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我来了

[佛教文化] 329个佛经故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心的供养

真心的供养
在南天竺,有一个滨海的国家名叫私呵絜。当时邻近有个小国,因兵荒马乱,人民流离失所,其中有位老婆婆名叫阿龙,她一个人,飘泊来到私呵絜,不但没有住处,还有赖行乞过日子。乞讨的生活,毕竟非长远之计,何况年纪也已老迈,于是当阿龙听说当地有一位大富长者,为人很慈祥,便前往长者家,恳切、谦卑地恳求他们的收留。长者夫人端详着阿龙,问她说:‘你是哪里人?没有其他亲人了吗?’提到了亲人,阿龙便难过的哭了起来说:‘我并非本国人,家乡因为兵灾,亲人有的被杀,有的不堪旅途劳累,都先后离我而去,剩下我孑然一身,靠着乞讨过日子。’说着说着,阿龙更加的悲伤。

看到阿龙这般模样,长者也感到怆然,说:‘你快别哭了,就住下来吧!我们不会亏待你的。’阿龙高兴地不断称谢:‘我这把老骨头,也没什么可报答的,就请派个小差使让我做,我不怕劳苦,一定尽力而为。’夫人笑道:‘只要你不嫌弃,咱们也可算是一家人,快别客气。’此后,阿龙便安心的住了下来,帮忙做些杂务。

有一天,阿龙奉主人之命,上街买日用品,就在远远的对街,看到了威仪端整的沙门们托着钵,缓缓地踱步而来。沙门,使得阿龙回忆起从前自家的盛况,原来,阿龙的家,曾经也是小有局面的人,又是虔诚的佛教徒,经常设宴布施供养三宝。而今,竟然穷到想供养,都心有余而力不足。想着想着,阿龙暗自感伤的同时,恍惚地走近沙门群,等回过神来,她则忙着合掌问讯,这时,阿龙看到沙门们的钵里是空的,便问:‘请问你们早起去托钵吗?是否得到供养了?’沙门回礼说道:‘早上入城托钵,一无所得,现在正要回去!’阿龙心里想着,真想供养他们,但自己了无所有!怎么办呢?阿龙便说:‘让我回去看看,能找到愿意供养的人,我立刻就回来;若没有办法,我也会告诉各位的。’沙门们感受到阿龙的诚心,慈悲应允之后,就一齐到附近树下端坐等候着。

于是阿龙很快的回到长者家,对夫人道:‘夫人!我有急用,需要数千钱,我愿意卖身,终身当婢女,我们可以立个契约。’夫人听了之后诧异的反问:‘你在这儿吃穿不缺,要数千钱做何用途呢?’阿龙靦腆的低下头说:‘我私人有急用,不能说。’夫人则慈蔼的笑一笑,命人拿钱给阿龙说:‘拿去用吧!有钱时再还,我要契约做何用呢?’阿龙拿着钱,又赶到城里,找了约六十几户的人家,把钱分别散发给他们,并告诉他们如何做。

接着,阿龙回到树下并告诉沙门们,城里有好多乡亲们,正等着供养他们。沙门们听了,便持着钵又折回城里。过了几天,阿龙又奉主人之命上街去,刚好又遇到沙门们,沙门便叫住了阿龙说:‘老婆婆,你究竟住在哪?怎么这几天我们走遍城内城外、大街小巷,都见不到你呢?’阿龙起先还支吾其词,沙门们又问了一遍,阿龙只好从头到尾,将自己的身世与自愿卖身以作供养的始末,据实以告,沙门们听了,为之动容,称叹道:‘施主!你真可说是尽信施啊!’沙门们互相说道:‘我们为了这五阴所积聚的色身而乞食,想不到,今日所乞的食物,竟是施主卖身所换来!我们该如何报答施主的恩惠呢?’

