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我要报恩

[实修] 2011实修一族【我要报恩】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我要报恩 于 2012-10-21 00:55 编辑

  

以时寝息 当愿众生身得安隐 心无动乱



  时间到了,要就寝休息,可是一般人不懂如何睡觉。这可从两方面来看,一个是身体不会睡,一躺上床就昏睡过去,中间怎样翻来覆去度过这个夜晚的都不知 道。修行人能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在翻身,甚至可以随时将梦境打断,这就是心安隐(稳),这都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可惜我们不会训练,所以睡的时候身不安隐,心有动乱。这里告诉我们,「身得安隐」,就是清楚知道自己有没有翻身,心安隐就是在做梦的时候,自己也可以控制得住。从醒着到睡着之间,那个我照得很清 楚,醒睡之间有一个调整器,我们便要把这个调整器给找出来。
  从醒到睡,大约半年的工夫就可以训练出来,睡中能清楚知道自己的翻身大概要一年,而做梦要能控制得住,就需要善根了。如果能够清楚的照见自己在做梦的话,那个梦从哪里来,你都会知道,前辈子的宿世因缘也都会显现出来。这是十分微细的。
  以插花来说,各位可能没有留意过,自己为什么会习惯性的认为这样比较好?你为什么会拿起这一枝花这么插,而不是拿起那一枝花那样插?因为这朵花是圆 的,而在你的内心深处,对于这种圆的造型与知识本身,就有一种好感,因为过去你有这个体验,可是你不知道,你只是很自然的拿出来运用而已。这当中即有前因存在,但是你没留意到,而修行的定力却可以使你观照得到。为什么我会选择这一枝把它插成这样?为什么我会买这个花器?一切都有前因,这些东西在甚深禅定中 都可以全部现前,所以心无动乱,就是这样的一个状况。


睡眠始寤 当愿众生一切智觉 周顾十方


  醒来以后不要立刻急着起床,可以先来个肢体动作,两腿两手伸直,用力伸个懒腰,这一用力精神就来了,不会再想睡。这时候你就可以体会「一切智觉」是什 么?虽然我们要的一切智觉并非这种智觉,但是可以藉此发愿,然后「周顾十方」。因为这个基本动作首先可以使精神振作,接着又可以浏览一下周围的环境。如果训练得好,下辈子投胎到哪里,你都能清清楚楚。
  你现在是迷迷糊糊,怎么来的都不知道,反正前辈子造什么业、种什么因,综合起来就来了。但是修行人有了这种训练就不同了。因为死的状况就像睡着了,当你投胎转生时就像苏醒过来的样子,如果每天起床都昏昏沉沉,警觉性就不够,那什么时候到三恶道去了都不知道。
  现在有了这个训练,即便说由于造了愚痴业,下辈子得变成猪,可是当你要转生为猪的一剎那,会十分清楚,立即有警觉而马上回去,重新再来,才能拯救自己。否则迷迷糊糊,一旦随着其它的小猪吸食母奶,那猪身一定型,就百千万劫难复人身了。


众会聚集 当愿众生舍众聚法 成一切智


  「众会聚集」,指大家聚在一起,外缘到了,此时要提高警觉,「舍众聚法,成一切智」。众聚法即因缘和合的法,我们叫做有为法。「舍众聚法」,即舍一切 有为法。「众会聚集」,当大家相聚,就是因缘和合,这个时候,要提高警觉,把所有的有为法都放下,有为法一旦放下,即成就一切智,一切智即根本智,即舍识 用根,此时,你就得智觉了。
  当你将错误的方向转为正确的方向,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在错误的方向里,所做的一切都是错的。当你弃邪归正,回到正确的方向,所做的都叫一切智。例如做梦时,梦境看到一切都是真的,这个时候,再怎么真还是梦,醒来时那才是真的,这种在正确的范围内,才是一切智。


