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7-7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经》讲解第二十五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1月22日
讲别:第二十五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释经】“须菩提!您认为如何呢?可以用有没有三十二相为标准,来评判一个人是不是如来吗?!”
【经文】“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释经】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的,世尊!不可以说看到有人有三十二相就说看到如来了。为什么呢?因为如来说过,三十二相,不是只有如来才有的相,所以称为三十二相。”
【说明】问:三十二相,如果不是如来才有,那么,还有谁会有三十二相呢?
答:转轮圣王。
问:这有经典资料吗?
答:有。如《长阿含经》:“时,诸相师即白王言:‘王所生子,有三十二相。当趣二处,必然无疑。在家当为转轮圣王。若其出家,当成正觉,十号具足。’”(CBETA,T01,no.01,p.4,c27~29)。
由此可知,不是只有如来才有三十二相。因此,我们不可以认为有三十二相的人就一定是如来佛。
问:除了佛及转轮圣王,有三十二相以外,还有谁,有可能有三十二相呢?!
答:还有很多种情况的人,都有三十二相。
问:请举例说明。
答:例如:
一、极乐世界的菩萨们,虽然非佛,非转轮圣王,也是有三十二相的。《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第十五愿:使某作佛时,令我国中诸菩萨身,皆紫磨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令如佛。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二、魔王变化成佛形,诳修行人。《止观辅行传弘决》:“大经四依品云:若魔变为佛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是庄严来向汝者,汝当检挍,定其虚实。世尊,魔等尚能化作佛形,况不能作阿罗汉像。”由此可知,不一定只有如来佛,有三十二相。
因此,《金刚经》中,教我们不可以是否有三十二相做为标准,来评判一个人是如来佛。
【经文】“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释经】“须菩提!如果有些肯上进的男士及肯上进的女士们,以恒河沙数相等的身命来布施。如果又另外有人对于这些经典中所说的道理,乃至接受修持其中的四句偈等,并为他人解说,其所得的福报是非常多的。”
【说明】问:什么是“恒河沙数”?
答:就是印度恒河中的沙子的数目。在佛典中,常常以这“恒河沙数”来作为计数的量词。
问:什么是“四句偈”?
答:偈,就是偈诵、诗偈、偈子。一般不一定是多少句。在说明道理时,最少的偈子,是四句话,因此,称为“四句偈”。
问:在《金刚经》中,有哪些句子,算是偈子呢?
答: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CBETA,T08,no.235,p.749,b10~11)。
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CBETA,T08,no.235,p.749,a24~25)。
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CBETA,T08,no.235,p.752,b22~23)。
四、《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CBETA,T08,no.235,p.752,b26~27)。
诸如此类,都是偈子。但是从中,我们就知道,一个完整说明道理的偈子不一定是四句话。但是,一般而言,说法者,都习惯用四句话来表达一个完整的道理。所以引申来说,“四句偈”的意思是:完整说明诸法实相的几句话。因此“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就可以理解成:接受并修持佛经中完整说明诸法实相的几句话,并为他人说明。
问:那为什么说受持四句偈等为人解说的福报,就会多于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的福报呢?
答:那是因为,正知正见,则能引导一个人正言正行,则其福报无穷无尽的。因此,我们要帮助众生正知正见,要自己有效受持佛经的道理,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来解脱一切苦难,成就利益安乐,并帮助其他众生也如此。但是,如果只是纯粹给东西,而没有教以正知正见,那么,对众生的利益是有限的。这道理,就像“给人钱,不如教他谋生技能。”是一样的。但是,请大家千万别因此而误解,别以为只要为人解说四句偈就好了,不用布施了。其实,还是要布施的。只是在布施时是同时教以佛法,而不只是身命钱财而已。我依经典来分类令大家知道:
一、布施波罗蜜多:《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布施无量贫穷众生。如是布施,但名布施波罗蜜多,不名真实波罗蜜多。”(CBETA,T03,no.159,p.300,b26~28)。
二、亲近波罗蜜多:《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大悲心,为求无上正等菩提,以自妻子,施与他人,心无吝惜,身肉手足,头目髓脑,乃至身命,施来求者。如是布施,但名亲近波罗蜜多,未名真实波罗蜜多。”
三、真实波罗蜜多:《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若善男子、善女人,发起无上大菩提心,住无所得,劝诸众生同发此心。以真实法,一四句偈,施一众生,使向无上正等菩提,是名真实波罗蜜多。”(CBETA,T03,no.159,p.300,c3~6)。
经典又接着说明,“前二布施,未名报恩。若善男子、善女人,能修如是第三真实波罗蜜多,乃名真实,能报四恩。所以者何?前二布施,有所得心,第三施者,无所得心。以真实法,施一有情,令发无上大菩提心。是人当得证菩提时,广度众生,无有穷尽,绍三宝种,使不断绝。以是因缘,名为报恩。”从这《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说明,刚好可以用来解释《金刚经》的经文,请众佛友深入体会。
【经文】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稀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释经】这时候,须菩提听闻了佛陀说明这经典后,能深深理解其中的效果及发展方向,因此喜极而泣地对佛陀说:“太难得了啊!世尊!佛陀说明这些非常深的道理的经典,我从以前得到了慧眼以后,还不曾听闻过如此的经典。”
【说明】问:什么是“慧眼”?