于是,众沙门商量的结果,决定大伙一齐在禅定上精进不懈,因为众沙门精诚感应,很快获得禅定,证得神通,神威震动私呵絜举国上下,全国的树木也都弯曲,状如跪拜。沙门们将证悟的功德,也都回向给施主。

私呵絜国的国王,对于国内特异的现象甚感惊讶,急忙召集群臣共同商议。对于这些祥瑞的感应,没有人说得出缘由,于是便派人四处查看。不久,有人回报国王,说城门外,一群沙门聚集着,许多的人们虔诚的礼拜、供养沙门,而国内所有树木的瑞应,正是因此而来。

国王疑惑地问:‘他们为什么要供养那些沙门呢?’这人便将所听到有关阿龙的事,一五一十全报告给国王听。国王听了,便下令召阿龙入宫来。阿龙见到国王派来的侍卫,心中畏惧,只怕有横祸临头,便战战兢兢的告诉侍卫:‘我已经卖身给长者夫人了,并非自由之身。恐怕不能跟你们去。’侍卫只得回宫报告国王,国王说:‘就连夫人一并带来!’于是,夫人和阿龙在侍卫的引导下进到了王宫,国王问阿龙供养沙门的缘由,阿龙便将虔诚供养沙门的始末又再细说了一遍。国王聆听完之后,感叹的说道:‘我贵为一国之王,何等的富有,竟全然不知道尊敬三宝、供养沙门,真是不如这位老婆婆呀!老婆婆实堪当我的老师!’

国王于是下令:‘尊阿龙为师,即刻命婇女们带阿龙去沐浴更衣,坐于师位。’国王更下令礼请沙门入宫,为国王受戒为优婆塞,阿龙和婇女们两万余人,受戒为优婆夷,举国上下皆发无上道心。

典故摘自:《杂譬喻经.卷一》

省思——

‘人有诚心,佛有感应’,唯有真诚心可以感动万物。典故中,老婆婆真心地虔诚供养,感动了沙门们发起精进用功的求道心,因而证得神通,使举国出现瑞相;也因此感动了国王及百姓得以敬信三宝,甚至皈依三宝,成为护法护教的佛弟子,足见真诚的可贵。我们也当学习以真诚心待人处事。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财富

真正的财富
佛陀入涅槃五百余年之后,在古印度地区有一位国王,修学佛法非常精进,并且还以最好的饮食供养出家众。在他所供养的出家众当中,就有一位已经不受生死轮回、解脱自在、得知宿命的阿罗汉圣者。

距离不远的地方,还有另一个国家,该国的国王,也以各种美食供养当时印度的婆罗门修行人。这位国王用金玉珠宝和彩绸流苏,制作了五百支伞形的精致宝幢,极其珍贵华丽,但是却没有人会舞弄这种宝幢。于是,国王慎重地宣布:凡是有人具有耍舞这种大宝幢的技艺,就要送一支这种珍贵无比的宝幢给他。

当时,远方许多国家中的贫苦百姓们,都听到了这个消息,竞相走告。其中有五百位穷人从各地汇集至一处,共同切磋了舞弄把耍这种宝幢的各种技巧,然后邀约一起出发,要到该国去献艺,以领取价值不菲的宝幢,希望从此大富大贵。

当他们一路辛苦地走到半途,盘缠、粮食即将用尽,恐怕无法到达目的地了。其中一位同伴建议说:‘听说这附近有一个国王,供养许多的出家人,我们不如先到那里去,假装跟着出家,等吃、住都不成问题了,再想办法到另外那个国家去赚取宝幢。’大家一致赞同,于是便前往到那位已证阿罗汉的比丘处,要求出家。

这位证果的阿罗汉,一见这群贫人,马上明白了这五百人的宿世因果。原来他们的过去生,在惟卫佛时代,曾经全都是一位长者的家奴。这位长者敬信三宝,经常供养出家法师,而每一次的供养,都是由这五百个家奴负责料理烹煮、恭敬侍奉,并且在长者家中,又常常听闻法师们讲经说法。这五百人往生之后,因为供养僧宝的功德,升到天界去享福。现在,虽然天福享尽了,但是,曾经听闻过佛法,善根种子萌芽,因此,这一生才有前来出家的因缘。阿罗汉虽然知道这五百人求出家的目的,并不是真正发心要修行,只是为了要接受供养,然后筹措旅费去他国赚取宝幢。但是,阿罗汉观察到他们得度的因缘已经成熟了,于是就为他们剃度,并传授戒法。

