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常随佛学

[大德开示] 《八大人觉经十讲》--星云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四十二章经》里就有六章说学道的人应如何精进,精进共分三种︰(一)披甲精进,(二)摄善法精进,(三)利乐有情精进。所谓披甲精进,在《四十二章经》里说,修道者好像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阵,意如怯弱,就会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如精进勇锐,不畏前境,就能置之死地而后生,破灭众魔而得道果。这披甲精进,就是说修行必须要有战斗的精神。

披甲精进是除恶,但精进中还要完成善法,是名摄善法精进。这是说无论出家在家,修习善法不宜过急,也不宜过缓,一切要以适可为主。因为急则由反动而退,缓则由怠惰而退。好像弹琴,弦松就会不鸣,弦紧又会声断。所以为善修行不要太缓,也不要太急,缓急都会出毛病,佛法的第一义是在中道﹗

利乐有情精进,这是说学佛的人要大发慈悲,普渡众生,但三界众生无量无数,若不精进,何能实践度生之志?怀著无限的悲心,具有广大的志愿,才能精进不退。

我人在修道的过程中,常常容易犯根身疲倦,心识放纵的毛病,这是我们还没有了知时间和生命的宝贵。我们在时间中生活,想到今天完了还有明天,今年不做还有明年,少年不修还有老年,就这样在悠悠时光中蹉跎岁月,结果在懈怠依赖的习性下堕落了。
若是知道生命的宝贵,时间岁月的不再来,把无常记在心头,就会一刻不停留,一刻不犹豫,真心向道了。

过去,佛陀问诸弟子道︰

『人命在几间?』
『在数日间﹗』弟子甲回答。
『子未知道﹗』佛陀不以为然,再问道︰
『人命在几间?』
『在饭食间﹗』弟子乙回答。
『子未知道﹗』佛陀仍不以为然,又再问道︰
『人命在几间?』
『在呼吸间﹗』弟子丙回答。
人命在呼吸间,佛陀听了非常欢喜,就称赞道︰
『善哉﹗子知道矣﹗』

人能觉悟到生命在呼吸间,对于修道,对于行善,还敢懈怠吗?对于修道,对于行善,还不赶快精进去完成吗?

精进是纯而不杂曰精,前而不退曰进,精进的目的是要「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天长地久有时尽,烦恼绵绵无尽期」,与生俱来的无明烦恼,盘据在我们心中,使我们不能超脱轮回,了脱生死。学佛,最大之事就是破烦恼恶。烦恼,是烦心恼身之谓。烦恼,比怨贼、强盗、土匪还要厉害,「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人生的不安,人生的痛苦,都是由烦恼而来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法所谓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非是为了对治八万四千烦恼。以不净观对治贪欲,以慈悲对治瞋恚,以智能对治愚痴,以无我对治憍慢,以正信对治疑惑,以正见对治恶见。把很多烦恼归纳起来,就是贪、瞋、痴、慢、疑、恶见的六种根本烦恼,除了这六种根本烦恼以外,还有二十种随烦恼。

根本烦恼,如同树根一样,是一切烦恼的根本。二十种随烦恼中,又分小随烦恼十种,中随烦恼两种,大随烦恼八种。十种小随烦恼,就是忿怒、仇恨、结怨、虚诳、奸诈、谄曲、傲慢、迫害、嫉妒、自私。中随烦恼两种,就是无惭、无愧。大随烦恼八种,就是不信、懈怠、放逸、惛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我人所以不能认识自己的真如本性,就是因无明烦恼遮蔽了我们光明的心体;我们生活在危险恐惧中,就是因为有烦恼的扰乱。统领这一切烦恼的主帅就是我执,众生因为执我,一切烦恼就会随之而起。「要学佛法先无我」,能修证到无我的境界,那就是无烦恼的境界。

「我执」,是烦恼生死的根本;「无我」,那是多么困难﹗我执不除,烦恼恶就不能破。破烦恼恶的方法︰先从精进修学戒定慧三无漏学开始,再加称念阿弥陀佛圣号,「烦恼」自会逐渐破除,我人本来的面目自会显现。

