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开门

[大德开示]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宣化上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天,佛又对难陀说:「难陀!天上你没有去过,和我到天上去吧!」佛和难陀一起打坐,佛用神通把难陀带到天上去。到了天上,一看天上比人间不知美丽几千万倍,尤其是天人真是太美丽了。走到一个天宫有五百位天女,正在收拾地方,难陀一看这些天女,那简直是没见过的美丽,就生出爱心。他问一个宫人:「这天宫怎麽没有主人呢?」这宫人说:「我们的主人还没来呢?他是佛的弟弟,现在他跟著佛出家修道,等到下一生,他将生到天上来,这五百位天女,都是给他做太太的。」难陀一听,想:「我可要好好修道,不要回家了。」这时佛问他:「是天女美丽?还是孙陀罗美丽?」难陀说:「孙陀罗怎麽可以和天女比?天女美丽到极点,再也没有比天女美丽了。天女和孙陀罗,就像猴子不能比孙陀罗,现在孙陀罗和天女比,孙陀罗就像猴子一样。」释迦牟尼佛说:「你要天女?还是要孙陀罗?」难陀说:「我当然要天女了,天女真是太美妙了!」释迦牟尼佛说:「将来你要生到这儿,你回去後,要好好修行了。」所以,这回难陀昼夜打坐用功精进。

  於是难陀朝夕坐禅,心想做天主。佛知天福有漏,享尽後会堕落恶道,希望提醒他,让他明白自己的思想不对。所以佛将他带到地狱,去看刀山、剑树、火汤、寒冰等各种地狱。最後到一地狱,看到两个鬼在烧一锅油。油未烧沸,两个鬼很懒,一边工作,一边睡觉。油锅的火明明灭灭。难陀生起好奇心,觉得这两个鬼没有好好的工作,这样子锅中之油何时才会沸呢?於是就问这两个鬼道:「喂!你们两位工作偷懒,没有好好地烧火,火都快灭了!你们究竟在此作什麽呀?」两个鬼睁眼看了一下,才说:「你管它干什麽?我们一点也不急。要等的人尚未来临,要等很久才会来呢!我们有的是时间!」难陀又问道:「你们在等谁呀?」两个小鬼说:「你想知道吗?我们可以告诉你,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弟难陀。他跟佛出家修道,却一心想享天福与五百天女。他将在天上过五百至一千年。以後他会忘了修道,又造很多业。当他的恶业满时,就会堕入地狱,受此油煎之罪。」难陀听得汗毛直竖,吓出一身冷汗。他想:「这苦怎麽能忍受啊!」於是不再修生天,而决心要了却生死,不久即证得罗汉果位。此是难陀出家之经过。

  难陀相貌很英俊。佛有三十二相,他有三十相。如有人未认识佛,会以为他即是佛呢?

  有一次,有些裸体的外道,好像现在的嬉皮差不多,男男女女都不穿衣服。他们认为天体才是本来面目。何以要戴上假面具似的,必须穿衣服呢?这是当时在印度一种裸体外道之说法。
  这种外道来找舍利弗辩论。舍利弗虽不高大,却很聪明。他一开口就讲得头头是道,使那些外道都哑口无言;因他们的理由都站不住了。後来此种外道看到难陀高大英俊,就说:「我们连小比丘(指舍利弗)尚无法辩胜,怎可能与此高大英俊之比丘比赛呢?」於是这种裸体外道都拜难陀为师,皈依正教而出家了。此後,这群人中有好些个都有很高的成就,这是难陀为五百天女而放弃妻子,一心想生天国;後来又怕堕地狱而修道的故事。他由於佛的教化,最後修成正果。

  「阿难陀」,阿难尊者是佛的堂弟。阿难陀是梵语,翻成中文叫庆喜。因为他出生之日,正巧是佛成佛那一天。佛证佛果是应该庆祝的,所以他父亲为他取名为庆喜。

  在所有佛弟子中,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所有佛之经典,都是阿难尊者结集而成。佛所说之法,阿难尊者都记得清清楚楚,永远也不忘记。阿难尊者不但记忆力非常好,而且定力也不错。他有八种不可思议之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不受别请。何谓别请?即僧人中一人单独至某一居士处去接受供养。在楞严经上曾叙述阿难接受别请,而遇到摩登伽女以先梵天咒使他几乎毁道。佛说了楞严咒後,敕文殊师利菩萨持此咒将阿难救回。此後他再也不受别请。前次的教训後,他不愿再有此种意外。在佛制中,任何比丘不可受别请。譬如有十个比丘,有位居士特别喜欢其中之一位,只请他一人去应供,这是不可以的。如果十人全去应供是可以的。阿难因以前受别请而遇到错误後,再也不接受任何别请了,这也是一种不可思议之境界。

