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一剑

[大德开示] 《宗镜录略讲》第一集 南怀瑾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能摧七慢之山,永塞六衰之路。”
  什么叫七慢、六衰?这些名词讲义上都有,不再解释,请自行查阅。
  (编案:所谓六衰,即指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因为这六尘能损害到善法,故称六衰。至于七慢,出自《楞严经》及伽毗婆沙论人其内容如下:
  一、慢:即同类相傲。士。于相似中,执己相似,于下劣中执已为胜。
  二、过慢:于同类相似法中,执己为胜;他人胜于己处,执为相似。
  三、慢过慢:即他人本胜于己,而执己为胜。
  四、我慢:即倚持己之所能,欺凌他人。
  五、增上慢:即未得谓得,未证谓证。
  六、卑劣慢:即以劣自夸,自己但有下劣少分之能,反自矜夸,别人虽有多分之能,反不如自己。
  七、邪慢:即实无德,妄为有德,执着邪见,不礼塔庙,不敬三宝,不诵经典。)
  世界上的人,包括我在内,个个有慢心。佛学把慢分成好几种慢,很难讲,通常叫“骄傲”,好听的名词叫“自尊心”。自尊也罢,骄傲也罢,反正都是我慢,都从“我”来的。你说某人好谦虚、好内向、好害羞,没有我慢,没有骄傲可能比表面骄傲的人还要厉害。
  许多人学佛出了毛病,工夫不进步,智慧不开,都因为“贪嗔痴慢疑”的慢疑来的。比如我经常告诉许多同学:“为什么不来问呢?”“我怕老师忙,不好意思麻烦老师。”假的!此为我慢,总以为自己会摸索得过去,为什么专靠老师?非冲过去不可。你慢慢冲吧!冲个三万年再来找我,没有关系,我再等你。我说你那么笨啊!有一把老骨头还在,已经吃了几十年苦头,你来问一下,我帮忙你一下,不要走冤枉路,多占便宜呢!再不然翻翻古人的书,古书上都是经验,你偏要我慢。“没有啦!”我慢又不承认,就是七慢。这些都是比方。
  我慢很容易犯,越是自卑的人越傲慢,凡是傲慢的人必定自卑。没有东西才傲慢,充实的人不会傲慢。口袋带个五十万出门,你敢装成有钱人的样子让人来抢?你一定装得穷兮兮,因为充实自然不敢暴露;越没钱越装有钱,那一定有问题。
  人真到了不慢就真无我,真无我差不多入道了!这个要自己检查自己。有许多好的表现、好的行为都是我慢。比方说“算了,人老了没得进步,也没得希望,就是这个样子!”这正是我慢,也正是由“我”来,因为“我”认为没有希望,你怎么晓得你没有希望?假使你对你真清楚了,“了万物由我”你已经成功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慢字非常重要;为什么永明寿禅师在此特别提到慢?他不是为了作文章凑数,我们读书要多一只眼睛注意这些地方,尤其文字写得美,很容易被骗过去。
  “能摧七慢之山,永塞六衰之路”,六根衰败、生老病死之苦永远不会有。
[尘劳外道,尽赴指呼;生死魔军,全消影响。现自在力,阐大威光,示真宝珠,利用无尽。倾秘密藏,周济何穷?可谓香中爇其牛头,宝中探其骊领。]
  什么叫外道?什么叫魔道?魔也好,外道也好,都变成你的,随你指挥,运用自在;生死了了,无所谓邪魔外道,一点影响都没有。
  “倾秘密藏,周济何穷”?一讲到密宗,大家都喜欢修,以为另有法门可传,口袋摸一下,不要给人家看到,拿去修明天就成功。没那回事。
  秘密在那里?都在你那里,你自己“万物由我,妙觉在身”,这才是真秘密。有个法门、咒子给你叫密法,那才是笑话!那我可以编一万个密法给你。秘密藏在你那里。下面都是形容词。
  “可谓香中爇其牛头”。青年同学注意!别以为佛经说牛头最香,到中央市场买个牛头来烧,看香或臭?包你臭的要命!牛头香是植物名,是檀香中最好的香。
  “宝中探其骊颔”。在座很多中文系高材生都懂,“骊颔”,骊龙项下之珠,是龙的生命最宝贵的东西,也是一切珠宝中最好的宝,宝中之宝。“骊颔”,在《法华经》里龙女向佛献的宝珠就是这个“骊颔”。
[华中采其灵瑞,照中耀其神光,食中喂其乳糜,水中饮其甘露,药中服其九转,主中遇其圣王。]
  道家的九转还丹可以起死回生,这些都懂得,不要再解释。
