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漏   芦(《本经》)

漏芦为菊科植物祁州漏芦或禹州漏芦的根。前者主产于东北、华北、西北;后者主产于河南、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味苦,性寒。归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痈肿、下乳汁。临床用名漏芦。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皮肤热,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

《名医别录》:味咸,大寒,无毒。主止遗溺,热气疮痒如麻豆,可作浴汤。

《本草拾遗》:有毒,杀虫,山人洗疮疥用之。

《药性论》:君。能治身上热毒,风生恶疮,皮肌瘙痒瘾疹。

《日华子本草》:连翘为使。治小儿壮热,通小肠,泄精,尿血,风赤眼,乳痈发背,瘰沥,肠风,排脓,补血,治扑损,续筋骨传金疮,止血,长肉,通经脉。

《开宝本草》:味苦、咸,大寒,无毒。止遗溺,热气疮痒如麻豆,可作浴汤。

《本草衍义补遗》:东垣云:是足阳明本经药。大寒无毒,主皮肤热、恶疮疽,通小肠,治泄精、尿血、乳痈及下乳汁。

《本草纲目》:漏芦下乳汁,消热毒,排脓止血,生肌杀虫。故东垣以为手足阳明药。而古方治痈疽发背,以漏芦汤为首称也。庞安常治痈疽及预解时行痘疹热,用漏芦叶,云无则以山栀代之。亦取其寒能胜热,盖不知其入阳明故也。

《本草经疏》:漏芦得地味之苦咸,禀天气之大寒,故无毒。苦能下泄,咸能软坚,寒能除热。入足阳明、少阳、太阳,手太阴、阳明。寒而通利之药也。故主皮肤热,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别录》又主止遗溺,热气疮痒如麻豆,可作浴汤。

简误:妊娠禁用。疮疡阴证,平塌不起发者,真气虚也,法当内塞。漏芦苦寒,非所宜设。

《本草蒙筌》:味苦、咸,气寒。无毒。连翘为使,行足阳明。治身体风热恶疮,去皮肤瘙痒瘾疹。主乳痈发背,理痔瘘肠风。补血排脓,生肌长肉。引经脉,下乳汁,续筋骨,疗折伤。止遗溺泄精,除风眼湿痹。匪专煎饮,亦作浴汤。

《景岳全书》:味微咸,性寒,有小毒。主热毒恶疮瘰疬乳痈痔漏,排脓长肉,止金疮血出;亦下乳汁,通经脉,消赤眼,利小便,止尿血肠风,淋沥遗尿,及小儿壮热;疗跌扑损伤,可续筋骨。

《本草备要》:泻热解毒。

咸软坚,苦下泄,寒胜热。入胃、大肠,通肺、小肠。散热解毒,通经下乳,排脓止血,生肌杀虫。治遗精尿血,痈疽发背,古方以漏卢汤为称首。及预解时行痘疹毒。取其寒胜热,又能入阳明故也。连翘为使。

《本经逢原》:漏芦苦寒解毒,乃足阳明经药。

《本经》治热毒恶疮,下乳汁,以其能利窍也,为消毒排脓杀虫要药。古方治痈疽发背,以漏芦汤为首称,盖咸能软坚,寒能解毒。故服之必大便作泻,使邪从下而出也。昔人治婴儿疮毒,令母服此,使药性从乳中过之,每致乳子利下白沫,大损元气。故气虚及疮疡不起发者,咸非所宜,而妊妇尤为切禁。

《本草求真》:[批]解胃府热毒,并通乳汁。

漏芦专入胃。味苦而咸,气寒有毒。凡苦则下泄,咸则软坚,寒则胜热。漏芦气味俱备,其性专入阳胆胃经。故凡痈疽背发,乳汁不通,及预解时行痘毒者,咸须仗此以解毒邪,俾邪尽从便出而解矣。诸症非尽热毒而起,不得妄用。然书又云遗精尿血能止,亦因毒热除自止之意,非因漏芦寓有收涩之力也。但气虚疮疡不起,及孕妇有病者切忌。

