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应如是

[事迹传记] 480位禅宗大德的悟道因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266.象耳袁觉禅师悟道因缘
  眉州(今四川境内)象耳山袁觉禅师,圆悟克勤禅师之法嗣,俗姓袁,本郡人。少时袁觉师于传灯寺出家,后试经得度。其本名圆觉,因郡守在填写祠牒(即度牒,官府发给出家人的身份证明。清乾隆以前,出家人必取得祠部颁发的正式度牒,方可出家为僧,否则即是非法)的时候,将“圆”字误写作“袁”字,故而将错就错,名为袁觉。当时郡守疑心袁觉禅师会不高兴,便戏之曰:“一字名可乎?”袁觉禅师笑道:“一字已多。”他的回答令郡守非常诧异。
  袁觉禅师受具足戒后,即离开四川,前往荆楚一带游方,遍参有道尊宿。后来到大沩山,依佛性禅师参学。
  有一天,袁觉禅师入室请益,向佛性禅师陈述了自己的见处。
  佛性禅师听罢,便道:“汝忒煞远在(你离见道还差得很远呢)。”
  佛性禅师虽然这样说,但是知道袁觉禅师是一个法器,因此便把他留在座下,充当侍者,负责接待宾客。
  此后,袁觉禅师每次陪侍佛性禅师的时候,佛性禅师必举《法华经》中“开示悟入”这四个字,令袁觉禅师下转语,并且说道:“直待我竖点头时,汝方是也。”
  [开示悟入,即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的略称。]
  袁觉禅师虽然下了很多转语,但是,均不契佛性禅师之意。
  一天,袁觉禅师偶然因为处理一件事情未能尽职,被暂时赶出山门,以示禁制。
  在受禁制期间,袁觉禅师无有依靠,于是便寄居在当地的一位居士家。
  一日,袁觉禅师便诵《法华经》。当他诵至“亦复不知何者是火,何者为舍”这一句时,豁然有省。
  禁制结束后,袁觉禅师便回山看望佛性禅师。
  佛性禅师遂予印可。
  当时,圆悟克勤禅师再度得旨,住持云居山。袁觉禅师于是前往其座下,把自己的证悟所得,告诉了圆悟禅师,并希望能得到他的印证。
  圆悟禅师听完之后,便大声呵斥道:“本是净地,屙屎作么?”
  袁觉禅师终于疑情顿释,彻悟宗旨。后随圆悟禅师回到四川。
  南宋绍兴丁巳年(1137),袁觉禅师应郡守之邀请,住持眉州象耳山,将那里的道场修葺一新。
  袁觉禅师曾经告诉诸禅客说:“东坡云‘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山谷云:‘惠崇烟雨芦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傍人谓是丹青。’此禅髓也。”又云:“我敲床竖拂时,释迦、老子、孔夫子都齐立在下风。”
  其接人风格,由此可见一斑。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267.华严祖觉禅师悟道因缘
  眉州(今四川眉山)中岩华严祖觉禅师,圆悟克勤禅师之法嗣,俗姓杨,嘉州(今四川乐山县)人。祖觉禅师自幼聪慧非常,大凡书史,过目成诵。但是对佛教因为不了解而心怀恶见。他曾经著书立说,排斥佛教,但很快恶境现前。他感到非常恐怖,于是便悔过出家,投慧目能禅师座下。
  出家不久,他的双膝上生起了毒疽,疼痛无比,无人能医,走路时离不开竹杖,这样折腾了五年之久。一天,祖觉禅师因书《华严合论》完毕,当天晚上便感得异梦。第二天早晨,他扔下手杖就可以走路了。从此以后,他便坚持天天读诵《华严经》。一次,祖觉禅师诵至《现相品》“佛身无有生,而能示出生。法性如虚空,诸佛于中住。无住亦无去,处处皆见佛”这一偈语时,忽然领悟了华严宗旨,从此声名大振。祖觉禅师正式落发、取得僧籍之后,当地府帅便请他到千部堂开讲《华严经》。在讲经的时候,祖觉禅师词辩宏放,听众无不叹服。
  一日,祖觉禅师正在讲经,适逢南堂元静禅师从千部堂经过。听了祖觉禅师的讲经之后,元静禅师谓祖觉禅师道:“观公讲说,独步西南,惜未解离文字相耳。倘问到方外,即今之周金刚也。”
  [周金刚就是当年的德山宣鉴禅师,俗姓周,四川人,在参礼龙潭崇信禅师悟道之前,一直以讲经为业,精通《金刚经》,故人称周金刚。]
  于是,祖觉禅师便欣然罢讲,泛舟出蜀游方,后投钟阜圆悟克勤禅师府下参学。
  一日,祖觉禅师入室请益。圆悟禅师遂为他举罗山道闲禅师的一则接众法语——
  罗山道:“有言时,踞虎头,收虎尾,第一句下明宗旨。无言时,觌露机锋,如同电拂。”
  举完此公案,圆悟禅师便问祖觉禅师:“作么生会?”