受完戒法,阿罗汉便带这五百位刚出家的法师到皇宫接受国王的供养。应供结束之后,阿罗汉告诫五百位法师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带角还。”所以,如果你们没有精进修行的决心,将来就得生生世世当牛马、奴婢来偿还国王的供养。’这五百位法师听了都非常地害怕,于是日夜精进修行,禅坐、观行,一点都不敢放逸懈怠。经过了九十天之后,全都证到阿罗汉,远离了所有的痛苦与烦恼。

这五百位阿罗汉在通彻了一切的因果后,发心要向世人说明他们入道证果的始末,就一起到了要送宝幢的王宫,向国王及在座的婆罗门修行人说:‘我们已经破除了贪、嗔、痴三毒,也熄灭了色、受、想、行、识五阴炽盛的痛苦,更远离了色、声、香、味、触、法六衰的执着。您们可以吗?’

在座的人都很惊讶地看着他们,无言以对。

阿罗汉接着说:‘我们原本是为了改善我们的贫穷,要来贵国耍艺、赚取宝幢,求取大富贵,没想到途中因盘缠用尽而出家。由于精进不懈,如今都证得了阿罗汉果,所有的烦恼火焰都被我们的智慧法水扑灭了,身心得到了大自在!这真是无上富足的快乐啊!’

原公案出自《杂譬喻经卷十》

省思——

公案中的五百位穷人,追求财宝、富贵,是芸芸众生的缩影。譬喻着一般世间人的生命价值,大多是在无常中追求丰裕的物质生活。然而,执着于物质的富贵,只会带来更多不安和心灵的贫穷,况且世间的财富即便得到,转眼之间亦会消散,无法长久拥有。

听闻佛法,让我们明白人生的真理,体悟到这一念真心,心境保持安详自在,这才是超越世间一切的真正富贵。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睒孝子

睒孝子
很久很久以前,有位侍亲至孝、笃信佛法、奉行十善的修行人,名叫--睒。他有一副菩萨的心肠,悲愍着痴暗愚迷的芸芸众生。

睒因修十善的功德感得人天的福报;他居住的地方宛如人间仙境,山中有清澈见底的流泉,水质甘甜,泉中涌出朵朵庄严的莲花。房屋四周的果树不但长得丰美茂盛,果子的味道格外地清美甘甜。想要吃果子,还未摘食,口中自然产生甘露味。因为他的仁德普照,飞禽走兽都受到感化,一一地来依附着他生活。仁慈孝顺的睒,将父母迎接到这里一起修行。看着双眼失明又渐渐年迈的父母受到老、病的煎熬,心中的酸楚不禁油然而生。他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双亲,令他们无忧无虑地安享晚年。睒精进持守十善,用心修道,使其身心俱寂、心垢尽灭,对于行善奉道的志向更是坚固不移。他高尚的品德及孝行,上至护法龙天,下至举国人民,众所皆知。

有一天,迦夷国王到山中打猎,在泉边发现麋鹿的踪迹,拿起弓、放上已涂上毒的箭,朝着麋鹿的方向射出去,不一会儿,溪边传来的却是一个人痛苦哀嚎的声音,原来毒箭误中了睒的胸膛!

箭毒在睒的体内流窜,令他非常地痛苦难过,他环顾四周,悲泣地大声说着:‘是谁射杀我?这一箭等于杀了三个人。家中还有两位眼盲又年迈的父母等着我回去照顾。他们不能一天没有我,否则性命也将不保。’

睒悲伤地抗议着:‘人们因为喜爱象牙、犀牛角及翠鸟美丽的羽毛而射杀他们,我的身上没有这些珍贵的东西,为什么会遭遇到这样的浩劫?’

迦夷国王寻声下马,问道:‘你住在这深山吗?’

睒回答:‘是的。我除去了世俗的种种欲染,带着双亲到此深山修道。’

国王听到睒的陈述,泪流而下,哽咽地说道:‘我为满足个人的欲望,残害生灵又杀害侍亲至孝的修道人,我实在不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君主。’迦夷国王与随行的大臣都为错杀睒而感到伤恸不已。然而,哀伤难过都于事无补了。

此时迦夷国王对睒说:‘无论花多少代价,我一定会补偿你。请相信我,并告诉我你父母居住的地方,我想过去探望他们,并向他们忏悔我所犯的过失。’

睒回答说:‘沿着这条小路往前走,不远处就会看到一间茅草屋,我的父母就住在那里。请国王帮我告诉他们,睒跟他们永别了,要他们好好保重身体,不要忧伤地挂记着我。’睒对无法承欢膝下感到伤心欲绝,就此倒地不起。

国王及随行的士兵,听了睒的这一番话感到无限地伤悲。一行人依着睒指示的路径找到了他们居住的地方。

两位老人家听到外面草木窸窣、人迹杂踏的声音。以为有山贼,着急地问:‘外面是谁啊?’

