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新编》:大黄,味苦,气大寒,阴中之阴,降也,无毒。入胃与大肠。然有佐使,各经皆达也。其性甚速,走而不守,善荡涤积滞,调中化食,通利水谷,推陈致新,导瘀血,滚痰涎,破癥结,散坚聚,止疼痛,败痈疽热毒,消肿胀,俱各如神。欲其上升,需加酒制;欲其下行,需入芒硝;欲其速弛,生用为佳;欲其平调,熟煎尤炒;欲其少留,用甘草能缓也。此药有勇往直前之迅利,有推坚荡积之神功,真定安奠乱之品,祛邪救死之剂也。但用之必须看症甚清,而后下药甚效,否则,杀人于眉睫也。夫大黄乃君主之药,故号将军。然而将军无参赞之贤,不剿抚并用,亦勇而不仁。所以,承气汤中,必加人参、当归以助之,其他用大黄者,未有不益之补气、补血之味也。然而,补气之药未可重加,而补血之药断宜大用。盖肠胃燥结,而后瘀滞不行,徒用大黄以祛除,而肠中干涸,无水以通舟楫。大黄虽勇,岂能荡陆地之舟哉。故凡有闭结,必须多用补剂,使之生血以出陈,败瘀以致新也。至于补气之药,似乎可止,不知血必得气而易生,况大黄以祛除,未免损伤肠胃之气。吾先用参、芪以补之,气既不伤,且助大黄之力,易于推送,邪去而正不伤,不必已下之后,再去挽回矣。但气药可以少用者,恐过助其气,以固肠胃,则大黄有掣肘之虞。然而虚弱气怯之人,当大黄必用之时,万不可执可用之说,减去参、芪,又虞有虚脱之虑。总之,补气者,防其气脱;补血者,防其亡阴。要在临症察之,而不便先为悬度之也。

夫大黄过煮,则气味全散,攻毒不勇,攻邪不急,有用而化为无用矣。大黄之妙,全在生用为佳。将群药煎成,再投大黄,略煎一沸即服,功速而效大,正取其迅速之气而用之也。不可畏其猛烈,过煎煮以去其峻利也。

《本草分经》:大苦,大寒,入脾、胃、肝、心包、大肠血分,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用以荡涤肠胃,下燥结而除瘀热,能推陈致新,治一切实热、血中伏火。峻利猛烈,非六脉沉实者勿用。病在气分而用之,为诛伐无过。制熟稍缓,酒浸亦能上行,除邪热。

《本草思辨录》:邹氏以大黄黄中通理,状如锦纹,质色深紫,为火贯土中,极服卢芷园行火用一语。窃思卢氏论《素问》承制生化之义固精,但浅学不易领悟。夫大黄火贯土中,或当能扶脾阳矣,然此其质耳。味则大苦,气则大寒,且于黄色中贯赤纹,则于脾中血分锢土之火,自当之辄息,锢土之火息,而心君生土之火,岂有不因之而行其用,此所以行君令戡祸乱拓土地而有将军之号也。

大黄色黄臭香,性与土比,故用于脾胃病极合。其能行火用上下表里咸到,则人多忽之,然有一言可以蔽之者,曰荡实涤热而已。热与实兼者,如大小承气汤下燥屎,大陷胸汤丸治结胸,抵当汤丸下瘀血,大黄附子汤治胁下偏痛;其但热不实者,如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治面热如醉,茵陈蒿汤治谷疸,泻心汤治心气不足;此二者之显有区别者。推是以求,则如鳖甲煎丸治癥瘕,大黄 虫丸治虚劳羸瘦,大黄牡丹汤治肠痈,大黄黄连泻心汤治气痞,非热实而同于热实,亦惟假荡涤之性功,扩神奇之妙用。而仲圣制剂之道,抑更有进者焉。已椒苈黄丸,曰肠间有水气。水者虚软之物,大黄能荡实不能捣虚,且泻水已有己椒葶苈,更益以大黄何为?或谓泄血闭而下热,或谓从大便而分消,皆意为揣摩,未足征信。独近人唐容川云:三焦者,决渎之宫,水道出焉。三焦即膈膜油网,水从胃中四面微窍渗入油网,从油网入膀胱。若水走肠间则为停水,水停而不行于三焦,则水不化气而津不生,是以口舌干燥。治法宜将未入肠间之水,引之走三焦故道;既停肠间之水,从肠间而下夺。此据西医油网之说,征以《内经》三焦,核之是证是方,无不吻合,实胜旧解。盖防己纹如车辐,内黄外白,有从脾膈斡旋三焦水道之能;椒目温肾以蒸发其脾阳,除腹满而利水,犹肾气丸之有附桂,如是而三焦之故道可复矣。肠间之水,将遂施大黄以下夺乎,抑未也?夫大肠者糟粕所居,大肠有水,下即与糟粕俱下,虽非燥屎,大黄固与有责;特其所司全在肠胃,力不及肺。肺合大肠,非肺出治节,不能使水食俱下,葶苈为从肺至脾之药(本邹氏《疏证》),利水道兼破积聚,故加之以辅大黄之不逮。且椒得大黄,庶寒温相济,而肠胃之疾,亦必火用行而后已。此大黄之治肠间水气,有如此曲折微义,不可不知者也。

夫大黄之为物有定,而用大黄之法无定。不得仲圣之法,则大黄不得尽其才而负大黄寒多,否则为大黄所误而大黄之被诬亦多。《素问·至真要大论》论制方之法甚备。而其间缓急奇偶,复极之气味厚薄、制小、制大、数少、数多,参伍而错综之,实有无穷之用。仲圣则正本此旨以制方,而不容以一端测焉。大黄气味俱厚,本峻下之物,因其峻下而微变其性以用之,则如大承气、抵当汤之大黄酒洗酒浸,以兼除太阳余邪也;大黄黄连泻心汤之大黄,以麻沸汤渍之而不煮,欲其留恋心下也;大黄附子汤大黄与附子并用,则变寒下为温下;茵陈蒿汤大黄与茵陈栀子并用,则不走大便而走小便;大黄用法之不同也如是。更以方剂言之,尤氏谓小承气无芒硝而但有枳朴,下趋之势缓,故曰小。不知小承气虽有枳朴无芒硝,而枳朴分两亦较大承气甚少,此制之大小,即承气大小所由名,岂在芒硝有无之别。且芒硝并不专取其下趋,调胃承气芒硝与甘草并用,则能调胃;大陷胸芒硝与甘遂并用,则能陷胸;大承气芒硝只三合,而调胃承气、大陷胸转用至半升一升;调胃、陷胸有芒硝,而抵当汤丸转无芒硝。芒硝之功,不专在泻下亦明矣。柯韵柏谓:药之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纯而和缓。故大承气以芒硝专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而后枳朴除其痞满。邹氏韪之,其实似是而非也。芒硝之不取乎速下,上已言之。夫多煮者味厚,少煮者味薄;味厚则下之早,味薄则下之迟。枳朴先煮,欲其径下;硝黄则兼资以涤热,非故操之不可。故大黄后纳,芒硝只一两沸。小承气所以同煮者,枳朴既少,又无芒硝。且大承气以水一斗煮枳朴取一升二合,大黄虽与枳朴同煮,力亦不厚,何必再分先后。邹氏谓大陷胸汤用甘遂芒硝之锐,犹恐其暂通复闭,故大黄先煮,使当善后之任。置全配合之道不讲,而但于先后煮讨消息。不知芒硝甘遂,专治胸间热结水结,故芒硝只一两沸,甘遂纳末而不煮;大黄本肠胃药,用以为硝遂前驱,故先煮之。邹氏又谓茵陈蒿汤,大黄栀子为前茅,茵陈为后劲。不知茵陈发扬芳郁,禀太阳寒水之气,善解肌表之湿热,欲其驱邪由小便而去,必得多煮以厚其力。与桂枝利小便非多用不可,正复相同。大黄只二两而又后煮则与茵陈走肌表之气相浃,且能促之使下也。茵陈、栀子皆走小便,大黄自亦不走大便矣。此仲圣制方之意,与《素问》相印合者也。可执一说而不究其所以然哉!

