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至善佛缘

[佛教文化] 吴言生在四祖寺说禅:禅与诗词创作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3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讲稿的后面有我的一首集句。

所谓集句,当然是别人现成的句子。

不过我觉得它很美,就把它连成一首诗。

这首诗不一定符合音韵,但我把它放在一起正好可以送给大家。大家通过它,既可以感受到诗歌的美,也可以感受到修行的方法途径。

    “有言人不会,无心道自知。”
  
这是汾阳善昭大师的诗。有言人不会,说得天花乱坠不顶用,因为禅是不立文字的。无心道自知,如果你没有了世俗之心,自然就能证入菩提大道。道信大师当年参僧粲大师的时候,问什么是佛心,三道就反问他,你现在是什么心?道信大师说,我今无心。我现在已经没有了世俗之心。无心,把世俗心、分别念去掉,才能与菩提大道相应。这两句所指出的下手用功的方向,就是不立文字,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这是唐代有诗佛之称的王维王摩诘的两句诗。禅宗语录里面经常地引用。什么意思呢?人的意识就像流水一样,一直在哗哗地流淌,而修行就是要返本还源,走到生命的本源之处。行到水穷处就是返本还源。坐看云起时,当你回到生命的源头,灭却了妄念之时,我的真如、正念不妨生起。否则的话,就成为枯木死灰了,所以坐看大千世界的云起云灭,蜎飞鱼跃。这两句的修行方式,入门之处是“返本还源”。首先要找到烦恼的根源,然后生起菩提正念。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它是唐代诗人于良吏的诗句。用双手捧一捧水,水里面就有月亮;当你赏花的时候,衣服上就沾满了花香。这两句诗的修行用功方向是什么呢?这也就是净慧大和尚常提的两句话:“善用其心,善待一切。”你要和你感知的对象融为一体,珍惜它,善待它。

第四联: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这也就是昨天正慈法师所揭示的“处处皆是道场”那种《华严经》所阐释的圆融无碍的下手功夫。
  
这八句,表面上是非常非常美的诗句。

实际上,我们含咏它的时候,也可以照此来修行用功。

只要把这八句体验得深刻了,我们在禅文化的体验中一定会有很切实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3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底下的一首诗,是我这一次来黄梅的感受,也拿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题目是《黄梅即兴》:

    人寰夏日芳菲尽,破额山中春正长。
    无姓无心通禅味,栽松栽树作阴凉。
    浮云灭处衣珠润,妙指按时海印光。
    入道还乡无别路,吃茶洗钵礼空王。

人世间的芳菲,那是世俗的浮华,破额山就是我们这个地方。这个双峰山古代又叫破额山、破头山。春正长,空门的禅味,大家感受到的法喜禅悦,那真是滋味绵长。


“无姓无心通禅味”,我们去除了张三李四王五这些世俗的姓,认识本来的姓,去除世俗的心,认识本来的心,就能够通禅。

“栽松栽树作阴凉。”传说五祖大师是栽松道人转世,临济禅师也有一个栽松的故事。栽松栽树的目的,通过希望它长成大树,然后来遮蔽芸芸众生,让我们不受烦恼毒火的炙烤。这也就是禅者的本怀。

“浮云灭处衣珠润,妙指按时海印光。”


佛陀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时,有一段感慨。他说:“善哉善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浮云所障而不能够证取。”

只要你扫除浮云妄念,你就能焕发你的本心本性。在浮灭处,我们衣中的宝珠就圆润就发光。

“妙指按时海印光”,琴瑟琵琶种种乐器,如果没有善于弹奏的妙手,它就不会发出美妙的乐声。

《楞严经》里面佛陀对阿难说:“若我按指,海印发光。”意思就是说只要我手指一弹,你们的心性就会发出智慧之光。

这就是比喻净慧大师等等大善知识在这个地方与我们有这个机缘,通过他们谆谆善诱,通过他们的激发,来让大家认识自我认识本来。

“入道还乡无别路,吃茶洗钵礼空王。”


四祖道信大师有一部著作叫做《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入道就是入菩提大道,还乡就是回归到心灵的故乡。

要觉悟,没有第二条路可走。走哪条路呢?吃茶去,洗钵去,打坐礼佛。

在生活中的时时处处,来体现禅,来体现禅文化的韵致。

好。今天的讲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3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姓】《祖堂集•道信》:“得璨大师心印之后,忽于黄梅路见一小儿,年七岁,所出言异。师乃问子何姓,子答曰:姓非常姓。师曰:是何姓?子答:是佛性。师曰:汝无姓耶。子答曰:其姓空故。

【无心】《祖堂集•僧璨》:“大集群品,普雨正法,会中有一沙弥,年始十四,名道信,来礼师而问师曰:如何是佛心?师答曰:汝今是什摩心?对曰:我今无心。师曰:汝既无心,佛岂有心耶?”

来源:http://www.wuys.com/new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068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3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5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至善佛缘 发表于 2011-9-13 20:12
2.水月相忘的直觉境   
  
第二种感受,我的总结是水月相忘的直觉境。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6 00:29 , Processed in 0.298122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