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挺好的

[原创] 修行是要修“不心动”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4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六祖来说,心动是缘起,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无四相的行一切幻善法,是即此用,离此用,但这是六祖的证悟,不是我们所能臆测的。

对我们来说,心动了,接下来就是心有所住了,住在你我他贪嗔痴慢疑的境界上了,住到被境所转轮回六道了,我们学了佛法,知道了要忏悔,要忏悔的是心有所住。

心动不心动当然不是我们学佛的目标,回家人老师在金刚经讲解中已帮我们整理了五个目标,当下的,终极的都有了,挺好的。

如何对待心动不心动,除开顿悟的说法。楞严经上观音圆通法门有一句话,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可以借用一下,心动是动相,念头起来了,不心动是静相,念头消失了,如何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呢?这就要靠自己好好体验了。南怀瑾老师讲解的观音法门对这个地方说得很清楚,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不过就算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了,离观音菩萨最后所证悟的境界还差得远了。

其实说来说去,不如自己当下实修。大难,珍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4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棋心 于 2011-6-4 19:59 发表
对六祖来说,心动是缘起,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无四相的行一切幻善法,是即此用,离此用,但这是六祖的证悟,不是我们所能臆测的。

对我们来说,心动了,接下来就是心有所住了,住在你我 ...



哇,讲的真好,学习了。

也来附和一下:

心动即可以是无所住的动,如六祖;也可以是有所住的动,如我们。所以人家六祖天天心动,但是菩提作么长,咱们也心动,是业障作么长。

所以,咱们要忏悔:为什么同样心动,就不能菩提作么长泥。

你的动静二相的比喻挺好,不过动是心动,静也是心动的一种。所以,当然离无所住的那个一相差的远。

你这个比喻也正说出了很多同修的误解,以为心动不好,就不要心动,取静不取动,取空不取有,去压制心动。但是压制的不心动,也是一种动,跟无所住不相干。压来压去,最后成了枯木禅,或是无想定,毫无生机----无所住而其心。

严重同意你的说法,心动不心动,不是佛法根本。心动对也不对,不心动对也不对。佛法第一关要找到这个无所住的。

无所住,心动也对。有所住,不心动也错。

如何是无所住的心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4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挺好的 于 2011-6-4 22:33 发表

佛法第一关要找到这个无所住的。

无所住,心动也对。有所住,不心动也错。

如何是无所住的心泥?

还是那句:你如何知道的?
你怎么就知道“无所住,心动也对。有所住,不心动也错”呢?
要有自己见地,不要在别人嘴里找牙慧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5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标题

原帖由 无有 于 2011-6-4 23:34 发表

还是那句:你如何知道的?
你怎么就知道“无所住,心动也对。有所住,不心动也错”呢?
要有自己见地,不要在别人嘴里找牙慧啊!


也许你更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我不知道呢?

引用回老师常说的,不落四相地起一善念行一切善法。不落四相故心无所住,起善念行善行,乃是善的心动,所以无所住,心动也对。但是不了四相的善念善行,是有所住的,因此不对。(我对回老师的理解还过得去哈)。如果你一定要定义这种善念善行不是心动,也无妨,只要知道无所住中不妨碍分辩善恶不妨碍起善念就行了。

不妨讲讲你的理解。

真理只有一个,所以了解了真理的人讲的互相不会矛盾,是相似的。而且真理应该并不复杂。反是理解错了,说出来会五花八门。所以,如果我真能拾人牙惠,我会很开心。

我还真想知道,谁说的跟我一样?请告诉我,我好去研究学习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5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请大家继续,如果关键是心无所住,那如何才是真正的无所住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5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至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5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挺好的 于 2011-6-5 09:28 发表
请大家继续,如果关键是心无所住,那如何才是真正的无所住泥?

哈哈,挺好的真的挺好的,这句话问得就知道有点明白了。
明白了还管它心动不心动?
大丈夫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时就为;有所不为时就不为。此时心动否?
又,一刹间念起念灭,不可记数。如此是心动否?如心不动,如何知念起念灭?如不动,何来念起念灭?
梦中说梦,因在梦中;知梦不住,管它成住坏空?即便身在阿鼻地狱,却如住三摩地,因知是幻故,故不被境转。因知是空故,故不执华开华灭,而于华开华灭中行诸善法,其中念起念灭,是心动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6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无有 于 2011-6-5 21:10 发表

哈哈,挺好的真的挺好的,这句话问得就知道有点明白了。
明白了还管它心动不心动?
大丈夫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时就为;有所不为时就不为。此时心动否?
又,一刹间念起念灭,不可记数。如此是心动否?如心 ...


嘿嘿,咱们意见很不同。不过你说我明白点了,说明我们的理解尚有共通。
我们中只有一方是对的,要么都是错的,尽管我们都认为自己是对的。
你反问的问题也有智慧,具有普遍性。所以,让俺小心的回复一下你的问题,只做讨论,不做判定,也绝不扣帽子----诽谤正法的傻事我是不干的。其他同修看看,也请指出不当之处。

我假定你的回复是要讨论(或者是质疑)我前面说的“无所住,心动也对;有所住,不心动也错”。扩展开就是“无所住,心动也对,不心动也对;有所住,心动也错,不心动也错”。

