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刹那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又讲了,“会者近尔”,你要是体会到了这些,你就明白了,你要是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与道相近了,你处处用功都回向这个道,就像你明白这个道该怎么走了。你知道一念不生,万法庄严;你知道就是去念头,有念就是邪,无念就是正。我们处处往无念上修,往不修而修上修。我们知道一切修行都是空花的,但越是空花,我们越应该去修无修那个修,不是不修,我们是修无修那个修。


“会者近尔”,近到哪去了呢?近到快要见佛了,很快,速度突飞猛进。怎么才能近呢?就是没有所求。昨天我还和一位师父讲,他说:“关键的时候,念佛也不管用。”后来我告诉他一个方法,他说:“这个挺好。”关键在哪呢?就是没有所求心,都是一个“无”字。如果你念佛,你有所求,就不是真念佛。一到关键的时候,“阿弥陀佛赶紧来救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心里:“你赶紧来救我,你赶紧来救我……”用有求的心去念佛,所以感应不大。
如果你用无求的心去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放下,这感应非常迅速。因为所有的佛法都是无为法,你修无为法,佛就现前;你不修无为法,佛就不现前。有人说:“我们有时候求也能求到,那佛怎么现前了?”你求是你求的,但是不修无为法,佛不现前。你求的心到一定真实的程度,而且你把所求的这个念头放下了,用那个无念求的时候,佛才现前。不然不是佛现前,是你有为法现前了。


他理解错了,他说:“我刚开始是有为法。”其实你不知道,你刚开始是那么求,求来求去,一看佛不现前,疲劳了,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一句没一句还在那念,最后心里放下了。哎!这功夫,佛现前了。那些开悟的有很多都是那样。


以前讲过辟支佛,他们有的生在佛前、佛后,有的开悟就是修啊、修啊、修……怎么修?他观察事物(十二因缘)。因为不断地累,疲劳了,那天躺在大石头上面,一坐或是一躺下,


“哎,天下……这些个太累了。”当时把念头一放下,哎?一下子开悟了!


有的人说:“不对啊,那虚云老和尚是听水杯落地开悟的,还有其他开悟的,他不是听那声开悟的吗?”你不知道,你正想着别的事呢,那水杯“咣”一打的时候,你原先打的那些妄想一下就断了,断了才开悟的。你有妄想,它能开悟吗?把你念头给空掉了,一下空掉了,这才开悟。


有的人就不是这么理解,“哦!是这个动静响叫他开悟的。”就满哪找动静,专门听动静,你听动静它也不开悟。而是妄想一来的时候,当时心里一空、一断,妄想当时断了,断了,离佛就近了。“会者近尔”,你要是能体会得,我们就会处处提起正念。平时一定要提起正念,这个很重要。


“迷者远乎”。“迷者”,好像在修,实际上离佛十万八千里,他修的是有为法。外道都是这样,看着弄得很紧张,又是这个那个,说:“在这个地方修不行了,我得换个地方,山西那有个洞,我得上那修去。”去了那个洞以后,“山西也不行,我得上陕西”,说得去什么什么山。陕西也不行,于是又跑到海南岛;最后海南岛也不行,跑到九华山;九华山不行,跑五台山;五台山也不行……


最后,跑来跑去,时间也到了,那你该走就走,走不了,你就托生去吧。那有什么办法?没什么办法。这就是迷者远乎,越迷越远,越迷就越在外面找。你不知道,修的是你那个心,修的是你那个念,你就在那里面修,就完事了。什么远近的,什么好和坏,你就看住当下那一念,这是重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佛问大家:“你们说生命在哪?”有的说:“生命在睡觉间。”就是睡这一宿觉,不知道明天还活不活。佛说:“你答得不对。”再问另一个,说:“你说生命在哪?”他说:“在吃饭之间。”就是吃完这顿饭,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吃下顿饭。佛说:“你答得也不对。”后来问下一个,他说:“在呼吸之间。”佛说:“你这个人会道了。”


生命就在呼吸之间。所谓的呼吸之间,不是一呼一吸,是在一念之间。但这并不是我们这个念,这个念也是个粗念,但是生命就在这一念。修行修哪?就修这,你不如当下就把念头空掉。


什么是你的心?你当下空下来就是你的心,你还往哪找心去修行?满虚空寻找,“我的心在哪呢?”满哪去找,你找啥?这好那好的、这坏那坏的,哪都不如你这个心,就当下这一念,这才是你修行的根本目的。你走到天边也得修这个。不然你越走越远,反而说:“我得走远,我再修心行不行?”你想想:你都走了,已经被念头转了,你还怎么去修?已经修不了了。只要你一动弹,这个念头就没了,因为你动和这个念头是一致的,是一个东西,不是俩,它都是你那念头所起的作用。那说:“我怎么修这个念?”我就老实,不动弹,就是这么修这个念。
还有一个“言语道断”。谁能说一说,什么是言语道断?


