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原创&本草禅茶香】月亮圆了,好茶沏了,清音泠泠,相知莫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3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吴言生在四祖寺说禅:禅与诗词创作(转)

吴言生,2004年8月,湖北四祖寺

                上  理论篇
  
请大家坐下!感恩佛陀,感恩四祖道信大师,感恩净慧大和尚。是他们的加持,我们才得以在祖师的道场来体味体悟禅宗文化。今天我讲的题目是《禅与诗词创作》。我的讲座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第二部分是实践。
  
昨天晚上在普茶的时候,老和尚已经指出了我们修行以及领略禅文化的用功方向。他说,如果不从根本上、不从心性上来体验来领会,光是从文字上名相上来分别,那我们绝对是不可能得到证受证验的。你要想得到真正的受用,必须从源头性体会,从根本性上来体会。因此以我今天的讲课,尽量

从老和尚所揭示的方向来入手,来和大家做一个交流。

  
我讲的第一个部分就是禅宗思想四个层面及其诗歌表现。禅的思想它分哪几个部分,如果从理论上来谈它就非常地抽象,而诗歌它是很感性很形象的。现在把它们结合起来,我想大家就会既有理论的感知,又有形象的感知,那么就会比较亲切深入。
  
根据我的理解,禅宗的思想乃至一切佛教的思想,别看他三藏十二部,别看他千经万论,讲来讲去只有八个字。

这八个字就是:本心、迷失、开悟、境界。

当你守住本心,你就是佛,就是菩萨;当你迷失本心,你就是凡夫,就是俗子。

品味全文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1233&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3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虚云老和尚——难行能行 忍人所不能忍 (转)

宣化上人开示   

虚老是湖南省湘乡人氏,俗姓箫,父玉堂公,曾任福建省泉州府知府之职,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年逾四十,膝下无子。夫妇到城外观音古寺求子,心诚则有感应。回府之后,夫人果然怀孕。十月期满,夫妇同梦一位老者,长须青袍,头顶观音,跨虎而来。惊醒,胎儿降生,乃是一个肉团(八地菩萨,才有此境界),母惊吓而气绝。
  
翌日,来了一位卖药的老翁,用刀将肉团割开,内里有一男婴,由庶母抚育。虚老因为有善根,不欢喜读儒家的书籍,对功名视为浮云,可是对佛经颇有兴趣,所以在年少就萌起出家修道的念头。有一次,逃到福州鼓山拟出家,被家人找回。其父遣之回湖南老家去,请二叔严加管教,杜绝其出家之念。
  
虚老是独生子,三叔很早就往生,没有儿子,所以就成为“一支两不绝”的继承人。按照当时的风俗,可以 娶两个太太,一个是父母的媳妇,一个是叔父的媳妇。使两支都有后代,可以延续香烟。这是一举两得的事,一般人求之不得,可是虚老认为是苦恼事。
  
为传宗接代的使命,奉父叔之命,在十八岁时,和田氏及谭氏二女,同时举行结婚仪式。这二女都是名门闺秀,深明大义。结婚之夜,虚老向二女约法三章,有夫妻之名,无夫妻之实。保持童真之体,三人同居,互不侵犯,相安无事。
  
次年,虚老决心出家修道,征求二女同意(此二女后来出家为尼),偷偷离开温暖的家,来到福州鼓山涌泉寺,礼妙莲长老为师,名演彻,号德清。虚老深恐被家人再找到,所以在深山岩下修苦行,饥时吃松子和草叶,渴时喝山涧之溪水。这种苦行,非一般人所能修持的。所谓:“穿人所不能穿,吃人所不能吃,忍人所不能忍,受人所不能受。”面临种种考验,而他受之泰然,不但不觉得痛苦,反而感觉快乐。
  
三年之后,为了亲近善知识,为了研究佛法,于是到处参方。凡有高僧大德所在之处,无论千山万水,也挡不住他求道的心,跋山涉水去亲近善知识,得到法益。在参方的期间,处处受到歧视。可是虚老本著坚忍不拔的意志,为求法而忘己,虽然经过多次的挫折,也不灰心,不变初衷,勇猛向前,精进学习。这种精神,使人钦佩,令人效法。
  
