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承载

[事迹传记] 124岁僧人,预知时至,往生西方——离欲上人传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4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九、一心不乱 安详坐化



    1991年6月,离欲禅师对江昌缘说:“生命由我不由天。这个庙子要找一个居士来当家,找到接替我的人以后,我就要走了。”



    1992年春节刚过,禅师吩咐昌度去四川新繁县叫来伍居士做二十五套白衣白帽,其中寺内僧人每人一套。僧众感到奇怪,这是为什么?“



    禅师说:“你们别管”。



    更奇怪的是,春节前夕,禅师叫李仁杰写了三个大字:“方丈寮”,亲自守着贴在客堂进门左边一间屋的门坊上。李满以为师父要迁新居了,笑说:“师父,你哪天搬过来住?”



    “我不过来,是新方丈住的”。



    “是哪一个?”



    禅师神秘一笑:“你以后就晓得了。”



    李心想:“天机不可泄露。”但根本没有去想将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4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过了两个多月,时至1992年4月15日,乐至县报国寺里依然是晨钟暮鼓,静谧清幽,谁能料到,离欲禅师会在寮房里,口述加急电报:



    “成都文殊院省佛协志编室张妙首:我欲病危,有寺庙经济重大事情商计,希你与冯学成速来。乐至报国寺离欲电。”



    由住寺居士李仁杰记录,乐至县居士李德全于1992年4月16日上午10时发出。



    电报发出以后,仍然安定如常。千万人崇仰的离欲老禅,依然是目光炯炯,气朗神清,耳聪目明,头脑清晰。上午,在寮房里,坐在那张旧木椅上,大指掐着中指,口里不停地念着:“人人平安,家家平安。”下午,还步履轻健地走出寮房来,到修建庙宇的工地上,指挥安排。建寺弘法是他几十年的宿愿,至今念念不忘。这哪有病危的征兆呢?



    可是,那电报在乐至县一发,离欲禅师病危的消息传扬了出去,县里的居士立即紧张起来。甚至越说越严重,什么“话都不说了……”等等。潘近仁、王义、李昌裕、郑中华、夏素琼、邓平忠、李德全、欧志宏等八人,立即找车向龙门乡金龟山出发。在车上李昌裕、郑中华默念:“阿弥陀佛”,出城四里,忽然闻到异香,比檀香还浓:十多里路后,车上所有的人都闻到了异香,恰似七里香香味。晚上九点,赶到报国寺,跨进禅师的寮房,又闻到这种香味,见师父正在寮房里散步,安详如常驻,毫无病态。居士们纷纷上前顶礼取出脐橙、雪梨。禅师说:“买这些东西浪费。”居士削梨,他吃了四片后说:“你们都到了,张妙首也该拢了。”接着,禅师端然正直地坐在木椅上,庄重严肃地讲了几件事情:



    “第一,寺庙里头还有许多水泥、河沙,要赶快运回来,林宣(县统战部秘书)经手买的砖,要他迅速负责办完;



    “第二,县农行有存款十来万元,立即想办法取出尽快用上,该买的东西就买,今后物价要上涨;



    “第三,庙子头的接班人张妙首,他现在文殊院,是解放前的大学生,当过考取的县长,他就是这个庙子的接班人,法名叫昌臻,立刻披剃……”



    “哪个叫张妙首?”众急问。



    禅师答道:“你们过去不是问我,选好接班人没有吗?我早就选中了,他叫张妙首,在文殊院办板报,还在佛学院任教,精通佛学,修持很好,很能干,明天就要来,由他主持报国寺,你们对他一定要像对我一样好,把报国寺办得更兴旺。”这些话,重复了几次。



    大家感到惊奇:师父今晚怎么反复地讲接班人呢?感到有些不妙,都不愿离去。



    禅师吩咐:“今晚潘近仁不走,留在这里。”李昌裕也留下了,其余的人告辞回县城。欧志宏和王义二人供养师父70元,欧说:“师父,请多保重,我后天再来看你。”禅师听罢,停了一下,又不便说明,只是很慈祥地说:“你后天才来呀!”



    众人走后,潘师:“咽咽”答应。



    禅师平时一人睡,今晚例外,叫侍者者昌戒:“你在我床上睡。”。又叫昌戒:“给他抱床新被盖去。”



    睡之前,禅师吃了一碗绿豆稀饭,叫潘再拟一个电报给张妙首、冯学成,还说明:“学问的学,成功的成。”



    潘近仁担心师父累了,建议,明天拟吧!”



    禅师急急地说:“不行,不行,现在就快写!”