烦恼破了,还要降魔。魔者,能坏人善事,断众生慧命的曰魔。那些障碍、扰乱、破坏、诱惑,能夺命的都叫做魔。魔,外境有声色货利的魔,内心有贪瞋烦恼的魔,没有降魔的精神,就不能修道。

魔,遍覆在世间一切处,最坏的魔还是隐藏在我们的心里,寺院里的韦驮菩萨,手拿金刚降魔杵,面对内而立,可见降伏内魔比降伏外魔重要。

佛教日益衰微,而绍隆佛种,续佛慧命的人太少,穿佛衣吃佛饭,假借信佛之名,做贩卖如来勾当的魔子魔孙太多。做真正佛陀的儿女,今日须有向魔挑战的精神﹗末法时代,去圣时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希望今日正信的佛子,要向韦驮菩萨看齐,手执降魔杵,降伏一切障道的魔鬼﹗

本经说「降伏四魔」,四魔就是︰(一)烦恼魔?指贪瞋痴等习气能恼害身心之魔,(二)五阴魔?指色受想行识等五蕴能生一切苦之魔,(三)死魔?指能断人生存命根之魔,(四)天魔?指能坏人善事的天魔外道,如欲界自在天的魔王等。

在《小止观》及《起信疏》等经论里说,摧伏四魔的方法,即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或称念三皈五戒,或诵《般若心经》。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也是经过降魔以后才成道的﹗

专造罪恶的烦恼破了,一切扰乱道业的魔王摧伏了,就能够出离生死轮回,脱出五阴三界的牢狱。

五阴就是指五蕴和合的有情色身;阴,盖伏为义,因色受想行识能盖伏有情的真如佛性之故;三界,就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五阴如苦聚,三界如火宅,我人的身体、世间都是无常不实,等于不可依赖的牢狱,要「破烦恼恶,摧伏四魔」才能「出阴界狱」﹗

众生不懈怠地精进修道,舍弃五阴之身,脱离三界牢狱以后,证得常住法身,逍遥自在,那就是一个光明、解脱、安稳的世界﹗(表五)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觉

1.凡夫:懈怠堕落--生死轮回

2.菩萨: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第六讲 智能为化愚的根本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能,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修学菩萨道、办了生脱死事业的大人,第五应该觉悟的是由于愚痴才流浪于生死的。对治愚痴,必须要增长智能,这里,要讲到佛教对于知识的看法。

佛教不是不重理论的宗教,佛教是知识再加德行的宗教。在社会上,一般人认为学问技能是为了适应生存所需,但有学问有技能的人不一定生活得愉快,就是通达世间的科学、哲学、文学,对于宇宙人生仍然是枝末的了知,而不能彻底的明白。

世间的知识是有漏学,佛法才是无漏学;世间的知识利害参半,像科学,就是一方面在造福人类,一方面也在危害人类。翻天覆地,掀起战争残杀的,很多都是知识分子。台湾大学农学院教授陈华洲供给黄学文有毒农药巴拉松而杀死侨商姚家荐,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这不是知识造恶吗?佛教是讲知识的,但佛教的知识是绝对有益而无害的。佛教的知识是般若的智能,般若的智能是去除自私而从内心获证的知识,不像世间知识从外在的现象上去了解。
从佛法看,不能了生死就是愚痴。

愚痴,也不是完全没有知识,我们从愚痴的「痴」字可以看得出,「痴」这个字,本来是知识的知字,在知字上面有病字头,所谓知识有了毛病就是愚痴了。

愚痴,心性暗昧,没有通达事理的智能,就是「无明」之谓。因为愚痴,所以起惑造业,轮回生死,受著无穷的痛苦。不能解脱,不能认识自己,就是由于愚痴。

愚痴,有见解上的愚痴,有思想上的愚痴。见解上的愚痴就是身见、边见、邪见、戒禁取见、见取见。思想上的愚痴,就是前文所讲过的根本烦恼︰贪欲、瞋恚、愚痴、憍慢、疑惑。

先解说众生见解上的愚痴︰

人总是爱执五蕴自身为我,身外之物执为我所有,不知我身为四大五蕴假因缘和合而有,身外之物亦为幻境,无常而不能久住。身与物明明是因缘和合的假有,众生以假为真、执空为有、执身为我,是为「身见」。

