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我来了

[佛教文化] 329个佛经故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羊大战
从前,在遥远的小村庄里,住着一位主人、他的女仆,以及一头公羊。宁谧如田园诗般的乡间生活,却被一个小事件给破坏了。

事件的起因十分稀松平常:‘麦豆’。

勤俭认真的女仆,时常听从主人的吩咐,熬煮一锅麦豆,但那只率性机灵的公羊,却常趁着四下无人时偷吃。不明究里的主人,发现麦豆消耗速度太快,所以常对女仆大动肝火。几次恶性循环下来,一肚子委屈的女仆,对公羊的厌恶与怀疑与日俱增。

从此以后,女仆只要一见到公羊的身影,就挥舞木棒,不由分说地直追猛打,公羊为了防卫自己,也使劲挥动头上的羊角反守为攻。主人家中日日上演人羊大战,火药味一天比一天浓厚。

这天,女仆忙着生火熬麦豆,双手只拿着略带火星的火种。公羊眼见女仆手上没拿木棒,机不可失,低头以角对准女仆飞奔突袭。一路碰撞后退、惊慌失措的女仆,情急之下将火上的火种全撒在羊背上。

星星之火,触着干燥易燃的羊毛,沿着纤维缓缓蔓延,发出细微的声响,燃起细小的焦烟,终于爆发出火苗。燥热与痛楚,驱使心烦意乱的公羊,拔腿向屋外狂奔。它足迹所至,不论村庄、山间、田野……尽成熊熊火海,邻山居住的五百只猕猴,亦来不及避难而葬身火海中。

天神们看见原本清净秀丽的乡村,一夕间焦骸遍野、面目全非,不禁感慨万千:‘嗔恨斗争,不应该执取、固守不放,否则就会像女仆和公羊一样,怨恨冲突不休,怒火所及,让村人、猕猴都一起丧失了宝贵的生命!’

典故摘自:《杂宝藏经˙卷十(121)》

省思——

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嗔火之可畏,不只消损福报、招引灾祸、广结恶缘,嗔心的力量更足以令人轮转三涂,累劫受无量剧苦果报。

如何化嗔火为法水?时时刻刻,待人接物当中,以‘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中台四箴行来观照起心动念,改进言语行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必能化解矛盾、冲突、争执、误解,招感和合、团结、互助、共荣共存的清净法界。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蟒
一向和风日丽的舍卫国,有一天忽然阴风惨惨,乌云密布。几个时辰之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阴暗的乌云中竟落下血水,全国都笼罩在腥风血雨之中。舍卫国的国王感觉惶惶不安,赶紧召集群臣、占卜师询问原因。与会中有一位占卜师起身说道:

‘古书上记载,如果有人蟒出生于世时,当地就会下起血雨。所以,由此推断,今日新生的婴儿当中,必定有人蟒!’

于是国王命令属下,将那一天出生的所有新生儿,全都送往宫中检查,以免危害无辜百姓。果然其中有位婴孩,当他张口吐出唾液时立即化成火焰,而且是含有剧毒的火焰!大家都感到惊慌恐怖,于是尽快将人蟒送到隐密的森林中,以免伤及无辜。

从此以后,舍卫国当中,只要是犯下重罪的死刑犯人,就被送到人蟒所住的林中处决。嗔心深重的人蟒,一见到有生命的任何众生,就会吐出毒气,毒死对方。多年来,被人蟒毒害的罪犯有七万两千多人。这期间,人蟒也曾为国家除掉凶暴的狮子。但毒杀了七万二千人的杀业,使得国王联想到:‘人蟒的罪业深重,必定免不了受地狱之报吧!’

当人蟒命终之后,舍卫国的摩竭王特地前往佛陀的精舍请法:

‘敬爱的世尊,嗔心深重的人蟒已经命终了!造作极恶罪业的人蟒,它的神识将堕于何处?’

面对国王的疑惑,世尊不急不徐地回答:

‘人蟒由于临终一念慈心,今日将生到天上。’

原来,世尊观察到人蟒的寿命将尽,同时人蟒得度的因缘也已成熟。于是,世尊请舍利弗前往救度。

即将命终的人蟒,一看到舍利弗,依然嗔心忿起,拼命释放毒气;良久,却发现无法伤及舍利弗,愈加气愤。此时,舍利弗尊者便入慈心三眛,全身大放光明,以神力与慈愍心,降伏了人蟒心中的嗔火。人蟒看着尊者,心中忽然生起了慈悲;就因为人蟒临终这一念善念而往生善道。

摩竭王听了世尊的开示后,不禁心生疑惑:

‘世尊,您常说因果是人间的真理,人蟒毒杀七万二千人的重罪,难道无须偿还吗?’

