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经解》:玄参气微寒,秉冬天寒水之气,入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于少阴心经;手厥心包络经。气味俱降,阴也。

腹中者,心肾相交之区也,心为君火,心不下交于肾,则火积于上而热聚;肾为寒水,肾不上交于心,则水积于下而寒聚矣。元参气寒益肾,味苦清心,心火下降,而肾水上升,升者升而降者降,寒热积聚自散矣。

女子以血为主,产乳余疾,产后诸症,以产伤血也,心主血,味苦清心,所以主之。

补肾气者,气寒壮水之功也。

令人明目者,益水可以滋肝,清心可以泻火,火平水旺,目自明也。

《神农本草经读》:元参主产乳余疾者,以产后脱血,则阴衰而火无所制,治之以寒凉,既恐伤中;加以峻补,又恐拒隔,惟元参清而微带补,故为产后要药。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苦,微寒。主腹中寒热,积聚,皆火气凝结之疾。女子产乳余疾,产后血亏,冲脉之火易动。清血中之火,则诸疾平矣。补肾气,令人目明。除阴分之火,则头目清明矣。

玄参色黑属肾而性寒,故能除肾家浮游上升之火。但肾火有阳有阴,阳火发于气分,火盛则伤气

《内经》所谓有壮火食气是也。阴火发于血分,火盛则伤血。《内经》所谓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是也。产后血脱,则阴衰而火无所制,又不可以寒凉折之,气血未宁,又不能纳峻补之剂。惟玄参宁火而带微补,用之最为的当也。

《本经疏证》:大寒者固密严厉之寒,火气遇之则折;微寒者轻扬飘洒之寒,火气遇之则化。苦,发气者也,咸,泄气者也,元参味苦咸而气微寒,故能于火气之郁伏者发而化之,散漫者泄而化之。其所由然,则以其根生时青白,干即紫黑耳。青白者万物成始成终之色也,乃忽发紫赤之茎,见水火之互形,寒热之错杂,且其叶冲决四出,其花钩棘坚利,徒具伤害之能,绝无冲和之概,向所谓成始成终者,竟成寒热交战之祸灾,将不获其终,幸而火既西流,露已降白,钩棘坚利之花,仍为肃降形色而结实,不赤不紫,独得为黑,则无成有终者在此,即其根生则青白,干则变黑者,义亦在些矣。其在于人,青者温升也,白者肃降也,温升之气媾于上,则为肃降之资以归于肾。倘上媾而不为之化,新者不化,陈者遂不能复上,陈陈相因,积聚于中,是其气发于阴而乱于阳,出于血分而交互于气分,故在妇人产乳之后,尤多有之。惟宣其飘洒轻扬之化,则降者自降,归者自归,是元参之功,本经所谓补肾气者在此,别录所谓定五脏者亦在此矣。卢子繇曰,元参味苦为已向于阳,气寒为未离于阴,云补肾气者,是补肾气作用之枢机,非补肾脏主藏之形质也。刘潜江曰,元参所疗,皆本于气之化热,故为热所结之气,不限上下,不分虚实,皆可肃清矣。夫实为邪实,除邪不能全藉元参,则假元参化气之并于邪者;虚为正虚,补虚尤不可全藉元参,则假元参助气之歉于正者。惟然,故凡血液痰饮六淫七情,已离乎阴,未尽著于阳,趋于热遂与热俱化者,服此能使化于热者仍转,趋于阳者仍归,邪势不能诱引正气附从,正气即能抵拒邪气之侵犯,此别录所列功能,均可以此义裁之矣。

《本草新编》:元参,味苦、咸,气微寒,无毒。忌铜器,犯之噎喉丧目。入肺、肾、胃三经。强阴益精,补肾明目。治伤寒身热支满,忽忽如不知人;疗温疟寒热往来,洒洒时常发颤;除女人产乳余疾,祛男子骨蒸传尸,逐肠风血瘕坚癥,散头下痰核痈肿。乃枢机之剂,领诸气上下,肃清而不致浊,治空中氤氲之气,散无根浮游之火,惟此为最。前人之论如此,近有轻之不用,即用之,不敢多。岂知元参乃君药,实可恃之夺命以救人者乎。夫天下尤难治者,火症也;火症之中,尤难降者,无如胃、肾之二火。肾火沸腾,乃龙雷之火也,其势尤烈,以苦寒折之,反致增焰,焚林劈木,每在阴寒大雨之时,夏日炎氛之间,一遇凉风白露,龙雷收藏矣。故以苦寒直治,不若以微寒从治。元参正微寒之品,而又善散浮游之火,治之正复相宜,此治肾火之所必需也。若胃火之起,势若燎原,不尽不止,往往热气腾天,火星口出,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见水而入。苟不以辛凉大寒之药救之,乃发狂亡阳,立时身丧,此非急用白虎汤不可。然石膏过寒,多服损胃,虽一时救急,不可以善后。元参治空中氤氲之气,泻火正其所长。石膏之后,即续之以元参,则阳火自平,而阴火又长,何至有亡阳之惧乎,此又治胃之所必需也。但勺水难以救焚,反致至焰。若胃火乃阳火也,必多用元参,然后可以遏其势;而肾火乃阴火也,亦必多用元参,然后可以息其炽。况元参原是君药,多用始易成功,少用反致偾事,不妨自一两用至五、六两,以出奇制胜。倘畏首畏尾,不敢多用,听其死亡而不救,冀免于无过难矣。吾愿行医者,闻吾言而重用元参,以治胃、肾之二火可乎。

或问元参以退胃、肾之火,既不损胃,又且滋阴,但必须多用,不妨一两以用至五六两,毋乃太多,恐脾胃难于承受,万一变生饱闷、不欲饮食之症奈何?噫!免过虑矣。夫胃、肾之火上腾者,由于下之无水也。火旺之极,乃不亏之极,不水亏,乃火不旺。天地之道,阴阳之道,阴阳所相根。人身之中,水火原以相召,有水以制火,乃火安平,下焦断不沸越于上焦也。故火不得水乃已,一得水乃相安,敛戢甚神且速也。然乃火之腾空,正望水不可得,惟恐水之细微,不足以解其燥烈之炎氛,岂有得滂沱及厌恶作祟之理。是以入于胃而胃苏,入于脾而脾乐,况胃、肾二火炎上,各经之不皆烁,水即滂沱,尚恐分润之不足,何至有触留于补,胃艰于承受,致生饱闷不欲食之症哉?此必无之事,可放胆用之。而吾犹以为少耳,更当佐之以麦冬,益之以生地、甘菊,庶几同群共济,有露足之快也。

或疑元参退浮游之火,退上焦之虚火,非退下焦之虚火。吾子盛称其功,得无错认肾中之火上游耶?非错也。夫浮游之火,正下焦之火,非上焦之火。凡火在上焦者,盛易消;火在下焦者,炎难息。元参解下焦之火,故非多用,不能成功。盖上焦之火,肺火也、心火也。肺火用黄芩,心火用黄连,不易之法也。肺火虽盛,黄芩用二钱,无不清凉;心火虽烈,黄连用三钱,无不消灭。正以上焦之火,原易炎上,又易解故也。若下焦之火,非出之于肝木,即出之于肾水。肝、肾之火,皆龙雷之火也,忽然上腾,忽然下降,其浮游无定之状,实予人难以捉摸,非大用元参,乃水不足济火,其焚林劈木之威,有不可言者矣。人见用元参不能降火,谁知是少用元参,不能以益水耶。总之,实火可泻,而虚火可补。泻实火,可少用寒凉,而泻虚火,必须多用滋润。此元参退肾、肝之虚火,断宜多用,以定浮游,切戒少用,以增其酷烈也。

或疑元参退浮游之火,火退又用何药,便浮游之火不再浮游,抑仍用元参为善后之策乎?夫元参可以退一时之火,安能退久远之火。火性炎上,非水不足以济一时之急;火性又善藏,非水不足以救万火之炎。用元参以降火,随用肉桂以安火,大用元参,而少用肉桂,或佐之以纯补真阴之药,自然火得水以相制,火得水而潜藏,又何至再为浮游哉。

或疑元参用之于肉桂之中,恐寒热之未宜,此乃未知阴阳之妙矣。夫阴阳之道,彼此相根,无阴,乃阳从何生;无阳,乃阴从何长。元参得肉桂,乃阴易生;肉桂得元参,乃阳又易长。惟阳长而后阴消,阴消于下,而火不腾于上矣。二味合用,正阴阳之妙用也。

