乐所持④。超五怖畏⑤,一向趣入不退转地,息一切众生一切苦恼所逼迫地,而现在前,其名曰: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摩诃萨,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法涌菩萨摩阿萨,善清净慧菩萨摩诃萨,广慧菩萨摩诃萨,德本菩萨摩诃萨,胜义生菩萨摩诃萨,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慈氏菩萨摩诃萨,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等而为上首。
  注释
  ①离诸分别及不分别种种分别:「分别」即执著於存在现象的实体性,认为现象界纷繁多样、千差万别,不同的事物拥有不同的自身特质,在诸事物间没有任何共通性;「不分别」是用「一刀切」的态度看待存在现象,把一切存在现象看成是完全一致的,现象与现象、事物与事物之间没有任何质的差别。以上两种认识观念中,前者只看见事物的差别性而不见其同一,後者只看见事物的同一性而不见其差别,所以说「分别」和「不分别」都是「分别」,即都属於偏见执著,而修行生活的首要目的即在於突破种种偏见执著,超越「同一」和「差别」这些对待性范畴之上,以便对存在获得更全面更真实的认识。
  ②声闻:指早期佛教中追随佛陀、亲自聆听过佛陀教法的那类修行人,他们主要致力於「四种真理」的研究,他们有见於生命现象的痛苦品性,要求放弃一切生命活动。
  ③独觉:佛陀教法之外的一类修行人,他们透过观察生命活动的具体展开过程而悟人存在的本性,他们有见於生命现象流转变动的特徵,也要求解除一切生命活动。
  ④广大法味喜乐所持:亲光解释说:「即用大乘法味喜乐为食。」「食」,即滋养身心之义;「大乘法味」,即与真理相契合的精神愉悦感,这是说,用修学成佛教法所获得的那与真理相契合的愉悦喜乐来滋润、维持和统摄自己的生命。
  ⑤五怖畏:五种畏惧情绪,按佛典,这五种畏惧情绪是:㈠不活畏,即对生命遭受重大胁迫的畏惧;㈡恶名畏,即畏惧坏名声;㈢死畏,即对死亡的畏惧;㈣恶趣畏,即对生命在未来周期可能沦入邪恶生存状态的畏惧;㈤怯众畏,即对他人之畏惧。「五怖畏」描述日常生命的几种最基本的畏惧情绪,它们是对流转生命烦恼品性的真实写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1-20 23:41 编辑

  原典
  复有无量菩萨摩诃萨,从种种佛土而来集会。皆住大乘,游大乘法,於诸众生其心平等,离诸分别及不分别种种分别①,摧伏一切众魔怨敌,远离一切声闻②、独觉③所有作意,广大法味喜乐所持④。超五怖畏⑤,一向趣入不退转地,息一切众生一切苦恼所逼迫地,而现在前,其名曰: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摩诃萨,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法涌菩萨摩阿萨,善清净慧菩萨摩诃萨,广慧菩萨摩诃萨,德本菩萨摩诃萨,胜义生菩萨摩诃萨,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慈氏菩萨摩诃萨,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等而为上首。
  注释
  ①离诸分别及不分别种种分别:「分别」即执著於存在现象的实体性,认为现象界纷繁多样、千差万别,不同的事物拥有不同的自身特质,在诸事物间没有任何共通性;「不分别」是用「一刀切」的态度看待存在现象,把一切存在现象看成是完全一致的,现象与现象、事物与事物之间没有任何质的差别。以上两种认识观念中,前者只看见事物的差别性而不见其同一,後者只看见事物的同一性而不见其差别,所以说「分别」和「不分别」都是「分别」,即都属於偏见执著,而修行生活的首要目的即在於突破种种偏见执著,超越「同一」和「差别」这些对待性范畴之上,以便对存在获得更全面更真实的认识。
  ②声闻:指早期佛教中追随佛陀、亲自聆听过佛陀教法的那类修行人,他们主要致力於「四种真理」的研究,他们有见於生命现象的痛苦品性,要求放弃一切生命活动。
  ③独觉:佛陀教法之外的一类修行人,他们透过观察生命活动的具体展开过程而悟人存在的本性,他们有见於生命现象流转变动的特徵,也要求解除一切生命活动。
  ④广大法味喜乐所持:亲光解释说:「即用大乘法味喜乐为食。」「食」,即滋养身心之义;「大乘法味」,即与真理相契合的精神愉悦感,这是说,用修学成佛教法所获得的那与真理相契合的愉悦喜乐来滋润、维持和统摄自己的生命。
  ⑤五怖畏:五种畏惧情绪,按佛典,这五种畏惧情绪是:㈠不活畏,即对生命遭受重大胁迫的畏惧;㈡恶名畏,即畏惧坏名声;㈢死畏,即对死亡的畏惧;㈣恶趣畏,即对生命在未来周期可能沦入邪恶生存状态的畏惧;㈤怯众畏,即对他人之畏惧。「五怖畏」描述日常生命的几种最基本的畏惧情绪,它们是对流转生命烦恼品性的真实写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1-20 23:41 编辑

