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阳光佛子

[佛教文化] 专题:《与祖师同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6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与祖师同行》文摘19
——山深因少客来游[1]

四祖寺真是安静。记得自己以前曾经在一个好天的时候,数过来庙里的游客,只有十三人。师父以前也说:“这里真奇怪,有饭没有人吃,有屋没有人住。”五年过去了,也没有多少改变。这不,这几天斋堂里面吃饭的人也就三十来个。遇到法会人多的时候也没有超过五百人,而且大多是师父号召来的各地信众。
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在四祖寺用功的人好像基础都比较高。尤其是在打七的时候,来这里用功的人功夫都比较深,这可能与交通的方便程度有关系。自己就有这样的感觉——人少有人少的好处,很安静,可以好好用功。所以用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来概括:“山深因少客来游”。
其实这种现象不是现代才这样,在古代也是如此。黄梅出了三位祖师——四祖、五祖、六祖。就像五祖说的,“栋梁之材出自深山老林”。所以这里“山深因少客来游”也就不奇怪了。古代很有名的黄梅东山演和尚的一首偈子里也有体现:“白云堆里古家风,万里霜天月色同。林下水边人罕到,方知吾道乐无穷。”
药山惟俨*禅师在马祖道一禅师的指导下开悟后,回到石头希迁*那里,演出了一场真正的“山深因少客来游”。我们来看下面的对话:

一天,惟俨禅师在石上打坐,石头和尚见了,便问:“汝在这里作么?”
惟俨禅师道:“一物不为。”
石头和尚道:“恁么即闲坐也。”
惟俨禅师道:“若闲坐即为也。”
石头和尚道:“汝道不为,不为个甚么?”
惟俨禅师道:“千圣亦不识。”
石头和尚一听,知道惟俨禅师已经彻悟,于是作偈赞曰:“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
后来,石头和尚垂示惟俨禅师道:“言语动用没交涉。”
惟俨禅师道:“非言语动用亦没交涉。”
石头和尚道:“我这里针不入。”
惟俨禅师道:“我这里如石上栽华。”
石头和尚于是印可了惟俨禅师。《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从来共住不知名”不就是因为“山深因少客来游”吗?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公案,能够用来说明“山深因少客来游”。以后会慢慢地搬出来供养大家。

 [1]
唐寅题画诗句:“野水荒亭气象幽,山深因少客来游。啼禽欲歇烟霞暝,一对西风落叶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6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与祖师同行》文摘20
——笑问客从何处来

从没有因为自己个人的事情下山,前几天因为种种的原因破了这个先例。陪同老同学去九江玩了一次,又要绕庐山一周。不过最后他们被我说动去了老祖寺*,而不是上庐山玩。最关键的是他们到了老祖寺后,满载快乐而归,并准备下次还要来。我告诉他们小心,我是“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而他们皆欣然接受。
老祖寺在湖北省黄梅县之北、双峰山的怀抱,海拔高达千米,周边只有八户人家。黄梅县没有被工业污染,青山碧水,木秀石奇,环境保护得很好。山涧的水声即使是在汽车运行中也能依稀听见,两边的植被浓密,大片大片的翠竹和阵阵的松涛声,常常令人耳目顾此失彼。双峰山常年云雾缭绕,而且呈紫色,盛产云雾茶。
那天,天气阴转晴,高山上云雾腾飞,山色忽隐忽现。两边不知名的野花开得正浓,自己很熟悉的杜鹃花依然还没有谢去,偶尔还能看到整片整片的杜鹃花丛。云雾小的时候能看到阳光下的云彩飘来飘去,升起下落,或从头顶飞过,或从脚边流走。云雾大的时候,平时当作地标的电信塔和山头都见不到了。
在这样的环境里面,我们又是出来游玩,没有办法走得快。一路惊奇不断,或为山涧的深邃、或为奇峰的险峻、或为杜鹃的殷红、或为流云的突变而放慢速度或者干脆停下来。虽然只有一条路,自己也去过几次。但是因为很久没有上去了,作为地标的几个地方又常被云雾遮住,使得几次怀疑是否走错了路。就这样停停走走,车开到老祖寺的时候,已经快下午四点了。
寺里的人都在采茶,我们二话不说,换鞋进了茶园。自己也是第一次采茶,就按照他们教的一叶一芯的要求摘叶子。手太粗,常常让叶芯分家,或者两三叶一芯,总之很别扭,恨不得一摇,把茶叶全部按要求落进自己的篮子里面来。自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妄想总会冒头,可见平时修行不力,这个时候才见功夫。
七八个人一下午也就采了两小桶,估计生茶也就三五斤。晚上用过药石(寺院的晚饭称为药石)就开始制作。因为我们采得很多不合格,要先把不合格的挑出来,处理掉。要不然三、两叶一芯的茶还没有熟,而一叶一芯的茶已经焦了,所以要先挑拣。然后是下锅杀青,就是用慢火通过手来炒,炒一会儿,茶叶软了,就出锅揉搓,揉搓凉了会变硬,再揉搓下去就会碎掉,就又要回锅炒。这样来回四五次,就成了成品茶了。
制茶的过程写起来简单,做起来可就难了。单单是火候的把握就很难,从他们炒茶时抢时间的样子,就能看得出来,满头的汗珠,眉毛上挂着白花花的绒毛,可见制作的辛苦。还有小半桶生茶,落在房间里面了,这让我们有机会自己亲手上阵。结果这些茶被我们炒得碎成粉末,颜色发黑。人家制作的茶是绿的、一片一片的,自己制作的茶叶就和自己的脸色一样很没光彩。
朋友们接受了一份亲自采制的茶,下山时已经是晚上快九点了,急着赶路,又遇大雾,最终安全返回。
想着自己平时喝的茶,就是这么辛苦地做出来的,以后要加倍珍惜。这次的因私下山,让我想起昙懿禅师*与宗杲禅师的一段公案。