或疑阴阳平而后无病,今用元参、肉桂,一多一少,吾恐轻重不同,阴阳不得其平也。夫阴阳之不平也,久矣。诚观天地,无不阴多于阳,群阴之中,得一阳而安,倘阳多于阴,乃成酷烈世界矣。人一身之中,五脏七府,无非火气,然非水气之溺满,乃又成焦槁腹体矣。所以,补阴之药不可不多,而补阳之药不可不少。盖阴旺,则火旺可以制火;若阳旺,则乃火旺,必至烁水矣。用元参滋补,必宜多;肉桂益阳,必宜少。二味一多一少,似乎阴阳之不得其平,谁知阴多于阳,正阴阳两得其平哉。

或疑元参降火,又要知母、黄柏之流亚也,先生戒知母、黄柏之不宜轻用,又劝人治浮游之火者,多用元参何其自相皆谬乎。非谬也。元参微寒,非大寒。大寒之地,草木不生,微寒之地,草木更茂。所以弃知母、黄柏,而用元参、地骨也。况元参、地骨微寒之中,又有滋补之味,异于黄柏、知母甚远,乌可同类而并论哉。

或疑寒凉既有损于脾胃,而微寒之药岂无损哉。夫治病去其甚者,未可一概尽去。吾患黄柏、知母过寒凉,非尽谓寒凉之不可用也。故倘知母、黄柏尚称其功,以示可用,岂元参、地骨微寒之药,而反去之乎。况元参、地骨治虚火之内热上游,实有殊功,余又何可不亟为表扬,以劝世之必用哉。

或问元参微寒,何以能泻浮游之火耶?盖火分虚、实,实火宜大寒之品,以降其炎腾之势;虚火宜微寒之味,以引其归敛之途。元参泻中有补,治虚火实宜,浮游之火,正虚火也,故亟需之耳。

或问玄参何宜于肾?曰:肾不虚,则寒而湿,宜用温以补之。肾火虚,则热而燥,宜用凉以补之。故玄参一味,特为肾脏君药也。

《本草分经》:苦、咸,微寒。纯阴入肾。泻无根浮。游之火。凡相火上炎之症用此,壮水以制之。

《医学衷中参西录》:色黑,味甘微苦,性凉多液。原为清补肾经之药,中心空而色白(此其本色,药房多以黑豆皮水染之,则不见其白矣),故又能入肺以清肺家燥热,解毒消火,最宜于肺病结核、肺热咳嗽。《神农本草经》谓其治产乳余疾,因其性凉而不寒,又善滋阴,且兼有补性(凡名参者皆含有补性),故产后血虚生热及产后寒温诸证,热入阳明者,用之最宜。愚生平治产后外感实热,其重者用白虎加人参汤以玄参代方中知母,其轻者用拙拟滋阴清胃汤,亦可治愈。诚以产后忌用凉药,而既有外感实热,又不得不以凉药清之,惟石膏与玄参,《神农本草经》皆明载治产乳,故敢放胆用之。然用石膏又必加人参以辅之,又不敢与知母并用,至滋阴清胃汤中重用玄参,亦必以四物汤中归芍辅之,此所谓小心放胆并行不悖也。《神农本草经》又谓,玄参能明目,诚以肝开窍于目,玄参能益水以滋肝木,故能明目,且目之所以能视者,在瞳子中神水充足,神水固肾之精华外现者也。以玄参与柏实、枸杞并用,以治肝肾虚而生热视物不了了者,恒有捷效也。又外感大热已退,其人真阴亏损、舌干无津、胃液消耗、口苦懒食者,愚恒用玄参两许,加潞党参二三钱,连服数剂自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玄参有降血压作用。玄参流浸膏对麻醉兔静脉注射,小剂量能使血压先略上升,继则下降;大剂量则直接使血压下降。玄参对蟾蜍下肢血管有扩张作用,其降压作用可能与其扩张血管功能有关。

2.  玄参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微量玄参流浸膏对蟾蜍有轻度强心作用,剂量稍大则使心脏呈中毒状态。玄参乙醇提取物能明显增加离体家兔心冠脉流量,增加小鼠心肌铷摄取量,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家兔实验性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

3.  玄参有降血糖作用。

4.  玄参有抗菌作用,对绿脓杆菌及真菌有抑制作用。

5.  玄参有解热、镇痛作用。

6.  玄参有镇静、抗惊厥作用。

7.  玄参还能缓解氯化钾和肾上腺素所致的主动脉痉挛,拮抗环磷酰胺所致白细胞减少,“中和”白喉外毒素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牡  丹  皮(《本经》)

牡丹皮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多系栽培。主产于山东、河南、安徽、河北、陕西、湖北、四川等地。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较耐寒、耐旱、怕涝、怕高温、忌强光。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或粉砂壤土最宜生长。味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牡丹皮功效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牡丹皮炭功效凉血止血。临床用名有牡丹皮、牡丹皮炭。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辛,寒。主治寒热,中风,契从,痉,惊痫,邪气,除徵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治痈疮。

《名医别录》:味苦,微寒,无毒。主除时气,头痛,客热,五劳,劳气,头腰痛,风噤,癫疾。

《药性论》:能治冷气,散诸痛,治女子经脉不通,血沥腰疼。

《日华子本草》:除邪气,悦色,通关膝血脉,排脓,通月经,消扑损瘀血,续筋骨,除风痹,落胎,下胞,产后一切女人冷热血气。

《开宝本草》:除时气,头痛,客热,五劳,劳气,头腰痛,风噤,癫疾。

《药类法象》:治肠胃积血,及衄血、吐血之要药。犀角地黄汤中之一味也。

《汤液本草》:气寒,味苦辛。阴中微阳。辛苦微寒,无毒。

手厥阴经,足少阴经。

《象》云:治肠胃积血,及衄血、吐血必用之药。

《珍》云:惊骨蒸。

《本草》云:主寒热中风,瘈疭痉,惊痫邪气。除癥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除时气头痛,客热,五劳之气,腰痛,风噤,癫疾。

易老云:治神志不足,神不足者手少阴,志不足者足少阴,故仲景八味丸用之。牡丹乃天地之精,群花之首。叶为阳,发生;花为阴,成实;丹为赤,即火,故能泻阴中之火。牡丹皮;手厥阴,足少阴,治无汗骨蒸;地骨皮,足少阴,手少阳,治有汗骨蒸也。

《本草衍义补遗》:苦辛,阴中寒阳,厥阴足少阴之药,治肠胃积血,及衄血、吐血之要药,及治无汗骨蒸。

《本草发挥》:洁古云:治肠胃积血,及衄血、吐血必用之药。是犀角地黄汤中一味也。《主治秘诀》云:辛、苦,阴中阳也。凉骨热。

《本草纲目》:牡丹皮治手、足少阴,厥阴四经血分伏火。盖伏火即阴火也,阴火即相火也。古方惟以此治相火,故仲景肾气丸用之。后人乃专以黄柏治相火,不知牡丹之功更胜也。此乃千载秘奥,人所不知,今为拈出。

赤花者利,白花者补,人亦罕悟,宜分别之。

和血生血凉血,治血中伏火,除烦热。

《本草经疏》:牡丹皮禀季春之气,而兼得乎木之性,阴中微阳,其味苦而微辛,其气寒而无毒,其色赤而象火,故入手少阴、厥阴,足厥阴,亦入足少阴经。辛以散结聚,苦寒除血热,入血分凉血热之要药也。寒热者,阴虚血热之候也。中风瘈疭,痉惊痫,皆因阴虚内热,荣血不足之故。热去则血凉,凉则新血生阴气复,阴气复则火不炎,而无热生风之证矣,故悉主之。痈疮者,热壅血瘀而成也,凉血行血,故疗痈疮。辛能行血,苦能泄热,故能除血分邪气,及癥坚瘀血留舍肠胃,脏属阴而藏精,喜清而恶热,热除则五脏自安矣。《别录》并主时气头痛,客热五劳,劳气头腰痛者,泄热凉血之功也。甄权又主经脉不通,血沥腰痛,此皆血因热而枯之候也。血中伏火非此不除,故治骨蒸无汗,及小儿天行痘疮血热。东垣谓心虚肠胃积热,心火炽甚,心气不足者,以牡丹皮为君,亦此意也。忌胡荽。赤花者利,白花者补。

