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我来了

[佛教文化] 329个佛经故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淫欲坏佛道

淫欲坏佛道
一日,邻近舍卫城的村庄中,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有位妇人抱着孩子、拿着水瓶,准备到井边汲水。当时离井不远处,正坐着一位容貌端正的男子在弹琴自娱。妇人听到美妙的琴音,又看到男子潇洒的身影,不禁为其所吸引,而这名男子也情不自禁地注视着妇人。

一时意乱情迷、失去理智的妇人,不知不觉中竟错将孩子当成水桶,悬绑于井中,等到妇人回过神时,才发现孩子已经死在井里。妇人一时悲愤,懊悔不已,捶胸痛哭地说:‘都是因为自己的一念染污心,才犯下这不可挽回的过错!’

佛陀知道了这件事后,便集合大众至讲堂,将这段因缘宣说一遍。世尊开示大众:‘淫欲炽盛能坏人善根,所以淫欲心重的人,不但无法辨别善恶,不重视道德操守的清白,亦不知寻求解脱之法。这一类的人不知惭愧,宁可受人轻贱侮辱,也不愿意断除淫心。一念淫心起,亦可能会犯下杀害父母等五逆重罪,甚至违背佛法、轻慢佛法。’接着,世尊即为大众开示一个因淫心而犯下大错的故事:

曾经有一对夫妻,育有一子,疼爱有加。然而这个孩子不学好,常常犯下奸淫女色之事。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男子淫心又犯,拿着刀准备到镇上找人寻欢作乐。这时男子的母亲正好发现,担心孩子夜晚出门会发生事情,苦苦哀求,希望能打消他的念头。但男子色胆包天,铁了心就是要走,因此大声斥责威胁,如果不让他出门,就不顾母子之情。母亲爱子心切,宁可不要性命,也不愿意见到孩子出事。于是在几番争执后,男子执刀杀了母亲,头也不回地前往镇上。

男子来到一女子家,敲门请求让他进去,并且诵了一首偈子跟她表明:

‘淫恚诸根羸,为想所谬误,

不虑众事业,为愚闇覆盖。

念汝取母害,折伏犹汝奴,

翘立在门外,如客附使役。’

女子知道后,非常愤怒地说:‘像你这种忘恩背义之人,连养育自己、对自己有大恩的母亲都能杀害,还会有什么人性可言!快点离开我家!’男子不肯离去,几番哀求,女子更加严厉诃斥:‘我宁可投身入火、自跳山谷、为禽兽所食,也不愿与你这种人为伴!’男子听了这一番话后,只好黯然离开,结果在回家途中,被一群埋伏在路旁的贼寇所围堵。寡不敌众的男子在打斗中为贼所杀,死后堕阿鼻地狱,受苦无量。

世尊说完后,再次提醒比丘,淫欲之害,为祸甚大,不但自己造业,更会危及他人,犹如自己饮毒,又教他人共饮,不可不慎。

典故摘自:《出曜经˙卷四》

省思——

古人说:‘万恶淫为首’,可知淫欲是一切罪恶的渊薮,一切的恶行都由最初的一念偏差而来。《四十二章经》亦云:‘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立身处世,当端正心念,守道清白,远离爱欲的垢染。人品方能高洁,行道也才能有成。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净莲花

清净莲花
佛陀在罗阅只耆阇崛山时,一日,城中有五十位长者子亲诣佛所,礼拜佛陀,并且请佛为众说法。佛陀慈悲应允,为大众开示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佛言:‘世间夫妻即使恩爱白头,终不免生离死别;纵有荣华富贵,仍不免忧戚烦恼,难得自在。汝等当知,世间之苦当急舍离,唯有清净涅槃,方能永断生死;唯有灭除众恶,才能永恒安乐。’长者子闻法欢喜,个个发心随佛出家修行。佛言:‘善来比丘,须发自堕,法衣具足。’言毕,五十位长者子立即现出清净比丘相。

