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巴豆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巴豆霜灌胃可明显增强胃肠推动作用,有促进肠套叠的还纳作用。在离体家兔回肠试验中,可显著增加回肠的收缩幅度。巴豆油口服,能产生口腔、咽及胃部的热感,并有催吐作用。巴豆油到肠内水解后释放出巴豆酸,刺激肠粘膜,可导致炎症反应。于30分钟至3小时内产生剧烈腹泻、腹痛和里急后重。

2. 巴豆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巴豆霜灌胃,可明显减少小鼠碳廓清率、胸腺重量和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3. 巴豆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对血吸虫的中间寄主钉螺和姜片虫的中间寄主扁卷螺有杀灭作用,对田螺、鱼虾、蚯蚓等生物也有毒杀作用。

4. 巴豆提取物、巴豆油乳剂、巴豆油注射液等有抗肿瘤作用。

5. 巴豆有促肿瘤发生作用。巴豆油、巴豆树脂、巴豆醇酯类均有弱的致肿瘤活性,且能促进某些化学致癌剂的致癌作用。

6. 巴豆有升高血压和加快呼吸的作用。

7. 巴豆有镇痛作用。可能与巴豆油的局部刺激作用有关。

8. 巴豆对血液系统的影响:巴豆毒素能溶解兔、刺猬、猪、蛇、鸡的红细胞。对牛、羊、猪、蛙红细胞有凝集作用。巴豆油中的活性成分PMA(Porbol myristate acetrate)作用于血小板,可使血小板环磷鸟苷浓度增加,是一种有效的血小板凝聚剂。

9. 巴豆对蛋白质合成的影响:巴豆毒素能影响延长因子1和2与核蛋白体的相互作用,抑氨酰基位上新肽的形成,阻碍移位反应,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巴豆油注射给药可引起大白鼠血清甲种巨胎蛋白增加。

10. 巴豆煎剂对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

11. 巴豆有细胞诱导分化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芦    荟 (《药性论》)

芦荟为百合科植物库拉索芦荟和好望角芦荟叶的液汁经浓缩后的干燥物。主产于非洲,我国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均产。原植物我国广为栽培。喜高温湿润气候,喜光,耐旱、忌积水,怕寒冷,对土壤要求不严。味苦,性寒。归肝、大肠经。功效泻热通便、清肝除烦、健胃杀虫。临床用名芦荟、真芦荟。

【本草汇言】

《药性论》:亦可单用,杀小儿疳蛔,主吹鼻,杀脑疳,除鼻痒。

《开宝本草》:味苦,寒,无毒。主热风烦闷,胸膈间热气,明目镇心,小儿癫痫惊风,疗五疳,杀三虫及痔病疮瘘,解巴豆毒。

《本草经疏》:芦荟禀天地阴寒之气,故其味苦,其气寒,其性无毒。寒能除热,苦能泄热燥湿,苦能杀虫,至苦至寒,故为除热杀虫之要药。其主热风烦闷,胸胁间热气,明目,镇心,小儿癫痫惊风,疗五疳,杀三虫者,热则生风,热能使人烦闷,热除则风热烦闷及胸膈间热气自解。凉肝故明目,除烦故镇心。小儿癫痫惊风,热所化也,五疳同为内热脾胃停滞之证,三虫生于肠胃湿热,痔病疮瘘亦皆湿热下客肠脏,致血凝滞之所生,故悉主之。能解巴豆毒,亦除热之力也。详其功用,是足厥阴、足太阴二经药,亦可兼手少阴经。