简误:牡丹皮,本入血凉血之药,然能行血。凡妇人血崩,乃经行过期不净,并忌与行血药同用。

《本草蒙筌》:味辛、苦,气寒。阴中微阳。无毒。经入足肾少阴,及手厥阴包络。忌葫蒜,畏菟丝。凉骨蒸不遗,止吐衄必用。除癥坚瘀血留舍于肠胃中,散冷热血气攻作于生产后。仍主神志不足,更调经水欠匀。治风痫定搐止惊,疗痈肿排脓住痛。

谟按:牡牝乃天地称,牡则为群花首。花为阴成实,叶为阳发生。丹系赤色象离,阴中之火能泻。故丹溪云:地骨皮治有汗骨蒸,牡丹皮治无汗骨蒸。盖有见于此尔。《本经》又云:主神志不足。神不足,手少阴也;志不足,足少阴也。张仲景八味丸用者,又非主于斯乎。

《本草乘雅》:牡,门户枢。丹,英华色也。取象与色,当入足少阴厥阴。以少阳经主枢,府主决断,厥阴肝主色,主筋,主藏魂,主藏血,主谋虑故也。牡丹精胜者色,辛发者味,宣气散生者性,合鼓吾身风大,以全木德者也。故主中风寒热,瘈疭惊痫,痈肿疮疡,谓外来风气使然亦可。谓身风大不及亦可。症坚瘀血,留舍肠胃,固肝主藏血,坚瘀留碍,则非所应藏物矣。所当决而断之,安五藏,美颜色,十一藏皆取决于胆,安而后能虑,枢机其神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药性解》:牡丹皮,味辛苦,性微温,无毒,入肝经。治一切冷热气血凝滞、吐衄血瘀积血、跌扑伤血、产后恶血,通月经,除风痹,催产难。畏菟丝子,忌蒜。

按:丹皮主用,无非辛温之功。禹锡等言其治冷,当矣。《本草》曰性寒,不亦误耶。夫肝为血舍,丹皮乃血剂,固宜入之。本功专主行血,不能补血,而东垣以此治无汗骨蒸,六味丸及补心丹皆用之,盖以血患火烁则枯、患气郁则新者不生。此剂苦能泻阴火,辛能疏结气,故为血分要药。

《药鉴》:气寒,味苦辛,阴中微阳也,无毒。凉骨蒸灵丹,止吐衄神方。惟其苦也,故除癥坚瘀血留舍于肠胃之中。惟其辛也,故散冷热血气收作于生产之后。月水欠匀者,服之即调。风痫时搐者,用之可定。痈疽用之,消肿住痛。痘家用之,行血排脓。清胃汤中止牙疚,快斑饮内散血热,何也?为其养真血而攻坏血,固真气而行结气耳。又治手少阴神不足,足少阴志不足,故仲景八味丸用之。孕妇所忌。

《景岳全书》:味辛苦,气微凉,气味俱轻,阴中阳也。赤者行性多,白者行性缓,入足少阴及手厥阴经。忌葫蒜。凉骨蒸无汗,散吐衄于血,除产后血滞寒热,祛肠胃蓄血癥坚,仍定神志,通月水,治惊搐风痫,疗痈肿住痛。总之,性味和缓,原无补性,但其微凉而辛,能和血凉血生血,除烦热,善行血滞,滞去而郁热自解,故亦退热。用此者,用其行血滞而不峻。

《本草备要》:泻伏火而补血。

辛甘微寒。入手足少阴、心、肾。厥阴。心包、肝。泻血中伏火,色丹故入血分,时珍曰:伏火即阴火也,阴火即相火也。世有专以黄柏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胜,故仲景肾气丸用之。和血凉血而生血,血热则枯,凉则生。破积血,积瘀不去则新血不生。通经脉,为吐衄必用之药。血属阴本静,因相火所逼,故越出上窍。治中风五劳,惊痫瘛疭。筋脉伸缩抽掣为瘛疭,或手足抽掣,口眼歪斜,卒然眩仆,吐涎身软,时发时止为痫。皆阴虚血热,风火相搏,痰随火涌所致。除烦热,疗痈疮,凉血。下胞胎,退无汗之骨蒸。张元素曰:丹皮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治有汗之骨蒸。神不足者手少阴,志不足者足少阴,故仲景肾气丸用丹皮,治神志不足也。按《内经》云:水之精为志,故肾藏志,火之精为神,故心藏神。畏贝母、菟丝、大黄,忌蒜、胡荽、伏砒。时珍曰:花白者补,赤者利,人所罕悟,宜分别之。

《本经逢原》:牡丹皮入手、足少阴厥阴,治血中伏火,故相火胜肾,无汗骨蒸为专药。《本经》主寒热中风,瘈疭惊痫等证,以其味辛气窜,能开发陷伏之邪外散。惟自汗多者勿用,为能走泄津液也。痘疹初起勿用,为其性专散血,不无根脚散阔之虑。王安道云:志不足者,足少阴病也,故仲景肾气丸用之。后人惟知黄柏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胜也。又癥坚瘀血留舍肠胃,及阴虚吐血、衄血必用之药,以能行瘀血,而又能安好血。有破积生新,引血归经之功,故犀角地黄汤用之。凡妇人血崩,及经行过期不净,属虚寒者禁用。又赤者利血,白兼补气,亦如赤、白芍药之义。诸家言其性寒,安有辛香而寒者乎?

《本草崇原》:牡丹根上生枝,皮色外红紫,内粉白,命名曰牡丹,乃心主血脉之药也。始生西北,气味辛寒,盖禀金水相生之气化。寒热中风,瘛疭惊痫。邪气者,言邪风之气,中于人身,伤其血脉,致身发寒热,而手足瘛疭,面目惊痫。丹皮禀金气而治血脉之风,不渗灌于络脉,则留舍肠胃,而为癥坚之瘀血,丹皮辛以散之,寒以清之,故主除焉。花开五色,故安五脏,通调血脉,故疗痈疮。

《本草求真》:[批]泻肾血分实火实热,治无汗骨蒸。

牡丹皮专入心、肾、肝。辛苦微寒,能入手少阴心、足少阴肾、足厥阴肝,以治三经血中伏火。时珍曰:伏火即阴火也,阴火即相火也。相火炽则血必枯、必燥、必滞,与火上浮而见为吐、为衄;汪昂曰:血属阴,本静,因相火所逼,故越出上窍。虚损与风与痰与火相搏,而见五痨惊痫瘛疭;瘛则筋急而缩,疭之则筋缓而伸,或伸或缩,手如拽锯,谓之瘛疭,即俗所谓为搐。惊则外有所触,心无所生。痫则卒然昏仆,身软吐痰,时发时止。五痨:一曰志痨、二曰心痨、三曰思痨、四曰忧痨、五曰疫痨。瘀结而见疮疡痈毒产难,并无汗滑蒸。阴虚又兼邪郁,故见无汗骨蒸。用此不特味辛而散血中之实热,且有凉相火之神功,世人专以黄柏治相火,而不知丹皮之功更胜。盖黄柏苦寒而燥,初则伤胃,久则败阳,苦燥之性徒存,而补阴之功绝少。丹皮赤色象离,能泻阴中之火,使火退而阴生,所以入足少阴而佐滋补之用,较之黄柏,不啻霄壤矣。张元素曰:丹皮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治有汗之骨蒸。神不足者手少阴心,志不足者足少阴肾,仲景。肾气丸用丹皮,治神志不足也。《内经》曰:水之精为志,故肾藏志;火之精为神,故心藏神。但补性少而泄性多,凡虚寒血崩,经行过期不尽者,为并禁焉。赤者[批]赤丹皮,利血白者[批]白丹皮,兼补气。

《得配本草》:牡丹皮,畏菟丝子、贝母、大黄,忌葱、蒜、胡荽,伏砒。

辛、苦,微寒。入手足少阴、厥阴经血分。泻心胞伏火,清膻中正气,除血中内热,退无汗骨蒸。以其善行血滞,滞去而散热自解。下胞胎,治惊痫,除瘛疭,疗痈肿,行瘀血。

配防风,治颓疝偏坠。入辛凉药,领清气以达外窍;入滋肾药,使精神互藏其宅。

胃虚者,酒拌蒸;实热者,生用。

胃气虚寒,相火衰者,勿用。以其凉少阴之火。

牡丹皮清神中之火以凉心;地骨皮清志中之火以安肾。丹皮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治有汗之骨蒸。
丹皮、川柏,皆除水中之火,然一清燥火,一降邪火,判不相合。盖肾恶燥,燥则水不归元,宜用辛以润之、凉以清之,丹皮为力。肾欲坚,以火伤之则不坚,宜从其性以补之。川柏为使,故川柏退邪火之胜剂,勿得以丹皮为稳于川柏,而置川柏于无用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草经解》:牡丹皮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手太阳寒水小肠经;味辛无毒,行地西方之金味,入手术阴肺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

