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讲记-----于晓非教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4-5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不要小看了这个地方。下面,在这个地方,与大与大苾芻众八千人俱,苾芻就是比丘的另外一种翻译。就是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什么叫苾芻,什么叫比丘,它这是译音,如果意的话,叫乞士,乞就是乞讨的乞。为什么叫乞士呢?因为这些比丘出家了,他为什么呢?他上要向佛陀乞法,以滋慧命,滋养自己的慧命;他要向下,向众生乞食,以养自己的生命。比丘不要自己从事社会劳动的。上要向佛陀乞法,以滋慧命,滋养自己的慧命;他要向下,向众生乞食,以养自己的生命。修行而得解脱的,所以苾芻,、比丘翻译过来就是乞士。那么注意,讲的是大苾芻,大比丘,何谓大比丘呢?两个含义:第一,是证了圣果的比丘为大比丘。证了五学位的,就是见道的,所以见了道的比丘就是大比丘;第二呢?就是回小向大的比丘叫大比丘。不甘以证阿罗汉为究竟解脱,还要回小向大,要发菩提心,要度化众生呀。发大乘心的比丘视为大比丘。那么释迦牟尼佛游化诸国,来到了广严城,在这乐音树下,与大比丘八千位在一起。经常有些佛经讲千二百五十人具,佛陀有一千二百五十常随众,这佛陀走到哪,他们都跟到哪。那是有一千二百五十人。那么这八千人呢,不单单有这一千二百五十人的常随众,还有很多非常随众,都来了,八千人。那么紧接着,还有菩萨摩訶萨三万六千。菩萨就是菩提萨埵,是觉有情。
 楼主| 发表于 2011-4-5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菩萨呢?从我们每个众生从初发心学佛的时候就都可以叫菩萨,但是程度大有不同。初发心的,刚刚发心学佛的菩萨,那叫初发心菩萨;初发心登上资粮位、加行位的,那叫显位上的菩萨;那么经过一大阿僧祗劫的修行,见道了,进入修道位啦,那么就是圣位上的菩萨,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初地菩萨、二地菩萨、三地菩萨、四地菩萨,这是圣位上的菩萨。那么这里边的菩萨摩訶萨,翻译过来也是大的意思,就是大菩萨。什么才能够称大菩萨呢?就是得到见道位后,登地的这些初地菩萨、二地菩萨,就是我们今天一进庙门,四个大字:登欢喜地。大家进庙门都看到了。登欢喜地,就是登初地,登了这个欢喜地,初地,他见道了呀。佛陀说:一切法呀,缘起性空呀,说一通,那都是你从枝节上去理解,你得是正见。经过大阿僧祗劫的修行之后呀,他见道了。哎呀,亲证了释迦佛老人家说的,真实不虚呀。真实不虚呀,他欢喜呀。登初地就是登欢喜地。那么登了初地即欢喜地的菩萨,在这之上的菩萨,才能叫圣位菩萨。才能叫菩萨摩訶萨。那初发心的,叫菩萨,那叫初发心菩萨,当不了摩訶萨。那么菩萨摩訶萨三万六千呀也来了。注意,这登地的菩萨摩訶萨三万六千,比大丘数目要多,这也表徵这部法是以大乘法门为主。
就像刚才说的,大家不要小看了这个佛陀说法的地点,广严城,乐音树,是与这部法义相契合的呀。我们也不要小看了这部经的听众,这个法会上的人。你比如说,我们今天开个会,参加会的都是一群幼稚园的小朋友。听众是小朋友,你说我能讲什么?不是寓言就是儿歌呀。绝不会讲药师经,也绝不会讲黑格尔哲学。所以大家注意,大家读经的时候,也要看,看这部经是哪些听众,你也就知道会这部法大概讲在哪个层次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4-5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读经的时候,不要轻看了序分里的里边的听众呀。所以这个菩萨摩訶萨三万六千,下面举了十三位这三万六千个大菩萨里的上首菩萨,那也是有法义的。下面姓名曰:曼殊室利菩萨、观自在菩萨、慈氏菩萨、善现菩萨、大慧菩萨、明慧菩萨、山峰菩萨、辩峰菩萨、持妙高峰菩萨、不空超越菩萨、彻妙音菩萨、常思惟菩萨、执金刚菩萨。如是等诸大菩萨而为上首。就是在三万六千位菩萨摩訶萨裡,有着十三位菩萨是上首菩萨,这是有法义的。