世尊回答:‘摩竭王,因果是世间和出世间的真理,无庸置疑!人蟒在天福享尽后,最后将至人间修行学佛。由于他的精进不懈而证辟支佛果,当他在树下入定之时,身体犹如紫磨金般充满光耀。此时,有七万二千名大军路过,看到辟支佛所放的金光,误认为是一座金子打造的人像,上前用刀斧奋力砍斫。待大军们各自分取后,才发现所割取的,原来是人肉,并非金矿。于是,将之丢弃一旁,扬长而去,辟支佛也因此而般涅槃。人蟒今世所造的罪业,他日必将偿还。

摩竭王!人蟒虽犯了极重之罪,但因为遇到善知识,纵有积山之罪,亦有冰消之期。由此可知,在修行的路上,能有善知识的指引是极为重要的。千万要切记呀!’

摩竭王听完世尊的开示,心开意解,知道因果报应是历历不爽的。也更为清楚修行的重要,庆幸自己今生能亲近大善知识,能听闻无上甚深微妙法。摩竭王由衷的生出感恩之心,非常恭敬地顶礼世尊,满怀法喜的踏上归途。

省思——

佛法就是因果。经上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人蟒虽毒杀了那么多人,但因临终的一念善心,得以重报轻受,此即说明心念的重要。

一切法由心所生,不仅能载舟,亦能覆舟;心生慈心、清净心、忏悔心之善念,就能灭罪消愆;修行不离因果,起心动念即是‘因’。应当把握此难得的人身,跟随大善知识,在菩提路上广积福慧资粮,戒慎心念,自利利他,进趣菩提。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仆人
有一户大富人家,养雇了许多仆人,

每一位都想讨主人的欢心,每当看见主人往地上吐口水,

个个争先恐后地用脚去抹拭。

其中有一人动作不太敏捷,常常扑个空。

有一次,他看到主人的嘴角一噘,

好像要吐口水的样子,便二话不说,抬起脚向主人踢去。

主人挨了一脚,气极败坏地问:

‘蠢才,你想造反吗?为什么踢我的嘴?’

仆人唯唯诺诺地说:‘主人,我是好意,岂敢造反?’

主人说:‘如果不是要造反,你干嘛这样做?’

仆人回答:‘主人,您每次吐口水时,我都很想帮您揩去。可是您的口水刚一落地,大家就争上前去,老是轮不到我,所以就趁还在您嘴里时抢先一步。’

省思——

急进的人,唯恐失利,仓皇行事;

迟缓的人,行事缓慢,敷衍了事。

不是操之过急,便是失之过缓,该如何拿捏分寸呢?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仙叹的故事
从前有个富人,名叫仙叹,他的家产多得难以计数,谁也说不清他到底有多少钱。

仙叹后来信了佛教心想:世上的一切,都是变化不定的,连生命和财产,也不是永远属于自己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失去;只有多做好事、积点功德才是真正有好处的。”

于是他马上发出告示说:如果有人缺乏资财请速来取数量不限。

告示贴出去几个月了,由于当时政通人和、国家安定、百姓生活富足,谁也不需要他的钱。

仙叹又想:“看来大家并不需要钱,可是谁也免不了会闹头疼脑热的,还是买药给百姓治病为上策。”

仙叹便四处采购弄来各种名贵药材,每天在市上免费供应病人。

仙叹的善心得到大家的称赞,没有多久时间,名声传遍远近四方。东南西北各地的病人,都慕名前来接受治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仙叹的财产渐渐地用尽了,但他仍然四处为病人采药、找药。有一天,他在离家一百多里采药的路上见到几辆牛车车上都是患有各种疾病的人。

他忍不住问道:“你们要到哪儿去呀?”