简误:其味至苦,其性大寒,主消不主补。凡儿脾胃虚寒作泻及不思食者,禁用。

《本草蒙筌》:味苦,气寒。无毒。误服巴豆,毒能解除。杀虫去疳,镇心明目。治小儿癫痫惊搐,疗大人疮瘘痔疽。癣发颈间,同甘草研匀敷效;蛪生齿缝,以盐汤漱净点瘥。

《本草乘雅》:卢,饮区也,饭器也,腹前也。会总合也。宜入足阳明胃。胃,饮府也,谷委也,行身之前也。精气之总合也,经脉终始之大计也。味大苦,气大寒,主濡阳明燥化,待标盛二阳,陨胃家邪实虫结者也。故治五疳惊风,先因于风也。经云:风为阳邪。风者百病之始也。致阳明失于游溢,遂成谷郁饮留,为燥为标,为实为结耳。经云:风中于前,阳明受之。故逐阳明之风,其力转胜。若小儿惊痫,多从胎受,胎击腹前故也。五痔疮瘘,亦生于风。经云:劳汗当风,陷脉为瘘。风客曰: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至主镇心黄汗,此属心脾,并可绝其上源。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父执沈启翁,庚申仲春,同先人结社紫芝禅院,诵华严大乘,颐曰:往随喜,夜坐与颐曰:疗小儿诸疳,予家世授。疳非疳,干也,燥也,宜从润剂,勿辅心脾。否则转病肺,便难治矣。越三日,读阴阳别论,始解致病之因,变生之证,遂拟方说数十则,呈正启翁,与所藏方,强半相合。大率诸疳皆本于风,内薄心脾,心脾不受,因转属二阳。二阳,阴明也。阳明居中,土也,无所复转,即病阳明经矣。盖阳明行身之前,维蒸持变,为形骸藏府营卫脉络之本,病则蒸休变息,黄道不归,女月不下,男精不泻,喜正坐俯卧,有不得隐几而身曲。甚则府转传藏而风消,气转成金而戟肺者,死不治也。勿辅心脾者,当绝其上源,宜从润剂者,法主乎中治,谓阳明之上,燥气主之,不从标本,从乎中治。中治者,中见太阴湿土之化令,燥化专令,湿化待之,寒热温凉则逆也。至于气运迭适,藏府乘变,其旨幽玄,卒难阐发。赜念启翁一夕之诲,永矢勿谖,略言大端,不敢妄泄其秘耳。

《药性解》:芦荟,味苦,性寒,无毒,入心、肝二经。消风热,除烦闷,明眼目,治惊痫,杀三虫,疗五疳及疥癣痔漏诸疮。解巴豆毒。

按:芦荟之苦,本入心经,而肝则其母也,故亦入之。在小儿惊疳诸热,尤为重药。

《药鉴》:味大苦,性大寒。气味俱厚,能升能降。除风热烦闷,清肺胃郁火,凉血清肝明目,治小儿风热急惊癫痫,五疳热毒,杀三虫,及痔漏热疮。单用杀疳蛔。吹鼻治脑疳鼻热鼻痒鼻痔。研末傅虫牙。同甘草敷湿癣杀虫,出黄水极妙。

《本草备要》:泻热杀虫。

大苦大寒。功专清热杀虫,凉肝明目,镇心除烦。治小儿惊痫五疳,敷蛪齿湿癣,甘草末和敷。吹鼻杀脑疳、除鼻痒。小儿脾胃虚寒作泻者勿服。

《本经逢原》:芦荟入厥阴肝经及冲脉,其功专于杀虫清热。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及经事不调,腹中结块上冲,与小儿疳热积滞,非此不除。同甘草为末,治头顶顽癣甚效。但大甘大寒,且气甚秽恶,仅可施之藜藿。若胃虚少食人得之,入口便大吐逆,每致夺食泄泻,而成羸瘦怯弱者多矣。有人背疮愈后,余热不除,或令服芦荟三服,不数日而毙。伤胃之性,于此可征。

《本草求真》:[批]除热杀虫。

芦荟专入肝,兼入脾、心。即波斯国木脂。大苦大寒。功专杀蛊除疳,安心明目,最为小儿惊痫疳积上品。芦荟、使君子等分为末,米饮下。且能吹鼻杀脑疳,及除鼻痒。刘禹锡《传信方》云:予少年曾患癣,初在颈项间,后延上左耳,遂成湿疮浸淫。用诸药徒令半两,研末,先以温浆水洗癣,拭净敷之,立干便瘥。真奇方也。然苦虽能杀蛊,寒能疗热,而气甚秽恶。气血得香则顺,得臭则逆,所当慎投。仅可施之藜藿,若胃虚少食人得之,入口便大吐逆,逆致夺食泄泻,因而羸瘦怯弱者多矣。

《得配本草》:辛,温。入足厥阴经。最捷于引经入肝。消风热,杀三虫,散瘰疬,治惊痫。镇心明目,利水除肿。

得朱砂,治风秘。配甘草,敷疮瘘。佐使君子,治脾疳。入盐汤,漱齿蛪。和甘草研,敷亦可。

脾胃虚寒作泻者,禁用。

《本草分经》:大苦,大寒,凉肝镇心,功专清热,杀虫,治凉痫、湿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芦荟有泻下作用,各种芦荟属植物含有的蒽醌衍生物,尤其是芦荟大黄素甙,具有刺激性泻下作用。

