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我来了

[佛教文化] 329个佛经故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5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礼敬世尊的功德

礼敬世尊的功德
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中印度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住着一位深信佛法、精进用功的长者,这位长者每天一定到精舍听佛陀开示。

长者的妻子看他天天都往外跑,心里面就产生疑惑,到底先生在做什么?为什么每天都出去?一出去总是在外滞留好一阵子才回来,难道是……?有一天,长者的妻子终于忍不住问长者说:‘你天天往外跑,都到那儿去了呢?是去做什么呢?’长者回答说:‘哦!我是到佛陀那儿去。’妻子又问:‘佛陀是不是长得很美?所以吸引你天天都往那儿跑?’长者听了,觉得又吃惊又好笑,便委婉的告诉妻子:‘佛陀是一位已经证道的圣者,他的人格没有丝毫的缺点,内心没有任何一丝丝的烦恼,容貌非常的庄严殊胜;对待每一个人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切与慈悲,不论是贫富贵贱,佛陀都是平等的护念与观照;他的言谈充满了智慧,能知道万事万物的过往今来,并且指出一条通往至高无上真理的明确之道,佛陀的优点真是说之不尽;总之,能亲近佛陀的人,那真的是很大很大的福报啊!’长者的妻子听到先生是这么样的赞叹佛,不期而然的也打从内心生起了欢喜与仰慕,希望能马上见到佛陀。于是夫妇二人即刻驱车前往佛的住所。

长者夫妇到达的时候,已经有很多位王宫大臣及他们的亲眷来向佛陀请法;长者夫妇觉得此时此刻实在不适宜去打断佛陀的开示,他们站在远处,遥遥地望着佛陀;长者妻子看见佛陀,果然如丈夫所形容的万德庄严,虽然自己未能够靠近佛陀,也能感受到佛陀的慈光正和悦的照向自己,不由得从心底生出深深地景仰与赞叹,情不自禁的朝向佛陀至诚的礼拜、至诚的顶礼。

多年以后,长者妻子寿尽命终,因着至诚礼敬佛陀、至诚礼敬圣者的功德,生到三十三天,在天上享受天福。

三十三天位于欲界的第二层天,是释提桓因所居住之处,居住在这里的天人天寿一千岁,天上一日一夜相当于人间一百年,由此可知,天人寿命之长。由于他们前生不断的修善法,所以有很大的福报;思衣衣至,思食食来,一切现成。

长者的妻子住在天宫中,无忧无虑,快乐的生活着。她用天眼观看自己的生天因缘,原来是因为自己在人世间曾经发自深心的敬佛、赞佛、至诚礼佛的功德,才有生在天宫享受天福的福报,内心更是感恩佛陀的恩泽,于是来到佛所,听闻佛陀开示法要,当下证得初果。

一旁的比丘请示佛陀:‘长者妻子是以何种因缘而生天宫?’佛陀说:‘往昔他在人世间时,曾至心礼拜于佛;因着礼佛的功德,命终生到天上。’

省思——

古德云:‘礼佛一拜,罪灭恒沙’,至诚恳切的恭敬礼拜,没有丝毫的妄念夹杂,当下身语意三业清净,就有无量的功德。礼佛除了有恭敬心外,还要有忏悔心;‘人非圣贤,熟能无过’,有了过失,就要真诚忏悔,忏悔就能消除业障。藉由礼拜外在佛菩萨的形像,启发每个人内心的自性佛,便能得到真正的功德和利益。

礼佛的另一层意义是见贤思齐,学习佛菩萨的慈悲、智慧及救度世人的精神,将它落实于日常生活中,这才是真正的礼佛。
 楼主| 发表于 2011-5-15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礼敬佛塔

礼敬佛塔
从前,一位名叫真檀迦腻吒的国王,讨平东天竺后,不仅声威显赫,亦从中获得许多财宝。军队于回国途中,在一平坦宽阔的地方扎营休息。

此时,国王心中非常渴望着佛法的滋润,见到远处有一座像佛塔的建筑,便立刻带着千名侍从前往。一行人快要接近塔庙时,国王即下马步行,并且戴上珍贵的宝冠,以恭敬虔诚之心礼拜佛塔。国王赞叹地说:

‘离欲诸结障,具足一切智,

于诸仙圣中,最上无伦疋。

能为诸众生,作不请亲友,

名称世普闻,三界所尊重。

弃舍于三有,如来所说法,

诸论中最上,摧灭诸邪论。

我今归命礼,真实阿罗汉。’

但是,就在国王顶礼的当下,佛塔突然碎裂毁坏,像是被暴风侵袭了一样。国王看了大为惊怖,心想:‘没人靠近碰触佛塔,佛塔为何会突然崩坏?这当中必然有其因缘。’于是说了一首偈子:

‘帝释长寿天,如是尊重者,

合掌礼佛塔,都无有异相。

十力大威德,尊重高胜人,

大梵来敬礼,佛亦无异相。

我身轻于彼,不应以我坏,

为是咒术力,厌道之所作。’

国王说完偈子,对于佛塔的毁坏仍余悸犹存,表示:‘这个景象我未曾见过,希望不是灾难的征兆,而是吉祥的象征,能令众生皆得安稳。我从过去到现在礼拜过上千座佛塔,未曾损其一沙一尘,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今日如此的结果?’于是感叹地说:

‘为天阿修罗,而共大战斗,

为是国欲坏,我命将不尽。

将非有怨敌,欲毁于我国,

非谷贵刀兵,不有疾疫耶?

非一切世间,欲有灾患耶?

此极是恶相,将非法欲灭。’

这时,住在塔庙附近的居民见到国王如此惊怖,便禀告国王:‘这是外道所建造的塔,而非佛塔。由于这座塔的福德浅薄,又没有供奉舍利,所以不堪您将它当成佛塔来礼拜,因此才会崩坏。’

国王听了非常欢喜,对佛法的信心更胜以往,感动落泪地说:‘我将外道所建的塔,当成佛塔来礼拜,这座塔肯定会崩坏的!佛陀是三界导师,最尊、最贵,而佛所说的话更是真实不虚,胜过一切世间邪说,如今即得到了印证。’

典故摘自:《大庄严论经?卷六》

省思——

《摩诃僧只律》中说:‘百千车真金,持用行布施,不如一善心,华香供养塔。’佛陀入灭后,弟子们因思念佛陀,于是雕刻佛像、迎请舍利建塔。见塔如见佛,若能真诚归命三宝,心怀恭敬,信受佛法,不仅能积善获福,亦能与佛之性德相应。
 楼主| 发表于 2011-5-15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祗夜多尊者

祗夜多尊者
从前,罽宾国有位戒德高尚、神力自在的祗夜多尊者。

南天竺国有两位比丘,因慕祗夜多尊者的盛名而前来求法请益。

二比丘到达尊者住处前的树下,见一形容枯槁的僧人,正在地窖前燃木取火。二比丘即问:‘您认识祗夜多尊者吗?’僧人回答:‘认识。’‘请问在何处可见到尊者?’‘在这山上的第三个石窟中。’两名比丘立刻上山,抵第三石窟时,见到方才燃火的僧人已先到达此地,二人不禁感到疑惑。其中一比丘恍然大悟地说:‘具大威德神通力的尊者,必然能比我们早到啊!’于是比丘便请示祗夜多尊者:‘尊者具有自在变化的神通力,何须自己燃火?’尊者答言:‘我念念不忘过去沉沦生死苦海的痛苦,如果自己的头、手和脚都能用来燃火,我也愿意以此供养众僧,更何况只是燃薪烧柴之事。’

二比丘接着又问:‘尊者所言过去的生死之苦,意指为何?请为我们开示。’尊者说道:‘过去生我曾五百世堕入畜生道,生而为狗,常处于饥渴交迫的困厄环境,只有两次机会曾经吃饱过。一次是有人酒醉吐了满地,我吃了那秽吐物而得安饱。另一次则是在一对夫妇的家里,当时丈夫到田里工作,妻子在家作饭,趁着妻子暂时外出的因缘,我即时跑进去偷吃他们的食物。由于盛食物的容器瓶口很小,起初我能够将头伸进去吃,后来就伸不出来。虽然饱餐一顿,但是却付出了代价──正巧丈夫从田里回来,一气之下就把我的头砍断了!’

