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相逢一笑

金刚经》讲解(慧祥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7-7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经》讲解第二十五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1月22日
讲别:第二十五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释经】“须菩提!您认为如何呢?可以用有没有三十二相为标准,来评判一个人是不是如来吗?!”
  【经文】“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释经】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的,世尊!不可以说看到有人有三十二相就说看到如来了。为什么呢?因为如来说过,三十二相,不是只有如来才有的相,所以称为三十二相。”
  【说明】问:三十二相,如果不是如来才有,那么,还有谁会有三十二相呢?
  答:转轮圣王。
  问:这有经典资料吗?
  答:有。如《长阿含经》:“时,诸相师即白王言:‘王所生子,有三十二相。当趣二处,必然无疑。在家当为转轮圣王。若其出家,当成正觉,十号具足。’”(CBETA,T01,no.01,p.4,c27~29)。
  由此可知,不是只有如来才有三十二相。因此,我们不可以认为有三十二相的人就一定是如来佛。
  问:除了佛及转轮圣王,有三十二相以外,还有谁,有可能有三十二相呢?!
  答:还有很多种情况的人,都有三十二相。
  问:请举例说明。
  答:例如:
  一、极乐世界的菩萨们,虽然非佛,非转轮圣王,也是有三十二相的。《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第十五愿:使某作佛时,令我国中诸菩萨身,皆紫磨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令如佛。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二、魔王变化成佛形,诳修行人。《止观辅行传弘决》:“大经四依品云:若魔变为佛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是庄严来向汝者,汝当检挍,定其虚实。世尊,魔等尚能化作佛形,况不能作阿罗汉像。”由此可知,不一定只有如来佛,有三十二相。
  因此,《金刚经》中,教我们不可以是否有三十二相做为标准,来评判一个人是如来佛。
  【经文】“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释经】“须菩提!如果有些肯上进的男士及肯上进的女士们,以恒河沙数相等的身命来布施。如果又另外有人对于这些经典中所说的道理,乃至接受修持其中的四句偈等,并为他人解说,其所得的福报是非常多的。”
  【说明】问:什么是“恒河沙数”?
  答:就是印度恒河中的沙子的数目。在佛典中,常常以这“恒河沙数”来作为计数的量词。
  问:什么是“四句偈”?
  答:偈,就是偈诵、诗偈、偈子。一般不一定是多少句。在说明道理时,最少的偈子,是四句话,因此,称为“四句偈”。
  问:在《金刚经》中,有哪些句子,算是偈子呢?
  答: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CBETA,T08,no.235,p.749,b10~11)。
  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CBETA,T08,no.235,p.749,a24~25)。
  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CBETA,T08,no.235,p.752,b22~23)。
  四、《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CBETA,T08,no.235,p.752,b26~27)。
  诸如此类,都是偈子。但是从中,我们就知道,一个完整说明道理的偈子不一定是四句话。但是,一般而言,说法者,都习惯用四句话来表达一个完整的道理。所以引申来说,“四句偈”的意思是:完整说明诸法实相的几句话。因此“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就可以理解成:接受并修持佛经中完整说明诸法实相的几句话,并为他人说明。
  问:那为什么说受持四句偈等为人解说的福报,就会多于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的福报呢?
  答:那是因为,正知正见,则能引导一个人正言正行,则其福报无穷无尽的。因此,我们要帮助众生正知正见,要自己有效受持佛经的道理,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来解脱一切苦难,成就利益安乐,并帮助其他众生也如此。但是,如果只是纯粹给东西,而没有教以正知正见,那么,对众生的利益是有限的。这道理,就像“给人钱,不如教他谋生技能。”是一样的。但是,请大家千万别因此而误解,别以为只要为人解说四句偈就好了,不用布施了。其实,还是要布施的。只是在布施时是同时教以佛法,而不只是身命钱财而已。我依经典来分类令大家知道:
  一、布施波罗蜜多:《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布施无量贫穷众生。如是布施,但名布施波罗蜜多,不名真实波罗蜜多。”(CBETA,T03,no.159,p.300,b26~28)。
  二、亲近波罗蜜多:《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大悲心,为求无上正等菩提,以自妻子,施与他人,心无吝惜,身肉手足,头目髓脑,乃至身命,施来求者。如是布施,但名亲近波罗蜜多,未名真实波罗蜜多。”
  三、真实波罗蜜多:《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若善男子、善女人,发起无上大菩提心,住无所得,劝诸众生同发此心。以真实法,一四句偈,施一众生,使向无上正等菩提,是名真实波罗蜜多。”(CBETA,T03,no.159,p.300,c3~6)。
  经典又接着说明,“前二布施,未名报恩。若善男子、善女人,能修如是第三真实波罗蜜多,乃名真实,能报四恩。所以者何?前二布施,有所得心,第三施者,无所得心。以真实法,施一有情,令发无上大菩提心。是人当得证菩提时,广度众生,无有穷尽,绍三宝种,使不断绝。以是因缘,名为报恩。”从这《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说明,刚好可以用来解释《金刚经》的经文,请众佛友深入体会。
  【经文】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稀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释经】这时候,须菩提听闻了佛陀说明这经典后,能深深理解其中的效果及发展方向,因此喜极而泣地对佛陀说:“太难得了啊!世尊!佛陀说明这些非常深的道理的经典,我从以前得到了慧眼以后,还不曾听闻过如此的经典。”
  【说明】问:什么是“慧眼”?
  答:“慧眼”,是五眼之一。
  问:什么是“五眼”?
  答:五眼,就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问:其中这五眼,有什么不一样呢?
  答:《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云:“若菩萨摩诃萨欲得五眼,所谓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应学般若波罗蜜多。”(CBETA,T05,no.220a,p.15,b4~6)。
  而我们现在正在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在学般若波罗蜜多。

  一、净肉眼。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肉眼净?’佛告舍利弗:‘有菩萨肉眼见百由旬,有菩萨肉眼见二百由旬,有菩萨肉眼见一阎浮提,有菩萨肉眼见二天下、三天下、四天下,有菩萨肉眼见小千国土,有菩萨肉眼见中千国土,有菩萨肉眼见三千大千国土。舍利弗,是为菩萨摩诃萨肉眼净。’”

  二、净天眼。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天眼净?’佛告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天眼见一切四天王天所见,见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所见,见梵天王所见,乃至阿迦尼吒天所见,菩萨天眼所见者,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所不知不见。舍利弗,是菩萨摩诃萨天眼,见十方如恒河沙等诸国土中,众生死此生彼。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天眼净。’”

  三、净慧眼。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慧眼净?’佛告舍利弗:‘慧眼菩萨不作是念,有法若有为,若无为,若世间,若出世间,若有漏,若无漏,是慧眼菩萨,亦无法不见,无法不闻,无法不知,无法不识。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慧眼净。’”