  二、他不受佛的旧衣。一般比丘都争著想穿佛的旧衣,以为穿了佛的旧衣,可以生智慧灭罪业,其实这都是一种贪心。阿难尊者就不穿佛之旧衣服,这是第二种不可思议之境界。

  三、不见非时。即不应该看的时候,他就不看;应该看的,他才看。即是合乎规矩者才看;不合规矩者不看。

  四、不生染心。阿难尊者跟著佛上天,到龙宫或阿修罗宫去,见到一些天女、阿修罗女及龙女们都长得美貌无比,但他从未有生淫欲之心,故云不生染心。

  五、阿难尊者知佛入何种定。其他比丘都不知道。这是第五种不可思议之境界。

  六、阿难尊者知道佛在定中教化一切众生,而一切众生得到何种利益,他也都知道。

  七、阿难尊者对佛所说一切之法,他完全了解。此是第七种不可思议之境界。

  八、阿难尊者是法不再问。他听过的法,永远记得,不需再向佛请问。阿难尊者有此八种不可思议之境界。其余各尊者都没有这些不可思议的境界。

  讲到「不受别请」,出家人当沙弥期间,是不可以自己想吃就吃,想喝就喝,必须与大众一起用餐,不能单独一人吃喝的。比丘等亦不能合住而独食。即使喝茶也不可单独享用。大家住在一起,不能作出特别的样子,甚至吃一个苹果,一个橘子或一颗糖都不可以。坐禅打坐时也不能扰乱别人,不能有声音吵人。本来坐禅敲三声止静後,不要说人不可以走动,就是韦陀菩萨亦是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准动的,其他菩萨在那儿也是不可以动的。为什麽呢?因为你一动,就令其他人的工夫不相应,不能入定,则你的罪过无量。所谓「宁动千江水,莫扰道人心」,一千条江里的水,我可以把它摇动,但修道人的心是不可以随便动摇的。所以在打坐时,三声止静後至开静前,是不可以随便移动的。若有必要的事,亦要轻轻走路,一点声音也没有。譬如要移动坐垫,要轻轻的拿起垫子,不可重手重脚的,发出很大的声响。如果在这些地方不检点自己,则造罪无量!故佛制比丘、沙弥都不能受「别请」,也不可「别众食」。凡是和大家不同的,都不合乎规矩。以前不懂而犯过,尚可原谅;今後已知,则不可再犯了!此外,比丘、沙弥们在晚上大家休息後,也不可到街上随便乱走。要常随众,随著佛而住,不能单独行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罗侯罗」,罗侯罗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释迦牟尼佛做太子时,他的父亲净饭王恐怕他出家,所以很早就为他娶亲,太太是耶输陀罗。佛十九岁临出家前,他太太向他要个儿子,於是佛就用手一指,她就有孕了。佛在雪山坐了六年,而他的儿子也在母亲腹中住了六年。

  罗侯罗是「覆障」的意思。因为他前生曾将一只老鼠阻塞在洞中六天,结果使自己在胎中受了六年的果报。他一出世,即给他母亲找了许多麻烦。因为净饭王及一般释种都非常不高兴。他们说:「她的丈夫离家多时,她怎麽生了个小孩呢?她一定是不守妇道,引诱情人,才会生孩子。不然怎麽可能会在丈夫出家六年後,才生个孩子呢?」释迦族的家属都骂她不守规矩。只有一位女仆为她辩护,说她非常规矩,从不走出大门一步。而那孩子的确是太子的骨肉!但谁都不信她的话。有人主张杀了她,有人要打死她;议论纷纷。最後大家决定将她与婴儿一起烧死。当时是专制时代,王家的权力很大。於是就挖了一个坑,中间燃起大火,预备将她母子投入火中烧死。那时耶输陀罗发誓说:「一切天神地只啊!请显神灵!如果这孩子是悉达多太子的,则我们母子俩都不会被烧死!如不是他的,我们就一起被烧死!」说完就抱著婴儿一起跳入火中。谁知这时不可思议的境界出现了,火坑忽然变为水池,而且在水中长出一朵金莲华,母子二人站在华上,一点也未受伤害,这时大家方信这小孩真是佛的儿子,才不再杀她。当佛成道後,再回到皇宫时,耶输陀罗牵著孩子去见佛。假如不是佛的儿子,她那里敢带小孩去见佛呢?因此知道罗侯罗的确是佛的儿子。

  罗侯罗修道十分用功。在佛的诸大弟子中,他是密行第一。他随时随地都在用功,但没有人知道他在用功,因他不挂招牌,使大家都知道他在用功修道。他是秘密修道,甚至在厕所中,也可入定;他随时随地都可入定,故是密行第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虽然罗侯罗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但佛不只有一个儿子。佛有三种儿子:

  一、真子。真是佛的儿子。我们读佛经时,常见到「文殊师利法王子」。这「法王子」就是佛真正的儿子,也即是所有的菩萨。

  二、内子。一切的罗汉虽已出无明,明白偏空之理,但未得佛之中道之理,故称为佛之内子。一般中国男人称自己的妻子也叫内子,这里不是那意思。

  三、外子。佛还有许多外子,即一切凡夫;不懂修行,颠颠倒倒的,都是佛的外子。如妙法莲华经上说我们找不到大慈悲父;都是可怜的穷子。所以我们应当赶快找到慈悲之父,入佛之家,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憍梵波提」,牛哃。好像牛吃饱了草,躺在地上,嘴里边嚼边吃。憍梵波提为什麽叫这个名字呢?那是因为在往昔很久很久以前,这位尊者看到一位老比丘没有牙齿,吃东西很慢,嚼来嚼去,半天才吃一点。他就对老比丘说:「你吃东西时,真像只老牛似的。」就因为他毁谤比丘如老牛,故他死後,罚五百世都做牛,他才深切体会到做牛的辛苦。最後他遇到佛,教他修行而成正果。他虽已证罗汉果位,但牛的习气不改,一天到晚仍如牛一般咀嚼著吃食物。释迦牟尼佛深怕别人再因毁谤他而受果报,故令他到天上去修行。所以他是受天人供第一。由此看来,我们千万不要讥笑别人,否则即会受到果报,丝毫不爽的。

  在美国是第一次受比丘、比丘尼、沙弥三坛大戒。他们如此修行日中一食,到台湾也没有改变。他们就好像五块砖,在此火化了一年,到了台湾也没有被水溶化。所以我很欢喜。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在西方国家亦是第一次。从来也没有在西方国家受三坛大戒。

  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冕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宾头卢颇罗堕」,梵语,翻译为「利根」。此尊者到现在仍然未入涅盘,尚在世界上,所以他是福田第一,为众生作福田。为什麽他没有入灭?因为他犯了一种过错。在佛住世时,所有的阿罗汉虽然有神通,可是不准随便显神通。有次有位长者竖旗,用栴檀香作了一个钵,放在旗竿的顶端,他说:「那一位能以神通把此钵拿下来,我就把这钵送给他。」宾头卢颇罗堕尊者便用神通把钵拿下来,佛知道後便呵斥他:「因为此栴檀钵,你就生出贪心来,而用神通去取。你如此贪心,不可以入涅盘,应留在世间为众生的福田。」这位尊者究竟住在世间的那个地方呢?无人知道。可是任何人在作供养时,他就来应供,作末世的福田,令众生种福。

  「迦留陀夷」,亦是梵语,翻译为「黑光」。此尊者生来很黑,可是身上有光,眼睛也放光,故在晚间走路时,身上和眼睛会放光。有日晚间,大约七、八点钟,他到外边去散步,偏偏那时就有一位怀孕妇女因为在晚间突然出来,看见他眼睛的两道光和身上的黑光就恐惧起来,吓得小产。佛知道此情形後,就制定一条戒律:「比丘、沙弥在晚间不可随便到街上去散步。」故出家人晚间不可跑到街上去逛。

  此黑光尊者是佛的侍者,即是佛的护法,他是教化第一,教化人最多。他教化证果的圣人就有一千多人。

  「摩诃劫宾那」,是梵语,翻译为「大房宿」,因为他父母亲祈祷星宿而生此小孩,所以他叫「大房宿」,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此尊者是善知星宿第一,所有的天文学皆一目了然。