城中亲友听闻此一盛事,相约来到崛山供养赞叹,并且祈请佛陀及诸大比丘于次日午斋接受大众的斋供。次日,佛陀亲领法师到城里应供,用斋完毕,即为大众开示妙法,听闻者莫不法喜。然而,甫出家的长者子回到城中,看到亲眷,一时却萌生了恋家舍道的微细心念。佛陀知道后,于回程途中,恰见田沟的污泥粪壤里,有五色莲花生长其中;花香溢满四周,掩盖了所有臭味,于是佛陀饶富深意地宣说一偈:‘如作田沟,近于大道,中生莲华,香洁可意。有生死然,凡夫处边,智者乐出,为佛弟子。’语毕,便与大众返回崛山。

回到精舍,阿难尊者向佛请示:‘世尊在田沟旁所说的偈语,弟子未能了达其义,愿世尊慈悲开示。’佛言:‘阿难!你有看到那朵生于污泥粪壤中的莲花吗?’阿难答言:‘有。’佛陀又开示:‘人于世间展转相生,寿命或长于百岁、或不满百年,世世苦乐齐受,饥渴寒热交替,热恼逼人,不得自在,犹如田沟中所蓄藏的粪壤污泥,臭秽不净。若人能觉悟世间无常之理,因而发心学道,舍诸妄念,修清净行,亦如泥中能生香洁莲花。一旦修行成就,不仅能令自己得到解脱之乐,亦能救度宗亲族人,乃至一切有情众生;犹如此株香莲芬芳远扬,能掩远近臭秽恶气。’

五十位比丘闻佛说法,顿舍妄情染想,生坚固道心,精进不退。不久,皆证阿罗汉果。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二》

省思——

《达磨二入四行观》云:‘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众生久处生死火宅中,热恼煎逼,无有清凉,不得出离。有智之人,莫为俗世假相所缚,当急舍离,坚持其心,勤求出道,方能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满愿受记释迦摩尼佛

满愿受记释迦摩尼佛
王舍城中住着一位长者,名为瞿沙,虽然拥有无可算计的财富,却因崇奉外道而不信佛法。当时,目连尊者以神通力观察长者,发现他将因邪知邪见而堕入恶道之中受苦,于是心生悲悯,希望以种种方便度化瞿沙长者。

首先,目连尊者请帝释天主将佛陀所在的迦兰陀竹林,变化成拥有各式奇珍异宝及华丽幡盖装饰的巍峨宫殿。宫殿四周悬挂着宝铃,时时飘扬着清亮悦耳的铃声,地上则满布来自天上的美艳花朵。宫中亦备有数不尽的美味佳肴、珍馐百味供养佛陀及僧众。此外,伊罗钵龙王还亲自为佛陀执持幡盖,其他龙王也为比丘们执持各式幡盖;佛的两侧还站着美丽的天女,每位天女都手持精致的扇子为佛煽风。不仅如此,有数不清的护法天神以精湛的歌舞伎乐来供养佛陀。

瞿沙长者经过精舍时,见到如此庄严殊胜的景象,打从心底赞叹,对于受到众人景仰的佛陀,亦生起虔诚的恭敬与信心。于是瞿沙长者来到佛前,祈请世尊慈悲接受应供,佛陀即默然应允。

长者返家后,立即准备了美味可口的斋饭,等待佛陀的到来。不久,佛陀即带领众比丘至长者家中应供,并为其开示种种法要。长者闻佛所说,当下心开意解,即证须陀洹果。

有比丘见到迦兰陀竹林种种不可思议的奇妙变化,以及天、人、龙、鬼神等以香花、幡盖、饮食、伎乐等无上庄严供养,觉得甚是稀有难得,于是向佛请示:‘世尊,请问您以何种因缘,才感得如此殊胜的果报?’