车上的人答道:“我们要去仙叹那里,请他救命。”

仙叹立即同他们回去找到国王,向他借了五百两黄金买了许多药给这些人治病。

经过仙叹的精心护理、医治,病人的病慢慢都好了。可是,仙叹却欠下大量的债,过着窘迫的日子。

当时常有一些商人为了赚钱结伴下海去捞海底珍宝。

仙叹想碰碰运气,就跟着一伙商人出海寻宝去了。

众人辛辛苦苦地努力了许久,得到不少宝物,于是兴高采烈地返乡。一路上交通极为不便,又因天气干旱少水,每个人经过长途跋涉,都干渴难忍。

仙叹忽然发现路边有一口水井,就快步奔过去,开怀畅饮起来。

那些商人早已注意到,仙叹采集的海中宝物里,有一颗灿烂夺目的大白珍珠,是世上稀有的宝贝,他们心里又羡慕又嫉妒,总希望自己也能得到。众人一看,仙叹在井边弯腰喝水是个天赐良机,便齐拥上前,将仙叹推到井底。

由于仙叹做了那么多好事,他的善行感动了神仙,天神在这危险的时刻,在井底接住了他,使他安然无恙,连皮都没有擦破。

那些商人回国后,去见国王。

国王问道:“你们都回来了,那仙叹到哪儿去了?”

商人们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对国王说:“大王!我们也不知道。自从离开国境之后他就与我们大家分手了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国王不相信,又问:“说实话是不是你们把他害死了?”

商人们赶忙否认地叫道:”不!不!绝没有这样的事!”

仙叹被天神托住后,发现井壁上有个洞,正好能容他钻过去。他顺着洞走,不一会儿就见到亮光,从另一个洞口走出了水井。又经过七天的跋涉,终于回到自己的国家。

国王见到他,问道:“商人们都满载而归,你下海采宝怎么却两手空空地回来了?”

仙叹含糊地说:“我没有发现任何宝物只得空手而归。”

国王听了他的话起了疑心沉思着:“这当中必有缘故。”

随即着人把那些商人都找了来命令道:“你们必须从实招来才有活路,否则只有一死。”

商人们吓坏了,便老老实实地招了供。

国王听说他们在归途上谋害仙叹,十分生气,便下令把他们统统关进监牢,要将他们定罪。

仙叹闻讯后,焦虑万分,急驰王宫,叩头请罪。

国王说:“你没有罪!他们的罪已定,是不可改变的。”

仙叹再三请求道:“国王陛下请无论如何原谅他们的愚昧无知吧!”

国王经仙叹再三请求,便答应了他,赦免了商人们的罪过,命令他们归还从仙叹那里夺走的宝物。

商人们感激涕流,都拣自己最好的宝物送给仙叹。仙叹只取其中的一半。

商人们一看,又恳求道:“承蒙您的善心,我们才保全了性命!您救了我们大家,这些小意思,请您一定要收下。”

仙叹只好收下那些宝物,将这些钱还清了国王的债,又施舍给老百姓。

邻国闻说,皆交口称赞,无不佩服仙叹的崇高道德。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优多罗比丘的母亲
佛陀时代,有一位长者,家财万贯。成婚之时,也特别聘娶名门贵族之女以求门当户对。尔后妻子怀妊生下一男婴,相貌端正殊妙,双亲见了倍加疼爱,为他取名为优多罗。优多罗从小就在父母亲呵护下长大,后因父亲往生,让优多罗开始思惟人生的意义何在?想着:父亲终日为成家业贩卖经商,忙碌一生,然而一但无常到来,仍是万般带不去,如此徒劳一生有何意义?而自己实在无心如此的过一生。倒是佛法的清净殊胜,能让身心感到有所安住,令人深信笃敬,不如剃发出家,寻求人生真义。于是来到母亲跟前请求允许出家。母亲听后,便说:‘你父亲已不在人世,只剩你我二人,孤儿寡母的持守家业,如今何以忍心舍我而去?今后,在我有生之年,是绝不答应你出世入道的。倘若我死了,就随你去吧!’