二比丘听了尊者的开示,当下起了厌离生死轮回的心,证得须陀洹果。

改写自《杂宝藏经》

省思——

在长久的轮回里,我们也经历过如祗夜多尊者所受的苦报,但是我们都忘了。今日,我们得以听闻正法,更该常常居安思危,随时警惕自己,从心灵上不断提升,广积福慧资粮,才能出离生死轮回之苦。
 楼主| 发表于 2011-5-15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祗树给孤独园

祗树给孤独园
祗树给孤独园是佛陀行脚弘化当中的一个重要的道场,它的由来也有一段殊胜的因缘。

波斯匿王统治的舍卫国,在城外几里的地方,有座奇花异树、林木葱郁的美丽林园,是太子只陀私人所拥有,也是太子最流连忘返的地方。有一天,经常救济孤苦无依、贫穷困苦的舍卫国首富,给孤独长者来见只陀太子。

‘只陀太子,我是您父王的大臣,名叫须达。因为我不久之前,我到王舍城去看望好友首罗长者,因此遇见了庄严又安详的佛陀。非常幸运的是我听到了佛陀的开示,佛陀所说的道理是人间无上的智慧,我听了以后,感受到人生充满光明与希望。为了让我国的百姓也能有机会听到这么难得的真理,所以,当时我就恳切的邀请佛陀来到我国,慈悲的佛陀已经应允。现在,我希望能在这美好的只园中兴建精舍,请佛陀在此宣说无上的妙法;因为我在国内已经找寻很久,只有太子您这座园林最为理想。所以,为了我国的百姓将会得到心灵的利益,恳请太子将这座园林卖给我,无论多少钱,都随您的意思。’

须达长者向太子说明来意。可是,这是太子最钟爱的地方,太子怎么会舍得呢?于是太子回答:‘长者!这么美妙的林园它的价值是极高的,除非你能用黄金铺满这整个林园的代价,否则我是不会出让的。’太子心想,这个林园这么大,那要非常非常多的黄金才能铺满,孤独长者听了应该会打消原意吧!

但是,出乎意外的,过了不久,一列壮观的大象队伍满载着黄金来到只园,随即开始以黄金铺满园林的地面。因为,在须达长者的心中,任何有形的财宝都无法与佛陀所说的真理堪比拟,财宝毕竟无法永远相随,甚至会失去;而佛陀的教化,不仅能让国人解脱烦恼,更能提升国人的智慧,现世可以令国泰民安,智慧更是生生世世所相随的。

太子看见须达长者是这样的真诚,心想,这位佛陀一定是非同凡响的了不起的大威德圣者,才能感动须达不惜以黄金布地这么诚心的供养。而且,须达这样的供养,全然是为国家的百姓的利益着想,更是令人感动,就对须达长者说:

‘长者,您一心系念大众的广大心量,让我惭愧,比起您来,我应该更有责任照顾人民才对。好吧!这座园林就卖给您了,但是园中的所有树木不卖,并不是我要留着,而是我也要为这件事贡献我的心意,这些树就做为我对佛陀的供养好吗?’