首先看前三位菩萨:曼殊室利菩萨,就是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文殊菩萨;文殊室利菩萨有时也翻译为曼殊室利菩萨,所以曼殊室利菩萨就是文殊菩萨;观自在菩萨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第三位叫慈氏菩萨,慈氏菩萨是谁呀?就是弥勒菩萨。慈氏菩萨就是弥勒菩萨。其实也是大家很熟悉的一位菩萨。每一位菩萨都是代表着一个法门,代表着佛陀的一种功德。你比如说,曼殊室利菩萨就是文殊菩萨,叫做大智文殊室利菩萨,他表徵的是智慧,是般若。观自在菩萨呢,他表徵的是大悲,大悲观世音菩萨。悲是什么呢?悲是救苦。大家读法华经观世音普门品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呀。那么弥勒菩萨表徵的什么呢?是大慈,慈悲的慈。慈是与乐,给你快乐叫慈。把你从苦里救出来这叫悲呀。再给你快乐这叫慈。所以观世音是大悲,弥勒是大慈。那么这位大慈的弥勒菩萨也叫慈氏菩萨。有个偈子四句话是这么说的:弥勒菩萨法王子,从初发心不食肉。以此因缘名慈氏,未欲成熟度众生。弥勒菩萨这位法王子,法王是佛,法王子就是佛的继承人,法王子从初发心不食肉呀,就是从他最初发心学佛那天开始就不再吃其他众生的肉了,你说吃肉对身体有没有好处呀?科学说法有好处。但是弥勒菩萨说:再有一万个好处,这种好处是建立在其他众生的极端痛苦之上呀,我不吃,我不忍吃呀。所以以此因缘名慈氏,他太慈悲了。未欲成熟度众生呀。所以慈氏就是弥勒菩萨。那么在十三位菩萨里边,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这开头的三位菩萨,是我们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的眷属呀。那么看这十三位菩萨的最后三位,叫彻妙音菩萨、常思惟菩萨、执金刚菩萨。这后面这三位呢,有个特点,是法身如来,毗卢遮那佛的眷属呀。释迦牟尼佛如来是应化身,毗卢遮那佛如来是法身。开头的三位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眷属;最后三位是法身毗卢遮那佛的眷属。我们都学显教和密宗,显跟密有很多很多的差别,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差别就是说法者不同。
 楼主| 发表于 2011-4-5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显教的经通通是释迦牟尼佛老人家说的,而密教的法是大日如来,是摩訶毗卢遮那如来,这是法身如来所说呀。那么这部药师七佛经,开头上这为上首的大菩萨,开头三位是应化身释迦牟尼如来的眷属,最后三位是法身毗卢遮那如来的眷属。这表徵什么呢?这表徵这部药师法门是显密圆通的法门。大家注意呀,这听众很重要,是一部显密圆通的法门。所以在这前言里边,我第一句话就是:药师法门圆通显密教。这是有根据的。那么中间还剩下七位菩萨呀,十三位嘛,前面三位,后面三位,十三减去六位,中间还剩下七位菩萨。这七位菩萨对应着我们这部经所要出现的七位如来的眷属。中间的七位对应着我们这部经所要出现的七位如来的眷属,所以合起来是十三位菩萨。所以佛经里出现的人物,他不是随便出的,出个张三,出个李四,出几个都一样,不是这样的,他是有法义的。
对这十三位菩萨,我重点的讲讲第一位和最后一位。因为这两位在这部经中非常重要。第一位就是曼殊室利菩萨,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文殊菩萨。曼殊室利是译音,把他翻译过来是什么呢?曼殊这两个字就是妙,很微妙,奇妙的妙;室利翻译过来就是吉祥,所以文殊菩萨也叫妙吉祥菩萨。文殊菩萨了不得呀,在经里,释迦牟尼佛这样说,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室利之恩典。释迦牟尼佛说我今天成佛呀,那是蒙了文殊室利菩萨的恩德呀。往昔文殊菩萨曾经是释迦牟尼佛的老师呀,那么释迦牟尼佛紧接着还说,不仅我释迦牟尼佛呀,说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室利弟子,说过去还有无数无数的佛呀,也同样是文殊菩萨的弟子。紧接着释迦牟尼佛又说,当来者,亦是其威神所致呀。说未来的这些成佛的众生,也都依然要靠着文殊菩萨的威神力呀。
