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我来了

[佛教文化] 329个佛经故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省思——

‘人生不如意者,十常八九’,人生在世,总有许多不如意的事,冲着自己最愚钝的弱点而来;

因为粗心,损财伤人。

因为疏懒,青丝白发虚度一生。

因为识浅,似乎没有一件事是站在自己这边。

由于不知道缘起性空,执着万有,逐物流转。

由于不明白本具佛性,攸攸忽忽,迷没本性。

甚而不识三世因果,恣意任为,终遭苦果。

檀腻觭所遭遇的逆境,不也如同我们遭遇的逆境一般?

人生真苦,其实我们不也就是冒失、迷惑的檀腻觭吗?

檀腻觭后遇国王,犹如迷失的心灵遭逢大善知识,因智慧和慈悲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也由于他心内无害意,故而有善缘出现之转机。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死鼠悟精进

死鼠悟精进
过去,有一长者专门将牛乳熬煮成香醇味美的酥油出售,瓶瓶的酥油皆贮放于阁楼之中。有一回,长者取完酥油后,未将瓶盖栓紧,于是阁楼中的老鼠闻香而至,一头便钻入瓶内大快朵颐。贪吃的老鼠实在无法克制酥油香浓的诱惑,便一直待在瓶内不愿离去,结果不出数日,便撑死于瓶中。浓浓的酥油覆满老鼠全身,泛漾着金黄的颜色,已分不出是酥或是鼠。久而久之,老鼠的尸体渐渐地于酥油中分解四散,身骨下沉于瓶底,四肢髑髅则漂浮其上。

一天,长者为了替客人取酥油,手持火把,拾级而上来到阁楼。正当以量杯入瓶中取油时,发现了固状的物体,乍看之下以为是酥油所凝,仔细察看却似骸骨。长者心想:‘我取酥时瓶口未密,想必是老鼠溜进瓶内偷吃酥油,贪心不肯离去而撑死的。’

长者见状,便自思惟:‘放纵欲望多所过患,实在是真实不虚的道理啊!世俗之人贪着名利财色,心怀悭贪,不愿布施、不持净戒,月月年年耽溺享乐而不持斋,虽得人身,于道无所增益。一旦福报享尽,死后不免堕入三途恶道,受苦无尽。出了家的修行人,若只是外形别于世人,内心依然放逸无度,不阅经藏承受圣教、不念禅定、不思戒律,出家也只是虚劳其功,不仅今生无法成道证果,来世依旧要承受果报。由此可知,“放逸”真正是蹉跎时志、加速败亡的险径啊!’

典故摘自:《出曜经?卷五》

省思——

‘放逸’即好逸恶劳之谓,潜藏的惰性如同慢性毒药,善用各种包装,一点一滴腐蚀人们的志气、消磨事相的作为──在家则学业不就、事业不成,出家则道业不克、三界不出。故佛言:‘常行精进’,用精进克服内心贪懒的欲望,才能到达究竟安乐的宝所。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毗舍离三十二子

毗舍离三十二子
佛陀时代,有一位名为毗舍离的妇人,不仅智慧出众且具贤德,又十分敬信佛法,常恭请佛陀及其弟子来家中供养。当时的国王──波斯匿王,非常赏识她的贤明与智慧,因此以兄妹之名相称。毗舍离生了三十二个儿子,个个相貌端正庄严、挺拔勇健,超绝群伦,所娶妻子皆是国中豪门贤俊的女儿,全国人因此对他们非常敬畏。

一天,毗舍离的小儿子骑着大象出门游玩,在护城河的桥上,正巧遇到宰相的儿子从城外回来,两人互不相让。这时毗舍离的儿子嗔心大发,自恃豪健有力,即捉起宰相的儿子,连人带车地丢进护城河中,摔得头破血流,遍体鳞伤。宰相见到儿子被欺负,既生气又懊恼,但因为对方是皇亲国戚又身强力壮,所以敢怒不敢言,于是便暗自思惟了一个借刀杀人的毒计。