《医学衷中参西录》:味苦,气香,性惊。能入血分,破一切瘀血。为其气香故兼入气分,少用之亦能调气,治气郁作疼。其力沉而不浮,以攻决为用,下一切症瘕积聚。能开心下热痰以愈疯狂,降肠胃热实以通燥结,其香窜透窍之力又兼利小便(大黄之色服后入小便,其利小便可知)。性虽趋下而又善清在上之热,故目疼齿疼,用之皆为要药。又善解疮疡热毒,以治疔毒尤为特效之药。其性能降胃热,并能引胃气下行,故善止吐衄,仲景治吐血、衄血有泻心汤,大黄与黄连、黄芩并用。《神农本草经》谓其能“推陈致新”,因有黄良之名。仲景治血痹虚劳,有大黄 虫丸,有百劳丸,方中皆用大黄,是真能深悟“推陈致新”之旨者也。

《金匮》泻心汤,诚为治吐血、衄血良方,惟脉象有实热者宜之。若脉象微似有热者,愚恒用大黄三线,煎汤送服赤石脂细末四五钱。若脉象分毫无热,且心中不觉热者,愚恒用大黄细末、肉桂细末各六七分,用开水送服即愈。

凡气味俱厚之药,皆忌久煎,而大黄尤甚,且其质经水泡即软,煎一两沸药力皆出,与他药同煎宜后入,若单用之开水浸服即可,若轧作散服之,一钱之力可抵煎汤者四钱。

大黄之力虽猛,然有病则病当之,恒有多用不妨者。是以治癫狂其脉实者,可用至二两,治疔毒之毒热甚盛者,亦可用至两许。盖用药以胜病为准,不如此则不能胜病,不得不放胆多用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大黄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1) 大黄有泻下作用,大黄蒽醌甙是其产生泻下作用的主要成分,以双蒽酮番泻甙作用最强,游离型蒽醌类泻下作用较弱。

(2) 大黄有保肝利胆作用。对四氯化碳所至急性肝损伤,大黄注射液可使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明显降低,肝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程度明显降低。大黄能促进胆汁分泌,使胆汁中的胆汁酸、胆红素含量增加。

(3) 大黄能抑制胰酶的分泌,特别是对急性胰腺炎发病直接相关的酶类,如胰蛋白酶、胰弹性蛋白酶、胰糜蛋白酶、胰激肽释放酶及胰脂肪酶,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使胰淀粉酶活性降低,而对胃蛋白酶则影响不大。

(4) 大黄及其提取物有显著的促进胰腺分泌作用。

(5) 大黄含的苦味质,服用小剂量粉剂(0.6~0.9g),可促进胃液分泌,而起健胃、助消化作用。

(6) 大黄有兴奋或抑制胃肠运动的作用。实验表明,大黄汤对小鼠胃肠道初期呈兴奋作用,后期呈抑制作用,低浓度兴奋,高浓度抑制。其双重作用的物质基础,前者是番泻甙,后者是鞣质类。

2. 大黄对血液系统有影响

(1) 大黄有止血作用。其止血特点是:止血速度快、止血作用可靠、止血时其他症状如腹胀、纳差、发热等消失快。其止血的有效成分是d-儿茶素和没食子酸,此两种成分能促进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功能,有利于血栓形成。

(2) 大黄有活血作用。大黄可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组织血分向血管内转移,以补充因大失血而丢失的血量,降低血液粘度,有利于解除微循环障碍。有些研究发现大黄对微循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并认为此双向调节作用正是大黄发挥止血和活血作用的实验证据。

(3) 大黄有降血脂作用。

(4) 大黄有显著降低血尿素氮作用,其机制可能是:

大黄使肠道吸收氨基酸减少。

‚血中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增加。

ƒ大黄抑制体蛋白,特别是肌蛋白的分解。

„大黄能促进尿素和肌酐排出体外。

…大黄多糖可降低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小鼠模型的血糖。

3. 大黄有抗感染作用

(1) 大黄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体外实验证明,对大黄较敏感的有厌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链球菌,其次是白喉、炭疽、伤寒和痢疾杆菌等。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敏感,最低抑菌浓度为1.56mg/ml,大黄提取液对寄生于皮肤的毛癣菌、黄癣菌等也有抗菌作用。此外,大黄对某些真菌、阿米巴原虫、阴道滴虫和血吸虫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抑菌的有效成分是游离的甙元、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酸。

(2) 大黄有解热作用。

(3) 大黄煎剂对多种炎症动物模型均表现有抗炎作用。对炎症早期的渗出、水肿和炎症后期的结缔组织增生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 大黄不同成分对免疫功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大黄蒽醌衍生物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呈明显抑制作用,表现有:免疫器官—胸腺和脾重量减轻,溶血素含量降低,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受抑制,碳粒廓清指数降低,白细胞数量减少,淋巴细胞转化受抑制,二硝基氯苯所至的迟发型过敏反应降低。但大黄多糖的反应则相反,可明显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促进溶血素生成,增加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率及白细胞介素-2(IL-2)的生成。

4. 大黄蒽鲲衍生物、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均有明显的抗癌作用。

5. 大黄酸、大黄素有明显的利尿作用,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酚作用较弱。

6. 大黄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动物实验表明大黄能使心脏MAP(单相动作电位)振幅提高,上升速率增快,心脏收缩力明显增强,其强心作用可能与抑制细胞膜上的Na+ -K+-ATP酶有关。此外,大黄对心率的减慢和MAP的延长作用提示,其可能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大黄浸剂、酊剂及大黄素皆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7. 大黄是一种有效的、多功能的活性氧、自由基清除剂,能清除O-2、H2O2和其他活性氧,抑制脂质过氧化,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其抗氧化作用是其延缓衰老功能的药理学基础。

8. 大黄有改善肾功能的作用。给实验性肾功能不全大鼠给予大黄提取液,可使肾小球滤过率有所改善。大黄对于利用5/6肾切除术建立慢性肾功能不全动物模型的实验动物氮质血症得到改善,能抑制残余肾单位的代谢性肥大,降低残余肾的高代谢状态,纠正其脂代谢紊乱和减少蛋白尿。另外,大黄能抑制病变大鼠肾脏的炎症。

9. 大黄有祛痰作用。大黄总蒽醌甙元对小鼠有祛痰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M-胆碱受体被激动后促进了气管、支气管腺体分泌引起。

10. 大黄有抗肿瘤作用。

11. 大黄有影响尿酸形成的作用,黄嘌呤氧化酶在尿酸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黄素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力,因而可影响尿酸的形成,为临床治疗痛风提供了理论依据。

12. 大黄有保护肠粘膜的作用,其能促进肠粘膜内环状细胞大量增生,增加肠腔内粘液的分泌,并对肠道、肝脏及血浆中的氧自由基有明显清除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芒    硝(《本经》

芒硝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族芒硝,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结晶体,主含含水硫酸钠(Na2SO4·10H2O)。主产于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芒硝多生于海边碱土地区、矿泉、盐场附近及潮湿的山洞中。将天然产物用热水溶解,过滤,待冷析出结晶,即为其粗制品朴硝。取萝卜洗净切片,置锅内加水煮透后,加入朴硝共煮,至完全溶化,取出过滤,滤液放冷析出结晶,即为芒硝。芒硝经加工处理使之失去水份,即为玄明粉。味咸、苦,性寒。归胃、大肠经。功效泻热通便、润燥软坚、清水消肿。临床用名有朴硝、芒硝(萝卜制)和玄明粉。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芒硝,味苦,寒。主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种石。