    潘执笔拟电报:“成都文殊院转张妙首居士与冯学成速来寺。离欲。”



    这一切表明禅师神智清醒,心不颠倒。



    禅师与昌戒各盖一床被盖睡了。昌戒睡里边,闻着满屋异香。



    12点,禅师要喝水,昌戒兑的葡萄糖水,喝了一口。



    4月17日凌晨一点过,禅师起床解了大便。



    将近两点钟,禅师又起床想解小便,但说:“解不出来。”



    睡了一阵,禅师又问:“好多钟了?”昌戒答“三点半了。”



    又睡了一阵,禅师问:“好多钟了?”昌戒答:“快到四点半了。”禅师说:“差不多了。不忙,我要去解个溲。”起床解了小便,要喝水,昌戒端了一水瓷盅水来,说:“冷的,喝不得。”他说:“喝得。”喝了一半,把瓷盅交给昌戒,昌戒一只手把瓷盅放在方凳上,另一只手扶着他坐在床边。不妙!师父的喉咙里发出痰鸣声。此时,正是1992年4月17日凌晨五点。



    昌戒慌了,一边扶着师父,一边高喊:“潘老师,快来!”



    潘进屋一看,说:“快去请邓医生来!”



    邓岂云立即跑来,按太阳穴,摸了脉,摇头表示:“已经走了!”



    这时禅师的脸色平时一样,红润而有光泽,栩栩如生,身子稳稳当当地坐在床边,双手放在膝盖上,也与平时一样,无人扶助,一直坐了两天两夜。



    一生一世心里只有众生,慈悲济世,普度有缘的高僧,就这样,按照准确的预知时间,随着异香,平静自在地安详坐化了。



    僧众闻讯,进屋参拜后,打钟上殿,为师父念佛。



    李昌裕等居士跪在师父面前念佛,偶然抬头,看见师父额头凸出处,现出一尊乳白色的结跏趺坐的佛像,大家更是虔心念佛,净念相继。



    潘近仁把发给张妙首的电报改为:“离师凌晨圆寂,速来。”



    在成都文殊院的张妙首,于4月16日下午收到加急电报,大惊失色。当日,汽车班期已过,只好乘17日的早班车。到了乐县车站,就听到“离欲禅师今天凌晨五时圆寂!”这个消息早已轰动了全县。到底接不接师父的班?面对这个重大问题,心潮翻腾,难以平静。



    17日下午3点钟,赶到报国寺,走进师父的寮房,心情非常沉痛,立即跪在恩人面前,顶礼参拜。



    这时,乐至县许多居士才第一次见到师父昨夜多次谈到张妙首,仔细一看“呀!这脸型、这头顶、这风格多像自己的师父啊!确实是一位品德高尚、修养有素、学识渊博、注重仪表的有德之士。如果一披剃,穿上僧衣,搭上袈裟,更像我们的师父了!大家对师父盼望已久的接班人,都投向尊敬的目光,抱以莫大的希望。



    事不宜迟,刻不容缓,马上召开会议。县政-府办公室、县人大、政协、教育负责人和僧众居士都参加,议题是接班问题。张妙首原本就没想出家,更何况马上要接禅师的班,自己有何德能敢当此重任,因此,固辞不肯。但这是禅师既定的,不容更改。并经大家竭力推崇,真诚相劝,恳切的要求。县上有关负责人说:“这是老法师的遗嘱,当众宣布的,你不干,我们不好表态,如果一拖下去,寺里有许多财产、现金、存款、要是一乱了,失散了,问题就大了啊,造成损失对佛教事业不利!”接着,与会的大众竭力劝说:“张老师,你一定要承担下来,我们一定会像对待老和尚一样对待你,不得动庙里的一草一木,有我们的大力支持和寺内众僧的努力,一定会作出巨大贡献的。”同去的冯学成居士也诚恳地劝道:“张老师,老和尚的法名一定要接啊!请你放开一切顾虑,克服困难,全力承担吧!”



    张妙首听了又感动,又惭愧,更重要的是这一重大决定决定是恩师的临终授命,如不承担,既愧对恩师又愧对佛教。因此,遵从佛的教诲,毅然决定出家,承接师父交付的重担!



    下午四点过,立刻征与离欲禅师任命的接班人披剃落发,立刻为新任的报国寺住持昌臻法师穿上法衣,搭下袈裟。



    一出家为僧,即任住持,立即处理师父善后事宜,会同有关人员清理师父遗物,多年积累修庙的存款29万多元和现金2万多元,也包括师父个人积蓄在内,点交清楚上账。事后昌戒还把师父个人给他的1万元也还给新任住持。他说:“师父的遗留都全部归公,这也应该交常住。”真不愧是离欲禅师的徒弟啊!“



    连日来,前来祭奠、朝拜离欲禅师的信众、居士和各界人士络络绎不绝,送来的祭帐、祭品不计其数。



    第七天,离欲禅师下葬。墓穴共有三格:第一格,安放的思摩禅师灵骨陶瓷罐:第二格安放离欲禅师的棺木;第三格空着。墓碑上端镌刻着“高僧辈出”四个大字。隋唐以来历代高僧,法脉不断,而今思摩禅师、离欲禅师两代高僧又安然坐化。



    离欲禅师的墓碑上刻着:“世寿107岁,”这是禅师生前说的。



    有人曾问:“师父、人家说你瞒了岁数,是吗?”