  祖觉禅师被问得无言以对。
  退出丈室后,祖觉禅师便发奋用功,夙夜参究,终于豁然有省,遂作偈呈圆悟禅师,偈云:
  “家住孤峰顶,长年半掩门。
   自嗟身已老,活计付儿孙。”
  圆悟禅师见其偈后,知道祖觉禅师已悟明心性,遂予印可;但是其心中的疑滞犹未剥尽,尚须进一步钳锤。
  第二天祖觉禅师再次入室请益,圆悟禅师便问:“昨日公案作么生?”
  祖觉禅师正想开口应对,圆悟禅师便大声喝道:“佛法不是这个道理!”
  祖觉禅师一听,茫然不知所以,只好继续留在圆悟禅师身边,又参学了五年,可是其结果仍然是一无所得,因此他心里感到非常迷闷。
  祖觉禅师后来离开圆悟禅师,一度来到庐山栖贤寺。
  一日,他阅读浮山法远禅师的《削执论》,至“若道悟有亲疏,岂有旃檀林中却生臭草”一语时,豁然契悟。
  于是他便作偈,寄呈圆悟禅师,偈云:
  “出林依旧入蓬蒿,天网恢恢不可逃。
   谁信业缘无避处?归来不怕语声高。”
  圆悟禅师一览其偈,大喜,持以示众云:“觉华严彻矣!”
  祖觉禅师出世后,住眉州中岩,开法化众。一时法席大盛。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268.张栻居士悟道因缘
  张栻居士,东林道颜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敬夫,号南轩,丞相张浚之子。张栻居士颖悟夙成,自幼就受到忠孝仁义等儒家思想的薰陶,曾作《希颜录》,以古圣贤自期。成人后,张栻居士得其父张浚之荫蔽,官拜直密阁。张浚既没,张栻因为上疏议论时事,主张修身务学、畏天恤民、抑侥幸、屏谗谀,而遭权臣忌恨,一度退职隐居。后蒙孝宗之悯念,任直宝文阁、秘阁修撰等职。
  张栻居士在任期间,曾经参访过东林道颜禅师(大慧宗杲禅师之法嗣)。张栻居士问道颜禅师:“见即便见,拟思即差,又作么生?”
  道颜禅师道:“还同不知有。”
  张栻居士又问:“正当知有时如何?”