2. 芦荟有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3. 芦荟有抗肿瘤作用。

4. 芦荟有抗菌作用。动物实验表明,芦荟有抗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须发癣菌等活性。芦荟水浸剂试管内对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醇浸液对人型结核杆菌在体外也有抑制作用。

5. 芦荟有降血糖、降血脂作用。

6. 芦荟有抗炎、镇痛作用。

7. 芦荟有抗胃损伤的作用。

8. 芦荟有保肝作用。

9. 芦荟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芦荟能增强小鼠对单核细胞增多性李司忒氏菌感染的抵抗能力。另外,从芦荟叶分离出的一种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多糖具有抗补体作用。

10. 芦荟有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11. 芦荟有抗辐射损伤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第二节   润   下   药

火  麻  仁 (《本经》)

火麻仁为桑科植物大麻的干燥成熟种子。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纸土壤或粘质土壤为宜。味甘,性平。归脾、胃、大肠经。功效润肠通便、润燥杀虫。临床用名有火麻仁、炒火麻仁。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气味甘平无毒,主补中益气。

《药性论》:使。治大肠风热结涩及热淋。子五升,研同叶一握捣相和,浸三曰,去滓,沐发,令白发不生,补下焦主治渴。又子一升,水三升,煮四,五沸,去滓,冷服半升,日二服,差。

《日华子本草》:补虚劳,逐一切风气,长肌肉,益毛发,去皮肤顽屑,下水气及下乳,止消渴、催生,治逆横产。

《药类法象》:辛、甘,润。治风燥,大便不通。

《汤液本草》:味甘平,无毒。

入足太阴经,手阳明经。

《本草》云:主补中益气,中风汗出,逐水利小便,破积血,复血脉,乳妇产后作余疾。长发,可为沐药,久服肥健不老。

《液》云:入足太阴、手阳明。汗多胃热便难,三者皆燥湿而亡津液,故曰脾约。约者,约束之义。《内经》谓:燥者润之,故仲景以麻仁润足太阴之燥及通肠也。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麻子、杏仁之甘,缓脾而润燥。

《本草经疏》:麻子,即大麻仁,禀土气以生。《本经》味甘平无毒。然其性紧滑利,甘能补中,中得补则气自益。甘能益血,血脉复则积血破,乳妇产后余疾皆除矣。风并于卫,则卫实而荣虚,荣者,血也,阴也。经曰:阴弱者,汗自出。麻仁益血补阴,使荣卫调和,风邪去而汗自止也。逐水利小便者,滑利下行,引水气从小便而出也。好古云:入手、足阳明,足太阴经。阳明病汗多,及胃热便难三者皆燥也。用之以通润。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麻仁之甘以缓脾润燥,故仲景脾约丸用之。

简误:陈士良云:多食损血脉,滑精气,痿阳事,妇人多食即发带疾,以其滑利下行,走而不守也。

《本草蒙筌》:味甘,气平,无毒。或搀粳米煮粥,或佐血药为丸。经入阳明大肠及足太阴脾脏。恶茯苓一味,畏牡蛎白薇。益气补中,催生下乳。去中风出汗,皮肤顽痹;润大肠风热,结涩便难。止消渴而小水能行,破积血而血脉可复。胎逆横生易顺,产后余疾总除。

《本草乘雅》:体直类木,仁滑似髓,肝之肾药也。故益精填髓,润发黑须。

大麻色黄,气味甘平,为脾胃之体药;枝茎条畅,为脾胃之用药;仁脂濡润,为脾胃之滑剂,湿剂也。故主补中益气,久服肥健,不老神仙。别录及附方诸证,亦以四义释之,更参主客佐使,真不胜其用矣。

《景岳全书》:即黄麻也,亦名大麻。味甘平,性滑利。能润心肺,滋五脏,利大肠风热结燥,行水气,通小便湿热,秘涩五淋,去积血,下气,除风湿顽痹,关节血燥拘挛,止消渴,通乳汁,产难催生,经脉阻滞。凡病多燥涩者宜之。若下元不固,不便溏阳痿,精滑多带者,皆所忌用。

