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常随佛学

[佛教文化] 净土修行必读第一集(全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3-8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聚散随缘[摘编]


人和人的聚散,像天上的云,像水中的浮萍,时而聚合,时而分离。聚聚合合,是天地间的神秘。绝大多数人都知道个人是很渺小的,命运无法由自己操纵,遂而听天由命,于是一切“随缘。
“随缘”,凡事不强求;把人的聚散一场,全说成是一种缘分。到底什么是缘分呢?字典上的说法是自然的机遇。什么又是“自然的机遇”呢?问到后来仍然是一片茫然。
年轻时候追求,年老时候逃避。人的一生里,最初,我们凡事好奇,渴望认识新的朋友,接触新的环境。这世界其实是由无数小圈圈、小团体组成的,就像终点车站发出的各班列车,你买了票,追上了车,希望它带我们到一个城市,或一个乡镇;在起点和终点之间,你认识了一些人,由聚而散,最后总要分离。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比较悲哀的是,原先想打进去的小圈子,接纳了你,你也成为小圈子里的一个成员,到了后来,你却又觉得无趣而自动逃离,如此周而复始——参加团体又脱离团体。和朋友亲近,又和朋友疏离。从希望开始,到失望结束。在聚聚散散之间,最后我们剩下的是一颗苍老、寂寞而孤独的心。
人为什么对别人失望?或问,别人为什何会对我失望?你可以说是误解,但有时更因为是了解。“因误解而结合,因了解而分开”,人和人之间的聚散,总是一方故意一方无意,在无意和故意之间,就像天空里飘走的两片云,他们或许还会相遇,但心境早已不同,有时再相逢形同陌路,真的是相见不如不见。
聚散的故事说不完,有时聚散两依依,有时互相躲避,惟恐窄路相见,真是“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聚是欢乐,散是苍凉。但友情和爱情走到后来,有人硬是宁选苍凉而舍快乐,必有其锥心之痛。
佛教故事:从前有个书生, 和未婚妻约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结婚. 到那一天,未婚妻却嫁给了别人. 书生受此打击, 一病不起. 家人用尽各种办法都无能为力,眼看奄奄一息. 这时, 路过一游方僧人, 得知情况, 决定点化一下他。
僧人到他床前, 从怀里摸出一面镜子叫书生看。
书生看到茫茫大海, 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 路过一人,看一眼,摇摇头,走了……又路过一人, 将衣服脱下, 给女尸盖上,走了……再路过一人,过去,挖个坑,小心翼翼把尸体掩埋了……
疑惑间, 画面切换. 书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 洞房花烛,被她丈夫掀起盖头的瞬间……书生不明所以。
僧人解释道, 那具海滩上的女尸,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 你是第2个路过的人,曾给过他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恋,只为还你一个情。
但是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现在的丈夫. 书生大悟,唰地从床上坐起,病愈 !茫茫人海,谁是那个前生埋了你的人?
自从来到这个世界,我们都在苦苦地寻找,可是,一次又一次,我们认错了人错把那个覆衣之恩的人当做埋骨之缘的人,殊不知在我们深陷于那场原本不可能有结局的恋情而苦苦不能自拔的时候,那个前世埋了我们的人正在人生的路上静静地等待着我们……让一切随缘吧!
只能说是缘起缘灭。聚是缘起,散是缘灭。人间神秘,会让茫茫人海你我相遇,善缘、恶缘、孽缘……最后都像云海里的雾气飞散而去,而宇宙大地,山还是山,水仍是水。一切“随缘”唯有永出六道轮回是我们人生当中最大的事情,一定要专修专念一句佛号,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证唯心净土,见自性弥陀,即成佛道。
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1-3-8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弘法也会招来恶缘
智随法师  


世人常讲:文人相轻,同门相忌。此恐人心之必然,未断惑之凡夫,名利之争谁能免之!