佛陀慈悲地为大众开示:‘久远劫以前,有佛名为“满愿”。一日,满愿佛带领弟子,四处游行随机教化众生。当他们来到梵摩王国时,国王立刻率领文武百官出城迎接,并且恭敬地顶礼佛足,祈请佛陀能接受供养。斋僧结束,满愿佛不但为国王开示,并为其授记:“国王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广度众生。”当时的梵摩王就是我,因为供养佛陀及僧众的功德,所以无量世中不堕恶道受苦,天上人间常享快乐,乃至今日成佛,仍有人天供养。’诸比丘闻佛所说,皆信守教诲,欢喜奉行。

典故摘自:《撰集百缘经?卷二》

省思——

所谓布施供养福无边,供养三宝更是无上的大福田。一念至诚供养三宝,不仅在因地上种下护持佛法、续佛慧命的菩提种子,当下也是在对治我慢、悭贪的习气,福报不可思议。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火扇蜜汁

火扇蜜汁
从前有一位名叫阿财的人,

擅长煮黑石蜜。

有一天,

家里来了一位富贵显达的客人,

为了讨好富人,

阿财急忙地进到厨房,升起炉火,

把蜜糖倒进锅子里加入一些水,

煮了起来。

高兴的阿财,

准备以上好的石蜜汁招待富人。

过了一会儿,

蜜汁煮好了,

但滚烫的蜜汁,一时之间却难以冷却,

阿财急中生智拿来一把扇子,

对着锅子用力地的煽,煽、煽、……

炉下的火也随着愈烧愈旺,

一锅子的蜜汁,更是热得不断地冒泡。

但是额头不时冒出豆大汗珠的阿财,

还是使劲的煽,

一心只想让蜜汁快点冷却。

旁人看了,不禁捧腹大笑地说:

‘愚痴的阿财!锅子下面的炉火烧得这么旺,你再怎么煽也煽不冷啊!’

改写自《百喻经》

省思——

烦恼来时,人们总想藉着世间的五欲之乐,来息灭烦恼;然而,就如同故事中以扇煽炉火一般,五欲之乐唯有增加心当中的恼热,并无法真正的息灭烦恼!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燕王报恩

燕王报恩
从前,在波罗奈城附近有一个大池塘。池塘里,有很多鱼、乌龟、鹅、鸭及雁鸟等。其中,雁群的首领名叫治国,统领五百只雁鸟。

有一天,一名猎人来到池塘边,布下罗网准备捕雁。雁王在池塘觅食时,一不小心陷入网里。雁王心想:‘如果我现在出声,同伴们一定因惊吓而逃走,便无法吃到食物,还是等它们都吃饱了再通知它们吧!’

等到雁鸟们都吃得差不多了,雁王这时才大声的喊道:‘大家注意!有猎人来捕捉我们,我已经落网了,你们赶快逃啊!’雁群们听到雁王的警告,吓得惊慌失措,争先恐后地飞走了。只剩下一只名叫苏摩的雁鸟,不忍心留下雁王自行离去。雁王对苏摩说:‘我现在已经落网,你就代替我做王,带领所有的雁鸟吧!’苏摩难过的答道:‘我不能代替您的位置。雁王平日这么照顾我们,我怎么可以在您危难时,弃您而去?我宁愿和王一起死,也不会独自逃命的……我们先想办法让您逃出这个网,这才是目前最重要的。’但是苏摩试了种种方法,还是无法救雁王离开网子。

过了一会儿,猎人前来巡视捕获的猎物。苏摩着急地对猎人说:‘雁王的肉和我的肉一样,我愿意替它死,请你放了它吧!’猎人深受感动地说:‘你为了救雁王而宁愿舍命,这种忠义之心令我十分赞叹。我不但不会杀你,还会放了雁王。’于是就为雁王解开猎网。

但是,雁王并没有马上离开,它轻声的对苏摩说:‘他是一位慈悲的人,放了我们一命,一定要想办法报答他。’猎人见它们迟迟不肯离去,就问道:‘还有什么事吗?我已经放了雁王,为什么你们还不赶快飞走呢?’雁王回答:‘我们正在讨论应该如何报答您的大恩。’猎人笑着说:‘谢谢你们的好意,你们只是鸟类,能报什么恩呢?’雁王说:‘我们带你到波罗奈国见梵德国王,我会请他代我报恩的。’

