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不垢不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直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1色身2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一)。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3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二)。
  分解:
  经文云诸相非相,言之不啻再三。至此言离色离相,与前文更深一层矣。前云诸相非相,是令人破相分。自究竟无我一段之后,是破见分也。相分属色,见分属心。此心即是能推测事理之妄心也。此妄心不能降伏,时时缘六尘缘影,即为法尘留碍。须菩提已得人空之慧,知三十二相非相,明得法身边事矣。明得非相,破相也。明得见相非真,破见也。人法俱空,色心齐弃,即悟非空非色,非一非异之理。盖色心二法,相待而有,离之不可,即之亦不可。若云离相,则色身未尝不是法身。若云即相,则说法者不是色身。真正法身不可以即相见,亦不可以离相见,即相见,谓之住相。离相见,谓之断灭。若即相而不住相,离相不落断灭,于相中悟其非相,于色中悟其非色,则真知离相离色之妙理矣!
  词义:

  1具足:圆满成就,毫无欠亏之意。

  2色身:三十二相。

  3具足诸相:变化神通,不止三十二相也。
  概论:
  前第五分,是欲人见无相之如来。第十三分言,与其见如来三十二相之假,就不如持经见性为真。本分者,不但三十二相是假,即变化神通,亦非真实相也。总之本分,与第五分第十三分之意相同,不过理有深浅耳!综有如下两点之意。﹝一﹞以佛无相可见,恐怕弟子,疑谓既无身相,谁当说法。﹝二﹞以末世之修行者,多执色相,偏重于香花顶礼之外貌,不悟自己之真性。所以不惮反覆叮咛告戒,要破色相皆妄之见,以显离妄见真之理。
  讲义:
  佛曰:“须菩提”乎!你的意思怎么样?佛可以具足之色身见否?须菩提答曰:世尊!如来不可以具足之色身见之,这个缘故,因为我师父所说的具足色身,是以净行,故具足三十二相,虽变化神通,亦非其实相也。故云色身具足,非真具足,特名之而已!

  佛又曰:“须菩提”乎!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可以具足之诸相见否?须菩提答曰:世尊!如来不可以具足之诸相见之。这个缘故,因为我师父,所说的诸相具足,非徒取诸相,色身既属虚假,诸相亦非真实。如来变现之相,法界为体,遍满太虚,隐现无时,特不可泥于迹象,故云非具足,是名具足。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一)。
  尔时慧命1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二)。
  分解:
  非说者,就是如来实无有言说也。如来所说之法,不过为众生解黏去缚,究竟无有实法可说。若众生执著如来有言说,随语生解,即坠于语言文字障,故曰非说。所说者,即有处所,有处所,即落声尘。非说所说者,盖不可执著能说之身相,不可执著所说之声尘,能所两忘,虽说无有能说所说,不落有无两边也。佛之说法,无有定法可说,随众生根器大小,应机而说。应以何法得入,即以何法导之。所以真正说法者,无说无示,真正听法者,无闻无得。若悟此中妙理,即真入般若境矣。
  词义:
  1慧命:比喻以智慧为生命也。生命一口气不到就消灭了,慧命是永远不能消灭的。
  概论:
  本分,乃承上云,不但身相非身相,即说法亦非说法。就是以非法名法,破须菩提的对于法疑。以非众生名众生,破须菩提的对于众生疑。是名说法,可知于法,应无所住矣。是名众生,可知灭度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矣!
  讲义:
  佛曰:“须菩提”乎!如来我,因机缘相感,随人悟性,为之指点,初未尝有法之念。汝切勿说如来我,有心作此念头,以此证法,开示于人,汝亦切莫作是念,什么缘故呢?因为设若有人,言佛有所说法,是乃浅见寡识,泥于文字,即无异于诽谤佛,不能了解我所说的道理故也。

  佛又曰:“须菩提”乎!如来我,所谓说法者,不是假于口说,要知真空妙理,本来无法,不过为众生袪除外邪而说,是名为说法而已!