《得配本草》:连翘为之使。

咸,寒。入手足阳明经。散热毒,治谷贼,通经下乳,排脓止痛,解痘杀虫。

配生姜、地龙,治历节风痛。

气虚者禁用。

《本经疏证》:漏芦体状大似白蒿。漏芦气不芳烈,但于初生之时,已显阳明之白,于阳明之令,又显太阳之黑,故不以气名而以色称。曰漏芦者,固谓其能使湿渗泄而热解散也。夫湿与热比,原未尝必为人患,试想中宫絪之气,所以输脾归肺者为何,岂不藉以奉生身转气化哉?特偶有所偏,则相遭而不相下,或湿壅热而不行,或热劫湿而就燥,故在肤腠则为风瘙疥痒,在肌肉则为痈疽疮痔,在筋节则为痹痛拘缓,在骨骱则为疼重挛急,此皆诸蒿得为力其间,藉气之蒸出足以透达其湿,性之耗散足以消除其热矣。苟湿壅于内,欲蒸出而不能,热炽于外,欲消耗而莫及,为恶疮疽痔湿痹而皮肤热焉,则蒿遂无所施技,而当导其湿,使就太阳寒水气化,然后耗散之性能达于皮肤,是蒿令湿热并合而除,芦令湿热分背而散,若目以蒿,讵不枉芦之所以为芦也。然则本经谓其下乳汁,别录谓其止遗溺,旨适相反何欤?夫溺以温化而通,乳以清纯而下,遗溺因乎热,乳不下亦因乎热,非有二也,惟其利水由于除热,是以能使不应行者归于应行,而应行者不得应行而不行,则漏芦者谓为疡证逐湿之剂可也。

《本草分经》:入胃、大肠,通肺、小肠,泻热解毒,通经下乳,杀虫疗疮。

《本草思辨录》:漏芦亦蒿类,而青蒿治疥疮痂痒,热在骨节间;此治湿痹之恶疮,热在肌肤。
青蒿芳香苦寒,合湿热而并除之,故宜于由湿转燥之疮。漏芦色黑咸寒,热散于肌表而湿使下渗,故宜于湿壅热炽之疮。

古方治发背以漏芦汤为称首者,背为少阳寒水部分,漏芦咸寒而有白茸,正与相合。且热退即住服,明乎越境之不过问也。

漏芦下乳汁,是下热结而不下之乳汁,能消乳内胀痛,非下乳汁之通剂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漏芦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蓝刺头碱的作用与士的宁相似,小剂量对动物表现为兴奋作用,大剂量则引起痉挛,以后出现全身抑制;对巴比妥引起的小鼠睡眠有苏醒作用,并能兴奋神经肌肉装置,促进周围神经的恢复过程。

2.  漏芦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蓝刺头碱对麻醉猫可引起血压下降,心缩力增强,对离体蛙心可使心收缩张力上升,收缩幅度减弱,高浓度可使心脏停止于收缩期,对离体兔耳作用表现为血管扩张。

3.  漏芦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以祁州漏芦水煎剂给予高脂饲料造成的家兔、鹌鹑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可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抑制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使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减轻、发生率降低。而且,祁州漏芦水煎剂还可以降低血浆过氧化脂质(LPO)含量,提高前列环素/血栓素比值,减少白细胞在动脉壁上的浸润,并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

4.  漏芦有增强免疫功能作用。

5.  漏芦有抗脂质过氧化、延缓衰老及预防老年病的作用。

6.  漏芦有抗缺氧、改善记忆功能作用。

7.  漏芦对肠平滑肌有影响,蓝刺头碱可使离体猫肠管张力增加,使离体兔肠管抑制。

8.  漏芦有抑菌作用。其水浸剂在试管内对许兰氏黄癣菌、紧密着色牙生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山   慈   姑(《嘉祐本草》)

山慈姑为兰科植物杜鹃兰和独蒜兰的假球茎。前者主产于黄河流域及西南、华南等地;后者主产于西南地区。味辛、性寒,有小毒。归肝、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临床用名山慈姑。

