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一家人

[佛教文化] 《法句经》故事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6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行的目的

众生放逸,智者精进;众生昏沉,智者清醒,

智者超越愚痴的人,就像赛马超越老弱的马匹。 (偈 29)  

  两位比库从佛陀那里得到禅观的指导后,到森林里的一处精舍去禅修。其中一位比库心不在焉,只知在火旁边取暖,整个初夜只知向年轻的沙马内拉谈话而浪费时光。另一位虔诚的比库则善尽比库的职责:初夜时经行,中夜时休息,后夜则再度禅修。由于他的精进和正念现前,所以很短的时间内就证得阿拉汉果。  

  结夏安居结束后,这两位比库回去向佛陀顶礼问讯。佛陀问他们如何安居?懒惰又心不在焉的比库说另一位比库只是躺着休息、睡觉而浪费时间。佛陀就问道:「那么你自己呢?」他回答说自己在初夜的时候,靠在火旁边取暖,然后就整夜没睡。但佛陀太清楚他们两人安居的情形,所以就对懒惰的比库说:「你明明懒惰、心不在焉,却说自己精进努力、正念现前,而你的同修精进努力、正念现前,你却说人家懒惰、心不在焉。你就像羸弱、步履缓慢的马,而你的同修则是强壮、脚程敏捷的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6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玛伽为何往生为沙咖天帝

沙咖天帝因为不放逸,所以成为诸天王;

精进受人赞叹,放逸受人诃责。  

  有一天,离车国的摩诃利王子,前来聆听佛陀讲解《沙咖天帝所问经》。佛陀的生动叙述,让王子以为佛陀一定见过沙咖天帝。为了确认,他就问佛陀。

  佛陀回答道:「摩诃利!我确实认识沙咖天帝,也知道他为何成为沙咖天帝。」佛陀就告诉摩诃利,身为诸天王的沙咖天帝的某一前世是摩卡拉村子一位名叫玛伽的年轻人。他和三十二位同伴从事很多的社会公益活动,如铺路、建公共休憩房舍等,一生中并奉行七项义务:

  1.奉养父母、2.尊敬长者、3.言语温顺、4.不背后说人闲话、5.慷慨大方、不贪婪、 6.实话实说、7.不动气

  由于玛伽在那一生中具足无数的善业和正确的德行,所以往生为沙咖天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6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智慧之火

精进的比库,害怕放逸而勇猛精进,

犹如大火,烧尽一切结。  

  有一位比库得到佛陀给他的禅观指导后,就到森林里去禅修。虽然努力修持,但却只有非常小的进展。他感到沮丧、挫折而返回揭达林给孤独园,希望佛陀能给他进一步的指引。路上,他遇见熊熊大火,于是就跑到山上去观察火势。正当火势漫延时,他突然领悟到,就像火烧毁一切东西,究竟智慧也会解除生命中大大小小小的束缚。  

  这时候,佛陀明了这比库的意念,就放光,出现在比库面前,告诉他:「你现在的思考方向是正确的,继续努力吧!就如大火烧毁一切障碍,系念在前的比库解除所有的结 (注)。」这比库听完佛陀的说法后,正念现前,思考佛陀的告诫,不久之后,就证得阿拉汉果。  

备注:

  有十种结(束缚):身见、疑、戒禁取、贪、瞋、色爱、无色爱、慢、掉举和无明。前五项称为五下分结,较轻微,后五项则称为五上分结,较严重,一旦证得预流果,则解脱五下分结中的前三项,其余二项则在证得一来果时,会减轻,但证得不还果时,才会涤除殆尽。

五上分结则只有证得阿拉汉果后,才能予以涤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6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知足的比库

精进的比库,唯恐放逸,

所以不容易堕落,而趋近涅槃。  

  尼珈玛西提舍出生在沙瓦提城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并且在当地长大。出家之后,他过着非常简单的日子。化缘时,他就到原来亲友居住的村子,并随缘接受人家的布施。他避免参加大的仪式、庆典,甚至给孤独长者与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举办的大型布施,他也没有参加。

