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大心

[佛教文化] 佛教六和敬与企业团队建设(黄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3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积极的沉默

菜根谭中有句话说:“觉人之诈而不行与色,此中有无限乐趣。”作为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素质之一,他不是一种随机或机械式的反应,而是在不停的吸纳各式各样的信息,将大量的信息存储,然后作为一种全面的、系统的反省,最后才能给出一种反应。那种一惊一乍的反应,绝非领导者的素质。


所以,如果没有经过倾听式的教育而仅仅接受过对话式的教育,可能就会是一惊一乍式的反应。最重要的是,他的智力不可能有一个深度的开发和磨练。因为对于接受过倾听式教育的人来说,他会有一种理智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倾听的当下,不见得他都会听得懂,但他会去思考,这样在反省中,从自己内部找答案,而不是马上去寻找现成的答案,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一种性格的修炼。
这里我们会发现一些问题,当有人讲到一半时,一些人,很着急,很想马上知道答案,很快做出反应。另外一些人呢?对于不确认的东西,往往比较有耐受力,他愿意去观察和等待这个结果的呈现,或者愿意自己去寻找答案。这两者的结果就是,后者更从容一些,其实呢?后者更主动一些。为什么?我们知道当你说的越多的时候,对别人的了解会越少。西方的谚语说:“我们应该多听少说,因为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会听比会说更重要,因为听的时候,我们是在积极的采纳信息,同时也是在处理信息。而当我们听到一点就说的时候,不是在处理信息而是在发布信息了。如果长期养成这种习惯的话,那么你深度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习惯都会退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你与一些人谈话的时候,当你谈到一半时,他会打断并提出一大堆滔滔不绝的想法或建议,其实从表面上看,这个人可能反应很快。但仔细观察会发现,他每次说的都是一样的东西。其实,这样的人,如果在谈判的时候,是很容易对付的,怕就怕你一直在说,他一直在听,最后他会啪啪啪把你全装兜里。所以,对于更多时候,领导者也会更青睐于倾听者。其实还要告诉大家一个秘密,作为领导者,从上往下看的时候,很容易辨别哪些人今后可以培养成为接班人,哪些人是要有计划的清理出团队的。(众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3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服从力

如今大家都听过一个词“执行力”所以大家都在想什么是执行力,人人都知道执行力,那为什么执行力好像没有想象中那么有力呢?其实问题很简单,我们用在经济学上,可以理解在执行力的同时,顺应的能力,这个力就叫“服从力”。有人会问,服从还需要力吗?无力才服从啊。实际上,服从是需要力的,服从是需要练就的,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服从力,或者说听从力。听的过程当中你所练就的力量,比你在说的时候所练就的力量要大得多。


所以有时候我就想,服从力如果翻译成汉语,应该怎么表达呢?想了半天,我觉得有一个字是比较符合的就是——

孝就是一种服从力,所谓百行孝为先。这个孝就是一种服从力,其实不孝顺的人就是服从力低下的人,而且儒家也强调,孝在所有行为中是最重要的。中国古代培养一个人的服从力,就是培养一个人的孝。

下面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或许这个故事你曾经听过,但如今重新倾听,学会反省和体悟。

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后来因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有一天,张良来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桥上散步,在桥上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

张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对方年纪很老,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见了,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

张良很不高兴,但转念想到鞋都拾起来,又何必计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

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请到桥上来见我。”张良听了,连忙答应。

第五天早上,张良赶到桥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说;“跟老人约会,应该早点来。再过五天,早些来见我!”

又过了五天,张良起了个早,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你又比我晚到,过五天再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下决心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于是他刚过半夜就摸黑来到桥上等候。天蒙蒙亮时,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桥来,赶忙上前搀扶。老人这才高兴地说:“孺子可教。”
老人说着,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给张良,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

张良对老人表示感谢后,老人扬长而去。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现在在书店用22块钱就可以买到这本《太公兵法》,其实要知道,即便这本书一个字都没有改,你读和张良读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为什么?简单的说就是因为你的服从力不够,而他的服从力太强了,就是无条件的接受当下的境况和很清楚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然后不打任何折扣甚至超额的完成要做的事情,这就是服从力。

其实这些东西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东西不大一样,每天我们都会看到,一个人要有创新力,一个人要有懂得独立的思考,这是质疑,是挑战,就是这种民主氛围下的以我为中心,这种状态的背后,其实是服从力的低下。