弟子:一说话的时候就动念了,一动念,这道就没道了。言语也需要这个心动,心一动的时候道就没了。


说言语是心动的关系,是吧?一言语,道就断了。


弟子:说到这儿已经说到头了,至高无上的,这是言语道断,再没有比它更高的了。


弟子:一说话道心就断了。


弟子:一念不生是不是言语道断呢?


有的说一念不生就是言语道断了。


弟子:只要有言语,全是虚妄。


弟子:是不是说有言语那就是断道了?因为佛讲法四十九年,他说他一个字没讲,我是这样理解的。


大家都讲得不错,但是没从根本上去讲。在用功上讲,确实,你要是张口,妄想就生,你不张口,妄想也生,有所言说,就远离道了。佛说:“我说法四十九年,未说一字。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即是谤佛。”就是说如来有所说法,都是谤佛。但你要是说如来没有法可讲,又走到断灭那地方了;你说有法可讲,那你就是谤佛。


所以说言语道断,佛法不是文字,也不是言语。道是无相的,是无为法,没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你有了言语,是什么原因?你就有了人,有了我,有了众生,有了寿者。因为你说话的目的是给别人讲,还没等说话,你刚想跟人说的时候,你的众生相就生起来了,你在有为法之中,你的心不是空的,已经有了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些你都有了。你有了人相我相,哪来的佛呀?所以刚一张口便是错,众生相就生起来了,完全是六道里轮回的种子,所以与道就不相应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叫与道不相应?看不见道了,道断了,割断的。是什么原因割断的?是因为你产生了迷妄、心动,产生了人相、我相、众生相,因为你觉得这个语言是要跟别人讲的。你就是没说话,实际上你的道已经断了,因为你动念了,何况你说出来,一说出来,离佛更远了。


那我们言什么呢?要言无言那个言,没有人、我、众生、寿者,我们心空了,知道我们的如来藏性不生不灭,我们说这个言。那这个是什么言呢?那就是我们的道。语言无有实际意义,但是如果有了道,语言就不是语言,是道。所以佛讲的大音,这是什么?是道,道是可以遍满虚空的。


所以说我们张口就错,为什么张口就错?因为我们心里有了众生相,所以一张口就错。你只要一张口,只要是心一动,就有了众生相,有了众生相必然是心动,所以说言语道断。


我们要利用这个言,应把我们的言变成道,由道变成言,我们说一句话都能放光动地,那你就是真言。我们都要讲无为法,说话要说柔和语言。平时说话的时候,别老说人家,挑人家不是,看见人家有点毛病了,就说:“你这地方怎么不对?”那说得心里可痛快了,那你离道肯定就远了。别说是无为法了,就是有为法里的善法都不是。这是讲的言语道断。


【释】“非物所拘”:不被物所拘束了,因为物也属于真如的本体。如果能会得所有的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是真如的本体,就不为物所拘。


这就讲了,虽然有物质,有物质不要紧,我把你空了,这正是我们修行的目的。你别断了,掉进断灭里就坏了。说:“这言语道断,得了,我一句话也不说了。”把嘴闭得紧紧的,像哑巴似的,那也不行,佛说那叫哑羊,那也是不行的,那也不可以的。我们应该知道怎么样不说而说,你还得教化众生呢,是不是?