答:“慧眼”,是五眼之一。
问:什么是“五眼”?
答:五眼,就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问:其中这五眼,有什么不一样呢?
答:《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云:“若菩萨摩诃萨欲得五眼,所谓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应学般若波罗蜜多。”(CBETA,T05,no.220a,p.15,b4~6)。
而我们现在正在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在学般若波罗蜜多。
一、净肉眼。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肉眼净?’佛告舍利弗:‘有菩萨肉眼见百由旬,有菩萨肉眼见二百由旬,有菩萨肉眼见一阎浮提,有菩萨肉眼见二天下、三天下、四天下,有菩萨肉眼见小千国土,有菩萨肉眼见中千国土,有菩萨肉眼见三千大千国土。舍利弗,是为菩萨摩诃萨肉眼净。’”
二、净天眼。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天眼净?’佛告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天眼见一切四天王天所见,见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所见,见梵天王所见,乃至阿迦尼吒天所见,菩萨天眼所见者,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所不知不见。舍利弗,是菩萨摩诃萨天眼,见十方如恒河沙等诸国土中,众生死此生彼。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天眼净。’”
三、净慧眼。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慧眼净?’佛告舍利弗:‘慧眼菩萨不作是念,有法若有为,若无为,若世间,若出世间,若有漏,若无漏,是慧眼菩萨,亦无法不见,无法不闻,无法不知,无法不识。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慧眼净。’”
四、净法眼。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法眼净?’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以法眼,知是人随信行,是人随法行,是人无相行,是人行空解脱门,是人行无相解脱门,是人行无作解脱门,得五根,得五根故,得无间三昧,得无间三昧故,得解脱智,得解脱智故,断三结我见疑戒取,是人名须陀洹。是人得思惟道,薄淫恚痴,当得斯陀含。增进思惟道,断淫恚痴,得阿那含。增进思惟道,断色染无色染无明慢掉,得阿罗汉。是人行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得五根。得五根故,得无间三昧。得无间三昧故,得解脱智。得解脱智故,知所有集法皆是灭法,作辟支佛。是为菩萨摩诃萨法眼净。’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知是菩萨初发意,行檀那波罗蜜,乃至行般若波罗蜜,成就信根、精进根,善根纯厚,用方便力故,为众生受身,若生刹利大姓,若生婆罗门大姓,若生居士大家,若生四天王天处,乃至他化自在天处。是菩萨于其中住,成就众生,随其所乐,皆给施之。亦净佛国土,值遇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堕声闻辟支佛地,是名菩萨摩诃萨法眼净。’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知是菩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退,知是菩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知是菩萨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知是菩萨未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知是菩萨到阿惟越致地,知是菩萨未到阿惟越致地,知是菩萨具足神通,知是菩萨未具足神通,知是菩萨以具足神通,飞到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见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知是菩萨未得神通,当得神通,知是菩萨当净佛土,不净佛土,是菩萨成就众生,未成就众生,是菩萨为诸佛所称誉,所不称誉,是菩萨亲近诸佛,不亲近诸佛,是菩萨寿命有量,寿命无量,是菩萨得佛时,比丘众有量,比丘众无量,是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以菩萨为僧,不以菩萨为僧,是菩萨当修苦行难行,不修苦行难行,是菩萨一生补处,未一生补处,是菩萨受最后身,未受最后身,是菩萨能坐道场,不能坐道场,是菩萨有魔,无魔。如是舍利弗,是为菩萨摩诃萨法眼净。’”
五、净佛眼。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佛眼净?’佛告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求佛道心,次第入如金刚三昧,得一切种智,尔时成就十力,四无所畏,四无阂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是菩萨摩诃萨用一切种智,一切法中无法不见,无法不闻,无法不知,无法不识。舍利弗,是为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佛眼净。’”
从这些经文的说明,我们就知道,须菩提尊者所得慧眼,对很多法都知道,但是还是不足,所以今天佛陀讲金刚经时所说的法,须菩提就不曾闻过。
又如《大智度论》在说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这段经文时,有如此的问答。“问曰:佛何以不说行般若波罗蜜生五眼,而说净五眼?”
这个问题,是很好的。佛陀在说明五眼的时候,并没有说,我们要修行令产生五眼,而是说要清净我们的五眼,为什么呢?
“答曰:菩萨先有肉眼,亦有四眼分,以诸罪结使覆,故不清净。如镜性有照明,垢故不见。若除垢,则照明如本。”(CBETA,T25,no.1509,p.347,a16~18)。
其实,一切众生皆有五眼,只是因为知见不清净,业行不清净,所以障碍了五眼,而修行能令本具的五眼清净,因此,大家应当发愿要清净五眼。
好了!今天就说明到此。下课!祝大家进步直至无上菩提。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