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renren

[大德开示]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讲记--智海法师讲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受菩萨戒所应具足的条件

(一)归依心

第二个大的方面,我们来说受菩萨戒所应具足的条件。由于这种菩萨戒和一切佛法,它主要的是我们要发心,我们要领受,要和我们自己实实在在的发生关系。那自己要领纳,你不领纳的话,你不领纳,你不接受,最好的法门对你有什么关系呢?没有关系。我们心里愿不愿意接纳,愿不愿意把这种佛法和我们身心世界完全磨合在一块儿,愿不愿意把这种戒法为自己的老师,为自己的指路明灯,为自己这一辈子的皈依和修行所依。那是我们自觉自愿选择的。

就像你今天出家,皈依那是你自己选择的。你为什么选择它呢?一定要看清楚自己为什么要选择它。今天我们许多出家法师说:“哎,你为什么选择出家呢?”“哎,这个问题老生常谈拉,经常问。”问过来问过去,没有味道了。其实经常问才有味道。我们经常说出家如初成佛有余,你刚刚出家的那个时间,那个心态,脉络应该是非常清晰,它都有一个缘起。你到底为什么走上这一条路?世间上的五欲享受,对于人也挺吸引人的。为什么你没有选择那一条路呢?而你选择了当居士,或者说当皈依弟子,或者说出家。为什么?你把你当初那种心多多反省不要忘记。对于我们,往往有一种指导作用。

我们今天经常所说的,我们进入佛门当初都是非常单纯的非常直接的,自己内心里面有一种非常清晰的脉络。但是你进入佛门,一年佛在眼前,二年佛在天边,三年佛就跑到爪哇国去了。为啥呢?我就觉得你自己今天已经进来了,但是还没有解决自己的问题,你那种问题就为自己所转移了。我记得我是为什么出家的,我就经常把自己那时候的心情拿来反复回味,反复体验。那时候,我觉得人生为什么呀?从何而生,从何而去?那种宗教意识问答开始萌动的时候,我特别在意。为什么而生呢?不自愿的,父母把我生出来的。那时候我归结为父母而生出来的,跟我自己没多大关系。我会抱怨父母,我看到这种事实之后我抱怨父母。为什么抱怨他呢?我的生命不是为我自己意愿的,是你们把我生下来的。但是我今天却感受到这么强烈的人世之间的生老病死,诸多苦趣。整天吃饭,我觉得吃饭也是一种逼迫。不饿不行吗?天天都要饿,天天都要吃饭,那个牙齿磨损得非常艰难,磨过去磨过来,好不容易把那一顿饭吃下去。我说这要吃下去干啥嘛?有什么意思呢?好像没什么意思。吃过饭又干啥?觉得没多大意思。

然后这一辈子又为什么呢?读书呀!为啥要读书呢?父母说你读了书才能找钱了,才能找到工作了,才能光宗耀祖,才给父母增光呀。我说怎么给父母增光啊?你只要考上大学你就给家庭增光,就给父母增光。哦,我说增光就这么简单呀,但是为什么要增这个光呢?为什么?增了光之后又怎么样?找一个好工作呀,一个好工作好找对象呀。有了好的对象又干啥呢?能传宗接代呀,传宗接代又干啥呢?为什么要传宗接代嘛。哎呀,你这个问题咋这样多呢,他会不让你问下去。但是你觉得他们那些已经考了大学的,已经光宗耀祖的,现在已经拿很多工资的,我看那些校长呀,我的老师也就过得很好,应该很满足了。但是我看他们的家庭,他们的父母,乃至于他们本人,并不是过得非常惬意的,常常也是烦恼不堪。我说我以后就是做到尖了,顶多就是像我的校长一样,有多少人能做校长呀。像他那样有地位,能拿高工资,家庭儿女也蛮好,我说我顶都做好了就像他那样。但是为什么嘛,有啥意思嘛。你觉得没有意思。于是内心里面就想死掉,死掉算了,一了百了。既然人死如灯熄,受那几十年的老罪,我还不如现在就了结,那多好。你觉得这种生存没有意思。

但是刚好在这个当中,接触到佛教。它给你讲苦集灭道。在这之前,你认为自己所感受到的苦,“我就是天下第一苦人,多没意思,生活完全没有意思,我就是天下最苦的人。”整天就在那无事作闲愁,唉声叹气。找一些忧郁的文章来读,故意地把自己整得多愁善感。哎呀,你看我多有情调呀,陷入自己制造的一种忧郁氛围当中。但是一看佛经,它给你说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这些苦你体验都没有体验到。然后再感觉到释迦牟尼佛说的生命是那么丰富,他居然把这个苦揭示得淋漓尽致。你所感受到只是一种苦苦,而释迦牟尼佛在欢乐当中还能感受到一种苦,他说那种欢乐过去那是一种坏苦,终究是要坏的嘛。

你就是做国王,一口气不来的时候,非常留恋呀。秦始皇就是死也要整那么多兵马佣来陪葬,我在阴间里我也要当老大。这是不得已的一种留恋,对权位的一种留恋。但是无可奈何,生命属于自己有多少时光呢?没有多少时光。释迦牟尼佛在最欢乐的时光他能够感受到一种痛苦,他说欢乐也是一种痛苦。乃至我们不苦不乐了,他也能感受到这是一种无常变迁之苦。这一些苦你体验到了吗?没有。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我一听到释迦牟尼佛宣讲的这一些苦,哎呀,他才是生命最富足的,他能够把生命的本质,一切一切的本质追溯到它的无常,能够追溯到它的变迁,我开始对释迦牟尼佛发生兴趣。我说我那一点苦与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苦,那简直是九牛一毛,大海当中的一滴水,根本不起眼。你所觉察到的那一种苦,是什么苦?也许不算什么苦。你看释迦牟尼佛给你揭示的那种苦那么丰富,那么本质,而释迦牟尼佛居然还是一个王子。你说我就是一个平头老百姓嘛,要钱没有钱,有啥没有啥,我才感觉到苦。释迦牟尼佛是个王子,富有四海,居然还能感受到苦。哦,给人一种非常地震撼。

然后他给你说,这种苦是有原因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是你造恶业自然而然形成的。那些烦恼恶业就是原因,受苦就是结果。他给你揭示这种苦,不是叫你去忧郁,不是叫你去唉声叹气,也不是叫你去感叹,栽入那种苦海里面。他是给你指出,你可以改变这个苦。苦是一种感觉,而这种感觉我们完全扭转它,他把这种希望之道给你指出来。他给你说,死并不是一种解决方法,你死了以后那是断灭。那是不是断灭呢?你这一辈子没有解决的问题,下一辈子接着解决这些问题。哦哟!死也不敢死了。死了以后罪业更深重。死了以后问题没有解决,下一辈子的问题更深重,你还得再受二遭罪,再受两遍苦,也许三遍四遍。这无尽的苦海,你还要深入进去。

死也不敢死了。咋办呢?只有断烦恼这一条路,不二法门。那时候对不二法门自己觉得无可奈何,修行也觉得无可奈何,逼迫的。最后看鲁迅先生的书,说这一条路你反正都要走,何必搞得凄风惨雨呢,为什么你不能搞得轰轰烈烈,为什么你不能搞得兴高采烈,全身心欢喜去做呢?必须要得去做,必须要得去面对。但是,你完全可以自己去选择多种情怀,并不是凄风惨雨一条修行的路。要把修行变得非常享受,这也是完全可以的。想想也对,既然非得要修行,为什么不能欢欢喜喜地修行?我们今天就是搞得非常无奈,非常痛苦。“哎呀,修行就是这么艰难,不修行又解脱不了,修行又这么痛苦。”迫不得已自己在那儿做。于是做得非常苦,“修行呀,修苦行呀,迫不得已呀。”当你的内心只要认为它苦,你就很难投入。人家修苦行的,真正修苦行的他不觉其苦,他能深入,他能欢喜,他能得到法喜。我们今天很多人在那里可怜和尚,“你又不吃肉,你又不结婚,你又不玩世俗五欲,我可怜你呀。”