《本草备要》:即作布之麻,俗作火麻,润燥滑肠。

甘平滑利,脾胃大肠之药。缓脾润燥,治阳明病胃热汗多而便难。三者皆燥也,汗出愈多,则津枯而大便愈燥。仲景治脾约有麻仁丸。成无己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麻仁之甘,以缓脾润燥。张子和曰:诸燥皆三阳病。破积血,利小便,通乳催生。畏茯苓、白薇、牡蛎。

《本经逢原》:麻仁入手阳明、足太阳,其性滋润,初服能令作泻。若久服之,能令肥健,有补中益气之功。脏腑结燥者宜之。仲景治阳明病,汗多胃热便难,脾约丸用之,取润脾土枯燥也。《日华》止消渴,通乳汁,主催生难产,及老人血虚,产后便秘宜之。麻勃治身中伏风,同优钵罗花为麻药,砭痈肿不知痛。叶绞汁服五合,下蛔虫,捣烂敷蝎毒,俱效。黄麻破血利小便,麻根捣汁,治产难胞衣不下,煮服治崩中不止,生走而熟守也。并治热淋下血不止,根叶并治挝打瘀血,心腹满痛,捣汁服之皆效。陈黄麻烧灰,酒服方寸匕,散内伤瘀血。

《本草崇原》:大麻放花结实于五六月之交,乃阳明太阴主气之时。《经》云: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又,长夏属太阴主气,夫太阴、阳明,雌雄相合,麻仁禀太阴、阳明之气,故气味甘平。主补中者,补中土也。益气者,益脾胃之气也。

《本草求真》:[批]润燥滑肠。

火麻仁专入脾、胃、大肠。即今作布火麻之麻所产之子也。与胡麻之麻绝不相似。味甘性平,按书皆载缓脾利肠润燥,如伤寒阳明胃热,汗多便闭,治多用此,盖以胃府燥结,非此不解。汪昂曰:胃热、汗多、便难,三者皆燥也。汗出愈多、则津枯而大便愈燥,仲景治脾约有麻仁。成无已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麻仁之甘以缓脾润燥。张子和曰:诸燥皆三阳病。更能止渴通乳。及妇人难产,老人血虚,产后便秘最宜。弘景曰,麻子中仁合丸药,并酿酒大善,但性滑利。许学士云:产后汗多则大便秘,难于用药,惟麻子粥最稳,不惟产后可服,凡老人诸虚风秘,皆得力也。至云初服作泻,其说固是,久服能令肥健,有补中益气之功,亦是燥除血补而气自益之意。若云竟能益气,则又滋人歧惑矣。但性生走熟守,生用破血利小便,捣汁治产难胞衣不下,熟用治崩中不止。

《得配本草》:畏茯苓、牡蛎、白薇。

甘,平。滑利。入足太阴,兼手阳明经血分。理女子经脉,治汗多胃燥,除里结后重,去皮肤顽痹,能催生下乳。

合苏子研汁煮粥,治虚风便秘;同紫菀、杏仁煎服,治大便不利。肺气润,便自利。以葱、椒、盐豉入麻仁粥食之,治风水腹大,腰脐重痛。

多食滑精痿阳,发带疾。

怪症:肠头出寸许,痛苦非常,干则自落,又出又落,名截肠。宜于初起,麻油浸之,饮大麻仁汁数升而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经疏证》:麻生于木火正旺之时,成于金水方饶之日,故麻子仁之为用,能于木火焦杀中生金水柔滋之化,即能于金水滂沛中成木火通明之功。唯其金水克谐,水火迭化,是以中土升清降浊之机栝不愆,一身皆受其荫,本经谓其补中益气,久服肥健,良由乎此。是诚能揭麻子仁功用之要,泄农经奥窌之秘矣。特别录所载破积血复血脉,乳产馀疾,沐发长润,功能多半在血,谓皆由于气充血乃调,容或有未尽然者。夫中焦受气为血,决气篇不诬矣,不可为心主血之验乎?心为丁火,下交壬水而化为木,不可为益乙肝之气之证乎?乙肝受益,下交大肠,而化为金,以行其柔滋之气,而通降者不滞,是即血能行气之源。仲景制麻仁丸治脾约,取裁之所在矣。决气篇又曰,上焦开发为气,气不主于肺乎?肺为辛金,下交丙火而化为水,不可为益癸肾之血之证乎?癸肾受益,上交戊土而化君火,以行其明爽发越之气,而升者不滞,是即气能调血之源,仲景制炙甘草汤以复脉取法之所在矣。惟丁壬能化木,则肝木泽,其所藏之血,自行而不积,产乳自无馀疾。唯辛丙能化水,则肾水强,其所藏之水,自不至因气乖而肿,因气阻而溺塞矣。治风先治血,缘血不行招风取中者,尤宜仗泽血液之物,发乃血之馀;缘血不荣心而枯短者,允当用复血脉之剂,此别录宣阐药物之详,确能补本经之未备者也。