昙懿禅师一次前往南泉小溪,看望宗杲禅师。宗杲禅师特地升座说法,举云门示众之公案——
一日,云门文偃禅师拈拄杖示众云:“凡夫实谓之有,二乘析谓之无,缘觉谓之幻有,菩萨当体即空。衲僧见拄杖子但唤作拄杖子,行但行,坐但坐,总不得动着。”
举完此公案,宗杲禅师便提唱道:“我不似云门老人,将虚空剜窟。”说到这里,宗杲禅师蓦地拈起拄杖云:“拄杖子不属有,不属无,不属幻,不属空。”然后卓一下拄杖,继续说道:“凡夫、二乘、缘觉、菩萨,尽向这里,各随根性,悉得受用。唯于衲僧分上,为害为冤,要行不得行,要坐不得坐。进一步,则被拄杖子迷却路头;退一步,则被拄杖子穿却鼻孔。即今莫有不甘底么?试出来与拄杖子相见。如无,来年更有新条在,恼乱春风卒未休。正恁么时合作么生?”说完,宗杲禅师便下座,请昙懿禅师为众拈提。

昙懿禅师于是登座,先向宗杲禅师致谢,然后提举前面的公案,说道:“适来堂头和尚恁么批判,大似困鱼止泺(pō,同“泊”),病鸟栖芦。若是玉泉(昙懿禅师自指)则不然。”说到这里,昙懿禅师便拈起拄杖道:“拄杖子能有、能无、能幻、能空,凡夫、二乘、缘觉、菩萨”,昙懿禅师卓一下拄杖,继续说道:“向这里百杂碎。唯于衲僧分上,如龙得水,似虎靠山。要行便行,要坐便坐。进一步则乾坤震动,退一步则草偃风行。且道不进不退一句作么生道?”良久,又道:“闲持经卷倚松立,笑问客从何处来?”(《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6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与祖师同行》文摘21
——树见行人几回老

开春后很少有时间正常坐香,总在出坡(僧人劳动)。出坡绝大多数是种树,自己虽然很疲劳,但是想到百年树人,十年树木还是很开心的。经过几个月的劳作,种下的树基本都活了,看了让人格外高兴。
大殿前,有一株据说是四祖道信大师种的柏树(后人命名为祥云柏),按年头来算,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我们常常在树下缅怀祖师的道德。很多人通过这株祥云柏,希望得到祖师的加持,得到好的福报,老树有知一定是会有求必应的。
我们总是在向外索求,向世间可索求的事物索求,忘记自家如意宝珠。这让我想起大珠慧海*禅师开悟的公案:

一日,大珠慧海禅师参马祖。马祖问:“从何处来?”
大珠慧海禅师道:“越州大云寺来。”
马祖道:“来此拟须何事?”
大珠慧海禅师道:“来求佛法。”
马祖道:“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
大珠慧海禅师道:“阿那个是慧海宝藏?”
祖道:“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
大珠慧海禅师一听,当即“自识本心,不由知觉”,身心踊跃,礼谢马祖。(《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有句很有名的话:“行人不见树栽时,树见行人几回老。”老树历经人世间的冷暖,见证了多少人间的风风雨雨,给了多少人的荫佑鼓励。更难能可贵的是,老树抵挡了多少人和自然带来的破坏。即使在大炼钢铁的时代,也没有被砍伐去烧火炼钢,可见其不一般的品质。
佛照禅师曾说:“松柏千年翠,不入时人意。牡丹一日红,满城公子醉。”我们总是忽略身边的荫佑,去追求热闹的虚幻。其实我们的生命何曾片刻离开过空气?而好的空气却正是这些坚忍不拔的松柏们提供的。这不就是老树在向我们演扬它的般若智慧吗?
种树虽然很让人疲乏,但自己的内心是很快乐的。不管是坐香用功还是出坡做事情,只要念念明白自己的行为,自己的灵光总是在放光现瑞。不光是种下让后人得到荫佑的大树,而且种下了自己和他人的般若智慧。
正是自己的心态调整得好,所以很多人羡慕自己,当然也有人认为自己很傻。其实不管是什么,只要自己努力去做,都会功不唐捐。憨山大师不是有句话:“但得心源归湛寂,任纵世事付痴憨。”
想起佛光祖师的话:“深深耕垦在今朝,贵在它日长异苗。后代不见前代力,却言南垄自肥饶。”所以我们不能等待,我们要深深耕垦,要种下一片绿荫,要种下一片般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6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与祖师同行》文摘22
——踏雪寻梅

过年的绝大多数佛事完成后,我们都松了一口气。今年的天气比较冷,山上很多地方的雪还没有化。想起寺院东墙外有棵古梅树,应该正是迎雪怒放的时候,所以准备和大家一起去踏雪寻梅。
由于两年没有在四祖寺过年了,平时又基本不出庙门,所以对那棵古梅树的情况很不了解,不过这不影响我们的出行。在寮房准备好了线、长竹竿、糖果等装备就出发了。进到山里后就一路地把糖果绑在高树上,留待以后来寻梅的人感受惊喜。因为我知道这里面一定会有多嘴阿师,把我们这个活动告诉给他人,后面也一定会有很多人来寻梅的。大家一路忙碌,一路欢笑,感觉自己真的是天子一样,能够为后面的人带来欢乐。
山路越来越险,茅草越来越密,自己只是依稀记得是在东墙外,到了那里,才想起是在水塔东边。远远地看不到梅花,记忆中的路也被茅草覆盖,没有办法,只好对准方向一边开路、一边挂糖果、一边寻觅。
茅草上的雪遮盖了下面的路况,有的地方好像是路,可是一脚踩下去却是水洼。后来干脆钻灌木丛,这样还更安全些,而且可以挂上更多的糖果。回头看的时候,一路亮晶晶的糖果就像是满天的星星,不过这是白天的星星,在阳光下闪烁,心情真的是很好。
去的人中只有自己知道这棵古梅在哪里,也只有自己见过这棵古梅树,而自己现在的眼神又是很差。有一次,看到前面一片白茫茫的,就以为是大片的梅花怒放呢,和别人说了以后,他们才告诉我,那是一片未化的雪,引来众人的一片欢笑。
反正没有现成的路,只管叫大家沿着自己记忆中的方向钻去。走过头了几次,才看到古峻的梅树干。原来因为天冷,梅朵刚抱花蕾还没有怒放呢!不过后来多找了一会儿,寻到几枝绽开的梅花。
树前的境况和自己记忆中的境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茅草长得很深很深。不管三七二十一,我们是先打扮起古梅树了。当然还是往树上挂糖果,结果满树的糖果把梅花的气息全抢走了。
大家也累了,我们因为都穿着棉袍,我就带头往茅草上躺,压出一片的茅草床来。大家躺在茅草床上,看着满树亮晶晶的糖果,吃着甜滋滋的糖果,结果把赏梅变成了赏糖了。但并不影响踏雪寻梅的意境。
同行的人说我很能玩,我说祖师才能玩呢,你看赵州和尚*和文远是怎么玩的,我就讲了下面两个公案:

赵州与文远论义。曰:“斗劣不斗胜。胜者输果子。”
远曰:“请和尚立义。”师曰:“我是一头驴。”远曰:“我是驴胃。”
师曰:“我是驴粪。”远曰:“我是粪中虫。”师曰:“你在彼中作甚么?”
远曰:“我在彼中过夏。”
师曰:“把将果子来。”(《五灯会元》)

师因与文远行次,乃以手指一片地,云:“这里好造一个巡铺子。”文远便去彼中立,云:“把将公验来。”师便打一掴。远云:“公验分明过。”《古尊宿语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6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与祖师同行》文摘23
——桂花禅香

出得禅堂,迎面袭来一阵桂花香,身心因之愉悦。又觉得香得好霸道,心情转而为之一沉。不禁想起文益禅师的诗:“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自己号称知道“空”了,怎么还能感觉到桂花香的霸道呢?继续找下去,发现原来是时间霸道了自己的心情:时间,就像桂花的香气一样从自己身边匆匆流失,真是“扑面晚风空送岁,无奈白发落花红”。
从柏林寺来四祖寺半年了,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真是惭愧万分:该看的书没有看完,该做的功课基本没有完成。在四祖寺应该算是清闲,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检查自己是否有懈怠的地方,好像也没有。仔细查查时间跑哪里去了,发现因为四祖寺常住各种活动安排得比较紧,再加上自己在禅堂呆的时间多了一些,所以时间流逝得就像桂花香一样的霸道,挥也挥不去,逃也逃不开。把时间留住,更是妄想。
时间是公平的,每人每天二十四个小时,不管你怎么使用,你都是这二十四小时。使用得好的人叫会把握生命,使用得不好的人叫浪费生命。赵州和尚是用得好的人,他说:“老僧使得十二时辰,你们被十二时辰使。”虽然自己也想“使得十二时辰”,但是因为自己还未经过赵州和尚那样,四十年除了二时斋饭是杂用功的阶段,所以还是老老实实被十二时辰使的好。
尽管自己还被十二时辰使唤,却也想好好利用有限时间,所以常常把“奋志不知寒夜永,笃行那觉暑日长”挂到嘴上。然而即使是这样也只是表面上的勤奋,效果却不甚理想。到底应该怎么样使得这十二时辰呢?不由得对古德未达时,被十二时辰使得的公案探究一番,我想起了雪峰禅师*经历鳌山之事悟道的公案:
雪峰禅师与岩头禅师*一起送信,他们走到湖南鳌山时,为大雪所阻,住在一家客店里。岩头禅师整天清闲得很,不是游玩,就是睡觉,而雪峰禅师却天天坐禅。
有一天,太阳都升起很高了,岩头禅师还卧床不起。雪峰禅师看了很不满,就大声喊着:“都什么时候了,还不快起!”
岩头禅师懒洋洋地应道:“你喊什么?”说着,翻了个身,又要睡去。
雪峰禅师见状很不高兴,嘟嚷道:“同个懒鬼一起云游,真是个累赘!一到这里,他只知道睡觉!”
岩头禅师睁开眼,回敬道:“你呢,每天盘腿坐在床上,活像土地爷,今后恐怕要误人子弟的。”
雪峰禅师诚实地指着胸口说:“我这里还不安啊!”
岩头禅师一骨碌爬起来,说:“原来如此!那就把你的见解讲出来,对的,我为你印证;不对的,我为你破除。”
于是,雪峰禅师把他如何在盐官禅师那里入门,如何读了洞山悟道偈后深有感触,如何向德山请教最上宗乘事,反而挨了一棒子,如何像一叶小舟飘然无着等,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岩头。
于是岩头禅师开示说:“你要知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我以后该怎么办呢?”
“让一切言行都从心里流出,方可顶天立地而行。”
雪峰禅师言下大悟。
这个公案让自己喘了口气,知道以后只管用功,管他什么“发白花红、朝露晚风”,总有一天也会有人告诉我:“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喘歇之余,发现原来桂花香还是会使自己的身心愉悦的,禅堂的环境还是会使自己减少杂用心,所以头发该白就让它白好了,桂花飘香就随他香去,“奋志不知寒夜永,笃行那觉暑日长”该念就念吧。时间嘛,该溜就溜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6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与祖师同行》文摘24
——花并非无百日好