后来,为报母恩,发心三步一拜,从普陀山拜向五台山。三年的时间,完成志愿,功德圆满。以下述虚老在三步一拜,发生感应道交的小故事。
  
虚老拜到黄河岸的时候,正逢天降大雪,三天三夜下得不停。他住在小草棚中,又饥又寒,已经失去身体的知觉,不省人事。醒来时,发现有一个乞丐为他做饭,吃了之后,恢复元气,于是继续朝拜五台山。后来到五台山,才知道这个乞丐原来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虚老在九华山住茅棚的时候,听说扬州高旻寺打八个禅七,就去参加。从九华山沿著江而行,当时正逢大雨季节,江水氾滥,水漫路面,不慎失足,掉落水中,漂流二十四小时之久,流到采石矶的附近时,被打鱼的网打上来。这个时候,虚老已经奄奄一息。渔夫通知附近宝积寺,抬回寺中,而被救活,可是七孔流血,病况十分严重。休息数日,为法忘躯,所以将生死置于度外,仍然到高旻寺参加禅七,不改变初衷。
  
高旻寺的规矩非常严格,执行非常认真,如果有犯规,即打香板,毫不客气。主持月朗禅师,请他代职,虚老不答应;遂按规矩打香板,虚老接受不语。但经责打之后,他的病势加重,血流不止,病况危殆。
  
有人在想:“虚老这么样用功修道,为什么护法神不护持?还让他掉在水里?”其实,还是护法神在护持。不然的话,渔夫怎会用网把他打上来?所以在冥冥之中,都有佑护。这也是生死的考验,看他遭受这次的灾难,有什么感想?是不是生了退道心?‘啊!我修行多年,又读经,又拜忏,又燃指,又住茅棚,种种的苦行,我都认真去修,为什么一点感应也没有?算了吧!我不修行啦!我要还俗,过五欲的生活。’如果这样一想,就不会做禅宗五宗之祖师了。
  
高旻寺的规矩最认真,彼此不准讲话,就是同住之人,互相不知姓名。虚老在禅堂里很守规矩,虽然病得很厉害,仍然只字不提,也不说出落水被救的事,只是一心一意参禅。二十天后,病况好转,此乃蒙佛菩萨之加被矣!
  
有一天,采石矶宝积寺住持德岸法师,来到高旻寺,发现虚老在凳上端然正坐,容光焕发,大为惊悦,于是乎将虚老落水被救的事,向大众宣布。众人皆钦叹不已。禅堂内职,不令虚老轮值。至此,能一心参禅,直至一念不生的境地。
  
在第八个七的第三天晚上,开静时,当值斟开水,不慎将开水溅在虚老手上,茶杯掉地,杯碎之声,闻而开悟(明朝时紫柏禅师闻碗碎声而开悟),乃说偈曰:

  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
  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歇。
  
又说:

  烫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
  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开悟之后,离开高旻寺,更努力精进,云游四方,勤访善知识。后来到云南,重修鸡足山的寺院,因为经费不足,所以到南洋去募款。搭船到新加坡,在船上患病。下船后,因为没有护照,英国人认为是传染病,送到传染病院;也就是说,就在该处等死。后来才被送到极乐寺闭关,不久病愈。又到泰国去募款,在某寺挂单,入定九天,似死而非死,惊动泰京(曼谷),上自国王大臣,下至老百姓,都来皈依虚老。信徒供养,布施钜金,汇回云南,作为建寺之需。
  
一九四七年春,南华寺传戒,我才和虚老第一次见面。现在还记得,当传完戒之后,虚老受点刺激,喉咙发炎,不能说话,当时不便详问,经过医生的治疗,才开始慢慢痊愈。
  
虚老一生,所受困苦艰难,真是一言难尽!我相信没有任何人能够经得起这种的折磨。他老人家在这一世纪中,自度度他,自利利他,许多出神入化、祥瑞之事,不胜枚举。今天简单向各位介绍虚老一生的事迹,希望各位学习他老人家忍苦耐劳的精神。
  
现在的出家人,坐了几天的禅,就想有感应,就想开悟得大智慧,这未免贪心太大了。虚老一生之中,舍生忘死,才把本来面目认识清楚。我们受了什么苦?做了什么功德?就妄想开悟,简直是幼稚的想法。
  
修道人,要志不退,愿不退,行不退,一心一意向前精进,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不管成就如何,只要发菩提心,努力修行,不要有所企图,什么五眼六通?什么神通妙用?这不是修行所究竟的成果。

切记!不要一天到晚,想神通,想开悟,那是修道的绊脚石。

虚云老和尚——难行能行 忍人所不能忍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1258&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3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觉醒与超然 (转)

作者: 净慧     来自:《法喜》   已阅:327   时间:2011-9-8

太虚大师曾说“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而禅的特质又是什么呢?