若饭食时 当愿众生禅悦为食 法喜充满


  所谓的吃,有四种吃法,一是一般的饮食。二是意食,什么情况叫意食呢?譬如有人觉得自己很苦,就不断的向人诉苦,让人产生同情心,这在工商界、广告界 推销商品尤其盛行,它让人产生一种意念,也就是思想的饮食。三是天食,是天人吃的。天人要吃的时候,东西便出现,吃完后便消失,这不是我们所能想象得到的。第四个就是「禅悦为食」。修行到了某个程度,饮食所需会逐渐减少。「禅悦为食」的情况是不怎么吃,但是精神仍然很饱满,而且是恒常的,可以维持数十 年。因为在定中能够产生一种喜悦,很自然的生命就能维持下去。
  有些人在修行时会感觉有护法支持,既然感受到护法护持,就更非修法不可,因为唯有修法,才能让护法维持生命,如不修法何来护法?也只有靠着修法,它的 能力才能增强,可见护法是来自自身而非外来的。修法到了相当的程度,护法的力量会增强,自然会产生「禅悦为食」的情况,以禅悦来维持生命。所以修行人不会怕饿死,凡是会考虑到饿、病、冷的,都是修法还未上轨道,还没进入状况。
  四食中以「禅悦为食」的境界最高。生命照样可以运作,不一定要穇以杂粮。俗话说吃五榖杂粮的一定会生病,但是禅悦为食者不会有病。「禅悦为食、法喜充 满」,这两句话人人会说,可惜有几个人能体会得到?甚至连想象都没有办法。听经听了很高兴可不算法喜,通常「法喜充满」的人容易进入「禅悦为食」的境界,禅悦为食的人也容易产生「法喜充满」的现象,但是两者未必有直接的关系。它们虽也互相包容,相即相入,可是「禅悦为食」者不见得「法喜充满」,「法喜充 满」时,也不见得会产生「禅悦为食」的现象。
  什么叫做「法喜充满」?这跟我们听了经很高兴,或者读经、诵经、参加法会以后,感到很高兴的情况不同,它是指我们的生命,会因为做了这些事以后,产生一种源源不断的能量。充满并不是说感觉很高兴,而是以法喜为资粮,充满我们的全身。像吃了东西,能量便会充满一样。
  「禅悦为食」,是指食的一种状况,以禅悦为资粮,而法喜则是以法喜为资粮,是指修行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喜悦,这种喜悦与一般的高兴不同,因为修法以后 会得一种利益,并不是像做生意赚了大钱的那种具体利益,而是突然间感受到的喜悦。从最笨的方法一点一滴打下基础,不管是好是坏,都是生命中的一个过程。就像你在工作上不断地投入,到了某个程度后,技巧成熟了,会产生一种喜悦,这就是法喜。这与做了一件事,觉得很开心是两回事。
  法喜的现象谁都能有,商人做生意,光是赚了钱感到的高兴不是法喜,而是当你在不断的磨练中体会到要领,从此在商场上不疲不厌,就是法喜。生活中这样的 例子太多了,尤其是夫妻生活到了某个阶段会呈现低潮,双方经过不断的检讨、投入、观照与培养,找出问题所在,并努力解决问题以后,会有一种更美满的感觉,生活天地突然为之改变,由阴霾转为光明,这时候你就能体会什么是法喜了。这种内心的满足感,是靠自己的完全投入、真正获益后才能产生,而这个利益也绝非世 间的财富得失所能衡量的。

饭食已讫 当愿众生所作皆办 具诸佛法


  这几愿都是针对出家人而言的,出家人从道场出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托钵、吃饭。吃完了就等于大事已办,准备回去好好精进,不再论吃的事情。而我们一天 三餐,每一餐都要懂得这个原则,就是吃完就好,不要拖泥带水,老是在心中回味。一般人不会吃饭,常发生两种情况,一个是在吃饭的时候心理老想着别的。好吃的话,想着下次再来吃;不好吃的话,就想着下次到别的地方去吃。永远想着下一次,而当下这一顿饭却反而忘了要好好去体会、去感受。出国旅游,才坐上飞机, 就想着下一趟要到哪里去玩,生活永远不在当下,而在幻想中。
  第二个是「饭食已讫」,就不应该再贪念尘境。所谓余音袅袅,其实听过就算了,何必还要袅袅?可见还在贪着。所谓齿颊留香,吃过就算了,何必还要留香? 可见是尘境未断。不管喜欢或不喜欢,总之就是会染在尘境上,这些都是要断除的。所以为什么说「饭食已讫」后要「所作皆办」,办完就办完了,不要再拖泥带水,这就是佛法的行门,若是观念没有建立好,就不会懂得。
  凡夫吃到好吃的是齿颊留香,尘境不断,修行人是吃完即过,不再留恋,因为他们已把饮食当作媒介物,藉此转入生命的洪流中。凡夫总是反被尘境带走,因为 一再被尘境带走,所以工商业也就愈发达。商人会针对人们识性发达的弱点加以诉求,而识性到了某个程度会疲倦,所以餐厅会不断的推陈出新,以招揽顾客。
  修行人吃什么东西都不会疲乏,因为他会一直转入生命的洪流,最后导入自性海中。百江大川最后都归于大海,我们一再的自我充实,最后成就的就是性海。凡 夫只停留在涓滴细流上,很快就会疲倦,因为涓滴细流来到小池塘,很快就会填满,然后再分觅出路。所以我们对于尘境要不染着,来时要能清清楚楚区分,去时要干干净净不沾滞、不缠绕。所以经文说「所作皆办」,而且要「具诸佛法」,觉悟的法要具足,当尘境染上我们的根时,要很快的让它过去,不要被它带走,所以不 能让尘境转我们的心,而是以我们的心转尘境,才是具诸佛法。