服从力不是低三下四,倾听是一种积极的沉默,这种服从力,其实是一种表现被动的超长的主动性。好多人成不了大事,就是因为他们的反应只是细节性的、自然性的、而不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最后他只能略有小成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3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弟子规的管理心法

我们说到倾听时,把倾听定义为一种“积极的沉默”;孝,是一种表现为被动的超长的主动性;你可以仔细看看“教”这个字的构成,右边一个孝顺的孝,右边一个文化的文。由此我们知道所谓教育的“教”实际上就是一种体系化的“孝”,教育的基础,是就来自于你的服从力。


简言之,在一个振兴服务业的年代,一个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是悲哀的。因为有时候我们要知道,技法是有限的,而心法是无限的,中国古代大家都会学习《弟子规》,弟子规的开篇讲:“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中国禅宗也讲,当一个人内心是空的时候,才能装进去东西。一个杯子空了才能装进去水。而中国的近代教育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被装的满满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叫“早熟认知界定”,总的来说,儿童时期比成年人的学习能力是要强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心中的那个容器没有被装满。我们每个人的学习曲线,刚开始的时候是非常陡峭的一直往上,然后渐渐会变得平缓,最后基本上是平的,在后来就是往下了。这个区别就在于,孩提时代的心理容器是空的,他的吸纳能力特别强。如果儿童在心里上过早的成熟,过早的形成了一些观念,形成一些认知的话,那么当他接受新的信息时会被这些已经成形的框架所同化。我们成年人就是这样,我们对于很多信息之所以不敏感,是因为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框架,有什么东西一进来我们都会选择自己愿意听的去听,不愿意听的都不听,这样呢,我们就失去一个专注力,这个专注力实际上就是我们心里容器容积的大小。

这些年在为政府官员做培训,如今官僚机制没有效的原因,主要是在于很多年轻的政府工作人员,缺乏一种有效的执行力,执行力来自于那里?其实就在于很多人都不明白领导到底要什么,他就已经开始去做了,所以往往会出错。另外一种是讲了半天之后,也不去做。这两种都是有问题的。其实最理想的是,讲的时候,认真做笔记,等领导讲完之后,提几个关键的问题,明确领导的意图,然后迅速的复命。

缺乏执行力是因为,把所有的信息反映都差不多,反映跟反映都差不多,可反映可不反映的通常都不反应。弟子规中说:“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在召唤的时候,应该及时的回应。“父母命 行勿懒”是说,父母交代的事情应该及时的去处理。所以我们反省自己,会知道,我们缺乏的是一种基础性的教育。我们对于周围的信息所产生的厌倦,这里不单单是父母呼,我们是缓的,有时谁呼,我们都是缓的。所以如果我们大家都没有礼貌的对待工作,那么我们收到的回应也会是不礼貌的。

弟子规中说:“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东西虽然小,不要自己偷偷的把它藏起来。我们有时候,有什么东西,就喜欢悄悄的把它藏起来,其实,这样做,时间长了,会形成一种“囤积型人格”。“囤积型人格”实际上就是一种惰性,我们看很多人工作时喜欢下载很多东西,但他有没有实际去了解呢?什么东西都喜欢把它收藏起来,这样其实代替了去做事,在囤积中得到一种满足。其实还有一层道理,是说不是你的东西,就不要藏起来。大领导选接班人时,会做一些很小的测试,给予一些诱惑,其实往往这种细节就决定了谁可以成为未来的掌柜,所谓无一事敢苟且,无一事敢怠慢,有时细节反而彰显了一种高贵的人格。

弟子规中说:“父母教 需敬听 父母责 需顺承”。父母在责备的时候,需要顺应的去接待。这也是个服从力的问题,服从力低下的人,可能马上就会顶嘴、反抗、狡辩。如果一个人对待父母是这样,那么他对待朋友、同事、上司一定也会这样的。所以百行孝为先,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服从力,这个人实际上是被惰性所控制的,尽管表面上看上去表现的很积极,别人说你一句,你可以说十句,但实际上是被惰性所控制的。

弟子规中说:“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意思是说,如果父母亲喜欢我,我去孝顺这没有什么难的?如果他们不喜欢我,我还能去孝顺,这才是真正值得表扬的。过去我们都把这些东西当成是奴化教育,实际上这里我们忽略了一点,就是,我们简单的把人分成了主人和奴隶。