  这个时候,须菩提向如来佛言曰:世尊!恐未来众生,于未来之世,闻此无法之法,无说之说,不能信解,能生信心否?

  佛曰:众生各具佛性﹝故云非众生﹞,现尚未解脱﹝故云非不众生﹞,这个缘故,就是众生之所以为众生者,不过未能了悟。若能了悟,即可立地成佛,超出众生之外,现犹未免众生之名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
  分解:
  般若妙法,本是自己家里物,本来无失,从何有得。但有所得,皆是执情未忘,能所未破也。前云得福德者,以布施之因,得福德之果,此还是相分边事。今云无得者,是云福德性,非福德果可比也。福德果尚有相可见,福德性实无相可见也。福德性既无相可见之法,即为无法可得。不但无法可得,即能得者亦无。相分是所得,见分是能得,能所尽破,即不见众生为所度,不见自身为能度。故云无量众生是我度者,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概论:
  前屡言一切俱空,佛于菩提﹝正觉﹞实无有法可得。须菩提,悟彻此理,因又当机直问如来佛得菩提,究竟真无所得耶?这个耶字,虽似疑问,却是悟处,夫无所得,方是真得。谓无得无不得,乃是真得也。此分以如来无法得菩提,要在发明经文,灭度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于法无住行施的道理耳。
  附言:
  无得之理,其细已极。当初祖到东土破六宗时,观其破无得宗之问答,可稍明无法可得之真谛。祖问曰:汝云无得,无得何得,既无所得,亦无得得。彼众中有宝静者,答曰:我说无得,非无得得,当说得得,无得是得。祖曰:得既不得,得亦非得,既曰得得,得得何得。宝静又答曰:见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见不得,名为得得。祖曰:得既非得,得得无得,既无所得,当何得得。宝静当下疑情顿释,此段文之问答,皆甚深法,此宗当时抱了一个无得宗,殊不知存了一个无得之心,已经执著无得二字。般若妙法,不落语言文字。若执著不忘,以众生知见,妄测佛智,则愈寻愈远矣!所谓无上菩提者,即是本来清净智慧,非另有法可得。但不留一法,乃通万法,才是无上菩提。有法可得,便为法缚。无法可得,方为解脱。
  讲义:
  须菩提向如来佛曰:世尊!我师父得无上正等正觉,究竟真无所得么?佛告曰:如是如是。“须菩提”乎!我于法中丝毫无得,因有得即有失。凡是可以得失言者,皆是身外之品,非自性也。自性菩提,人人具足,何能言得,但没有一点法可得,是名无上菩提。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1。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2。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二)。
  分解:
  此段文从无法可得而来。凡夫所行善业,皆是求福德之心。有此求福德之心,即是执著有为之善。稍有执著,皆是不净。今言净心者,无有能得所得之心,能所不住,故云净心。所云善行者,无有能行所行之行,能所不立,故云善行。总言净心行善者,即是所行之善亦忘,能行之心亦忘。发慈悲心,行利益事,外不执所度之心,内不执能度之心,不著四相,修一切善法,此之谓真正得菩提。
  词义:
  1平等:平等是真性的体,修善是真性的用。盖真性原是满腔仁慈,修善是仁慈发现处,但不为浮尘所蔽,则云净月明,一片菩提矣。
  2善法:凡如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皆是明心见性的善法。依法修可虚我冥真,崇德履道,以造至觉之地。
  概论:
  前说,佛于无上正等正觉之法,言无少法可得。佛又恐须菩提,执著无法之见,故又呼而告之,谓本觉人人皆有,就是圣人凡夫,并无差别,一律平等,无有高下也。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菩提。换一句话说,菩提本无法,特不能不假法以修行。既得菩提,法亦不立,正是发明经文,有我人等四相,即非菩萨之道理,而于法应无所住一节之义,更为详明。
  讲义:
  佛告须菩提曰:我所说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即真性。在圣不增,居凡不损,人人具足,世世相同,故曰平等。佛与众生,无有高下,是名无上菩提。这个缘故,就是真性中,原无我人等四相之妄念,有此妄念,则为浮尘所蔽。所以能修明心见性一切的善法,就可以得无上正等正觉(佛果) 。

