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我来了

[佛教文化] 329个佛经故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子哭拜着说:“我一定把父王的教诲,牢记在心!”遂告别父亲,来到边境。

太子在边境紧衣缩食,日夜辛苦,把城市治理得井井有条,使老少皆安、长幼有序。远近居民听到太子的善政,纷纷到这儿来定居。

太子来了只不过一年这儿的居民便增加了一万多户,使这座本来人烟稀少的边境城市,变成繁荣昌盛的大城市。

消息传到首都,国王及后妃都很高兴,觉得太子真有治国之才,百年之后,可以放心地把国家交给他。

但宠妃心中却十分怨恨、害怕她想:“如果不趁国王健在时除掉太子等到太子继位那就对我太不利了!可是现在国王很喜欢太子即使再进谗言也没什么用,怎么办呢?”

她秘密地把丞相召来,两人商量了半天,想出一条毒计。

他们趁国王外出不在王宫时用蜡假造国王的印信再派人到边境假传国王的圣旨说:你有欺君之罪朕不忍心当面杀你。圣旨到达之日,马上剜下你的两个眼珠,交付来使带回。

圣旨传到太子那里,太子手下的官员们谁也不相信国王竟会下这道圣旨,处罚完全无辜的太子。大家都说:“这个使臣一定不是大王派出来的。”

太子却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为了爱惜自己的身体,而违逆父亲的意思,这是最大的不孝。我的主意已定,你们不必多说。”

于是太子大摆宴席与官员们欢饮了三天。

在这三天中还在城里大量布施,救济那些贫穷孤寡的人。三天之后,太子让手下的官员武士,动手把自己的眼珠剜下来。

但官员武士,没有一个忍心做这么残酷的事。

太子只好到处寻找愿做这件事的人,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卖草的孩子,许诺给他重赏才把眼珠剜下封在盒子里交给使者。

使者回到首都,把太子的眼珠交给丞相,丞相又把它交给宠妃。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宠妃这才算心满意足。她把太子的眼珠挂在床头,天天对着眼珠骂道:“不肯顺从我我让你尝尝剜眼的滋味!怎么样?痛快吧!”

那天夜里,国王作了个梦,梦见一只非常大的马蜂,螫伤了太子的眼睛。国王从梦中惊醒,越想越不安,不禁流下泪来说:“莫非我儿子遭到什么横祸了?”

宠妃唯恐事情败露假意安慰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定是因为你白天思念太子过度,晚上才作这样的恶梦。太子哪里会有什么祸事呢?以后你白天少想一点,晚上也就不会再作恶梦了。”

国王想想也有道理,便把此事放下。

再说太子把眼珠剜下后,就没法再处理政事,只好四处流浪,靠弹琴乞食,苦度时光。

太子有个未婚妻,是另一个国家的公主。有一天,太子辗转流浪到这个国家,在街头弹琴卖唱。因为国王很喜欢欣赏弹琴,所以有人就把他领进宫,让他弹琴给国王听。太子先弹奏了一曲,歌颂国王的功德;接着又弹了一曲,诉说孤儿的痛苦,在这首曲子中,太子寄托了自己的悲惨遭遇,弹得如哀如怨、如泣如诉,听到的人都不禁流下泪来。

公主当时正好陪同父王一起听这个盲琴师弹琴,她非常聪明,妙解音律,听懂了太子寄托在琴声里的哀思,明白面前的这个盲琴师,原来就是自己的未婚夫法施太子,不禁痛哭流涕说:“我的夫君,原来竟落到这种地步!”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国王觉得很奇怪,忙问是怎么回事。

公主就把法施太子用琴音叙述的悲惨遭遇讲述了一遍。

国王起先还有点不信,一问盲琴师,果然和女儿所说的丝毫不差,眼前的这个盲琴师,正是自己的女婿法施太子。

公主对父亲说:“我的命运,已经与夫君联结在一起了,贞女不事二夫。他现在遭受冤枉,流落到这个地步,更需要我来照顾他。希望父王同意,让我跟他走。”

国王和王后都很伤心,但见女儿的决心这么坚定,只好依从她。

法施太子夫妇,又辗转回到本国。

法施的父亲听说本城来了个弹琴高手就把他唤进王宫。

虽然这个盲琴师的面容,十分憔悴,但他越看越觉得像是法施尤其是声音更像。

国王就问道:“你是不是我的儿子法施?”