  [宗门中,常把已明心见性的人,称之为“知有的人”。知有的人同样闻声见色,只是他不分别计度而已。]
  道颜禅师道:“闻声见色只如常。”
  张栻居士一听,豁然有省,遂作偈曰: 
  “闻声见色只如常,熟察精粗理自障。
   脱似虚空藏碧落,曾无少剩一毫芒。”
  道颜禅师于是点头印可。 
  张栻居士临终前,曾示疾,有人前来求教,张栻居士道:“蝉脱人欲之私,春融天理之妙。”言讫而逝。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269.枢密徐俯居士悟道因缘
  枢密徐俯居士,圆悟克勤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师川,号东湖居士,洪州分宁人。其父徐禧,字德川,博游周览,知古今事变,后授镇安军节度使推官、给事中、龙图阁直学士等职。
  徐俯居士少时怀才负气,七岁能诗,颇为其舅父黄山谷所重。在随侍父亲龙图徐禧外出就任期间,徐俯居士得以有机会经常礼谒法昌倚遇和灵源惟清二位禅师。三人常常语论终日。那时,徐俯居士尚未入佛门,故听了两位禅师的言论,茫然无知。后因目睹法昌倚遇禅师临终时,预知时至,在笑谈之间自在迁化,徐俯居士深感诧异,原来生死是可以自主的,从此以后,他便开始笃信佛教。
  徐俯居士成年后,适逢西夏人入侵,父亲徐禧不幸战死沙场。因为其父是为国捐躯的,故朝中为体恤其后,特授徐俯居士通直郎之职,后又荐为右谏议大夫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等职。父亲之死,给徐俯居士的打击很大。为报罔极之恩,徐俯居士特地邀请灵源惟清禅师来到他守孝的地方说法。
  那天,灵源禅师登座说法完毕,最后问道:“诸仁者,只如龙图(徐禧)平日读万卷书,如水传器,涓滴不遗。且道寻常著在甚么处?而今舍识之后,这著万卷书底,又却向甚么处著?”
  徐俯居士一听,言下大悟,说道:“吾无憾矣!”
  灵源禅师便下座,问道:“学士适来见个甚么,便恁么道?”
  徐俯居士道:“若有所见,则钝置和尚去也(如果我回答说有所见,则埋没了和尚,显得和尚鲁钝无智)。”
  灵源禅师便道:“恁么则老僧不如。”
  徐俯居士道:“和尚是何心行?”
  灵源和尚便哈哈大笑。
  靖康初年(1126),徐俯居士被迁为尚书外郎。此间他经常与朝士同志(同朝为官、爱好禅修的朋友)寄宿于天宁寺择木堂,力参圆悟克勤禅师。圆悟禅师亦喜其见地超迈。
  一日,徐俯居士至书记寮,指着圆悟克勤禅师的顶相(此指肖像),说道:“这老汉脚跟犹未点地在。”
  圆悟禅师倾斜着头,说道:“瓮里何曾走却鳖!”
  徐俯居士说道:“且喜老汉脚跟点地。”
  圆悟禅师道:“莫谤他好!”
  徐俯居士于是礼拜而去。
  徐俯居士卒于绍兴十年(1140),有诗集六卷行世。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270.郡王赵令衿居士悟道因缘
  郡王赵令衿(jin)居士,圆悟克勤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表之,号越然居士。赵令衿在南康(今江西境内)任职期间,为事简洁,政通人员,经常与禅僧交游。他把自己的堂室称之为摩诘丈室。
  当时,正值圆悟克勤禅师居瓯阜弘法。赵令衿居士于是在政事之余,欣然前往请益,愿受炉锤。开始,圆悟禅师不肯开示法要,但是赵令衿居士一再固请,不得已,圆悟禅师便道:“此事要得相应,直须是死一回始得。”
  赵令衿居士一听,当下便默然有契,后来他作疏呈圆悟禅师,其疏略云:
  “家贫遭劫,谁知尽底不存。
   空屋无人,几度贼来亦打。”
  圆悟禅师见其疏后,知道他已明悟心性,遂印可,并嘱咐他要好好护念。
  绍兴庚申年(1140)冬天,赵令衿居士与同僚道友汪内翰藻、李参政邴、曾侍郎开等人,前往径山,礼谒大慧宗杲禅师。大慧宗杲禅师是圆悟克勤禅师的高足,一代宗师。
  大慧禅师听说他们到了,便令僧击鼓入室。
  赵令衿居士到后,便袖中笼香,欣然入室请益。
  大慧禅师一见他,便问:“赵州洗钵盂话,居士作么生会?”
