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佛教文化] 戒是无上菩提本——纪念弘一大师诞生130周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弘一大师讲演续录



弘一大师著



佛法大意

授三归依大意

敬三宝

净土法门大意

净宗问辨

劝念佛菩萨求生西方

劝人听钟念佛文

万寿岩念佛堂开堂演词

药师如来法门略录

药师法门修持课仪略录

药师如来法门一斑

常随佛学

泉州开元慈儿院讲录

改习惯

放生与杀生之果报

弘一大师传略

后记




感恩本文发布者:自性光明


布施论坛原帖全文: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22945&highlight=%BA%EB%D2%BB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弘一大师文集—修持



佛教之简易修持法



我到永春的因缘,最初发起,在三年之前。性愿老法师常常劝我到此地来,又常提起普济寺是如何如何的好。



两年以前的春天,我在南普陀讲律圆满以后,妙慧师便到厦门请我到此地来。那时因为学律的人要随行的太多,而普济寺中设备未广,不能够收容,不得已而中止。是为第一次欲来未果。



是年的冬天,有位善兴师,他持著永春诸善友一张请帖,到厦门万石岩去,要接我来永春。那时因为已先应了泉州草庵之请,故不能来永春。是为第二次欲来未果。



去年的冬天,妙慧师再到草庵来接。本想随请前来,不意过泉州时,又承诸善友挽留,不得已而延期至今春。是为第三次欲来未果。



直至今年半个月以前,妙慧师又到泉州劝请,是为第四次。因大众既然有如此的盛意,故不得不来。其时在泉州各地讲经,很是忙碌,因此又延搁了半个多月。今得来到贵处,和诸位善友相见,我心中非常的欢喜。自三年前就想到此地来,屡次受了事情所阻,现在得来,满其多年的夙愿,更可说是十分的欢喜了。



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



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如那饥饿的人,来研究食谱,虽山珍海错之名,纵横满纸,如何能够充饥。倒不如现在得到几种普通的食品,即可入口。得充一饱,才于实事有济。



以下所讲的,分为三段。





感恩本文发布者:自性光明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22944&pid=981900&page=1&extra=#pid98190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蕅益大师年谱


弘一大师撰



依大师自撰八不道人传,及成时续传录写。复检宗论中诸文增改,并参考别行诸疏序跋补订焉。己未,居钱塘,初稿。辛酉,掩室永嘉,改纂。


乙亥,住温陵月台再治。老病缠绵,精力颓弊,未能详密校理,殊自恧也。


谱诸文,虽有撮略,或加润饰,但悉有所据。若述私意,则写双行小字,上冠案字,以区别也。





感恩本文发布者:观自在



布施论坛原帖全文: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23204&highlight=%BA%EB%D2%BB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弘一大师的题字


万古是非浑短梦,一句弥陀作大舟。

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云渐也。

凡事贵乎明理,处事贵乎心公。

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

勿以小嫌疏至戚,勿以新怨忘旧恩。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

缓事宜急干,敏则有功;急事宜缓办,忙则多错。

自责之外无胜人之术;自强之外无上人之术。

有才而性缓定性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阴仄我待之以坦荡。

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日日行不怕行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谦,美德也,过谦者怀诈;默,懿行也,过默者藏奸。

怎样能够息谤呢?就是无辩。

我当于一切众生犹如慈母。

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开示众生是正道,犹如净眼观明珠。

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

安宁万邦,正需良药;人我一相,乃为大慈。

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事能知足心常惬。

衰后罪孽都是感时作的;老来疾病都是壮年招的。

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感恩本文发布者:净土一莲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25457&highlight=%BA%EB%D2%BB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转贴:读弘一法师多次落泪


读弘一法师多次落泪一直以来,对弘一法师非常崇敬,觉得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对旁人宣传佛教的时候,也总喜欢以弘一法师做为典范......



第一次落泪,是在看大师的生平电影《一轮明月》



李叔同在杭州灵隐寺出家之后与日本妻子雪子相望于江湖的情景。两叶扁舟,载不同心愿,当“姻缘天定”的妻子意识到无法劝回自己丈夫的时候,她幽幽说道:“弘一法师,请问你,什么是爱?” 弘一法师双手合十答道:“爱,是慈悲。”



看到这里,眼泪潸然而下......做为一个女人,自己能体会到雪子的心情,面对自己心爱之人离自己而去时的无奈,而做为一个佛教徒,我更能体会到大师的胸怀,个人的小爱是短暂的,慈悲是永恒的,当一个人可以将小爱转换为慈悲时,那需要怎样的胸襟!