国王回答:‘我是迦夷国王。’

老人家说:‘听说国王为人很慈善,今日能到寒舍,我们感到非常地荣幸。请里面坐,这里有草席,请先稍作休息,吃点水果。我的儿子外出打水,很快就会回来。’

迦夷国王看到睒慈祥的双亲,哽咽地对他们说:‘看到你们父慈子孝,我的心中有无以言喻的悲伤,因为睒被我射死了……。’

听到这个消息的双亲甚感震惊:‘睒对万物常怀仁爱之心,行事细心,唯恐伤害到无辜的生灵,常悲愍着众生。他到底犯了什么罪?国王要杀害他。’

国王回答:‘睒至孝的行仪,品德确实高尚,是一个贤德之人。我因为猎杀麋鹿,不小心误杀了他。’

‘儿子已死,往后我们将无依恃,我们的生命也将随他而去。恳请国王慈悲,带我们到他遇难的地方,看看他的尸首,我们将同他一起死去,共化为灰土。’

迦夷国王听到老人家说这段悲切的言辞,不禁又悲从中来。国王亲自带着两老走到睒的尸体前,父亲将睒的头放在自己的膝上,母亲抚摸着孩子胸前的伤口,仰天呐喊:

‘天神、地神、树神、水神啊!我的儿子睒一生笃信佛法、奉行十善、侍亲至孝、尊重贤达、对生灵万物常怀慈愍,他的慈心普被着众生。’又说:‘若他行善至孝至诚的事迹上达天听的话,请拔出他身上的箭,身上剧毒亦得消除。如果他所做所为都不是奉行十善、守志奉道,那我们便一同化为尘土。’

两老恳切的心意,感动了帝释天王、四大天王、护法龙天。帝释天王亲自来到人间,告诉两老:‘你的儿子确实是个孝子,我将令其复活。’言毕,以天神的药送入睒的口中,不久,睒逐渐地苏醒。大众无不悲欣交集。

国王看睒修行的功德感动天神的护助,有感而发,便率领群臣、全国百姓共行十善,并学习睒的孝行,从此国泰民安、富足康乐。

昔时的睒孝子即是佛陀的前生,国王是阿难的前生,睒的父母即为佛陀今生之父母,而帝释天即是弥勒菩萨的前生。

省思——

睒子以仁慈悲愍的心教化众生,以孝行感动国王行仁道、奉行佛法,是菩萨的示现。身为佛弟子的我们,亦当效法菩萨的行履,舍除报复、嗔忿之心,而以慈心对待一切有情众生,如此才能缔造安和乐利的社会。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睡眠之害

睡眠之害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的只园精舍,教导比丘应当精勤修行,转化所有障蔽自心光明的烦恼;世间诸法尽皆无常,若能净心,即得智慧,彻见实相,便可远离苦恼,得大安乐。

当时,有一比丘心智昏钝不明,不能体会佛陀苦心的教导,每日饱食后即关起房门,放纵习性,恣意睡眠;贪爱色身快意舒适,从不修习无常观等观行法门。佛陀观察这位比丘总是懈怠懒惰地度过每一天,不知自己的生命只剩下七日的时间,担心他因放逸而堕落三涂,于是前往比丘静室予以度化。

然而在房内的比丘不知佛陀的到来,依旧酣睡不醒,世尊见其心念汩没,觉性迷昧不显,便弹指作声令其觉晓,同时呵斥道:‘快起床,怎么还在睡觉呢?你这样的行径就像牛马身上的寄生虫,以及螺、蚌、蠹虫一样,不知此身乃众苦根源,隐蔽于不净之中,只因贪爱身体的舒适而懈怠堕落。如同有人受重伤,遭遇如此危急厄难,却安逸睡眠而不寻求解脱之道。修行之人不能懒惰好眠,常当自警,心心念佛念法念僧,学习诸佛菩萨的行迹,便能远离忧患苦恼。此外,还要常观无常苦空,破除邪见、令生正见,便是世间明眼之人。若能如此,千倍福报功德由此而生,永远不会堕入三涂恶道。’