佛法本为解脱之法,佛门本应为一清净之地,然因学佛之人,高低不一,知见不一,自然也逃避不了此一现象。修学佛法,除了受自身因果业力之影响外,也自然难免遭遇种种因法而起之纷争。弘法更不例外,如法水入心,则欣欣向荣;如法义相冲,则必然招来恶缘,乃至佛陀在世,亦避免不了此一人间怪事。学佛乃至弘法者,当理性面对此一问题,此乃人心必然,世道必然,千古如此。
佛陀应机说法,广开八万四千法门,原本为利益不同众生,然而众生因机不同,固守己见,但见一隅,故而反于法各起争执。此所谓众生因我执而起法执,因法执而起纷争也。大小之争,显密之争,顿渐之争,难易之争,二力之争,自成佛门家常便饭,可谓与法并存,经久不息。当世间没有佛法之时,争论也就自然止息了。这恐怕也是人间佛法的一大悲哀,唯有佛之净土无此垢病。
身为佛子,谁也不希望佛门中有此一怪,而人人都难免陷入其中。法门不同,争执难免,如何于法不相争执,理性面对,是身为佛子都应当反思的。
佛法传入中国,大兴八宗,各自弘化,此乃势所必然。观古来祖师,无不各自独守宗门,专一化导,各度有缘。如是并行而不悖,相辅而相成,方为佛法兴隆之相,方为众生有福之世也。若不明祖师大德各立宗门之苦心,而徒起门户之争地争池,则佛祖寒心,众生可怜也。
佛之大悲,广开教门,或为一机一缘之法,或为普应群机之法;或为一生成就之法,或为累劫修行之法;或为深浅随宜之法,或为直成佛道之法;或为自力难行之法,或为他力易往之法……众生如是之多,以致法门如此之广,除佛以外,古大德尚不能一肩独挑,吾等今人更当自量根机,各寻其法,各守其道,各护其教,是为佛弟子之本分事也。然弘法途中,多少热心护法者,慈悲心切,护教可赞,而所作所为则难免恶缘相加也。法之过耶?人之过耶?善导大师云:‘我之所爱,即是我有缘之行,即非汝之所求;汝之所爱,即是汝有缘之行,亦非我所求。是故各随所乐而修其行者,必疾得解脱也。’吾等今人,若能同以此心,各专其法,各守其道,则法法无碍矣。佛子爱法之心人皆相同,取法之心各有其缘,但能各取其益,舍此取彼,舍难取易,舍秽取净……皆不足为怪,皆法尔自然也。
佛法愈趣愈下,众生争执越来越盛(五浊恶世也),如何趋其益,避其害,当自慎思。身为佛子,一旦认知相应之教法,自当坚守自己宗旨,坦然面对恶缘,谨慎护持教法。取法益而避纷争,守宗旨而避歧途,弘自法而免诤议。
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1-3-8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生死的开示
济群法师

问:烧纸钱及用品祭拜先人,能起到什么作用?
答:这只是人们为报答死者采取的一种仪式。虽然这一祭奠方式并非佛教所主张的,但多少能使后人产生些许自我安慰。那么,死者所在的世界是否需要这些用品呢?你给他烧汽车,那里没修公路还是开不了;你给他烧电视,那里没有电视台也同样派不上用场。再如纸钱,如果先人已经生到天道,他不会要这个钱;如果先人在畜生道,他用不着这个钱;如果先人在地狱道,更没机会花这个钱。纸钱,只有对生到鬼道的先人有些用处。我们总觉得,亡者在另一个世界也会有生前同样的物质需要,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真正对亡者有益的,是替他行善,如诵经、供养三宝、救济社会,并将所修功德回向给他,这样才能对他有所利益。
问:超度亡人,能否将他度到西方极乐世界?
答:将亡者直接超度到西方极乐世界的难度比较大。一般来说,超度可以起到改变处境的作用。比如本来要堕落地狱五百年,超度后减少到五十年,或者转投于畜生道,乃至人道、天道。又如本来要投身为人,经超度生到天道。具体效果如何,由超度者的能力等诸多因素决定。就像我们请人介绍工作,能不能如愿,也要看所托之人是否有能力帮你办事,是否用心帮你办事。所以,效果是因人而宜,不可一概而论。
问:什么是中阴身?是鬼吗?与神识有什么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11-3-8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答:《俱舍论》、《瑜伽师地论》等很多论典都讲到中阴身。中阴身属于生命的过渡形式,在这期生命到下期生命转化过程中出现,处于死有和生有之间。持续时间很短暂,一般是七天至四十九天。当进入下期生命时,中阴身就完成了它的过渡。
佛教所说的鬼道,和中国传统观念不同。国人认为:鬼是归,是人生归宿。任何人死了都会变成鬼。佛教的生命观是不断不常的,既非固定不变,也非彻底断灭,而是在六道流转不休。佛教认为,鬼为六道之一,和人一样,也是一种生命存在形式。它和中阴身的不同在于,任何人在死亡和投胎之间,都要经过中阴身的阶段,但只有一部分会投生为鬼。
中阴身也是色身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存在也是靠识在执持,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当这期色身败坏之后,识就继续下一期生命。就像这个电灯,电在源源不断地输送,但灯泡却有一定的使用寿命,一个灯泡坏了,我们再换上一个,再坏就再换。生命延续也是同样,永远处在相似相续的状态。
问:为什么有人死去那么久还未投胎?