【本草汇言】

《本草纲目》:(根)主疔肿,攻毒破皮,解诸毒蛊毒,蛇虫狂犬伤。

(叶)涂乳痈、便毒尤妙。

《本草经疏》:山慈菰,味辛气寒,善散热消结,故主痈肿疮瘘,瘰疬结核等,昔人用醋磨傅,今人亦入药中。

《本草蒙筌》:味辛、苦。有小毒。生捣为拔毒敷药,频换则灵;焙研合玉枢神丹,必资作主。消痈疽无名疔肿,散隐疹有毒恶疮。蛇虺啮伤,并服神效。

《本草乘雅》:山慈姑,剥人面皮,化人疣赘,其严命威毅,而言慈者何?然皱颜黯色,痈瘘菩瘰之人,面目可憎,厥形原无生人理矣。

《景岳全书》:味甘微辛,有小毒。治痈疡疔肿疮瘘,瘰疬结核,破皮攻毒,俱宜醋磨传之。除黑斑,剥人面皮,宜捣汁涂之。并治诸毒虫毒,蛇虫狂犬等伤,或用酒调服,或干掺之。亦治风痰痫疾,以茶清研服,取吐可愈。

《本草备要》:泻热解毒。

甘微辛,有小毒。功专清热散结。治痈疮疔肿,瘰疬结核,醋磨涂。解诸毒、蛊毒,蛇虫、狂犬伤。

《本经逢原》:山慈姑攻坚解毒,治痈肿疮瘘,瘰疬结核等证,紫金锭用之,亦是解诸毒耳。丹方治面上瘢痕,用山慈姑末,和轻粉、硼砂末各少许,先用碱水笔涂患处,次掺上药,太乙膏盖,日易一次;俟疙瘩消尽后,以鹰屎白、密陀僧末蜜水调护,数日勿见风,日效。惟眼胞上者不可治。以其眨动不辍也。

《本草求真》:[批]泻热散结,治瘰疬等毒。

山慈姑专入肺。味苦微辛,气寒微毒。功专泻热消结解毒。故凡症患痈疽,无名疔肿,瘾疹恶疮,蛇虺齿伤,瘰疬结核等症,用此外敷,醋磨涂。固可解散,内服亦可调治,总为解毒散结之方

《普济方》治粉滓面皯,用山慈姑夜涂旦洗。但性寒凉,不可过服。

《得配本草》:甘、微辛,寒。有小毒。入足阳明经。清热散结。治疔肿、恶疮、瘰疬,解诸毒。配茶清,吐风痰痫病;配疮耳草,治痈疽疔肿。

《本草新编》:山茨菇根,味辛、苦,有小毒。消痈疽、无名疔毒,散隐疹、恶疮,蛇虫啮伤,治之并效。此物玉枢丹中为君,可治怪病。大约怪病多起于痰,山茨菇正消痰之圣药,治痰而怪病自可除也。

或疑山茨菇非消痰之药,乃散毒之药也。不知毒之未成者为痰,而痰之已结者为毒,是痰与毒,正未可二视之也。

《本草分经》:甘寒微辛。清热散结,解毒。

慈菇,苦、甘,微寒。行血,能下石淋,治百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现代药理研究】

1.  山慈姑有抗痛风作用。所含秋水仙碱对急性通风性关节炎有治疗作用,可在几个小时内使关节的红肿热痛消失。

2.  山慈姑有抗肿瘤作用。对急性淋巴细胞性及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白细胞脱氢酶有抑制作用,秋水仙碱可抑制肿瘤细胞,但毒性大。

3.  山慈姑有降血压作用。所含的杜鹃兰素可使大鼠血压下降,其作用可持续30分钟以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白   鲜   皮(《本经》)

白鲜皮为芸香科植物白鲜的根皮。主产于辽宁、河北、四川、江苏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及灌丛中。味苦,性寒。归脾、胃经。功效清热解毒、除湿止痒。临床用名白鲜皮。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头风,黄疸,咳逆,淋沥,女子阴中肿痛,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