于是就这样,太子供养只园的树、给孤独长者供养园林,并且在园林建设了庄严的只园精舍,这就是‘祗树给孤独园’的由来。

见到佛陀的太子,真正发起了无上恭敬护持的心,并且发愿:‘愿只园内的树,生生不息,遮荫众生,助佛弘化,广度有情,若遭灾变,愿树重生,世世供养一切觉者,护持道场永不退转。’

太子深切的大愿,果然感召龙天的护持;只园千百年来,虽曾遭遇多次火焚与摧毁,但却不断地抽芽、重生,为后世留下佛法流布的历史见证。

省思——

《过去现在因果经》言:‘于诸福田中,佛福田为最;若欲求大果,当供佛福田。’只陀太子与给孤独长者,因为发心供养佛陀弘法用的精舍,令‘祗树给孤独园’的圣名得以流芳万世;而佛法因正法道场的落成,更得以落地生根、流布弘扬。不仅利益当时的众生,更庇荫后世,为末法众生种下出世得度的因缘。助人是快乐的,而布施最大的意义,便是放下内心的悭贪与执着,换来心灵更广大的安乐与光明,这样的满足与法喜是拥有再多的房屋舍宅都比不上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5-15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神医耆婆轻慢的因缘

神医耆婆轻慢的因缘
昔日,佛陀在罗阅城的迦兰陀竹园说法度众。一天,神医耆婆邀请佛陀及其弟子前往家中应供,唯独没有邀请槃特比丘。

应供时,耆婆先以清净水供养佛陀,却为佛陀所婉拒。耆婆恭敬地请示:‘世尊,为何您不接受弟子诚心所供养的清净水呢?’世尊回答:‘因为今天应供的众僧中,少了槃特比丘。’耆婆答道:‘世尊,您教导槃特比丘扫地时诵念的简短偈子,连牧羊人、牧牛人都背得出来,槃特比丘却花了四个月仍记不得。我为何要供养如此愚笨的比丘呢?’但世尊仍坚持道:‘若不请他来,我便不接受清净水。’耆婆只好听从佛陀的训示,遣使去请槃特比丘。

当槃特比丘到达后,佛陀请阿难尊者将钵拿给他,并说:‘槃特,你不必起座,你就从所在之处将钵送给我。’于是槃特比丘以神通力将钵送至佛的手中。耆婆见到如此景象,深自懊悔:‘唉!我实在是大错特错,竟然轻慢了这样的圣者。’于是至诚地向尊者忏悔自己的愚昧无知,并恭敬供养种种美味饮食,反倒冷落了其他比丘。

佛陀见此情景,便为大众述说神医耆婆的过去因缘:

‘无数世以前,耆婆是一名马商,从事马匹贩卖交易的工作。一天,他带着一千匹马要到邻国贩售,没想到一匹母马竟然在中途产下了小马。马商为了尽快到达目的地,看了看这匹平凡无奇的小马,便将它送给路旁的人家,继续赶马上路。

到了邻国,马商前去谒见国王,表达来意。国王看了所有的马后,说道:“你这次带来的这一千匹马,都是很普通的马,但其中有一匹马鸣声悲切,声音奇特,一定是刚产下了不寻常的千里名驹。这匹小马长大后,其价值绝对可以抵得上一千匹马呢!如果你将这小马卖给我,我便将其他一千匹马都买下;倘若不卖,我就连一匹马也不买。”马商听了回答:“国王,这一路上,我不记得有母马生产啊!”国王坚定地表示:‘我通达马相、善辨马声,一听母马的鸣声,即知其小马是否优良。’马贩思索良久,才回想起半途的确有母马产下一匹小马,而且已经送给别人了。

这匹被马商送出的小马十分特别,它出生不到几天便会开口说人话,它对主人说:“如果马商把我要回去,你就请他以五百匹马来交换,若不答应,你就不要将我还给他。”过了几天,马商果然来了,他对小马的主人说:“前阵子我将一匹小马托付给您,想必您一定也养得很辛苦,今日我愿意用一匹好马,来赎回它。”主人回答:“是您自己要将小马送给我的,我并未向您索取,而我也确实辛辛苦苦养活了它。所以既然你这么想要买,就请您用五百匹马来和我交换吧!”马商见主人这么坚持,只好用五百匹马将小马赎回。

佛陀说完这段因缘,便对耆婆说:‘你前世先是看轻小马,随意送人,后来又看重它,以五百匹马赎回;到了今日也是如此,先是瞧不起资质较愚鲁的槃特比丘,而后又敬重他,冷落其他五百位比丘。你未能以平等心、恭敬心对待一切众生的习气,久远以来一直如此啊!’