寒水太阳经行身之表,而为外藩者也,太阳经虚,则皮毛不密,而外藩不固,表邪外入而寒热矣,其主之者,气寒可以清热,味辛可以散寒解表也。

肝者,风木之脏也,肺金不能制肝,肝风挟浊火而上逆,中风瘈疭惊痫之症生焉,丹皮辛寒益肺平肝,肝不升而肺气降,诸症平矣。

小肠者,受盛之官,与心为表里,心主血,血热下注,留舍小肠,瘀积成瘕,形坚可徵,丹皮寒可清热,辛可散结,所以入小肠而降瘕也。

五脏,藏精者也,辛寒清血,血清阴足而安脏也。

营血逆于肉里,乃生痈疮,丹皮辛寒,可以散血热,所以和营而疗痈疮也。

《神农本草经读》:丹皮气寒,秉水气而入肾;味辛无毒,得金味而入肺。

心火俱炎上之性,火郁则寒,火发则热,凡皮秉水气而制火,所以主之。

肝为风脏,中风而言其筋,则为瘈疭;中风而乱其魄,则为惊痫,丹皮得金味以平肝,所以主之。
邪气者,风火之邪也,邪气动血,留舍肠胃,瘀积瘕坚,丹皮之寒能清热,辛能散结,可以除之。
肺为五脏之长,肺安而五脏俱安。

痈疮皆属心火,心火除而痈疮可疗。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辛,寒。主寒热,中风瘛疭、痉,惊痫邪气,皆肝气所发之疾。除癥坚,瘀血留舍肠胃,色赤走血,气香能消散也。安五脏,五脏皆血气所留止,血气和则无不利矣。疗痈疮。清血家之毒火。

牡丹为花中之王,乃木气之最荣泽者,故能舒养肝气,和通经脉,与芍药功颇近。但芍药微主敛,而牡丹微主散,则以芍药味胜,牡丹气胜。味属阴,而气属阳也。

《本经疏证》:心为牡藏,牡丹色丹属心,气厚味薄,为阳中之阴,心者体阴用阳,其所主血脉。今有物焉入其体,调其用,而宣通其所主,则不不谓其入心而何哉?味辛则能通,气寒则能降,是以不为补剂,而为通剂。凡血之所至,气必至焉,血不宣则气亦壅,气壅则不能卫外而为固。于是阳与阴相争,气与血相薄,而为寒热,血宣气行,外入者不解自去,此牡丹之首功,在鳖甲煎丸所由取重也。大抵牡丹入心,通血脉中壅滞,与桂枝颇同,特桂枝气温,故所通者血脉中寒滞,牡丹气寒,故所通者血脉中热结。桂枝究系枝条,其性轻扬,故凡沉寒痼冷,未必能通,牡丹则本属根皮,为此物生气所踞,故积热停瘀,虽至成体有象,皆能削除净尽,此则非特性寒性热之殊矣。牡丹有枝有叶,有花有实,皆所不用,独用其根者,则以凡物有实,则生气系于实,根株遂朽,此虽成实,生条布叶之具,仍在于根,是其气全在根,非茎条花叶所能该耳。是其微义,不可不触类旁通者也。

尝读素问大奇论而疑之,谓心脉满大,痫瘛筋挛,肝脉小急,痫瘛疭挛。肝心同为血脏,满大小急之殊,不啻霄壤,何以发病正相同也?解之者曰:心属火,火有余,则脉满大而血干涸,肝属木,木感寒,则脉小急而气窘迫。不知痫因于惊,惊则气血乱,气乱则入于经脉,心气为之满大,血乱则出于血室,肝气为之小急,是心之盛与肝之衰,理实相连,不可分也。虽然,此非牡丹所能治也。由惊而痫,由痫而瘛疭,此则牡丹之所能治矣。本经言牡丹主中风瘛疭惊痫邪气,明瘛疭有由于中风者,有不由于中风者,曰中风瘛疭,则与瘛疭之不由中风者有别矣。惊痫有有邪气者,有无邪气者,曰惊痫邪气,则与惊痫之无邪气者有别矣。再证之以别录所主时气头痛,客热五劳,劳气头腰痛风噤癫疾,则凡风热之中血分者,为牡丹所专治,无可疑矣。独是牡丹入心,通行血分,能行血中久痼瘀结,虽至化脓,亦所擅长,假如血结不流,不有血脉虚而纵弛者乎;不有脉随血聚而拘急者乎;不有因血结而热生,因热薰而惊痫者乎?由此以观,则牡丹之用,未为不广也。

巢元方曰:寒温失节,致脏腑虚弱,食饮不消,聚结在内,渐染生长,块段盘牢,不动移者为癥,言其形状可徵验也;又曰:冷热不调,饮食不节,积在腹中,或肠胃之间,与脏相结,搏其牢强,推之不移曰癥;又曰:产后脏虚,余血不尽,为风冷所乘,血则凝结成癥。由是推之,癥坚不必皆由瘀,特动者为在气,不动者为在血,故癥不能不谓为血分之病,则病癥坚者不必不有瘀,特瘀有不为癥坚者,故曰癥坚瘀血也。癥坚瘀血有舍于脏腑之隙者,有留于经络之交者,不能尽在肠胃,惟在肠胃者,为牡丹所主,故曰治癥坚瘀血肠胃也。何以知其在肠胃耶?盖在胃必妨食饮,在小肠必妨溲溺,在大肠必妨大解。气血既结,则不能流动之气血聚而归之,故腹中既有形,兼呕血者溺血者下血者,皆为牡丹所宜,以此类推,百无一失矣。

仲景治癥坚瘀血,用牡丹者,推桂枝茯苓丸温经汤两方。两方所主之证,不得云在肠胃也。其亦有说欤?夫桂枝茯苓丸证,胎动在上,漏下不止,是为癥在小肠,故血从前阴下也;温经汤证,少腹里急,腹满烦热,唇干下痢,是瘀在大肠,故谷道窘急而痢也。且病有暂有常,自其同者观之,则热迫冲任而下血,滞积肠胃而肠癖,计亦不甚相远也。自其异者观之,则妊娠下血,必不久而胎堕,决不能按期自行自止至三月矣。肠癖暮即发热,不剧必差,未有常常如是能至数十日者,此何以故?则以下血肠癖为暴病故也。若癥坚瘀血,积久方病,既病亦不骤愈,故虽同在肠胃,而有久暂之殊,遂使治有天渊之别。本经于癥坚瘀血在肠胃必下留舍二字者此也。或谓瘀在大肠,未必下痢,或者阻碍水道,故小水入大肠而下痢欤?非也。夫滞在大肠,亦能下痢,瘀何独不然,若小便则必不以瘀而碍。伤寒论云: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者,血证谛也。以小便由气化,气分无病,小便必调,为可据矣。温经汤证,暮即发热,手掌烦热,唇口干燥;大黄牡丹汤证,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可知瘀血痈脓在大肠者,必兼表证。盖大肠与肺为表里,大肠病,必延及肺,肺主皮毛,则寒热矣。温经汤证,少腹里急,腹满下痢,而不云小便不利;大黄牡丹汤证,少腹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又可知大肠虽逼处膀胱,但气不病,终不为膀胱害也。牡丹本经主疗痈疮,金匮要略中排脓散、排脓汤、王不留行散,皆不用,肠痈二方,则一用一不用,千金方治诸疔肿痈疽疮漏,皆不用,肠痈三方,毕用之。可知牡丹为物,非特主癥坚瘀血留舍肠胃,即痈脓亦必涉及肠胃,方可用矣。然牡丹何以独能去肠胃中壅结瘀积也?盖心属火而主降,牡丹气寒味辛微苦,辛则能开,苦则能降,故心交于肾,而膀胱之化行,若有所隔碍者,牡丹在所必须,此肾气丸用之也。非特此也。胃者受盛之府,肠者传化之府,既受而盛,则非火莫化,既化而传,则非火莫行,牡丹非能助火之行也。凡火结不行者,牡丹能开降之,此所以专主留舍肠胃中癥坚瘀血也。