有些众生以为人死之后,一切就归于没有,所谓人死如灯灭,或是执说人死之后仍是为人,猪马牛羊死后仍为猪马牛羊,这种执断执常的见解,叫做「边见」。

还有一类众生,觉得日月星辰的运转,风雨雷电的应时,一定是由万能的上帝在控制,信上帝万能,谤无因果,不了解诸法缘起,这就是「邪见」。

更有一类众生,执取非理的戒条,以为是升天受乐之法,如一些外道修学无益的苦行,或如民间的杀生祭祀拜拜,就是「戒禁取见」。

执著前四见一种或多种,不知迷妄,以为是究竟之理,这就是「见取见」。

次解说众生思想上的愚痴︰

见到自己喜爱的就起贪著,贪爱不舍又生悭吝,因为心中有我贪我爱,故形成自私,就是「贪欲」。

见所违忤便生恚怒,凡事不能忍耐,和人争吵斗殴,阴谋毒害,怨天尤人等,就是「瞋恚」。

愚昧而无智能,任意纵情追逐物欲,闻善生厌,见恶乐为,例如︰劝他信佛,他就说你迷信;请他喝酒打牌,他就说你够朋友有交情,像这样愚妄颠倒,就叫做「愚痴」。

觉得自己胜过别人,恃己凌他,有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等均为「憍慢」。

对于事理犹豫不决,对于真理不起正信,以凡情测量圣智,皆是「疑惑」。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众生就因为有上述见解上的愚痴及思想上的愚痴,所以才感受生死。生死,亦有分段生死、变异生死之别。在三界六道中轮回,由于一些有漏的善业与不善业所招感的果报之身,有分分段段的差异,叫做「分段生死」;那些证果的圣者,只要尚未成佛,亦有生死,只是这种生死没有色形的胜劣,亦没有寿期的短长,迷想渐灭,证悟渐增,此迷悟的迁移,叫做「变异生死」。

觉悟了的菩萨,一定会设法离开愚痴和生死。在菩萨心中,希望的是广学世出世法,听闻圣教,增长智能,成就无碍辩才,教化一切众生,给大家快乐,散布欢喜满人间。

在经里,一说到愚痴,就以黑暗来比喻,智能才是象征著光明。菩萨能够广学多闻,智能之光增加了,自然就能照破愚痴黑暗。在《四十二章经》里说︰「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说起智能,实是度老病死的坚牢船,照无明黑暗的大明灯,一切病者的良药,伐烦恼的利斧。所谓佛学,就是慧学的意思。

佛教的三无漏学是戒定慧,慧有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等三种慧。太虚大师曾说︰「由闻所成慧而建立信心,由思所成慧而严持禁戒,由修所成慧而定心相应。」

为什么说由闻所成慧而建立信心?因为由听闻佛法而得来的智能,就能了解佛法,由了解就能生起坚固的信心。所谓「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佛教之门,第一步就是要有信心,而此信心,必定建立在闻所成慧上。若一向未闻佛法,或未曾研究经典,完全不知道佛法,则无闻所成慧,也谈不上真实的信心。

为什么说由思所成慧而严持禁戒?因为由听闻佛法而生起的信心,即会由心力造作而发之于行为。从闻所成慧而了解的真理,去体验起心动念的行为,在行动上和生活上以闻所成慧作思想行为的善恶是非的标准,再去改正思想上和行为上的谬习。从所信所解的体验实行中,身心上有了更深切的明彻了知,那就是思所成慧。思所成慧是知行合一、行解相应的慧,是断除一切恶、实践一切善的慧,从思所成慧而能完成戒行。

为什么说由修所成慧而定心相应?因为闻所成慧是信解,思所成慧是行持,而修所成慧是把心意修习到熟练纯洁时即得禅定,把身心安住于禅定的时候,就会感到非常轻安宁静,此即所谓修所成慧。