  佛又曰:“须菩提”乎!如来我,所言善法者,乃本性中自然之妙性,原来就无恶。何名为善,只因开悟众生,权名之为善法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一)。
  分解:
  福有二种:有世间福,有出世间福。世间福,从布施因缘而来。有何种因缘,即有何种福报,此谓之有为善。得有为善福,福尽还须堕落。出世间福,从观照般若而来。能深入般若,即有何等解脱自在,此谓之无尽福。福无尽,亦无堕落。智亦有二种:有世间智,有出世间智。世间智者,对于世间法一切明了,虽曰明了事理,而不舍尘相,还是事障。出世间智者,对于世法一切明了,能所双忘,尽除理障。今云福智无比者,是出世间之福智。所谓清净福,无漏智。非复从前的世间福,有漏智,所能比拟也。
  概论:
  如来佛,恐怕因上文有非善法之言,人竟忽略此经。故本分又申言布施的福,不如受持四句偈的福。前者执相,贪求利益。后者离相,所以超胜无量。也就是金珠是身外的宝,得世间福,受享有尽时。般若是身中的宝,得出世间福,受享无尽时。以此比彼,相悬诚万万也。总之本分要在福与慧相较(此是第七次较量),尤可见如来佛说经一番,便较量一番。殷勤付嘱,不惮再三矣!
  讲义:
  佛曰:“须菩提”乎!须弥是众山之王,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有人聚宝成山,如是等须弥山之多,来行布施,其福德虽然多,设若有人,受持这个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并为人演说,则前福德,不及此福德。虽然自百分百千万万亿分,以至算数之多,譬喻之广,尚不及其一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一)。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二)。
  分解:
  化者,以法度生也。无所化者,以平等心度平等众,外不见所度之众,内不见能度之我,作平等法界观,自他两忘之时也。此文从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而来。既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又何有众生可度也。若从理法界事法界比较而观,即悟平等度生之妙。在事法界观,实有众生可度,若无众生可度,则菩萨又何须行六度万行也。在理法界观,实无众生可度,若有众生可度,则菩萨即不能一体同观也。究竟众生何尝不是受菩萨所度,菩萨又何尝不是度众生。不过菩萨悟平等之理,知心,佛,与众生,是三者实无差别,故曰化无差别,故曰化无所化也。
  概论:
  本分,佛要破佛有人我之疑,以显法身真我也。前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如来佛,又恐怕人误解,疑谓法既平等,则无佛无众生,又为什么言我当度众生呢?众生人也,我度众生,则有我矣!所以如来申说无我,以唤醒众生及凡夫。因为平等法界,众生与佛,同在性中,佛与凡夫,同为一体。不过一片慈心,欲其自悟耳。实则欲其悟,即所以度也。
  讲义:
  佛曰:“须菩提”乎!你的意思怎样?如来我度人,只就彼人觉悟,指引脱悟,本来还是自性自度,汝等切勿可说如来我,有化度众生之心。

  佛又曰:“须菩提”乎!汝亦莫作是念,这个缘故,因为众生之心,本来空寂,般若智慧,原自具足,茍闻经悟道,众生自可化度,实在无有众生,如来我度者。若说一切众生,为如来我度化者,则如来我,即有我人等四相,便法有高下,而非平等矣。

  佛又曰:“须菩提”乎!如来说有我者,是口虽说我,而无我见。在凡夫则著有我,以为惟我能度,非我不能度,是以有我也。

  佛又曰:“须菩提”乎!迷则凡夫,悟则为佛,佛与凡夫,本同一性,原是平等,但能了悟,即非凡夫。特尚未悟,因名之为凡夫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1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一)。尔时世尊而说偈2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3。