  四、净法眼。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法眼净?’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以法眼,知是人随信行,是人随法行,是人无相行,是人行空解脱门,是人行无相解脱门,是人行无作解脱门,得五根,得五根故,得无间三昧,得无间三昧故,得解脱智,得解脱智故,断三结我见疑戒取,是人名须陀洹。是人得思惟道,薄淫恚痴,当得斯陀含。增进思惟道,断淫恚痴,得阿那含。增进思惟道,断色染无色染无明慢掉,得阿罗汉。是人行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得五根。得五根故,得无间三昧。得无间三昧故,得解脱智。得解脱智故,知所有集法皆是灭法,作辟支佛。是为菩萨摩诃萨法眼净。’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知是菩萨初发意,行檀那波罗蜜,乃至行般若波罗蜜,成就信根、精进根,善根纯厚,用方便力故,为众生受身,若生刹利大姓,若生婆罗门大姓,若生居士大家,若生四天王天处,乃至他化自在天处。是菩萨于其中住,成就众生,随其所乐,皆给施之。亦净佛国土,值遇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堕声闻辟支佛地,是名菩萨摩诃萨法眼净。’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知是菩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退,知是菩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知是菩萨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知是菩萨未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知是菩萨到阿惟越致地,知是菩萨未到阿惟越致地,知是菩萨具足神通,知是菩萨未具足神通,知是菩萨以具足神通,飞到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见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知是菩萨未得神通,当得神通,知是菩萨当净佛土,不净佛土,是菩萨成就众生,未成就众生,是菩萨为诸佛所称誉,所不称誉,是菩萨亲近诸佛,不亲近诸佛,是菩萨寿命有量,寿命无量,是菩萨得佛时,比丘众有量,比丘众无量,是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以菩萨为僧,不以菩萨为僧,是菩萨当修苦行难行,不修苦行难行,是菩萨一生补处,未一生补处,是菩萨受最后身,未受最后身,是菩萨能坐道场,不能坐道场,是菩萨有魔,无魔。如是舍利弗,是为菩萨摩诃萨法眼净。’”

  五、净佛眼。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佛眼净?’佛告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求佛道心,次第入如金刚三昧,得一切种智,尔时成就十力,四无所畏,四无阂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是菩萨摩诃萨用一切种智,一切法中无法不见,无法不闻,无法不知,无法不识。舍利弗,是为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佛眼净。’”