肾气丸之治,在金匮要略中有四,而皆涉及小便,与牡丹无涉者也。牡丹果何为者哉?金匮真言论云: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水热穴篇云: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夫肾兼畜水火,火不宣则水不行,水不行则火益馁。于是不行之水郁而生热,益馁之火暗而不燃,水中有热,则小便反多,火中有寒,则小便不利。水中有热,火中有寒,非牡丹色丹气寒味辛苦者,孰能治之?此附桂之壮阳,地黄之滋水,虽能为之开阖,不能为转其枢,则牡丹之功不小矣。是方也,养阴之力虽厚,振阳之力亦雄。养阴之力厚,恐其水中之热延留,故必以牡丹泄阴中之阳者佐之;振阳之力雄,恐其燥急而难驯,故以山茱萸于阴中摄阳者辅之也。

《本草新编》:牡丹皮,味辛、苦,气微寒,阴中微阳,无毒。种分赤、白,性味却同。入肾、肝二经,兼入心包络。凉骨蒸之热,止吐血、衄血、呕血、咯血,兼消瘀血,除癥坚,定神志,更善调经,止惊搐,疗痈肿,排脓住痛。亦臣、佐使之药,而不可为君也。仲景张夫子入之八味丸中,所以治汉武帝消渴之症也。消渴,本是热症,方中加入桂、附,以火治火,奇矣。盖此火乃相火,而非火。相火者,虚火也。实火可泻,虚火必须滋补;阳火可以水折,阴火必须火引。地黄汤中既用熟地、山药以滋阴,不用桂、附以引火,则火不归源,而渴终不可止。但既用桂、附以引火,而火归于下焦,而上焦余热,何能顿清。吾恐命门之火已归于肾宫,心包之火仍炎于心位,热必余焰尚存,而渴仍不止也。故方中又加入牡丹皮,调和于心、肝、肾之际,滋肾而清其肝中之木,使木不助心包之火。而牡丹皮又自能直入于膻中,以凉其热,下火既安,而上火亦静,火宅之中,不成为清凉之境乎。此仲景夫子制方之神,而亦牡丹皮之功,实有如是者也。不特此也,牡丹皮在六味地黄丸中,更有奇议。肾有补无泻,用熟地、山药以补肾,又何必用牡丹皮以滋其骨中之髓耶。若云泻火,则已有泽泻矣;若云健脾,则已用茯苓矣;若云涩精,则已用山萸矣。然则何所取,而又用牡丹皮哉?不知牡丹皮,所以佐五味之不足也。补阴之药过于寒,则阴不能生,而过于热,则阴亦不能生。六味丸中不寒不热,全赖牡丹皮之力,调和于心、肝、脾、肾之中,使骨中之髓温和,而后精闭于肾内,火泻于膀胱,水湿化于小便,肺气清肃,脾气健旺,而阴愈生矣。

或问地骨皮治有汗之骨蒸,牡丹皮治无汗之骨蒸,此前人之成说,吾子何略而不谈?岂牡丹皮非治无汗之骨蒸耶,铎所亟欲辨者也。夫地骨皮未尝不治无汗之骨蒸,牡丹皮未尝不治有汗之骨蒸也。元素将二药分有汗、无汗,为骨蒸之法,余不知其何所见而分。据其论,牡丹皮牡而不牝,其色丹,象离阳中之火,能泻,似乎牡丹皮乃阳中之阴,亦宜治有汗之骨蒸,而不宜治无汗之骨蒸矣。总之,牡丹皮乃治骨蒸之圣药,原不必分有汗、无汗也。

或问仲景张公制八味丸,经吾子之阐发奇矣,不知更有异闻乎?曰:医道何尽,请于前论而再穷其义。夫火有上、下之分。下火非补不能归,其在上之火,非凉不能息。补其在下之火,则火安而上不炎;凉其在上之火,则火静而下亦戢。虽然牡丹皮补肾水,而不补肾火,似乎下火之炎上,不能使其归于下也。然而牡丹皮虽不能补肾中之火,实能补肾中之水,补水之不足,即能制火之有余。有火所制,自然不敢沸腾,然后用附子、肉桂,引其下伏,则火藏于至阴之肾矣。牡丹皮亦补肾以益心,而不能补肾以克心者也,似乎上火趋下,不能使其静于上也。然牡丹皮虽不能补肾水克心,实能补肾水以益心气之不足。即能制心气之有余,必有所养,自然常能宁定。然后用附子、肉桂导其上通,则暗交于至阴之心矣。此前论所未及者,而阐发其奇又如此矣。

或又问仲景张公八味丸,已发异论,不识六味丸亦有异论乎?曰:六味丸中,别有微义也。牡丹皮用之于六味丸中,岂独凉骨中之髓,以生阴水哉。夫独阴不生,独阳不长。六味丸中,乃纯阴之药也,苟不用阴中微阳之药,入于群阴之内,虽以水济火,似亦为阴虚者之所喜,然而孤药,入于肾经,但性带微阳,入于六味丸,使阳气通于阴之中,而性亦微寒,但助阴以生水,而不助阳以动火。此仲景夫子立方之本意,铎实有以窥其微而尽发之也。

或问牡丹皮阴中微阳,又入于群阴之内,恐阳气更微,虽各药亦有兼于阳者,毕竟阴重而阳微也。不知他药如茯苓、泽泻、山药之类,入于群阴之中,全忘乎其为阳矣。惟牡丹皮虽在阴药之中,而阳之气不绝。子试将六味丸嗅之,牡丹皮之气未尝全消,不可以悟其微阳之独存,不为群阴所夺之明验乎。惟牡丹皮于群阴之中,独全其微,且能使茯苓、泽泻、山茱萸、熟地、山药之阳气不散,以助其生阴之速。故牡丹皮用之于地黄丸中,尤非无意也。

或问牡丹皮能退骨蒸之虚热,是亦地骨皮之流亚也,乃先生誉地骨皮之解骨蒸,而不及牡丹皮,岂别有意欤?夫牡丹皮之解骨蒸,虽同于地骨皮而微有异者,非解有汗与无汗也。牡丹皮之解骨蒸,解骨中之髓热也;地骨皮之解骨蒸,解骨中之血热也。骨中不止髓,髓之外必有血以裹之。骨中之髓热,必耗其骨中之血矣;骨外之血热,必烁其骨中之髓矣。故治骨蒸者,二味必须兼用,不可以有汗用地骨皮、无汗用牡丹皮也。此等论,实前人所未谈,言之必惊世人,然予实闻之吾师,非凿空而论也。髓中有血,斯亦何奇。余尝见人骨折者,骨中流血,与髓俱出,非明验乎。独是地骨皮凉骨中之血,牡丹皮凉骨中之髓,无人证吾言耳。

《本草分经》:辛、苦,微寒。入心、肾、心包、肝。善泻相火,功胜黄柏。和血、凉血而生血去瘀,除热退无汗之骨蒸。

《本草思辨录》:心为牡脏主血脉,牡丹色丹属心。气味辛寒,故能通血脉除血热。辛寒兼苦,直抵下焦,故又泻肾脏阴中之火及肝热之由肾而致者。《本经》除癥坚瘀血留舍肠胃。盖丹皮非肠胃药,而肠胃有癥坚瘀血留舍则治之,义至精而至确也。

丹皮与大黄、桃仁、芒硝,皆能治下焦血分之病。而仲圣方或四物并用,或有大黄、桃仁、芒硝而无丹皮,或有丹皮而无大黄桃仁芒硝,或有丹皮桃仁而无大黄芒硝,或有大黄桃仁而无丹皮芒硝,用舍之间,讵无深意。窃尝玩索而得之矣。大黄桃仁芒硝,是治客热传入之血结,病之骤得者。丹皮是治阴虚生热之血结,病之渐致者。大黄芒硝丹皮并涤血热,而大黄下夺而厉,芒硝咸降而濡,丹皮去瘀生新而养阴,堪入于补剂。桃仁独不凉血,而破由气入血之闭滞。此四物功用之同而不同也。大黄牡丹汤,痈脓在大肠,丹皮冬瓜仁,乃治此证之专药。大黄桃仁芒硝,则因发热恶寒,必有始有外邪入里,用以下夺而加之,故四物皆不可少。桃核承气汤,表证未解而热结膀胱,宜大黄桃仁芒硝亟攻其邪,而无庸丹皮之养阴。温经汤,病属带下而血瘀少腹,治以化气调经为主,丹皮兼疏其瘀,而无取大黄桃仁芒硝之伤正。桂枝茯苓丸,大意与温经汤无异,而下癥以止漏,下癥为重,故用丹皮又加桃仁,二物性皆柔缓,下伤胎气;若大黄芒硝之咸苦下泄,则非所宜也。下瘀血汤产妇有瘀血着脐下,非阴虚血热之比,无需乎丹皮、芒硝,既服枳实芍药散而不愈,自非大黄不能下夺,桃仁、?虫逐瘀而不峻,于产妇最宜,虽用大黄而蜜丸酒煮,用缓其性,仍所以顾产后之虚也。知此五方用舍之道,而余如鳖甲煎丸、肾气丸,可类推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牡丹皮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所含丹皮酚有解热、降温、镇痛、镇静及抗惊厥作用。