  [赵州洗钵盂之公案的具体内容是——
  有僧问赵州和尚:“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示。”赵州和尚便问:“吃粥了也未?”那僧道“吃粥了也。”赵州和尚道:“洗钵盂去。”那僧忽然省悟。]
  赵令衿居士反问道:“讨甚么碗?”说完便拂袖而出。
  大慧禅师连忙站起来,一把揪住他,追问道:“古人向这里悟去,你因甚么却不悟?”
  赵令衿居士正要开口拟对,大慧禅师道:“讨甚么碗?”
  赵令衿居士便道:“还这老汉始得。”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271.侍郎李弥逊居士悟道因缘
  侍朗李弥逊居士,圆悟克勤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似之,号普现居士,苏州吴县人。弥逊居士少时极聪颖,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十八岁中乡举。北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登进士第。政和四年(1114),官拜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校书郎、起居郎等职,后因议论时事,被贬为庐山知县。从此他便隐居八年,一心向佛。此间,他经常入室参礼圆悟克勤禅师。
  一日,弥逊居士早朝罢回府,骑马行至天津桥上。突然马纵身一跃,他心里一惊,忽然有省,通身汗流。于是他便直趋天宁寺,找圆悟禅师印证。适逢圆悟禅师正要出门,远远地望见弥逊居士来了,便唤道:“居士且喜大事了毕。”
  弥逊居士大声说道:“和尚眼花作甚么?”
  圆悟禅师便大喝一声,弥逊居士亦大喝。
  从此以后,弥逊居士机锋迅捷,每次与圆悟禅师论对,当机不让。
  宣和末年(1125),弥逊居士知冀州,因抗击金人有功,于靖康元年,被钦宗召为卫尉少卿。靖康二年,又迁为江东通判,知建康郡事,并与李纲联手,平定了建康牙校周德之叛乱。嗣后,被迁为淮南运副。弥逊居士因为论事鲠切,刚直不阿,为奸党所忌,尤其是他坚决抗金的主张,触犯了以秦桧为代表的主和派的利益,不得已,他只好辞官归田,隐居福建连江西山,筑庵自居,屏绝人事。
  绍兴十九年,(1150),弥逊居士临终示微恙,沐浴毕,跏趺而坐,作偈曰:
  “谩说从来牧护,今日分明呈露。
   虚空拶倒须弥,说甚向上一路。”
  写完,便掷笔而逝。弥逊居士生前有奏议三卷、外制三卷、议古三卷、诗十卷等传世。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272.成都范县君悟道因缘
  成都府范县君(县君,古代妇女之封号),圆悟克勤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生平不详。范县君很早就寡居,一心向佛,坚持习禅,常坐不卧。
  后闻圆悟克勤禅师住持成都昭觉寺,于是便前往礼拜,请求圆悟禅师为她开示入道因缘。圆悟禅师于是教她看“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甚么?”
  范县君于是依教参究,可是久无所契,心里非常着急。
  一日,范县君又来到昭觉寺,哭着央告圆悟禅师道:“和尚有何方便,令某易会。”
  圆悟禅师道:“却有个方便。”于是便教她只看“是个甚么?”
  范县君回家后,依教奉行,在日常起居处、举手投足处,专看“是个甚么?”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天,豁然有省。她惊喜地说道:“元(原)来恁么地近那!”
  范县君的悟道经验,很值得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借鉴。在日常生活中,看“是个甚么?”这实际上就是六祖所说的“学道常于自性观”。因为,我们的一举一动,起心动念,都是自性的妙用。如果我们在自己的一举一动、起心动念的当下,回光反照,问一声“是个甚么?”,此时,我们就已经与自性打照面了,更不需要向外求玄求妙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273.文殊心道禅师悟道因缘
  常德府(今湖南常德)文殊心道禅师,太平慧懃禅师之法嗣,俗姓徐,眉州(今四川眉县)人。心道禅师三十岁出家得度,后往成都学习唯识宗思想,自以为达到了极致。
  一日,同舍的一位道友诘问他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今目前万象摐(chuang)然(众多、纷错),心识安在?”