大小便时 当愿众生弃贪瞋痴 蠲除罪法


  我们抛弃贪、瞋、痴,就要像大小便一样,通通都除掉,一点也不保留。在修行的道路上,希望各位能有这样的认知。过去我们说过,对于贪、瞋、痴,就要像 这样子干脆坦然的放下。烦恼也是一样,遇到不如意的事,不要很勉强地接受,因为即使你不肯接受,也得接受,能够坦然接受,就是放下。放不下的人会说由时间来疗伤,表面上是淡忘了,事实上是潜伏隐藏起来了,一旦某种情境出现,又会勾起你的联想,这个联想,就是你生生世世要出现的业力。
  无论是病痛、事业的失败、情感的挫折或是亲友的离别,统统一样,都是因果的呈现。因是自己种的,只要你愿意放下,就放下了。两种处理法任你选择,你若 选择坦然地面对,就会像在愁城中找到正门,轻松地走出来;假如不愿放下,就像在愁城中弃正门不走而四处乱撞,直到头破血流,最后用爬的出去;虽然总算也出来了,可是很辛苦,不但这辈子痛苦,生生世世都要受这痛苦的缠绕,因果便是这样来的。所以这里告诉我们,「蠲除罪法」,放下任何烦恼,就要像大小便一样, 彻彻底底、干干净净。
  每天这样训练自己:任何不如意的事情,我统统放下,而且放得潚潚洒洒,绝不回头再想。就像有个人背上拦了个锅子在路上走,半路上锅子掉下来破了,他也 继续向前走,毫不理会。路人呼叫他说锅子破了,他仍头也不回地走。路人又喊他:「你怎么不停下来看看?」他说:「看一下,锅子就会好吗?」破了就破了,不用再看了,无济于事。如此的放下是真解脱,而非心不甘情不愿、逼不得已。所以是真放下假放下,自己要衡量清楚。

事讫就水 当愿众生出世法中 速疾而往


  现在物质文明,大小便后有卫生纸可用,或者有自来水可冲洗。但是以前没有这些东西。小时候我们可能用树叶、竹片,在这以前就完全用手了。手上沾了脏东 西,要先用沙洗好几次,再走到水边用水清洗,当你真的用手擦拭的时候,那种希望脏东西赶快洗掉的感受就比较大了,所以说「速疾而往。」你会有那种迫切感。只是现在情况不同,感受不到,因此很难引起联想。但其立意非常好,我们还是要尽量观想。大事办完了,赶紧到水边去,希望大家在出世法中,都像跑到水边去一 样,那么快、那么迅速。