典故摘自:《出曜经?卷十九》

省思——

经典上说,请五百位罗汉僧应供,不如按照僧团的次第,请一位凡夫僧应供。因为供养三宝能增长福德,但不起分别,以平等心供养更为可贵。供养不在钱财多寡,而在一念真诚心;发心亦不在事之难易,而在一念清净心。所以修行学佛,要时时观照自己的心念,检讨改过。待人处世能做到平等、清净,自然有无量无边的功德
 楼主| 发表于 2011-5-15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神奇的诵经声

神奇的诵经声
在一座山上有一茅舍,住着一个比丘僧。比丘对佛法真可谓精进持戒,毫不懈怠。

从日出到日落,从日落到日出,他足不出户,只是一心诵读般若波罗蜜经。

他那朗朗清脆的读经声,从窗户、门口、壁缝传出来,在山间回响着,似鸟语花香,如淙淙清泉,遍布整个山麓。

却说这山中,每天清晨和黄昏,都有一个七岁的牧牛郎在山麓放牛,听到朗朗经声,心中甚为欢喜。

“多美妙呀,念得多好呀!”牧童每次到山麓放牛时,都听到诵读声。

渐渐地,他入了迷。在一个黄昏时分,牧童循着诵经声来到比丘的门前,说道:“请问,您读得是什么呀,这么好听!”

比丘正读得入迷,猛听得一个声音叫他,便抬起头来,只见一个小孩倚在门柱上。

“孩子,进来说话。”比丘招呼道。

“您读得是什么呀?”牧童走到比丘的面前再次追问,然后靠着书桌,眼睛放出智慧而渴求的目光。

“是佛经般若波罗蜜。你年纪太小,长大了就懂了。”比丘答道。

牧童一听,却说:“用不着长大,我现在就懂!”

“你才多大就懂了?”比丘大为惊奇。

“七岁了,我觉得您读得美妙极了!”

比丘心里赞道:“真是一个聪慧过人的小童,绝非凡人!”

没过多久,小童便告辞回去了。

牧童回到原地,一看牛不见了。

“呀,肯定进山去了。”牧童便进山找牛。他走了很远,也没有找到牛,太阳已下山了,但他怕回家被父母打骂,不给饭吃,便硬着头皮继续往深山里走去。越走天色越黑,他不禁朝山里喊了起来:“牛啊,牛啊,你在哪里一”

忽然,从林间深处传来一阵响动。牧童以为是牛在里面,忙走上前去,却朦咙地看见前面正有一只饿虎朝他走来。

“妈呀!哇一”牧童吓得大哭起来,转身就跑。

但已经迟了,一幕惨不忍睹的悲剧发生了,那牧童被猛虎吃得连骨头都不剩了。

而那比丘还在等着这个有绝顶大智的非凡神童呢。当然,比丘失望了。再也没有牧童经过他的门口了。

牧童死后转世到一个长者贵族家里。

那长者家里应有尽有,只是无儿无女。此番长者闻听妻子怀孕,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只是自从妻子怀上孕后,嘴里老是唠叨着什么,一副昏昏迷迷的样子,如同做梦一般。
 楼主| 发表于 2011-5-15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他见妻子总是躺在床上,不断地哼着什么,长者心中疑惑:莫非是妖孽作怪?便赶紧让仆人去请相师来占卜。

相师占了半天,才吞吞吐吐地说道:“我也说不清是什么原因但肯定不是鬼怪!”说罢惊慌而去。

长者见状,不知是凶是吉,整日愁眉不展,但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一天,山中那比丘化缘到了这个长者家门口,远远地就听到长者妻子嘴里的哼哼声,心里不禁欢喜起来。“这不是我天天念得般若波罗蜜经吗?”

比丘即快步走入长者家门,见长者一脸的愁云,便问道,“请问,贵府是谁在念佛经呀?”

