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得配本草》:瓜蒂为之使。恶远志、甘草。

甘、苦,寒。有毒。入足少阴经气分。直达水结之处。攻决隧道之水。行十二经水,从谷道而出。
配大黄、阿胶,治血结;配猪苓、泽泻,治转脬;配甘草,治心下留饮。肾主水,凝则为痰饮,溢则为肿胀。泄肾经之湿,治痰饮之本也。末掺雄猪腰子内,煨熟,日服一片,治洪水肿胀。
妄用大损元气,腹胀而死。

《本经疏证》:甘遂根皮赤,肉白,金就火里,何忧不流?而味苦下趋,气寒协水,实重者其性著里如连珠,则节节疏通,虽有挟束,仍能开纵,故专行著里之水,无间顽坚也。水热穴篇之论水曰:水病者下为跗肿,大腹上为喘呼。故肾为之本,肺为之标,大腹腹满,面目浮肿,标本俱病矣。尤在泾之论陷胸证曰:胃为都会,水谷并居,清浊末分,邪气久之,夹杂痰食,相结不解,则成结胸。大小肠者,精华已去,糟粕独居,邪气久之,但与秽物结成燥粪而已。大承气专主肠中燥粪,大陷胸并主心下水食,粪在肠必藉推逐,故须枳朴,水食在胃必兼破饮,故须甘遂,留饮宿食去,则水谷之道利矣。金匮要略用甘遂半夏汤,治虽利心下续坚满,又用大黄甘遂汤,治水与血结于血室,于此见水能为疝瘕癥坚积聚之根,并可见泄利者,大黄不得用,甘遂仍可用。盖其性径情直行,不稍留恋,故非特能行停蓄泛滥之水,即徘徊瞻顾欲行不行之水,并其所长矣。

《本草新编》:甘遂,味苦、甘,气大寒,有毒,反甘草。入胃、脾、膀胱、大小肠五经。破癥坚积聚如神,退面目浮肿,祛胸中水结,尤能利水。此物逐水湿而功缓,牵牛逐水湿而功速,二味相配,则缓者不缓,而速者不速矣。然而甘遂亦不可轻用也。甘遂止能利真湿之病,不能利假湿之病,水自下而侵上者,湿之真者也;水自上而侵下者,湿之假者也。真湿可用甘遂,以开其水道;假湿不可用甘遂,以决其上泄。真湿为水邪之实,假湿乃元气之虚。虚症而用实治之法,不犯虚虚之戒乎。故一决而旋亡也,可不慎哉!

或问牵牛、甘遂,仲景张公合而成方,以治水肿鼓胀者,神效无比。但牵牛利水,其功甚捷,何必又用甘遂,以牵其时耶?嗟乎。此正张夫子用药之神,非浅学者所能窥也。子不见治河之法乎。洪水滔天,九州皆水也,治水从何处治起,必从上流而先治之,上流疏浚而清其源,则下流无难治也。倘止开决其下流,水未尝不竟精大泄,然而止能泄其下流之水,而上流之水,壅塞存贮于州湖者正多,尾闾气泄,而上游澎湃,民能宁居乎。故治水者必统上下而兼治,人身何独不然。仲景夫子因甘遂于牵牛之中者,正得此意,而通之以利湿也。牵牛性迅,正恐太猛,泻水太急,肢体皮毛之内、头面手足之间,未必肠胃脾内之易于祛逐。加入甘遂之迂缓,则宽猛相济,缓急得宜,在上之水既易于分消,而在下之水又无难于迅决。于是肢体皮毛、头面、手足之水不能少留,尽从膀胱而出,即脾、胃、大小肠内之水,亦无不从大小便而罄下矣。倘止用牵牛,不用甘遂,则过于急迫,未免下焦干涸而上焦喘满,反成不可救援之病。倘止用甘遂,不用牵牛,则过迂徐,未免上焦宽快而下焦阻塞,又成不可收拾之疴。仲景夫子合而成方,所以取效甚神,既收其功,又无其害也。

或问牵牛性急,甘遂性缓,故合而成功。吾子止言其上、下二焦之利益,尚未言及中焦也,得毋二味合用,可不利于中焦乎?夫牵牛、甘遂合而用之,使上、下二焦之利益者,正所以顾中焦也。下焦阻塞,水必返于中焦而成壅闭矣。上焦喘满,水必流于中焦而成痞胀矣。今用牵牛,并用甘遂,则上、下二焦均利,而中焦有不安然者乎。

或疑甘遂虽性缓,然祛逐水湿,未尝不峻烈也,或用牵牛,又用甘遂,不更助其虐乎?夫甘逐真正之水湿,何患其虐。若非水湿之症,单用甘遂,尚且不可,况益之以牵牛乎。惟其真是水湿,故并用而不相悖也。

或问笔峰杂兴载治转脬,用甘遂末一钱,猪苓汤调下立通,可以为训乎?不可为训乎?夫转脬多由于火,而甘遂大寒,泄之似乎相宜。不知转脬之火,乃肾中之火不通于膀胱,虚火遏抑而不得通,非脬之真转也。人之脬转立死矣,安能久活哉。

《本草分经》:苦,寒。泻肾经及隧道水湿,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以攻决为用,治大腹肿满,痞积痰迷。去水极神,损真极速,面煨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甘遂有泻下作用,甘遂粉给犬灌服,可引起胃肠剧烈收缩,其泻下活性成分对肠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引起炎症性充血及肠蠕动增加,造成峻泻。其有效成分可能是存在于乙醇浸膏中的树脂。