同样的,我们今天不修苦行的,他会可怜那些修苦行的。你看我们今天好不容易生活好一点了,吃好一点嘛,修行我们要修中道之行嘛,修中庸之行嘛,搞得那么偏激。我们会可怜他。但是他们真正修苦行的,真正依戒修行的,他们才会可怜你。人家知道其中的方便,人家得到法喜。他就这样。我们今天受菩萨戒应该怎么去受呢?就是要你欢喜,你才能接纳嘛。对不对?你不欢喜你怎么接纳嘛。

今天,我们就是怎么把戒接纳到我们心地里面。你欢不欢喜?你抵不抵触?要把我们自己抵触受戒的心,要改变。我记得我们受戒的时候,非常搞笑。有一个戒兄,他跟我在同一个寺庙。然后,刚好在同一坛里面,就在这老殿里面,就是在藏经楼这个地方。那时戒堂在这个里面,那时是一个老殿没有翻修,现在翻修过了。上面戒和尚在问:“这条戒你能持吗?”“能持。”说到一条戒的时候,“这条戒我没答应过,”他没答应。那我说:“你没答应,你咋叫受具足戒呢?这不具足了吗?”他下来他说:“台上戒和尚问这条戒的时候,我没回答。”就他内心,他有挑捡。这条戒我是能受的那就我受,这条戒我看起来有点艰难那就不受。他有偷心。他说反正这一坛,那时我们这一坛不是三个人,一坛八、九个人。他说:“如果有一个人在其中不回答的话,戒和尚还是听不到的,还有其它那么多戒兄在回答,能持。”他说:“这条戒我不能持。”多少年以后还在笑话他,我说你这个家伙不叫具足戒。你偷心不死,你这条戒还没受,没有受具足,你还有欠缺。就说你的内心,它有抵触。对不对?你怎么接纳戒呢?那很多受戒的,他就怕。你没有理解它的功德,没有理解它的好处,没有把那种真正的三皈依建立起来。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说我们受菩萨戒,第一就是皈依心。什么叫皈依呀?皈是回归,依是依靠,这一辈子我们不依靠烦恼去解脱烦恼,是依靠觉悟解脱烦恼。我们不依靠无明去解脱烦恼,因为无明只有增长烦恼。所以说我们皈依佛以后求的是这种自觉,而皈依佛不仅仅是外面的佛像。那种佛像是昭示我们内心的,而这种佛是我们自心之佛,也就是自心那种明明觉照的佛性。

人人都有明明觉照的性。那是什么?那就是自性佛宝。而这种佛宝就是落实在我们自己自我关照当中。它讲道理还讲的更少,主要是你关照自我。怎么关照呢?比如说,没有关照的人,那个自心是一片黑暗;有关照的人,就相当于点一盏明灯。然后有一盏明灯了以后,一个讲堂里面有什么东西放在那里他清清楚楚。我们自心有关照了以后,我们自心有没有起念头,是什么念头,是善的念头,是恶的念头,这个念头是弱呢还是比较强呢,他又是怎么变化的,这个关照要有。

我们最初修行就是修这个关照。我们今天,把这种关照看作是南传佛教的专利品。好像我们大乘佛教不修这个,这个就是一个缺欠。南传佛教,上座部的佛教那是基本乘,就是你学小乘也好,学大乘也好,学密乘也好,就是必须要把这个关照学得起,那就是自觉的功夫。当你有了自觉的功夫以后,你关照世间上的苦,关照这个苦的原因,那种苦集灭道,那种佛所说的道理。那里是佛说的,那是本身这个世间就存在这种真理。凡是有自觉功夫的,你观察到一定程度,你发觉苦集灭道不是佛说的,苦集灭道是现实世间当中存在的。你观察到一定时候,你都能够觉察到这种道理。

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这种道理,经过你的觉照,经过你的关照,你会体验到,它真真实实存在。这个时候你才知道,佛是真语者,是实语者,不妄语者。于是你知道,释迦牟尼佛所说不过无非是他发现真理而已,那个道理那就清晰了。不用跟你讲多少,只要你有这种自觉功夫,这种道理你就会觉察到。你觉察到的跟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是一样的,那时候你对佛那个信心才真的能够长起来。“哎呀,释迦牟尼佛太伟大了,这样的真理他居然能够觉察到。”你看看,他跟我们说,这样的道理我们也能觉察到,我今天真的觉察到了。通过这种自觉功夫来完成的,就像我们今天说阿弥陀佛。阿弥陀是什么?我们通过语言文字来讲,无量光明,无量寿命,无量福德智慧,无量的我们一切愿望,一切善心,在阿弥陀佛这句名号都具足了。我们说它叫无量福德庄严,无量智慧庄严。

我们说福德智慧转化为我们老百姓所说的话,就是我们无尽的善心期望。你的一切愿望,世出世间的愿望,在一句万德名号中都总括无余。无量的阳光属不属于阿弥陀佛呀?属于。当我们在晒太阳的时候,你晒的是太阳,但是我们晒的是阿弥陀佛无量光明。在滴滴嗒嗒的时间当中,我感觉的是无常迁变,但是念佛的人感受到的是什么?阿弥陀佛的无量寿命。春花秋月你感受到是外面的风景,念佛人感受到是什么?自性的风光。包括我们现在所走的路、大地,你感受到的是外在的山河大地。但是我们念佛人感受到的是什么?那就是阿弥陀佛的无尽的慈悲和善巧方便。情与无情,都是阿弥陀佛无量的福德光明成就的;点点滴滴,无非不过是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于是,甚至你呼吸的空气都是阿弥陀佛的无量的神通方便。于是,你整个人和阿弥陀佛没什么区别。有什么区别?自性是为阿弥陀佛的时候,自性就是阿弥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是佛,是心念佛、成佛。哎,你发现佛那里会远离我们而去,佛随时随地和我的生命是溶为一起,和我的血液是溶为一起的。

包括我们的业障。业障不是业障,而是阿弥陀佛无量无边锻炼我们自己的作业,就是教课给你布置下的作业。布置下以后,你就要用一句阿弥陀佛万德名号就把这些业障溶化了,把这个作业圆满交上来。于是,你念佛能够随处皆应。那种感受自心是非常欢喜的,非常自在的。同样的,我们把戒能够像一句阿弥陀佛一样接纳到自己的心里面,能够住下来,于是一戒一切戒,无有不是戒法,万法都归于戒。你就发现戒无处不在,你很欢喜,你很自在,你很圆融。在这种过程当中下,你会发觉你的心随时随地不离于戒。你很欢喜,你很接纳,你不接纳它也是这样,你不如欢欢喜喜地接纳。