优多罗因所求未能如愿,而心生懊恼地说:‘母亲若不能从儿意愿,儿宁可撞壁而死、饮鸩而亡。’母亲见儿子意志坚决,深怕优多罗当真自寻短路,心怀忧恐,但表面上却又故作坚定地说:‘我无法理解你为何如此坚持,想出家这件事是万不可行,但倒有一事可以成全你:如果有沙门比丘可请至家中,我将会设食供养。’优多罗听了,心生欢喜,时常延请众僧应供。然而,由于母亲本非真想发心供养,只是一时敷衍之词,因此每见众僧,总是心生厌烦,且在背后口出恶言地骂詈沙门。之后,心生一计:趁优多罗不在家时,赶走比丘,但又怕被优多罗知道,便将米汤泼洒在外,待优多罗返家,便手指地上的米汤,佯装已供养过沙门。果真优多罗见后心生欢喜,从未生疑心。

不久母亲往生,优多罗方才出家。由于精进修行,很快地证得阿罗汉果。一日,优多罗比丘在幽静的洞窟内摄心打坐。此时,一位面黄干焦的饿鬼来到比丘面前。比丘慈眼俯视,只见饿鬼开口说道:‘儿啊!我是你的母亲。’比丘心生疑惑:‘母亲生前好施众僧,理当投生善道,何以反堕饿鬼身呢?’饿鬼叹言:‘只怪我自作自受,过去悭贪不舍,经过道场心中毫无恭敬之心,甚而横加辱骂,所以今日受此身报。如今二十年中,未曾进食一滴一露。纵使看见可口果树,当我前去,树即干枯;若见清澈甘泉,当我靠近,泉水即干涸。所以,口舌干燋、饥渴热恼、痛苦无比。今日望您帮我一件事——如果您能为我设斋供佛及僧,并让我得以忏悔往昔罪业,就能脱离鬼身。’

比丘怜悯母亲于轮回中受尽苦报,便积极劝化成就法事。法会中,众僧用斋完毕时,饿鬼便现身会中发露忏悔。世尊藉此因缘为她开示法要。饿鬼听闻法要后,蒙受法益,心生大惭愧。当夜命终即转生飞行饿鬼,顶戴天冠,身着璎珞,庄严其身,但终究仍为鬼道众生。所以又寻求比丘,希望再次施供,并邀四方僧众,期望得以脱离鬼身。法事后,饿鬼一样在大众僧中至诚发露忏悔,当夜即往生忉利天。天人心想:自己以何因缘得以生天享天福?于是以天眼观察生天因缘,才知是优多罗比丘悲心为她设斋,恭敬供养佛及僧众,并得以至诚发露忏悔,所得福报的缘故。于是为报答佛恩、比丘恩,天人严持香花前来供佛及优多罗比丘。世尊为其开演佛法,天人闻法后,心开意解,当下证得须陀洹果。绕佛三匝后,返回天宫。

佛陀宣说优多罗比丘之母堕饿鬼的因缘时,在座比丘都发起舍除悭贪、厌离生死轮回之心。当下有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者,也有发辟支佛心、无上菩提心者,大众听闻佛说法后,心生法喜,并能信受奉行。

典故摘自:《撰集百缘经.卷五──优多罗母堕饿鬼缘》

省思——

优多罗比丘的母亲,因为受饿鬼报身之苦楚逼迫,而知忏悔往昔所造罪业。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往往在恶报现行时,才知过往皆是错,而悔不当初。但并非每个人都有此福德因缘,能得家人愿意为往生者设斋供僧,或种供养三宝的福田,成就功德。所以应靠自己从因上努力,在果报未现前,乃至念头未起前就要觉照,且广修福德,发心舍离贪、嗔、痴三毒烦恼,并勤修拜忏等加行。忏悔功德,能使罪业消灭,当下即得清净、善法成就,直趋菩提涅槃之究竟安乐处。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优婆斯的过去生
罗阅只国的一富商家,生有二子。弟弟长大后与哥哥共同经营家中事业。哥哥喜欢上一长者家的女儿,但由于她年纪太小,虽然哥哥派人前去提亲,但长者并未答应。哥哥在失望之际,全心全意投入事业,多年远赴他国从商,与故乡没有只字片语的联络。到了女儿适婚年龄时,长者开始心急,眼见日子一天天过去,哥哥却了无音讯,生死未卜,于是长者想尽办法要求弟弟娶他的女儿,但弟弟始终不敢答应。长者只好伪造佯称哥哥已死于他乡的书信,托人从远地带回,迫使弟弟答应这件婚事。可惜幸福美满的日子短暂易逝,当两人正欢喜地为即将出生的儿子取名字时,哥哥突然破门而入,歇斯底里的咆哮,并诅咒着这对夫妻!