2. 甘遂有利尿作用。甘遂水煎剂对大鼠未引起利尿作用,但临床观察肾性水肿病人服用甘遂或采用甘遂敷穴位治疗小便不利,均可见通利小便效果,但对健康人则无明显利尿作用。

3. 甘遂有抗生育作用。从甘遂中分离出的大戟二烯醇和大戟二烯酮有引产作用,甘遂制剂宫内给药对小鼠及家兔有终止中期妊娠作用。

4. 甘遂有抗白血病作用,甘遂中所含甘遂素甲、乙(KansuiporinA,B)是两种抗白血病的新二萜酯成分。

5. 甘遂有促癌活性和致突变作用。

6. 甘遂萜酯A、B有镇痛和抗扭体作用。

7. 甘遂小剂量可使离体蛙心收缩力增强,不改变其频率;大剂量则产生抑制作用。

8. 对小鼠实验性腹膜炎,用甘遂治疗可促进腹腔血液吸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    戟 (《本经》)

大戟为大戟科植物大戟或茜草科植物红芽大戟的干燥根,均系野生,前者又称京大戟,主产于东北、华东地区,以及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广西等地;后者又称红大戟,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路旁、荒地、草丛、林缘及疏林下。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旱、喜潮湿,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粘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苦、辛,性寒。有毒。归脾、肾、大肠经。功效泻下逐水、消肿散结。临床用名有大戟、醋大戟。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

《名医别录》:味甘,大寒,有小毒。主治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肠。

《药性论》:使,反芫花,海藻。毒用昌蒲解之。味苦,辛,有大毒。破新陈,下恶血癖块,腹内雷鸣,通月水,善治瘀血,能随胎孕。

《日华子本草》:小豆为之使,恶薯预。泻毒药。泻天行黄病,温疟,破症结。

《开宝本草》:味苦,甘,大寒,有小毒。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肠。

《本草图经》:治隐疹风,及风毒脚肿,并煮水,日日热淋,取愈。

《汤液本草》:气大寒,味苦甘,阴中微阳,有小毒。

《本草》云: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肠。此泽漆根也。

《液》云:与甘遂同为泄水之药,湿胜者苦燥除之。反甘草。与芫花、黄药子等分,水糊为丸,桐子大,每服十丸,伤风、伤寒,葱白汤下;伤食,陈皮汤下。或十五丸,微加至止亦可。芫花别有条,海藏十枣汤同用。

《珍》云:泻肺,损真气。

《本草衍义补遗》:甘寒有毒。主下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利大小肠,通月水,治瘀血,能堕胎孕。其叶名泽漆,味甘无毒,主治颇同。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苦以泄之。甘遂、大戟之苦以泄水。水者,肾所生也。

洁古云:大戟,味苦、甘、寒,阴中微阳也。泻肺气,却能损真气。

《本草纲目》:痰涎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于心则迷窍而成癫痫,妄言妄见。入于肺,则塞窍而成咳唾稠粘,喘急背冷。入于肝,则留伏蓄聚而成胁痛干呕,寒热往来。入于经络,则麻痹疼痛。入于筋骨,则颈项、胸背、腰胁、手足牵引隐痛。陈无铎《三因方》并以控涎丹主之,殊有奇效,此乃治痰之本。痰之本,水也,湿也。得气与火,则凝滞而为痰为饮,为涎为涕为癖。大戟能泄脏腑水湿,甘遂能行经隧之水湿,白芥子能散皮里膜外之痰气,惟善用者,能收奇功也。又钱仲阳谓肾为真水,有补无泻,而复云痘疮变黑归肾一证,用百祥膏下之;以泻肾,非泻肾也,泻其腑则脏自不实。愚按:百祥惟用大戟一味,大戟能行水,故曰泻其腑则脏自不实,腑者,膀胱也。窃闻百祥非独泻腑,正实则泻其子也,肾邪实而泻其肝也。大戟味苦涩,浸水色青绿,肝胆药也。故百祥膏又治嗽而能吐青绿水,夫青绿者,少阳风木之色也。仲景亦云:心下痞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者,十枣汤主之。其中亦有大戟。夫干呕胁痛,非肝胆之病乎?则百祥之泻肝胆也,明矣。肝乃东方,宜泻不宜补。况泻青、泻黄皆泻其子,同一泻也,何独肾只泻腑乎?洁古老人治变黑归肾证,用宣风散代百祥膏,亦为泻子之意。盖毒胜火炽则水益涸,风夹火势则土受亏,故津血内竭,不能化脓,而成青黑干陷之证。泻其风火之毒,所以救肾扶脾也。或云脾虚肾旺,故泻肾扶脾者,非也。肾之真水不可泻,泻其陷伏之邪毒尔。

得枣即不损脾。

《本草经疏》:大戟禀天地阴毒之气以生,故味苦寒而有小毒。甄权、洁古兼辛。《别录》兼甘。应是辛多,非辛则无毒矣。苦寒故善下走则入肾肝,辛则横走无所不到矣。洁古又谓泻肺损真气。其主下蛊毒者,以蛊毒必热,必辛,辛则散,走脏腑,故假其辛寒以搜其辛热,是以毒攻毒也。苦寒下泄,故能逐诸有余之水湿热,及留饮在中下二焦则为腹满急痛,或成积聚。若辛甘寒,故散颈腋痈肿,利大小便,泻毒药,通月水。阴草苦辛有毒,故又堕胎也。天行黄病,非元气实者勿用。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风之人其虚必矣。《本经》又谓其主中风,皮肤疼痛,吐逆者,非也!焉有虚病而可施苦寒有毒下泄之药哉?是重虚其虚也。