答:按照佛教的观点,亡者一般会在七天或四十九天内投胎。但投胎要有因缘,当相关因缘尚未成熟时,比如,来生该当谁的儿子,可这个妈妈还未做好准备,投胎就投不成了。佛法所说的因缘,包括内因和外缘两方面,各种因缘都成熟了,才能投胎、降生。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1-3-8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神通 [摘编]


今之诸多学人弊病,乃在误把方便当究竟。方便法门已将佛教正法带往可怕、危险之边缘地带。求感应多过求真理。讲经弘法往往门可罗雀;邪说异端,神通感应则每每门庭若市。若做一切佛事,以闻香、见光、见佛、治病等感应为祈求,只为消灾解厄、现世福报,则佛教与神道有何差别?神通感应作为增强信念之增上缘原是无可厚非,然并非万能之利器,若以此度众,绝非长久之计,盖个人宿业有别,佛力固有不可思议之处,仍须视个人是否能虔诚求忏,及罪障轻重而定。
八正道中未列「正神通」,《阿含经》亦告以:“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吾人所应依者,乃是自心、真理,而非神通。盖神通非究竟解脱之道,由身口意造作之业力,因缘果报之法则,并非神通所能抵制。神通第一之目犍连尊者亦难免释迦族灭亡之定业,即可见一斑。
末法时期,学道者难以成就即在「求」、「着」二病。灌顶求消灾、持咒求解难、拜佛求见光、静坐求开悟、喝符水求病愈,凡有神奇灵异每每趋之若鹜。殊不知,佛法乃是心法,修习净土念佛法门而欲成就佛道,亦当断烦恼,方可证果位。身染疾患,不就医求诊,而坚信“阿弥陀佛”即可治百病。诸如此类,着相而求,比比皆是。却不知病有二种,一为生理疾病,如头痛、感冒等。一为业障病,即群医束手,药石罔效之病。色身乃四大假合,本有生灭,难免不调,自当求医服药。至于四处求医仍无起色者,或恐为业力所感之病,此种病情则当求助于佛法,一心忏悔往昔过愆,真诚改过,念佛、礼拜,多做功德,以期能解怨释结。
讲到神通。大家就会联想到飞天钻地、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其实神通并非佛教的专利,因为只要有禅定功夫,那怕是邪魔外道,都会有神通的。佛家讲的神通有六种: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和漏尽通,其它外道则只有前五种(没有漏尽通,只有佛家证果圣人才有漏尽通)。
所谓六种神通为:
(一)天眼——能知道未来及现在的远处和微细处。
(二)天耳——能听到很遥远的声音。
(三)神足——能够飞行自在,来无影,去无踪。
(四)宿命——能知道过去世和未来世。
(五)他心——可以知道人的心在想什么。
(六)漏尽——断烦恼,证果位(阿罗汉或菩萨)。
在三种情况下,才有神通:(一)修持——通过修禅定功夫,如修道者;(二)咒力——借用咒力或以咒力谴使鬼神,如巫师;(三)报得——因为果报而得,但他们的神通很有限,如鬼神、天人或魔等。至于跳童(问米),是让鬼神依附在他的神经官能或耳根,以达到未卜先知的效果,其实只是附载式的神通,或传话式的神通。当我们遇到问题时,这虽然可以多少让我们知道一些前因后果(不一定对的),但还是无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除非通过行善、修正自我的行为等。魔术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魔术并非神通,其实只是一种障眼法,它用快、精、准的技法和在你看不到的空间作变化。魔术界有一个定律,就是魔术师不可以揭发其他魔术师的魔术。
 楼主| 发表于 2011-3-8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靠修持而得的神通,会因定力减退或破戒而消失。如修行者犯禁忌或鬼神远离,神通也一样无效。至于报得的神通则是不会消失的。在《阿含经》里有一则故事记载,有一位被逐出僧团的比丘,在一晚遇到一位不得势的鬼。所谓臭味相投,他们互相合作欺诈百姓,以便获取供养和名利。每晚,鬼会用它的神力把这比丘扶着,让他高空飞行(因为人们看不到鬼,所以以为这比丘有神通,可以飞行自在,一定是得道高僧)。从此供养的人越来越多,名气越来越响。有一晚,当鬼扶着比丘在飞行时,刚好四大天王出巡,司查人间善恶,鬼看到了吓倒,即刻逃跑,可怜的比丘在没有鬼的扶持下,立刻摔死在地上。《阿含经》里还有一则故事,说有一位有五神通的仙人,因为迷恋五欲(财、色、名、食、睡)而退失定力,失去神通,无法飞行。