《名医别录》:味咸,无毒。主治四肢不安,时行腹中大热、饮水、欲走、大呼,小儿惊痫,妇人产后余痛。

《药性论》:臣。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疥癣,赤烂,眉发脱脆,皮肌急,壮热恶寒,主解热黄,酒黄,急黄,谷黄,劳黄等,良。

《开宝本草》:味苦、咸,寒,无毒。疗四肢不安,时行腹中大热,饮水,欲走,大呼,小儿惊痫,妇人产后馀痛。

《本草图经》:治肺嗽。

《本草纲目》:白鲜皮气寒善行,味苦性燥,足太阴、阳的经去湿热药也,兼入手太阴、阳明,为诸黄风痹要药。世医止施之疮科,浅矣。

《本草经疏》:白鲜皮禀天地清燥阴寒之气,其味苦寒。《别录》兼咸无毒。降多于升,阴也。入足太阴、阳明,兼入手太阳。苦能泄热,寒能除热,故主头风有火证。性寒而燥,能除淡热,故主五疸。咳逆者,实火上冲也。得寒而散,则咳逆止矣。淋沥及女子阴中肿痛,亦皆下部湿热乘虚客肾与膀胱所致也。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者,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也。脾主四肢,恶湿而喜燥,今为湿邪所干,故四肢不安也。时行腹中大热,因而饮水。大呼欲走者,邪热盛也。小儿惊痫,亦热则生风之候也。散湿除热,蔑不济矣。妇人产后余痛,应是血虚而热,非所宜也。
简误:下部虚寒之人,虽有湿证勿用。

《本草蒙筌》:味苦、咸,气寒。无毒。恶桔梗、螵蛸及茯苓、萆薢。疗遍身黄疸湿痹,手不能屈伸。治一切癞毒风疮,眉发因而脱落。消女人阴肿或产后余疼,止小儿惊痫并淋沥咳逆。时热发狂,饮水多多,煎服尤宜。葛洪治鼠瘘有脓,熬白鲜皮膏,吐出立愈;李兵部理肺嗽不已,制白鲜皮汤,饮下即瘥。

《本草乘雅》:膻者肝之臭,当入肝,为肝之用药,从治风气者也。亦可入脾除湿,脾以肝为用耳。

白曰金,鲜曰腥,金之色与臭也。又不以寿终者曰鲜,故唯春来者坚白,夏来者虚恶。以方生则力锐,形腐则气萎而力不专矣。味苦气寒,对待以热为病,以风为本,如风中头而标头风;郁肌层而标黄疸,入毫窍而标咳逆;客膀胱而标淋沥,侵阴中而标肿痛;更合湿曰痹,如痹肌而标死肌;痹筋而标不可屈伸;及起止行步不正也。设合寒本,气味不相投矣。

《药性解》:白鲜皮,味苦咸,性寒,无毒,入肺、小肠二经。主头风黄疸咳逆、淋沥湿痹死肌、一切疥癞恶风疥癣杨梅诸疮热毒、天行时疾、头痛眼疼、女子阴痛、小儿惊痫。和血脉,通九窍,利小肠。恶螵蛸、桔梗、茯苓、萆薢。

按:白鲜皮入肺经,故能去风。入小肠,故能去湿。夫风湿既除,则血气自活,而热亦从此逝矣。

《景岳全书》:味苦寒,性燥而降,乃手足太阴阳明之药。解热黄、酒黄、急黄、谷黄、劳黄,通关节九窍,利血脉小水,治时行大热饮水,狂躁叫呼,及妇人阴中肿痛,小儿风热惊痫。尤治一切毒风风疮,疥癣赤烂,杨梅疮毒,眉发脱落。此虽善理疮疡,而实为诸黄、风痹要药。