初学菩萨,要想增长智能,还是要先从广学多闻做起。广学,就是广为修学戒定慧三学,不要存门户之见,不要恃己排他。今日一般修学佛法的人叫人除了《阿弥陀经》以外,不要再看其它的经书,参禅的人就叫人不要念佛,这实在与菩萨广学的旨趣相去太远了。

平日,我行脚在各地,时常会有人问我修学哪一宗?我对这个问题感到难以回答,佛法何必一定要用宗派的眼光来看﹗佛法是整个的,「法门无量誓愿学」,何必要分宗分派自鸣得意﹗

菩萨不但要广学三藏,并且要多闻正法。「多闻」者,因耳根最利,《楞严经》中说观世音菩萨有耳根圆通,盖因耳比眼胜,耳有三种真实︰(一)通真实,是说眼有障碍即不能见,而耳有障碍仍可听到声音;(二)圆真实,是说眼只能观看正前一方,而耳能同时听十方传来的声音(三)常真实,过去的传到现在,现在的传到未来,这也是耳根的听闻。修学佛法,广学一切是要紧的,多闻熏习也是很要紧的﹗

一个自度度人的菩萨,广学多闻,增长智能,其目的不光是为了自己的解脱,而是为了「成就辩才,教化一切」给众生大的安乐。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谈到说法度生,最主要是要有无碍的辩才。「辩才」,不是辩论,不是世智辩聪;辩论或世智辩聪,充其量不过是用巧辩折伏对方,菩萨所成就的辩才,是从闻思修智能中所陶冶出来的。

说到辩才,我们千万不可误认为讲话滔滔不绝就是辩才无碍了。有时候话讲多了,非但得不到别人的欢喜,反而给人很大的厌恶﹗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开班教授青年演讲的方法,每人学费十元,一天,一个青年前来报名,交了学费以后,他向苏格拉底说了很多他为什么要学演讲,以及学演讲有什么好处的话,等这位青年讲了好久以后,苏格拉底向他再要十元学费,这位青年很不欢喜的说道︰

『别人来学习演讲,你都只收十元学费,为什么要向我再加收十元呢?』

苏格拉底慢言慢语的回答道︰

『别人交十元学费,是因为我只教他们如何讲话,现在之所以要向你收双倍的学费,是我不但要教你如何讲话,而且还要教你如何不讲话﹗』

没有什么事情比讲话噜苏更令人讨厌了,使人没有不听的自由,真苦恼﹗

在《维摩经》中记载,维摩居士示现疾病,很多位菩萨、罗汉都来老维摩的住处探病,在病榻前,他们讨论起不二法门的问题。什么是不二法门?三十一位菩萨对不二法门都表示过意见以后,老维摩就问文殊菩萨道︰『何等是菩萨入二法门?』

文殊菩萨回答道︰

『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文殊菩萨回答后,再反问维摩居士道︰

『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不入不二法门?』

时维摩诘默然无言。

这是多么的生动﹗多么的善巧﹗以无言而言,这是多么无碍的辩才﹗

可见得说法不在言多,难怪文殊菩萨赞歎道︰

『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当然,无言的辩才是语言最高的境界,在《大般若经》中记载著,善说空义的尊者须菩提有一天在山林宴坐,忽觉很多天人在空中散花,朵朵天花,五色缤纷的落在须菩提的身上,须菩提就问道︰

『什么人在散花呀?』
『尊者﹗我是天帝释,因为你善说般若空理,我特来散花供养。』
『我默然宴坐,本无有说。』须菩提尊者回答。
『你既无说,我亦无闻。』
『那你为什么要散花呢?』
『无闻无说,是名真说真闻。』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成就辩才的菩萨圣著,并不是一天到晚在说食数宝,像须菩提本来没有开口,而天帝释说他般若说得好,无说而说,这才是真正的辩才﹗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辩才分有四种︰(一)法无碍辩才?指名句文身能诠的教法,于教法无滞;(二)义无碍辩才?了知教法所诠的教理无滞;(三)辞无碍辩才?对于诸方言辞,能够通达自在;(四)乐说无碍辩才?有以上三种辩才的智能,能为众生乐说自在。