宰相知道毗舍离的儿子们,善于骑术,便用七宝做成三十二条上好的马鞭,并将纯钢制成的软剑暗藏在皮鞭中,然后亲自送到毗舍离家中,对三十二人说:你们英勇善战,身形威武,普通的皮鞭配不上你们。我特别为你们订做这些上好皮鞭,以匹配你们的身份。毗舍离的每一个儿子看了都爱不释手,从此鞭不离身。

当时国家法律规定,晋见国王时不可以携带武器。宰相见献鞭之计已得逞,就在国王面前进谗言:‘毗舍离的三十二个儿子想要谋反!’但国王不相信。一天宰相又对国王说:‘这三十二人真的想图谋造反,他们都随身携带武器并藏在皮鞭内,而且他们个个身强力壮,勇猛无比,一人可抵千人,如果谋反,后果不堪设想!’国王这次相信了宰相的谗言,于是对三十二子说:‘你们的皮鞭非常庄严,可以借我欣赏吗?’不知情的三十二子献上皮鞭之后,就此惹上杀身之祸!国王一看,果然鞭内暗藏武器。于是一日,在宫中置妥了杀人力士,便一一地将三十二子召集入宫。可怜的三十二子,就这样含冤莫白地丧身失命。

三十二子被杀之后,国王将三十二子的头颅砍下并包裹好,派人送到毗舍离家中。当天,毗舍离正准备供养佛陀及其弟子们,并不知道儿子们已遇害的消息;使者走后,毗舍离以为是国王送来的供僧之礼,正准备开启,此时世尊却说:‘毗舍离,你先不要打开,待供养完再看吧!’供养结束,佛陀便为毗舍离开示法要,说道:‘我们的身体是四大假合之物,本是无常、苦、空,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人生就像在火宅当中,受种种恩爱离别、烦恼无明层层纠葛之苦,世间的情爱没什么可值得留恋的,有智慧的人当急舍离。’毗舍离闻佛说法豁然开悟,即证得阿那含果。世尊离去以后,毗舍离打开盒子,看见盒中竟是三十二个儿子的头颅,由于她心中已无爱欲的情念,所以并不悲恼,只是以平静的语气叹道:‘人生有生就有死,只是人们不能觉悟无常的道理,所以恩爱不能断,始终沉沦于轮回中。其实何苦如此呢?’

但三十二人妻子的亲族听闻此事非常愤怒,于是集合军队欲讨伐暴虐无道的国王,为三十二子报仇,国王知道后,害怕地逃至精舍请求佛陀保护。阿难尊者得知此事,于是长跪合掌,请示世尊,以何因缘,国王会杀害毗舍离的三十二个儿子?世尊回答:‘这不只是在今生才发生的事,久远劫以来一直都是如此,我现在为你说明缘由,你要铭记在心。’

佛陀告诉阿难,久远劫以前,有三十二人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共同偷了一头牛,并牵着牛来到一个贫穷老妇人的住所,要求在她家杀牛并烹煮。老妇人不但没有加以劝阻,而且高兴地为他们准备杀牛及烹煮的器具。此时,牛突然跪下求饶,但众人已被贪欲蒙敝了良知,根本无丝毫怜悯之心。牛在将死之前发下毒愿:‘你们今日杀了我,未来我生生世世都要报这个仇!’众人杀了牛,烹煮后与老妇人一起恣意享用,老妇人并高兴地称赞道:‘比起过去曾来过我这里的人,你们可算是对我最好的!’当时的牛,就是今日的波斯匿王;那时偷牛的人,就是今日毗舍离的三十二个儿子;老妇人就是现在的毗舍离。因为这个因缘,在五百世中,三十二人常为今日的波斯匿王所杀;而毗舍离由于当时欢喜帮助杀牛的缘故,在五百世中,常为三十二人的母亲,饱尝儿子被杀的甚深痛苦。但毗舍离今生值遇佛陀住世,因其常行供养、听经闻法的功德,而证得道果,所以现在不再受此苦恼。