《本草备要》:通祛风湿。

气寒善行,味苦性燥。行水故燥。入脾胃除湿热,兼入膀胱、小肠。行水道,通关节,利九窍,为诸黄风痹之要药。一味白鲜皮汤,治产后风。时珍曰:世医只施之疮科,浅矣。兼治风疮疥癣。女子阴中肿痛。湿热乘虚客肾与膀胱所致。恶桑螵蛸、桔梗、茯苓、萆薢。

《本经逢原》:白鲜皮气寒善行,味苦性燥,足太阴、阳明经去风湿热药也。兼入手太阴、阳明,为诸黄风痹要药。《本经》所主,皆风湿热邪蕴酿经中之病。《千金》治婴儿风痫,热则生风,胸中有痰,白羊鲜汤,取其善祛风热也。世医只施之于疮科,浅矣。下部虚寒之人,虽有湿证勿用。

《本草崇原》:白鲜臭腥色白,气味苦寒,禀金水之精,而治风热之证。主治头风,金能制风也。治黄疸,水能清热也。禀金气而益肺,故治咳逆。禀水气而益膀胱,故治男子淋沥,女子之阴中肿痛。燥气属金,故治湿痹之死肌。水气主骨,故治骨属不可屈伸,及不可起止行止也。

《本草求真》:[批]泻脾胃湿热。

白鲜皮专入脾、胃。味苦与咸,性寒无毒。盖阳明胃土喜燥恶湿,一有邪入,则阳被郁不伸而热生矣。有热自必有湿,湿淫则热益盛,而风更乘热至,相依为害,以致关节不通,九窍不利,见为风疮疥癣毛脱,疸黄湿痹,便结溺闭阴肿,咳逆狂叫饮水种种等症。诸症皆就湿热为论。治宜用此苦泄寒咸之味,以为开关通窍,俾水行热除风息,而症自克平。《肘后》治鼠痿已破,出脓血,用白鲜皮煮汁服一升,当吐若鼠子也。又陈延之治产后中风人虚不可服他药者,一物白鲜皮汤温服。奈世不察,猥以此为疮疡之外用,其亦未达《本经》主治之意耳。然此止可施于脾胃坚实之人,若使素属虚寒,切勿妄用。

《得配本草》:恶桔梗、茯苓、萆薢、螵蛸。

苦,寒。性燥。入足太阴、阳明经。除湿热,治诸黄,利九窍,通关节,祛风痹,行水道,疗疥癣,鼠瘘,退女人阴肿。

下部虚寒者,禁用。

《本经疏证》:凡草之根,多于花实后津气反本,方自坚实,独白鲜于花实后则虚耗,岂非取其极升长时津气反下行乎?凡草之气,无论香臭腥臊,多发于枝叶花实,独白鲜藏膻气于根,岂非取其剔幽隐之邪乎?故气之因下蔽而致上泄,病之因内不通而致外结窒者能主之。盖物莫能两大,优于此必绌于彼,头面多汗,咳吐痰涎,究竟所去者少。小便不通不爽,讵非所壅者多,此黄疸淋沥所由成。惟极于上者能使之下,斯上者解而下者亦解矣,且治病之法两源而归并一处,则当两路剿除,两歧而共出一源,则须直探一致。今内之结肿能缘隙而外溢,外之强直不得破结而内讧,此女子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只源于阴中肿痛者,可以专攻其内,而外自解也。凡上扰者多风,则下结者为湿,内壅者惟热,则外溢者是风,臭之膻者本属风,既已藏于根柢,则可除上冒外迸之风。味之苦者本化燥,气之寒者本已热,既已讬于体质,则可除内郁下蔽之湿热。此其所致虽有两途,然湿热遏甚而拒风,风气阻碍而生湿热,在白鲜功用原可视同一辙,此四肢不安小儿惊痫妇人产后余痛之属风,时行腹中大热饮水大呼欲走之属湿热,不妨举一物而尽治之。

