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紫草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紫草及其有效成分紫草素、二甲戊烯酰紫草素等成分,在体外对金葡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紫草生理盐水(10%)浸液对絮状表皮癣菌、羊毛状小芽孢癣菌等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在体外,紫草素以0.25mg/ml对流感病毒及京科-68病有抑制作用。

2.  紫草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紫草煎剂对离体蟾蜍心脏及健康家兔在体心脏均有兴奋作用,使收缩力增强,振幅增大,心率减慢。乙醇提取物对离体兔耳、蛙后肢血管有收缩作用,煎剂对猫、兔、犬静注或肌注能使半数动物的血压急剧下降,甚至死亡。

3.  紫草有抗生育作用。

4.  紫草有解热作用。

5.  紫草有抗肿瘤作用。

6.  紫草有止血、促进血凝作用。紫草水提液和醇提液对小鼠断尾出血有不同程度的止血作用。紫草素和乙酰紫草素给动物腹腔注射,不影响血凝时间,但可阻止肝素的抗凝血作用。这种作用可拮抗凝血抑制因子,促进静脉瘤等血栓形成。

7.  紫草对消化道平滑肌的作用:紫草煎剂能增强家兔小肠内紧张性或使其收缩;而紫草素、乙酰紫草素在浓度高于10-4g/ml时,可使肠管松弛,并有拮抗乙酰胆碱、组胺、血管紧张素等肠管收缩物质的作用。

8.  紫草多糖A、B、C有降血糖作用。

9.  紫草有保肝作用。

10.  紫草有抗炎、抗过敏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清 虚 热 药

青    蒿(《本经》)

青蒿为菊科植物青蒿和黄花蒿的全草。全国各地均产。原植物生于旷野、山坡、林边、河岸。喜温暖湿润气候,忌涝,不耐荫蔽,以土层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苦、辛,性寒。归肝、胆、肾经。功效退虚热、凉血、解暑、截疟。临床用名青蒿。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留热在骨节间,明目。

《日华子本草》:补中益气,轻舟补劳,驻颜色,长毛发,发黑不老,兼去蒜发,心痛,热黄。泻痢,饭饮,调末五钱匕。烧灰和石灰煎,治恶毒疮。

《本草图经》:青蒿治骨蒸劳热为最,古方单用之。

《本草纲目》:青蒿得春木少阳之气最早,故所主之证,皆少阳、厥阴血分之病也。采以悬于门症内可辟邪气。

治疟疾寒热。

《本草经疏》:禀天地芬烈之气以生,故其味苦,其气寒而芬芳,其性无毒。疥瘙痂痒恶疮,皆由于血热所致。留热在骨节间者,是热伏于阴分也。肝胃无热则目明,苦能泄热,苦能杀虫,寒能退热,热去则血分平和,阴气日长,前证自除,故悉主之也。诸苦寒药多与胃气不宜,惟青蒿之气芬芳可人,香气先入脾,故独宜于血虚有热之人,以其不犯胃气故尔。是以蓐劳虚热,非此不除矣。
简误:产后气虚,内寒作泻,及饮食停滞泄泻者,勿用。凡产后脾胃薄弱,忌与当归、地黄同用。

《本草蒙筌》:味苦,气寒。无毒。入童便熬膏,退骨蒸痨热。生捣烂绞汁,却心痛热黄。瘜肉肿痈,烧灰淋浓汤点;泄痢鬼利,研末调米饮吞。秋冬用之,取根与实。实须炒过,根乃咀成。愈风疹疥瘙,止虚烦盗汗。开胃明目,辟邪杀虫。

《本草乘雅》:蒿青而高,织柔整密,望春便以,少阳胆药,发陈致新之宣剂也。其味苦,巳出乎阳,其气寒,未离乎阴,阴中之阳,阳中之枢象也。盖少阳胆主骨,故对待骨节间留热,若皮肤分理间,疥瘙痂痒恶疮,亦属留热所致,皆陈也。宣发发陈,陈发则新至矣。主明目者,以肝胆开窍于目,不唯发陈,且拂尘矣。

《药性解》:青蒿,味苦,性寒,无毒,入心经。主骨蒸劳热、虚烦盗汗、明目杀虫。

按:青蒿苦入心,故泻丙丁,以理诸疾。

《景岳全书》:味苦微辛,性寒,阴中有阳,降中有散。主肝、肾、三焦、血分之病,疗阴火伏留骨节,故善治骨蒸劳热,尸疰鬼气,降火滋阴,润颜色,长毛发,治疟疾寒热,杀虫毒,及恶疮湿疥。生捣可傅金疮,止血止痛。