神通不是我们学佛的目标,因为它不能违背因果(如用神通去救一个因业报将遇车祸的人,是没有可能的),也对我们的生死没有帮助的[即所谓“神通敌不过业力”——编者注]。所以在佛陀时代,佛陀不准许弟子们乱用神通。神通第一的目犍连是死于外道的乱石之下,但他知晓因果,从容以对。在中国佛教历史里,当某某大德显现神通后,他都会选择离开世间,或装疯颠,如金山活佛,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当然也是有例外的。
记得在广钦老和尚(被称为中国佛教国宝)的问答录里,有这么一段耐人寻味的谈话。有一个弟子问广钦老和尚说:师父,听说您有神通,没有的话,为什么您会先知道好多东西?到底您是否有神通?广钦老和尚答:我有吃就通(其实是指大小便通)。近代的虚云老和尚的传奇故事里,也有关于神通的介绍。有一天,虚云老和尚忽然看到小沙弥在水沟边露天小便(其实是隔一个墙壁),过后,虚云老和尚把小沙弥叫来问话;小沙弥觉得奇怪,因为他是确定没有人才在那里小便,不过只好认错。这件事过后,虚云老和尚才知道自己已经有了天眼通,他有神通的消息不小心给小沙弥发觉和走漏了。
至于魔通,在我们的天上有二十八重天里的第六天,叫他化自在天,就是欲界(天上分有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的第六天,里头有天主(波旬魔王),专门破坏人间清净的修行者。在《维摩诘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一晚,持地菩萨在静坐,忽然,魔王变现的帝释,即忉利天王,与万采女出现在面前,欲将此采女供菩萨差遣,服侍左右,以便影响他的修行。此时维摩诘居士及时出现,拆穿魔王的身份。这是关于魔王扰乱修行者的一则记载。
其实在邪教里不难看到,它的教主自称某某(大妄语),以他的魔通(有两种情况,一是修到走火入魔,自以为有成就,其实是魔暗中依附身上,而有神力;二是心术不正,同样走火入魔,但以魔为礼拜对象,身不由己,任他摆布,提倡魔道)来吸引崇拜者。它们大肆提倡世界末日,乱搞男女关系,自杀升天等。这些情况,佛陀已在《楞严经》中的“五十二种阴魔”和“四种清净明诲”章节里头说得很清楚,并教导我们如何去辨别和提防。《楞严经》有如佛教的照妖镜。
故事:“严禁神通”,目犍莲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他以神通第一着名。普通人不能看见、不能听到、不能做到的事情,他都能够看到、听到、做到。佛陀并不赞成他玩弄神通,因为奇妙的神通和解脱生死毫无关系。他热心保护佛教,同情大众的苦难,很受大众爱戴。目犍莲的名气招来外道的妒忌,他们蓄意杀死他。有一天,他在山中静坐,给外道在崖上投下巨石,打成肉饼。许多人都为他悲伤。佛陀对大众说:“神通是不是恃赖的,业报重於一切,目犍莲就是一个例子。”只有勤守佛法,学八正道,求解脱业报,这才是最好的方法。佛教不靠咒术、算命、扶乩、问卜、焚烧纸钱等,这些都是邪术,会扰乱人心,佛弟子不应该做。
经云:“佛来斩佛,魔来斩魔”,又云:“心外无别佛,心外无别魔”。意思是说,心外皆属虚幻,无一真实。真正的佛,是无相的;有相的,就不是真佛。学佛修道者应坚信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中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道理,对于各种感应,对于见闻觉知的一切存在,应作虚幻观,不要心生贪著取舍,如此才不会迷失心之本体,丧失理性,误入魔境。
当然,我们不需要去担心会不会着魔,因为只要培养正知正见正行,依戒为师,依四依法修行,把自心的烦恼(内魔)处理好,把持着内心的正念,一句佛号往生西方,外魔是奈何不了我们的。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1-3-8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接受现实,感化有缘[摘编]