另外,我们说善法,别老去揭人家面子,人家不好的时候,越是人多的时候,“你看看,那个事你怎么——”有些事都是背后讲的,你不能当面就去揭人家短,按世间说是多给人家留个面子,实际上是我们有慈悲心,有的事情都是背后讲的。


还要帮助人,而且帮助人都是心平气和的,“你看我这事儿说得对不对呀?你看你今天吃饭,你怎么东瞅一下,不知道你发现什么事了,你这一瞅呀,大家可能就不太理解了。”那语言得柔和,得问人家什么原因,你不问原因,“你吃饭怎么东张西望的?”他说了:“我那发现一个虫子,我怕他脚踩了。”


护持虫子的生命比不东张西望还要重要,所以他东张西望就变成了一种正确的行为了,是不是?所以我们得理解人,先问问什么原因。都说柔语,说柔和语言,互相轻声细语地说话,对别人要谦恭,不要伤害人家,要理解别人,特别是师兄弟之间、道友之间更得那样。但是我们如果作为被说者,还有一个虚心接受的问题,这都是很重要的。


所以说,你要是懂得所有的山河大地都是如来的本体,本来没生没灭过,那你就不被物所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相是虚妄的,这你还得知道。但你不能把“相”当成一种手段去说一些大话,那也是不应该的。“我批评你,是如来教化你。”那不行,你说恶话也是如来说恶话?那都不行。你心里不干净、不清净,你没有达到那个程度。就是说,我们要实语、如语、说老实话,那才行。特别是山河大地、森罗万象,如果你明了,知道都是如来的本体……那怎么才能明白是如来的本体?谁讲一讲,你说。


弟子:说不好。


说不好啊!行,就怕你不懂,说不好不要紧,这是语言的问题,就怕不懂。


弟子:因为整个宇宙、山河大地全是如来的自心,如来自心就是我们的自性,它跟我们是一体的。


那怎么样才能知道是如来的本体?


弟子:因为整个山河大地都是从我们妄想所生,若没有妄想,山河大地里边就是如来。


好,答得挺好。山河大地都是我们的妄想,把妄想灭了,那就是我们如来的本体。


你别说:“这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是如来的本体,哎呀,我的这个大山好,我又增加个本体,明天我再弄个大山,又是个本体……”一点点不断地增加本体去了。那就坏了,你反而著相了。你应该知道,一切的万象都是虚幻的,你只要是能认识到,能把它空掉,那就会得到如来的本体,就不为物所拘。因为一切物都是妄想,所以我们别贪著物。如果师父告诉你们不让你摸钱,你去摸;不让你多吃饭——两顿饭、三顿饭你也去吃……你要是动这些东西,就被物所拘、被物所转,所以说这是不行的。


“差之毫厘”,就是有差距了,差多少呢?一毫。你说什么叫毫?


弟子:就是十分的微细,很细很细的。


细到什么程度?


弟子:就像一个微尘、一张纸。


他说像一张纸,一张纸也是粗的。


这个毫有几种解法,有一种将头发叫毫,非常微细,细到头发丝那么细。还有一个是一丝,还有最小的丝,有时候甚至连你眼睛都看不见,比如蜘蛛丝,它要是不拴东西,你都看不着这个丝的存在。还有比这细的,现在发现更细的东西,都用显微镜去放才能发现的。不管从哪个角度,只要发现有一丝、有一毫的东西,“失之须臾”,马上就失去了,一瞬间就没了。


就像这水似的,这里有个缝,虽然它很微小,当你装不点水它还能存在,当你在上面搁一吨压力,这口子“哗”就开了。有点洞它就漏水了,就像一个高压仓似的,你这里有一点缝隙,马上就漏掉了。而我们的妄想也是这样,修行,如果你差一丝一毫,其实马上就会失去,就很快,很短的时间你就失道了。


所以说,修行中必须控制你的妄想。控制妄想,首先从你的各种行为去控制,特别是淫欲心和妄想的活动。你说“我没有淫欲心”,你有其它妄想也是不行的。当你功夫修到一定程度,就像一个圆满的气球似的,你拿个针尖给它扎个洞,它也会把气漏掉的,比那还快!你就连喊带叫都不好使,你攥拳头、你咬牙、你瞪眼睛,说“我不睡觉”,你把整个身体都收缩在一起,也控制不了那个漏洞,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你喊谁呀?你喊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或阿弥陀佛,都不好使,喊谁都不好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为什么不好使?因为你不是真喊,你是用有求之心去喊的,因为你平时不用功,这个时候去喊也不是真喊,平时你都不按照佛说的去做,这时候你临时抱佛脚,那好使吗?平时得努力去做,你得做老实,淫欲心别起,别起妄想,别和大家去斗气,别和大家有什么想法,别自私,别自利,别老想。你想的东西都是虚妄的,你觉得今天占了便宜,语言上占了便宜,其实是吃亏。


就像苏东坡和佛印在一起,佛印说他像一尊佛,他说佛印像牛粪,他妹妹就说:“因为你心里有牛粪,所以嘴上才说出来牛粪。”这一句话说完,他心里种下一个牛粪,那就是他的漏洞,它已经在心里。你觉得在语言上占了便宜,实际上你心里开了个大口子,将来你修道就从这地方漏下去,还有谤僧的行为,是不是?那还了得?