洗涤形秽 当愿众生清净调柔 毕竟无垢


  到了水边清洗时,希望大家都把污垢洗得干干净净,不留一点痕迹。
整衣束带 当愿众生检束善根 不令散失


  整理衣服裤带的时候,也要提高警觉,发广大愿,「检束善根」,检点一下有那些善根掉了没有。贪、瞋、痴应该掉的不掉不行,戒、定、慧不该掉的掉了也不行。贪、瞋、痴能掉就是善根,戒、定、慧能不掉也是善根,所以「检束善根」,有正反两面的意义。
  但这里又有一个问题,我们说贪、瞋、痴与戒、定、慧是对立的,而刚刚又说凡事要统一,不要对立。那么在善根上该怎么讲?
  各位有没有看过密宗的佛像?有很多都画得很可怕,双眼怒目而视,头戴人头骨所做的项链,手提人头,脚下还踏着人身。这并不是要我们修成那个样子,而是 印度的一种思惟模式。这种画是要我们修本尊法,本尊怎么修呢?由于人在表面上给人看到的都是属于正相的,但是人还存在着负相的部分。譬如一个人所显现出来的是男性,他同时也含有女性荷尔蒙,而女性也只是显现出女性的部分,她同样也含有男性荷尔蒙,所以男女是一体而非分开的。男女相结合而产生人,是男是女, 只不过是一个隐一个显罢了。
  同样的,一个人在他的生命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显出来的都是正相的,给人看的,可是还有负的一面。社会教导我们礼义廉耻、忠孝仁爱,所以显现出来的都是 礼义廉耻、忠孝仁爱,原来也存在的杀盗淫、贪瞋痴只好都隐藏起来。可是隐藏起来,总有一天会发作,修行就是让我们把这些给发泄出来。所以这种画的意思是说,把贪瞋痴、杀盗淫的部分给显现出来,把伪装正相的部分踩在脚下,不要以此来隐瞒,而显现负相并不是要我们去成就负相,而是让它完全发泄,发露出去,燃 烧掉了,这才是真正的忏悔。
  各位若是每天晚上能利用半个到一个钟头的时间,不讲话,不做事,默默的坐着,尽情的打妄想,充分的让它发泄出来,待想过了以后,影子也随着消失,不再存留于脑海中,这就是密法。所以打妄想也要会打,才有无量功德。可是妄想起时也要能放下,不可执着,否则反成业力。
  善法是好的,恶法也是好的,你要会用。过去的无知是由无始无明所造,现在要它一一过去,让身心纯洁没有瑕疵,这就是修行。好好发露出来,将它燃烧掉,让身心洁白通透,当下即可出三界,因为没有残余因素把你留在娑婆世界,若是隐瞒起来,便永远都带着,生生世世跟着你。