  心道禅师被问得茫然不知应对。
  于是,心道禅师便出关游学,周流江淮,后抵舒州太平佛鉴慧懃禅师座下请益。
  一日,佛鉴禅师夜参,举赵州柏树子公案——
  雪窦重显禅师一日与一禅客谈论赵州宗旨。禅客说道,法眼禅师曾经在金陵偶然遇到赵州和尚的侍者觉铁嘴,便问:“赵州柏树子因缘记得否?”觉铁嘴道:“先师无此语,莫谤先师好。”法眼禅师一听,便拊掌叹道:“真自师子窟中来。”禅客讲完此公案,便问重显禅师,觉铁嘴说赵州没有说过柏树子的话,而法眼禅师却肯定了他,法眼禅师的意旨究竟是什么?重显禅师道,宗门抑扬,那有规辙?当时以苦行著称的韩大伯亦在旁边,当他听到重显禅师的答话后,便偷偷地笑着走开了。重显禅师送走禅客后,回头便责备韩大伯道:“我偶客语,尔乃敢慢笑,笑何事?”韩大伯道:“笑知客智眼未正,择法不明。”重显禅师道:“岂有说乎?”韩大伯以偈答曰:
  “一兔横身当古道,苍鹰才见便生擒。
   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桩旧处寻。”
  重显禅师一听,感到非常惊诧,于是便与韩大伯结为友。
  当佛鉴禅师举至“觉铁嘴云,先师无此语,莫谤先师好”这一句话时,心道禅师忽然生起大的疑情来。
  于是他便就此疑情,日夜参究。
  提撕既久,一天黄昏,心道禅师豁然大悟。于是他便直趋丈室,拟向佛鉴禅师陈述自己之所悟。佛鉴禅师见他来了,便闭门不出。
  心道禅师在窗外喊道:“和尚莫谩(哄骗)某甲。”
  佛鉴禅师道:“十方无壁落(界限、限制),何不入门来?”
  心道禅师便用拳头击破窗纸。
  佛鉴禅师于是开门出来,一把揪住他,威逼道:“道!道!”
  心道禅师便用两手捧着佛鉴禅师的头,作出口啐(唾)状,然后走开。
  后来,心道禅师作偈,呈佛鉴禅师云:
  “赵州有个柏树话,禅客相传遍天下。
   多是摘叶与寻枝,不能直向根源会。
   觉公说道无此语,正是恶言当面骂。
   禅人若具通方眼,好向此中辨真假。”
  佛鉴禅师览其偈,对心道禅师大加赞赏,并给予印可,后又命他分座接众。
  心道禅师悟道后,一度应襄州太守之邀请,开法于天宁寺,不久又移居大别文殊寺。
  北宋宣和改元(1119),徽宗皇帝听信道士林灵素排佛之建议,下诏改僧号为德士,并令僧尼一律加戴冠巾。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心道禅师抱着随缘应化的乐观态度。曾上堂示众云:
  “祖意西来事,今朝特地新。昔为比丘相,今作老君形。鹤氅披银褐,头包蕉叶巾。林泉无事客,两度受君恩。所以道,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且道即今是甚么时节?毗卢遮那,顶戴宝冠,为显真中有俗。文殊老叟,身披鹤氅,且要俯顺时宜。一人既尔,众人亦然。大家成立丛林,喜得群仙聚会。共酌迷仙酎(zhou,醇酒),同唱步虚词。或看灵宝度人经,或说长生不死药。琴弹月下,指端发太古之音。棋布轩前,妙著出神机之外。进一步便到大罗天上,退一步却入九幽城中。只如不进不退一句,又作么生道?直饶羽化三清路。终是轮回一幻身。”