消石,味苦,寒。主治五脏积热,胃胀闭,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

《名医别录》:味辛、苦,大寒。主治五脏积聚,久热、胃闭,除邪气,破留血、腹中淡实结搏,通经脉,利大小便及月水,破五淋,推陈致新。

《药性论》:使,味咸,有小毒。能通女子月闭,癥瘕,下瘰疬,黄疸病。主堕胎,患漆疮汁傅之。主时疾,壅热,能散恶血。

《日华子本草》:主通泄五藏百病及症结,治天行热疾,消肿毒,头痛,排脓润毛发。丸入饮药,先接于盏内,搅,热药浇服。

《开宝本草》:味辛、苦,大寒。主五脏积聚,久热、胃闭,除邪气,破留血,腹中痰实结搏,通经脉,利大小便及月水,破五淋,推陈致新。生于朴消。

《本草衍义》:朴消,以人乳汁调半钱,扫一切风热毒气攻注目睑外,及发于头面、四肢肿痛,应手神验。

《汤液本草》:芒硝,气寒,味咸。

《心》云:去实热,《经》云:热淫于内,治以咸寒,此之谓也。

《珍》云:纯阴,热淫于内,治以咸寒。

《本草》云:主五脏积聚,久热胃闭,除邪气,破留血,腹中痰实结搏,通经脉及月水,破五淋。消肿毒,疗天行热病。

《药性论》云:使。味咸,有小毒。通月闭癥,下瘰疬,黄疸,主漆疮,散恶血。

《圣惠方》云:治代指用芒硝煎汤,淋渍之愈。

玄明粉,气冷,味辛、甘,无毒。

《液》云:治心热烦躁,五脏宿滞,癥瘕,明目,逐膈上虚热,消肿毒。注中有治阴毒一句,非伏阳不可用。若正用此除阴毒,杀人甚速。牙硝条下,太清炼灵砂补注,谓阴极之精,能化火石之毒。

《仙经》云:阴中有阳之物。

《本草衍义补遗》:属阳金而有水与火土。善消化驱逐,而《经》言无毒,化七十二种石,不毒而能之乎?以之治病,以致其用,病退则已。若玄明粉者,以火煅而成,当性温。予观见一二朋友不信予言而亡,故书此以为戒云。硝是太阴之精华,水之子也,阴中有阳之药也。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热淫所胜,治以咸寒。芒硝之咸,以攻蕴热。又云:芒硝,一名硝石,以其咸能软坚。

洁古云:芒硝性寒,味咸。气薄味厚,沉而降阴也。其用有三:去实热一,去肠中垢二,坚积热块三也。孕妇忌之。又云:咸寒纯阴。热淫于内,治以咸寒。

《本草纲目》:朴消澄下,消之粗者也,其质垂浊。芒硝结于上,消之精者也,其质清明。玄明粉、甜消,则又芒硝之去气味而甘缓轻爽者也。故朴消可施于卤莽之人,及傅涂之药。若汤、散服,必须芒硝为佳。仲《伤》不用朴硝而用芒硝即此义也。消,禀太阴之精,水之子也。气寒味咸,走血而润下,荡涤三焦肠胃实热阳强之病,乃折治火邪药也。唐时,腊月赐群臣紫雪、红雪、碧雪、皆用此消炼成,道治积热诸病有神效,贵在用者中的尔。

后人制为玄明粉,煅炼多偏,佐以甘草,去其咸寒之毒。遇有三焦肠胃实热积滞,少年气壮者,量与服之,亦有速效。若脾胃虚冷,及虚火动者,服之是速其咎矣。

(芒硝/硝石)朴消属水,味咸而气寒,其性下走,不能上升,阴中之阴也,故惟荡涤肠胃积滞,折治三焦邪火。消石属火,味辛劳苦微咸,而气大温,其性上升,水中之火也,故能破积散坚,治诸热病,升散三焦火郁,调和脏腑虚寒。与硫黄同用,则配类二气,均调阴阳,有升降水火之功,治冷热缓急之病。煅制礞石,则除积滞疾饮。盖硫黄之性暖而利,其性下行。消石之性暖而散,其性上行。礞石之性寒而下,消石以性暖而上,一升一降,一阴一阳,此制方之妙也。《雷公炮炙论》云:脑痛欲死,鼻投消末,是亦取其上升辛散,乃从治之义。《本经》言其寒,《别录》言大寒,正与龙脑性寒之误相似。凡辛苦物未有大寒者,况此物得火则焰生,与樟脑,火酒之性同,安有性寒大寒之理哉?《史·仓公》云:王美人怀子不乳,召淳于意。意往饮以莨宕药一撮,以酒饮之,旋乳。意复诊其脉躁,躁者有余病,即饮以消石一剂,出血,豆比五、六枚而安,此去血结之验也。

(消石/芒硝)治伏暑伤冷,霍乱吐利,五种淋疾,女劳黑疽,心肠疠痛,赤龈肿痛,牙痛。

(芒硝/石硝)辛苦微咸小毒,阴中之阳也。得陈皮,性疏爽。

(风化消)甘缓轻浮,故治上焦心肺痰热,而不泄利。以人乳和涂,去眼睑赤肿,及头面暴热肿痛。煎黄连、点赤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草经疏》:芒硝禀天地至阴极寒之气所生,故味苦辛,性大寒,乃太阴之精。以消物为性,故能消五金八石,况乎五脏之积聚,其能比之金石之坚哉!久热即是邪热,伤寒热邪结中焦,或停饮,食则胃胀闭,少少投之,可立荡除,除邪气者,寒能除热故也。破留血者,咸能软坚,辛能散结也。邪热盛则经脉闭,热淫于内,治以咸寒,结散热除则经脉自通,二便自利,月水复故。五淋中惟石淋、膏淋为胶结难解,病由于积热,非得辛苦大寒之药,以推荡消散之,不能除也。推陈致新,总述其体用之功耳。由朴硝再煎而成,故曰生于朴硝。

玄明粉

疏:玄明粉,即芒硝投滚汤沸化,夜置冰霜之下,结起在水面上者。用白莱菔切片,煮汁投硝,以结起多次者为上,其色莹白,其味辛咸,沉而降,阴也。入手少阴、足厥阴、阳明经。其治邪热在心烦躁者,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之以苦。并主五脏宿滞癥结者,即燥粪、结痰、瘀血、宿食之谓,辛能散结,咸能软坚,兼能润下,苦能下泄,故能主之也。目为血热所侵,必赤肿作痛异常,硝物峻利,加以苦辛咸寒之极,故能散热结,逐热血,目病既去,必自明矣。退膈上虚热者,当作实热,邪解心凉,故热退也。消肿毒者,即软坚散结之功也。

简误:

硝者,消也。五金八石其坚莫比,惟硝能销之。苟非大辛至咸极苦最烈之味,其能消化之乎?故仲景于诸承气汤用之,非邪结下焦,坚实不可按者,不用。恐其误伐下焦真阴故也。病不由于邪热深固,闭结难通,断不可轻投。至于血涸津枯,以致大肠燥结,阴虚精乏,以致大热骨蒸;火炎于上,以致头痛目昏,口渴耳聋咽痛,吐血衄血,咳嗽痰壅,虚极类实等证,切戒勿施!庶免虚虚之咎,而无悔不可追之大错也。