简误:大戟阴寒,善走而下泄,洁古谓其损真气。故凡水肿不由于受湿停水,而由于脾虚,坚则水清,土虚则水泛滥,实脾则能制水,此必然之数也。今不补脾,而复用疏泄追逐之药,是重虚其虚也。宜详辨而深戒之。惟留饮伏饮,停滞中焦,及元气壮实人患水湿,乃可一暂施耳。

《本草蒙筌》:味辛、甘,气大寒。阴中微阳。有小毒。恶薯蓣,使赤豆。反甘草、海藻、芫花,畏菖蒲、芦根、鼠屎。每与甘遂,同利小便。消水肿腹黄急疼,除中风皮肤燥痛。驱蛊毒。破癥坚。通月信堕胎,散颈疬逐瘀。苗名泽漆,味苦兼辛。退邪热皮肤,却浮肿面目。大腹水气立遣,阴气不足堪扶。

《本草乘雅》:双枝为戟,所用为门,我军彼敌,咽喉之地,疆界之域也。出入生死,莫不徭之,其为用大矣。盖蛊毒唯入,十二水唯不出,风中欲入,吐逆欲出,四者之门能无枢要乎。然人身枢要主心,犹三军之命在将,大戟花苗色味,悉属心象,诚急方之宣剂、通剂,上下表里,谁能不徭其门,以为出入者。今人唯知逐水,尚可扩充治痘澄饮,以其咸从水类也。客曰:人身以九窍为门,越人别立七冲为衢,大戟惟堪下泄,何有疆界门户?答曰:九窍者,身形之门户,七冲者,六府之衢路,如五藏十二经,及骨空腠理,亦莫不有疆界衢路门户者。经云:八万四千毛孔,孔孔作大壑流,非寓言也。大戟苦寒,行心之用,于时为夏,设人身有一毛孔于时不大,便非灵活之身。唯其莫不夏大,乃成至大之用。大戟张大夏令,为门为衢,则邪去有路,自外自中而汗而下矣。且心之表气为阳,而苦寒又得太阳寒水之化,故为心之用,宣发太阳之开药也。以太阳经主开,开处为衢为门,可无惑矣。

大以用言,戟者支兵也。周礼掌舍棘门,注云,以戟为门,主持开阖,且御侮也。如治吐逆,此但从开;如治蛊每十二水,以及腹满急痛积聚,与中风皮肤疼痛,此但从阖。阖者持以开,开者持以阖,亦若拔戟以逐之,以灭不格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药性解》:大戟,味苦甘,性大寒,有大毒,入十二经。主水胀蛊毒,癥结腹满急痛,发汗,利大小肠,通月经,堕胎孕。赤小豆为使,恶心药,畏菖蒲,反甘草、芫花、海藻。

按:大戟阴中微阳,逐十二经水,能损真气,量虚实用之。

《药鉴》:味苦,大寒,有毒。反甘草。性峻利,善逐水邪痰涎,泻湿热胀满,消急痛,破癥结,下恶血,攻积聚,通二便,杀蛊毒药毒,疗天行瘟疟黄病,及颈腋痈肿。然大能泻肺损真气,非有大实坚者,不宜轻用。若中其毒,惟菖蒲可以解之。

《本草备要》:大泻,通脏腑水湿。

苦寒有毒。能泻脏腑水湿。行血发汗,利大小便。治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癥瘕,颈腋痈肿,风毒脚肿。通经堕胎。误服损真气。时珍曰:痰涎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心则迷,成癫痫;入肺则塞窍,为咳喘背冷;入肝则胁痛干呕,寒热往来;入经络则麻痹疼痛;入筋骨则牵引隐痛;入皮肉则瘰疬痈肿。陈无择并以控涎丹主之,殊有奇效。此乃治痰之本。痰之本,水也,湿也。得气与火,则结为痰。大戟能泄脏腑水湿,甘遂能行经络水湿,白芥子能散皮里膜外痰气,惟善用者能收奇功也。又曰:钱仲阳谓肾为真水,有补无泻。复云痘证变黑归肾者,用百祥膏下之,非泻肾也。泻其腑,则脏自不实。腑者,膀胱也。百祥为大戟一味,能行膀胱之水故也。窃谓非独泻腑,乃肾邪实而泻肝也。实则泻其子,大戟浸水青绿,肝胆之色也。痘证毒盛火炽,则水益涸,风挟火势,则土受亏,故津液内竭,不能化脓,而成黑陷之证。泻其内火之毒,所以救肾扶脾也。昂按:泻心乃所以补心,泻肾即所以救肾,邪热退,则真阴复矣。《机要》用大戟一两,枣三枚,同煮焙干,去戟,用枣丸服,名枣变百祥丸。得大枣则大损脾。畏菖蒲,反甘草。

《本经逢原》:大戟性禀阴毒,峻利首推。苦寒下走肾阴,辛散上泻肺气,兼横行经脉,故《本经》专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等证,皆浊阴填塞所致,然惟暴胀为宜。云中风者,是指风水肤胀而言,否则传写之误耳。夫大戟、甘遂之苦以泄水者,肾所主也。痰涎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于心,则迷窍而成癫痫,妄言妄见;入于肺,则塞窍而成咳唾稠粘,喘急背冷;入于肝,则留伏蓄聚而成胁痛干呕,寒热往来;入于经络,则麻痹疼痛;入于筋骨,则颈项胸背腰胁手足,牵引隐痛。《三因方》并以控涎丹主之。大戟能泄脏之水湿,甘遂能行经隧之水湿,白芥子能散皮里膜外之痰气。惟善用者,能收奇功也。痘疮变黑归肾,枣变百祥丸,用大戟制枣,去戟用枣以泻肝邪,非泻肾也。实则泻其子,因肾邪实而泻其肝也。仲景云:心下痞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者,十枣汤主之。其中亦有大戟。夫干呕胁痛,岂非肝胆之病乎!百祥丸之泻肝,明矣。至玉枢丹,同续随子、山慈菇等解蛊毒药,则又不独肝胆矣。其脾胃肝肾虚寒,阴水泛滥,犯之立毙,不可不审。