《本草备要》:泻热补劳。

苦寒。得春木少阳之令最早,二月生苗。故入少阳、厥阴血分。胆、肝。治骨蒸劳热,童便捣叶,取汗熬膏。蓐劳虚热,凡苦寒之药,多伤胃气,惟青蒿芬香入脾,独宜于血虚有热之人,以其不犯胃气也。风毒热黄,久疟久痢,瘙疥恶疮,鬼气尸疰。使子勿使叶,使根勿使茎。

《本经逢原》:青蒿亦有二种:一种发于早春,叶青如绵茵陈,专泻丙丁之火,能利火道,与绵茵陈之性,不甚相远;一种盛于夏秋,微黄如地肤子,专司甲乙之令,为少阳、厥阴血分之药,故茎紫者为良。其治骨蒸劳热,有杀虫之功,而不伤伐骨节中阳和之气者,以其得春升之令最早也。此与角蒿之性,大都相类。又能明目,善清在上之虚热。烧灰淋汁,和石灰,点治恶疮息肉黡瘢。苏恭生捣敷金疮,《经验方》和桂心治寒疟。但性偏苦寒,脾胃虚寒泄泻者勿服。

《本草崇原》:青蒿春生苗叶,色青根白,气味苦寒,盖受金水之精,而得春生之气。主治疥瘙痂痒恶疮者,气味苦寒,苦杀虫而寒清热也。又曰杀虱者,言不但治疥瘙,而且杀虱也。又曰治留热在骨节间者,主不但治痂痒恶疮,且治留热在骨节间也。禀金水之精,得春生之气,故明目。

《本草求真》:青蒿专入肝、肾、三焦。性禀芬芳,味甘微辛,气寒无毒。阴中有阳,降中有升,能入肝、肾、三焦血分,以疗阴火伏留骨节。故凡骨蒸蒸热及风毒热黄,久疟久痢,瘙痒恶疮,鬼气盦疰等症,当须服此。时珍曰:《月令通纂》言,伏内庚日,采蒿悬门庭,可辟邪。冬至、元旦各服二钱亦良。则青蒿之治鬼疰,盖亦有所伏也。以其苦有泄热杀蛊之能,阴有退热除蒸之用,辛有升发舒脾之功,而又于胃中气不犯,以其得春升之令最早也。其形有类山茵陈,又能清上虚热,以治目疾。且烧灰淋汁,点治恶疮、瘜肉、黡瘢。生捣可敷金疮,止血止痛。但性偏寒不温,虽曰于胃不犯,亦止就其血虚有热服之得宜而言,若使脾胃素虚及见泄泻,则于此终属有忌矣。

《得配本草》:伏硫黄。

苦、微辛,微寒。入手少阴、足少阳、厥阴经血分。其气芬香,与胃独宜。治妇人血气腹满,退阴火伏留。捣敷金疮尸疰鬼气。

得豆豉,治赤白痢。配桂心,治寒热疟;配赤柽柳,祛时行邪热。佐龟甲,治温疟;但热不寒为温疟。佐人参,治虚汗。入滋补药,治骨蒸虚劳。和童便捣汁熬膏。

《本经疏证》:疥瘙本湿热为病,至结痂而痒,则湿已化燥矣。恶疮亦湿热病也,而至生虫,则已湿迸流漓,燥遂在内矣。疮既劫湿之具,疥复生曰之橐,则主疥瘙痂痒恶疮者,不遂为治燥热之剂乎?然苦寒之物,治湿热者有之,如芩连是也。兹独苦寒而治燥热,则以其芳香,说者谓芳香实能助燥,乌能治燥,是不明阳明燥金所以继太阴湿土之故耳。湿浮于外,内本已燥,加以清飚荡涤,余暑倏消,则外浮者亦散,遂纯乎为燥,是诚在转瞬间。不然,别气相续必渐致,此何独紧相承踵相接耶?即以芳香论,在春夏时芳香之物应时生长者不一,然其气皆发扬,而兹独敛肃,是其为由夏届秋,由湿转燥,而留有遗热在内者之的剂矣。即验其立秋已后,定节节生虫,即已生虫,仍不妨开花结子,其虫又不啮梗致败,不蠹节溃出,但自循梗而下,入土化他物,故凡取虫者过时即无,亦可见此是夏间阳气遗留在内所化合之,于治留热在骨节间,岂不符哉?