弟弟昼夜不安,于是决定逃离家乡。一日,他意兴阑珊的走在舍卫城中,正巧遇见佛陀。佛陀问他愁眉不展的原因后,即为其开示佛法,弟弟蒙受法益,顿时心开意解,发愿追随佛陀出家修行,并做佛陀的侍者以报答佛恩。佛陀慈悲答应,并名其为优婆斯。优婆斯出家后发大精进心,依教奉行,严持净戒。

但哥哥始终无法平息报复心,于是重赏五百两黄金给愿意杀害弟弟的人。一位贫穷人家的小孩得知有此重赏,就随着哥哥来到优婆斯修行的地方。当小孩一见到这位清净庄严的比丘,刹那间善根流露,心想:‘我怎么忍心杀害一位有道行的比丘呢?’然而抵挡不过重金的诱惑,于是又想:‘如果我得到了这五百两黄金,全家人就不用再挨饿、受冻了!’东想西想一闪失,毒剑射中的是哥哥而不是优婆斯,于是哥哥心怀嗔忿而死。

由于嗔心感招,哥哥死后投胎为毒虫,在比丘住处的门缝中生存,门数度开开关关,没多久就被夹死了。因着报复未成,嗔忿未消,发愿再投胎为小毒虫。一日,趁比丘出门时,小虫伺机从屋顶跳到比丘的头上,并释放出毒液,比丘因此命终。

舍利弗听闻此事,立即前往请教佛陀。佛陀便藉此因缘与比丘们开示:过去有一性情凶残的猎人,为了捕捉山林中所有的飞禽走兽,千方百计的规画各种陷阱。但事与愿违,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仍然一无所获。于是猎人开始怀疑住在同山林中的一位辟支佛,认为是他将动物吓跑,并破坏其精心设计的陷阱。猎人越想越生气,于是嗔心大发,前往辟支佛的住处,将毒剑往辟支佛身上射去!然而,辟支佛不但没有丝毫怨恨,更以慈愍心为其示现神通,并开示因果的道理及佛法要义。听闻甘露法语的猎人,顿时善根现前,对三宝升起无上恭敬心,并为自己所犯下的大错忏悔不已。当时,那位辟支佛虽然接受了这位猎人的诚心忏悔,但因伤害证果圣人的果报极重,猎人死后即堕入地狱道中,地狱业报结束之后,五百世中常被毒死。这位猎人便是优婆斯的过去生,又因其曾至诚忏悔,且发愿来世得遇圣人住世,所以最后一世能够随佛出家,修清净梵行,证得阿罗汉的果位;因着过去所造恶业,此生仍因毒虫而丧命,但其心已断除一切烦恼执着,所以虽受业报却不感痛苦,业报受尽,即不受生死,得解脱自在。

省思——

这念心起善念就招感善的果报,起恶念就招感恶的果报;善与恶之间实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谓‘恕’是心如,‘怒’则是心奴,了知因果的道理,能够直下承担,懂得转念、化念,自然能作心念的主人,而非情绪的奴隶;时时起善念,人生必定是光明的菩提大道!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优波离尊者
未出家前,优波离尊者是个剃头匠,既细心又认真,专门为释迦族的王子们理发。有一年,佛陀回到故乡迦毗罗卫城,手艺极佳的优波离自然是为佛陀理发的人选。对优波离来说,这可是个大考验呢!想到要面对众所尊敬的大觉悟者,再想到自己身为‘首陀罗’的身份(印度四个种姓中最下贱,相当于奴隶的阶级),优波离就不禁紧张起来。

为佛陀剃发的那天,优波离的母亲陪着他一块儿去。佛陀的慈悲让优波离松了一口气,不再感到那么紧张。当优波离正小心翼翼地为佛陀剃发的时候,站在身后的母亲便请问佛陀:‘优波离的手艺怎么样呢?’

‘他的手艺很好,只是身子太弯了。’佛陀回答。优波离一听见佛陀指正,一心专注,改正姿势,当下就入了初禅。

过了一会,母亲又问:‘现在如何呢?’佛陀说:‘现在身体又太仰了。’优波离一听,再调整姿势,便入了二禅。

‘现在怎么样呢?’母亲接着又问。‘吸气稍微粗重了些。’佛陀回答。优波离立刻专注于呼吸上,又入了三禅。

母亲再次请问佛陀,这次佛陀说:‘吐气稍微粗重了些。’当下,优波离连呼吸的念头也放下,当下就入了四禅。

这时,佛陀便对身旁的比丘们说:‘你们快把他手上的刀子拿起来吧!优波离已经入到四禅了,好好的扶着他,别让他倒在地上。’