《本草崇原》:大戟生于西北,茎有白汁,味苦气寒,皮浸水中,其色青绿,乃禀金水木相生之气化。水能生木,则木气运行,故主治蛊毒。治蛊毒者,土得木而达也。金能生水,则水气运行,故主治十二水。十二经脉环绕一身,十二水者,一身水气不行而肿也。腹满急痛,积聚,言蛊毒之病,则腹满急痛,内有积聚,大戟能治之。中风皮肤疼痛,言十二水之病,则身中于风而皮肤疼痛,大戟亦能治之。吐逆者,腹满急痛,积聚,则土气不和。中风皮肤疼痛,则肌表不通,皆致吐逆,而大戟皆能治之也。

《本草求真》:[批]大泻脏腑水湿。

大戟专入肺、肾,旁行经络。气味苦寒,性禀纯阳,峻利居首,上泻肺气,下泄肾水,兼因味辛,旁行经脉,无处不到,浸水色绿,又入肝胆,故书皆载能治十二水毒,蛊结腹满急痛等症,好古曰:大戟与甘遂同为泄水之药,湿胜者苦燥除之也。李时珍云:凡痰涎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于心则迷窍而癫痫;入于肺则窍塞而成咳唾稠粘,喘急背冷;入于肝则留伏蓄聚,而成胁痛干呕,寒热往来;入于经络则麻痹疼痛;入于筋骨则颈项胸背,腰胁手足,牵引隐痛,《三因》并以控涎丹主之。盖有大戟能泄脏腑之水湿;甘遂能行经隧之水湿;白芥子能散皮里膜外之痰气,要必实症、实热、实脉,方可以用,非实莫用。否则泻肺伤肾,害人不浅。李时珍曰:愚按百祥惟用大戟一味,百祥独泻腑,正实则泻其子也。肾邪实而泻其肝也。洁古老人治痘变黑归肾症,用宣风散代百祥膏。亦是泻子之意。盖毒胜火炽则水益涸,风挟火热则土受亏,故津血内竭不能化脓而成青黑干陷之症,泻其风火之毒,所以救肾扶脾也。若中其毒者,惟菖蒲可解。

《得配本草》:得枣良。小豆为之使。畏菖蒲、芦苇、鼠尿。恶薯蓣。反甘草、芫花、海藻。菖蒲解之。

苦,寒。有毒。入三阴、足太阳经。泻内外上下之水溢。驱蛊毒,破癥结,逐血瘀,除痰饮。
配干姜为散,治水肿喘急。煮大枣,治水肿。去戟取枣食之。泔水浸洗,再用浆水煮干,去骨用。
若误用旁附,则冷泻不禁,即煎荠苨汤解之。

妄用杀人。

《本经疏证》:十二经皆属于五脏,大戟芽红,茎中汁白,花黄紫,根皮或黄或紫,渍水则青,具五行之色。味苦气寒,功专降泄,而合德于水,是以十二经皆有水,至腹满急痛而成积聚者能治之。其茎中空,惟其中空,斯能外达,是以中风在表难泄而至皮肤疼痛者,亦能治之。水满则上溢,风急则上冒,故为吐逆,水行风息吐逆之根已拔,是以亦能治之。

《本草分经》:苦、辛,寒。专泻脏腑水湿,逐血发汗,消痈,通二便闭,泻火逐痰。其十青绿,亦能泻肝,阴寒善走,大损真气;紫色者、上白者伤人,须去骨用。中其毒者惟菖蒲能解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现代药理研究】

1. 大戟有泻下作用。大戟根乙醚提取物有致泻作用,热水提物对猫有剧泻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刺激肠管,引起肠管蠕动增强所致。

2. 大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

3. 大戟有利尿作用。

4. 大戟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大戟根皮的乙醇提取物能引起动物的末梢血管扩张,抑制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大戟煎剂高浓度时对离体蛙心呈明显抑制作用;低浓度时,作用较弱或不明显。

5. 大戟有杀虫作用。大戟水煎液加0.1%中性肥皂,对蚜虫、青虫、小麦吸浆虫杀伤率在90%以上。

6. 大戟有镇痛作用。

7. 大戟有抗癌、抗白血病作用,其活性成分为大戟属植物中的二萜酯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芫    花 (《本经》)

芫花为瑞香科植物芫花的花蕾。主产于安徽、浙江、四川、山东、江苏等地。原植物生于路旁、山坡或栽培于庭园。喜温暖气候,耐旱、怕涝,以肥沃疏松的砂质土壤最宜生长。味辛、苦,性温;有毒。归肺、肾、大肠经。功效泻水逐饮、祛痰止咳、杀虫疗癣。临床用名(醋)芫花。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蛊毒,鬼疟,疝瘕,痈肿,杀虫鱼。

《名医别录》:味苦,微温,有小毒。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肿,五水在五藏皮肤,及腰痛,下寒毒肉毒。久服令人虚。

《药性论》:使,有小毒。能治心腹胀满,去水气,利五藏寒痰,涕唾如胶者。主通利血脉,治恶疮风痹湿,一切毒风,四肢拘急,不能行步,能泻水肿胀满。

《日华子本草》:疗嗽瘴疟。

《开宝本草》:味辛、苦,微温,有小毒。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肿,五水在五脏皮肤,及腰痛,下寒毒、肉毒。久服令人虚。