法施再也忍不住了,伏在地上嚎啕大哭。

国王、王后及宫女们,看见原来那么英挺的公子,被折磨得如此凄惨,都伤心地流下泪来。

法施的妻子就将法施如何奉命剜眼的事,原原本本地告诉国王。

国王马上下令追查,搞清楚原来是宠妃与丞相合谋搞的鬼,便下令将他们抓起来,痛打一顿之后活埋了。

此后法施和他的妻子在他父亲的国家里平安地生活白头到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波罗脂国二比丘

波罗脂国二比丘
佛陀时代,波罗脂国有二个比丘。

一日,听说佛陀在舍卫国大开法筵,演说妙法,

二人便相约一同前去听佛陀开示法要。

收拾了简单的行囊,二人便向舍卫国出发了。

烈日下,

二人挥汗如雨的低头疾行,走着走着,

觉得口干舌躁,但一路上却没有半点水源,

二人只得耐着口渴,继续往前走……

正当二人走得筋疲力竭,

突然,眼前一亮!

一口井就在前面不远处!

二人宛如沙漠逢甘霖般,欣喜地前去汲水。

当他们把水汲出井后,却发现水中有虫,

此时其中一位比丘,顾不得水中有虫,就迫不及待地一饮而下。

而另一位比丘,只是默然地站立于井边,

喝了水的比丘见状就问:

‘你不也是很渴吗?为什么现在却不喝了呢?’

这位比丘答道:

‘佛陀有制戒,水中有虫不得饮用,饮了即犯杀生戒。’

喝了水的比丘就相劝说:

‘您还是喝了吧,不然渴死了,连佛都见不到,更别说听经闻法了!’

比丘听完,不为所动的说:

‘我宁可渴死,也不愿意破戒而苟活!’

这位坚持不喝水的比丘就因此而丧命了。

但由于持戒的功德力,比丘往生后立即生到天道,

当天晚上就以神通力抵达佛所,顶礼佛陀,

佛为他说法,便得到了法眼净。

喝了水的比丘独自一人继续赶路,直到隔日才来到佛所,

一见佛陀,立刻五体投地的至诚礼拜。

佛陀以神通智慧力得知先前发生的事,他询问道:

‘比丘!你从何处来?有没有同伴随行?’

比丘即一五一十的把路上发生的事禀告佛陀,佛即呵斥说:

‘你这个愚痴的人!你虽然现在眼睛见到了佛,但是却没有真正地见到佛,那位持戒而死的比丘已先你一步来见我了。’

佛陀更进一步说:

‘如果有比丘放逸懈怠,虽与我同住在一起,也能常常见到我,但我却不曾见这样的比丘;若有比丘离我数千里,能精进用功、不放逸,虽然彼此相隔千里之遥,而这样的比丘却能常常见到佛,而佛也常常得见比丘。’

比丘听完佛的教导,若有所悟,羞愧地顶礼而退。

省思——

金刚经言:

若人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修行学佛,如何才是真正的见到佛?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波耶王的故事

波耶王的故事
从前波罗奈国有个国王,名叫波耶。他当政时以仁慈之心治理国家,从不用武力,老百姓也都遵纪守法,国内太平无事。武器、监狱等全部废除了,大家丰衣足食,连天神也赞叹波耶王的善行。

邻国的国王,听说这个国家如此繁荣富足,便与大臣们商量:“那个国家如此富足我要占领它,我一定要得到它。”大臣及王妃们都表示非常赞同。

于是,那个国王便调集全部兵力,发兵攻打波罗奈国。

波罗奈国的百姓听到这个消息,纷纷动员起来,准备抵抗外来的侵略他们加紧训练制造兵器储备粮食和水做好了抵御强敌的一切准备。

波耶王看到两国随时都有可能开战,形势紧迫,难过地说:这是因为我一个人的缘故啊!打起仗来,双方都会死伤无数百姓、毁掉大批物资,这么多无辜百姓要遭殃!为什么不能以德服人,却非要用豺狼虎豹一般残忍的办法呢?我宁可失去自己的性命也不能放弃自己的慈悲心。”