你觉得你们俩的关系好,你和僧人近了,你近是近,是学法这个近,如果你觉得可以从文化或从哪个角度说僧人,说完就有因果,那就谤僧。别说你们是一个朋友关系,就是父母关系也是不允许的,谁都不允许,谁也不能诽谤三宝的。所以文人有时候嘴不好,就在这块。熊人(欺负人的意思),你现在熊错了,我跟你说,那就坏了!他不知道这里的厉害。就像那个大臣似的,成天伴着君,伴君如伴虎,你跟他打交道也是那样,一句话不谨慎就堕落。


“失之须臾”,就很快、很短的时间,须臾就代表时间,一刹那就给漏掉了。我们就是这样,有时候刚修点儿禅定功夫,刚有点境界要现前的时候,还没等到一秒钟,“扑哧”一下没了,找也找不着了。我们为什么修不到?就是漏洞太多了,不是我们不修,漏洞太多。


漏洞太多是什么原因?不持戒、不守戒,你不守戒就是漏洞,你往哪跑?你觉得吃三顿饭、两顿饭好,你只要吃了,离道就远了。三顿饭,那是违犯佛制。那吃两顿饭,赵州和尚说“二时用餐是杂用心”。那心也是杂的。别说二时用餐,就一顿饭,你贪吃都是不行的,是不是?吃完饭你品品嘴,品品牙缝里那食渣,那也是不行的,那都是漏洞。


吃饭时你起心动念,吧嗒嘴,“哎呀,真香!”你起那念,那都是漏洞。有个香味,你都得控制它,“可别想啊,千万别想到甜……”那就得控制它,不能让它占到主导地位,“哎呀,这个香,这个甜。”甜完了,吃下一个,“哎,这怎么不甜了呢?”你要是做那想法,我跟你说,吃一顿饭也是漏洞,何况两顿三顿,还想得道?这个大漏洞就在那搁着呢!所以说不能这样,一丝一毫、一点儿妄想都不能打的,打一个妄想就是个漏洞,动一念也就是个漏洞。


我们要把自己的执著破了,才能到这种境界,就是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是真如的本体。你把执著破了,把“我”放下,能说和所说都要放下,“能所”二字都放下、破了,这才会入流亡所,入流亡所才会证道。《弥陀经》就讲了,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那就是指这个境界。禅宗大德讲得更狠,你在这二三四天,如果不动念,你就会证道。如果不证道,我甘愿替你下地狱去。就是这样。


我们知道这个念头本来就是一个不正确的东西,是个妄想的变化。“有念就是邪”,这句话很重要。一个想法转不开的时候,它是对呀?是错呀?又不能空的时候,正念提不起来的时候,就用这句话,一下子就可以破你那种执著——有念就邪。


原先有的人说:“哎呀,我这事太正确了,这事正符合佛法,和经书说的一样。那经书说的意义和我想的简直是天衣无缝似的,越想越对。”越想越对呢,烦恼还去不掉,越想越生气,究竟对还是不对?你用这句话一破就破掉了:有念就是邪。“哦,这个还不是究竟,还是一种妄想,还是一种邪念。”当时一空,正符合佛法。所以说,我们应该特别记住这句话。特别是在修行中,不管你是参禅、念佛,它最后都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这个非常好,大家应该进一步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今天讲第十九章,“假真并观”。“假”是假劣的假,“真”是真实那个真,“并”就是一同的意思,“观”就是观察的意思。


第十九章,佛让我们进行“假真并观”。第一个,“观天地,念非常”。这个“念非常”,是因为我们“观天地”才“念非常”的,不是我这面一会看看天,那面又念着别的非常,不是那个。观天地,念非常,要通过我们念非常,把天地要看破。我们通过观天地,要知道世事万物是非常的,心里知道是什么非常,这是念非常。


【释】第十九章,佛教人观“一切唯心造”的道理,要把虚妄的去了,保存实在的。天在上边覆着我们,地在下边载着我们,在凡夫来讲,这都是常住不坏的。可是这并不是常住不坏的,一切事物在变化移改,不是常的。