  「薄拘罗」,是梵语,翻译为「善容」,他的相貌生得非常好。此尊者活了一百六十岁,所以他是寿命第一。他在过去毗婆尸佛时,曾以印度的诃黎哥果(其他地方没有)供养一位辟支佛(缘觉圣人),故他的寿命有九十一劫那麽长。他又专门持不杀戒,所有的生物皆不杀,甚至亦不伤害草木。因为持不杀戒,故得到五种不死的果报。此尊者有一种特别奇怪的境界,本来小孩子一生出来都是哭,但他一生出来是笑,不但笑而且还结双跏趺坐,嘻嘻哈哈对著他母亲笑。他母亲一看以为他是个妖怪,於是把他放到炉中用火来煮烧,烧了三、四个钟头,也没有把它烧死。他仍然结跏趺坐,嘻嘻哈哈的笑。他妈妈更相信他是个妖怪,於是把他放到锅中,用水煮他,几个钟头以後,打开来看,他仍是结跏趺坐,嘻嘻哈哈的笑。他妈妈一看,这还得了,於是把他丢到大海中,以为会把他淹死。谁知虽掉在海中,也淹不死他,碰巧此时来了一条大鱼,一张大口便把他吞下去,但没有用牙咬他,这条大鱼偏偏在此时被渔人打上网,渔人用刀剖开鱼腹,此小孩仍结跏趺坐,嘻嘻哈哈的笑,没有被刀割死。故五种不死报即是:1、火烧不死。2、水煮不死。3、水淹不死。4、鱼咬不死。5、刀割不死。为什麽他有此五种不死报?因为他生生世世持不杀生戒,故得到五种不死报,他是寿命第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阿冕楼驮」,是梵语,翻译为「无贫」。他的因缘也有一个公案。在弗沙佛的时候,世界正闹饥馑(荒年),人人无饭吃,只吃草根树叶。当时有一位辟支佛去化缘,他是两个礼拜才化一次缘,化够便吃两个礼拜,如化不到,就两个礼拜不吃东西,这次他下山去化缘,偏偏无人供养,他就托著空钵回去。在回去的路上,有位穷人(即阿冕楼驮的前身)正在吃稗子饭「是谷物中最不值钱的米),他看见辟支佛托著空钵要回去,便说:「这位圣者,您化缘既化不著,您愿不愿意吃我的稗子饭?您若愿意,我便把此饭供养您。」辟支佛看他如此诚心来供养自己,便接受其供养。吃完了便踊身到虚空现出十八变後,就走了。这穷人仍继续耕田,不久看见一只兔子跑来跳到他的背肩上,怎样也摆脱不掉。他感到很害怕,此时无人能帮助他取下兔子。於是他便跑回家去,此兔子已死了,他叫太太把死兔子拿下来,一拿下来死兔子变成金子。他把兔手剁下来去卖,换了很多钱,手又长出来。把脚剁下来卖了去换钱,脚又长出来。由此他就感到九十一劫不受贫穷的果报,在九十一劫皆是富有。在今天他是白饭王的儿子。白饭王和佛的父亲净饭王是兄弟。他是佛的堂兄弟。佛一说法时,他就睡觉。有一天佛就呵责他:「咄咄胡为寐,螺蛳蛤蚌类,一睡几千年,不闻佛名字。」他被佛骂了一顿,就发愤七天七夜不睡觉。因为不睡,就把两只肉眼弄瞎了。以後佛怜愍他,教他修金刚照明三昧,他一修此三昧,马上就得到天眼通,看三千大千世界犹如掌上的庵摩罗果,故他是天眼第一。

  「如是等诸大弟子」,「如是」即指前边从长老舍利弗到阿冕楼驮等十六位尊者,还有其他未举出名字的弟子有很多。诸大弟子,就是佛弟子中的上首。

  「并诸菩萨摩诃萨」,不但有很多菩萨,还有很多菩萨中的大菩萨。什麽叫菩萨?菩萨二字是梵语的略称,具足应是「菩提萨埵」,译为觉有情,即令一切有情众生得到觉悟。还有另一个说法,即是众生中的一位觉悟者。觉就是不迷,迷就是不觉。你要觉了,就是佛。你要是迷了,就是众生。故一念觉就是一念佛,一念迷就是一念众生。念念觉就是念念佛,念念迷就是念念众生。所以菩萨就是在众生中的有情觉,能自己觉悟,一天比一天觉悟多一点,不是一天比一天迷多一点,故叫菩萨。都是已经觉悟将要圆满的大菩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师利又叫曼殊师利,这是音译的关系。曼殊师利就是梵语,翻译为妙吉,又叫妙德,这位菩萨在菩萨中是最有智慧。菩萨翻译为觉有情,是众生中一位觉悟者;众生是迷有情,我们是众生中的一位迷昧者。觉悟者就是觉悟所有一切的境界,所谓「见事省事出世间,见事迷事堕沉沦」,见到什麽事能觉悟一切的境界,就能出世间。见到什麽事,就迷惑到境界上,就会堕入沉沦。出世间就是菩萨,堕沉沦就是众生。众生和菩萨的分别处,就是一个迷,一个觉。故觉者佛也,即众生中的觉悟者。我们也可说觉者菩萨也。觉悟者就是菩萨,迷者就是众生,这位文殊师利菩萨在出生时,有十种吉祥事,来表示此菩萨的功德圆满是世界第一。此十种吉祥是:

  1、光明满室:当文殊师利菩萨降生时,家中的房子里就放一种光。此种光不是日光、月光、星光,或灯光。这是表示文殊师利菩萨的智慧,般若的光明,也就是表示此菩萨有大智大慧,能破除一切的黑暗。

  2、甘露盈庭:甘露是一种不死的药,只天上才有。甘露可以令人饱暖,不吃饭也不饿。一般人不吃饭就会饿。为什麽会饿?因为没有甘露来滋润,故觉得饿,无精神。甘露可令人得饱暖,得到清净、清凉。所以饿鬼一得到甘露灌顶,即刻就消除罪业。甘露盈庭表示文殊师利菩萨以甘露法来灌救众生,救度一切众生,所以甘露门一开,饿鬼一进来就得到饱暖。