所谓服务精神,就是在这种服从当中寻找一种超常的主动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3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心法无限

海航的老板陈峰把自己的高管送去寺庙侍奉方丈,这堂课就叫侍奉,这些高管在企业都是领导,他们在寺庙的主要工作就是给师父们打水、扫地等等。我就问他们的,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从中能学到什么呢?后来他们都说,我们懂得了,什么叫服务,什么叫积极地服从。


在一个需要振兴服务业的年代,一个公司的文化就变得非常重要,因为不可能每一件事情都写成规章制度,比如当有人教育你的时候,你要怎么样的和颜悦色、耐心的询问和理解,这些都不是通过写在文字上的东西来让你执行和服从的。但文化的洗礼和浸润可以很自然的来转化。

技法是有限的,心法是无限的,如果练就了一种心法的话,就可以很自然的应对很多未知的场面。但如果你仅仅学习技法,那你总是会有漏洞的。

有时候,服从会让我们觉得很卑微、很不够酷、很没劲、很不是人。但今天当我们从宏观角度去思考时,服从力的缺乏会让我们知道我们没有足够的胸怀,没有这样的胸怀就没有这样的心量,没有这样的心量呢,你将不会真正成为领袖。

即便你被不小心赋予了某种职位,你也无法包容那些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复杂多变的你的员工。所以说有容乃大,这个大,就是所谓的大人。要看自己是不是个大人,是不是个领导者,就看你有没有这个容量,容量首先就是心理上的。如果容量足够大,那么你学习的能力和愿望就足够的强,另一方面,这个大实际上是一种服从力,顺从服从的能力越强,就表示你的心量越大,如果一个人的包容度越大,那么他将可以化解表面的冲突,把表面的冲突转化为和谐,这就是一种君子之风,这反而是在服从中成就一种尊严。

很多时候我们假借外求,我们读了很多领导力的课程,其实不用的,你把《弟子规》好好实践好,就已经很有领导力了,那些都是技法而非心法,如果你不从内心深切的接受,学再多的技法也还会出现漏洞的。如果不孝,如何获得领导的支持?

很多时候,我们在与领导或与人交往和沟通的过程中其实是一种委曲求全,不是物来适应你,而是你去适应物,“委屈”其实是在压缩那个小我,来成就一个更大的格局,求全就是这个格局,也是一种艺术。只有那种服从力很低的人,他会把顺从别人、服从别人当成是一种负担,而服从力强的人也就是说,他的妥协、迂回的智慧和能力足够强的人,他能够把被动转化为主动,在退让中获得进取。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一种智慧,可以顺从你的同时也表达了我。所以弟子规说:“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菜根谭也有句话说:“家人有过,不宜暴怒,不宜轻弃。此事难言,借他事隐讽之;今日不悟,俟来日再警之。如春风解冻,如和气消冰,才是家庭的型范。”

现在很多公司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部门间的斗争和同事间的相互对抗,但有时我们是否该想一想我们每一个人是否有了足够的心量和智慧去柔和的处理彼此的关系,在既坚持了正确的方向又尽量能让所有人舒服的情况下,无形之中化解矛盾,让事情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正确的道路,如果你能做到,今天你可能不是老板,终有一天,你必是人中之龙凤。

其实,这并非鼓噪人的洗脑课程,更多时候,让我觉得是很好的开示。从世间法的角度,我们知道身为一个的普通人,如何能活的踏实和心安理得。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讲,很多时候,成为一名佛教徒,需要有更多人格的完善,所谓的闻、思、修从基本的听闻开始。现在你知道,应该怎么做弟子了吗?