在我们来讲,看到天、地都比我们寿命长,而且坚固,我们就认为它就是常。我们的衡量标准,主要是以我们的感受和我们的经验去衡量,所以我们不能了知事物的本来真相。因为这个世界还有成住坏空。多少劫以后,整个世界都要坏掉;坏掉以后还要空掉,空掉了这一段,又开始另一个世界的形成。形成的过程,那些就不讲了。而且有很多的现象,原先没有人,最后有人,成为住。成住坏空不断地迁移,所以它是不常的。


因为我们没有慧眼,所以不知道事物的变化,实际上事物每天、每分钟、每秒钟、每个念头都在变化。就像看电影似的,我们看电影都是连续的,它像一体似的,但如果把片子摘下来一看,那动作都是一个一个点的完成,因为它放得太快了,我们的视觉是有障碍的,所以就看到动作。


因为我们的心也是在盲动,所以事物就变得不动了。我们看到事物,认为它是常的,实际上是在变化的,不断地变化,特别是山河大地的变化,我们很难认可它。你不知道,这个山河大地本来就是虚妄的。为什么是常呢?是我们心里的感受,我们的想象,我们认为的常。这个常是我们心里有了邪知邪见所产生的常,不是外面有个常,是我们心里有了邪见,所以它就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佛言:观天地,念非常”。有了想法了,通过观察天地,知道了世上是无常的。虽然我们有很多东西没看到,但是我们也知道地球在不断地变迁,事物在不断地变化。知道一切事物,用现在的话讲,叫在运动之中,都不是常的。不光运动,而且还逐渐地趋向于毁灭。


【释】“佛言:观天地,念非常”。佛说,你观察天有寒来暑往,春夏秋冬,地就有山、河、大地,都在迁变不停,不是固定的。这都是生灭法,不是不生灭法。所以说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世,是以迁流为义;界,是以方位为义。这也都是生灭法,不是常住不坏的。
因为我们对世界的了解是根据我们里面的定力,所谓的知见,是根据我们里面的智慧和定力来决定这些问题。当你有了定力的时候,发现的问题就不一样了。你定力大,发现的真理就更多了;你定力小,就被事物所迷惑。所以我们往往都执著在有上,也不肯修道,也不肯出家,出家的也不为“了生死”去着想,尽打闲岔,做没有用的事情,大事情忘了,尽想些没有用的事情,那有啥用啊?是不是?


一个事、一句话、一口饭等等,为这上去多想一个念,都是一种没有意义的事情,动个念、动了脑子都没有意义。因为啥呢?世上是无常的,“今天在,不知道明天在不在。”佛说:你还不懂。说:“吃了这顿饭了,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吃下顿饭。”佛说:这也不行,你不知道生死无常,生命就在呼吸之间,这口气出来,那口气不见得能回来,都在这里。所以我们要知道世事无常。


世事无常,我们静的时候通过不断地观察,不断地想,慢慢就看出它的变化了。你看看现在这楼房,原先挺好的房子,现在全都给扒了,不断地变化。你看那人还是那个人,但是人心却变化了,被物质改变了。心一变,外面也变,反正乱七八糟的,它老是那么整。


依我看,人最后变得越来越愚痴,而且越来越贪著。在这种不断地改变的形势中,他想来保持自己的那种妄想,让自己长久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死,他想达到这个目的。那是不可能的,你怎么装饰、怎么努力,早晚都有这一天,因为世间的事物就是一个生灭法,它根本就不可能长久存在的。


【释】“观灵觉,即菩提”:你观自己这灵明觉性,这就是一个菩提性。


“观灵觉”,什么是你自己的灵觉呢?就是因为你发现了事物本来就是空的,不是常住不坏的。当你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谁来发现的?发现和灵觉是同时产生的,有了发现,你的灵觉就现前了,有了灵觉你就会发现。所以说觉即是菩提,如果你不觉,它永远没有这个觉性,你觉的时候,这个觉性就现前了。我们不断地发现空,发现空的时候,你那个觉性已经起来了,不是空了以后再另外找个觉性,这是找不到的。