    禅师说:“何必要说那么大嘛!”



    有人问:“师父,你多大高寿?”



    禅师逗趣地说:“和你同年!”



    关于离欲禅师年龄,根据四川乐至县佛教界人士赴合川、射洪县等地调查的结果表明,禅师确切生年应为同治七年,即:



    1868年——1992年,终年应为124岁。



    离欲禅师去世,经我们看到这样一段画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事事了了,止静入灭。如同常人,把事情办完,到了该下班的时候,把办公室的电灯开关一拉,人不再动了,话不再说,停止了呼吸。是如此应用自如,能够如此准确地把握自已的生命,难道这不正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结果吗?!除此而外,决不可以为他染上任何神秘之说。这也正是学佛的要领。要把握这个要领,否则难以受益。离欲禅师他用他的一生,要告诉我们的正是这个道理。



    当年,洛阳白马寺传戒,昌臻去受戒后,正式担任四川乐至县报国寺方丈。从此,离欲禅师几十年辛劳建设起来的报国寺,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报国寺,在昌臻法师主持下,寺务井然有序,蒸蒸日上,离欲禅师缔造的禅林风范,得到了更好的巩固和发扬。寺院规模逐年扩大,念佛堂、居士林、净宗教学楼、藏经楼、教理博览,现已成为巴蜀修学胜地,每年春秋两季打念佛经说法,全国各地佛教信众,年复一年,纷纷前往参加实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4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离欲上人生平简介(续)



    慈悲济世 著手成春



    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五)师行脚成都,川军师长范绍曾,中弹深入肩胛骨,发炎剧痛。医院主张截肢,范不从,请一法国医生治疗。每次诊费银币四百元,连治四十天,痛更甚。一次在周某家偶遇师,求治。师随手给蜜枣二枚,范吃后,少时觉痛缓解;当夜醒来,肿痛俱消,忽觉一物抵背,视之为子弹。范大为惊异、感激。以银元十万供养师,时川北大旱,饥民遍野,师建议用此款“以工代赈”。仿宝光寺规模。建射洪县古佛寺,作为十方丛林。遵百丈遗风,农禅并举,建盐厂一座,植树三万余株。民国三十三年(一九四四)举行传戒会,受戒僧众一百三十六人。旋以寺务付欲空法师,主动退院。师悲愿至深,平时弘教之余,有求医者,辄随缘施治,不少中西医束手的难症绝病,往往著手成春。活人无数。师治病,有时开中药处方;有时给患者水果或食品吃;有时与之闲谈;有时留在寺内小住,善巧方便,不拘一法,而疗效甚佳。因之远近求医者,络绎不绝。奇异事亦颇多。现报国寺已编辑出版《离欲上人遗方》(点击查看具体药方)一书,索阅者甚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4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成都弘法 大众倾仰



    民国三十年(一九四一),师应三宝弟子请,复至成都弘法。大众倾仰;共捐净财,在北郊任家湾(现人民北路)。为建“离欲念佛堂”一座。总面积达四千九百平方米,建筑面积达二千一百平方米,一时法缘殊胜。捐宝者不少为危症获救,深感再生之恩的患者。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日机频繁轰炸成都,每遇空袭,前来避难者不少,而该处始终未被轰炸。一九四零 年夏,一日,日军一百零八架飞机狂炸成都,饭后,师忽言有事,须往铁脚巷叶青成家,众人苦陈利害,师不从。抵叶家,警报大作,市民奔相逃命。师跏跌坐,从容嘱叶:“家中人勿惊乱,即将有人到此。”话毕,叩门声甚急,一中年妇女,仓惶入门,见师,扑地求皈依,师微笑,收为弟子。法名昌逃。笑谓:“昌逃、逃命的逃。”事后,人们上街,见房屋倒塌,遍地瓦砾,独存师所在两间铺房,完好无损,顿时好奇者涌进铺房,充塞小屋,有认识师者惊呼:“离欲法师!神仙!神仙!活佛!”立刻,求皈依者接踵而至。川军将领邓锡 侯等人,亦先后皈依座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4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艰难创业 梵宇重辉