  译文
  当时,如理请问大菩萨就在佛陀面前问解甚深义密意大菩萨说:最胜子(从佛的教法获得新生命的大修行人)!佛陀曾经说过,对一切存在现象都不能用表示对待关系的世间概念来理解。什么叫做「一切存在现象」呢?什么叫做「不能用表示对待关系的概念来理解」呢?
  解甚深义密意菩萨对如理请问菩萨说:善男子(修行佛法的善人)!佛陀所说的「一切存在现象」概括起来指的就是这样两种事物:其一是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其二是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什么叫做不能用表示对待关系的概念来理解「一切存在现象」呢?这意思是说,对於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不能认为真的有那样一种实体,它的名字是「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也不能这样想:既然「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并无实体存在,那么此种现象就必然是没有生灭变化的,它有永恒不变的真实本性。显然,用这些对待关系的概念来理解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是不妥当的。同样,对於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你也不能认为真的就有那么一种实体存在,它的名字就是「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你也不能认为既然此种存在现象没有实体存在,那它就必然是有生灭变化的现象了。显然,用这些对待关系的概念来理解没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也是不妥当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1-20 23:43 编辑

如理请问菩萨又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说:最胜子!不能用对待关系的概念来理解存在的两类现象,这话说得太抽象了,您能不能为我们更详细地解说呢?
  解甚深义密意菩萨对如理请问菩萨说:善男子!你应当知道,所谓「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这只是佛陀假借语言成立的一个名称、一个概念,如果它只是佛假借语言成立的一个名称,那就是说,当人们周遍感知、到处观察万物时,人们总是用语言把所观察到的一切素材、内容用名称标志出来,如果人们只是运用名称把感觉、知觉到的一切素材、内容标志出来,那么,这就说明那被标志出来的对象本身只是周遍观察、处处计较的意识虚构之产物,它本身是绝对没有实体存在的,可见,那被称为「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就不是说有这样一个存在现象,它能发生作用,能生灭变化。
  善男子!如果据此就成立一个新的名称,说这「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其实是「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现象」,这一概念仍然只是个名称,而名称又只是周遍观察,处处计较的意识用来标志其感知内容的,因此,「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现象」这个名称所指示的实体也是不存在的。有人认识到概念的此种矛盾性,企图在以上两种现象之外再成立一个概念,说这个概念所表达的存在既不能被看成有生灭变化,也不能被看成没有生灭变化,它的本性是不可用语言称说的,这种人的企图仍然是要失败的,因为「不可用语言称说的存在」仍然只是个名称,意识企图用这个名称标志它感知到的某个内容,因此,也绝不能把这个名称看作有实体存在。然而,佛陀并不是毫无缘故地成立「有造作、有生灭变化」这样一个名称概念,佛陀这样做的原因究竟何在呢?那些根据真理践修的圣者,用他们与真理相应的智慧和见地,彻底舍弃了对语言名称的实体性执著,对於存在的本性认识得清清楚楚,他们知道存在的本性是必须在突破语言的实体性执著以後才会灿然显现的,为了让其他众生也能对存在获得圆满觉悟,他们就假借语言成立一个名称,希望一般人也能根据这个名称进行思考以引发智慧,这就是「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这一概念的由来和含义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1-20 23:44 编辑