  (编案:《秘传还丹诀》云:“以五脏真气、三田真气,合和神水下丹田而曰九转。”又云:“内丹之功,起于一而成于九……转而成九为阳数之极,数而至于九,则道果成矣。”又据五代陈抟所传《九转内丹诀》,九转还丹为:“一转降丹;二转交媾丹;三转养阳丹;四转养阴丹;五转换骨丹;六转换肉丹;七转五脏六腑丹;八转育火丹;九转飞升丹。功至九转,无法无诀,任其消遥,为大圆满,陈抟诗曰:“九转消遥道果全,三千功行作真仙。金丹玉简宣清诏,鹤驾云车赴洞天。)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心见性 万派朝宗

[故得法性山高,顿落群峰之峻;醍醐海阔,横吞众派之波。似夕魄之腾辉,夺小乘之星宿;如朝阳之孕彩,破外道之昏蒙。]
  好句子又来了!高潮迭起,文章气势壮阔。
  “法性山高”是形容词,最高的佛法求明心见性,真达到明心见性,象高山一样,高到极点,这是形容真的懂了《宗镜录》的真髓,悟了道以后,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顿落群峰之峻”,站在高山顶上,如喜马拉雅山,看天下群山都矮下来;平常在平地仰头望高山,帽子都要掉下来,到了世界高峰一看群山如小馒头。这是形容真正悟了道的人,到达明心见性最高处时的境界。
  “醍醐海阔”,这个海不是咸水的海,也不是太平洋,此处以牛奶经三次提炼出来的醍醐来容海。“横吞众派之波”,万派朝宗,都归到这里来,其中包涵了外道、内道、魔道。真的到达明心见性,智慧一通百通,没有哪种学问不懂,没有哪个不清楚的。
  这些都是永明寿禅师的文字般苦,文采风流。夕魄即月亮,月亮一出来,夜空中小的光都看不见,等于早晨太阳出来一放五彩光芒一样,一切外道知见,如同昏暗烛光皆消逝无影。
[犹贫法财之人。值大宝聚;若渴甘露之者,遇清凉池。为众生所敬之天,作菩萨真慈之父。抱膏肓之疾,逢善见之药王;迷险难之途。遇明达之良导。]
  这些都是形容词,悟了道的人,真正明心见性,到达佛境界成就了,为众生所敬之天,天中之天此即是佛;作菩萨的大慈悲之父,就是佛境界。
  “膏肓”,人的背脊骨有两个穴道名膏肓穴,中国文化称不可救之病为“病入膏育”,这在历史上有典故,诸位可自查辞海。
  “逢善见之药王”,是佛经上讲到一位大医王名叫善见,碰到他的病人没有一个不得救,善见是人名,并非善于看见。“迷险难之途,遇明达之良导”,譬如在高山中迷路,结果被识途者救出来险难。
[久居暗室,忽临宝炬之光明,常处裸形,顿受天衣之妙服。]
  把这一段和上面所讲的统统连贯起来,说个笑话。现代广告学都要拜永明寿禅师为广告学的祖师爷,他把自己的著作,打广告吹盖得这样大。现在我们不觉得这些古文怎么样,当年在宋代,这个广告登出来,呵!家家户户都要买,所有好的广告宣传词都被他搜罗无遗,而且经过他这么一编导、一组织,美的真是天衣无缝,读了真是拍案惊奇,嗨!永明寿禅师是广告学大师,非看这本书不可!当然,加上诸位一字一读,深思每个字的意义,如古人高声朗诵一番,是很好。不过,这还不够味道,如果天气好,带着《宗镜录》,坐在阳明山高山顶上,旁边泡一杯好茶,前面点一根牛头檀香,四顾无人,高声朗诵一番,那包你不悟道也“误”了,耽误了时间,起码得弄半天下山。象我们这样看没有味道,体会不出它的文字境界之美。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人到无求心自平

  接下来两句话是这一段的结论,也是精华:
[不求而自得,无功而顿成。]
  这是说。真把《宗镜录》的精华懂进去、悟进去,证到了明心见性。见性怎么见?许多学佛的人打起坐来、拼命求明心见性,早就告诉你“有求皆苦”。
  所以、自性本来在这里,最高的性理和最高用功方法都告诉了,就是这两句:“不求而自得,无功而顿成”。
  我们翻到前面一段:“今为未见者,演无见之妙见;未闻者,入不闻之圆闻;未知者,说无知之真知;未解者,成无解之大解”。怎么样才能做到?啊!告诉你:“不求而自得,无功而顿成”,多好!我也帮忙大家把它组织连续起来读.如果考试如此回答,包你满分。
  俗话说:“人到无求品自高”,这里改一个字:“人到无求心自平”
  有人问:坐这里干什么?