 楼主| 发表于 2011-4-5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所以释迦牟尼说: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诸佛之父母。所以我们说文殊菩萨,虽然他是菩萨,但他是诸佛之师呀,是十方诸佛的老师。当然佛陀也说过,文殊菩萨在久远久远前早已成佛呀。龙种上尊王佛。而无非是现菩萨身,这一身在我们,现在是在这个娑婆世界现菩萨身来辅佐释迦牟尼佛说法。所以大家看,文殊菩萨是诸佛之师呀,是十方诸佛的老师呀。所以我们要很好地学习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之所以重要,因为大家知道,释迦牟尼佛的教诲,大乘佛教的与一切教法所不共的是什么呢?大家都知道是般若。大乘六度的第六度叫般若。这是佛法最不共,最根本的。那么大乘的这个般若波罗蜜多,这个根本的法门是由谁来摄受的呢?就是由文殊室利菩萨来摄受的。所以般若波罗蜜多这个法门是由文殊室利菩萨来摄受的呀。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左胁士,左边是文殊,右边是普贤呀。以左为上,所以文殊菩萨被称为法王子。文殊菩萨非常重要。
 楼主| 发表于 2011-4-5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还有一点,切实落实到我们中国人,我们汉人,还有一条非常非常重要的地方,很多人都不晓得的,我们汉地呀,我们汉族人所居住的地区呀,是文殊菩萨的应化剎土呀。文殊菩萨的道场在哪裡呀?就在我们中国的五台山。所以我们汉民族是由文殊菩萨摄受的。自古以来,我们汉民族所出现的伟大人物,都是文殊菩萨化现,是文殊菩萨所摄受的呀。所以文殊菩萨的法门对我们汉民族就有一层更重要的含义。藏民族是由哪个菩萨摄受的呢?是由观世音菩萨摄受的。所以你到藏地看看,藏地的佛教徒每个人都念嗡、嘛、呢、叭、咪、吽。这是观音菩萨的心咒。同样的,文殊菩萨也有心咒呀。叫嗡、阿惹、巴扎啦諦。其实我们汉民族的每一个佛教徒都应该念文殊菩萨的心咒。阿惹、巴扎啦諦这是文殊菩萨的五字真言,这是表五方佛,五种智。最后面的一个字,諦,是文殊菩萨的种子字,諦。一切诸佛都从諦字声。所以说文殊菩萨是诸佛之师呀,一切诸佛皆从諦字声。諦字可念一个,也可念五个,我就喜欢念五个。所以文殊菩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念这咒子,应该念这样一句话:南无般若文殊室利菩萨摩訶萨。这是十三位菩萨,我讲了第一位。重点讲了文殊菩萨。
 楼主| 发表于 2011-4-5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看,这十三位菩萨的最后一位,叫做执金刚菩萨。这位菩萨也不得了呀。这位执金刚菩萨,在藏传佛教里,也叫做金刚手菩萨。因为这位执金刚菩萨他在密教里所处的地位就跟文殊菩萨在显教里所处的地位一样。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第一大胁士,紧跟在释迦牟尼佛后面的。是由文殊菩萨摄持释迦牟尼佛教法里,那个最及不共,最根本的法门,般若法门,是由文殊菩萨摄受的;那么毗卢遮那佛所说的密秘法门,这个最根本的陀罗尼门执金刚菩萨摄持的。刚才讲,文殊菩萨表徵大智,观世音菩萨表大悲、弥勒菩萨表大慈、地藏菩萨表大愿、普贤菩萨表大行,那执金刚菩萨表什么呢?表大力,大的力量,无比的力量。所以这位执金刚菩萨的相呢,大多是现威猛相,是力量的象徵,具足大士力的,是能够降伏各种邪魔的,所以,执金刚菩萨是三世诸佛力量的表现。他能够破除种种内外魔障。所以大家注意,在我们这个像法、末法,魔现身的时候,这种大势力菩萨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这种大力量,大势力的菩萨,往往是现威猛相。那他有没有现寂静相,现慈眉善目的相有没有呀?有。那么这位执金刚菩萨现寂静相的时候,是哪位菩萨呀?大家再熟悉不过啦,就是大势至菩萨。