  其他比库渐渐议论纷纷。他们指责他只接近亲人,而不喜参加大型布施等等。这些比库并且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就召唤他来,让他自己解释。他说虽然他常回故乡,但只是去化缘,而且只要有足够的食物,不管食物可口与否,他就离开。听完他的解释后,佛陀当着其他比库面前称赞他。佛陀也告诫比库们,需求少,知足的过日子符合所有圣者和佛陀的教诲。同时,所有的比库应效法尼珈玛西提舍。佛陀进一步叙述鹦鹉王的故事:

  从前,鹦鹉王和很多的子民住在恒河岸边的无花果树林里。后来,无花果全被吃光了,所有的鹦鹉也就离开林子。只有鹦鹉王留下来,但不管剩下来的东西是嫩芽、叶子或树皮,他都很满足。沙咖天帝知道这件事后,想测试鹦鹉王的德行,就运用神通力量使无花果树枯萎。然后,和皇后一起变化成鹅,来到无花果林,问鹦鹉王何以不离开年迈、枯萎,无法再长出大量果实的无花果树呢?

   鹦鹉王回答道:「我没有离开,是出于感激的心。只要有足够的食物维持生命,我就不会背弃这树林。」

  沙咖天帝大受感动,就恢复并且透露自己的身份。同时,从恒河中取水,洒在无花果上,使它们恢复生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6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第三品 心品      
  



  无法控制心念的弥酰

心念飘忽不定,难以制服,

智者调服心念,一如工匠使箭笔直一般。

人心如同被丢弃在地上的鱼,躁动不安,

所以人应该远离贪爱。  

  弥酰比库有一次在化缘后返回精舍的路上,看见一处美丽、舒适的芒果园。他认为是禅修的好地方,就请求佛陀答应他去那里禅修。佛陀要他过一阵子再说,因为佛陀明白光凭对一个地方的喜欢,无助于他的禅修。但弥酰急躁难耐,一次又一次的恳求,最后,佛陀只好答应他。  

  弥酰就到该芒果园去,并且坐在树下禅修。虽然整天禅修,但心意纷乱,所以毫无进展,傍晚时分,他就回精舍,向佛陀说他一直受到各式各样精神烦恼的干扰。  

  佛陀告诫他,就是因为心容易受到刺激而且易变,所以应随时随地,以恰当的方法控制内心。弥酰正念现前地思考佛陀的教诲后,证得初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6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够洞察他人内心的女士

心难以调卸,轻浮躁动,随欲流转;

智者应该调卸心,调伏的心令人安乐。  

  有一次,六十位比库分别从佛陀得到禅修禅观的指导后,到一座山脚下的村落去禅修。村长的母亲玛蒂迦玛塔,供养他们所需的食物,并且为他们兴建一座遮雨蓬,方便他们在雨季时仍然可以停留在村落里。一天,她请求这些比库指导她禅修观想。他们就教导她观想身体的三十二相,并从中去理解色身的无常变化和我执的虚幻。她非常努力的禅修观想,因而比这些比库更早证得三果,并且具有超凡的神通力量。

  透过她的天眼通,她明白这些比库尚未证果,也知道他们都有证得阿拉汉果的潜力,但需要足够的食物,因为脆弱的身体无法使心发挥最佳的功能。所以她提供他们营养的食物,由于有营养的食物和正精进,他们因而正念具足,而证得阿拉汉果。

  雨季结束后,他们就回去揭达林给孤独园,佛陀当时正驻锡在那里。他们向佛陀报告 说他们身体健康,而且环境良好,也不用担心食物不足的情形。他们也说玛蒂迦玛塔明白他们的心念,而提供非常营养的食物给他们,这些食物在维持色身健康是必要的,而健康的身体是保持精神专注的重要因素。

  有一位比库听他们说起玛蒂迦玛塔的所作所为后,决定也要前去该村落。所以他在 得到佛陀给予的禅修观想题目之后,就到该村落去。玛蒂迦玛塔也供给他想要的一切东西,当他想要某些东西时,玛蒂迦玛塔就亲身带这些东西前来给他。有一次,他用完食物后,请教玛蒂迦玛塔是否真正能洞察别人的心念,她不直接回答,却说:「能明白他人心念的人,其言行举止是如此如此的。」这时候,这比库想到:「如果我像一般众生有不纯净的念头,而她也真的能洞悉他人心念的话,她一定会鄙视我的。」有了这种想法后,他对玛蒂迦玛塔有种莫名的害怕而决定回揭达林给孤独园。他向佛陀报告说,因为害怕玛蒂迦玛塔会侦测到他内心不纯净的念头,所以无法继续停留在该村落。佛陀告诫他,只要专注在一件事上,那就是调伏内心。佛陀要他再回该村落去。但不可胡思乱想,只要专心禅修观想就好。这比库就再度回该村落去,玛蒂迦玛塔也一如供养前次比库们一样地提供他食物,使他能够心无牵挂地禅修观想。所以,在短短的时日后,他也涤清心念而证得阿拉汉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6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智者应护持自己的心念