  “盘腿”
  修道啊!
  “没有”
  干什么?
  “休息”
  休息,为什么坐着?
  “躺着可以休息,坐着不可以休息啊”!
  真休息下来,不求而自得。何以不求而自得?“明妙觉在身”啊!你向哪里去找?两腿一盘,本来就在你那里。
  “不求而自得,无功而顿成”,你还去求个功用,做个功夫,修个方法,那早跑了,目标越离越远。你有个求静之心,更动得厉害,此谓“背道而驰”。
  密宗的最高境界,所谓不传之密,真的哟!既不贪咒也不讲现想,告诉你就是这么一个东西,看你自己进不进得来,这就是秘密。如到一个空房间找东西,门是开的。东西就在屋中,绝没有藏起来;找到了有命,找不到完蛋。找了半天实在没有,你说宝贝在哪里?空气嘛!如果把房间的空气都抽走,非死不可,空气在屋里,你天天呼吸都找不到,对不对?
  这一段讲完了。下面又是另一段。
  故知无量国中,难闻名字,尘沙劫内,罕遇传特。
  这些文字都懂了,只有一句“尘沙劫内”年轻同学要注意!这是引用佛经文字变为中国文学化,佛经经常说“劫数”,宇宙生成到现在究竟经过多少年?当代科学家有很多的推算方法与结果,但都还不是最后的定论。就古代人来说,真是不可知、不可数。佛说经过“尘沙劫”,乃形容时间之极其久远;佛经常以恒河沙来比方。其实用印度的恒河、中国的黄河比方都太大了;就以台中大肚溪两岸的沙子来说,究竟有多少颗?谁知道?活一百年,天天昼夜的数,不晓得数不数得完?一粒沙子代表一百年或一年,一沙一个数字,宇宙开始到现在如恒河沙数,无量无边,数目算不清,所以叫“尘沙劫”。
  “尘沙劫内,罕遇传持”。千万不要轻视真正的佛法,从宇宙开辟到现在。难得碰上一次有这样高明的东西给你,所以碰到要珍惜!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第五章 万象森森一眼明

  上次讲到一切众生的本心本性,悟了道的,它的体与用。其中“菩萨修之称六度行,海慧变之为水,龙女献之为珠,天女散之为无著华,善友求之为如意宝”,每一句都有一段佛经上的典故,而每一个典故都与修法、修证的工夫有关,都代表了实际的修持。这些上次都提过,再提醒大家注意。
  “缘觉悟之为十二缘起,声闻证之为四谛人空。”
  缘起的种类繁多,十二缘起即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绿六人,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等,这些都是佛学专有名词。实际上,扩大范围来看缘起,儒家、道家的一些读书人,或西方哲学家,由此或多或少都有相当成就的境界。当他们悟了道,看透了人生,就是悟到了缘起,用佛学名词来说就是“缘起性空”。有许多人看到落花落叶,觉得人生空虚,悟到因缘空了,也就是缘起。
  象前天看了一本古人的笔记,有一对修道的夫妇,太太快死了,告诉一起相处几十年的先生,她死后没人做饭给他吃,得自己烧饭;先生素来文学造诣高,太太又喜欢听音乐,要求先生作支曲唱首歌,她听了好死。夫妇两都很洒脱。先生写道:
          二十年来我供伊,只缘彼此太痴迷。
          忽然四大分离后,你是何人我是谁?
  大家死了,将来变成什么谁也不知道,两人再见面时互不相识,也许在路上碰到还吵一架呢!后面还有很长一段,都作得很好,最后两句更值得欣赏:“孝顺歌中归孝顺,逍遥乐里自逍遥。”
  我们死了,孝顺的儿女悲哭一场,象唱歌一样,哭完了,孝顺的儿女归孝顺,也替不了我们死;再拿些豆腐、肉来拜也吃不到。这对夫妇很高明,先生谱完了歌曲唱给太太听,太太听完哈哈一笑,再见,走了!