经济学与做个弟子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8777&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3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现代解读(转)

普贤菩萨, 十大愿, 现代, 心灵能量, 文化

贤菩萨“十大愿王”,乃是成佛的法门,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普贤大士”乃华严长子,是法王(佛)的继承人,其至德即“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普贤行的特色,就是心量广大如虚空法界,所以普贤的十愿,愿愿都是究竟圆满。笔者学习后感悟到,《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理念非常好,实际上就是现代人生如何追求成功的十大秘诀,不妨,分别解读如下:
   
一、礼敬诸佛。现代解读为:广泛尊重
   
“礼”者,表现在外之“礼节”也;“敬”者,乃真诚心之流露也。“诸佛”即一切众生,因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觉悟者)。世法、佛法要想成就,一定要有“诚敬”之心,以“恭敬心”(清净、平等心)来待人、处事、接物。当我们礼敬心被人家浇了冷水之后,很少有不疲厌,很少有能够相续下来的。每一个众生不管对方给什么脸色言语,都要经受得起考验,不管对方如何,都能善于护持、护念自己礼敬诸佛的心。这里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在一切人际关系中,需要广泛尊重。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生命的奇迹!都是因为在数年前的一个特殊的日子里,由于父母的相爱,我们才有机会参加一场空前的比赛,上苍给我们5天存活时间,我们拼命前行,入TOP2000“先前部队”,经过万里长城2万次摆尾运动的不断淘汰,我们每一位都战胜了5亿个兄弟姐妹而成为最后的冠军来到人间。所以,无论对方是我们心目中的好人或者坏人,都应该得到基本的人格尊重,即便是人家不尊重我们,我们保持自己的本分一样尊重他,这是交往、交流、对话的基础,更是一种做人的境界。
   
二、称赞如来。现代解读为:弘扬正气
   
“称赞”即是赞叹;称赞“如来”即是要能与“性德”相应才称赞。《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即是我们在社会上从早到晚所接触之人物的归纳,里面有这样的典范:他对每一位善知识都是礼敬、赞叹,唯独三个人有礼敬没有赞叹。这三个人,第一、是胜热婆罗门。这个人是个外道,代表愚疑。所以善财童子只有恭敬而不赞叹他。第二、是甘露火王。代表嗔恚。此人脾气很大,稍微得罪了他,马上就治罪——下油锅、上刀山,就这样整人。善财去了,有礼敬没有赞叹。第三位是筏苏蜜多。是个淫女,善财也只恭敬而不赞叹。这三个人代表贪、嗔、疑(三毒烦恼),他恭敬而不赞叹。所以赞叹是以性德为标准,一定是善的、一定是正法才赞叹,希望别人能“见贤思齐”;如果不是善法,不是正法就不赞叹,仍然是要恭敬,因为“恶知识”是我们的“戒师”。显然,让我们明白,要明辨是非,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对的要鼓励、称赞,要弘扬正气。
   
三、广修供养。现代解读为:开创幸福
   
供养的根本目的在拔除凡夫的根本烦恼。凡夫有八万四千烦恼,可浓缩为一百零八个烦恼(故念珠有一百零八颗,希望以念佛断除所有烦恼),亦可再浓缩为二十个随烦恼及六个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最后可浓缩为“贪、嗔、痴”三毒烦恼,其中以“贪”毒最为严重,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故佛法以“布施”来对治众生“贪”之病根。吾人须知:“财布施是因,金钱财富是果;法布施是因,聪明智慧是果;无畏施是因,健康长寿是果”。普贤行愿品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又云:“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这里充分说明,这个世界上没有“白吃的午餐”,我们的未来要靠我们自己“供养”(创造),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四、忏悔业障。现代解读为:自我反省
   
所谓“业”者,乃是造作善业(三善道)、恶业(三恶道)之谓也。《地藏菩萨本愿经》云:“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普贤菩萨亦曰:“我于过去劫中,由贪、嗔、痴,发身、语、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此虚空界,不能容受”。盖众生每一动念有九十刹那,每一刹那中有九百个生灭,在天眼里皆可一一瞧见其形相,由此亦可想见“念佛”净业之功德。夏莲居老居士云:“无论念佛处事,皆当用第一念,勿用第二念;念佛时,一切莫管,字句分明,平平常常,老实念去,即所谓第一念也。若矜躁卜度,希冀玄妙,或计功求速,或背境向心,即流入第二念矣!第一念是智,第二念是识,随识即染,依智则净”(莲公大士法语)。所谓“障”者,乃是指障碍自性之谓也。至于“孝亲”、“尊师”皆是自己性德的流露,亦是做人、做事的大根大本也。众生有了业障,应如何忏除呢?佛法中告知至诚念一句“阿弥陀佛”或诵《无量寿经》,即是无上之忏悔法,一切业障皆可快速地消除。因只要心地清净平等、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则一切妄想、执著、烦恼、牵挂即便逐渐减少,进而达到消除业障的目标。发誓将来不再造做罪业。否则的话,这种忏悔必定不是发自内心的,也就缺乏相应的力量。当知道某一件事应该怎样做才对,就应立刻忏悔以前的错误,并且很欢喜的改进。对任何人和事物都要保持谦虚地态度,儒家讲:一日三省吾身,就是提醒我们要发自内心的时刻检讨自己,承认自己的不足。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发现错误,及时改正,以免一错到底,后悔来不及。
   