于是他对聚集的大臣们说:“请诸位退下,明日再来商议。”

当夜,波耶王换了衣服,悄悄地出城,走到一座山里。

月亮弯弯地挂在树梢,发出冰冷的银光,波耶王坐在一棵大树下沉思着。

这时,在朦胧的月光下,沿着蜿蜒的山路,走过来一位老婆罗门。见树下有人坐着,老婆罗门上前问安并道:“你们的国王安然无恙吧?”

波耶王答道:“他已经死了。”

老婆罗门听到这句话,伤心得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波耶王见他这样悲恸心里有些奇怪,就问他:“您为什么这样悲伤呢?您是谁啊?”

老婆罗门说:“我早就听说波耶王对百姓非常爱护、仁慈如同天帝释对众生一样。我从很远的地方赶来,就是要去他那里,可真没想到,他竟然已不在人世了。我又老又穷,为了到波耶王那里去,已经花掉毕生的积蓄,现在我该怎么办呢?”

波耶王说:“您别难过我就是波耶王。现在有一个机会可以让您发财:邻国的国王知道我的国家丰足富饶,钱财众多,下了命令要攻打我的国家。现在,他已经占领我国的首都,并悬赏要我的首级,说:‘凡是得到波耶国王头者,赏男女仆人各一千人、马一千匹、牛一千头、金银各一千斤。’您要是割下我的头,带着我的金王冠和宝剑为证,送给那个国王,那么丰厚的赏赐,就可以供您使用,并且可以传给后代子孙,他们再也不会受穷了。这样,我心里也愉快。”

老婆罗门马上回答:“大王!您是一番好意,但这种不仁不义的事,我宁死也不会做的。”

波耶王心里想:“看来这位老人宁可穷死、饿死也不会杀害我的。

可是如果我自己把头送给他他不是就没罪了吗?”

于是,波耶王拜了拜十方,泪流满面地说:“在百姓遇到危难时,我应该拯救他们、安抚他们;在百姓不懂道理,而走向邪路时,我应该引导他们、帮助他们。但现在面对这位老人我要用自己的头,来帮助他摆脱贫困,又让他无罪。”说完就拔剑自杀。

老婆罗门拿了他的头,带着王冠和宝剑,进城去见邻国的国王。

在王宫门口,一位大臣带他进去拜见国王。

国王奇怪地向波耶王派来的大臣询问道:“大臣啊!那个波耶王力大无比,能独挡千人,难道是这个老头一个人捉到的?”

大臣哀恸地伏倒在地,无法回答。

国王又问老婆罗门:“那么他是你杀死的吗?”

老婆罗门将事情经过详细地讲一遍。

这件事很快地传遍全城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知道了都涌上街头,痛哭哀悼,有些人甚至因哀伤过度,而吐血或休克而死;连那些雄赳赳的武士们,也都失声痛哭。

国王深深被波耶王的行为感动了仰天长叹道:“我真是太残忍了!是我杀害了这位仁慈的国王啊!”

随即取来波耶王的尸体,将头与身体用金牌连在一起,放在正殿上;又立波耶王的儿子为王。

全国上下都很热爱波耶王的儿子。

后来这两个国家世代和好,再也没有打过仗。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流水长者救鱼

流水长者救鱼
从前,有一个‘天自在王国’,国内住着一位德高望重的流水长者,经年累月不疲不厌地救济众生,因此受到人民的敬仰。富贵高权的长者经常四处访视,关心周遭一切,在民间时常流传着长者助贫扶弱的仁慈事迹,赞扬长者的种种菩萨行持……