当这样的时候,我们整个身心世界都依戒法而安住,整个戒就变成我们的身心性命。于是你的皈依心,你的安身立命它就找到了立足点。由这种觉照,知道一切因果法理不离于自性,知道这一切善恶根本不离于自性,知道这些应用之妙在乎一心。于是一切苦乐,无非不是自心的造作自心的映现。没有别样。山河大地无非自性,诸佛众生无非众生,就是我们自己的心呀!心能造作,心能分别,心能映现。但是整个不离自心,整个一大法界就是心的真如藏。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这个时间,而我们能够对这种法,能够发起一种真实不虚的皈依心。以这种觉照来生起一种皈依心,以这种觉昭来生起一种智慧,以这种觉昭来认识这一种因果法性无处不在,来认识一种戒无处不在。而这种戒一旦认识了以后,那就是有所不为而有所为,由空性而体现出一切因果性。空不离因果,因果不离空。一切因果都是可以改变的。不同的条件,不同的造作就能显现不同的因果,而这一切都是由于我们自心一种非常不可思议的一种功能。

你看你那个心就像孙悟空一样,一会儿变成小孩脸,一会儿变成大人脸,一会儿变成女人的低声低气,一会儿又变成男人的阳刚之气。那个心,就像一个演员一样,一会儿是一会儿非,一会儿苦一会儿乐,一会哭一会笑,千面人生都是由这个心组建的。今天谁不具备这样的功能?谁都具备有这样的功能。叫你笑一笑。你会笑吗?你会笑。叫你哭一哭。你会哭吗?有人说:“师父呀!我哭不出来了。”其实能哭。哭也由你,笑也由你,善也由你,恶也由你。这个人心就是这么自在,但是你能够自在吗?你能够自主吗?而你这一些无非不过是法性当中的游戏而已。

当你认识到这种神妙不可思议的法性的海洋,心性的海洋。哎呀,你觉得这人生太宝贵了。直到我出家,我从那些烦恼当中苦苦挣扎,三藏十二部恨不得一下子就把它看完,关起门来抄过去,抄过来。终于有一天,你发觉你认识到这一种生命奇妙不可思议,你认识这种自心它是自由自在地的,你发现生命之门就和自心不离不别。于是,一切的境界你可以显现。“哦,都是这个家伙干的。”于是,自己安心了,自己知道应该怎么去走这条路了。这个时候你才知道,这个人生其实透过那个烦恼一关,透过那个忧郁这关,透过那个生死那一关,真的很舒服。就很自在。别说那个明心见性,我不知道那个真正的明心见性有多神秘,但是我说我们能做到这种程度。发现人的自尊性、自主性、自由性,我就觉得非常舒畅。每个人能从那种自尊、自主、自由的这种生命价值认识了以后,我们完全可以自主我们自己的生命道路。

于是我们尊重已命,尊重自心。然后安安心心,实心打本。依据这种空性,依据这种因果,你希望什么,你可以自由造作。我们今天希望菩萨戒,希望像菩萨那样。于是我们发菩提心,我们就照着佛所说的那种规矩,像菩萨那种三轮体空,六度四摄。我们就照着去学呀!在布施当中来锻炼自己舍掉悭贪,在布施当中来成就自己利益众生的一点点发心。于是,你从一点点利益众生逐渐地感受到利益众生是快乐的。于是你那颗心就越来越欢喜去布施,去供养,去利益众生。你利益众生,众生一高兴了,好像你没为自己的利益去奋斗。但是随着众生的利益实现,你的利益也同步增长。虽然说你不求它,它自然而然地出现。你看这世界就是这么样的奇妙。

以往我们专门抓住自己的心,“哎呀!我要为自己呀!”弄过去弄过来,但是弄了一辈子,乃至弄了无量劫,颠转地把自己弄到苦海里面去了,颠转地把自己弄到烦恼的海中去了,颠转地把自己弄到执着的海中去了。而这种执着虚妄分别的这种烦恼,彻底的就是一种苦海。无非不是以自己为核心,而成就的这种苦海。有我就是万恶之源,有我就是万苦之海。其实我们今天菩萨戒的一切内涵,就是专为对治这种我执的,每一条戒它就对我执有所损伤,每一条戒对我执所显现的虚妄分别有所纠正,每一条戒对待犯戒的这种烦恼有所对治。

把这所有的菩萨戒,完全汇归到菩萨戒所对治的这种烦恼、虚妄、分别和它的坚固执着。然后,你体会到每一条戒都是那么善巧,除了诸佛还有谁还能有这样真理的智慧显现呢?每一条戒都是诸佛的智慧显现,真理本身显现,现量显现。于是,你觉得这一条高速公路太平稳了,太快了,太自在了!就像开着一个高级轿车,然后在一个路面非常好的高速公路上奔驰一样。怎么奔驰怎么自由,怎么自由自己感觉越来越舒服。“哎呀,这一条路上开着车真是舒服。”我们今天在修行的路上,你本来也可以奔驰在这种高速公路上,你本来也可以开着一个最摩登的轿车。是什么?就是自心。修行人驾驭的车,就是自心。对不对? 你奔驰在什么道路上? 奔驰在法性的高速公路上,奔驰在空性因果的高速公路上。而一路上万千美景触目皆是,头头是道。那种感觉一旦上道了,哎呀,真是很舒服。

你看到那些飙车的,白天不过瘾,晚上没有车了他在高速公路上飙车。越飙越过瘾,越飙那个感觉越舒服。我们这些修行人,你看看,在白天他修行不过瘾,晚上他不睡觉,他坐在那儿,高速奔驰——在念佛,在参禅,在持名。哎呀,真的很舒服呀!忘掉了瞌睡,忘掉了饮食。世间上的苦到那儿去了呢?没有了。他整个生命呈现着一种智慧之光。所以说,你要体会到这种菩萨戒了以后,你愿不愿意奔驰在这样的高速路上呢?愿不愿意驾驭这样一种心性的大马车呢?菩提心的大马车呢?那太舒服了。

所以说,内心要起皈依之心。回归这个,依靠这个,享受这个。那很舒服!你以为睡觉舒服呀?睡觉睡得很艰难。对不对?打呼声,你觉得很舒服吗?第二天早上你起来你发现,哎,太痛苦了。睡得周身都疼痛,睡得周身都懒洋洋,睡得周身想提一点正念都提不起来,睡得恶梦连天,睡得那些虚妄分别浮想联翩,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你不做梦的。但是你醒来以后,鸡蛋在那里?没有鸡蛋。美女在那里?哦!这仅仅是你的心念。再美好的东西,你一醒来,哎,我还躺在床上。你还希望回到那种梦境里面,但是梦境是虚幻的,你依靠那种虚幻来满足自我。能满足吗?不能满足呀。所以说,有的人在生死海中,他就喜欢做梦,一眯上眼睛做白日梦,多舒服。但是一睁开眼睛就非常痛苦。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我们不能干这种自我欺骗的事情,要做就要把整个生命投入到清清醒醒、明明白白的正觉修持过程当中。来皈依自性佛,发挥自我的一种明觉自性;来皈依法,来认识这种空性与业果的康庄大道;来皈依僧,学习这种圣贤僧的自主之心。学习我们圣贤的自尊、自重、自尽其意。我们的心是可以净化的,就由于我们每一个起心动念,只要符合于真理,只要安住在明觉自性之中。你发现一个一个的妄念它就远离自家而去,发现自己沉醉于五欲享受,违背菩萨戒的这些虚妄动作,那就会逐渐地远离,好像做这些没有意思。所以说,你自然而然地皈依到净化自己的身心世界上来。它是从这种自性三宝的皈依当中,来成就你对菩萨戒的领悟。一旦我们对菩萨戒有所领悟了,那就是安身立命之处,那就是自己的老师,那就是诸佛慈悲切切的一种慈心,那就是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随时随地来摄受我们,保护我们。