“什么?什么?”长者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只是惊讶地看着比丘。

“贵府谁在念佛经呀?”比丘又问。

“没有人念佛经。”

“那声音我非常熟悉的,贵府一定有人在念佛经!”比丘边说边坐下来,长者莫名其妙,心里很不高兴。

“那是我妻子得了病,在胡乱哼哼呢厂长者没好气地说。

“您妻子在念般若波罗蜜经啊!”

“什么般若波罗蜜经?”

“就是佛经。”

“可是真的?”

“您该放心就是,您的妻子不是害了什么病,而是在诵读般若波罗蜜经,她怀的必是佛家弟子!”说得长者心花怒放,急忙告诉全家人,大家都高兴得不得了。

转眼便到了婴儿出生的时候。

那婴儿刚出母腹,即从产床下到地上,双手合十地跪着,嘴里不停地念着般若波罗蜜经。

全家人惊奇地看着婴儿,再回头望望长者之妻,见她已不哼哼了,也完全醒了,像从长梦中醒来一样,根本不知此前自己的情形。

长者急忙跑到佛所,去请众僧来看自己的儿子。

众僧来到长者家里,都惊奇地看着地上的婴儿,被他那连读带讲得诵经声吸引住了。

众僧一起向长者合掌施礼,道:“这是真正的佛弟子,施主千万不要干扰他。好好抚养吧,这孩子以后可以为天下众生之师,包括我们这些比丘。”

七年过去了。前世的牧童已成为一位贵公子,但他一心只诵读般若波罗蜜经,已完全悟解了经义,同时背诵了所有的经典。可谓无人可比,智慧超众。

更令人刮目相看得是,所有经典中原来错误或脱落漏掉的字句,他都一一给予纠正补充,完备了原经中的不足。

于是,比丘僧众均随他诵读经文,听他讲解经义。

从此,长者的儿子更是身体力行,讲经授法无怠,举止言行为人师表,经常开化弟子们,使他人发大乘心。

他的足迹遍及整个城市、乡村、大街、小巷,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他的弟子。经他启发得大乘心的人共八万四千,直接学佛法的着名弟子共五百名。

佛告诉阿难说:“阿难,那时的牧童就是我的前身,那个比丘就是迦叶佛的前身呀。”
 楼主| 发表于 2011-5-15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神通一笑

神通一笑
古时候有一位证到阿罗汉果位的修行人,住在深山中保任。山脚下的村落里,有一位七岁神童,由于他宿世的善根,小小年纪就体会到人世的无常与短暂,一心想探究生命来自何处?归向那里?于是辞别母亲,出外寻师访道。当他来到深山时,巧遇阿罗汉,便请求阿罗汉收他为弟子。出家后的神童恭敬的随侍在师父身旁,依照师父的教导用功,不论是诵经、打坐、参禅,他都能一心专注,心无旁骛,很快的就契悟到这念心。在师父的指导之下,神童继续不断的在这念心上用功,不到一年,他的修行就达到能眼观一切处、耳闻一切声,并且通晓宿世一切因缘。

有一天,神童入定,在定中观察到自己过去生,不禁叹然一笑;阿罗汉就问他:‘为什么因缘而笑?’神童回答:‘我在这个人世间,曾经五次投胎在五个家庭。第一位母亲生我的时候,邻家也同时产下一子,但是我与第一位母亲的因缘非常短,出生后仅仅几日我就夭折了,第一位母亲常常因为看见隔壁的孩子而触景伤情。当投胎到第二位母亲家,我在最讨喜的年龄就又夭折了。第二位母亲因为一直思念她活泼、聪明、可爱的孩子,心中抑郁、悲痛、忧伤。第三位母亲生我后,不到十年,我又匆匆离开人世。我与第四位母亲还是缘薄,在未满二十岁的时候因为意外而死;这二十年来的相处,一旦死别,母亲始终忧伤、绝望、无奈,生活在无止尽的苦闷中。这一生,我是第五位母亲的孩子,由于自己内心渴望了解生命的真相,七岁时决定辞别母亲,寻师求道。感恩师父的慈悲教导,指出一条菩提大道,成就了弟子的道业。我在定中,看到今世的母亲在家中日夜啼哭,说:“我的孩子为了学道而离家,不知道身在何处?不知道是否挨饿受冻?如今生死未卜,也不知道能否再相见?”’