四祖寺大殿前的菊花,今天给清理掉了,今年来过四祖寺的人,可能都见过这几株花,因为它从正月十五以后就开始开花,一直到前几天。也就是说,它开了将近三百天的花,而且开得很密,从没有间断过。这种菊花大小和花型都有点像牡丹,颜色也很丰富,有黄色、粉红、大红等三种中间色,它的根是块状的,其花期长等原因可能与此有关。
因为是种在大殿的前面,所以它的命运非常好,不但自己可以用生命来供佛,还吸引很多的游客,同时受到住在庙里面的人的关注。所以,干了有人浇水;枝叶枯萎了有人修剪;花谢了有人收拾;被风吹倒了有人扶起来……种种的因缘,使得它成为四祖寺的一个亮点,也是上镜头最多的景观。
我们平时说花无百日红,这是讲的大多数花是如此。从此还引喻出很多的典故,比如六如居士(唐伯虎)《警世》中说:“世事如舟挂短篷,或移西岸或移东。几回缺月还圆月,数阵南风又北风。岁久人无千曰好,春深花有几时红。是非入耳君须忍,半作痴呆半作聋。”这些都是很好的引喻。
但是世间的事情,往往有其奇特之处。的确绝大部分的花期都很短,但也会有很多的特例,这也是我们认识事物的误区。我们习惯于花无百日红后,就会对这种花期长的花感觉奇特,这正我们凡夫众生的问题——存在二元对立。这是我们戴上了有色眼镜后观察世界的结果,所以我们的智慧就被这种有色眼镜给屏蔽了。
这是因为我们心的作用。在佛教里面,我们的心被分为肉团心、缘虑心、集起心、含藏心和真如心。简单地讲,肉团心,就是我们这个在心脏里面跳个不停的心;缘虑心,就是我们纷飞不停的散乱心;集起心,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习惯或者叫串习心;含藏心,就是我们佛教里面常说的第八识;真如心,当然就是佛心了。
我们对事物之所以会有偏见,就是因为我们的集起心。我们对某种事物见识重复多次后,就会形成串习或者叫做习惯,然后存在我们的含藏心里面去。而这些集起往往是不正确或者是有差错的,这样我们就被这些不正确和差错蒙蔽了,从而对事物产生偏见。
这就是我们对任何事情存在二元对立的看法而产生的,我们的见解总是喜欢分别出二元对立。所谓好坏、是非、黑白、对错、高低、上下、彼此等等,这样就有了你对我错等等对立。我们的错误与痛苦也就从这些对立中产生。如果我们放弃了这些二元对立,那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天涅槃*正路。
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就不会在乎百日非百日;花好非花好;月圆与月缺,就不会再需要“警世”与“放下”等等区别。当我们真正的做到了僧肇大师*说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的时候,就能该“警世”就“警世”,该“放下”就“放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6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与祖师同行》文摘25
——识得声外音