比丘闻佛音声,如雷贯耳,惊坐而起,见佛亲自教诲于前,立刻起身顶礼佛足。世尊接着问比丘:‘你能忆知过去生的因缘吗?’比丘惶恐地说:‘弟子心智为五蕴烦恼所覆盖,不能明了多生累劫宿命之事。’世尊悲悯地说:‘你在过去维卫佛时曾出家修行,不仅不诵经持戒,更贪求名闻利养,饱食终日懒散不勤,从不存念佛法义理,所以命终之后便堕落为寄生虫。五万年后果报受尽,又投生为螺、蚌之类和树中蠹虫各五万年,这四种虫心智昏闇,长生暗冥无有智慧,贪身爱命喜好隐蔽之处,以冥为家不乐光明;若待其一觉醒来,已过了很长的时间!如此久远缠绕在罪业之网,不求出离。今日,你终于罪毕福生,能生而为人,更得以出家修行;为何还要重蹈覆辙,贪着睡眠以待来日堕落?’

比丘听了过去生懈怠受苦的因缘,全身毛骨悚然,心生忏悔;自此一心念道,以精进勇猛之力漏尽烦恼,证得罗汉,不再受生死之苦。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一》

省思——

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猜疑,皆是盖覆清净心日的乌云,当中尤以‘睡眠’的需求最难调伏。修行之初须善调身心,常自省察是否放逸而眠;亦不能过于逼迫,不休不眠。常行中道,道可得矣。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瞎子摸象

瞎子摸象
一日,只洹精舍的比丘们,如同往常要到城里托钵,由于未到中午时分,进城尚早,于是借坐外道的讲堂稍作休息。此时讲堂中的外道们正不停的互相争辩着,‘我讲的才对,你那懂得什么是法?’‘你这么空洞无知!那听得懂我这深奥的道理!’彼此舌枪唇战,互不相让,被中伤了,便回以更毒的狠话。一旁休息的比丘们见到外道们如此恶言相向,不仅不愿为双方评证,亦不愿继续久待,个个起身往外,经行到城中托钵行化。

当比丘们回到精舍,便将今日所见禀告佛陀,说道:‘那些可怜的外道,自己盲修瞎学、知见不正,却又相互恶口毁谤,不知他们何时才能够亲近正法、得到真正的解脱自在呢?!’‘这些人从过去生到现在一直冥顽不化啊!’佛陀便藉此事告诉大众外道六师过去的因缘……。

久远劫前,在南阎浮提有位镜面王,喜读诵大乘经典,智慧深广、通达佛理,但他的臣民只喜欢研究一些旁门小道,对于深广精辟的佛典却感到枯燥无趣。‘我要如何度化臣民学佛,使他们都能亲近无上大道呢?’国王为此陷入沈思。不久,国王命令大臣说:‘把国里生下便盲眼的人,带到皇宫后园认象!’大臣们遵照国王的旨意,将国中所有的盲人带到皇宫的象栏内。盲人们一靠近大象,就开始触摸、辨认眼前大象的模样。有人摸到象鼻、有人摸到象的耳朵、腿、腹部等各部位。于是,众盲人们开始争论起象的长相,都认为自己知道的最正确。

镜面王询问盲人说:‘你们都见到象了吗?象长什么样子啊?’摸到象耳的盲人回答:‘象像扇子。’摸到象腿的盲人回答:‘象像柱子。’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回答:‘象像大鼓。’‘大王,象真的是我说的那样啊!’盲人们七嘴八舌地回答,并且各各坚持己见,于是一群人就在国王面前吵了起来。镜面王见状,笑着对臣民说:‘你们看,盲人只认识大象的一部份,就以为自己知道了全部。佛法的智慧有如浩瀚无垠的大海,如果只执着钻研旁门小道,却不知要听经闻法,就好比这些盲人一样,永远都无法见到真理!’臣民们听了镜面王这番训勉,都有所省悟,从此之后就开始诵持佛经。

释迦牟尼佛此时告诉在座的比丘们,‘当时那位镜面王就是我,摸象的瞎子们就是这群外道论师。’修行必须信闻佛法,并且有大善知识指导,方免误入旁门左道,盲修瞎练一无所成;不仅自己愚痴黑暗、无有解脱,甚者更会一盲引众盲,造堕落三涂的因。‘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已经听闻到佛法,更要感念三宝住世的可贵,唯有奉行佛陀所开示的真理,人生才会愈走愈光明!