五、随喜功德。现代解读为:与人为善
   
众生之嫉妒、傲慢心,乃是古今难以避免的习气,故以“随喜”之方法来对治。如《无量寿经》所云:“于诸众生,视若自己”,即把“别人当成另一个自己”,能“与人为善”与“成人之美”,也就是同样成就自己的善行与美德也。如果我们自己能力不够,无法帮忙,我们有个欢喜心赞叹,那也是随喜功德。随喜的时候,不仅是不嫉妒,还要发心成就,并且尽心尽力帮人,才是真正随喜;自己有力量但是不肯尽力帮忙,或是单单不嫉妒,仍然不是真正的随喜。要知道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能欢喜容忍别人超过自己,那随喜的功德就殊胜了。史蒂芬·柯维(StephenCovey)说过:“想要成功,必须行善。而要行善,自己必先是个善人。”实际上,就是提醒我们要与人为善,多替别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此与人打交道定能获得圆满成功。
六、请转法轮。现代解读为:学习明师
   
“请转法轮”即是请高僧大德、善知识讲经说法、宏法利生,亦即要把佛法普遍介绍给大众,使佛法常住世间,并使大家能够接受佛陀的教育,因“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也。佛的心愿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闻到正法、依照佛法修学、早日圆成佛道。满他的心愿,以佛心为己心,才是真正报佛恩啊!所以真正报佛恩就是请**。念经,有许多人只种一点善根,实际的教理并不明了。但是请法师讲解,对经典就完全理解了,便能欢喜读诵、依教奉行。如此,讲经的福德不知道比诵经增加多少倍啊!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明师指路,所以向明师学习将收获最大。

七、请佛住世。现代解读为:智者为师
   
佛的弟子,无论是出家,或是在家弟子(居士),只要是真正有修、有学、有德行,能够给我们作榜样,能够指导我们修学,都应该请他在此地常住。使这一个地方得他长期的薰陶,才会有真正的成就。现代社会被称为学习型社会,我们如何学习,关键是找到好老师,谁是好老师,智者为师,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向他人学习,向经典学习,向圣贤学习,向优秀学习,哪里有智慧,就向哪里学习。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一面镜子,每个人的优点就是我们的老师。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与谁同行。我们如果经常与智慧的朋友在一起,他们就是一所学校,通过向他们学习可以不断提高自己。
   
八、常随佛学。现代解读为:学无止境
   
“常”者,不间断之义;一切大乘经典皆是佛的言行、存心,依此修学,即是以佛为榜样,即是“常随佛学”也。一切大乘经典中,《无量寿经》乃是说明阿弥陀佛的存心、发愿与修行的过程,依《无量寿经》修学,即是常随“阿弥陀佛”学,是故应效法弥陀的心、愿、解、行,塑造自己成为“阿弥陀佛”(智慧的觉悟者)。善于有效学习,不断提升自我脖子以上的战斗力。未来学家丹尼尔.伯恩斯说:“未来是属于那些能一再接受训练的人。”也就是说,你必须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提升你的人力资产,你必须好好的投资你脖子以上的头脑。趋势大师约翰.奈斯比也说过:“二十一世纪人类决胜的关键,就在于学习与改变的速度。”现代社会需要学知识,学技术,学技能,更要学智慧,因为智慧充满文化力量,可以放大知识、技术、技能的效率和成果。所以,学无止境啊!
   