所以我们念念都不要住在那,你不住,你那个佛性就在逐渐地显露。你有所住,那佛性也就不见了。不是我住了以后,佛性它不来了。也不是说我观空了,时间久了,那个佛性就来了。佛性本来就没有生,没有灭过,是你觉和不觉,觉了就现,不觉就不现了。是你自己在迷中,并不是觉有个来往,是你自己在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灵明的觉性,什么是灵明呢?是相对而说。因为我们处在迷的关上,所以脑袋不好使,缺乏了灵性,不知道是迷。当我们知道迷的时候,灵就起来了;灵一起来,明就现前了,明和灵它俩又是一个。有时候说:“师父,你老讲这个一个,那个也一个,到底是哪个呀?”哪个?哪个都不是,就那一个。


【释】“如是知识,得道疾矣”:你能这样子去研究认识,明白这个理,就会很快地得道。你若不明理,就不得道。


“如是知识”,如果你得到这样的佛的知见和正确的知见。“得道疾矣”,什么叫疾?很快,非常快。得道疾,得道非常快。你能这样去研究和认识,明白这个理,就会很快得道的。关键是我们要细下心来,静静地去观察,静静地去体会。怎么去体会?不是你去想象的体会,你要观世界,怎么去观世界?谁能讲一讲怎么去观世界?


弟子:反闻闻自性。


好,讲得很对。观世界,怎么观?反观。不是让你用眼睛去观,放你的六根去观,是让你去反观。反观为观,直观那是属于世间法,反观是修道的法。什么叫反观?


弟子:放下念。


对,反观就是放下,就是不要打妄想,那就是反观。你以为是拿这眼睛满哪去瞅?“反观,我这样反观,我瞅瞅里面是什么,这个那个的。”你就不在外面观,在里面观,所以你还是随着念头去观。反观就是不随着念头去走,不打妄想,这就是反观。


那不打妄想,它不是没有吗?只有没有妄想的时候,你才能真正地观察世界、天地。有了你的想法,永远也看不到天和地。你以为你那个是观哪?就坐在那,“哎呀,我观这观那,我想啊。”你想什么?只能是一种妄想,有想就不能观。反观就是放下你世间的观,把你的六根收回来,不打妄想。你不打妄想,真观就会现前。这是不可思议的,佛法不可思议。所以我们用功在哪用?就在这上用功夫。


今天很好,现在大家的知见开始走向正轨了,这很好。如果我们不明白这个,《心经》你根本就不懂,你修行也没法修。平时你尽看别人的毛病去了,完了!你这叫真观哪?不管他对和错,你都是一种错误,而你还以为是在观天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地万物你都应该反观,吃饭要反观,对物质要反观,对一切人也要反观,都要反观。观谁呢?观自己,只有通过观自己,达到观无念。你无念的时候才会真观,你那个灵觉的觉性才会起来。你以为你想象就能有觉性?你越放肆,觉性越没有。只有你反观的时候,觉性就起来,从哪起?就从你念念起,当你要发现别人有问题的时候,马上回过来,放下,“阿弥陀佛!这是我的过错,是我的念头,这是我的妄想,我眼睛又去看别人了。”马上回来,把心放下,你这才叫真正的开始观,就从你自己的念头开始。


刚开始可能别劲点,这眼睛不停地老往外跑,看到馒头,马上就去瞅,看到人,马上就看。特别是世间人观察女人,他眼睛能把女人给送挺老远,想拉都拉不回来,就像有根线拽着呢,这个难受。我们也是这样,我们虽然不像世间人这么做,但是我们应该随时随地都要把眼睛收回来。


过去的祖师大德都是怎么观的。像来果老和尚,进禅堂好几个月了,有一天走到方丈室那块,侍者在那门口站着,他顺便瞅了眼。那侍者就呵斥他:“你瞅什么瞅?不好好修道,你满哪瞅啥?”就瞅一眼,来果老和尚就挨说了,那都不行的。后来打七的时候,人家问他说:“你看那释迦佛有没有胡子?”“啊?不知道啊。”在禅堂中间供着释迦佛,他都不知道佛长什么样?天天出入那屋,好几个月,都不知道佛长没长胡子。


因为过去画的那佛像,有的画有胡子。我们现在一般顺口就答:“没长胡子。”因为啥呢?因为我们看的佛都是没长胡子的佛。过去不是,唐朝那时候,密宗现在还有,有时候画佛还留点小胡子,像世间人似的。来果老和尚他都不知道佛长没长胡子,好几个月都不知道。那就是反观。