麻仁与地黄,皆最能拔地力(齐民要术所谓种苴欲得良田,不用故墟是也),故亦最能生阴津。其相比入炙甘草汤,则以地黄善宣阴津于阴分,麻仁善宣阴津液阳分也;其在麻仁丸,与芍药同用,则以芍药善破阴结,布阳气,麻仁善行阳滞,布阴气也。入阴入阳者,物之生理,所谓性也;破结行滞宣布阴阳者,物之能事,所谓情也。性之与情,犹车马相辅而行,是何也?麻仁丸中有小承气汤,即不用麻仁芍药杏仁,不患其大便不通;炙甘草汤有人参麦冬地黄,即不用麻仁,不患其脉不复。然复脉通便是二方作用之一端,不能会二病之全局,故麻仁在炙甘草汤,为人参麦冬地黄之先声,以其气钟于至阳,易入上焦,引亢阳为生阳,人参继之,为鼓元气之生,麦冬继之,以生胃脉之绝,地黄继之,以行脉中之血也;其在麻仁丸,又为小承气汤之后劲,以枳实厚朴锐而行气,大黄芍药破而通血,皆举辔疾驰,绝无停轨,治胃实之不大便有馀,治脾约之大便难不足,非得杏仁之润降,麻仁之滑泽,脾必暂展而复约也。此是物之情,若其性则极柔之物,禀生气于至阳,原系物之常理,第麻仁不仅属阴,以其有雌有雄,雄之用在皮,雌之用在实,若概以根实升降之义,则其能伸阳于中,充阴于外,无疑矣。若夫种苴须杂以枲,及当开花,又将枲拔尽,是其初则能令阴阳相守,继则能令阴津长裕无疑矣。其叶之数,不以四,不以六,唯七之少阳,九之老阳,是其用之所在,譬之于人,体气偏阴者嗜温,体气偏阳者嗜凉,禀阳刚者其作为爽直,禀阴柔者其作为廉静,以是知麻仁为物其秉赋虽阴,功效悉在阳矣。至其谷之坚韧难去,须先迫之以热,乃再激之以寒,后复暴而干之,扬而去之,易易耳,不又可知其所谓柔者,必伏刚中,其所谓刚者,必寒热交和而后化耶?善体物者宜识之。

《本草新编》:火麻仁,味甘,气平,无毒。入阳明大肠经及足太阴脾脏。益气补中,催生下乳,去中风汗出、皮肤顽痹,润大肠风热结涩便难,止消渴而小不能行,破精血而血脉可复。产逆横生易顺,沐发可润。此物性过于润,凡燥结者,可借之以润肠,而脾气虚者,断难多服。至于吞之可以见魅,祝之可以辟瘟,俱非近理之谈,而不老神仙尤为荒诞。产后宜戒,慎勿轻投之也。
或问火麻子宜于大便燥结之人,《本草》所载其功用,亦果多乎?夫火麻子实有功用,但宜于实症,而不宜于虚症而已。

《本草分经》:甘,平,滑利。缓脾润燥,滑肠,治胃热便难。

《本草思辨录》:仲圣麻仁丸证,是脾受胃强之累而约而不舒,于是脾不散精于肺,肺之降令亦失,肺与脾胃俱困而便何能下。麻仁甘平滑利,柔中有刚,能入脾滋其阴津,化其燥气。但脾至于约,其中之坚结可知。麻仁能扩之不能破之,芍药乃脾家破血中之气药,合施之而脾其庶几不约矣乎。夫脾约由于胃强,治脾焉得不兼治胃,胃不独降,有资于肺,肺亦焉得不顾,故又佐以大黄枳朴攻胃,枳二抑肺。病由胃生而以脾约标名者,以此为太阳阳明非正阳阳明也。兼太阳故小便数,小便数故大便难。治法以起脾阴化燥气为主,燥气除而太阳不治自愈,故麻仁为要药。治阳明府病非承气不可,故取小承气之大黄枳朴而复减少其数也。