阿难合掌再问佛陀:‘这三十二人又因何因缘而能得大富贵,豪健勇壮?’佛告诉阿难:在过去迦叶佛时代,有一老妇人,家中非常富有又敬信三宝,时常广修种种供养。一日,她带着上好的香油,准备涂饰佛塔,途中遇到三十二个人,于是请他们帮忙共同前去涂佛塔,修无上福报,三十二人闻言即欢喜同去。涂塔供养完毕,三十二个人为感恩老妇人让他们修此大福德,便与老妇人齐心发愿生生世世,生在富贵尊荣之家,常为母子,而且同值佛世,闻法证道果。所以在五百世中,皆一直生在尊贵之家为母子。当时的老妇人,即今的毗舍离;三十二人,就是今日的三十二个儿子。

在场的人聆听完世尊开示,皆更加肯定因果的道理,也对世尊所说的法,欢喜奉行无有违背。

省思——

经云:‘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因缘果报之理,是天地间不变的真理,纵经苍海桑田、物换星移,此理依旧是昭然若揭。所谓‘要怎么收获,先怎么栽!’若能在因地修一切善,未来自然得善果,一切就是水到渠成。能依因果之理而行,人生步步都是踏实、光明!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毗阎婆佛授记释迦摩尼佛

毗阎婆佛授记释迦摩尼佛
佛陀于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弘法时,在伊罗拔河边住着一群以摆渡为业的船师。一日,世尊带领弟子们来到船师们所居住的聚落,想要藉由渡河的因缘,来度化这些船师。船师们见到清净庄严的佛陀,个个满怀欢喜,虔诚顶礼,并且请示佛陀:‘不知世尊明日能否乘船渡水到我们的村子,接受大众的供养?’佛陀慈悲应允后,村民们便开始整治崎岖不平的道路,将路面的碎石除去,并且将环境打扫干净。接着,又竖立幢幡,以香水洒地,散种种妙花,并将船舫装饰得非常庄严,以接待佛陀及众比丘。

隔日,世尊带领众比丘来到河边,乘船渡河到他们所居住的聚落。船师们等世尊及众比丘坐定,便亲自供养美味的饮食。供养完毕,船师们齐聚佛前,渴望能聆听佛陀的开示;佛陀了然于心,于是为其宣说四谛法门。大众闻已心开意解,有证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者,亦有发无上菩提心者。

众比丘见此供养及渡河因缘深感奇特,于是上前请示佛陀:‘如来先世曾修何福,今日感得如此殊胜供养及渡水因缘?’佛陀慈悲地为大众开示:‘无量世以前,波罗奈国有佛名为毗阎婆。一日,毗阎婆佛带领众比丘游行他国,教化众生。行脚至河边时,正巧一群带着珍宝的商人也从他国来到这里。商人们见佛相好庄严、六万二千阿罗汉威仪庠序,为之摄受,发欢喜、敬信心,于是上前询问佛陀:“请问佛陀是否要渡水呢?”佛即应允。于是,商人们欢喜地准备佳肴美食,供养佛陀及众僧。在渡船的过程中,毗阎婆佛即为商人开示种种妙法,大众闻已满怀法喜,发菩提心。毗阎婆佛更为商主授记:“你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广度众生,无可限量。”’

世尊告诉比丘们:‘当时的商主就是我,商人们即是今日的六万二千阿罗汉。由于当时供养毗阎婆佛的功德,所以感得无量世中不堕恶趣,天上人中常受快乐,乃至于今日得成佛道,受人天的供养。’诸大比丘闻佛所说,皆信守教诲,欢喜奉行。