自己内在的是非,转不过来,不清除掉,就是修行没有功夫。如在过去他们伤害过自己,在心里背着这件事情转不过弯来这不叫真功夫,你在事相上怎么使劲修也不能得力,真功夫就是伤害过你的、赞叹你的都不去想,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真功夫就是把你的心灵彻底解放出来,轻装上阵,清清净净地念这声佛号,做什么事、干什么事一定要面对现实,绝不能逃避现实,逃避现实的都是不会修行的。为什么面对现实呢?这些都是你前生造的业感召而来,你逃避的话,业了不了,业怎么了啊?说呀:“受不了咋办?”受不了也得受,接着也得受,不接着还得受,人生都是一种业力显现的现象而已,根本就长久不了,何必去当真呢?谁伤害你了,丈夫(妻子)、孩子气你了,人生就象昙花一现,自己说不定哪天就走了,你跟他们生这气有啥用?不是白生气了吗?拿孩子来讲有报恩的、有讨债的,报恩的孩子就不多说了,说一说讨债的孩子、爱打架、不听大人们和老师的话、不好好读书天天看电视、玩电脑、打游戏就是不听你的话,你就是气死他也照样不改,啥时候他向你讨完这个债,你不用管他,他就变好了,就转成报恩的,自然而然就听话了、也就孝顺你了。
中国人常说,福禄寿三星高照。禄就是官位、爵位、职位,有官位的人就称为有禄位,福是生活的经济能力,生活所享用的种种都是福报。寿,寿命要长远,身体要健康,这就属于寿。福禄寿齐全,能有这三样就很欢喜了。现代的人觉得福禄寿还不够,还要加一个喜,要多生贵子才是喜,都是在欢喜当中也是喜,能双喜临门就更喜。而这些都要靠我们平常努力,因为这是一种果报。人人都欢喜这种果报,可是多数人只知道在果上去祈求,而不知道在因当中去努力。
我们每个人命运的好坏就在于我们的福报大小,运气的好坏在于你的心理的善恶、做没做什么亏心事等,所谓:“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会变为祸兆;心好命不好、祸会转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大家多多读诵这几句话,自然会明白一些道理!佛法上常讲“福慧双修”,所以我们这一生一定要多多积累福报资粮,珍重自爱、多多积德修善、对人宽爱仁厚,这样福报大了,环境自然逐渐好转,这是来自于对善法的薰修。
凡是求自利的都是恶,凡是利他的都是善。你求自利去拜佛,拜菩萨,那是善,你得的是福,你要想得定,了生死出三界,这个不行。自利是我执,三界六道是从我执里生的。起心动念一定断绝为自己的念头、思想、行为,断恶修善、念念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为一切众生服务奉献。我们断恶修善,一心一意为大家,自己生活能温饱就非常幸福了,能省一分就可以多帮助人一分,这是积德,是真正修善,你心量就扩大了,最后我执没有了,六道轮回就没有了。
所有的一切都不是佛菩萨赐予的,不是神明赐予的,向神明祷告没用,这是自己的业报,诸佛菩萨与善神用什么方法保佑我们?教诲。我们要肯接受教诲,依教奉行,才能转自己的业报。命中是短命,命中多灾难、多疾病,是能转得过来的。怎么转?认真努力修十善业,就转过来了。
不善的心去修善事,果报很小。大的果报,心量大,修善决定不求果报,果报还特别来的大、来的快。
我们了债、了业需要方法,要好好行善积德,好好修行、发菩提心,尽快地缩短讨债报怨的时间,让讨债的变成报恩的,只要我们能够如理如法勇猛精进的修行,当下讨债的就变成报恩的了,记住了,功到自然成,没变好,是我们修行不得力,要深深地忏悔:“要时时检点自己观照自己哪个方面修行不够,还是愿力不够,克服不住业力。”因为你跟儿女有共业,父母德行直接影响子女,要是缺德,直接让子女受牵连,要是父母都吃喝嫖赌,挖门撬锁,儿女个个受牵连,想安宁不可能,因为你得到的钱财是不义之财,孩子要是拿这个钱去花,业上加业。如果父母都是辛辛苦苦做正当的职业,这种家庭的孩子都非常珍惜,乱花钱的少,一看父母辛辛苦苦挣这点儿钱不容易,假如就是造业他都不忍心;拿着钱走到网吧门口,一想他爸妈挣钱时,那双被磨出茧子的手,回家一元一角数钱的场面,心不忍了,不玩电脑打游戏了。身教胜过言教,此言一点不差,实际身教就是无字经书,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父母为人处处小小气气,孩子保证不大气,保证愿意占便宜,父母慈悲肯吃亏,孩子肯定考虑:“噢,做人应该这样。”孩子不听话,都是父母的责任,不能怨孩子。
福报随自己心量大小,而现出大小。你心量大,修一文钱的功德都是遍虚空法界。日常生活中,做很小很小的一点好事,布施贫人一块钱,你想到的是遍法界虚空界,你这一块钱的功德就遍法界虚空界。
 楼主| 发表于 2011-3-8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我们就多做善业,多做好事,善业你会带走,帮助你了脱生死,你要造恶,就往下坠,愈坠愈下。有钱不要存,赶快拿来修福,有福才是真的,什么样的灾难,你的福报都丢不掉,你终归是有福。财产靠不住,福报靠得住。