  不能见如来(二)。
  分解:
  法身者,遍满法界,无一处不是如来法身真体。如来法身,既遍满法界,即不能住相观如来,故曰非相。如来因凡夫执情太深,若直说法身非相,恐人难以信解。所以以前重重破执,至此尽情吐露。告须菩提曰:法身非相,则从前种种疑问,一时打破矣。
  词义:

  1转轮圣王:即四大天王,管四大部洲善恶,正五九月照南方,二六十月照西方,三七十一月照北方,四八十二月照东方,如轮之转动,故名之。

  2偈:发言成句也。

  3邪道:即外道也。 
  概论:
  上文言,非凡夫,是名凡夫。本分又以如来佛之异于凡夫者,以有三十二相。所以问以三十二相,可观如来否?正是为欲破三十二法相,教人不可住如来相。所以华严云:不了彼真性,是人不见佛。惟内观返照,即性而求,如来得诸方寸矣。
  讲义:
  佛曰:“须菩提”乎!你的意思怎么样?果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否?须菩提,未喻其意,以为欲观如来之法,当不出此三十二相。因答曰:如是如是。佛听此言,向须菩提曰:“须菩提”乎!转轮圣王,以福业重,亦具三十二相色身,设若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则转轮圣王,岂不即是如来么?须菩提就随声应曰:世尊!我已解我师父所说的道理,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这个时候,如来佛,因示以离相二偈,以为垂戒。就是法身,等同虚空,灵觉含真,妙体湛寂,离形迹之间,超耳目之外。汝等若徒以颜色,见其形容,或徒执声教,听其謦欬,欲以此二者求见我之真性,则这种人,是执于色身见佛,舍了正路,向外去驰求,即是邪道,决不能见如来之本来面目矣!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 。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1。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2(一)。
  分解:
  断者,常断之断也。执著世间法,不脱颠倒知见,故于断中计常,常中计断。以为之断,而般若法无尽无休,不得谓之断。以为之常,而般若法有随缘之用,不得谓之常。今云无断者,是云般若法,本非断非常,不可以断常之见计之也。灭者生灭之灭也。世间人不悟涅槃实际,因生言灭,因灭言生。以为灭,而般若法本无生,不得言灭。以为生,而般若法本无灭,不得言生。今云无灭者,是云般若法本不生不灭,不可以生灭之法论之也。
  词义:

  1诸法断灭:即谓一切法、皆不可用也。

  2于法不说断灭相:即谓未悟时必须依佛法修行也。
  概论:
  三十二相,是庄严具足之相。佛具无量无边功行,而后湛然圆寂,现出妙相,佛得菩提,不缘于妙相,是由于功行。必功行圆满,则妙相自现。此妙相,不可执有,也不可执无。执有则住于相一边,何以见如来。执无又住于非法一边,何以励功行 ?所以又申言之,一则曰:汝若作是念,再则曰:莫作是念。又重言之曰:汝若作是念,发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复郑重以警之曰,莫作是念,发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此分要再点破非法相,破学者之著无也。
  讲义:
  如来佛,以三十二种净行,成三十二种相好,是为所修的因,菩提证果,即由此而得。因反言问曰:汝或疑如来我,不用具足之相,得此无上菩提。又正言告曰:汝切勿作是念,如来诚然不因具足此妙相的缘故,而遂得无上菩提也。又反言以警曰:汝若谓不因修福,便可得正觉,则一切法皆可废而不用,必至沉空滞寂,灰心冥智,而成断灭相矣。此念决不可起。又正言以明之,盖发正觉心者,必依佛法修行,要 在空而不断,无而不灭。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一)。
  分解:
  领纳在心为受。凡人对于外尘相,无论顺逆境,但有爱憎之心,皆谓之受。即云顺逆境一切不受,亦谓之受。但有生心动念之处,皆谓之受。若推寻受之根本,即是微细之我未忘。既通达无我法,无我则无受,能受之我已空,故曰不受。常恒不足为贪,贪求五欲之乐不休,谓之贪,贪求福德谓之贪,即贪求涅槃亦谓之贪。菩萨悟无我之后,不贪念五欲,不驰求福德,不趋向涅槃,故曰不贪。
  概论:
  法非断灭,而法又不可住。如来佛,复以菩萨用满沙界的宝施为比喻,显示无住行施的功德。因而告之曰:若有人知一切无我,得成于忍,这种人,即是真菩萨,胜前菩萨布施功德。﹝此是第八次以七宝布施较量功德也。﹞是在教人,发菩提心之实在功行,既不可以相观,又不可说相断灭,此自有个真谛在。此分要在点破福德不可住,破学者之著有也。
  附言:
  一切法,须要无我。人之不能无我,皆由于不能忍。不能忍,安能无我乎?所以忍辱波罗蜜,要能忍忘辱,直至不但忘辱,亦且忘忍,逆来顺受,反加度脱,无我始得成矣。不能忍,安能无我,惟无我,所以得成于忍,此成佛精进坚强之本领,全经五千余言,只疏此十字,是如来佛的精要语。
  讲义:
  佛曰:“须菩提”乎!若菩萨虽以无量世界的七宝行布施,因心著相,故所得之福,虽多有限。若复有人,心不著相,知一切法无我,时时忍,事事忍,坚持耐久,忍之又忍,以至忍而忘忍,无我始得成矣。如此则此菩萨所得功德,比前菩萨所得功德更多多矣。

