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开门

[大德开示] 阿姜·查 :为何我们生于此 (南传佛教)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奢摩他(止)的禅修

●奢摩他(止)的禅修

我们“奢摩他(止)的修行是这样的:例如,我们建立观呼吸(在出入息上保持正念)的修行,作为一种控制心的基础或方法,藉由心随着呼吸的流动,心变得稳定、平静、静止;这种平静心的修行,称作奢摩他(止)的禅修。这种修行有必要多下功夫,因为心充满了各种纷扰,是非常混乱的,我们说不上来有多少年或多少世它已经是这样了。如果我们坐下来思惟,会看到很多的事物不能带来平静与安宁,很多的事物只会导致混乱。

  基于这个理由,佛陀教导我们,必须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特殊根性的禅修主题,一个适合个性的修行方法。例如,反覆观照身体的各部分:头发、体毛、指甲、牙齿和皮肤,能使我们很宁静。透过这种修行,心会变得非常平静。如果思惟这五种东西能导致宁静,那是因为,依据我们的性向,它们是很适合的思惟主体。只要是适合这样子的,都可以考虑用来修行,并且利用它来对治烦恼。

  另一个范例是观想死亡。对于那些仍有很多贪、嗔、痴并且发觉它们很难控制的人来说,取个人的死亡当禅修的主题是很有用的。我们将会了解,无论贫或富,每个人都会死;我们会知道,好人、坏人都会死,每个人都必得死!开展这种修行,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厌离的感觉。我们愈修行,我们的禅坐就愈容易产生平静,这是因为,对于我们来说,那是一种适合、适当的修行。假使这种奢摩他(止)的修行和我们的根性不相符,那就不会产生这种厌离的心境了。相对的,如果这主题真的适合我们,那么,我们将发现,它会不太困难地经常生起,而且我们会发现,我们自己会经常想到它。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看到一个实例。当在家人托着许多盛了各式各样不同食物的盘子来供养比丘时,我们遍尝每一样,看哪一样是我们喜欢的。当我们尝过了每一道菜,便能说出哪一道是最适合我们的。这正是一个例子;我们会吃我们觉得适合我们的口味的,我们找最对胃口的,我们不会去碰其他各类的食物。

  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出入息上的修行,是个适合我们所有人打坐的例子。似乎当我们到处尝试各种不同的修行方法时,都觉得不是很好,但是,只要我们一坐下来观呼吸,便会有好的感觉,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它。我们可以利用靠近我们的事物而无须远求,这样对我们会较有利。只要观照呼吸,呼吸出去又进来,出又进——我们就这样地观照。我们长时间保持观照呼吸的进与出后,慢慢地,心便会安定下来。这时,其他的活动仍然会生起,但是我们会觉得,它们好像和我们相隔很远似地。那种感觉就犹如我们彼此分开来住而不再那么亲近一般,我们不再有同于以往紧密的连系,也或许完全没有了连系。

  当我们对于这种观呼吸的修行有所感受时,会变得更容易。如果依着这种修行继续下去,我们累积经验,便会变得精于知晓呼呼的本然。我们将知道,气长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气短的时候又会是什么样子。

  从某种观点来看,我们可以说呼吸好像是食粮。坐着或走着时我们呼吸,睡觉时我们呼吸,走路时我们呼吸;如果我们不呼吸,那就会死亡。如果我们想一想,就会明白,我们的生存是靠着食物的帮助;如果十分钟,一小时,甚至一天没有吃一般的食物,是无所谓的,因为这些都是属于一种粗糙的食物,然而,即使只是短短的时间我们没有呼吸,我们就会死亡。如果五至十分钟不呼吸,我们必然会死;不信就试试看吧。

  正在修习观呼吸的人,应该要有这种的了解。从这种修持中得来的知识,的确是美妙的。如果我们不去思惟的话,就不会视呼吸为食粮;然事实上,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吃着”空气,随时都在进、出、进、出……。另外,你们会发现,愈是用这种方式思惟,愈会有大的利益从修行中而来,且呼吸会变得愈来愈微细,有时或许还会停止呢!就好像完全没有了呼吸一样;实际上,呼吸是由皮肤的毛细孔通过的,这就叫做“微息”。当我们的心完全平静时,正常的呼吸会以这种方式停止,我们一点儿也不必吃惊或害怕。如果没有了呼吸,我们该怎么办呢?只要知道它,知道没有呼吸!那就够了。这便是正确的修行。