  很妙!这是宋代真实的故事,陆放翁认识这对夫妇,特将这段故事记载下来流传后世。
  象这样一类人生的故事,在中国文学中非常多,乃至西方文学也有。前两天报纸刊载一则消息:欧洲有一对老夫妻,儿女长大不在身边,两夫妻在一栋房子里住了廿年。老太太已经死了好几年,老先生用毯子把尸体裹起来,始终没把她当成死了,因此外面卖饭的总是送两份。后来老先生死在厨房也没人知道,等到臭了才被邻居发现。邻居并不晓得老太太死了,找了十天才在床底下找到干瘪的,变成木乃伊似的尸体。
  这种情形就不是悟道,对人生执著至死不悟,硬是抓牢一个东西,其实没有,还把它当成真的。不知一切皆是因缘所生法。
  讲这些故事,在说明缘起的道理。在佛学中有一个学理叫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根据物现的法则、宇宙的法则、太阳月亮的法则、人生的法则、昼夜的法则而说的。十二个因缘同中国文化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十二地支同一道理。把十二时辰与地支的关系演变成学理,一切皆是缘起。因缘所生法,因缘散了就完了。从因缘上突然悟道的,就叫缘觉境界,缘觉也叫独觉。无佛出世、无人指导,忽然在某种境界上悟到人生的道理,最后修行而证道,叫缘觉。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济公传到红楼梦

  我们都晓得中国人非常崇拜济公和尚,后世称济颠活佛,喝酒吃肉故意胡闹。他故意胡闹是在守戒,因为佛的戒律,得了道有了神通,如果要用神通,正面用犯戒,因此只能反面用。济颠即以装疯卖傻、装混蛋的姿态出现。他在豆浆店吃了好多年豆浆、油条、包子也不给钱,老板也不向他讨,感情很好,请他写首诗却怎么也不肯。有一次他高兴了,要老板拿笔来写了一首诗:
         五月西湖凉似秋,枝荷花立暗香浮。
         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问花花点头。
  他已经晓得明年春天要告辞不来了,明年夏天再也看不到他了。
  我们要注意,中国文学有很多诗词境界,都在说明缘觉的道理。由于因缘道理而悟道的人很多。譬如年纪大的朋友什么都看厌了,对任何事感到索然无味,这也是缘觉一部分的道理。知道人生没有意思,毕竟空,但就是悟不到“道”,证不到那个空的体。
  “缘觉悟之”,悟到这个由用归体,由有返空的道理。例如我国著名的章回小说《红楼梦》,自始至终讲的是缘觉的道理。开始是一个和尚、一个道土出来唱人生毕竟空的歌;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看到的诗词也是缘觉境界。这说明了一切因缘所造都是假的,最后由“用”归“体”,由“有”归“空”。缘觉悟到缘起,证了道,看到了道体空上的一面。
  声闻呢?更小的小乘,证的道为四谛、人空。四谛就是苦、集、灭、道。人我空是罗汉境界,这是讲佛法的部分。在非佛法的部分呢?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宗教。各种各样的修道方法,以佛法看,都有道,不过所见所证境界的范围大小而已,好比在密室戳破一个小洞看天,不能说他所见不是天,不过没有看到全体而已。《百喻经》上有一个对事情没有看到整体的比喻:“众盲摸象”,这是笑人家见地智慧不高,拿到鸡毛当令箭,实际上,令箭上是插了一根鸡毛。虽然把象尾巴当成象,你不能说象尾巴不是象的一部分。
  所以,以此观点看各种各样的人对道的了解,都得一点道,但不是全体。
  “外道取之为邪见河”
  外道有二种定义,一是站在宗教立场看其他信仰;一是心外求法。譬如佛教对一般不学佛、不信佛教的人称之为外道;站在天主教、基督教的立场来讲,也可以说不信其教的是外道,这是宗教性外道的定义,具有强烈的主观成见,不准确。比较准确的定义是以佛法的中心思想来看,一切心外求法的统统叫外道。这里讲的外道不是宗教性的,而是心外求法的外道。抓到了心外求法的观念就是邪见。不过邪见也是见,当然这个见是不正的。
  “异生执之作生死海。”
  佛法对生命的分类,有看得见、看不见、有形相、无形相等分成六道。同外道观念一样,以人为中心,不属于人的生命就叫异生,譬如禽兽叫畜牲道,饿鬼叫鬼道;另外还有天道、阿修罗道、人道、地狱道等。生命从那里来?生命有一个总体的功能,这个就叫明心见性的“性”,也叫“道”。“异生执之作生死海”,在生死海里浮沉,就是因为执着了这个东西--生命根本。