除了菩萨尊者无言说法的辩才以外,像智者大师讲说《妙法莲华经》,三个月的时间才讲了经题的一个「妙」字;像道生大师在苏州虎丘山讲经,能令顽石点头;像观世音菩萨对三十三种众生,用十九种方便语言说法;像本经的译者安世高法师,能通晓鸟兽的语言,能成就如上辩才,当然就能教化一切众生了。

教化众生的目的,是给一切众生大的安乐。大乐,这不是说世间的五欲之乐,也不是用美酒、香烟满足你的贪欲,换取你的信仰;所谓「悉以大乐」,乃是指能令九法界一切众生远离愚痴生死,出三界苦,证得涅槃的究竟大乐。(表六)

第五觉

1.凡夫:(1).身见、边见、邪见、戒禁取见、见取见--愚痴生死
        (2).贪欲、嗔恚、愚痴、傲慢、疑惑   

2.菩萨:(1).自利:广学--戒、定、慧三学--求解
                    多闻--闻、思、修三慧--开慧
        (2).利他:成就辩才--法、义、辞、乐说--说法
                    教化一切--九法界等一切众生--度生--悉以大乐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讲 布施为度人的根本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在这段经文里,我们要说明佛教对世间贫富的看法。

这个世间,有钱的住高楼大厦,吃著珍肴美味;没有钱的人,连栖身的草屋也无法觅得,每日三餐更不易维持。但是,穷苦的人,有时交了好运,财富也会滚滚而来;富有的人倒霉时,也可能沦落为乞丐。所以,世间上贫穷的不会永久贫穷,富贵的也不会永久富贵。贫穷,是因悭贪的关系;富贵,是因喜舍的缘故。

说起贫富的分别,在佛教看来,并不是无钱的人叫穷,有钱的人叫富。要知道,「贫苦」不是专指没有金银财宝的人,即使你黄金白玉堆积如山,没有道德,没有学问,没有福慧,仍然是称做贫苦。

这个世间,有钱的人很多,而他们不善于利用金钱,反而给金钱使用,只要有钱,什么贪污枉法的事都做得出来,钱虽然是有了,但没有智能将钱用于有用之处,这当然是贫苦了。

贫苦的人,容易生起怨恨的心,因为自觉贫穷无依,困苦艰难,往往生出怨天尤人的心来,嫉妒他人的富有和博学,恼恨别人的显贵与财富,甚至想出谋害人的方法,造下种种的恶业,结下种种的恶缘。

贫苦的人,究竟有些什么「多怨」呢?第一是上怨天︰怪菩萨没有保佑,怪神明没有眼睛,有些人只想求得现实的财利,禁不起邪教的诱惑,连祖宗牌位都出卖,这在台湾高雄、花莲等地时有所闻。第二是下怨世间︰一旦贫苦失意的时候,总是怪这个社会,或是这个主义不好,那个制度不行。第三是内怨眷属︰很多人在外面受了挫折,回到家里,总爱拿妻子儿女出气,没有钱,也总怪家里的人没有用,所谓「无米夫妻百事哀」。第四是外怨师友︰失业的人,不怪自己所学不专,总是怪朋友不帮忙。像这许多因贫苦而生的怨恨,不但苦了自己,也苦了别人。

假若财富方面虽然不宽裕,而在精神修养方面能够注意些,就是淡泊的生活,也会觉得快乐的。没有钱而有智能道德,不算贫苦,这种人也不会怨天尤人。颜回的生活,穷得什么都没有,只有「一箪食,一瓢饮」,别人见了都生起同情怜愍的心来,而颜回仍然是安乐如常。所以「贫苦多怨」不一定是从经济上去衡量,深山中的隐士、古寺里的头陀,他们虽没有物质上的财富,但精神上的财富却比人多。