《本草衍义》:张仲景《伤寒论》以芫花治利者,以其行水也,水去则利止,其意如此。然今人用时,当以意斟酌,不可使过与不及也。仍须是有是证者方可用。

《汤液本草》:气温,味辛苦,有小毒。

《本草》云:主咳逆上气,喉鸣喘急,咽肿短气,蛊毒鬼疟,痈肿疝瘕,杀虫鱼,消胸中痰水,喜声去唾,水肿,五水在五脏、皮肤及腰痛。下寒毒、肉毒,久服令人虚。仲景治太阳中风,胁下痛,呕逆者可攻,十枣汤主之。

《液》云:胡洽治痰癖饮,加以大黄、甘草,五物同煎,以相反主之,欲其大吐也。治之大略,水者,肺、肾、胃三经所主,有五脏六腑十二经之部分,上而头,中而四肢,下而腰脐,外而皮毛,中而肌肉,内而筋骨。脉有尺寸之殊,浮沉之异,不可轻泻,当知病在何经何脏,误用则害深。然大意泄湿。内云五物者,即甘遂、大戟、芫花、大黄、甘草也。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辛以散之,芫花之辛以散饮。

《本草纲目》:仲景治太阳证,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喘或利者,小青龙主之。若表已解,时头痛汗出恶寒,心下有水气,干呕,痛引两胁,或喘或咳者,十枣汤主之。盖小青龙治未发散表邪,使水气自毛窍而出,乃《内经》开鬼门法也。十枣汤驱逐里邪,使水气自大小便而泄,乃《内经》洁净府,去陈莝法也。

夫饮有五,皆由内啜水浆,外受湿气,郁蓄而为留饮。流于肺则为支饮,令人喘咳寒热,吐沫背寒。流于肝则为悬饮,令人咳唾,痛引缺盆两胁。流于心下则为伏饮,令人胸满呕吐、寒热眩运。流于肠胃,则为痰饮,令人腹鸣吐水,胸胁支满,或作泄泻,忽肥忽瘦。流于经络,则为溢饮,令人沉重注痛,或作水气胕肿。甘遂、大戟、芫花之性,取效甚捷。不可过剂,泄人真元也。《三因方》以十枣汤药为末,用枣内和丸,以治水气喘急浮肿之证,盖善变通者也。《直指方》云:破癖须用芫花,行水后便养胃可也。

治水饮痰澼,胁下痛。

《本草蒙筌》:味辛、苦,气温。有小毒。反甘草,使决明。散皮肤水肿发浮,消胸膈痰沫善唾。咳逆上气能止,咽肿短气可安。驱疝瘕痈疽,除蛊毒鬼疟。令人虚损,久服不宜。汁渍线丝,系痔易落。

谟按:芫花泻湿利水为要。夫水者,脾、胃、肾三经所主,有五脏六腑十二经之部分。上而头目,中而四肢,下而腰膝。外而皮毛,中而肌肉,内而筋骨。脉有寸、关、尺之殊,诊有浮、中、沉之异。必当审其病在何经何脏,乃可用之。倘若误投,为害非浅。

《本草乘雅》:形色气味,具火大虚中之体,从内而外,以张横遍之用者也。是主蛊毒、鬼疟、疝瘕,为阴凝之属,满实在中,致令气短,用失横遍,遂上逆而咳气喉鸣喘,及咽肿者,对待治之。若痈肿,亦中气不达,不能横遍肉理故也。若杀虫鱼,以功能彻水,则鱼失所夫矣。故一名去水,一名毒鱼,行水之功,于此可见。

《药鉴》:味苦,微温,有毒。专逐五脏之水,去水饮寒痰痰癖,胁下痛,咳逆上气,心腹肢体胀满,瘴疟鬼疟,湿毒寒毒,蛊毒肉毒,虫鱼毒,除疝瘕痈肿,逐恶血,消咽肿。

《本草备要》:大通行水。

苦寒有毒,去水饮痰癖,疗五不在五脏皮肤,胀满喘急,痛引胸胁,咳嗽瘴疟。五水者,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也。水积胸中,肾满如石,名石水;汗如柏汁,名黄汗。久下愈,必致痈脓。时珍曰:仲景治伤寒太阳证,表未解,心下有水而咳,干呕发热,或喘或利者,小青龙汤主之;表已解,有时头痛,出汗恶寒,心下有水,干呕,引痛两胁,或喘或嗽者,十枣汤主之。盖青龙散表邪,使水从汗出,《内经》所谓洁净府,去陈莝法也。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等分,枣十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经逢原》:芫花消痰饮水肿,故《本经》治咳逆咽肿,疝瘕痈毒,皆是痰湿风壅之象。仲景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喘或利者,小青龙汤主之。若表已解,有时头痛,汗出恶寒,心下有水气,干呕,痛引两胁,或喘或咳者,十枣汤主之。盖小青龙汤驱逐表邪,使水气从毛窍而出,《内经》开鬼门法也。十枣汤驱逐里邪,使水气从大小便而泄,《内经》洁净府,去菀陈莝法也。芫花、大戟、甘遂之性,逐水泻湿,能直达水饮窠囊隐僻处,取效甚捷。不可过剂,泄人真元。

《本草崇原》:草木根荄之在下者,性欲上行,花实之在上者,性复下降,此物理之自然也。芫花气味辛温,花开赤白,禀金火之气化,主行心肺之气下降,故治咳逆上气,喉鸣而喘,以及咽肿而短气。禀火气,故治虫毒鬼疰。禀金气,故治疝瘕痈肿。辛温有毒,故杀虫鱼。