  从这些经文的说明,我们就知道,须菩提尊者所得慧眼,对很多法都知道,但是还是不足,所以今天佛陀讲金刚经时所说的法,须菩提就不曾闻过。
  又如《大智度论》在说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这段经文时,有如此的问答。“问曰:佛何以不说行般若波罗蜜生五眼,而说净五眼?”
  这个问题,是很好的。佛陀在说明五眼的时候,并没有说,我们要修行令产生五眼,而是说要清净我们的五眼,为什么呢?
  “答曰:菩萨先有肉眼,亦有四眼分,以诸罪结使覆,故不清净。如镜性有照明,垢故不见。若除垢,则照明如本。”(CBETA,T25,no.1509,p.347,a16~18)。
  其实,一切众生皆有五眼,只是因为知见不清净,业行不清净,所以障碍了五眼,而修行能令本具的五眼清净,因此,大家应当发愿要清净五眼。
  好了!今天就说明到此。下课!祝大家进步直至无上菩提。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7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经》讲解第二十六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2月12日
讲别:第二十六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
  【释经】“世尊,如果有人得以听闻这部《金刚经》,得以启发清净的信心,则能生起照见实相的智慧。由此当知,这个人成就了第一稀有难得的功德。”
  【说明】信,共分为四种:一、正信;二、迷信;三、不信;四、邪信。我现在来一一说明这四种信。
  一、正信:当所信于运用时是安全、有效、无后患者,名为正信。
  此正信,是从非正信一步一步去除有危险、无效、有后患的观念及行为而成就的。又,修正观念和行为,将那些会有危险、无效、有后患的观念及行为一步一步去除到完全没有,就叫身心清净。因此,经中所说的“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就可以解释为:有人得以听闻这部《金刚经》,运用其中的观念和方法,来去除自己那些会有危险、无效、有后患的观念及行为,而启发坚固的信心,则这个人就能具足照见诸法实相的智慧了。
  二、迷信:当所信的观念及方法,于运用时,虽非一定危险、无效、有后患,但也非一定安全、有效、无后患,而自己以为一定能安全、有效、无后患,而不懂得调整到安全、有效、无后患,就叫迷信。
  三、不信:就是不想去了解,或没有理由,就不相信。
  四、邪信:当所信的观念及方法,是会用来伤害众生的,或断众生慧命的,就叫邪信。例如:有人认为杀人可以升天,就是邪信。
  我们就是要学“正信”,也就是要学“信心清净”,也就是“清净我们的信心”。因此,“正信”可以说就是:“修正我们所相信的观念及方法令朝向清净,而不会创造危险、无效、有后患”。
  【经文】“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释经】世尊!这里所说的“实相”,则是如实照见什么是“非实相”,因为这个缘故,如来称它为“实相”。
  【经文】“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稀有。”
  【释经】世尊!我现在得以听闻这样的经典,而能正信、正解、接受、修持,这并不困难。如果将来,在这世界佛法将灭尽的最后五百年时,其中有众生得以听闻《金刚经》,能正信、正解、接受、修持,这个人则是世界第一稀有难得。
  【经文】“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释经】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人不再被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给障碍住。为什么他能这样呢?因为他已照见,他自己过去所认为的“我相”,实际上“非是真实的我相”;他过去所认为的“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实际上“非是真实的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什么他能照见自己过去的错误知见呢?因为,他已能知道如何做到远离一切种种生、住、异、灭的现象。当他真地做到,就称为“佛”。
  【经文】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稀有。”
  【释经】佛陀告诉须菩提:“就是这样!就是这样!如果有人得以听闻这部《金刚经》的教导,而能不被惊吓到,对这经不起恐怖心,对这经不会起害怕畏惧的心,不会起不敢去接受的心,而能起依之修行的心,当知这个人非常稀有难得。”
  【经文】“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释经】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来所说第一安全有效渡过生死河流,到达解脱对岸的法门,就是去了解那些不能第一安全有效渡过生死河流,到达解脱河岸的那些方法。因此,才叫:第一安全有效渡过生死河流,到达解脱对岸的法门。
  【经文】“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释经】须菩提!修忍辱波罗蜜也是如此。如来说:要去了解哪些忍辱是无法安全有效地渡过生死河流,而到达解脱对岸的。
  【经文】“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释经】为什么呢?须菩提!例如我过去世,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时,我在那个时候,没有被我相障碍住我的道心,没有被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障碍住我的道心。
  【经文】“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释经】为什么呢?我在当时身体被节节支解的时候,如果被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障碍住我的道心的话,我当时就应该会生起嗔恨之心。
  【经文】“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释经】须菩提!又忆念过去世曾有五百世,作修行忍辱的仙人,在那时候,没有被我相障碍住道心,没有被人相障碍住道心,没有被众生相障碍住道心,没有被寿者相障碍住道心。
  【经文】“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释经】因为这个缘故,须菩提!菩萨在修行时,应该避开一切会障碍住道心发展的现象,来发展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不应该在被色尘障碍住道心之下来发展菩提心,不应该在被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障碍住道心之下来发展菩提心。应该生起不会被任何现象障碍住道心之下来发展菩提心。如果我们的心有被障碍住,则就不是安住于无上菩提之心。因为这个缘故,佛陀说:菩萨的心不应在被色尘等等现象障碍住之下来修行布施。
  【经文】“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释经】须菩提!菩萨为了安全有效地利益一切众生,应该如此地来修行布施。如来说:一切种种会障碍道心的现象,即是要大家如实照见,如何运用这些现象,不会造成障碍道心的的现象。又说:一切众生,则是要大家如实照见,这些众生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修证,而不再是凡夫众生。
  【经文】“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释经】须菩提:如来所说的话,是真地会发生的,是实际有的现象及道理,是所说如事,事如所说的话,不是欺诳您们的话,没有前后矛盾的话。
  【经文】“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释经】须菩提!如来所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法,这个法,没有实在的现象,但也没有虚假的现象。
  【说明】《首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因为,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时,则能转一切物。这时,则如实知,一切物无实,皆可以转之。又因为能转一切物,所以,想要令某物生,则能令生,想要令某物住、异、灭,则能令住、异、灭。因此,都能如实转之,而无疑滞,所以称为“无虚”。因此,才说如来所得法是“无实、无虚”。
  好了!今天上课到此,下课!祝大家进步直至无上菩提。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7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经》讲解第二十七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2月26日
讲别:第二十七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释经】须菩提!如来所说的道理,是永恒的真理,是实际的现象和道理,是所说如事,事如所说,不是欺诳的话,不是前后矛盾的话。须菩提!如来所成就的法,这个法不能说一定是真实的,也不能说一定是虚假的。
  【说明】我先来说明,“真”、“伪”、“虚”、“实”这四个字的定义。
  一、“真”:当现象存在,如实知此现在存在。这时,称我们的认知是“真”。例如:看到塑胶花,而如实知是塑胶花。看到鲜花,而如实知是鲜花,而没有弄错。
  二、“伪”:当现象存在,但是并非是以我所认知的那样的方式存在。这时,称我们的认知是“伪”。例如:将塑胶花,看作是鲜花。
  三、“虚”:当想要现象不存在,而不能令不存在。当想要现象存在,而不能令存在。这时,称我们的认知为“虚”。例如:又要马儿肥,又要马儿壮,又要马儿不吃东西。这种希望,在实际上是不可能存在。如果有人发如此的愿,就是虚愿。如果有人如此而行,名为虚行,不能成就所愿所行故。
  四、“实”:当想要现象存在,能如实令存在。当想要现象不存在,能如实令不存在。这时,称我们的行为,为“实”。
  再深入来说:
  一、真、伪:是指“认知”上的如实(真)或不如实(伪)来说的。
  二、虚、实:是指“发展”上的无效(虚)或有效(实)来说的。
  因此,当佛陀说:“如来是真语者”时,就是指佛陀所说的话是在如实认知下所说的。
  当佛陀说:“如来是实语者”时,就是指佛陀所说的话,如果有人依之来运用,就一定是有效的。或另一种解释是:当佛陀说“如来是实语者”时,就是指佛陀已经运用这个法有效后,才说这句话的。
  再来说明什么叫“如语者”?如《长阿含经》:“如来所说如事,事如所说,故名如来。”(CBETA,T01,no.01,p.75,c9~10)。
  现在来解释,什么叫“所说如事,事如所说”?
  一、所说如事:当佛陀在说明过去及现在的事时,其所说的,是如那件事所发生的实际状况来说明的。
  二、事如所说:当佛陀在说明未来的事时,其所说的,这件事就是会如佛陀所说的那样发生。
  因此,加起来“所说如事,事如所说”,就是“说过去、现在事,是如实的;说未来事,也是如实的”,如此说话的人,就叫“如语者”。
  再来说明:“不诳语者”。先来定义这“诳语”及“不诳语”。
  一、“诳语”:为了贪求利益,而说一些欺骗的话,以便得到所想要的利益。
  二、“不诳语”:不是为了贪求私利,而是为了慈悲,拔除对方的痛苦,给与对方快乐,而说的话。
  再来说明“不异语者”。先来定义这“异语”跟“不异语”。
  一、“异语”:就是所说的话,前后矛盾,自语相违。
  二、“不异语”:就是所说的话,没有前后矛盾,没有自语相违的现象。
  因此,加起来,我们就可以重新将《金刚经》的这句经文如此来解释:如来所说的话是如实认知下来说的(真语),是有效运用的经验来谈的(实语),对三世的一切说明都是如实的(如语),不是为了贪求私利而说(不诳语),所说没有前后矛盾的现象(不异语)。
  现在再进一步来说明为什么说:“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要说明这个之前,要再让大家复习一下,在《金刚经》中的一个四句偈,那就是:“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现在来复习这四句偈的含义。
  一、“知我说法":当您知道我所教您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二、“如筏喻者”:就像有人想要安全有效过河时,被教导当用竹筏,就能安全有效过河,这样来譬喻我所说的方法。
  三、“法尚应舍”:这安全有效的过河方法,依时机的改变,有时候尚且要换方法,才能保持其安全有效。
  四、“何况非法”:更何况从头到尾都无效的方法,就不要用了。
  现在依这个道理,来说明“此法无实无虚”的观念。我们已经知道,安全有效的方法,是要依实际的现况,而作适当的调整,才能保持其安全有效性。因此,并没有任何一个方法一定是永远有效的方法(无实)。又,并没有任何一个方法一定是永远无效的方法(无虚)。我现在举一个故事来说明。
  在佛陀时代,有一个人,名叫“耆婆”。他跟着当时一位姓阿提梨,字宾迦罗的良医学医。当耆婆学了七年后,就去问这良医,还有没有什么要教他的。这时,他的老师就给他一个笼器及掘草的工具,并跟他说:您可以到方圆一由旬的地方去,找那些一定不能用做药的草来。这时,耆婆依老师教的去找,遍地找了一次后,发觉竟然没有一种草不能用来做药的。这里所有的草他都知道,都能分别,知道它的用处。于是空手而回,并将他的看法及能力报告给老师。这时老师又说:既然如此,这些草都可以用做药,您再去找一遍,有哪一种草一定可以用做药的,请您去将它带回来。这时,耆婆就又去找了一遍,这时他发觉,所有的草,如果用错了,都不能当药,都能害人。因此,没有一种草一定可以当药的。所以他又空手而回,并报告给老师。这时,老师就跟他说,您已学成了,您可以去行医救人了。故事完毕。
  《佛说大方等顶王经》:“佛犹良医,经法如药,用疾病故,而有医药,无病则无药,一切本空。”(CBETA,T14,no.477,p.594,c20~21)。