  3、地涌七珍:从地生出七种珍宝: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这七种为什麽叫宝?因为稀少。在这世界稀少之物乃为宝贝,多了就不是宝贝。好像土亦是宝贝,人要是没有土,就不能生存,但人人不觉得稀罕。你若把土送给人,人一定不要而弃之於地。鸟什麽?因为到处皆有。水亦是宝贝,人无水就不能生存,乃至所有的生物亦不能生存。故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上善的人就像水似的,水利益一切万物而不争。譬如对花,水不会说:「这朵花就是因为我天天灌溉,花才长得这麽好看,若无我,你能有今天吗?」「处众人之所恶」,在低洼之处,谁也不愿住的地方,水就住在那儿,「故几於道」,所以得道。本来金木水火土对人类皆有益处,但为什麽人不宝贵它?因为太多了。好像木头到处都有。金子为什麽珍贵?因为少。好像在极乐世界是黄金为地,那土就值钱,因为那儿无土。你到极乐世界给人一块土,就好像从月球拿石头回来一样。虽一样的石头,可是从月球拿回来的就稀有了。
 
  为什麽叫七宝?因为少有,人人不易得到,故说是宝贝。文殊师利菩萨有无量的宝藏,故他出生时,七珍亦随著从地涌出来。涌出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拿也拿不完。七珍在什麽地方?在文殊师利菩萨出生的地方。有人说:「那我到那儿去取。」人勿生贪心,恐怕路费比七宝还贵,故勿打此妄想。

  4、神开伏藏:转轮圣王有七宝,其中之一是藏臣宝,是管宝藏的神。地涌七宝,是从地涌出,这些宝藏是前人所埋藏的,现在守藏臣把它刨开,所以从地涌出,这种宝贝也都可以得到。

  5、鸡生凤子:鸡本生鸡,但现在鸡生凤凰。凤凰是一种吉祥鸟,人看见凤凰一定会得到一种很吉祥的事。孔子曾言:「凤鸟不知,河不出图,吾亦无复。」这是说:「凤凰鸟也不来了,也没有河图洛书出现了(河图洛书是伏羲氏划的卦),我也要停止了,不再宣扬道德了。」

  6、猪诞龙豚:鸡生凤子犹不稀奇,「猪诞龙豚」,本来龙生龙,但现在猪生龙,因猪生的小猪,身上有麟,所以叫龙。

  7、马产麒麟:马本来生马,现在马生麒麟。麒麟是一种祥瑞的兽,在中国唐尧时,麒麟、凤凰很多,人皆可见,以後因众生的业报重,罪业深重,所以这些吉祥的鸟兽,也都不出现了。在孔子怀麟节上说:「唐虞时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在唐尧虞舜时,麒麟和凤凰常到世界上游戏,人皆见之。而现在不是唐尧虞舜的时候,麒麟你来做什麽呢?你来有什麽所求呢?麒麟呀!麒麟呀!我真是为你很忧愁。这是孔子看见猎人捉了一只麒麟,而这只麒麟是孔子所认识的。因孔子生时有一只麒麟来吐玉书(麟吐玉书),孔子的母亲就把一根红绳子拴到麒麟的脖子上,孔子见其母所系的红绳子还在麒麟的脖子上,现在猎人把这只麒麟捉来了,孔子也知道他不久就要死了,所以很伤感的说了这句话。

  8、牛生白泽:牛生一种白色的兽类,白泽是一种稀有的兽,既不像牛、马,又不像驴骡,所谓四不像,是马样却有牛蹄、牛角,这也是一种祥瑞的兽。

  9、仓变金粟:金粟有何用?可以吃吗?谷本来可以做米,现在变成了金子,怎麽吃呢?有人说:「可以把它卖了去买很多米来吃。」这真是个聪明人,他还问:「谁有贪心?」我说我也有贪心,贪大家快点成佛。

  10、象具六牙:本来象生两牙,但文殊师利菩萨生时,他家的象生了六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是文殊师利菩萨出生时的十种吉祥如意之事,代表大智文殊师利十地菩萨的十度波罗蜜,和其他的菩萨不同。你想认识文殊师利菩萨、见文殊师利菩萨,须先记此十种吉祥的事,虽然菩萨无分别心,但你知道他多点,则与他近点。为什麽我们要多知道一些每位菩萨的境界?因为如此,每位菩萨均可取为我们的善知识或兄弟朋友。你们各位将来都是菩萨的善知识,所以不要看轻自己。