中国禅宗特别是四祖开创的禅风形成了祖师禅,可以说中国禅的特质就是祖师禅。

祖师禅的特点是把禅修的生活与日用事融为一体,所谓日用事,即今人所说的生活,当时禅宗僧团通过农耕生活,农禅并重,以农养禅,走出了禅宗的一条路,也走出了中国佛教的一条路。

这是祖师禅的一个标志性特征,也是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一个最大区别。

从此,“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传统从未中断过,也由此引发出搬柴运水无不是道的禅修方式,在种种劳动场面中展现了无限禅机。
   
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提到中国禅宗的特色时说,禅宗的要义有四点:

一、第一义不可说;
  
二、究竟无得;
  
三、佛法无多子;
  
四、担水砍柴,无非妙道。
  
所谓“第一义不可说”,就是内证的境界只可体验,不可言说;究竟的真理不可思量,不可言传,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通过自己亲自去做,才会有亲切的体会和受用。
  
所谓“究竟无得”,有得就有局限,就有执著;只有无得,才可以超越一切局限。为什么说无得,因为“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不假外求。好比一个人久客他乡,而今回到家里,肯定不会坐在家中再去想家,找家。家是什么呢? 就是我们精神生命的家园,就是我们的菩提自性。家在哪里呢?家就在当下,家就在你每时每刻的观照与感觉中。这就是“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也就是禅宗的“究竟无得”。
  
所谓“佛法无多子”就是佛法没有说别的,就只讲了一件事——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除此没有第二件事。禅宗则更彻底——“达摩西来一字无”,一件事也没有。为什么呢?一切都是你本有的,只要指出你本有的东西,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

“佛法无多子”这句话是临济义玄禅师说的,他刚开始在黄檗禅师座下参学多年,却无所悟入,后来黄檗指示他去大愚禅师那里参学;经过大愚的指点,临济言下大悟,当时感叹:“原来黄檗佛法无多子!”这也就是说,佛法的根本要义,只要机缘成熟一点就破,没有多余的话。

至于“担水砍柴,无非妙道”。这是禅宗特有的精神,它把禅机和佛法完全融入生活当中,一切日常生活都是参禅悟道的好因缘。唐朝庞居士有首偈语说“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运水搬柴就是灵明不昧、亘古长存,清清朗朗的明澈之心的作用。如果我们能够把日常生活和灵明不昧的一念心融为一体、打成一片,那时你才觉得这件事就那么简单;也才晓得,不但是黄檗佛法无多子,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也无多子啊!
  
禅宗的四个特点,最后归结到“砍柴担水,无非妙道”,就是说,开悟、禅机一定不能脱离生活;脱离了生活,佛法一点用处也没有。

这四点就是禅宗的本色,尤其第四点,正是禅不离人生日用的亲切处。

信息来源:《法喜》

净慧长老:觉醒与超然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1255&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3 23: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砍柴担水,无非妙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4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现在的出家人,坐了几天的禅,就想有感应,就想开悟得大智慧,这未免贪心太大了。虚老一生之中,舍生忘死,才把本来面目认识清楚。我们受了什么苦?做了什么功德?就妄想开悟,简直是幼稚的想法。
  
修道人,要志不退,愿不退,行不退,一心一意向前精进,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不管成就如何,只要发菩提心,努力修行,不要有所企图,什么五眼六通?什么神通妙用?这不是修行所究竟的成果。

切记!不要一天到晚,想神通,想开悟,那是修道的绊脚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4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虚云禅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5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友情的茶 (转)

文:林清玄
  
读茶神陆羽的资料时,令我感动的有两处:

一是陆羽和师父智积法师的感情,

一是陆羽和皎然法师的友谊。

友情的茶
心医版全文: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1789&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5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茶的心经  (转)

——写给天下赵州禅茶社在柏林禅寺闭关三年的那些普洱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

东侧粉壁上,阳光描绘的树影,密了、稀了,已经三次。

不知不觉,窗外,春花、夏雨、秋月、冬雪,已然三度。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三年期满。

积淀了三年的时光是否化成生命的能量与滋味?