  此刻,我们谈到奢摩他(止)修行的方法——增长平静的修行。如果我们正在使用的主体是正确而适合我们的话,它会导致这种的经验。这只是个起头,但却足够依着这个修行,引导我们一路前去,或者至少到达我们能够清楚地看清且不断增强信心的地步。假使我们持续以这种方法思惟观照,精力就会到来,这就好似缸里的水。我们把水倒入缸内,而且保持水满;我们不断以水注满水缸,如此住在水里的孑孓就不会死。努力精进并做好我们每日的修行就像这样。一切都回归到修行,我们便会感到美好且平静。

  这种平静,来自于我们的“心住一境”,不过,这“心住一境”也会很困恼人,因为我们并不希望有其他的心境来干扰我们。实际上,其他心境会前来,而且如果我们想一想,在它本身也可以是“心住一境”。那就如同当我们看到各类的男女时,却不会有像看到我们父母时相同的感觉一般。事实上,所有的男人和我们的父亲一样都是男性,而所有的女人也和我们的母亲一样都是女性,但是我们对他们却没有相同的感觉;我们会觉得自己的双亲比较重要,对我们来说他们有更大的意义。

  这就是为什么对于“心住一境”应该是这样子了。我们应该要有像对待自己母亲和父亲一样的心态去对待“心住一境”。对所有其他生起的心的活动,我们以相同于像我们对待一般男女的感觉的方式去认知;我们不要停止看它们,我们单纯地承认它们的存在却不赋予他们和我们双亲同等的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解结

●解结

当我们奢摩他(止)的修习达到平静时,心会是清澄、光明的;心的活动会变得越来越少,各种生起的法尘将会更少。当这种境界发生时,宁静和愉悦会生起,而我们可能会执著那份愉悦。我们应该观照那份愉悦是不稳定的,我们也应该观照不快乐是不稳定和无常的。我们会了解,所有各类感觉都是不持久、不能被执着的。因为有智慧,所以我们以这种方式了解事物;我们将了解,事物会如此这般都是依据它们的本然。

  如果我们有这种的见解,就好像持握绳结的一端。若是以正确的方向拉它,这结果便会变松而开始解开,结就不再那么紧了。这就同于去了解到事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这之前,我们觉得一切事物必然就是它们那样,也因而,绳结只会愈拉愈紧;这种紧便是痛苦。那种方式的生活是非常紧张的,所以我们把结松开一些,轻松一下。我们为什么要松开它呢?因为太紧了!如果我们不执著它,便能松开它;那并不是一种必须经常是那样的恒常状态。

  我们利用无常的教导作为基础,明白快乐与不快乐都不是恒常的,了解它们都是不可靠的,世间绝无恒常的事物。有了这种的理解,我们会逐渐不再相信在心中生起的各种情绪和感觉;我们越是不相信,错误的知见便会相对地减少,这就是解开结的意思。错误的知见继续变得越来越“松”,执著也就会逐渐地根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厌离

●厌离

当我们前去了解在这个世界上、这个身心上的无常、苦、无我时,将发现有一种厌倦会生起,这并不是日常生活中那种厌倦,那种让我们觉得什么都不想知、不想看、不想说,或是不想和任何人有任何关联的厌倦;这并不是真正的厌倦,它依旧有执著。我们仍然没有了解,仍然有嫉妒、嗔恨的感觉,仍然执著会引起我们痛苦的事物。

  佛陀所说的这种厌倦,是无贪、无嗔的状况,它是由看清一切事物皆无常而生起的。当快乐的感觉在心中生起时,我们了解那并不是长久的,这就是厌倦;我们称它为“厌离”,意思是远离感官上的执着和热望,我们了解没有任何事物值得我们贪恋。无论事物是否符合我们的喜恶,都无关紧要,我们不认同它们,我们不赋予它们任何特殊的价值。

  这样子修行,我们不让事事物物有理由来造成我们困扰。我们已经了解苦,已经了解随着情绪流转并不能引起任何真正的快乐,那只会使我们执著于快乐和不快乐,执著于喜欢和憎恶,而这些本身正是苦的根源。当我们仍然如此执著时,便不会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事物。有些心境我们喜欢,有些我们不喜欢。假使我们仍有喜、恶,那么快乐与不快乐两者都是苦;而那引起痛苦的,就是这种执著。佛陀教导,无论什么会导致我们痛苦,都缘于它自身的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四圣谛

●四圣谛

因此,我们明白,佛陀的教导是去知道苦,去知道造成苦的原因。更进一步地,我们应该知道从苦中求解脱,以及导向解脱的修行方法,他教导我们就去认知这四桩事。当我们了解了这四事,苦生起时我们便能领悟到它,并且知道它有一个原因,知道它不是从天而降的!当我们希望能从这苦中解脱时,便能够去去除它的起因了。