  同样的,佛陀在《金刚经》所说的法,就是为了解决众生菩提道心不坚固的问题。所以教以令坚固菩提道心如金刚,不为所坏,而能坏一切小心小愿。如果有人其心于菩提已能坚固不退,能不为任何因缘给破坏,而能破坏众生的小心小愿,令归于无上菩提心愿,则此人,无《金刚经》中所说的问题,则无需吃这药了。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这病,则无需吃这药。因此,佛陀自己才会说:“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如此,请大家要知道,当我们在学佛法时,一定要知道,法无定法。要知道,法如药,是要应病与药。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善男子,如阿伽陀药,能疗诸病。若有病者,服之必差。其病既愈,药随病除。无病服药,药还成病。善男子!本设空药,为除有病。执有成病,执空亦然。谁有智者服药取病?善男子!若起有见,胜起空见。空治有病,无药治空。”
  好了!如此大家应该知道,法,是要巧妙地安全有效运用。并没有哪一个方法一定永远有用;也没有哪一个方法一定永远无用的。
  好了!下课。祝大家进步!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7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金刚经》讲解第二十八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3月05日
讲别:第二十八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释经】须菩提!如果那些想要帮助有情众生觉悟的菩萨行者,其心念是被现象障碍住的方式,来修行布施,就如同一个人进入暗室之中,则无法见到屋内的东西。
  【经文】“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释经】如果那些想要帮助有情众生觉悟的菩萨行者,其心念没有被现象给障碍住,而来修行布施,就如同一个人,有好眼睛,再加上日光照明,就能看到种种的景色。
  【说明】“菩萨”一词,其定义就是:“觉有情”。“觉有情”一词,又有二个层面的含义:
  一、已觉悟之有情众生,也就是自觉。
  二、帮助有情众生觉悟的人,也就是觉他。
  因此,当一个人,在从事帮助自己自觉,帮助众生觉悟时,就叫“菩萨”。
  当一个人,自觉、觉他及觉行都圆满时,就叫“佛”。
  当一个人,从不曾想到过要帮助自己自觉,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而进步到愿意帮助自己自觉,也愿意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这样的发心,就叫“发菩提心”。
  当一个人已经发了菩提心,必须令这菩提心增长,直到成就无上菩提,如此,才能真地成就无上菩提。如果在这中间,起了退转心,则会半途而废,因此就不能成就无上菩提,而得再次发起菩提心才行。
  而佛陀开示《金刚经》的目的,就是要帮助那些已经发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令他们学到可以令自己所发的菩提心,坚固如金刚一样,不会被任何现象给破坏,而能破坏众生小心小愿,令回入无上菩提之心。
  为了令所发的菩提心能坚固如金刚一样,不为所坏,能坏一切,就要学习:
  一、如何降伏会障碍菩提心发展的观念及行为模式。
  二、如何令发心已坚固者,安住在无上菩提道上来发展,而不会走偏。
  因此,在《金刚经》的经文中,一开始就是须菩提尊者发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而佛陀在回答时,是先教导云何降伏其心的方法,接着再教导应云何住的方法。我们讲解《金刚经》的经文到现在,其实都还是属于佛陀在教导“应云何住”的方法。也就是《金刚经》的经文,从“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一直到“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都是在教导我们“应云何住”的方法。而接着须菩提又重问一遍,佛陀也又简单地提纲契领地重说一遍。这就是《金刚经》整部经的结构。
  因此,当我们在学“不住”时,就是要学不要被障碍住想要自觉觉他之心。又,当我们在学什么“应住”,就是要学安住在这个方法上才能提升我们自觉觉他之心。因此,从“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这段经文,就可以知道:
  佛陀是在教我们,在自觉觉他的过程中,以“布施”为例来自觉觉他,则是要学“不住法而行布施”,才能自觉觉他。如果是“住于法而行布施”,则不能自觉觉他。
  换个方式来说就是:我们要知道应该给众生什么,不该给什么,才能安全、有效地帮助自己及众生觉悟,而不要卡在以为一定要给什么才行。这要给什么或不给什么,都是依当时的实际状况来做调整,而巧妙运用的,没有一定的方法。这就叫“法无定法”。既然法无定法,全凭如实观照,权巧运用,因此,也就不会执着,以为有一种固定的方法或方式可用。也因此才说“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经文】“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释经】须菩提!在未来的世间,如果有些肯上进的男子、肯上进的女人,能对《金刚经》所教导的方法,不排斥而接受之,为了学到这法门而修持之,为了进步而朗读之,背诵之,则如来以无上正觉的智慧,完全知道这个人,完全如实照见这个人,都可以得到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说明】我们要知道,《金刚经》的这段经文,也还是在教导我们“应云何住”,也就是应住于“受、持、读、诵”,而不应住于“不受、不持、不读、不诵”。如果一个人,想要学菩萨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无上菩提,他就要学“令菩提心坚固如金刚般不为所坏,能坏一切小心小愿”,就要学《金刚经》所教的方法。因为,《金刚经》就是在教这个令菩提心坚固如金刚的方法。既然如此,就要“于此经受、持、读、诵”。
  【经文】“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释经】须菩提!如果有那些肯上进的男子、肯上进的女人,从早上六点到十点,以像恒河沙那么多的身体来布施,从早上十点到下午二点,又以像恒河沙那么多的身体来布施,从下午二点到下午六点,再以如恒河沙那么多的身体来布施。如此经过无量百千万亿劫的时间,都是用自己的身体来布施。这时,如果另外有一个人,他听闻了《金刚经》所教导坚固菩提心如金刚的法门,因此令自己坚固了成就无上菩提的信心,而且不再背逆菩提心愿(也就是不再退转)。这二件事比较起来,后面的这个人所修的福报胜过前面那个人所修的福。更何况,如果后面的这个人,再加上书写《金刚经》,接受此经所教导的方法来修持,为了随时可以进步,所以常常读之,甚至背诵起来,以便时时可以运用之,并且为其他人解说这个经典所教的方法及道理,那这个人的福报更是无量无边了!
  【说明】再提醒大家,这段经文,也还是在教我们“应云何住”。
  这段经文是在教我们,在“布施”时,虽然同样是修“布施”,但是,如果只是以“身布施”,不如以此经所教的法来做“法布施”。
  又,这段经文也在教我们,同样是布施,以“身布施”来布施给众生,都还不如以“法布施”来布施给自己。
  又,这段经文也在教我们,同样是布施,当我们能“法布施”给自己了,也还要懂得再使自己进步,而不要以为如此就好了!
  又,这段经文也在教我们,当自己懂得“法布施”给自己,也懂得使自己进步了,也还要教导其他的众生。
  【经文】“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经】须菩提!简要地来说,修持《金刚经》所教的方法,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的功德,如来是为了那些懂发大乘心的人说的,是为了那些想要成就最上乘的人说的。如果有人能接受此经所教的方法来修持、读诵,广为他们解说,如来佛完全知道及完全照见这个人,都可以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的功德。如此修行的人们,才是有能力肩负如来无上正等正觉的法的人。
  【说明】再说一次,这段经文也是在教我们“应云何住”,也就是要我们住“大乘发心”、住“最上乘发心”。并且依这样的发心,来修持、读诵、为人解说这个经。如此才有资格,才有那动力,推动着我们及被教的众生,直达无上正等正觉。
  什么叫“发大乘心”呢?
  “乘”,是车乘,是运载的工具。“大”,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含盖一切众生之意,所谓:“至大无外”。当一个人,发愿想要运载一切众生,引导一切众生,令他们都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那就是“发大乘心”。如果他的发心之中,有遗漏任何的一个众生,则就不叫“大乘心”了。
  什么叫“发最上乘心”呢?
  “最上”,就是“无上”,就是最高无上之意,也就是完全发挥没有遗余之意。当一个人,在学习自觉觉他之时,随时都想要学习完全发挥当下所有的因缘来帮助自己及众生觉悟,而没有遗余,那他就是“发最上乘心”。
  我们要知道,有些人虽然“发大乘心”,可是并不一定就懂得“发最上乘心”。因此,这段经文,在教我们不但要“发大乘心”,也还要“发最上乘心”。也就是不但要发愿帮助一切众生自觉觉他,同时还要发愿学习善用一切因缘,完全发挥一切因缘,没有遗漏或浪费任何可以帮助自己及众生的因缘。
  【经文】“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释经】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果有人只是乐于小法(也就是我所说的发小心小愿),因执着于“心所证者”的见解、“心所悟者”的见解、“心自证悟所不及者”的见解、“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的见解,则对于这部《金刚经》就不能完全地听懂而接受,也就不能真地发心去读诵,也就不能正确地为人解说这部经典。
  【说明】有关这“我、人、众生、寿者”的解释,是依《圆觉经》,请大家深入体会。同样,这段经文也是在教我们要“应云何住”的,也就是不应住于“乐小法”。因为乐小法的人,就会被“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给障碍住无上菩提心的发展,因而达不到此经典所说的效果。
  【经文】“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释经】(这段很白话,不需解释。)
  【说明】这段经文,也还是在教我们“应云何住”。
  一、是教我们应安住于供养此经典。
  二、应恭敬此经典。
  三、应围绕此经典,也就是不要离开这经典之意。
  四、应以诸华香而散其处,也就是要修持此经典,让此经典的教义能散发出去。
  五、应要视此经典,就如同是佛塔,也就是佛陀亲自教导一般。
  好了!今天上课到此。下课!祝大家进步直至无上菩提,永不退转,广度一切众生亦令成佛。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7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金刚经》讲解第二十九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3月13日
讲别:第二十九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经】再者,须菩提!肯上进的男子,及肯上进的女人,能接受、修持、阅读、背诵这部经典者,如果这个人被人所轻视、不尊重,这个人本来依其先世的罪业是应该堕入三恶道的,因为如今被世人轻视而不尊重的缘故,他过去世的罪业就因此而消灭了,将来当会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说明】这段经文,也是在教我们“应云何住”。
  一、教我们,当我们依此经典在学习时,如果被人轻视、不尊重,也没有关系。因为,如此,我们先世所造的相关罪业就消灭了。
  例如,六祖惠能大师,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学《金刚经》的,他初到五祖座下学习时,因为不识字,又是南方来的,口音不正,所以被人轻视。甚至,五祖弘忍大师要大家作偈来看时,惠能当时也想要作偈,可是也被人轻视。后来五祖半夜为惠能讲《金刚经》,还怕人知道而加害于惠能,所以让惠能躲在袈裟下听经,这也是因为被人看不起所致。
  又,后来惠能听经而开悟,五祖传衣钵给他,连夜要送他离开,也是因为惠能被人轻贱,无知之人,会加害于他,所以就送他到渡口而坐船离开。
  又,后来惠能被追杀,躲了十五年,也是因为被人轻贱。等到这些因缘都过去了,弘法的机缘到了,惠能才出来,才开始被尊重,这就是先世罪业消灭了。这时,惠能才正式出家,成为我们所尊重的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成为惠能大师。
  因此,学《金刚经》者,一定能一直进步的,所以不要害怕别人的轻贱,而应自强不息。
  二、教我们,就算是所造的罪业应堕恶道的,也别害怕,只要能不再造,只要能依《金刚经》所教坚固无上菩提之心,如金刚一般不为所坏来修行,就可以消灭这些罪业的。因此,我们要安住于金刚经所教的坚固菩提心的法门来运用,来使自己进步。
  三、教我们,如果我们能如此安住我们的道心,那么,我们就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经文】“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释经】须菩提!我忆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以前,有位燃灯佛,又在燃灯佛以前,也曾值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位成佛的人。我全部都有供养、承事,没有白白浪费一尊佛的因缘。
  【说明】那由他,梵语 nayuta,niyuta,是数量单位。如《大方广佛华严经》载:「彼复教我菩萨算法。所谓百千为一洛叉。一百洛叉为一俱胝。俱胝俱胝为一阿庾多。阿庾多阿庾多为一那由他。」
  100*1000=100,000=1洛叉。
  100洛叉=100*100,000=10^7=1俱胝。
  (10^7)^2=100,000,000,000,000=1阿庾多
  (10^7)^4=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那由他
  因此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就是800*4,000*10,000*100,000,000*(10^7)^4.