由于雁王和梵德国王素有交情,听了雁王的说明后,马上赏赐许多宝物给猎人。猎人得到宝物后,感佩雁王知恩报恩的心,不但将宝物布施贫人,并发愿从此不再打猎。

典故摘自:《经律异相.卷十一──为雁王身猎者得之而放求国报恩》

省思——

雁王以它的慈悲与知恩感恩的心,感动了猎人,启发猎人的善根,不但将宝物布施贫人,并且从此不再打猎。平日,如果我们也能以慈悲与知恩感恩的心与人相处,周遭一定是一片祥和,同时也能启发人人良善的本性,使社会更安定、更太平。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父子道缘

父子道缘
古印度的舍卫国中,有一位辛苦的父亲,独力抚养一对兄弟。兄弟俩感情很不好,从小打打闹闹,谁也不让谁,若是父亲告诫哥哥要慈爱幼弟,哥哥则会顶嘴说道:‘你看你多偏心,专疼小儿子。’父亲只好转而教导弟弟要尊重长兄,没想到弟弟嗔心大起:‘你不明是非,是哥哥霸道,有错在先。’就这样,哥哥怪弟弟不懂事,弟弟怨哥哥不讲理,两人让父亲伤透脑筋、也伤透心。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兄弟俩从小时候抢玩具、争对错,到长大后开始争田产、分家业。年迈的父亲再也劝不动、管不了,只能默默地在旁垂泪哀叹,祈求奇迹出现,能有善知识来教化这两个冥顽不灵的孩子。

这天,一位好心的邻人劝道:‘你们兄弟俩再这样吵下去也不是办法,干脆到国王那儿,请国王评评理吧!’于是,心中充满怨怼的两兄弟,为了不让对方先声夺人,尽管烈日当头,均使尽全力,连走带跑地前往皇宫。兄弟俩沿途为了谁对谁错,还是你来我往,争吵不休。就在两人气喘嘘嘘、口干舌燥的当下,佛陀迎面而来,他们看到面貌庄严,徐步安祥的沙门,顿时忘却争吵。他们深为佛陀所散发出来的威德所摄受,于是不约而同地迎上前去问讯礼拜,并且询问佛陀的称号。

佛陀微笑地看着因缘甚深的两人,以柔软悦耳的音声,善巧譬喻,为说嗔心的过患:若人放纵心中的贪婪与嗔恚,犹如释放毒蛇与恶兽,在他人受害前,自己早已被恶毒的汁液所腐蚀,功德福报都将消失殆尽。佛陀继而又为他们开演种种妙法,兄弟二人专注听法的当下,智慧开显,烦恼蠲除,当下证得阿罗汉的果位。

回到家后,两兄弟至诚地向父亲忏悔,并且说出自己得道的因缘,年老的父亲听了之后,欢喜不已,心中的担子终于可以卸下。过了不久,老父亲命终舍报,因法喜感恩的善念,往生至天上,他为了感念佛陀的恩泽,来到佛前,顶礼供养,佛陀也为其说法,当下即证须陀洹果。

典故摘自:《杂宝藏经?卷七》

省思——

众生所结因缘有善恶、深浅之别,但是如能同入佛法大海,即如四流归复一味,必能解冤释结,顿舍情爱牵缠,同沾法益。所以,不论冤亲敌友,若能够彼此提携,互相接引,转恶缘为善缘、化尘缘为法缘,是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修行路上也必能有所成就。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牢固藏

牢固藏
从前有一位商人,很善于作生意,几年下来,已经赚进了大量金银财宝。然而,财产愈来愈多,也带给他愈来愈多的烦恼。为了保管财宝的问题,商人每日苦思烦恼不已:假如财产埋在地底下,担心会被老鼠搬走;选择藏在水泽草丛中,又担心被狐狸野兽带走;如果交由兄弟、妻子保管,又害怕不知不觉中被侵占一空。这人左思右想,都想不出好方法,于是,他只好天天亲自携带笨重的财宝,日夜保管,片刻不离,深怕一不小心遗失。