复脉汤用之,则佐姜桂以通阳,佐胶地麦冬以益阴,与后世取汁煮粥以治风治淋,总取乎润燥抉壅,柔中有刚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火麻仁有通便作用,能刺激肠粘膜,使分泌增多,蠕动加快,减少大肠吸收水分,而起泻下作用。

2. 火麻仁有降血压作用。火麻仁乙醇提取物分别给麻醉猫及正常兔灌胃,半小时后均出现缓慢降压作用。

3. 火麻仁有降血脂作用。

4. 火麻仁可降低血清睾酮水平,并能减少精液中精子的密度,有一定抗生育作用。

5. 火麻仁有致畸作用。火麻仁的石油醚提取物,能引起妊娠安全期雌性大鼠体重降低,阻碍生长,并使四肢畸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郁  李  仁(《本经》)

郁李仁为蔷薇科植物欧李、郁李或长柄扁桃的干燥成熟种子,前二者匀称“小李仁”,后一种匀称“大李仁”。主产于辽宁、内蒙古、河北等省。原植物生于向阳山坡、路旁、或灌木丛中。喜光,对气候要求不严,对土壤适应性也较强,以保水保肥力较强的粘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辛、苦、甘,性平。归脾、大肠、小肠经。功效润燥滑肠、下气利水。临床用名有郁李仁、炒郁李仁。

【本草汇言】

《本草衍义补遗》:阴中之阳。破血润燥。

《本草纲目》:郁李仁甘苦而润,其性降,故能下气利水。《宋史·钱乙传》云:一乳妇因悸而病,既愈,目张不得瞑。乙曰:煮郁李酒饮以使醉,即愈。所以然者,目系内连肝胆。悠则气结,胆横不下。郁李能玄结,随酒入胆,结去胆下,则目能瞑也。此盖得肯綮之妙者也。

《景岳全书》:味苦辛,阴中有阳,性润而降。故能下气消食,利水道,消面目四肢大腹水气浮肿,开肠中结气滞气,关隔燥涩,大便不通,破血积食癖。凡妇人、小儿实热结燥者皆可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所含郁李仁苷具有强烈的泻下作用,能显著促进小肠的运动。

2. 从郁李仁中提取的IR-A和IR-B蛋白成分有抗炎和明显的镇痛作用。

3. 郁李仁中所含皂苷有祛痰作用,有机酸有镇咳祛痰功效。

4. 郁李仁酊剂对实验动物有一定的降压作用。

5. 郁李仁所含尼克酸(维生素B族的一种)能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并有扩张血管作用,可用于防治糙皮病及类似的维生素缺乏症。

6. 郁李仁有一定的抗惊厥作用。

7. 大量使用郁李仁皂苷能破坏红细胞,造成溶血。苦杏仁苷大量使用可使延髓中枢先兴奋后麻痹。

8. 郁李糖苷有一定的利尿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逐  水  药

甘   遂 (《本经》)

甘遂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干燥块根。主产于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原植物生于草坡、农田地埂及路旁。喜凉爽气候、耐寒,可在多种土壤中生长,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或粘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苦,性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功效泻水逐饮。临床用名有甘遂、醋甘遂。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癥坚积聚,利水谷道。

《名医别录》:味甘,大寒,有毒。主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药性论》:味苦。能泻十二种水疾,能治心腹坚满,下水去痰水,主皮肌浮肿。

《开宝本草》:味苦、甘,大寒,有毒。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

《本草衍义》:此药专于行水攻决为用,入药须斟酌。

《汤液本草》:气大寒,味苦甘。甘,纯阳,有毒。

《本草》云:主大腹疝瘕,腹痛,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坚消积,利水谷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坚满。瓜蒂为使。恶远志,反甘草。

《液》云:可以通水,而其气直透达所结处。

《衍义》云:此药专于行水,攻决为用,入药须斟酌用之。

《珍》云:若水结胸中,非此不能除。

《本草衍义补遗》:甘寒有毒。惟用连珠者,然经中不言。此药专于行水攻决为用,入药须斟酌之。

《本草发挥》:洁古云:味甘寒。有毒水结胸中,非此不能除之。

《本草纲目》:肾主水,凝则为痰饮,溢则为肿胀。甘遂能泄肾经湿气,治痰之本也。不可过服,但中病则止可也。仲景治心下留饮,与甘草同用,取其相反而立功也。河间《保命集》云:凡水肿服药未全消者,以甘遂末涂腹,绕脐令满,内服甘草水,其肿便去。《百一选方》云:脚气上攻,结成肿核,及一切肿毒。用甘遂未,水调傅肿处,即浓煎甘草汁服,其肿即散。二物相反,感应如此。清流韩咏病脚疾,用此一服,病去七八,再服而愈也。