  【经文】“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释经】如果有人在未来末法时代,能接受、修持、阅读、背诵这部经典,他所能得到的功德,比较我供养那么多佛的功德,则他的功德如果有一百分,而我的功德连一分都不到。甚至,他的功德如果有千万亿分,乃至用算数譬喻来说明的那么多分,而我所供养的功德也还不及其一分。
  【说明】以上这两点,就是在教我们:
  一、我们要安住于得遇诸佛,不要有空过者。而想要达到这个,就要将所修功德发愿回向可以于将来得遇一切诸佛,无空过者。
  二、当我们得遇诸佛时,虽然要供养,但重点是要学经法,而不只是供养。
  三、当我们得遇诸佛时,如果只是会供养,而不懂得学经法,则其所得功德是少之又少。
  四、当我们得遇诸佛时,如果懂得供养,也懂得学经法,那其功德是很大的,因为我们可以因此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我得去开会了。祝进步!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7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经》讲解第三十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3月26日
讲别:第三十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
  【释经】须菩提!如果肯上进的男士及女士,在以后佛法末落的时代里,还愿意接受、修持、阅读、背诵这部金刚经,得到的功德,如果我完全说明其功德的话,或许有的人听闻了以后,他的心如果乱想、想错,而会想到发狂,因而就会怀疑、不相信。
  【经文】“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释经】须菩提!您应该知道这部经所教示的现象道理及可能达到的目标效果,不是通过凭空想象、或停留在文字语言的讨论商议而能得到的。其果报也不是通过凭空想象、或停留在文字语言的讨论商议而能呈现的。
  【说明】请大家要知道!“义”这个字,依我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宜解释为“现象、道理、目标、效果”。如此经所说的“经义”,就是指愿意接受、修持、阅读、背诵之人所得到的效果。而一般人所说的“没有意义”,就是指没有意思(也就是所说话没有指向现象道理),没有效果(照其话来做是没有效果的)。
  例如:《无量义经》:“善男子,是故初说、中说、今说,文辞是一,而义差异。义异故,众生解异。解异故,得法、得果、得道亦异。善男子,初说四谛,为求声闻人,而八亿诸天来下听法,发菩提心;中于处处演说甚深十二因缘,为求辟支佛人,而无量众生发菩提心,或住声闻;次说方等十二部经,摩诃般若华严海云,演说菩萨历劫修行,而百千比丘,万亿人天,无量得须陀洹、得斯陀含、得阿那含、得阿罗汉、住辟支佛因缘法中。善男子,以是义故,故知说同,而义别异。义异故,众生解异。解异故,得法、得果、得道亦异。”
  我是从《无量义经》的经文,及实际运用过程中理解到,“义”这个字,是要理解成“现象、道理、目标、效果”。因为,有时将“义”这个字,从“效果”引申为“目的”、“目标”。如其中“文辞是一,而义差异”,就是指佛陀所说的文辞是一样的,但是众生修行之时”目标”不同,所以修行之后的“效果”是各有差异的。
  “义异故,众生解异。解异故,得法、得果、得道亦异。”,就是指:效果之所以有差异,因为是众生的理解有所差异的缘故。因为众生理解有差异,所以,所用的“方法”,得到的“果位”,趣向的“道证”就会有差异。
  “以是义故,故知说同,而义别异。”:因为以上所说的“实际所呈现的效果”是这样千差万别的缘故,所以,可知佛陀的教法是一样的,但是众生修行后的结果、效果是因人而异的。
  由于如此,我才强调,“义”这个字,在《金刚经》的经文中,我们宜理解为“效果”。
  当然,这时又会有人问:如果将“义”这个字,理解为“效果”或“结果”,那又如何来理解这经文接着所说的“果报”这两个字呢?这是很好的问题,我现在一一说明。
  首先,我来说明,四个字的定义:
  一、因:自己身口意当下所造作的行为。
  二、缘:现有的一切的一切都是缘。
  三、果:身口意造作后,当时立即呈现出来的结果。
  四、报:依此“结果”,再加上新的“因”或“缘”的改变,将来必然会呈现的各种可能性的结果。
  举例说明:
  例如:
  因:自己说了一个笑话。
  缘一:有人没注意听。
  果一:所以这个人没有感觉。