    一九五一年,师重返报国寺,守寺护林,种地养蜂,纺织草鞋,躬亲劳动,怡然自得。至一九八四年落实宗教政策,当时报国寺经历十年浩劫,又遭火灾,几成废墟,而师亦已年满九十七岁,出于爱国爱教的一片赤诚,毅然独肩重建千年古刹的艰巨任务。从整体规划到具体施工,都亲自料理。在其纯洁高尚、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召下,各地四众弟子,踊跃捐输,不费国库分文,经八年的惨淡经营,终于重新建造起琳宇梵宫,气象一新;寺内广植树木花果,绿荫密布,环境幽静宜人;并从缅甸迎回玉佛十三尊,其中四尊均高达二点五米;重新规划原千佛岩造像,已精工造就长达十三米的卧佛像一龛,及高约四米的接引佛像一尊,药师佛像一尊,观音菩萨像二尊。现在报国寺已成为瞻礼朝拜和旅游观光胜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4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诲人不倦 普度有缘



    离欲禅师一生,刻苦修行,深入禅观,悟佛心要,而对广大弟子,则据根机,普遍教人念佛,求生净土。他说:“人的自力是有限的,佛的愿力和慈悲则是无限的。人的自力好比微细的针,佛力则好比巨大无比的磁山。我们学佛修行,必须明心见性以求清除自身的一切诸缘障碍,再加以诚心勤力、老实念佛,接受无限的佛力接引,才是事半功倍之道”



    上人自行化他,诲人不倦,普度有缘,言简而意赅,严肃而热忱,刚毅而温和,常把高深博大的佛理讲得深入浅出,明晓易懂,或引佛言祖语,或谈修行故事,或联系生活小事,稍加点拨,启迪弟子去体悟。



    怎样学佛修行,禅师认为:学道之要领,必须从去妄念入手,三藏十二部,可用“去妄”二字概括。妄心与真心本来是一体两面,妄心附着于真心,妄心去,则真心自显。古德云: “打得念头(妄心)死,许汝法身(真心)括”,真实不虚。如何去妄?须发大心,用功修行,立志了脱生死,广度有情。同时,应时时处处检查身口意三业,管好六个弟子——眼、耳、鼻、舌、身、意。还常举古德修行的例子,每天身上挂一个袋子,心中起一个恶念,即捡一粒黑豆放人袋内;起一个善念,即捡一粒白豆放入,夜里总结一天善恶念头的多少。最初黑豆多,白豆少;以后逐渐白豆增多,黑豆减少。这样就把修行的重点放在行上了。总之一句话,要从起心动念处脚踏实地用功夫,别无取巧之法。



    几位初学佛的居土问:“我们的妄想杂念总是很多,怎么办?”



    禅师答复:“你们要随时随地管好自己的六个徒弟。”



    众人面面相觑,“我们哪有徒弟!”



    一位居土若有所悟: “跟、耳、鼻、舌、身、意?”



    禅师笑道:“不错,凡夫学道,妄念太多,犹如一块染污了的白布,要想洗净,不容易呀!要多念佛,清净身口意三业,同时多诵经礼佛,总有一天会有所悟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4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检朴 乐道安贫



    师生活检朴,布衣蔬食,终身不变;清心寡欲,不求名利,乐道安贫,从不攀缘;非为弘法利生之事,芒鞋不出山门。日食仅用园蔬咸菜和豆制品佐餐;有供养珍贵食品者,每派人携往市场变卖作建庙用。所用被盖床褥均有无数补丁,家具用品皆旧破损。师安之若素,不许更换。一九九一年荣昌县部分居士,见师卧具破旧,特选购高档商品供养,师终不愿使用,仍变价用于基建;寺内开辟荒地数亩,除种植果树外,其余种杂粮、蔬菜;僧众功课之余,出坡劳作;师虽年过期颐,有时亦亲自下地浇水除草,农禅并举,以身示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4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预知时至 安详坐化



    师身材修长,银髯飘逸,目光炯炯,气朗神清,视听聪明,步履矫健。于一九九二年四月十七日(农历壬申年三月十五日)预知时至,于报国禅寺丈室,安详坐化,世寿一百零七岁。至于师之年龄,据乐至县佛教界人士,赴合川、射洪等地调查结果:师生时为清同治七年(一八六八),终年应为一百二十四岁,师生前于年龄素不在意,有人曾问:“师父,人家都说你瞒了岁数。是吗?”师微笑答道:“何必说那么大嘛。”有年轻人问:“师父,你多大岁数?”“和你同年。”说完一笑。



    师生前曾任射洪县古佛寺方丈,乐至县报国寺方丈,乐至县佛教协会会长,内江市佛教协会名誉副会长。四川省佛教协会名誉理事,乐至县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内江市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原载《香港佛教》月刊,1993年6月,397期)  





    俗书籍对佛教有很多误解和歪取不实的论述,这才是佛教的真面目:



    推荐一本可作为佛学概论阅读,总览佛学全貌,解答人生困惑,指明人生幸福道路,



    断疑生信,宏扬正信佛教的好书,用百度可搜索到在线阅读:



    《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陈兵教授 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4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6 17:57 , Processed in 0.274014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