《本草蒙筌》:甚消痰癖,更通月经。延发漆疮可敷,难产子胞可下。洗心肝明目,涤肠胃止疼。经云: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寒。古方因之,每用大黄、芒硝,相须而为使也。

《本草乘雅》:朴消:火消属火大所摄,凡身中无暧热相者,用之精良。主治积热在藏者,盖藏属身中之阴,热即阴火,积有坚象,所谓诸寒之而热不去者,须此消之。以阴火遇水反炽,用火逐之始灭却耳。朴消主百病是有法,寒热邪气是宗,是能,六府是所,积聚六字是所之相,能化下是引证,唯此一消字,用消积聚结固留癖,而返病愈。

《药性解》:硝石,味苦辛,性大寒,有毒,入心、脾二经。主六腑积聚燥结,留血闭藏,天行疫痢,伤寒发狂,停痰作痞,肠风痔漏,推陈致新,解诸石药毒,种种实热,悉可泻除,能堕胎孕。大黄为使,恶苦参。

按:硝石为太阴之精,宜入心家泻火,而脾即其子也,故并入之。丹溪云:《本经》言其无毒,误也。能化七十二种石,无毒而然乎。分为七种,气味相同,俱善消化驱逐,但朴硝力紧,芒硝、英硝、马牙硝力缓,硝石、风化硝、玄明粉缓而又缓也,以之治病,病退即已。《本经》称其炼服补益,岂理也耶。经云: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寒。古方因之,故都用大黄佐芒硝耳。

《药鉴》:气微寒,味辛咸,无毒,沉也,阴也。承气汤用之,去胃中之实邪,而荡肠中之宿垢。通圣散用之,除胸膈之稠痰,而润下部之结燥。痘家实热便秘者,用之于当归解毒汤中,甚为得法,取其不损真阴也。妇人胞衣不下,即用童便调二五钱,热服立下。大都寒能泄实,咸能软坚,辛能散滞,此三者,玄明粉之功也。予用之以代芒硝,虽老弱之人,亦可服之。

《景岳全书》:朴硝:味苦咸辛,气寒。阴也,降也,有毒。其性峻速。咸能软坚,推逐陈积,化金石药毒,去六腑壅滞胀急,大小便不通,破瘀血坚癥实痰,却湿热疫痢,伤寒胀闭热狂,消痈肿排脓,凡属各经实热,悉可泻除。孕妇忌用,最易堕胎;虚损误吞,伤生反掌。

《本草备要》:朴硝即皮硝,大泻,润燥软坚。

辛能润燥,咸能软坚,苦能下泄,大寒能除热。朴硝酷涩性急,芒硝经炼稍缓。能荡涤三焦、肠胃实热,推陈致新。按致新则泻亦有补,与大黄同。盖邪气不除,则正气不能复也。治阳强之病,伤寒经曰:人之伤于寒也,必病热。盖寒郁而为热也。疫痢,积聚结癖,留血停痰,黄疸淋闭,瘰疬疮肿,目赤障翳。通经堕胎。丰城尉家有猫,子死腹中,啼叫欲绝。医以硝灌之,死子即下。后有一牛,亦用此法得活。本用治人,治畜亦验。《经疏》曰:硝者,消也。五金八石,皆能消之,况脏腑之积聚乎?其直往无前之性,所谓无坚不破,无热不荡者也。病非热邪深固,闭结不通,不可轻投,恐误伐下焦真阴故也。成无已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气坚者,以咸软之;热盛者,以寒消之。故仲景大陷胸汤、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皆用芒硝以软坚去实热。结不至坚者,不可用也。佐之以苦,故用大黄相须为使。许誉卿曰:芒硝消散,破结软坚;大黄推荡,走而不守。故二药相须,同为峻下之剂。王好古曰:《本草》言芒硝堕胎,然妊娠伤寒可下者,兼用大黄以润燥软坚泻热,而母子相安。经曰:有故无殒为无殒也,此之谓欤?谓药自病当之,故母与胎俱无患也。
玄明粉:泻热,润燥,软坚。

辛甘而冷,去胃中之实热,荡肠中之宿垢。润燥破结,消肿明目。血热去,则肿消而目明。昂按:泻痢不止,用大黄、玄明粉以推荡之,而泻痢反止。盖宿垢不净,疾终不除,经所谓通因通用也。若胃虚无实热者禁用。俱忌苦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经逢原》:热淫于内,治以咸寒。坚者以咸软之,热者以寒消之。不出《本经》推陈致新之妙用。仲景大陷胸汤、大承气汤、调胃气汤,皆用芒硝软坚去实,且滞微辛,所以走而不守。若热结不至坚者,不可轻用。小儿赤游风,以硝倾汤中,取布蘸湿拭之。

玄明粉《御药院方》名白龙粉  辛甘微寒,无毒。

玄明粉用芒硝煅过多遍,佐以甘草,缓其咸寒之性,用治膈上热痰,胃中实热,肠中宿垢,非若芒硝之力峻伤血也。然脾胃虚寒,及阴虚火动者,慎勿轻用,以取虚虚之咎。

《本草崇原》:芒硝禀太阳寒水之气化,夫太阳之气,本于水府,外行通体之皮毛,从胸膈而入于中土。主治百病寒热邪气者,外行于通体之皮毛也。外感百病虽多,不越寒热之邪气,治寒热邪气,则外感之百病皆治矣。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者,从胸膈而入于中土也,太阳之气,入于中土,则天气下交于地,凡六腑积聚结固留癖可逐矣。能化七十二种石者,朴硝味咸,咸能软坚也。

《本草求真》:[批]泻肠胃实热。

玄明粉专入肠、胃。系芒硝再煎而成。其色莹白,辛甘而冷,功用等于芒硝,皆有软坚推陈致新之力。陈不除则泻痢不止,用宜同大黄推荡,正书所云通因通用之意。若热闭不解、亦当用此下夺。然煅过多遍,其性稍缓,不似芒硝,其力迅锐,服之恐有伤血之虞耳。王好古曰:玄明粉治阴毒一切非伏阳在内不可用,若用治真阴毒,杀人甚速。时珍曰:《神农本草经》言朴硝炼饵,服之轻身神仙,盖方士窜入之言。后人因此制为玄明粉,煅炼多遍,佐以甘草,去其咸寒之毒。遇有三焦、肠、胃实热积滞,少年气壮者,量与服之,亦有速效。若脾胃虚冷及阴虚火动者,服之是速其咎矣。若佐甘草同投,则膈上热痰,胃中实热,肠中宿热,又克见其治矣。兼洗眼目消肿。绣族兄式和用玄明粉搽眼,初觉一二次甚明。召绣同搽,绣揣眼病非热不得用,是因未允。越后族兄屡擦屡坏,始信余言不谬。

《得配本草》:辛、苦、咸,大寒。荡涤三焦肠胃之实热,消除胸膈壅淤之痰痞。

得鼠粘子,治大便痈毒;得水调,涂火焰丹毒;得童便温服,下死胎。配猪胆汁,涂豌豆毒疮。和沉香末,破下焦阳结;研末,吹喉痹不通。并治重舌鹅口。

大伐下焦真阴,不宜轻用。

玄明粉

辛、甘,冷。去胃中实热,荡肠中宿垢,消肿破结,除痰积,洗目肿。

得朱砂,治伤寒发狂。和童便,治热厥心痛。

胃虚无实热者。禁用。

朴硝、芒硝、玄明粉,皆能大肠之实结。而虚秘者用之,祸如反掌。然虚实之分难于审认,七情所伤,怫郁于内,变为热壅,结于肠胃则便坚。坚则生火炽于五内。诸症蜂起,急须通滞,迫不待时。《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不妨于滋补中佐硝粉以荡涤其火,岂得拘于内伤之虚,禁用通剂,而迁延待毙耶?若邪热伤于阴分,大肠枯燥,秘结不行者,硝粉甚不相宜。但重滋其阴,以宣其血气,如麻仁、蒌仁、杏仁、郁李仁之类以利之。如因邪火之炽,用硝黄推荡之,未有不重伤其阴而死者也。故虚火反成实结,实邪久成虚秘,条须审之再三,知之确当。应用与否,庶可无误。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苦,寒。朴硝味咸而云苦者,或古时所产之地与今不同,故味异耶,抑或以咸极而生苦耶。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邪气凝结则生寒热,硝味咸苦能软坚,而解散之。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硝质重性轻而能透发郁结,置金石器中尚能渗出,故遇积聚等邪,无不消解也。能化七十二种石。此软坚之甚者。炼饵服之,轻身神仙。消尽人身之滓秽,以存其精华,故有此效。