  善男子!所谓「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这也只是佛陀假借语言成立的一个名称,一个概念,如果它只是佛陀假借语言成立的一个名称,这就表示,当人们周遍观察、了解一切存在现象时,人们总是借助语言把观察到的一切内容和素材标志出来,如果人们只是运用名称把感知到的内容和素材标志出来,这就表明,那被标志的对象本身只是意识虚构之产物,它本身也是绝对没有实体存在的。可见,那被称为「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就不是说有那样一个实体,它没有造作、它没有生灭变化。
  善男子!如果据此就成立一个新的名称,说这「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其实是「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这一概念也仍然只是一个名称,它也绝对不指向能发生作用,能生灭变化的实体。有些人为避免以上同样的困难,在两种存在现象之外再成立一个「不可用语言称述的存在」概念,如上所说,这些人的企图注定会失败。那么佛陀究竟为什么要成立「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这样一个概念呢?那些根据真理践修的圣者,用他们与真理相应的智慧和见地,彻底打破了对语言名称的实体性执著,对於存在的本性认识得清清楚楚,他们知道存在的本性是必须在透破语言的实体性执著以後才会灿然显现的,为了让其他众生也能对存在获得圆满觉悟,他们就假借语言成立了一个名称,这就是「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这一概念的由来和含义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1-20 23:46 编辑

  原典
  胜义谛相品第二
  尔时,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即於佛前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言:最胜子①!言一切法无二②,一切法无二者。何等一切法③?云何为无二?
  解甚深义密意菩萨告如理请问菩萨曰:善男子!一切法者,略有二种:一者有为④,二者无为⑤。是中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⑥如理请问菩萨复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言:最胜子!如何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谓如理请问菩萨曰:善男子!言有为者,乃是本师假施设句⑦,若是本师假施设句,即是遍计所执言辞所说⑧。若是遍计所执言辞所说,即是究竟种种遍计言辞所说,不成实故⑨,非是有为。
  善男子!言无为者,亦堕言辞施设;离有为无为少有所说,其相亦尔⑩。然非无事而有所说,何等为事?谓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⑾故,现等正觉,即於如是离言法性⑿,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想,谓之有为。  善男子!言无为者,亦是本师假施设句,若是本师假施设句,即是遍计所执言辞所说,若是遍计所执言辞所说,即是究竟种种遍计言辞所说,不成实故,非是无为。
  善男子!言有为者,亦堕言辞;设离无为有为少有所说,其相亦尔。然非无事而有所说,何等为事?谓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等正觉,即於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想,谓之无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1-20 23:47 编辑

①最胜子:旧译「佛子」。
  ②一切法无二:二,对待之义,意即对於一切存在现象都不能用表示对待关系的世俗概念来理解。
  ③法:犹言二切存在现象」。
  ④有为:真谛译为[所作],指有造作有生灭的存在现象。
  ⑤无为:真谛译为「非所作」,指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
  ⑥是中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遁伦解释这句话说:「佛为众生假说有为无为,而无随名有为无为真实法体,故言无二。」意思是说,佛施设存在现象,将存在分为:「有为」和「无为」两个部分,究其实,只是为了众生理解的需要,才假借语言成立这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指称的事物实体是根本不存在的。法体,即质体之义,「真实法体」,犹言「真正的质体」,这即是指实体。
  ⑦假施设句:假借语言成立的名称。真谛此处的译文表意极明确,他的译文是:「善男子!所作者,此是大师正教言句,若是大师正教言句,即是世间所立言说,从分别起,此世言说若分别起,由种种分别及所言说一句不成,故非所作。」意思是说,佛虽然为显示真理而假借语言成立「所作」这一概念,但既然教法之概念都从世俗语言系统中取来,那它就必然拥有世间语言的共性,世间语言的共性是,在语言所指谓的对象背後存在著实体执著,从真理的立场来看,这种语言实体是不存在的。因此,佛所成立的「所作」概念也是与世间语言的实体性执著这一共性联系在一起的;从真理的立场来看,「所作」概念指谓的对象之实体是绝对不存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1 22:41 , Processed in 0.333671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