《本草分经》:苦,寒,性燥。入脾胃,兼入膀胱、小肠。除湿热,行水道,治风痹、疮癣。

《本草思辨录》:白鲜之根作羊膻气,膻属风,宜治在下之风矣。而其根于四、五月花开之后,即虚恶无用,是未花之前,其气上注必力,且采于二月,风木司令,自于治头风极合。至味苦化燥,气寒已热,又能于湿热大展其用,治淋沥阴肿者,根走极下之验也。治黄疸湿痹者,皮走肌肉之验也。治四肢不安腹中大热饮水者,皮黄白入肺胃之验也。用之于湿热,不必挟风,用之于风,不必挟湿而必挟热,否则于是物无当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白鲜皮有抗菌、驱虫作用。体外试验表明,白鲜皮1:4水煎剂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等多种皮肤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白鲜内酯有祛虫作用。

2.  白鲜皮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兴奋心脏。白鲜碱可兴奋离体蛙心,使心肌张力、心脏输出量及搏出量增加,还可使兔离体耳部血管收缩。抗心律失常,其有效成分是花椒碱。升血压。所含茵芋碱有麻黄碱样作用,能使麻醉猫血压上升,并能扩张冠脉,增强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

3.  白鲜皮有抗炎作用。

4.  白鲜皮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白鲜皮多糖能明显促进正常小鼠免疫器官胸腺和脾脏重量的增加,提高小鼠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

5.  白鲜皮对子宫和肠平滑肌有影响。白鲜碱对家兔和豚鼠子宫平滑肌有强收缩作用,茵芋碱也能加强猫或兔的在位子宫收缩,加强肾上腺素对子宫的影响,白鲜碱对于催产素所引起的大鼠子宫收缩有抑制作用,而茵芋碱作用相反。茵芋碱能抑制小肠收缩,崖椒碱能抑制氯化钡所致离体回肠痉挛,崖椒碱及茵芋碱还能松弛奥狄氏括约肌。

6.  白鲜皮有耐缺氧、抗疲劳作用。

7.  白鲜皮有升白细胞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绿   豆(《开宝本草》)

绿豆为豆科植物绿豆的种子。全国均产。味甘,性寒。归心、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暑。临床用名绿豆。

【本草汇言】

《本草纲目》:绿豆色绿,小豆之属木者也。通于厥阴、阳明。其性稍平,消肿治痘之功虽同赤豆,而压热解毒之力过之,且益气,厚肠胃,通经脉,无久服枯人之忌。但以作凉粉,豆酒,或偏于冷或偏于热,能致人病,皆人所为,非豆之咎也。外科治痈且有内托护心散,极言其神效,丹溪有论发挥。

治痘毒,利肿胀。

内平皮寒,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宜连皮生研水服。《夷坚志》云:有人服附子酒多,水肿如头唇裂血流,急求绿豆,黑豆各数合,嚼食,并煎汤饮之,乃解。

(豆皮)解热毒,退目翳。

(豆芽)但受湿热郁?之气,故颇发疮动气,解酒毒热毒,利三焦。

《本草经疏》:绿豆禀土中之阴气,故其味甘气寒无毒。入足阳明经。夫丹石之药,气悍而性热,多服则火动,上升为烦热,甚则口鼻出血,狂闷躁扰。甘寒能除热下气解毒,故主丹石药人毒发烦热也。阳明客热,则发出风疹,以胃主肌肉,热极生风故也。解阳明之热,则风疹自除。胀满者,湿热侵于脾胃也。热气奔豚者,湿热客于肾经也。除湿则肿消,压热则气下,益脾胃而肾邪亦自平也。

简误:脾胃虚寒滑泄者,忌之。

《本草蒙筌》:味甘皮寒肉平,能行十二经络。煎汤解酒毒,烦热兼除;作粉敷肿痈,丹毒且压。益气力,润皮肉,厚肠胃,养精神。五脏能和,常食不忌。筑枕夜卧,明目疏风。

《药性解》:绿豆,味甘,性寒,无毒,入心、胃二经。主除热毒,厚肠胃,散风疹,消肿下气,补脏养神。留皮用。

按:绿豆寒则入心而泻火,甘则入胃而和中。禹锡具称其补益,宜长食之,又堪作枕,能明目,治头风痛。

《景岳全书》:味甘,性凉。能清火清痰下气,解烦热,止消渴,安精神,补五脏阴气,去胃火吐逆,及吐血衄血,尿血便血,湿热泻痢肿胀,利小水,疗丹毒风疹,皮肤燥涩,大便秘结,消痈肿痘毒,汤火伤痛,解酒毒鸩毒,诸药食牛马金石毒,尤解砒霜大毒。或用囊作枕,大能明耳目,并治头风头痛。