经过一段时间,这位商人发现,邻近信奉佛教的人们,经常前往佛寺烧香供花,而且回来之后都十分欢喜。忍不住好奇心的驱使,他尾随着其中一名佛弟子来到佛塔。佛塔前面,有一个钵,信众在合掌绕塔之后,都一一将身上的金银财物恭敬地投入钵中。

商人感到疑惑,便请教一旁的法师:‘为什么大家都将财宝投入这个大钵里呢?’法师回答:‘这是“布施”,别称叫“牢固藏”,也就是“永不腐朽”!’商人一听,心想过去自己为了守着大批的财宝而终日忧心忡忡,但人终究无法避免死亡,再多的财富也不能恒久拥有。如果能将这些财宝布施供养三宝,利益大众,方能令这些财富生生不息。‘这就是我寻觅已久的藏宝处啊!’商人欢喜地说着,并且立刻将身上的钱财投入钵中。

法师随即为商人祝愿,并开示说:‘布施的功德,洪水巨浪不能淹没,熊熊大火不能烧毁,盗贼冤家无法侵害,时光岁月也无法腐蚀!施主生生世世,将会获得胜过现在千万倍以上的福报,法喜安乐!’商人一听完法师慈悲开示,所有烦恼疑惑都顿时消除,信受佛法,心开意解,当下证得初果罗汉!

原典出处:《众经撰杂譬喻》(卷一)

省思——

《众经撰杂譬喻》云:‘志心作福,功不唐捐,自致得道。’发出敬信心、欢喜心、清净心,至诚供养三宝,必能增长福德,广结殊胜法缘,最终获得出世解脱的果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牧羊人

牧羊人
从前有一个很会牧羊的人。

他的羊繁殖得很快,一下子就有成千上万头,

但他生性非常吝啬,所以没什么人愿意跟他交往。

另外有一个人,善于狡诈,

便设计了一个计谋,去和他交朋友,对他说:

‘我知道有一户人家有一个很漂亮的女儿,我去帮你提亲,把她娶来作你的媳妇。’

牧羊人听了很高兴,便交给了他很多的羊和种种财物。

隔了一阵子,这人又对牧羊人说:

‘你那媳妇现在已经生了一个儿子。’

牧羊人还没见到自己的媳妇,

听说已生了个儿子,自己做了祖父,

更高兴,又给了他好些财物。

再隔一阵子,

这人又跑来告诉牧羊人说:

‘你的孙子生下来不久,就不幸死了。’

牧羊人听了便大哭起来,伤心不已。

改写自《百喻经》卷第二(三○)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狐狸报恩

狐狸报恩
很久以前,有五百只狐狸及狮群同时住在雪山中,狐狸经常群聚一起,偷偷地跟在狮王后面,伺狮王猎杀牛、马、鹿等鸟兽,饱餐一顿离开后,再一拥而上,抢食这些残食。

一天夜晚,狮王觉得肚子饿了,出来觅食,狐群亦步亦趋地跟在狮王之后,等着分食。可是天色太暗了,狮王一不小心掉落到一个深坑里,爬不出来。狐狸们看了,知道不可能吃到食物,都一溜烟地跑走了。

只有一只狐狸留在深坑旁,心想:‘我每天吃着狮子所留下来的食物,才能维持生命。如今狮子遇到危难,我不能舍弃它,应该想办法救它出来才对。’

于是,狐狸思索各种营救办法,观察四周的状况后,看到了一旁的黄土堆。它马上对着洞里的狮子说:‘我现在要将黄土慢慢地推下去,你先到一旁去,等黄土越堆越高时,再跃上黄土,设法跳出来。’狐狸开始用力地将黄土扒入洞里,等黄土渐渐地堆高了,狮子便依照指示,从洞里跳了出来。

