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一家人

[大德开示]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星云大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七难中的第五难。「三千大千国土」,就是宇宙的意义。一个日月所照的为一小世界,集合一千个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集合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集合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总称这大千世界、中千世界、小千世界叫做三千大千世界。把这个定为一佛教化的国土。离开此佛土,中间隔有十万亿佛土的,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佛土,这个十万亿佛土,本应称为无量无边,但因把抽象的观念具体化,所以称为十万亿佛土。此处说一佛的教化区是三千大千世界,这也是把抽象的观念具体化,不必拘泥于确定的数目。

  「夜叉」是梵语,此云「轻捷」。「罗刹」,亦是梵语,此云「可畏」。这两者都是同属鬼神的一类。一瞬之间,能飞几千万里。

    夜叉、罗刹既都是恶鬼,若从害世毒人的意义上去看,我们这个世界上就充满了夜叉和罗刹。这个夜叉罗刹是说的什么呢?即是一切的诱惑。女色啦,金钱啦,权力啦,名位啦……一切的一切都是诱惑我们的夜叉罗刹。实在数之不尽。

    像夜叉罗刹似的诱惑,又从什么地方生起的呢?推究的结果,仍是从我们的烦恼妄想而生的。烦恼虽说是八万四千,而实际上,也许不只这个数目。

    我们若把八万四千烦恼看作土匪,则夜叉罗刹,应是百万土匪军中的大将,也就是指的贪瞋痴三毒,而这百万土匪军中的最高统帅,就是一念的我执。因为有了这些夜叉罗刹,所以有时候侵入了得意洋洋自以为是的念头。土匪终是可怕的东西,若能除却一念我执,进入无我的境界,则什么都可不必恐怖了。但是,以我们的力量,捉拿不住匪军中的我执统帅,所以八万四千土匪的烦恼鬼,都来扰害我们了。因为我们有迷妄,所以被纷扰得就不能够一心了。

  《超日月三昧经》中说:

  「魔有四子,一、身魔,二、欲尘魔,三、死魔,四、天魔。例如两木相钻,则能生火,还烧其木。火不从水出,不从风出,不从地出,四魔亦复如此,皆从心生,不从外来。譬如画师作像,因缘和合,随手成事,虽有彩有板有笔,但画师不画,则不能为像,百魔亦复如是。己心坚固,而不生起,则无四魔。」

  《超日月三昧经》中所说的四魔,不过是把天地间布满了的恶鬼罗刹分为四类,这四类虽说是魔王,只要心能坚固,则魔王即不能生。想要坚固这个心,不外把一念安住于平等的慈悲,不外委任能够通达诸法实相的智能,不再执著因缘和合的假我为实有。如果能以这个意义一心称念观音名号的人,是诸恶鬼不能以恶眼视之,那里还能再加毒害呢?

    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钮械枷锁,检系其身,称念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这是七难中的第六囚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杻械枷锁」,杻是手镣,械是脚杻,枷是头上套的枷,锁是缚在身上的锁。「检系」,检叫封检,系是系缚。意思是:杻械枷锁,能够封固五体,拘束人的自--由。

    这段文是说,不论你有罪被缚了,或是无罪被缚了,由于你称念观音圣号的力量,杻械枷锁就能断坏了。从事的方面去解释,和所说观音冥益的其它六难相同,可是,从理的方面说,什么人缚你?这个杻械枷锁不外是自己系缚自己而已。

    自己觉得有罪了,因为这种罪而自己感到苦闷烦恼,不能够得到自--由的境地;或是自己什么坏事都没有做,而仍有这样的痛苦来逼迫我,因此怨天尤人,这种责备他人之苦,不是陷于自绳自缚吗?