风和日丽的一天,长者带着他的二个儿子——水空、水藏,行走至一座城内,走着走着,接近了一个已经干涸的大水泽。风呼啸吹过,尘土随之扬起,一片死寂中,天空出现了群鸟,争先恐后地飞往水泽,不久,周围突然跃出虎豹、野兽之类,也同样往前方水泽奔驰而去,三人对这怪异的现象感到不解,便决定一同前往水泽看个究竟。

原来,即将干涸的水泽中,放眼望去,横竖躺着成千上万的鱼群,奄奄一息,在几乎见底的水泽中不断挣扎。眼看烈日曝晒下,鱼群必死无疑,更令人心惊的是,虎狼鸟兽已大群的聚集,准备饱餐一顿。长者见到这一幕,心生悲愍,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解救待死的鱼群?附近的树神知道长者起了慈悲愿心,便出现对长者说:‘善男子!赶紧施水给这些即将曝死的鱼吧!你名号之所以为流水,应当实至名归,实现你的菩萨愿行。’

长者听闻这一番话,解救鱼群的心意更是坚决。环顾四周,草木丰茂,但却没有任何水源的迹象,只好先取树木枝条来遮盖鱼群,减轻烈日的曝晒,暂时缓和水枯的情形。长者沿着水泽四周推断水源的来处,经过了一段路程,发现一条名叫‘水生’的大河,实地了解之后,长者终于明白池水枯竭的原因。原来,有一群恶人为了捕捉池中之鱼,已将上游的水阻截,使水无法流向水泽。时间一久,水泽自然而然竭尽,鱼群暴露于外,要捕到鱼群简直是垂手可得。这种恶心的诡计,使得成千上万的鱼群濒临死亡。

长者为了抢救鱼命,甚至向国王借来二十头大象。父子三人领着群象至大河中取水后,立即放水至空泽中,在他们的努力下,终于使水泽的水位逐渐上升,鱼群获得丰沛的水量,恢复生机,欢悦地悠游于水中。见到鱼群得以脱离险境,长者松了一口气,来回巡视鱼池四周,鱼群感应到长者的慈悲救生,纷纷循岸而游,紧跟着长者的脚步。看着鱼群眼神中流露着祈盼,长者突然想到,这段时间下来,鱼群没有食物,现在一定很饥饿,于是吩咐儿子赶紧回家收集食物,以最快的速度运送到这里。经过长者的施予,鱼群总算安稳了下来。

长者思惟:‘我今天给予这些鱼群所需、所食,希望未来亦能施予众生无上法食!过去曾经听闻一位比丘读诵大乘经典,经上说:“若有众生临命终时,得闻宝胜如来名号,即生天上。”我现在也应该为鱼群解说十二因缘之法,并为鱼群称说宝胜如来名号。’为鱼群宣说经义后,一行人也法喜的踏上归途。

后来,这些鱼群往生至忉利天,化为容貌端严的天人,其中有些天人忆念起前世的因缘,便告诉其他天人说:‘我们曾于阎浮提内堕入畜生道受鱼身,那时流水长者不但供给水和饮食,又为我们宣说十二因缘法和宝胜如来名号。因为这样的助缘,我们才得以生天,我们应供养长者,报答此恩!’在长者沉睡的一个夜里,楼屋上空出现了一片光明,祥云聚集,数千万天人来到长者的处所,奉上无数珍宝,飘落的天花伴着虚空中响起的美妙天籁……

翌日清晨,国王和人民得知昨晚出现的种种瑞相,是由于流水长者慈悲布施所感应,莫不欢喜赞叹长者的菩萨行。

省思——

经云:‘今我所布施,不求三界福,为诸众生故,以用求佛道。’护生、救生是‘持戒’;于过程中忍耐奔波是‘忍辱’;为护念众生而尽其所能、无有间断是‘精进’;沉着不慌、临机应变是‘禅定’;寻找解救之道,适时给予众生所需为‘智慧’。如此令一切众生脱离苦厄、闻法入道,即是落实大乘菩萨之愿行!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市蜃楼

海市蜃楼
从前,在沙漠中有一座美丽的城堡……

当太阳刚出来时,

可以见到城门、了望台、宫殿,以及来来往往的行人;

随着太阳渐渐升高,城堡就慢慢消失不见。

往往有些人,会以为它是一个快乐的天堂,

却不知道这座美丽的城堡,

只是沙漠中空气形成的一个幻象,

根本了不可得。

有一群从远方来的商人,

无意间看到这座沙漠中的城堡,

心想如果能够到那里做生意,一定能够赚钱致富。

于是,他们飞快地赶去。

然而,当他们越接近城堡,

就越是找不到,

这时,他们沮丧地喊着:

‘我好累!我好热!我好渴!’