  关于这一节,永明寿禅师作了个结论:
  “论体则妙符至理,约事则深契正缘。”
  “道体”是什么?站在本体立场来说,无所谓外道、内道的差别,都是“这个”变的,比方这个世界(与宇宙不同),我们所感受得到、看得到、听得见的一切万物,包括矿物、植物、动物、人等皆依土地而生长,出之于土地,生之于土地,还归于土地。最后花落了、人死了化成灰,变成泥巴。以这个来比喻世界上的一切,土地等于总体。又如中国五行八卦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原则:所谓“四象五行皆籍土,九宫八卦不离丘”。金木水火土皆依土。我们现在只是拿这句话作比方,并非说土地就是本体,不要搞错。
  一切万有,有一个生命的总体。我们再从土地这个总体的立场来看,对人体生命有益的谷子、高丽参,是土地生的;那些毒药也是土地生的。好的、坏的都靠土地而生长,土地并没有分别,让好的多长一点、坏的少长一些。它非常平等,因为好坏并没有绝对,毒药有时可以救命,有些病还非吃毒药不可,也就是俗话所说的“以毒攻毒”。
  因此,以土地生长万物本身的立场看看无所谓好坏;好坏因为人、因为生命的作用而有差别。同样的,也可以用这个道理来说明宇宙万有本体的生命,这个总体我们叫它“道”。道的体也是如此,不管大乘菩萨、小乘罗汉、外道、内道,以本体立场言,就是“妙符至理”,都对,以分别现象来说也就是“众盲摸象,各执一端”。
  “约事则深契正缘”。一切宗教家、哲学家,各种修道做工夫的,每个传道的人都说自己的道是正宗的道,别人的是外道。实际上你的对不对、我的对不对,很难讲呀!也是“众盲模象,各执一端。”
  在永明寿禅师看来,各种修法所造就的境界,也都悟到了一点,但不是全体。悟到了全体就是佛境界。真正成佛了,如大虚空包含一切。善的、恶的、对的、错的,都在它包含之内。这是本体的道。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法界无界

[然虽标法界之总门,须辩一乘之别旨。种种性相之义,在大觉以圆通。重重即入之门,唯种智而妙达。]
  “法界”二字很难解释。归纳人类的文化,中国人过去讲“天下”的观念是指整个世界;现在已经晓得这个观念也不算大。宇宙的观念比世界大,宇宙有时间、空间,虽然无边无际,总还有个范围。佛教《华严经》的境界,超越一切有形相的物质世界,及无形相的理念世界。这个境界无量无边,《华严经》给它一个名称叫“法界”。法界--包括了宇宙、天地、世界等观念在内。
  最近有些年轻人把“法界”观念当作“本体”,以西方哲学本体论来解释法界,并不完全对,也可以说不大彻底,因为法界一词非常非常抽象,但这个抽象也包括了具体。
  《华严经》法界的概念,简单说来包括了四种涵义:事法界、理法界、事理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一般文字排列习惯先排理法界;照先后秩序,应该先有事法界,因为事代表物理世界、有形相、无形相,乃至人等一切事实。理法界包括观念、概念、思想范围。有其事必有其理;有其理必有其事。其事无疑就是把理事融会贯通,没有障碍。
  以“事无碍、理无碍、事理无碍、事事无碍”这四句解释《华严经》法界的观念,是扩大范围来解释。
  但是这么一解释,反而画蛇添足,因为既有所界,就变得有范围。实际上,法界无量无边,非常空洞;空洞不是假的,包括极为广大。然而在思想表达上,又不得不以这四句来解释法界。
  所以,以法界的道理来讲,说这本《宗镜录》所讲的道是总纲;以佛法修证的道理而言,就是《法华经》的一乘道。真正的佛法只有一乘道,拿文化思想作比喻,世界上的真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所以叫“不二法门”。佛说他所讲的小乘、中乘、大乘不过是方便法门,事实上所有佛法修证只有一条路、一个目标、一个成果。好比教育层次,有幼稚园、小学、国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等班的分别。将来一定还来个什么都不是,再创个新名词,因为现在学生程度慢慢向下拉了。