  宣和二年(1120)九月,皇帝又下诏恢复僧制。心道禅师又上堂云:“不挂田衣著羽衣,老君形相颇相宜。一年半内闲思想,大底兴衰各有时。我佛如来预谶(预言)法之有难,教中明载,无不委知(详细明白)。较量年代,正在于兹。魔得其便,惑乱正宗。僧改俗形,佛更名字。妄生邪解,删削经文。饶钹停音,钵盂添足。多般矫诈,欺罔圣君。赖我皇帝陛下,圣德圣明,不忘付嘱,不废其教,特赐宸章,颁行天下。仍许僧尼,重新披削。实谓寒灰再焰,枯木重荣。不离俗形而作僧形,不出魔界而入佛界。重鸣法鼓,再整颓纲。迷仙酎变为甘露琼浆,步虚词翻作还乡曲子。放下银木简,拈起尼师坛(坐具、坐衣、随坐衣)。昨朝稽首擎拳(道教中问讯之礼节),今日和南(问讯、预礼)不审。只改旧时相,不改旧时人。敢问大众,旧时人是一个,是两个?”良久曰:“秋风也解嫌狼藉,吹尽当年道教灰。”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春,心道禅师预知命终,遂升座辞众,举临济入灭嘱三圣之因缘——
  咸通八年(867)丁亥四月十日,临济禅师将示灭,说传法偈云:“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也他。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然后,谓众道:“吾灭后,不得灭却正法眼藏。”时三圣慧然禅师出云:“争敢灭却和尚正法眼藏?”临济禅师便问:“已(以)后有人问,你向他道甚么?”三圣禅师便喝。临济禅师道:“谁知吾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却。”言讫,端坐而逝。
  心道禅师举完此公案,便说偈云:
  “正法眼藏瞎驴灭,临济何曾有是说?
   今古时人皆妄传,不信但看后三月。”
  后同年闰三月,钟相叛乱,到处烧杀掠抢。心道禅师的弟子们都劝他南逃避乱,心道禅师道:“学道所以了生死,何避之有!”
  不久,贼兵冲进寺院。心道禅师道:“速见杀,以快汝心!”
  贼兵于是举长矛杀之。一时血皆变成白乳。贼兵一见,生大恐怖,于是拿来席子将心道禅师尸体盖上,逃走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274.何山守珣禅师悟道因缘
  安吉州(今浙江安吉)何山佛灯守珣(xun)禅师,佛鉴慧懃禅师之法嗣,俗姓施,本郡人。出家后,一度参礼庐山开先行瑛广鉴禅师,未能契旨。
  于是又改投太平佛鉴慧懃禅师座下,随众参请。过了很久,守珣禅师仍然邈无所入。于是,他便将自己的被子封存起来,发誓道:“此生若不彻去,誓不展此!”
  从此,守珣禅师坚持夜不倒单(不睡觉),白天打坐,晚上经行或站立,其用功之精勤与恳切,如丧考妣,如履薄冰。这样过七七四十九天。
  一日,佛鉴珣禅师忽然上堂云:“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
  守珣禅师一听,豁然顿悟。于是欢喜踊跃,往见佛鉴禅师。
  佛鉴禅师一见他,便道:“可惜一颗明珠,被这风颠汉拾得!”
  为了勘验他,佛鉴禅师问道:“灵云道:自从一见桃华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如何是他不疑处?”
  守珣禅师道:“莫道灵云不疑,只今觅个疑处了不可得。”
  佛鉴禅师又问:“贤沙(即玄沙师备)道:谛当甚谛当,敢保老兄未彻在。那(哪)里是他未彻处?”
  守珣禅师道:“深知和尚老婆心切。”
  佛鉴禅师遂予印可。
  守珣禅师于是礼拜,并呈偈云:
  “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熳始抬眸。
   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
  佛鉴禅师看过之后,便嘱咐他要好好护持。当天晚上,佛鉴禅师厉声告诉大众说:“这回珣上座稳睡去也!”