  我们为什么会有痛苦和不满足的感觉呢?我们将了解那是因为我们执著于各类的喜和恶。我们前去明白,我们苦,是缘于自己的行为;我们苦,是因为我们赋事物以价值。因此,我们说,知苦、知苦的原因、知从苦中解脱以及知道灭苦的方法。一旦我们认清了苦,就要去解开结,但我们必须要确定是以正确的方向拉而解开它,那就是说,我们必须明白事物的本然就是如此,这样执著才能根除。这就是使我们息苦的修行。

  知道苦、知道苦因、知道从苦中得解脱以及导致离苦的方法,这是“道”,也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当我们对这些有了正确的见解,便会有“道”。这些事项能止息痛苦,引导我们到达戒、定、慧。

  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这四桩事,我们必须想去了解,我们必须想要以真实的方式去看清这些事。当我们看清了这四桩事之后,我们称之为“真实法”。

  那么,无论我们向内、向前、向左、向右看,眼里看到的全都是“真实法”,我们单纯地看到一切事物本来的样子。对于一位得到佛法的人,真正体悟佛法的人来说,无论他到那里,一切事物都将是佛法。

【注释】

注一  般若(Pan(~)n(~)a(—))智慧:从一般普通的观念到知识的理解,到深入的洞察佛法,意思包含很广。虽然每次用这个字可能有不同的意思,但蕴藏在它们所有之中的,是一种越来越多对法的了解,最后终于有了深的洞察力和觉悟。

  注二  在另一个场合里,阿姜·查以下列的说法来完成了类似的谈话:“如果我们知道如何守护自己的心,就如同受持了数目极多的全部戒条。”

 

如果你希望事物都是恒常不便的

你是自找苦吃

不论何时

无常示现它的真面目

你都会失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四圣谛

四圣谛

(阿姜查1977年在英国作的开示——四圣谛。如果你希望事物都是恒常不变的,你是自找苦吃。不论何时无常示现它的真面目,你都会失望。——四圣谛。)

今天,我应住持和尚之邀,来给各位做个指导(注一),希望你们都安静地坐好并且定下心来。由于语言的障碍,我们必须用到翻译,因此若不相当用心的话,你们可能会不明白。

  自从住在这里以来,我感到很愉快。住持和尚和你们一直都非常亲切、友善且面现笑容,就如同那些正在修习正法的人一样。你们的地方也很能振奋人心,但可真大啊!我对于你们为了重整、为了建立一个可供修习佛法之道场所作的奉献,感到十分赞叹。

  现今,我当老师已有好几年了,也经历了很多的困难。目前我的寺院,一共大约有四十个分院(注二),但是,到了今天,巴蓬寺,我仍然有难以教导的信众。有些人了解,却不努力修行,有些人不了解,也不试着去寻出究竟。对他们,我真拿他们没办法。人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呢?无知并不很好,但,甚至在我告诉他们之时,他们还是不听;我不知道我还能做些什么。人们对他们的修行充满了疑惑,他们总是怀疑。他们都想到达涅槃,但却不愿行走这条路途,真是难以理解。当我告诉他们去禅坐时,他们害怕;或者如果不怕,那就是想睡觉;他们大多喜欢做我不教的事。当我见到这里的住持法师时,我问他,他的信众也会这样吗?他说他们都一样。这就是身为人师的痛苦。

  今天,我要送给你们的教导,是在此生、在当下去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

  有些人说他们有太多的工作要做,没有时间修习佛法,他们问:“我们该怎么办?”我问他们:“当你在工作时你呼不呼吸?”“当然罗!我们要呼吸。”“好啦,当你非常忙时,你为什么有时间呼吸?”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要你在工作时拥有正念,你将会有充分的时间去修行!”

  修习禅坐就像呼吸一样。工作时我们呼吸,睡觉时我们呼吸,坐着时我们呼吸……,我们为什么有时间呼吸呢?因为我们知道呼吸对我们的重要性,我们总会找出时间来呼吸。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知道修习禅坐的重要性,我们就会找出时间来修行了。

  你们每一个人都曾受苦过吗?……你们有过快乐吗?……这就是真理所在,这就是你必须修习佛法的地方。快乐的是谁?是心在快乐;受苦的是谁?是心在受苦。不管这些事情从哪里生起,那儿就是它们息灭的地方。你曾经验过快乐吗?你曾经验过痛苦吗?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些事情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就是我们的问题。如果我们知道苦(注三)、苦的原因、苦的止息,以及导向苦息的方法,我们便能解决问题了。