 楼主| 发表于 2011-4-5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读这药师经,读到后面就会发现,这一部法是文殊菩萨请佛说的,而释迦牟尼佛讲完这部法后,而第一个站起来表态要护持这部法的又是文殊菩萨。而后有诸多的菩萨站起来要护持这部法,那么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执金刚菩萨。所以到这个广严城,在乐音树下,听佛说法的大比丘八千,大菩萨三万六千,而以这十三位为上首。那么,紧接着还有其他人也来聚会了。其中国王,很多小国呀,那些国王来了。大臣,婆罗门,婆罗门在印度是一个典型的种族,是主持宗教活动的那么一个阶级。那么一个阶层叫婆罗门。这个婆罗门在印度是很有地位的。下面是居士。注意,这个居士,不是我们说的受了三皈依戒的那个居士,我们受了三皈依的叫居士,可这里的这个居士可不是那个意思。佛经里在出现了那个居士,是在印度有一个阶层,叫吠舍,就是商人的这个阶层。
现在这庙里,改个庙呀,印个经呀,也得靠这些居士,这些有钱人。你得有这些有钱人护持佛嘛。这他们出钱印这经,你看我们现一进门,就可人手一册。这些居士指的是当时印度有产阶级,他们没有政治地位,但是他们有钱。那么从比丘,菩萨,国王,大臣,婆罗门,知士,到这为止,到这都是人。紧接着下面是天龙八步,就是天、龙,紧接着下面有药叉,有健闥婆、阿苏罗、揭路荼、紧那罗、莫呼洛伽,他们都是非人,不是我们人,但是虽然都是天众,龙众,是药叉众等等,但是他们都是发心护持佛法的,所以凡是有这样的法会,他们都要到场的。所以有前面的人与天龙八步,下面看,有人还有非人等等,无量大众,太多太多啦。因为刚才讲的是大比丘呀,那不是大比丘的比丘还有好多好多,他讲的是菩萨摩訶萨三万六千,那还有很多很多一般的菩萨呀,对吧?所以有无量的大众恭敬围绕,都恭敬地围绕在释迦牟尼佛周围,而听释迦牟尼佛说法。
 楼主| 发表于 2011-4-5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初中后善,文义巧妙。纯一圆满,清净鲜白,梵行之相。示教利喜,皆令具足,微妙行愿,趣大菩提。这段话有的字面上很好理解,有的就不好理解。最初这四个字不好理解,初中后善这四个字不好理解,实际上是初善,中善,后善,就是初也善,中也善,后也善。省略为初,中,后善。那何为初善,那何为中,那何为后呢?注意,从初、中、后善开始是赞叹释迦牟尼佛以及赞叹佛陀所说的教法的。
所以初是什么?初就是我们初发心学佛的时候,我们要亲近善知识,要亲闻佛陀的正法,要去如理的思维,有我们亲近善知识,接受善知识的接引,我们对佛陀的教法生起了正解,因而就具足了正见,如实的三皈依,增长我们的善根呀。这叫做初。概括一句话就是听闻时,听闻佛法的时候叫初。要亲近善知识,要听闻正法,要如理的思维,要在善知识的接引底下对佛陀的教法生起正确的理解,具足正确的见地,如实的修行三皈依,增长我们的善根,这是初,叫听闻时。何谓中呢?由于有初的修行,我们有我们的正见而生起正信,正确的信仰,设置善根,我们发起了坚固的出离心和广大的菩提心。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入了资粮位了呀,修菩萨行。
 楼主| 发表于 2011-4-5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菩萨行里包括清净诸障,要清理我们的那些诸障;要成熟有心,成熟相聚呀,而且多修圣典呀,要修取上品的福德资粮呀,这样才能够法随法行,以无倒的智慧,就是没有颠倒的智慧,如实的通达如来的真实意,这个时候你通过资粮位、加行位的修行,你见道了。见道之后,以此通达的这种见解而修习善行。这个时候,见道之后的修习善行,就是登了欢喜地了。登了欢喜地之后,就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十地,十地菩萨的修行呀。这样一个整个的过程就叫作中,概括起起来就叫修行式。修行的过程。那么后是什么呢?后就是证得最寂圆满地正觉,成佛的时候,也就是究竟式。究竟成佛的时候。
所以初、中、后善,善是什么?善是表他的功德。那么初也善,中也善,后也善。就是听闻时是善,修行时是善,究竟时也依然是善。这是对佛陀,对佛陀教诲的赞叹。那么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修行的过程。第一叫做资粮位,我们上路得有吃的,资粮。第二叫做加行,加减的加,行走的行,加行位。第三叫做见道位,真实地见道。第四叫做修道位,修行,修道位。第五叫做究竟位。每一位众生的修行都绝对地不能离开这五个过程,没有谁能离开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4 06:36 , Processed in 0.117042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