2.  牡丹皮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牡丹皮对麻醉犬心能增加冠脉血流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左心室作功。对实验性心肌缺血有明显保护作用,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同时降低心肌耗氧量。牡丹酚对心肌细胞钙离子代谢紊乱所致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并能降低心肌细胞内过氧化脂质含量。牡丹煎剂、去牡丹酚后的煎剂1.0~3.0g/kg或牡丹酚80~120mg/kg静注,加大鼠心肌细胞团的动作电位幅度、动作电位时程及上升速率。

3.  牡丹皮有抗凝和抗血栓作用。

4.  牡丹皮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5.  牡丹皮有抗炎作用。

6.  牡丹皮有抗菌作用。牡丹皮煎剂和牡丹叶煎剂对多种球菌、杆菌有抑制作用。

7.  牡丹皮有抗早孕作用。

8.  牡丹皮有利尿作用。

9.  牡丹皮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牡丹皮、丹皮酚、芍药甙等成分均能促进小鼠的碳粒廓清速度,增加肝中枯氏细胞和脾中巨噬细胞;丹皮液能使小鼠脾脏溶血斑数增加,对抗考的松、环磷酰胺所致的胸腺重量的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自然杀伤细胞活性都有显著抑制作用。

10.  牡丹皮还有抗癌、消除自由基、抑制溶血反应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赤   芍(《本经》)

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或川芍药的干燥根。野生或栽培。主产于内蒙、辽宁、河北、四川、山西、甘肃等地。原植物多生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坡林下、草地或林缘。味苦,微寒。归肝经。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肝泻火。临床用名有赤芍、炒赤芍、酒炙赤药。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气味苦平无毒,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日华子本草》:芍药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努肉。赤色者多补气,白者治血。

《本草图经》:仲景治伤寒多用芍药,以其主寒热、利小便故也。

《本草衍义》:芍药,然血虚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减芍药以避中寒,诚不可忽。

《汤液本草》:芍药,气微寒,味酸而苦。气薄味厚,阴也,降也。阴中之阳,有小毒。

《象》云:补中焦之药,得炙甘草为佐,治腹中痛。夏月腹痛,少加黄芩。如恶寒腹痛,加肉桂一钱,白芍药三钱,炙甘草一钱半,此仲景神方也。如冬月大寒腹痛,加桂二钱半,水二盏,煎一半。去皮用。

《心》云:脾经之药,收阴气,能除腹痛,酸以收之,扶阳而收阴气,泄邪气,扶阴。与生姜同用,温经散湿,通塞,利腹中痛,胃气不通,肺燥气热。酸收甘缓,不利必用之药。

《珍》云:白补赤散,泻肝,补脾胃。酒浸行经,止中部腹痛。

《本草》云: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

《衍义》云:然血虚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减芍药以避中寒。诚不可忽。今见花赤者为赤芍药,花白者为白芍药,俗云白补而赤泻。

东垣云:但涩者为上。或问:古今方论中多以涩为收,今《本经》有利小便一句者,何也?东垣云:芍药能停诸湿而益津液,使小便自行,本非通行之药,所当知之。又问:有缓中一句,何谓缓中?东垣云:损其肝者缓其中。又问当用何药以治之?东垣云:当用四物汤,以其内有芍药故也。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气血。入手、足太阴经。太抵酸涩者为上,为收敛停湿之剂,故主手、足太阴经。收降之体,故又能至血海而入于九地之下,后至厥阴经也。后人用赤泻白补者,以其色在西方故补,色在南方故泄也。

《本草》云:能利小便。非能利之也,以其肾主大、小二便,既用此以益阴滋湿,故小便得通也。

《难经》云:损其肝者缓其中。即调血也。没药、乌药、雷丸为之使。

《本草》又云:恶石斛、芒硝,畏硝石、鳖甲、小蓟,反藜芦。

《液》云:腹中虚痛,脾经也,非芍药不除。补津液停湿之剂。

《本草纲目》:白芍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芍散邪,能行血中之滞。《日华》言:赤补气,白治血,久审矣。产后肝血已虚,不可更泻,故禁之。酸寒之药多矣,何独避芍药耶?以此。

止下痢腹痛后重。

同白术补脾。同川芎泻肝。同人参补气。同当归补血。以酒炒补阴。同甘草上腹痛。同黄连止泻痢。同防风发痘疹。同姜枣温经散湿。

昔人言洛阳牡丹、杨州芍药甲天下。根之赤白,随花之色也。今人多生用,惟避中寒者以酒炒,入女人血药以醋炒。

《本草经疏》:赤芍药,主破散,主通利,专入肝家血分,故主邪气腹痛。其主除血痹,破坚积者,血瘀则发寒热,行血则寒热自止,血痹疝瘕,皆血凝滞而成,破凝滞之血,则痹和而疝瘕自消。凉肝故通顺血脉。肝主学血,入肝行血,故散恶血,逐贼血。荣气不合则逆于肉里,结为痈肿,行血凉血则痈肿自消。妇人经行属足厥阴肝经,入肝行血,故主经闭。肝开窍于目,目赤者肝热也,酸寒能凉肝,故治目赤。肠风下血者,湿热伤血也,血凉则肠风自止矣。

简误:白芍药酸寒,凡中寒腹痛,中寒作泄,腹中冷痛,肠胃中觉冷等证,忌之。赤芍药破血,故凡一切血虚病,及泄泻,产后恶露已行,少腹痛已止,痈疽已溃,并不宜服。

《本草蒙筌》:芍药  味苦、酸,气平、微寒。气薄味厚,可升可降,阴中之阳。有小毒。反藜芦,恶硝斛。芒硝、石斛。畏硝石、鳖甲、小蓟,使乌药、没药、雷丸。入手太阴肺经。及足太阴脾脏。赤白因异,制治亦殊。赤芍药色应南方,能泻能散,生用正宜;白芍药色应西方,能补能收,酒炒才妙。若补阴,酒浸日曝,勿见火。赤利小便去热,消痈肿破积坚,主火盛眼疼要药;白和血脉缓中,固腠理止泻痢,为血虚腹痛捷方。已后数条,惟白可用,得甘草炙为辅佐,兼主治寒热腹疼。热加黄芩,寒加肉桂。与白术同用补脾,与参芪同用益气,与川芎同用泻肝。凡妇人产后诸病,切忌煎尝,因其酸寒,恐伐生发之性故也。倘不得已要用,桂酒肉桂煎酒。渍炒少加。血虚寒人,亦禁莫服。经云:冬月减芍药,以避中寒,则可征矣。

谟按:芍药何入手足太阴也?盖酸涩者为上,为收敛停湿之剂故尔。虽主手足太阴,终不离于收降之体。又至血海而入九地之下,直抵于足厥阴焉。气味酸收,又何利小便也?盖肾主大小二便,用此益阴滋湿,故小便得通。仲景治伤寒每多用者,抑非以其主寒热利小便乎?一说:芍药本非通利之药,因其能停诸湿而益津液,故小便自利,于义亦通。又何谓缓中也?盖损其肝者缓其中,即调血止痛之谓。丹溪云:芍药惟止血虚腹痛。然诸痛并宜辛散。引仅酸收,故致血调,血调则痛自止,岂非谓缓中耶?