省思——

佛法难闻,大善知识难遇。看到世间无常的现象,想要发心修行,出离生死,首先要有善知识引导。透过善知识的教导,体达真理,开启生命中真实的智慧,才能知苦、离苦。否则盲修瞎练,不仅空过一生,亦且自误误人,等到大限来时只能徒自悔恨,再度流转生死。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石蜜比丘

石蜜比丘
从前,有一个叫作私诃叠的小国,此国出产多种珍宝,但唯独缺乏石蜜。当时,有位商人运了五百多车的石蜜,预备到这里来贩售,以获取较高的利润。这一天,他来到王宫附近,等待国王的出现。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一个月下来,竟然都没有机会见到国王。商人愈想愈不服气,喃喃自语:‘国王是人,我也是人,为什么见国王一面会如此困难?国王的福报难道比一般人大吗?’商人开始思惟着:‘要怎样才能获得大福报呢?以前曾听过供养三宝是最大的福田……’──经过一番考虑,他决定将所有的石蜜供养三宝。不久之后,他出家修行,成了一位精进用功的比丘,很快地就证得罗汉果位。

在此期间,曾有天人前来礼敬、赞欢比丘,比丘藉机问天人:‘天人们都在天上做什么呢?’天人回答:‘天上有三处是天人享乐的地方。另有一处为道德园,在此处的天人经常谈论佛法,或是谈论各地圣者的修行之道。其中有三个修行者的事迹,至今仍为我们所津津乐道。’接着,天人说了几段故事……

过去,在波罗奈国有一位修行人,他发愿天天经行(在一个定点往来旋绕),直到契入无为法为止,否则绝不卧息,经过三年日夜不断地用功行走,他终于契悟了无为之理。另外,有一位住在罗阅只国的修行人,他以草铺在地上为座,发愿若不得道就不起座,当夜晚昏昏欲睡时,他便拿着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让自己可以清醒用功,长久下来腿上都长了疮,就这样持续一年后,他证道了。

在拘睒尼国还有一个修行人,他住在山石险峻、人烟稀少之处用功。魔王波旬看到他这么精进,便化作一头水牛在其面前鸣叫,并试图要冲撞他。修行人克服了心中的畏惧,说道:‘在这偏远地带,根本不可能有牛会出现,你一定是魔王所变现的。’魔王于是现出原形,对修行人说:‘这三界都归我掌管,若有人精进用功而出离三界,那么我的子民就会减少,所以我要阻止你继续用功。’此时修行人心生一计,说:‘我出家修行以来,最大的愿望便是能见到佛陀的庄严相好,但是佛陀已入涅槃,我恐怕难有机会再见到,听说魔王您可变现佛身,若能满足此一心愿,我就不必再用功了!’魔王听了很高兴,立刻变现出佛陀的形相,当修行人见到这幻化的佛相时,竟然证道了。魔王知道自己上当后,马上就消失了。

听完天人的叙述后,比丘心有所感的说:‘这三位修行者,都明白了无常苦空的道理,所以对色身毫不眷恋,甚至能以有限的生命,换取无限的法身慧命,精进求道的决心,的确值得赞叹,而这也证明佛陀所说之法真实不虚!’天人还对比丘赞赏道:‘由于你精进用功,最后也契入了真如法性,看来,这将成为我们下一次谈论的好事。’说完便作礼而去。

原本贩卖石蜜的商人成为比丘,进而精勤得道的消息,不久即传入了王宫。国王听说后,不但亲自前往礼拜,还请比丘在国内推行佛法,广传三宝的殊胜功德。

省思——

佛性平等,悟道证果,人皆可为。六祖惠能大师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不论男女老少、贵贱贫富,只要肯践履佛陀的精进行迹,成就道业并非遥不可及。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破戒之后

破戒之后
世尊佛在世时,有一个女子出家修道,修习多年,得到六神通,获得无穷的力量,最后得到罗汉果。

一天,得到罗汉果的比丘尼,到城中的贵妇人家中,用出家人之语,劝说身分高贵的妇人们出家,众贵妇人回答说:“我们这些人年轻俊美,姿容艳丽,很难持戒。如果我们出家,耐不住寂寞孤独,恐怕就会破戒,而一旦破戒,也就堕入地狱中,受到各种惩罚,这怎么可以呢?”