硝者,消也。朴硝乃至阴之精,而乘阳以出,其本水也。其标火也。遇湿则化为水,遇火则升为火,体最清而用最变,故丹家重之。

石属金,硝遇火则亦变火。盖无火之性,而得火之精气者也。火铄金,故能化石。

《本经疏证》:凡药之为物,有理焉,有情焉。理者,物之所钟。情者,物之所向,而适与病机会者也。卢氏刘氏所言,物之理耳,其情则犹有不止如是者。夫火消,本经以主五脏积热,胃胀闭。水消,本经以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是分明指火消入脏水消入腑矣。脏藏精而不泻者也,腑传化物而不藏者也。藏而不泻,则所积者皆无形,倘启敛不以时,而有盛满之患,遂仍移于六腑,故其积者惟热,而能使胃胀闭。曰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则去胃之胀闭也。胃之胀闭去,五脏积热自已矣。传化物而不藏,则所积皆有形,倘输导不以时,亦有盛满之患,遂致移于躯体。故其积者,胥饮食痰涎血液,皆能固结成癖。曰主百病,除寒热邪气,则其移于躯体者也。结固留癖下,躯体百病亦已矣。所以然者,火消性向阳,故解自阴而阳之盛热。水消性向阴,故逐伏在阳中之实结。然皆即于物而化物,故能所入无间,所当必摧,此其一也。凡病之虚者,必自阳入阴。实者,多自里出外。二消原治实之物,妙在一则遇焰辄发,一则逢水即化。故一能发阳之郁于阴中,一能化阴之结于阳内,此又其一也。虽然,火非涤物者,水非逐物者,乃本经著两消去病之功,在火消曰涤,在水消曰逐,何也?夫固不必拘涤以水逐以物矣。盖涤者溥词,如大黄之荡涤肠胃,是在肠胃之病,无不荡涤净尽,特彼曰荡,则有动之义。今只曰涤,则仅浣濯之而已,以明凡病不受泛治者,不得用也。逐者单词,如干姜之逐风湿痹,山茱萸之逐寒湿痹,地黄之逐血痹,黄芩苦浸之逐水,白头翁之逐血,水蛭之逐恶血,皆特指一节,示不他及。则此亦仅能于六腑中去积聚之结固留癖者,以明凡病散而未结者,不得用也。试更参仲景之用二消,消石矾石散之治,非脏中郁热耶?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柴胡加芒消汤之治,非腑中结热耶?大陷胸汤、丸、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消汤之治,非腑中留癖耶?是皆其性之所向,徵之于理固不悖,体之于情尤吻合者也。而所谓适与病机会者,则更有精密焉,如芒消岂能治渴,己椒苈黄丸偏加之以治渴。芒消安能止利,小柴胡汤偏加之以止利是也。盖津液与固癖结,遂不得上潮为渴,去其固癖,正使津液流行。积聚结于中,水液流于旁,为下利,去其积聚,正所以止其下利耳,又岂有他奇也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新编》:芒硝,即朴硝之再煎者。消痰癖,通月经延发,漆疮可敷,难产子胞可下,洗心肝明目,涤肠胃止疼。经云: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寒。仲景夫子所以用大黄、芒硝相须为使也。

皮硝,乃硝皮而出之者也。止可用之以洗目,则老眼可复明,洗阴囊可以去湿,洗痔疮可以却疼,余无可用。

玄明粉,微祛虚热,亦消老痰。以上四味,除皮硝乃外治之药,余俱内治之药也。硝性最紧,朴硝第一,芒硝次之,玄明粉又次之,俱宜救急而不可救缓,以之治实病则宜,以之治虚病则失。虽玄明粉能退虚热,似可治虚,然亦止可暂治虚热,而不可久治虚热也。

或疑朴硝不可用,用芒硝以佐大黄,似乎平善矣,而用之不得当,往往杀人。不识单用大黄而不用硝石,亦可乎?曰:大黄,下药也。用大黄,似可不用芒硝,然而伤寒之邪传在脏中,常有一刻不可再停之势。大黄不得芒硝,则其势不速,非好用芒硝也。用芒硝以助其迅扫之机,邪去而正始存,安可徒用大黄而不用硝石哉。

或问芒硝佐大黄,其势更急,使大黄迅逐趋下,吾恐邪气反不尽去也。曰:邪在上焦,用药宜缓;邪在下焦,用药宜急。肠中既有硬粪,不迅逐趋下,则谵语能定乎?子疑芒硝佐大黄,虑其势甚急,而余犹恐其不急,致邪之不去也。

或问芒硝佐大黄,不过助其急也,岂别有义乎?曰:芒硝佐大黄,亦能制大黄之猛。盖大黄性速,而芒硝之性更紧于大黄。大黄转不敢恃其威,而过于逐北,反有彼此牵制之益,故功成更神也。
或问芒硝佐大黄而成功,岂不能佐大黄而致败,何子但言其功,不言其过乎?曰:嗟乎。孟贲、乌获之将,骁勇绝伦,用之不得其宜,有不跋扈者乎。唯是宜用而用之耳。用之得宜,则成功于扫荡;用之不得其宜,则致则于崩摧。谁谓芒硝但有功而无过哉。

朴硝,味苦、辛、咸,气寒,降也,阴也,有毒。青白者佳,黄赤杀人。诸石药毒能化,六腑积聚堪祛。润燥粪,推陈致新。消痈肿,排脓散毒,却天行疫痢,破留血闭藏,伤寒发狂,停痰作痞。凡有实热,悉可泻除。又善堕胎,孕妇忌用。