  阿逸多菩萨就是弥勒菩萨,是梵语,译为无能胜,亦即慈氏。此位菩萨专修慈心三昧,对任何人都用慈悲心,你骂他,他也对你慈悲;你打他,他也对你慈悲。无论人对他怎样不好,或是欺骗他、侮辱他,对他发脾气、生无明,他还是以慈悲待之。一切一切都是慈悲。他不仅对人慈悲,而且还爱护一切众生。他看所有的众生,就好像自己的子女一样,甚至比自己的子女更亲。他爱护一切众生无微不至,对众生的爱护和慈悲是无量无边。修慈心三昧须修忍辱,故他有这麽一首偈颂:「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唾在我面上,凭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气,你也没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老拙穿衲袄」,老拙就是很愚痴的一个老年人,衲就是用针线补过的破衣。「淡饭腹中饱」,淡饭就是没有油盐,不加香油、酱油、糖、醋等调味料,淡而无味之食物,但能把肚子填饱。「补破好遮寒」,把破衣补好了,就可用来遮寒。「万事随缘了」,什麽事情都是随随便便,『事来则映,事去则尽』,也就是到处随缘渡岁月,安份守己过时光。什麽事情来了就来了,去了就没有了,这叫随缘了。随缘了也就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也就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静一动,一动一静。「有人骂老拙」,有人骂我这老愚痴的人。「老拙自说好」,我自己说很好,很好。「有人打老拙」,有人打我这愚痴没有用的人,你猜怎麽样呢?「老拙自睡倒」,有人打我一下,我躺著就睡著了。你说他是愚痴,还是怎麽样?一般人被打,则瞪眼竖眉说:「你为什麽打我?」但他不但不瞪眼睛,而且躺在地上就睡著了,你说这妙不妙?若有人能用此方法,那是不错,真有修行了。「唾在我面上」,有人吐口痰在你的面上,你则无明火起三千丈:『你为什麽这样侮辱我!』但弥勒菩萨则「凭它自乾了」,叫它自己乾了,我也不用手擦乾它。「我也省力气」,擦乾痰虽不费多少力气,但还是要用力,现在我把这力气亦省下来了。「你也没烦恼」,你一看这个人,我吐痰在他面上,他像没这回事似的。就想:「这种人我不和他一般见识。」这样你的烦恼也就没有了。「这样波罗蜜」,什麽叫波罗蜜?就是有人打你,你能睡著了;有人唾在你面上,你能让它自己乾了,这就是波罗蜜,也就是忍辱波罗蜜。假如你连忍辱波罗蜜都不懂,那你学什麽佛法呢?不要一天到晚学来学去,以为学了很多佛法,境界一来,却一点都不会用。「便是妙中宝」,这是妙之中妙,宝中之宝。「若知这消息」,你若知道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你还愁什麽道不了呢?你要是用这样的忍辱波罗蜜,你的道业一定会了的,诸佛菩萨是不会欺骗人的。你若能跟弥勒菩萨学,一定会成就道业。

  「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乾陀诃提是梵语,翻译成中文是「不休息」,不休息就是常精进,常精进也就是不休息。乾陀诃提和常精进这两位菩萨互相赛跑,他往前精进,他就不休息;一个是不休息,一个是常精进;一个常精进,一个就不休息;两个互相你看著我,我看著你;你不休息,我就常精进;你常精进,我就不休息。两个人昼夜六时行道,他给他作护法,他也给他作护法,也好像赛跑似的,你往前跑多一步,我也跑多一步,谁也不落後,所以常精进也就是不休息,不休息也就是常精进,这两位菩萨在无量劫以来,就是打同参的,什麽叫打同参?就是两人在一起修行,你用功吗?我比你更用功;你比我用功,我再加多一点用功,两个人互相竞赛。所以一个叫常精进,一个叫不休息,这两位菩萨是真正的修道者,一切都是常精进,一切都是不休息。

  「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如是等」是除了前面所讲这几位菩萨外,还有很多的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释提桓因就是帝释,帝释就是三十三天的天主,也就是楞严咒中的因陀罗耶,所以懂佛法的人,才知道楞严咒中有诸天,有一切的鬼神王,有一切的大菩萨。不懂佛法的人,就说佛教中没有诸天,没有二十八宿,没有...,因为他不懂。楞严咒中二十八宿也有,一切诸天鬼神也都有。无量就是没有数量。天总起来说,有三十三天,要是分析来讲,每一天里边又有无量的天,也就好像我们这世界,此世界,他世界,无量诸世界;此国土,他国土,无量诸国土。天也是一样,也有无量诸天。「大众俱」,很多很多的都聚会在一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尔时」就是当尔之时,无量诸天、菩萨、声闻、罗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大家聚在一处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告诉最有智慧的长老,名字叫舍利弗。从这个地方,什麽地方呢?就是印度的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的只桓精舍,从这开始算起,向西方过十万亿佛的国土,那个地方有一个世界,这世界名叫极乐世界。这极乐世界是最快乐的世界,至极无以复加,快乐到极点,再也没有比这世界更快乐了。这个世界,有位佛,叫阿弥陀。阿弥陀是梵语,意思是无量光,又可说是无量寿。无量光是光明照十方国土,无所障碍。无量寿是他的生命,经百千万亿大劫,亦不穷尽。这位佛成佛後,也是不休息,做什麽呢?「今现在说法」,现在给大家说法。他是位有事做之佛,非无事做之佛,佛的工作就是说法。谁能说法就是佛的工作;不能说法就是魔的工作。若不说法度众生,此生等於白往还;像白走了一趟一样,什麽也没得到,白费功!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这是佛自己设出问题来问舍利弗,因为舍利弗虽是大智,但亦不知怎麽问才好。就像我曾问你们:「下雨好不好?」你们也不知怎麽回答,但我可举出一个比喻来,做土匪不喜欢下雨,因为走路一点也不好走,偷东西就不方便了。还有路上的行人,亦不喜欢下雨,因雨天路滑且天阴,难看清左右前後。但是种田的人,就很高兴了,花果谷米得到雨水的滋润,一定会有好收成。所以你们说:「下雨好不好呢?」还有你们说:「讲经说法好不好?」有的人喜欢听佛法的,就说:「好。」有的人嫉妒佛法,就说:「不好。」