  苦有两种:一般的苦和特别的苦。一般的苦,是天生自然的因缘和合的苦:站是苦,坐是苦,卧也是苦。这是存在于一切因缘和合现象里的天生的苦。

  甚至是佛陀也经历过这些事情,他经历过舒适和痛苦,但是他将它们理会成自然下的因缘条件。透过对它们真实本性的了解,他知道如何去克服这些一般的、舒适和痛苦的自然感受;因为他了解这种“自然的苦”,所以那些感受并没有烦扰到他。

  重要的苦是第二种——从外面蔓延进来的苦,也就是“特别的苦”。如果我们生病,我们可能会请医生打针;当针刺入皮肤时,会有某种只是属于自然的痛楚出现,但当针一拔出时,痛便消失了。这就像是一般的痛苦,没什么问题,每个人都能经验到。而特别的苦,是从我们所谓的 upa(—)da(-)na——执着到事物上面所生起来的苦。这种苦就好像打了注满毒药的一针,这就不再是一般的一种苦,而是一种到死才会结束的苦。这类似于从紧执中生起的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正见——不了解一切因缘和合事物的无常性,是另一种问题。因缘和合的事物是在sa(·)msa(·)ra(无明世间)的领域。不希望事物变迁——如果我们这样子的想的话,我们必定受苦。如果我们认为这身体是我们自己的或属于我们的话,当我们看到它变化时,我们会非常恐惧。想想这呼吸:一旦它吸入,就必须呼出;呼出后,就必须再吸入。这是它的天性,我们就是这样营生的。如果我们只是呼出或只是吸进,我们便无法生存下去。事情不能以那种方式运作的。因缘和合就是如此,我们却不能明了。

  假设我们掉了东西,如果我们认为那件东西真的是我们的话,我们会懊恼不已;如果我们不能当它是一件因缘和合的事物,会随着自然法则发生的话,我们就会经验到苦。可是,如果你只呼出而不吸进,或者只吸进而不呼出,你还能活吗?因缘和合的事物,必须如此地自然改变。看到这点,就是见法、见无常和变迁。我们依靠这个变迁而生存。当我们知道事物的本来面目时,我们便能够将它们放下了。

  法的修行是去开展对事物本然的了解,使苦不再生起。如果我们思想错误,就会与这世界起冲突,与佛法、与真理起冲突。假设你生病而必须住院,绝大部份的人都会想:“请不要让我死,我希望能好起来。”这是错误的想法,它将导致痛苦。你必须自己这么想:“如果我会好我就会好起来,如果我会死我就会死。”这才是正确的想法,因为,毕竟你不能控制整个因缘条件。如果你这样想,不管你死或痊愈,都不会走错;你无须担忧。不计代价的想要复元以及害怕将要死的想法,这就是一颗不了解因缘条件的心。你应该想:“如果我会好起来,那很好;如果我不能好起来,那也无妨。”这样,我们就不会走错路;我们无须害怕或哭泣,因为我们已经自我了解事物本来的样子了。

  佛陀看得很清楚。他的教导永远是适切的不曾落伍的,也不曾改变;现今的日子里,它依然真实如前,没有被岁月淘汰。事物仍然是它们原来的样子,没有改变过。藉着认真看待这个教导,我们可以得到和平与幸福的酬报。

  在这教导中有对“无我”的省思:“这不是我自己,这不属于我。”但是,人们并不喜欢听这一类的教导,因为他们都执着于自我的观念。这就是造成苦的原因,你们应该注意这一点。

  今天,一个妇人问到如何去对治测和嗔怒。我告诉她下次生气时,把闹钟转上发条,放在面前,而后给自己两个钟头,让怒气离开。如果它真属于她的怒气的话,她应该可以这样子叫它走开:“两个钟头之内给我滚蛋!”但它并不真的听令于我们。有时候,两个钟头它仍然没有走;又有时,一个钟头,它就不见了。如同个人的财产般地握持住怒气,将会导致痛苦。如果它只不过是个虚幻骗人的景象而已,可别受骗了。不管心是喜或悲,别受骗了,不管心是爱或恨,别受骗了;那只不过是一个幻象而已啊!