典故摘自:《撰集百缘经.卷二》

省思——

果由因生,事待理成,自因自受,丝毫不爽。了知此理,更应深信因果,未来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欲感得良善的果报,就必须靠自己努力开创,将来一定光明无限!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求不死之火

求不死之火
在佛陀时代,有一位妇人,她只生了一个儿子,因此,她对这唯一的孩子百般呵护,特别关爱。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妇人的独生子忽然染上恶疾,虽然妇人尽其所能的邀请各方名医来给她的儿子看病,但是,医师们诊视以后都相继摇头叹息,束手无策。不久,妇人的独生子就离开了人世。

这突忽而至的打击,就像晴天霹雳,妇人完全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她天天守在儿子的坟前,夜以继日的哀伤哭泣。她形若槁木,面如死灰,悲伤的喃喃自语:

‘在这个世间,儿子是我唯一的亲人,现在竟然舍下了我先走了,留下我孤苦伶仃的活着,有什么意思啊?今后我要依靠谁啊?……唉!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妇人决定不再离开坟前一步,她要和自己心爱的儿子死在一起!四天、五天过去了,妇人一粒米也没有吃,她哀伤的守在坟前哭泣,爱子就此永别的事实如锥刺心,实在是让妇人痛不欲生啊!

这时,远方的佛陀在定中观察到这个情形,就带领了五百位清净比丘前往墓冢。佛陀与比丘们是这么样的安详、庄严,当这一行清净的队伍宁静的从远处走过来时,妇人远远的就感受到佛陀的慈光摄受,她认出了佛陀!她忽然想到世尊的大威德力,正可以解除她的烦忧。于是她迎上前去,向佛陀五体投地行接足礼。佛陀慈愍地望着她,缓缓的问道:‘你为什么一个人孤单的在这墓冢之间呢?’妇人忍住悲痛回答:‘伟大的世尊啊!我唯一的儿子带着我一生的希望走了,他走了,我活下去的勇气也随着他走了!’

佛陀听了妇人哀痛的叙述,便问道:‘你想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吗?’‘世尊!那是我的希望!’妇人彷彿是水中的溺者抓到浮木一般。

‘只要你点着上好的香来到这里,我便能咒愿,使你的儿子复活。’佛陀接着嘱咐:‘但是,记住!这上好的香要用家中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的火来点燃。’

妇人听了,二话不说,赶紧准备上好的香,拿着香立刻去寻找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的火。她见人就问:‘您家中是否从来没有人过世呢?’‘家父前不久刚往生。’‘您家中是否从来没有人过世呢?’‘妹妹一个月前走了。’‘您家中是否从来没有人过世呢?’‘家中祖先乃至于与我同辈的兄弟姊妹都一个接着一个过世了。’妇人始终不死心,然而,问遍了村里的人家,没有一家是没死过人的,她找不到这种火来点香,失望地走回坟前,向佛陀说:‘大德世尊,我走遍了整个村落,每一家都有家人去逝,没有家里不死人的啊……’

佛陀见因缘成熟,就对妇人说:‘这个娑婆世界的一切万事万物,都是遵循着生灭、无常的道理在运行;春天,百花盛开,树木抽芽,到了秋天,树叶飘落,乃至草木枯萎;这就是无常相。人也是一样的,有生必有死,谁也不能避免生、老、病、死、苦,并不是只有你心爱的儿子才经历这变化无常的过程啊!所以,你又何必执迷不悟,一心寻死呢?能活着,就要珍惜可贵的生命,运用这个人身来修行,体悟无常的真理,从苦中解脱。’老妇人听了佛陀为她宣说无常的真谛立刻扭转了自己错误的观念知见,顿时断尽见惑入圣人之流,证得声闻乘四果中的初果——须陀洹道。此时围绕在冢间观看的数千人群,在听闻佛法真理的当下,也一起发起了无上菩提心。

省思——

情爱、名利、权势、地位、钱财……,这些人们所乐爱及追求的,没有一样能逃离无常的侵蚀。

如果我们能在每一个刹那,用心体会无常的相貌;一定能深刻了解,每一个因缘、境界都像虚幻的水月、云烟,稍纵即逝。因此,何不将烦恼与执着放下,让生命重新回归到平静、慈悲与智慧,学会专注的活在当下。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求子杀子

求子杀子
有一位中年妇女,曾经养育了一个儿子,还想再生一子,苦于不知求子的方法。她问其他的女人:“谁有本领使我能再生养一个儿子?”