  圆悟克勤禅师后听说此事,怀疑守珣禅师还未真正开悟,便告诉佛鉴禅师道:“我须勘过始得。”于是派人将守珣禅师召来。
  一日,圆悟禅师与守珣禅师一同游山,偶然来到一水潭边,圆悟禅师忽然将守珣禅师推入水中,急忙问道:“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
  守珣禅师道:“潭深鱼聚。”
  圆悟禅师又问:“见后如何?”
  守珣禅师道:“树高招风。”
  圆悟禅师进一步追问:“见与未见时如何?”
  守珣禅师道:“伸脚在缩脚里。”
  圆悟禅师此时方信守珣禅师已经大悟,于是便大加称赞。
  佛鉴禅师后移居蒋山,守珣禅师亦随而前往,并受命分座说法。
  守珣禅师出世后,首住庐陵之禾山,不久又退职隐居故里,后应道俗之迎请,居天圣寺,末后又住持天宁。
  守珣禅师曾上堂为众举婆子烧庵之公案——
  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凡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饭给侍。一日,婆子令女子抱定庵主,试问:“正恁么时如何?”庵主云:“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女子送饭毕,回来把其经过告诉了婆子。婆子道:“我二十年只供养得个俗汉!”于是将庵主驱出庵外,放火将庵烧却。
  守珣禅师举完此公案,谓众道:“大凡扶宗立教,须是其人。你看他婆子,虽是个女人,宛有丈夫作。二十年簁(shi)油费酱,固是可知。一日向百尺竿头做个失落,直得用尽生平腕头气力。自非个俗汉知机,洎乎巧尽拙出。然虽如是,诸人要会么?雪后始知松柏操,事难方见丈夫心。”
  守珣禅师另有一则上堂法语,也很精彩,言语虽短,却堪作我们参禅悟道的指南:
  “如来禅,祖师道,切忌将心外边讨。从门所得即非珍,特地埋藏衣里宝。禅家流,须及早,拨动祖师关捩,抖擞多年布袄。是非毁誉付之空,竖阔横长浑恰好。君不见寒山老,终日嬉嬉,长年把扫。人问其中事若何?入荒田不拣,信手拈来草。参!”
  守珣禅师住山期间,经常告诉弟子们说:“先师只年五十九,吾年五十六矣,来日无多。”绍兴甲寅(1134)年,守珣禅师退出天宁法席,告诉其在家弟子双槐居士郑续云:“十月八日是佛鉴忌,则吾时至矣。”并乞还鄣南。十月四日,郑续居士便派他的弟弟道如禅师前往问讯。
  守珣禅师道:“汝来正其时也。先一日不著便,后一日蹉过了。吾虽与佛鉴同条生,终不同条死。明早可为我寻一只小船子来。”
  道如禅师问:“要长者,要高者?”
  守珣禅师道:“高五尺许。”
  三天之后,守珣禅师便令僧鸣钟集众,端坐如平时。侍者请求他留下遗偈,守珣禅师道:“不曾作得。”言讫而逝。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275.祥符清海禅师悟道因缘
  吉州大中禅符清海禅师,太平佛鉴慧懃禅师之法嗣,生平未详。出家后,栖心宗门,遍参禅德,后投佛鉴禅师座下请益。
  一日,清海禅师入室参礼佛鉴禅师。佛鉴禅师问:“三世诸佛,一口吞尽,何处更有众生可教化?此理如何?”
  清海禅师正要开口答话,佛鉴禅师便大声喝叱。
  清海禅师忽然契旨,遂术偈呈佛鉴禅师云:
  “实际从来不受尘,个中无旧亦无新。
   青山况是吾家物,不用寻家别问津。”
  佛鉴禅师览其偈后,遂嘱咐道:“放下著。”
  清海禅师于是礼拜而出。后于吉州大中祥符寺开法化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10-2 22:17 , Processed in 0.229921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