  你们每一个人都曾生过气吧?当你们生气的时候,感觉好或不好呢?如果感觉不好,为何不把那感觉丢掉呢?为何还烦劳地留着它呢?当你紧握着这些不放时,你怎能说你是聪明有智慧的呢?自你出生以来,这颗心骗你生气不知有多少次了?有时,心甚至能引起整个家庭争吵,或使你整夜哭泣;然而我们仍然继续不断地发怒,我们仍然握着事物而受苦。如果你没有看到苦,你必然会继续痛苦。今天如果你看到了生气的苦,那么,就把它丢了罢!如果你不丢掉它,它将无限期地引发痛苦,没有机会可以休息。轮回的世间就像这样!如果我们了解它的本然,我们就能解决问题了。

  佛陀的教导里陈述,对于克服痛苦,没有比去了解“这不是我自己”、“这不是我的”有更好的方法。这是最伟大的法门,但我们通常都没有注意到这点。当痛苦生起,我们只会在那儿哭,而没有从中学习;为什么会那样子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必须好好地努力看住这些事,去增长“补哆”——觉知者。

  注意!你们有些人可能没有觉知到这就是法的教导。我现在要给你们一些经典之外的佛法;大多数的人研读经典却没有见到法,今天,我要给你们一个经典以外的教导。有些人可能会错失这一点或不了解它。

  假设有两个人走在一起,看到一只鸭和一只鸡。其中一人说道:“为什么那只鸡不像这鸭,为什么这鸭不像这鸡呢?”他希望鸡当成一只鸭,鸭当成一只鸡,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不可能,那么纵使那个人穷其一生,希望鸡当成鸭,鸭当成鸡,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鸡就是鸡,鸭就是鸭。只要那个人那样子想,他势必受苦。另一个人可能看鸡就是鸡,看鸭就是鸭,而它就是那样而已,没有什么问题;他正确地了解。如果你想将鸡当成鸭,将鸭当成鸡,你便真的会受苦了。

  同样的道理,无常的定律,说明了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如果你希望事物都是恒常不变的,你是自找苦吃;不论何时,无常示现它的真面目,你都会失望。看一切事物都是必然无常的人,将会自在,将会没有争战。希望事物恒常不变的人,就会产生争战,也许甚至失眠在那儿,这就是对佛陀的教法——“无常”的无知。

  如果你想要知道佛法,该到那里看?你必须往身和心里看,在书橱的架子上是找不到它的。要真实地看见佛法,你必须往自己的身和心里看;只有这两样东西而已。心并不是用肉眼可以看见的,它必须以“心眼”来看。在佛法能被觉悟之前,你必须知道到哪里看?在身体里的佛法必须在身体里被看到。而我们能以什么来看到身体呢?我们以“心”来看;看任何其他的地方你都找不到佛法,因为快乐与痛苦就在这里生起。或是你曾看过快乐在树中生起?或是从河里或天气?快乐和痛苦是在我们自己的身、心中生起的感受。

  因此,佛陀告诉我们就从这儿去了知佛法,佛法就在这里,我们必须就往这里看。师父可能告诉你们从书中去看佛法,但如果你们以为佛法真的就在那里,你会永远也见不着它。看了书之后,你们必须在这些教法上往内省思,这样你才能了解佛法。真正的佛法存在哪里呢?它就存在当下我们的这个身、心里!用这心来思维这身体,这便是思维修行的本质。

  我们这样做时,智慧会在心中生起。当我们心中有了智慧,那么,不管我们看哪里,哪里都有法;我们无时无刻都会看到无常、苦、无我。“无常”意思是变迁;“苦”是如果我们执着于变迁的事物,我们必然受苦,因为它们都不是我们或我们的(无我)。然而我们并没有看到这点,我们总是将它们当成我们自己或属于我们。

  这表示你们并没有了解习俗的真相。你们应该对各种习俗有所了解,例如:所有在座的我们都有名字,我们的名字是与生俱来的呢?还是后来才取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明白吗?这就是习俗!习俗有用吗?当然有用,举个例:假设有甲、乙、丙、丁四个人,他们都必须有各自的名字,以方便沟通和一起工作。如果我们想和甲说话,我们可以称呼甲先生,那么他就会过来,而不会是别人;这就是习俗的方便处。可是,如果我们更深一层地来观察这桩事的话,我们会看到,其实并没有任何人在那儿,我们将看到超越的一面。有的只是地、水、火、风四元素,我们这个身体有的就只是这样而已。

  可是,缘于“执着自我观念(注四)”的执着力量,我们并没有依着这种方式了解。如果我们清楚地看,我们了解,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我们称作一个人的。固体的部份是地大,流动的部份是水大,吹动这儿、那儿的部分叫做风大,而提供温热的部分叫做火大。当地、水、火、风组合在一起时它们就称作一个人。当我们分解开来时,见到那只不过是地、水、火、风而已,那里找得到一个人呢?一个都没有!