《本草备要》:泻热解毒。

甘寒。行十二经。清热解毒,一切草木金石砒霜毒皆治之。利小便,止消渴,治泻痢。连皮用。其凉在皮。

《本经逢原》:甘凉解毒,能明目,解附子、砒石、诸石药毒。

《本草求真》:[批]清肠胃热毒。

绿豆专入肠胃。味甘气寒。据书备极称善,有言能厚肠胃,润皮肤,和五脏,及资脾胃。按此虽用参、芪、归、术;不是过也。第书所言能厚能润能和能资者,缘因毒邪内炽,凡脏腑经络皮肤脾胃,无一不受毒扰,服此性善解毒,故凡一切痈肿等症,无不用此奏效。并解一切草木、金石、砒霜等毒。煮汁则止消渴;磨粉合以乳香、丹砂,则能护心使毒不入;护心膏用此。筑枕夜卧,则能明目疏风;杖疮疼痛,则用鸡子白调敷即愈。[批]绿豆粉。皮尤凉于绿豆,退翳明目如神。[批]绿豆皮。粉扑痘溃尤妙。一市民诵观音经甚诚,出行折一足,哀叫菩萨。梦僧授一方,绿豆粉新铫炒紫色,并水调,厚敷纸贴,杉木扎定,其效如神。皆有除热解毒之功,而无补益滋助之力。且与榧子相反,同食则杀人。

《得配本草》:甘,寒。入手少阴、足阳明经气分。解热毒,除烦渴,利小便,厚肠胃,消肿胀,散风火。能调和五脏,行十二经脉。解一切药草、牛马金石诸毒。

得大麻仁,治血痢。配赤小豆,解痘毒。

连皮用。

《本草分经》:甘,寒。行十二经,清热解毒,利水和脾,功在绿皮。去皮即壅气。煮汤加蜜或盐冷饮。

《本草思辨录》:豆本脾家中宫之物,而绿豆皮寒肉平,是为由中达外以解热,故外科护心散,用绿豆粉使毒气外出,若肌肤之热毒,但须治肌肤者,更其所宜矣。

世以绿豆解药误,不知绿豆能压热解毒,非能于无热毒之误药,亦化为乌有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绿豆有降血脂作用。绿豆水醇提液可明显降低正常大小鼠血清胆固醇,对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家兔的血清胆固醇含量也有极显著的降低作用。

2.  绿豆有抗磷烧伤作用。

3.  绿豆有预防肿瘤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熊   胆(《新修本草》)

熊胆为熊科动物棕熊和黑熊的干燥胆汁。前者主产于东北、华北、陕西、四川、云南、青海、新疆、甘肃等地;后者主产于华北及东北地区。味苦,性寒。归肝、胆、心经。功效清热解毒、止痉、明目。临床用名熊胆。

【本草汇言】

《药性论》:臣,恶防己,地黄。主小儿五疳,杀虫,治恶疮。

《本草经疏》:熊胆气味与象胆同。其所主亦相似。时气热盛变为黄疸,热邪在足太阴也。久痢,疳匿,湿热在手阳明也。心痛疰忤,热邪在手少阴也。入三经而除热邪,故能疗诸证也。极苦而寒,故又能杀虫,治恶疮,点痔。

简误:凡胆,皆极苦寒而能走肝胆二经,泻有余之热,盖以类相从也。小儿疳积,多致目内生翳障者,以肝脾二脏邪热壅滞,则二脏之气血日虚,闭塞日甚故也。用此泻肝胆脾家之热,则内邪清而外障去矣。如不因疳证而目生翳障,及痘后蒙闭者,多因肝肾两虚,宜滋阴养血清热为急,诸胆皆不得用。