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派大将军曹斌去攻打四川宜滨县,临行前,陈抟仙人告诉曹斌:元帅你是中年得志,但是晚年不好,你可以多做一些善事改变命运。曹斌到了宜滨县之后,打了胜仗,城里的百姓、士兵全都投降。当时曹斌的参谋建议,关起城门,将所有的百姓、军人都集中在城里,然后放火烧城,以绝后患。曹斌想起陈抟仙人的劝告,不但没有放火烧城,还下了一道命令:城里百姓的生命财产,所有士兵不能夺取一分一毫。对于战俘,不可以损伤、不可以杀害;战俘如果愿意留在宜滨,划分田地供其开垦;想要回自己家乡的,就发放路费,让他回家。这个政策颁布下来,所有宜滨的人对曹斌大元帅都十分感激。
当时,宜滨县的百姓为了纪念曹斌,建了曹公庙来感念他的恩德。等到曹斌带领军队回到朝廷后,又碰到陈抟仙人,陈抟仙人一看他就说:“大元帅,你的相变了,晚年的运一定很好,将来一定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你的命运有这么大的改变,想必是做了很大的善事。”后来,曹斌果然官居高品,确实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且他活到九十多岁,有九个儿子,这九个儿子都为国家立下功劳,可说是子孙腾达。
曹斌把屠城转为善法,保住黎民百姓的生命和财产,为他们安顿好生活,减少了社会的乱源,这就是修善法。佛法中提到,公事门中好修行。一个平民百姓修行,影响的是一个小范围;如果是一位公司里的董事长,乃至于是镇长、县长、一国的总统,愿意发心积善修德,利益的人就更多。这样不仅是发展了事业,同时也累积了善法功德;能多修善积福,必定是功不可没。历史上有很多修善改变命运的记载,证明人能够修善积福,一定是功不可没。
人生除了修福,还要修智慧。有福报、有财富,如果不知妥善运用,花天酒地、吃喝玩乐,造作恶业,虽然有钱反而容易招致堕落。社会上有些宠物,主人每天抱著它,替它打扮、送它到美容院,生活得比一般人还优越。但是,终究还是畜生道的众生,虽然前世修福报,却没有智慧辨别是非,因此造作恶业而堕落。所以,修福还要修慧,有智慧才能妥善运用福报,增长福德、避免堕落。
我们要除去心中有贪心、嗔心、痴心的烦恼,因为贪财、贪色、贪吃、贪睡、贪名,使这念心蒙尘,本具的智慧便无法彰显。不贪,并非什么都不要,而是取用本分该得的,譬如每月的薪水是辛勤努力所得,属于份内之财,便不是贪。相反的,巧取豪夺份外之财就是贪,这种钱即使得到了,将来也会从其它地方失去。因果通三世,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因,未来果。想要富贵、功名利禄,一定要从因上去努力;因,没有别的,就是惜福、修福。
人必须要有福报;有福德的人,赚来的钱什么人也偷不走。没有福德,即使很会赚钱,什么也保不住。人的福德不同,看到外面的境界也不一样。佛经里记载,有两个朋友经过一片山林,走在前面的人看到树上有一条蛇,就赶快逃开了。后面这个人看到的却是一串钱吊在树上;没有福德的人,连钱都看成是蛇。古德也讲:“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时节因缘具足,做什么事情都是一帆风顺;时节因缘过去了,做任何事情都不顺利。因此,平时要广修福德与智慧,福慧具足,做任何事都容易成就。
智慧人人本具,心清净、平静就有高度的智慧。佛经中提到“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佛性就是我们的觉性,大众听法时灵知灵觉的心性。假使这念、觉性起了烦恼,做事情就会失去章法,看不清楚真实状况。所以,佛法强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念心清净,觉性彰显,就能产生智慧。
做人做事有两个原则:一个是修福;一个是修慧。懂得明辨是非善恶,博学多闻,更要知道检讨反省,安心、静心、定心;朝这个方向努力,就是修慧。能够修福、修慧就是菩萨行,世间法即是出世法。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佛法并非远在天上,亦不是在西方,更不是将来到那里去成佛才是佛法。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心念的观照。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是指我们的心水;水面风平浪静,船就能平稳前进,顺利到达彼岸。如果有了风浪,波涛汹涌,船不仅无法平稳向前,甚而可能翻船,连生命都会丧失。心水也是如此;心存善念,口说好话,身行善事,这一生就能愈走愈光明,这就是“水能载舟”。相反地,心里总想投机钻营、走旁门左道、偷骗诈盗、乃至于用巧取豪夺等方式得到财富,这种心念一定是愈走愈黑暗,为自己带来灾难,这就是“水能覆舟”。