  这个缘故,因为有离相的因,则得殊胜的果,然而不受也。须菩提向佛曰:世尊!因果受施,理之自然,为什么说菩萨不受福德?所以佛又告曰:“须菩提”乎!菩萨度生布施,原是行所当行,初无计功计能之念,福德之来与不来,听之而已,是之谓不贪不受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一)。
  分解:
  威仪者,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万德庄严之相也。寂静者,即无去无来,非动非静,寂然之体也。净名经云:不起灭尽定,而现诸威仪,当下即现化身菩萨。意思就是说。大菩萨体用不二,时时在定中,无有去来出入之迹也。夫菩萨尚有威仪之用,不失寂静之体,何况如来耶?如来则即威仪即寂静,即体即用,即用即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无往而不自在也。此文从无我无受而来。既云无我无受,则如来现有去来坐卧,岂不是我相耶?既现有相之我,岂不是有受耶?此盖三身一异之见未忘,不明三身一体,尚未悟平等法身之理也。今云威仪寂静者,如来虽现威仪之相,不是寂静之体。即是寂静之体,而随现威仪之相。如来三身即一体,一即三,而三即一,故云威仪而寂静。
  概论:
  前言如来不可以相观,而又非无相。相本法所现也,故于法,不说断灭相,而又不可著法,直说到法无我,得成于忍,知一切法无我,则般若现矣。得成于忍,则波罗蜜可证矣。由此再推而极之,即是如来矣。如来者,诸法如意,即圣人从心所欲,不踰矩也,何有来去坐卧。如来佛因告之曰: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的道理,就是不悟圆妙真谛,住于如来名字相也。因又进之曰: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所以名如来,这个说法,便是如如不动,先天○无极气象。已将不可说的一合相,于言外透出。前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是说相言,此是就如来名字言。法相不可执,非法相不可执,福德相不可执,名字相不可执,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云开月现矣。此分要在阐明如来的意义,以示法身无相。也就是点破如来名字相不可住也。
  附言:
  世人多以四威仪中,求色身有相之佛,而不知般若真性之佛。

  华严经云:水清月现,月本非来,云遮月隐,月亦非去。如心净见佛,非是佛来,心垢不见,亦非佛去,以人心自有垢净,佛本无去来也。三十二法相者,是如来应身化现而已!
  讲义:
  佛曰:“须菩提”乎!若有人,以如来我,行住坐卧四威仪,遂指言如来,是皆著于有相,是不解我所说的道理。这个缘故,因为如来,真性佛也,真性如如,充满法界,随感发现,来固非来。有时隐藏,去亦非去。惟无去来,故名如来。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8 13:57 , Processed in 0.160651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