当阳光照在热气上时犹如奔驰中的野马群,

他们却以为是水。

于是,又急忙向前奔去,

但是同样地,他们越是向前走,越是找不到。

渐渐地,他们疲乏到了极点,

最后来到穷山狭谷中,忍不住大叫大哭。

就在这个时候,

他们听到自己的回音,误以为是有人在附近。

于是,燃起了一线希望,

决定再打起精神继续向前走,

走着,走着,

全身灰头土脸,愈走愈灰心。

最后,他们终于猛然发现:

他们追逐的只是一个幻象。

一刹那间,

渴求的心也就停止了!

当下恍然大悟。

改写自《大智度论卷》卷六

省思——

‘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荣华富贵与沙漠幻城何异?

行忍的龙

大海中住着两条龙,一个生性刚直,一个生性慈忍。一日,刚直又爱玩的龙说:‘在海中,所有可观赏的景物都已经看过了。每天过同样的日子,实在太没趣了。我们一起到陆地上开开眼界,好不好?’另一龙回答:‘如果不小心遇到陆地上的恶人,一定很难脱逃,太危险了吧!’爱玩的龙又说:‘我有个好办法,我们可以化成小蛇啊!如果路上没有行人,我们就在道路上游玩;如果看到有人出现,再马上躲到路旁,绝对很安全的,你不用担心。’看到爱玩的龙这么渴望到陆上去,于是另一龙便同意它的建议。两龙一起结伴到陆上,预计到处观赏游玩。

刚离开海中不久,就在路上遇到了一只毒蛇。毒蛇一看到两只小蛇,不怀好意地竖起蛇身,立即吐出毒液,想加害小蛇。爱玩的龙变化成的小蛇,看到毒蛇竟有眼不识泰山,胆敢想加害它们,非常地愤怒,欲加以报复。正要行动时,立刻被另一慈忍的小蛇制止。慈悲的小蛇说:‘我们是要修自利利他的菩萨行者,对于不知因果、随顺习气的众生所犯的过错,都应当宽容、原谅他们。能忍众生所不能忍,这是圣者的教诫,我们一定要遵循。’于是便又赞颂‘忍’:‘行贪欲者是狂夫,不怀仁义心。嫉妒心,只会让我们毁犯圣者的教诫,唯有安忍而不动心,才是菩萨行者所当为。’刚直的小蛇本已嗔心愤起,听到这段话后,马上对慈蛇升起恭敬心,不再有嗔恶之心,便放弃欲加害毒蛇的恶念。

慈蛇又说:‘我们还是回到海中吧!’于是便一起离开陆地。就在此时,两蛇一起恢复龙身,显现他们的威神,天地都为之震动,乌云兴起且大降雨水,令人鬼都为之震惊。而原本在一旁虎视眈眈的毒蛇,看到想加害的小蛇竟是龙所化现,才知道自己犯了大错,差点就断送身命,更是惊惶恐怖,羞愧难安。

忍龙是释迦牟尼佛的过去生,刚直又爱玩的龙就是阿难尊者,而毒蛇,则是一再加害佛陀、且不断地被宽恕的提婆达多。

原公案出自《六度集经》

省思——

学习佛陀的慈悲,以宽容的心来待人接物,不为贪、嗔、痴的烦恼所束缚,我们的心便能时刻自在、光明、清净;心量广大,宽容慈忍,放下执着计较的心,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海神请法