因果是一种真理,这个世界上的点点滴滴、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果报的呈现。因果是一种定则,不是迷信,不论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也无法离开这个原则。佛法所说的因缘果报,并不是要我们消极地坐在这里听天由命,而是一切要靠自己去努力,有因才有果,没有因地的努力,绝对达不到想要的果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8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譬如在公司上班,不迟到、不早退,这就是因;每天工作都很努力、认真,这就是因;经常本著这样的因地去努力,将来的事业一定会很有发展,这就是有因有果。在念书的学生,不是等到考试时才拚命准备,而是在平时就要努力,不旷课、多复习、多听、多写、多记,能够从因中去努力,将来考试的成绩一定很好,此即因果相应。
成功掌握在自己手中,失败也掌握在自己手中。佛法中提到,成菩萨、成魔是自己;生净土、到地狱也是自己,都是我们这一念心使然。体悟到这一念心,时时安住在正念、善念,就是一条光明的道路,依此而行,人生会愈来愈有福报与智慧,身体也会愈来愈健康。
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是指我们这念心。在这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是彼此依靠的关系;互助合作来达到富贵、成就因缘,所以彼此要知恩、感恩、报恩。现代有些人观念错误,为了追求功利,人与人之间互相利用、打击、自私自利,彼此障碍阻扰,因此引发许多纠纷、危难,这就是水能覆舟。我们把观念建立在互相依存、互相帮助,成就彼此的事业、功德,这就是水能载舟。有了正确的观念,人生就会充满希望,愈走愈光明,到那里都是净土,都能吉祥平安。
真正会修的就能改变命运,自己德行起来了,家庭、事业、孩子、环境马上就会改变,保证会越变越好,那是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的,只要我们能尽心竭力如理如法的修行、事事为社会、为大众服务奉献、很快就会变成心想事成、有求必应了,过去的业障和恶运马上就消灭掉了。
故事:道家八仙之一吕洞宾,他的老师汉钟汗离也是八仙之一。汉钟离要教吕洞宾一个法术,叫“点铁成金”,汉钟离说:“你学会这个法术之后,可以用来济助穷苦之人。”吕洞宾就问:“我把这个铁变成金,以后这个金不会再还原成铁?”汉钟离就说:“五百年之后,这个金又会还原成铁。”吕洞宾说:“那我岂不是害了五百年以后的人吗?这种事我不干!”老师就说:“成仙要积三千功行,你这一念善心,三千功行都圆满了。”吕洞宾不仅想到当下的人,连五百年后的人他都能爱护,可见他的存心非常的仁慈宽厚。所以,时时提醒自己爱敬存心,你的爱心与恭敬心一定会表现在你的言语行为态度之中。
我们在修行过程中,精进是最重要的,只有精进精进再精进的人,才有机会把我们本自具有的智慧展现出来。那才是真正发心愿生西方,那才是无上的菩提心;真正发菩提心的人,贪嗔痴慢、人我是非统统舍掉了,他一心一意就想回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1-3-8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真慈悲?[摘编]


很多人把慈悲与仁慈、慈爱混成同一个概念,其实不然。在第三世多杰羌佛所传的修行法当中,七支大悲我母菩提心第四支“慈爱:每时每刻,从于三业之行所生发,慈爱一切众生父母,长寿无病富贵吉祥,终生喜乐”,第五支“慈悲:于三时中,愿请诸佛菩萨加持一切父母脱离诸苦,得遇佛法修持,脱离轮回诸苦”。三世多杰羌佛将慈爱与慈悲各分列一支,可见,慈悲与慈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差别在于,慈爱之三业修持,所种的是天人福报之因,将结天人福报之果;而慈悲之三业修持所种的是出离解脱之因,将得脱离轮回而成就之圣果。