第二次落泪,读大师的讲演录《最后之□□》



大师在南普陀寺佛教养正院讲演时说:“我常自来想,啊!我是一个禽兽吗?好像不是,因为我还是一个人身。我的天良丧尽了吗?好像还没有,因为我尚有一线天良常常想念自己的过失。我从小孩子起一直到现在都埋头造恶吗?好像也不是,因为我小孩子的时候,常行袁了凡的功过格,三十岁以后,很注意于修养,初出家时,也不是没有道心。虽然如此,但出家以后一直到现在,便大不同了:因为出家以后二十年之中,一天比一天堕落,身体虽然不是禽兽,而心则与禽兽差不多。天良虽然没有完全丧尽,但是惛愦糊涂,一天比一天利害,抑或与天良丧尽也差不多了。讲到埋头造恶的一句话,我自从出家以后,恶念一天比一天增加,善念一天比一天退失,一直到现在,可以说是醇乎其醇的一个埋头造恶的人,这个也无须客气也无须谦让了。”



每每读到这里,眼泪又会不争气的落了下来,想想我自己在生活中,贡高我慢,自以为是,甚至面对不可逃避的错误总要为自己开脱,而弘一大师却在众人面前坦言自己“身体虽然不是禽兽,而心则与禽兽差不多”,大师的人格魅力如日月之光辉,叫我感动,更叫我汗然。以弘一法师之德,返照自己这个贪嗔痴慢疑五毒俱全的凡夫,羞愧难当呀。



第三次落泪,读大师的《改过实验谈》



弘一法师说:“吾等凡有所作所为,起念动心,佛菩萨乃至诸鬼神等,无不尽知尽见。若时时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为”大师还说:“须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的!又须知我们一个人所有的行为,一举一动,以至起心动念,诸佛菩萨都看得清清楚楚!一个人若能这样十分决定地信著,他的品行道德,自然会一天比一天地高起来!”
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弘一法师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提高自己品行道德之路,那就是坚信:我们一个人所有的行为,一举一动,以至起心动念,诸佛菩萨都看得清清楚楚。



读弘一法师的文章,内心触动,感慨颇多,跟身边的同事、朋友交流,却发现自己所有的文字语言都那么苍白,不能将弘一法师带给自己的触动描绘出来,惟有象大师那样精进修行以报佛恩。



最后还是用大师的话:“希望我的品行道德,一天高尚一天;希望能够改过迁善,做一个好人;又因为我想做一个好人,同时我也希望诸位都做好人!”



顶礼弘一法师!






感恩本文发布者:ljl00026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7819&highlight=%BA%EB%D2%BB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弘一大师: 关于对佛教的误解-2

本帖2楼,附回家人老师引用原帖后的解答—,如下——



2#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5-11-22 23:14 只看该作者


本文发布:回家人



出家与斋戒,在末法,本身还有表法的意味,这也是一种慈悲,一种大布施,但这东西是用来要求自己的,虽不能说学佛的非要吃斋戒,但也不能也不能宣传学佛没有必要持斋戒,只是暂时持不了,但要向那个方向走,要让你的心向那个斋戒方向走,否则,相上戒不住,怎么能谈心上戒?


况且众生因缘各异,无明与妄想执着也各异,少有不慎,这坛子就有因果,哈哈,我这个黑手黑心的家伙,只好为那些可怜吧吧朋友,痛下狠心,一刀切了,凡违背申明,一律垃圾筒,如有异议,也可以自己去建个你的论坛,回家人,决不去多事。







本文原帖全文: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393&highlight=%BA%EB%D2%BB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常随佛学-弘一大师



弘一法师


癸酉七月十一日在泉州承天寺为幼年诸学僧讲


华严经行愿品末卷所列十种广大行愿中,第八曰常随佛学。若依华严经文所载种种神通妙用,决非凡夫所能随学。但其他经律等,载佛所行事,有为我等凡夫作模范,无论何人皆可随学者,亦屡见之。今且举七事。




一、佛自扫地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柰耶杂事云:世尊在逝多林。见地不净,即自执帚,欲扫林中。时舍利子大目犍连大迦叶阿难陀等,诸大声闻,见是事已,悉皆执帚共扫园林。时佛世尊及圣弟子扫除已。入食堂中,就座而坐。佛告诸比丘。凡扫地者有五胜利。一者自心清净。二者令他心清净。三者诸天欢喜。四者植端正业。五者命终之后当生天上。