《本草分经》:玄明粉  辛、甘、咸,冷。去胃中实热,荡肠中宿垢,润燥破结,用代芒硝性稍和缓。

芒硝  辛、咸、苦,大寒。峻下之品。润燥软坚,下泄除热,能荡涤三焦肠胃实热,推陈致新,治阳强之病,无坚不破,无热不除。又能消化金石。误用伐下焦真阴。

《本草思辨录》:硝石,即火硝,亦名焰硝。芒硝,硝之经煎炼而凝底成块者为朴硝,亦名皮硝;在上生细芒如锋者为芒硝,均即水硝。

李濒湖谓:朴硝下走,火硝上升。火硝得火则焰生,与樟脑火酒之性同。《本经》言其寒,《别录》言其大寒,实乃大温。刘氏引伸其说,谓水硝治热之结。热结多属血分,所谓阴不降,阳不化者也。能行阴中之阳结,则阴降阳自化矣。火硝治热之郁,热郁多属气分,所谓阳不升,阴不畅者也。能达阳中之阴郁,则阳化阴自畅矣。邹氏又以火硝为性向阳,解自阴而阳之盛热;水硝为性向阴,故逐伏在阳之实结。斯三家可谓发前人所未发矣。虽然,愚窃有未安焉。阴阳之理,至为微妙,就物论物,易圆其说。以物合证与方而论之,则难于确当,难于莹彻。浑言之而深,何如切言之而浅也。火硝固上升而散,固在气分,然其升散者为阴中热郁之气,非阳中热郁之气。病在阴经、阴脏为阴,病有阴邪亦为阴。盖其辛温际上,咸苦入下,凡在上在下之病胥治之,而总归于解阴中之热郁。刘氏达阳中阴郁一语,得毋犹有可商。试核之证,来复丹、二气丹、玉真丸,皆阴邪中有伏热,《金匮》硝石矾石散尤彰彰者。惟大黄硝石汤用以下夺,不与升散之旨相戾欤?乃其证为黄疸,腹满,小便不利,面赤,热阳邪,得湿而郁,且独在里,里实而表和,是亦阴中之邪也。阴中之邪,非咸苦何以得入?舍芒硝用硝石者,以表虽汗出而表间之湿热自在。硝石辛温胜于咸苦,故于大黄柏栀下夺之中,加兹一味以达表而散邪。夫火石之不易明者,为其以温治热耳。若水硝以寒治热,曰走血,曰润下,曰软坚,曰破结,固宜古今无异词,然亦何尝易明哉。大承气、调胃承气、桃核承气,洵可谓去血中热结矣。独大陷胸汤丸用芒硝至一升半升,而其所治为结胸。纵云破结软坚,非多不济,独不虑不降之物,用之多于愈速其降耶。是则有故矣。芒硝乃煎硝时结之于上者,细芒如锋,质本轻于朴硝,味复兼辛,宁无上升之性,宁不入气分,后世且以治口舌咽喉诸热证,谓芒硝不能际上治上可乎。由斯以观,刘氏阴中阳结之说,恐亦有未然者。仲圣有言,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据此自非阴中之阳结。又凡仲圣用芒硝之方,皆阳证无伏阴。用硝石之方,则一证中有阴有阳。然则行阴中阳结者,乃硝石非芒硝。芒硝者,逐阳证之热结者也。芒硝咸寒胜于苦辛,多煮则下益速,下速则遗上邪,故仲圣必后纳微煮而少扬之。硝石辛温胜于咸苦,微煮则升这亟,升亟则不入下,故仲圣于二升中煮取一升而少抑之。此似地正相对待。刘氏于二物亦似以对待释之,而不知非也。咸与寒皆阴也,其微辛不过挟有升性,并不能治阴邪。咸与温则阴阳异趣矣,温而兼辛,辛温而兼辛润,则必阴中有阳邪之证,始克任之。其中奥旨,猝不易悟,故曰非对待也。抑刘氏以入血分为阴中乎?血分为阴,则大承气当曰太阴病,不当曰阳明病。桃核承气当曰少阴病,不当曰太阳病。芒硝盖血病而亦不专入血者,与大黄颇有似处。大黄味苦入心,能开胸膈之热结,若与芒硝皆不宜于气病。胸膈之间,其能堪此重剂哉?邹氏以火硝向阳,水硝向阴,为脏病移腑,腑病移躯体之所以然,此尤不可不辨者。《本经》积热曰五脏,岂悉能入胃使胀闭。病曰百病,岂尽在于躯体?谓火硝性几阳,解自阴而阳之盛热。向阳自即入阳,何以先入于阴,宁得谓非其所向。谓水硝性向阴,逐伏在阳之实结。所逐在阳,所向亦必在阳,反是则有异谋,人固有之,物所必无。此等近似之谈,并无真理可求,徒眩人目耳。邹氏更有误者,谓已椒苈黄丸加芒硝以治渴,是去其痼癖,正使津液流行。小柴胡汤加芒硝以止利,是去其积聚,正所以止下利。噫!是亦不深思矣。已椒苈黄丸之证,原非固癖,大黄决不止用一两(有方解详大黄),芒硝亦不后加。况方后云: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是无芒硝,津液非不能生,岂加芒硝之津液与此有异耶。徐氏、尤氏皆云渴是胃热,故加芒硝,邹氏坐泥《本经》太过耳。柴胡加芒硝汤云:潮热者实也。热实无不下之理,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即所以治热实。云:纳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加芒硝非欲其解而何?邹氏之说,何与相反,殆误会今反利句耳。不知仲圣明云微利,明云下非其治,下之而仍潮热,安得不以对证之下药继之?此读古书所以贵细心寻绎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朴硝:味咸,微苦,性寒。禀天地寒水之气以结晶,水能胜火,寒能胜热,为心火炽盛有实热者之要药。疗心热生痰,精神迷乱、五心潮热,烦躁不眠。且咸能软坚,其性又善消,故能通大便燥结,化一切瘀滞。咸入血分,故又善消阏血,治妊妇胎殇未下。外用化水点眼,或煎汤熏洗,能明目消翳,愈目疾红肿。《神农本草经》谓炼服可以养生,所谓炼者,如法制为玄明粉,则其性尤良也。然今时之玄明粉,鲜有如法炼制者,凡药房中所鬻之玄明粉,多系风化朴硝,其性与朴硝无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芒硝有泻下作用,芒硝为含杂质的硫酸钠(Na2SO4),口服后硫酸根离子不易被肠粘膜吸收,在肠腔内形成高渗状态引起容积性泄泻;同时盐类对肠粘膜具有化学刺激性,也能起到刺激性泄泻作用。

2. 芒硝有利胆作用。少量多次口服芒硝,可刺激小肠壶腹部,反射性引起胆囊收缩,胆囊括约肌松弛,利于胆汁排出。

3. 芒硝有抗肿瘤作用。

4. 芒硝有抗感染和消炎作用。

5. 芒硝有利尿作用。将4.3% Na2SO4无菌液静脉注射可作为利尿剂治疗无尿及尿毒症。

6. 芒硝有组织脱水作用。口服Na2SO4溶液,可引起幽门痉挛,延迟全部药物从胃中排空,并将组织中水分吸入肠管而治疗组织水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巴   豆(《本经》)

巴豆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四川、广西、贵州、湖南、湖北、云南等地。原植物生于山野、丘陵地,或栽培于房屋旁。喜温暖湿润气候,怕霜冻,喜阳光,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辛,性热。有火毒。归胃、大肠经。功效峻下积滞、逐水消肿、豁痰利咽。外用蚀疮。临床用名有生巴豆,巴豆霜。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治伤寒,温疟,寒热,破徵瘕,结坚积聚,留饮痰澼,大腹水胀,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蛊毒注邪物,杀虫鱼。

《名医别录》:生温熟寒,有大毒。主治女子月闭,烂胎,金创脓血,不利丈夫阴。

《本草拾遗》:主癥癖、痃气,痞满,腹内积聚,冷气血块,宿食不消,痰饮吐水。取青大者。每日空腹服一枚,去壳,勿令白膜破,乃作两片,并四边不得有损缺,吞之以饮压令下,少间腹内热如火,痢出恶物,虽痢不虚。若久服亦不痢,白膜破者弃之。

《药性论》:使。中其毒,用黄连汁,大豆汁解之,忌芦笋酱豉冷水,得火良,杀斑猫蛇虺毒。能主破心腹积聚结气,治十种水肿,痿痹,大腹,能落胎。

《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病,泄壅滞,除风,补劳,健脾,开胃消痰,破血,排脓,消肿毒,杀腹藏虫,治恶疮息肉,及疥癞疔肿。

《开宝本草》:味辛,生温熟寒,有大毒。疗女子月闭,烂胎,金创,脓血,不利丈夫阴,杀斑猫毒。

《药性赋》:味辛,性热,有大毒。浮也,阳中阳也。其用有二:削坚积,荡脏腑之沉寒,通闭塞,利水谷之道路。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