  缘二:有人觉得这笑话是在故意伤害自己。
  果二:所以这个人生气了。

  缘三:有人觉得很有意思。
  果三:所以这个人笑了。

  如此,“缘”不同,立即呈现的“结果”也就跟着不同。

  以缘一为例:依这个人的果是“没有感觉”,同时又看到别的果“有人生气,有人笑”,这时他如果造因,想要知道为什么,则必然会得到一种“报”,那就是问:发生什么事?
  以缘二为例:依这个人的果是“生气”,同时又看到别人“有人没表情,有人在笑”。如果这时他再造“因”:是我误会人家的好意了,那其“报”就可能是“气消了”。如果他再造的“因”是:他们都是笑我,这时其“报”,就是更生气。
  以缘三为例:依这个人的果是“觉得好笑”,同时又看到别人“有人没表情,有人生气”,如果这时他再造的“因”是:是不是我笑错了啊!这时其“报”就是不敢再笑了。如果这时他再造的“因”是:这很好笑啊!这时其“报”就是:会问您们为什么不觉得好笑呢?!
  如此林林总总,依实际的现况,有千差万别的“果”与“报”。总之,果,是指现在的结果,报,是未来的结果。如此加起来,来理解《金刚经》的经文中这句“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就可以理解为:
  您应当知道:众生依这《金刚经》来做,每个人所造的“因”不同,及当时的“缘”不同,其“效果”是有很多种可能性的,不是通过凭空想象、或停留在文字语言的讨论商议而能得到那些效果的。众生依“现有的结果”来修持,其“未来的报应”也是千差万别,不是通过凭空想象、或停留在文字语言的讨论商议就可以得到那些报应的。
  因此,当知:
  “经义”,是指对没有修行此经者来说明,如依此经来修行,将会有其“现象、效果”。
  “果报”,是指对已经修行有效果的人来说明,依其现有的效果再修下去,其未来发展的结果(报)。

  好了!今天就说明到此。因为等一下,我还得去参加“大悲忏法会”,所以今天提早下课。祝大家进步,直趣无上正等正觉。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7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金, 刚经》讲解第三十一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4月11日
讲别:第三十一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释经】这时,须菩提请示佛陀说:“世间最尊贵的觉者!肯上进的男士及肯上进的女士,发心想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如何是他们应该去做的,好让他们能安住在菩提道上呢?如何降伏不能安住在菩提道上的心呢?”
  【说明】《金刚经》到此,可以说须菩提又再一次问同样的问题。如果依不同的译本来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出很多意思来。我现在就将不同译本的经文资料,整理出来给大家比较看看。
  一、鸠摩罗什译本:第一次须菩提问:“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第二次问:“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其中的差别在于,一句是“应云何住?”另一句是“云何应住?”。请大家先想想其中有什么差别处。
  二、菩提流支译本:第一次须菩提问:“云何菩萨大乘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第二次问:“云何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众佛友,从这二种译本,大家就看得出来其翻译的不同,是很有意思的。
  三、留支译本:第一次问:“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行菩萨乘,云何应住?云何修行?云何发起菩萨心?”第二次问:“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行菩萨乘,云何应住?云何修行?云何发起菩萨心?”第二次问时,少了一个“若”字。请大家要重视任何一字之差别。
  四、真谛译本:第一次问:“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行菩萨乘,云何应住?云何修行?云何发起菩萨心?”第二次问:“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行菩萨乘,云何应住?云何修行?云何发起菩萨心?”真谛所译,与留支所译相同,一字不差。
  五、笈多译本:第一次问:“彼云何?世尊!菩萨乘发行住应?云何修行应?云何心降伏应?”第二次问:“云何?世尊!菩萨乘发行住?应云何修行?应云何心降伏?”这第一次问,因为译文本身的“应”在后面多一个字,所以标点就跟着变。但究竟这最后的“应”字,是多出来的呢?还是本来就有的呢?有心研究者,可以去考究考究。
  六、义净译本:第一次问:“若有发趣菩萨乘者,云何应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第二次问:“若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其中的差别在“云何应住?”与“应云何住?”两句的不同。
  好了!相关资料贴毕。我们现在就来谈谈,从中我们看到什么。
  一、我们以鸠摩罗什本为主来讨论,罗什译为“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有些译本译为“菩萨大乘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有些译为“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行菩萨乘”,有的译为“菩萨乘发行住”,有的译为“若有发趣菩萨乘者”。其中,只要学佛久一些的人都知道:
  当“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可以称为“菩萨”,就可以称为“大乘”,或称为“行菩萨乘”,或称为“发趣菩萨乘者”。从这点来说,各位,我们就要自己问自己:我们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了吗?我们已经愿意当菩萨了吗?我们已经发大乘心了吗?我们已经愿意行菩萨乘了吗?我们已经发趣菩萨乘了吗?如果还没有,那我们想要学《金刚经》者,就当先学发心。我们还要弄清楚,不同的经文,虽然究竟处是同一义趣,但因为文字不同,所以,其含义不同。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我们在时时起觉照吗?如果没有,则我们根本没有学“觉”。因此,更别谈什么“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了。
  就算我们还不能做到时时起觉照,一旦察觉到自己刚刚没有起觉照时,会立即提醒自己要起觉照吗?如果不会,那我们也更别谈什么“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了。因为,我们的行为模式,还不相应于无上正等正觉。
  就算我们还不能时时起觉照,一旦察觉到自己刚刚未起觉照,就要提醒自己当起觉照,但是,我们有发愿要时时起觉照吗?如果也没有,那我们心的趣向,也还没有真地趣向无上正等正觉。
  就算我们一旦察觉到自己刚刚未起觉照,会立即提醒自己起觉照,也发愿要时时起觉照,但是,我们有发愿要扩大我们觉照的广度及细腻度吗?如果没有,那我们心的趣向,也还没有真地趣向无上正等正觉。
  就算我们一旦察觉到自己刚刚未起觉照,会立即提醒自己起觉照,也发愿要时时起觉照,也要扩大觉照的广度及细腻度,但是,我们有发愿要觉遍十方三世吗?如果还没有,那我们心的趣向,也还没有真地趣向无上正等正觉。
  就算我们一旦察觉到自己刚刚未起觉照,就会立即提醒自己起觉照,也发愿要时时起觉照,也懂得要扩大觉照的广度及细腻度,也发愿要觉遍十方三世,但是,我们有发愿要让自己念念之中,随时都能觉照十方三世吗?如果还没有,那我们心的趣向,也还没有真地趣向无上正等正觉。
  就算我们一旦察觉到自己刚刚未起觉照,会立即提醒自己起觉照,也发愿要时时起觉照,也懂得要扩大觉照的广度及细腻度,也发愿要有能力念念觉遍十方三世,但是,我们有发愿要去觉照这十方三世的一切法的性、相、体、用吗?如果还没有,那我们心的趣向,也还没有真地趣向无上正等正觉。
  就算我们一旦察觉到自己刚刚未起觉照,会立即提醒自己起觉照,也发愿要时时起觉照,也懂得要扩大觉照的广度及细腻度,也发愿要有能力念念觉遍十方三世一切法的性、相、体、用,但是,我们有发愿,要令一切众生也能做到念念觉遍十方三世一切法的性、相、体、用吗?如果还没有,那我们心的趣向,也还没有真地趣向无上正等正觉。
  就算我们一旦察觉到刚刚未起觉照,就立即提醒自己起觉照,也发愿要时时起觉照,……乃至发愿,要令一切众生也能做到念念觉遍十方三世一切法的性、相、体、用,但是,我们有发愿要用尽每一个当下所能用的因与缘,来帮助众生趣向无上正等正觉吗?如果还没有,那我们心的趣向,也还没有真地趣向无上正等正觉。
  如果有肯上进的男子、女人,一旦察觉自己未起觉照,就立即提醒自己起觉照,也发愿要时时起觉照,也懂得扩大觉照的广度及细腻度,也发愿要念念觉遍十方三世一切法的体、相、用,也发愿要用尽每一当下任何的因缘,来帮助众生趣向无上正等正觉。这时,我们就是真地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了。
  好了!今天上课到此,我要去开会了。谢谢各位!祝进步。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7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经》讲解第三十二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4月16日
讲别:第三十二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释经】释迦佛告诉须菩提说:“肯上进的男士、肯上进的女士,已经发心想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人,应该生起这样的心念:‘我应该帮助一切众生灭掉一切痛苦,度过一切生死河海。实际上,帮一切众生灭掉痛苦及度过生死河海以后,也没有任何一位众生,是因为我们而灭掉什么或度过什么的。’”
  【经文】“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释经】什么缘故而如此说呢?须菩提!如果想要觉有情的菩萨,存在着“有众生是我灭度的相”、“有众生是某人灭度的相”、“有众生是某众生灭度的相”、“有众生是我或人或别的众生都度很久也度不动的相”,那这个人还不算是能有效觉有情的菩萨。
  【经文】“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释经】为什么如此说呢?须菩提!实际上并不存在有某一个现象或方法,一定会让人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心的现象或方法。
  【说明】
  一个人要不要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其实可以有理由,也可以不需要理由的。
  当一个想要觉有情的菩萨,如果以为某一个法(现象或方法)一定会让人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心,那是妄想、邪见。又当一个想要觉有情的菩萨,如果以为一定没有任何法(现象或方法),可以让人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心,那也是妄想、邪见。
  正因为如此,任何众生,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发或不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也正因为如此,当我们在帮助众生,给他因缘来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时,我们别以为是我们帮他的,而是他自己愿意而已。
  正因为如此,当有任一众生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之后,要不要坚固不退,直到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那也是这众生自己愿意,所以,才能坚持到最后成就。
  虽然如此,如果没有人说明、鼓励,则众生又很难自己会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所以,我们愿意作为众生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助缘。
  因此,当我们给众生助缘,这时众生因此而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并且因此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了,这时我们别以为是我们帮助他们发心的,别以为是我们度他们成佛的,其实,都是他们自己发心,自己度自己的。
  也因此,《金刚经》教我们,要如何降伏菩提心的障碍,要如何让我们的菩提心坚固,安住如金刚一样不会被破坏,就是要自己发愿:‘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释经】须菩提!您意下如何呢?释迦如来过去在燃灯佛的时代,燃灯佛有传了什么法,让我得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吗?
  【经文】“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经】须菩提回答说:“没有啊!世尊!如果依我对佛陀所说的道理来理解,佛陀您在燃灯佛的时代,燃灯佛并没有传什么法,让您因此而得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
  【经文】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受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受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释经】佛陀说:“就是这样!就是这样!须菩提!实际上燃灯佛并没有传什么法给我,好让我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须菩提!如果实际上燃灯佛有传什么法给我,好让我得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话,那燃灯佛就不会对我授记说:‘您如此修行,在未来世时,应当可以作佛,名号是释迦牟尼。’实际上,燃灯佛并没有传什么得以让我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法,所以燃灯佛才会对我授记说:‘您如此地修行,在未来世应当可以成佛,名号叫释迦牟尼。’。”
  【说明】
  众佛友当知,如果释迦菩萨在燃灯佛时代,燃灯佛真的有从燃灯佛处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法的话,那释迦菩萨于当时就应叫释迦佛了。则燃灯佛,就不需要说您将来会成佛,叫释迦牟尼。正因为释迦佛根本就不可能从任何佛或任何人处得到无上正等正觉都是自修自度的,所以燃灯佛才会说您如此修于未来就可以成佛了。
  【经文】“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释经】什么缘故如此说呢?“如来”一词,就是“一切诸法都是如上所说那样”的道理。如果有人说:释迦如来在燃灯佛处得到什么法,因此得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实际上燃灯佛并没有传什么法给释迦佛,好让释迦佛得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释迦如来得以成就的无上正等正觉,在修行的过程中,并没有任何一法,一定可以有效让释迦如来成佛,也没有任何一法,一定不可以让释迦如来成佛。因为这个缘故,所以释迦如来说:一切法都可以用来做为成佛的助缘。
  【经文】“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释经】须菩提!我所说的“一切法都可以用来做为成佛的助缘”的意思,就是您要知道这一切法“如何运用则不能让自己成佛”,因此,才能称为“知道如何善用一切法来让自己成佛。”