二、佛自舁(音余,即共扛抬也)弟子及自汲水
五分律,佛制饮酒戒缘起云:婆伽陀比丘、以降龙故,得酒醉。衣钵纵横。佛与阿难舁至井边。佛自汲水、阿难洗之等。




三、佛自修房
十诵律云:佛在阿罗毗国。见寺门楣损,乃自修之。




四、佛自洗病比丘及自看病
四分律云:世尊即扶病比丘起,拭身不净。拭已洗之。洗已复为浣衣晒干。有故坏卧草弃之。扫除住处,以泥浆涂洒,极令清净。更敷新草,并敷一衣。还安卧病比丘已,复以一衣覆上。


西域记云:祗桓东北有塔,即如来洗病比丘处。
又云:如来在日,有病比丘,含苦独处。佛问:汝何所苦?汝何独居?答曰:我性疏懒不耐看病,故今婴疾无人瞻视。佛愍而告曰:善男子!我今看汝。




五、佛为弟子裁衣
中阿含经云:佛亲为阿那律裁三衣。诸比丘同时为连合,即成。




六、佛自为老比丘穿针
此事知者甚多。今以忘记出何经律,不及检查原文。仅就所记忆大略之义录之。佛在世时,有老比丘补衣。因目昏花,未能以线穿针孔中。乃叹息曰:谁当为我穿针。佛闻之,即立起曰:我为汝穿之等。




七、佛自乞僧举过
是为佛及弟子等结夏安居竟,具仪自恣时也。增一阿含经云:佛坐草座(即是离本座,敷草于地而坐也。所以尔者,恣僧举过,舍骄慢故)告诸比丘言:我无过咎于众人乎?又不犯身口意乎?如是至三。


灵芝律师云:如来亦自恣者,示同凡法故,垂范后世故,令众省己故,使折我慢故。

如是七事,冀诸仁者勉力随学。远离骄慢,增长悲心,广植福业,速证菩提。是为余所希愿者耳!





感恩本文发布者:偶然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551&pid=981927&page=1&extra=#pid981927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弘一大师文集—律学


弘一大师著述



余弘律之因缘

弘律愿文

南山律苑住众学律发愿文

在家律要之开示

问答十章

征辨学律义八则

新集受三皈五戒八戒法式凡例

佛说无常经叙

律学要略




感恩布施者:liuxuyang


布施论坛原帖全文: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44327&highlight=%BA%EB%D2%BB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光)大师一生,最喜自作劳动之事 -弘一大师


大师盛德至多,今且举常人之力所能随学者四端,略说述之。因师之种种盛德,多非吾人所可及,今所举之四端,皆是至简至易,无论何人,皆可依此而学也。
  


甲、习劳
  

大师一生,最喜自作劳动之事。余于民国十三年(1924)曾到普陀山,其时师年六十四岁,余见师一人独居,事事躬自操作,别无侍者等为之帮助。直至去年①,师年八十岁,每日仍自己扫地、拭几、擦油灯、洗衣服。师既如此习劳,为常人作模范,故见人有懒惰懈怠者,多诫劝之。
  




乙、惜福
  

大师一生,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民国十三年(1924),余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师房内观察师一切行为。师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师自云:“初至普陀时,晨食有咸菜,因北方人吃不惯,故改为仅食白粥,已三十余年矣。”食毕,以舌舐碗,至极净为止。复以开水注入碗中,涤荡其余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轻弃残余之饭粒也。至午食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师食之,饭、菜皆尽。先以舌舐碗,又注入开水涤荡以漱口,与晨食无异。师自行如是,而劝人亦极严厉。见有客人食后,碗内剩饭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么大的福气,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余屡闻友人言之。又有客人以冷茶泼弃痰桶中者,师亦呵诫之。以上且举饮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类此也。
  




丙、注重因果
  

大师一生最注重因果,尝语人云:“因果之法,为救国救民之急务。必令人人皆知现在有如此因,将来即有如此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欲挽救世道人心,必须于此入手。”大师无论见何等人,皆以此理痛切言之。
  




丁、专心念佛
  

大师虽精通种种佛法,而自行劝人,则专依念佛法门。师之在家弟子,多有曾受高等教育及留学欧美者。而师决不与彼等高谈佛法之哲理,唯一一劝其专心念佛。彼弟子辈闻师言者,亦皆一一信受奉行,决不敢轻视念佛法门而妄生疑议。此盖大师盛德感化有以致之也。
  


以上所述,因时间短促,未能详尽,然即此亦可略见大师盛德之一斑。若欲详知,有上海出版之《印光大师永思集》,泉州各寺当有存者,可以借阅。今日所讲者止此。
  



(1) 此文作于印光大师生西次年,即1941年。






感恩本文发布者:成辰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44837&highlight=%BA%EB%D2%BB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之简易修持法 弘一大师