《本草蒙筌》:味极苦,性恶地黄防己。任为丸散,勿用煎汤。治男妇时气热蒸,变为黄疸;疗小儿风痰壅塞,发出惊痫。驱五疳杀虫,敷恶疮散毒。痔病久发不愈,涂之立建奇功。

《药性解》:熊胆,味苦,性寒,无毒,入胆经。主时气热盛变为黄疸,小儿风痰壅塞、惊痫疳蛪,杀虫散毒,可敷恶疮及痔。入水分尘,如练不散者真。恶防己、地黄。按:熊胆入胆,从其类也。清火定惊之功,较胜诸胆。

《本草备要》:泻热。

苦寒,凉心,平肝,明目杀虫。治惊痫五痔。涂之取瘥。性善辟尘,扑尘水上,投胆少许,则豁然而开。

《本经逢原》:熊胆,苦入心,寒胜湿,手少阴、足厥阴药也。其性洁不染尘,故能清心平肝,为时气热盛,变为黄疸之要药。又能杀虫明目,除翳障疳痔,虫牙蛔痛,小儿惊痫瘈疭。以竹沥化豆大许服之,去心中涎。痔疮赤肿,水化点之即消。凡实热之证,用之咸宜。苟涉虚家,便当严禁。

《本草求真》:[批]凉心平肝。

熊胆专入心、肝,兼入脾、大肠。味苦性寒无毒,功专凉心平肝。惟其凉心,所以能治心痛、疰忤、热邪等症;惟其平肝,所以能治目赤翳障,恶疮痔漏等症,且能入脾而治黄疸湿邪,入大肠而治久痢疳蛪湿热,并治小儿风痰壅塞,发作惊痫,要皆除热凉血,而病自愈耳。熊胆春近首,夏在腹,秋在左足,冬在右足。熊罴壮毅之物属阳,故书以喻不二心之臣,而诗以为男子之祥也。

《得配本草》:恶防己、地黄。

苦,寒。入手少阴、厥阴经。凉心平肝,为眼障疳虫之要药,并治黄疸惊痫。得片脑,拌猪胆汁,涂十年肠风痔瘘,并搽风虫牙痛。拌使君子,蒸研为丸,治诸疳羸瘦。

《本草分经》:苦,寒。凉心平肝,明目,杀虫,治惊痫,涂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熊胆有镇静、解痉、抗惊厥作用。

2.  熊胆有解热、镇痛作用。

3.  熊胆对心脏的影响:其水溶液对离体蛙心呈现小剂量抑制、大剂量兴奋作用。

4.  熊胆有保肝、利胆作用。

5.  熊胆有镇咳作用。

6.  熊胆有解毒、抗炎作用。

7.  熊胆有溶解胆石作用,其所含多种胆汁酸可使胆汁中胆固醇量降低,并使呈过饱和状态的胆固醇胆汁成不饱和状态。

8.  熊胆能影响消化功能。胆汁酸盐能促进脂肪、类脂质及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吸收,牛磺去氧胆酸、甘氨胆酸等还能促进小肠对钙的吸收。

9.  熊胆有促进胃肠运动的作用。

10.  熊胆能消除亚硝酸钠,且有明显量效关系;另外,熊胆液能明显阻断二甲基亚硝胺的合成,其量与阻断率呈量效关系。

11.  熊胆有降血脂,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12.  熊胆有降血压作用。其所含多种胆汁酸盐均能扩张离体兔耳血管,静脉注射可引起麻醉兔血压下降,并可降低正常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

13.  熊胆有降血糖作用。

14.  熊胆对白血病细胞分化有分化诱导作用。引流熊胆可使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 80%以上的细胞分化为单核-巨噬细胞特征的细胞,使该细胞失去自发形成集落的能力,同时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3 09:19 , Processed in 0.267603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