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1-16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玄 参(《本经》)
玄参为玄参科植物玄参的干燥根。多系栽培。主产于浙江、四川、湖北、安徽、江苏等地。原植物生于野草丛中或林下阴湿处。喜凉爽气候,耐旱又耐寒,向阳排水良好的砂质或石灰质土壤最适宜生长。味甘、苦,咸,性寒。归肺、胃、肾经。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解毒散结、润肠通便。临床用名有玄参、蒸玄参。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微寒。主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目明。
《名医别录》:味咸,无毒。主治暴中风、伤寒,身热支满,狂邪、忽忽不知人,温疟洒洒,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气,下水,止烦渴,散颈下核,痈肿,心腹痛,坚症,定五藏。久服补虚,明目,强阴,益精。
《药性论》:使,味苦。能治暴结热,主热风头痛,伤寒劳复,散瘤瘿瘰沥。
《日华子本草》:治头风,热毒,游风,补虚,劳损,心惊,烦燥,劣乏,骨蒸,传尸,邪气,止健忘,消肿毒。
《开宝本草》:味苦、咸,微寒,无毒。疗暴中风伤寒,身热支满,狂邪忽忽不知人,温疟洒洒,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气,不水,止烦渴,散颈下核,痈肿,心腹痛,坚癥,定五脏。久服补虚明目,强阴益精。
《药类法象》:足少阴肾经之君药也,治本经须用。
《汤液本草》:《象》云:足少阴肾经之君药也,治本经须用。
《本草》云: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目明。主暴中风伤寒,身热支满,狂邪,忽忽不知人,温疟洒洒,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气,下水,止烦渴。
易老云:玄参乃枢机之剂,管领诸气,上下肃清而不浊,风药中多用之。故《活人书》治伤寒阳毒,玄参升麻汤,治汗下吐后毒不散,则知为肃清枢机之剂。以此论之,治空中氤氲之气,无根之火,以玄参为圣药。
《本草衍义补遗》:气微寒味苦,乃足少阴肾经之君药也。《本草》云: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目明,主暴中风。易老云:玄参乃枢机之剂,管领诸气,上下肃清而不浊。以此论之,治虚中氤氲之气,无根之火,以玄参为圣药也。
《本草发挥》:洁古云:气寒味苦。治心中懊?,烦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小便不利。东垣云:足少阴肾经君药也,治本经须用。
《本草纲目》:肾水受伤,真阴失守,孤阳无根,发为火病。法宜壮水以制火,故玄参与地黄同功。其消瘰疬亦是散火,刘河间言结核是火病。
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
《本草经疏》:玄参正禀北方水气,而兼得春阳之和,故味苦而微寒无毒。《别录》兼咸,以其入肾也,为足少阴经君药。黑乃水色,苦能下气,寒能除热,咸能润下软坚,故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明目者,益阴除热,故补肾而明目也。热则生风,故主暴中风,及疗伤寒至春变温病,身热支满,狂邪忽忽不知人。主温疟洒洒者,邪热在表也。胸中气亦邪热也。止烦渴,散项下核痈肿者,解热软坚之效也。心腹痛亦热也。坚癥者,内热血瘀而干也。益阴除热,故定五脏,久服补虚强阴益精也。散结气而能软坚,故主瘰疬也。散结凉血降火,故解斑毒,利咽喉也。下寒血三字疑有误。
简误:血少目昏,停饮寒热支满,血虚腹痛,脾虚泄泻。并不宜服。
《本草蒙筌》:味苦、咸,气微寒。无毒。恶芪枣姜茱,黄芪、大枣、生姜、山茱。反藜芦一味。可为君药,惟走肾经。强阴益精,补肾明目。治伤寒身热支满,忽忽如不知人。疗温疟寒热往来,洒洒时常发颤。除女人产乳余疾,驱男子骨蒸传尸。逐肠内血瘕坚癥,散颈下核痈肿。盖此乃枢机之剂,管领诸气,上下津清而不致浊。治空中氤氲之气,散无根浮游之火,惟此为最也。
《本草乘雅》:玄正子半,一阳将复之时也。非动非静,若显若匿,一点微芒,万钧之力;其味苦,已向乎阳,其气寒,未离乎阴,俨似少阴之枢象。参赞化育之元始,具备少阴之体用者也。主治功力,与芍药相似,芍则端倪已破,玄则酝藉幽微,故主寒热积聚之欲成坚凝闭密,与产乳余疾之已出未净,补肾气者,补肾气方萌之机兆,非补肾藏欲藏之形质。体用周备,则精华上注,故令目明。
冬三月,此谓闭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非水凝如石之肾气独沉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