《本草新编》:青蒿,味苦,气寒,无毒。入胃、肝、心、肾四经。专解骨蒸劳热,尤能泻暑热之火,愈风瘙痒,止虚烦盗汗,开胃,安心痛,明目辟邪,养脾气,此药最佳。盖青蒿泻火热,又不耗伤气血,用之以佐气血之药,大建奇功。可君可臣,而又可佐使,无往不宜也,但必须多用。因其体既轻,而性兼补阴,少用转不得力。夫人身最嫌火盛,泻火之药动必伤阴,欲其泻火不损阴者,原无多味,乌可置青蒿于无用之地耶。人身不离阴阳,火盛则阴不生,阳不长,阴阳既不生长,势必阴阳不交而身病矣。倘不平其火,而徒补其阳,则火盛而阳益旺;不平其火,徒补其阴,则水燥而阴愈衰。故无论补阴补阳,总以平火为先务。然火又宜养,而不宜平。火过旺,则阴阳不生;过衰,则阴阳又不长。必寓补于平之中,而后阳得之安,阴得之而泰也。青蒿平火而又补水,此阴阳所以两宜之也。

或问青蒿退暑则有之,退虚热则未也,何以先之以其有臭气,必然散气故耳。是未知青蒿者也。青蒿生于火道之旁,常夏日之炎蒸,而色更青翠,其得至阴之气者多矣。况气臭入肾,青蒿为补阴之药无疑,而疑其不能退虚热乎。夫阳药补阳,阴药补阴。青蒿既得至阴之气,其非阳药可知。既非阳药,而谓不能退虚火也,此则所不信也。

或疑青蒿至贱,而吾子誉之如神,真所谓臭腐而出神奇矣。顾青蒿何尝臭腐哉。以青蒿为臭者,薄之辞也。余尝行田野间,往往有一种口气亲人,不见之,知气从青蒿中出,是青蒿气香,非臭也。且其气能辟蝇虱,凡案间有青蒿,蝇不集也。夫蝇逐腐,畏青蒿而不集,其非腐可知。惜其丛生至多,人皆贱之,倘或为鲜产之物,吾不知若荷珍之矣。青蒿实有至补之功,以臭腐轻之惜矣。

或问青蒿退阴火至速,何以前人并未用之,而吾子盛称其功效,亦又有所试而云然乎?曰:青蒿退骨蒸劳热,前人既言之,宁得不用之,何必余试而后信青蒿之退阴火、退骨中之火也。然不独退骨中之火,即肌肤之火,未尝不其泻之也。故阴虚而又感邪者,最宜用耳。

或问阴虚火盛者,用沙参、地骨皮,自是正法,今先生言青蒿退阴火,则用青蒿,可不必又用沙参、地骨皮矣?曰:是又不然。青蒿最宜与沙参、地骨皮共用,则泻阴火更捷。青蒿能别骨中之火行于皮肤,而沙参、地骨皮只能凉骨中之火,而不能外泄也。

《本草分经》:苦,寒,芬芳。入肝胆血分。除骨髓蒸热,阴分伏热,清暑解秽,明目。治鬼疰用子。

《本草思辨录》:青蒿有两种:一黄色,一青色,生苗于二月。其深青者,更异于常蒿,至深秋犹碧。其气芳香疏达与柴胡相仿佛,非少阳药而何?所以柴胡治疟,青蒿亦治疟也。青蒿芳香疏达则能升,开花结子于七八月得金气多则能降,升与降互为牵制,故升降皆不得逞而力微,但其主留热在骨节间,则更有至理焉。青蒿至立秋后便节节生虫,既生虫,仍开花结子,其虫不啮梗不溃出,循梗而下,入土化他物,若青蒿之力有以抑之者然,是则以治劳热骨蒸,可谓恰如其当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青蒿有抗疟作用。青蒿乙醚提取物中性部分及其醇浸膏对鼠疟、猴疟、人疟均有显著抗疟作用。体内实验表明,青蒿素对疟原虫红细胞内期有杀灭作用,可迅速抑制疟原虫成熟。蒿甲醚、青蒿琥酯也有抗疟作用。

2.  青蒿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青蒿水煎剂对多种球菌、杆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青蒿挥发油在0.25%浓度时对所有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1%浓度时,对所有皮肤癣菌有杀灭作用。青蒿素对有抗流感病毒的作用。青蒿中的谷甾醇也有抗病毒作用。实验表明,青蒿酸为抑菌的有效成分之一。另外,青蒿注射液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3.  青蒿有解热、镇痛作用。

4.  青蒿有抗炎作用,其有效成分是莨菪亭。

5.  青蒿有抗血吸虫和其他寄生虫作用。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具有抗动物血吸虫、华支睾吸虫的作用。另外,青蒿素、青蒿酯具有抗弓形虫、阿米巴原虫等作用,以及抗环形泰勒焦虫、双芽巴贝斯焦虫等作用。