比丘尼见她们有所顾虑,就说:“破戒就破戒,也没什么,只要坚定出家;入地狱就入地狱,转世仍可以从地狱中出来。一切都有因缘所定。”

贵妇人听此言,都笑着说道:“愿听详细。”

比丘尼就说:“我的前世,是一个戏女,穿各种美丽的衣服,说各种各样的戏中话。有时穿着比丘尼的衣服,戏笑一番,供人观看,因为这种缘故,那时迦叶佛就劝说我出家为尼。迦叶佛的时侯她是一个比丘尼,然而,她自认为出身高贵,容貌端正,骄气傲慢,就破了禁戒,所以堕到地狱里,先被鞭挞,又被锤子击身……受到了种种惩罚。后来,他随释迦牟尼佛出家修行,得到阿罗汉道。所以,虽然先有破戒之事,但后学法修道也能得道果。“又有一次,佛祖在寺里讲法时,有一个婆罗门喝醉了,带着醉意来到佛的住处,对佛说他要出家当比丘。佛祖答应了他的请求,就让侍者阿难为他剃发,穿上法衣,出家当了比丘。“过了多时,醉汉渐渐醒了,他慢慢睁开双眼,见自己在佛的住处,先吃了一惊,随即又看见自己身穿法衣,摸摸头也光了,感到惊骇恐怖,转身就走开了。

“众比丘见此,就问佛祖:‘佛祖,为什么要答应这个醉汉出家的要求呢?他本无此心,现在又逃到世俗中去了’。”

“佛祖回答道:‘这个婆罗门,在以往的无数劫中,都没有产生过出家的心思,现在,他因为喝醉了酒的缘故,微有一点儿出家求道之心了。因为有了这种因缘,他以后一定能够出家得道。”’

比丘尼说到这里,看了众贵妇人一眼,又接着说:“像这样种种因缘,说明出家的好处,功德没有限量。因此,在凡俗中虽持五戒,但终究没有出家的功德大啊!”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破戒的舍卫国人

破戒的舍卫国人
天色已晚。

灯光下,来客端正而年轻的面庞透露着远行的疲惫。

主人关切地询问陌生人:

‘年轻人啊,怎么会大老远来到这里?’

来客回答:

‘我是舍卫国人。在我们的城内,不论男女老幼,都尊奉佛法,持守五戒、广行十善。然而,我在一次拜访昔日同窗的因缘下,无法婉拒对方家人殷勤劝酒,于是喝酒破戒。父母知道我毁犯佛戒,又违逆两位老人家的谆谆教诲,所以,把我赶出家门……。我能在这里借宿一宿吗?’

主人欣然同意,来客也就住了下来。

事实上,这户人家并不寻常,

好客的主人长久以来侍奉三位鬼神,

经年累月,即使散尽家财,也依旧虔诚如初。

鬼神为报答主人的恩德,

遂盗取国库里的珍稀宝物,搬运到庭院里,归主人享用。

收留来客的这一晚,

主人正忙着打点饭食祭拜鬼神,以表示谢意。

这些事,来客自然是毫不知情。

夜半时分,月亮高悬天际,鬼神依约来接受祭祀。

还没踏入大门,

一见来客正在客房中休息,就惊慌失措狂奔而去。

‘各位大神,请留步!怎么转身就走?’

主人又是跪拜又是追赶,气喘吁吁的问道。

谁知,鬼神们也上气不接下气,惊恐的回答:

‘你贵客光临,我们那能越雷池一步?’

说完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亮了。

一边用早斋,主人一边将昨夜的情况一五一十告诉来客,想知道鬼神畏惧来客的原因。

来客笑答:

‘我虽然破酒戒,尚守其他四戒,天神卫护,自然鬼神不敢有所侵犯!’