教育虽有层次之不同,但是教育的总纲完全在教育你成一个人,一个人品的养成教育,这才是整个教育的目的。所以《法华经》说只有一乘道。但是,要成就佛境界,必须多方面的知识、多方面的修持。别说这个不容易,世界上、通的教育要完成造就一个人才,也不容易。也许几十年的教育下来,真正造就一个人才,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果,可见教育之难。同样的,佛的教育,千千万万人学佛,能够修道而成道,更是难矣!为什么难呢?见解问题。见地不到、智慧不够、理念不对。在座很多朋友非常发心打坐修道,拼命想在那里“坐”出一个佛来。我告诉他,从古到今(当然可能有我不知的,不过看也看了几十年),没有看到坐出一个佛来。坐固然很重要,如果贪恋打坐,出家跑到山里想坐出一个佛来,那不叫“成佛”,应该叫“成坐”,这是不合佛法道理的。佛者,觉也,一般出家、在家专门偏向修道个性的人,要特别反省注意这一点。
  但是,如果连打坐、静坐、入定都做不到,那也免谈学佛了。静是最起码的条件,如果你静不下来。认为佛法不一定在打坐和静上,而在动上,那又何必学佛!不如学猴子,再不然学电动机械猴,电钮一接就不停地跳动。其实,大家都动的很厉害。学佛要把这两方面搞清楚。
  为什么不能达到成佛的境界呢?知见(见解)没有明白。我经常说学佛这件事好象科学,但如果说学佛就是科学也错了,因为科学是科学、佛法是佛法。不过它同科学一样,甚至比科学更严谨。为什么说佛法同科学一样?因为佛法是先理解理论,将理论归纳建立一个公式,按公式做实验求证,求证结果一定要得出什么答案,这就是科学求证精神。许多同学打坐做工夫做不好,对不住,是理没弄通。真把学理搞通,然后依这个公式下手去求证,一定到达。所以中国禅宗首重见地,见地不到,做工夫没有用。哪个工夫最好?外道,可是心外求法,不知一切工夫是心里造出来的。那个能造的根本没有搞清楚没有用,所以见地非常重要。其实不但学佛,做人做事,也重见地。见地即见解。眼光;眼光不远大,看不到前面。看准了,超过别人没有看到的就是智慧。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莫将“空”“有”作冤家

  那么,见地怎么来呢?他下面讲
  “种种性相之义,在大觉以圆通”。
  佛学大体分类为性宗、相宗。性宗又叫般若宗,说空的。譬如《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金刚经》、《大般苦经》等,在佛学上多半归纳为性宗。相宗是讲唯识,它的总纲是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篇序文讲完了,马上会讲到这些。唯识占《宗镜录》很重要的一部分,现在不做解释,先请大家注意。
  拿中国文学来讲,性宗谈空、相宗说有;空是真空,有是妙有;也可以说缘起(妙有)性空(毕竟真空),性空缘起。因为真空,才能缘起妙有。有与空之间并没有绝对,佛法没有说空了才叫佛法。好比大家打坐,一坐就想求空,你空不掉的,越想求空越忙。万事不干,盘起两腿锁眉闭眼,坐在那里忙一件事,忙什么?忙着达到空,这忙得多冤枉!逻辑上多矛盾!有这个观念的该打两个耳光。空就空了嘛!何必一定坐在那里找空?躺着、站着不能空吗?要空便空去,空还要找的啊!这不是莫名其妙嘛!道理很简单,这就是见地、见解。
  盘起腿来,象很有本事、很用功一样。“我非要用功不可,但就是空不了”,我听了这个话只好说:“耶!你真了不起,可钦、可佩、可喜”下面两个字不说了:“可打”。那么用功只想求空,你说可不可打。用功就是“有”,怎么空得了?那么去找个“有”好不好?包你找不到,什么都有不了。实际上有摆在前面,这是见解问题。
  大家都想学静坐,两腿一盘。眼睛一闭,满好的!有个什么?有个静在这里,你偏要搞乱,破坏这个静,硬是要找空,拼命打洞钻。象吹尼龙袋一样,刚吹好,它又闭拢,空不了。你就守这个尼龙袋(肉体),把它摆好了,气也打足了,坐在那里满好的,是“有”嘛!你偏要求空。叫你找有呢?没有怎么办?念怫,那守什么东西?守这个皮袋,你那个皮袋摆在那里本来有嘛!现在四大没有分离,我就是我,在这里打坐、念佛的是我。前面提到“你是何人我是谁?”,禅宗参话头:“念佛的是谁?”念佛是我,我在这里打坐、讲话,本来有,在这里,你何必上这个当?这都是见地。
