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浮世莲花

[大德开示]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宣化上人主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
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薛简问:‘大师所说的不生不灭,与外道所说有什么两样呢?’

六祖答:‘外道所说的不生不灭,是灭后就不生,将生停止,以生来显灭,故它将生灭说成两个。虽说它是灭,却不是真灭。虽继续生,却说不生。而我所说的不生不灭,本来它就没有生,所以现在它也没有灭,故我所说的不生不灭是和外道那种说法不同。你若想知传心妙法、心地法门的重要性,就不要思量一切的善和一切的恶,这时你自然会明白这个道理,而得入本有清净的心体——它是永远湛然清清净净,而非暂时清净。虽它是湛然常寂,但它真空里有妙有,其微妙的用途比恒河沙都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师语。其年九月三日。有诏奖谕师曰。师辞老疾。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师若净名托疾毗耶阐扬大乘。传诸佛心谈不二法。薛简传师指授如来知见。朕积善余庆宿种善根。值师出世顿悟上乘。戚荷师恩顶戴无已。并奉磨衲袈裟及水晶钵。敕韶州刺史修饰寺宇。赐师旧居为国恩寺。

薛简蒙大师指示教导后,忽然间也开悟了,于是向大师顶礼辞别回到皇宫去。他将六祖大师所说的道理写在奏章来奏明皇帝。在那年的九月三日,有一诏书奖谕六祖大师说:‘大师您以老疾辞谢召请,且为朕来修道,您真是国家的福田,国家最有修行的高僧。大师您就像净名经的维摩居士,托疾在毗耶城。您阐扬大乘的佛法,在南华寺传诸佛心印的法门,所谈的是不二法门——生灭亦如,性相不二之法。

薛简回宫后,将您所说的道理传达给我,您的知见就是如来知见。朕在多劫广做善事,故现有这种的庆幸,也因我前生种了很多菩提善根,才能遇到祖师您出世,令朕亦即刻明白上乘的妙理。朕蒙您的教化,对大师感恩不尽,朕天天将您所说的道理,顶戴叩头无已,故朕奉上名贵的高丽国所朝贡的磨衲袈裟。’

这袈裟我看过,是武则天送给六祖大师,上面有很多块,每块上绣一佛像,据说是武则天亲手所绣。

武则天的诏书继续说:‘又奉上水晶钵......’水晶钵,像玻璃似的,内外透彻。‘我敕令韶州刺史,修饰新州您所造的寺宇,并赐大师旧居出生地,造一寺院叫国恩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付嘱品第十)
宣化上人主讲
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日至七月二十七日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付嘱品第十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

付是吩咐,嘱是嘱咐,即六祖给予门人的嘱咐,这品是第十品。

六祖大师有一天叫他十大入室弟子——即得方丈传法的弟子,其名曰:‘法海——他是编述作六祖坛经的法师,是六祖的大徒弟,故他将自己的名字放在前边,他一定要争到第一才可以。志诚——神秀大师曾派他去作间谍偷法,谁知他没有偷法,反而弃暗投明。法达——念三千部法华经,叩头不至地的法师。神会——就是那位很顽皮,和六祖大师打机锋,十三岁的小童子。智常、智通。智彻——就是飞猫张,还有法珍、法如等十大弟子。俱来到六祖前,六祖对他们说:‘你们十位和其他人不同,你们应该作一方的教化主、法主。等我圆寂后,你们每个人都作一方人天的师表,应人天的供养。我现在教你们一个弘扬佛法的方法。你们如何说法呢?说法时要不失顿教法门的宗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菩提场。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你讲法应根据三科,以三科为根本的法门,再用三十六对来讲经说法。你能如此,就是在菩提道场里出没。讲说一切法时,最要紧就是不要离开自性而说法。当有入请问你佛法,他说出的道理一定有一种对待法,双关语——即怎样说怎样有理。对这种入,就用对待法来应付,来和去都是相同相循,没有来也没有去,没有去也没有来,来就是去的因,去就是来的果。来去二法尽除,再也没有可去之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

什么叫三科法门呢?就是阴界入三者。阴是五阴,入是十二入,界是十八界。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入就是十二入,什么叫十二入呢?即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合起来就是十二入。界是十八界——即六尘、六门、六识。在六根六门中间就生出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在自性里包含一切的法门,故给它取个名字叫含藏识,又叫第八识,若转第八识则为大圆镜智。但你若生出一种思量,这就转识——转到第七识,从第七识又生六识。出这六门就见六尘了。上面所讲的就是十八界,它们都是从自心所生出来的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

自性若邪,则十八界就变成邪了。自性若正,则十八界就正。若用得不对,就是众生用。若用得善,很圆满,就是佛用。用从什么地方来呢?都是从自性里生出来的。这是因自性有对待法,而外境本是无情的。

什么叫五对呢?若人问天就以地来对。日和月是一对,明和暗是一对,阴与阳是一对,水与火是一对,这是五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

又有法相语言十二对,即是语言与法是对待法,有和无是对待法,有色和无色是对待法,有相与无相相对,有漏法和无漏法是相对的,色和空是相对的,动对静,清和浊是相对,凡夫和圣人相对,出家人和在家人相对,老与少相对,大与小对,这是法相言语的十二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在真如自性生起这种的作用,它有十九对,即是长对著短,没有长就显不出短,若没有短也显不出长,所以长短是相对法。在长短的中间就是中道。在邪与正的中间也是中道义,故邪与正对。痴呆和智慧相对——愚笨和聪明也是相对的。乱与定对,为何心里很乱呢?就因没有定力。慈和毒相对,因慈能予乐。戒与非对,戒即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故它与不对相对。直和曲相对。实和虚相对。危险和平安相对。烦恼和菩提相对。常和无常相对。悲能拔苦,它和伤害是相对。欢喜和嗔恚相对。布施和悭贪相对,能舍就没有悭贪。向前进和往后退是相对。生和灭相对待。法身是遍满一切处,它与色身相对。化身与报身相对。以上是自性生出这个用,有十九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

六祖大师说,此三十六对法,假如你能明白它的用,就能将一切经典佛法贯串起来,一切经典佛法都是从这道理生出来的。这样则出入不会落到两边,这就是中道了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1:38 , Processed in 0.291449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