如果说能够从自性发起这种自性三皈依了,于是在事相上,你见一花一如来,一心一如来,一草一如来。所以说你在万万千千的情与无情身上,都能回归到佛法僧的三皈依。菩萨戒是佛心,菩萨戒是法的心,菩萨戒是净化自心的方法。一切菩萨的慈悲,一切菩萨的一种智慧无不显现在菩萨戒里面。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由菩萨戒成就,诸佛的五眼六通,十八神通,十地四无所畏都以菩萨戒而成就。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也是从菩萨戒里面而成就,乃至十方三世诸佛都是从这种发菩提心,受持菩萨戒而成就。你要建立西方极乐世界,或者建立自心的清净国土,也无非不是由菩萨戒中成就。你念念念阿弥陀佛的过程当中,能够把菩萨戒总摄在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当中,这一句万德名号当中就总持一切菩萨戒,法体形相总摄无余。

当你自心安住在阿弥陀佛无尽的慈悲与无尽的清净愿海当中以后,老老实实念佛,自心何曾有过一点犯戒?自心何曾有过一点违背菩萨戒律?所以说,你专专心心地念阿弥陀佛,自心就具足菩萨戒律。如果你能够从菩萨戒,你说我也愿意学习,我也喜欢受戒。可以,从这一些菩萨戒的一种法体形相这种过程当中,学习过程当中,你能够再一再二的体会到阿弥陀佛无尽的慈悲,清净的四十八大愿,头头安立在菩萨戒的每一个戒律当中。能够以这样持守菩萨戒,念念不忘阿弥陀佛的万德名号,形相上又做得极为到家。而我们自心念念不离阿弥陀佛,以这种具足清净戒律的心来念佛,往生那个是一日千里。对世间上不持戒念佛那要什么时间成就?我就不知道了。

所以说这种戒,就像跟你那个车,改装一个装甲车,弄得一个很大的马力,装备装得非常先进,非常和谐。所以说能够持戒而修佛,成功非常迅速。能够与阿弥陀佛相应,自然而然对于持受菩萨戒一点也不难。不要说我们做不到,下来有很多同修说我做不到,你为什么做都不做你就说做不到呢?今天我就发现我们学佛的人,大多数都是陷在这种自我的漩涡当中。很多师父,寺庙里的师父,我说你当个知客怎么样呀?“哎,不用说,这个免谈。”说:“为什么免谈呢?”“做知客等于下地狱,我不做,我也不是干知客的,我是修行的。”我说:“你为什么不做就把自己的门关上了呢?”“哎,不要说了,我肯定做不到。”他拒人于千里之外,实际上是拒自己于千里之外。自己把自己关于自己一种般若之门当中。你把自己关在门外嘛,你不愿意有所改变嘛,这就很艰难。什么叫执着呀?这就叫做执着。你要叫我做知客,我宁愿签单,我也不做。说:“你稍为承担一点嘛。“说:“不行,绝对不行,修行人那管这些。”他说。我们的庙上也很奇怪,我叫他打个点子,“哎,不行,我干不了。”“你干啥?”“我是修行的,这些东西拿来干啥。”我说:“好,如果真像这样的话,其实你不想干我也不想干。”“你不想你也别干。”我说:“好,他也不想干,他也不想干他也别干。”于是我说:“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常住上分锅而活,大厨房不做饭了。每个人发个锅,你不是修行吗?干吗你修行我要给你做饭呢?你自个做饭去。你的修行你要我给你做饭成什么样子,修行人就该这样呀。那个厕所没人扫,你也不愿扫他也不愿扫,行,自己的大小便自己解决,厕所我们不建了。”哦,这麻烦了。他想想:“这个麻烦了,厕所也不建,厨房也不开伙,这个麻烦了。”他说。

什么叫修行呀?就是不要偏激嘛。昨天还有人在说:“建阿弥陀佛我只愿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脚下的土地我不管。”没有土地建在什么地方?他说:“就连阿弥陀佛座下的莲花座我也不管,不要莲花座,我只要阿弥陀佛。你可不可以?看那些修行人非常天真呐。我也不要土地,我也不要莲花座,我也不要电灯,我也不要路,那你那个阿弥陀佛建在什么地方嘛?这一切的一切其实都是阿弥陀佛的显现,莲花座也好,光明灯也好,还是通向阿弥陀佛的路也好,它是阿弥陀佛的一个整体。对不对?不分割的嘛。干嘛你要分割呢?但是我们今天修行的人他就很狭隘,”我就只要这个阿弥陀佛,其实的我都不要。”空中楼阁嘛。路我也不建了。要是找一个工程师,把这一个阿弥陀佛不要地,不要莲花宝座,不要基脚,不要那些种种的路,能把这个阿弥陀佛显现在这个世间上,我觉得只有请阿弥陀佛了,除了阿弥陀佛谁有这种能力呢?

所以,我们今天要知道阿弥陀佛安住在什么地方,安住在一切生活的平时当中,安住在这些菩萨戒相的具相过程当中。所以说,你有这种心的时候,一花一叶无非是如来清净法身,你能够通过成就这些而成就阿弥陀佛,你能够通过成就我们自己的发心,我们自己在常住上的责任,成就我们对众生的义不容辞的菩萨心肠,这就是通往阿弥陀佛必不可少的福德因缘。如果说,你把这些福德因缘减少了,你想通往阿弥陀佛那很艰难,那是空中楼阁嘛。所以说,我们要皈依于这种法性,皈依于这种佛法僧三宝的整体。这是第一种,就是受菩萨戒你要对佛法僧三宝真真实实的有一个整体的皈依心。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三种受戒方式

第二种,受戒的方式。我们说受菩萨戒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在诸佛面前真真实实地受。这个很厉害哦,在诸佛面前受,在菩萨面前受,真真实实地受,得上品戒。你看你能不能得到呢?这艰难呀!他说:“佛圆寂了,我到什么地方去见佛。”佛没有圆寂的,他随时随地都有在我们周围哦,你只要有信心你就能见到。是不是?我们现在说阿弥陀佛远隔我们十万亿佛土,有信心的不离我们左右。对不对?有的人就能见到。为什么我们就见不到呢?乃至于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一些,那一尊菩萨又远离我们了呢?都与我们同在。只是你没有感觉。为什么没有感觉呢?没有信心,自心不相应而已。当你自心相应了,他就在我们身边周围,不离我们自心,你的心想都不想嘛。

世间上最可悲的无过于同室操戈,无过于同床异梦,无过于同心异德,这是最悲惨的事情。乃至兄弟姐妹你打架,他打架。本来是众生父母,但是你把他当成是冤家对头,一句话要把他骂死,把他骂冰心,要把他气得一下子栽到地上,一口气不来。哦,呜呼哀哉。哦,我多有能力。其实就是自己的父母亲呀。我们在世间上人为地构造了人我区别,人为地构造了勾心斗角,人为地构造了斗争的环境,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好像其乐无穷,其实是烦恼无穷。这些都是人为构造的。和谐从心开始。我们能够与诸佛菩萨和谐,那因为我们有信心;我们与众生和谐,因为我们有慈悲心;我们与山河大地可以和谐,因为有情无情同圆种智。我们与菩萨戒你能够领纳,有信心,它就能够出现。所以说看你自心怎么样去映现,看你自心怎么想去思维,看你对诸佛菩萨有没有感觉,能不能相应。能够相应就能够在诸佛菩萨面前受戒。