  现在佛说阿弥陀经,本来应该由舍利弗来问,但舍利弗不知怎麽问,所以佛自己设问题,自己回答。我们可以假设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佛先问:「舍利弗,徒土何故名为极乐?」然後等舍利弗回答,这时大约等了五分钟,舍利弗还是没有话讲,虽然有那麽大的智慧,可是不知道说什麽好,对佛睁著眼睛,一点话也讲不出来。但是时间是宝贵的,所以佛也等不了了,便告诉他。佛说: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曰极乐。

  为什麽这个国土叫极乐呢?因为「其国众生」,这个国家的众生,都是从莲华化生,也就是从清净所生,非欲爱所生。清净所生也就是没有男女欲爱的淫欲,所以他们没有众苦。为什麽我们有众苦?因为我们的身体,是由父精母血这种污浊之东西所生出来的,一天到晚,男的想女的,女的想男的,一天到晚吃饱饭没事做,第一件事就想这个。故男女年龄一到,就想结婚,不结婚,就好像有件事没完成似的,这都是因为种子不净,因种子不净,所以心念亦不净;心念不净,则生种种的苦。现在讲经说法,无论讲多少,都是在讲这个。佛所说的经典亦是叫你没有淫欲心。没有淫欲心,就是清净大海众菩萨;有淫欲心,就是五浊恶世、鬼、众生。所以修道不修道就在这一点。能清净其心,就是功德无量;不能清净其心,则是罪过无量。罪过乃因心里不清净,由自性之因,成形相之果,造出的罪过。能自性清净,外面则无恶业之果报。所以你们学佛法,要是不懂真正的道理,则学几万万个大劫,也不能够成佛。要真明白了佛法的要点,说来说去,原来就是叫人要自净其意。你开悟,也就是不再有不清净的思想。为什麽我们有众苦?就是因为我们念虑不清净。为什麽极乐世界无有众苦?就是因为念虑清净了,故「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没有一切的苦,而受一切的乐,所以才取个名字叫极乐世界。

  我们念「阿弥陀佛」名号,是为自己开创、庄严并成就自己的极乐世界。极乐世界虽说远在十万亿佛土,但也并非一定在十万亿佛土之远。因它仍不出你我他之一念心,也就是说极乐世界即在你我他的心中。极乐世界即是自己本来的真心。你得到本来的真心,你就生在极乐世界;你不明白自己本来的真心,则不会到彼处。极乐世界即在你我他之心中,而非在心外。极乐世界清净不染,你我现前一念真心,亦是清净不染的。但我们在凡夫的境界上有所执著,有执著即是染污。如果你能空了执著,即刻就是极乐世界,即刻见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与众生无有分别,故言极乐世界不是那麽的远。

  一念回光知道本来是佛,本来是佛就是极乐世界。能把染污心去了,亦即除去你的私欲杂念,没有妒忌心、障碍心、自私心,及利己心。你要像菩萨利益人,觉悟一切众生。你没有杂念、妄想了,那不就是极乐世界吗?故不必向外去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善知识,你们都有大智慧、大聪明。你们都比我更聪明,以後也一定比我更会讲法。现在只因你们不懂中文,所以我将一些「老生常谈」告诉你们,以後你们可以说得比我更好。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讲过「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後,释迦牟尼佛等著舍利弗请问其中无量无边的道理;但舍利弗虽然聪明,却仍不明白。因为净土法门太妙了,是不可思议的法门,所以他无从请问,於是佛不再等他,又说:「舍利弗,我再告诉你一些事,极乐国土有七重栏楣...」栏是横的杆,楯是竖的栅。还有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三种宝都是七数。七重栏楯是代表戒,七重罗网是代表定,七重行树是代表慧。此三种即戒定慧,三种都是七数,也即表示七科。何谓七科?即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共计三十七道品。是属表法。