6.  青蒿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离体兔心灌注试验表明,青蒿素可减慢心率,抑制心肌的收缩力,降低冠状动脉血流量。青蒿素口服或静注也有减慢心率作用。对于乌头碱所致心律失常,青蒿素20mg/kg给药时有一定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7.  黄花蒿中挥发油和东莨菪素有明显镇咳、平喘作用。

8.  青蒿有保肝、利胆作用。

9.  青蒿有抗白血病作用。

10.  青蒿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青蒿素、青蒿琥酯对体液免疫有抑制作用,蒿甲醚对体液免疫无影响,三者对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白   薇(《本经》)

白薇为萝摩科植物白薇或蔓生白薇的干燥根及根茎。均系野生。主产于辽宁、山东、安徽、湖北、江苏、浙江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或树林边缘。喜温和湿润环境,耐寒。以土层深厚、向阳、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土壤最宜生长。味苦、咸,性寒。归胃、肝、肾经。功效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临床用名有白薇、蜜炙白薇。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疟洗洗,发作有时。

《名医别录》:味咸,大寒,无毒。主治伤中淋露,下水气,利阴气,益精。

《药性论》:臣。能治忽忽睡不知人,百邪鬼魅。

《开宝本草》:味苦、咸,平、大寒,无毒。疗伤中淋露,下水气,利阴气,益精。

《汤液本草》:气大寒,味苦咸平,无毒。

《本草》云: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疟洗洗,发作有时,疗伤中淋露,下水气,利阴气,益精。疗惊邪风狂痓病。

《液》云:《局方》中多有用之治妇人,以《本经》疗伤中、下淋露故也。

《本草》又云:恶黄芪、大黄、大戟、干姜、干漆、山茱萸、大枣。

《本草纲目》:白薇古人多用,后世罕能知之。仲景治妇人产中虚烦呕逆,安中益气,竹皮丸方,用白薇同桂枝一分,竹皮、石膏三分,甘草七分,枣肉为大丸。每以饮化一丸服。云有热者,倍白薇,则白薇性寒,乃阳明经药也。徐之才《药对》白薇恶大枣,而此方又以枣肉为丸,盖恐诸药寒凉伤脾胃尔。朱肱《活人书》治风温发汗后,身犹灼热,自汗身益多眠,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者,萎蕤汤中亦用之。孙真人《千金方》,有诏书发汗白薇散为。

风温灼热多眠,及热淋遗尿,金疮出血。

《本草经疏》:白薇全禀天地之阴气以生,《本经》味苦咸平。《别录》益之以大寒,无毒可知已。暴中风身热支满者,阴虚火旺则内热,热则生风,火气烦灼,故令支满。火旺内热则痰随火涌,故令神昏忽忽不知人也。狂惑邪气,寒热酸疼,皆热邪所致也。阴气不足,则阳独盛而为热,心肾俱虚,则热收于内而为寒,此寒热之所以交作,寒热作则荣气不能内荣,是以肢体酸疼也。先热而后寒者名曰温疟,疟必因暑而发,阴气不足则能冬不能夏,至夏而为暑邪所伤,秋必发为温疟。故知湿疟之成未有不由阴精不守而得者。若夫阴精内守,则暑不能侵,疟何自而作耶?上来诸证皆由热淫于内之所发。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此药味苦咸而气大寒,宜其悉主之也。《别录》疗伤中淋露者,女子荣气不足则血热,血热故伤中,淋露之候显矣。除热益阴,则血自凉,荣气调和,而前证自瘳也。水气亦必因于湿热,能除热则水道通利而下矣。终之以益精者,究其益阴除热功用之全耳。

简误:白薇苦咸大寒之药,凡伤寒及天行热病或汗多亡阳,或内虚不思食,食亦不消,或下后内虚,腹中觉冷,或因下过甚,泄泻不止,皆不可服。

《本草蒙筌》:味苦、咸,气平,大寒,无毒。恶黄芪、大黄、干姜,及干漆、山茱、大枣。主中风身热支满,忽忽人事不知。疗温疟寒热酸疼,洗洗有时发作。狂惑鬼邪堪却,伤中淋露可除。利气益精,下水渗湿。