《汤液本草》:气温,味辛,生温熟寒,有大毒。

《本草》云: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癥瘕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胀,荡涤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毒,蛊疰邪物,杀虫鱼,疗女子月闭,烂胎。金疮脓血不利。丈夫阴 。杀斑蝥毒,健脾开胃。

易老云:斩关夺门之将,大宜详悉,不可轻用。

《珍》云:去胃中寒湿。

《本草衍义补遗》:去胃中寒积,无寒积者勿用。

《本草发挥》:成无已云:巴豆之辛,用以散实。

洁古云:性热味苦,气薄味厚,体重而沉降阴也。其用有三:导气消积一,去藏府停寒二,消化寒凉及生冷硬所伤三也。又云:巴豆辛,阳。去胃中寒积。

《本草纲目》:巴豆气热味辛,生猛熟缓,能吐能下,能上能行,是可升可降药也。《别录》言其熟则性寒,张氏言其降,李氏言其浮,皆泥于一偏矣。盖此物不去膜则伤胃,去心则作呕,以沉香水浸则能升能降,与大黄同用泻人反缓,为其性相畏也。王充《论衡》云:万物含太阳火气而生者,皆有毒。故巴豆辛热有毒。

巴豆峻用则有戡乱劫病之功,微用亦有抚缓调中之妙。譬之萧、曹、绛、灌,乃勇猛武夫,而用之为相,亦能辅为太平。王海藏言其可以通肠,可以止泻,此发千古之秘也。一老妇年六十余,病溏泄已五年,肉食、油物、生冷犯以即作痛。服调脾、升提,止涩诸药,入腹则泄反甚。延余诊之,脉沉而滑,此乃脾胃久伤,冷积凝滞所致。王太仆所谓大寒凝内,久利溏泄,愈而复发,绵历岁年者。法当以热下之,则寒去利止。遂用蜡匮巴豆丸药五十丸与服,二日大便不通亦不利,其泄遂愈。自是每用治泄痢积滞诸病,皆不泻而病愈者近百人。妙在配合得宜,药病相对耳。苛用所不当用,则犯轻用损阴之戒矣。

汉时方士言巴豆炼饵,令人色好神仙。陶氏信为实语,误矣。又言人吞一枚即死,亦近过情。今并正之。

治泻痢惊痫,心腹痛,疝气,风埚,耳聋,喉痹牙痛,通利关窍。

《本草经疏》:巴豆生于盛夏六阳之令,而成于秋金之月,故味辛气温,得火烈刚猛之气,故其性有大毒。《别录》言生温、熟寒,恐熟亦不甚寒。气薄味厚,降也,阳中阴也。入手足阳明经。其主破癥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肿,鬼毒蛊疰邪物,女人月闭者,皆肠胃所治之位,中有实邪留滞,致主诸病。故肠胃有病,则五脏六腑闭塞不通,此药禀火性之急速,兼辛温之走散,入肠胃而能荡涤一切有形积滞之物,则闭塞开,水谷道利,月事通,而鬼毒蛊疰邪物悉为之驱逐矣。温疟者,亦暑湿之气入于肠胃也。肠胃既清,则温疟自止。火能灼物,故主烂胎,及去恶肉。性热有大毒,则必有损于阴,故不利丈夫阴。《本经》又主伤寒寒热,及《别录》炼饵之法,悉非所宜。岂有辛热大毒之物,而能治伤寒寒热,及益血脉,好颜色之理哉?

简误:元素曰:巴豆乃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世以之治酒病膈气,以其辛热能开通肠胃郁结耳。第郁结虽开,而血液随亡,真阴亏损。从正曰:伤寒、风温、小儿痘疮、妇人产后用之,下膈不死亦危。奈何庸人畏大黄而不畏巴豆,以其性热而剂小耳。岂知蜡匮之,犹能下后使人津液枯竭,胸热口燥,耗却天真,留毒不去,他病转生。观二公之言,则巴豆之为害昭昭矣。然而更有未尽者,巴豆禀火烈之气,沾人肌肉无有不灼烂者。试以少许轻擦完好之肤,须臾即发出一泡,况肠胃柔脆之质,下咽则徐徐而走,且无论下后耗损真阴,而腑脏被其熏灼,能免无溃烂之患耶。凡一概汤散丸剂,切勿轻投,即不得已急证,欲借其开通道路之力,亦须炒熟,压令油极净,入分许即止,不得多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蒙筌》:味辛、气温、生温熟寒,性烈。浮也,阳中之阳。气薄味厚,体重而降。有大毒。反牵牛,恶?草,忌芦笋酱豉冷水,畏大黄藜芦黄连。得火为良,芫花为使。有荡涤攻击之能,诚斩关夺门之将。凡资治病,缓急宜分。急攻为通利水谷之方,去净皮心膜油生用;缓治为消摩坚积之剂,炒令烟尽黄黑熟加。一说:炒令黄黑似为太过,不如去心膜煮五度,换水各煮一沸为佳。虽可通肠,亦堪止泻,世所不能知也。丹溪云:能去胃中寒积,无寒积者忌之。《本经》又云:人吞一枚,使欲致死。鼠食三载,重三十斤。物性相耐,有如此夫!

《本草乘雅》:巴,蛇名。许氏云:巴蛇吞象,捷取巧嗜,糜溃有形,性之至毒者也。谓巴豆之荡练藏府,开通闭塞,毒烈之性相类尔。故可对待阴凝至坚,结聚留癖。荡则龆龀不存,练则瑕疵尽净,苟非阳气消沮,形如死灰者,未免流毒不辜,慎之。

《药性解》:巴豆,味辛,性生温熟寒,有大毒,入脾、胃、大肠三经。主削坚积,荡脏腑之沉寒;通闭塞,利水谷之道路。排脓消肿,破血通经,杀鬼毒蛊疰及腹脏诸虫。芫花为使,畏大黄、黄连、藜芦、牵牛、冷水。杀斑蝥蛇虺毒。

按:巴豆专主宣通,则脾胃大肠宜其入已。炒令紫黑,可以通肠,亦可止泻,盖通因通用之意也。仲景、东垣及诸名家每每用之。今世俗畏其辛热之毒、荡涤之患,则云劫剂,废阁不用。不知巴豆为斩关夺门之将,其性猛烈,投之不当为害非轻,用之得宜奏功甚捷。譬如张飞一虎将也,顾人用之何如耳?可概弃哉!倘气虚羸弱,脾气久伤者,诚所大忌。

《药鉴》:味辛,性热,有大毒。可升可降。善开关窍,破癥坚积聚,逐痰饮,杀诸恶毒虫毒蛊毒,通秘结,消宿食,攻脏腑停寒,生冷壅滞,心腹疼痛,泻痢惊痫,诸水气癥气,下活胎死胎,逐瘀血血积,及消痈疡疔毒恶疮,去息肉恶肉腐肉,排脓消肿,喉痹牙疼诸证。然其性刚气烈,无处不到,故称为斩关夺门之将,若误用之,则有推墙倒壁之虞;若善用之,则有戡乱调中之妙,用者所当慎察。