九、恒顺众生。现代解读为:爱心无限
   
无论世出世间法任何事情皆要随“顺”,凡事皆要学习看“顺”眼,不与人计较、起冲突或结怨;因有勉强劝人的心,即会生烦恼,因而障碍自己的清净心,因此要随时使别人生欢喜心,此乃待人处世应有之态度。语云:“清净庄严证佛性,慈悲喜舍度众生”是也。事实上,所有困难都不是要被消灭的敌人,而是经过伪装的朋友,它携带着智慧和理解而来。当我们把这些礼物的承载者视为强盗时,我们就错过了它们试图送给来的财富。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爱,用爱化解冲突,用爱结缘,用爱解怨,大爱无私,爱到清静,爱到喜悦,爱到平等,爱到慈悲,爱心无限。我们何时能感受到爱,全取决于我们自己。没人能给我们那些未曾拥有过的爱。爱来自我们的内心,爱是所有问题的答案。

十、普皆回向。现代解读为:感恩一切
   
“回向”之目的乃是在破众生的“执著”,亦即将所修的功德,不自己独享,而与一切众生共享,以拓展心胸,与尽虚空遍法界相等,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也。如此,可破除所有界限,使功德成为无限(唯心所变之故)也。回想就是感谢、感恩,要感谢我们生活中的那些帮助者,还要感谢我们生活中的那些出难题的考验扮演者。研究表明,让我们幸福的所有来源中,遗传的贡献率有50%,生活环境占了10%,而我们每天的活动则占据了40%。实验显示,与控制组及“表达烦恼条件”组相比,“表达感谢条件”组被试的幸福感水平上升了25%。由此可以看出,感谢、感恩的力量是多么的巨大啊!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现代解读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8996&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3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4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服务精神与爱(转)

此外,还要尽快地了解自己领导的性格。到底领导要求的是正确的工作?还是有效率的工作?还是细致的工作?首先就要知晓领导的要求究竟是什么。
  
生活在世间的人,如果愿为社会作出贡献,就绝不能无视于别人的需求。世间是由众多人结合所构成,意即人间社会是因为有人与人之间相互的需求才得以成立的。反过来说,正是因为彼此有需要,才会出现社会共同体。
  
总之,想要做好高水平的工作,就必须满足人们的需求。
  
服务精神与爱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满足人们的需求,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而服务精神的深奥之处,就是爱心。
  
让他人得到满足之心绝不是肤浅的或简单的。以自己的工作为机缘,让更多的人能够得到较满意的服务,便是正确的工作态度。
  
每种工作的性质虽然不同,但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如果做了给别人添麻烦的事,或因自己没有做好工作而使别人蒙受损失,就是一个夺人之爱的人。相反地,做工作能够使人欢喜或满意,就是施爱的行为。
  
在这个时候,恰当的思考方法很是关键。或许每个人都会希望自己能比别人伟大一些,一旦自己真的伟大了,如果你真有能力,就有办法将爱给予多数的人。但是如果根本没有能力,很遗憾的,那就只有空空的愿望而已。假使只是想赢得别人的称赞、高人一等,而不想为别人服务的话,自己所做的事情就有可能在社会上产生恶劣的结果。
  
因此,我们应抱着感恩之心,将出人头地看作是生活的恩赐,在工作上发挥自己最大的长处。发挥自己最大的长处,尽可能地避免自己的不足所造成的不良结果--这种想法不就是真正的工作精神吗?
  
我们必须知道,服务精神是向工作注入爱之能量的巨大动力。不但要有体谅他人的心,还要对工作满怀热忱和诚意。这些都不能忽视。
  
给予他人之爱的重要表现是:必须先在日常工作中投入自己的真心,理解他人的需求。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必能使周围的一切都向着美好的方向转变。
  
要切记,细腻的工作即爱的表现,在这个"爱"中,包含有能洞察他人需求的贤明之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4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狮子的生活模式中学习(转)

我在谈狮子的习性时,便自然会联想起"弹簧",即"能伸者定能缩"——没有只伸不缩或只缩不伸的弹簧。我认为,狮子的生活模式就好比弹簧。
  
若从蚂蚁或蜜蜂的角度来看,也许会觉得狮子如此清闲,一定是个非常懒惰、不勤奋的家伙。可是当狮子奋起、迅猛地奔跑时,又令蚂蚁或蜜蜂难以置信。对每天必须淌着汗水辛勤劳动的动物来说,狮子的生活模式是很难理解的。
  
这倒不是故意把这类动物的生活模式做比较。我只是推测,能在世上建立伟业的伟人,或许在他们的生活方式上,多有近似狮子生活模式的部分。
  
任何人的生命历程中,都有其最活跃的时候。而人的实力成长轨道绝不是径直不曲的,其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具体地说,人在一段时间里会产生停顿感,因而为此烦恼;可是一旦度过了这个时期,至此积蓄下来的力量就会喷发,一气呵成,迅猛发展。所有的人不都是在这停滞、发展的周期中磨炼着人生吗?
  