第二种,就是诸佛菩萨灭度以后,千里之内没有这些能够受戒的诸佛菩萨,那就请法师教授受戒。你在法师跟前祈求受戒,这个可以得正法戒。这个法师如理举行仪式,如理为之开导解释。教你如何发菩提心,教你如何领受这种菩萨戒,教你如何学习菩萨戒相,教你如何依戒去修行。这种法体形相菩萨的四课,把你教会以后,落实在自己见闻觉知、起心动念、开言吐语、待人接物。于是你能够得正法戒,这是中品受戒。

第三种,是在佛灭度以后,千里之内不仅仅是没有传授菩萨戒的法师,没有这种因缘,什么因缘也没有,但是你只要有自心就得了,有自心就够了。我们自心如果有诸佛菩萨的形像,当真的佛菩萨一样,忏悔发愿礼拜,求受菩萨戒。只要能够得相好,你就能得菩萨戒。你面对诸佛菩萨的像,像面对诸佛菩萨一样,虔诚恭敬、礼拜忏悔、供养祈求,那像就不仅是像哦,那就是真的哦。如果你能够得相好的话,哎,你这样老是修,老是修,有的时候梦中见相好了,阿弥陀佛好像走下来了,梦中见到诸佛菩萨了,乃至梦中好象见到诸佛菩萨把这种菩萨戒的戒体,醍醐灌顶一样,给我们加持,进入自己的身心。就是我们自己愿愿、念念、心心都应朝这个地方用功。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们自心在这种自心思维过程当中,成就了自己的愿心,成就了自己的信心,成就了自己的欢喜。然后,我们满心、满念都是菩萨戒法,都是诸佛菩萨的形象。昨天所说坐火车一样,“咣当咣当”一样。哎,坐了三天你回去做梦,还是“咣当咣当”。

而你今天礼拜诸佛,恭敬诸佛,在诸佛菩萨面前忏悔,如是一而再再而三,天长日久,自心与诸佛不相离别,自心与菩萨戒不相离别。菩萨戒就由这种自心,心心念念的虔诚,恭敬欢喜熏习而进入自心。能够得见相好就能得具足受菩萨戒,这是第三种方式。

而这三种方式,我们自己看,你依什么而受。如果你依法师而受,一个学规矩这是很重要,二一个好好听开示。要弄懂,什么叫菩萨戒法,怎么样发菩提心,怎么样领纳菩萨戒法。然后怎么样依菩萨戒来开头示范,来学习来熏习这种菩萨戒。这个现世人间,法师跟前受戒,重要的是明理,重要的是得法。如果没有的话,可以依自心的虔诚,依诸佛菩萨像可以反复熏修感得相好这样来受。如果你福德智慧因缘具足,能感得诸佛在世,那诸佛给你授菩萨戒的话那更具足了。将来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呀,我要求受菩萨戒。”阿弥陀佛利用他的神通方便智慧给你传授菩萨戒,那也很好呀。对不对?这样的日子也不远,你一往生就能成就,好好念阿弥陀佛。

好了,我们今天时间已经到了。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讲记(四)
                             
智海法师讲述

2007年11月29日下午•庐山东林寺净土研究生班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各位同修:

我们说到求受菩萨戒的三种方式。第一种,就是真实地在诸佛菩萨面前求受菩萨戒。这个要具足条件,要知遇诸佛菩萨出世,我们现在都没有这种因缘了;第二种,就是佛涅槃以后,我们在法师面前求受。由法师给我们讲授发菩提心的方法,讲授护持菩提心的菩萨戒,练习菩提心的每一条戒律。要在所有的菩萨戒律当中来熏习菩提心、增长菩提心、保护菩提心乃至究竟成就菩提心,就要把这种愿菩提落实到行菩提上。

真正把愿菩提落实到行菩提心上,那就要持戒修行,在戒律过程当中真真实实地去做。我们昨天已经讲了你说得好不如做得好,长期在那儿喊:“我要往生,我要往生!”不一定就能往生。你还要好好地念佛,“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要在正确地认识因果以后,在修因上努力。当你在修因上正确了,施行了,功夫具足了,叫它不出现它也办不到。它一定能够出现。所以说,我们今天学戒是如此,我们念佛也是如此。发菩提心救度众生,这种菩提心不是光喊,表面上念一个四弘誓愿,发一个心,那叫愿菩提心,把这样的愿菩提心落实在行为上,这就是最具足了。凡是在行为上违背了我们自己发心的,就要忏悔,我就要努力地忏悔这种障碍。所以说,把菩提心落实在身口意,落实在自己行住坐卧的每一个行为过程,每一个行为细节当中最好。

实际上念佛的人也应该学习这样。学习什么呢?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把成就度众生的资本、愿心落实在我们自己的行、住、坐、卧上。你的身口意三业、起心动念、开言吐语、待人接物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不要违背。凡是有违背的行为,就要忏悔。所以,比照菩萨戒的学习方法,来成就念佛法门的具体行为,这是非常殊胜的。往往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自己的语言上、心念上、行为上就有相背的地方。大家觉察到自己有没有相背的地方呢?“哎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多艰难呐!”哪有那么艰难,只要你做了就很容易。所以说,我们的心不要害怕它的艰难,不要把艰难挂在嘴上。再艰难的事情,当我必须要去做的时候,从战略上我要藐视它:“不艰难,再艰难的事情都不艰难!”

我们念佛也是这样。念佛的事情说你往生吗?“哎呀,我怎么能够往生。”开玩笑我都不退失,就是谦虚我都要朝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谦虚,不要朝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谦虚。那是与自己的往生心相背的。我们检查一下自己,在平时的日常生活过程中,有多少的起心动念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相背离呢?太多了。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好玩儿,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女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我七八十岁以后再往生。”“为啥呢?”“我这么年轻,对于世间五欲肯定要享受一下咯,享受一下再往生。”像这些,它再一再二地说明我们在认识上是有差距的,我们的言语行为上它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修行是相背离的。你要是把这些作为戒律来持守,像菩萨戒这样的我们来持守,这种修行就很具足。把信愿之心落实在行为上,把愿菩提落实在行菩提上,落实在戒律上。
这一时间,对自己不应该产生的行为,你一个两个都记在那儿,最容易冒出来的念头,你写在最前面,这个是重戒。为什么是重戒呢?因为我最容易犯,最容易拿它当借口。就要千方百计,要防止这种借口出现。凡事你与这个目标相背离的,也列出来,看看我最容易犯什么,这是自己观察自己。除了诸佛给我们制定的菩萨戒,你在修行净土的过程中给自己制定一下,你有智慧地观察自我,哪一些障碍最容易出现?然后专门有针对性地制定方案,防止它出现,这样就很好。所以说,这些戒律是菩提心的具体落实,能够朝着具体的行为上去运作,它有强化菩提心的作用。在熏习菩萨戒,受每一条戒,守持每一条戒的过程中,都有这种作用。念念之间增长菩提心,念念之间细化菩提心。当你这样的行为做得越来越多,菩提心就得到了强化,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强化,它就不仅仅是心念上的,而是行为上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在感叹我们佛教最圆融,学理最圆备,但是我们佛教徒,欣赏过去,欣赏过来,老是在口头上说。我看到西方有些学者,他们把佛法拿过去,悄悄地拿过去,已经用在一些临床医学上,把它用得很好;一些企业,把佛教拿过去,作为企业运作的企业精神、企业理念,甚至这些方法都作为企业运作当中具体的步骤。人家已经直接进入到临床运用上,而我们自己呢?偏偏还没有落实到这一层。像心理学,它把佛教很多的理念和方法拿过去,直接就是应用到临床心理学上,解决了很多问题。也许今天心理学对佛法吸收得很多,而我们呢?却还不知道它是这样应用的!只知道这是宝贝啊,好得不得了啊,但是怎么好呢?好在什么地方呢?用起来有什么功效呢?我们往往还没有进入到应用阶段。所以说,最好的是你能够应用!用得起来,最实在!如果用不起来,再美妙的佛法,那又有什么用呢!