写了一篇《行脚老祖寺》的日记,有人对其中写到的“途中即家舍”很感兴趣,我就问他是对“途中即家舍”的语句感兴趣呢,还是感兴趣它的意思?它的意思又是什么呢?结果有一个回答,让我大跌眼镜,他说,快乐旅游不要回家。要是这么理解,我算是栽到家了。就不能再仔细地想想其中的意思?也许是年龄太小的缘故吧,没有什么生活的负担,不能体会到人生太多的艰辛。
佛法是让人们离苦得乐的智慧,佛陀翻来覆去地讲了49年,三百多会都是在教导我们怎样更好地生活,怎样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智慧离苦得乐,怎样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别人离苦得乐。说教的方式有各种各样,其中有一种方式是很含蓄,很有味道的——圆悟克勤禅师开悟的公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圆悟克勤禅师自幼禀赋聪异,一日能记千言,过目不忘,有神童之称。一天偶然到妙寂寺游玩,看到案上的佛经,再三翻阅,爱不释手,遂出家为僧。他参访过许多著名禅师,后来投到法演禅师的门下,成为宋朝临济宗杨岐派著名僧人。
期间,圆悟克勤禅师精进不懈,时有所悟,并且将自己所写的诗偈呈给他的师父法演禅师印证,但师父却始终认为圆悟克勤禅师还没有见到本来面目,以至于师徒不和而离开。后来圆悟克勤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回到师父的身边继续努力,最终亲见本来面目。而他开悟的机缘尤为奇特——因一首艳诗而悟道。
一天,有一位曾在朝廷任职的吏部陈提刑辞官返回蜀中,特来向法演禅师问道:“什么是祖师西来意?”(这是古人请教禅师常用的问题,意思是达摩祖师千辛万苦来中国是为什么啊?)如果禅师正面回答的话就已经背离了祖师的西来意,如果反面回答那是诬蔑祖师的西来意,所以不同的禅师往往因人因机回答:“庭前柏树子!”、“东山水上行”、“镇洲大罗卜”、“西来无意”、“待洞水逆流,即向汝道”、“东壁上挂葫芦多少时也”、“板齿生毛”、“床脚是”、“担不起!”、“问取露柱。”、“还见庭前华药栏么?”、“大好灯笼”、“面黑眼睛白”、“五男二女”、“三日风,五日雨”、“砖头瓦片”、“谁在这里踏步”、“不可以在大白天尿床”等等,仅《五灯会元》中僧徒间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就出现了三百四十多次。所以法演禅师遇到这样的问题就用了一个比喻的回答说:“你少年时代可曾读过一首艳诗?‘一段风光画不成,洞房深处恼予情。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后面这两句和祖师西来意颇为相近。”
古代的时候礼教很多,一个女子是不能主动对男性表示愉悦之情的,即使是洞房花烛之夜的新娘子,也不能大呼小叫自己的丈夫,只能枯坐洞房。等待丈夫的新嫁娘,自然就会引起愁恼之情。她为了引起丈夫的注意,比如频频使唤贴身丫环小玉拿茶倒水,无非是要引起丈夫的注意,让他知道自己正在房中等待。
诸佛祖师就是这位用心良苦的新娘子,而众生就是那位感觉迟钝的丈夫。祖师们的语录公案、诸佛的教示言说,就是那频呼小玉之声。那么频呼小玉的弦外之音是什么呢?法演禅师引用这首艳诗,自有他个中味道。陈提刑口中频频称诺(其实并未开悟)回去了。
站在旁边端茶的圆悟克勤禅师,听到这段公案,凭着自己平时的功夫有所悟入,他就满脸疑惑地问道:“刚刚听到师父对提刑举一首艳诗,不知提刑会也不会?”
法演禅师回答说:“他只识得声。”
圆悟克勤禅师说:“他既识得声,为什么不能见道呢?”
法演禅师知他开悟的机缘已经成熟,迅雷不及掩耳地大喝一声:“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聻()!”圆悟克勤禅师豁然开解,跑出方丈室外,看见一只公鸡飞上栏杆正鼓翅引颈高啼,笑道:“这岂不是‘只要檀郎认得声’的‘声音’!”于是将自己开悟的心得写成一偈,呈给师父:

金鸭香炉锦绣帷,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另外还有一个是佛陀开示一个外道的公案。世尊因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沉默良久。外道赞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乃作礼而去。阿难白佛:“外道得何道理,称赞而去?”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
我们无始劫以来流转生死没有智慧,看不透祖师西来之意,但不管怎么样都多多少少是种下了善根的,提刑大人如此,圆悟克勤禅师如此,我们也是如此。问佛陀的那个外道已能见鞭影而行;圆悟克勤禅师这匹良马因声而悟;提刑大人也识得了声。我们呢?希望不要“再在这里踏步”,更不希望“在白天里尿床”。我们要觉悟,不要等到挨了鞭子再跑。哪怕就算以前没有种下善根,现在也种下了,还等什么呢?——努力殷勤空里步!自利利他,让自己离苦得乐,也让别人离苦得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6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与祖师同行》文摘25
——识得声外音