泻肾经及隧道水湿,脚气,阴囊肿坠,痰迷癫痫,噎膈痞塞。

《本草经疏》:甘遂禀天地阴寒之气以生,故其味苦,其气寒而有毒,亦阴草也。水属阴,各从其类,故善逐水。其主大腹者,即世所谓水蛊也。又主疝瘕腹满,面目浮肿,及留饮,利水道谷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气肿满者,谓诸病皆从水湿所生,水去饮消湿除,是拔其本也。洁古谓其味苦性寒。苦性泄,寒胜热,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乃泄水之圣药。水结胸非此不能除,故仲景大陷胸汤用之。但有毒不可轻用,其性之恶可概见已。

简误:甘遂性阴毒,虽善下水除湿,然能耗损真气,亏竭津液。元气虚人除伤寒水结胸不得不用外,其余水肿膨胀类多脾阴不足,土虚不能制水,以致水气泛滥,即刘河间云:诸湿肿满属脾土。法应补脾实土,兼利小便。不此之图而反用甘遂下之,是重虚其虚也。水既暂去,复肿必死矣。必察病属湿热,有饮有水而元气尚壮之,乃可一施耳。不然祸不旋踵矣。

《本草蒙筌》:味苦、甘,气大寒。有毒。使宜瓜蒂。反甘草,恶远志。破癥坚积聚如神,退面目浮肿立效。食停胃内,有之即驱。水结胸中,非此不解。盖气直透所结之处,专于行水攻决,利从谷道出也。凡用斟酌,切勿妄投。

《本草乘雅》:味大苦,而名甘遂者,左氏所谓请受而甘心快意焉。以甘于遂春力用也。其为方也,为大为急;其为剂也,为通为泄。甘属中土,惟其能遂土欲也。故为症坚积聚疝瘕,及留饮宿食,致无能利水谷道,外溢而成大腹满胀,及面目浮肿者,缘通之泄之,所以从其欲也。但气味苦寒,偏于以热为因,寒则非所宜矣。

《药鉴》:味苦,性寒,有毒。反甘草。专于行水,能直达水结之处,如水结胸者,非此不除。若留痰留饮宿食,癥坚积聚,无不能逐,故善治腹脚阴囊肿胀,去面目浮肿,通二便、泻膀胱湿热,及痰逆癫痫,噎膈痞塞。然性烈伤阴,不宜妄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备要》:大通,泻经隧水湿。

苦寒有毒,能泻肾经及隧道水湿,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以攻决为用,为下水之圣药。仲景大陷胸汤用之。主十二种水,大腹肿满,名水蛊。喻嘉言曰: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源。脾不能散胃之水精于肺,而病于中;肺不能通胃之水道于膀胱,而病于上;肾不能司胃之关,时其蓄泄,而病于下。以致积水浸淫,无所底止。○肾者,胃之关也。前阴利水,后阴利谷。○王好古曰:水者,脾、肺、肾三经所主。有五脏六腑、十二经之部分,上头面,中四肢,下腰脚,外皮肤,中肌肉,内筋骨,脉有尺寸之殊,浮沉之别,不可轻泻,当知病在何经、何脏,方可用之。按:水肿有痰裹、食积、瘀血致清不升,浊不降而成者;有湿热相生,隧道阻塞而成者;有燥热冲击,秘结不通而成者;证属有余。有服寒凉伤饮食,中气虚衰而成者;有大病后正气衰惫而成者;有小便不通,不液妄行,脾莫能制而成者;证属不足。宜分别治之,然其源多由中气不足而起。丹溪曰:水病当以健脾为主,使脾实而气运,则水自行。宜参、苓为君,视所挟证加减,苟徒用利水药,多致不救。瘕疝积聚,留饮宿食,痰迷癫痫。虚者忌用。瓜蒂为使,恶远志,反甘草。仲景治心下留饮,与甘草同用,取其相返以立功也。有治水肿及肿毒者,以甘遂末敷肿处,浓煎甘草汤服之,甘肿立消。二物相反,感应如此。