  那就是为什么佛陀教导,没有比了解“这是没有我自己,也没有属于我”更高的修行了。它们单纯地只是习俗而已。如果我们以这种方式清楚地了解每件事物,我们将会平静。如果我们在当下觉悟了无常的真理,那些事物都不是我们自己或属于我们,那么当它们分崩离析时,我们便能安然面对,因为,它们终归不属于任何人,它们只是地、水、火、风的元素罢了。

  要人们了解这点是困难的,但即使这样,却并没有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如果我们能看清这点,将会得到满足,我们将不会有那么多的贪、嗔或痴在我们心中;也将没有必要去嫉妒和怨恨,因为每个人都只是地、水、火、风。就只是这样而已,没有其他的了。当我们接受了这个事实之后,我们将会了解佛陀教导的真理!

  如果我们了解佛陀教导的真理,我们便无需动用那么多老师了!也不需要每天去听老师开示。当我们了解时,那么,我们就单纯地做我们需要做的。然而,到底是什么使得人们那么难以教化呢?那是因为他们不接受这教导,并且与老师及这教导争辩:在老师面前,他们表现得稍好一点,但在背后,他们却变成了小偷!人们真是难以教导。在泰国,人们就是这样,那就是为什么他们需要有那么多的老师。

  小心呀!如果你们不小心,你们就见不到佛法;你们必须慎重,禀持教导并且好好地思维。这朵花漂亮吗?……你看到这朵花的丑陋了吗?它会维持几天的漂亮呢?从现在开始它将变成什么样子呢?……它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呢?……三、四天之后,你就必须把花给扔掉了,不是吗?它已失去它所有的美丽!人们都执着于美丽,执着于美善,如果有什么好的事物,他们就完全地着迷。佛陀告诉我们,看着漂亮的事物就只当是漂亮,不应该变成去执著它们;如果有愉快的感受,我们不应该完全迷恋其间。“美善”并不是一桩确然之事,“美丽”并不是一桩确然之事;没有什么是确实的。在这世上没有一桩事物是确定的,这就是真相!事物不是真的,事物是会改变的,如同美丽一样。它唯一拥有的真实在于它不断地改变。如果我们相信事物真的是美丽的,当它们的美丽褪失时,我们的心也失去了它的美丽;当事物不再美善,我们的心也失去了它的美善。我们就这样地将我们的心“投资”在物质的事物上,当它们受到破坏或损害时,我们会受苦,因为我们执着了它们的当作是我们自己的。佛陀告诉我们,要去了解这些事物单纯地只是自然的营建。美丽出现,不到几天,它就消褪了。明白这点就是拥有智慧!

  因此,我们应该见到无常。如果我们认为某样事物是漂亮的,我们应该告诉我们自己它不是;如果我们认为某样事物是丑的,我们应该告诉自己它不是。试着以这种方式去看事物,不断地以这种方式来省思,我们将会在不真实的事物里面看到真实,在不确定的事物中看到确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我已解释了了解苦的方法、什么引起苦、苦的止息,以及导致苦息的方法。当你知道了苦,你应该将它除去。明白了苦的原因,你应该把它驱除;练习去看到苦的止息,看到无常、苦、无我,而痛苦便会终了。

  当苦止息时,我们要往那儿去?我们修行是为了什么?我们是在练习放弃,而不是为了得到什么东西。今天下午有位妇人告诉我她很痛苦,我问她,她想要怎么样?她说她要开悟。我说:“只要你想要开悟,你将永远无法开悟。不要想任何事物!”

  当我们明白苦的真相时,就要把苦赶走。当我们明白痛苦的原因时,那么就不要去制造这些原因,反而,要修行将苦带往止息。导致苦息的修行是去明白“这不是一个自我”、“这不是我或他们”。以这种方式来了解,能使痛苦终止,那就像是到达了目的地,而且停止了;那是止息,那是趋近涅槃。从另一方面说来,前进是苦,后退是苦,停止也是苦;不前、不后、不止……,还有什么东西留下吗?身、心在这里终止!这就是苦的息灭。难以了解,是吧?如果我们精进不懈地学习这种教导,我们将能越超事物而且得到了解,这就有止息了。这是佛陀根本的教导,是完成点;佛陀的教导完成在完全舍弃的一点上。

  今天,我把这个教法供养给你们,也给住持和尚,其中若有什么错误的地方,请大家原谅;但别急着评断哪儿有对或错,只是先听一听。如果我给你们大家一颗水果,并告诉你们,它很好吃,你们应该注意我的话,但不要立刻就相信我,因为你还没有尝它。今天我给你们的教导也是一样。如果你想知道这“水果”是甜还是酸,你必须取一片来尝尝,那么,你就会知道它是甜美或是酸涩。而后,你就会相信我,因为那时你自己已经了然了。因此,请不要把这个“水果”扔掉,留着它并尝尝它,亲自了解它的味道。