《本草乘雅》:白薇,白者,金色,坚刚之体也。微者,隐也,隐身而行。幕者,军行之幕,以隐身也。此指能治因所治证,以诠名耳。气平,味苦咸,平则不上不下,敦土德化,御所不胜也。炎上作苦,苦性走下,苦能入骨,润下作咸,咸性走血,咸能软坚,从巅及踵,沧肤彻髓,靡不周到者也。谓所胜因,善行数变,亦靡不周遍故也。故主因于暴风,隐身而为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此风气留其处,故隐身而尝在也,或隐身而行,而为温疟洒洒,发作有时,此风并卫居,随卫气之书行于阳,夜行于阳,沉以内薄,故发有期,而时作时休也。此皆暴风数变之证,金以制之,制所胜也。别录主淋露遗尿,即风隐膀胱也。若水气精损,即风隐于肾,致令肾虚精涸,肾虚水泛也。若忽如死人,即风隐于血,致令血厥也。若温病多眠,即风隐于脉道,致令卫气不得书行于阳也。若痉则风隐于筋,惊则风行致令气上也。咸以暴风为因,寒则非所宜矣。

《药性解》:白薇,味苦咸,性大寒,无毒,入心、肾二经。主暴中风、身热腹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鬼邪、寒热酸疼、温疟洗洗发作,下水气,利阴气,定惊益精。恶黄著、大黄、大戟、干姜、大枣、干漆、山萸。

按:白薇味苦入心、咸入肾,故主治如上。

《本草备要》:苦咸而寒,阳明冲任之药。利阴气,下水气。主中风身热支满,忽忽不知人,阴虚火旺,则内热生风,火气焚灼,故身热支满,痰随火涌,故不知人。血厥,汗出过多,血少,阳气独上,气塞不行而厥,妇人尤多此证。宜白薇汤:白薇、当归各一两,参五钱,甘草钱半,每服五钱。热淋,温疟洒洒,寒热酸痛,寒热作,则营气不能内营,故酸痛。妇人伤中淋露,血热。《千金》白薇散治胎前产后遗尿不知时,白薇、芍药等分,酒调服。丹溪曰:此即河间所谓热甚廷孔郁结,神无所依,不能收禁之意也。廷孔,女人溺孔也。产虚烦呕。仲景安中益气竹皮丸用之。《经疏》云:古方调经种子,往往用之。盖不孕缘于血热血少,而其源起于真阴不足,阳胜而内热,故营血日枯也。益阴清热,则血自生,旺而有子矣。须佐以归、地、芍药、杜仲、苁蓉等药。恶大黄、大戟、山茱、姜、枣。

《本经逢原》:白薇咸平降泄,抑阳扶阴,为足阳明经本药,兼行足少阴、手太阴。《本经》主暴中风身热肢满,是热郁生风,痰随火涌,故令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皆热邪气所致。温疟乃冬时伏邪,至春而发。缪氏《经疏》言暑邪所伤,秋必发为温疟,恐非经旨。《别录》疗伤中淋露者,女子伤犯阴中营血,而成淋露之疾,用以除热益阴,则前证瘳矣。下水气,利阴气者,总取益阴之功,真阴益而邪水下。性善降泄,故久服利人。《金匮》治妇人产中虚烦呕逆,安中益气,竹皮丸中用之。《千金》治风温发汗后身灼热,自汗身重多眠,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萎蕤汤中用之。又治妇人遗尿,不拘胎前产后,有白薇芍药汤,取其有补阴之功。而兼行手太阴,以清膀胱之上源,殊非虚寒不禁之比也。古方多用治妇人者,以《别录》有疗伤中淋露之功也。凡胃虚少食泄泻,及喘咳多汗,阳气外泄者禁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草崇原》:凡草木皆感春气而生,唯《本经》号白薇为春生。谓其能启水天之精气,随春气而生升也。其味苦咸,咸者水也。苦者火也。禀太阳寒水之气在下,标阳之气在上也。根色黄白,又得阳明秋金之气,而秋金之气,合肺气于皮毛,亦太阳之气主也。太阳标阳之气,行于肌表,故主治暴中风。太阳寒水之气,周于一身,故主治身热肢满,风邪淫于四末也。忽忽,眩晕貌。忽忽不知人,风邪行于头目也,夫风者,百病之长,善行数变。狂惑邪气,风淫血分而涉于心包矣。寒热酸痛,风淫肌腠而涉于经脉矣。白薇禀秋金之气,故治诸风之变证。先热后寒,名曰温疟。温疟洗洗,如水洒身之寒也。温疟发作有时,白薇禀寒水之气,上行外达,故治温疟。又得太阳之标阳,故治温疟之洗洗。