海神请法
佛陀时代,在舍卫国有五百位商人,为即将展开的航行寻宝计画,慎重而热切地商议着:‘大海!变幻莫测,虽藏有众宝,但却也蕴含无限危机!’‘是啊!若没有了解海性的人相助、指导,此行如何圆满顺利达成任务呢?’‘大众!我认识一位受持五戒的居士,福慧兼备,又了解海性,不如就请这位贤者来担任指导,各位意下如何?’在众商人此起彼落的赞成声中,事情就这样议定了。

船身破浪而行,自无量水族上方滑过。海神在水族们簇拥下,前来观察声势浩大的商队,唯有通过海神的试炼,才有探宝的资格。船身突然不动了。海神化作庞大、丑恶、青面獠牙、火燃于顶的巨大夜叉,耸立于狂涛之间,挡住航路。他恐怖的面孔冷冷抛下阴森的字句:‘世界上有比我还恐怖的吗?’贤者平静地回答:‘有。比你恐怖好几倍。’海神化身的夜叉幽幽地问:‘喔!谁?’贤者以坚定的态度回答道:‘世界上,有一类愚痴众生,无恶不造:杀、盗、淫、妄、拨弄是非、恶言粗语、言不及义、贪婪纵欲、嗔恨暴力……固执地相信种种偏差、邪恶、错误的观念见解,不改不悔。这种人死后直堕地狱,受无量无边的痛苦:刀斫车裂、刀山剑树、火车镬汤、寒冰沸屎……千万年月受此苦报。这类众生,比你恐怖何只百倍?’夜叉闻言,默默地松开双臂,把船放了,隐没于浪涛间。

逃过一劫的众商人,松了口气,又继续惊险的航行;不料才行几里海路,船身又不动了。海神又化成干瘪消瘦,不成人形的怪物,只隔着薄皮、血脉筋骨呼之欲出般的身体,横在船边,空洞无力的声音轻轻飘来:‘世界上有比我更瘦的人吗?’贤者望着对方说:‘有。比你瘦弱好几倍。世间上有一类愚痴众生,存心恶劣,吝啬、贪婪、嫉妒、舍不得布施与人分享。这种人死后马上投生为饿鬼,身如山、咽如针、发乱肤黑、瘦弱干消……千万年月受此苦报,不闻不见饮食谷物,这类众生比你严重上千倍!’海神化身的怪物听完这一席话,无言地放了船,消失了。

好不容易迂回前行数里,船身再度于汪洋中静止。大众定睛一看;这次不是惊世骇俗的妖怪,却是一名巧笑倩兮的绝世美人。她倚着船身,用珠玉般甜润的嗓音发问:‘世界上有没有像我一样美丽的人呢?’贤者庄重地回答:‘有。比你美上千万倍。’海神反问:‘是谁?’贤者答道:‘有智慧的人,身口意三业清净,广行善法,信敬佛法僧三宝,并时常发心供养。这种人往生立刻化生天上,身形容貌清洁光明,端正庄严天下无双,比你庄严何只千万倍?和殊妙的天女相比,你简直像是瞎眼的猕猴!’海神闻言,顷刻回复成海神的面目。

威严摄人的海神,以掌掬海水,正色再问贤者:‘是我掌中海水多?还是整片汪洋海水多?’贤者回答:‘掌中水多。’海神一愣,迟疑片刻又问:‘此话当真?’贤者慎重地说:‘这是真实不虚的谛理。世界劫尽时,出现两个太阳,泉池干涸;继而出现三个太阳,小河枯竭;当四个太阳并出时,大江干焦;至五个太阳同现,大海亦开始消损;然后六日聚出,海水只余三分之一;最后七日当空,海水枯尽、须弥山崩倒,遍地燃火。如果有人能以敬信之心,用一掬水,供佛、供僧,或孝养父母、周济贫穷、施与禽兽,如此功德,将历劫享用不尽!所以这一掬之水,岂不是比海水多?’海神听闻以有限、有尽的水,转化成功德法水的妙法,欢喜不已,主动献上稀世珍宝,馈赠贤者,并叮咛、嘱托上好妙宝转供佛陀及僧团。