《本草求真》:[批]大通里外水道。

芫花专入脾、肺、肾。味辛而苦,气温有毒,亦反甘草,主治颇与大戟、甘遂,皆能达水饮窠囊隐僻之处。然此味苦而辛,苦则内泄,辛则外搜。故凡水饮痰癖,皮肤胀满,喘急痛引胸胁,咳嗽胀疟,里外水闭,危迫殆甚者,用此毒性至紧,无不立应。饮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伏饮之异。李时珍云:夫饮有五,皆由内啜水浆,外受湿气,郁蓄而为留饮。流于胸则为支饮,令人喘咳寒热,吐沫背寒;流于肺则为悬饮,令人咳唾痛引缺盆两胁;流于心下则为伏饮,令人胸满呕吐、寒热眩运;流于肠胃则为痰饮,令人腹鸣吐水,胸胁支满,或作泄泻,忽肥忽瘦;流于经络则为溢饮,令人沉重注痛,或作水气跗肿。又水有风水、皮水、正水、黄汗之别。如水积胞中,坚满如石,则为石水;汗如柏汁炙黄,名曰黄汗,久而不愈,则为痈肿。又水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头则眩,在心则悸,在背则冷,在胁则胀。不似甘遂苦寒止泄经隧水湿,大戟苦寒止泄脏腑水湿;荛花与此气味虽属相同,而性较此多寒之有异耳。此虽取效甚捷,误用多致夭折,不可不慎。

《得配本草》:得醋良。决明为之使。反甘草。

辛、苦,温。有毒。入手太阴经。逐水饮痰癖,从至高之分,而直达下焦。治五水在五脏,皮肤胀满,喘急咳嗽,胸胁腰痛。并疗风痹瘴疟,亦可毒鱼。五水者,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也。

得朱砂,蜜丸枣汤下,治久疟结癖。配椒目等分,烧末水服,治酒疸,尿黄,心懊痛,足胫满;配大枣、芒硝,治水肿支饮。

青布浸汁覆胸,治天行烦乱。捣汁浸线。一夜可系落痔疮。

虚者误服,必致夭折。

《本经疏证》:仲景于饮之剧者,类萃甘遂大戟芫花为十枣汤,解之者咸谓病既急迫,用药不嫌其峻是已,然终无以三味之殊,体贴病情而为之说者。夫谓不嫌峻,则驱饮之物,岂止三味;若谓以其功用相近,则一味足矣,何必三味?愚因此细参而后知三味之蠲逐饮邪,用各不同,其与病情甚为贴切也。夫甘遂用根,且须形类连珠体实重者,是其性为著里,再核之以甘遂半夏汤,治虽利心下续坚满不可知,其为饮在里纵不利而不减者用乎?大戟用根皮,其茎中空,是其性为著表,再参之以治一身十二经之水,及中风皮肤疼痛,吐逆,又不可知其为饮在表而兼吐逆者用乎?芫花用花,且其物先花后叶,是其性为著上,再其主治为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更不可知其为饮横于上者用乎?曰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协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十枣汤主之。夫上为吐,下为利,外为汗出,内仍心下痞硬满引协下痛,自非甘遂大戟芫花,何以使净尽无余,而后知仲景之用药,决非漫无分别也。

《本草分经》:苦,温。疗五脏水饮痰癖,治瘴疟。毒性至紧,虚者忌之,醋煮用。根,疗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芫花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镇静、镇痛及抗惊厥作用。

2. 芫花有兴奋子宫、抗生育作用。芫花根的碳酸钠提取液能兴奋小鼠离体子宫,并能引起怀孕小鼠流产。芫花酯甲、乙具有前列腺素样作用,能直接兴奋子宫平滑肌。另有研究表明,芫花萜对鼠胚胎DNA合成有一定抑制作用。

3. 芫花有镇咳、祛痰作用。

4. 芫花对胃肠道的作用:炙芫花在高浓度时对离体兔肠有兴奋作用。生芫花与醋芫花的水煎剂、水浸剂、醇浸剂均可兴奋兔离体回肠,使肠蠕动增加、张力增高,但加大剂量则呈抑制作用。生芫花与醋芫花醇浸剂能轻度致泻,对犬除轻度致泻外,尚有致吐作用。

5. 芫花有利尿作用。

6. 芫花有抗白血病作用。芫花瑞香宁和芫花酯甲均可抑制P-388癌细胞核酸与蛋白质的合成。

7. 芫花素、芹菜素、木犀草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对黄嘌呤氧化酶(XO)有抑制作用。

8. 芫花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芫花叶提取液给予麻醉猫静脉注射,可产生短暂而明显的降压作用。芫花总黄酮静脉注射对乌头碱引起的大鼠心律失常有明显对抗作用,对氯化钡引起的心律失常有预防作用。

9. 芫花有抑菌作用。体外实验表明,50%芫花全草煎剂,醋制或苯制芫花醇、水提取液对肺炎球菌、流感杆菌等有抑制作用。1:4芫花水浸液对许兰氏黄癣菌等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牵  牛  子 (《名医别录》)

牵牛子为旋花科植物裂叶牵牛或圆叶牵牛的干燥成熟种子。表面灰黑者称黑丑,淡黄者称白丑,二者同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原植物生于平地以至海拔2800米的田边、路旁、宅旁或山谷内。牵牛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味苦、辛,性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功效泻水通便、清痰涤饮、杀虫攻积。临床用名有牵牛子、炒牵牛子。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苦,寒,有毒。主下气,治脚满水肿,除风毒,利小便。