贫苦的人,终日不知修德,只希望有钱,其实,就是财神欢喜跟随你,但财神的身后还有个穷鬼。世间上没有千年的富翁,因为财神送钱给你,还有穷鬼为你化去。就算是有钱,而自己不积德,对财富也不会满足。心不能够满足,既使有家财万贯仍然会感到贫苦,既然感到贫苦,怨恨也多,不知多少有钱的人,为此造下恶业,结下恶缘﹗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修学菩萨道的人,无论贫富,都不会怨天尤人,相反的,菩萨愿把自己的所有布施给人。

布施是发财最好的方法。一般人总以为布施是给人,既给人,自己怎么会发财?其实道理很简单,好比田地里面,没有播种,怎么会有收成?不修习布施的因,怎么会有财富的果?

诸佛菩萨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是由于累生累劫修习布施而得来的,大乘行者修学六度万行,布施是第一波罗蜜,我们的菩提心、慈悲心要从布施的行动上去培养。

过去有一个贫穷的妇人向迦旃延尊者诉苦,说她如何贫苦,如何穷困。

迦旃延尊者就对她说道︰

『妇人﹗你既为贫苦而受苦,那请你不用悲伤,我告诉你一个办法,你可以把贫穷卖给别人﹗』

『贫穷可以卖给别人?』妇人奇怪得叫起来,她问尊者道︰『贫穷可以卖给别人,谁不要将贫穷出卖呢?那么世间就不会有穷人了,还有谁肯买贫穷呢?』

『卖给我﹗』迦旃延回答。

『贫穷可以出卖,而且也有你肯买,不过我不懂出卖贫穷的方法。』

『要布施﹗』迦旃延开示道︰『你要知道,人生的贫富各有因缘,贫穷的人所以贫穷,是前生没有布施和修福;富贵的人所以富贵,是前生有布施和修福,因此布施是卖贫买富最好的方法。』

妇人听后,智能开朗,从此明白了致富之道,也明白了修学菩萨之道﹗

不过,有人会这样想道︰「有钱的人,当然是可以行布施,像这位贫苦的妇人,怎么布施?又拿什么布施给人?」

说起布施,「善财难舍」,很多人总怕人劝他布施,其实布施是有多方面的,并不一定非要把金钱物质给人才叫做布施,就是我们贫穷得一无所有,仍可以布施。比方,见到人的时候,就先对他招呼,向他说︰「你早呀﹗」或是︰「吃过饭了吗?」「你从哪里来?你来得很好﹗」「谢谢你﹗」「请坐吧﹗」「阿弥陀佛﹗」如能把这些话挂在口边,不但会有很好的人缘,而且这就是在行「语言的布施」。

除此之外,见到人时含笑、慈颜、注目,这就是「容颜的布施」。见到人迷路时,指引他带他去;见到有人东西拿不动,事情做不了,你说你来帮助他,代他做,这就是「身行的布施」。见人受苦心生怜愍,见人布施心生欢喜,这就是「心意的布施」。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像前面所举出的语言、容颜、身行、心意等的布施,只要谁愿意谁都可以做到的。佛法不是陈列品、不是贵族的,佛法是大众化的,佛法是人人都能奉行的。

在经里一说到布施,就会说到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是说以衣食住行资身用物帮助别人;法布施是说以知识、技术、真理教化他人;无畏布施是说维护正义法理,为社会除暴安良,给别人精神安慰。

行布施是容易的,但行布施要做到三轮体空就很难。一般人布施时,总希望别人向他感谢报答,希望宣扬赞美他的功德,再不然就是觉得自己能布施荣耀非凡,或是轻贱受施者,假使带著这样的心理行布施,只是世间的善行,而不是佛法里菩萨所行的布施。佛法里的布施要做到三轮体空︰(一)没有能布施的我,(二)没有受布施的人,(三)没有所布施的物。在佛法里,行布施而不觉得有布施可行,做功德而不觉得有功德可得。其实你不求功德,功德反而大,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布施给亲人或是所爱的人容易,布施给自己所怨恨的人就难。把东西给我们所欢喜的人,这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爱心,把东西给我们所不欢喜的人,才是真行布施。所以菩萨布施「等念怨亲」,无论是他的怨家、亲人,只要有需要,他都会平等的布施。