你说:“明白了还管它心动不心动”。如果明白的是无所住心,那跟我说的就是一个意思,我同意你的说法。

你说:“大丈夫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时就为;有所不为时就不为。此时心动否
”在我看来,这个是心动。如果不心动就可以分辨何为可为不可为,以及如何为如何不为,那对于心动要重新定义。如果你要表达的意思是,大丈夫(不是一般人)已经悟明无所住的心,那在我看来,心动也相互不妨碍,这个正是回老师说的“无四相地行一切善法”,跟我所说也不矛盾。

你说:“一刹间念起念灭,不可记数。如此是心动否?如心不动,如何知念起念灭?如不动,何来念起念灭
”。念起念灭,即是心动。没错,心若不动,就没有念起念灭,也不能知念起念灭。如此已经是阿罗汉的无余涅磐的境界。此为解脱境界,以灭掉能动之心为目标。我在以前的一个帖子里面已经详谈了。心不动以后所剩下的是就是那个无所住的,因为也到了无所住的地方,所以“无所住,不心动也对”,跟我所说不矛盾。但是为什么世尊不要我们去追求阿罗汉境界呢(也就是这个纯粹的不心动的境界)?大家自己好好想想。如果你要以这个为目标,也没有错,走的路子就是要灭却一刹那中的无量念头,这个非很深的禅定功夫不可。大家且看看自己现在能控制几个念头,就知道以后沿这条路要走的路有多长。

你说:“梦中说梦,因在梦中;知梦不住,管它成住坏空?即便身在阿鼻地狱,却如住三摩地,因知是幻故,故不被境转。因知是空故,故不执华开华灭,而于华开华灭中行诸善法,其中念起念灭,是心动否


这个讲的很好,大得圆觉经之形,或许你有所保留,不过我我看此段没有讲到无所住之旨。知梦不住,这个能知的,却还要成住坏空;不执幻境的,无非是梦中不执,正是梦中说梦。


你可以不执华开华灭,你可以知梦知空,但是只要念起念灭,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心动。如果不能悟明无所住之心,说幻说梦,乃至能理解一切是自作相,一切是自性所造,但有心动,仍然不对。不执不等于无所住!如果在无所住心的基础上,再来谈幻谈梦,怎么心动都没有错。那个无所住的,地狱中自然犹如三摩地,因为从来不分别地狱天堂;有所住的,说处地狱而如天堂,不过是揣度思量,说食不饱。


当初世尊说法时,认识到世法如幻化,自作相,如梦境,并不执着于此的人不少。但是世尊仍然称他们为外道,因为仍然不得无所住之旨(楞伽经中有很多讨论)。就是今天西方有很多人都有此见地境界,不过终究还不是佛法。

所以,我大胆拓展一下开头所说的话“无所住,知幻知空,必得解脱;有所住,知幻知空,仍是幻中说幻,难得解脱!



既然关键的关键仍然是无所住心,师兄能否请进一步讲讲你对无住生心的理解,让我们大家更加明白一点。


[ 本帖最后由 挺好的 于 2011-6-6 16:0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7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是无所住的心呢?

向上一路,千圣不传。玄奘法师在印度辩经时最后说了一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句话,许多大德都说是顿悟的敲门砖。六祖则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顿悟。

在圣人境界来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都是一根手指,或顿悟,或渐修,指向何期自性本来具足这个彻悟的月亮。

对凡夫来说,应如是住,我已经住在色声香味触法上了,随境流转,哪里能降伏其心。在应无住而生其心前面还有一句话,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对我们凡夫来说,明明我看到了色,明明我听到了声音,处处有我执住在上面,佛又要叫我们无所住生心,怎么办?当我们想按照这句话来做的时候,你已经有个我来做了。

我们看一下六祖在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前,已证到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见到了空性。须菩提呢解空第一,是大阿罗汉,最起码已证到了诸法无我。还有一个因佛祖拈花微笑而顿悟的迦叶尊者,也早已是大阿罗汉。佛的应如是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对他们说的。对大阿罗汉来说很容易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他们已经证到了诸法无我。看到色声香味触法就是色声香味触法,没有一个我住在上面,这对我们在这里思辩是很难了解的,要亲自体会才能了解。

对我们凡夫来说,未证到空性,未证到诸法无我,想要顿悟或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意味着你比六祖、迦叶、须菩提还牛。那么这样就有了一个前提,我不知是否要证到大阿罗汉或见空性,但最起码要先证到诸法无我。

前几天刚好看到了一篇洪文亮老师的开示《成佛捷径》,直指让万法来证明无我,非常清晰明了。隆重推荐,愿看者立证诸法无我,明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然后善护念,依次修行,直至成佛。
布施论坛原贴
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 ... &extra=page%3D1
以上仅为个人理解,肯定有不圆融的地方,也不知哪里说错了?请指正,我在这里先忏悔并感恩。
重点是洪文亮老师的开示《成佛捷径》,真的很好。
感恩一切,因我的存在源于这一切。

评分

参与人数 2人气 +2 收起 理由
无有 + 1 加油,加油
至善佛缘 + 1 赞叹:)空诸所有,实诸所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7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棋心 于 2011-6-7 09:37 发表
如何是无所住的心呢?

向上一路,千圣不传。玄奘法师在印度辩经时最后说了一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句话,许多大德都说是顿悟的敲门砖。六祖则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顿悟。

在圣 ...


你说的太好啦!
就是这样!



多多现身提携我等呀!

等我看看你的链接去先,回来再回复讨论哈。

[ 本帖最后由 挺好的 于 2011-6-7 10:3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7 17:09 , Processed in 0.232946 second(s), 15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