  你知道,佛陀并没有老师。有位苦行者曾问他,他的老师是谁,佛陀回答说他并没有任何一位老师(注五),苦行者就摇着头离开了。佛陀太老实了,他对一个不知道或不接受真理的人说话。这就是为什么我告诉你们不要相信我。佛陀说,轻易地相信别人是愚蠢的,因为在这里而并没有清晰的了解,那就是为什么佛陀要说:“我没有老师”;这是事实。但是你应该以正确的方式来看这一点,如果你们误解了,你们会不尊敬你们的老师。别去说道:“我没有老师!”你必须依赖你的老师来告诉你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后你必须照着去实行。

  对我们大家来说,今天是个幸运的日子,我有机会和你们及法师相见。你们大概想不到我们能如此见面吧!因为我们的住处相隔那么远,我想,一定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才使我们能够这样子见面。佛陀曾教导,每件事物的生起必然有原因,别忘了这点。这必定有什么原因,也许在过去世里,我们曾是一个家庭中的兄弟姊妹,这是可能的!其他的老师没来,而我却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或许就在当下我们正创造因缘,这也有可能。

  我把这个教导留给你们大家,希望大家在修行上努力精进;没有什么东西比佛法的修行更好了,佛法是整个世界的支柱。今天,人们都已混乱,因为他们不明了佛法;如果我们有佛法与我们同在,我们将会快乐。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能在增长佛法的修行上帮助大家和法师。我将我真心的祝福留给你们,明天,我就要离开这里了,我不确定要去哪里;这完全是自然而然的。有来之时必有去,有去之时必有来,世间就是如此;我们不该因世间的无常变化而太过开心或烦扰。有快乐就会有痛苦,有痛苦就会有快乐;有得就会有失,有失就会有得。事情就是如此。

  佛陀在世时,有弟子不喜欢他,因为佛陀训诫他们要努力,要认真;懒惰的那些弟子害怕佛陀,并且怨恨他。当他入灭后,有一类弟子哭泣且痛心不再有佛陀指引他们了;这一种人仍然不够聪明。另一类弟子感到高兴且解放,他们不再有佛陀在背后告诉他们要做什么了。第三类的弟子很平静,他们省思,凡有什么生起,消失是一个自然的结果。有三种类型,你们同于那一类呢?你希望成为高兴的那一类或是……?哭泣的那一类弟子,当佛陀入灭时,仍然没有领悟到法;第二类型那些怨怒佛陀的人,过去佛陀总是禁止他们做他们想做的事,他们活在佛陀的轻视和谴责的恐惧当中,因此,当佛陀入灭后,他们便得到解放了。

  今天,事情并没有太大的不同;这里的老师被他的有些弟子憎恨,那是可能的。他们或许不会表现在外,但却隐藏在内心里。对那些仍有烦恼的人来说,有这种感受是很正常的;即使是佛陀,都有人憎恨他。我自己也有弟子憎恨我;我告诉他们要放弃不正当的行为,他们反倒珍惜他们的恶行,因此,他们恨我。有很多像这样的人。希望聪明的各位在佛法的修习上都能使自己坚定不移。

【注释】

注一  这是一九七七年,在英国Cumbria,文殊师利研究所(Manjushri   Institute)所做的开示。

  注二  在出版这本书之时(英文版)巴蓬寺大大小小的分院已大约有一百个了。

  注三  苦:巴利文dukkha,“苦”是一个不太适当的翻译,但却是最通用的。dukkha的字义是“无法忍受的”、“无法承受的”、“难以忍耐”,也可意为“不完全的”、“无法满足”或“不可能供给完全的快乐”。

  注四  执着自我观念:attava(-)dupa(-)da(-)na,是四种基本的执着之一。Kamu-pa(-)da(-)na,执着于感官对象;silab-batupa(-)da(-)na,执着于礼仪、仪式;di.t.thu-pa(-)da(-)na,执着于“见”。

  注五  佛陀开悟不久,走在Benares的路上,有一位游走的苦行者靠近来,他说:“朋友,你的面容清明,你的举止详宁……,谁是你的老师呢?”佛陀回答,在这世上没有谁能称作是他的老师,因为他是完全地自觉的。这婆罗门不能了解他的回答,便离了开去,口嘀咕着:“好,对你很好,朋友,对你来说很好!”