‘每一世的母亲都为了我这个孩子愁忧悲苦,由于自己已经知道宿世的因缘,了解生命的真相,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尽的流动,每一生、每一世都更换不同的身形来到世间。这个身体或为男、或为女,或高、或矮,或穷或富,生命的时间或长或短,都有它的前因与后果,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有,缘尽就消失了。即便曾为母子,当因缘结束后,换了不同的身形,就算两人擦身而过,却也互不相识,但世人看不清这缘起缘灭的真相,往往为聚散离合悲喜交加,迷失自己的本心本性。我现在已不再受生死轮回的苦果,因此怜悯五位母亲为情羁绊,五位母亲反而感叹我命薄,如果能让母亲们了解生命的真相,她们就不会再愁忧苦恼了,这才是报父母恩的最佳方式呀!’

‘世上的人不知有生就必定有死,且生离死别皆在转眼之间,所以镇日追求名利情欲,始终身陷生死的泥沼中无法自拔。庆幸自己及早觉醒,入山求道,蒙佛恩及师恩启发教导,收摄六根,不造诸业,不起妄念,心地清净,才能够早成道果,得神通力,见到过去生的种种事情。这令我更加愍念世人,如果不卸下情爱的枷锁,又怎能出离生死的轮回呢?但众生的根器尚未成熟,如果现在劝告他们,只会引发争执罢了;想到这里,我也只能叹然而笑。’

神童遂说一偈语:‘不断恩爱索,奋飞难如志;不离情识障,如何脱生死?谁为真种子,其惟自觉悟,众生根未熟,劝化变龃龉,去矣复何言,一笑当慧炬。’说毕,便现神通飞身而去。

省思——

世人往往将情爱视为甜蜜,殊不知饮用一滴即令人醉,不仅迷失人生方向,更受情爱缠缚,难得解脱。

了知生死流转源于爱执,就能将对自我、他身的爱着,转化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精神,做自己真正的主人,创造生命的最大价值!
 楼主| 发表于 2011-5-15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神通与智慧

神通与智慧
国境邻海,海中龙王时常兴云作雨,致令水患时闻。须竭长者为消灾祈福,恭请释迦牟尼佛至国内应供。龙王虽明知佛陀莅临,却依然故我,大肆发威,水淹国。慈悲的释迦牟尼佛,护念众生性命,斋饭用毕随即施展神通,将国国民悉数带往天界的阿耨达池。

到达天界后,大众依序就座,此时,天帝心想:‘真奇怪!世尊身旁常有二位罗汉比丘──智慧第一舍利弗尊者,以及神通第一目犍连尊者,随侍在侧,增益佛光威德;怎么今天只有看到目犍连尊者一位而已?’天帝心中所打的妄想,佛陀当下就知道了。于是,启口嘱咐合掌侍立的目犍连:‘你赶快将舍利弗找来。’于是,目犍连尊者依教奉行,礼佛事毕,就出发了。

深山石室内,舍利弗尊者正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袈裟。

‘师兄!世尊命我来通知你,立刻到天界阿耨达池,参与众会。请马上动身启程吧!’目犍连朗声道。

舍利弗尊者停下手中正进行的动作,抬起头,平静地注视着以神足通来到石室的师兄弟:‘等我把袈裟补完就走。’

‘如果你不马上出发,我就施展神通,将石室连你一起放在右掌心,飞回世尊身边!’目犍连尊者一心想完成师命,片刻亦不肯拖延。

听到目犍连尊者的回答,舍利弗尊者微笑着解下腰带,放在地上。‘如果师兄你能举带离地的话,再试试移动我的色身也不迟。’

说时迟,那时快,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已经动手了。然而,不论他如何使尽浑身解数,任凭石室天摇地动、土崩石裂,那条来自智慧第一阿罗汉身上的腰带,仍旧纹风不动,留在原地。

目犍连尊者无奈,只得无功而返。然而,万万料不到的是,方才端坐不动的舍利弗尊者,此时竟然端坐在佛陀的身边,动作迅速为己所不及!