《药性解》:赤者专主破血利小便,除热明眼目。雷丸、乌药、没药为使,恶石斛、芒硝,畏硝石、鳖甲、小蓟,反藜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药鉴》:气微寒,味酸苦,气薄味厚,有小毒,可升可降,阴也。入手足太阴二经。生用则降,酒浸可升。其用有赤白之异,赤者泻热,白者补虚。赤者能泻肝家火,故暴赤眼洗与服同。白者佐炙草,能治腹痛,但夏月少加黄芩。如恶寒者,加肉桂一钱、白芍三钱、炙草钱半,此仲景之神方也。与白术同用,则能补脾。与川芎同用,则能泻肝。与人参、白术同用,则补益元气。又下痢腹痛者宜用,盖由肠胃湿热,故用此收敛之剂,则脾胃得正,而邪毒不能作祸矣。腹中有寒而疼,当煨用之。妇人产后,及血虚之人,必须酒炒。古人四物汤用此剂之寒酸,以收当归之辛散耳。痘家血热,及血不归根者,用此酸寒之剂,以敛血归根极妙。但血寒痘不发者勿用。反藜芦。

《景岳全书》:芍药,味微苦微甘略酸,性颇寒。气薄于味,敛降多而升散少,阴也。有小毒。白者味甘,补性多。赤者味苦,泻性多。生者更凉,酒炒微平。其性沉阴,故入血分,补血热之虚,泻肝之火实,固腠理,止热泻,消痈肿,利小便,除眼疼,退虚热,缓三消。诸证因于热而致者为宜,若脾气寒而痞满难化者忌用。止血虚之腹痛,敛血虚之发热。白者安胎热不宁,赤者能通经破血。此物乃补药中之稍寒者,非若极苦大寒之比。若谓其白色属金,恐伤肝木,寒伐生气,产后非宜,则凡白过芍药,寒过芍药者,又将何如?如仲景黑神散、芍药汤之类,非皆产后要药耶?用者还当详审。若产后血热而阴气散失者,正当用之,不必疑也。

《本经逢原》:赤芍药,酸苦微寒,无毒。

赤芍药性专下气,故止痛不减当归。苏恭以为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和血,端不出《本经》除血痹,破坚积,止痛,利小便之旨。其主寒热疝瘕者,善行血中之滞也。故有瘀血留着作痛者宜之,非若白者酸寒收敛也。其治血痹利小便之功,赤白皆得应用,要在配合之神,乃著奇勋耳。

《本草崇原》:初之气,厥阴风木。二之气,少阴君火。芍药春生红芽,禀厥阴风木气而治肝。花开三四月间,禀少阴火气而治心。炎上作苦,得少阴君火之气化,故气味苦平。风木之邪,伤其中土,致脾络不能从经脉而外行,则腹痛。芍药疏通经脉,则邪气在腹而痛者,可治也。心主血,肝藏血,芍药禀木气而治肝,禀火气而治心,故除血痹。除血痹,则坚积亦破矣。血痹为病痛,则身发寒热。坚积为病,则或疝或瘕。芍药能调血中之气,故皆治之。止痛者,止疝瘕之痛也。肝主疏泄,故利小便。益气者,益血中之气也。益气则血亦行矣。

芍药气味苦平,后人妄改圣经,而曰微酸。元明诸家相沿为酸寒收敛之品,凡里虚下利者,多用之以收敛,夫性功可以强辩,气味不可讹传,试将芍药咀嚼,酸味何在?又谓:新产妇人忌用芍药,恐酸敛耳。夫《本经》主治邪气腹痛,且除血痹寒热,破坚积疝瘕,则新产恶露未尽正宜用之。若里虚下利,反不当用也。又谓:白芍、赤芍各为一种,白补赤泻,白收赤散,白寒赤温,白入气分,赤入血分,不知芍药花开赤白,其类总一。李时珍曰:根之赤白,随花之色也。卢子由曰:根之赤白,从花之赤白也,白根固白,而赤根亦白,切片,以火酒润之,覆盖过宿,白根转白,赤根转赤矣。今药肆中一种赤芍药,不知何物草根,儿医、疡医多用之。此习焉而不察,为害殊甚。愚观天下之医,不察《本经》,不辨物性,因讹传讹,固结不解,咸为习俗所误,宁不悲哉。

《本草求真》:[批]泻肝血热。

赤芍专入肝。与白芍主治略同,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赤则止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则能于土中泻木,赤则能于血中活滞。故凡腹痛坚积,血瘕疝痹,经闭目赤,邪聚外肾为疝,腹内为瘕。因于积热而成者,用此则能凉血逐瘀,成无己曰: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酸以收之,甘以缓之,故酸甘相合,用补阴血收逆气而除肺燥。与白芍主补无泻,大相远耳。《大明》指为赤白皆补,其说不切。《日华子》指为赤能补气,白能治血,其说尤不切耳,不可不知。至云产后忌用,亦须审其脉症,及脏偏胜若何耳,不可尽拘。如脏阳脉症俱实者,虽在产后,亦所不忌;脏阴脉症俱虚,即在产前,不得妄施。凡治病以能通晓脉症虚实为是。

《得配本草》:赤芍药,畏、恶、反、使,与白芍药同。

酸、苦,微寒。入足厥阴经血分。行血中之滞。通经闭,治血痹,利小肠,除疝瘕,泻血热,退血赤,消痈肿,疗痘毒。

得槟榔,治五淋。配香附,治血崩带下。

血虚,疮溃,无实热者,禁用。

《本草经解》:芍药气平,秉天秋收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

腹者,足太阴经行之地,邪气者,肝木之邪气,乘脾土作痛也,芍药入肺,气平伐肝,所以主之。
血痹者,血涩不行而麻木也,芍药入心,苦以散结,故主之也。

坚积,坚硬之积也;疝者,小腹下痛,肝病也;瘕者,假物而成之积也;寒热疝瘕者,其原或因寒,或因热也,芍药能破之者,味苦散结,气平伐肝也。

诸痛皆属心火,味苦清心,所以止痛。膀胱津液之出,皆由肺气,苦平清肺,肺气下行,故利小便。肺主气,壮火食气,芍药气平益肺,肺清,故益气也。

赤者,入心与小肠,心主血,小肠主变化,所以行而不留,主破血也。

《神农本草经读》:芍药气平,是夏花而秉燥金之气也;味苦,是得少阴君火之味,气平下降,味苦下泄而走血,为攻下之品,非补养之物也。

邪气腹痛,小便不利,及一切诸痛,皆气滞之病,其主之以苦平,而泄其气也。

血痹者,血闭而不行,甚则寒热不调;坚积者,积久而坚实,甚则为疝瘕满痛,皆血滞之病,其主之者,以苦平而行其血也。

又云益气者,谓邪得攻而净,则元气自然受益,非谓芍药能补气也。

今人妄改圣经,以“酸寒”二字易“苦平”,误认为敛阴之品,杀人无算,取芍药而嚼之,酸味何在乎?

《本草分经》:赤芍,泻肝火,散恶血,利小肠。白补而敛,赤散而泻;白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散邪能行血中之滞。

《医学衷中参西录》:芍药:味苦微酸,性凉多液(单煮之其汁甚浓)。善滋阴养血,退热除烦,能收敛上焦浮越之热下行自小便泻出,为阴虚有热小便不利者之要药。为其味酸,故能入肝以生肝血;为其味苦,故能入肝而益胆汁;为其味酸而兼苦,且又性凉,又善泻肝胆之热,以除痢疾后重(痢后重者,皆因肝胆之火下迫),疗目疾肿疼(肝开窍于目)。与当归、地黄同用,则生新血;与桃仁、红花同用,则消阏血;与甘草同用则调和气血,善治腹疼;与竹茹同用,则善止吐衄;与附子同用,则翕收元阳下归宅窟。惟力近和缓,必重用之始能建功。

芍药原有白、赤二种,以白者为良,故方书多用白芍。至于化瘀血,赤者较优,故治疮疡者多用之,为其能化毒热之瘀血不使溃脓也。白芍出于南方,杭州产者最佳,其色白而微红,其皮则红色又微重。为其色红白相兼,故调和气血之力独优。赤芍出于北方关东三省,各山皆有,肉红皮赤,其质甚粗,若野草之根,故张隐阉、陈修园皆疑其非芍药花根。愚向亦疑之,至奉后因得目睹,疑团方释,特其花叶皆小,且花皆单瓣,其花或粉红或紫色,然无论何色,其根之色皆相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赤芍有解热、镇痛、镇静、解痉、抗惊厥作用。

2.  赤芍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赤芍对多种球菌、杆菌、某些致病性真菌及京科-68病毒和疱疹病毒有所抑制。

3.  赤芍有改善心肺功能作用。赤芍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对小鼠急性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对实验性肺动脉高压具有扩张肺血管、增加心输出量作用。并能预防和治疗实验性家兔肺动脉高压。

4.  赤芍有抗呼吸窘迫综合征作用。赤芍对油酸引起的急性肺损伤能显著降低肺循环阻力和肺动脉压,明显改善心功能及肺、血液氧合功能。

5.  赤芍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6.  赤芍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作用。