  所以永明寿禅师说:“种种性相之义,在大觉以圆通”,要彻悟、要明白,不要糊涂。要彻悟就圆融贯通了,那你就可以学佛了;不然你拿着鸡毛当令箭,或者令箭当鸡毛,乱来一顿,整个搞错了。佛乃大觉(金仙),要大彻大悟。你说人生如梦,赶紧修道,请问你现在修道有没有离开过人生?没有。那么修道不过是另外一个梦,修道的梦。一个白日梦、一个夜里梦,没有两样。自己在梦中还笑人家在做梦,忘了自己在瞪起眼睛说梦话。
  觉要大觉、圆通。要怎么圆通?永明寿禅师说靠他这本《宗镜录》。他这个广告做得不着痕迹。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万象森森一眼明

               “重重即入之门,唯种智而妙达”
  这是这一段结论。“重重即入之门”文字很好懂,是《华严经》的典故。《华严经》八十卷,是佛经中的大经,大得不得了,套一句杭州话:“莫老老的大”,不知大到什么程度!这段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有关。善财童子的老师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在佛法中代表智慧第一。谈到智慧,观世音菩萨都要让位。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我们这个劫数前面七位佛,包括释边牟尼佛都是他的学生),道理何在?一切成佛的人都要靠智慧成就。大悲是行,智慧是中心。
  善财童子悟道后,文殊菩萨摸摸他的头,告诉他:悟到了根本智(道的基本智慧,用现代观念解释即一切智慧的种子;在禅宗则是开悟),世界上一切差别智,魔法、外道法、妖怪法……样样都要懂。这是善财童子烟水南巡五十三参的原因。
  要注意!他不向北边走、也不向东方走,更不向西方找阿弥陀佛,他要向南方走,去参访五十三位大菩萨。菩萨不一定出家,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大善知识,只在开始碰到一个比丘;这位比丘站在妙高峰上,山峰又高又妙,出了家站的又高又妙,高不可攀。
  善财童子站在山下找他,什么都找不到,高的这样高、妙的这样妙,上不去,找不到和尚。回头一看,和尚站在这一峰。这代表什么?在孤峰顶上立还要下来,非常平凡。
  善财童子后来参的都不是和尚,他最后见到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的宫殿很科学,比现在还要进步,种种无尽的楼阁,房间里还有房间,大的小的一间套一间,没有门。一脚进去,门在哪里搞不清楚;站在哪里也不知道,始终进不去。东西南北、上下十方,弥勒的楼阁无门可入啊!一切根本智、差别智都完成了,最后却进不了弥勒菩萨的楼阁,这下惨了!只好找老师文殊菩萨。
  弥勒菩萨在哪里?在他后面;门在哪里?一看已经站进来了,门就在你那里。进来以后却又看到弥勒房子重重无尽。
  世界上的学问什么叫出世法、入世法、一层套一层,无法分开。每一种学问到达最深处,都可以通之于道,道也可以通于每一种学问,没有分别,所以叫“重重无尽”--“重重即入之门”。
  那么,这个境界“唯种智而妙达”,必须先悟道,悟到本体,根本智、一切智得了,然后起用,你才能够达到差别智。所以禅宗明心见性悟道,得个什么?得种性智、根本智而已,得的只是一部分。一切菩萨还要学一切差别智。中国文化讲“一事不知,儒者之耻”,学佛成就的人,能通一切智,彻万法之源,有一样不懂不算佛法。虽然拿鸡毛当令箭,你不要只抓半节令箭,说自已悟道,有一点没有贯通的话,你那个悟是靠不住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月色如水人如波

[但以根羸靡鉴、学寡难周、不知性相二门,是自心之体用。]
  文字很明白,就是我们大家的根器太差,太弱了。“靡鉴”,看不清楚;“学寡”,学问、学识太孤陋寡闻;“难周”,不能圆满周遍;因此不能了解性宗与相宗。
  “性”即性宗、指本体、明心见性之性。“相”即唯识宗的真空妙有。真空与妙有二个不是对立,不过是自心的一体一用而已。性宗谈空,是讲体;相宗说有,是讲用。
[若具用而失恒常之体,如无水有波,若得体而阙妙用之门、似无波有水。]