女人中有一位老妇人,回答她说:“我可以使你心想事成,再生一个儿子。但是,你必须去行祀天之礼。”

她见有希望,忙不迭地又问老妇人,“祀天之礼一定要行的,但以何物来做祀品呢?”

老妇人不紧不慢地告诉她:“把你儿子杀死,取其血以祀天,肯定可以再生几个儿子。”

这位中年妇女信以为真,求子心切,准备杀死她的儿子来祀天。一位智者知晓此事,忍不住耻笑,大骂起来:“世界上也真还有这样的愚人,傻到这种地步,为了求生一子,为了一个未出生的儿子,而去杀死身旁活着得儿子。”

愚蠢的人就是这样,为了转瞬即逝的快乐,竟然作茧自缚,自投火坑。他们正在做着形形色色损理害己的事情,却又痴心、地以为这是去往净土西天的途径。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沉香木

沉香木
从前有一位长者的儿子,到大海里去采取沉香木,经过了好几年,才采得一车沉香木,欢欢喜喜地带回家里。他把沉香木送到市场上去卖,可是因为价钱太高,始终没有人买。卖了好多天,始终找不到买主,心中甚为苦恼。

他看见市场里有人卖木炭,一会儿就把木炭卖掉了,心中即想:‘我不如把沉香木烧成炭,很快就能卖掉。’于是他就把这些沉香木烧成炭,送到市场上卖了,但得到的价钱还抵不上半车木炭的价值。

原公案出自《百喻经》

省思——

人往往迷失在对外境的分别计较,

不知返观自性中无量的智慧宝藏,

许多是非烦恼也多由此而生。

珍贵的沉香木,在长者子的眼中比不上木炭的价值,并将其燃烧。

如同不见自性珍宝的人,任意起烦恼的心,如何能给生命带来光明的价值?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沙门与鬼

沙门与鬼
从前有位沙门外出他国,到了夜晚独自在深山中静坐思惟、用功修行,有一鬼化作无头人,来到沙门前,沙门看到这鬼只有身体却没有头,沉静的开口说:‘没有头,少了眼根攀缘色尘;没有耳朵,就不会听到是非;没有鼻子,就不会对气味起分别;少了嘴巴,就不会受到食物的诱惑;这样子少了许多烦恼,真是很好!’

无头鬼听完这些话,忽然就消失了。又变成没有身体,只剩下四肢的样子,再度飘向沙门,沙门看了一眼,开口说道:‘少了身体更好!不会有痛痒,没有身体内的脏腑,就不会为病苦所折磨,这不是最痛快的一件事吗?’鬼听完这番话,又再度消失。不久又化成没有手足的样子,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回旋似的朝沙门而来。沙门开口说:‘没有手足,不会去行取不义的财物,这更是修行人所希望的。’鬼听完这话,就消失不见了。

不一会,这鬼化作一名端庄男子,走近静坐中的沙门,沙门知道这是刚才那位鬼所化成的。男子走近后,躬身向沙门顶礼一拜,说:‘您的意志如此的坚定不移,没有丝毫的恐惧怖畏,实在令人佩服!不久后,您将成道证果。’说完后,这名男子就消失不见了。