《本草求真》:[批]泻肺燥热。

白薇专入肺。味苦而咸,性寒无毒。凡人阴虚火动,则内热生风,火气焚灼,身体壮热,支满痰涌,勿不知人,与夫汗出血厥,酸痛淋闭,其在妇人,则或廷孔郁结,廷孔,妇人溺孔也。神无所依,而见淋露不净,并血枯热胜,而见虚烦上呕,非不同此苦泄咸降利水,使气自上而下,则热何由泄乎。是以《金匮》安中益气竹皮丸,用此以治妇人产中虚烦呕逆。《经疏》云:古方调经种子,往往用之益不孕。缘于血热而少其源,起于真阴不足,阳胜而内热,故营血日枯也。益阴清热,则自生旺而有子矣。须佐以归、地、芍药、杜仲、苁蓉等药。《千金》萎蕤汤用此以治风温身热,汗出身重。又有白薇芍药汤以治妇人遗尿。白薇、芍药等分,酒调服。不拘胎前产后,皆能补阴平阳而兼行肺,以清膀胱上源,并非虚寒不禁之比也。但胃虚泄泻,阳气外越者禁用。

《得配本草》:畏黄芪、干姜、大枣、山茱萸、大黄、大戟、干漆。

苦、咸,寒。阴明冲任之药。利阴气,下水气。治风温灼热,自汗身重,多眠鼻鼾,语言难出,及温疟血厥,热淋溃尿。

得白芍,治血淋热淋及妇人遗尿。不拘胎前产后。配贝母、冬花、百部,治肺实鼻塞;配石膏、竹茹、甘草、桂枝,治胎前虚烦呕逆。佐人参、当归、甘草,治血厥。出汁过多,血少阳气独上,气塞不行,故身如死。气血还,阴阳复通,故移时方寤。妇人尤多此症。

血虚气弱者禁用。

《本经疏证》:中风而至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决非一朝一夕之故矣。乃曰暴,岂暴中风者固能如是乎?许学士曰:凡人平居无疾苦,忽如死人,身不动摇,默默不知人,目闭不能开,口哑不能言,或微知人,恶闻人声,但如眩冒,移时方寤,此由身汗过多,乃至血少气屏于血,阳独上而不下,气壅塞而不行,故知如死状,气过血远,阴阳复通,故移时方寤,名曰郁冒,亦名血厥,妇人多有之,宜白薇汤。此正与本经主治固少有参差者,惟本事方不言身热肢满,可见一有邪,一无邪耳。夫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故血暴虚而气代之充,液暴衰而阳袭以入,原理之常,无足深怪。第当其时而偶中风邪,则更引动一身之气,倾国之阳以敌邪,名曰御外侮,实则内已竭。然究以其得病之暴,受邪必微,设使徒缘外状,不辨夙因,而施之以或散或清,是不异于操刃杀之矣。于斯时也,解外更无庸急,安内断不可缓,故须藉白薇之遇春辄发者,一若使之转力解外,而不知正赖其味苦且咸,一径直下,纯乎降而绝无升者,以返其阳气于浮越失据矣。试参尔雅名之曰弭,曰春草,谓其绝无与于取透发之微,或弭乱之大,不可也。更参其根似牛膝,柔软易曲,谓其于导阳下返,系强制也可乎?邪气寒热酸疼,汗出后受湿也。温疟洗洗,发作有时,汗出热乃盛也。故仲景于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者,竹皮大丸中用此,而有热者更倍之。

《本草新编》:白薇,味苦、咸,气平、大寒,无毒。入心、脾二经。主中风身热腹满,忽忽不知人事。疗温疟,寒热酸疼洒洒,发作有时。狂惑鬼邪堪却,伤中淋露可除。利气益精,下水渗湿。此佐使要药,非君臣主药也。用之必须用参、苓、柴、术,始可奏功。然又不可出二钱之外,以其大寒损胃也。

或问白薇却邪定神,是有益于正气之药,多用荷伤?夫邪病多热,白薇寒以解热而却邪,非补正消邪也。大寒之物,多乃损胃,所以戒之也。

或问白薇功用止此乎?夫白薇功用不止此,而其尤效者,善能杀虫。用之于补阴之中,乃能杀劳瘵之虫也;用之健脾开胃之中,乃杀寸白蛔虫也。以火焚之,可以辟蝇断虱;以酒敷之,可以愈疥而敛疮也。

《本草分经》:苦、咸,寒。阳明冲任之药。利阴气,清血热,调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白薇有退热作用。白薇水提物腹腔注射有较强的降低致热大鼠体温作用。

2.  白薇有抗炎作用。

3.  白薇水提物有一定的祛痰作用,蔓生白薇水提物有一定平喘作用。

4.  白薇含有强心甙,有一定强心作用,白薇挥发油亦能直接加强心肌收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银  柴  胡(《纲目拾遗》)

银柴胡为石竹科植物银柴胡的根。主产于西北部、内蒙古等地。原植物生于干燥草原及山坡石缝中。喜温暖或凉爽气候,耐寒、忌水浸。以砂质土壤最宜生长。味甘,性微寒。归肝、胃经。功效退虚热、清肝热。临床用名银柴胡。