随后贤者与五百商人在采足宝物后归还舍卫国,并一起到只树给孤独园礼拜佛陀,长跪恭敬地供养各人所得及海神供养的各类珍宝。之后,贤者与五百商人长跪合掌恳求佛陀慈悲,愿剃发作佛弟子,禀受如来清净教法!佛陀应允,并说:‘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衣在身!’佛陀语音方落,众人已应言个个现端正清净僧相。佛陀再应机说法、慈悲开示,这群福德因缘具足的比丘们,立刻开悟,漏尽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典故摘自:《贤愚经.卷一──海神难问船人品第五》

省思——

所谓‘相由心生’,一个人是否庄严、具亲和力,不在于外相的美丑与外表的装饰,而是在于这念心是否良善、纯净。世间上最丑陋、最狰狞可怖的人,莫过于因心怀愚痴,只为己利,而无恶不作,令人见之心生畏惧,不愿亲近的人;相反地,世间上最庄严、最良善可亲的人,莫过于心怀智慧,三业清净,敬信因果,处处能为人着想,广行善道之人。所以,要培养出光明的人生和成为最受欢迎的人,就要先清净我们这念心。更进一步,要懂得把握因缘、珍惜机会广结善缘,并化有形有相的财富为善法资粮、功德法财,深信人人本具自性心宝,才是真正的富贵、有意义的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海龟和五百商人

海龟和五百商人
名闻利养对提婆达多而言,有着无比的吸引力。长久以来,他对世尊不肯将僧团交给他统理之事,感到非常不满。他心想:‘只要世尊死了,我就可以成为新佛,未来丰厚的利养和众人的恭敬,将属于我的了!’想到这里,嘴角不禁泛起奸邪的微笑。他开始处心积虑地计画谋害世尊。

有一天,提婆达多雇了五百位善于射箭的婆罗门,埋伏在世尊的精舍附近。共同约好等世尊一出现,就一齐用乱箭把世尊射死。大众屏息以待……。

世尊出现了!一枝枝箭应弦而出。当箭射到世尊身边时,竟全都化成拘物头花、芬陀利花、波头摩花及优钵罗花,美丽的花朵缓缓飘落在世尊的四周,形成一片美丽的花海。

这五百位婆罗门看到如此神奇的景象,心中既惊讶又害怕,不约而同地全都舍弃了弓箭,跪在世尊前,向世尊忏悔。

世尊微笑着,并慈悲为他们说法,这五百婆罗门心开意解,当下就证到了初果。此时,他们向世尊请求出家,希望世尊答应他们出家学道。世尊也答应了,便说:‘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着身,即成沙门。’话一说完,五百婆罗门须发自行掉落,身上的衣服也即时变成了袈裟。世尊再次说法,五百人都证得阿罗汉果。

其他的比丘听说了这件事情,赞叹地说道:‘世尊的神力实在不可思议,竟让恶人悔改,并立刻证得阿罗汉果;世尊的慈悲更是广大无边,即使提婆达多屡次加害,而世尊总是以大慈悲心原谅包容,谆谆化导,真是令人感动。’

世尊告诉大众:‘提婆达多不断加害于我,并非今世方才如此。过去久远劫前,波罗奈国有一位商主,名为“不识恩”。有一次,不识恩和五百位商人一起入海采宝,经过几番努力之后,采得丰盛的宝物,大众欢喜地启程返航,希望早日回乡,好好享福。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看似平静的海面下竟藏着一个可怕的漩涡……。

当船航行至此,船身一阵剧烈的摇晃,没几秒的功夫,整个船身就被卷入漩涡之中。更可怕的是,在漩涡中还出现了一个面目丑陋的水罗刹。它狰狞地笑着,伸出恐怖的双手捉住了船身。

大众惊慌不已,有的哭、有的大叫,船长马上下令,水手们一齐使出吃奶的力气摇桨。过了一会儿,船身仍然动弹不得,只听到罗刹的笑声在风中飘荡。

恐惧万分的商人们,纷纷向日月天神祈祷,希望有奇迹出现……。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远处海天交际的地平线上,有一座大岛缓缓地飘动过来。