心念随着欲望流转,非常微妙,难于察觉,

智者应该防护心念,使其安住,才能获得安乐。  

  从前沙瓦提城有一位银行家的年轻儿子,向到他家化缘的比库请教,应该如何做才可以解脱生命中的苦难。那位比库告诉他把钱财分成三部份:一部份投资做生意,另一部份做家庭支出,最后一部份做慈善。他遵照比库的话去做,然后,他又问比库下一步要如何做。比库告诉他,第一要皈依三宝、守五戒,第二要守十戒,第三要出家修行。他也一一奉行,最后也出家。

  出家为比库后,一位教师教他阿毗达摩(论),另一教师教他戒律,但他却觉得要学得东西太多了,戒律又太严、太多,又没有足够的自由。它因此认为世俗生活比较好。由于有这样的怀疑与不满,他觉得郁闷,疏忽职责,同时日渐消瘦、羸弱。佛陀知道这件事后告诫他说:「如果可以控制心念,就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再控制了,所以努力摄受心念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6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念容易飘浮不定

心念无色无相,纷沓而至,神游虚空,是识的基础,

能够调服心的人,解脱魔障。  

  僧珈逻仕达是沙瓦提城的一位长老比库。他的妹妹生下儿子时,以他的名字为名。这男孩后来也出家为比库。有一次这年轻比库停留在某个村子的精舍时,有人供养他两件袈裟,他决定把其中一件供养给长老比库─他的舅舅。

  结夏安居以后,年经比库就去找长老比库,并把袈裟供养给长老比库。但长老比库说自己的袈裟已经足够了,所以加以拒绝。年轻比库多次恳请,但长老比库坚决拒绝。年轻比库因此十分伤心,认为舅舅不喜欢他。他甚至觉得既然舅舅坚定拒绝与他共享必需品,他最好还是还俗,过世俗的生活。

  从那时候开始,他的心念纷飞,思绪紊乱,心中想着:还俗后,就卖掉袈裟,买只母羊,然后快速生育,就有足够的收入,娶妻生子,他再携带妻小搭车去探访舅舅。他甚至想到在路途上,他会告诉妻子,由他来照顾孩子,但她却要他驾车,不要管孩子的事,而他坚持要照顾孩子,就去抢孩子,结果孩子却掉下车子,被轮子辗过,他非常忿怒,拿棍子要打老婆。

  其实,这时候,他正用扇子帮舅舅搧凉,但由于胡思乱想,而不小心打到长老比库的头。长老比库明白年轻比库的心念,就告诉他:「你自己不能打老婆,怎么来打舅舅呢?」年轻比库十分惊讶,侷促不安地想立刻离开精舍。但长老比库却设法带他去见佛陀。

  佛陀知道事情的原委后,很仁慈的告诉年轻比库,人心旁鹜不定,即使是遥远的东西,心都能够加以胡思乱想。所以人应努力使自己从贪、瞋、痴三毒中解脱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6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猿意马的比库

心不安定,不了解正法,

信心又不坚定的人,智慧不能成就。

心无贪欲,也没有瞋恚,

同时超越善与恶(注1)并且精进修行的觉者(注2), 毫无恐惧。

  从前,沙瓦提城有一个人在森林里寻找走失的牛时,突然感觉十分飢饿,就到村子的精舍去。精舍里的比库就给他一些食物吃。吃的时候,他突然想到既然每天勤奋工作,还不够温饱,那么出家或许不失个好主意。