  好了!下课。祈愿大家都能善用一切法来帮助自己成佛。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7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经》讲解第三十三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4月30日
讲别:第三十三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释经】“须菩提!譬如有人身体高大。”
  【说明】佛陀在说这譬如之前,正说明了“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如此,引一个例子来说明,也是要我们去观察更多的例子。我现在先来说明“举例”、“举譬喻”、“喻言故事”三个词的不同。
  一、举例。
  如:有人要说明什么是“恒星”,就说譬如:“太阳”就是恒星之一。又如:有人要说明什么是“马”,就指着一匹马说:这就是马。又如:佛陀为了说明什么叫“识”,就在《首楞严经》中说:“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键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CBETA,T19,no.945,p.119,a8~10)。如此种种,为了说明“该现象”,所以指出“该现象”的一个、或多个、或全部实际的例子来让我们知道者,名为“举例”。
  二、举譬喻。
  如:有人要说明什么是“太阳”,就说:“太阳”像一颗“火球”,高挂在天空中燃烧。这时,此人并没有指出“太阳”实际的例子,而是用别的相似的现象来说明,这就是举譬喻。又如,有人说:他智慧如太阳。这时,此人也没有说明此人所说的他,是如何运用或展现其智慧,只是用太阳来譬喻。
  三、举喻言故事。
  “喻言故事”可以分为两类:
  1、是依实际发生的故事,如实引用为喻言故事。
  2、非依实际发生的故事,而是自己编的故事。
  我们要知道,佛陀所说的喻言故事,都是依实际有发生过的故事,引用为喻言故事。我们也要学习佛陀在引喻言故事时,要依实际真实发生的故事,而不可以自己编故事。因为,自己编的故事,有时会错乱因果,或重报者说轻,轻报者说重,就会造成诽谤因果。我们回到经文来说明。
  《金刚经》中说:“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是属于“举例”,而非属于“举喻”,亦非属于“举喻言故事”。
  我们在读经时,看到“举例”,当如何深入理解呢?就以《金刚经》这个经文为例子。我们理解时应知道,“人身长大”,只是佛陀用来说明“一切法”中的一个例子,而非是说明“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因此,如果我们要深入体会,就要将例子代入经文而变成:
  “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当我们在理解经文时,一定要能照见实际的例子,否则,不算正解佛经的经义。因此,如果有人看到经文,依他个人理解的结果,在实际上根本找不到那种例子的现象或道理,就知道他理解有误。
  例如,有人说:“佛教认为每个人都会轮回。”这时,正信的佛教徒就应问:“如果每个人都一定会轮回,轮回就是应该的了,为什么佛陀还会教我们解脱轮回,停止轮回的方法呢?因此可知,您说的是错的。”
  因此,依我对“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这句话的理解是:当如来说:“此人身体高大”,就是要了解在什么情况下不算是‘此人身体高大’,因此之故才能正确了解如来是依什么情况之下来说:‘此人身体高大’”。
  观察了一个例子之后,我们回到原经文来理解“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所谓“这个道理、现象”,就是要了解在什么情况下不会是“这样的道理、现象”,因此之故,才能正确了解什么叫“这个道理、现象”。
  又广一些来理解就是:所谓“所有的道理及现象”,就是要了解“这所有的道理及现象”,在什么情况下不会是“这样的道理及现象”,因此之故才能说,了解了“所有的道理及现象”。
  当然,这是在我的理解下所解释的道理。您们也可以深入观察,只要您的理解是如实的,也是可以通的。只要是永远正确可以用的,那就对了,也算是所有正确的理解之一。
  【经文】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释经】须菩提报告自己的理解后说:“世尊!当如来说‘有人身体高大’,则我理解为,只有当知道什么情况下不算是身体高大,才能称为了解佛陀是在什么情况之下称这个人叫‘身体高大’。”
  【经文】“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释经】佛陀开示说:“须菩提!菩萨也是如此。如果有人学习行菩萨道而这么说:‘我应当灭度无量众生’,则这个人不能称为‘觉悟有情众生的菩萨’。”
  【经文】“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释经】为什么如此说呢?须菩提!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现象,可以被称为“觉悟有情众生的菩萨”。
  因此,佛陀说:“所有一切能有效觉悟有情众生的现象中,并没有哪一个跟我有关的现象是一定可以用来令有情众生觉悟的。又也没有哪一个跟人有关的现象是一定可以用来令有情众生觉悟的。又也没有哪一个跟众生有关的现象是一定可以用来令有情众生觉悟的。又也没有哪一个跟时间次数有关的现象是一定可以用来令有情众生觉悟的。”