若得五欲 当愿众生拔除欲箭 究竟安隐

  生活中的佛法,是我们一再强调的,从生活中来讲佛法,关键在于对于我们所在的情境,要如何去「转」。现在,我们所在的地方,就大的环境来讲,叫「娑婆世界」或「五浊恶世」,你离不开这个世界,那我们要如何将这个世界转为极乐世界?
  当下这个转法是就大范围的,总括说的。在小的方面,日常接触的事物中,你是否有分别心,当你有分别心去分这是杯子、那是桌子时,你就会进一步分辨这个 杯子好或那个杯子不好;如此一来,你将永远回旋在娑婆世界里,因为这是对幻境的一种捕捉。换句话说,就是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
  你是停留在对幻境的吸收,而那些幻境对我们来讲,并没有真实的意义。可是,我们却会停滞耽溺于其中,就好像在一个银幕上,映出绵密接续的影片,我们却误以为影片是真实的。
  这只是第一层迷雾而已,还有更深层的,就是你把里面的剧情当成真实人生,随着剧中人的悲、哭、喜、笑,莫名其妙哭笑后,明知道那是假的,可是,看的时 候,却仍旧哭得很伤心、笑得很高兴,明知「做戏『空』(河洛语,装疯卖傻的意思),看戏憨」,但是你就喜欢做憨仔,这就表示你已被那个境转了。
  现在,我们修行就在这地方着眼,当下这些状况,你能不能转过来,而不是反被转过去,这是老生常谈,可是我们一直做不到。所以,希望各位对佛法当中修行的部分,只要抓住一个,能一个就好了。
修行,难在『行』
  唐朝白居易曾问鸟巢禅师:「什么是佛法?」禅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说:「这还不简单,三岁小孩都懂。」禅师说:「八十老翁做不得。」八十岁的老翁都做不到,三岁小孩如何懂得?对于修行的原则,也许都懂,但可能一直做不到。
  昨天,有同修到中坜道场,提起要买一块地,想找几个同修,每个人盖一间茅蓬,然后要开始潜修。我问他要如何精进?他答:「一心念佛。」我问他要念到那 里去?他说:「要念到极乐世界。」我说:「你那里准备当坟墓了。」一心念下去,就念到坟墓去了,因为他对整个状况没有弄清楚。也许,他是想放下身心世界, 但当他开始念时,发生问题怎么办?古人可以有这种设想,安居在一处茅蓬,潜心修道。现代人的茅蓬是无形的,如果住进茅蓬,海青、缦衣、冰箱、电话等等设备 还一应俱全,这就不叫茅蓬,叫别墅,哪有办法放下身心世界,一心念佛?这就是环境没有弄清楚。
  这个时代,只要把自我面子、身段放下,会比古代好修行。古代要填饱肚子,为了生活需求,还需要去化缘;现代不需要,只要累积一年的资粮,存在银行里, 每月去领一点来吃饭,一日一食就够了,有时,同修道友还会供养你几餐,你可以专心精修,又不怕生病,倘若生病,还有全民健康保险提供医疗服务。
  但是,现在我们就是放不下,怕饭霉菜馊,要买最大的冰箱;怕天热气燥,要冷气机,自己一直在描绘那个理想,那就是执着,执着于那一点,想要一心念佛是 不可能的。如此这般,骗人也是骗自己,因为我们对自己不了解,对五浊恶世的娑婆世界也不了解,如此想要找一个极乐,去到那边,只会是极苦,绝不会是极乐。 因为现在你不懂得修行,到了极乐世界,谁教你修行?这里极苦都不想修了,到极乐世界会修吗?试想目前,我们只要生活稍微改善,就会耽于逸乐,退转道心,到 西方净土那么唯美极乐的地方,我们如何能不放逸享乐,怎么可能努力修行?这是一个很切身的问题。
生活的困境,绝大部份问题在于心
  修行人有修行人的憧憬、理想与执着;凡夫也有凡夫的理想、憧憬与执着。两者都有同样的缺点,要想出三界、了生死,两者都同样要破除这些。不只修行如 此,在其它事情上也是一样。当你在这个环境有烦恼,工作不顺意的时候,除非是工作能力的问题,否则绝大部分是出于心的问题。例如,是读书人却要他舞枪弄 剑,是劳动者却要他吟诗填词,都会难适其任,这两种人只换对位置,就能各展所长。
  又如人际关系处理不当,造成工作上的不如意,无法协调,那不是换工作就能解决的,而是要换你的心。把我们的心境转过来,学习如何与人相处融洽、如何使 自己的生活过得自在。假如心念不转,只改变其它,那只是换另外一个洞钻进去而已。一个人如果老是爱与人计较,爱与人争风吃醋,爱与人争长论短,不管到哪里 去,都无法与人相处,所以,最重要的是转变你自己的心。
  刚刚曾讲,凡夫与修行人都有执着,都有目标与理想。当执着产生的时候,什么都不对了,正知、正见也会因而消失,所讲的一切都是假的,这一点要先了解。 了解以后再看经文中如何用心的部分:「若得五欲」,五欲指七情六欲,有这些色声香味的享受,会过得比较舒服,俗语说:「乞丐也有三年的好风光。」当我们生 活好转,渐入佳境时,就要注意了。
  「当愿众生,拔除欲箭」,是希望一切众生,把这种贪都能除掉,才能「究竟安隐」。因为有贪欲,就不安稳(隐)。这里有几个重点,第一、「当愿众生」的 意义,看文意,是希望别人的意思,其实我们都是众生,自己也包括在内,即使是菩萨也是众生,十法界中,只有佛才是究竟的,其它都是众生。所以当愿众生,指所有的众生。
当愿众生是一种心量的展开
  为什么要说「当愿众生」而不说「当愿我」,「当愿自己」或「当愿每人」?这是一种心量的展开,告诉我们,不要自己得了利益就忘了别人。虽然发此愿是很大的愿,我们也希望大家共襄盛举,共成菩萨,所以才说:「当愿众生。」意义就在此,一发愿就要训练我们的心量。
  有很多同修念到愿代众生苦时,常常会将「众生苦」省掉,或是念的声音特别小,不敢当下承担。不发愿,所受到的苦更多,一发愿要代众生苦,菩萨与护法就来了,因为有苦,他们会帮你挑一些,你不发愿,那就自己挑吧!自己去氶担。