由于优波离一心专注敬慎,在听闻佛陀教导的当下,便证到四禅。

后来,佛陀回到迦毗罗卫城为大众说法,年轻的王子们听到无上的真理都十分欢喜,发起了出离心,愿意随佛出家。众王子们请优波离为他们剃发,并将身边珍贵的财宝都留给了优波离,但优波离并不因为得到了钱财而高兴。他想:‘王子们都能舍下荣华富贵的生活去出家,我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于是,他也决定向佛陀请求出家;但仍然为自己的身份担心着……

佛陀不但没有因为优波离的奴隶身份而拒绝他,并且让王子们向先出家的优波离礼拜。王子们见到优波离出家都很欢喜,也能降伏憍慢的心,向优波离恭敬地顶礼。如此平等和合的行径,在当时种姓阶级分明的印度,实在非常不容易。

出家后的优波离,对于僧团的戒律都能持守得非常清净,丝毫也不违犯,所以在佛陀弟子中被誉为‘持戒第一’,尊为上首,许多比丘们在戒律上有疑问,也常会请教优波离尊者。

有一次,一位比丘生病了,必须以酒作为药物,但比丘宁愿病死也不愿意破戒饮酒。尊者知道了这件事,便去请示佛陀。佛陀说:‘若为治病之药需酒,则可开缘。’于是尊者便带酒给生病的比丘,并为他说法,病比丘不仅身体恢复了,在听闻尊者说法的时候,当下也证得了四果阿罗汉!佛陀知道了这件事,赞叹优波离尊者是‘真持律者’,不仅能持戒,也能懂得戒律的开遮持犯。

佛陀灭度后,迦叶尊者集合五百罗汉结集佛所说的教法,而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尊者,被大众公推上座,诵出律藏部份,尊者对于佛陀制戒的因缘及当时的人、事、时、地都详细的诵出,共诵了八十次才将律藏结集完毕,也就是后来的《八十诵律》。

原典出处:《佛本行集经.卷五十三》

省思——

‘毗尼藏者,佛法寿命,毗尼若住,佛法亦住。’戒律是维系僧团运作的准则,三千多年后,佛陀教法仍能源远流长,戒律功不可没。

在楞严会上,优波离尊者白佛:‘……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无上……。’一生坚持净戒的尊者,是如来众中纲纪,更是末世众生的持戒修身的最佳典范!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为老病比丘洗身
佛陀时代,有一个国家名为‘贤提’,当时有位年老比丘因长期卧病,不仅身体枯瘦、形容憔悴,甚至因无人看顾而污秽不堪,散发出阵阵恶臭。

一天,佛陀于定中观察到这位病比丘的处境,于是带领五百位比丘前往他的住所。与世尊同行的比丘们,见到屋内如此污秽脏乱,个个掩鼻皱眉,希望能尽速离开这个地方。但是,佛陀却请比丘们轮流进去探视,并且请人熬煮稀饭给病比丘食用。大家见到病比丘羸瘦的身躯,又闻到他身上发出的恶臭,不禁心生轻贱、厌恶。万万没有想到,为三界共尊的佛陀,竟然请帝释天王取来香汤,亲自为病比丘洗浴身体。此时,大地为之震动,放大光明,大众见此景象,莫不惊讶。

世尊为病比丘洗浴的事情立刻传遍各地,国王大臣、诸天鬼神们纷纷前来求见佛陀。国王至诚顶礼后,恭敬地请示:‘佛陀,您是三界至尊,万德具足,是什么因缘让您屈意为这位又臭又脏、枯瘦无德的病比丘洗浴呢?’

佛陀告诉国王及与会大众:‘诸佛世尊之所以出现于世,就是为了要救度一切穷厄无护的众生,使他们能离苦得乐,解脱自在。更何况,供养病弱沙门、修道者及贫穷孤独的老人,可以获得无量的福德,所愿如意。就像五大河流汇聚成大海一般,唯有从点点滴滴的善行开始累积,方能圆满功德,得道证果。’