成百上千的人将他们的手放进洞里

他们全都会说

这洞太深了

却没有一个人说

他们的手臂太短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使心变好

使心变好

这些日子,人们到处去寻找功德,而且,他们总似乎在巴蓬寺停了下来。如果他们不在去的路上停下,他们会在回程中停下,巴蓬寺变成了一个中途暂停站。有些人那样匆忙,我甚至没有机会看到他们,或与他们谈话。他们中大多数的人都在忙碌找功德,我没看到有多少人是在寻找一种离恶之道的;他们是那么的热衷于得到功德,却不知道要到哪儿去存放它,那就好像试着要去染一件肮脏的衣服,却不清冼它一般。

  僧侣们率直地如此谈论,然而,对大部份的人来说,却很难将这类教导付诸实践。所以会难,原因是他们不懂;如果他们了解,那就容易多了。想象有一个洞,有某样东西在洞底,现在,任由一人将他的手放进洞里但够不到底部,他将会说,这洞太深了!成百或上千的人将他们的手放进洞里,他们全都会说,这洞太深了,却没有一位会说,他们的手臂太短了!

  有那么多人寻找功德,迟早他们必然会开始寻求一种离恶之道。但并没有很多人兴趣于此。佛陀的教导是那么简洁,但大部份的人却忽略了它,就好像他们从巴蓬寺经过一样。对多数人来说,佛法就是那样,只不过是一个中途停靠站罢了。(注一)

  “诸恶莫作”是诸佛的教诫,佛教的核心;然而人们却老是忽视了它,他们并不想要这个。“从身、语、意行中,弃绝一切大、小恶行……。”这是诸佛的教导。

如果我们要染一块布,首先必须要去清洗它。但是,大部份的人却不那么做,他们连看都不看,便直接地接它浸泡到染液里去了;如果这布是脏的,染出来之后,反而会变得比先前更糟呢!想想看吧!染一块脏的老破布,会更好看吗。

你了解吗?这是怎样的佛教教化啊!但大部分的人却忽略了它。他们只想去做好事,却不愿停止恶行,那好似说道:“这洞太深了!”每个人都说洞太深,谁也不说他的手臂太短。我们应该回归到我们自身;依着这个教导,你应该退一步回来看看你自己。有时,他们满坐汽车去寻找功德,也许他们还会在汽车上争吵,或是醉酒!问他们,要往何处去,他们说是寻找功德。他们想要功德,却不停止恶行,那样,他们将永远找不到功德的。

  这就是人们!你们应该看真切些,看好你们自已;佛陀曾教导过,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拥有忆持力和自我觉醒。恶行生起于身、语、意行中,一切善恶、祸福的来源,都与行为、语言和思想相共存。今天,你可曾带了你的行为、语言和思想与你同在一起?抑或将它们留在家里了?这便是你必须看清楚的地方,就在这儿!你不需去看得非常远。看看你的行为、语言和思想吧,注意去看看你的行为是否有缺失!

  人们并没有真正地看着这些事,就像家庭主妇皱着眉头洗碗盘一样。她是那么的专心于清洗碗盘,她并没有觉察到自已内心的肮脏!你曾见过像这样的情景吗?她光是看到碗盘,她看得实在太远了,不是吗?我猜想,你们有些人可能有过这种经验呢!这就是你应该看的地方。人们专注于清洗碗盘,然而他们却让他们的心肮脏;这是不好的,他们忘记了他们自己。

  因为他们没有看见自己,人们会犯下各类的恶行。他们首先必定会四处望望,是否有人在看……“我妈妈会看到我吗?”“我丈夫会看到我吗?”“孩子们会看到我吗?”“我妻子会看到我吗?”假使没有一个人看到,那么他们便会立即去做。这是侮辱了他们自己!他们说没有一个人在看,所以他们会在任何人看到之前很快地做完这件事。而他们自己又是什么呢?难道他们不是一位“某个人”吗?

  你看吧!由于他们如此这般的看漏了他们自己,人们便不会发现真正有价值的是什么,他们并没有发现到“佛法”。假如你注意看你自已,你就会看清你自已。每当你即将去做某件坏事时,假若你能及时看到你自已,你便能停止。如果你想去做某件值得做的事,就注意看住你的心吧!若你知道如何去看住你自己,那么你就会知道对和错、祸和福、善和恶了。这些都是我们应该知道的事情。

  假如我不谈到这些事情,你们便不会知道有关的这些;你们心中有贪、痴,但却不知。如果你们老是看着外面的话,你们将不会知晓任何事情;这就是人们不注意看他们自已的麻烦。看住内心,你们会看到善与恶;见到善良,我们便可以将它带至心灵且去实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7 15:47 , Processed in 0.179392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