典故摘自:《旧杂譬喻经.卷二(五十二)》

省思——

沙门能够在面对任何不同的境界考验时,都不惊慌失措,凭藉的就是他对佛法的信心,及正确的知见,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在典故中的鬼影,就如同我们的贪、嗔、痴等无明烦恼一般,会一直不停的转化成不同的相状,出现在我们的左右,考验我们的道心与对佛法的信心。如果我们能有正确的知见,对佛法能够深信,时时回归自心,反省检讨自己,当遇到境界时就能够站稳脚跟。不仅不为外境所动摇,并能将种种考验化成愿力,如此修行才能够踏实,也才终有成就的一天。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没脂肪的羊

没脂肪的羊
有一位大臣犯了过失,国王因此严厉地对他说:‘如果你能牵一只没有脂肪的肥羊来,就不治你的罪,如果办不到,就要定你的罪。’

聪明的大臣找了一头大羊,每天喂它吃草和谷物,用心的饲养。同时每天也牵三匹狼来惊吓它,使其惊慌恐怖。因此这头大羊在每天拚命吃着草和谷物的同时,更是战战兢兢地防范、注意,避免三匹狼的侵袭,丝毫不敢掉以轻心。虽然每天有上等的草和谷物可以食用,大羊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随时提高警觉。所以这头大羊得到了充足的营养而日益肥壮,却没有一点油脂。

大臣牵着这头肥而无脂的大羊去献给国王,国王感到十分地不可思议,如此肥壮的一头羊怎么可能一点油脂都没有呢?便好奇地问大臣:‘你是怎么得到这么一头无脂肥羊的?’大臣将自己如何用心的饲养,如何虚心的调教训练大羊使其肥而无脂的经过,据实回答国王。国王为此十分赞叹大臣的智慧,即原谅了大臣的过错。

省思——

无常、苦、空正如三匹狼随侍在侧,能够时时刻刻思惟此理,勤修戒定慧,广集福慧资粮,才能增长功德、福报,远离生死烦恼,达清净彼岸。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法施太子的故事

法施太子的故事
以前有位国王,统治着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他有一个太子,名叫法施。

法施太子性格纯孝,行为规矩,从来不做非礼之事,办起事来小心谨慎,很注意防备瓜田李下之类的嫌疑。

有一次,法施太子由丞相带领去拜见国王的宠妃。太子进退一切按规矩办,一点也没有失礼的地方,但国王的这个宠妃,却是个脾气暴躁、性格淫荡的妇人。她看见太子相貌堂堂、唇红齿白,不禁动了邪念,伸手就把太子往怀里拉。

太子吓坏了使劲把手挣脱拉住丞相说:“快跑!快跑!”一不小心就把丞相的帽子给碰掉了。

原来丞相是个秃头,平日全凭帽子遮羞,以便在女人面前装风流。太子把他的帽子碰掉,露出大光头,惹得宠妃哈哈大笑,丞相觉得很丢脸,恨死了太子。所以,太子虽然逃掉了,却得罪了宠妃和丞相两个人。

太子走后,宠妃越想越生气。当天晚上,就哭闹着对国王说:“我哪怕再低贱毕竟是大王的妻子,太子竟然敢对我动手动脚的有非份之想。大王要是不惩治他我绝对不依!”

国王说:“我这个儿子品行高洁,非礼勿行、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为。人人都赞他是个少有的君子,他绝对不可能干这种事,你不要胡说八道。”

国王虽然不相信,但经不起宠妃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枕边进谗言;加上朝廷中又有丞相帮腔,国王也就将信将疑起来。宠妃逼着国王,非要他处死太子。

国王说:“虎毒不食子骨肉相残是天底下最可恶的事,我绝对不能做。这样吧!我让他离开首都就是了。”

于是,国王派太子去镇守边境,那个地方离首都有八千里路。临行前,国王告诫太子说:“你在外镇守边境,做事一定要顺天理、合人情要仁慈地对待百姓不能残害人民;要尊老若亲、爱民若子;行为要检点不能有丝毫松懈放肆。世上有很多奸诈之徒、不法之事,你要小心注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5:04 , Processed in 0.300325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