国王又请示佛陀:‘世尊!这位病比丘过去到底造了何种罪业,以致今世老病羸瘦,无法痊愈呢?’于是佛陀将病比丘的前世因缘娓娓道来。

过去,有位暴虐无道的国王名为‘恶行’,他常命令一位名叫‘五百’的大力士去鞭打犯人。五百凭藉着国王的权势,私自收取贿赂,对于有贿赂的犯人,在行刑时就会轻轻鞭笞;反之,则会加重力道,令受刑者痛不欲生。当时,有位贤人被人诬陷,即将接受鞭刑。行刑前,贤人告诉五百大力士:‘我是佛弟子,从来没犯过恶行,今日因遭人陷害,才落此下场,希望您能手下留情,放我一条生路。’五百听了贤人的请求,刻意在施鞭时,不让鞭子落到贤者的身上。

五百大力士命终之后,因生前作恶多端,堕于地狱当中,受尽千般拷打,痛苦不堪。地狱罪尽又投生于畜生道中,亦受鞭打之苦,直至五百世后,罪报受尽才投生为人。五百虽然生而为人,仍常身患重病,饱受病痛。

佛陀说完后,告诉国王:‘当时的恶行王即是今日的调达比丘,五百大力士则是这位为病所苦的老比丘,而当时被人诬谄的贤者,即是我的前生。因为前世受到五百的恩惠,才能免受鞭刑之苦,所以今日我亲自为其洗涤污秽。其实,人生在世,无论为善作恶,终究自作自受,即使生死流转,都无法逃过因果!’接着,佛陀为大众说了一首偈语:

‘挝杖良善,妄谗无罪,其殃十倍。

灾卒无赦,生受酷痛,形体毁折。

自然恼病,失意恍忽,人所诬者。

或县官厄,财产耗尽,亲戚离别。

舍宅所有,灾火焚烧,死入地狱,如是为十。’

病比丘听完开示后,悟知过去所造的恶行,于是向佛至诚忏悔,结果连年病痛霍然痊愈,同时因为身心安定,与道相应,而证得阿罗汉果。贤提国的国王,因听闻佛陀微妙的开示,法喜非常而求受五戒,终生谨遵教诲,精进用功,最后亦证得须陀洹果。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二》

省思——

所谓‘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刹那的证悟,是历劫勤行微善的累积,唯有不舍善法,精进不懈,方能成就庄严圆满的佛果。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像之始
在很久很久以前,佛祖释迦牟尼佛曾居住在波斯匿王的国土上,并受到波斯匿王虔诚的供养。

一天,佛陀升上忉利天,去为其生母摩耶夫人讲法,以报答母亲养育之恩。这一去,就是九十天。

波斯匿王是极其虔诚的佛弟子,一连九十天没有见到佛陀,未听到佛陀说法,他感到怅然若失,心中似乎无依无靠。波斯匿王思念佛陀,吃不下,睡不着,急切地盼望着能早日见到仁慈的佛陀。

波斯匿王实在忍不住了,便用珍贵的牛头旃檀雕了一尊如来像。此佛像雕得精致无比,容貌神态与佛陀维妙维肖,双目慈悲地注视众生,如同佛陀在为众生说法一般,且芳香四散,沁人心睥。波斯匿王见到这尊如来像,就如同见到了佛陀一样,心生欢喜。

波斯匿王将雕好的佛像置于佛陀的座位上,每天供养、礼拜。如此,他想念佛陀之心才得到了安慰。

却说佛陀释迦牟尼在忉利天宫为母亲说法,不觉一晃就过去了九十天。其母劝佛陀赶紧回去,因为众生不能离开佛陀的教诲。佛陀深以为然,便辞别摩耶夫人,回到自己的精舍。

佛陀一进房门,只见一尊佛像离座起身,前来迎接。佛陀用法眼观这佛像来历,心中释然,便恭敬地对佛像说:“请您坐回原来的座位吧。”

随即,释迦牟尼佛对众弟子宣布道:“我涅檠后,此佛像可以为四部弟子,即此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做法事。”

佛陀说完,那佛像便坐回原来的座位。

这尊佛像就是众佛像之始祖。后人凡做佛像,均仿效这尊佛像。

之后,佛陀不再住原来的精舍,而将佛像安置于精舍之中,自己则移到一边的小精舍中居住,与佛像相距二十步左右。

释迦牟尼佛的祗洹精舍本有七重,渚国崇敬佛法,争先恐后供养佛,来听佛讲法之人络绎不断。

有一天,精舍有一老鼠偷灯油,碰翻油灯,引燃幡盖,大火遂起。一刹时,熊熊烈火便吞没了七重精舍。诸王及臣民见状,无不捶胸顿足,痛心不已。众人只道那殊胜的旃檀佛像必毁无疑,日后再也雕不出第二尊如此美好的佛像了。