主人闻言,立刻请问三皈五戒的含义,

来客欢喜地为他一一说明,并告诉主人,

舍卫国中有佛住世,可以前去亲近供养并求受三皈五戒。

于是,主人收拾行李,当天就动身启程。

这一路走来实在不轻松,眼见天色不早,但一路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只有不远处孤伶伶的一户人家,主人决定叩门请求收容。

门咦地一声打开了,是一名貌美少妇,妇人一开口便拒绝:

‘我的丈夫是啖人鬼,这里很危险的,你快点走吧!’

主人想起‘三皈五戒’的妙用,情急之下便称说:‘我受了三皈五戒,没什么好害怕的!’硬是住了下来。

少妇确实有说不出口的苦衷,

她本是良家妇女,却被啖人鬼强掳到此处,结为夫妇。

但是,这天,啖人鬼丈夫竟一夜未归,

少妇甚是意外,但也不便多说,次日,默默送主人出门。

主人环顾四周,大惊失色:

一地尽是碎散的尸骨!

而且,处处可见啃食过的痕迹!

‘真是后悔啊!’

假如留在家里,过丰衣足食的太平日子,根本不会遇上这种恐怖的怪事。

但是,被少妇的美貌所吸引,贪染不舍,于是起了邪念:

‘不如顺便带走这名少妇,远离这个阴森骇人的地方,打道回府!’

念头一动,主人又开口要求再留宿一晚……

少妇喃喃说道:

‘也许真如你说的,受了三皈五戒就有善神守护,昨晚真是幸运,但是你必定逃不过今夜,我丈夫就要回来了,你还是赶快走吧!’

主人不但不相信少妇的警告,连戒律都置之脑后。

然而,护戒善神也在主人心起恶念这当下一个接一个离去,

一但失去戒神的卫护,啖人鬼立刻冲进家门。

千钧一发之际,少妇将主人藏到一口大瓮里。

狼狈步入家门的啖人鬼,敏锐地嗅出满室新鲜的人肉味,立刻问道:

‘你那来的人肉?’

少妇故作镇静,缓缓回答道:

‘我足不出户,那来什么人肉?你昨晚怎么没回来?去那儿了?’

‘你还问?就是因为你留佛弟子过夜,护戒神把我赶到四十里外的地方,都是你害的!’鬼嘟哝着抱怨起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躲在瓮中的主人听到这里,已经六神无主,浑身发抖,把三皈五戒忘得一干二净。

少妇也不反驳,再度开口:

‘那就算是如此,你怎么空手而还?’

‘被戒神驱赶,又露宿荒郊野外,受这么大的刺激,心神不宁,那来多余的精力去找人肉?’鬼觉得少妇不体贴,开始生闷气。

少妇不理会鬼的情绪,试探性地问:

‘什么是佛戒啊?’

‘你别再问东问西,我饿死了,赶快把人肉端上来再说!这佛戒是无上真实的戒,我那敢随便说?’

‘你说说看嘛!说完我就把肉送上来。’禁不起少妇再三央求,鬼便将五戒一一说出。

啖人鬼每诵一戒,聪明的少妇和瓮中的主人就诚心受持一戒,

等鬼诵完,二人均已正心皈依三宝、信受五戒了。

天帝释知道二人真心向佛,马上派遣五十名善神保护他们。

这样一来,鬼马上又疾走他方,转眼不见踪影。

二人明白逃过劫难,决定一起动身前往舍卫国觐见佛陀;

在路上,遇到四百九十八位旅人,

彼此打过招呼之后,方知一行人刚从佛身旁离开。

‘佛说的经教,我们实在听不懂,只好各自回家。你们呢?’

二人把上述奇遇详加叙述之后,强调鬼神对戒行清高的人十分敬畏。

众旅人聆听完,对佛法充满信心,决定一起回去觐见佛陀。

于是,这五百人,见佛、听法、出家,断除所有烦恼,同证阿罗汉果。

省思——

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

佛陀亲制的戒法,近能保护佛弟子,消灾解厄、遇难呈祥;远能作为清净三业、得道证果的基石。受持戒律,顶戴奉持,真心敬信三宝,功德果报如是殊胜、不可思议。除了自身持戒清净,更能转劝亲友、同事一起学佛、持戒,不但自己获益,也能福佑他人。戒法能真实利益人生,值得每个人学习、受持、推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3:22 , Processed in 0.248370 second(s), 12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