写了一篇《行脚老祖寺》的日记,有人对其中写到的“途中即家舍”很感兴趣,我就问他是对“途中即家舍”的语句感兴趣呢,还是感兴趣它的意思?它的意思又是什么呢?结果有一个回答,让我大跌眼镜,他说,快乐旅游不要回家。要是这么理解,我算是栽到家了。就不能再仔细地想想其中的意思?也许是年龄太小的缘故吧,没有什么生活的负担,不能体会到人生太多的艰辛。
佛法是让人们离苦得乐的智慧,佛陀翻来覆去地讲了49年,三百多会都是在教导我们怎样更好地生活,怎样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智慧离苦得乐,怎样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别人离苦得乐。说教的方式有各种各样,其中有一种方式是很含蓄,很有味道的——圆悟克勤禅师开悟的公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圆悟克勤禅师自幼禀赋聪异,一日能记千言,过目不忘,有神童之称。一天偶然到妙寂寺游玩,看到案上的佛经,再三翻阅,爱不释手,遂出家为僧。他参访过许多著名禅师,后来投到法演禅师的门下,成为宋朝临济宗杨岐派著名僧人。
期间,圆悟克勤禅师精进不懈,时有所悟,并且将自己所写的诗偈呈给他的师父法演禅师印证,但师父却始终认为圆悟克勤禅师还没有见到本来面目,以至于师徒不和而离开。后来圆悟克勤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回到师父的身边继续努力,最终亲见本来面目。而他开悟的机缘尤为奇特——因一首艳诗而悟道。
一天,有一位曾在朝廷任职的吏部陈提刑辞官返回蜀中,特来向法演禅师问道:“什么是祖师西来意?”(这是古人请教禅师常用的问题,意思是达摩祖师千辛万苦来中国是为什么啊?)如果禅师正面回答的话就已经背离了祖师的西来意,如果反面回答那是诬蔑祖师的西来意,所以不同的禅师往往因人因机回答:“庭前柏树子!”、“东山水上行”、“镇洲大罗卜”、“西来无意”、“待洞水逆流,即向汝道”、“东壁上挂葫芦多少时也”、“板齿生毛”、“床脚是”、“担不起!”、“问取露柱。”、“还见庭前华药栏么?”、“大好灯笼”、“面黑眼睛白”、“五男二女”、“三日风,五日雨”、“砖头瓦片”、“谁在这里踏步”、“不可以在大白天尿床”等等,仅《五灯会元》中僧徒间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就出现了三百四十多次。所以法演禅师遇到这样的问题就用了一个比喻的回答说:“你少年时代可曾读过一首艳诗?‘一段风光画不成,洞房深处恼予情。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后面这两句和祖师西来意颇为相近。”
古代的时候礼教很多,一个女子是不能主动对男性表示愉悦之情的,即使是洞房花烛之夜的新娘子,也不能大呼小叫自己的丈夫,只能枯坐洞房。等待丈夫的新嫁娘,自然就会引起愁恼之情。她为了引起丈夫的注意,比如频频使唤贴身丫环小玉拿茶倒水,无非是要引起丈夫的注意,让他知道自己正在房中等待。
诸佛祖师就是这位用心良苦的新娘子,而众生就是那位感觉迟钝的丈夫。祖师们的语录公案、诸佛的教示言说,就是那频呼小玉之声。那么频呼小玉的弦外之音是什么呢?法演禅师引用这首艳诗,自有他个中味道。陈提刑口中频频称诺(其实并未开悟)回去了。
站在旁边端茶的圆悟克勤禅师,听到这段公案,凭着自己平时的功夫有所悟入,他就满脸疑惑地问道:“刚刚听到师父对提刑举一首艳诗,不知提刑会也不会?”
法演禅师回答说:“他只识得声。”
圆悟克勤禅师说:“他既识得声,为什么不能见道呢?”
法演禅师知他开悟的机缘已经成熟,迅雷不及掩耳地大喝一声:“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聻()!”圆悟克勤禅师豁然开解,跑出方丈室外,看见一只公鸡飞上栏杆正鼓翅引颈高啼,笑道:“这岂不是‘只要檀郎认得声’的‘声音’!”于是将自己开悟的心得写成一偈,呈给师父:

金鸭香炉锦绣帷,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另外还有一个是佛陀开示一个外道的公案。世尊因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沉默良久。外道赞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乃作礼而去。阿难白佛:“外道得何道理,称赞而去?”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
我们无始劫以来流转生死没有智慧,看不透祖师西来之意,但不管怎么样都多多少少是种下了善根的,提刑大人如此,圆悟克勤禅师如此,我们也是如此。问佛陀的那个外道已能见鞭影而行;圆悟克勤禅师这匹良马因声而悟;提刑大人也识得了声。我们呢?希望不要“再在这里踏步”,更不希望“在白天里尿床”。我们要觉悟,不要等到挨了鞭子再跑。哪怕就算以前没有种下善根,现在也种下了,还等什么呢?——努力殷勤空里步!自利利他,让自己离苦得乐,也让别人离苦得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6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与祖师同行》文摘26
——凡圣的秘密