【本草汇言】

《本经逢原》:甘微寒,无毒。

银柴胡行足阳明、少阴,其性与石斛不甚相远,不独清热,兼能凉血。《和剂局方》治上下诸血,龙脑苏鸡丸中用之。凡入虚劳方中,惟银州者为宜。若用北柴胡,升动虚阳,发热喘嗽,愈无宁宇,可不辨而混用乎!按柴胡条下,《本经》推陈致新,明目益精,皆指银夏者而言,非此柴胡所能也。

《本草求真》:银柴胡专入肾,兼入胃。味甘微寒,无毒。功用等于石斛,皆能入胃而除虚热。但石斛则兼入肾,涩气固筋骨,此则入肾凉血之为异耳。故《和剂局方》用此治上下诸血,及于虚痨方中参入同治,如肝痨之必用此为主。且不类于北胡,盖北胡能升少阳清气上行,升清发表,必有外邪者方用。此则气味下达,入肾凉血。与彼迥不相符。若用北胡以治虚痨,则咳嗽发热愈无宁曰,阴火愈升愈起。可不辨而混用乎。

《本草纲目拾遗》:《经疏》云:俗用柴胡有二种;一种色白黄而大者,名银柴胡。专用治劳热骨蒸。色微黑而细者,用以解表发散。

《本草汇》:柴胡产银夏者,色微白而软,为银柴胡。用以治劳弱骨蒸,以黄牯牛溺浸一宿,晒干,治劳热试验。甘微寒无毒,行足阳明少阴,其性与石斛不甚相远,不但清热,兼能凉血。《和剂局方》治上下诸血龙脑鸡苏丸中用之,凡入虚劳方中,惟银州者为宜。北柴胡升动虚阳,发热喘嗽,愈无宁宇,可不辨而混用乎?按:柴胡条下,《本经》推陈致新,明目益精,皆指银夏者而言,非北柴胡所能也。

周一士云:凡热在骨髓者,非银柴胡莫疗。

治虚劳肌热,骨蒸劳疟,热从髓出,小儿五疳羸热。

《本草分经》:专治骨蒸劳热,小儿五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银柴胡有降血脂作用。太平洋丝石竹提取成分三萜皂甙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清胆固醇浓度,降低胆固醇/脑磷脂系数,改善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

2.  银柴胡有抗炎作用。

3.  银柴胡有解热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胡   黄   连(《新修本草》)

胡黄连为玄参科植物胡黄连的根。主产于云南、西藏等地。原植物喜生于凉爽湿润、土质肥沃的高山草地。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经。功效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临床用名胡黄连。

【本草汇言】

《开宝本草》:味苦,平,无毒。主久痢成疳,伤寒咳嗽,温疟骨热,理腰肾,去阴汗,小儿惊痫寒热,不下食,霍乱下痢。

《本草经疏》:胡黄连得天地清肃阴寒之气,故其味至苦,其气大寒,性则无毒。善除湿热,故主久痢成疳,及冷热泄痢,厚肠胃。伤寒咳嗽者,邪热在手太阴、足阳明也。温疟骨蒸者,热在骨间也。理腰肾,去阴汗者,肾虚湿热下流客之,使热伏肾间也。小儿惊痢寒热,不下食者,热则生风,故发惊痫,热在胃口,故不下食也。心主五色,脾胃主肌肉,二经湿热去,则颜色自佳也。三消五痔,大人五心烦热者,无非湿热在肠胃,及火在五脏间也。大寒至苦极清之性,能清热自肠胃以次于骨,一切湿热、邪热、阴分伏热所生诸病莫不消除。

简误:胡黄连气味苦寒之至,设使阴血太虚,真精耗竭,而胃气脾阴俱弱者,虽见如上诸证,亦勿轻投。即欲用之,亦须与健脾安胃等药同用,乃可无弊。慎之!

《本草蒙筌》:气平寒味尤苦甚,心内黑皮略淡黄。恶玄参菊花,亦解巴毒;忌猪肉误食,令人泄精。疗痨热骨蒸,治伤寒咳嗽。温疟多热即解,久痢成疳竟除。补肝胆劫目痛尤灵,理腰肾敛阴汗最捷。小儿盗汗潮热,妇人胎蒸虚惊。并宜用之,不可缺也。

《药性解》:胡黄连,味苦,性寒,无毒,入肝、胆、胃三经。主伤寒咳嗽、温疟发热、骨蒸劳热、三消五痔,补肝胆,明眼目,止泻痢,益颜色,治小儿惊疳霍乱、大人五心烦热、妇人胎蒸虚惊、恶菊花、玄参、白鲜皮,忌猪肉,解巴豆毒。拆之出尘如烟者真。