狮子非常感激它的救命之恩。狐狸却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报答狮子平日的关照,还特别感恩狮子长久以来的帮助,令狮子感动不已。

那时的狮王即是释迦牟尼佛的前生,扒土救狮的野狐是阿难尊者,其余舍弃狮王而去的四百九十九只狐狸,即是后来跟随提婆达多的四百九十九位比丘众。

典故摘自:《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十九》

省思——

台湾谚语云:‘吃果子,拜树头,吃米饭,敬锄头’,我们可以在社会生存,是众人的成就,观一餐饭,由垦植、收割、蹂治、舂磨、炊煮……而成,当中蒙受众生恩德,难以度量。因此,我们要知恩,还要进一步感恩、报恩。

感恩不仅是对提携与关心自己的长辈、上级,对平辈及晚辈的相助与照顾,都要感恩,佛法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视一切男子为我父,一切女子为我母。如果能以报恩心来生活,定会充满感激,而不会有怨恨、失望、不服气的想法,人我之间也更祥和喜乐。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狮象救国

狮象救国
从前有二位菩萨行者,非常仰慕诸佛难行能行的行谊。他们经常一起修行,或是诵经、反省检讨、观行及禅定。只要听说有不知道佛、法、僧三宝的国家,就发心去开导,并教化他们行六波罗蜜。

当时有一位国王很喜欢修行,却误入旁门左道。全国百姓也都承习了这个风气,无不事奉外道宗师。而国境之内常有妖怪出没,风雨乖违,人民生活皆不得安宁。

二位菩萨相互商讨:‘我们的国家由于三宝的教化,人人心存善念,力行十善;君仁臣忠、父义子孝、夫信妇贞,贤能的人很多。而这个国家却信仰外道,毒龙又时时侵扰,百姓求助无门。我们志愿上求佛道,为的就是要度化苦难众生,所以应当要想个办法来解救这个国家的人民。’

弟弟说:‘佛法戒律中,杀生为极大的罪恶,而慈悲是以救生为首。我们要怎么做才是呢?’

哥哥说:‘可怜的毒龙,只是为了贪着些许口腹之欲,却不知道即将堕入地狱受苦。如果杀害一人就要在地狱受罪百劫;更何况毒龙将要吞灭全国人民!我担心它在恒沙劫受罪完后,余报还都无法断除。如果除去毒龙使它不再继续造罪,又可以救济国家,再行佛法六度来化导百姓,使人人尊崇正法,便能换取无量众生的福祉!所以,弟弟你化成一只大象,我化为一只狮子。我们二人不惜牺牲生命,都要设法拯救全国。’

于是兄弟二人顶礼十方诸佛而发誓言:‘众生不能过安定的生活,是我们的罪过。我们发愿一定要圆成佛道,以度化一切的众生。’

狮子和大象一起来到毒龙的住所。毒龙显威灵、狮子现赫势、象具忍奋力,双方展开激烈的奋战,震动了大地,最后三者全部命绝,却也保全了一国人民的生命。

‘这一定是活菩萨!才会如此的慈悲,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救全国人民。’有人抱着狮子及象的尸体大哭着说。

菩萨的弟子们,亲见师父舍身济众的慈悲,哀恸地称扬师父的德行,也宣扬师父的化导,国王和臣子百姓才知道原来有佛法的存在。全国百姓不断地赞扬,菩萨的大慈悲行,并隆重的举行殡葬典礼,国王随即下诏:以佛法为国教,鼓励全国居民行六波罗蜜。自此以后,上千人出家修行成为比丘;而国内的在家居士也都能修清净梵行,国家渐渐趋于太平。

省思——

世间法无法达到绝对圆满,从某些方面来看,总有不尽完美的地方。对于发愿上求下化,行菩萨道的人而言,必需有智慧与勇气去承担、去努力,对于大多数人都有所助益的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3:22 , Processed in 0.259641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