  【经文】“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释经】须菩提!如果有人学习要做一个觉悟有情众生的菩萨,而这样说:“我应该庄严净土。”这样的人不能称为“能有效觉悟有情众生的菩萨”。
  为什么呢?如来说过:“想要有效庄严佛土来觉悟有情众生的人,就是要知道现在所庄严的佛土在怎样的情况之下是不能有效地摄受某些类别的众生,这时才能真地知道如何有效地庄严佛土来摄受一切有情众生。”
  【经文】“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释经】须菩提!如果想要觉悟有情众生的菩萨通达没有哪一个现象一定是“我”可以用来有效觉悟有情众生的,如来说这样的菩萨,才真地可以称为“知道如何有效觉悟有情众生的菩萨”。
  好了!今天上课到此。祝进步。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7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经》讲解第三十四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5月21日
讲别:第三十四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释经】须菩提!如果行菩萨道的修行人,能通晓“诸法无我”的道理,并能达到“令诸法无我”的境界,如来就会说,这个人真地可以被称为是“菩萨”。
  【说明】这段经文,有很多观念需要深入说明的。
  一、佛陀所说的“无我”一词是指向什么现象、道理?
  二、佛陀所说的“无我法”是指什么样的法?
  三、佛陀有时说“常、乐、我、净”为涅槃四德,也有时教我们要观“无常、苦、空、无我”,为什么呢?
  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只能针对第一个问题来说明。现在就来说明:佛陀所说的“无我”一词,是指向什么现象、道理?”
  佛陀所说的“无我”一词,是指“诸法无我”。何以知之呢?
  例如,在真谛法师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这段经文他是如此翻译的:“须菩提!若菩萨信见诸法无我,诸法无我,如来、应供、正遍觉说,是名菩萨,是名菩萨”(CBETA,T08,no.237,p.765,a19~20)。
  又,“无我”一词,即是指“诸法无我”,也还可以从很多经典中去印证,所以,就不多引经文来证明,请众佛友自行去查找更多经律资料。
  既然“无我”一词是指“诸法无我”,那“诸法无我”一词,又是指向什么现象、道理呢?答:“诸法无我”,是指“五蕴无我”。
  问:如何得知“诸法无我”,是指“五蕴无我”呢?
  答:如《佛说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色法中应当了知,有三种义,诸法无我。何等为三?一、无性无我义;二、有性无性无我义;三、本性清净无我义。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应当了知有三种义,诸法无我。”从这经文中,可以知道佛陀讨论“诸法无我”,就是在讨论“五蕴无我”。
  问:既然知道了“诸法无我”,是指“五蕴无我”,那么,“五蕴无我”一词,又是指向什么现象、道理呢?
  答:“五蕴无我”一词,是指“五蕴非我,五蕴不异我,五蕴与我不相在”。
  问:何以知之呢?
  答:如《杂阿含经》:“佛告比丘:若所有色,过去、未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如实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圣弟子如是观者,于色厌离,于受、想、行、识厌离。厌已不乐,不乐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因此,可知,“五蕴无我”,是指“五蕴非我、五蕴不异我、五蕴与我不相在”。
  但是,要提醒众佛友的是……
  一般初学佛者,往往不深入经藏,所识浅少,而以自已的意思来解释经义,所以,就会辜负了佛陀的教法,并冤枉了诸佛的教义。
  我现在更深入来说明,什么是“五蕴非我、五蕴不异我、五蕴与我不相在”的现象、道理。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切外道观照“什么是我?”以后,所起的外道知见共有四大类:
  一、有外道认为“五蕴一定是我”。
  二、有外道认为“五蕴一定异我”。
  三、有外道认为“五蕴一定在我之中”。
  四、有外道认为“我一定在五蕴之中”。
  而这四类外道所说,都是对“我”的观照不完全所引发的外道见。
  如果有人起外道见,认为“五蕴一定是我”时,佛陀就教他说:“五蕴非我”(真的“我”并没有“五蕴一定是我”的现象)。
  如果有人起第二种外道见,认为“五蕴一定异我”时,佛陀就教他说:“五蕴不异我”(真的“我”并没有“五蕴一定异我”的现象)。
  如果有人起第三、四种外道见,认为“五蕴一定在我之中”或“我一定在五蕴之中”时,佛陀就教他说:“五蕴与我不相在”(真的“我”并没有“五蕴一定在我之中”或“我一定在五蕴之中”的现象)。
  换句话来说,五蕴与我的关系,是依当时所创造出来的因缘而定的。所创造的一切因缘中,有些因缘可以令“五蕴是我”,有些因缘可以令“五蕴异我”,有些因缘可以令“五蕴在我之中”,有些因缘可以令“我在五蕴之中”,而外道观察“我”时,于部份的五蕴的因缘现象中,执着为“一定”,所以就错了。我们在观察一切现象与“我”的关系时,千万别落入外道见。因此,如果有人将“无我”一词,解释“一定没有我”,或以为“我一定不存在”,或以为“什么东西一定不是我”,那都是外道见,而非正解佛陀所说的“无我”义。
  现在,我以实际的例子来说明。例如:
  一、如果有人认为【“我”一定“有感觉”】,而实际的“我”并无“一定有感觉”的现象,所以说:“认为我一定有感觉”是属于外道见。
  二、如果有人认为【“我”一定“没有感觉”】,而实际上“我”并无“一定没有感觉”的现象,所以说:“认为我一定没有感觉”是属于外道见。
  三、如果有人认为【“我”一定“在感觉之中”(或说:有感觉才算有我)】,而实际上,“我”并无“一定在感觉之中”,也就是说实际的“我”,并不需要一定有感觉,“我”才能存在,所以说:“认为我一定在感觉之中”是属于外道见。
  四、如果有人认为【“感觉”一定在“我”之中】,而实际上,“我”之中,并没有“一定永远存在着感觉”的现象,所以说:“认为感觉一定存在我之中”是属于外道见。
  因此,我们要如实观照,并将心中的外道见都去除。平时,观察、思考、说话,别起外道知见。不论是对“色身、情绪、感觉、印象、决定、认识”都当如实观照。
  好了!有人跟我有约,要心理辅导,我得下了。祝大家进步直向无上菩提。下课!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8 23:09 , Processed in 0.217553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