《本草备要》:辛热有大毒。生猛而熟少缓。可升可降,能止能行,开窍宣滞,去脏腑沉寒,最为斩关夺门之将。破痰癖血瘕,气痞食积,生冷硬物所伤,大腹水肿,泻痢惊痫,口歪耳聋,牙痛喉痹。缠喉急痹,缓治则死。用解毒丸:雄黄一两,郁金一钱,巴豆十四粒去皮油,为丸,每服五分,津咽下。雄黄破结气,郁金散恶血,巴豆下稠涎。然系厉剂,不可轻用。或用纸捻蘸巴豆油燃火刺喉;或捣巴豆绵裹,随左右纳鼻中,吐出恶涎紫血即宽。鼻虽少生疮无碍。其毒性又能解毒杀虫,疗疮疡蛇蝎诸毒。峻用大可劫病,微用亦可和中,通经烂胎。巴豆禀火烈之气,烂人肌肉。试以少许擦皮肝,即发一泡,况肠胃耶?不可轻用。王好古曰:去心皮膜油生用,为急治水谷道路之剂。炒去烟令紫黑用,为缓治消坚磨积之剂。可以通肠,可以止泻,世所不知也。时珍曰:一妇年六十余,溏泻五载,犯生冷、油腻肉食即作痛,服升涩药,泻反甚,脉沉而滑,此乃脾胃久伤,积冷凝滞,法当发热下之。用蜡匮巴豆丸五十粒,服二日,不利而愈。自是每用治泻痢,愈者近百人。一名刚子。斅雷曰:紧小色黄者为巴,三棱色黑者为豆,小而两头尖者为刚子。刚子杀人。时珍曰:此说殊乖,盖紧小者为雌,有棱及两头尖者是雄,雄者更峻耳。用之得宜,皆有功力。不去膜则伤胃,不去心则作呕。藏器法连白膜服。或用壳、用仁、用油,生用、炒用,醋煮烧存性用。研去油,名巴豆霜。芫花为使,畏大黄、黄连、凉水。中其毒者,以此解之,或黑豆、绿豆汁亦佳。得火良。油,作纸捻燃火,吹息,或熏鼻,或刺喉,能得恶涎恶血。治中风中恶,痰厥气厥,喉痹不通,一切急病。大黄、巴豆同为峻下之剂,但大黄性寒,腑病多热者宜之;巴豆性热,脏病多寒者宜之。故仲景治伤寒传里多热者,多用大黄;东垣治五积属脏者,多用巴豆。与大黄同服,反不泻人。

《本经逢原》:巴豆辛热,能荡练五脏六腑,不特破癥瘕结聚之坚积,并可治伤寒湿疟之寒热,如仲景治寒实结胸用三物白散,深得《本经》之旨。世本作温疟,当是湿疟,亥豕之谬也。其性峻利,有破血排脓,攻痰逐水之力,宜随证轻重而施。生用则峻攻,熟用则温利。去油用霜,则推陈致新,随证之缓急,而施反正之治。峻用则有戡乱劫病之功,少用亦有抚绥调中之妙,可以通肠,可以止泻,此发千古之秘也。一老妇久病溏泄,遍服调脾、升提、止涩诸药,则泻反甚,脉沉而滑。此脾胃久伤,冷积凝带所致,法当以热下之,则寒去利止。自后每用以治泄痢、积聚诸病,多有不泻而病痊者,妙在得宜耳。苟用不当,则犯损阴之戒矣。按:巴豆、大黄,同为攻下之剂,但大黄性寒,腑病多热者宜之;巴豆性熟,脏病多寒者宜之。其壳烧灰存性,能止泻痢,亦劫病之效也。孕妇禁用,以力能堕胎也。元素曰:巴豆乃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世以治酒病膈气,以其辛热,能开通肠胃郁热耳。第郁结虽通,血液随亡,其阴亏损,伤寒结胸,小儿疳积用之,不死亦危。奈何庸人畏大黄,而不畏巴豆,以其性热剂小耳。试以少许轻擦完肤,须臾发泡,况下肠胃,能无熏灼溃烂之患乎!即有急证,不得已而用之,压去其油,取霜少许入药可也。

《本草崇原》:巴豆生于巴蜀,气味辛温,花实黄赤,大热有毒。其性慓悍,主治伤寒温疟寒者,辛以散之,从经脉而外出于肌表也。破癥瘕结聚,坚积留饮,痰澼,大腹者,温以行之,从中土而下泄于肠胃也。用之合宜,有斩关夺门之功,故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闭塞开通,则水谷二道自利矣。其性慓悍,故去恶肉。气合阳明,故除鬼毒蛊疰邪物,杀虫鱼。《经》云:两火合并是为阳明。巴豆味极辛,性大温,具两火之性,气合阳明,故其主治如此。

愚按:凡服巴霜,即从胸胁大热,达于四肢,出于皮毛,然后复从肠胃而出。《伤寒论》有白散方,治伤寒寒实结胸用此。古人称为斩关夺门之将,用之苦当,真瞑眩瘳疾之药,用之不当,非徒无益而反害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求真》:[批]祛脏腑沉寒,通大便寒结。

巴豆专入肠、胃。辛热大毒。据书所载生猛熟缓,可升可降,能行能止,开窍宣滞,去脏腑沉寒,为斩关夺命之将。夫既能宣滞通窍,则药能降能行,何书又言能升能止耶。此数字不无令人少疑。究之书之所言降者,因有沉寒痼冷,积聚于脏,深入不毛,故欲去不能,不去不得,非无辛热迅利斩关直入,扫除阴霾,推陈致新,亦安能荡涤而如斯哉!是即书之所谓能降能行者耳。至有久病溏泄,服升提涩药而泻反甚,脉滑而沉,是明脾胃久伤,冷积凝气所致,法当用以热下,则寒去利止,而脉始得上升,是即所谓能升能止者是也。时珍曰:一妇年六十余,溏泄五载,犯生冷、油腻、肉食即作痛。服升涩药泻反甚。脉沉而滑,此乃脾胃久伤,积冷凝滞。法当以热下之。用蜡匮巴豆丸五十粒,服一二日不利而愈。自是每用治泄痢,愈者近百人耳。夫医理玄远,变化靡尽,在人引伸触类,毋为书执,则用药不岐。即如大黄亦属开闭通便之品,然惟腑病多热者最宜,若以脏病多寒而用大黄通利,不亦自相悖谬乎。故仲景治伤寒传里多热者,多用大黄。东垣治五积属脏者,多用巴豆与大黄同服,反不泻人。故曰误用有推墙倒壁之虞,善用有勘乱调中之妙。元素曰:世以治酒病膈气,而以巴豆辛热通开肠胃郁热。巴豆禀火烈之气。第郁结虽通,血液随亡,其阴亏损伤,寒结胸膈,小儿疳积,用之不死亦危。奈何庸人畏大黄而不畏巴豆,以其性热剂小耳。试以少许轻擦皮肤,须臾发泡,况下肠胃,能无溃灼熏烂之患乎。即有急症不得已而用之,汪昂曰:缠喉急痹,缓治则死,用解毒丸。雄黄一两,郁金一钱,巴豆十四粒去皮油,为丸。每服五分,津咽下。雄黄破结气,郁金破恶气,巴豆下稠涎,然系厉剂,不可轻用;或用纸捻蘸巴豆油,燃火刺喉;或捣巴豆绵裹,随左右纳鼻中,吐出恶涎紫血即宽。压去其油,取霜[批]巴豆霜。少许入药可也。时珍曰:巴豆紧小者为雌,有棱及两头尖者是雄,雄者更峻耳。用之得宜,皆有功力。不去膜则伤胃,不去心则作呕。

《得配本草》:芫花为之使。畏大黄、藜芦、黄连、芦笋、酱豉、豆汁、冷水。恶蓑草、牵牛。
得乳、没、黄占,治积痢;得硼砂、杏仁、牙皂,水丸服,治痰哮。燃灯吹灭,以烟熏鼻,治中风痰厥。

用之不当,脏腑溃烂。中其毒,绿豆汁解之。

《本草分经》:辛,大热,大毒。峻下,开窍宣滞,去脏腑沉寒积滞,治喉痹急症。生用急治,炒黑缓治,去油名巴豆霜。大黄、黄连、凉水、黑豆、绿豆汁能解其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3 21:36 , Processed in 0.303412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