《药性论》:使,味甘,有小毒。能治痃癖气块,利大小便,除水气虚肿,落胎。

《日华子本草》:味苦,辛,得青木香,干姜良。取腰痛,下冷脓,泻蛊毒药,并一切气壅滞。

《开宝本草》:味苦,寒,有毒。主五气,疗脚满水肿,除风毒,利小便。

《本草衍义》:可微炒,捣取其中粉一两,别以麸炒去皮尖者,桃仁末半两,以熟蜜和丸如梧桐子,温水服三十丸,治大肠风秘壅热结涩。不可久服,亦行脾肾气故也。

《汤液本草》:气寒,味苦,有小毒。黑、白二种。

《本草》云:主下气,疗脚满水肿,除风毒,利小便。

海藏云:以气药引之则入气,以大黄引之则入血。

张文懿云:不可耽嗜,脱人元气。余初亦疑此药不可耽嗜,后见人有酒食病痞,多服食药,以导其气,及服藏用神芎丸及犯牵牛等丸。如初服即快,药过再食,其病痞依然。依前又服,其痞随药而效,药过后病复至。以至久服,则脱人元气而犹不知悔,戒之!惟当益脾健胃,使元气生而自能消腐水谷,其法无以加矣。

《心》云:泻元气,去气中湿热。凡饮食劳倦,皆血受病,若以此药泻之,是血病泻气,使气血俱虚损,所伤虽去,泻元气损人不知也。《经》所谓毋盛盛,毋虚虚,毋绝人长命。此之谓也。用者戒去。白者亦同。

罗谦甫云:牵牛乃泻气之药,试取尝之,便得辛辣之味。久而嚼之,猛烈雄壮,渐渐不绝,非辛而何!续注:味苦寒,果安在哉。又曰:牵牛感南方热火之化所生者也,血热泻气,差误已甚。若病湿盛,湿气不得施化,致大小便不通,则宜用之耳。湿去,其气周流,所谓五脏有邪,更相平也。《经》所谓一脏未平,以所胜平之。火能平金,而泻肺气者即此也。然仲景治七种湿证,小便不利,无一药犯牵牛者,仲景岂不知牵牛能泻湿利小便?为湿病之根在下焦,是血分中气病,不可用辛辣气药泻上焦太阴之气故也。仲景尚不敢轻用如此,世医一概而用之可乎?又曰:牵牛辛烈,泻人元气。比诸辛药尤甚,以辛之雄烈故也。

《本草衍义补遗》:属火善走。有两种,黑者属水,白者属金。若非病形与证俱实者,勿用也,稍涉虚,以其驱逐之致虚,先哲深戒之,不胀满,不大便秘者勿用。

《本草纲目》:牵牛(黑丑)自宋以后,北人常用取快。及刘守真,张子和出,又倡为通下之药。李明之目击其事,故著此说极力辟之。然东汉时此药未入本草,故仲景不知。假使知之,必有用法,不应捐弃。况仲景未用之药亦多矣。执此而论,盖矫枉过至矣。

牵牛治水气在脾,喘满肿胀,下焦郁遏,腰背胀肿,及大肠风秘气秘,卓有殊功。但病在血分;乃脾胃虚弱而痞满者,则不可取快一时,及常服暗伤元气也。一宗室夫人,年几六十。平生苦肠结病,旬日一行,甚于生产。服养血润燥药则泥膈不快,服消黄,通利药则若罔知,如此三十余年矣。时珍诊其人体肥膏粱,而多忧郁,日吐酸痰碗许乃宽,又多火病。此乃三焦之气壅滞,有升无降,津液皆优为痰饮,不能下滋肠腑,非血燥比也。润剂留滞,消黄徒入血分,不能通气,俱为痰阻,故无效也。乃用牵牛末、皂荚膏丸与服,即便通利。自是但觉肠结一服就顺,亦不妨食,且复精爽。盖牵牛能走气分,通三焦。气顺则痰逐饮消,上下通快矣。外甥柳乔,素多酒色。病下极胀痛,二便不通,不能坐卧,立哭呻吟者七昼夜。医用通利药不效。遗人叩予。予思此乃湿热之邪在精道,壅胀隧路,病在二阴之间,故前阻小便,后阻大便,病不在大肠、膀胱也。乃用楝实、茴香、穿山甲诸药,入牵牛加倍,水煎服。一服而减,三服而平。牵牛能达右肾命门,益精隧。人所不知,惟东垣李明之知之。故明之治下焦阳虚天真丹,用牵牛以盐水炒黑,入佐沉香、杜仲、破故子氏、治脾湿太过,通身浮肿,喘不得卧,腹如鼓,海金沙散,亦以牵牛为君。则东垣未尽弃牵牛不用,但贵施之得道耳。

逐痰消饮,通大肠气秘风秘,杀虫,达命门。

《本草经疏》:牵牛子《本经》不载,乃《名医续注本草》谓为苦寒有毒。不垣以为感南方热火之化所生,应是辛热有毒之药。其主下气者,乃损削真气之谓。疗脚满水肿,除风毒,利小便,皆相似语,况前病多属脾胃气虚,此是泻药,今反用之,为害滋大。

简误:牵牛子,辛热有毒之药。性又迅急,其所主治多是脾胃与肺家湿热之病,理应属虚,何资泻药。况诸证应用药物,寻检《本经》所载,良药不乏,何至舍其万全,而就不可必不可保之毒物哉?宜东垣之谆复其辞,以戒后人之勿轻用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蒙筌》:味苦,气寒。有毒。有黑白两种。黑者属水力速,白者属金效迟。炒研煎汤,并取头末。除壅滞气急,及痃癖蛊毒殊功;利大小便难,并脚满水肿极验。