没有肯定的答案。但心里有底。

即便再去面对世事的沧桑,红尘的喧嚣,我已经学会了“观自在”。

有人说:白茶是蕴藉的白领,绿茶是清丽的少女,黄茶是优雅的“潮男”,红茶是风韵的少妇,青茶是体硕的力士。

那么,黑茶呢?

比如说,普洱是什么?

有人说是禅者。

闭关三年的我,并没有觉得,自己是静坐闭关的禅者。

关房的门打开了。

远远地,一袭缁衣轻缓而来。

我想喊一声“师父”,却没听到自己发出的声音。

我虽闭关,依然是茶啊。

所以,只能静静地看他,走到跟前,低眉,合掌,道:“阿弥陀佛!”


茶的心经
心医版全文: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1796&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5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的管理 (转)

作者:星云法师
  

“管理学”是现代最时髦的一门学科,有所谓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企业管理、仓库管理、档案管理,乃至学校管理、医院管理、饭店管理等;只可惜一般人都忘记了要“管理自己”,尤其是“心”的管理。
  
“心”是万物之本,没有把根本管理好,只管理枝末,人生怎么会圆满呢?

能够把自己的心管理好,心正一切皆正、心净一切皆净、心善一切皆善,这才是最重要的管理学。
  
佛陀设教,他就是倡导“心”的管理,所谓“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人都有自私心,如果没有把自私的心管理好,怎么有“天下为公”的观念呢?人

都有疑嫉心,如果没有把疑嫉心管理好,怎么能以诚信待人呢?
  
此外,诸如成见、执着、愚痴、谄曲、悭吝、我慢等,都是心中的鬼怪,如果不加以好好管理,让心中藏垢纳污、百病丛生,又怎么能够服务公众呢?怎能担负起济世的重任呢?
  
佛法把心比喻为猿猴、牛马、盗贼,所谓“心猿意马”表示我们的心像猿猴一样,跳动奔驰不已;

又像狂牛一样,犯人禾稼;

更如盗贼,不但抢劫别人的功德法财,也糟蹋自己的福德因缘。
  
俗语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心之不正,何能作眼耳鼻舌身的领导呢?

何能让眼耳鼻舌身成为善良之辈呢?当一个人连自己的身心都无法管好,又怎能管理他人之事呢?
  
我人之心,又如工厂。

好的工厂出产好的产品;坏的工厂只会冒黑烟、排污水,造成环境污染。管理工厂很难,管理自心更难;若无佛法的戒定慧,何能将心管好?
  
我人之心,又如国王。普施仁政的国王,万民受益;暴虐无道的昏君,百姓受害。

所以,“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心的管理比任何学科都难修学;但是,若有禅净的必修课程,又当别论。
  
修学“心的管理”这门学科,不能完全依靠别人,必得依靠自己,把自己的真心、慧心、慈心、信心、定心、忠心等,提升起来,然后由这许多的善心、好心来管理自己、管理环境、管理事物、管理团体。

平日我们参禅念佛、早晚反省、喜舍行善、克己利他,都是为了把心管好,不如此,又如何能修满“心的管理”这门学科的学分呢?

星云大师:心的管理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1518&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5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佛法与情绪管理(转)

圣凯法师  


【内容提要】

本文以佛法的现代化与情绪管理为契机,以《清净道论》与唯识学的有关经论作为佛法对情绪分析的材料,提出情绪的分类与特征,并且对情绪的形成原因进行考察。

以戒、定、慧三学作为佛法对情绪管理的原则,并以此展开佛法对日常生活中常见情绪的管理;

特别提出佛法的情色观,以此关注现代社会的情欲问题,提出“以禅化欲”的修行理念。

从而,使佛法作为东方的古老智慧与现代化的学科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沟通,随缘展示佛法庄严的现代丰姿。
  
关键词:清净道论》、情绪、情绪管理、以禅化欲

一、前言

二、佛法对情绪的分析

三、佛法情绪管理的原则

四、佛法对常见情绪的管理方法

五、结语

论佛法与情绪管理——圣凯法师
全文: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1507&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4 23:11 , Processed in 0.243985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