按:胡黄连苦寒,能泻三经之火,小儿多热症最宜。

《景岳全书》:味大苦,大寒。其性味功用,大似黄连。能凉肝明目,治骨蒸劳热、三消、吐血衄血、五心烦热;疗妇人胎热、虚惊热痢、及小儿疳热惊痫。浸人乳点目甚良。

《本草备要》:泻热,疗凉疳。

苦寒。去心热,益肝胆,厚肠胃。治骨蒸劳热,五心烦热,心窝,手心、足心。三消渴而多饮为上消,肺热也,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是也;多食善饥为中消,胃热也,瘴成为消中是也;渴而小便数有膏为下消,肾热而水亏也。五痔,牝痔、牡痔、脉痔、肠痔、血痔,湿热下流伤血分,无所施泄,则逼肛门而为痔肿。温疟泻痢,女人胎蒸。消果子积,为小儿惊疳良药。朱二允曰:解吃烟毒,合茶服之甚效。性味功用同黄连,故名。畏恶同黄连。

《本经逢原》:苦大寒,无毒。忌猪肉。犯之令人漏精。

胡黄连苦寒而降,大伐脏腑骨髓邪热,除妇人胎蒸,小儿疳热积气之峻药。同乌梅止小儿血痢,同鸡肝治小儿疳眼,同猪胰疗杨梅疮毒,同干姜治果子积,皆取伐肝肾热邪也。小儿肾气本实,故可当此。若脾胃肾脏不足者服之,夺人天元,为害不浅。惟霉疮用胡黄连、当归、甘草、猪胰,水酒煎服,二剂辄效,以其直达下焦,善搜淫火之毒也。

《本草求真》:[批]大泻脏腑、骨髓淫火热邪。

胡黄连专入脏腑骨髓。出于波斯国,近时秦陇南海亦有,气味功用亦同黄连,因以连名,但此性专达下,大伐脏腑骨髓淫火热邪。凡骨髓劳热,五心烦热,三消五痔,温疟泻痢、恶毒等症,皆得以治。经曰:心移热于肺为膈消,是渴而多饮上消肺热症也。又曰:二阳结而为消,是多食善饥中消胃热症也。渴而小便数有膏,为下消肾热症也。又按经言痔因饱食,经脉横解,肠澼为痔。又言督脉生病痔漏。又按书言痔有牝痔、牡痔、脉痔、肠痔、血痔及分,皆湿热下流伤于血分,无所施泄,则逼肛门而为痔肿。故同猪胰,以疗杨梅恶疮;且同干姜,以治小儿果积;同鸡肝以治小儿疳眼;同乌梅以治小儿血痢;同甘草、猪胰以治霉疮,又治妇人胎蒸,较之黄连治功同而稍异耳。但小儿肾脏不足,脾胃虚寒者,其切忌焉。

《得配本草》:恶菊花、玄参、白鲜皮。忌猪肉,恐漏精。解巴豆毒。

大苦,大寒。入足厥阴少阴经血分。大伐脏腑邪热,善搜淫虫窠毒。消果积,疗泻痢,退胎蒸,除温疟,小儿盗汗惊疳,大人伤寒咳嗽。

得川莲、朱砂,治疳热霍乱;得鹅胆、鸡子清,调涂痔疮肿痛不可忍。配栀子、猪胆,治伤寒劳复;配乌梅、灶下土,治血痢;配黄连为末,用黄瓜一个,去瓤留盖,入药合定,面裹煨熟,去面,捣丸绿豆大。量儿大小温水下,治小儿黄疸。同猪胰、当归、甘草,治霉疮。

怪症:十指断坏,惟有筋连,无节肉,虫出如灯心状,长尺余,遍身有绿毛卷,此名血余。同胡连同赤茯苓煎服。

《本草分经》:性味功用并似黄连,治小儿潮热、五疳,解吃烟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胡黄连有保肝、利胆作用,胡黄连甙II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肝中毒小鼠有保护作用,对大鼠有利胆作用。

2.  胡黄连有抗炎作用。

3.  胡黄连有抗真菌作用。其水浸剂体外实验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4.  胡黄连对平滑肌的作用:所含香荚兰乙酮对家兔回肠及大鼠子宫有收缩作用,对各种痉挛剂引起的豚鼠回肠和小鼠子宫痉挛有拮抗作用。胡黄连的糖甙部分对异丙肾上腺素长期给药引起的豚鼠支气管扩张的灵敏度降低有保护作用,与异丙肾上腺素合用可显著降低豚鼠对磷酸组织胺引起的支气管收缩效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4 01:06 , Processed in 0.243425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