我们今天弘扬佛法,很多人在说:“哎呀,佛法最完备,人生理念人生价值最完备!”但是现实生活当中他说:“如果说用在世间上的话,就不能用。”他用啥呢?“用在世间要用儒教的,学理要用佛教的。”我说你这个是背离的,表里不一致的。如果表里不一致,你说你在弘扬佛法那就很不好说了。既然学理上是圆备的,它在现实当中一定能够用上去。如果说用不上去,那就说明你学得不圆融,而不是佛法不圆融。请问一下释迦牟尼佛那么好的智慧,给你说的居然不能用,只是能够说一说,图嘴皮子热乎,图耳朵里面舒服,说一说听一听,过过干瘾就行了,实际上应用不上去,你想释迦牟尼佛能这样吗?所以我经常说,你只要对释迦牟尼佛有信心,对阿弥陀佛有信心,他教我们的一定是我们能够做到的!一定可以用在世间上是最善巧、最圆备的!而我们今天没有认识到,那是我们自己学习上的差距。所以见、修、行、果这几课它是连带的。在修行上,在实用上,也是从见修行果整体上的安排,那是安排得非常好的。所以,把这种菩提心用在现实生活过程当中。怎么不能用呢?当然能用。

经过这些,法师把菩提心从愿菩提心到行菩提心给我们解说了以后,我们能够按照这样的程序,好好地思维,好好地发心,实实在在地把菩提心发起来。对于戒律,我们认识到它是菩提心的显现,也能够成就菩提心。在这些具体的行为过程中去熏习,去强化就能够成就。

第三种方式,就是诸佛你也见不到,法师也见不到,可以在诸佛菩萨像前殷切忏悔。但是这里面你要突破一关,就是把诸佛菩萨的像不要只当成像,当成真的一样。要具足我们的虔诚,就像真真实实面对诸佛菩萨一样,我们来忏悔,来供养,来求受菩萨戒。殷切肯中,要突破这一关。不要以为面对的是佛像,如果认为面对的只是佛像的话,不把佛像当真佛,心里就有距离,很不容易能够见到效果。我们今天见到阿弥陀佛像的时候,你并不要仅仅把它当作是像,要像面对真佛一样,那样效果才强烈。

昨天我们探讨的时候,有个同学说:“你今天贡献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众生当佛,这个估计难以做到。”这个关键是我们认识上的问题,你把一个人当坏人看待,哪怕他是一个好人你也把他想成一个坏人了。是不是这样?你把一个坏人当好人看待,尽管他是坏人,但是你的认识上不同就一直以为他是个好人。同样的,你把一个女人当男人,把一个男人当女人,也很容易出现这种现象;我们把菩萨当作一个凡夫,它真的就像凡夫一样过去了。有多少的高僧大德在世的时候,我们并不认为他有多么了不起,我看他还是要吃饭,我看他还是要洗脸,我看他还是要进厕所,还要是要穿衣服,跟我没什么两样嘛!恭敬心起不来,往往我们就会失之交臂。非得要等到盖棺定论了,大德圆寂了,才说这个大德是多么得高深啊,哎哟,心里面才猛然一下觉得说:“这个人这么伟大!”由于看不见了,我们才觉得他伟大;看得见的,我们偏偏以为跟凡夫差不多。假如说,今天释迦牟尼佛再现,他是一个八十岁的老比丘,脸上的皱纹很多,甚至还会起点鸡皮疙瘩。这时你一看说:“这会是释迦牟尼佛吗?!”所以说,我们把诸佛菩萨看得很神秘。

你没有理解这些诸佛菩萨的内在形象是什么,以为诸佛菩萨非得要变现成非常奇特的相吗?那不一定。咱们周围,给你变现出奇特的相,恐怕还要把你吓着了。他要变成一种奇特相,他每天的烦恼那不很多嘛,很多人要去找他,对不对?那就麻烦了嘛。所以,那些开了悟的大善知识,往往要掩藏自己的踪迹,才能普贤菩萨再来,地藏王菩萨再来,弥勒菩萨再来。他们应世,往往在你的身边表现出非常平凡,甚至是疯疯癫癫。你一看:“这个怪老头!”最后一听:“唉,他居然是弥勒菩萨再来,这个了不起!”所以,在我们身边也许就有很多大德,不要抱着神秘的心,好像远方的和尚能讲经,远方来的和尚才能念佛念经。我们身边的这些大德呢?所以,要有慧眼,要有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它们,这样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以前说有一个人,他跑到南海去求观音菩萨,到了南海观世音菩萨,菩萨说:“观世音菩萨走了。”“走到哪里去了?”“走到你们家里去了,你回去见到那个倒穿着鞋的老太婆,那就是菩萨。”他回去一打门,找观世音菩萨在哪里,结果老妈出来了,听到儿子回来欢欢喜喜。真佛在哪里?堂上的众生老母,那就是诸佛菩萨。但是我们一直没有把他们当成诸佛菩萨对待,仅仅是把他当作一般的凡夫对待,所以你的心态就不一样。不在于众生是什么,重要的是我们以什么心态来对待众生。

修行,是求之在我,而不是求之在人。你要求人的时候,求之在人的时候,“你要表现一些奇特给我看看,我才相信。”那没有必要。佛教的恭敬人,它不是说值不值得恭敬,而是说我应不应该恭敬。在应不应该上下手,是求之在我。不因为他值不值得恭敬,而是因为我应不应该,这就是求之在我的一种态度。菩萨戒也是这样,你把众生当诸佛,是我们心态上的圆备。不要去检查别人,而应该要检查我们自己。这个时间,它就能够突破我们心理上的障碍。如果不然的话,那就很艰难了。

过去有个故事,说的是师父教徒弟,每天晚上拜佛,要见到佛像动了就可以睡觉了。结果师父玩了一个花样,从他的床头牵了一根小绳子,到时间他就拉一下,这个佛像就动了,然后他就休息去了。天长日久,这个小徒弟很老实,没见到佛像动他就老老实实拜。有一天,师父要出门,把这件事给忘掉了。这个小和尚在屋里拜佛,师父出差到外面去了。遭了!今天晚上拉绳子没有交代给别人,这个小徒弟估计晚上睡不了觉了。结果小徒弟还是安安稳稳地睡了。师父回来问他:“你没见到佛像动就睡觉了?”他说:“我见到啦,佛还走下来了,是真的!”小和尚他就没把佛像仅仅当成是佛像,他也没有怀疑师父在里面耍机关。他认为真真实实地是佛动了,该我休息的时候他就来叫我。由于心里没有这些怀疑,没有这些夹杂,那天晚上虽然师父走了,但是那尊佛像真的就变成佛了,走下来了。就是说,你以什么心态对待它,往往能感得什么样的结果;你有什么样的心态,你就能成就什么;你有什么要的心态,就能招感什么。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我们说,要用真心去对待。用真心去对待的时候,它就不一样了。我们对于诸佛,对于众生,你把他当真佛看待,不是假的,是真的。当你真的以这种心态去对待他的时候,你在每个众生身上不知道可以学会多少东西!如果说你把诸佛当众生对待,不管他跟你说什么,你都说:“哎呀,这没有什么,不稀奇,也许我说的比你还精彩。”这就糟糕了,很多精彩的东西你都会错过,很多值得珍惜的东西你都会失之交臂,那就很糟糕了。不同的心态,完全是不同的结果。你希望是哪一种结果呢?你要是希望和诸佛同在的结果,那么我们自己的心态就要具足,心态不具足那是不能出现的。