    其它还有名誉的杻、利益的械、恩爱的枷、我执的锁,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束缚著我们。如希望有好的名誉,而不能得到;想要得到利益,又不能如愿;为了恩爱而踌躇;为了我执而被囚。像这样存有和罪囚同样忧心的人,即使他有多么好的目的,不管他有多少的财产、多高的地位、多好的名誉,他也不能够体会到人生的乐趣。

    前人有一句话「不要名,不要钱,不要命,不是这样不能够做出大事来。」名利、金钱、生命都不要的人,那是太少了!大多数的人,为了金钱而缚了身体,为了名誉而缺义理舍人情;为了惜命的结果,而变成一个卑怯的人;这些人都是自绳自缚,怎样也找不出办法来。这都是由于平时不能正曲直,明邪正,不存一种公平的心所致。但是,我们若能住于观音菩萨的心中,断我执的锁,以一视平等的心,就会知道:名利,本来是因缘和合的假名;生死,本来是变化的现象。如果为我这种智能之光所照,则系缚自然解脱,自然能够得到自--由自在,没有什么人来系缚我,所系缚我的不外是自己。

    就算真被系缚了,而有了这位观音菩萨的心,也没有什么不自--由之处。

    唐朝的智觉禅师,未出家的时候,曾做过太守,可是他做太守的时候,适逢到饥馑之年,在他辖下的人民,即将要到饿死的时候,他实在不忍心看下去,自己就开了公家仓库尽量的拿出米来救济那些饿著肚子的灾民。可是不管你是一州的太守,如果不奉准中央政-府的命令,自己任意的开了官仓,那是有很大的罪的。因此他终于获罪被缚了。圣旨下来,要把他解往国都,以便名正典刑。

    然而,禅师事先已觉悟到他这样做,将会送命,所以一点也不觉得恐怖,甘心愿意承当。唐天子早知禅师的为人,闻得有这件事,也想到这当中必定有什么隐情,就谕其属下,看禅师有什么异常的言行,要奏知他。

    到了临刑的一天,把禅师从牢狱中拉出来,到了举刀斩首的时候,禅师面色一点不变,反而莞尔而言:「将此一命,布施众生!」

    官吏见了这样的情形,立刻收刀,把这情形报闻天子。不久,圣旨下来,要仔细的再行讯问,禅师也就照实在的情形回答了。

    禅师的这种行为,是慈悲的行为,完全从大悲的心中流出,一点瑕疵都没有。情愿牺牲一己生命,而救众生于饥馑,这种行为的确非常伟大!然而国家的法律,又不能徇情,因此就免死而使其出家,这就是后来的智觉禅师。
    禅师的确可以说是观音的权化,由此可以看出,大悲的心是能够除有形的束缚,像这样的例子,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齎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这是七难中最后的贼难。

    三千大千世界,和前面说的宇宙相同,三千大千世界在我一心,一心之中又充满了怨贼。

    王阳明说:「破山中之贼易,擒心中之贼难。」心中的贼,神通广大,变化自如,可以上天,可以入地,想要捕捉也不容易捕捉。无论他是什么人,要想捕捉心中的贼,就如捕捉盗贼那样的话,那他可说是大丈夫。但是,你真要捕捉偷东西的盗贼,那你必须要知道生命的危险,因为你捕捉他,他必定要拼命的向你抵抗。捕捉外面的盗贼,尚且这样的困难,捕捉比那盗贼更厉害的无形的心中之贼,可知是更不容易了,然而,如体会到观音的平等悲心,这个贼也就容易捕捉了。

    过去有一位空也上人,赶路的时候遇到了盗贼,上人见到了,从悲心中不觉流出了眼泪,那些大盗见了上人的样子都对他嘲笑说:

  「真是一个太没有道行的出家人!」

  「不!」空也上人回答:「老僧并非为可惜我的财宝而悲,我想到像你们这样的人,有著比平常人优异的身体,世间上可做的事情很多,不知你们作了什么恶因,而现在来做盗贼,以加重自己的罪业。我想到你们将来要受报应的可怕,所以我不觉的就流泪了。」

    空也上人说后,眼泪还是潸潸的流著,这种悲心,竟然感动了大盗,后来,他们都拜空也上人为师,做了空也上人的弟子。

    又有一个恒顺和尚,也有著一段像这样的故事:

    有一天,和尚住的地方,进来了一个贼。

  「把钱拿出来!」贼说时将大刀一闪。

    和尚不把他的刀看在眼内。

  「好!好!」

    和尚说后,尽量地把钱拿出来给他,贼将和尚拿出的钱藏在怀中后,就悄悄地要向外面走,正在这个时候:
  「等一会!」和尚忽又这样的喊著他。

    贼停住了脚步。

  「你向别人要了东西,不说一声谢谢就要走了,有这样的道理吗?这笔钱本来是我要奉给本师释迦牟尼世尊的,只要你去向本尊说声谢谢就可以了。」

  「谢谢!」

    贼说了一声就走了。

    不久以后,那个贼又在别处犯案被捕了,他招认说是还偷了和尚的钱,**把他带去见和尚,和尚见了很快的就说:

  「不错,在某月某日的夜间,有一个男人进来,说要我给他钱,所以我就给他钱。这个并不是他偷的,是我自己愿意给的,这有什么证据呢?记得当他出去的时候,还讲了一声谢谢才走的。」

    **听了和尚的话,就说:

  「和尚的意思是要救这盗贼,可是他在别处偷了好多次,获罪太大,不能够再让他逃了。」

    和尚听了**的话以后,走上前去握住贼的手,流泪说道:

  「我本是很穷困的,已经把所有的钱都给你,甚至叫你向本尊谢谢,那知我的诚意不足,不能感动你,令你再到别处偷东西。」

    这个贼听了一言不发,羞愧满面。

    贼在牢狱之中,仍然不能够忘记和尚的话,出狱后,他跑到和尚那里忏悔,从此,他改邪归正,努力做了好人。

    这是慈悲的感化,本段经文表示的就是这种意思。怨贼,怨是夺命的人,贼是夺财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好比有一个商主,带领了很多的商人,拿了金银珍宝的东西,经过怨贼所居的崄峻山路,山,好比就是五蕴山,五蕴是色、受、想、行、识和合的生命体;换一句话说,就是我。我见的山中,集合有八万四千的怨贼--烦恼。

  「商主」,就是第八识的心王--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语,中国译为「藏」,是含藏一切种子之意,也就是一切心的主体。

    前七识从阿赖耶生。随从这些心王,为心王之所有的,叫做心所。心王、心所等,共有九十四法,是属于有为法,另加六种无为法,就叫唯识百法。上面所说的诸商人,就是指这心、心所法的作用而言。

    阿赖即心的动作之本,从它向外活动的方面说:有眼、耳、鼻、舌、身的五识。这五识是接受外部刺激而有所认识的。他所认识的对象,是色、声、香、味、触。即是眼观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感触。从它的内在活动方面说,这五种总合的,就是第六意识的作用,意识的对象是叫法。更就它的潜在而向内妄执为我的,叫末那识。

    这个心,持有可成佛的宝,也持有堕于迷的贼。故其根本的阿赖耶识是含有觉和不觉的二义。因此,在我们的心中,以持宝和怨贼为喻。

    其中若有一人,任它环境是多么多么的险恶,一点也不要骇怕,不管烦恼怨贼是如何的多,只要自己体得观音平等大悲的心,以无我讨伐我执,以慈悲摈弃贪欲,以勇猛降伏瞋恚,以智能照破愚痴。果能如此,则烦恼的怨贼就会逃去,险峻的山路,也能安全的走过。从这个意义,我们可以知道,观音菩萨确能使我们不畏,所以说能施给我们无畏。

    以上所说的七难,到此已经说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这是七难的结文。

  「摩诃萨」是「摩诃萨埵」的略语,「摩诃」是「大」,「萨埵」是「有情」或「众生」,「摩诃萨埵」合称是「大众生」,大众生即是于诸众生中第一最上的意思。

    摩诃萨又可称为大菩萨,此处就是用来更进一步尊称观世音菩萨。巍巍是形容山的高大,此处是指观世音菩萨威神之力有如巍峨的高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冥 益-三毒难

    若有众生,多于婬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前面讲的七难,是从外境来的;这里讲的三毒,是从内部来的。