《本经逢原》:甘遂色白味苦,先升后降,乃泻水之峻药。《本经》治大腹疝瘕,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等病,取其苦寒迅利,疏通十二经,攻坚破结,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仲景大陷胸汤、《金匮》甘草半夏汤用之,但大泻元气,且有毒不可轻用。肾主水,凝则为痰饮,溢则为肿胀。甘遂能泄肾经湿气,治痰之本也,不可过服,中病则止。仲景治心下留饮,与甘草同用,取其相反而立功也

《肘后方》治身面浮肿,甘遂末二钱,以雄猪肾一枚,分七片,入末拌匀,湿纸裹煨令熟,每日服一片,至四五服,当腹鸣小便利,是其效也。然水肿臌胀,类多脾阴不足,土虚不能制水,法当辛温补脾实水,兼利小便。若误用甘遂、大戟、商陆、牵牛等味,祸不旋踵。而癫痫心风血邪,甘遂二钱为末,以猪心管血,和药入心内缚定,湿纸裹煨熟,取药入辰砂末一钱,分四丸,每服一丸。以猪心煎汤下,大便利下恶物为效。未下更服一丸。凡水肿未全消者,以甘遂未涂腹,绕脐令满,内服甘草汤,其肿便去。二物相反,而感应如此,涂肿毒如上法亦得散。又治肥人卒然耳聋,甘遂一枚,绵裹塞耳中,口嚼甘草,耳卒然自通也。

《本草崇原》:土味曰甘,径直曰遂。甘遂味苦,以其泄土气而行隧道,故名曰遂。土气不和,则大腹。隧道不利,则疝瘕。大腹则腹满,由于土不胜水,外则面目浮肿,内则留饮宿食。甘遂治之,泄土气也。为疝为瘕则癥坚积聚。甘遂破之,行隧道也。水道利则水气散,谷道利则宿积除,甘遂行水气而通宿积,故利水谷道。

《乘雅》论:甘遂其为方也,为大,为急。其于剂也,为通,为泄。但气味苦,寒,偏于热,为因寒则非所宜矣。

《本草求真》:[批]大泻经隧水湿。

甘遂专入脾、胃、肺、肾、膀胱。皮赤肉白味苦,气寒有毒,其性纯阴。故书皆载能于肾经,及颧隧道水气所结之处奔涌直决,使之尽从谷道而出,为下水湿第一要药。元素曰:水结胸中,非此不能除,故仲景大陷胸汤用之。但有毒,不可轻用。喻嘉言曰:胃为水谷之水平线,五脏六腑之源,脾不散胃之水精于肺,而病于中;肺不能通胃之水道于膀胱,而病于上;肾不能司胃之关,时其蓄泄,而病于下,以致积水浸淫,无所底止。水肿有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水郁于心,则心烦气短,卧不克安;水郁于肺,则虚满喘咳;水郁于肝,则胁下痞满,痛引少腹;水郁于脾,则四肢烦悗体重不能衣;水郁于肾,则腹痛引背央央腰髀痛楚。水肿与气肿不同,水肿其色明润,其皮光薄,其肿不速,每自下而上,按肉如泥,肿有分界。气则色苍黄,其皮不薄,其肿暴起,肿无分界,其胀或连胸胁,其痛或及脏腑,或倏如浮肿,或肿自上及下,或通身尽肿,按则随起。但仲景所论水肿,多以外邪为主,而内伤兼及。究之水为至阴,其本在肾,肾气既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使不温肾补脾,但以行气利水,终非引水归肾之理,犹之土在雨中则为泥,必得和风暖日,则湿气转为阳和,自得万物生长矣。故凡因实邪,元气壮实,必壮实方可用以甘遂。而致隧道阻塞,见为水肿蛊胀,疝瘕腹痛,无不仗此迅利以为开决水道之首,如仲景大陷胸汤之类。然非症属有余,只因中气衰弱,小便不通,水液妄行,脾莫能制,误用泄之之品益虚其虚,水虽暂去,大命必随。甘草书言与此相反,何以二物同用而功偏见,亦以甘行而下益急,又按刘河间云:凡水肿服药未全消者,以甘遂未涂腹绕脐令满,内服甘草水,其肿便去,二物相反,而感应如此。非深于斯道者,未易语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4 17:50 , Processed in 0.230969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