我到永春的因缘,最初发起,在三年之前。性愿老法师常常劝我到此地来,又常提起普济寺是如何如何的好。
  



两年以前的春天,我在南普陀讲律圆满以后,妙慧师便到厦门请我到此地来。那时因为 学律的人要随行的太多,而普济寺中设备未广,不能够收容,不得已而中止。是为第一次欲来未果。
  



是年的冬天,有位善兴师,他持着永春诸善友一张请帖,到厦门万石岩去,要接我来永春。那时因为已先应了泉州草庵之请,故不能来永春。是为第二次欲来未果。
  



去年的冬天,妙慧师再到草庵来接。本想随请前来,不意过泉州时,又承诸善友挽留,不得已而延期至今春。是为第三次欲来未果。
  



直至今年半个月以前,妙慧师又到泉州劝请,是为第四次。因大众既然有如此的盛意,故不得不来。其时在泉州各地讲经,很是忙碌,因此又延搁了半个多月。今得来到贵处,和诸位善友相见,我心中非常的欢喜。自三年前就想到此地来,屡次受了事情所阻,现在得来,满其多年的夙愿,更可说是十分的欢喜了。
  



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
  



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如那饥饿的人,来研究食谱,虽山珍海错之名,纵横满纸,如何能够充饥。倒不如现在得到几种普通的食品,即可入口。得充一饱,才于实事有济。
  



以下所讲的,分为三段。
  



一、深信因果
  



因果之法,虽为佛法入门的初步,但是非常的重要,无论何人皆须深信。何谓因果?因者好比种子,下在田中,将来可以长成为果实。果者譬如果实,自种子发芽,渐渐地开花结果。




  我们一生所作所为,有善有恶,将来报应不出下列:
  桃李种 长成为桃李——作善报善
  荆棘种 长成为荆棘——作恶报恶
  


所以我们要避凶得吉,消灾得福,必须要厚植善因,努力改过迁善,将来才能够获得吉祥福德之好果。如果常作恶因,而要想免除凶祸灾难,哪里能够得到呢?
  


所以第一要劝大众深信因果了知善恶报应,一丝一毫也不会差的。
  



二、发菩提心
  

“菩提”二字是印度的梵语,翻译为“觉”,也就是成佛的意思。发者,是发起,故发菩提心者,便是发起成佛的心。为什么要成佛呢?为利益一切众生。须如何修持乃能成佛呢?须广修一切善行。以上所说的,要广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众生,但须如何才能够彻底呢?须不着我相。所以发菩提心的人,应发以下之三种心:



  一、大智心:不着我相 此心虽非凡夫所能发,亦应随分观察。
  二、大愿心:广修善行
  三、大悲心:救众生苦


  又发菩提心者,须发以下所记之四弘誓愿: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菩提心以大悲为体,所以先说度生。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愿一切众生,皆能断无尽之烦恼。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愿一切众生,皆能学无量之法门。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愿一切众生,皆能成无上之佛道。



  
或疑烦恼以下之三愿,皆为我而发,如何说是愿一切众生?这里有两种解释:一就浅来说,我也就是众生中的一人,现在所说的众生,我也在其内。再进一步言,真发菩提心的,必须彻悟法性平等,决不见我与众生有什么差别,如是才能够真实和菩提心相应。所以现在发愿,说愿一切众生,有何妨耶!
  



三、专修净土
  

既然已经发了菩提心,就应该努力地修持。但是佛所说的法门很多,深浅难易,种种不同。若修持的法门与根器不相契合的,用力多而收效少。倘与根器相契合的,用力少而收效多。在这末法之时,大多数众生的根器,和哪一种法门最相契合呢?说起来只有净土宗。因为泛泛修其他法门的,在这五浊恶世,无佛应现之时,很是困难。若果专修净土法门,则依佛大慈大悲之力,往生极乐世界,见佛闻法,速证菩提,比较容易得多。所以龙树菩萨曾说,前为难行道,后为易行道,前如陆路步行,后如水道乘船。
  

关于净土法门的书籍,可以首先阅览者,《初机净业指南》、《印光法师嘉言录》、《印光法师文钞》等。依此就可略知净土法门的门径。
  

近几个月以来,我在泉州各地方讲经,身体和精神都非常地疲劳。这次到贵处来,匆促演讲,不及预备,所以本说的未能详尽。希望大众原谅。




感恩本文发布者:心净心安心平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49616&highlight=%BA%EB%D2%BB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1 22:41 , Processed in 0.293656 second(s), 15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