若是有人过去破坏过你,此人一旦落难的时候,叫你救济他,你心中一定不大愿意,这实在是我们的慈悲心太不够了,因此我怀念起慈航法师的为人。

慈老曾经告诉过我一件他亲身经历的事。

他在鼓山当衣钵(丛林中的职事名称)的时候,一天上厕所忘记带卫生纸,就向正在他身旁上厕所的寺中一位茶房头索取,原来茶房头是个坏心人,他把用过的给慈老,弄得慈老一手的大便,茶房头这样捉弄人,要是别人一定很生气,可是慈老没有。

一天,慈老搬房间,那位茶房来了,慈老对他说︰

『你来得正好,请你帮我看守一下东西,我把这棉被先搬去,马上就来。』

不一会儿,慈老回来时,发现他抽屉里的壹百元银洋少了六七十个,正当他感到惊奇时,灵机一动,这不是茶房头还有谁?但这不能揭穿,揭穿了对一个人的名誉有很大的影响,钱少了有再来的时候,失去名誉的人怎么恢复呢?慈老想到这里,就装做不知道。
过了一会儿,茶房头告辞了,临别时,慈老反而再拿出十五块银元送给他,他不肯接受,慈老告诉他,人生互相帮助,他现在当衣钵,每月有二十元,这一点给他拿去用没有关系,这样他才接受了。

不久,寺中很多人怀疑茶房头哪来这么多的钱?茶房头说是慈航法师送给他的。又有人问慈航法师是不是真的?如果换作是别人早就揭发茶房头的窃盗行为了,但宽宏大量的慈老,始终不肯说一句茶房头的不好,这种「不念旧恶,不瞋恶人」的行为,唯有菩萨的「等念怨亲」的观念才能做到,向怨恨的人行布施,而不说怨恨的人的坏话,这种精神是多么伟大﹗

慈老又告诉我,他的身体本来是很瘦弱的,但从这次事情后,他就慢慢的胖起来了,弥勒肚子也大起来了。

「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学佛的人对人应该没有隔宿之仇,「宁愿天下人负我,我决不负天下人」,就是人家有亏待我们的地方,也要原谅他,给他一个忏悔改过的机会,把恶人感化回头,这才是真正度了众生。

「不念旧恶」,不去报仇雪恨,这在有修养的人还容易做到;「不憎恶人」,怨憎相会的时候要不生起讨厌的心来就很难。要做到「怨亲平等」,非要菩萨的心肠不可。要知道,仇恨总是相对的,你恨人,人也恨你,大家能做到怨仇宜解不宜结,你原谅人,人也就原谅你。人不能离群独居,人生何处不相逢,把喜欢的人记在爱心之中,把恶的人也包容在爱心之内,这样才能做到怨亲平等的看待。

佛陀住世时,提婆达多三番五次向佛陀为难,派人行刺,散布谣言中伤,佛陀非但不报复,还常说︰「提婆达多也是我的逆增上缘,提婆达多也是我的善知识﹗」把恶人看作善知识,是因为佛陀有包容天地的慈悲,原谅恶人的心肠。

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五浊恶世的逆增上缘很多,在逆境中修道,成就也快,现代民主国家有反对党的存在,政治才会进步,修行的生活中,如有恶人破坏,这不是不幸,反而有助于道业的成就﹗

没有黑暗,显不出光明;没有恶毒,见不到善良;烦恼即菩提,大乘行者是不怨恶人、不惧烦恼,只要有「等念怨亲」的观念,旧恶是我们的恩惠,恶人是我们的善知识,乌云开了,就是金光朗朗的太阳﹗(表七)

第六觉

1.凡夫:(1).上怨天神--骂神不灵
        (2).下怨世间--恨世无情
        (3).内怨眷属--怪人无用
        (4).外怨师友--怨他冷酷----横结恶缘

2.菩萨:(1).财布施--资身物用助人
        (2).法布施--知识真理教人
        (3).无畏布施--给人精神安慰--等念怨亲、无贫苦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7 16:01 , Processed in 0.248469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