你觉得你眼睛瞪得挺大是反观,一照相,你看照的那个照片,那眼睛瞪得老大。那干吗呢?你都是在放逸,一看就知道你没有修行,有什么修行?那眼睛还瞪着,还看世界。你看世界,实际上是被世界转,你心里有了世界就没有佛。有佛的人,他没有世界的概念,也没有外面一切众生的概念,只有凡夫才这样。我们都是看这看那,都没有真正地去观。


真正观就是反观,观什么?怎么观?就是无念去观,把你的想法空掉,不是反过来,“哎呀,这什么意思呢?这大地怎么长成这样呢?”闭着眼睛去想,那你也不是反观。头一个要把眼睛收回来,平时走道或干什么事,你眼睛不要到处去乱看,东看看、西看看,看什么呢?一看就完,眼睛都定不住。上回有一个人来,一看那眼睛,就知道定不住,你瞅他眼睛,从东头转到西头,从西头转到东头,就没完没了,他自己控制不了,一看,就知道那个心在乱动。完了!眼睛一乱动,你这个心就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看那老修行,那眼睛就像个木头似的,灰蒙蒙的,也不亮,因为啥不亮呢?他也不想往外观,看什么?看着好像有个眼睛在,实际上他根本就没用这双眼睛。你要是用这种眼睛,那你正是走错路了。有眼睛要瞎,这是宣化上人说的:眼睛要瞎,耳朵要聋,要没有舌头,没有鼻子,你这才行。有这些东西你都不是真观,没这些东西你就是真观。


你看看虚云老和尚,不管什么时候,照相也好、干吗也好,虚云老和尚都是两眼往底下一低,眼皮一耷拉就完事儿了。虽然我们不能像虚云老和尚那样,有那么大修行,能时时的反观,但是我们的眼皮也得耷拉下来,别老变成双眼皮,要变成单眼皮,把你眼皮抻得长长的,能把眼睛盖住,世界再好也不瞅。


原先从五台山走到山西,可能是沙河啊还是涞水?我忘了在哪个地方,还在山西境内。那天走到半夜的时候,前面就有个寺院,它弄个灯,晚上也点着。我们俩想:得了,就奔那个灯,不休息了。一瞅这灯,心里生欢喜心了,说:“赶紧上寺院去休息吧。”就拼命地走,左走右走。后来到人家商店去打听,人家商店人一看,很不高兴,以为你要东西来了,都不爱理。后来问了一下,“不知道。”一看,自己找吧。


左找右找,想找着这个寺院睡一觉,在那休息一下,找到天亮才找到。找到天亮去了,这一观,把我们观得不知道上哪去了,观到天亮,你想达到的目的,根本就达不到。去了,是一个密宗师父,还没起床呢,居士给通知一声,后来给我们安排一个地方,也没有寮房,他自己住的那个地方算不错的。在一个观音殿里的一处有几张床,在那休息一会儿。等到中午过完斋,下午我们就开始往前走。


当我们往前走的时候,走到街面,前面有一个旅社,现在叫旅馆,也许是招待所,弄不清,反正是一个楼。前面有很多人,有女人有男人在打扫卫生。我们平时就是经行,虽然知道前面有人,但我们更得把眼睛收回来,就看眼前卧牛之地,也不瞅两边,眼睛也不抬,走到跟前也不想听他们说什么,就是一个劲地走。


你想一想,遇到人物不瞅的话,你也得有点儿定力啊。那玩意它有吸引力,弄不好你就眼角扫一眼或是瞅半眼。半眼也不瞅,就是盯着地,从挺老远就开始往前走,头一直不抬,眼睛也不抬,连用眼角去扫的意思也没有,就往前走。等到走过去了,也没有抬眼睛,不是“走过去了,我不看他了,我这会儿把眼睛抬起来轻松轻松”,也不抬,继续往前走。


走过去一段了,这时候听到那里面有个男的就喊:“你们大家看一看,这些和尚才是真和尚呢!”可能是谁问什么,咱也没听着,最后他给人解释:“你看,从那儿到这地方,咱这么多人,他从来没瞅过一眼,他没瞅过一眼!”这个因缘就很殊胜,那么老远,他能看到你没瞅过一眼,你说这怪不怪?很怪的。佛菩萨这个加持力非常大,而且还告诉你,你就这么修,不要瞅。


有时候人不会走道,平时行脚、乞食、出外头去,那眼睛到处东看看、西看看,像旅游似的,你就把功夫全浪费掉了。随时随地把那眼神收回来,就是眼观卧牛之地,头都不抬,那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3 19:34 , Processed in 0.168372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