那么,在我们的修行当中,慈爱是必须的,行于四无量心,慈爱一切众生,这是修行人的本份,但这并不是全部,也不是根本。如上所说,结天人福报之果,终究不能脱离轮回的痛苦,因此,修行人必须在四无量心的基础上,生发真正的慈悲之心,愿请十方诸佛菩萨加持一切父母众生得遇佛法修持,并将此心愿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这才算是掌握住了修行的根本,菩提种子至此方得生发。
现在很多修行人的问题在于,分不清主次,常常将慈爱置于慈悲之上,将四无量心置于菩提心之上。比如我曾亲历这样一件事情,一位师兄的父亲要过世了,家人要他回老家看看,师兄想了想说:“我回去能有什么用?回去也就是看著他过世,守著他流泪,对他没有任何帮助,我应该在这里跟随佛陀恩师学法,等我学成就了,再回去超度父亲,我若本事不够,我还能请佛陀恩师加持超度。”此时,一旁有两位师兄大惊失色,斥责说:“你怎么能这样,做人不能这样,连父母都不管了,做人要有良心啊,更何况我们是学佛的人!”我对他们二人说:“师兄的境界你们不理解的,你们不应该指责他。”但两位还是忿然转身,还到处找人评说:你看某某某师兄多么过份云云。这两位大惊失色的师兄就是典型的将慈爱置于慈悲之上。不是说那位师兄不该回去看望父亲,他回去也是应该的,但回去或不回去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师兄所生的心是真慈悲心,是基于菩提的真孝心,是可贵的。密勒日巴祖师当年忍痛将母亲独自留在家中外出求法,多年不归,最后母亲饿死在家中。但密勒日巴祖师学到佛法成就了,他回到家乡,亲自将母亲超度到了极乐世界。祖师这才是真孝,真慈悲,因为祖师了解,俗世的守候只是一时,且结果并不美好,父母还是会在轮回中受苦,只有让父母得到佛法,从轮回中解脱出去,才是真正为他们著想,给他们真幸福。
众生的习性是什么?是适应于轮回的习性。诸佛菩萨就是要用正法将众生的习性扭转,教化导入佛陀的光明世界中使之成圣,如果连佛法的原则都可以折损来迁就众生的轮回习性,众生的习性既然那么重要,那还要佛法来做什么?还要佛陀菩萨们来做什么?让众生呆在轮回中就好了嘛。佛法原则都不要,那要用什么来救度众生?众生又依于什么来解脱轮回之苦?这类不坚持原则的怀柔心态,滋养的是邪见,破坏的是慧命。
什么是慈悲呢?慈悲不是同情心。慈悲,是帮助痛苦的众生从根源上拔除痛苦、最终得到真正快乐的心愿与力量。
既然是从根源上拔除痛苦,那么在拔除的过程中,痛苦者也许会更痛苦。这就如看到吸毒者的痛苦时,真正有慈悲心的人,不是再给他毒品,而是帮他戒除,而戒毒过程的痛苦则比原来还要痛苦。
真的慈悲,是以维护众生慧命为基础,是以带领众生开启正智宝藏解脱成就为目的,是以正法布施,护持正法,降伏自他一切魔障并终究引领众生证入佛道为根本行持。而俗谛概念中的仁爱、仁慈,虽是正念行持之一,但并不是修行的全部和根本准则,与慈悲不是一个等级,不可混为一谈,更不可将其置于慈悲之上,本末倒置,丧失了解脱成就的根本,并给妖魔以可乘之机,误人误己,行人切记。
慈悲心最重要,所以你们看玄奘的故事是最明显的。玄奘是最慈悲的,他没有神通,不过佛菩萨都拥护他;即使孙悟空神通那么广大也拥护他,因为他最慈悲。他慈悲的气氛自然会感化人,任何人都会受他感化;即使他的徒弟孙悟空被他赶走好几次也没有生气,因为他感觉他师父很慈悲。慈悲不是靠广告就能有,而是应该感觉得到。所以,即使他的徒弟有可能去外面比较好,也没有去,仍然一直跟着玄奘。其实跟着玄奘很苦,释迦牟尼佛的徒弟也是一样,跟他也很苦,没有家,没有寺庙,没有任何辉煌的东西,不过徒弟还跟着他学,跟他苦修,没有去外面跟其它的宗教修。那些宗派比较轻松,比较有权力,还有外表可靠。跟着释迦牟尼佛真的没有什么,每天应该照顾自己,应该去托钵,照顾自己的衣服。在出家之前,应该自己买衣服,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是这样子,因为他没钱,不能照顾你这方面的事;每天应该照顾自己的饭,即使阿难是释迦牟尼佛最大、最接近的徒弟,他也应该去托钵,你们看经就晓得。有一天,他师父带所有的僧众去皇宫参加宴会,接受国王的供养。阿难因为在外托钵,来不及回来,所以没有参加;他因为一个人去托钵,碰到摩登伽女才被骗。你们应该了解,跟一位真正的佛修行是不靠任何外表的东西,自己要照顾自己的风度,自己修行的方面以及物质的生活;不靠任何东西,不是每天吃三餐,没有这种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8 20:21 , Processed in 0.193003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