当‘大岛’愈来愈近时,商人们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背宽有一里的大海龟。

大海龟听到了商人们的哭号,心生悲悯,于是静悄悄地绕过了罗刹,不动声色地游到了船边。大伙儿喜出望外,毫不犹豫争先恐后地跳到龟背上。大海龟趁着罗刹笑得忘神之际,卖力地划动四肢,急速地脱离了罗刹的魔掌,背后传来的是罗刹气极败坏的谩骂声……。

游至岸边,大海龟已经累坏了,便趴在岸边闭眼小憩,由于体力的透支,不知不觉中就睡着了。商人们这时才松了一口气,陆续爬下大海龟的背部。

经过刚才的惊险及恐怖的经验,大家都又累又饿又渴,挤在商人中间的不识恩,才刚爬下龟背,便想用石头砸死大龟充饥。

所有的商人见状都赶紧阻止他:‘刚刚在海中如果没有大海龟前来拯救,我们早就葬身海底。它对我们有救命之恩,你怎么可以杀它呢?况且龟是有灵性的动物,这么大的海龟,想必也修持了很多年了,杀它是很不吉祥的。’

不识恩说:‘现在大家都又累又饿,最重要的是赶快找到食物充饥,如果这个岛上没有食物,我们不也是一样会饿死吗?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想办法求生!’

于是,不顾大家的阻挠,不识恩找了一个大石头,用力地朝龟头砸去。大海龟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当场就死了。

忘恩负义的不识恩,撕下龟肉,大口咀嚼,拍拍肚子,感到满足极了。

这一天经历许多险难,大伙都非常疲累,到了晚上,纷纷找地方躺下来休息。在波涛的伴奏及海风的吹拂中,很快地都入睡了。

谁知道噩运还没结束呢!到了半夜,远远地传来‘轰隆,轰隆……’的巨响,接着是一阵天摇地动,灰暗的夜色下卷起一阵沙尘,大众还来不及张开惺忪的双眼,一群大象早已疯狂地向他们冲过来。这时已无路可逃,想再找大龟帮忙,为时已晚。所有的人,都被象群给踩死了。

当时的大海龟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不识恩就是提婆达多,五百位商人就是现在出家修行得道的五百婆罗门。

原公案出自《杂宝藏经》卷三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涂香的天女

涂香的天女
佛陀的足迹,今日踏上舍卫城。佛陀亲临城中,是何等殊胜大事!遥见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具足,尊胜殊特、超出世间一切的佛陀,坐在路旁静静磨香的市井女子好生向往。佛陀一步一步地走近,她心中的欢喜、感动、敬意无限攀升;当佛陀来到面前,她颤抖着手,将初初磨好的上等香粉,涂在庄严的佛足上。

往生不久,这名平凡的市井女子,就化生为忉利天上一名体香幽远的天女。在诸多天人聚集于善法堂时,帝释垂询这名天女:

您从前修了何等福报?

身香微妙不可思议;

光明胜镕铸黄金的光泽,

超过一般天人!

这位初来乍到的天女恭敬地回答:

过去生谨以上等妙香,

恭敬供养胜尊佛陀;

蒙佛威德加被福佑,

生于忉利天宫!

而今欢喜踊跃,

身出微妙香气;

百由旬内远近闻者,

悉得同蒙供佛利益!

言毕,涂香天女施展神通,飞回人间顶礼佛陀。在亲聆佛陀甘露法语当下,证得须陀洹果。佛陀身旁诸多常随众比丘,请示佛陀:‘这名天女过去生修了何等福报?不但投生天上,还身香清净殊绝!’佛陀慈悲回答:‘这名天女,过去生在人间时,亲手磨香涂于佛足。由于虔诚供佛因缘,命终生天,感得身香曼妙的果报!’

典故摘自:《杂宝藏经?卷五》

省思——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世事不离因缘果报,然而成功的果实,往往是大众瞩目的焦点;因地的努力灌溉,多半为人所忽略。若羡别人丰收,当问自己耕耘几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3:20 , Processed in 0.313625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