谟按:东垣云:牵牛非《神农经》药,出《名医续注》,云:味苦、寒。能除湿利小便治下疰脚气。据所说气味、主治俱误。凡药中用牵牛者,少则动大便,多则泻下如水,乃导气之药。试取尝之,味则辛辣,久嚼雄壮,渐渐不绝,非辛而何?《续注》谓味苦、寒,果安在哉?牵牛但能泻气中湿热,不能泻血中湿热。况湿从下受,下焦主血,是血中之湿,宜用苦寒之味也。张仲景治七种湿证小便不利,无一药犯牵牛者,非不知牵牛能泻湿利小便也。为湿病之根在下焦,是血分中气病,而不可用辛辣气药,反泻上焦太阴之气故也。仲景尚不敢轻用,夫何世医,不分血气而一概用之乎?夫湿者,水之别称,有形者也。若肺先受湿,则宜用之。今则不问有湿无湿,但伤食,或欲动大便,或有热证,或作常服克化之药,罔不用之,岂不误哉!殊不知,牵牛比诸辛药泻气尤甚。张文懿公尝谓:牵牛不可耽嗜,脱人元气。吾初疑药有何耽嗜,后每见人因酒食病痞者,多服神芎丸等药,皆犯牵牛。初服则快,药过复痞,仍前再服,随药而效,由是愈信耽嗜久服,暗伤元气而犹不知悔悟也。治当益脾健胃,使元气生发,自然腐熟水谷,此治无以加矣。经云:辛泻气,肺气病者,无多食辛。况饮食劳倦,所伤在胃。胃气不行,必火乘之。胃受火邪,名曰热中。《脉经》云:脾胃主血,其所生病,当于血中泻火润燥,破恶血,泻胃之湿热也。胃热上炎,肺受火邪,当用黄芩之苦寒以泻火,当归之辛温以泻血结,桃仁之辛甘油腻以破恶血,兼除燥润大便。然犹不可专用,须于黄芪、人参、甘草,诸甘温、甘寒、补元气、泻阴火正药内兼而用之。何则?上焦元气已自虚弱,津液不足,口燥舌干,若反用牵牛,气味俱阳大辛之药,重泻其已虚之元气,复耗其津液,利其小便以致阴火愈甚,故重则死,轻则夭,诚可悯也。牵牛,感南方热火之化所生者也。血热而泻气,差误甚矣!若病湿胜,气不得施化,致大小便不通,则宜用之耳,湿去则气得周流。所谓五脏有邪,更相平也。经云:一脏不平,以所胜平之。火能平金而泻肺者,即此也。近世钱氏泻黄散中,独用防风过于他药一二倍者,以防风辛温,能于土中泻金之子,不使助母也。经云:从前来者为实邪,谓子能令母实,故以所胜平之也。《晦庵语录》中有:秋食姜,则夭人天年。经止言辛泻气,而《晦阉》云然,戒之深也。何则?秋分食姜,令人泻气,故禁之。夏月食姜不禁者,热气主旺之时,宜以汗散。姜能发汗,以越其热也。姜尚如此,况牵牛乎!可见味辛之物,皆有宜禁之时,亦犹牵牛,不可一概用之也。

《本草乘雅》:牵牛子者,以开以辟,以生之为功用也。故祭星曰布,布者,取其象之布散也。经云:阴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形气乃绝。是以气上则升不布,气下则布不升。牵牛子但荷布散以为功,故可待越升以为眚。第性偏陨堕,但可施于形气之阳有余,不可加诸藏神之阴不足,为用不可不慎也。

花萼日出开,日西萎,即日散为星之为象。书呼夜吸之为用,四维相代,形气乃绝。为水为肿者,此以风毒为因,水亦风水为水矣。仍使之升而布,布而升,互为制节,无偏废矣。

《药性解》:牵牛子,味苦辛,性寒,有毒,入大小肠二经。主下气,通二便,祛壅滞气急,退水肿,消风毒,治腰脚痛,堕胎孕。

按:牵牛子专主水气,故入大小肠经。丹溪曰:属火善走,有两种,黑者兼水,白者兼金,病形与症俱实者用之。然驱逐致虚,不胀满、不大便秘者勿用。仲景治七种湿症及小便不利俱用之,何也?盖受湿之根在下焦,是血分中气病,皆因上焦虚弱,不能气化所致,若复用辛辣之剂,以泻太阴之金,危亡立至矣,可不谨乎。

《药鉴》:气寒,味苦。属火善走,有治水肿之功,破癥瘕痰癖,除壅滞气急,通十二水道。有黑白二种,黑者属水力速,白者属金力缓,非病形与证俱实者,勿用也。以气药引之,则入气分,以血药引之,则入血分。气用枳壳,血用大黄,此其法也。如气药用之,必须用白术、茯苓、白芍为主,而后用牵牛为良。盖苓术本补气药也,而有淡渗之功,兼以芍药之酸,以收真气,则泻之者,仅泻其气分之邪耳,于真气竟何损哉!如血家用之,必须当归、川芎、白芍为主,而后用牵牛为佳。盖芎归本补血药也,而有荣养之妙,兼以芍药之敛,以固真血,则泻之者,仅泻其血分之邪耳,于真血有何伤哉!畏巴豆。

《景岳全书》:一名黑丑。味苦辛,热,气雄烈,性急疾,有毒。下气逐水,通大小便,善走气分,通水道,消气实气滞水肿,攻癥积,落胎杀虫,泻虫毒,去湿热痰饮,开气秘气结。古方多为散丸,若用救急,亦可佐群药煎服。然大泄元气,凡虚弱之人须忌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7 18:18 , Processed in 0.276527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