7.  赤芍有抑制迟发性变态反应的作用,

8.  赤芍对血糖有影响。家兔口服赤芍煎剂,血糖可暂时升高,以0.5~1小时为高峰,随即下降,至5~6小时恢复正常。赤芍甙静脉注射能明显降低高血糖小鼠的血糖,并使其血浆中的糖含量也降低。

9.  赤芍有保肝作用。

10. 赤芍甙有较弱的抗炎作用。

11.  赤芍有抗肿瘤作用,还有抗缺氧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紫   草(《本经》)

紫草为紫草科植物紫草和新疆紫草的根。主产于辽宁、湖南、湖北、新疆等地。原植物生于草地、草甸、向阳山坡、灌丛或林缘。味甘,性寒。归心、肝经。功效凉血活血、解毒透疹。临床用名紫草。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心腹邪气,五疸,补中益气,利九窍,通水道。

《名医别录》:无毒。主治腹肿胀满痛,以合膏,治小儿疮及面皻。

《药性论》:亦可单用,味甘,平。能治恶疮疥癣。

《开宝本草》:味苦,寒,无毒。疗腹肿胀满痛,以合膏,疗小儿疮及面皻。

《本草图经》:紫草古方稀用。今医家多用治伤寒时疾发疮疹不出者以此作药,使其发出。《韦宙独行方》治豌豆疮煮紫草汤饮,后人相承用之,其效尤速。

《药类法象》:主心腹邪气,五疸,补中益气,利九窍,通水道,疗腹肿胀满。

《汤液本草》:《本草》云:主心腹邪气,五疸,补中益气,利九窍,通水道。治腹肿胀满。

《本草纲目》:紫草甘咸而气寒,入心包络及肝经血分。其功能于凉血活血,利大小肠。故痘前欲出未出,血热毒盛,大便闭涩者,宜用之。已出而紫黑便闭者亦可用。若已出而红活,及白陷大便利者切宜忌之。故《直指方》云:紫草治痘,能导大便,使发出亦轻。得木香、白术佐之,尤为有益。又《活幼心书》云:紫草性寒,小儿脾气实者,犹可用。脾气虚者,反能作泻。古方惟用茸,取其初得阳气,以类触类,所以用发痘疮。今人不达此理,一概用之,非矣。

斑疹痘毒,活血凉血,利大肠。

《本草经疏》:紫草禀天地阴寒清和之气,故味苦气寒而无毒。入足少阴、厥阴。为凉血之圣药,故主心腹邪热之气。五疸者,湿热在脾胃所成,去湿除热利窍,其疸自愈。邪热在内能损中气,邪热散即能补中益气矣。苦寒性滑,故利九窍而通利水道也。腹肿胀满痛者,湿热瘀滞于脾胃,则中焦受邪而为是病,湿热解而从小便出,则前证自除也。合膏药,疗小儿痘疮及面齇,皆凉血之效也。

简误:紫草苦寒而能通利九窍,痘疮家气虚脾胃弱,泄泻不思食,小便清利者,俱禁用。

《本草乘雅》:紫草色胜,盖肝主色,而肝之色,又从风化。凡病变于色者相宜,然肝疏二便,饵之大小便利为外徵也。

紫,间色,水乘火色也。气寒味苦,臭芳性洁,禀水气澄湛之体,捍格之用。主心腹浊邪热气,郁作五黄,损气闭窍者,力能捍格而澄湛之。别录广心腹邪气,及肿胀满痛,利九窍,及通水道。若儿疮,即热浊于血;面齄,即热浊于气于色耳。蕲阳广儿疮,及斑疹豆毒,活血凉血,以利大肠。经验方云:痘疮三日,隐隐将出,色赤便闭者相宜,曾世荣云:脾实协热者可用,脾虚协寒者不可用。慎之,慎之。

《药性解》:紫草,味苦,辛寒,无毒,入心、小肠二经。主心腹邪气、胀满作痛、痈肿诸毒,除五疸,利九窍,通水道,小儿血热痘疮尤为要剂。

按:柴草主血热,本入心经,而小肠者受盛而与心应者也,故并入之。邪气诸证,咸本于热,今清其心而自愈矣。

《药鉴》:气寒,味苦,无毒。其色紫,故能行血。其味苦,故能通窍利水。其气寒,故能治肿毒痈疽。与大力子同用,善快痘疮未发。与淫羊藿同用,能起痘疮已快。攻血泡,佐以红花。消水泡,并以茯苓。同川芎、赤芍,入青葙子,能医眼目之赤障。用翘、连、荆、防,兼皂角刺,善消痈疽之红肿。大都血家药也,无问麻痘症,无痈疽病,无问男女杂症,但见血紫血热,及热毒深者,俱宜用之。但泻痢则忌,糯米监制无妨。

《景岳全书》:味苦性寒,此手厥阴、足厥阴血分之药。性寒而利,能凉血滑血,通利二便,故痘疹家宜用之。凡治痘疹,无论未出已出,但血热毒盛,或紫或黑,而大便秘结者,宜用之。若已出红活,不紫不黑,而大便如常通利者,即不可用。故曾世荣《活幼心书》云:紫草性寒,小儿脾气寒者犹可用,脾气虚者反能作泻。又若古方惟用其茸,亦取其气轻味薄,而有清凉升发之功也。此外,可用以解黄疸,消肿胀,及一切斑疹恶疮,亦以其能利九窍,通水道,去湿凉血而然也。

《本草备要》:泻血热,滑肠。

甘咸气寒。入厥阴血分。心包、肝。凉血活血,利九窍,通二便。咸寒性滑。治心腹邪气,即热也。水肿五疸,蜗癣恶疮,血热所致。及痘疮血热毒盛,二便闭涩者。血热则毒闭,得紫草凉之,则血行而毒出。大便利者忌之。《活幼心书》云:紫草性寒,小儿脾实者可用,脾虚者反能作泻。古方惟用茸,取其初得阳气,以类触类,用发痘疮。今人不达此理,一概用之,误矣。泻者忌用。

《本经逢原》:紫草入心胞络及肝经血分,其功专于凉血活血,利大小肠,故痘疹欲出未出,血热毒盛,大便闭涩,色干枯而毒不得越者宜之,已出而紫黑便闭者亦可用。盖紫草凉血,血凉则毒出。世俗误以为宣发之药,非也。若已出而色红活者不宜,或白陷及大小便利窍之义。《本经》言治心腹邪气五瘅者,乃活血利窍之义,发痘即活血利窍之大端也。言补中益气者,营血和则中气受益矣。

《本草崇原》:紫乃苍赤之间色,紫草色紫,得火气也。苗以兰香,得土气也。火土相生,能资中焦之精汁,而调和其上下,故气味苦寒,主治心腹之邪气。疳者,干也,津液干枯也。五疳者,惊疳、食疳、气疳、筋疳、骨疳也。紫草禀火土之气,滋益三焦,故治小儿之五疳。补中者,补中土也。益气者,益三焦之气也。九窍为水注之气,补中土而益三焦,则如雾如沤如渎,水气环复,故利九窍。

《本草求真》:[批]入心包、肝,凉血解毒。

紫草专入心包、肝。甘咸气寒,色紫质滑,专入厥阴血分凉血。血凉则九窍通,二便利。故凡血热毒闭,而见心腹急痛,水肿不消,五疸瘑癣恶疮,及痘疮血热毒盛,二便闭涩者,治当用此。俾血得寒而凉,得咸而降,得滑而通,得紫而入,血凉毒清,而二便因以解矣。《活幼书》云:紫草性寒,小儿脾实者可用,脾虚者反能作泻。奈世误以为宣发之药,不论毒闭与否辄用,殊失用药意义矣。泻者忌服。

《得配本草》:苦,寒。入手足厥阴经血分。主血中郁热,去心腹邪气,利二便,解黄疸,消肿胀,托痘疹,化紫斑,利九窍,通脉络,达皮毛。

配木香,治痘毒血热;配瓜蒌仁,治痈疽便闭;配蓝叶、黄连、木香,治火黄身热。身有赤黑点者不可治。

脾气虚,便滑者禁用。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苦,寒。主心腹邪气,去心腹热邪。五疸,湿热在血中。补中益气,营家之热清,则中焦和利。利九窍,诸窍不为邪热所闭。通水道。心气通于小肠。

紫草色紫而走心,心主血,又其性寒,故能治血家之热。

《本草分经》:凉血活血通二便。或用茸,取其初得阳气,以发痘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3 21:39 , Processed in 0.327435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