重点在于,"关键的时刻"要能发挥出爆发性的力量。所谓爆发力,即是在攀登、征服眼前悬崖绝壁时的"一气呵成之力"。
  
当你一鼓作气登上了面前的山顶后,眼前就会呈现出辽阔的平原,而当你漫步平原时,又会再逢绝壁。这攀登、漫步的周而复始过程,恰可以比作人生。
  
对每个人来说,较大的人生试炼在一年中只有几次,不会随时都有。每逢人生试炼的关口时,能否发挥全力、凝聚智力和体力的关键,在于必须能够像弹簧那样"能伸能缩",在平凡的时间里积蓄力量。
  
欧美人可以理解狮子型的思考模式,而日本人则办不到。对日本人来说,即使平时是个勤劳工作的人,但是当别人看到他放松休闲的样子时,多半会把这个人看成是不够努力工作的怠慢者。
  
当然,把那种只想休息而不努力工作和学习的人指为懒惰并没有错,但我们必须弄清楚休息的意义,休息不仅仅是非生产性的,还具有积极的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4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爱的本质与工作(转)

爱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如何看待爱与工作的关系?
  
爱就是心甘情愿地付出。爱就像是雨露,浇灌我们心灵的种子。爱是生活的信念,因为有了爱,我们幸福地活在了这个世界上。
  
爱体现在工作中,就是在所从事的工作中全心全意地付出。如果没有爱,工作没有动力,也失去了工作的意义。带着爱去工作,会增加你的人格魅力,以爱作为我们工作和生活的信念,能够真正享受到工作的快乐,并从工作的过程和成果中去感恩生活、感恩生命。
  
从爱与工作的角度,思考一下是否能以更积极的观点重新看待工作,为工作重新做定义。这是一个重要课题。
  
至今为止,不知是否有人曾经从工作与爱的关系上,来充分认识工作。也许对多数人来说,专心致力于工作,究竟与"爱"有着何种关系,是个难于理解的习题。
  
即使有人对这个问题曾做过某种程度的理解,但也多是"因为爱包含着对社会贡献的信念,爱公而无私,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讲,人需要工作"等看法。这个观点并没有错。然而我认为不应该只从公众角度,或者说只从建设乌托邦的大目标来谈论工作,也应该从私人角度来做探讨。
  
如今,我已经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爱"这个课题,也说过"爱的本质在于施予,爱具有无偿性"、"爱的表现有时温柔,有时严酷,也有时强劲"。在认识爱与工作的关系时,"温柔"、"严酷"、"强劲"即是不能忽视的观点。
  
温柔,对多数人来说,就好比工作的润滑剂,是强大的推动力。
  
严酷,尤其在"勉励之爱"中常表现出来。于严酷的环境下,能磨炼出高超的工作技术,这亦是真理。
  
强劲,通常是以"责任感"的型态表现出来。譬如,公司的科长、部长,就要对自己的部下负责;公司的总经理不仅要照顾到职员的生活,还须有不断追求发展的热情,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需要考虑的重点,那就是——爱还具有细腻的一面。


工作中贯穿着爱的法则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9265&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4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愿我对无量劫来做的一切不知感恩、报恩的因果都忏悔,如业力果报实在要成熟,也要在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后,阿弥陀佛与观音菩萨护持下的八功德池的莲花中成熟。

愿法界一切众生对无量劫来做的一切不知感恩、报恩的因果都忏悔,如业力果报实在要成熟,也要在法界一切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后,阿弥陀佛与观音菩萨护持下的八功德池的莲花中成熟。

愿我从当下这一刻始,对一切感恩报恩,生生世世乃至无量不可思议劫永感佛恩、父母恩,永报佛恩、父母恩,永远护持佛陀正法,永不失感恩报恩的心,永不失菩提心。

愿法界一切众生从当下这一刻始,对一切感恩报恩,生生世世乃至无量不可思议劫永感佛恩、父母恩,永报佛恩、父母恩,永远护持佛陀正法,永不失感恩报恩的心,永不失菩提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1 05:46 , Processed in 0.310113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