所以说,所见是我们的能见造就的。当能见的心具足了,成为一种素质那就好了,那么你的所见处处都会变化。我们平时所说的“万法唯心所造,唯识所显”,就是说,外在的现象纯粹是自心的映现。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映现什么样的影像。但是,我们今天学佛的人往往不信这个道理。唯识的道理他不信,《华严经》诸法由心所造,由心所显的道理他不信。就是净土宗它也讲这种,想佛、念佛,当你心里真诚地想佛、念佛,现前当然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为啥呢?因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因为是心是佛,我们可以是心作佛,它能作得出来。也不是由作而成的,而是因为是心本来就是佛,所以你才作得出来,没有你作什么呢?你作也作不出来。就因为你是心作佛,所以说是心是佛。本觉和始觉,我们在修行上也要讲这个东西。今天念佛也是这样,心不可随意,忽焉在内,忽焉在外,远远近近,无处不在,就看你怎么用。用成佛心,就能成就佛果;用成众生心,就能成就众生心;用成菩萨心,就能成就菩萨的心。看你怎么样用。知道这种道理以后,我们的心,心心念念,都朝着菩萨的起心动念去学。
一个人也是这样,我说我是智海,这是名字,我不认,可以冒充。说这个形状就是智海,这也不可信,可以整容,做手术整容,整得一摸一样,今天还有克隆人,你是什么把你克隆成什么。那么最重要的区分是什么?这个智海最容易这样起心动念,而你的起心动念与他是一样的。他最喜欢这样为人处事,这个习惯恰恰就是智海的习惯。我们来看这些细节。一看:“哦,那你就是智海无疑!”对不对?他从哪里分辨呢?从行为上去分辨,从细节上去分辨。我们今天也可以从细节上来成就诸佛菩萨。菩萨是怎样做的,我们就学着怎样做,你要把起心动念都学得像诸佛菩萨那样,乃至生活的细节。菩萨是怎样去生活的,我们就怎样去生活;菩萨是怎样起心动念,我们就怎样起心动念。行了!从内在里面就把自己装成诸佛菩萨了。

今天我们造一尊佛像还要装藏。装什么藏呢?如果是观音菩萨,我们就把《大悲咒》、《观音经》给它装在里面,那是它的心脏。今天我们这个躯壳,那是物质上的,你要把它变成诸佛菩萨该怎么办?他不是凡夫,他是诸佛,他是菩萨。怎么办?把菩萨的心,叫借心,装进心里去。对不对?把菩萨的语言,给它装一个程序。你说话,不说就算了,说就一定要说菩萨的语言。行为,我们也装藏。诸佛菩萨六度四摄,统统把你原来凡夫的习气毛病全部转过来。当你真正装到这种的时候,开了光了,装了藏了,你就是一个能够发挥菩萨大用的真佛菩萨了。可不可以?可以的嘛。

那些木头的佛像,泥巴的佛像,装了藏它的确就不同了。开了光以后,的确就不同了。不知道你们感应过没有?有个当兵的,他学佛,跑到我们寺庙的大雄宝殿。那尊佛像让宽霖老和尚装了藏,开了光了,他来一顶礼就感觉不同。他立马跟我说佛像开了光了?我说是,刚开光不久。他能感受到!一个木头的佛像,一个泥巴的佛像,装了藏了让人感觉就不同。我不相信你这个人,真真实实地把菩萨藏经装进去了,把菩萨戒经装进去了,把身口意三业都给你转变过来了,他还是假的吗?不会是假的嘛,他就变成真的了。所以说,我们要有这样的心态,求受菩萨戒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作意。


(三)求受菩萨戒应如实作意

这是三种作意。一个是上品作意,一个是中品作意,一个是下品作意。在求受菩萨戒的时候,不仅仅是要发皈依心,不仅仅是要如理如法的在意识上去成就,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上去成就。行住坐卧四威仪那是形象上装,动作上装。于是,我们在心地里面应该也这样起心动念来求受菩萨戒。那就是从内心上去成就,拿密法来说就是身口意三业相应。这个如是作意,就是心地里要与它相应。当你起心动念都做到这样,你不是佛也是佛了;当你起心动念做到这些细节,你不是菩萨也是菩萨了。所以,它从法上来成就。

第一种作意,就是上品求受菩萨戒。上品求受菩萨戒怎么样作意呢?

唯愿十方三世佛  以大慈悲哀愍我

我们祈求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哀愍于我,摄受于我。

我处轮回无所依  生死长夜常不觉

可怜我们这些众生处在轮回当中,无所依托,在生死的长夜当中常常不觉悟。

我在凡夫具诸缚  狂心颠倒遍攀缘

我没有佛法,没有求受菩萨净戒的时候,我们具备许多疏忽,具备有许多烦恼。心是颠倒的,是张狂的,就在外面的见闻觉知过程当中,到处去攀缘。你看今天我们的心,没有抑制的时候是不是到处去攀缘?成天就像个没事的小孩,“哎呀哎呀,这个是电灯,这个是房子,这个是柱头!”看到别人贴一张报告《佛说阿弥陀经》,他嫌你能认字,嫌你知道这个是棉花,这个是房子,这个是电灯。小孩都知道嘛,。但是我们就是喜欢干这样的事情。为啥呢?到处去分辨,到处去起名字,到处去显摆。那个心到处去攀缘,成天就干这种事。

心,没有抑制,见到什么就抓什么,我们没有以戒为师的时候是不是这样?就是这样。眼睛看到万万千千的现状,他会分辨;耳朵听到种种的声音,他会问这是什么声音;口里面吃到种种的美味,他会分辨。眼耳鼻舌身意在见闻觉知过程当中,心没有一刻是停止的。念佛的人也是这样。他说:“师父,我念念念的,怎么见到地下有龙、有鬼、有狗?”见到就见到了,你分辨它干嘛?又不是你所要求的,那也不是你所念的,你念的就是诸佛。而你的心只有安住在诸佛上,不要安住在那些不希望的对境上。管你天来、龙来、鬼来。跟我不相关!只要你攀缘那些虚妄的假相,执着那些虚妄的假相。糟糕了!着魔了!他说:“师父怎么办?”我说:“是不是着魔了?”一执着它就成为障碍,当然就着魔了。但是你不管它呢?它来了就来了,你不理它,它就走了,它就障碍不了你!不管它怎么显现,也障碍不了你,这就行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念佛的人要有这种智慧!我念的是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其他的不相关。我们的自心就有过虑的功能,自心就有选择的功能,你要把自心的正分别、正选择的过虑功能要用起来。除了与我们正念相应的,其他我一概不管。分别它干什么?来了就来了,去了就去了,跟我不相关,一心只在念佛上!修行菩萨戒也是这样,我心地里面只有菩萨戒,没有别的。这个时候就能全身心地投入了。要把狂心吸下来,不要到处去攀缘。

我处三界火宅中  妄染六尘无救护

可怜我处在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的火宅之中。起火了,不安全。三界当中都是火宅,没有一处是安全的。‘妄染六尘无救护’就是有虚妄分别心,有眼耳鼻舌身意,接触色声香味触法。我的心就随时在受染污,没有谁来救护我。这就是我们现前的一些根本现状。