神通不及智慧之力,如是!

典故摘自:《杂譬喻经?卷一》

省思——

《大法炬陀萨尼经》云:‘五通具足。能作种种自在变化。能分一身以为多身。而是神通有时退失。以退失故还自害身。何以故。皆由无彼智慧力故。’神通是人人本具的妙用,由清净安定的心所显发而来。但,神通仅是修行中的过程而非目的,若无智慧,执着妄求,则易生祸害。公案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不敌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即是因舍利弗尊者定慧等持,心得自在之故。清明的智慧,才是帮助我们解脱烦恼、出离生死轮回的最佳途径!
 楼主| 发表于 2011-5-15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祭祀

祭祀
小村落里有一户人家,每天早晚都传出清朗的诵经声。主人广德是一位在年轻时就受了三皈、五戒的佛弟子,现在虽然已经步入中年,仍然非常精进用功,而且持守戒律,从不违犯。

世间的事情总是无常、不能预料的,一天,广德忽然得了重病,始终不见起色。他的妻子焦急得不得了,忧心忡忡的问医生:

‘请问医生,广德的病什么时候会好起来?’

‘唉!那要看广德的造化了。’医生摇着头说。

没过多久,广德就撒手人寰,留下了悲痛哀伤的妻儿。

失去依靠的妻子,终日生活在思念和回忆当中,要不就哀声叹气,意志消沈,对于学佛再也不像广德在世时一般的精进用功。而且,常常杀猪宰羊准备了很多祭品,到广德的坟上祭拜哭泣。

广德因为生前精进用功、持戒清净的功德,早已生到天界成为天人。用天眼看到前一世的亲人祭祀他的这幕光景,不禁想着:‘妻儿们实在太愚痴了!这样不断的杀生祭祀,将来的果报是很可怕的,我应该去度他们好好用功。’于是,他化身为放牛的牧童,赶着牛经过过去生自己的家门口。就在这时,牛儿突然间倒地死了,牧童伤心地哭着,边哭边将新鲜的青草放在牛嘴边,喊着:

‘来!赶快吃吧,吃饱还要赶路。牛欸,怎么还不动,快走呀!’

这时,广德的家人闻声出来,对牧童说:

‘你是哪家的小孩?怎么这么傻!牛死了你应该赶紧回家告诉你父母才对,你在这里哭,又对着死牛喊叫,没有用的。它已经死了,你还喂它吃草,它怎么会吃?真是傻瓜!’

牧童回答:‘我才不傻呢!你的父亲已经过世,而且火化了,你们还是常常在他的墓前摆宴祭祀,又号啕大哭,那岂不是更傻?’广德的家人听了,想一想,‘可不是和这个牧童一样傻吗?’顿时豁然有所省悟。于是牧童恢复了天人的形像。

‘我前生是你们的父亲,因为我持守戒律,不杀害有生命的众生,而且断恶修善,依照着佛经的道理精进用功,所以我已经生在天界。今天我是特地来告诉你们我的状况,并且劝你们不要再杀生祭祀。记住!要像我以前一样的诵经、礼佛,精进用功,对你们才有真正的功德利益。’

从此以后,广德的家人不再难过,不但供养三宝、布施济贫,而且全家都很精进用功,一个一个都成道证果,出离了生死轮回。

省思——

修行最大的福报,是得遇善知识的接引。然而善知识所指引的是一个方向,要到达目的地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努力去实践。得遇善知识的引导,对修行有信心、恒心,自己的道业一定能够成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1:42 , Processed in 0.180665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