    三毒:就是贪欲、瞋恚、愚痴。这个三毒都是毒害我们身心的东西,而贪欲中最甚的莫过于婬欲,什么都比不上婬欲再能毒害我人的身心。婬欲,就是普通所讲的性欲。

    性欲,若从生存的意义上去讲,是必要的本能。这不单限于人类,一切的生物,都靠此传宗接代,才能不断的延续生存下去。由此看来,是不能去否定性欲的。所以从道德上说,夫妇间的关系,是人伦的大道。正当的性欲,不是不可以的,不过,越出性欲关系的轨道以外,就于身心有害了。而且,社幷会风气上影响所及,其害是不堪设想。性欲的道德,在佛教中,分邪婬与不邪婬两种:不邪婬,是正当的夫妇关系,是可行的性行为;邪婬,是不正当的性欲,也就是不应有的性行为。

    佛在戒律中,指示这个问题,非常的详尽,性行为在非时、非处、非支、非量的情形之下,是禁止的。非时,是不应该的时候;非处,不是应行的场所;非支,不是生殖机能的交接;非量,是婬欲过度,所谓的荒婬。
  《萨遮尼乾子经》说:「自妻不生足,好淫他妇女,是人不惭愧,受苦常不乐。」

    这是指示应该要遵守一夫一妇的道理。

    佛教中指示做人的方法,就是应行的身三、口四、意三的十善。身三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口四是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意三是不悭贪、不瞋恚、不邪见。由此可见不邪婬的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婬欲是可怕的,魏文帝〈遏欲文〉说:

  「首恶莫如色欲,易犯多是邪婬。」

  「拔山盖世之雄,坐此而亡国丧身;绣口锦心之士,以之而败节堕名。始为一念之差,遂致毕生莫赎。」

  「芙蓉白面,带肉骷髅;美艳红妆,乃杀人之利器。纵对如玉如花之貌,常存若姊若妹之心。未行者,谨防失足;已行者,及早回头。」

  《四十二章经》说:

  「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男子对于妇人的存心,这是最适切不过的了。如果女人也作如此想,一切男子我应看为如父、如兄、如弟、如子,也就能够灭却婬欲的心。

    所以「若有众生多于婬欲」的心生起,常念观世音菩萨,那就不会忘记观世音菩萨的智能、慈悲、勇猛的心了。对上不失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的敬意;对下常存一切众生是我子我女的观念,则一切婬欲之念,定会烟消雾散了。

    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

  「瞋」,是狰狞忿怒的样子,「恚」,是心中存在的忿恨;其害之大,前面已说了很多。

  《佛遗教经》说:「劫功德贼,无过瞋恚。」

  《法句经》上说:「能制自恚,如制奔车;善为御心,去暗入明。」

    在《百喻经》上,有一段关于瞋恚的故事,是很有趣的:

    有一个地方,集合了很多的人在批评一个人,他们都在批评著某一个人:

  「那个人虽有德行,却有两个缺点,一是容易发怒,二是行动轻躁。」

    大家都是这样的批评著,恰巧这些话被那个人听到了,他从后门外走来:

  「你们在说什么?」

    那个人这样讲了以后,就把批评他的那个人摔倒在地上。

  「为什么要如此粗暴?」大家都这样责问他。

  「俺什么时候容易发怒?什么时候行动轻躁?我本来不是这样,你们乱批评,所以非打你们不成!」

    这样一说,旁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容易发怒的人,他虽自己说不会怒的,可是,易怒到底是人之常情,要压制是不能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又《百喻经》上有一段同样意思的故事。

    某一个地方,有一个池塘,里面的水干涸了,有两只雁见到一只龟吃不到水而苦得很,雁就向龟说道:

  「龟呀!你可以衔一根树枝,我们衔著树枝的两端飞起来,把你带到有水的地方去。可是,你可千万不能讲话呀!」

    那个龟听了,就衔了一根树枝,两只雁则衔了树枝两端飞起来了。当他们经过一座村庄的时候, 下面村庄上的小孩子看了都说:

  「喔唷!龟被雁衔去了!」

    龟听了这句话后,忽然大怒起来:

  「你们知道些什么事?」

    话刚出口,龟就跌落到地上死了。

    我们瞋恚的根本,就是由我执而起,不肯输给人家的缘故。

    瞋,是有对方的,向人冲动生起的一种恶性情感,但对方不一定同样的生起瞋。只要悟到没有对方,则瞋的烦恼自然也就消失了。常念观世音,知道根境是一。能够根境圆通,就没有我与对方,则瞋怒也就不会生起,更没有忍耐的必要。如果一心称名,常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就是想瞋也瞋不起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在《杂宝藏经》中,有这样戒瞋恚的话:

  「得胜增怨,负时增忧;不争胜负,其乐第一!」

    不争胜负,是安住在自他平等的观念之上,是战胜了瞋恚的心。这个自他平等的观念,可说是观世音菩萨所示,在你发怒时,如果诚心称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则心能安住于慈忍,不起憎恶,瞋恚也就消失了。

    过去有一位将军,器量非常的狭小,有一点小事,就对部下发脾气,他的夫人也没有办法,以此引为很大的苦恼。然而这位将军对于佛教倒是非常信仰,他虽然称诵佛菩萨的圣号,但又对于称念佛菩萨的功德,能得光明遍照,触光柔软的法乐利益,有点怀疑。可是,有一天早晨,他的夫人为了一点小事不称他的意,他就带了瞋恚的心,到佛前去称念佛菩萨的圣号。当他开口称念的时候,忽然觉得过去器量小与浅见是不对的,往昔皆非的心,不觉油然而生。同时,心地平和,被欢喜之光所照,他心下才恍然明白,这就是光明遍照、触光柔软的法乐。

    这种境界,就是常念恭敬,便得离瞋的现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这是三毒中的第三愚痴。

    愚痴是智能的反面,能把智能的光明盖覆而成无明。经上说愚痴能增长三毒,也是一切凡夫的生死根本,是八万四千烦恼的根源。愚痴增长便成邪见,从邪见遂受畜生的果报。

    爱欲拿水来比喻,瞋恚拿火来比喻,这都是从有形的上面来说明。愚痴可以拿风来比喻,因为智能的大海,给愚痴的风吹得昏昧了。

    见惑有两种:一是从智识上起的见惑;一是不明白道理的愚痴,或虽然明白道理,而不以为然的感情上生起的见惑。见惑是不明白诸法实相的大乘道理,不知有生就有死,这是万物变化的法则,那个只是现象上的事情。或不了解本体上是不生不灭的,或否认那些现象变化上所显的因果法,而拨无因果说善因善果,恶因恶果,没有这样的事。你看我忠实而贫穷,他不忠实可成为富翁;自己孝顺养亲而常生病,那些不孝顺养亲的反而常健康,所以说因果,总是废话。世界上持这种见解的人很多,皆源于不知因果的道理。忠直与孝顺,是道德上的因果;富贵与贫穷,是经济上的因果;生病与不生病,是卫生上的因果;就算他是一个忠直的人,而他只乱花钱,不会赚钱,自然就会贫乏;至于那不孝顺的儿女,因他注意卫生,身体就会健康。这是很容易明白的事实,混同因果来谈,这就是从见惑生出的愚痴。

    说起因果,不从过去、现在、未来去考察,光看目前的事实来断定是不正确的。

    道理是明白了,而不知道何以成为这个道理的是思惑,这也可以说为愚痴。好比,世间上的人,如果有一个是他的亲人死了,他马上就会哭起来,因为死了,所以认为是可悲的事,何以不认为他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了呢?假使这样想,岂不是不会悲伤了吗?这就是不能忘记情执,也就是基于思惑的愚痴。见惑的这一方面,如果明白了原来如此的道理后,则容易断除;可是在思惑那方面,就很不容易断除了。就是知道了这是对的,后来又生起「可是……或虽说是这样……」等愚痴来,这就是一种执著。如果用观音菩萨的智能来观照,去了这个迷惑,则愚痴自然就会消除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6 19:05 , Processed in 0.244098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