  同样的道理,像我们发愿要进学校读书,义务教育三分之二的费用是政府负担,那些负担是从我们的税赋而来的,贫富各照所得缴税。不能说进学校要缴学费, 就不进去,那是你的损失。所以在发愿时,相当于这种情况,发愿做一件事,法界中历劫成就的诸佛、诸菩萨,会帮我们承担许多,这叫法如是故。我们不懂法的道 理所在,一看到发愿,就以为兹事体大,难以承当,要知佛、菩萨绝对护持你的,除非你的愿是为贪图自己的名利,那就没办法了。你的心真的是为众生的话,佛、 菩萨绝对帮你承担。
  今天我们的福报很大,虽然我们的道场,没什么积蓄,但有大家的拥护,算是福报很大了。这些都是三宝的加持,释迦牟尼佛的感化,使得僧宝的形象优良,才 受到大家的拥护。所以,发愿进入菩提道,愿意来弘法,愿意利益众生,愿代众生受一切苦,三宝就会来加持。既然有如此宏愿,你就要修行;既然要修行,佛、菩 萨就会加持你,除非自己盲修瞎练,所以,「当愿众生」很重要,有他的真意深理在。
「拔除欲箭」,就是去除执着
  「拔除欲箭」,欲指五欲,五欲射中我们的心,就会迷惑颠倒,会造种种的业。这里的欲,主要是指贪,五欲都是贪的范围,贪是一种很严重的毛病,像一支箭,要去贪,就要将射中我们的贪心之箭拔除。贪心是一种执着,一种习气、性癖。
  「拔除欲箭」,就是去除我们的执着。执着的脾性要怎么除掉呢?即使一家人,习气都会差异很大,有的很爽快、有的很执着,不同习气造成人格发展的不一 样。执着的事物有很多种,一般人不是执着钱财,就是执着情感,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只要有执着,内心就会不安稳,经常要心想口说,这大部分是由于自己内心的 某种不平衡,有不平衡就会不安稳。
用静坐除去那执着
  要如何确确实实除掉那个执着性?在修法中有一个方法,就是静坐。靠静坐如何拔除欲箭?当坐下来,姿态动作如何,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训练自己不妄想、不空心静坐、提起正念、照得清清楚楚,这是第一个阶段。
  其次,当我们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照得清清楚楚以后,该如何处置?例如坐了五分、十分钟以后,脚会开始酸麻,甚至腰酸背痛,躁痒难忍,这个感觉要很清 楚的知道,也就是清清楚楚的感觉到身体的某一部位已给我一个讯号,这里在酸、那里在痛,如果准备要移它,或动它,那个酸痛就会继续加深,但也会自然消失。
  现在,看得清清楚楚,知道业力来了也去了,来来去去,一切是无常的,好的境界来也无常,一下子会过去。懂得这个大前提,到了中期,那些现象会消失,内心开始产生一种宁静感。开始进入第三阶段,这时你就要清清楚楚,身体以外,还有心理的变化。
  凉风进来了,我感受得到,看得清清楚楚,就会知道风向对我们所坐的位置的关系,下次是否需要变动,以免受到风寒伤害身体。光线强弱对定力是否有影响, 自己会很清楚。不但如此,更会发现在静坐时,什么欲望、妄想,诸如关瓦斯、打电话、喜怒哀乐、贪瞋痴会逐渐显露出来,出现时也要看得清清楚楚。你会发觉这些东西不能执着。因为,这些都是无常,它来了,它去了,这种在内心里头来了又去,去了就已拔除,不再产生了,这就是修行的功夫。
  为什么有人静坐能知天下事,当心静到某种程度,现象会现前,当什么都不执着的时候,什么境界都会现前,因为你已把欲箭都拔除了,实修就是这样,这是从行门下手。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22部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15部
南无无忧最胜吉祥如来
南无月光如来
南无如月光白色如来
南无威德庄严决定清净如来
南无金刚坚强消伏坏散如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21部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21部
发表于 2011-1-13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师兄!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12部
发表于 2011-1-15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善名称吉祥王如来
南无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
南无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
南无无忧最胜吉祥如来
南无法海雷音如来
南无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宫毗罗大将
南无伐折罗大将
南无迷企罗大将
南无安底罗大将
南无頞你罗大将
南无珊底罗大将
南无因达罗大将
南无波夷罗大将
南无摩虎罗大将
南无真达罗大将
南无招杜罗大将
南无毗羯罗大将
发表于 2011-1-15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兄好棒
 楼主| 发表于 2011-1-15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12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27 02:39 , Processed in 0.183894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