这几天,突然悟到了凡圣的秘密,那就是凡多于圣,圣多于凡;圣大于凡,凡大于圣。大家不要笑我胡说八道,这是真的。我们总觉得这不好,这个人不好,那边好,那个人好,这都是因为自己凡多于圣。实际上,好好观察就会发现,这个人很多地方比自己好,那边夏天也会热,这就是圣多于凡。凡圣的大小也是这样。
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总是感觉别人在拖自己的后腿,这是因为自己在拖别人的后腿。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总是会觉得一群人中,有一部分很好,一部分一般,一部分拖后腿。如果把这群人中,很好的那部分集中在一起,我们又会在这部分人中,分出一部分人很好,一部分人一般,一部分人拖后腿。这是不是自己在拖别人的后腿呢?自己没有把时间花在正道上啊!
所以,我们往往在拖别人的后腿而不知道,这在祖师的话叫“自屎不觉臭”。明白了这些,我们就知道六祖在《坛经》*里面说的大道理: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目若无道心,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其实祖师们横说竖说,也无非是在说这些,都是要我们去掉这个执著的分别心。佛陀说了600卷的《大般若经》,也是在说这个。所以僧肇大师所说的“般若无知”真的是太精妙绝伦了。我们总是在分别来分别去,就不会知道大智慧来自“无知”,自己一身臭不知道,却在指指点点别人,真的是太可怜了。
对于我们出家人来说,僧人住在寺院也是有凡圣的问题。《大智度论》说:

僧有四种:一哑羊僧,愚痴比丘不识善恶持犯轻重,随所犯罪不知悔除,犹如哑羊至死无声,名哑羊僧;二无羞僧,虽知善恶持犯轻重内无羞耻,故为毁犯;三有羞僧,识知善恶持犯轻重内怀羞耻,慎过不犯;四真实僧,内具圣德。

我自己就是既哑又羞,还在怪这怪那。现在才知道去年师父为什么说自己“过犹不及”。所以现在老老实实,只管做,不出声,希望脱离这凡圣的枷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6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与祖师同行》文摘27
——佑边寻思去

在禅宗的历史上,很多人都是在自己的师父处没有开悟,后来在自己的师兄那里得到开悟。最有意思的是香严禅师*和石头希迁禅师两人,因为他们都是自己的师父要入灭了,师父叫他们去找师兄,而他们还都不知道,最后,得到别人的解释后才明白。很完美的是他们都在师兄处开悟了,而且后来成为一代宗师。
香严禅师的师父百丈禅师要入灭的时候,香严禅师问他师父,你入灭了,我怎么办啊?百丈禅师说佑边去!可能是因为当时香严禅师在他师父的左侧,他就不明白,走到百丈禅师的右边去了。等到百丈禅师入灭后,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在一边哭。最后他的一位师兄告诉他,师父不是叫你佑边去吗?你怎么还不去沩山找灵佑禅师*啊?这样才有后来在沩山的一系列精彩事迹。
石头希迁禅师的公案在藏经里面有讲到,是这样的:
石头希迁禅师在六祖会下做沙弥时,一日问六祖云:“和尚迁化后,某甲如何?”六祖云:“寻思去!”及至六祖迁化后,他只一味坐禅,只管寻思个无生底道理,鬼窟里作活计。其时有同参遂问:“尔作什么?”石头希迁禅师云:“和尚教我寻思去,所以坐禅。”同参云:“错了也,有青原师兄名行思,指汝去见他。”石头希迁禅师方省悟过来,遂往青原。
到了青原后行思禅师*问:“甚处来?”石头希迁禅师云:“曹溪来。”行思禅师拈起拂子问云:“曹溪还有这个么?”石头希迁禅师便答道:“非但曹溪,西天亦无。”行思禅师云:“子莫到西天么?”石头希迁禅师曰:“若到即有也。”行思禅师云:“未在更道。”石头希迁禅师云:“和尚也须道取一半,莫全靠某甲。”行思禅师云:“不辞向汝道,恐已后无人承当。”
一日,石头希迁禅师又问青原行思禅师:“和尚在曹溪时,还识六祖么?”行思禅师云:“尔只今还识老僧么?”石头希迁禅师云:“识,又争能识得?”行思禅师曰:“众角虽多,一麟足矣。”石头希迁禅师又问:“和尚自离曹溪,甚么时至此间?”行思禅师云:“我却知汝早晚离曹溪。”石头希迁禅师云:“希迁不从曹溪来。”行思禅师云:“我亦知汝去处也。”石头希迁禅师云:“和尚幸是大人,莫造次。”……石头希迁禅师就是这样,被青原行思禅师不断地磨练得以开悟,成为一代宗师。
好玩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7 14:16 , Processed in 0.243535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