  假使只晓得用,那么象我们一般人没有悟道以前,六根都在用,而亡失了恒常之体。“恒常”两个字特别注意,因为现在有一学派看到“恒常”两个字,就把佛学这种观念视为印度婆罗门教外道,以为是真常唯心论,认为的确有个东西主宰生命。佛陀曾批驳这种观念是错误,因所谓的“缘起”并没有固定存在的东西做主宰,故不要看到“恒常”两字就以为是真常唯心论的范围,那也是拿鸡毛当令箭,搞错了。它只是形容体用,“用”必然有“体”,有个功能,“用”从哪里来?要找那个功能。
  假定说只知道“用”,而失恒常之“体”,等于没有水,那里来的波浪?反过来说,有些人只明体,守着一个体,要坐时守着“空”、清净就是“道”,今天情绪动,思想一来“道”就掉了,这都是不明理!所以“若得体而阙妙用之门”,只守着空,守一辈子干什么?守“空”即在抓“有”,老是抓到一个“有”,抓得死死不放干什么?老母鸡孵蛋,久了才生出一只小鸡,你坐在那里守空,守了一万年,出来了什么东西?这就是不懂“体、用”的道理。
  有些人会问:“那我打坐干什么”?打坐为的是正心炼气。两腿一盘养气,同明心见性没有相干。明心见性是心见,不是腿见。所以一上坐腿就开始发麻,那是你身体内部不好,气散乱不能归元。气脉不通,地、水、火、风等四大虽还没分离,已经差不多了。人一生下来以后,就开始生病;活了八十年,也病了八十年,最后等到病完了为止。庄子讲的道理一点也没错:“方生方死”,你刚刚生出来的一刹那,就是你开始死亡的一刹那,不过慢慢死,死到八九十年而已。
  所以你坐起来难过、两腿发麻,就该晓得你已经慢慢在死亡。坐通了以后,恢复健康,就不麻了。所以不要在两腿、身体上做工夫,天天在这上面搞,真是“吃饱饭,没事做”。不过,世界上有许多人饭吃饱了,不这样帮助消化,日子还真难过!只好弄个圈圈让他去抓,叫做“修道”,这都是道理不明。所以“若得体而阙妙用之门,似无波有水”。没有波、那来的水;波是水变的。
  “且未有无波之水,曾无不湿之波,以波彻水源、水穷波未”。
  看来很罗嗦,又是波、又是水,好象在那里玩文字花样,但若以为永明寿禅师这位南方才子光只在玩他笔下文字,那么就被他的文字骗过去了。要注意其中的微言大义。你看到一个字毫不相干,最高深的道理就在里头。一句:“曾无不湿之波”,怎样“不湿”?水性一流动,一定湿掉。我们拿一滴水滴在干的地方,就晓得他老人家用字之妙。世界上没有无波之水,而且更要了解没有不湿之波。波一启用,就滩开了。所以我们人的本性不动念时,譬如说,睡觉睡着后,不动心(睡觉不是不动心,这里只是拿来作个比方),此时没“善”也没有“恶”、没“是”也没“非”。只要一醒来,念头一动,等于水一样,一滴一动、湿起来就一片,影响有那么大!
  有一位林酒仙禅师,很怪!同济颠和尚一样,悟了道以后,天天喝酒。因为故意装疯卖傻,法号也不取,一般人只晓得他俗家姓“林”,专门喝酒,所以称他为“酒仙和尚”,他有个悟道的歌(当然与永嘉禅师的证道歌不一样),文学境界很高,其中有句很好的诗句:
  一点动随万变,江村烟雨蒙蒙
  一滴水一动,整个本体就跟着变了。他的文学境界太好,盖住了最高的哲学道理:由体起用。
  我们读佛经,佛经上说,佛的神通智慧大到什么程度?所有一切众生心里想什么?他都知道!世界上每次雨下多少滴,他也知道。真可怕!后来我突然知道了,你若问我:“世界上雨下多少滴?”“一滴!千滴万滴就是这么一滴。”“一切众生的。心里想什么。”“乱想!”当然,我还没成佛,这不是佛的境界,只是凡夫境界。所以你要问:“这个人想什么?那个人想什么?”那你慢慢去钻吧!钻到神经病院去,还没钻通呢!
  “一点动随万变,江村烟雨蒙蒙”,你看!“江村烟雨蒙蒙”就是这一点动,可见此念的可怕!所以你们读书要注意!将来要如何保存中国文化?读中国古书?
  这些字你们都认识,但是要知道其中的微言大义。顾亭林没有看懂佛经,就在《日知录》上讲:佛经有如两个空桶,一桶有水,一桶空的,倒过来倒过去,还是这一桶水。因为他看《金刚经》“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所谓如来者即非如来,是名如来”。都是倒过来倒过去,这有什么看头?他逻辑都不懂!顾先生的道德、学问、文章都好,但对不懂的东西就没办法,不懂就是不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25 03:38 , Processed in 0.201678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