大火接连烧了五天。火灭后,众人惊喜地发现,东边小精舍竟幸免于难,一点儿也没有燃烧的痕迹。众人推开小精舍之门,那旃檀佛像仍端坐无恙,毫无损伤。

众人均以为是奇迹,心生大欢喜,遂礼拜供养,重新建造精舍。那尊佛像又被安置在精舍中。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化沙门度七比丘
从前,有七位比丘一起到深山里修行参道,然而历经了十二个寒暑,还是不能与道相应。一天,七人共坐一处,讨论是否要继续修行。

一位比丘首先说道:‘我们出家修行不畏艰苦,不惧寒热,不但放弃了世间种种享乐,还要持守种种戒法、终身乞食,虽然如此,仍坚守着出家人的志节,然而……’

另一位比丘接着感叹:‘虽是如此忍耐,道业却未有成就,往昔所造的罪业,似乎也难以灭除。’其余比丘听闻此语,皆面带愁容,沉默不语。

这时,一位年轻比丘奋然起座,说道:‘既然如此,与其老死山中而无所成,倒不如各自下山回乡,娶妻生子,建立门户。’

‘是呀!再有一番事业,从事些许生意买卖,生活自是无虞。如此有妻有子,衣食丰饶,这后半辈子也就不怕没有依靠了。’比丘们协议后,便一起下山回乡。此时,佛陀虽在远处,却以神通力知道这七位比丘的得度因缘已经成熟,且不忍见他们因无法忍受修行上一时的辛苦,而终将造下堕入地狱的罪业,于是化身成一位寻常沙门前去度化。

佛陀所化身的沙门来到谷口,正好遇到下山的七位比丘,于是开口问道:‘比丘们,请问你们在山中修行多久了?你们又要前往何处呢?’

‘我们在山中已经修行十二年了!不过,我们已经决定放弃修行。’

‘你们已经精勤修行这么久,为何还要放弃平静的修行生活,回到喧嚣的尘世呢?’

一位比丘率先答道:‘我们虽然修行已十二年,道业却无所成就,看来罪业也难有除灭之日。而且山中人烟稀少,少有供养之人,每每托钵乞食,还要遭受别人的冷嘲热讽,如此虚耗岁月,枉自困苦,缩衣节食,仍不知“道”在何处,又有何意义?’

‘那你们下山有何打算?’

‘我们打算就此还乡,各自建立门户,并且创造一番事业,等到上了年纪再来学道。’说完此话,七位比丘即欲离去。

沙门随即阻止:‘且慢!且慢!各位请听我说几句话吧。人的生命是很无常的,犹如水中泡沫一般,朝不保夕。虽然修行学道很苦,却能以一时之苦换得永久的安乐。各位如果就此返乡还俗,其后居家之艰辛困苦,将是穷尽万劫无有止尽。难道你们以为妻妾、子孙皆能常相左右,一切欲望皆能随心满愿,从此不再忧愁苦恼了吗?这种妄想如同生病之人错服毒药,不仅无法治愈,还会加重病情。’比丘们默然而立,沙门继续说道:‘三界众生皆有烦恼,唯有信守戒法,精进不退,不放逸懈怠,才能真正永离众苦。’沙门说毕,即现佛身相,并且放大光明,为大众说了一首偈语:

‘学难舍罪难,居在家亦难;

会止同利难,艰难无过有。

比丘乞求难,何可不自勉;

精进得自然,终无欲于人。

有信则戒成,从戒多致宝;

亦从得谐偶,在所见供养。

一坐一处卧,一行不放恣;

守一已正心,心乐居树间。’

七位比丘见佛慈容相好,又闻此偈,皆心生惭愧,五体投地顶礼佛足,自此收摄身心,诚心悔过,并且决定继续修行。七位比丘于山中精进不懈,无有疲厌,并且认真思惟偈语之义理,守心一处,最后证得阿罗汉果。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三》

省思——

《四十二章经》云:‘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人的一生总是挂念着家庭、事业、健康等事,一旦无常乍到,生离死别之际,也只能随业流转,无法相伴。修行虽是一条漫长孤寂之路,却能带领我们迈向光明的未来,只要信守发心修行的初衷,精进不退,最后必能漏尽烦恼,成就道业,得到真正的解脱自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0:12 , Processed in 0.158847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