  何以将栏楯代表戒?戒是止恶防非,即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止住诸恶,众善奉行即是戒?未受戒前可作种种妄想,但受戒後,即不可再作任何妄想,要作清净之想。万一起妄想时,应自摩其顶,自云:「我已出家,而非在家人,一定要三业清净。」好像用栏杆栏著,故以栏楯代表戒。如果从栏上跳出去即犯法,因之七重栏楯是戒。何以将七重罗网代表定?定者不出不入之谓。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如真有定力,则不必打坐。有什麽境界来了,也不为所动。因任何时,其心已不为外境所转,故常在定中。譬如有一种美食,嚐後又想再吃,就是没定力,甚或去偷吃,则不单是没有定力,更是犯戒了。你千万不要以为这只是一点小事,无所谓的。人做错事即是从小事开始的。所以一点小事也不能做错。小毛病并不容易改,但改了小毛病,即会有定力。无有不定时,任何境界现前时,则「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

  定即不为境界所转。譬如一个女人见到一个最英俊的男子而不生淫欲心,即有定力。男子见到一个最美貌的女人不生淫欲心,也是有定力。见如不见,闻如不闻,「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即是有定力,七重罗网即表示定。现在你们对弥陀经的意思明白得更多了吧!

  「七重行树」。树都长得很高,代表智慧很高。有智慧即高,没智慧即矮,非身高而是智慧之高。有智慧即为七重行树,无智慧只如「七重行草」。草会将你的心阻塞住,变愚痴了,一次次重复讲仍不明白。

  「皆是四宝」。四宝是金、银、琉璃、玻璃。极乐世界只有四种宝贝吗?极乐世界的宝贝是无量无边的,即使是我们这世界从未见过的,它也有。何以单单提出这四种宝贝呢?此四种宝贝譬如四种德行:涅盘四德,即常乐我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常—寿命长。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我们生到极乐世界也将是无量寿。想得长命,应求生到极乐世界。该处人人都得无量寿。又名常德。

  二、乐—极乐世界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三、我—彼土有八大自在我,又叫我德。何谓八大自在我呢?即八种大自由,八种作用,八种力量,八种神通,八种妙用。

  (A)以一身现无量身。假使有百人请你应供,你都可以同时分身至每一家中应供。一身可受无量供。

  (B)以一尘身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一尘现一刹,一刹现一尘。一国变成一粒微尘那麽小;一粒微尘变成一个国家那麽大。

  (C)大身能轻举远道,以大身腾飞到远处。

  (D)能现无量类种种之众生同住一处。我们看山是山,其实山中有诸佛菩萨之宫殿。某一徒弟说某地有许多人在修道。他能看见,你们却不见。其实山或海中都有诸佛菩萨在说法,但你们不知道。

  (E)诸根互用。眼睛会说话,耳朵会看东西,鼻子会吃东西,或眼睛也会吃东西。何以故?六根可以互用,每一根都具六种作用。好比证果圣人可以用耳朵与菩萨说话,但你们看不见。你如相信,也会有这些力量;但因你不信,故不会有这力量。你都不相信此事,怎会有此种能力呢?

  (F)得一切法而无法想,没有所得之想法。犹如心经所说:「无智亦无得。」也没有智慧,也没有所得。

  (G)一偈甚至一字可说无量劫而未说完。因得自在无碍辩才。横说也是法,竖说也是法;顺说也是法,逆说也是法;怎麽说都是法。因得八大自在,喜欢说什麽,都会受欢迎。即使骂人,人们也喜欢听。因他自在,别人听了亦自在。

  (H)身遍尘刹。身体遍满尘刹,犹如虚空。虽然没有身体,却遍满尘刹,亦是因自在的道理。本经後面也讲到「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为何在清早,可以到他方去供养十万亿佛?即因得到八大自在,故极乐世界四宝庄严,即表示涅盘四德。

  四、净—是涅盘四德中最後一德。四宝周匝围绕,是涅盘四德圆满,圆融无碍,故名「极乐」。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

  前面经文赞叹极乐世界陆地之微妙殊胜,现在这段则赞叹极乐世界水池之微妙不可思议之境界。

  佛说了「七重栏楯,七重罗网,及七重行树...」种种庄严後,本来欲等舍利弗再请问极乐世界的境界,但大智舍利弗还是不知从何问起,等了几分钟,释迦牟尼佛见这位最聪明的弟子,仍未能找出问题来发问。於是自己又说下去了:「又舍利弗,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娑婆世界也有池,但都是用泥土或木材造的,没有人用金、银、琉璃等七宝造池。即使富如欧纳西斯可买一岛,但仍未能用七宝造池,与极乐世界实在相差太远。七宝中第一为金,梵语叫「苏伐刺」,翻作金。「阿路巴」,翻作银。琉璃是梵语,译为青色宝,又名「不远」,即很近之意。因产地与摩羯提国很近。

  玻璃又名「水玉」。

  玛瑙亦是梵语,翻为「大见」,是宝物上有一道道像车迹的纹路。赤珠,梵语叫「尸胝诃目多」。玛瑙,梵语叫「阿湿摩竭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7:27 , Processed in 0.510061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