我生贫穷下贱家  不得自在常受苦

我今天作为凡夫,要智慧没有智慧,要福德没有福德,生为非常下贱之人。内心里是烦恼蹦现,行为上是杀盗淫妄酒。种种见不得人的行为,层出不穷。是不是下贱之人呢?就是下贱之人。内心里面有那么肮脏的念头,有那么多见不得人的行为,有那么强烈的嗔恨心、贪心、愚痴心、染污心。难道我们不是世间上最下贱的吗?这就是最下贱的。‘不得自在常受苦’。哪一点你是自在的呢?常常在苦海当中。

我生邪见父母家  遭罪依于恶眷属

我的内心,就是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有无明就是邪见。身见、边见、断见、常见,四种倒见,就是无明。无明就是父亲。由于无明为父亲,贪爱就是自己的母亲。那么,见解错误了行为上就有贪爱,有愚痴,乃至嗔恨心,那就是母亲。由这样思想上的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就造就了种种众生的颠倒世界。所以说,你造了罪了,周围的都是恶人,是那些恶的眷属。这就是要觉悟我们现在所处的苦海,觉悟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把我们现在所存在的问题彻底觉悟。

对于这些你觉悟吗?我觉得你没有觉悟,成天他的感觉都很好,镜子照过去照过来,怎么照我怎么像阿弥陀佛。但是在现实生活过程当中,他怎么样也和阿弥陀佛不相应。烦恼啊!“怎么我照镜子的时候感觉这么好呢?但是在具体的待人接物时,我就感觉自己业障怎么这么重呢?”所以说,往往在自我督促的时候感觉非常好,没有觉察到自己处在轮回当中,处在生死长夜当中;没有觉察到自己具备了很多烦恼,在虚妄攀缘心当中过活;没有觉察到我们处在三界火宅之中;没有觉察到自己的贫穷和下贱;没有觉察到自己常常是因为无明、邪见乃至贪爱造作诸罪。没有觉察到!对于自己,没有如实的认知,当你真正有如实的认知了,这个问题大了。

于是,我们哀求:

唯愿诸佛大慈尊  哀愍护念如一子

我求诸佛加持我,求诸佛哀愍于我。把我当成你唯一的儿子来加以眷顾。

一忏不复造诸罪

就是说,今天我把前面的无明、邪见、贪爱、烦恼、造罪这些东西全部忏悔。你忏悔了,以后永远不再做这些诸罪了。

三世如来当证明

我今天在三世诸佛面前慎重地发了誓愿,请十方一切诸佛为我做证明。你们天眼遥见,天耳遥观,查心洞见。我的一举一动,三世诸佛肯定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的一举一动,让十方三世诸佛来监控我。我现在犯罪了,你们为我证明,从此以后我不再造作这些罪。
如是勇猛忏悔者  明为上品求净戒

所以说求诸佛加持我们,我从今以后在这些错误的行为当中,永远不再造作了。能够这样去忏悔的话,这就是求戒,这就是求上品净戒。这是上品作意。
中根的菩萨,求中品戒的我们怎么来作意?

若有中根求戒者  一心勇猛忏诸罪

需要我们的身心全部投入,虔虔诚诚、恭恭敬敬,以勇猛心来忏悔我们过往所造作的身口意诸罪。要认识到我们现在受的苦,都是来源于过去,我们造作诸业所显现的。

涕泪交横不觉知  遍身流汗哀求佛

你看你在诸佛面前忏悔的时候,要涕泪交横。什么叫涕泪交横?由于痛苦,由于全身心地投入,眼泪鼻涕不觉知地都流下来了。然后‘遍身流汗哀求佛’。在诸佛面前那是要流汗、流血的。怎么样才能流汗呢?殷勤忏悔、苦恨忏悔。在诸佛面前如大山崩地,那样的一种投入来忏悔。你敢不敢?不敢。“诸佛菩萨你原谅我嘛,我做错了,我打自己一下!诶!”装装样子,手拿多高,打上去的时候深怕把他打痛了。你这是真心忏悔吗?往往就是对自己下不了手。说你忏悔吧!“哎呀,我打自己忏不了,打不下去。”我说:“你监督自己可以吗?自己监督自己可以吗?”说:“师父,我可以!”但是,他自己懒惰,自己犯了错了。我说:“怎么不打你自己呢?” “哎呀,自己打自己下不了手。”

我们今天是不是这样?面对自己错误的时候,我们往往是自己原谅自己:“诸佛菩萨你老人家慈悲,原谅了哦。”原谅了啊?他跟诸佛菩萨讲条件。他说我在你面前就忏悔了,打个招呼:“哥们儿,原谅了哦。”那就忏悔了啊?!怎么忏悔嘛!他以为诸佛菩萨真的是另外的一个什么人,诸佛菩萨在哪里?诸佛菩萨就在自心上啊,自信的诸佛菩萨啊!就是自己对自己能够严格,能够做到‘涕泪交横’,能够做到‘遍身流汗’这样来哀求诸佛。

发露无始生死业  愿大悲水洗尘劳

在诸佛面前,把自己所犯的一切罪业发露出来,不要藏在心里面。我们今天犯了罪了,怕发露。为啥呢?发露出去是不是又要被人说,被别人说我就没有面子了。你要面子干什么?要面子你就没有里子。什么叫里子?就是作心,心你就发不出来。今天人的面子思想就很厚,深怕在人前丢人。人前丢人并不觉得羞耻嘛,你要是自己丢了自己的人皮,那就更羞耻了。我们今天在诸佛菩萨面前,能够彻底发露忏悔,不给自己留面子,把你这种道貌岸然的伪装彻底撕下来,自己能够痛下决断。根本没有什么面子,人前道貌岸然,人后男盗女娼,无所不为。就是要看清楚自己这一副虚伪的面孔,能够把这种虚伪的面孔彻底放下,把自己最丑陋的行径暴露在诸佛面前。‘愿大悲水洗尘劳’,祈求诸佛用大慈悲心来哀愍于我,摄受于我,把我这些烦恼、灰尘洗掉。

涤除罪障净六根  施我菩萨三聚界

就是把我的身心世界、眼耳鼻舌身意彻底改造。以前的不中用了,我现在要改造它。眼前,以前因为爱见别人的错误,所以你就会发生烦恼,你就会发生错误的行为。今天,这个眼睛不行了,给它换一个眼珠。以前你的眼珠专看人家的弊病,今天受菩萨戒,菩萨就要把这个眼睛给你换过。不要去看别人的过错,要看众生的长处,要见众生的功德。并不是说把你的眼睛给挖掉,而是转变一种心态,转变一种方法。眼睛给你转换没有啊?转换了。这样你就得法了,这样你就得戒了。“是真修行人,不见他人过。”,你就可以转变过来了嘛。耳朵,以前是只听是非。今天,这个耳朵要不得,割下来甩了。

“是非止于智者”,一切是非谣言,种种不中听的话,让你起烦恼的话,不要往耳朵里面装了。内心专门思维那些世间上不好的,专门装那些染污的东西,把自己的自心整成一个垃圾桶。你这个自心要不得,要给你换心肝了。要让你的内心装诸佛菩萨的慈悲,装诸佛的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你要装进去。这样的话,眼耳鼻舌身意都完全给你换过,这个六根从此以后就是清净的六根。这样,我们按照菩萨的三聚净戒来起心动念。三聚净戒是诸佛菩萨,如甘露灌顶、醍醐灌顶。从顶门给你灌入,让你整个身心世界,全部充实三聚净戒。以戒法为生,不以那些屎尿为生,这个要清净下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6 15:04 , Processed in 0.302057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