  所以,他就恳求比库让他加入僧团。出家后,他尽责守分,同时因为有足够的食物,不久就长胖了。过了一阵子,他却厌倦外出化缘的日子,就还俗了。又过了一些日子,他却又觉得世俗生活艰辛,所以二度出家。但不久,又还俗。由于意志不坚,所以断断续续的出家、还俗六次。人们就称他为「质多舍利弗」(意思是心意不坚定的人)。而在这期间内,他妻子也怀孕了。事实上,他六次出家都不是想脱离世间,只是为了自己的方便而已。所以,不论身为比库或在家居士,他都不快乐。

  后来,有一天,他进入卧室时,碰巧看见妻子正在睡觉,而且大声打鼾,张开的嘴巴也流出口水。看见妻子这个样子时,他明白身体不净的道理,并且如是思考:「我几次出家半途而废,就是因为迷恋如此德行的妻子!」当下他拿着黄色的袈裟,第七次到精舍去。一路上,不停的念着「无常」、「苦」,而证得初果。

  到达精舍时,他再度请求加入僧团。

  「我们无法再接纳你!几次剃度下来,你的头已经像磨刀石了。」比库们拒绝他的请求。

  但他坚决地请求,最后,比库们又起了怜悯心,让他再度加入僧团。过了几天,他就证得阿拉汉果了。

  后来,比库见他这次出家这么久,感到惊讶,就问他原委,他回答说:「我以前会还俗,是因为仍有执着,但现在一切都过去了。」

  比库们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说:「从前质多舍利弗的心意不够坚定,而且不了解佛法,但他现在已经是个舍弃所有执着(注3)的阿拉汉了。」  

备注:

1. 阿拉汉超越善恶,所以阿拉汉的作为不落善恶范围。这不是说阿拉汉无所事事 。相反地,阿拉汉积极任事,而且一无私心,所作所为都为了引导别人走向修行的道路。一般认为阿拉汉的作为是善的。但阿拉汉的行为不会为自己创造善报。阿拉汉仍然要承受过去所做业的业报。阿拉汉不作新业,阿拉汉的所有作为称之为「无记(KIRIYA)」,而不是业,所以从道德观点而言,不会产生效应。阿拉汉如实知见,所以不落因果律。

2. 此处的觉者指的是阿拉汉。阿拉汉并不是不睡觉。他们不论清醒或睡眠时,都是精进的,因为阿拉汉永远具足正信,精进,正念,正定和慧等五种德行。

3. 也许有人会问质多舍利弗是否不应该抛妻离子?但我们必须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佛陀时代的印度,能舍弃世间出家为比库,被认为是相当尊贵的行为。同时,在当时的社会架构下,比库家里的其它成员也乐于照顾他的妻子儿女,因为比库出家修行,已经做了重大的牺牲,更何况他的修行目标是要成为圣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6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身体发臭的比库

人生苦短,

此身不久将意识全无地躺在地上,

一如无用的木材。 (偈 41)  

  普提珈塔提舍比库得到佛陀给他的观想题目后,努力禅修,但却生起病来。身上首先长满小疔,然后变成大的伤口,后来这些伤口破裂开,他的袈裟受到脓血的玷污,而变得黏腻腻的,身体也开始发臭,因此获得普提珈塔提舍的称呼,意思就是发臭的提舍比库,其它的比库因此弃他于不顾。  

  佛陀知道他悲惨的状况,也预知他马上就要证得阿拉汉果了,就到他停留的火边去,并且亲自烧了一些热水,然后到他躺着的地方,抓住床沿。这时候,其他比库才聚集过来,佛陀就叫他们把他抬到外面去洗涤身体,同时也一并洗涤、晒干袈裟。这时候,他的身心焕然一新,就系念在前。佛陀站在床头,告诫他说,生命消失时,身体就像木头一样,一无是处,而被放在地上。佛陀说法后,他就证得阿拉汉果,不久之后,也入灭了。佛陀要其它比库将他火化,将骨灰纳入浮图中。  

  有人请问佛陀,普提珈塔提舍比库的身体为何会发臭,佛陀说普提珈塔提舍比库的某一前世是个残酷的捕禽人,经常设陷阱捕捉鸟类。抓到之后,就折断鸟的翅膀和脚,防止它们飞走。由于这些恶业,所以今生身体发臭。  

  佛陀最后说:「比库们!你们出家为比库,父母无法照顾你们,若不彼此照顾,谁会照顾你们?请记住,谁看护比库,就等于看护佛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6 23:39 , Processed in 0.152112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